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阅读人物形象分析(通用8篇)
中考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篇1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人物形象分析
记叙文阅读能力是各省市考查的重点,尤其是河南省中考必考的内容。河南省连续10年来的记叙文阅读,都选取了文质兼美的写人叙事类文章,文中一个个人物形象影响启示着每一位考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已经成为河南省记叙文阅读的必考题。我们这节课的主题就是探讨中考记叙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回顾一下河南省五年来人物形象分析的考题:
(07《让我看着你》)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08《梨一样的苹果》)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3分)
(09《前方遭遇塌方》)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10《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11《漓江情韵》)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4分)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五年来的考题,总结出题型的规律。生:07、09、11年的题型一样,08、10年的题型一样。
师:这个同学总结的很好,五年来,人物形象分析的分值基本在4分。不难看出07、09、11年的考题同属一类“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08、10年的属于“结合具体的人物描写分析形象”。不仅仅河南省,各地市人物形象分析的考题一般可以分为这两个类型,请同学们将题型齐读一遍。(屏幕显示题型)中考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
1.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师: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其应对策略。我们先来分析题型一: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师:实践出真知,我们一起完成河南省07年的考题,在实践中探究做这一类题的方法。
师:大家先来看屏显,(2007·河南·《让我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从母亲住进我们医院的那一刻起,我就后悔自己当初选择的职业了。曾经有那么多的患者能在我的手上康复,母亲的病,却让我无能为力。面对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除了强颜欢笑地安慰她,就只能偷偷躲到某个角落抹眼泪。
那个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我扭过头,眼泪无声地掉下来。
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我轻轻地梳理着母亲灰白的头发。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我的泪,再也忍不住,一滴又一滴地落到母亲的头发里。
母亲的病房,离我的办公室仅有几步之遥,可她从来没有主动要求我去她的病房。每一次去,她还忙不迭地催我走。她说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她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其实,我很清楚,每一次离开母亲的病房,身后那双依依不舍的眼睛会一直随着我的身影,直到我拐过屋角。
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恰巧医院里有一位救治无望的男孩,出于一个医生的责任,我劝那个男孩的家长捐献出孩子的眼角膜。男孩的父亲同意了,不想他的母亲却发疯般地找到我,说她决不允许谁动她儿子一根毫毛,哪怕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最后,也许被我劝得急了,那位痛得发狂的母亲突然大声地说:“你觉悟高,怎么不让你的家人来捐献?”我一下子呆在那里,无言以对。
母亲是何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的,我竟然一点都不知道。直到听到那声熟悉的呼唤,抬起头,看见母亲正泪流满面地立在那里:“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看大家都在惊愕地盯着自己,母亲的脸上忽然现出少见的一点血色。她挣扎着走到我面前,静静地盯着我看了足足有一分钟,然后,我听见母亲轻轻地说:“孩子,我想看着你,让我看着你!”
泪水狂涌而出,我第一次在自己的病人面前失态。我知道,那是母亲临走之前努力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
后来,那个男孩的母亲含着泪同意了把儿子的眼角膜捐献给那个女孩,因为她觉得儿子的眼角膜毕竟比我母亲的要年轻。更重要的一点,她说,她也想让儿子的眼睛,一直看着她。从我母亲的身上,她明白:爱,原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延续。
问题: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4分)(1)爱孩子:怕我伤心难过,忍住病痛,强作平静;怕我为难而主动要求捐献眼角膜(2)坚强: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3)豁达:说起身后事,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4)追求完美:母亲唠叨身后事时,惦记还少了一条裙子(5)善良:不愿我为她耽误工作;嘱咐我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对待病人
师:答题第一步审清题干。同学们看这道题包括几个部分的题干?大家可以议一议。
生:这一题干包括了三个部分,“母亲是怎样一个人”,需要对形象进行概括,写出品质特征1分;“结合文中具体事例简要分析”,需写出具体的依据1分;括号内的要求说明要写两个方面的品质和对应依据。
师:对,审清题干可以让我们明确思考的方向。第二步 梳理情节 师:我们进行第二步:梳理情节。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人物的品质特征往往通过具体情节体现,情节是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请大家齐读第2段,提取相关有几个情节。(屏幕显示文段)2那个时候,母亲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 生:读。两个情节。
师:情节转换的标志是什么(何处可见一个事件的开始)? 生: “那个时候”“每次进去看她的时候”。
师:好,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词语。同学们梳理情节时要“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转换”。师:这些情节分别揭示了人物什么特点呢?需要进行第三步“具体概括”。请大家依据相关语句加以概括。
生1:例如第①段中两个情节都写到母亲对病痛的忍耐,但第1个情节“母亲疼痛无法入睡却从来不吱一声”更加侧重于表现母亲的“坚强”。
生2:第2个情节“母亲怕影响儿子工作故作平静”侧重于表现母亲“爱儿子”。生3:“母亲很平静,并微笑”表现母亲很乐观,坚强。
师:这几个同学概括的都很好。特征时要注意情节表现出人物特征的“多个侧面”。特征要具体,比如第①段中的特征概括为“高尚”“优秀”就太笼统了。
师:由大家的分析可知,母亲是一个“爱儿子”“坚强”“豁达”“追求完美”“善良”的形象,老师按题目要求分析了两个方面显示在屏幕上。已经可以得到4分了,但细微之处也能彰显智慧甚至决定成败,我们还要注意第四步“标清序号”以增加条理。
师:现在才是真正的大功告成。但做一道题不是目的,我们要总结出解决这一类题的方法。刚才我们做题的过程就是答题思路:审清题干梳理情节 具体概括 标清序号。表述形式:答出两个方面性格特征和对应的具体依据。
(注意事项)性格特征要注意“多侧面忌笼统”,具体依据“梳理情节 简明概括”,别忘了“标清序号增加条理”。
师:请同学们将学案上的“方法总结”补充完整。
师:下面请同学们进行实战演练,阅读2、3段,梳理情节并具体概括母亲的形象。(屏幕显示文段)
②午后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病床上,母亲唠叨着她的身后事,她说她早在来之前就已准备好了自己的送老衣,可惜还少一条裙子,希望我们能尽快给她准备好。说这些的时候,母亲的脸上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母亲一生爱美,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地离去。
③一天,一个女孩急需眼角膜,“孩子,你看妈妈的眼角膜能给那个孩子用么?”屋子里一下子静下来,几乎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母亲身上。我几乎不敢相信,那话是从母亲嘴里说出来的。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可她竟然情愿让自己残缺着离开这个世界。
生1:“母亲始终挂着平静的微笑,不像是谈死,倒像去赴一个美丽的宴会”表现母亲很坚强乐观。
生2:母亲一生爱美,唠叨她的后事时,说需要一条裙子,说明母亲爱美。、生3:母亲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残缺,但母亲竟然愿意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表现母亲有爱心。生4:母亲答应捐出眼角膜说明母亲很善良。
生5:母亲临终都不忘记要完美的离去,说明母亲很追求完美。
师:大家总结的而很好,一定要抓住人物相关的主要情节概括:人物品质+具体依据。师:一般情况下在通读全文以后同学们基本会心中有数,较容易得分。相比之下第二种题型就较为复杂,容易丢分。我们一起探讨第二个题型“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师:描写根据对象不同可以分为什么描写?
