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汇总

2024-09-17

中考现代文阅读汇总(精选8篇)

中考现代文阅读汇总 篇1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短文阅读方法技巧汇总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

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汇总 篇2

中考阅读复习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才能使学生准确答题, 拿到高分呢?笔者在实践中, 采取“发现问题, 明确考点, 分项突破”的十二字方针, 突出针对性, 注重实效性, 有效提高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得分率。

第一、会诊学生, 发现问题。通过对历次语文试卷的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文体基础知识欠缺, 常常张冠李戴。 (2) 审题不准不全, 答非所问。 (3) 扣点意识不强, 遗漏要点。 (4) 整体把握能力欠佳。 (5) 答题时脱离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 作架空分析。 (6) 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明、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都是课外的, 多为开放性试题, 学生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第二、深研考纲, 明确考点。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要求主要有: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4) 把握文章基本意思,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 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些要求, 涵盖了语文文体知识、词句理解、信息提取、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考点,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抓住考点, 分项突破。1、文体训练, 巩固文体知识。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记叙文又可细化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叙事散文类、小说类、说理散文类) , 分别从教材中选取一两篇典范文章, 帮助学生梳理文体知识, 形成文体知识网络。如:

记叙文:

记人叙事类——杨绛《老王》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写景状物类——朱自清《春》、冯骥才《珍珠鸟》

(景、物描写+景、物特点+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叙事散文类——莫怀戚《散步》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小说类——《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探究)

说理散文类——张晓风《行道树》、冰心《谈生命》

(形象描写+特征分析+寓意理解+主旨探究)

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拓展延伸)

议论文——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事理论证方法)

在此基础上, 还可把常常涉及到的文体知识、答题技巧整理成册, 印制、分发给学生, 并督促学生掌握。

2、考点训练, 把握答题方法。

弄清各考点在考题中的表现形式,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项进行指导和训练。指导必须到位, 方法力求具有可操作性;训练不求多, 只求实效。

比如, 整体把握文意, 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养成读后眼离文章, 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又比如,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可通过抓关键语句、扣具体语境、结合文章主旨、联系修辞手法和看文中的位置来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再比如, 归纳提炼要点, 可用找出文中能表达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核心语句的摘抄法;可用选取文中关键词语形成概括句的摘要法;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归纳法。

3、审题训练, 明确答题要求。

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因急于答题而忽略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 白白丢掉了不少分。因此审题训练尤为重要。

那么, 怎样审题呢?要咬文嚼字, 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者意图;看有几个要求;根据分值推出有几个答题要点;在文中哪些区域去找寻或归纳答案;答题时是用原文或是用自己的话;是归纳概括或是具体描绘。这些方面在题目中都有暗示或明确指出了的。

通过训练, 要使学生明白:题干显示了命题意图, 提示了答题范围, 规定了答题角度, 提供了答题思路, 隐含了答题信息, 体现了答题规律。

4、语言训练, 规范答题表述。

现代文阅读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一般是读写结合, 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直接摘抄的很少, 更多的是筛选整合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

答题的语言要做到: (1) 简明、顺畅、准确; (2) 条理清晰, 尽量分点回答; (3) 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中考现代文阅读解题方略 篇3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类考查往往从整体着眼,落实在具体语境中。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它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在一定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重要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它或是中心句,或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就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临时意义和句外意义。

如何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呢?一是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这是解答的前提;二是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三是结合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来理解词语。

如何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呢?首先对语句本身要有准确把握:用了哪些关键词语和怎样的表达方式,有哪些修饰和限制,包含了几层意思、几个内容要点等。其次是对上下文的总体把握,分析前后句如何呼应等。

二、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和段的层次、概括文章要点、理顺句段的次序等。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文章的思路隐含在结构之中。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

1.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而对材料进行精心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在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弄清文章的段意、层意,这样才有可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2.从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入手。分析记叙文的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时空的变化,感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文章内容的变化,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等。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应该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体式,是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还是总分式。分析说明文的结构,应该抓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要素。

3.注意语言标志。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此外”等。还要注意找出中心句。另外还有一些过渡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可以是事实、理论、观点、设想,可以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词句,也可以是文章中的概括句、过渡句等。“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根据试题要求,淘汰无关的信息,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存精,去次留主。“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根据试题的要求,经筛选之后,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使之符合要求。

解题时可以抓住照应反复确认重要信息,可以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可以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得信息,可以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可以找准与试题或选项对应的原句,将原文有关语句与选项对照,从中找到正确的信息。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或整体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中考对归纳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具体内容进行准确概括,提炼中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二是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方面内容:文章的核心内容,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览全文,找出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不牵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时,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不可主观臆断、以偏概全或随意拔高。

五、欣赏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

欣赏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是一种层次较高的阅读能力,中考常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二是理解作品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主要包含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选材剪材、行文的结构(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此类题往往比较开放,解答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根据情节发展,去推断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或者在未来情节中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等。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把我们对生活(如环保、科技等)的认知,与语段内容结合起来,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及设想。

中考现代文阅读的技巧 篇4

答题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抄描述性,抒情性的句子,转变成叙述。

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好好的掌握现代文阅读。

1.直接在原文找答案。

很多东西在原文都能清晰地找到答案的,如果太长了就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一定要抓关键词

2.很多东西都是有模式的。

就像公式一样套下去就好。不过记得要在不同的文体上用上不同的关键词

(1)句式方面 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2)议论文,说明文

XX词好在哪?

