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全域旅游

2024-10-09

贵州全域旅游(精选9篇)

贵州全域旅游 篇1

1 问题的提出

1.1 现状

绍兴最早在2008年提出“全域旅游”,通过《绍兴全城旅游区总体规划》推动5A级景区的创建。但迄今为止,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模式可以参考。全域旅游发展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针对传统旅游行业,以及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新趋势进行的系统创新。从体制观念、产品观、产业观、服务观、营销观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钟山区是六盘水市辖的县级行政区之一,总面积478.9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苗、白、布依、仡佬等31个民族,常住总人口60.68万。处于滇东高原向黔中高原过渡,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之梯级状大斜坡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是“中国凉都”的城市中心,年平均气温13-14℃。境内自然风光绚丽多彩,奇山、秀水、怪石、异洞,与人文景观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贵州西部喀斯特瑰丽奇观。钟山区位于川、滇、黔、桂结合部,贵阳-昆明两大城市中心点。钟山区地形地貌独特、自然资源丰富。作为三线基地,钟山工业基础相对雄厚。

钟山区在2015也提出了全域旅游的战略思路,紧紧围绕钟山区域内全景化体验、全时化消费、全业化融合、全民化共享,以“三变改革”为载体,通过“全民共建+全民营销+全民共享”,构建景区泛化的“大旅游”、市民休闲的“大市场”、产业升级的“大产业”,较好地统筹旅游产业与旅游事业的协调发展。钟山区结合“三变”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创新出了很多有别于东部、中部的全域旅游模式。

1.2 全域旅游的发展

当前,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产业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对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再定位。在景点旅游模式下,封闭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是割裂的,有的甚至是冲突的,造成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县域内全域旅游研究就是要改变这种格局,将一个小区域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

为何越来越多的县市热衷于全域旅游概念,这么多的县市提出全域旅游概念,是不是都适合,什么样的县市又适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又该走什么样的模式路线。这个是大家一直思考,需要提炼总结的课题。

2 钟山区旅游发展模式

钟山创新“旅游+三变+扶贫”模式,把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的休闲度假城市,走“生态—休闲、养生—度假—避暑”的路子。

聚焦全域旅游,在倾力打造好梅花山、水城古镇、月照养生谷、大河堡、凉都国学馆、高峰坝、韭菜坪等精品景区,为群众参与“三变”改革提供股权平台的同时,结合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大扶贫战略行动,以国家住建部评选的全国100个、全省唯一一个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一寨一特、一寨一品、一寨一景”的要求,以区旅游公司为主体,推进全区228个20户左右为一个单元格的自然村寨“1+N”提级改造,美丽乡村正成为瓜果飘香的“果园”、幸福生活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城市向往的“乐园”。在改造过程中,旅游公司与农户签订改造协议,公司按10万元/户出资改造,农户拿出30%的房间作为农家客栈由公司统一经营,并对农户进行培训,定期向农户分红,真正实现村寨变景区、农舍变旅馆、农民变导游。

3 钟山旅游发展有利资源分析

学术界对县域内旅游项目的评价影响因素并没有相关的定论。

就钟山区而言,对其影响比较大的有利优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3.1 区位优势

一是六盘水市钟山区处在滇、黔、桂三省区边缘结合部,处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的中心节点位置,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位置取向,把我区与三个省会城市紧紧地联系起来;

二是钟山区处于南贵昆经济带西部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六盘水市,这一地区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煤炭———钢铁原材料生产基地,比较优势突出,六盘水铁路交通枢纽的建成,使本区成为六盘水、毕节、黔西南三地市的物流中心,成为该地区的区域中心和发展带动点;

三是处在六盘水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城区,有市场、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城市经济的良好条件。

3.2 气候优势

钟山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较为特殊。按照气象学四季标准划分,则为既无酷暑,又无严寒,常年无夏,春秋相连,人们常表述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表现出典型的贵州西部高原气候特征。对于开展休闲度假和避暑观光、体育竞技、探险(攀岩、洞穴)与考察等旅游活动十分有利。

气温:年平均温度12.3℃,极端最高温度31.6℃,极端最低温度-11.7℃,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24.6℃,最冷月(1月)平均温度-0.1℃。

降水量:年均降水量1182.8mm,降水量最少月(1月)为17.6mm,降水量最多月(6月)为243.7mm,降水量超过l00mm的月份是5至10月。

日照天数:年日照时数在1253—1556小时之间。

无霜期:无霜期在230—298天之间。

湿度:年均相对湿度81%。

3.3 旅游资源优势

3.3.1 名胜风光

名山—韭菜坪:位于钟山区大湾镇海戛村,山上长有野韭菜,山脊和侧坡上呈现一处处缓平地带,故名。主峰距中心城西北约90公里,海拨2900.3米,为贵州省最高峰,素有“贵州屋脊”之称。

3.3.2 喀斯特景观与洞穴

(1)水城溶盆峰林区景观:上钟山、下钟山、凤凰山、石龙、笔架山公园、龙凤地宫、麒麟洞、清华洞、一线天(小三峡)、白鹤景区、双坝景区。

(2)老鹰山岩溶洞穴地貌景观:神洞迷宫、石河景区、战备油库群、大白崖峡谷、石河水库、天然杜鹃林、石大人山、阴河洞、山间草甸、坡地牧场。

(3)月照三岔河峡谷溶岩洞穴景观:月照景区、小山峡、月照、小屯、独山、赵家大箐、驼峰山、蟾蜍吞月山、伏狼山、大硝洞、老鸦洞、仙人洞、猴子洞、跳花坡、电站瀑布、大坝草场。

3.3.3 现代人造景观

人民广场、明湖公园、清碧公园、人民广场、荷城花园(包含凤池园、麒麟洞)、德坝大桥、铁路南编组站。

3.3.4 民族风情

民族风尚、民族文化、民间音乐、民间工艺、民族习俗、民族节日。

3.3.5 近郊游景点

白云山庄、红石榴山庄、桃源山庄、辰峰园、双龙科技观光园。

3.4 客源优势

基于百度大数据,通过对18个城市做了出游意愿的调查结论显示:近50%的人把夏季的避暑度假作为出游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出游意愿很高;出游花费预算多,消费高,40%的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很久;出游方式上,近40%的居民倾向和家人一起出游,家庭游成为避暑旅游的主要出游方式。

钟山区的客源首先来自四川、重庆、云南、两广、江浙等地夏季气温较高的地区;其次,国家对节假日的调整,使得城镇居民家庭在节假日出游的意愿非常高。

4 县域内全域旅游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

加强旅游业的综合统筹,建立健全综合协调、联合执法、投诉统一受理、旅游安全综合管理等工作机制或者问责机制。加大政府宣传力度,把好资源亮出来,把优质服务拿出来,把从业人员素质提上来,把旅游相关收入升起来。

4.2 大力开发旅游产品

近年,游客购买的生活类工业品在旅游购物中的比重已高达80%,因此,除了加强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农副产品为主的传统旅游商品的开发,还要加大生活类工业品等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利用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打造区域内拳头产品,打造特色购物街、特色工厂店等。对游客宣传促销,促进旅游商品的销售,使人们在旅游的时候得到方便轻松的购物享受。这些都是使旅游购物店、旅游商业街、旅游购物街呈现景点化趋势。

4.3 挖掘地域文化,扩大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经营形式

文化是旅游之“魂”。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就要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每个地域都有它自身的与众不同,因此要打好文化这张牌。比如,六盘水市钟山区就有优秀的“三线”文化,这在其他区域都没有或者是无法比的,就可以在三线上下功夫,做足“三线”城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高度融合。

4.4 规划城市旅游公交路线

当前,很多西部县域内公交已经形成网络,但是它的旅游公交线路几乎很少或者没有,根本谈不上网络。要发展全域旅游,就要像健全城市公交系统一样发展旅游公交,使游客能够很方便、在旅游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到达旅游目的地。

4.5 协调城市旅游、乡村旅游同步发展

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行业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旅游业在城市与乡村旅游现实中也存在二元差异,它们各有利弊。如何利用旅游使之成为纽带,把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破除,形成一个互补体系。因此,在规划区域全域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这个现实问题。

5 结论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是区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举措;是遵循旅游发展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全面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文明法治素养,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实施县域全域旅游战略,对于统筹和引领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战略举措。城乡统筹需要在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城乡统筹和旅游发展均是由许多要素通过彼此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两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在城乡统筹和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是以全域旅游来推动城乡统筹的较少。截止2015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中的区县市提出“全域旅游”发展计划或实施方案,譬如浙江、山东、福建等地的全域旅游都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全域,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齐,孙晓蓉.贵州特色乡村旅游成知名品牌[N].贵州日报,2009-11-02(010).

[2]沈宏.徽文化视野下的黄山市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

[3]王婧.基于服务共享中心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及决策模型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4]马丽敏.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农业经济,2014,(11).

贵州全域旅游 篇2

欢迎你到衢江来,欢迎你到莲花来

这里的“盛世莲花”越开越美!

