中考各阅读文方法指导(精选9篇)
中考各阅读文方法指导 篇1
中考现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大全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
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
5.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化复杂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接受。
6.列数字: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易于读者接受。
7.画图表: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引用神话故事等,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事物的神秘色彩,增前说明的情趣性,权威性。
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四、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五、议论文
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 议论文三要素:
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 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 议论文结构
1、引论:提出问题 2、本论:分析问题 3、结论:解决问题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
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主要题型: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看“完”了吧,或许你是跑马观花的看了几次才翻到最后这页的吧,别那么快。认真些、再认真些细致的多读几遍。相信你一定会“茅塞顿开”收获颇丰的。记住“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分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 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耕耘,一分收获”!
——编者后记
中考各阅读文方法指导 篇2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问题所在
1. 审题不清抓不住重点
2. 答题时选择不准角度, 答非所问
3. 组织语言不够精炼、准确
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是不会在题干中锁定关键的知识点来寻求答题的思路, 抓不住关键的字词, 信息捕捉不准, 甚至跑题。对文本阅读不够, 把握不了文章的主题, 归纳不了文章的关键点, 有的时候干脆不归纳完全照搬原句。答题太过随意, 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多数同学缺少文体意识, 头脑中根本没有问题知识点的框架图, 对语文阅读解题必备的语文术语, 考点不明确, 导致阅读知识点混乱, 答题也陷入困惑中。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 阅读时间少, 积累不够, 找不到准确、贴切、简洁的语言表达等等。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探究, 找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可以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形成一种品读和答题的能力, 归纳和总结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方法探究
( 一) 明晰中考的现代文考察的知识点及题型和答题思路
1.以辨析为主的选择题
考点示例一
根据语境,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白处,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
自然界的物体, 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 ______;江河溪流, ________; 大海汪洋, _______; 湖光粼粼琠__________。
A、是抖动的曲线B、是翻腾的曲线
C、是流动的曲线D、是屹立的曲线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 辨析词义, 合理进行
词语搭配的能力。 “屹立”形容高山挺立, 应和 “崇山峻岭”搭配;
“流动”是江河溪流的动态;“翻腾”是风大浪高而形成的景象, 应和 “大海汪洋”搭配; “粼粼”是指水面微风细波, 光芒闪烁不定, 正好与 “抖动”相搭配。除了词语的搭配以外, 还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以赏析为主的评价题
考点示例二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项圈, 手捏一把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品析语言的角度: 用词之美: 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 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之美; 运用了一组生动的动词, 刻画了一个顽强的小年形象; 运用了一组恰当的量词, 使语言显得简洁而形象。
以上的题型引导学生如何思考, 将答题思路清晰地展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题当中去感悟和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品析中形象思维很重要, 若缺少了想象及联想能力就如同少了飞翔的翅膀。所以语言首先要有语感, 语感要学生自建, 这是老师无法替代。因此训练学生多阅读、多思维并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置换 ( 情感体验) 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 二) 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1. 要紧密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来理解品味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瞻前顾后, 揣摩词、句、段之间的联系。
品析例说: 例: 女儿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句中加点的词语“溢满”能否改为 “充满”, 为什么?
