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

2024-05-18

中考阅读(共12篇)

中考阅读 篇1

近几年, 中考命题者对阅读题的改革, 跟阅读题的考查功能是分不开的。它包括:语言观察能力、评判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一般是:理清文章思路、线索、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或中心思想、分析关键词句, 理解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掌握修辞手法与文体知识等, 既考读又考写, 以读为前提, 以思为桥梁, 以写为目的。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内容也逐年向课外延伸, 截至目前完全取材课外。这至少表明一点:就是避免教师猜题、押题。也就是说, 课堂上灌注再多也无用, 死记硬背更不可取。关键是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 从文体知识角度传授知识, 启迪智慧, 训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文章, 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与迁移。学生刚刚进入初四, 面对大量试卷, 很多同学看到阅读题就满脸愁容, 感觉无从下手, 这时应研读《语文课程标准》, 为学生解析, 适时点拨, 指导。讲清楚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试卷上所占篇幅最大的一个版块。现在的中考阅读有三个阅读材料, 其中一篇应为叙事类, 一篇可以是简单的议论文, 还有一篇是说明文 (可以是科技作品) 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 也可以是小说, 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文学作品的阅读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简单议论文的目标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 区分观点与材料,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并通过自己的思考, 作出判断。”说明文的目标是:“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要求, 笔者在阅读指导上重点在引导学生能整体感知文章, 理解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能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想内容;能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事实证明, 这样的引导和点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这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 树立自信心。现在的学生是一见阅读题就不由自主地回避, 这是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还有的是心存侥幸, 觉得自己写了就能得分。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就必须解除学生的精神枷锁———缺乏自信心。树立必胜的信心, 树立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学习观。

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参与积极分析的心态。在课改的大趋势下, 学生“我参与, 我快乐;我展示, 我精彩;我自信, 我成功”的参与意识有了, 但还是抓不住关键词、语言点。

面对以上情况, 作为语文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对他们的长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在的能力, 以坚定其信心, 促其大胆参与, 对学生的发言、提问、解答都要以积极的观点看待, 哪怕是散乱的陈述, 微小的进步, 教师都要给予归纳、肯定, 并及时表扬, 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 指明努力的方向, 及时点拨, 善于引导, 为其坚定信念, 树立信心提供良好的契机。

其次, 要认真阅读, 仔细揣摩。认真阅读, 深入分析, 仔细揣摩, 反复推敲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与必备素质。

阅读的过程究其实质是整体感知—思考检择—排除筛选—组织概括。而有一部分同学不是首先整体感知, 而是先看题, 然后从选文中支离破碎地寻找, 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感, 这样获取的概念难免会断章取义, 顾此失彼, 似是而非。殊不知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既不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 又要以认真阅读为前提。

基于上述情况, 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读一遍课文后,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阅读、揣摩、推敲, 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在课堂教学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要善于捕捉重要信息, 仔细揣摩。一是要迅速筛选关键词句, 即记叙描写性句子中的主干成分, 说明议论性句子中的枝叶成分, 文段的中心句、总说句。抒情议论句以及揭示文眼, 显示线索的句子等, 它们一般都负载着文章的重要信息。二是要搜寻强调信息, 重点的标志, 这些标志包括:有承上启下, 提纲挈领作用的过渡句段。包含信息要点的小标题, 突出重点的着重号、黑体字、显示内容要点的序数词等。这些词句常常处于很醒目的位置。抓住这些富有标志性的词句, 就能把握文章的要点, 对其他文字可以一略而过, 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得以提高。

此外, 还应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至少应掌握以下三种技巧:精读、略读、快读。在这三项基本功上下工夫, 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才能实现阅读得分率提高的目标。不仅如此, 还要读思结合, 变注重局部为感知整体;变单纯被动的“接受式阅读”为“质疑问难的“探究式阅读”;变没有记忆的“白读”为注重积累的“诵读”, 从“举一反三”走向“举三反一”, 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技能才能有效提高。

如果说中考作文是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 那么阅读理解也是语文学科的“重中之重”, 不容忽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 加强指导, 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工夫, 力争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摘要:就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内容而言, 课堂上灌注再多也无用, 死记硬背更不可取。关键是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作用, 从文体知识角度传授知识, 启迪智慧, 训练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文章, 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与迁移。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延伸,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自信心

中考阅读 篇2

这棵树第一次引起我的注意是在小区整修时,人们重新修砌了那堵墙。那时正值盛夏,可槐树的树梢上也只是零星挂着几片树叶,显得那么苍老。人们看了看苍老的槐树,觉得实在没什么用,就用树做为支柱,把整堵墙压在了树上,使墙更加牢固。这样一来,人们都认为过不了几天,槐树就会因为受不了墙的重量,最终成为一棵枯树。

可事情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几个月后,老槐树竟不知用什么方法推倒了那堵墙,人们既惊奇又无柰,只好再次将墙砌好。又过去了几个月,春天来了,在这几个月中,老槐树一点一点向墙压去,终于再一次把墙推倒。

我于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好奇一棵快要枯死的老树有什么力量可以再次把整整一堵墙推倒。于是我来到了窗下老槐树的脚边,仔细打量起老槐树。树很老,既不高大,也不粗壮,甚至有些歪斜。我再低下看看树的根部,有好几段已经被截掉一半,像是一只受伤的章鱼伏在地上。树干上更是伤痕累累,一道道或深或浅的伤疤,仿佛在诉说着树在一次次抗争中承受的痛苦。再向上的树枝也都是断臂折腰,有的甚至已经在推倒墙的同时整根变弯、折断我更加不解了,为什么树会用如些大的代价与墙抗争呢?就在这时,我似乎闻到了一丝幽香,我寻着气味抬头望去,竟看到树梢上又有了点点新绿,其间也夹杂着星星点点淡白色的花,倔强地从枝头钻出来,像是一串串风铃挂在树梢上。

我深吸了一口气,一种非常芳香而不甜腻的气味钻进了鼻子,我细细闻着,发觉气息是那么清香、纯净,不带有任何杂味,我再看看树上的伤痕,又突然品出一点苦涩的滋味。我一下子明白了,让老树顽强在生存下去并再一次焕发生机的,是抗争的力量,是生命的力量。在抗争中老树把根扎得更深,以吸取更多养分,这样老树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同更强大的力量抗争,同命运抗争,在抗争中,老树的生命之花才能再一次绽放。所有生命都是这样,在同困难抗争中,生命学会了勇敢,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在抗争中,生命才会更加精彩。

想到这里,我望着眼前这个平凡又不平凡的生命,慢慢地鞠了一躬。

2018年山东滨州中考作文范文二: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熹微的晨光为树叶披上了一层薄纱,浩渺的江面上,一条小船缓缓前行。

“先生,您不后悔您的决定吗?”船上的书童望着站在船头眺望的人说。“后悔?”他沉吟一句,低头望着一圈圈涟漪。

记忆回到小时候。那时的他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清朗的眼神中有着对天空的渴望,他好读书,读到先贤的伟业他会激动,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不停地膨胀生长着。“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热血在他的心中作响,所以,他自信满满地投入到宦海中去,以为凭自己的才学与抱负,可以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大业。

