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2024-08-18

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共9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1

授课班级:九年级3班 授课内容: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4课时)

一、中考记叙文考点分解: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区别认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记叙文基本知识: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 1.顺叙

2.倒叙:a.结局—时间先后顺序

b.后发生的事—由“倒”转“顺”,一路往下写。(造成悬念,强调)3.插叙:有无过渡

作用:a.衬托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b.丰富情节 c.深化主题 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 2.以人物为线索 3.以事件为线索 4.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5.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表达方式:

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有时还包括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场所;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写作特色: 1.从文章的选材看 2.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3.从文章结构布局看 4.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中心思想: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沦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5.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记叙文做题技巧:

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

局部研读:

——抓住关键词语

——抓住中心句子

——体会修辞效果 答题表述技巧:

概括题——(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指代题——①前一句话或某些词语②文章的中心句

作用(效果)——①内容方面:深化„„;突出„„;使更加„„;点明„„;交待了„„

尤其是表述性的题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四、[例题举析]:

中考指导P71《买年画出丑记》

五、[过关训练]:

1、中考指导P74《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2、中考指导P77《过错》

3、中考指导P80能力提升三

4、中考指导P85《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第二讲: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项指导(4课时)

一、说明文中考考点分析:

1、将涉及说明文基本常识。

2、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不排除课内。

3、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注意飞船、卫星等方面的知识。

4、题型仍是客观题占主导地位。

5、考题以信息筛选的准确性为重点,兼顾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问题。

二、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

说明文是以 “ 说明 ” 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晋祠》,说明 “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的特征。事理说明文:如《统筹方法》,科学的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的本质特征。

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

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巧记:分列作下举,打摹作画图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准确性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七、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1、答题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又如《中国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

2、热点:信息筛选题的做法: 目标: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 牢记答题顺口溜:

粗读原文通大意,细读题干做标记,查读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1)粗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2)细读题干很重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命题点所在的位置、考查的内容、选择答案的标准

(3)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4)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九、[过关训练]:

1、中考指导P104《科学家发现删除记忆法》

2、中考指导P108《历史上的汗血宝马》

3、中考指导P111《桑》

4、中考指导P115《天赐良“源”》 第三讲: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指导(4课时)

一、考点透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

5、分析论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知识:

1、感知文章的论题和论点。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深层意思。

3、理解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文章层次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5、分析论点和论据间的关系,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结构方面的特点。

6、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7、按要求对问题发表议论,提出见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论点

1、概念: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2、特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

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3、位置: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

分论——总论

驳论文的结构形式 :摆靶子 ——揭实质——论危害——作结论

(三)语 言

语言的准确性 严密的逻辑性 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论证方式

立论 驳论(反驳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议论文阅读指导: 一通读全文,掌握议论类型 二理清思路,把握中心论点 三剖析结构,分出文章层次 四分析论据,如何论证论点

五赏析语言,借鉴写作手法

四、[例题举析]:

中考指导P91《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

五、[过关训练]:

1、中考指导P94《将书读活》

2、中考指导P97《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

3、中考指导P100《珍惜愤怒》

4、中考指导P102《最是读书滋味长》

第四讲: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招生模拟试卷语文(一——五)(8课时)

试题来源:中考指导附加资料 测试形式:教师监督,学生独立完成 试题评讲:教师点评,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2

中考阅读复习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 才能使学生准确答题, 拿到高分呢?笔者在实践中, 采取“发现问题, 明确考点, 分项突破”的十二字方针, 突出针对性, 注重实效性, 有效提高了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得分率。

第一、会诊学生, 发现问题。通过对历次语文试卷的仔细分析, 笔者发现学生阅读中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文体基础知识欠缺, 常常张冠李戴。 (2) 审题不准不全, 答非所问。 (3) 扣点意识不强, 遗漏要点。 (4) 整体把握能力欠佳。 (5) 答题时脱离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 作架空分析。 (6) 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明、缺乏文采。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中考现代文阅读都是课外的, 多为开放性试题, 学生没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第二、深研考纲, 明确考点。近年中考现代文阅读要求主要有: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捕捉阅读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4) 把握文章基本意思, 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 初步领悟文学作品内涵;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有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这些要求, 涵盖了语文文体知识、词句理解、信息提取、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考点, 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抓住考点, 分项突破。1、文体训练, 巩固文体知识。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 (记叙文又可细化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叙事散文类、小说类、说理散文类) , 分别从教材中选取一两篇典范文章, 帮助学生梳理文体知识, 形成文体知识网络。如:

记叙文:

记人叙事类——杨绛《老王》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写景状物类——朱自清《春》、冯骥才《珍珠鸟》

(景、物描写+景、物特点+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叙事散文类——莫怀戚《散步》

(事件概括+人物分析+描写作用+主旨探究+联系实际)

小说类——《我的叔叔于勒》

(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探究)

说理散文类——张晓风《行道树》、冰心《谈生命》

(形象描写+特征分析+寓意理解+主旨探究)

说明文——《看云识天气》《故宫博物院》

(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语言+拓展延伸)

议论文——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事实—事理论证方法)

在此基础上, 还可把常常涉及到的文体知识、答题技巧整理成册, 印制、分发给学生, 并督促学生掌握。

2、考点训练, 把握答题方法。

弄清各考点在考题中的表现形式, 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逐项进行指导和训练。指导必须到位, 方法力求具有可操作性;训练不求多, 只求实效。

比如, 整体把握文意, 可加强速读训练。浏览文章后,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手法等。养成读后眼离文章, 用脑回顾、梳理、概括等整体把握的习惯。

又比如,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可通过抓关键语句、扣具体语境、结合文章主旨、联系修辞手法和看文中的位置来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再比如, 归纳提炼要点, 可用找出文中能表达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核心语句的摘抄法;可用选取文中关键词语形成概括句的摘要法;也可用自己的话来概括的归纳法。

3、审题训练, 明确答题要求。

考试中由于时间有限, 有的学生因急于答题而忽略了审题这一重要环节, 白白丢掉了不少分。因此审题训练尤为重要。

那么, 怎样审题呢?要咬文嚼字, 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者意图;看有几个要求;根据分值推出有几个答题要点;在文中哪些区域去找寻或归纳答案;答题时是用原文或是用自己的话;是归纳概括或是具体描绘。这些方面在题目中都有暗示或明确指出了的。

通过训练, 要使学生明白:题干显示了命题意图, 提示了答题范围, 规定了答题角度, 提供了答题思路, 隐含了答题信息, 体现了答题规律。

4、语言训练, 规范答题表述。

现代文阅读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一般是读写结合, 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 因此, 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 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 但直接摘抄的很少, 更多的是筛选整合信息, 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表述出来。

答题的语言要做到: (1) 简明、顺畅、准确; (2) 条理清晰, 尽量分点回答; (3) 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

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3

关键词:阅读;中考;策略

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而如何提升学生的复习效果,是教师以及家长来十分关注的事情。语文复习见效相对慢,因此许多学生对于语文复习持有一种消极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这也直接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困惑。要解决这种困惑,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懂得逐个击破,现代文阅读向来就是中考中失分较多的模块,因此本文就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进行策略探析。

一、明确目的,走出盲区

语文阅读以及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考试的两大重点,现代文阅读对于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因此教师以及学生在进行教学或者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明确阅读训练的目的。

1.学生学习现代文的原因探寻

现代文使用现代语言来表述人的个人情感,与现实生活更为贴近,因此进行现代文学习更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学会字词句的用法。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教授课程内容,也需要将课程内容带入生活中,并且能够使用适当的语句来描述自己的生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运用技法的教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学生仍旧处于诵读课文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和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由于和现实生活脱节,因此学生在进行现代文学习时往往会感到迷惑,不明白自己学习现代文的意义在何处,这也就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2.中考现代文的考试重点

从目前的中考试卷来看,可以发现现代文阅读篇数为二,一般来说是一篇记叙类的文章,一篇议论或者说明文,考查的内容主要是理解文章大意,依照内容解释词语,进行句子分析,文章结构及技巧以及基于文章的拓展迁移等,这些题型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进行评定,也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知识水平。

二、关注重点,明确方向

现今的现代文阅读材料都是摘选自名家著作或者是优秀文章,因此内涵相对丰富,值得被借鉴学习。但是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认清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不是生搬语言,而应当学会其中的运用技法,并且将这技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来,描述现实生活。现代文往往是和作者的时代背景相融合,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关注。