“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 “充满”只是满, “溢满”的程度更高, 用 “溢满”更能表现小女孩无比幸福。 ( 着重从词的准确、生动, 也可以从增强对句、段、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来分析。)
2. 把握角度。如: 其表达的意图, 用词的精当、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在结构中的作用、表达方式等
品析例说: 例: “你是我爸爸, 穿得再差也是我爸爸, 谁敢笑话我们, 谁会穷一辈子……” 这句话体现了 “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爸爸, 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耻辱, 并且有改变贫穷的志向。 ( 首先要分析话中的三层意思, 然后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3. 要精练准确地表述。品味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时要紧扣语境分析。如: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形象优美、生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等。要将这些作用渗品析例说
例: 吹面不含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果。
透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仔细推敲 “抚摸”一词的含义, 再放到句子中理解。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 “抚摸”一词写出了春风的轻柔, 将抽象的春风具体化。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品析。
4.文体语言特征的知识整合
记叙文 (小说、散文) :
其文体特征: 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 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
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富有表现力。注意用词的精当修辞的作用、句式等。尤其是散文的语言最美, 最富有张力和蕴含力。
说明文:
其文体特征: 主要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简洁。了解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确定。
议论文:
其文体特征: 以客观事物、事理为剖析对象, 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注意句中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反复琢磨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
通过以上的语言品析方法的探讨, 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头脑中强化文体、文本、结构、文章主旨、答题规范、文章的整体意识, 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建立, 思维清晰。辅之准确的表达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语言, 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交流的常用工具。它像一朵温馨柔美的花儿静静地开在心灵的空间, 暗暗地吐露着芬芳, 传达最甜润最柔美的情怀。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只有掌握了语言品析的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并坚持。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
以上内容是笔者将教学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 加以总结归纳, 有不足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方法指导 篇3
在现代文阅读复习时,我把阅读步骤总结归纳为六个字:读、思、审、找、组、述。
一,读。这是做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大前提。拿到文本后,首先要通览全文。虽说是“览”,但也很讲究方法。首先是“览”的速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每分钟五百字左右。二要整体把握全文内容。三要重点关注“关键段落”,如开头结尾段、过渡段、议论抒情部分,因为这些内容是理解文章中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
二,思。不少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题时,一般是先读一遍原文,就急着去做题,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再去原文寻找答案,这种没有真正吃透文本,没真正读懂原文的答题肯定是错漏百出,得分率很低的。大圣人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用在阅读理解上一样适用。“读”了不“思”如同没“读”。那么,读后要思什么,怎么思?一般情况下,最起码要围绕几个问题想清楚:1,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文章的中心、作者的立意、写作意图是什么;4,文章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正确地理解了这些内容,就等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就可以审题答题了。
三,审。即审题。这是答题前至关重要的一大环节,许多考生平时在训练时不注意审题,没弄清题意,或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抓片言只语就匆忙作答,导致失分惨重。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1)抓题目的关键词。如:“△△”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的深刻含义;“△△”词语的含义。又如: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这些题目的关键词都在加点的词上,如果在审题的时候,关注到这些词,答题的方向就不会错。
2)抓答题导向。很多现代文阅读的题目就已经隐含了答题方向和答题层次。如有这么一·道题目:将第④段画线句与下文这段话作比较,分析两者在写法上和作用上的异同。那么,考生在看到此题目时,第一步要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第二步就是找写法上的异同,第三步找作用上的异同。
3)看分数分配。一道题分配多少分,这也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暗示。比如某题分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即可。又如某题分配给4分,要求考生分条概括出来,那么考生在概括时要么是一点,要么是两点,一般不会是三点或五点。