王崇军 胡宗仁 柳婧 俞锐/文字

彭小丽 胡城苗/排版

采摘野炊、赏荷观景、坐船骑行„„走进衢江区盛世莲花农业休闲观光园,一派怡人之景扑面而来,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特色街区、生态公厕、文化餐饮一应俱全

如是说陈建海家庭农场

农场推出的田园式休闲观光采摘游吸引了大批游客。尤其在去年12月“盛世莲花”通过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来园区采摘游的人更多了(图为:人参果)

在陈建海家庭农场的果蔬菜长廊里搭建了一个个柴灶,不少游客忙着切菜、烧菜。“最多一天有800人来休

摘,36

够用。”

如是说一加一农业 谭得文

我是第一批到园区创业的,农场面积150亩,以栽培各种葡萄为主,原先大部分通过市场销售,随着游客增多,现在农场的葡萄有三分之一通过采摘游销售

葡萄性味甘,酸,平,入肺,脾,肾经,能补益气血强筋骨、通经络、通淋消肿、利小便、滋肾益肝。葡萄根、叶也是中药材。

如是说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

从2010年成立至今,衢江共投入1.1亿多元用于园区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内旧貌换新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

实现“放心农业”“放心采摘”

“盛世莲花”越开越美。火龙果、蓝莓、葡萄等各类采摘水果应有尽有,仅草莓基地就有2000多亩,亩净收益2万元以上;葡萄基地1780多亩,亩均效益也在万元以上。据统计,2015年,该园区累计接待游客55万人次,园区内“万元田”达到85%以上。

为了促进农旅融合,近年来园区成功打造了“荷塘月色西山下”“童年时光老爸果园”和“花海迷宫心莲之餐厅”等“五朵金花”,成功策划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盛世莲花瓜果蔬菜节”和“庆首个世界瑜伽日”等活动,打响了“盛世莲花”的品牌,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如是说莲花镇党委书记杜卫荣

莲花镇从精品农业切入,大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传统农业发生了质的改变,走上了一产与三产融合,农业与旅游并进的发展模式。

今后目标 1.‘放心农业’再提升 2.农旅结合再提升

Fighting

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刍议 篇3

关键词:全域旅游,发展,思路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今天, 旅游业发展逆势而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 2015年上半年, 国际游客达5.38亿人次, 同比增长4%, 全年增幅为3%-4%, 继续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在这样的大趋势下, 各国纷纷制定旅游发展战略, 以增强本国综合竞争力。基于上述背景, “全域旅游”理念正在全中国范围引发认同, 随着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的公布, 中国全域旅游建设大幕徐徐拉开。以此为契机, 需要在理论层面对“全域旅游”展开深入研究与思考。

一、对全域旅游相关概念的理解

1.全域旅游的定义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 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 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这一概念, 是在与传统意义上的“景点旅游”深入对比得出的。之前我们做旅游, 大多是建设景区景点, 建餐饮住宿场所, 然而现在, 旅游业已经发展到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流的全新阶段, 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更加广泛, 旅游业肩负的时代责任也空前增大。传统意义上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客观趋势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三十多年来坚持的景点旅游模式, 转而发展全域旅游模式, 对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再一次科学定位。

正确把握全域旅游的概念, 应首先厘清种种认识上的误区:

(1) 全域旅游大格局强调“风景”的遍布, 而不是景点的“扎堆”;强调“服务”的随时性, 而不是“服务场所”的随处性。 (2) 推进全域旅游, 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优化配置旅游资源、调整旅游功能减轻核心景区的承载压力, 以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核心资源, 实现空间上和功能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3) 推进全域旅游要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要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呆滞状况, 要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现代大旅游格局。

2.全域旅游的基本特征

全域旅游具备以下五方面基本特征:

(1) 全域配置资源。全域旅游不能仅限于景点、饭店的配置, 而是更加注重全社会各类发展资源以及公共服务的高效配置, 既宜游又宜居, “处处是风景, 处处可旅游”。比如植树造林不仅要满足水土保持、荒山绿化功能, 还要有休闲度假功能和审美游憩价值。

(2) 全域统筹规划。发展全域旅游, 就是要使景点景区内外协调一致, 以游客的体验为重心, 以让游客满意到极致目标, 按照全区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 从整体上优化环境、从全局上优美景观, 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 不能出现景区内外“两重天”的现象。

(3) 全域协调管理。按照综合执法和综合产业发展需求, 创新全域治理体系, 提高治理能力, 实现全域综合管理。围绕旅游形成发展合力, 实施综合改革, 让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制约旅游发展的体制障碍得以破除, 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

(4) 全域开展“旅游+”。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催生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利用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力强的特性, 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 产生新的业态, 提升其综合价值和发展水平。

(5) 全域共享共建。在域旅游的理念, 是要让全区域的居民都成为主人和服务者, 让他们变局外人、旁观者为受益者和参与者。全域旅游不既能够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决策, 还能让游客和居民共同参与共建。使居民树立人人都代表旅游形象, 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 树立主人翁意识, 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二、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对策

推进全域旅游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时代要求, 既能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 又能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从思路对策角度, 仅从“地理范畴的全域”、“产业范畴的全域”两三个层面给出几点思考。

1.从地理范畴来说, “全域旅游”应注重主题性和多样性

(1) 通过设计旅游主题将域内景点加以创意性关联。在地理范畴的“全域”概念, 即在地理区域范围内实现“到处是风景”的目标。建议通过全境风景的衔接与联系, 打造整体旅游产品。从地理全域的角度来思考, 笔者认为应该抓“线路”, 通过主题把线路串起来。用旅游主题串联线路的关键是景区分类的细化———依据景区的特点属性将同类的划到一起, 这样便于景区打包。比如境内有奇山峻岭, 可以在春季设计“山花之旅”、夏秋设计“山野之旅”;境内有古庙古寺, 可以设置“祈福之旅”;同时, 还可以利用旅游节会设计相关的旅游线路。总之, 用规定主题的方法去划定路线, 一方面会使旅游内容更为充实, 更有指向性, 便于游客市场细分, 另一方面也能够延长旅游链条, 扩大旅游收入。

(2) 域内景区要形成百花齐放, 错位发展的格局。域内不同地区要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特色景观, 同时也要纵观全局, 避免旅游项目的同质化, 杜绝照搬、杜绝雷同。要从全局的高度, 规划旅游分区———自然风光游览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商业消费集散区等等, 每一个单独的区域呈现独特的韵味, 同时与周边其他主题分区形成衔接。各分区或各主题内部的游览线路经过细化之后, 便可以使旅游主题更加多样化, 让游客选择空间增大。

2.从产业范畴来说, “全域旅游”应注重融合性和辐射性

产业范畴的“全域”概念, 即在风景的基础上打造“旅游+”。通过旅游来牵动其他行业领域的协同发展, 因此要做足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位一体, 同时探索发展新兴的“商养学闲情奇”六位一体。

(1) 做足传统“六位一体”。传统意义上旅游业的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 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旅游项目都要紧扣六要素, 才能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 这也是检验一个旅游地点服务完备度的一个基本标准。按照传统六位一体的要求, 景区要积极发展旅游配套, 以满足旅游服务的完整性。在六位一体的“大旅游”格局中, 虽然不硬性要求单一景区实现六要素的全覆盖, 但要突出重点, 发挥强项, 在满足基本旅游服务的基础上增加特色旅游服务。从旅游服务的品质看, 做足传统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是:吃要吃出特色、吃出意境、吃出回味;住要住的舒服、解乏, 让客人流连忘返;交通要方便、快捷, 途中有收获;游览要开心、快乐、有感悟;购物要有纪念性、有分享性, 使购买者产生愉悦;娱乐项目要强调放松性、参与性和新奇性。传统“六位一体”的谋划, 旨在以“感动游客”为目的, 这个过程要彰显细节、注重民俗、彰显文化。

(2) 探索新兴“六位一体”。新兴“六位一体”是指商养学闲情奇。“商”即商务旅游, 包括商务旅游、会议会展等, “养”即养生旅游, 包括养老、养生、养心等健康旅游;“学”即研学旅游, 包括培训旅游、修学、科考、拓展训练、夏令营冬令营、摄影采风等活动;“闲”即休闲度假, 包括都市休闲、乡村休闲、度假等各种休闲旅游形式;“情”即情感旅游, 比如婚恋、婚庆、纪念日旅游以及宗教祈福等各类满足精神需求的旅游;“奇”即探奇, 包含诸如探险、探秘、新奇体验等探索性的旅游新形式。新兴旅游六要素是在传统旅游六要素基础上的旅游拓展需求, 是一个新兴旅游领域, 最容易激发产生新增长点, 需要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挖掘。

参考文献

[1]村树.旅游服务业如何做好“互联网+”实践[J].互联网周刊, 2015-10, (1) :38-39.

[2]文化部产业司.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案例集[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2015.

全域旅游系列解读 篇4

2016-02-04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报

□石培华

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做了《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努力开创我国“十三五”旅游发展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何谓全域旅游?为何要发展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笔者从理论技术层面和具体推进落实层面对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全域旅游的五个“新”

李金早局长指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当作旅游景区,是空间全景化的系统旅游,是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根本性变革。

实践中如何理解全域旅游?主要体现在五个“新”: 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新模式新战略。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的一场变革。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跳出旅游抓旅游,抓旅游就是抓全面创新发展。全域旅游是 1 旅游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将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综合统筹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极佳载体。我国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抓旅游主要是建景区景点、饭店宾馆,现在要从过去的点线到面的飞跃,要从全局出发,系统全面推进旅游。通俗说,全域旅游就是全域按照景区理念、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服务。发展全域旅游,就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从战略全局推进旅游发展,要与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发展等重大战略结合,综合立体推进发展,抓旅游就是抓新型城镇化,就是抓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抓民生,抓特色产业培育。全域旅游不仅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县域经济、市域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种创新形态和模式。全域旅游要从战略全局谋划推动,作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全方位整体推进,使旅游工作从局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变成重点发展战略,从旅游部门抓旅游变成举当地之合力抓旅游。

全域旅游是一种旅游目的地新形态新品牌。发展全域旅游是用新的思维方式谋划新的发展方式,贡献新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种优秀旅游目的地品牌。对于游客而言,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目的地形态,是一种新的旅游生活方式。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够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能够全面动员、全面创新、全面满足需求的旅游目的 地。全域旅游注重公共服务系统配套,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整体优化,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全过程,提供全过程体验产品,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围绕市场构建主打旅游产品,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业态,是公共服务便捷、旅游产品丰富、处处是风景、环境优美、便于自驾自助旅游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也是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相关产业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推进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旅游综合执法、旅游综合统计监测、旅游综合规划管理、旅游社会参与等体制机制。

全域旅游构建一种新的复合型空间。这个新型的复合空间内的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等其他功能和价值在得以继续保持的基础上,附加了旅游消费体验等新功能,使得同一个区域成为一个多种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提升的复合型新空间。全域旅游新空间,是保护利用好生态、挖掘好文态、优美好形态、培育好业态、形成活态的完美结合,是生态、生产、生活、生命、生意的完美结合。各种要素聚合、各种 功能叠加、各种价值放大、各种利益共享、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和生态得以传承发扬,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实现全域辐射带动。

