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通用8篇)
贵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 篇1
国内对温泉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 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 从总体上看, 以某一地域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占多数, 温泉理论研究相对匮乏;[1]同时多年以来的温泉产业实践也逐渐催生出了新的温泉开发形式, 基于以上, 本文创新性地将“飞地”的理论引入到温泉研究中, 以期在丰富温泉理论研究的同时, 也能够为产业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一、飞地理论与温泉飞地
(一) 飞地理论
飞地理论来自于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0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具有优势资源和创新能力的行业, 这些行业常常集聚于空间经济的某些点上, 于是就形成了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 即增长极, 增长极可以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围产生影响。[2]当极化效应超过扩散效应时, 周围地区要素和经济活动越来越趋向增长极, 导致周围地区与增长极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时增长极便成了区域经济的一个“孤岛”, 也就是“飞地”。[3]
所谓飞地就是指与周围因素不同的一小块特定的地理区域。[4]将飞地引入到旅游领域便有了旅游飞地。刘晓鹰、杨建翠在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推进型城镇化进行研究时, 提出了候鸟型“飞地”性的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 认为候鸟型飞地性旅游城镇在欠发达的西部区域具有增长极的作用, 在国内较早地将飞地的概念与旅游开发联系起来。[5]刘爱利、刘家明、刘敏等对旅游度假区的“孤岛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并首次介绍了国外飞地旅游的研究进展, 对我国飞地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6]文彤、单樑以佛山市南国桃园为例, 对旅游飞地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从空间规划角度提出了解决策略, 认为可以结合用地规模、项目功能、设施体系等技术维度对经济辐射联系通道进行改善优化, 从而形成区域整体均衡发展, 不失为解决旅游飞地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4]刘亭君、许宏杰分别对乡村旅游、古村落旅游中的飞地现象进行了解读, 并提出了应对策略。[7、8]
(二) 温泉飞地
王艳平在对温泉移动及大温泉旅游度假建设进行的研究中, 基于移动后的温泉地首次提出了“温泉飞地”这一说法, [9]但并未予以阐释, 本文延续其内涵, 并进一步将其明确定义为:新温泉地区域范围内并无温泉资源, 需依靠历史温泉地输送温泉资源, 但在空间上新温泉地已超出传统历史温泉地范围, 并与其之间相隔一定的空间距离, 并且新温泉地成为温泉旅游的又一增长极, 这样的新温泉地, 称之为“温泉飞地”。
二、熊岳温泉飞地产生的背景与特征
(一) 熊岳温泉飞地产生的背景
熊岳温泉是辽宁省知名温泉, 温泉开发利用历史可追溯至十六世纪以前。2009年经辽宁省矿泉水鉴定委员会鉴定为“高温医疗矿泉水”, 温泉水具有“三高”的特点, 即水温高、矿化度高、日出水量高, 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
熊岳温泉在日伪时期是关东军在东北地区的温泉疗养所之一, 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时期在接收伤疗养病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温泉旅游大规模的开发是在近些年, 尤其以2009年国内知名温泉连锁企业珠海天沐集团的入驻为标志, 建成了天沐·熊岳温泉度假村, 形成了集休闲、娱乐、康复、疗养、餐饮于一体的温泉利用模式, 大幅度提升了熊岳温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温泉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开发之初即带来的良好业绩使当地政府与天沐集团共同决定将温泉水引入西部海滨地区, 开发建设海滨温泉。海滨温泉力图整合海滨与温泉这两大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全面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滨温泉品牌。
在行政区划上, 新的海滨温泉地已不属于熊岳区域范围, 但因为所使用的温泉资源完全来自东部熊岳温泉, 就其本质而言, 海滨温泉仍是属于熊岳温泉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将其称为“熊岳海滨温泉”, 即本文探讨的“温泉飞地”, 它有其区别于其它传统温泉地的独特的飞地特征。
(二) 熊岳海滨温泉的飞地特征
熊岳西部海滨地区并无温泉泉眼, 通过铺设管道, 将东部温泉度假村所在地的温泉水输送到海滨, 开发建设新的海滨温泉地, 这种温泉飞地有其自身独特的飞地特征, 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主导资源的飞地化。主导资源是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增长要素, 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对于区域发展有决定性意义、起关键性作用。对于温泉旅游地而言, 主导旅游资源必然是温泉资源, 海滨温泉城也不例外。然而这种决定生存命脉的温泉资源却并不是海滨温泉地自身所拥有的, 而是通过管道运输而来, 即“飞”来的。可以说, 主导资源的飞地化是熊岳海滨温泉飞地最大的特点。
区域温泉旅游的增长极。高品质的温泉资源和海滨资源是熊岳海滨温泉的优势资源, 这些资源在西部海滨地区沿海岸线呈带状聚集。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开展的基础, 故而这种优势旅游资源空间上的集聚决定了这块聚集区必将成为整个大区域温泉旅游的热点, 也即这块聚集区便成了区域温泉旅游的增长极,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温泉旅游不仅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而且也会使周围地区的旅游要素和旅游活动越来越趋向增长极。作为区域温泉旅游的增长极, 这是熊岳海滨温泉飞地的又一明显特征。
利益主体的飞地化。海滨温泉城的利益主体包括当地政府、开发商、当地居民、旅游者以及其它相关单位和人员。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最大的利益主体必然是开发商, 开发商往往是通过政府招商引资而来的外来企业或集团, 如熊岳海滨温泉城的开发商为珠海天沐集团, 而非本地公司;另外现今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及品味的提高也对温泉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一点即是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商往往不仅仅在当地甚至全国范围内招聘人才, 尤其像天沐这样的大型温泉连锁企业, 这会导致温泉地吸纳当地居民就业的能力有限, 所招募的少量当地人员大多也只是从事较低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 简而言之, 本地居民作为重要的利益主体之一无法从温泉城中得到切实的利益;再者温泉地动辄几百元的票价也超过了绝大多数本地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 致使游客大都是外来旅游者, 本地游客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三、温泉飞地旅游开发需注意的问题
飞地本身存在一些固有的缺陷, 结合温泉地自身的特性, 笔者认为温泉飞地在开发建设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 新温泉地与历史温泉地的关系
从根源上看, 历史温泉地的繁荣催使将温泉水输送到具有更高品质旅游资源的地区进行综合开发的决策产生, 可以说新温泉地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附历史温泉地产生的, 历史温泉地是新温泉地的母体。
开发海滨温泉是为了寻求新的温泉经济增长点, 使温泉产业做大做强, 而不是为了将温泉地彻底“改朝换代”, 所以在温泉旅游开发中, 开发建设海滨温泉的同时不应忽视了历史温泉地的建设, 共同繁荣才是王道。
但海滨温泉旅游资源禀赋高, 组合好, 而且服务设施较历史温泉地更新颖, 在海滨温泉营业初期可能会大量吸引原历史温泉地的游客, 对历史温泉地产生冲击, 应正确看待这一短时期内的正常现象, 可通过日后长期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来调控两者之间的竞合方式, 做到“合”大于“竞”。
(二) 温泉旅游发展与社区建设的融合
