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共8篇)
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篇1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介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负责研究提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总量平衡、结构调整的综合经济部门,为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前身为贵州省计划委员会,成立于1954年9月1日。
2004年4月,贵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进行第四次机构改革,按照省政府批准的省发展改革委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贵州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更为现名,并进行了职能调整,省政府体制改革办公室成建制划归省发展改革委。确定省发展改革委机关编制为113名(行政编制103名,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编制10名),其中:主任1名,副主任8名(含兼职2名),机关党委书记1名,总经济师1名,巡视员或助理巡视员4名;正副处长(主任)36名,调研员或助理调研员7名。内设职能处室20个:办公室、政策法规处、发展规划处、国民经济综合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处、固定资产投资处、就业和服务业发展处、外资利用处、地区经济处、农村经济处、能源处、交通运输处、工业处、高技术产业处、社会发展处、经济贸易处、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经济动员办公室、财政金融处、建设项目管理处(省重点建设项目办公室)、以工代赈办公室、人事处,另按有关政策规定设置了纪律检查组(监察室)、离退休干部处、机关党委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并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了省西部开发办公室、省重大项目稽查特派员办公室、省西电东送办公室、省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篇2
关键词:贵州省,旅游扶贫,旅游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工作, 采取多种方式消除贫困[1],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其中旅游扶贫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旅游扶贫能大大激活山区的造血功能, 许多山区由于调整了传统的产业结构, 使旅游观光、特色农业等蓬勃发展起来[2]。实践证明, 发展乡村旅游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直接、最快速、增收最多的途径[3]。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 农民可通过劳务投入、旅游服务和直接就业增加收入, 如遵义板桥镇娄山关村发展乡村旅游给当地部分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4]。因此在贵州大力发展扶贫旅游, 对旅游产业和扶贫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旅游业与旅游扶贫
1.1 旅游业概念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 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6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5]。旅游产业不是一个单一产业, 而是由多种产业组成, 具有多样性和分散性。
1.2 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就是把旅游和扶贫结合起来, 以扶贫带旅游, 以旅游促扶贫, 最终达到旅游、扶贫双丰收的目的[2]。国际社会一直在挖掘和探索旅游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潜力[2], 2002年世界旅游组织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可持续旅游, 2003年提出了“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动力”成为世界旅游日的活动主题[2]。旅游扶贫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 重点是提高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提出旅游扶贫, 2002年国家旅游局提出“试办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工作意见[2], 目的是通过以扶贫带旅游, 以旅游促扶贫, 全方位实现旅游资源所在地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最终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使旅游资源所在地区的群众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旅游扶贫的宗旨是:保护一方山水, 传承一方文化, 促进一方发展, 致富一方百姓,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2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贵州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 贵州现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区2个、国家4A级旅游区3个、黄果树等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里杜鹃等21个国家森林公园、织金洞等6个国家地质公园、六枝梭戛等4个国际性民族生态博物馆、青龙洞等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大歌等31项5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8万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4], 以及4个科普园地——贵州植物园、贵阳药用植物园、贵州省博物馆和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此外, 在贵州境内已发现的洞穴达3000个以上, 其中具有开发价值的喀斯特溶洞超过800个[6]。同时,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 地势西高东低, 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 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平均气温在15°C左右。由于纬度较低, 平均海拔1200m左右, 紫外线辐射少, 很多地区的气候冬无严寒, 夏无酷夏, 在最热的7月份, 平均温度为18—26°C[4], 而省会贵阳市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避暑之都”[7]。 贵州省避暑气候在温度、湿度、风速、紫外线、空气和海拔等6个方面与国内外避暑气候的比较优势明显, 是最适宜旅游的目的地之一。
2.2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8], 目前全球局部地区局势动荡, 但中国保持着安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有利于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见,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旅游业将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随着我国加强对东、中、西部交通互联互通的建设, 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我国扩大内需方针的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迅速推进, 将产生巨大的旅游消费需求,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提高。发展好旅游业是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加大了全球资金的流动, 有利于贵州在旅游开发中引用外资[9]。2011年12月贵州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 明确了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目标任务、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通过创新旅游扶贫机制, 引导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民旅游协会等乡村旅游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整合各分散的乡村旅游点, 提高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 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同时, 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作用, 采取进行招商引资、引进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扶贫。这些措施将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 正面临着更好更多的机遇[12]。
3 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1 增加资金积累和外汇收入
根据资料显示, 近几年贵州省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具体情况见表1[10]。2010年, 贵州省共接待游客1.291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1061.23亿元。
3.2 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 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 旅游业每增加1个从业人员, 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10]。2001—2009年贵州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统计见表2。
3.3 实施富民兴黔战略的重要途径