1.对作者所处背景环境进行关注

时代背景往往与作品的背景环境相映衬,社会环境是造就作品环境的根源,社会环境往往能够催生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应当充分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去理解作者的文章,从而获取到正确的文章信息。

2.对作者的生活环境进行细致体会

环境往往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其个人情感以及行为都会被环境所影响,在进行写作时也会无意识地将这种观念植入文章。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不仅要从作者所处的大环境出发,还需要对作者个人的社会环境加以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

三、掌握方法,解决问题

现代文阅读主要是要把握文章中心,要从中体会到哲学思想,从而指引人生。但是在进行中考阅读时,由于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不能够这么细致地品味文章,就应当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文章的中心内容进行提炼。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从而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在中考阅读中获得高分。

1.先阅读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文章

在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进行问题的阅读,带着问题阅读文章能够进一步提升阅读效率,从而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有目的的阅读和无目的的阅读从本质上来说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目的的阅读会针对文章的重点信息进行把控,而无目的的阅读很容易将重点分散,关注到一些非重点的细节之上。因而,教师在进行阅读技巧的教授时,应当引导学生先进行问题的阅读,之后再进行材料阅读。

2.由易入难,按序解决

由于中考的难度比例是固定的,而难度较大的题占据的比例一般固定在十分之一。因此有十分之九的题目是属于中等以及简单题。在进行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应当秉承从易到难的原则,这不仅能让学生产生自信,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确保在容易问题上得分。

中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折,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当充分重视。以上就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进行了叙述,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学生提升中考语文成绩,也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童志斌.现代文阅读训练:二[J].语文知识,2005(3).

[2]姜有荣.现代文阅读 高分突破指导[J].中学文科,2005(1).

中考现代文资料详解 篇4

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文——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段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

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

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

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2、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3、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4、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5、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6、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7、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8、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9、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5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简答题解题技巧》教案

现代文阅读简答题是语文中考的重要部分,怎样才能答好简答题呢?主要是要有较好的阅读基本能力、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其次还要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掌握一些解题方法。

一、要点充足法题

解答主观性阅读,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2008长春)《失去的书桌》(3)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3分)

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二、依文解题法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2008重庆)《梦幻视觉“水利方”》(5)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可见,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

三、归纳重组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08重庆)《别踩疼了雪》(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答: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四、专业术语法

有的题干中明确规定不得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用自己平时掌握的符合语文专业要求的说法,说清自己读懂文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章后的各种结论和感受。

例如:(1)对考题中要求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来进行回答。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作用。

在文章结尾处,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2)对于品位词语的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答: 第一,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第二,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对于鉴赏句子的题,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首先指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从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注意:一定要结合原句来回答。

(4)写作手法方面,就应重视“欲扬先抑”、“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说法。

五、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的解答题目。至与寻求照应,或从前因找后果,或由结论溯前题等。

六、利用信息法

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的信息,包括注解等,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现的小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大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小问题本身就是后边大问题所求答案的部分)。总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拟答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七、字数达标法

答案用语要规范化,要尽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语病;同时,只要字数允许,在语境要准、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尽量多答点,即能用词组作答的不用词,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词组,甚至能用句群作答的就不用复句,以保证答案字数的达标。因为不超字数,文字答得多,要点往往接近完备。

中考试题年年变化,以上七种方法仅作参考,在答题中应结合题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要求,随题应变,万不可胶柱鼓瑟。当然考生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平时的训练,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篇6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具体实施

(一)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知识。

2.与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

5.说明顺序: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须有条理清楚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楚。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准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情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准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二)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①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②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③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④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变化、益害。

⑤生产实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2.如何区分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逻辑顺序: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一般为: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等。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往往终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寻找和归纳其顺序。

3.几种疑难说明方法的辨析:一般说明方法都易于从语言特点上体现出来。较难区分的有: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另外下定以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即“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2)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要注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4.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考试中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具体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名内容。