想到这里,一丝苦笑浮上嘴角。那个曾经羡慕南飞大雁的少年,早已在乌烟瘴气的官场中死去。他弃官回乡,只为远离那浑浊的官场,他厌倦了钩心斗角,厌倦了需要时刻戴着违心的面具的日子。虚伪,奸佞,贪婪,那一张张丑恶的嘴脸让他厌恶,他更后悔自己当初走上这没有光明的仕途!“我终于离开了。”他想,“可是我真的释怀了吗?为什么我还是像负重的驴一样无力喘息着?”陶潜抬头,虽然脸上落有阳光,却仍显出一丝黯然。

船到岸了。他要上岸了,这是他脱离宦海后,第一次踏上这片他在梦中也眷恋着的土地。

他回望身后片刻,终于踏上了故土,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忽然,他的脚步轻快了起来。是的,故乡的土地是如此踏实,比那些虚浮的东西要让人感到心境安宁。

一望无际的麦田陡然出现在陶潜的面前,浓郁的麦香钻入鼻孔,掸去了漂泊者脸上的倦容。熟悉的乡音,热情的笑脸,海潮般的麦浪声瞬间吞没了陶潜。他闭上了眼睛,全身心沉浸在这股氤氲着泥土芬芳的田园里,如同一个婴儿在母亲温软的怀中沉睡,安宁,舒畅。

那些令他不愉快的往事消失殆尽。

那些心上的包袱消失殆尽。

古往今来,多少男儿为了所谓的“大济苍生”的梦想而前仆后继,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却苦于沉浮,忧愁一生。现在才明白,名利不过是虚浮的流岚,一吹即散;脚下的泥土才是真实的,这泥土是生命的开始,是本真,是你我最初的赤子之心。我愿留下,尽情享受泥土的芬芳。戴月荷锄,深情亲近这一片土地,与泥土相伴的我,才是最真实的我。

陶潜睁开眼,他感觉全身沾满了泥土的气息,他感觉自己又变回了曾经天真质朴的少年,心中被宦海侵染过的阴影在泥土清爽的芬芳中悄悄褪去。他转头,望向远方那一抹浓郁的绿,释然一笑。

东篱之下,一朵野菊正悄然绽放……

2018年山东滨州中考作文范文三: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永远无法淡忘那一缕清香,那弥漫着母爱的芬芳。

那年的夏天,很热。

老天仿佛发了高烧一般,气温久久不降。树上的蝉浮躁不休地鸣叫,叫得人心越发烦乱。路旁那棵平日里高高耸立的树,如今也无力地垂下了那软绵绵的枝条。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学校。一到教室,口干舌燥的我急急去寻找饮水机,可遍寻整个教室,却始终不见。

我这才想起,饮水机早已停止了供应。不禁长叹:这么热的天,没有水,这可怎么让人活?终于熬到了放学,回家后,我将缺水一事跟母亲说。第二天上学,临走前,母亲便递给了我一个水壶。

体育课后,我小心翼翼的从抽屉里拿出那个水壶,在瓶盖的转动中,我不经意间闻到了一丝从缝隙中流露出来的清凉,随着转动,那丝清香愈而愈浓郁了。瓶盖终于拧开了,一缕如丝一般的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教室,连燥热的空气此刻都变得清凉了。好像在这个时候,桌子是清香的,椅子也是清香的。我轻轻地抿了一口,那缕清香,顺着我的喉咙,缓缓流下,沁人心扉。在这淡淡的芳香中,仿佛还弥漫着母爱的清甜。我小口小口地呷着茶水,觉得整个世界都变得清凉了。

此后的整个夏天,我都带着母亲给我泡的茶水,品味着那一份浓浓的爱。

多少年后的一天,我回到家里,看见了我的母亲:弯着腰,低着头,拿着扫把拖地。我看见大粒大粒的汗水从她的发丝滴落下来。突然,我猛地发现她的头发里藏有一丝白,那么一点,却那么扎眼。我默默地走上楼,用母亲给我盛水的水壶倒了一杯茶水。我将茶水端到母亲面前。母亲抬头看了看我,笑了笑,我看到她的眼里闪过一片晶莹。母亲缓缓地接过水壶,慢慢地喝下了茶水,我看着她笑,就像当初她看着我笑一样。

这一壶茶水,伴随了我多少个春秋,给我带来了夏日的清凉,也给我带来了冬日的温暖。现在,我用这一壶茶水,给我劳累的母亲送上一缕甘甜。

请让我永远记住这壶暖暖的爱,还有茶香中浸泡过的漫长岁月。

新式连环阅读:中考阅读中的难点 篇3

近几年来,随着中考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中考语文出现了一种很热门的阅读理解题型——连环套阅读。它先后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上,让考生有点应接不暇,不知如何去回答,因而失分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番审视,关注这一新动向,更好地为中考服务。

一、什么是连环阅读

所谓的连环阅读,是集综合性、专题性、比较性、探究性、赏析性阅读于一体的一种大阅读形式。从其形式上看,是大阅读理解中的问题连着小阅读,有的小阅读再连着更小的阅读,一环连一环,环环相扣,是典型的比较性研究阅读;从其内容上看,有的小阅读是对大阅读的补充、举例,有的是对大阅读的延伸、扩展和升华,有的是与大阅读的作比较;从其结构上看,有的小阅读和大阅读是并列关系,有的是交叉关系,有的是包含关系。还有一点就是,撇开大阅读,小阅读都能够独立阅读,进行探究,开放性强。

二、连环阅读典型试题举例

阅读下面《鱼我所欲也》选段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辑屦(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选自《礼记·檀弓》)

(1)《不食嗟来之食》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词语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部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连环套阅读理解题,大阅读是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小阅读《不食嗟来之食》是对大阅读内容的补充与举例。在小阅读中,又有一段更小的阅读——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是对小阅读的延伸和扩展,是对大阅读的补充与举例和深化。

三、连环阅读的解题技巧

我认为,解答连环套阅读题,应该抓住以下两点:

1.要明确主阅读材料(即大阅读理解)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感悟感受、感想等)、阐明的主旨(或论述的观点、个人见解)和说明的中心(或要点内容),它们是连环套阅读题的中心枢纽,对小阅读起着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如:

①殷雪梅同志生前是金坛市城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中排队前往影剧院。当殷雪梅带着学生队伍沿斑马线过马路时,突然,一辆白色小轿车飞驰而来。危急中,殷雪梅张开双臂奋力将五六名学生一起推到路边,而自己却被轿车撞飞。虽经全力抢救,但她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殷雪梅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离开了她为之奉献了终生的教育事业。