飞地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与周边所在社区的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表现为飞地与所在社区各自为政, 独自发展, 相互之间少有交流, 形成二元化的发展格局, 这也是飞地问题的根本所在。在海滨温泉开发建设初期, 就应注重温泉产业发展与当地社区建设的融合, 这种融合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上的融合:人员的融合与经济的融合。
社区居民常被隔离在飞地之外, 而旅游者常被限制在飞地之内, 这种现象之下的实质是经营商追求的利益最大化, 这导致社区居民无法分享飞地的发展成果, 削弱了对飞地的认同感, 社区与飞地之间易产生矛盾;旅游者被限制在飞地范围内, 无法与社区居民产生交流, 会降低旅游者对温泉文化的感知度, 损伤旅游体验的本真性, 长此以往会影响温泉地的可持续发展。
即便是温泉飞地, 也不可否认它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对于熊岳海滨温泉而言, 当地政府更是对其繁荣温泉旅游业寄予厚望。经济上的融合在这里表现为温泉产业链的延长和与当地社区内其它产业的衔接, 这也是做大做强温泉产业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 可持续发展问题
“温泉旅游属于资源依赖性很强的旅游类型, 温泉旅游资源的循环利用、温泉旅游地的环境容量及其环境影响、温泉度假区与乡村社区的协调发展都影响着温泉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10]对于熊岳海滨温泉飞地而言, 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温泉水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近年来, 随着熊岳温泉旅游的繁荣, 温泉水的使用量突破历史以往任何时期, 温泉水位线也随着开采量的增大而越来越低。温泉水有自我恢复的能力, 即每一时期内温泉水开采量控制在一定数值范围内, 地下温泉水位线是可以自行恢复的, 但如果长期超出这个数值, 温泉水位线就会恢复得非常缓慢甚至难以恢复。现今的熊岳温泉已出现温泉水位线恢复缓慢的现象, 这种可怕的现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待海滨温泉营业后, 温泉水的使用量将再创新高, 温泉水若无法保证充足供应甚至污染, 都会对海滨温泉造成严重的后果, 如何实现温泉水的集约和循环利用, 是关乎到海滨温泉长远发展的命脉问题。
因此, 严密监测地下温泉水的变化、合理管理温泉水的供应、杜绝温泉水的浪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此外还需严防地下水污染, 熊岳温泉泉眼距离海滨不足十千米, 需防止海水倒灌污染温泉水。
四、温泉飞地旅游开发对策与建议
(一) 强化交流, 共同繁荣
发挥温泉飞地作为区域温泉旅游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打破温泉飞地与其所在社区二元化发展模式, 最终实现温泉飞地与所在社区的共同繁荣,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交流。
首先, 要使社区居民“走进来”。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温泉飞地的建设中来可以加强社区居民对飞地的认同感, 化解社区居民与飞地之间的矛盾。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海滨温泉城工作人员的本地化, 充分发挥温泉产业的就业职能, 让本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海滨温泉发展的决策中, 并且使社区居民分享到温泉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利益, 带动和激发社区居民对温泉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社区居民走进来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打破价格门槛, 对社区居民采取优惠的门票价格策略, 让更多的居民有能力享受到海滨温泉带来的舒适体验, 既是对温泉地居民的一种福利, 也有利于海滨温泉的口碑营销。
其次, 要使海滨温泉游客“走出去”。即走进当地温泉社区, 与社区居民交流, 交流可以是语言上或者经济上等各个方面。只有在社区居民中, 才能够体验到未经包装过的、最纯朴的温泉文化, 游客与居民间的经济来往也是温泉经济效益实现的过程, 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温泉民宿、温泉街等成熟的开发经验, 为海滨温泉城之外的本地居民提供参与温泉服务的机会, 带动整个区域全面发展。
再次, 延长温泉产业链, 强化经济交流。延长温泉产业链可以使温泉经济效益最大化, 除传统的温泉养生保健外, 还可以发展温泉地产、温泉观光、温泉农业等;同时应注重加强后向经济联系, 在海滨温泉开发建设中尽可能利用本地的原材料和人力资源, 减少经济漏损, 提高经济效益。
(二) 品牌扩容, 提升形象
熊岳温泉历史悠久, 在大众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毫无疑问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 但海滨温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它将温泉文化与海洋文化相融合,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独具魅力的温泉文化, 它不仅与其它温泉不同, 而且也区别于当地传统的温泉, 这也是海滨温泉赋予熊岳温泉的新的内涵和特色, 从这个角度看, 可以说, 各种经营模式的疗养院是熊岳温泉的过去, 天沐温泉度假村是熊岳温泉的现在, 那么海滨温泉则是熊岳温泉的未来。
同时, 从2009年到目前为止, 海滨温泉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 努力将海滨温泉的形象深入人心, 扩大海滨温泉的影响力,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以预见, 在目前良好发展势头的引领下, 将来海滨温泉品牌有可能取代传统的熊岳温泉品牌, 成为营口市温泉的一张新名片。这不仅是一种品牌的扩容, 更是品牌的创新和形象的提升。
(三) 资源整合, 打造特色
特色是决定温泉吸引力和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自从2010年辽宁省提出建设“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战略目标, 省内掀起一片温泉旅游开发的热潮, 大大小小的温泉项目纷纷上马, 在这样的情况下, 千篇一律的趋同式开发已不能使温泉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在熊岳海滨温泉, 则完全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之所以引熊岳温泉水到西部海滨开发建设海滨温泉, 决定性原因是西部海滨拥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这里既有高品质的“3S” (阳光、大海、沙滩) 资源, 如月牙湾海水浴场和金沙滩海水浴场等, 又有优质的温泉资源———来自熊岳的“高温医疗矿泉水”, 这种“海+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组合将会带给游客全新的旅游体验, 这也正是海滨温泉的特色, 更是与其它温泉地相比之下的优势和强有力的竞争力所在。
五、结论
温泉飞地现象的出现蕴含着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给温泉飞地下了比较确切的定义, 并以熊岳海滨温泉飞地为例对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熊岳海滨温泉飞地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 即熊岳历史温泉地的繁荣与西部海滨地区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组合;熊岳海滨温泉的飞地化特征主要变现在它是区域温泉旅游的增长极及其主导资源和利益主体的飞地化三方面;在开发建设中需注意新温泉地与历史温泉地的关系、温泉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的融合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最后提出了熊岳海滨温泉飞地要发挥其作为区域温泉旅游增长极的扩散效应, 注重温泉飞地内外之间的交流, 达到共同繁荣;同时扩容品牌, 对整体品牌形象进行提升, 同时最重要的是对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打造独具特色、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的温泉地。
此外, 温泉飞地毕竟是一种全新的温泉开发形式, 尚极少有学者对其关注和研究, 不论这种开发形式本身还是其是否值得在其它有条件的地区推广, 都还需日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讨。
摘要:随着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 温泉旅游开发逐步成为一种热潮, 将飞地理论引入到温泉旅游开发中, 提出温泉飞地的概念。认为温泉飞地是一种全新的温泉开发形式, 对于温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熊岳海滨温泉为例, 对其产生的背景、特征以及开发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从交流、品牌、形象三方面提出了开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温泉飞地,海滨温泉,旅游开发,熊岳
参考文献
[1]于洋, 王艳平.中国温泉旅游研究三十年进展[J].旅游论坛, 2009 (5) :667-672.