四,找。即围绕题目在原文中找相关信息答题。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对文本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论出什么题目,总不能是天马行空,胡乱出题。出题者一定是依据文本内容、中心,或写作意图,或联系生活的思考出题。由此,我们答题时,只要能找到相关信息或隐含的内容,答题就不难了。如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答案往往潜伏在总结性或议论性文字中,又如写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来阐明一定的人生哲理。只要我们细心发现,寻求联系,总结归纳,就比较容易找出答案。寻找信息时还要注意两点:一要找“准”,即能与题目意思相对应的内容。二要找“全”,切忌只看“枝干”不看“树叶”,如文本中的“除此以外”“另一方面”“另外”这些词语之后的内容,往往会被忽略,以致脱漏了答案要点。五,组。这是答题前对“找到的相关信息”作处理的重要环节。对相关信息的组织可有几种方法:1,筛选法。即把找到的语句进行压缩,除去枝叶部分,提取主要的内容。2,整合法。有的答案不一定集中在一处或两处,这就需要考生将找得的相关信息整理,合并成一个个要点。3,概括法。当所找的信息是一大段时,这就需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六,述。这是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最后一环节。即将所想好的答案用语言文字将其描述出来。表述时也应注意几点:1,用语要根据文体的特征。如记叙文多使用“记叙了”、“描绘了”。说明文多使用“介绍了”、“说明了”。议论文多使用“论证了”、“论述了”。2,用语准确。如果能用原文词句回答的,最好用原文的或用其同义词、近义词:如果不能用原文来回答的,概括时,要力求明白作者的立意和写作意图,切忌弄错感情色彩。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4
一、阅读贴“生”实际,关注成长
记叙文阅读《梦是夜的花朵》选取了一个学生因母亲去世而思念母亲的故事。文章篇幅不长,内容不深,材料新颖,能带给学生思考和启迪。选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单亲孩子的问题,表达了一种教育思想,同时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其内心的情感。这对所有考生而言,理解起来都不会感到太难,做起题目来也会得心应手。
议论文阅读《“悦读”的“姿势”》是一篇谈阅读态度与意义的文章。选文从当前我国阅读的现状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中外“悦读”情形,通过比较中外“悦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正确的“悦读”。在当前全民“阅读”堪忧的情况下,选择这样一篇时文,对学生而言,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而体现了出题人的“一片苦心”。文章篇幅不长不短,内容不深奥,材料新颖,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总之,两篇选文,做到了从初中生阅读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到了培养学生的品质,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文章合为时而着”,用这样的美文来作为阅读材料,来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
在设计试题上,无论是字词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理解、赏析,文章的整体性阅读,写作方法探讨及拓展延伸,力求从整体角度理解和把握,并且强调以考生的感悟来解读文本,也做到了从学生阅读的实际出发,尊重了学生的内心感悟。
二、作文彰显价值,塑造人格
《最美的》属半命题作文,意在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外的生活做一个比较、分析与归纳,以期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并学会关注社会时政热点。这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引导,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可以触摸到的。更何况,前段时间,社会上有关这个最美的话题更是比比皆是,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的故事,最美杭州司机吴斌的故事……。“最美”这个限制语,已暗示考生要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东西,如美的人或物、品质等,然后再从中作一个比较与分析,得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印象,从而作文。表面上是让学生在作文,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做人”,即作文与做人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统一。卷阅人在一定程度上能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出考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学会倾听”为话题,则是明明白白告诉考生,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成长的人或是对自己有教益的只言片语,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的生活会因为他们更精彩!命题人是想通过“学会倾听”这个作文题,来引导考生由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由关注“他人”到关注社会,从而肯定自已的成长历程和肯定这个社会的积极方面。命题人大概是想通过“学会倾听”这个话题作文,来引导考生由“关注自我,关注内心”转向“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由“小我”走向“大我”,做时代的思想者。这无疑是在对考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进行一次有目的的潜移默化,通过作文命题这个形式,来彰显一种人生价值或价值导向!
总之,两个作文题互为补充,实质一致,都是在引导考生快乐回顾,以期塑造考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其健康、茁壮成长!
三、阅读与写作完美整合,形成合力
在今年的这份试卷中,命题者注意了两个整合:
一是将传统文化精神与学生现实生活相整合。在《“悦读”的“姿势”》中,引发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悦读”的比较思考,并自然而然地迁移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这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与继承,更是一种美德的熏陶。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篇5
答题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抄描述性,抒情性的句子,转变成叙述。
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好好的掌握现代文阅读。
1.直接在原文找答案。
很多东西在原文都能清晰地找到答案的,如果太长了就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一定要抓关键词
2.很多东西都是有模式的。
就像公式一样套下去就好。不过记得要在不同的文体上用上不同的关键词
(1)句式方面 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2)议论文,说明文
XX词好在哪?
用了XX词.准确地(生动地)说明了.....的特点...具有科学性
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XX词是...的意思(解释词语).准确地说明了......删掉了就太过绝对化,不具有科学性
说明方法:本句(段)用了....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的特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论证方法:这一段(一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
表达方式及其他:这句话用了....修辞手法,....地写出了......体现了....的特点...表达了....