生: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师:人物描写方法又有什么描写呢? 生: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
师:我们一起看屏显,回顾2010、2011年这类题型的主要提问方式:
例1.(2011·鸡西·《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例2.(2011·遵义·《趴下》)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例3.(2010·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⒀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例4.(2011·湛江·《最辛酸的秘密》)请说明下面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例5.(2011·安顺·《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师:大家观察题型,相同的容易把握的是哪个?不易下手的是哪个? 生:例1好把握,其他不好做。
师:大家别着急,我们慢慢来探讨它的方法。
师:各种提问方式中,例1的提问较容易把握答题方向。请大家阅读这道题和答案。回答答案中包含了那两个要素。
(屏显)例1.(2011·鸡西·《拔下钥匙》)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 生:两个要素“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
师:对,这一提问方式的答题格式大多如此,较为简单。答案:心理描写(1分),突出了他镇定果敢、不畏死亡的高贵品质(1分)。
师:和例1相比,后面几种提问方式常常让我们感觉没有方向无从下手,别着急,我们仍从它们的答案里寻找解题的角度。请同学们阅读例2题及答案,边读边划出答案中的关键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讨论各题的答案要素。
例2.(2011·遵义·《趴下》)第⑤段中画线句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她避开他们的目光,面朝外,两眼呆呆地盯着已经关上的电梯门。
答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人物。(2分)传神地表现出老太太因担心遭黑人打劫而产生的恐惧心理。(2分)
生:是描写方法+表达效果。
师:好,答案要素:描写方法+表达效果。我们依次看下面几个例子,大家讨论,总结出它的答案要素分别是什么。
例3.(2010·河南·《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⒀段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例4.(2011·湛江·《最辛酸的秘密》)请分别说明下面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
答案:动作描写,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埋下伏笔。例5.(2011·安顺·《梨一样的苹果》)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2分)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表现了他认真负责的品质。生1:例3答案要素:写作手法+表达效果
生2:例4答案要素:描写方法、结构作用+表达效果 生3:例5答案要素:修辞手法+表达效果
师:我们现在进行方法总结知识梳理,看似难以入手的提问,可以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结构作用等角度分析。其中描写方法常见的有? 生:齐答
师:修辞手法常见的有 生:齐答
师:写作手法常见的有?
师:这个问题大家有困难了吧?老师来告诉你们:平时在记叙文中对比、衬托、象征、想象、借物喻人等都是写作手法。这些也都属于表达技巧。师:结构作用有哪些呢? 生1:引起下文 生2:承上启下 生3:总结全文 生4:总领全文 生5:照应开头 生6:照应标题
师:由例题答案的要素可知,第二类题型的回答的表述形式是: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请同学们参考刚才例题的答案想一想,表达效果一般如何表述?
生: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巧妙地)写出了„„(突出地)表现了„„(性格特征或感情等)师:我们一起来回顾刚才的第5个例题,(稍停)这样回答可以吗? 生:不行,缺少具体分析。
师:所以我们在分析表达效果时一定要有“具体分析”。分析时不能只看部分语段,而要把握全文主题和人物整体形象,结合上下文分析。
师: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概括为:抓住技巧选取角度,明确效果 具体分析。请同学们将学案上的方法总结补充完整。
师:我们的目的不是死记而是活用。我们的方法是否灵验呢,真金还需火炼,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1.(2011·滨州·《用你爱我的方式爱你》)赏析画线的精彩语句。(3分)
①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②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③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
生1: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病的很重。生2: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坚强。生3: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乐观。师:“乐观”这个词不太符合的。
生4: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病的严重,进一步表现了对儿子的爱。师:努力的走,不让儿子担心,是一种对孩子的爱和理解。生:动作描写,照应下文儿子背父亲。
师:大家总结的都很好。最后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分析。
师:动作描写(1分),传神地写出了父亲行动的痛苦,暗示父亲病情严重(1分)。为下文“我”背父亲做了铺垫(1分)。(或照应上文父亲说自己腿疼要去看病。)生展示 师点评
练习2.《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星期一的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教课竞赛就要开始了。这是一次级别很高的竞赛,有各学校的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年轻的我渴望掌声渴望奖杯,渴望一切有光环的东西,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一切。
好心的教研组长特地跑来告诫我,一定要把时间安排好,万万不可拖堂,这次大赛规则里有一条,对拖堂者采取一票否决制,前面有几位参赛者已经“触电”,与奖杯无缘。我感激地点点头,拿着书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他告诉我,市里举行儿童绘画大赛,主题是“我最爱的人”,孩子们都很认真,可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刚才去找他,他竟然拒绝修改。
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这时,惊惶的班长跑来告诉我,安锐与同桌打架了,打得很凶。
看见我的一刹那,两人同时松了手。同学们纷纷告诉我,同桌嘲笑安锐不爱自己的妈妈,所以把她画成了老巫婆。谁也没想到,瘦弱的安锐,像个发怒的小豹子般扑了过去。
就要上课了,听课的老师坐满了教室,孩子们顿时安静下来。安锐的胸脯一起一伏,他的眼睛紧盯着我手上的那张画。我轻轻地将画递过去,他愣了一会儿,不敢相信似的伸出小小的手,在握住画的一刹那,他的眼睛湿了,这时,铃声响起来。
我们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面对众多陌生的老师,孩子们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里的气氛像被冰镇过,我微笑着启发他们„„
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也似乎能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孩子。
这时,他的同桌气呼呼地站了起来:“他是个怪人,他不爱秋天,不爱冬天,他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
“我爱我妈妈!”安锐大声反驳。这时,下课铃声刺耳地响起来,但我没有打断安锐。教研组长无奈地摇头,我似乎听到他懊恼的叹息声。
“我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尽,要是被人踩碎,被车碾碎,就更难扫了,妈妈累得气管炎都犯了。”他的声音仍在发抖,语言却变得流利。
“冬天一下雪,我和妈妈半夜就得起来扫雪。要是被车碾过和被人踏过,雪就成了冰石头,我们只能一小块一小块地砸,妈妈的两只手都生了冻疮,经常流血。”
安锐举起那张引起非议的画:“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生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说,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我爱我妈妈,可我不想爱秋天和冬天,老师,可以吗?”他看着我,眼睛里是不安的期待。
我微微哽咽着点点头,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与此同时,安锐的同桌也举起了手。在我渐渐模糊的眼睛里,我看到许多举起的手臂,有孩子们的,有老师的,甚至还有评委和专家们的。安锐张开嘴笑,门牙那儿明显有个豁口,这是世上最无邪的笑,这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
十多年后,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现在,我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因为在八岁那年,我遇见了世上最好的爱。
安锐是个怎样一个孩子?请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示例:他坚持不改自己的画,不允许别人污辱自己的母亲,在公开课上表明自己不爱秋天和冬天的观点,表明他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真挚的爱。秋天他和母亲一起去扫落叶,冬天他和母亲一起去铲雪,他小小的年级,手心却有硬币似的茧子,表明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对母亲格外体贴,和母亲一起支撑起穷困的家。
中考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篇2
针对此种情况,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并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小说可以采用比较法进行阅读, 不是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吗?