②4月7日那天,整个金坛都在流泪。十里长街,十万之众,为她送行。人们自发地扶老携幼,肃立路旁。他们之中。有学校师生,有公务人员,更多的是蹬三轮的、打工的、种地的、卖菜的……殷雪梅的事迹令老百姓泪流满面,也一定会拨动你的心弦。请写出令你感动的原因和你从中吸取的“养分”。

令你感动的原因:

你从中吸取的“养分”:

这里的小阅读,是对大阅读《感动是一种养分》(原文略)所论述的观点的典型举例,不仅有力地论述了中心论点,而且也是对大阅读理解的深化。明确了这一点,就很容易分析到位。第一问只要抓住“舍己救人的壮举、崇高的师德、高尚的人格、平凡中的美丽等”这些方面回答即可。第二问只要写出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迪,可以从人生意义、职业道德、如何做等方面即可。但在分析时,必须做到条例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明确,要令人信服,不能钻牛角尖。

2.要快速梳理出各阅读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既要宏观破译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又要微观梳理出它们各自的有效信息,最后对破译出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取舍。如:

有人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懂感恩”。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接着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就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真心话,50字左右。

材料一:在前不久举行的“楚才杯”作文竞赛中,4200多名考生有近3000名讲述了自己被妈妈逼着参加奥赛、练琴、学画,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题的“悲惨遭遇”。在这些孩子的笔下,妈妈是“如来佛”,是“变色龙”,是“母老虎”……

材料二:一位农村孩子罗某在离家出走前给父母留言:“爸爸,您虽然对我很好,但我丝毫未察觉,因为您限制了我的自由。……我在家里,什么都不敢做,仿佛这不是我的家一样,我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反而觉得有些陌生了……

材料三:有的家长指出:“放过母亲们,与其谴责妈妈,不如更多地引导孩子学会感激,学会体谅,学会承担责任。”更多的妈妈则寄希望于将来孩子长大懂事后明白妈妈是为了他们好。

此题的大阅读理解是一篇议论文,观点很明确(即“学会感恩”),作为阅读理解的压轴题,考试必须对给出的三段小阅读材料进行一番审视,快速破译出各自的有效信息,和大阅读理解中的观点合并在一起,再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本题要求考生说出自己对“现在的青少年不懂得感恩”这一话题的真实想法。链接材料意在补充来自学生、家长两方面观点,创设一个让学生真实对话的平台。要把握住三点:一是要围绕话题来发言,不能离题;二是表达的观点要真实、正确;三是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绝对不能失之偏颇,钻牛角尖。

四、展望和预测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实施,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新教材。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自主探究合作”,中考将一如既往地实施这一原则。也就是说,今后这种题型只会增多,不会减少。我们应当在今后的复习中,注意这种题型,多加练习,找出规律,就能够应付这种试题。

中考散文阅读策略及阅读演练 篇4

【考点聚焦】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考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试题的命题角度有: (1) 汉字的认读、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2) 文章结构如呼应、过渡、铺垫、照应、层次划分等; (3) 表现手法如烘托、渲染、铺垫、联想、想象、象征、虚实结合、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等; (4) 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方式; (5) 句子深层意义的理解, 语言的鉴赏与品味; (6) 仿写文中的句子等。题型除少数选择题外, 大多以主观题为主, 一般为简答题、填空题, 有一定比例的开放性试题。

【文体知识】

1. 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 记叙性散 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 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 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 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 具有空灵 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 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 文学色彩很浓, 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 现作品 ,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2.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 ) 、托物言 志、借景 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3. 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 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 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 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4. 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 题是作者 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 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 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 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 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5. 散文的表达方式

(1) 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 交代写作背景、人物等。

(2) 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 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 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 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晰事理, 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 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 画龙点睛之作用, 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6. 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备考策略】

1. 整体入手, 概括主旨

散文通常 都有叙事 、抒情、写景的线索, 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从 整体上把 握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主旨。抓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文章的体 裁分类、 表达手法 ( 是否以物 喻人、借 物抒情等) 入手;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说说作者选材的依据等。当然, 有的散文 没有明显 线索 , 那么, 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 局部结构分析法。一个语段, 一般有起始、展开、结束三个层次。通常起始是一两句话, 而这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 最后用一两句话作小结。解题时, 可揣摩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二, 整体层次分析法。要抓住标志性句子或词语, 如开头或结尾处反复出现的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 “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 等词语引 领的句子, 都是阅读时应注意的。

2. 品味情感, 挖掘信息

抒情散文 着重表现 作者的生活感受, 抒写作者的情感历程, 表达心灵之声, 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字里行间。答此类题, 首先要快速读懂原文, 深入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外, 整体把握文旨;再次归纳要点, 把握文章的灵魂;最后按照题目要求, 挖掘整理隐含信息。

3. 分析手法, 深层解读

分析散文的表达手法与表现手法, 须进一步理解文章。针对此考点, 今年中考一般从三个角度来命题:一是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二是辨别表达方式及运用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作用。预计2015年中考对此考点的考查可能以简答题为主 , 兼有选择 题等题型。

4. 欣赏语言, 领会意境

品味散文 语言表达 的特点, 是今年中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其命题角度多样 , 解题思路 亦各有不同。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2.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一是对意蕴丰富、含意新颖的语句, 要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理解。二是对抽象概括的语句, 有的作为观点态度在文中出现, 那就结合阐述这一观点态度的材料来理解;有的作为材料在文中出现, 那就结合它支持的观点来理解;有些抽象概括的语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具体理解。

3.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答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能准确读懂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 不能模棱 两可 ; 三要语言 流畅, 简明扼要。

4.续写或仿写。解答这类题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辞外, 还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阅读演练】

青春与读书

⊙王开岭

一个人的 知识构成 、价值判断 、审美习 惯 , 多来自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人, 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 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 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 , 有了书 , 你就不孤独, 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 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 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 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 你内心会静下来, 这是个仪式, 就像品茶, 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 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而浏览网页, 不会有这种感觉, 你只想着快速地掳取信息, 一切在急迫中进行, 这就不是饮茶了, 是咕嘟嘟吞水。纸质阅读是有附加值的, 它会养人。

我提醒身 边的年轻 人 :少接触畅销书和明星书, 少亲近浓妆艳抹的招揽和吆喝, 别让其占据你的书架和闲暇。因为“畅销”角色决定了其快餐品质, 它是为讨好你的惰性和弱点而策划的, 不可避免带有粗糙、轻佻、伪饰、狂欢的性能, 你会得到迎合却得不到提升。

一册好书 , 在生产方 式上, 必有某种“手工”的品质和痕迹 , 作者必然 沉静、诚实、有耐性, 且意味着一个较长的工期, 内嵌光阴的力量。人生, 若能找到一些好书并安置在身边, 那就很幸运、很富有, 仿佛住在一栋优美的房子里, 周围都是好邻居。

读书不是 查字典 , 不要老想着“有用”, 其价值不是速效的, 而是缓释的, 是一种浸润和渗透的营养。一个人的心性和气质哪儿来的?就是这样熏陶出来的。古人说, 三日不读书, 则面目可憎。过去不解, 后来我懂了。一方水土一方人, “阅读”即一方水土, 水土的效果取决于你的书籍质量和吸收能力。