全域旅游是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全域旅游不是一个赶时髦的标签,而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旅游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新形态、新理念、新模式,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代表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纵观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无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典范。瑞士、新西兰、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著名的旅游胜地,都是纯净的生态、优美的环境、风情浓郁的美丽小镇和乡村、高品质的旅游区、美丽风景道、特色旅游要素的集成。我国的桂林、成都、张家界、九寨沟、琼海等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也无不是风景、风情、风物、风尚、风气在空间上的完美结合。全域旅游的五个“全”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具备五“全”覆盖的特征: 旅游景观全域优化。发展全域旅游,按景区标准规划建设,要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推进全域景区化。要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可以欣赏美、传播美的优美景区环境。推进旅游景观生态全域覆盖,创造优美旅游环境,将有吸引力的资源、产业、元素都转化为旅游新产品和新的吸引物。城镇建设除了满足居民居住生产功能,还要注重文化特色和对外来 游客的服务。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灌溉,还要为游客提供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林业生态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还要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农业生产,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美丽乡村建设,除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休闲度假乐园。

旅游服务全域配套。全域旅游必须要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全域旅游不只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而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系统配套,旅游要素配置全域化,统筹建设旅游目的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全域旅游的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以前旅游从业者是导游、服务员,现在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大家都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

旅游治理全域覆盖。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突出优势的区域,整个区域管理体制机制,都应有旅游理念和标准,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推动相关产业的调整发展,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出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按照全域景区的理念标准,旅游管理全域化、全过程优化,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社 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

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发展全域旅游,促进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全域旅游,要形成特色旅游产品集群,推进各种产品、业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各行业融入其中,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共生共荣,形成相关产业全域联动大格局。

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平台和载体。全域旅游打破围墙、打破空间封闭,形成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大格局,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推进全域旅游,搞好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的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6亿多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7亿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与共享度。全域旅游的五个“不”

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正确理解全域旅游,要防止一些认识误区。要避免念歪经、走错路,否则全域旅游就不幸成为全域破坏。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开发。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不是到处搞旅游开发、到处建设项目。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要突出保护,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要素、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区承载压力,更好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发展全域旅游,要全面贯彻落实“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编制旅游规划和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时,首先要编制控制性规划,明确需要保护的区域。推进全域旅游就是要使保护的地方保护更好,开发的地方开发更好。

全域旅游不是全域景区。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设景区景点,更不是到处建设收门票的景区点。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建设适应自助旅游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打开围墙建设无边界的旅游区,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是景区景点,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区景点数量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现在一些地方推进全域旅游有一种误区,就是不断建设景区,导致到处是门票,旅游目的地的花费门槛很高。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上是要通过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游客与居民共享,提供更加便捷实惠的服务,增加综合效益。全域旅游不是全域同质同步发展。全域旅游要统筹规划建设,实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全域一体化,品牌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千万要注重全域旅游中各地区、节点之间的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功能特色、产品特色、业态特色、服务特色。推动全域旅游发展,要协调好景区、社区(城镇、乡村)、风景道、产业区、生态区、文化区等的关系,发挥各自特色,差异化发展,实现相互的完美组合。同时,全域旅游中不同区域,要注意突出重点,时间上要有先有后,要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一哄而上,导致恶性竞争。

全域旅游不是全一模式。创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局提出一些基本标准,这是为了使创建工作有一个基本遵循,使示范区达到一个基本的共同要求。但如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各地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既要推进顶层设计,研究创建指南标准,更要鼓励各地首创。

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同时推进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确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度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也多层次,可以是省、市、县、镇、村,可以是跨行政区的旅游区域。为更有效整合资源,近期 应鼓励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

全域旅游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传统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需要,必须从景点开发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这意味着发展全域旅游将成为一项影响全局、引领未来的发展战略。笔者认为,李金早局长提出的从景点发展模式迈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将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将各地开始萌芽的理念升华成为系统的全域旅游发展理论,将零散的实践探索提升为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发展理论创新和战略部署,有战略全局性、方向引领性、问题针对性、普遍指导性、国际规律性、现实可行性,将成为引领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开辟新天地的整体战略。战略全局性

全域旅游是旅游行业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发展全域旅游的战略意义超越旅游本身。在新发展阶段,生产力布局的途径、观点和方法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旅游业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综合、辐射带动面越来越宽、综合影响力越来越大、优势越来 9 越凸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上已经成为各地新的整体战略选择,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将全域旅游作为整体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战略。通过抓旅游促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民生改善、促进改革开放,将抓旅游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减贫困、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旅游发展承担新使命,需要从战略全局上重新思考与谋划旅游发展新理念、新模式,获取更加强劲的动力源泉,释放旅游综合功能。全域旅游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载体,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有效抓手。创新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创新、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更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全域旅游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培育旅游新的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创造旅游发展的消费新热点,创造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全域旅游是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有利于统筹实施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旅游产品和服务供需协调;有利于促进城乡旅游互动,推进城乡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旅游协调发展;有利于协调景区与社区关系、旅游服务空间内外的关系,协调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关系,协调各种要素的关系,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协调相关产业间的关系。有利于完善旅游要素和产业配套,促进软硬件协调,促进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全域旅游是推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载体,把生态和旅游结合、把资源和产品对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全域旅游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行业,旅游业的发展是开放改革的产物,全域旅游构建开放发展空间,促进区域内外各种要素的开放整合,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发展的边界,形成开放发展大格局。

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旅游大市场,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共享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问题针对性

全域旅游能有效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战略。过去,我国旅游业发展主要抓“点”和“线”,现在要提升到“面”,从过去的景区景点、饭店提升到全域旅游,这是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域旅游是盘活与做优旅游存量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全域旅游也是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孤岛效应和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传统的景区、景点的节点开发模式,旅游发展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由于封闭的开发模式,许多景区又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辐射带动能力不足,景区内外常常两极分化严重,无论是环境、服务、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等,景区内外两重天。景区发展的成果也不能让当地民众受益,许多景区周边环境差,广大游客和当地群众不满意,也是需要治理的重点区域。为此,迫切需要跳出单一的景区、景点、饭店、宾馆,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的全过程,配套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提高旅游者和居民的满意度。

发展全域旅游还是破解门票经济的有效载体。正如李金早局长所说,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很大程度上与景区经营模式单

一、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等有关,要破解这一怪圈,就迫切需要创新转变发展模式,通过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把景区和区域食宿等相关要素贯通起来,实现向目的地旅游转变,使景区开发的收益从门票经济转变为综合消费经济,甚至转变为综合产业经济。方向引领性

实施全域旅游是顺应现代旅游消费需求升级趋势的战略方向。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是顺应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变革、旅游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全面 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对旅游目的地的观察视角、评价标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以自驾游、散客、自助旅游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旅游,对旅游目的地各种设施、服务、管理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现代交通、现代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生活方式、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要真正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将旅游业真正建设成为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模式。

推进全域旅游将有利于提升区域居民的整体素质,增强每个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使居民自觉地把自己当成旅游参与者,树立真正的主人公意识。全域旅游提升全社会参与感、获得感,更好地促进全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实施全域旅游也是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发展入境旅游之初,大多数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主要是来看自然文化遗产、游览风景名胜,接触的主要是景区景点及饭店宾馆、旅行社。随着世界交流越来越深入,现在的入境游客更加希望与当地有更加深入的交往、交流和体验,期望深入社会、社区、学校、医院,对一个地方的评价也不限于景区景点、饭店、酒店和导游、服务员,而是对一个地方整体环境的评价,因而更需要有全面的旅游服务体验和文化体验。13 因此要大力提升我国入境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迫切需要积极有序推进全域旅游,系统全面优化入境旅游相关服务。全域旅游不仅是我国旅游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总体趋势,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纵观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无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典范。普遍指导性

全域旅游之所以成为国家的整体性旅游发展战略,还因为全域旅游战略对全国具有普遍指导性,因为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这样一个新阶段。虽然我国各地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大,各地的特点有很大不同,但推进全域旅游成为共同的趋势和要求,可以探索不同形态和模式的全域旅游。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区域都需要推进全域旅游。旅游资源密集、生态环境优美的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地区要优化结构、优化发展环境;发达地区大力发展都市旅游、促进服务业发展这三种不同特点的地区都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全域旅游,通过全域旅游优化环境、提升价值。

对于不同行政层级也可以从侧重不同角度推进全域旅游。一个省(市、自治区),可以将一个省级单元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全面优化生态环境、美化全域景观、完善面向旅游者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全省旅游竞争力。对于一个市县,这是推进全域旅游的重点,可以从更丰富的方面,深化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各种环境和要素,培育优质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对于一个镇、村或者一个景区,可以全方位优化,建设全域旅游区,形成新型的全域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和要素集聚区。对于跨行政区的区域或流域,也可以共同合作构建无障碍的全域旅游区。

我国旅游业处于全面发展阶段,由于旅游业的多样性、复合性,不同地区都可以发挥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业,因此从理论上讲,都可以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全面优化自身的发展环境,但需要突出重点,探索不同的模式,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发展全域旅游的地区,也可以为当地居民优化提升公共服务,实现居民游客共享发展成果。现实可行性

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等国家总体战略部署为全域旅游发展优化整体环境,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各种基础。实施全域旅游战略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已经具备成熟的条件,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国各地已经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是时机成熟、顺势而为。高铁、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立体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的快速发展为全域旅游构建了现代交通网络支撑,汽车时代、高铁时代的来临,构建了发展全域旅游所需的交通服务体系。现代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为整合分散的旅游需求和 15 供给,提供更加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务网络,为全域旅游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社会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全社会审美意识增强、美化城乡环境交通环境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水利、湿地、国土等不同部门对自然、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将为全域旅游构建更加优美的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景观基础。全域旅游是共享美丽中国的有效载体,也是共建美丽中国的有效途径。

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等战略的实施,为全域旅游构建空间支撑。通过城乡一体化,推动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将全域旅游区建成农民的幸福家园、城镇居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旅游乐园,使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地现代化,旅游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实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让市民感受乡村田园气息,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质。

现代各类产业融合发展,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现代产业的边界日益模糊,特别是旅游业,正在逐渐拓展成为一个无边界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时代大趋势,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区域一体化、扶贫攻坚等各种战略的实施,也加速了区域资源的整合。可以说,全域旅游是我国整体发展红利在旅游方面的集中收益平台,通过各方面的发展,整体优化环境、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为全域旅游发展创造了环境条件,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笔者认为,全域旅游、“旅游+”、旅游外交等既是旅游理念和理论的创新,更是旅游发展战略的创新,成为我国旅游发展战略创新的重要基石。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这些都应当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其中全域旅游是一个总体性战略,将成为打造我国旅游升级版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战略抓手。

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为何花落海南

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期间,国家旅游局确定,将海南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省,为全国探索经验、做出示范。那么,为什么选择海南作为首个创建省?如何推进海南全域旅游创建省工作?通过对海南如何创建的分析认识,又将对全国其他地区有何启示?