比较阅读, 简单说来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 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 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 活跃思想, 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又可以看到差别, 把握特点, 提高鉴赏力。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曾经将散文如《故都的秋》和《济南的冬天》、古文如《六国论》和《过秦论》等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 我在小说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对小说的人物进行分析、解剖, 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异中求同”则是通过甄别、筛选和提炼, 找出人物的共同特点。下面就对这两种方法分别加以说明:
一.同中求异, 比出个性
例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 可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七至九回, 并回顾初中时学过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引入鲁智深这一人物与林冲进行比较。二人都是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 身份地位性格遭遇亦有相似之处。
(一) 二人都是“小公务员”。鲁智深是提辖, 《宋史·职官志七》中说:“崇宁中, 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 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 督捕盗贼, 以清境内。”大致类似现在的公安系统。林冲是禁军教头, 禁军是宋代宫廷的正规军, 教头指的是操练士兵武艺的军官。禁军教头指的就是军队中教练武艺的人员。大致类似军队中带兵的教官。
(二) 二人都是“心细”之人, 善于用心洞察身边的人和事。鲁智深在发现郑屠死后会边骂其“诈死”边逃走, 林冲在发现草厅倒后会伸手进去摸火炉灭了没有, 都可见其心细。
(三) 二人均被逼上梁山, 共创一番大业。甚至两人生命的结束都在同一个地方——杭州六和寺。
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进一步研读文本, 便会发现两人的性格中又有很大的区别。著名学者鲍鹏山将两人的性格归结为“怕”和“不怕”, 林冲是一个“怕”字, 鲁智深只是一个“不怕”。
我将这句话丢给学生后便让学生围绕这“怕”和“不怕”进行拓展阅读。阅读小说的七至九回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 对两个人物进行分析。
以第七回为例, 当林冲得知自己的娘子正在被人调戏时, 他赶到跟前, “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 喝道:‘调戏良人妻子, 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 认得是高太尉的螟蛉之子”, 当时他“先自手软了”, 又经众人劝说, 他赶紧趁机“下台阶”, 收回了拳头, 只能是“怒气未消, 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而鲁智深则是“不怕”, 他“提着禅杖, 引了那二三十个破落户, 大踏步抢入庙来”, 对林冲说:“我来帮你厮打。”
然而林冲还是“怕”, 见到鲁智深, 赶紧解释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 不认得荆妇, 时间无礼。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 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 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 权且让他这一次。”
鲁智深还是“不怕”:“你却怕他本官太尉, 洒家怕他甚鸟?俺若碰见那撮鸟时, 且叫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林冲还是“怕”, “怕”鲁智深醉了, 惹出事来, 劝道:“师兄说得是。林冲一时被众人劝了, 权且饶他。”
鲁智深还是“不怕”:“但有事时, 便来唤洒家与你去。”
在八、九两回中,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
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分析两人的人物性格:
鲁智深的性格特点是:见义勇为, 嫉恶如仇, 扶危济困, 爱憎分明, 仗义疏财, 慷慨大方。勇而有谋, 胆大心细;热忱率直, 粗犷刚烈, 兼有粗野;而最突出的还是一个“不怕”。他为何如此“不怕”?因为鲁达是一个寡欲多情、任情率性之人。寡欲、任情率性使他的心没有为任何人世的权欲、名欲、利欲所牵绊, 因此他无所畏惧, 心随我动, “该出手时就出手”;多情使他“一片热血”, 只要他人需要帮助, 他会无条件地挺身而出, 无所顾虑。
林冲的性格特点是: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以牙还牙的报复心理;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谨小慎微的细致个性;而最突出的则是“怕”字。他又“怕”什么呢?林冲不像鲁智深, 他有小小的官职, 有美丽的妻子, 有幸福的家庭。因为拥有, 所以“怕”失去。他“怕”失去眼前的一切, 所以他不得不顾虑, 而正是这种种顾虑使他“怕”起来。
又如在教《祝福》时, 可让学生把《孔雀东南飞》与之比较。让学生找出两篇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祥林嫂和刘兰芝性格中的共同点, 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她们具有中国劳动妇女传统的美德———勤劳、纯朴、坚毅。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 再对比她们在性格上的不同, 进而体会她们命运的不同及造成这种不同命运的社会根源。经过深入地阅读思考, 大家指出, 祥林嫂的性格有被严重扭曲的一面, 她愚昧、麻木, 虽然为了维护最低微的生存权利, 多次和不公平的境遇抗争, 但最终还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她的命运是悲惨的, 她是罪恶的封建制度、封建意识的牺牲品, 是旧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刘兰芝自尊、自爱, 敢于以死捍卫自己的权利, 她有自我意识, 更有抗争意识。这样一比较, 学生们认识到, 同样是中国劳动妇女, 同样具有勤劳、纯朴、坚毅的品格, 但是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 精神风貌就有很大区别,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篇小说的主题, 更准确地把握两位女主人的典型意义。
二、异中求同, 找出共性
在教《祝福》时, 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将祥林嫂与初中学过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进行比较。先让学生找出两个人物的不同:一个是受封建条规束缚的旧中国妇女, 因为丈夫、儿子的相继去世而大受打击, 并被别人视为不祥之人;一个是典型的旧时代的酸腐的文人形象, 爱面子, 好酒, 讲究繁文缛节, 迫于生计不得不做一些窃取之事。
在此基础上, 再指导学生仔细研读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对这两个人物进行了梳理。此处仅举“脸色”一例, 我让学生列出这样的表格:
除了脸色, 在语言、动作上也让学生进行这样的比较。限于篇幅, 不一一列出。
经过一番这样的比较, 学生比出了两人的共同点: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在精神上都不自觉地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 在肉体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压迫, 一样可怜, 一样地被社会吞噬。
得出这个结论后, 学生不仅对人物有了更清晰的印象, 而且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表示经过这样的学习, 他重新认识了鲁迅。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实践, 事实证明, 这种做法对提高学生学习小说的兴趣, 把握学习小说的方法, 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有一定的作用。我们提倡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阅读, 通过对有关内容的比较、对照和鉴赏, 发现其差别和共性, 把握文本的特点, 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活跃, 对文本的理解加深, 不断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 提升语文的素养。
摘要: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 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其主要方法在于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本文详细地分析了运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两种方法在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时的具体操作模式。
中考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篇3
关键词:中考语文阅读 人物形象分析 答题技巧
江西省中考省卷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具有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面对形势变化,笔者也在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总结答题技巧。
一、中考链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纵观近几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备受青睐,从2012年至2015年均设置了4分~6分不等的考题。常考题型有两类:
1.概括人物形象
如2015年语文中考题中,阅读题《<汉字书法之美>自序》的第17小题: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父亲形象。这就是要求学生结合全文概括人物形象。
2.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如2014年语文中考题中,阅读题《木瓜的选择》的第16小题: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如何刻画出吸毒者的生存状态?
“他们弓曲在阴暗的角落,全身的细胞都散发出颓废,用迷离而失去焦点的眼睛看着世界。”
2013年语文中考题中,阅读题《两角钱》的第16小题:试从人物描写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第19小题: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
2012年的语文中考题中,阅读题《戚树下的家》的第17小题:作者“在一个夏日的清晨感觉到了自己的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的幸福观;第18小题: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清脆和圆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露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圆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二、探究答题技巧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经历了初一、初二的学习和技巧积累,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初三阶段,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总结一套较为规范的答题方法,虽然语文阅读题不拘泥于标准答案,但要求学生答题必须规范、全面。
阅读题千变万化,看似“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实则有法可依。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的答题是由一定技巧和规律的。学生一旦掌握了答题方法,就不会畏惧语文阅读题了。
1.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笔者以2015年语文中考题阅读题《<汉字书法之美>自序》第17小题:“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的形象(4分)”为例探究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第一步,审清题干,看分答题。本题题干包括概括人物形象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所以学生要分两点答题。
第二步,梳理情节。文章第四段写道:“‘上‘大‘人,一些简单的汉字,用双钩红线描摹在九宫格练习簿上。我小小的手,笔还拿不稳。父亲端来一把高凳,坐在我后面,用他的手握着我的手。”答题时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主要事件,即“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表现父亲是关心孩子、懂得教育的人。第26段写道:“父亲一直不鼓励我写‘行写‘草,强调应先打好‘唐楷基础。我觉得他太迂腐保守。但他一生写端正的柳公权‘玄秘塔,我看到还是肃然起敬。”学生可以概括出主要事件,即“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表现父亲是一个具有正直、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
第三步,标清序号,条理明确。细节虽小,但必须重视,有些学生不重视细节,以至于白白失分。如2015年语文中考第17小题最终的答案示例为:①文章通过记叙父亲教“我”写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关爱孩子、懂得教育的人(2分),②文章通过记叙父亲终生写端正的毛笔字这件事,体现了父亲是一个具有正值、慎重、执着等优秀品质的人(2分)。
2.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观察2012年~2014年的人物形象分析类试题,提问方式可窥见一斑,“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或效果”。
这一类题型答题的核心是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分析,切忌架空文章来答题,不能远离文本,应以文解文分析人物形象,从正面描写(外面、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入手,借助侧面描写,补充人物性格。
至于答题格式,学生可按总分式回答,即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概括人物特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还可以按并列分点式来回答,即分几点来概括人物复杂的形象,每一点先概括,后结合语言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崔向军.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11,(39).