[2]李小建, 李国平, 曾刚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08-209.
[3]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
[4]文彤, 单樑.旅游度假区飞地问题的规划解读—以佛山市南国桃园为例[J].旅游论坛, 2011 (1) :40-43.
[5]刘晓鹰, 杨建翠.欠发达地区旅游推进型城镇化对增长极理论的贡献—民族地区候鸟型“飞地”性旅游推进型城镇化模式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 (4) :114-117.
[6]刘爱利, 刘家明, 刘敏, 等.国内外旅游度假区孤岛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 (6) :109-118.
[7]刘亭君.对解决我国乡村旅游中飞地化现象模式的思考[J].科协论坛, 2007 (6) :75-76.
[8]许洪杰.试论“旅游飞地”对秀水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启示[J].价值工程, 2011 (8) :139-140.
[9]王艳平.温泉移动及大温泉旅游度假建设[J].旅游学刊, 2010 (2) :79-83.
[10]王华, 彭华.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30-34.
贵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 篇2
[关键词]温泉: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32-01
温泉旅游作为主题旅游的一种形式,演化至今已经历经了2800多年。温泉旅游兴起于欧洲,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温泉的治疗作用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建造了一些著名的温泉城。18世纪以后,温泉旅游在北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亚洲特别是日本达到鼎盛,并风靡全球。目前全世界共有各类温泉旅游胜地6千多处(见表一)。早期的温泉旅游以温泉的治疗作用为主要吸引因素,随后逐渐演化成为集治疗和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温泉旅游度假区,20世纪以来,温泉旅游功能日趋多样化,并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温泉文化”,游客也由上层阶级向中层阶级和工人阶级转变。
我国温泉资源利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千多年前泰始皇为治疗疮伤而修建的“骊山汤”。西安的华清池、北京的小汤山、南京的汤山、以及笔者家乡遵化汤泉等温泉地无不与历代帝王将相相关,流传着众多的典故和传说。但作为温泉旅游这一业态出现,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开始,政府机关、专业工会、厂矿、部队等相继在温泉地建立了各种温泉疗养院(所)。例如1952年全国总工会在遵化兴建了汤泉工人疗养院。至60年代中期,我国的温泉疗养院(所)达到一百余所,这些温泉大部分都是全民性质的职工福利事业单位。改革开放后,伴随医疗制度的改革和旅游业的发展。公费温泉治疗患者大幅度减少,温泉地对外开放,温泉地由疗养功能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由此出现了第一代温泉旅游度假区。特别是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新建了从化温泉、中山温泉、深圳石岩湖温泉等一大批温泉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逐渐细分,温泉旅游也把养成功能和休闲度假旅游完美融合,因此更加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佳的投资潜力。由于温泉旅游受到战略投资者的关注,各地都在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温泉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目前全国温泉数量大体为3800多处(部分省份拥有温泉数量见表二)。国内发现的这些温泉,除了一小部分“养在深闺人未识”尚未开发之外,大部分都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在当地都小有名气。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开发利用的温泉大多固守一方、独立经营。整体上呈一盘散沙的局面。从个体上看,温泉旅游经营企业的激增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一些投资者在缺乏调查研究与长远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将温泉资源等同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在产品上也热衷于照搬照抄,或者在规模及投资上攀比,不注重从中国本土文化和资源内涵上去设计、建设,对消费者更是缺乏真正有力的引导,造成一些温泉旅游地“门前冷落鞍马稀”,有的刚一营业就面临倒闭的窘境。针对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温泉旅游开发继续走过去那种粗放、松散、急功近利的老路子越来越行不通了,当前和今后,必须着力转变发展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具体而言,有以下五条:
1成立行业协会,促进温泉旅游业走协同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国温泉旅游业的发展,把我国建成一个享誉世界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亟需组建一个统一的温泉旅游协会,实现跨区域的联合,形成一个大的营销共同体,面向国际旅游市场集中推销,让每个会员都能够从中受益。如果全国性的协会组建起来有难度,那么,可以先探索组建区域型的行业协会,待经验成熟之后再搭建高一级的协会组织。我们高兴地看到:2004年9月中国第一个温泉旅游协会——广东省旅游协会温泉分会成立,并在加快当地温泉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2举办特色活动,促进温泉旅游业走开放发展之路。在温泉旅游地组织开展一些特色活动,搭建开放的平台,借势聚力,提升温泉自身的知名度。例如: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日本古汤电影节和台北电影节等,都是将电影节与温泉活动成功结合的典范;日本别府每年4月都举办温泉感谢节,我国广东从化举办的温泉节、河北平山举办的温泉节等,都取得了成功。
3面向多元市场,促进温泉旅游业走品牌发展之路。和其他行业一样,我国的温泉旅游业正在进人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诚信的载体,是区别于同类企业最有效的手段,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打造一个具有知名度、美誉度的品牌,最有效的抓手就是围绕目标市场、深挖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品、加大营销力度。例如:珠海御温泉面向成功商界人士等高端人群着力开展“御式服务”,独创了以“御泉道”、“温泉健康调养”及“六福汤N次方”为代表的品牌,并通过品牌输出的模式建立起数十家连锁温泉,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4深挖文化内涵,促进温泉旅游业走文化发展之路。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决不是“挖坑、放水、盖房”这么简单,必须与当地历史文脉保持一致,以人的感受为导向。例如:日本的温泉池绝不使用马赛克、瓷砖等类型的建材,而改用形状不规则的大石头或鹅卵石,让人感觉天然古朴,与周边环境非常搭配,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温泉都有历史古迹依存,这是最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大力加以保护开发,突显温泉的文化内涵。例如华清池为了再现盛唐沐浴文化,建筑结构均为仿唐式的,池子也模仿唐汤池遗址建造,工作人员的服装与服务程序也以启风唐韵为主题,使得这一温泉汤池从整体上与其文化环境相协调。
贵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 篇3
目前, 重庆温泉旅游的开发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但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重庆温泉旅游的发展作了相关研究。本文拟在此基础上, 重点讨论基于休闲理念下的重庆温泉旅游开发。以休闲为核心理念来开发重庆温泉旅游产品, 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或“安排”娱乐和休闲的第二空间, 其目的是致力于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一、温泉旅游开发优势分析
(一) 供给环境分析
1. 良好的温泉资源优势。
有山城之誉的重庆是个温泉城。山峦起伏的重庆, 地热温泉资源总体上表现为得天独厚的“山山有热水, 峡峡有温泉”的特征, 被专家评为“具有世界级品质”的温泉旅游资源。据统计, 目前重庆温泉地热水日涌水量达10万立方米以上。在重庆主城区70公里范围内, 就有两百个温泉, 著名的除北温泉、南温泉、东温泉和西温泉外, 还有统景、天赐、海棠晓月、海兰云天、梨树湾等。同时, 重庆温泉旅游资源品质优越。温泉水温以40~55℃居多, 平均水温较高;且矿物含量较高, 温泉水质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如锶、碘、锂等元素。除此之外, 重庆市的温泉旅游资源是以大气降水溶滤并且经过深部自然循环加热形成, 因此, 其具有典型的可再生特征。。这种资源的可再生性铸造了重庆温泉旅游资源的界级品质。
2. 良好的区域经济优势。
一般而言, 大型温泉地的投入较大, 只有在较为发达、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 才能保证具备一定旅游消费能力的居民去光顾。因此, 温泉旅游地的投资回报往往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由于重庆的大部分温泉资源地处经济发达地区, 为将其开发成为较大规模的温泉旅游地提供了资金支持。此外, 重庆大多数温泉都基本处于主城区及周边地区, 交通便利。良好的交通和区域经济优势可为重庆温泉旅游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