(3)记叙文
线索的作用:能把繁多的材料和时间.场面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突出主题
段的作用: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
中间 过渡,承上启下,转折,强调,间歇等
结尾 总结全文.前后照应.含蓄回味,点明中心等
描写的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社会背景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渲染气氛
④烘托人物形象,心情
⑤突出,深化主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6
人物事件拓展。如: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把握相关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概述答案。
主旨拓展。如: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首先应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创写。
(2)评说探究类
一般不设惟一答案,提倡考生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有理有据即可。注意:要紧密联系主旨,把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抓住要点来谈,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简明,评论不宜过长。
(3)心得体会类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紧密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但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即可。如《词典的故事》(20xx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但要选择最合适自己,并感受最深的角度来谈。
(4)联想、想象类
如: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一个句子。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做到内容合理,力求形神兼备。
(5)比较辨析类
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策略 篇7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策略,主题,答案
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学生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不仅要有相当的阅读能力,而且要掌握相应的答题策略。
一、要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是做好题目的前提,也是做题的第一步。要读懂的东西包括文章的体裁、内容和主题等,尤以主题为最重要。有些人认为要先审视文后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种认识是偏颇的。作者写文章是有明确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乃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或表现为某种观点,或表现为某种道理或某种感情,等等。为了达到目标,他要去选择恰当的题材和体裁,去考虑文章的布局、详略、修辞等。所以文章是围绕中心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所有的东西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出题,都与中心密切关联。读懂了文章的中心,很多问题的答案已经在头脑中自然生成了,这样答起题来才能够切中肯綮,游刃有余。不读文章先看题目,然后到文章中找答案,看来是有的放矢,实则是本末倒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要舍得花时间去研究文章的主题。那么,怎样才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呢?
1. 要着眼整体。
既然文章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体,那么我们就不能去肢解它而断章取义。当然,我们首先接触的是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文字,而且必须把每一句每一段的意思弄明白了,但这之后一定得眼中无全牛,胸中有成竹,而不只是零零碎碎的枝枝叶叶。读完以后,可以问一问自己,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它们共同的指向是什么?这样十有八九我们就会找到有关主题的线索。之后,还要进一步问自己,我对主题的理解是否准确?这还要进行检验。因为只有主题把握准确了,答题方向才能正确,如果主题理解有误,就会满盘皆输。怎么检验?很简单,采用“代入法”,看一看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文章布局、详略的安排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运用是否都是围绕它而设的。是,你的把握就是准确的;不是或不完全是,说明你的把握可能不对,还要进一步研究。经过这样的探索,我们就不至于因主题理解失误而造成惨重的损失了。
2. 要抓好关键句和关键词。
把握中心离不开对文意的理解。文段的意思、文章各部分的意思,乃至整篇文章的意思,都可以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概括出来了,也就更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了。这样的一两句话作者可能已经在文中明白地说出来了,而且一般还有它们特定的位置。在哪里?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结尾,或在文段的连接处,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句子有时还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抓住了这些句子,就可以提纲挈领,文意理解了,文章的主题也就不难把握了。
一篇文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而最能体现这些句子意思的,也只有那么寥寥几个词,这样的词,我们叫做关键词。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这说明它对表达内容或中心很重要,十有八九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如果我们能注意到这一点,就会觉得读懂文章不是很难的事情了。
试想,由整篇文章到那么一串句子,再到一两句话,最终落脚到寥寥的几个词,我们是不是就比较容易地接近文章中心了。
3. 不要太较真。
把握文章中心,并不一定要把文章中心用严谨的语言准确表述出来,除非题目中有概括中心的要求。因为考场上时间毕竟金贵,能在这上面节约的精力我们绝不浪费。一般而言,你能做到心里明白,抓住了几个关键词,不影响对文后题目的解答,也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非得那么较真。
二、认真斟酌答案
有的事不必太较真,但面对题目,如何作答,就是非较真不可的事了。阅读,考查的是我们对文章理解、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我们表达能力的考验,因为你明白了是一回事,怎样把你的“明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则是另一回事。看来,要答好题,我们得在上述两个方面努力。
1. 要审准题目要求。
问你吃饭了没有,你回答“我在写作业”,人家会说你精神有问题。但在考试时确有类似的现象存在,当然,这不是因为答题人的精神问题,而大多是他没有审清题目要求。答题时不要慌手忙脚,要先审清题意,这个题目要求我就什么问题,从哪个范围、哪个角度作答,再按照这样的要求去探究答案,就不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2. 要有文本意识。
目前,多数题目还是从文本的层面而设的,要答好它,就要到文本中去搜集与题目有关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与题目对照,加以去伪存真的筛选,保留下来的信息就是真正有用的了,这时候,就要下功夫去研究它与题目的内在联系,斟酌答案了。有些学生审题后,不能下功夫做这方面的努力,仅凭自己的印象,想当然地或主观臆想地去答题,结果离文意甚远,怎么能反映出对文章的理解呢?