中考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篇4
一、听命于生活权威 “箕山小吏”呱呱堕地
我们和赵俊杰先生从相识到相知已有二十多年了,他自幼受到质朴文化的熏陶,学校毕业后从军,分别在连队,团、师和军级单位的机关里供职,转业地方后又在组织、纪检等多个单位、部门工作或主政,业绩显著,并多次立功受奖。他勤学习,善思考,谦虚谨慎,踏实肯干,进取自律,待人诚恳。丰富的人生经历,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如火如荼的实践锻炼,多姿多彩的工作历程,不仅给了赵俊杰先生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头脑,清醒的文思敏捷的职业习惯,而且给他接触生活和接近群众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他于城乡、村镇之间体察社会,于百姓、干部之中倾听心声,在农村、在军营、在地方党政机关,在社会生活的大海洋里观察、思考、体验,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累积了丰厚的生活素材。个人、社会富有戏剧色彩的变幻、动荡与发展,更使他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一切构成了赵俊杰先生作为一位作家的重要主观素质。《箕山小吏》就是作者生命史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史典型化、艺术化了的精彩展现。
二、独到的艺术见解 生动的人物形象
赵俊杰先生是在文学界一些朋友们提倡远“距离”的时候,硬着头皮对当前社会生活作出“近距离”反映的。俊杰先生要让他的读者朋友看一看“同时代人”不断改变着的形象和这个时代的印记,看一看正在深入发展着一场变革的社会生活怎样变革着人们的灵魂,反过来说,也从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梦、所怨所怒、所哀所乐中,看一看我们这个民族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段空前活跃的时期,分娩一个名叫“变革”的婴儿的临产的阵痛、临盆的血污以及他们在这阵痛和血污中的追求和憧憬。在俊杰先生塑造的众多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中,我们更偏爱“何峰”这个人物,这个人物写得特别真实、可信,有棱有角、个性鲜明。在这部作品里,赵俊杰先生把何峰放在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描绘了主人公的荣辱升沉、变幻跌宕的遭遇和命运,作家还把何峰置于生死攸关的尖锐矛盾冲突之中,展示了主人公的完整性格,还通过错纵复杂的人际关系,展现何峰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使何峰成了一个有着真实感和立体感的艺术形象。这个新时期、新世纪基层领导干部新的性格、新的风采、新的思想,新的形象,伴随着作家的升华妙笔,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巧妙的艺术构思
赵俊杰先生不追逐时尚,不用流光溢彩的词藻进行表象化的讴歌;他不回避矛盾,把正在变革的农村写成通体透明的天堂。他独辟蹊径,独树一帜;他直面现实,直抒胸意;他力图以思想家的审慎冷静的思考和敏锐犀利的目光,剥去依附在生活表面的五光十色的外壳,探求生活的内核和底蕴;他力图透过五谷丰登、繁花似锦的生活场景,发现并开掘人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他善于选取具有社会意义的重大题材;善于在比较深广的历史背景下激化矛盾、刻画人物;善于借助于大开大合的史诗结构,造成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一切,充分显示了赵俊杰先生气度不凡的雄浑、宏阔的“大将风韵”和大家风度。巴尔扎克说过:“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的秘书。”赵俊杰先生正是追随时代步伐,听从时代召唤,忠实的记录着深刻变革中的我们时代的“秘书”。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又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小说通过对何峰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新世纪前十年,长达四十多年间的社会变革,生命遭际,官场风云。塑造了一位充满理想,勇于进取,正气实干,忠实为民的基层领导干部形象。讴歌了正义、公平及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真情,抨击了消极、腐败及人的自私与险恶。同时也揭示了当今社会发展中应注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的甚至触及当前和今后社会变革中的政策,但他又不是图解政策,而是让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出来说话,让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感染读者,给读者以启迪,给读者以深思和探究的空间。
四、鲜活的艺术语言 浓郁的乡土气息
《箕山小吏》中的大部分语言,特别是人物的语言,都是非常生活化、口语化、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这样的.语言纯粹是我们家乡豫西农民的语言,我们读着它,既形象、生动,又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亲切、实在、自然,乡音绕耳,乡情难忘啊!他还注意引用当地流行的民歌、谚语等,这些语言,琅琅上口,清新生动,用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趣和见识,刻划人物的性格,常有触手成春之妙,而且也使我们感到一股浓郁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小说场景、叙事描写工笔细腻、精彩美妙。他的语言犹如散文诗,优美、抒情,诗意浓郁,余味无穷。在作家笔下,那“呼啸而来的山风”、“棉絮般的不住翻腾的云缕”、“箕山的群峰如同从云海里伸出头来的牛群”,那闪动着粼粼波光的小溪、粉红的云霞、明丽的阳光,那小桥、那溪流、那飞鸟、那森林、那深谷,那坚实的脚步、挺拔的身躯、威严的神采、躬身的倾听、会心的笑声,那悲、那喜、那愤怒、那无奈、那呐喊、那奋争,那春天的吟唱,那暴风雨中的高歌……作家正是大胆地、集中地采用了电影化的语汇和句法,使全篇跌宕回旋,错落有致,形成了一种五彩缤纷、摇曳多姿的语言的形式美,表现出了如清泉流水,似瀑布、波涛的清雅灵致和宏伟。
无疑,《箕山小吏》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佳作。
作者简介: 郭进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主要著作有:《太阳石之歌》、《湛河大决战》、《闪光的足迹》、《乡情老更深》等三十余部。
中考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篇5
小说人物形象鉴赏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人物形象の题型及设问方式;
2、学会准确、全面概括,分析,赏析小说人物形象;
3、运用所学知识,高效、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准确、全面概括,分析,赏析小说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2017年高考考纲切入。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の。以小说主要人物の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の真善美和假丑恶。小说中所描绘の人物形象,是作品内容の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の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小说の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の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の主题の。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の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の热点。
(二)有关“人物”の常考题型:
1.简要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2.赏析塑造人物の具体方法; 3.分析人物在小说中の作用;
4.探究人物所体现の时代精神、社会价值。
(三)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1.准确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の言行举止(塑造人物の方法)
他人(或作者)对人物の评价(褒贬)
环境の渲染烘托
情节の展开
联系主题......人物形象の概括,都有较固定の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宽容、大度、聪明、机智、专
一、坚定、坚强、勇敢、忠贞、忠诚、真诚、诚实、谦虚、清高、节俭、简朴、廉洁、博学、能干、深谋远虑、乐于助人、严于律己、正直无私、义无反顾、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冰清玉洁、克己奉公、忍辱负重、表里如
一、贫贱不移等。
反面人物则换成相应の反义词语。2.全面概括人物形象
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平面与立体,单一与多样,静止与变化,主要与次要 3.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分点作答,文本分析
①个性特征1(+举出实例);
②个性特征2(+举出实例); 3(+举出实例)……
Fpg
Fpg
(四)塑造人物の具体方法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他人の评价;衬托、对比;环境烘托;情节推动 各种描写手法の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の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の发展。
②描摹人物の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5)侧面描写:衬托、对比突出主要人物
(五)分析人物形象の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
②贯穿全文の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の“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の作用,增加小说の真实性;
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④推动情节发展。
(六)课堂结语
仔细审题、全面思考、言必有据、规范答题
(七)课后作业
1.完成《小说人物形象专题练习》; 2.预习小说专题之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分析 篇6
1,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上,即使是力所难及的,也自觉竭尽全力。
3,她顾大局,识大体,自愿的克己奉公,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牺牲,是表现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中年问题”的代表。4,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和陆文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陆文婷的形象。
莫言《红高粱系列》------我奶奶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是充满张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3.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情欲与野性,体现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体现回归自然的人类本性。
4.对封建礼教的亵渎,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抗,反抗精神重新诠释了对民族生命意识的理解,体现了她“火红般高粱的性格”
----我爷爷,余占鳌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性格粗犷、豪放、善良、正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怒则大吼、痛则大叫的英雄气概,是那个年代的硬汉形象。
3.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了民族仇恨,他与工人们一起作战抗击日本人侵略,同时他鲁莽、争强好胜、性格棱角分明。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
1.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轴心人物。
2.强烈进取精神,与党的教育紧密联合,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他是党的忠实儿子”,作为创业者,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作为劳动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作为为人处事,他忠厚善良、淳朴真诚、谋求共同富裕,全体幸福。