用了XX词.准确地(生动地)说明了.....的特点...具有科学性

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XX词是...的意思(解释词语).准确地说明了......删掉了就太过绝对化,不具有科学性

说明方法:本句(段)用了....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内容)..的特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论证方法:这一段(一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

表达方式及其他:这句话用了....修辞手法,....地写出了......体现了....的特点...表达了....

(3)记叙文

线索的作用:能把繁多的材料和时间.场面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突出主题

段的作用:开头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

中间 过渡,承上启下,转折,强调,间歇等

结尾 总结全文.前后照应.含蓄回味,点明中心等

描写的作用 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社会背景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渲染气氛

④烘托人物形象,心情

⑤突出,深化主题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人物事件拓展。如: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把握相关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概述答案。

主旨拓展。如:用广告、宣传语、对联体现主旨。首先应掌握广告、宣传语、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创写。

(2)评说探究类

一般不设惟一答案,提倡考生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有理有据即可。注意:要紧密联系主旨,把握正确的思想方法;抓住要点来谈,思路清晰;语言准确、简明,评论不宜过长。

(3)心得体会类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紧密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但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即可。如《词典的故事》(20xx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但要选择最合适自己,并感受最深的角度来谈。

(4)联想、想象类

如: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一个句子。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做到内容合理,力求形神兼备。

(5)比较辨析类

中考现代文阅读汇总 篇6

天津市河头学校 王春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

2、掌握课外现代文答题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二、教学重点:掌握答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熟练运用。

四、教学方法: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同学们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如果把中考比作一场战役的话,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无疑是我们这场战役最大的劲敌,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克敌制胜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决胜千里之外。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师: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如果想要打赢战役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知己知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中考现代文的考试题型。

(一)准确定位,做到“知己” 目前自己阅读理解所处水平:

1、知所云,答所问。

2、知所云,答非所问。

3、一知半解,答点是点。

4、不知所云,无从答起。

如果你处于第四种,那这节课就要更加认真。

(二)步步为营,做到“知彼” 1.中考阅读考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筛选、概括、理解、赏析)中考阅读基本题型:

1、概括内容、行文思路题

16.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4段概括(4分)(2014天津中考)

17.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2013天津中考)

2、修辞作用题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2014天津中考)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2013天津中考)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题

19.“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2013天津中考)

4、理解文章词语、句子含义题

20.文章使用什么写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4分)(2013天津中考)

5、段落作用题 19.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4分)(2014天津中考)

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一)、概括内容、行文思路题

1.分析题目

2.读透文章,把握线索

圈点勾画法:一画时间和地点

二画人物和事件

三画景物加特点

四画情感加观点(由物及人)

3.归纳总结,形成答案

(二)、2、修辞作用题

一般答题思路:

①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②写出了„(什么)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三)、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题 • 研读题干 • 分析文章 • 画出情感 • 定位答案

(四)段落作用题

(1)结构:

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引起下文 中间段:承上启下

结尾段:照应开头、收束全文(2)内容:

开头段:渲染气氛、揭示主题、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中间段:如何承上,怎样启下。

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旨题、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三、沙场点兵,亮剑杀敌。

1、我们已经知己知彼,也掌握了相应的答题技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亮剑杀敌,熟练运用刚刚我们所掌握的知识。

• ④去年7月,那是 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 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

⑤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 ⑩又是暑假,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看到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日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2013天津中考)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19.“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20.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4分)

四、作业布置

近三年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

中考现代文阅读汇总 篇7

一、现代文阅读中的问题所在

1. 审题不清抓不住重点

2. 答题时选择不准角度, 答非所问

3. 组织语言不够精炼、准确

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是不会在题干中锁定关键的知识点来寻求答题的思路, 抓不住关键的字词, 信息捕捉不准, 甚至跑题。对文本阅读不够, 把握不了文章的主题, 归纳不了文章的关键点, 有的时候干脆不归纳完全照搬原句。答题太过随意, 不能用规范的语言来组织答案。多数同学缺少文体意识, 头脑中根本没有问题知识点的框架图, 对语文阅读解题必备的语文术语, 考点不明确, 导致阅读知识点混乱, 答题也陷入困惑中。学生在校学习任务重, 阅读时间少, 积累不够, 找不到准确、贴切、简洁的语言表达等等。针对学生阅读中的问题, 笔者进行了探究, 找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可以在阅读训练中让学生形成一种品读和答题的能力, 归纳和总结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方法探究

( 一) 明晰中考的现代文考察的知识点及题型和答题思路

1.以辨析为主的选择题

考点示例一

根据语境, 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白处, 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

自然界的物体, 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 ______;江河溪流, ________; 大海汪洋, _______; 湖光粼粼琠__________。