从全局战略高度认识创建意义

无论是对海南省发展,还是对全国全域旅游发展,将海南作为首个全域旅游创建试点省都有着深远而特殊意义,有必要从战略全局高度深化认识,具体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是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实施的实现路径,是海南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效载体,是推进海南旅游转型升级、破解旅游发展难题的战略方向。正如海南省刘赐贵省长说,海南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是落实总书记“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殷切嘱托的具体行动,是实现“十三五”期间“把海南建设成为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三大愿景的迫切需要,是海南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海南绿色崛起的有效载体,是关系海南长远发展的全新课题。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走出高度依赖景区点的传统观光旅游模式,有利于整体优化海南旅游环境和质量,拓展旅游发展空间,释放全岛不同地区旅游特色魅力。全域旅游不限一地一隅、不在一景一区,而重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如何让乡村旅游优势足、潜力大,已成为了发展全域旅游无法回避的问题。海南西部地区和广大乡村地区旅游发展相对薄弱,亟待迎头赶上。海南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正是一个补齐区域旅游发展短板,为乡村旅游发展添新活力、新动力的过程。

二是海南创建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海南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全国最大经济特区和国际旅游岛等重大优势。海南旅游资源全域分布、类型丰富、组合好、风情浓郁。海南旅游业龙头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海南确立了以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群,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龙头地位日益突出。推动旅游业向更高层次转型,着力吸引外来消费,才能充分发挥海南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消费需求,着力发展健康产业,并以此带动包括互联网产业在内的其他新型服务业在海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特区和国际旅游岛等重大战略是推进全域旅游构建得天独厚的政策平台。一批重大的具有高含金量高、突破性的政策相继在海南落地实施,多重政策叠加,有条件率先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

推进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田”字形高速主框架,“四方五港”格局形成,环岛高铁全线贯通,“南北东西、两干两支”机场布局推进。持续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各种基础设施、城镇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为发展全域旅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三是选择海南作为首个示范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李金早局长指出,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应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显的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面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海南正具备这些典型特征。海南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桥头堡和风向标,海南旅游浓缩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也代表旅游发展的方向,选择海南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紧迫性。海南在推进全域旅游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创新,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海南琼海的全域旅游模式受到李金早局长高度赞赏,三亚的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等探索已经成为全国正在推广的典范。国家旅游局和海南省联手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整合资源,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落地生根,这也是贯彻落实加快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意见的具体举措。

结合重大战略部署确定创建思路

推进海南省的全域旅游发展重在全域推进,要遵循城市旅游化、全域景区化、生活休闲化、发展生态化、设施体验化的理念。结合海南重大战略部署,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思路: 一是“点、线、面”结合推进全域旅游。正如刘赐贵省长提出的,海南全域旅游要点、线、面结合推进。点就是抓好景区点、小镇、村庄的打造;线就是注重旅游道路建设,在打通点与点连接线的同时,将道路沿线建成景观带;面就是在点线结合的基础上,把一镇、一县(市)乃至全省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全域之内处处是风景,随时随地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旅游体验。

通过“点、线、面”结合推进,形成“日月同辉满天星”的全域旅游格局。为此,首先要把百个特色产业小镇、千个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由点及面形成 20 示范带动效应,在“美丽海南百千工程”中积极培育产业,大力推动发展。

在点取得突破的基础上,要依托交通干线建设旅游集聚区,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风景道和乡村旅游示范带,首批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小镇、1000个美丽乡村,使美丽村镇成为宜居宜游的景点,遍布全省。并大力推进“海澄文”“大三亚”区域一体化,打造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龙头。重点推进琼海、三亚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突破。

二是“一业融五化”推进海南全域旅游创建。要进一步强化旅游业的龙头产业地位,发挥旅游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生态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要与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建设、五化同步等总体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将推进全域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以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小镇、美丽乡村为突破口,构建全域旅游的支点。要与生态化(绿色化)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要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推进旅游与农业深度融合,构建全域旅游的社会贡献平台。要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构筑全域旅游全产业链联动,全要素整合和整体环境优化。要与信息化结合起来,通过大力推进旅游+和互联网+,构建现代旅游产业新生态。还要将全域旅游与社会化发展、文化建设、民生建设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 21 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三是体系化人性化推进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海南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要重视三个体系的建设和创新。

要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体系,大力推动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把开发适应市场需求、高品质、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做优做大滨海度假、娱乐休闲、康体疗养、乡村旅游、购物餐饮、婚庆会展、邮轮游艇、低空飞行、航天主题等新业态,大力发展适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

要创新完善快行漫游的自驾车、自行车、自助游服务体系。交通建设要考虑到自驾车旅游需求,完善标志、标线、标识系统,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规划建设观景台和休息服务设施。完善旅游集散体系,在旅游节点城市、重要旅游城镇和交通集散枢纽建设游客咨询和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住宿预订、导游调配等服务。在机场、高铁等处设立汽车租赁点等。构建“公交+慢行”的一体化交通出行模式,建立慢行休闲绿道网络,以江、河、海及无缝公交体系为主脉,打造休闲、生活、娱乐的城市绿色慢行休闲系统。

要以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为目标,继续在全岛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实现旅游厕所建设和管理全面达标。重点围绕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公共景观、旅游安全救援等工作推进相应的建设计划,努力完善旅游公共 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南旅游网咨询服务功能,推进所有公共场所免费WIFI全覆盖等。推进创建工作须做好顶层设计

如何推进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做好系统科学谋划。编制海南创建全域旅游试点省的实施方案、推进意见、创建指南和考核验收办法。争取国家旅游局指导支持,编写好这些操作性文件,有针对性做好顶层设计。

构建局省合作机制。构建推进国家旅游局与海南省建立海南创建全域旅游试点省的战略合作,明确支持重点,构建合作机制,形成务实推进创建工作的系列计划和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琼海试点。将琼海作为海南创建全域示范省的先行创建区,制定支持扶持措施。加强对琼海全域旅游经验的调研总结和宣传推广。

加大全域旅游培训。大力推进全域旅游,要变革观念,特别是各地领导干部的观念。建议海南省争取国家旅游局支持,共同在海南设立不同的专题班,有针对性地面向海南全省各市县委书记、分管县市副书记副市(县)长、旅游局长、重点旅游乡镇长村长、重点旅游区负责人、旅游院校骨干、重点旅游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全域旅游专题分批分层次轮训。

做好因地制宜指导。各市县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作为推进全域旅游主体的地方党委、政府,有必要积极务实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好经验、好做法。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一是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海南全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确保全域旅游规划能真正落地实施,全面优化全域旅游环境。二是将三亚和琼海作为旅游改革先行区,重点围绕适应旅游发展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方面推进综合改革。抓住供给侧改革的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

创新考核评价与督办方法。发展全域旅游,要树立科学的旅游观念,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相关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将发展旅游作为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明确的任务分工,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要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双加双创”推进创建。海南推进全域旅游创建,要充分调动整合全社会智慧。通过“双加双创”(旅游+、国际旅游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全域旅游,与国家旅游局合作,建立“双加双创”示范省。制定海南旅游创新创业 行动计划,鼓励建立旅游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支持建设旅游创新创业示范园区、协同创新中心和孵化基地。支持培育一批“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旅游业网络众创空间,鼓励建立旅游创新创业孵化基金。实施重点新业态、人群的旅游创客行动,如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校企共建旅游创新创业学院,实施创新创业人才计划。推进旅游+、国际旅游岛+,关键是要找准重点领域实现关键性突破。要全力推进旅游+互联网、旅游+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旅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金融保险等实现新突破。做好社会宣传引导。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全社会参与,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开设全域旅游宣传专栏,让全域旅游深入人心。

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创建工作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文、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关于公布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等文件中,已进行了系统科学论述和明确要求。笔者从具体实施和操作技术层面,谈谈对如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几点思考。

如何理解、测算和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标准

李金早局长在《全域旅游大有可为》一中提出,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至少体现五个鲜明特征、达到四项基本标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应引起关注:

关于四项基本标准: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建成旅游数据中心。国家旅游局创建文件中提出,率先实施“1+3”旅游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模式,旅游厕所建设率先达标,旅游数据中心率先建成的创建单位,国家旅游局将优先组织验收。通过验收的,正式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这些要求突出了创建中的改革创新方向、任务和重点,是基本准则。但各地的改革创新侧重点可以各有不同,推进的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其内容和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实现的路径也可以因地制宜。如建立旅游数据中心,可从实际出发,不一定需要当地独立建数据中心,也可以通过与大数据企业和专业机构合作,采取市场化机制构建新型的数据中心和采集体系。

创建文件中要求对旅游业率先实现当地经济贡献率15%和新增就业贡献率20%。对于这些指标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这里讲的是综合贡献,不是简单的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直接贡献),综合贡献包括直接贡献、间接贡献和引致贡献,一般综合贡献比直接贡献要高出一倍甚至更多,因此提出的指标是15%。关于就业指的是新增就业中,旅游业就业贡献 26 率20%,也包括了直接就业、间接就业,而且旅游业就业增长高于其他产业。