3.他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体现了作家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带有明显英雄化、理想化局限。
-------梁三老汉
1.塑造的最精彩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2.明显的两重性:一,背负着几千年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带有自私、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二,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
3.是动摇于集体致富和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真正体现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
梁斌《红旗谱》-------朱老忠
1.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是20世纪初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2.由旧豪侠变为新英雄,世仇孕育了他的反抗性转为自觉的革命理想;闯荡江湖造就的侠义性,嫉恶如仇,豪爽讲义气,变为谋求整个阶级解放;人生磨难、斗争历程造就的坚韧性,变为为农民革命献出全部的英雄。
3.他有强烈的阶级爱憎情感和坚定的立场,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胆略过人,他在接受党的领导后,坚信革命真理,积极勇敢的参加革命斗争
4.他集中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发展为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严志和
1.内向、软弱、善良、2.具有反抗意识,却又忍辱负重,小生产者的保守性与狭隘性,患得患失,斗争中软弱、动摇、3.体现了民族性格中超稳定性的一面。
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
有曲折的成长过程
1.挣脱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追求个性解放的开端,以自杀控诉社会黑暗与罪恶,表明对个人奋斗道路的绝望。
2.与余永泽的爱情,倾向人道主义,爱情破灭,由个性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3.卢嘉川、江华、林红唤醒迷惘的林道静,使其积极参加革命,不断克服自身弱点,站在革命前列,4.她是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从她身上,我们看出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林道静同余永泽决裂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变化
1.余永泽的温存体贴,曾使备受磨难的林道静感到幸福。
2.但她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倔强的性格,使她渴望“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她认为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也是“寄人篱下”。
3.“温暖淡雅”的小屋使她不安;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只注意琐碎生活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接触了革命青年后,新的天地,新的人,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有的温情主义,使她不忍心离开“爱她:的余永泽。4.直到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政治分歧,余永泽反对她参加革命活动并直接酿成了卢嘉川的被捕,残酷的现实使她清醒,毅然与余永泽决裂
高晓声-----“陈焕生”系列
中国农民的灵魂,有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其劣根性。1.生活得到改善,精神上也有新需求,但是没文化,不可能实现更丰富更文明的精神生活。2.性格上巨大缺陷,体现在奴性意识,阿Q精神
3.生活上应做主人时代却没有当成,也没其意识,揭示了新的历史要求与农民精神现状的矛盾。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 典型的工业改革家,“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代表人物 1.高度责任感,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
2.敢于开拓,在生活、工作、爱情方面体现。
3.正直高尚、果敢善断、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杰出的管理才能,是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蒋子龙创作不足:创作仓促,议论较多,人物类型化
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
锐意进取,深沉,富于谋略,不乏灵活性,是“中国的脊梁”式的艺术的典型
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
1.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悲剧人物
2.传统道德的化身,立体式多重人格。
3.身上有阻碍历史前行的惰性,用无欲大度掩盖狭隘自私,看起来光明磊落,实质上保守落后
4.是传统旧秩序的维护者和执行、监督者,体现农村守旧者与改革者的冲突。
贾平凹《废都》---庄之蝶
“文化精英”堕落为“文化闲人”体现社会“文化的休克”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世吾
“就那么回事”,资历丰富,精神向往,梦想单纯美妙透明生活,或穿上白衣服研究红血球,作一个花匠,专门培植十样锦
----------林震
幼稚单纯,满怀理想的激情,真诚的信仰,对党的工作的“神圣憧憬”
名词解释: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7.2-7.19北平举行,标志着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上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成绩经验;提出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事业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
双百方针:
1956.5.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届和科学届自由讨论去讨论,通过艺术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伤痕文学:
指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在《人民日报》发表,引起轰动,成为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1978年8月,卢新华《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伤痕文学”由此得名。它冲破“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清规戒律,突破现实题材禁区,提出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塑造文学人物。反思文学: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茹志娟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成为“反思文学”起步标志,其创作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荒谬本质,从一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代表作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洪峰、苏童、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创新和激进的试验。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消解,作家创作不再具有明确主题指向,社会责任感;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事实、本质、现实真实的追寻,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散乱破碎,文本意义消解导致文本深度模式消失,人物符号化,性格无深度,放弃象征等,使用戏拟、反讽策略。开端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寻根文学:
产生于80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公认的范畴。代表作寻根文学首倡者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可能性,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地域特点,表现手法上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还运用现代派象征、暗示、抽象等,丰富加深作品文化意蕴。新写实小说:
产生于80年代后期,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代表作刘震云《一地鸡毛》《官场》方方《风景》《桃花灿烂》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
朦胧诗派:
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其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它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代表作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杨炼《大雁塔》《诺日朗》北岛《回答》等
童话诗人:顾城。他的诗,以童以稚趣见称,故有“童话诗人”之称。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湖泊、有一片纯净的天空,能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他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
简答
十七年小说主潮:革命现实主义;支流: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的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代表作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爱情生活)陆文夫《小巷深处》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代表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准《灰色的帆篷》
梁斌《红旗谱》艺术特征:
1.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有意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布局技巧,采取古典小说常见手法,粗线条勾画人物性格。
2.适当吸收外国小说表现手法,以静态叙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发掘人物内心世界 3注重语言个性化、生活化、口语化,对来自农民的语言进行提炼加工,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不足:革命者形象描写较薄弱,只要投身革命,性格随之单一,不再具有丰富的复杂性 民族风格:
1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同时结合时代的特点,吸收外国小说某些长处,予以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
2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农民革命斗争。塑造的许多人物都是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民族传统色彩,注意深入反映本民族一个地区生活;刻画人物方面,善于学习我国古典小说手法,偏重于通过人物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较少借助抽象叙述、静态描写及人物内心活动,注重用粗线条的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手法,简明叙述故事和渲染人物的风度。使小说故事性强,情节发展节奏较快,疏密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语言上,采用鲜明地方色彩、乡土气息,成为概括力强,感情色调丰富、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同时运用方言土语。4人物形象个性化
5注重故事完整,脉络的清晰,篇幅的适量,适合广大群众阅读习惯
郭小川诗歌艺术特征:
重视诗歌形式的创新和革新,号称“技术革新的能手”
1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去的最佳表现手法(反复渲染、铺陈手段)