目前, 贵州作为国家的重大扶贫和“三农问题”突出区, 山区农民生活极端贫困[12]。“中国·贵州乡村旅游国际论坛”首届研讨会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旅游富民, 利用和保护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2011年12月出台的《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的意见》提出每年安排不低于1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 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8]。5年内, 贵州将在300个贫困村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倍增计划, “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将投入5亿元, 形成10个以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20个地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和100个各具特色的县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12]。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宣传贵州的旅游资源, 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 同时还可解决农民就业, 提高农民素质, 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当地建筑、餐饮、住宿、农业产品和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村整体素质, 从而有效促进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真正的富民兴黔。
4 贵州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主要表现在:①对旅游扶贫认识不够。虽然国家早就提出了“旅游扶贫”, 已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旅游扶贫战略实施的政策, 但贫困地区的人民思想较保守, 大多数人仍依赖于财政扶贫、民政救济扶贫和物资捐助扶贫等方式, 对旅游扶贫这种“造血”式扶贫认识不足。因此, 老百姓参与旅游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不仅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 也阻碍了旅游扶贫的实现。②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脱离。贵州省现有的旅游开发项目大多数都只是单纯地开发景观资源, 旅游社区建设考虑较少。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购物场所缺乏, 使旅游业与其相关产业脱离, 没有发挥关联带动作用, 违背了旅游扶贫的初衷。③基础设施不健全、景区形象差。贵州经济发展缓慢, 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 “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旅游设施不健全, 有的景区电视信号弱和通讯条件差。相对闭塞的环境使村民们的卫生观念落后, 特别是饮水和厕所等卫生条件差, 很多地区还存在着“人畜共饮、人畜同居”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了景区接待能力低和形象差, 大大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④旅游专业人才短缺。旅游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这决定了旅游扶贫过程的主体是贫困人口。由于贵州旅游扶贫开发尚处于较低层次, 所以旅游专业人才较少, 大多数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 甚至在旅游服务过程中发生与游客冲突的情况, 因此一些旅游开发者拒绝雇佣贫困人口参与管理与服务, 这是与旅游扶贫宗旨相背离的。⑤宣传不够。旅游是一种服务性商品, 需要借助媒体宣传将其推向市场[12], 否则美景也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
5 贵州省发展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路
5.1 优化结构, 提升旅游产品素质
打造旅游产品知名品牌, 建设多元产品体系, 是贵州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基础[12]。按照“建立大产业、构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思路, 改善产品结构, 提升产品素质, 加快推进贵州省山水观光、休闲度假、红色旅游、历史文化、会展商务、体育健身、民俗风情、宗教旅游八大类系列旅游产品建设, 科学指导乡村旅游, 建设10大旅游休闲度假区。针对贵州省旅游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 第一要把精品做强做优;第二要发挥地热资源优势, 开发温泉休闲旅游产品;第三要发展乡村旅游。搞好“大农业”与“大旅游”的结合, 推进旅游小城镇建设, 使之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以旅助农, 以旅扶贫。
5.2 注重质量, 提升旅游商品吸引力
旅游商品是消费弹性很大的旅游要素, 旅游购物是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旅游增收、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环节。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60%[11]。贵州省旅游商品开发薄弱、规模小、特色不突出、品种单一、档次不高, 在旅游收入中比重偏低。“十二五”期间, 必须引导旅游企业大力开发更多特色旅游商品, 促进地方系列、民族系列、文化系列、实用系列等旅游商品开发, 建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和交易市场, 形成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体系, 争取更多的旅游商品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知名品牌。
5.3 开发与保护统一, 促进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工程, 因此作为旅游扶贫地区来说, 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地居民达到脱贫致富目标的根本保障[13]。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当地居民长期受益, 从根本摆脱贫困的局面。因此,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统一, 环境的利用和改造相统一, 针对市场需求趋势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 不断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4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水平会进一步推动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增加旅游企业的经济收入。经过“十一五”的发展, 贵州省旅游接待设施突现了质的飞跃, 景区景点接待条件日趋完善, 服务质量大大提高。目前全省已建成涉外星级饭店86家、旅行社133家、旅游定点生产经营企业122家, 见表3[14]。但是, 较好的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在各地区都集中在城市, 贫困地区旅游的接待水平较低, 基本处于家庭接待模式, 无法吸引有消费能力的旅游人群, 所以必须加大投入, 规范管理。
5.5 因地制宜, 保持特色
西方旅游者喜欢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 以及体验化、感受化、休闲式的旅游活动, 尤其是对更偏僻、更真实的民族村寨很感兴趣[7]。旅游扶贫地区一般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旅游扶贫开发首先必须立足当地旅游资源, 突出地方特色, 尤其是要避免脱离当地的实际条件大搞人造景点建设, 争取以较低的投入实现较高的效益。同时, 对扶贫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要尽量保持其原始性和真实性, 避免因开发造成对自然和文化污染, 避免把城市现代化氛围大量移置到原生态的的旅游景区内。
5.6 做好宣传, 提高贵州旅游知名度
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多元原生态民族文化、喀斯特风光和原生自然环境完全满足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条件, 让贵州的旅游形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必须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和会展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介绍, 塑造旅游品牌, 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贵州、向往贵州、来到贵州、探索贵州。
5.7 发展旅游教育, 加强旅游培训
促进“多彩贵州”的旅游业发展 篇3
2013年5月,一年一度的中国科协年会在贵州举行。在科学年会精神鼓舞下,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使贵州现代风貌更多地为人所了解,中国科协《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记者采访了贵州省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企业—贵州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学强博士。
记者:今年的中国科协年会以“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为主题。结合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贵州省实际情况,请您谈谈贵州旅游业怎样创新驱动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余学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实现《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我的理解是:要从更高的层面科学地规划贵州旅游业发展,由以前的观光旅游升级到第二代、第三代的休闲度假健康游;要围绕着以休闲度假与人体健康为主题,在旅游产品上有一系列的更新,如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康体等,让游者身心放松、舒适;要坚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用新技术、新工艺,把生态环境保护得更好;要提高环保层次,要有更科学、更人文化的创新服务;要引进高科技电子信息技术,做“智慧旅游”,这是科技创新在旅游业运用的一个亮点。把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等渗透、覆盖到整个贵州旅游业,把电子信息网络和旅游网络高度融合在一起,给游客提供更方便、更快捷、更健康、更实惠的服务,从而推进旅游市场的对接。
记者:贵州省旅游业一直着力于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请问在旅游产业中,贵州省又是如何推进旅游龙头企业建设,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没有一些相关政策的支持?