关于全域旅游的五个特征: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这实际上是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需要系统推进的各方面工作要求。

除了上述基本要求,在评价全域旅游示范区时,需要增加游客、当地居民及相关方等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评价。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可以参考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最佳旅游城市等标准,进行简化和改造,对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服务品质、安全、特色吸引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应遵循什么指导思想和原则 关于推进全域要注意的事项,李金早局长在文章提出,应避免陷入一些认识误区,实际上就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一,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其二,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其三,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在近期实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其四,推进全域旅 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其五,全域旅游不可无序而为,一哄而起。

为便于进一步深入理解,笔者将应注意的原则归纳为推进全域旅游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面与点(景区点与全域)的关系。既要全域统筹,也要注重景区景点建设,注重重点突破和极核带动,培育核心吸引物、开发丰富的旅游产品仍是全域旅游的基础。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全域旅游,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的统筹推动,更要符合旅游消费需求、符合市场规律,全域旅游要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新旅游生活方式。三是处理好标准与特色的关系。全域旅游创建要达到一些共同的标准,吸引力、生命力和竞争力在于特色和个性。四是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全域旅游注重建设,丰富产品和完善配套,更注重保护、注重整体环境优化。五是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既要重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硬件的建设,也要重视社会环境、软服务等品质提升。六是处理好改革创新与系统提升的关系。既要突出改革创新和突破,也要注重系统提升和优化,全域旅游既是一个改革创新工程,也是一个系统优化工程。为此,笔者建议,科学有序推进全域旅游应遵循六个基本原则:一是注重保护、集约开发;二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市场引领、党政推动;四是以人为本、社会参与;五是以点带面、开放联动;六是整合资源、融合共享。总体来说,28 推进全域旅游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需求升级的历史性机遇,统筹推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什么

李金早局长的文章,对全域旅游创建的方向和任务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要求,重点突出改革创新、突出发展战略和模式转变,这是全域旅游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提出从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的模式,具体实现七大转变: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七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

国家旅游局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的通知文件提出了系统任务,提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需要,切实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内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便利,旅游厕所数量充足、质量达标,旅游标识完备、公共信息完善;要满足多样化旅游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建设,构建多层次、特色化、中高端旅游产品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开放共享,着力加强旅游环境秩序建设,实现全域景观化、景区内外环境一体化、市场秩序 规范化、旅游服务精细化;要适应现代旅游综合产业、综合执法要求,加快旅游业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改革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创建单位率先推广设立综合性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分局等“1+3”模式。各地如何具体推进全域旅游创建相关基础工作

李金早局长系统、全面地对推进全域旅游工作在国家层面进行了总体部署。他指出,实施全域旅游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改革创新,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重点工作:创新发展战略,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旅游规划;改革评价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业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对于各地具体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做好全域旅游的系统科学规划。从战略高度和综合角度,编制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规划、实施方案、推进意见,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地方标准。争取国家旅游局的指导支持,编写好这些操作性文件。编制的不仅是有针对性做好顶层设计,更是推进创建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明确分工,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

二是构建推动全域旅游的领导机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以申报的省、市(州)县人民政府为主体。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作为创建区域当地的总体战略来整体推进,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需要主要领导推动方能取得成效。“一把手才能抓一把、才能实现一把抓”。把推进全域 旅游作为新时期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可依托各地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等领导机制,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在党委、政府统筹领导下,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责任要求,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合力。

三是着力深化全域旅游的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把整个区域作为大景区来规划建设,确保全域旅游规划能真正落地实施,全面优化全域旅游环境。重点围绕适应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因地制宜推进旅游委、旅游功能区、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综合管理、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PPP等投融资模式改革创新。从改革创新旅游体制,从旅游市场监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产业促进、扩大旅游开放、旅游管理体制和基础制度等方面推进综合改革。

四是推进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需要有硬件设施、基础条件的支撑。交通全域化、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全域覆盖,智慧旅游设施和服务全域覆盖等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要结合供给侧改革,整合各种渠道资金,加强对全域旅游的交通、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在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等建设旅游咨询中心。鼓励依托城市

综合客运枢纽和道路客运站点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逐步实现重点旅游景区、旅游城市、旅游线路等咨询服务全覆盖。需要加快推进城市及国道、省道至A级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输组织,加快实现从机场、车站、码头到主要景区公路交通无缝对接,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位建设。创新旅游产品业态体系,大力推动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转变。创新完善快行漫游的自驾车、自行车、自助游服务体系。五是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的统计评价。要根据全域旅游的特点,拓展统计测算范围,创新相关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要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与旅游电商企业合作,探索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旅游综合效益评估考核。各地需要开展专题研究,与专业机构和企业合作,推进统计改革创新。

六是推进全域旅游相关培训宣传。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必须要改变观念,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对各市县委书记、分管县市副书记副市(县)长、旅游局长、相关部门负责人、重点旅游乡镇长、村主任、重点旅游区负责人、旅游院校骨干、重点旅游企业负责人等进行全域旅游专题轮训。要树立全局谋划、全方位推进、全时空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观,整合资源、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各部门要树立相互融合、一体推进的观

念,相关工作要树立旅游理念。当地居民也要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相关旅游企业要根据全域旅游新特点,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还需要加大宣传,让全域旅游深入人心、全社会参与。

贵州全域旅游 篇5

1.1 全域旅游与工业旅游

自2008年绍兴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以来, 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率先进行了实践探索, 开展了全域旅游改革试点。在不断的摸索中, 全域旅游被赋予“全民、全时空、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全方位”全面发展思想内涵, 即, 各行业积极融入, 各部门共同管理, 全城居民广泛参与, 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全部吸引物要素, 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 从而全面满足游客全方位体验的需求[1]。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传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 突破传统孤立的景点旅游单一模式[2], 注重区域整体环境营造, 打造旅游业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016年, 国家旅游局首批262个市县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将拉开新型旅游发展大格局, 深入过渡到“全域旅游”新时代。

工业旅游是“二产”与“三产”融合发展的产物,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对工业资源进行整合或者二次开发转化为旅游核心吸引物, 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增收企业效益的新型旅游业态。传统的工业旅游是指以企业规模宏大的生产场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设施、生产流程、生产成果及科学的管理体系为游览对象, 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特点, 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等于一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3];随着工业旅游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近代将工业遗产旅游逐步纳入到工业旅游范畴。在旅游市场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背景下, 目前工业生产基地逐渐纳入了现代旅游业中的元素, 如娱乐、互动参与、购物、展览、节庆、主题游乐等, 丰富游客体验, 增加游客停留时间以及游览目的地的重复率。

1.2 工业旅游开发

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 为工业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拓展了巨大空间。全域旅游的“全”包含了“全民”“全时空”“全产业”“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等多方面内涵, 本文主要从全域旅游的这六个方面分别阐述对工业旅游参与主体、空间整合、产业融合、公共配套设施、要素供给、文化内涵所产生的影响。

2 工业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1 工业旅游开发现状

目前我国工业旅游的开发大多依托现代化工业、高科技产业、传统老工业基地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4], 如大庆油田、宝钢、青岛海尔、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2004年, 国家旅游局首批103个全国工业旅游试点, 为区域旅游业及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工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工业旅游正逐步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优化城市品质、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均起到了良好作用。

总的来说, 我国工业旅游虽然尚处起步阶段, 但经过20余年的摸索, 正在逐步崛起, 拥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和潜力。

2.2 全域旅游视域下工业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为工业旅游在更大空间发挥潜在力量, 从全域视角分析, 传统的工业旅游开发在多方面暴露出诸多问题, 使游客体验无法达到最优化,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参与主体来看:一方面, 工业旅游客源不足, 市场单一, 严重缺乏针对大众旅游市场的工业旅游开发;另一方面, 企业缺乏寻找将产品与工业旅游项目结合切入点的积极性, 管委会也缺乏相关工业旅游的发展研究思路。

2) 从产业融合角度来看:与商业、创意产业等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还不够, 产品特色不足, 缺乏娱乐性、互动性, 游客滞留时间短、黏性差, 没有充分发挥出产业融合带来的相互促进、创新与价值提升的作用。

3) 从空间分布特征上看:景点数量不足, 分布零散, 旅游吸引力不强, 缺乏整体协调性, 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专项旅游线路, 在工业旅游实践中, 许多工业旅游资源往往采用景点化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往往独立推广, 限制了工业旅游市场的拓展。当前极需促进城市工业旅游资源之间以及与常规旅游之间的空间联动和组织, 形成一体化、协同式开发。

4) 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看:大部分的工业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够完善, 缺乏高质量的通勤与服务体验, 更是缺乏旅游前与旅游后的服务延伸体验, 无法实现高质量的场所体验。

5) 从要素供给上看:仅仅在传统的“食、宿、行、游、娱、购”旅游六要素方面进行工业旅游产品策划, 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体验需求。

6) 从文化内涵上看:大部分工业旅游仅仅将企业文化作为里层设计, 较少从全域角度考虑工业精神、地域文化、科学文化等其他因素, 没有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情感体验等吸收进工业旅游资源, 不能充分释放满足旅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体验。

3 工业旅游开发策略

3.1 工业旅游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在全域视域下, 应积极扩展全民旅游、大众旅游、工业旅游项目, 不应仅仅面向政务商务考察以及学生, 也应该把老年人群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因为老年人喜欢与旧事物进行对比, 尤其是对现代发达的工业化科学技术。另外, 在城乡一体化带动下, 逐渐富裕的农民参与现代化城市旅游的积极性更高, 是潜在的客源人群。应探索发展社会福利旅游, 关注老年、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旅游福利, 做好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 给予价格优惠。另外, 企业作为另一方的参与主体, 应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业旅游建设的积极性, 管委会可采取相关专项政策 (例如一定时期内在土地、地税等方面对相关企业予以照顾, 或者通过评选奖励十佳旅游企业等) 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 也应对工业旅游的专题进行专题研究或者请专家来出谋划策。