2为更好倾泻政治激情,注意通过诗的音乐性(押韵、节奏)创造“雄浑壮丽的气势”,围绕诗歌节律进行句法和章法试验
3诗体形式创新上孜孜不倦,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体、四行体、民歌体、新辞赋体等 总之,郭小川由诗歌形式的创新,在中国诗歌坛上独树一帜。
《霓虹灯下的哨兵》创作特色:
1突破了孤立、封闭描写军队生活的局限,将战场、营房与社会联系起来 2敢于描写军队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英雄人物复杂的精神、感情世界 3开创了军队题材戏剧新局面
4生活场景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如春妮对陈喜的一往情深,也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5简洁凝练,刚健清新。作者用简洁凝练的手法吗,通过“香风”附体的陈喜身上的变化,使不见于形的“香风”变得异常形象。
6戏剧性强,引人入胜,大幕拉开,悬念出现,活生生附在陈喜身上。他是两种势力争夺的焦点,联系着敌我友三面。三条线索交织,其安排是新颖的富于创造性的。
田汉《关汉卿》艺术特征:
1戏中戏,戏中有戏《窦娥冤》 2“话剧加唱”,《蝶双飞》朱秀帘半朗诵半歌唱吟出
3悲剧结局,朱秀帘长亭吟唱《沉醉东风》与关汉卿挥泪告别
杨朔散文艺术特征:
提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提出诗化散文主张
1注意结构的严谨,选词用字的精炼,形成了自己玲珑精美,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2“寻求诗的意境”,善于在看来极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在一片奇景中寄寓深邃的情思,通过这样的意境,展现出时代的侧影,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意境创造上,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文章中,抒写景物和抒写人物的两条线索,常常巧妙的交织在一起。
4讲究艺术结构布局,深的我国古典诗词结构严谨和我国江南园林“曲径通幽”之妙。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但经过作者的精心结构布局,却境界悠远,引人入胜。
5注意散文语言锤炼,他那玲珑的风格,隽永的诗意,同他的文笔十分协调,他刻意追求语言的洗练,清新,别致。
杨朔散文不足:
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诚感受
1思想内容受时代局限,留有“左”的痕迹 2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卒章显志手法,雷同,求工 3象征比附成为其散文的定势 杨朔散文内容:
1表现生活激流、时代风貌,描写新时代、新生活绚丽色彩
2描写普通劳动者怀真诚、朴素感情,献身祖国事业的执着精神,高尚情操《茶花赋》 3描写各国人间友好往来,赞颂亚非拉人民热爱和平,反霸权《埃及灯》
秦牧散文艺术特征:
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被读者称为知识的“花城” 2“形散”“神聚”结合,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3富有情趣,幽默感,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流露出直接而对读者的亲切感,语言氛围,其行文作风“林中散步”“灯下谈心” 4善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平添趣味
秦牧散文不足:
1对知识性材料反复使用,失去新鲜感 2围绕中心,过多罗列材料,难免冗杂拖沓
3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有些作品有说教气,哲理肤浅
散文思想
为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擂鼓呐喊,为清除旧社会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污秽斗争;对事物的精辟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它使丰富的知识幽微毕现,旧意翻新
高晓声“陈焕生”系列创作特点:
1现实主义为主,“寓洋于土,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 2以情节自然发展为线索,也有“意识流”时空跳跃与切入
3运用个性化细节、语言、对比、心理描写等手段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4语言富于幽默感,用大词小用方法实现,吸收鲜活的群众语言
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1兼具散文化和诗化特征。平和淡泊,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叙述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事件描写中;每一人物描写均可看做一首诗,散发迷人诗情画意;看似闲笔,却处处精心设计;采用白描;语言、氛围充满富有画意的描绘,造成诗的韵味,这些与人物诗意契合,渲染了小说总体诗境
2总体风格上传达出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浓重的乡土风俗氛围和这种氛围下活动者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意蕴 3诗承沈从文“边地”小说
4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小说不足:时代局限,提出的“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口号,只是对“瞒和骗”的文学的一种简单反驳,平面的复归不能带来“百花齐放”小说多元化格局有赖于每个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小说形式技巧多样化
贾平凹小说艺术特色: 1从柔美婉约抒情风格到散文化风韵,从充满故事情节力度的“复归”到兼收并蓄现代派小说技巧,不断调整自己艺术视角
2描写动荡心理世界,把人文背景氛围作为重要描述对象,注重描绘乡土风情风俗的小说 3深得中国古典文学描写神韵,将其有机融入自己作品中,语言精练清新,深沉绚丽,明快含蓄
王安忆创作特点
1以优美抒情笔调,细腻表现年轻人对理想爱情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代表作“雯雯系列”《雨,沙沙沙》《命运》《一个少女的烦恼》
2从人的价值,人的文化心理视角思考,主题意蕴深刻丰富,代表作《本次列车终点》《归去来兮》
3较深邃历史眼光,更深刻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情感变迁,站在中西文化冲突高度思考民族文化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代表作:本土文化小说《小鲍庄》都市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性爱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女性主义小说《逐鹿中原》
韩少功
《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马桥词典》,“寻根文学”首倡者
《爸爸爸》韩少功突破自身思维模式的一次嬗变,推动新时期小说观念的蜕变 小说艺术特点:
1飘忽不定、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2打破生死、人鬼界限,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
3小说富有象征意味
4对山地风俗、自然景观描写及糅进的神话描写,为小说内容表达、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色彩效果
5对魔幻现实主义存在模仿痕迹
余华“冷漠叙述”/小说艺术特点(暴力叙事)
1带有最为明显的先锋性
2叙述语言近乎残酷,表述死亡或爱情 3叙述者主体意向降至感情的冰点
4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的彻底颠覆 5《现实一种》余华曾说过:“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经常在医院手术室门口,等待着那位外科医生的父亲从里面出来。我父亲每次出来,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也沾满了鲜血,有时候还有一位护理在我父亲背后,他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这样无数次的经历使他对血腥没有了一般人的哭惧与震撼,而是一“浪漫持久”“感动人心”“满亲切”的东西
舒婷诗歌艺术特点:
1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格理想的追求张扬 2抒情形象:“自我”为核心,早期抒情形象带有个人与时代双重复合的情绪特征,后期是一个超越了“自我”的具有普遍概括意义的一代人形象
3抒情方式:善于在温婉典雅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常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转折、假设、让步式语序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4诗歌有很强探索精神
顾城诗歌艺术特征:
1善于敏感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远与近》 2注重意象营造,“海”的意象占有特殊分量 3注重内在生命感受,艺术上的创新
沙叶新《陈毅市长》艺术特点:
1开头别具一格,迅速带入观众
2运用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富于喜剧意味的正剧,将领袖当做“人”来处理
3“冰糖葫芦式”结构,十场写十件彼此独立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陈毅精神世界,事件间无必然联系,由陈毅贯串全剧。穿引各场,在真正共产党人精神这一点上统一起来
高行健艺术创新之处:
1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而不是单纯的说话的艺术 2“戏剧是剧场的艺术”,必须“承认舞台的假定性”,强调剧场性 3承认戏剧中“叙述性”,不受实在的时空约束,根据剧作艺术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特征:
1题材科技化,是显著特征,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
2人物表现注重求异,表现人物个性品格,并设计与其特异相谐的表现形式 3讲究艺术构思,善于调动生活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4善于将枯燥变为生动,抽象化成具体,专业演绎为通俗,增强科技题材作品可接受性
“新写实”小说文本特征:
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感情,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注重写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不足:过分凌乱琐碎化的描写,缺乏想象力和艺术上的高远境界;
叙述过于沉闷、单调,导致小说灵动魅力消失
王朔创作特点:
1颠覆了占主流地位的知识分子话语 2调侃美好、庄严、神圣的情感和价值 3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
4为市民文化争得了显示自身、言说自身的话语表达权利 5鲜明的文化快餐性质
6“反智”策略,对知识分子一些劣根性挖苦嘲弄,有助于知识分子自我警策,自我批判;运用市井口语、粗鄙而轻松文风,对知识分子特有的凝重、优雅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冲击
余秋雨创作特点:
1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层面,从中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
2回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求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 3沉重感和沧桑感
4保持探究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兴趣、信心、笔力 5悲哀、无奈、苍凉
6围困或突围成为文人生存的基本冲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
散文情感特征:感性与激情统一,学者与诗人统一
陈忠实
《白鹿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艺术特点:充满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1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的过程中实现对经典历史观的消解
2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人性内涵进行深刻探索,成功揭示历史演变偶然性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
3具有浓郁文化意识、文化品格的巨著
张承志《心灵史》艺术特征:
1对哲合忍耶教长期被歪曲、丑化历史的真实还原,对哲合忍耶教悲剧命运和灾难根源的严峻叩问
2对历史圣徒精神人格的塑造
3叙述者强烈的主体抒情色彩,伴随着由优美散文、诗歌笔调构成的诗性表达
张炜
《九月寓言》具有先锋小说意味,代表张炜个人创作道路上的最高成就
特点: 1对历史现实的颓败命运进行寓言性的观照
2对自然野性生命关注表达了向往自然“融入野地”的生命理想