5.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7

一、概括作者的观点

文章是用来表达观点的, 考查一名学生有没有真正读懂某篇文章, 当然要看他能否理解并概括出作者对文中所讨论问题的主要看法。概括作者观点的考题历来是命题者的首选。2009年四个省份的中考试卷在这一点上都作了考查。河南卷考了两题: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匠人与大师》) 北京市卷考了一题:文章运用谷超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什么?概括时不超过25个字。 (邓中翰《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重庆市卷考了一题:阅读全文, 概括出你对“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理解。 (野泉《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天津市卷考了一题:请简要概括冰灯的三个特点。 (韩静霆《冬天的芭蕾》) 从这五道题目可以看出命题者所命制的概括作者观点题的发问角度都是比较具体的, 而且是站在文章中心的高度来出题。这种传统题型应该说是有考查价值的, 所以必须长期存在下去。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 文章中心务必准确把握

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的中心是创新的快乐是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冬天的芭蕾》的中心是冰灯虽然生命短暂, 但他的美丽留在人们心理,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的中心是人要拥有谦逊的心态和成熟的心智, 《匠人与大师》的中心是人要有追求, 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我们只要在宏观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就能在具体阐述作者观点时不说出有违背主旨的话, 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2. 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

有些考生不能摆脱自己的思维定式, 想当然, 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作者的观点, 不是随文就理, 而是越俎代庖。如有的学生在答《冬天的芭蕾》第二题“为什么说冰灯的生命是永恒的?冰灯又带给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时, 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发挥。然而在作者韩静霆眼中并非如此, 这就叫想当然。所以, 概括作者观点时, 考生要有一种暂时放弃自我的意识, 不能想“我怎么看”, 而要回答作者是怎么看的。

3. 概括角度与提问角度一致

在概括作者观点时, 不能生硬地用文中原话去回答, 而应提取文段中的关键词, 简明扼要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比如, 有的问题作者是从反面阐述, 角度与提问可能正好相反, 所以考生不能将此段照抄, 或者改变句式, 或者从句意概括, 答案要切中所问, 使概括角度与提问角度一致。

4. 分散信息要整合, 隐含信息要挖掘

作者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 渗透在字里行间, 有的比较直接、明显和集中, 有的则比较分散或隐晦。因此考生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如2009年中考江西卷中考了这样一题:作者为什么提出“朗读”这个话题?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张炜《朗读》) 这道题的答案就很零星、很分散, 应该从“飞速发展的泡沫化时代, 记住有意义的东西是十分困难的”和“朗读是美好的过程, 会引起感动、联想和回忆, 给人以力量”两方面作答。可见, 我们做题时不能浮光掠影, 浅尝辄止, 应紧扣中心, 将作者隐含在文中的真实意图和核心意思挖掘出来。

二、关键的、含义丰富的词句理解

概括作者的观点是对文章面上的考查, 有面上的考查自然得有点上的考查, 于是从文中抽出一句含义丰富的、又带点哲理的句子来投题便成了许多试卷的必考内容。如2009年中考苏州卷:谈谈对“寂寞的月亮”的理解。 (汪建中《寂寞的月亮》) 杭州卷:题目“父亲是一条鱼”的含义是什么? (《父亲是一条鱼》) ……解答此类题目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瞻前顾后, 批文入理, 要做到“三不离”, 即不离层, 不离段, 不离篇, 并着重揭示出句子的潜在义、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像深圳卷中“说出‘哦, 月亮是天上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这道题, 考生就必须答出“月亮是天上的大人”的比喻义——月亮的地位高、有威严, 夜空属于月亮的, 就像这个世界是属于大人的一样。

三、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考查

对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的考查是中招考试现代文阅读题中的难点。2009年十五套省市的试卷全部涉及。所以,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要重点掌握表达技巧方面的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和内涵, 如象征、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 开门见山、设置悬念、承上启下、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等结构特点。作者使用一些表达技巧的目的无非是想把文章的主旨说得更到位, 如象征可使思想、情感形象化、具体化, 可使文章表达得更含蓄、更深沉;对比、衬托可使文章的主题更突出;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亲切真实;用第二人称可以拉近距离, 便于读者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如2009中招河北省卷:选文运用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 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这道题考生就要从“络腮胡子”外表的粗俗和心地善良作对比, 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而先写“粗俗”后写“善举”的欲扬先抑则可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 突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等等。

四、一个新的考查方向:由理解文章内容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2009年中招兰州市卷有这样一道题:结合全文, 先说说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找它, 只有在梦中, 在童年的记忆里”的理解, 再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2009年中招海南省卷:本文传达出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 你从中受到哪些有益的启发?请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体验谈一谈。可以看出这两道题是对考生在阅读中联系实际, 联系背景知识的“发散”能力及知识面开阔与否的考查。