余学强:之前,我们贵州的旅游业实力弱、规模小、分布比较分散,没有龙头企业,近几年来各级政府正在组建并发挥一些龙头企业的作用。在省政府的决策和关心支持下,正式批准成立了贵州旅游集团,并明确其三大定位,即“贵州省旅游业龙头企业、贵州省旅游业投融资平台、贵州省旅游资源整合主体”。通过企业练内功,由国有资本牵头组建混合所有制旅游企业,引进国内一些大型的旅游集团开展合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的旅游项目投资商,为贵州的旅游业做贡献。旅游业的发展对于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各级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在资源配置方面、各个景区的土地使用规划、行业转型的政策以及税费的减免等方面给予了支持。
记者:贵州省一直十分注重旅游产业的发展,请问贵州省是如何解决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同质化”这一问题的?如何实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
余学强:由于贵州地貌特点,个别景区的“同质化”是存在的。我们在发展规划中可以解决,在旅游业发展中去发现各自的差异性。从地貌看,虽然都属于喀斯特地形,但还是各有特点,例如根据山峰特点可分为“峰丛式“和“峰林式”,贵州有“世界溶洞之国”的美称,有着丰富的溶洞奇观,千姿百态。从民族文化特征方面,提倡保护各个少数民族的特点,各民族间历史文化有差异性,比如,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土家族、彝族等等。把地质、地貌、文化、历史等等组合配置形成风格各异、风貌各异的旅游景区,结合各自本身的特点来吸引游客,服务游客。
记者:目前,贵州文化旅游产业、旅游商品产业、旅游小镇开发等新兴产业,规模小、实力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尽管贵州全省融资担保机构有200余家,但专业的旅游文化领域的融资担保业务仍处于空白。请问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都有哪些?又将如何解决?
余学强:目前这方面的业务是还处于起步阶段落,虽然潜力大,但起点低,融资比较困难,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一个过程。贵旅集团不久前组建了贵州唯一一家旅游文化融资担保公司已开始运作。我们不能走入先靠政府支持,然后是银行贷款、各个方面盲目投资的老路。这样做的后果是投资风险大,融资更困难,所以必须先做市场,有了市场就不愁资金了。除了政府部门的必要扶持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市场,在市场中解决问题,文化市场就要走市场文化的道路,和终端客户的市场接轨。其中文化产业走向市场,就需要政府投资提供产品,支撑文化产业,所以政府部门需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品两手抓并与旅游市场紧密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目前,政府部门很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资金不足,支持的力度还略显不够,文化旅游业基本处于原生态市场环境,还没有和大市场深度接轨。
记者:目前是贵州做大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科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力量,可谓任务重大。请问贵州省目前科技发展对该省的旅游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余学强:21世纪的旅游业需要高科技,无论是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旅游景点建设,还是旅行社运营、旅游交通工具的使用、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旅游服务体系方面,无不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撑。科学技术发展对旅游业发展具有特殊的影响,对未来旅游产业的产业结构、产品形式、旅游交通通信、旅游服务形式、旅游营销及旅游业的空间联系方式及地理结构有着重大影响。因此,要加快贵州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建设,促进旅游跨越式的发展,必须走现代科学技术与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加快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素质,不断地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平。近年来,贵州省加快了实施“科技兴旅工程”步伐,全面提升全省旅游业信息化程度和科技支撑能力,以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业信息化程度,有效推动了全省旅游业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的转型升级。针对以科学技术要素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和目的地发育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科技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推动全省旅游产业在加快发展中优化结构。
记者:您认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在自主创新方面还有哪些问题存在?哪些方面是最应该引起重视的?
余学强:贵州虽然被称为“国家公园省”,但由于经济总量小,生态环境脆弱,加上旅游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还比较传统,制约了贵州旅游的创新发展。
nlc202309011657
在自主创新方面:一是社会各个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二是贵州旅游业的人才支撑力度不够,三是资金的支撑力度不够,四是政府部门的优惠政策不够。
当前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科技兴旅工程建设。针对当前我省旅游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旅游商品设计制造科技含量较低,以科学技术要素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和目的地发育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科技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推动全省旅游产业在加快发展中优化结构,全面推进贵州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建设。二是要加快实现建设旅游大省步伐,推进旅游强省定位目标。针对贵州相对闭塞、长期滞后的省情和旅游文化产业包容性发展的特点,贵州旅游要坚持整合开放的理念,发挥贵州生态优势,以生态环境参与全球及国内分工,大力发展生态型产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业,形成原生态与大市场的良性循环,以大项目形成大推动力,以产业融合和区域合作形成大格局,从而走一条整合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之路;要把握贵州生态优势和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以原生态的、原真的资源、产品为最大卖点,以休闲度假为引爆点,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的优化升级,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以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特别是一大批休闲度假项目;要发挥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作用,采取产业融合,景城互动、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路;要强化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以及避暑、商务会议、康体保健等传统产业和新兴行业相融合,要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结合,要统筹各种资源,按照大产业发展思路,进行全面推进。三是“十二五”期间,贵州旅游应重点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业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路、铁路、航空、河道”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改善贵州省旅游可进入条件。四是受发展阶段和基础条件所限,贵州旅游要实现建设旅游大省的目标,必须要有大思路和新视角,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贵州旅游资源,对贵州旅游做出新的价值评估,贵州可以在避暑、国民休闲、养生与老龄度假、原生态民族文化体验、山地户外活动、自驾车、自行车及自助游等六个方面占据新的高地,引领旅游业第三次浪潮。五是发挥贵州本土政策、资源生态、劳动力等红利不断释放的优势,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创新区。
记者:人才问题是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关系富民兴黔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请问贵旅集团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上都有什么措施?有无一些相关政策的指导?