我把优秀作家分成三类:一类可读其代表作, 一类可读其选集, 一类可读其全集。就精神的端庄和美感而言, 我推崇罗曼·罗兰和茨威格, 我称之为“人类作家”, 亦即前面说的第三类。茨威格, 是对我有贴身影响的作家, 其文字有一种罕见的高尚的纹理, 有一种抒情的诗意和温润感, 他对热爱的事物有着毫不吝惜的赞美, 尤其对女性, 极尽体贴与呵护, 很绅士, 我欣赏他的心性和教养, 这种感觉在别人身上很少获得。读他们的时机越早越好, 一旦你读了大量流行书和快餐书, 即很难再领略其美感, 因为你的口味被熏得太重了。

我对年轻 朋友说 , 趁青春 , 多读几部 优秀长篇 。据我的体会和观察, 一个人30岁后, 很可能无缘长篇小说了, 不单少了闲暇, 更重要的是没了心境, 没了与之匹配的动力和好奇心 , 没了那种 全神贯注、身心并赴、如饥似渴的状态。读长篇是大投入, 需要一种生活节 奏和内心 节奏来配合。长篇是一种“慢”、一种“长途”, 要求你不功利、不急躁, 体力和心力都充沛……而30岁后, 人似乎不愿再把自己交出去了, 少了一种对事物的迷恋能 力 , 疑心重 , 拒召唤, 畏惧体积大的东西。

请别忘记 诗歌 ! 诗是会飞的, 会把你带向神秘、自由和解放的语境。诗, 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 其追求与音乐很像。青春应是读诗的旺季, 这时候的你, 内心清澈、葱茏、轻盈, 没有磐重的世故、杂芜的陈积和理性禁忌, 你的精神体质与诗歌的灵魂是吻合的, 美能轻易地诱惑你、俘虏你, 你会心甘情愿跟她走。

诗是用来 朗读的。 和“看”不同, “读”是声音的仪表, 是心灵的容颜, 是一种爱情式的表白。读诗者, 往往是最热爱生活的那一群人, 是灵魂端庄而优雅的人, 是幸福感强烈而稳定的人。诗歌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向生命致敬和献词的方式。这是一种古老的方式, 也应成为一种年轻的方式。

除了思想 榜样 , 我们还要为自己积攒一些生活榜样, 一些朴实而简美的情趣之人, 一些“生活的专业户”, 做我们的精神邻居。丰子恺、王世襄, 我非常喜爱的两位生活大师, 是那种“长大成人却保持一颗童心 ”的人 , 是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 , 我甚至开 玩笑 , 多读他们, 可防抑郁或自杀。

罗曼·罗 兰有言 :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心目中的好作家标准, 好的作品和人生, 都实践着这一点。

(2014年9月22日《今日报》)

【阅读训练】

1.文章第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2.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3.文章的作者告诫我们趁着年轻, 需要阅读哪些书籍呢?

4.作者为什么推崇丰子恺、王世襄两位生活大师呢?

5.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名言的作用是什么?其效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交代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帮作者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 有了书, 就不孤独, 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 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2.运用对比的修辞。作者用纸质阅读与浏览网页对比, 写出了作者推崇纸质阅读, 当目光和手指从纸页上滑过, 你内心会静下来, 这是个仪式, 就像品茶, 和一个美好的朋友对坐, 你会浸在一个弥漫着定力和静气的场中。

3.趁青春, 多读几部优秀长篇;阅读诗歌, 诗, 表达着语言的最高理想和生命的最纯粹区域, 其追求与音乐很像。

4.他们是那种“长大成人却保持一颗童心”的人, 是让你对“热爱生活”永远投赞成票的人。

5.引用名言再一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不但使文章前后照应, 更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芦花逐秋风

⊙姚秦川

家乡有一条弯弯曲曲、水流充沛的小河。河的两岸, 有废弃的茅屋, 荒芜的土地, 更多的则是长得比人还高的茂密芦苇。

秋天 , 小河里的 水 , 开始放慢它的脚步, 流得左顾右盼。此时, 小河两岸那些长势茂盛的芦苇, 就会被瑟瑟秋风吹得斑驳发黄。它们顶着余晖未尽的夕阳, 一整片一整片, 在秋意正 浓的午后 , 肆意舞动, 煞是壮观。那些淡黄的芦苇 , 洁白的芦 花 , 清澈的河水, 交相辉映, 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 更像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秋天是最 清爽的季 节 , 天高云淡, 清风拂面。小的时候, 每天放学后, 我都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小河边, 抓鱼, 打水仗。但最喜欢的, 还是钻进密不透 风的芦苇 丛里捉迷藏。我们像一只只机灵的小白鼠, 在高高瘦瘦的芦苇丛里钻进钻出。偶尔, 芦苇锋利的叶子, 会将我们裸露在外的皮肤划出一道道口子, 但我们全然不顾。

玩得累了, 我们会躺在小河边上, 看天上的白云悠悠地漂浮, 看一排排大雁整齐地振翅南飞。我们模仿着村子里教书的李老师, 静默地注视着天空。李老师是我们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毕业后他当了一名老师。

我们就那样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地平躺在一排, 每个人都在想着各自的心事。我们的那些心事既幼稚又可笑。而我当时想的, 却是什么时候才能像大雁一样, 飞到外面, 瞅一瞅李老师嘴里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

天色渐渐 变暗。有 忙碌了一天的村人走到远远的小道上, 看到我们, 大声地呼喊让赶紧回家。远处, 炊烟袅袅升起, 笼罩着整个村子。此时, 芦花也像飞累了似的, 纷纷落下, 给小河的两岸铺上了厚厚的银毡。空气似乎凝结了, 一切看起来那样安详, 舒心, 静谧。

风儿就那 样不疾不 徐地吹着, 它总是来得那样善解人意。在一个季节的葱翠过后, 芦苇终于 等来了风 起时的轻欢。在这样一个安静的秋日, 芦苇就那样不管不顾地, 轻舞着它那曼妙的身姿, 像要跳一曲迷人的华尔兹, 让人心驰神往, 欲罢不能。

(2014年9月29日《渤海早报》)

【阅读训练】

1.阅读文章, 请你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 那些淡黄的芦苇, 洁白的芦花, 清澈的河水, 交相辉映, 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 更像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2) 成熟的芦花被风儿吹落得飞飞扬扬、飘飘荡荡。一点一点, 一团一团, 像无数的白雪公主在空中翩翩起舞。

2.每天放学后作者去做什么呢?最喜欢做的是什么事情?