A、是抖动的曲线B、是翻腾的曲线

C、是流动的曲线D、是屹立的曲线

解题思路: 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根据语境, 辨析词义, 合理进行

词语搭配的能力。 “屹立”形容高山挺立, 应和 “崇山峻岭”搭配;

“流动”是江河溪流的动态;“翻腾”是风大浪高而形成的景象, 应和 “大海汪洋”搭配; “粼粼”是指水面微风细波, 光芒闪烁不定, 正好与 “抖动”相搭配。除了词语的搭配以外, 还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

2.以表述为主的解说题以赏析为主的评价题

考点示例二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

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项圈, 手捏一把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品析语言的角度: 用词之美: 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 展现了一幅宁静和谐之美; 运用了一组生动的动词, 刻画了一个顽强的小年形象; 运用了一组恰当的量词, 使语言显得简洁而形象。

以上的题型引导学生如何思考, 将答题思路清晰地展示, 让学生在具体的题当中去感悟和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品析中形象思维很重要, 若缺少了想象及联想能力就如同少了飞翔的翅膀。所以语言首先要有语感, 语感要学生自建, 这是老师无法替代。因此训练学生多阅读、多思维并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置换 ( 情感体验) 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觉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 二) 现代文阅读语言品析的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1. 要紧密联系语境。结合词语所在的句子、句子所在的段落来理解品味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要瞻前顾后, 揣摩词、句、段之间的联系。

品析例说: 例: 女儿心中早已溢满了幸福。句中加点的词语“溢满”能否改为 “充满”, 为什么?

“溢满”的意思是充满而流出来, “充满”只是满, “溢满”的程度更高, 用 “溢满”更能表现小女孩无比幸福。 ( 着重从词的准确、生动, 也可以从增强对句、段、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来分析。)

2. 把握角度。如: 其表达的意图, 用词的精当、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在结构中的作用、表达方式等

品析例说: 例: “你是我爸爸, 穿得再差也是我爸爸, 谁敢笑话我们, 谁会穷一辈子……” 这句话体现了 “我” 怎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爸爸, 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耻辱, 并且有改变贫穷的志向。 ( 首先要分析话中的三层意思, 然后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3. 要精练准确地表述。品味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时要紧扣语境分析。如: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形象优美、生动,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等。要将这些作用渗品析例说

例: 吹面不含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果。

透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仔细推敲 “抚摸”一词的含义, 再放到句子中理解。句子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用 “抚摸”一词写出了春风的轻柔, 将抽象的春风具体化。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品析。

4.文体语言特征的知识整合

记叙文 (小说、散文) :

其文体特征: 记叙某个具体的生活内容, 描述某个具体的事件或场面。

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富有表现力。注意用词的精当修辞的作用、句式等。尤其是散文的语言最美, 最富有张力和蕴含力。

说明文:

其文体特征: 主要是传播知识的一种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简洁。了解生动说明和平实说明。注意说明文中动词、数量词、修饰限制性词语的准确运用。根据具体的文章内容确定。

议论文:

其文体特征: 以客观事物、事理为剖析对象, 以明辨是非为主要目的文体。

其语言的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注意句中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反复琢磨关键句中的关键词语。

通过以上的语言品析方法的探讨, 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头脑中强化文体、文本、结构、文章主旨、答题规范、文章的整体意识, 这样学生的知识框架建立, 思维清晰。辅之准确的表达效果就显现出来了。语言, 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交流的常用工具。它像一朵温馨柔美的花儿静静地开在心灵的空间, 暗暗地吐露着芬芳, 传达最甜润最柔美的情怀。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只有掌握了语言品析的方法,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 并坚持。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

以上内容是笔者将教学中的点滴心得记录下来, 加以总结归纳, 有不足之处望指正!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选登 篇8

听泥土说话

①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②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③第二天,儿子走了,________________。

④带上那块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⑤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鲜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⑥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⑦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高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⑧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⑨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⑩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11}“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块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块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块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⒈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时倾听,听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______时倾听,听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阅读全文,仿照第⑧段,在第③段的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第二天,儿子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⒋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块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有一对年轻父母,在空中缆车坠毁的瞬间,擎起爱的双臂,将儿子高高托起。父母不幸遇难,儿子的生命却保住了。

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湖北黄冈市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老海棠树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胡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扫院子,“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我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⒈从第④段中找出与第⑤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第②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⒊品读第⑥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⒋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⒌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1.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念,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成功成功了,不要得意洋洋,应该谨慎、低调、虚心地待人处世。 ⒉文中的“泥土”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更是母親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地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 ⒊带着无比的自信。(带着灿烂的笑容;带着美好的梦想。)⒋画线句子意味深长。此时的儿子已深深地领悟到:这块土寄托着母亲的期盼,蕴涵着为人处世之道。如果失去了这些,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的一切。 ⒌母爱是无声的,母爱是无私无畏的,母爱是无处不在的。(意近即可)

上一篇:13-14学年新街小学工作总结下一篇:银行贷款业务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