3.2 工业旅游资源整合

工业旅游资源的整合包括产业的融合以及空间布局的联动, 在全域旅游视角下, “全产业”的内涵推进工业旅游的多产业融合, 有助于优化功能, 打造工业旅游新产品。“全时空”的内涵使工业旅游资源形成“个别景点———具体线路———成片景区———整个城镇”逐级发展的非景区化全域空间网络新结构。

3.2.1 推进全域工业旅游的多产业融合

为响应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 企业应不断拓展旅游产品和市场, 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创新工业旅游业态, 将产业创新成为工业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形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方向。产业创新方向主要表现为深度拓展与广度拓展。

深度拓展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不断拓展, 不单仅仅局限在传统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环节等, 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售后服务、鉴定检测等环节日趋完善, 产业链趋于完整、层次更加鲜明。广度拓展表现在与第三产业有效互动, 将工业旅游引入工业园区, 实现园区景区化。工业旅游不仅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这些基本的业态要素, 还应尽量依据自身的工业旅游资源特征, 结合周边环境资源, 整合旅游、文化、教育、商务、金融及健康产业、休闲产业一体化, 打造休闲业态聚集区, 使园区的主导产业由单一生产性向综合多元性转变, 形成创新型工业园区及区域开发。

另外, 工业旅游作为二产与三产的融合产业, 在特定乡镇型郊区工业旅游区域内, 也可以结合第一产业进行融合发展, 实现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第六次产业联合带动, 不仅是工业旅游发展方式上的新突破, 形成产业特色小镇, 也有助于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 创新了工业旅游发展的新领域, 拓展了旅游发展的新空间。

3.2.2 联动整合全域工业旅游空间布局

工业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在工业旅游基础较强的区域实施“连点成线、聚线为面, 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如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充分发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带动效应, 以优势景区带动临近景区的开发。在工业旅游基础较弱的区域实施“以点带面”转为“以面育点”, 筹划和组织工业旅游线路和工业旅游区, 促进工业旅游的整合式、一体化开发。同时, 要注重工业旅游与城市常规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相结合, 实施联动开发, 以工业旅游来补充常规旅游, 通过热点常规旅游带动工业旅游发展, 相辅相成、互促发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旅游主体功能区, 保障、拓展工业旅游的特定空间, 形成“个别景点———具体线路———成片景区———整个城镇”逐级发展的旅游格局。

3.3 加强工业旅游公共服务建设

全域旅游强调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归属感, 只有感受到目的地人民的好客热情, 才愿意长时间停留, 甚至成为回头客。为此, 要从全域旅游“全过程”上创造全民积极参与“游客友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创造卫生、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 改善公共交通, 加强信息咨询、游览引导、旅游解说等服务系统建设, 提高工业旅游的科技含量, 实现互联网+旅游, 开发推广工业旅游相关内容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 以智慧旅游和精细化管理为方向, 完善公共服务水平, 使游客在全天24小时之内始终能感受到目的地的便捷、舒适与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延长旅游停留时间。同时, 当地居民也受惠于工业旅游的发展, 共享高品质生活。

3.4 丰富工业旅游要素供给

除传统的“食、宿、行、游、娱、购”旅游六要素供给外, 还要有更全新的要素供给, 比如“商、养、学、闲、情、奇”, 即工业旅游景点不仅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这些基本的业态要素, 还应尽量依据自身的工业旅游资源特征, 结合周边环境资源, 适度适量开发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养生养老、体育健身、科研培训、拓展训练、休闲度假、婚庆婚恋、探险游乐等方面的旅游产品。要注意全方位服务效率的提高, 以智慧旅游建设为核心, 面向移动互联网和私家车自由出行时代, 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 形成全域性、全方位的应用。

3.5 工业旅游文化内涵提升

每一座城市都有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质, 它们是长期以来在地方地理气候条件、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 工业旅游作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 工业旅游产品不仅应该体现企业文化, 更应该体现蕴育工业旅游发展的城市文化、地域文化。同时, 工业旅游产品在工业4.0时代以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也应该体现该时代下的科学文化, 不仅在工业产品中向人们展示博大精深的科技文化, 也要在游览的全过程中体现科技文化, 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门票预订、酒店预订、工业旅游产品宣传、租车服务等过程中展示的科技文化的进步。

4 结语

在大众旅游时代, 全域旅游作为全新的发展观, 对专项工业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工业旅游目的地进行全域工业资源整合, 促进工业旅游开发全民、全区域、全产业链、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发展, 实现工业旅游开发共建、共融、共享的发展模式。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目前尚未在工业旅游领域有比较成功的实践案例, 因此, 有待进一步对本文提出的开发策略进行论证。[ID:00349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工业旅游的发展有持续升温的态势, 它是工业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价值链向两端延伸的结果, 又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其消费市场向多元化、多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工业旅游开发对促进工业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随着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 旅游业面临转型升级, 工业旅游开发从全域旅游视域出发, 考虑旅游“全民、全时空、全要素、全过程、全产业、全方位”思想内涵, 打破传统旅游客源不足、旅游产品单一、景点化旅游以及文化匮乏、旅游服务质量低劣的局势, 全面实现工业旅游的拓展及转型升级。

关键词:全域旅游,工业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厉新建, 张凌云, 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J].人文地理, 2013, 28 (3) :136-140.

[2]石培华.全域旅游是新阶段旅游发展总体战略[N].中国旅游报, 2016-2-5 (4) .

[3]付业勤, 郑向敏.国内工业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研究, 2012, 23 (3) :75-82.

贵州全域旅游 篇6

一、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 项目雷同。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田园观光、农事劳作体验、农家乐等传统项目, 形式单一、缺乏精品, 项目雷同、缺乏特色, 内容泛化、缺乏内涵, 游客的重游率较低。

(二) 乡村旅游产业链短, 产业融合不高。乡村旅游业是个高度复合型产业, 不仅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核心产业, 还与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加工业, 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服务等行业相互依托、互生共荣。但是, 现实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却与第一、二、三产业中的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 未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

(三) 产业规模小, 基础设施不完善。受家庭经营方式的制约, 乡村旅游项目的规模总体偏小, 尚未形成观光、休闲、购物、娱乐、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在部分地区, 乡村旅游点设施不够完善、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 吃住卫生条件达不到游客的要求。

(四) 经营与管理体制不健全。乡村旅游的管理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 相关部门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 协调难度大。同时, 乡村旅游企业大都采用家族式管理, 经营管理混乱;经营和服务人员素质差, 服务水平低。五是乡村旅游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不健全和完善。到目前, 乡村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

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一) 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延伸。2015年8月在黄山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研讨班会议上,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部署。2016年1月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 李金早提出了“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全域旅游要求各个行业积极、主动融入其中, 各部门齐抓共管, 全民共同参与, 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全部吸引物, 为游客提供全时空、全过程的体验产品, 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在全域旅游战略指导下, 乡村旅游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 必须整合旅游资源、全域布局景区景点、全面创新旅游产品、全力满足游客需求、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推动乡村旅游资源更加优化、空间更加有序、产品更加丰富、产业更加发达。

(二) 融合发展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核心要求。一是融合发展可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从旅游资源的全局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 进行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克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现象, 避免乡村旅游开发的无序竞争局面, 将乡村旅游的发展纳入统一的发展体系, 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 协调发展。二是融合发展是增强乡村旅游地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乡村旅游目的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局面, 走融合发展道路, 整合和优化乡村旅游资源, 彰显乡村旅游特色, 形成竞争合力。

(三) 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源动力。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是不同产业之间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 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 最后融为一体的过程。当前, 跨界经营已成新常态, 产业之间界限逐渐模糊, 乡村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充分融合的产物, 是两大产业横向交叉所诞生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 表现为多业融合的特征, 形成了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大融合, 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源动力。

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举措

(一) 微观层面, 乡村旅游要与其他旅游形式融合。乡村旅游发展应突破田园观光、农事劳作体验、农家乐等传统旅游项目局限, 开发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实现乡村旅游产品项目融合。一是乡村农耕生活体验项目。将农耕生活进行“原真性”开发, 让游客在农事劳作中体验水稻、小麦的播种和收割, 瓜果蔬菜的种植采摘, 家畜的饲养等。二是乡村文化品味观赏项目。乡村特有的各种民俗节庆活动、民间建筑、民间工艺、美术文艺、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 对城市游客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让游客通过观赏、品味、摄影、住宿等形式来体验乡村文化。三是乡村工艺学习体验项目。乡村的生活工艺 (如酿酒、磨豆腐、制作各种风味小吃等) 和艺术工艺 (如剪纸、刺绣、竹编、草编等) 对久居城市的居民来说, 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可通过现场教学、亲身体验等方式, 让游客在学习传统工艺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四是康疗养生项目。乡村生态环境好, 空气清新, 开发康体运动、乡村特色理疗等活动。五是乡村趣味休闲体验项目。可开发乘坐畜力车、抓萤火虫、滚铁环、摇水车、下河摸鱼等乡村休闲体验项目。六是乡村美食品尝制作项目。乡村美食, 以其绿色、纯天然、美味、无公害吸引大量游客, 可通过食材的采摘、食品的烹饪制作等方式, 开发品尝及制作乡村美食的体验活动。七是乡村科学教育项目。通过科普长廊、开放式实验等形式, 让游客观察和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体会农业生产的艰辛, 学习和掌握学业科学知识。八是森林康养项目。森林有着“天然氧吧”的美誉, 负氧离子含量高, 开发森林康养项目, 满足游客游憩、度假、疗养、养老等需要。

(二) 中观层面, 村旅游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融合发展, 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一方面, 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 加强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餐饮、交通、建设、环保等部门的协作沟通, 整合各部门资源, 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旅游六大要素间互相配合的项目, 在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中融合各种乡村民间娱乐艺术, 如舞狮、龙灯、吹打乐、花鼓、民歌对唱等各种民俗表演, 并形成系列和规模, 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优化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结构, 缩小吃、住、行、游的占比, 扩大购物、娱乐的比重, 融合旅游产业性能,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同时, 乡村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 以其绿色、环保、无污染, 深受都市居民的喜爱。以旅游购物为突破口, 开发旅游用品和旅游纪念品, 带动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商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

“全域旅游”热背后的冷思考 篇7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域旅游从概念到实质,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作,都是对现行景区景点旅游方式的巨大颠覆,全域旅游究竟会给游客的出游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全域旅游如何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入?全域旅游又会给我们现有的旅游管理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冲击?