3诗化语言,象征意象,哲学化的沉思,现代化的叙述,灵动的人物,飘忽的结构共同铸就了小说奇特而充满魅力的文体效果
王小波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创作特征: 1叙事母题,“文革”时期,不动声色还原了那个时代荒谬
2超越以前以“文革”经验构成的叙事,触及到乌托邦社会某种本质 3自由不羁,充满即兴意味格调,机智不做作,感性不沉溺
新生代小说显著特征:“在边缘处叙述”
1对于自我个人经验的强调,对于公众经验的远离 2对于小说叙事传统的抗拒
3意味着个人化经验对小说技术和观念的全面超越
4意味着自由的莅临和自我的重新发现,艺术上“返朴归真”
90年代中国文学贡献:
1浓郁的时代感和强烈的当下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与成功表现 2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当下感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尤其对于世纪末中国社会基层官员的刻画富有深度和新意
3把小说本色和生活本色呼应,努力在小说中消除主观叙述的技术痕迹,使小说文本呈现为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细节,文本时代感与现实感在这种当下的画面和细节中凸现
高行健《野人》
多声部现代史诗剧,主题:反思人与自然关系 戏剧探索: 1突破中国传统话剧写时空的艺术规范
2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朗诵、舞蹈、哑剧、面具、歌队等,呈现出绚丽多彩风格
人物形象:生态学家与梁队长-------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所犯错误的认识与对其社会根源的思考;老歌师曾伯-------古朴文化代表,蕴含作者对特定社会灾难的严峻批判;芳和幺妹子-----显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偏颇;孩子细毛----希望之光的象征,表现出健康的人性;整个戏剧显示出人类迷惘和痛苦
艾青
1978.4.30上海《文汇报》发表抒情短诗《红旗》标志艾青从沉默着归来,归来后诗歌创作特点:1主题,从民族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宏观视角展开对特定时代政治现实思考 2取材,抒情方式,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面,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涵 3艺术表现,善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口语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鲜明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马原先锋小说特点:
1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形象,拆除真实与虚构界限,使小说呈现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2故事缺乏逻辑联系,互不相联,靠叙述的“强制性”拼合在一起
3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的意义,关注故事形式,关注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通过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徐怀中《西线轶事》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内第一次突破:
1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战争题材小说单一模式,深入到人内心世界进行正面描写 2打破了圣化、神化的“英雄”偶像,代之以活生生有血有肉普通战士形象 小说艺术特征:
1一反战争题材抑郁的悲壮格调,代之以清新明朗的笔调
2浓郁生活气息,细腻人物描写代替曲折离奇情节,惊心动魄战争场面
3善于从各个生活横断面描写人物,用抒情手段将琐碎片段加以连缀,具有散文诗结构特征与艺术效果
张承志
《北方的河》《黑骏马》小说创作特征:
1浓郁的理想主义光彩,祖国人民命运关注是创作主题与基调;渗透凝重历史感、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思考、热烈的情思
2诗化小说倾向,象征、隐喻结构框架;强烈节奏感,对诗歌表达形式运用以诗的精神结构小说,达到诗的境界,诗化小说对新时期小说文体变革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张贤亮
《灵与肉》引起文坛关注,带有一种哲理的反思意味,描写一个受到20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磨难中精神得以升华的故事
《绿化树》引起争论,知识分子究竟要受什么样改造问题上展开,马缨花。传统美德象征体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引起广泛热议,描写了健康的性关系,描写人与环境关系 艺术特征:
1创作中揉进风俗画描写,使之与环境、人物心理形成一个诗意化境界,增强作品感染力、可读性
2人物心理世界剖示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采用旁白,自白,对白,有深入人的潜意识和性意识层面进行艺术表现的胆识 小说不足:
1沿用传统小说“才子落难,佳人搭救”情节模式 2用大段哲理性语言深化主题,造成一种气势,却切割了小说画面和人物心理流程的连续性,给人支离破碎感觉
邓友梅
《那五》《烟壶》开创了新时期市井小说的风气之先 《烟壶》市井小说上乘之作,艺术特征: 1民风民俗与众生相互为因果
2较多继承了中国古典话本小说传统 3叙述语言具有浓郁“京味”,富有个性色彩,流畅细腻,朴实生动,舒缓明朗,幽默谐趣 4“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
陆文夫
《小巷深处》细腻清新心理描写风格《美食家》小说创作高峰,“小巷文学”“苏州文学”美称,1985《井》继《美食家》后又一次创作高峰《小贩世家》《特别法庭》 创作特点:
1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
2幽默感浓郁,被称为“糖醋现实主义” 3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反映现实工业题材
特点:时代意识、现实关注强烈,典型改革人物形象的着力塑造
《燕赵悲歌》表现改革大潮中乡村新貌,塑造武耕新,有现代农民气质的当代农民企业家形象
艺术特征:
阳刚之美1高屋建瓴,俯览全局,作品具有宏大气势,辽远视野,很少作细描、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
2语言上崇尚气势的雄浑、雄辩力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理想爱情的悲歌
《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新时期文坛上第一部反映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 《祖母绿》致力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女性命运思考 《方舟》愤世之作,预示张洁创作转向
《他有什么病》标志张洁创作大转变,深沉含蓄变为辛辣狂放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标志张洁创作又一次逆转 艺术特征:
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哲理性议论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中期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体验
后期平淡超脱,关注现实激烈走向关注内心情感感悟,呈现另一种美学风格,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刘心武
《班主任》新时期伤痕文学开山之作《如意》中篇小说,走出“问题小说”模式,向人物心
灵深处开掘的重要一步
1981《立体交叉桥》标志刘心武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掘进更深了一步
1984《钟鼓楼》荣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刘心武80年代文学创作中最高成就 1985-1988《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馆》开创和倡导了“纪实小说”
不足:思想胜于形象
闻捷
抒情诗代表作《天山牧歌》,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格调:颂歌,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地方风情、精神生活 叙事诗代表《复仇的火焰》 诗歌艺术特征:
1诗人努力建立一个自足结构,在这里面,人物、场景、情节都完备,叙事和抒情得到了完好结合,2细腻的心理刻画,善于抓青年男女一刹那间心理状态,表现他们波澜起伏感情,使读者从短短诗章里领略到爱情的甜蜜和优美的情思
3具有诗情画意之美。注意选择和抒写富有地方色彩的事物及风情,将甜蜜的爱情与优美的情思置之风景画和风俗画中
朦胧诗审美特征:《致橡树》
1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表现多变、曲折、复杂的主体世界
2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方式,以主体感情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真正的“自由”
3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是其典型特征
杨沫《青春之歌》艺术特征:
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2抒情笔调浓郁
不足:因修改带来,描写不成功,与前书不协调,带有图解性质的斧凿痕迹
柳青《创业史》艺术特征:
1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和哲理性议论相结合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不同性格 不足:历史局限,“左”的局限
1过分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用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 2处理矛盾时,把一般贫农劳动致富要求当作资本主义批判
刘白羽
艺术特征: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诗歌。风格:雄浑豪放 散文不足:
1执着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思维模式,太多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削弱散文思想力量,艺术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冗繁,个别行文表述不够清晰,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洗练与清通
茹志娟《百合花》
思想内容:
1小说围绕两个人物,扭捏的小通讯员和羞涩的新媳妇
2作者含蓄表现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亲切的、日常化的生活片段,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
3小通讯员对陌生女子的拘谨、故作严肃,新媳妇对小通讯员讪笑、故作气恼,传达出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军民鱼水情”一面,又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羞涩、欢悦一面 艺术风格:
1情感体验重于叙述,“我”对小通讯员认识,主要是通过外部观察反复体验获得,生起气来----发生了兴趣---越加亲热起来----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2细节妥善安排,使其具有细致的结构,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衣肩上挂破的口子,给“我”开饭的两个干硬馒头,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 茹志娟小说创作特色:
1选材上没选取生活中复杂重大斗争,也不表现开阔的场景 2描写人物性格成长和思想感情变化时,并没有组织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没有把他们放置到激烈的斗争和尖锐的冲突中去经受锻炼,也不是简单采用新旧对比的套子。促进人物性格成长的是社会的因素
3细致深入的细腻刻画,把笔探触到人物灵魂深处 4委婉、柔美、细腻
王熙凤人物形象分析 篇7
一、容貌风华, 恍若神妃
王熙凤人物出场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向读者展现, “一语未了, 只听到后院中有人笑声, 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其装扮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作者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外表, 把王熙凤塑造成雍容华贵的美人, 赋予了她迷人的风采, 使她在众多美女的贾府突显而出。
笔者除了直接描述外, 还从侧面衬托凤姐的美貌。在“见熙凤贾瑞起淫心”和“王熙凤毒设相思局”两回中, 笔者一方面突出了王熙凤的心机和手段, 另一方面显现出王熙凤的光彩照人。
二、伶牙俐齿, 巧言善辩