3.请你在文章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使前后连贯成句。

4.指出下面句子修辞有误的一项是 ( )

A.秋天, 小河里的水, 开始放慢它的脚步, 流得左顾右盼。 (拟人)

B . 那些淡黄 的芦苇 , 洁白的芦花, 清澈的河水, 交相辉映, 如同织女手中的五彩云霞 , 更像一幅 巨大的写 实油画。 (比喻)

C . 偶尔 , 芦苇锋利 的叶子, 会将我们裸露在外的皮肤划出一道道口子, 但我们全然不顾。 (夸张)

D . 此时 , 芦花也像 飞累了似的, 纷纷落下, 给小河的两岸铺上了厚厚的银毡。 (拟人、比喻)

5.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1) 作者把秋季河边的芦苇、芦花、河水比喻成一幅巨大的写实油画, 表达了作者对景物的热爱之情。 (2) 作者运用比喻把秋季芦花飞舞的景象描写成像白雪公主在飞舞, 生动形象 地传达出 芦花的意境。

2.我都会和小伙伴们相约去小河边, 抓鱼, 打水仗。但最喜欢的, 还是钻进密不透风的芦苇丛里捉迷藏。

3.示例:老祖母那双抚摸在脸颊上的双手。

4.C

5.文章结尾照应了文章题目, 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表达了作者对 美丽景物 的赞美之情。

正气靠“养”

⊙陈鲁民

“天地有正气”, 正气是怎么来的?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如果说个人的气靠自己“养”, 社会的正气则应靠全社会来“养”。

今年发生了两件充满正气的事, 很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一是参加高考的江西省宜春三中学生柳艳兵、易政勇在客车上挺身而出勇斗歹徒, 光荣负伤, 用热血和生命奏响了一曲青春无悔的英雄赞歌, 被网友称为“最美高中生”, 他们通过了单独考试, 即将走进大学报到。再一个是湖北省潜江市浩口镇第三小学发生一起劫持事件, 先是代课女教师秦开美主动当人质, 保护学生安全离开, 而后是镇党委副书记王林华代替女教师当人质, 两人冒着生命危险的壮举, 令人感动。

当今社会最缺什么?我以为最缺之一是正气, 譬如说, 一些人遇事明哲保身, 不敢发出正义之声;论事讲利害而不论是非, 论人看成败而不辨正邪;羡慕他人成功, 而不论其手段是否下作;眼红他人发财, 而不管其途径是否合法, 等等。那么, 既然正气已成了“稀有金属”, 如果有人做出正义之举、正气之事, 我们就要一方面为之大声叫好, 另一方面则要想方设法来“养”这种正气, 让弘扬正气者得到精神与物质的褒奖, 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楷模, 以激励蓄养更多的正气。

两个高中生见义勇为事迹发生后, 《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发文章并配发照片, 各家媒体也都迅速跟进, 密集报道加评论, 这是舆论来“养”正气;成千上万的网民积极点赞, 好评如潮, 这是民意来“养”正气。可以相信, 更多的正气壮举还会不断涌现, 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带来正效应。

湖北两位主动当人质的教师、官员, 正气凛然, 义无反顾, 同样获得了社会赞扬, 舆论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但我认为还不够, 还应给他们更大力度的褒奖。总之, 一定要好人有好报, 好事有好果, 通过“养气”, 使正气得到保护、鼓励,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人为正义而奋斗, 为正气而拼搏。

养气 , 就个人而 言 , 主要是涵养心性, 强健心智, 净化心灵, 端正心术。可通过读书、教育 、反省、 觉悟来摄取, 也可通过效法先贤、追慕英雄来植入。正气养好了, 才能舍身报 国 , 杀身成仁 , 才能刚正不阿, 不向黑恶势力低头, 才能拒绝诱惑, 不做灯红酒绿的俘虏。养气, 就社会而言, 就是要大力宣扬正气的内涵和意义, 精心培养讲正气的典型 , 努力营造 讲正气的 环境, 让弘扬正气者扬眉吐气, 心安气顺 , 人人以讲 正气为荣, 这样, 我们的社会才能正气充盈, 风清弊绝。

(2014年9月1日《今晚报》)

【阅读训练】

1.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

2.当今社会缺乏正气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养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4.就社会而言养气是指什么?

5.请你写出一句有关论述正气的名言。

参考答案:

1.文章开头引用孟子的话, 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一些人遇事明哲保身, 不敢发出正义之声;论事讲利害而不论是非, 论人看成败而不辨正邪;羡慕他人成功, 而不论其手段是否下作;眼红他人发财, 而不管其途径是否合法, 等等。

3. 一定要好人有好报, 好事有好果, 通过“养气”, 使正气得到保护、鼓励, 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人为正义而奋斗, 为正气而拼搏。

4.就是要大力宣扬正气的内涵和意义, 精心培养讲正气的典型, 努力营造讲正气的环境, 让弘扬正气者扬眉吐气, 心安气顺 , 人人以讲 正气为荣, 这样, 我们的社会才能正气充盈, 风清弊绝。

中考复习阅读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如何根据问题回答。

2)学会根据问题获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3)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组织能力以及对文章的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学—议—评—练 四环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回答下列问题,并在括号里写出划线部分的意思 任务1.看一看,做一做

1.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en were you bor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Why do you like musi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o teaches you Englis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Where are you fr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How do you go to sch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How old are y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How long have you been studying Englis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How often do you watch TV?()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How many students in your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How much is your p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2:想一想

通过观察练习,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疑问句是______________,其结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根据____________回答。【点拨】通常以上这种类型的疑问句,在阅读文章中,以细节理解题型出现,在阅读时,对数字,地名,时间等细节做记号,迅速作答,注意人称和时态的变化。任务3:看一看,做一做

1.Are you a teacher?(否定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an your sister speak English?(否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id you go to school yesterday?(肯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ave you been to Changsha?(肯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4:想一想 1.通过观察练习,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疑问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语+其他成分。2.通常回答为:肯定:_______,主语+提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否定:_______,主语+提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否定形式。任务5:看一看,做一做

1.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aren’t we?(肯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e always plays chess,doesn’t he?(肯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he won’t go to the party,will she?(否定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6:想一想

通过观察练习,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疑问句是______________,其结构是:1.2由陈述部分肯定式+疑问部分否定式构成,3,4由陈述部分否定式+疑问部分肯定式。回答时,无论问题的提法如何,如果事实是属实的,回答用_______+疑问句的倒装肯定句;如果情况不属实,回答则用________+疑问句的倒装否定句。任务7:看一看,做一做 1.Are you happy or sa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oes he like blue or blac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an they play soccer or basketb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8:想一想

通过观察练习,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疑问句是______________,回答与一般疑问句(相同 / 不同),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情况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点拨】在任务3.5.7中,出现的疑问句,在阅读文章中,通常以推理判断题型出现,答题时注意答案中与原文有同义,转义,引申等变化。

二.活学活用: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一)(2013岳阳会考题改编)

Liu Yang is a famous astronaut from Linzhou , Henan Province.She was born in October, 1978.She graduated from Zhengzhou No.11 Middle School in July 1997.Three months later, Liu Yang joined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my(PLA中国人民解放军)。Later she left Changchun Air Force Flight College and become a female(女性的)polit , Since then , she has succeeded in flying for 1,680 hours of flight for the PLA.In May 2001, Liu Yang joined the Party.She became an astronaut in 2010.On June 16,2012, Liu Yang was selected(挑选)out of 21 female pilots and she was sent to space by Shenzhou 9 spaceship with another two men astronauts.She became China’s first female astronaut.Yiu Yang is a person who has a great dream.We Chinese people are all proud of her!1.Is Liu Yang a famous Chinese astronaut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en was Liu Yang bor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id Liu Yang join the PLA in July 199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How many hours has she succeeded in flying for PL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She became an astronaut when she left Changchun Air Force Flight College,didn’t sh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What did Liu Yang do in 20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How was she sent to spac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What do you think of Liu Yang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议一议:

Ⅰ.我完成以上问题,阅读本篇文章的步骤是: A.先文后题 B.先题后文 你觉得那种方法好?为什么?