余学强:“十二五”期间,贵州旅游集团要实现“贵州省旅游业龙头企业、贵州省旅游业投融资平台、贵州省旅游资源整合主体”战略目标,当好建设贵州旅游创新区的排头兵,开创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并到2020年突破总资产500亿元大关,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对此,贵州旅游集团在省委、省政府“人才强省战略”中实施积极的人才强企战略,构建贵州旅游集团创新人才聚集的新高地,把人力资源当作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用创新管理把人才培养计划纳入集团发展战略。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稀缺性人才并举等措施,力求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努力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集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实现新的突破;通过建立人才培养引入机制,发现人才并留住人才,不断优化集团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贵州旅游航母,为实现贵州旅游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论贵州旅游业发展 篇4
(一)、背景资料简介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但是,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阻碍旅游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要使得贵州旅游业持续又快又好发展,并把贵州建设成为一个旅游大省,那么,解决旅游发展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当前贵州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基本情况分析
1、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贵州在2007年全省共接待旅游者6262.89万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人民币。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各项指标均居西部12省区之首。旅游正在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
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2、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1)、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2)、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着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
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打出具有特色的促销口号,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3)、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昆明举办的“世博园”、杨丽萍领衔主演的“印象·云南”把云南省的旅游文化产业介绍给了全世界。可提到贵州,游客却很难想到贵州代表性的旅游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1、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强化旅游大管理意识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 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 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 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2)、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
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贵州多彩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3)、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
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四)、总结 为了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
对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思考 篇5
————对贵州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如何让贵州秀美的山川和多彩的文化更加闪闪发光?面对记者的提问,在11月9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贵州省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上,十八大代表、贵州省委副书记陈敏尔回答说:贵州要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贵州作为西部重要的旅游省份,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一直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近些年也通过招商引资、举办旅游活动盛会、召开旅游学术论坛交流会等方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贵州旅游知名度,建立贵州旅游形象,拉动了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仍清醒地看到贵州的旅游经济与世界发达区域、国内的许多旅游省份的差距非常大,就是与西部地区的一些邻近省份(如云南)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为什么贵州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旅游收入,而且在带动地方经济方面收获甚微呢?
一、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四大亮点
(一)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呈大幅增长趋势2006年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其中2011年增幅达到43.5%,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省假日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统计表明在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7.22万人次,同比增长55.52%,其中入境旅游者11906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60.28%。
(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贵州境内,自然风光神秘雄奇,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文化悠远凝重,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旅游文化催人奋进。拥有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大溶洞、马岭河峡谷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等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花溪等61个省级风景区,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
(三)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贵州凭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2011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0.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1.5%;国内旅游人数210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6.1%;全省旅游创汇收入0.69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2.8%。国内游客主要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等77个城市;海外旅游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四)旅游产品多元化
贵州省目前已形成了观光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其特点为: 红色旅游的发展迅速。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红色旅游继续升温的大红相识下,贵州省举办了贵州红色旅游的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反响热烈,效果明显,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出游方式上,越来越多的人改变单一随团队出游的旅游方式,开始日益追求休闲、舒适、轻松愉快的自助驾的旅游方式。此外,绿色自然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农村家居游发展势头良好,开发潜力很大。