3. 要有体裁意识。
所选文章是记叙性文体,还是抒情性、议论性、说明性文体,答题的角度和术语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例如记叙文中,往往不是单纯使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抒情、议论也会出现,但这里的议论和议论文中的议论,这里的描写和说明文中的描写,其特点和作用是有区别的。再如同样是作比,在记叙性文体里,是一种修辞手法,在议论文里就是一种论证方法,在说明文中又成了一种说明方法。常见学生把说明方法答成对比、比喻,把表达方式答成举例子、拟人等。这样的答非所问,失分就在所难免了。
4. 要有主题意识。
如前所述,一篇文章中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形式的安排,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除了开放性试题外,题目大都是围绕文章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而设的,这类题目的答案最终要归结到内容或形式如何为中心服务上,因而,我们斟酌答案,就是把题目涉及的信息与文章中心建立起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找到了,题目的答案就有了。所以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探究答案的过程也就变得目的明确、省时高效了。
5. 答案要力求完美。
现代文阅读除少数开放性试题外,都会给出参考答案的。“参考”, 一般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固定性,即考生必须按答案给出的意思或范围作答,一层是主观性,即并不要求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一字不差,而是意对即可。面对这样的理解,有人就松了一口气:那好办,把意思说出来不就行了吗?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先前不是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不仅仅是理解能力,同时还有表达能力吗?试想同样的意思人家的答案言简意赅,你的答案如果啰里啰嗦,不得要领,虽然意思都说出来了,但相比之下高下立判,阅卷老师即使给你分,也是很不舒服的。
看来完美的答案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如何做到完美?就要像我们刚才说的那样,首先要做到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请大家掌握这个原则:能用文中的原句,就用原句,不能用原句,只好自己斟酌语言了,那就考虑文中有没有现成的关键词可用。如果二者都用不上,也不用慌乱,那就调动平时的积累,“自主”选择关键词组织语言。相信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也不会是难事。更进一步的要求,是做到“精彩”,语言凝练、顺畅、生动,让人看了有一定美感,这就要看你的语言功底了。
中考各阅读文方法指导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做到:“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阅读评价要“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表现”。以上几点归纳起来即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学生的感知、理解、分析、概括、探究及欣赏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现代文的阅读,不外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而正常的途径是通过形式去接触、感知、理解、鉴赏内容。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认为从“缀文”的角度看,一篇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先构思、立意、布局,然后才遣词造句。但从“观文”的角度看,倒是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再去理解篇章结构和作者立意的所在,这里的“观文”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阅读能力。
反思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想要走出“少、慢、差、费”的低谷,提升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就要把阅读教学重点放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上。从这个角度讲,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叶圣陶说,书本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阅读训练亦是如此,笔者在多年的阅读教学中摸索、修正、探究,总结出一套能使学生提高对有关辨读能力、解说能力、概括能力、品析能力等类别阅读题破解能力的教学方法。现将有关做法简述如下,以祈正于同行。
一、辨读能力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一)表达方式辨识
表达方式辨识即认识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紧扣文章体裁进行辨识,如小说,就属于记叙为主的文体,就可以紧扣文章内容来辨识。如文中有事情,就肯定有记叙;有景物,就肯定有描写;有观点就肯定有议论,等等。对于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内容,要特别小心,避免漏识。如议论与抒情的结合,作者在表明观点时,也往往渗透着作者爱憎等情感。又如记叙与描写的结合,作者在叙述事情时,也常常夹杂人物言行等描写。
以《回忆我的母亲》(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一课中的教学为例,在破解“在划分段落层次时,为什么要把第二部分的第14、15节划为一层呢?”的阅读练习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辨识每段的表达方式,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爱母亲的思想感情,此处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因而可以分为一层 。
(二)思路分析
思路分析即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包括文章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解答时可抓住中心句与关键词。对于寻找线索的题可看文中是否有时间的推移,是否有地点的转换,是否有感情的变化,是否有某人、某事、某物的反复出现。其间特别要辨识明暗双线,如人物是明线,感情是暗线,彼此交织,齐头并进,要答题准确,就不能顾此失彼。
以《藤野先生》(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的教学为例,课堂有一环节,教师播放朗读,学生聆听,完成任务。其中有个题目是: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听读后,教师以思路分析方法来指导,学生经讨论后便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线索有两条: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理解句、段的地位和作用
句,是指中心句、支撑句、结论句、过渡句、点题句等等;段,是指强调段、过渡段等,还包括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等等。解答有关题目时,要瞻前顾后,看前后内容是否有先总后分、承上启下、同语反复等关联,看前后形式是否有合并、交叉、独立等区别。
以《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要通读全文,找出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通过教师指点,学生分析、讨论,便较容易得出答案:1.“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2.“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3.“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四)辨识与理解表现手法
辨识与理解表现手法,即要求学生掌握伏笔与照应、对比与烘托、抑扬与悬念、曲笔与虚笔以及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表达技巧的形式与作用。解此类题目时要让学生注意表现手法在语言内容和结构形式上的特征。如前言必搭后语是照应,因有“应”,所以效果是严密完整。如写正必写反是对比,因有“比”,所以作用是突出强调。
二、解说能力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指导
解说能力是文体阅读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扎实的基础知识、全面的基本技能、广泛的课外积累,是答题的重要基础,这类题目的训练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含理解词语的词汇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应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语的意义,要避免望文生义。