Ⅱ.以上问题中属于A:细节理解题是_______________ B:推理判断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题属于归纳概括题,阅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Ⅲ.同学们试试我们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下面文章吧!

(二)(2013郴州会考题改编)

The story was about an accident of a young man.It was a sunny Friday in July.An old couple were told that their son Liu Wei had a car accident.They were shocked , and didn’t know what to do.Liu Wei was in coma(昏迷)for three months.Luckily,he beat death successfully in the end.However, the coma had influenced part of his brain.For a long time he couldn’t remember who he was talking to or where he was going.When Liu Wei got better , his parents learned that the accident happened because Liu Wei was using his cellphone(手机)while driving.His parents were angry with him ,because they had told him many times it was dangerous to use a cellphone while driving.But he didn’t listen to them , so he had this accident.The car accident helped u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We should listen to people’s useful suggestions and keep safe when we are driving or doing other things.9.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when the car accident happene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How long was Liu Wei in com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The coma had influenced part of his back or brai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Why did Liu Wei have the accid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Will Liu Wei listen to his parents’ suggestion about safety in the fu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浅析中考英语阅读方法 篇6

关键词:阅读理解 关键词 脑中构图 合作

中考英语试题中分值所占比例最大的是阅读理解,它也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学生们比较头疼的一类试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各个版本教材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重。

笔者以人教版为例来分析说明一下。初中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共15个单元,除第5、10、15单元外,其余12个单元后都有一篇长篇阅读材料,并配有一些练习题,文章开头简单介绍了一些阅读方法。在全册各单元中共有约36篇中短篇阅读材料,需要学生们当堂消化理解,从而具备相应的理解英语短文能力。可见对阅读课的重视。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简单介绍一些实际教学中应对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

一、消除“恐惧”心理

这是做阅读题的前提,无论是中短篇、还是长篇阅读,总会出现一些不认识的词汇,难以理解的长句子。中考阅读的生词量约在3%左右,这也是考查考生能力的一种体现。很多同学在看到长篇短文或者是生词较多的阅读时,往往用“我看不懂”“我不认识里面的单词”等等理由来为自己做错题找借口。当这种思想占据学生的思想时,他们能够做对的试题也会做错。所以,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至关重要。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消除学生“恐惧”阅读的心理,作为培养初期阅读能力的重中之重,利用图片,形象的描述,适当的提醒,让学生没有过度的阅读压力,让他们在一种竞争的氛围中,把文章看完,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全组,乃至全班同学的认可,下次再有阅读课,他们就不再“恐惧”,并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查找“关键词”

学生们一般做阅读的习惯是先阅读,再看题,然后做题。当然了,在看懂文章后,选择正确的答案,并非难事。然而,通过对上百套中考模拟试题中阅读理解的分析,对于大部分阅读A和阅读B中前两道考题运用这种方法,有点浪费宝贵的时间。笔者认为运用查找“关键词”法最为省时省力,正确率也较高。

查找关键词,也就是说,在没有读文章之前,先看试题中题干中所包含的“关键词”,例如人名、地名、日期、中心词汇等等。通过这些词汇,我们可确定题干所在文章中的位置,借助于文章所给出的ABCD四个备选答案和上下文意思,不用读完全篇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三、“脑中构图”法

无论何种文章,简单或难,在阅读的过程一定要有意识的将自己读到的文字联系在一起,借助于自己已知的知识去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全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对于每篇阅读的第3到第4题,有很大的帮助。

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不懂的词汇、难以理解的长句,怎样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清晰、活跃的大脑至关重要。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一点一滴,通过自己原始积累的知识,连成一副完整的画面,然后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将一幅幅简短图画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之前,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合理的想象,通过第二次阅读完善自己的想法,借助上下文的理解,猜测生词的意思,理解长句的含义。也可以借助于所学到的语法知识如词性,动词的时态等来推测句子的含义,更好的理解文章。

四、合作学习法

对于阅读,笔者认为另外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合作学习”。两个人思考问题通常比一个人强,也比一个人快。要想富有创意或者学的更好,那就要与别人合作学习,相互鼓励、交流你们的想法。

对于同一个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这也可以用于英语的阅读中来,同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不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并能说出一些道理来,合作交流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主旨,并且可以让学生们开阔眼界,交流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应对阅读理解中每篇文章的最后一道试题和现在中考中“任务型”阅读的训练,有显著效果。

中考散文专题阅读指导 篇7

【考点阐述】

1. 概括文章主题。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故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考点之一。

2. 理清文章脉络。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重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理清文章脉络,即弄清文章的线索与顺序。

3. 分析技巧作用。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 品味文章语言。散文的魅力往往体现在优美的语言上。此考点包括理解字词含义、词语妙用、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等多项内容。

5. 检测发展能力。此考点较为开放,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题型盘点】

1. 整体感知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直接概括全文内容;⑵概括某一段落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 理解词语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⑵代词指代的内容;⑶词语可否省略、 调换,是否矛盾;⑷动词、形容词的作用;⑸加点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赏析句子题。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从文中摘录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理由;⑵文中某句写得很好,说说好在何处;⑶分析文中某句话的含义;⑷具体说明文中某句话的表达效果。

4. 提取整合题。这是散文阅读考查的又一重点,也是失分最严重的题型。

5. 发展性题型。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仿写;⑵续写, 即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思路。

6. 开放性题型。其考查类型主要有:⑴鉴赏类,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⑵评价类,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⑶联想类,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文章给自己的启发。

【应对策略】

1. 整体入手,概括主旨

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明确文章主旨。抓线索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入手,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入手。 考题形式有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说说作者选材的依据等。当然,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线索,那么,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方法主要有两种。 其一,局部结构分析法。一个语段,一般有起始、展开、结束三个层次。通常起始是一两句话,而这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接着展开对本段的具体记叙、描写或议论,最后用一两句话作小结。解题时,可揣摩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其二,整体层次分析法。要抓住标志性句子或词语,如开头或结尾处反复出现的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等词语引领的句子,都是阅读时应注意的。