二、目前制约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要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贵州提出了以旅游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口号,但一些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到位,没有将旅游产业视为经济产业对待,旅游业还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中无应有的地位。
第二,贵州一些地方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所以导致了地方政府虽然拥有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但却不具备资源开发规划、经济运作能力,只能进行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容易导致因缺乏规划,失去监控而引发的布局失衡和资源开发的无序状态等问题,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妨碍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思想不解放、开拓意识不强,还报着穷不死、也饿不着的官
僚思想,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开放会削弱地方政府权利,因此宁愿固守成规也不肯放手一搏。
第四,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联度高以及涉及面广的特点,其发展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贵州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没有建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供给网络,旅游行业内部各单位协作意识不强。旅行社、景区、酒店宾馆、租车公司等单位各自为阵,缺乏长期稳定的协作配合,这种公司行为个人化造成贵州旅游业整体质量不高。并且各旅游企业出现多头对外的局面,没有联合促销,导致旅游业竞低报价,旅客竞取低价,服务水平下降,旅客不满率上升,产品综合经济效益降低,为争夺客源再压低报价的恶性循环。
其次,各部门之间脱节。旅游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如交通、工商、城建、金融、林业等部门,旅游工作要做好绝对不能单纯依靠旅游部门。此外,贵州各地区资源共享、合作开发的意识淡薄,旅游宣传和营销都是分开进行,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
(二)旅游产业链短,门票经济造成发展障碍
许多旅游专家都强调一个旅游地区门票收入的比例能显示出该地方旅游市场化的程度以及旅游产业的成熟度。通过对贵州旅游经济比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虽然近年来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呈上升势头,但单一的门票经济表明了贵州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篇6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2018年“五一”假日旅游
工作总结
来源 课 件 5 K j.o M 2 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2018年“五一”假日旅游工作总结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级旅游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做好“五一”假日工作的相关部署,全区各地相继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各种节庆活动,充分发挥旅游拉动市场消费的作用,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和安全出行,全区旅游市场圆满实现了“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五统一的目标:
一、基本情况
“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区大部分地区天气晴朗,部分地区有短时阵雨,最高气温在26℃~29℃之间,较为适宜游客出游。全区旅游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系统着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产品供给、安全生产、应急值守、信息提示、新闻宣传等相关工作,假日旅游管理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假日期间,全区未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无重大涉旅投诉。全区共接待游客x万人次,同比增长x%;实现旅游消费x亿元,同比增长x%。
二、主要特点
(一)边关风情游持续升温。今年四月,国务院同意设立广西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边境旅游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在进行申报试验区工作的同时,防城港市加强通关口岸、道路、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极大地推动了边境旅游的发展壮大。“五一”假日期间,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防城港市金滩和国门景区游人如织。边境游带动了团队游线路的火爆,同时也吸引了大量自驾车游客。其中团队游主要以越南芒街一日游、芒街下龙湾两天三晚游为主。截止5月1日下午5时,东兴口岸边境游办理x万人次,同比增长x%。此外,靖西通灵大峡谷、大新德天瀑布、凭祥友谊关、红木文博城等边关风情旅游带上的著名景区景点的游客接待量也在持续上升。
(二)乡村休闲游持续火爆。以体验乡村文化、农家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呈现出勃勃生机。特别是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由于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质量提升,服务项目进一步丰富,让游客玩得舒心,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吃得放心。南宁小都百乡村旅游区、三甲乡村旅游区、万古茶园三个景区(点)共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一倍。钦州九佰垌农业公园近7000亩的火龙果、蔬菜、中草药郁郁葱葱,风景宜人,前来观赏和购买果蔬的游客络绎不绝,日销售时令果蔬3000斤。来宾合山市八桂田园乡村旅游区主打的蔬果采摘、烧烤、窑红薯等农耕体验参与项目和防城港东兴市七彩贝丘湾乡村旅游点主打的拉网、垂钓、捕捞、耕海等富有海洋元素的亲海项目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玉林市“五彩玉林,田园都市”旅游品牌深入人心,粤港澳台以及广东湛江市、茂名市等周边城市的大量旅行团队前往该市五彩田园、容县都峤山、容州古城、云天文化城等景区游览。
(三)自驾短途游成为主流。四月,广西节假日较多,清明假期及广西特色节日壮族“三月三”刚刚结束,又迎来“五一”小长假。据桂林、梧州、北海、玉林、河池、百色、贺州等地数据反映,由于游客的出游需求在之前的假期中已得到释放,此次“五一”期间大部分游客都选择自驾短途游。我区各大景区客源主要来自广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周边省份及区内各市,且大部分以自驾、高铁方式出行为主。一些交通通达性好、基础设施完善、停车位足、承载量大的景区成为游客首选。其中前往贺州的自驾车游客较去年同比增长较为强劲,假日期间,在贺州市各景区内停留的车辆中,粤湘等地车牌的车辆占70%以上。梧州市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北海银滩、百年老街、汉闾文化园、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防城港市白浪滩景区、崇左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扶绥县龙谷湾景区等也成为游客“五一”小长假首选的旅游目的地。
(四)城市公园魅力升温。最美人间四月天,五月伊始,气温稳步回升,城市公园内的各类花草灿烂开放。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全区各地的城市景观及服务设施有了极大的提升,为城市公园增添了魅力,成为了广大市民和游客小长假期间休闲、会友、赏春的好去处。其中柳州百里柳江景区游客爆棚,柳江夜景已成为游客来柳的必游之处;柳州市雀儿山公园盛开的花田花海交相辉映,游客合影自拍笑逐颜开;桂林市七星公园、梧州市白云山公园、防城港市白鹭公园等城市公园内游客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五)民俗文化游精彩纷呈。“五一”期间,各景区结合当地特色,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创新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让市民和游客在阅美景的同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如柳州大龙潭景区举办的以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三江农民画、侗族扎染等为主题的“非遗在身边 你我共传承”侗族手工艺体验活动、百色右江区举办的第九届阳圩山歌节和河池市获得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石围古村举行的“绚丽五一•民俗竞技暨民族服饰展示”大联欢活动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及游客参与。梧州藤县石表山景区推出“五一”闹鱼狂欢节系列活动,让游人在领略石表山美景的同时体验闹鱼的狂欢、感受欢乐的节日气息。北海市金海湾红树林景区举办“2018年第四届疍家民俗文化节之赶海节”,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其中《疍家咸水歌迎宾》、《疍家婚礼表演》等节目深受游客欢迎。桂林市龙胜县龙脊梯田景区举办开耕节,数百名村民在龙脊梯田里唱起原生态的开田挖地歌,热火朝天地进行偶耕、牛耕、挖田、砍田基、扶田基、除草等十二道传统农活劳作,场面蔚为壮观,TV13新闻频道对开耕节进行了现场直播。