这样的命题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今后的现代文阅读题开始体现考查阅读者的思维了。事实本该如此, 阅读不只是被动地去读, 还应该主动地去想;不应仅就某一篇文章思考, 还应该将思维拓展下去;不仅仅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 读者也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的学习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学以致用, 这才正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8

一、解题原则

阅读分析题最大的原则就是遵循原文。现代文阅读中的题目,除了很明显的让考生发挥的题目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同学们答题时切勿天马行空,应先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处,增删修改即可得到对应答案。而对科技文阅读来说,这一个原则更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选项都应该在文中找到支撑,所有问题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这就提醒我们要准确把握所给的阅读材料。那么如何准确把握材料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有些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有些文章题目甚至交代了说明和论证的中心。抓住了题目,答题时一般就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二、做阅读分析题的方法

1.审题。如何审题?主要抓住12个字——抓关键词、细探题意、兼顾分值。例如,2014年苏州卷阅读分析第17题:“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这里的关键词应为“特点”,再仔细研究还要注意“联系全文”(答案的范围)、“分点归纳”(不完全是材料中现成的语言)。根据全文,答案可以概括为①历史古老、沧桑,②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③神韵:孑然孤傲。(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定位。如何定位?也是抓住12个字——立足本段、瞻前顾后、圈画范围。如2014年淮安卷阅读分析第Il题:“文章第④、⑤两段顺序能否对调,为什么?(2分)”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先立足第④、⑤两段,一看④段首句“人们不禁会问,如果不仅仅是糅进舞蹈元素,而是完全地‘舞蹈化’,这样的建筑有可能吗?”和⑤段首句“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建筑艺术的新胜利,但这种完全‘舞蹈化’的建筑恐怕只能作为一种流派,而且是小说流派而存在的”,很自然的,我们就会知道还要兼顾第③段,因为第③段首句是“最先把舞蹈元素糅进设计中的,可能是某些大型运动场馆的天棚”。从这三句话,我们就知道:第④段是顺着第③段的思路进行说明的,而第⑤段说明了完全“舞蹈化”的建筑物的前景。三段之间是按逻辑关系安排的,所以不能对调。

3.采点。如何采点?还是抓住12个字——摘录要点、组织答案、分条陈述。如2014年连云港卷阅读分析第13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笑是怎样提高记忆力的(3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难度。综观全文,第②段说明了研究的结论,具体的科学说明在第③段,借博士的话阐释了幽默和笑的作用。从第③段中摘录出要点,组织成答案,可分为三条①减少皮质醇等有害的压力激素;②增加大脑中内啡肽和多巴胺的释放;③令大脑进入一种深度的冥想状态。(回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

三、重视训练积累,培养阅读能力

1.培养读的能力。平时上新课文之前要预习、阅读课文,力求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做阅读练习时,更要对材料多读,特别是浏览、细读、品读三个步骤不能少。浏览,即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品读,就是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十二,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2.抓住文体特征,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阅读。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了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时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法等。这些都涉及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四、迎考复习策略

中考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篇9

一、导入新课。

现代文阅读题目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感觉无处下手,解答起来也不着边际。做现代文阅读题目固然需要良好的知识功底,但如果能遵照一定步骤,理清思路,也可化难为易,提高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水平。我们这一学期也做了六份课外阅读理解试卷,课前也要求大家总结自己在做课外阅读理解时所获得的一些方法和心得,请同学们站起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在你介绍自己的方法或心得时,可以举一些我们平时做的题目为例,这样更便于我们大家理解。

二、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方法与心得。

三、教师总结四大意识和六大步骤:

四大意识:整体意识、对应意识、原文意识和要点意识。六大步骤:整体感知、审清题意、回扣原文、上下联系、分析综合、组织表达。

四、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文章,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这里所说的“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性作品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这个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中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其中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一些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

(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济南的冬天》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 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济南的冬天》的“温情”,《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分析例文《父亲的信》和《我的四季》(课前先做)

五、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

六、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七、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八、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九、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上一篇:参观西安交通大学下一篇:高中地理必修三之传统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