2. 品味情感,挖掘信息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写作者的情感历程,表达心灵之声,作者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字里行间。答此类题,首先要快速读懂原文, 深入理解文意;其次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再次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的灵魂;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挖掘整理隐含信息。

3. 分析手法,深层解读

分析散文的表达手法与表现手法,须进一步理解文章。 针对此考点,2015年中考一般从三个角度来命题:一是选用了哪些材料来表现主旨,二是辨别表达方式及运用该表达方式的作用,三是分析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作用。预计2016年中考对此考点的考查可能以简答题为主,兼有选择题等题型。

4. 欣赏语言,领会意境

品味散文语言表达的特点,是2015年中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其命题角度多样,解题思路亦各有不同。

⑴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⑵分析关键句或哲理性语句的含义,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一是对意蕴丰富、 含意新颖的语句,要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来理解。二是对抽象概括的语句,有的作为观点态度在文中出现,那就结合阐述这一观点态度的材料来理解;有的作为材料在文中出现, 那就结合它支持的观点来理解;有些抽象概括的语句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来具体理解。

⑶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的关键在于:一要能准确读懂原文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情感;二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三要语言流畅,简明扼要。

⑷续写或仿写。解答这类题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及修辞外,还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

【真题解析】

(2015年江苏省常州市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a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b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蔓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 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c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 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 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 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d“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琅琅,“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e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f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 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 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枝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g“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h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 影响我的一生。”

i“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 “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j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k“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 有无限的遗憾。

l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 万里归迟总恋乡。

m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n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 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o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p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 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q“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 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 菜,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r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

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父张大千的哪些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考生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张大千主要爱好情趣以及思想情感去概括。

【参考答案】痴情大自然; 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2. 文章第6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参考答案】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地传达出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地观察,细致地描摹。

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参考答案】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艺高于画艺。

4. 第l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 ( 从内容、技巧两方面分析 )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 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参考答案】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涟涟,身在万里外, 心里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 技巧“:万里归迟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 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e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 篇8

阅读答题的的过程及目标包括这样三个层次:

一是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用较快速度读课文, 能明确文章写的主要内容, 各段之间的联系, 以及文章的体裁、中心。不过多顾及细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二是细部研读课文, 要逐句逐段的精读, 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层分段, 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对段意进行归纳概括。由段到篇, 理清句、段、篇的关系, 从各段之间的联系中, 体会作者的思路。

三是总体把握课文, 达到理清全文结构, 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中心, 以及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即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从阅读行为看, 经过对各部分的感知、辨认、理解, 才有可能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致更完整、深刻地理解文章全貌。

具体解题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排除干扰, 依文解题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 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 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 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 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 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 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 (2008重庆) 《梦幻视觉“水利方”》 (5) 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 影响美观, 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 (聚四氟乙烯) 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 不沾附尘土, 风一吹, 土就走了。

可见, 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 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解答主观性。

二、抓住分值对应点

阅读, 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 超过2分的题, 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 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 (2008长春) 《失去的书桌》 (3) 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 (3分)

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 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 使答案完备。

三、提取信息, 归纳重组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 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 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 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 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 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一) 、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 (行为、经历) 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 筛选材料, 组合回答。

示例:

◆请以朱丹的言行为发展线索, 概括叙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不超过80个字) (5分)

◆请概括叙述“我的奇特经历”。 (不超过60个字)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 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 因此, 抓住了中心句, 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 关键词句进行

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 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 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 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 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 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 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 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 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

找中心句, 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 归纳段意:本段 (概括或具体) 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四、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 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 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 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 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 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 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如何做好中考阅读理解题 篇9

“看问题-读文章-解问题”其优点在于:阅读有的放矢, 针对性强。在考试中, 同学们承受着时间和心理的压力, 如按部就班地解题, 则无目的性与针对性, 既浪费时间, 事倍功半。

2 正确的阅读习惯

不良的阅读习惯会影响阅读的效果且浪费时间。不良的阅读习惯表现为:低声朗读, 指读, 回读, 边读边摆头。同学们应采取的正确的方法是“视读”, 即用视线随字默读。其速度较快, 注意力也比较集中。

3 重视首尾段和首尾句

可以从文章的首段和首句中捕捉到文章的大意和体裁等信息, 而文章的尾段和末句往往是文章段落的灵魂。首段简要地提出文章的主旨或点明人物、时间、地点、文化背景等, 尾段常常是主题的概括或归纳。如对首尾段和首尾句加以整理, 会很快悟出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

4 要善于抓关键词句

阅读时认准和善于抓住关键词句, 比如数字、时间、地点、中心人物等,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关联词, 如;because, but等。对文中的关键词句, 要先理解其基本意思, 后要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具体意思, 并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其深层次的意思。

5 注意对生词的理解

碰到生词, 不要急和怕。第一, 掌握构词法, 根据构词法来分析、理解, 如前缀un-具有否定的意义, 后缀可以转换词性;第二, 可以根据上下文的线索来分析、理解、推测;第三, 对人名、地名可以不求甚解, 它们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6 依次解题, 看完答案

一般文章后的问题的设计是与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对应的, 因而要依次解答, 不要随心所欲地选题并解答。对的确难以解答的题目可以随后处理。有时在做到后面的题目时, 前面较难的题目会突然迎刃而解。

7 重阅全文, 核对答案

整篇阅读理解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 而且文后的问题及答案也具有这两方面的特点。所以应从全局上、整体上去理解、思考、把握文章的主旨, 切勿把每个题目从整体中孤立出来思考。

解题指导:

阅读下列短文, 并做后面的题目。从A、B、C、D四个选项中, 选出能回答所提问题或完成所给句子的最佳答案。

A Leg Walking Right

H e r e a r e so m e si g n s+-x…, t h e signs are very different.They mean very different things.When you see them, you know what to do.This sign+means that you will add some numerals.This sign—means that you will take one numeral away from another.You will subtract (减去) .What will you do when you see x and…?

Our signs are easy to read.They are easy signs to remember.Look at these two signs….The ancient Egyptians used these signs.A picture of a leg walking to the left told them to add some numerals.A picture of a leg walking to the right told them to subtract.

In the 1500s people used this printed (印刷的) sign&to add numerals.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Later, the sign became+.5.选A.据第三段的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可知答案。

How much is 2…2?

1.What do you do when you see this sign+?

A.W alk away B.Writ e a nume ral C.Read a sign D.Add

2.The word in the story that means to take one numeral away from another is_____.

3.The story says, “Our signs are easy to read.They are easy signs to remember”.The word they means______.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does this story lead to believe?

A.Egyptians could not add numerals t og et he r

B.All Egyptians had two left legs.

C.Our signs are not hard to understand

5.What did the sign to add numerals begin to look like (which sentence is exactly like the one in your book) ?

A.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

B.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

C.After a while, the sign began to look like this&.

「答案与解析」

1.选D.根据第1段中的T h i s s i g n+means that you will add some numerals.故答案选D.

2.subtrac t.根据第1段中的Yo u wi ll subtract (减去) 可知答案。

3.signs.根据是第2段的后一句Look at these two signs….