冷思考之一:现阶段实践研究不足

据了解,国内较早提出全域旅游相关概念的是2008 年5·12 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坝州在灾后重建中提出的“全域景区”,以及同年浙江绍兴提出的“全城旅游”。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旅游发展基础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旅游行业基本处于以景区景点为主的据点式初级发展阶段,这也导致对全域旅游这一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

总体而言,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国内对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较少。发展全域旅游,应该体现在区域旅游业态互补, 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突破,意味着旅游门票经济的逐渐破解,以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巨大投入和完善。

相比现阶段的景区景点式旅游,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投资的回报期限而影响企业投资旅游的积极性,如何解决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冷思考之二:催生旅游规划的巨大变革

全域旅游的发展,首先带来的应该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变革,这也包括对前期旅游规划的变革,将与现行的景区景点式规划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全域旅游中,将不再是就景区景点而规划,而是要有“跳出旅游看旅游”的宏观视野,将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共同融入整体,从顶层设计上真正实现多规合一。

同时,针对全域旅游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变化和要求,从旅游的整体定位、产品体系的系统化、旅游公共设施的完善、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共享、收益模式的重构等进行全新的策划和规划。

冷思考之三:是否会成为新的“泡沫”

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密度、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发展全域旅游。然而,自全域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省市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计划,特别是在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数量竟高达262个,实为罕见。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当前旅游发展的更高阶段,确实是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与途径,但在其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全域旅游更多的还处于探索和尝试,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开展全域旅游,也并非相关行业都能尽快与旅游相融合。

然而,现如今各地政府及旅游主管机构对全域旅游的热情高涨,可谓一哄而上,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与管控,会不会沦落成为地方形象工程?同时,首批数量巨大的创建名单中,是否会产生成新的泡沫?又有多少区域发展全域旅游真正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标杆作用,而不会仅仅成为一个概念?

冷思考之四:现实中“旅游+”的孤掌难鸣

全域旅游中鲜明指出,要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这就要求加大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金融、文化、环保、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身向开放的“旅游+”多产业链转变。

但是,自“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单一旅游行业对“旅游+”的热炒与兴奋,鲜有其他行业媒体的报道,更少见其他相关行业与“旅游+”融合的探讨,没有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势必造成“旅游+”的孤掌难鸣。

如何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突显旅游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他行业的积极性与主动融入性,实现与旅游的合体、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是发展全域旅游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冷思考之五:旅游综合管理转型的挑战

无论是轰动一时的“青岛大虾”,还是刚刚平息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其故事主体都是所谓的游客。平心而论,这类事件的产生与发展,其实已经远远超越当前所谓旅游管理的范筹。

但在全域旅游时代,这将成为旅游管理日常内容之一,因此,如何从当前的旅游景点管理转变到区域旅游综合管理,无疑对当前旅游管理模式、旅游管理地位、乃至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从长远来看,旅游管理从单一旅游部门行为到由政府机构统筹管理的转变,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

贵州全域旅游 篇8

三十多年来, 随着我们国家旅游行业的发展和日趋成熟, 特别是2013年《旅游法》的实施加速了中国散客出游的高峰, 旅游业发展正在由传统的依托资源的“景点旅游”模式向大众旅游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游客的需求与传统渠道的需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国内旅游供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是与我们国家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相对应, 显然国内旅游有效供给仍然与这种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的缺口, 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和旅游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种国内旅游市场供给能力不足, 结构升级缓慢的现状使得无法抑制的大众现实旅游消费需求通过境外购买来满足, 出境旅游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需求漏出, 从而产生了“需求外溢”的问题。

全域旅游可以在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的一定区域内, 通过社会共建共享, 以旅游产业这一优势产业为基础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 从而一方面促使相关资源实现系统的提升和优化, 另一方面能较好地协调目前旅游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 从而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以全域旅游视野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必要性

随着人们的旅游理念的成熟和旅行方式的改变, 传统观光旅游“走马观光”式的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 深入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特色是市场自然进化的必然需求。但是从目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供给格局看, 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 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景区建设仍然以传统的旅游资源观为导向, 景区发展仍然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同时各江南水乡古镇景观上仍然存在较强的替代性, 而且旅游项目大多雷同, 区分度不高, 缺乏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客观上也造成了游客的消费途径比较单一。这些都造成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供给与旅游者的需求失衡, 降低了江南水乡古镇的重游率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综合效益。而全域旅游的要求的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要求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迎合旅游市场的新需求, 跳出传统资源观和门票经济等狭促视野来看待旅游产品供给格局, 用全域旅游视野去审视、整合和拓展旅游发展的范围。在继续优化现有观光旅游产品之外, 加强区域内的三大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从而丰富区域内的旅游产品供给, 构建点线面有机统一的旅游供给格局, 有效推动江南水乡古镇区域协调发展。

三、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构建思路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的总体目标是以全域旅游视角, 通过改变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格局, 实现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围绕这个总体目标,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为: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为基础, 以多环联动为路径选择, 带动古镇旅游业与所在区域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 最终形成合力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对象是江南水乡文化, 这种文化是江南水乡古镇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聚。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发展必须通过增长极选择和培育及增长极的扩散不断带动次一级新的增长极的不断培育和扩散, 从而游整合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这种整体发展有利于提高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开发质量, 进而增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吸引力。

其次, 多环联动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路径选择。由纵向联动向多向联动发展既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的现实需要,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实现由点及面发展的关键, 这也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大特点。

四、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构建过程

全域旅游发展视野下,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水平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发展是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成长性的两条主线,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的兴趣, 因此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选择、培育与扩散机制是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不脱离两条主线的基础。

(一)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选择依据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增长极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现有的发展状况、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的客流的聚集分布状况、基础设施、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旅游发展环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程度、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管理制度和水平、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集群及城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 注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两者关系的协调。在考虑增长极的吸引、集聚和极化效应同时也要考虑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培育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主要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要,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依托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既包括有形载体, 也包括无形载体。同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也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动态性, 这就决定了如果合理开发利用,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可再生性, 而且还具有价值的增值性。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培育的关键是构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核心价值环。核心价值环是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直接对象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系列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过程, 其最终在吸引旅游者的同时提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价值。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环构建基础是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基本包括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产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营销渠道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者四个部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内部各不同企业承担不同的价值创造功能, 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观光、度假、商务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从而使得旅游者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感知、了解、体验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具体内涵。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经营者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 将城市多种文化融入到各类型旅游产品中, 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配套产业的支持和包装, 依托旅行代理商、旅游批发商、饭店销售代表、基于Internet的分销渠道等全方位的营销渠道销售给最终的旅游者。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上从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到旅游者每经过一个环节, 不仅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价值链的价值不断增加, 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知识流由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不断流向旅游者的过程, 最终有利于形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品牌效应, 使得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链的价值不断增加。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价值环是以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为核心形成的一系列向外扩展的同心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是一个古镇独有的文化形态, 它将古镇特色文化贯穿到城市精神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行为活动、经济活动、建筑特色、形象塑造、品牌营销等的所有环节上。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作为城市的强势文化既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反映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的独特性, 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影响力的大小。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决定了城市的差异化,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竞争力大小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三)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扩散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的扩散是增加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品供给的有效实现途径。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由点-线-面的衍变过程既是增长极扩散的依赖路径, 也是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具有成长性的基本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牵动面广的产业, 这决定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价值的实现路径有别与传统的链状延伸效应, 而是以一种环状效应实现的。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外延价值环为基础呈现一种波状的扩散效应。

当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发展到一定阶段, 不可避免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 极化效应逐渐减弱。没有极化效应的集聚就不会有相应的扩散, 极化效应集聚到一定程度必然呈现扩散效应。因此需要增长极的部分资源有序地向周边扩散, 从而带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整体平衡发展。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以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环为基础, 沿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产业外延价值环向外扩散。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扩散路径主要有几下几种:第一是事件驱动。通过事件节庆推动文化会展产业和文化演艺产业发展;第二是活动驱动。通过增加旅游者参与活动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第三是产业驱动。通过对江南水乡古镇三大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整合, 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相关配套和支持产业发展;第四是品牌驱动。通过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增长极形成的品牌效应推动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由点及面的发展;第五是资源驱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带动相关表演、民俗、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发展。

五、结论

江南水乡古镇大都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 而经过十几年的旅游发展, 创新性不足带来的同质化竞争已经严重影响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成长性。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 通过培育和扩散旅游新的增长极, 可以有效促进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 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 培育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习惯, 创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模式, 从而拓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发展的新空间, 更好地协调各种要素的关系, 完善旅游要素和产业配套, 通过有效增加供给, 从而协调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实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可成长性发展。

摘要:随着人们旅游方式的改变, 江南水乡古镇单纯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在巴特勒看来, 任何一个旅游地都同其他产品一样具有周期性的发展过程。江南水乡古镇旅游也不可能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 也必然要经历停滞和衰落阶段。因此如何确保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能够长久吸引各类旅游者是保证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具有成长性的关键。以全域旅游视角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 就是将江南水乡古镇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 增加有效供给, 引导旅游需求, 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本文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出发, 分析了全域旅游视角下发展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必要性, 并从增长极的选择、培育与扩散机制出发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成长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全域旅游,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郭熙保, 陈澍.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 1998, (5) :35

[2]李美辰.江南水乡古镇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体系旅游纵览月刊, 2005, (11)

[3]郭文, 黄震方.基于场域理论的文化遗产旅游地多维空间生产研究-以江南水乡周庄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 2013 (2) :117-124