以《陈毅市长》(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的教学为例,精读“齐仰之:你们真的要办药厂!”——“陈毅:我的身上倒有不少碱性,你我碰在一起,不就中和了。”回答下列问题:语段中“化学”“碱性”“中和”是什么意思?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特殊词语的意义,经思考便易于得出答案:“化学”比喻社会变化之学,改变、转移人心;“碱性”比喻陈毅关心国计民生,尊重科学;“中和”比喻政治需要科学,科学必须为政治服务,政治与化学中和。
(二)说明原因,解释原理与评说人物
这些是解说类阅读题的难点。解这类题目,教师应让学生注意加强对文章进行充分的整体感知、重要文段的反复精读、关键语句的反复研读;要善于抓住词、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隐含信息;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选取最佳角度;有时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分析不能架空,语言力求简洁,关键信息务必明确。
以《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问题: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长妈妈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结合课文内容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性格特征。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经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则易于归纳:
1.3—5段: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夏天的睡态:不拘小节粗俗。
2.6—12段:她懂得许多规矩,教给我很多道理:迷信善良真诚。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一年到头,顺顺溜溜。教给“我”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3.13—18段: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愚昧无知和淳朴。
总结为: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三、概括能力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指导这类题目的解答,要分辨各种文体,从文体特点上进行突破。训练时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考查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概括能力。以《秋天的怀念》(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的教学为例,设问题为: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从头到尾认真研读课文,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学生如能纵观全文,深入感知,就可以较为轻易地得出答案:“秋天”二字不能去掉,因为:(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突出对文章的首尾句、中心句、关键句、意蕴丰富的文段等方面概括能力的考查,教师在解题指导时,还应要求学生必须反复品味和揣摩,准确把握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要善于联系文章的主旨来进行高度概括。
以《回忆我的母亲》(语文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的教学为例,设问题为:自学课文2—15节,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情?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分别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特征和哪些优秀品质?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寻找中心句、相关文段,可以概括出答案:从2-7节可概括: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养蚕、挑水,用桐子榨油点灯,亲手纺线织布,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不许“我们”吸烟喝酒等事(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从8-12节可概括:退佃搬家,送我读书,给我慰勉,坚持劳动(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
3.对个性化表达的概括能力考查。解这类题目,联想、想象的空间非常大。如《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8课)一文,有题目: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像老王那样的人,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吗?(比如: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教师指导学生在回答这类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联系生活实际,方能使学生进行简洁明晰的表达。
四、品析能力类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强化学生品析能力的培养,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品析能力类阅读题解题技巧的指导。
1.强化对词、句、段常见表达作用的归类。文段中的总领句、中心句、过渡句、线索句、呼应句、主旨句等都有其特点和不同的表达作用;总起段、过渡段、主旨段等在文中有明确的标志和不同表达作用。这些都需要在平时训练中归类。将词、句、段作用的理解和全文结构构思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思想感情等结合起来考虑进行解题。只有这样,学生在答题时才能做个“明白人”。教师要求学生在解答时必须强化一种认识:那就是文段的每一个词、句、段,无不是为文章的“主体”(人、事、物、景、情)和文章的“主题”服务的。
2.掌握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是答题中对文段整体或局部的表达方式做准确判断的基础和保证。对解答某种表达方式表达作用的问题,必须指导学生从文段的体裁、内容、主题等角度考虑。如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就有总领、过渡、点题等多种作用,须认真辨析。如《白杨礼赞》(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一文: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此处有点题、总领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这两段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且前后呼应。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此处总结全文。
3.对品味语言,赏析美点等难度较大的品析类阅读题,要指导学生在答题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注意从各种语言现象中发现带共性的语言特征,如多成语、多叠词、多短句、多拟人、多总分段、多对比等;(2)要注意精心选择赏析的角度;(3)要注意对赏析的合理表达,讲究赏析语言句式的选用,采用有创意的表述等。
以上四大类方法是笔者从阅读题解题方法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归纳。总而言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学生天生就具备的,它要通过科学、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而通过以上这些较有系统性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题解题训练,相信会比那些带盲目性、随意性的教学更具可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赖瑞云,林富明,邱吉平.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余映潮.怎样学语文[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国语文,1978(2).
中考现代文阅读教案之议论文 篇9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议论文阅读技巧教案
一、议论文的七大考点:
1、议论文的论点考点。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如: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3、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4、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四种论证方法。
5、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6、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7、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
二、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一)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二)议论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可。
1、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加以阐述和证明的主张和看法,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如何找中心论点呢?
(1)、看文章的标题。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文章标题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在正文中找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的在开头部分,如《谈骨气》开篇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便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如《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是结论,也是论点;还有少数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如《想和做》一文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2、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任何论点,只有被充分的根据作证明后,才会有说明力;没有根据的论点,既使正确,即使深刻,也不能说服人。所以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态度的同时,也必须提出充足有力的根据,比如赞成什么,为什么赞成,认为某个现象不好,根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以理服人。
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A.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投降、齐人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就是三件事实。
B.道理论据:包括被实践检验的真理、古今中外名家的论述、格言、谚语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概念、定律、公式等。
3、议论文的论证方式:
(1)、立论:直接提出并阐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叫立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一篇立论文。
(2)、驳论: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论点的议论方式叫驳论。阅读“驳论文”,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驳的观点,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
中考议论文阅读教案
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批驳。
(三)议论文的种类:
议论文的范围很广,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论文:即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的议论文。如《中国人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2、评论:即评述某一事件、社会现象、思想倾向、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议论文。如《纪念白求恩》。
3、杂文:即直接反映社会事实的文学性论文。它具有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特点,是一种战斗性很强的文体。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4、感想:即读后感、观后感、杂感等。是人们阅读小品、观赏影视戏曲或体验某一生活经历后,在某一方面有了感触,得到的起示,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发表的议论。
(四)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
“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好的引论应当简明新颖。
“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好的本论应做到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就本论部分的论证结构,主要 有以下几种形式:
1、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没有强弱,或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论据,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2、对照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往往一方面用墨较多,作为论证重点,而另一方面用墨较少,只作陪衬。
3递进式: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深入。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之间的分论点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
“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好的“引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五)论证方法:中考要掌握的四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摆事实,事实胜于雄辩。
2、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等。
3、比喻论证:在议论文中,比喻可以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
4、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运用对比,可以使正与误、是与非、新与旧区别得非常明显。
(六)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
三、议论文答题技巧
(一)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二)、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三)、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
中考议论文阅读教案
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四)、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开头的作用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五)、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六)、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中考各阅读文方法指导】推荐阅读:
中考现代文阅读汇总10-20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10-02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06-06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12-10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11-19
中考记叙文阅读指导之08-17
中考英语阅读方法08-22
《晏子辞赐驾》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10-27
湖南省2017中考语文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三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复习同步导练05-26
中考阅读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