中考现代文阅读技巧探讨 篇10

一、中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析

1.从历届试卷中研究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范围以及具体考查的知识点。从众多试题的出题规律来看,主要有:重点字词的理解、某个段首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把握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写作的感情以及对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和对文章优美语句的具体赏析。

2.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中考的出题原则也越来越趋向于开放性的试题。现代文的选择会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或者新闻类的文章,运用这些比较新鲜的、热门的文章来考查学生的临场应对能力以及一些新颖文章的选取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展现学生独特的个性。

二、对于现代文阅读技巧的归纳

1.在明确以上出题原则的情况下,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采取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以及阅读技巧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首先,学生拿到文本,将全文进行快速阅读之后,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大体的划分;其次,重点对开头、结尾阅读,注意从中寻找文章的中心思想。带着文章的中心对文章再次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抓住各个段落之间的过渡句以及文章的关键字。只有将文章的这些点牢牢抓住之后,无论试题考查关于哪方面的知识,学生都能抓住做题的要害,那么什么样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这就是一个较为现实的对付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2.在中考这样的大型考试中,学生拿到文本以后,首先要对文章后面的问题进行仔细地阅读,仔细审题之后,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字。然后带着问题中的关键字阅读文章,对于文章中出现自己所寻找关键字的语句或者段落,对其上下文要进行仔细地阅读,进一步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开放性的自由发挥性的试题,学生需要通过多次反复的阅读之后,在渗透了文本的内容及其中心思想的前提下,表达出自己独到、新颖而又切合文章中心的见解。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策略 篇11

一、先让学生理解阅读思路

第一步,速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思路,重点圈画。

整体感知文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看标题,例如:《枣核》从题目来看,枣核是本人的写作对象,既是一条叙事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②抓对象,即把握文本的大致内容,是写人、写事、写景,还是写物?了解作者倾向,例如:《背影》,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后,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③抓段意,把握各段大意,把明显的中心句或关键句画出,或在段边写出批注为后面寻找选顶的对应区域,作好准备。如“说明文《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的第四段: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高2.62米,重180多千克,是采用分段浇铸法制成的。青铜人像的眼睛很大,鼻梁直挺,耳垂穿孔,双脚赤裸地站立在方座之上。这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④抓作者的思路,即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如:《背影》一课,开头直接点题,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中间主要写了作者在浦口车站和父亲分别时的情景,结尾,写了作者理解了父亲再现背影。

第二步,带题研读,品读文本,把握有效信息。

①提问点:仔细审题,体会设题意图,如: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的含义,本题的意图就是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來进行:A抓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B联系上下文C结合句子表达的角度D结合文章的中心E联系时代背景,结合句子的象征意义。

②对应点:根据题目要求,在原文找准对应区域,如果题目涉及的信息有多处,要注意将相关的对应点找全,例如:同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相比,藻类有哪些优点?这一题答案有两点:要注意提醒将相应的对应点找全。

③入选点:在相应的区域内筛选出可以选入答案的关键的词句。例如:同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相比,藻类有哪些优点?本题的答案在文本中的第二段,找出关键的词句,“产量正在不断翻新,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

第三步,组织语言,灵活答题

①可以用原文词句直接作答。②可以提炼文中词句组强作答。③抽象化语句意思的形象描述④扣住中心,联系生活,表达感受。

中考中的“数学阅读”初探 篇12

一、中考中常见阅读题类型

1. 方法迁移型阅读

该类试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 理解解题过程, 掌握解题方法, 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新问题.

例1在日常生活中如取款、上网等都需要密码.有一种用“因式分解”法产生的密码, 方便记忆.原理是:如对于多项式x4-y4, 因式分解的结果是 (x-y) (x+y) (x2+y2) , 若取x=9, y=9时, 则各个因式的值是: (x-y) =0, (x+y) =18, (x2+y2) =162, 于是就可以把“018162”作为一个六位数的密码.对于多项式4x3-xy2, 取x=10, y=10时, 用上述方法产生的密码是:________. (写出一个即可)

分析通过阅读, 以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 设计探究性阅读题目, 主要考查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和探究新知识, 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案为:101030

2. 归纳、猜想型阅读

此类问题, 常常是事先给出问题背景, 但在问题背景中却蕴含某种变化规律或不变性的结论.

例2为了求1+2+22+23+…+22008的值, 可令S=1+2+22+23+…+22008, 则2S=2+22+23+24+…+22009, 因此2S-S=22009-1, 所以1+2+22+23+…+22008=22009-1.仿照以上推理计算出1+5+52+53+…+52009的值是 () .

分析该类试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提供的新知识、新方法, 收集解题信息, 在模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 拓展应用它要求读者通过阅读与理解, 不仅要归纳、猜想出背景问题所蕴含的规律或结论, 还要应用所蕴含的规律或结论去解答后面所提出的新问题.

3. 改错型阅读

此类问题, 以阅读一篇作业为主, 常常是事先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 但在解答的过程中却设下错误的陷阱, 解答者必须要认真读题, 仔细审题, 在“细”字上下工夫, 可谓细节决定成功.例如, 阅读下列题目的解题过程:

例3已知a, b, c为△ABC的三边, 且满足a2c2-b2c2=a4-b4, 试判断△ABC的形状.

∴△ABC是直角三角形.

问: (1) 上述解题过程, 从哪一步开始出现错误?请写出该步的代号:___.错误的原因为_____________.

(2) 本题正确的结论为:________.

分析该类试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 弄清材料中的本质内涵, 找出错误之处、错误原因, 从而订正错误, 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

4. 试验探究型阅读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为背景, 来考查从各类统计图表中读取相关数据、相关信息及绘制统计图表等能力.

例4 (2009绵阳市) 将正整数依次按下表规律排成四列, 则根据表中的排列规律, 数2009应排的位置是第___行第___列.

分析该类试题要求通过阅读材料, 从中归纳数式规律、图表规律、算理规律, 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与此类似的实际问题, 已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针对中考数学阅读理解题, 解题思路主要是“阅读—理解—应用”, 解题关键在于处理问题, 获取信息.从中挖掘相关信息, 掌握其中解题的关键技巧.将数学阅读融入课堂, 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进行数学阅读的方法

任何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同样数学学习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寓于数学教学之中,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展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符合数学教育发展的规律,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离不开教师正确、恰当的指导与引导.

具体做法: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课本, 让学生自读课本并自学上课的内容, 找出其中的重、难点.

课后阅读:阅读复习内容和数学小故事.

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形成, 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 因此, 需要我们和学生克服急躁和功利心理, 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摘要:把数学阅读融于课堂, 为学生学习服务, 已成当务之急.首先, 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不能限于“课堂上精讲多练”, 更不能天天担心学生不会做, 而在课堂上反复透彻地讲, 而应该养成学习的习惯, 以达到学生能独立学习的要求,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上一篇:计算机安全及防范策略下一篇:业务承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