王熙凤伶牙俐齿的口才也让读者印象深刻。从她开口的与众不同,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 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 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 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时时不忘。”从王熙凤话中, 既有对林黛玉的恭维, 又有对贾府众姐妹的关照, 同时不忘讨好“老祖宗”, 这一席话可谓“一石三鸟”。应了周瑞家那句话“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
“刘姥姥进荣国府”这回, 王熙凤超常的巧言善辩才能及处事的应变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来意心知肚明, 刘姥姥在诉说家道艰难的时候, 也不失时机地告诉刘姥姥:“不过借赖着祖父的虚名, 作个穷官罢了……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王熙凤尽量的贬低自己, 目的是在自身利益不损失的同时, 又不至于得罪刘姥姥。简短的几句话王熙凤的表现既让刘姥姥不失颜面, 又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充分展现了她异于常人的语言才能。
三、心思细腻, 善于心计
在人际关系繁中复杂的家族中, 处处都需要防备外人的算计, 捍卫自己的地位, 王熙凤可谓机关算尽。一边对“老祖宗”奉承巴结、极力讨好, 一边对王夫人甜言蜜语, 对周围平辈也极力拉拢关系, 对待下人打压收买, 对触及自身利益的人置之死地而后快。
在小月不能管家的时候, 王夫人委托贾探春代为管理。当王熙凤得知探春能力后, 对贾府平辈赞美了一番。从中看出她缜密的心思, 平时留心观察身边每一个人, 在熟知每个人弱点后, 就可以轻而易举对付他们。在贾琏偷娶尤二姐事上, 王熙凤在得知此事后, 马上讯问家童打听尤二姐住处。巧言令色的将尤二姐骗入贾府, 指使家奴到官府去告状, 借机大闹宁国府。在贾母面前假装好人, 瞒骗贾琏, 将尤二姐逼死。整个过程, 将她善于心计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做事干练, 争强好胜
王熙凤自幼充当男孩子教养, 行事风格与那些闺阁女子自然不同。在刘姥姥进荣国府时, 听说熙凤管理贾家, 就对她称赞有加。在宁国府, 无人敢惹焦大, 王熙凤却敢说:“还不早打发了没这王法的东西!”协助管理宁国府时, 对下人说:“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 由着你们去, 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 这如今可要依着我行, 错我半点, 管不得谁是有脸的, 谁是没脸的, 一例现清白处置!”不难看出她雷厉风行的作风。
笔者在表现雷厉风行时, 也体现出她争强好胜的性格。宁国府办丧事她本可以不出面, 但她极力主动请缨去宁国府帮忙。在铁槛寺, 老尼求王熙凤帮退守备家的定礼, 熙凤本不想管, 可被老尼的话相激, 便发起了兴致。从中不难感受到她喜欢卖弄的性格。
五、两面三刀, 阴险歹毒
贾瑞起色心时, 熙凤本就十分痛恨, 却满脸微笑, 还以语言相挑逗。对尤二姐的巧言令色, 博取尤二姐的同情, 让尤二姐“认她作是个极好的人”, 跟随她进入大观园。另外, 熙凤指使家奴到官府告状, 大闹宁国府后, 说此事只用五百两银子平复。在尤二姐面前, 又以姐妹相称, 背地里却叫丫鬟欺侮尤二姐, 并不断咒骂二姐, 使二姐最后被逼死。
为了得到三千两银子, 熙凤与官府勾结使得张家女儿、守备儿子同时自尽;为了除掉情敌, 又用借刀杀人将尤二姐活活逼死;因为贾瑞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她便说贾瑞“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如此对待别人的生命, 让人不寒而栗。
作品中, 作者一面通过对人物形象美丽、泼辣、伶俐、歹毒的描写, 赞扬女性的聪明才智, 呼吁提高女性地位;另一面又表现对她善于算计, 心狠手辣的厌恶之极, 揭露并鞭挞了封建时期的主子的罪恶本质。单从作者给王熙凤判词中, 不难看出笔者对这个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
摘要:王熙凤被称作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塑造成功形象之一。王熙凤不但有着美丽的容貌, 还有着超凡的管理才能, 且心机深重、阴险歹毒, 成为女性世界中一只杰出的“凤凰”。本文从王熙凤的侧面描写反映出封建贵族的罪恶本质, 以及封建家族走向灭亡必然趋势的命运。
中考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篇8
在高考小说阅读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赏析人物形象(分析性格特征)是重要的必考考点,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对次要人物,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要求判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表述是否有误;二是对主要人物,采取主观简答题形式,要求分析其主要的形象特点(性格特征)。
下面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小说阅读《马兰花》为例,为考生剖析关于人物形象赏析的几种必考形式。
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停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
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里,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了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这是提钱的时候吗?”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第二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下午死在了医院里。麻婶的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回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男人出门时,一脚踢翻了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
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
日子如水一样流淌。转眼,一个月过去了。
这天,马兰花卖完菜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男人系着围裙,做了一桌香喷喷的饭菜。马兰花呆了,诧异地说:“太阳从西边出来啦?”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嘴快,说:“妈妈,是有位阿姨给你寄来了钱和信,爸爸高兴,说是要犒劳你的。”
马兰花看着男人说:“到底咋回事?”男人挠挠头,嘿嘿一笑说:“是麻婶的女儿从上海寄来的。”
“信里都说了些啥?”
男人从抽屉里取出一张汇款单和一封信,说:“你自己看嘛。”
马兰花接过信,就着灯光看起来。信中写道:“兰花姐,实在是对不起了。母亲去世后,我没来得及整理她的东西,就大包小包地运回上海。前几天,清理母亲的遗物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她借你六百块钱的事,还有借钱的日期。根据时间推断,我敢肯定,母亲没有还过这笔钱。本来母亲在医院时,你还送了一兜水果过来,可你就是没提母亲借钱的事……还好,我曾经和母亲到你家串过门,记着地址。不然,麻烦可就大了。我给你汇去了一千元,多出的四百块算是对大姐的一点心意吧。还有一件事,我听母亲说过,大姐一家住的房子还是租来的。母亲走了,房子我用不上,一时半会也卖不了,大姐如果不嫌弃,就搬过去住吧,就当帮我看房子了,钥匙我随后寄去。”
马兰花读着信,读出满眼的泪水……
设问: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借助故事情节
就小说而言,一部故事情节史就是一部人物性格史,即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人物性格形象的发展变化。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情节如下:林冲沧州遇旧知,李小二报恩救人;陆虞候密谋害林冲,豹子头买刀寻仇敌;林冲接管草料场,房倒夜宿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林冲杀敌报大仇。从这个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中,可以分析出林冲的性格经历了逆来顺受——反抗性增强——苟安求生——随遇而安——奋起反抗的发展变化过程。
因此,通过概括故事情节,可以提炼出人物外在的人生经历、内在的思想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以《马兰花》为例,主要情節有麻婶得急病住院,马兰花到医院看望麻婶,马兰花绝口不提麻婶借钱一事,丈夫因此事和马兰花闹矛盾,麻婶女儿汇款还钱。从这些故事情节可以看出麻婶为人朴实善良、善解人意、重视情义、坚强隐忍的性格特点。
借助人物描写
作者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段来直接刻画人物形象。考生透过不同人物各自的言行举止、神态外貌,可以体会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和迥异的个性风采。外貌、衣着等描写直接反映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喜好等,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则折射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抓住各种人物描写,有助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易混淆知识点解析
借助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点时,有些考生会混淆心理描写和性格特点,分不清哪些是心理描写,哪些是性格描写,“误打误撞”,甚至错把心理、情感(情绪)描写的内容(忧愁、苦闷、悲伤等)当成性格特点来总结。
以《马兰花》为例,有考生这样回答:马兰花是个外表乐观开朗、内心充满悲伤的人,她相信医生能治好麻婶,相信麻婶不会赖账;麻婶去世后,她照样像平常一样工作、生活,但因为没法再要回借款而苦闷不已。小说的内容确实也表现出这些方面,但这个答案存在以下问题:
“悲伤”“苦闷”等是心理描写,而非性格特点;“乐观开朗”不是小说要表现的重点;后半句分析不当。尽管心理和性格都指向人的内在心性,但考生要注意的是,心理描写内容是分析性格特点的材料和依据,不能将二者画等号,应通过心理描写来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
借助环境描写
提及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人们往往会想到交代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时代背景。环境本身具有审美意义,考生会忽略环境描写的另外两个作用:烘托(衬托)人物内在的情感、性格、思想,外在的命运变化;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如《祝福》中,小说开头有一段文字详细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环境: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些对联和鲁四老爷看的书籍,衬托出了鲁四老爷的思想特征——讲程朱理學,思想极为封建落后,而鲁镇上热闹的“祝福”场景描写,则反衬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因此,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务必要关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并思考从这些环境描写能够推测出人物怎样的身份、地位、内在思想。
借助作者倾向
作品中的人物,可能涉及各行各业。尽管我们未必需要对人物分出三六九等,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至少可以从正面、反面、中性三个方面来进行分类。作者在字里行间往往会流露出对不同人物的爱憎、褒贬。借助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感情,有助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防止出现曲解文意、褒贬失当的问题。考生经常出现的失误:表述用词不当,颠倒感情色彩。
以《马兰花》为例,有考生这样回答:马兰花有些懦弱,欠账还钱是天经地义的,她却不告诉麻婶女儿麻婶借钱的事,丈夫斥责时,她也只会哭泣。该考生曲解了文意,“懦弱”应更换为“体谅他人”“善解人意”“忍让宽容”等表述会更妥当些。故考生作答时要领会作者的价值倾向,明确人物是正面还是反面,抑或中性,作者对其是肯定(赞扬),还是否定(批判),据此来选择恰当、准确的褒义或贬义修饰词语。
解题番外篇
考生除了要掌握以上四种分析方法,还要关注一个常见错误: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有失“身份”,没有“地位”。即在回答形象特点类题目时,仅仅回答性格特点,而忘记了人物的出身、职业、身份、地位等,这样会被扣2分。
【中考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推荐阅读:
初中名著阅读水浒习题及人物形象08-15
人物分析中考10-03
中考阅读05-18
中考英语阅读方法08-22
感谢阅读中考作文07-31
中考抒情散文阅读10-09
中考满分作文:感谢阅读07-04
中考现代文阅读汇总10-20
课外名著阅读中考题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