[4]张环宙, 汪波.江南水乡古镇的共性特征及其价值分析-以太湖流域六大古镇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7, 34 (6) :696-701

贵州全域旅游 篇9

关键词:文化创意,英雄情结,最佳旅居地,创意旅游

创意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发展从依赖资源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手段。创意旅游重视文化、品牌、制度、环境、人力资本等要素的积极作用, 其核心是创意互动、满足旅游消费者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和提升旅游者素质等, 创意旅游是具有可持续性的新型旅游方式, 对于提升宁夏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宁夏的地域文化, 以银川市、吴忠市、固原市、中卫市和石嘴山市为代表的特性鲜明的宁夏区域城市, 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宁夏的几种地域文化类型:银川市是西部著名的历史名城, 具有宁夏经济文化中心和首府城市的地位;吴忠市的突出特色是民族融合、回汉民族一家亲。历史上的吴忠市是西部重要的商贸水旱码头。固原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中卫市书香浓郁、人文环境独特;石嘴山市是转型升级的昔日工业重镇。至2018年, 宁夏将构建起“一核、两带、三廊、七板块”的全域空间布局并围绕“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品牌资源最终形成宁夏全域旅游的发展格局。以银川为例, 银川市作为宁夏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区, 它在宁夏旅游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银川创意旅游的基础

梳理银川包含的地域文化, 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早期人类活动遗存例如水洞沟遗址、贺兰山岩画等;屯垦文化、军旅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遗存如烽燧遗址、长城遗址、始自秦代的宁夏渠文化、众多的黄河渡口遗址和西部古城遗址等;回、汉族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及在音乐、歌舞等方面各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等。最具特色的银川地域文化可以集中概括为银川灵武大唐文化、西夏文化和能够充分表现民族和睦团结、回汉民族一家亲的银川丝绸之路文化等。

银川灵武大唐文化虽然至今仍然主要依托博物馆、图书馆、网络等方式进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尚未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意和产业链对接, 但其文化创新的前景是可观的。银川灵武大唐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以唐朝“安史之乱”作为时代大背景, 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安禄山的叛乱、马嵬驿兵变、白居易的《长恨歌》、唐肃宗银川灵武登基等历史故事, 结合诗歌、戏曲、民间传说等与“安史之乱”有关的众多文化遗存, 在展示深厚银川唐代历史文化的同时采用创意旅游的方式, 由富足、和平的太平盛世向动乱时代过渡, 银川创意旅游在与旅游者形成的互动中烘托出战乱年代人们对太平盛世的祈盼, 以及和平年代安定富足生活的珍贵。可以想象, 每当游客游走于这样的历史记忆中时, 银川创意旅游带给旅游者的真实感悟必定是企盼中华的振兴与崛起, 这是旅游者在银川创意旅游的文化互动中发出的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心声。

唐末黄巢起义时, 党项族的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勤王击败黄巢军被封夏国公赐姓李。银川作为西夏国曾经的国都所在地至今依然留有大量西夏文化遗存, 这些西夏遗存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宁夏西夏文化景观。银川目前的西夏文化旅游项目以西夏陵旅游和西夏风情展示为主。除了银川灵武大唐文化、西夏文化, 银川的丝绸之路文化也别具特色。银川的商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以回商和山、陕商人为主体的两大商业文化群体。追溯历史, 元代连通欧亚大陆的大一统为银川回商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例如银川回族的麦加情结, 银川回族的伊斯兰风情等, 银川回族拥有悠久的经商历史, 是丝绸之路文化中最令人敬佩的优秀商业群体, 元代著名历史人物马可·波罗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畅通远抵欧洲腹地的见证。银川的山、陕商人群体亦是如此, 到清朝末期时银川的山、陕商人文化融合, 晋商文化逐渐成为银川商业文化的主流之一。

溯源银川晋商, 他们与大唐盛世时驻足长安的“胡商”血脉相连, 他们是唐代“安史之乱”时避乱山西晋南的“胡商”群体;是“开中制”创造商业繁荣后, 前往明代九边重镇宁夏镇 (银川) 和固原镇用粮食换取“盐引”的山、陕商人;他们是清代跟随扫除葛尔丹叛乱的清军从西安进入银川的商人群体;是曾经“掌盘”蒙古库伦进行蒙俄茶叶贸易以及长期“掌盘”朝鲜半岛进行人参贸易的清代商人群体。独特的银川文化不仅仅只有这些, 更多的银川文化至今依旧躺在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民间记忆中尚未被人们开发出来。以创意带动文化传承、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是时代赋予银川旅游的神圣职责。

二、英雄情结是银川创意旅游的主要特征

有学者将旅游文化街区、旅游文化主题公园、旅游文化演出和旅游节庆作为文化创意的四种业态。这四种创意旅游业态与推进宁夏全域旅游、银川全域旅游的各种提升工程并不冲突。丰富的银川历史文化早已为银川构建优质的文化旅游街区提供了充足的软环境, 比如可以创意银川大唐文化街区、西夏文化街区, 元、明、清文化街区等。成都宽窄巷子、陕西的回民巷、上海田子坊、西宁的莫家街等极具品牌效应的城市文化街区可供借鉴;银川的旅游文化主题公园在打造生态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的同时, 已经形成规模并极大地提升了银川旅游的品质;银川的旅游文化演出也已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但以旅游为目的具有银川历史文化特色的大型广场旅游文艺演出还尚待开发;银川的旅游节庆活动也起步较早, 许多全国性的旅游节庆活动在银川已经家喻户晓。总结银川旅游的最大特点可以用张贤亮先生的“出卖荒凉”进行这样的评述:在辽阔的中国西部, “荒凉”中最不缺乏的便是英雄情结;这是“大漠孤烟直, 黄河落日圆”背景下, 秦代蒙恬将军率领大军在银川平原上开渠屯垦的顽强与坚忍不拔;这是汉、唐之后西夏与宋的对峙时代, 在这个时代西夏试图创设文字荣享天下太平。昔日的银川 (西夏首都兴庆府) 街头巷尾可谓是人人皆可“歌柳词”。然而西夏终归无法抵御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 最终以一种不屈的方式迎接了它的覆灭。是悲壮?是可歌可泣?还是痛彻心扉的惋惜?没有人可以阻止元帝国的统一。

思考西夏, 留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好水川之战是夏、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 此战中鸽子被西夏用作战争武器宋军因此大败。此战后范仲淹被贬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重读范仲淹的名句:“居庙堂至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表达出的正是拥有英雄情结的银川城具有的高度与境界。“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至若春及景明, 波澜不惊, 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 此乐何极?”此中的描绘竟是如此熟悉, 这不正是横跨黄河两岸银川城的真实写照吗?银川城的英雄情结还有汉、唐、元、明、清丝绸之路上的悲壮;银川的英雄情结是明代黄河、贺兰山沿线明军与北方蒙古势力的拉锯与胶着, 是战争的持续为银川留下的一段段至今尚存的长城与高大烽燧;银川的英雄情结是明代“宁夏之役”后, 明军离开银川出兵朝鲜时的欢送仪式。之后的“朝鲜之役”明军将丰成秀吉的侵朝日军赶入了大海;银川的英雄情结是清代来自云、贵、川的一支支满载茶叶驻足银川城的晋商商队, 他们不知从何年起, 就已经在不知疲倦年复一年地跨越黄河、翻越贺兰山口, 而后穿越浩瀚的沙漠和戈壁前往蒙古的库伦 (乌兰巴托) 和恰克图;银川城的英雄情结更不能缺少与红军有关的红色历史, 红军将领刘志丹曾经关押于银川城中, 他坚定的革命意志与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银川永远挥之不去的记忆。晋商1933年 (民国22年) 在河北省涿鹿县组织抗日义勇军后, 义勇军的主要领导人在陕北红军领袖习仲勋的武装护送下于次年 (民国23年) 正月初七秘密送入宁夏银川。银川这个黄河灌溉便利下的西部粮仓, 在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后曾经与延安之间不断上演出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银川自古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银川城的英雄情结是银川旅游的最佳创意。

三、宁夏创意旅游的核心内容

创意旅游的精髓在于创造出旅游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将旅游者与宁夏旅游目的地之间进行文化互动, 达成的创意旅游体验分为国内与国际两种类型, 国内的以文化创意体验为主, 国际的以度假旅居体验为主。以此为基础, 宁夏创意旅游的主题可以设置为:“宁夏, 一带一路沿线的最佳旅居地。”采用类比的方法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进行分析, 这句话除了具有英雄情结外还拥有“必然”和“必须”的含义。依此分析解析“宁夏, 一带一路沿线的最佳旅居地”得出两个含义, 一个是文化创意下的宁夏是优雅、自然环境优美, 一带一路沿线夏日清凉、冬日宁静、地域文化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最适于居住的重要节点地区。另一个含义同样包含“必然”和“必须”的内容, 将其展开可以这样理解,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宁夏是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到过的地方。宁夏有银川城的英雄情结, 宁夏还有更多创意丰富的文化。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来过宁夏就如同欧洲人没有享受过地中海沿岸的日光浴一样, 那就不是一个“遗憾”所能表达的, 这正是宁夏创意旅游的核心所在。

2016年9月中美旅游高层次对话在银川举行, 宁夏提出将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模式把全自治区当作一个大的景区来规划, 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旅游目的地。以此为契机宁夏创意旅游不但可以提升宁夏地域城市的品牌形象、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创意旅游在打开众多尘封已久的宁夏文化沉积的同时, 必定会为构建宁夏的全域旅游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胜男.创意旅游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6, 2

[2]张胜男.文化旅游与创意旅游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 2014, 6

[3]刘峰.创意旅游方兴未艾[J].中国房地产, 2016, 1

[4]胡梦雪.国外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J].特区经济, 2016, 2

[5]张丹, 姚琦.文化创意旅游视角下重庆城墙遗迹开发研究[J].重庆与世界, 2016, 7

[6]马朋朋, 刘尧.顾客体验的创新模式实证研究——以马尔代夫地中海俱乐部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2

上一篇:人民币知识下一篇:辽星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