3. 政府强有力的产业扶持政策。
2005年底, 重庆市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小组审议通过了《2005-2010年重庆温泉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提出要将重庆打造成为“温泉之都”的发展框架, 重点发展3个国际级、4个国家级、22个地方级温泉建设项目。随后的2006年9月, 重庆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的意见》, 至此重庆打造“温泉之都”有了科学的规划和布局。2007年, 市政府提出构建“一小时经济圈”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对重庆温泉旅游业的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 重庆温泉旅游业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到2010年, 全市温泉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长18%以上, 基本实现温泉旅游产业化, 让重庆温泉品牌继三峡、夜景等之后, 成为重庆旅游的一张新名片。
(二) 需求环境分析
1. 休闲旅游需求日益扩大, 温泉旅游受到追捧。
根据《中国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 1999年仅占8.6%的度假休闲旅游到了2007年上升至28.1%。集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温泉旅游热潮持续升温。《重庆市温泉旅游产业战略研究》预计, 重庆温泉旅游产业在2010年到2020年将保持20%的年平均增长率, 2020年重庆温泉旅游者的人数将达到3414.27万人次的规模。
2.
现代人对“回归自然”的偏爱, 温泉旅游可以满足其在旅游过程中要求的多种旅游需求。由于旅游者的主要构成是城市人, 而所谓“回归自然”又是现代文明中的一大主题。因此, 对回归自然的追求成为现代旅游中的一项基本特征。有关现代休闲和娱乐方式的调研表明, 最受欢迎的娱乐休闲方式, 已经不再是那种纯旁观的被动方式。作为休闲方式之一的温泉旅游, 因其可以给旅游者提供减轻压力、身心健康与放松、亲近自然、寻求理性回归的休闲目的, 已得到越来越多大众旅游者的青睐。
二、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索
根据不同角度, 温泉旅游的开发模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说来, 可根据区位条件、区域经济、资源禀赋、客源市场, 结合旅游功能, 可将其分为康体保健、观光娱乐、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综合开发五种开发模式。开发模式不是固定的, 它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因时因地因诸多条件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开发模式。就重庆具体情况而言, 由于温泉资源丰富优越, 一个温泉旅游地并不固定一种开发模式, 而是有多种开发模式。因此, 重庆温泉旅游的开发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
(一) 观光娱乐开发模式
此种开发模式是凭借良好的资源和自然环境, 以及完善的娱乐设施来吸引游客开展观光、娱乐、休闲等活动。此类型虽然凭借的旅游资源并非出类拔萃, 但因其较好的资源组合以及便利的交通, 深受游客欢迎。
重庆东温泉风景区是观光娱乐开发模式的代表。它地处重庆市巴南区东泉镇境内, 景区内山、水、泉、林、洞、峰、峡、瀑、岛等自然景观一应俱全, 楼台亭阁、宝刹古寺、传统文化、历史遗迹遍布, 列重庆四泉之首, 深受重庆市民的喜爱。
(二) 康体保健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利用温泉水中富含的矿物元素以及人工配方, 开发养生健体、美容美体等各种康体保健产品。这种类型的温泉资源资源禀赋较好, 针对以散客为主的高端市场。
重庆统景温泉风景区是康体保健开发模式的代表。它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东部御临河畔, 因其类型多、流量大、水质优、科学价值高等显著特点, 位居西南第一, 是全国最大、最集中的温泉群。此外, 该景区所辖温泉富含多种矿物质成分以及微量元素, 具有很强的药用理疗效果。
另外,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内的天赐温泉, 经国家卫生及矿管部门鉴定, 富含偏硼酸偏硅酸、钙、硫、锶、镁、氟等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 简称“镁锶泉”。
(三) 文化体验开发模式
文化体验温泉旅游依托历史文化深厚的高质旅游资源, 向游客提供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 针对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端旅游消费群体。
重庆南温泉风景名胜区是文化体验开发模式的代表。南温泉地处重庆市东南郊花溪畔, 距市重庆市中心21公里。南温泉公园为新“巴渝十二景”之一, 山、水、泉、林、洞、瀑皆具, 独具特色的温泉和蜿蜒而过的花溪河组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园内有多处抗战文化遗址。抗战期间及解放前后, 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均到此作温泉浴。
另外, 位于重庆市铜梁县西泉山谷中的西温泉, 峡谷峰壑多姿, 竹木丰美, 泉温水洁, 山水如画。风景区内散布有丰富的“陪都文化”遗址, 为景区平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四) 综合开发模式
此开发模式凭借良好的温泉水资源, 开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康体健身、商务会议等多功能旅游产品。该类型温泉旅游地区位条件一般, 远离大中城市, 周围自然人文资源丰富, 适应各层次、各类型客源市场。
目前, 重庆温泉旅游地都采用有这种开发模式, 但其开发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温泉产品还不是太完善, 缺乏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并重的产品。
三、温泉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一) 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温泉资源, 提高温泉产业发展水平
重庆目前温泉年利用率很低, 大量热能尚未得到有效利用。造成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温泉能源性质的科学认识;此外, 受开发技术局限, 目前重庆市温泉水的回收率很低, 利用方式单一。为了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重庆的地热资源, 首先, 应走产业发展之路, 延伸温泉旅游产品的产业链, 将其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次, 要大力开展基础性调研和综合规划, 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率, 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二) 培育地域温泉文化特色, 打造温泉品牌
温泉旅游的核心是温泉养生文化、度假文化和休闲文化。要对温泉产品进行有效开发久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和包装, 着力提升和创新产品, 挖掘文化内涵。要善于挖掘潜藏在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价值, 彰显重庆温泉产业的文化特色, 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打造温泉旅游精品。使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温泉之都”。
(三) 增强管理意识, 形成独特的管理模式, 提高服务质量
重庆温泉度假地缺乏成熟的管理模式, 进而管理水平低, 造成景区运作出现很多问题。因此, 加强温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温泉产业发展形势, 懂市场、懂管理、懂营销、懂运作的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才。同时, 加强与国际国内温泉旅游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 加快人才培养, 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与水平。
(四) 加快温泉资源管理条例建设, 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2004年9月,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广东省温泉旅游服务规范》, 此举极大促进了温泉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重庆市也应该参考国内外温泉建设管理先进经验, 研究制定重庆市温泉建设、管理、服务、质量等标准规范, 实行标准化管理, 以提高重庆市温泉旅游质量, 进而提升温泉旅游水平。
摘要:温泉旅游作为体验性休闲旅游, 由于其具有疗养、保健、健身的独特作用, 正受到越来越多崇尚健康生活的度假旅游者的青睐。论文基于休闲理念结合重庆温泉旅游的开发优势, 深刻分析温泉旅游开发新模式, 并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温泉旅游,重庆,开发,休闲理念
参考文献
[1]叶文.城市休闲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2]宋林琳.重庆温泉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8 (7) .