(六)新兴景区备受追捧。新的景区新的体验,更能满足游客尝新的意愿。假日期间,我区一些新开发或重新恢复营业的景区游客接待量大幅增加。如新开发的柳州市三江县布央仙人山景区,利用独特的山地气候种植优质茶树,将旅游与特色茶山相结合,开发了茶园骑行、徒步茶园、茶叶采摘制作体验。柳州市卡乐星球主题乐园举办“风车踏青季”——“AG电竞巡游祭”主题活动、贵港平南县雄森动物大世界的大型猛兽观赏项目、来宾金秀县古沙沟景区玻璃栈道等新的旅游产品成为我区假日旅游市场新的亮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其中柳州市卡乐星球主题乐园假期三天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44.98万元。贵港平南县雄森动物大世界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1.4万元。
三、主要做法
(一)严格落实假日值班制度。我委高度重视假日旅游值班工作,节前下发了《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8年“五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一”假日旅游值班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了值班工作协调部署会。假日期间,全区各级旅游部门严格落实“三级值班带班”制度,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每天都准时上报假日旅游情况,确保假日旅游工作有序开展。
(二)开展市场综合整治及安全隐患排查。为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不断净化节假日旅游消费环境,全区旅游质监部门年初以来开展了“利箭行动”和旅游市场秩序“百日集中整治”行动,共出动明查暗访人员x余人次,检查A级旅游景区208家次,检查星级旅游饭店x家次,检查旅行社(团)x个次,查处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案件3起,“黑导”(无证导游带团)2起,劝阻低价旅游活动5起。节前,自治区旅游质监部门会同工商、物价、质监、公安等部门,对各重点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乡村旅游区、星级宾馆及旅行社等开展了市场检查,重点查处违法经营行为。此外,全区旅游部门针对有溶洞暗河游船项目及水上游览项目的景区,进行了安全隐患排查,确保假日旅游活动及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三)加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理能力。假日期间,依托广西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对重点景区、重要商业区、交通站点进行重点监管,对各景区(点)、机场、港口、车站、码头等游客密集场所进行流量监控,及时指导各市处理旅游投诉,确保游客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和处理。同时,做好旅游舆情信息收集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和掌握,健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协调自治区旅游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按照相应职责联合开展工作。“五一”假日期间,全区未发生重大涉旅投诉和重大涉旅安全事故,游客反映总体良好。
(四)及时发布假日旅游服务信息提示。节前,我委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渠道,陆续发布节日交通、天气、安全提示,提醒游客做好出行前准备工作。假日期间,通过电视、广播、官方网站、微信、旅游咨询点、LED显示屏等多种途径,宣传倡导文明旅游、安全出游。全区所有A级旅游景区严格按照科学测算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接待游客,并及时对外公布接待游客实量数据,科学引导和分流,保障游客游览的舒适度和出行安全。
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篇7
一、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现状
1. 乡村旅游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还需加强
旅游业会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环境、文化的发展, 使目的地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迈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若仍采用传统的开发模式, 超强度地开发, 不仅不利于旅游开展, 还会给城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而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使郊区由传统功能向现代功能转变, 即由过去主要侧重于保障城市供应、为城市居民提供鲜活食品功能转变为既向城镇居民提供农产品, 又兼顾生态、娱乐、教育、文化等多种综合功能。乡村旅游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多种消费需求时, 同时又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 对农村城镇化起推动作用。近几年来, 贵州乡村旅游已取得长足的发展, 很多少数民族村寨和地区纷纷打出自己特色的主题口号, 如“西江—千户第一苗寨”“贵定布依音—寨金海雪山”等, 但由于历史、政策、技术等原因, 贵州乡村旅游质量不高, 文化产品内涵挖掘不深, 市场意识不强, 对农村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2. 农村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从而导致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以追求精神享受为主要目标的城市人们向往清新古朴的田园风光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人口密集, 生活空间狭小,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成为越来越脱离自然的“孤岛”,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这必然会带动乡村旅游的兴起。但目前贵州城镇化水平低, 与全国相比还有十几个百分点的差距, 受山地切割地形的影响, 交通条件不是十分便利, 城镇规模小, 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不能对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是35%, 城镇化水平仍落后于全国52.57%的平均水平, 也落后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44.93%。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创新机制不成熟
近年来, 贵州乡村旅游在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开发模式单一, 缺乏特色。一般都是观花、品果、垂钓、吃农家饭等, 旅游项目趋同, 缺乏独立的完整性, 旅游吸引力不强。贵州乡村正在兴起的农家乐, 大多都是以户为单位, 经营的项目不外是吃农家饭, 住农家旅馆, 打麻将等项目, 项目单调, 服务质量差, 收费不统一, 难以吸引大量的回头客源。同时, 贵州城镇化的进程中, 由于深受强势的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一些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乡村, 遭到大拆大建的破坏性开发, 致使一些积淀了丰富人文信息的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摧毁, 这样的城镇化带来的不是福, 而是传统文化记忆的消失。这对今后的产业发展布局, 尤其是对乡村农耕文化旅游的发展, 是致命的缺憾。
2. 基础设施薄弱
贵州是全国比较贫困的一个省, 2012年全省GDP为6802.2亿元, 名列全国倒数第六, 仅和广东佛山一市相当, 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善。大部分小城镇和乡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差, 缺乏环卫环保设施、园林绿化设施, 消防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使农民不愿意进镇, 大量新建住房成为“空楼”, 浪费了土地和人力资源。同时, 公路等级较低, 公交设备较差, 难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此外各种路标、指示牌设置尚不齐全, 导向服务尚不理想。比如一些民族地区, 具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但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去目的地需要几经辗转, 使城市内的游客只能“望景兴叹”。
3. 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