[3]赵小鲁.重庆市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想[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7) .
[4]宋林琳.“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战略下的温泉旅游开发[J].商场现代化, 2007 (9) .
[5]毕斗斗.温泉与广东省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 2003 (10) .
[6]向云波.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6.
庐山市温泉旅游效应研究 篇4
(一) 温泉旅游的经济效益。近年来, 庐山市紧紧抓住大旅游开发的历史性机遇, 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创新, 使全市旅游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庐山市温泉镇在2009-2010年, 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5.6万人次, 占同期庐山市市旅游总人数的49%;温泉旅游区直接创收为2.02亿, 占同期庐山市旅游总收入的75%。庐山市温泉旅游顺应九江乃至江西旅游快速发展的趋势, 并且在庐山市旅游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尤其在黄金周期间这种效应更加明显。温泉旅游已经成为庐山市旅游的龙头, 是庐山市旅游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庐山市市温泉旅游社会效益分析
社会环境既是旅游业必须依托的软环境, 也是旅游业的直接作用对象之一, 旅游业的积极或消极的社会环境影响集中反映在旅游地的社会和文化两大领域之中。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 温泉旅游的社会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温泉旅游开发除了有良好的客源市场支持以外, 还必须与城市有高等级公路等便捷的内外交通联系, 即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条件要好。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温泉旅游产业良好发展的保证, 温泉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制约。以天沐温泉开发为例, 景区周边不仅将有便利的交通路网, 给水排水、供电工程、园林绿化、清洁能源等都是景区周边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此外温泉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周边卫生环境的整治。例如固体垃圾等治污处理, 生态厕所、垃圾箱的设置等都将更加科学合理, 有利于当地今后招商引资。
(二)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温泉旅游业的发展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本项目将直接带动运输、商务、餐饮、旅馆、房地产、通信、农特产品、土特产、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为庐山市进一步扩大对外交往开辟了一个有效的窗口。
(三) 庐山市市温泉旅游开发的环境效益分析。旅游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 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关系是双向的交互过程。一方面, 环境资源为旅游产品的生产提供关键性的生产要素, 即自然或人为的可供旅游者欣赏和放松于其中的各种条件。
三、庐山市温泉旅游的负面效应
(一) 庐山市温泉“晕轮效应”明显, 不利于旅游整体营销。晕轮效应 (英文The Halo Effect) , 又称“光环效应”, 属于心理学范畴,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 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 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 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 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 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在观察对象时会因从某些个别特征推及对观察对象的总体特征的认识。
伴随着庐山市温泉旅游的快速发展了, 温泉对庐山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温泉品牌的效益也越大, 但是在庐山市温泉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一点就是, 庐山市温泉对旅游者心理上存在的“晕轮效应”。在对庐山市温泉的调查问卷当中, 可以明显发现一个问题, 在谈及庐山市时, 游客首先想到的就是庐山市温泉, 而对庐山市的其他旅游项目知者甚少, 许多的游客来庐山市也就是冲着泡温泉来的, 这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旅游者对庐山市其他旅游项目的选择。上述情况深刻反映出了旅游者在对待庐山市旅游问题上, 以温泉旅游涵盖了其他旅游项目。简单的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就是在问及秀峰为代表的观光旅游时, 大多数的都知道在庐山上, 却不知道秀峰就在庐山市市内。这一方面反映出庐山市温泉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 庐山市温泉过于深入人心, 在温泉的光环照耀下, 其他的旅游项目显现的暗淡无光, 这是不利于庐山市旅游的整体营销的。
庐山市旅游资源是极为丰富的, 在自然地貌方面:奇伟秀丽的庐岳主峰—汉阳峰, 幽深秀美的碧水深潭—秀峰龙潭, 享誉中外的名泉名瀑—谷蝶泉等等。在人文历史景观方面:历史悠久的归宗寺, 人间仙境的桃花源景区, 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等等, 再加上现阶段欣欣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休闲旅游, 庐山市的旅游大环境还是优越的。
在庐山市温泉先入为主的前提下, 如何利用好庐山市温泉的“晕轮效益”, 拉动其他的旅游项目的发展, 成为实现庐山市旅游格局多元化的重要手段。
(二) 片面注重经济效益, 造成旅游服务质量下降。随着庐山市温泉旅游的快速发展, 温泉旅游的负面经济效益也越发明显, 在经济利益的促使之下, 对温泉旅游项目的投资逐年加大。温泉旅游的快速建设, 造成温泉企业的畸形发展, 一大批新建成的度假村和度假酒店等温泉项目, 由于建设时间短, 管理经验不足, 再加上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和服务技能地下, 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服务质量, 是造成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温泉旅游是季节性的旅游项目, 有淡季和旺季之分, 每年的冬春季节, 是温泉度假的旺季, 同样也是投诉的高发期, 每年的这个时期, 工商部门反馈是许多的客人投诉, 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对服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恶劣的。工作在企业最前沿的人员是否能提供优质的服务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服务质量。庐山市温泉在做大做强的过程当中, 易出现只重效益而忽视对服务质量的提高, 在对职工的培训当中未能有效的突出这点, 直接造成员工的服务意识不强, 不能有效的应对客人的突发事情, 从而直接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及开春时期, 庐山市温泉旅游接待人数达到顶峰, 各大温泉酒店、度假村常出现爆满的情形, 这一特殊时期对整个庐山市温泉旅游行业形成巨大的挑战, 直接影响到接待服务质量。在面对巨大的接待压力, 接待人员的服务质量就显著的下降, 为了尽可能的多接待客人, 酒店、温泉度假村, 往往言过其实, 游客的旅游期望未能有效的达成, 旅游服务质量大大折扣。
(三) 旅游服务项目空间分布不平衡, 向温泉地聚集。庐山市市依托当地的温泉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温泉度假旅游, 逐渐将庐山市打造成为江西温泉旅游重镇。温泉旅游业发展成为庐山市的经济支柱, 在我们肯定庐山市温泉旅游的长足发展的同时, 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 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推动下, 庐山市的主要的服务项目向温泉地聚集。纵观整个庐山市, 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 在温泉开发地,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优于其他非温泉地, 这样的发展状况, 是不利于整个庐山市市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的。
在市场经济的微观调控下, 资本势必是向有利可图的地方聚集, 随着各大温泉旅游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使得当地的社会生产、生活服务项目扩张似的发展, 一者, 造成当地的商业气息过浓, 违背温泉度假, 远离城市喧嚣的本质。二者, 使得整个庐山市的社会、经济资源过分集中于此, 使得其他乡镇和经济落后地区未能有良好的发展条件, 从而是不利于整个庐山市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的。三者, 忽视了对其他的非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 如山水观光旅游的发展、冒险体验旅游以及各色农家乐休闲度假。
(四) 排他性经营, 使得企业与居民矛盾突出。在温泉经营过程当中, 庐山市许多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就是将偌大的用地用围墙围起来。这会将当地的居民赶到用地范围之外。使其生活空间缩小, 或者很难再自由进入原属于他们生活环境一部分的区域当中。在就是很难通过温泉度假区的兴建获取旅游收益, 仅仅雇佣当地一部分居民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并不是很明显。其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有限。所以, 排他性经营或者画地为牢的做饭并不妥当。它体现的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当地居民的某些权利。这种开发模式势必会引发当地居民的诸多不满, 并造成多占耕地等负面影响。