根据吴必虎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 乡村旅游地应当主要分布在距主要城市中心100公里范围内, 而且在总体上呈衰退趋势, 即距离城市越远, 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 规模越小。但目前贵州省小城镇和乡村旅游地的距离不是太近, 就是太远, 没有对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开发的项目单一, 导致园区季节依赖性增强。一些看到投资观光农业收益大, 在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的情况下, 盲目上马, 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 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大部分的观光农业只停留在农家乐、园果采摘等几个单一项目上, 没有做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合, 阻碍了贵州省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4. 乡村性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难解决
城镇化率的提高, 一方面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使得农村生活、乡村自然风貌、良好生态环境等成为稀缺资源, 但另一方面, 却使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景观受到很大的冲击。目前, 贵州已初步形成以黔中城市圈为中心, 安顺、六盘水、遵义为骨干, 以凯里、兴义、都匀、铜仁、毕节等中小城市为枝干, 以众多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居民点体系。这种多层次遍及省域的城镇居民点体系, 对区域的平衡发展, 区域市场的形成, 乡村旅游的开发, 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地理、社会和经济环境。但同时许多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东西也开始逐渐被“城镇化”, 如贵州青岩古镇已开始丧失其古老的韵味, 安顺地区的布依族石板房村寨也矗立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住房等。贵州的乡村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 对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的地域特色挖掘不够, 市场化程度低, 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5. 城镇化发展动力不足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所在, 其中农业产业化是原始动力, 新型工业发展是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尤其旅游服务业是后续动力。但目前贵州农业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 工业基础薄弱, 第三产业涉及领域广但结构不合理, 服务层次不高, 资源优势处于潜伏状态, 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贵州城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以贵阳市为全省中心城市和地理中心, 主要城镇沿贵昆铁路、渝黔铁路、湘黔铁路等四条铁路线和210、320两条国道公路线展开。在贵阳、遵义的城市周围, 城镇分布较密集, 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而省际边界地区城镇规模小, 数量少, 城镇与城镇之间联系少,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 不能有效地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6. 缺乏政府有效的调控和指导
乡村旅游已成为贵州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2011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606万人次, 占贵州全年接待游客总数的33%, 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 占贵州省全年旅游总收入的16%。且目前贵州已成功打造了贵定音寨等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产品, 余庆“四在农家”等以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产品, 遵义桐梓等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 雷山西江苗寨等以民俗活动为主的乡村风情型产品。但是, 贵州乡村旅游相应的配套政策还不健全, 管理条件滞后, 缺乏对全省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对鼓励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企业、农民组织投资农业旅游的政策不够明确, 缺少相应优惠的政策。
三、促进贵州省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措施
1. 科学规划, 突出特色
贵州省应当依照当地实际条件, 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 编制乡村旅游和城镇化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和城镇化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 和谐发展”的原则, 使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贵州城镇化建设在吸收现代先进技术的基础上, 要突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 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 提高旅游产品品位。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特殊的地貌类型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贵州同时是个多民族省份, 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 利用其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 配备良好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
2. 政策扶持, 强化基础
贵州省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用地、基础设施、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贴息补助和直接投资, 吸引外来资金、民间资金投入。抓住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机遇, 大抓乡村旅游开发, 农、林、水、旅游、建设、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要相互衔接, 科学开发。对乡村旅游地的道路交通建设给予扶持, 通讯设施、计算机宽带网、供水等应逐步城市化。应组建综合协调机构管理, 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 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吸引投资者投资开发, 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联合经营, 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 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实现乡村旅游与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强化宣传, 大力促销
贵州省农村城镇化建设铺开的同时, 在建设中要注重旅游服务功能的发挥。一是利用好各权威媒体的影响力, 制作乡村旅游和农村城镇化片子和宣传册, 搞好“生态贵州、旅游贵州”形象推介。二是借助旅行社搞好宣传促销。三是积极参加和举办各种旅游峰会和节庆活动, 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恳谈会等方式, 提高贵州乡村旅游和特色城镇的知名度。四是建立并开通专业信息网站, 并与国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信息网连接。五是努力构建城市间旅游合作机制, 力争把贵州乡村旅游和城镇化建设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4. 坚持适度城镇化
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 容易出现城镇化开发滞后或过度城镇化, 这对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城镇化滞后使得乡村旅游难以实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农村地区社会分工不充分, 农民就业环境很难得到改善, 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作用就无从谈起。过度城镇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它会破坏乡村地区的聚落结构和生态景观, 使乡村地区民俗文化舞台化、娱乐化倾向加剧, 使乡村地区淳朴的文化气息逐渐被商业化浸染,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等问题也会日益凸显。贵州在城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适度城市化, 充分利用和整合乡村地区的各类资源, 加快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乡村经济发展发挥助推作用, 同时应根据各地特色进行建设, 努力做到现代化建设和当地特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吴必虎, 黄琢玮, 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 2004 (6) :760.
侗族大歌与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探讨 篇8
关键词:侗族大歌;贵州旅游;经济发展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2008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民族旅游热的持续升温,侗族大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在侗族大歌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旅游业也给侗族大歌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侗族大歌与贵州旅游经济相互促进的关系
1.侗族大歌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即歌;“老”含有大、长及古老之意。它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非物质文化,是侗族民间世代以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流传下来的,具有自己独特完整的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原生性的民间合唱音乐。由于各专家学者对侗族大歌音乐艺术价值的挖掘及大歌队频繁走出侗乡进行精彩演出,“侗族大歌”这个深闺少女得以逐渐揭开神秘面纱与世人见面,以至远渡重洋,应邀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精彩的表演给西方世界留下深刻印象,打破了西方音乐界关于中国无复调音乐的说法,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1]2009年,经过专家学者们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努力,侗族大歌得以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使得侗族大歌这朵深藏在大山里的艺术奇葩名扬海内外。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当中的精品,其崇高的艺术价值及享誉海内外的名声日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探索孕育这一民族奇葩的神奇土壤,由此大大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贵州旅游业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所产生的促进作用
第一,为侗族大歌提供生存“土壤”。随着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现代的经济生活条件,改变着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土壤遭到了破坏。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其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受到多方关注,已日渐提上日程。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对侗族大歌而言是为其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和“土壤”。
第二,激发群众的保护意识。旅游业的发展给侗族居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居民生活普遍提高,这使得他们更有动力去主动保护大歌。同时,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进程当中,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深入挖掘和研究,其地位也大大得到提升,这使得侗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重新审视其所生活的村寨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及对本民族传統文化的自豪感,从而自觉自愿地去传承本民族文化,使得传承主体得以延续下去,缓解了侗族大歌面临传承断代的困境。
二、侗族大歌在贵州旅游业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贵州民族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与同样地处云贵高原上旅游大省云南相比,其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侗族大歌在同时受到现代文明及贵州旅游业发展程度二者的影响,其发展也面临困境。
1.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
侗族聚居在黔东南地区,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已建有一些旅游服务设施,但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首先是交通问题,交通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侗族一般聚居在地理环境较为封闭的大山里,地势险峻,交通极为不便,交通路线的建设无疑增加了难度,所以其建设的速度便相当缓慢。没有便捷安全的交通,大多游客面对神秘古朴的侗文化只能望洋兴叹。其次是住宿接待条件,除城里有一些室内设施和环境较好的酒店、宾馆以外,民族村寨的住宿接待条件有限,有些室内设施过于简陋,游客们只能对其望而却步。最后是卫生设施简陋,如大多数景区厕所档次都很低,景区的脏、乱、差现象更是随处可见。
2.宣传力度不够
侗族鼓楼、风雨桥、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三张名片,也是侗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活招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歌通过海内外各地演出,增加了知名度,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形象立意不高,定位不准,内容单一,主题不明,缺乏文化内涵,宣传的吸引力不强,导致侗族大歌除民族文化爱好者以外,就鲜为人知了。
3.过于舞台化的表演形式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介的触角伸向了少数民族地区,以往农闲时侗家人所欢唱的侗族大歌现已被大众媒介所替代。游客去到侗族旅游地,已经无法再看到侗族人在田间、或是在鼓楼欢唱最原始、最自然的侗族大歌的场面,能看到的仅仅是一出出被精心加工后搬上舞台的表演。这种艺术化的表演脱离了侗家人的日常生活,使得侗族大歌失去了其“本真性”,陷入了形式化无内涵的境地。
4.侗族大歌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
侗族大歌的音乐元素是来源于优美清丽的大自然,侗族大歌是形成是基于自然环境的,离开了自然,就无法产生出侗族大歌这种天籁神韵。如今,旅游业的发展,让这片古老神秘的土地也流露出一股现代气息,旅游设施的建设及外来游客们的种种行为使得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给侗族大歌发展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威胁。
三、思考与建议
1.宣传模式的转变
在大众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视与网络成为现代人最常接触的两个媒介,这二者自然也成为商家宣传手段的首选。侗族大歌在民族旅游开发之前一直处于鲜为人知的境况,如今在贵州侗族地区旅游业转型之际,应反思以往传统的宣传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全方位宣传侗族风情、鼓楼、风雨桥、大歌,打造侗族文化品牌。除打广告和拍摄单纯的民族风光片以外,可以旅游为主题,编写有吸引力的剧本,拍成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将这些侗族文化精品融入影视作品当中,结合当地优美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给大众呈现一个令人向往的人间桃源,从而激起人们前往旅行的欲望。
2.深度开发民族节庆旅游
侗族聚居地黔东南地区素有“歌舞海洋、百节之乡”的美誉,被成为“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其节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台江姊妹节、有世界上独木龙舟发祥地——赛龙舟,还有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萨玛节、祭牛节、吃新节等丰富多样的民族节日,丰富的民族节庆为节庆旅游开发提供了天然的优势。[2]近年来,黔东南地区的节庆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成效背后还是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投入资金不够、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开发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当地民众、政府及旅游开发单位齐心协力,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深度开发当地节庆旅游,为侗族大歌提供更多表演机会,以至于其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3.开发生态体验旅游
贵州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其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各民族原生文化异彩纷呈,种类繁多。其中黔东南州就被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人类最古老的歌谣”、“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世界苗侗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推荐为全球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之一,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将其确定为世界十八大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3]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观光型景区并不能满足当代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以体验、度假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才能够真正为景区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打造特色主题,让当地旅游避免出现淡季,让游客在农忙季节可以参与到农耕当中,在农闲季节时参与到当地居民的娱乐生活,开设侗族大歌学习体验班,歌师教授简单易学的大歌,寓教于乐,让游客获得别样体验,同时间接对侗族大歌起到传承及宣传作用。
结语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传统文化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又因为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正面临着消逝的危机,这就要求人们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开展民族旅游是一个切实可行,两全其美的路径,在为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可喜的一点是让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侗族大歌是侗族人创造的音乐神话,凝聚了侗族千百年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其崇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前来观赏,为贵州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如此,侗族大歌的傳承保护问题和贵州旅游业的转型问题现已成为二者相结合发展的瓶颈,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突破这个瓶颈,让二者能够相互促进,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承祖.从侗族大歌震惊巴黎观众谈起[J].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通讯,1988,(1).
【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推荐阅读: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10-15
浅谈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07-30
贵州省旅游业论文09-09
贵州山地运动旅游10-06
贵州全域旅游10-09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报告11-05
2018-2022年贵州旅游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目录)05-29
贵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10-22
贵州热门旅游导游词07-06
贵州旅游市场现状分析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