(五) 溢出温泉基本容量, 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温泉是极易被污染的旅游资源, 污水回灌、地下水位下降、盐碱化等都会对温泉造成严重的破坏, 甚至直接影响到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庐山市当地一些经济实力有限的开发公司, 在项目设计时考虑不周, 没能有合理配置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设施, 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加上在温泉开发之处没有能进行有效的科学的规划, 合理的开发温泉资源, 从而造成在温泉的利用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的破坏, 其直接影响到温泉旅游的质量, 最终还是限制其发展。每年的旅游旺季的到来, 庐山市温泉的旅游接待人数在一定程度上是超过了其温泉容量承载力的, 势必会破坏其温泉旅游资源。通常我们只把一般旅游地容量当作是游客舒适度的衡量标准, “超载”“堵人”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出现。但是温泉旅游地的容量门槛是不可跃越的, 泡温泉是游客选择温泉旅游地的主要目的, 当游客量溢出温泉基本容量时, 温泉旅游地就失去了自身吸引价值。
我国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篇5
1 我国温泉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我国温泉资源丰富。1986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公布全国共有温泉3398处。1998年天津地矿局在编制《中国地热资源规划》时提出全国温泉总数约有3150处。新华社2008年11月报道, 我国地质部门已探明温泉3700多处等。据悉, 目前我国已探明的温泉近4010处。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京、辽、鲁、粤、云、川、藏、琼等省市, 即使分布较少的华东地区如上海等地也有可供开发的温泉资源。
我国对温泉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 但用途均较单一。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建立温泉工人疗养院, 其专门用于职工疗养。而把温泉转入旅游利用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 我国温泉旅游产业自80年代开发利用以来, 已进入到大规模商业开发阶段, 各类规模的温泉旅游企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国家旅游局旅游区 (点) 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于2000年11月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旅游景区进行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截止2007年底, 我国温泉型旅游区 (点) 中, 5A级景区 (点) 1处, 4A级景区 (点) 26处, 3A级8处, 2A级11处, A级1处。
近两三年来, 我国温泉旅游业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势头。据统计, 我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温泉旅游地有2500余处, 正在策划和开发建设的温泉旅游项目还有数百处。目前, 全国规划在建的投资超过10亿元的温泉旅游项目达30多个, 有的项目投资高达106亿元, 而一些新兴产品如温泉新城、温泉小镇等有望在未来3至5年内出现。未来几年我国很可能将迎来新一轮温泉投资开发的高峰。
中国温泉旅游业发展迅速, 除京津以外, 在粤、闽、川、云、湘、辽都形成了一定规模。我国温泉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有着数量多、规模大、结构优化、综合性强等特点。其开发分以疗养、保养、休养、休闲、观光、娱乐等为目的的不同阶段, 而每一阶段的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目的都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单独存在或并存。如在我国温泉资源开发利用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温泉的开发形式多为室内温泉, 面向工人、干部及少数社会人士, 其功能比较单一, 为疗养、度假所用, 鲜少提及温泉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直至21世纪, 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则侧重于其商业价值, 集疗养、度假、观光为一体, 附加一些可供大众消费的温泉产品, 温泉文化也走向多元化。
但我们的温泉旅游资源开发还普遍存在盲目开发, 缺乏品牌特色, 文化内涵不足, 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对此进行理性地分析探讨, 对我国温泉产业健康持续地发展是极其重要。
2 我国温泉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温泉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温泉资源是一种能自然补给的可再生能源, 其分布受到区域水文和地质结构条件的影响, 是极易被污染的旅游资源, 过度开发或者盲目开发会对温泉水质造成一定的破坏, 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整个温泉资源的消失。目前温泉开发商对这一特殊可再生资源的脆弱性还认识不够, 在开发过程中, 有些旅游区只重视开发利用, 未设置相应的保护设施, 如污水处理设施等。这些开发行为都以短期利益为目的, 忽略了资源的长久可持续开发利用, 是极为不合理的。同时造成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 都不利于温泉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2.2 温泉旅游市场细分不够
温泉旅游市场的细分, 是针对不同的客源开发相对应旅游产品的一个过程。市场细分建立在对市场的调查和统计资料之上, 若对温泉客源市场的调查不够完善, 缺乏对消费者心理及行为规律的客观分析。不明白温泉消费群体的结构差异、出游目的及消费能力, 设计出的温泉旅游产品则会盲目投入市场, 而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却不足, 造成资源浪费, 并直接影响到开发商的经济效益。
2.3 温泉旅游资源品牌形象模糊
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 在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也投资甚高, 但却一直没有打造出知名温泉品牌。在品牌塑造上, 我国现有温泉旅游品牌与温泉旅游资源相去甚远。而温泉产品除了疗养、洗浴等方面外, 很少有对温泉文化深层次挖掘的产品出现, 市场上的温泉产品大多单一, 缺乏特色和竞争力。
2.4 温泉旅游管理有待加强
我国现有的温泉旅游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机制, 经营理念创新不够, 特别是在目标制定、绩效管理、激励和人资管理等问题上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 对于温泉旅游企业内部的设施标准化管理, 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运用不熟。在温泉旅游服务过程中, 温泉旅游也应该从单一的功能开发、粗放经营、低层次服务向多元化、人性化、高水准个性服务方向发展。
3 我国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3.1 合理开发资源
温泉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组织部分是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开发温泉旅游资源时, 一定要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的保护。温泉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资源, 同时如果开发不得当, 也会导致这种极具商业价值的旅游资源枯竭。因此, 从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 到建设经营管理, 都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重视旅游环境与当地自然环境, 人文社会的和谐结合, 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2 重视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使温泉旅游能针对特定需求开发对应产品。温泉旅游市场的细分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开发成本。对于温泉旅游开发商来说, 针对温泉消费者不同的年龄、职务、爱好、消费能力, 对需求的产品进行调查, 并进一步开发特色产品, 定制温泉产品, 从而在温泉旅游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
3.3 塑造品牌形象
我国的温泉历史由来已久, 但纵观国内的温泉旅游开发现状, 经典的温泉项目少之又少。大多都是照搬照抄国外的温泉旅游项目, 缺乏本土特色和自身的品牌观念。我国的温泉旅游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内涵特色打造民族品牌, 传承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特色, 丰富民俗文化、民间传说、风水、中医等传统文化, 让消费者能够深刻体验到温泉旅游产品的内涵和温泉文化。
3.4 增强管理意识
我国温泉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道路, 我国温泉旅游的发展现状是资源优质, 发展迅速, 分布广泛, 潜力巨大, 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开发的起点较低, 规模较小, 品牌不精, 管理思维落后。这些都会制约温泉旅游市场今后的快速发展。因此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管理必然要形成一体化, 从而实现温泉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温泉旅游正在形成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产业, 并能带动相关休闲旅游经济的发展。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阶段, 温泉旅游发展既面临着机遇, 也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在开发建设中, 一定要科学分析, 扬长避短,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王艳平.我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03) .
[2]孙丽萍, 王艳平.转型时期旅游产品创新与温泉开发——兼论辽宁省龙门汤温泉开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3) .
[3]高鹏.我国中西部温泉旅游开发对策研究—以华山地区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2006, (02) .
[4]张春丽, 王昆欣.基于休闲经济背景下的我国温泉旅游发展分析[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08, (02) .
辽西地区温泉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篇6
(一)辽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优势。有多处目前已经初步探明但尚未开发的温泉地热资源,温泉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潜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辽西虽然相对辽东、辽北等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但辽西河流纵横,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市委、市政府开发温泉资源、打造辽西地区温泉旅游品牌的思路形成后,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温泉旅游资源普查,农村采取从乡镇到村屯,城市采取从街道到社区,经过这一地毯式详实缜密的普查,到目前,全市共发现温泉资源20余处,为辽西地区未来的温泉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温泉旅游经济在辽西地区的发展问题分析。
(一)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手段的管理松散。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监察的应用与管理应提高到管理的范畴中,提高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手段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步骤中,通过发展管理监察管理,来带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发展的有效性与公正性,但是现如今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有效性低下,主要表现为对单位所有的监察管理人员及其工作水平不能充分掌握,对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效率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源自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监察监督方式的应用与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对监察监督的应用管理的具体实施不够全面,导致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手段不足,管理有效性低。
(二)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随着辽西地区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应用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国家政策及温泉旅游企业年度计划的原因,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应用管理及旅游资源的有效性,增加单位的销量,但是对于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过程中对监察的应用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控制力度不足,专业监察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来改良应用管理手段,加强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的有效性,为辽西地区整体行业的监察监督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辽西地区温泉旅游经济的发展未来分析
(一)建立温泉旅游监督管理控制的制度。通常由温泉旅游企业的管理部门制定应用管理制度,对监察与温泉旅游人员的使用方法以及规格进行规定,对应用管理队伍的建设有监督性的作用,对温泉旅游管理的标准也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了温泉旅游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中的有效性。并且在进行温泉旅游应用管理的过程中,制度是监督温泉旅游控制与管理有效性的最有力措施。
(二)加大对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的监察应用管理使用的力度,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与旅游资源的效率。在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资源工作中实施监察应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实施双方人员互相监督的手段,最大程度加强监察及旅游资源的应用与效率的有效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应用管理的手段,对于这类监督体系,必须要保证由专业性的监察人员与旅游资源人员来进行,加强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应用管理监察的控制,保证了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工作的正常有效发展,还可以通过监察的管理来完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效率监测,来保证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当然加强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最基本手段还是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应用管理人员的聘用,旅游资源人员是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重要人员组成部分,管理头脑与管理手段过硬的人员是保证旅游资源效率的基础部分,完善招聘体系是加强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重要方式,需要得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管理层的重视与关注。
(三)完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于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工作标准程序,保证旅游资源的可靠与有效。在进行具体的监察的应用与管理改革工作前,要注意对管理手段的制度建立与规章控制,才能从基础上实际加强温泉旅游监督管理的效果,因此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而言,在进行实际手段完善之前,要加强对制度与规章的控制,才能最大程度完善监察对于旅游资源工作的效率。在进行相关制度管理时,可以加强对监察监督及旅游资源人员的工作控制,说明对于工作人员工作的要求,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进行规定与要求,从最基础的方面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温泉旅游管理的有效性,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资源的相关人员结构,改革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手段,全面带动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管理与管理监察改革的进程。
(四)要明确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全面发展与控制温泉旅游在旅游资源中使用的力度。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改革工作过程中也要着重关注温泉旅游的使用量,也就是将温泉旅游带入到辽西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应用管理工作中,关注温泉旅游在工作中使用的质量与效率,对于监察的管理人员,可以规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质量,让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并且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要通过监察的应用与管理对整体的旅游资源工作进度进行预测与监控,保证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效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发展的控制,最终达到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有效发展的目的。
(五)注重员工的招聘质量。辽西地区企业的改革工作过程中也要着重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也就是将以人为本带入到辽西地区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关注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对于管理人员,可以规定员工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质量,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并且阿里巴巴企业要通过优秀企业管理对整体管理工作进行预测与监控,保证优秀企业管理的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阿里巴巴企业的年度工作目标,加强对辽西地区阿里巴巴企业发展的控制,最终达到对阿里巴巴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结束语:
浅谈大庆温泉旅游的开发模式 篇7
一、大庆温泉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大庆是国内罕见的地热富集区,地热田热储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地热梯度高于全球平均值,是国内最大的中低温地热田,发展温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我市的温泉旅游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温泉资源虽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利用,但开发过于注重温泉本身的价值,与旅游结合不够,还只停留在浅层次上的开发。主体上仍然是以温泉洗浴、疗养治疗为主要功效,进行简单的传统式开发。很多地方还是以“温泉+宾馆”、“一个大池一个小池”为特征,开发模式与旅游功能单一,缺乏地方特色,未能充分发挥地方资源特色,产业无法形成规模与深度开发,对未来的产业升级极为不利。
二、大庆温泉旅游开发模式
大庆市在开发建设温泉旅游产品时,应当统筹规划,防止过多过滥,近距离重复,要突出地方特色,开发适用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时段、不同消费内容、不同消费档次的系列产品。要与温泉资源特色、旅游功能定位、环境、区位、市场等因素紧密联系起来。
(一)以温泉为主导的大旅游开发模式
大旅游是一簇产业群体,是由旅游业六大要素形成的大旅游主导产业与其直接相关的大旅游辅助产业,以及由于经济、技术联系而间接相关的大旅游关联产业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体系;是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强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开放性、互动性和综合性,谋求整个大旅游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和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大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大庆温泉旅游开发规划要结合旅游业六大要素企业及旅游相关其他产业项目的配合,有效开发温泉资源,合理利用温泉资源,使产业联动,合理布局,不能单纯建设温泉宾馆、温泉会馆、温泉度假村等项目,而应形成以温泉为主导的温泉城、温泉旅游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品的组合态势,才能拉动有效的温泉经济。
(二)社区参与式度假疗养温泉开发模式
社区参与式度假疗养温泉开发模式主要是以温泉资源为核心,以度假疗养为主题,鼓励社区参与,辅以先进的医疗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温泉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大庆市位于东北地区,区位寒冷,人们对热的需求量大,经过地热水质化验分析,大庆地区的温泉具有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可利用偏硅酸、氟、硫化氢、偏硼酸、氡的保健功能及热矿泉的温度、浮力、压力等物理学作用,在旅游度假区开展中西药浴,物理保健等。温泉保健的开发利用不仅要为旅游者提供温泉配套设施,而且还应当向旅游者配备一支专业的、有经验的保健医生、健身顾问等。因此,社区居民的参与成为温泉旅游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三)温泉特色文化开发模式
温泉旅游文化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包括温泉景观文化、温泉养生文化、温泉服务文化、温泉休闲文化、温泉沐浴文化、温泉文学与艺术、温泉宗教与民俗等。
大庆市的民族生产生活文化是牧文化、渔文化和农文化,游客在亲身体验温泉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温泉旅游景区其他的文化。从而使一泓温泉蜕变成了人们寻求一种特殊精神享受的“文化天堂”。温泉旅游产品要体现温泉独特的文化内涵,使旅游者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就要注重温泉地环境的营造,考虑温泉景区“物化”建设。温泉景区建筑最能体现温泉文化,建筑是文化的外在,温泉文化主题决定了温泉区的建筑风格。温泉建设与发展要突出北方文化特色。
(四)温泉小镇开发模式
温泉小镇是当前国际温泉旅游产业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是温泉文化孕育、发展、繁荣和传承的主要载体和发展平台。大多具有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双重功能,成为独特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温泉小镇是温泉旅游产业最主要的产业集群模式,发展温泉旅游产业集群,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发温泉旅游产业的最佳途径。大庆市林甸县是温泉资源分布非常集中的区域,区位条件优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不可复制性,适宜于采用这种模式。通过模式的开发,有利于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市场共享和品牌共享等。
总之。大庆温泉旅游开发应当适当转移产品重心,扩大温泉度假区规模,形成综合化、多元化发展的局势,利用温泉+冰雪、温泉+湿地、温泉+观鸟、温泉+石油文化、温泉+民俗等多种开发模式来满足当前温泉旅游者休闲娱乐的多种需求。
息烽温泉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篇8
1 研究区概况
息烽温泉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东北43km处的温泉镇, 距贵阳市112km, 介于106°53′43″E、27°19′45″N,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2℃, 年降雨量1100mm, 海拔700m, 四面环山, 形成一个天然小盆地, 黑滩河、清水河南北纵贯其间。温泉出露于洋水河支流上游两条深切峡谷交汇处河漫滩及河流阶地上, 息烽—修文复背斜的北段北北向洋水次级背斜北倾伏端、息烽温泉断裂带, 出露层位为硅化白云岩, 热矿水沿岩石裂隙或经第四孔隙呈泉群上升涌出, 流量6.7—11.5 L/s、水温56 ℃, 含有主要微量元素有Sr 1.09—2.8 mg/L、H2SiO3 39.0mg/L、Rn 151.4Bq/L、F 1.7mg/L、Ra 3.6×10-12g/L、U 3.9×10-7ug/L、Th 0.5ug/L, 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 矿化度0.46g/L, 适宜医疗洗浴。1989年4月, 国家饮用矿泉水技术评审组把息烽氡泉水质评为“含偏酸硅和重碳酸钙型氡泉", 为国内优质的天然医疗和饮用矿泉。
息烽温泉开发始于1945年末, 由时任国民党政府贵州省主席杨森下令拨款修建温泉及别墅, 1947年7月完工, 建成温泉游泳池、四茶室, 供国民党达官贵人享用。抗战胜利后, 修通了公路, 温泉公诸于世。1956年, 省政府交省总工会管理, 经历年改善和扩建, 现以形成2.3万m2规模的建筑群, 划分成4个医疗疗养区:一区为治疗楼, 二、三区为省政府交际处, 四区为老干部病房, 以及医疗办公、后勤及宿舍区等。氡泉疗养区还设有一个供200 多人同时游泳、洗浴的室内自然涌泉游泳池, 同时也开设淋浴设施, 供游人、度假者随时洗浴, 祛病健身。建院30多年来, 先后收治和接待县内外职工及少数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来此治疗、休养达5 万人次[14]。
2 息烽温泉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发展温泉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温泉产业生态化:温泉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在进行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活动时把自己纳入温泉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中, 按照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规律, 将温泉旅游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限制在经济容量与环境生态容量范围之内, 通过分析温泉生态旅游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 对温泉旅游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程进行有效监控, 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旅游污染产生量, 实现温泉旅游资源的多种利用方式及其温泉旅游产品消耗后的循环利用, 最终降低温泉旅游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型温泉产业。
注重市场需求, 优化产品结构:首先, 温泉产业内部各相关环节在数量上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据测算, 息烽温泉的生态容量大约1000人次/d, 通过合理规划, 延伸其产业链以后容量可提高2—3倍。温泉产业要素, 即温泉吸引物、温泉旅馆、温泉餐饮、温泉购物、温泉娱乐等行业结构应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协调发展。其次, 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层次结构合理化。不仅量上满足游客的需要, 还注重不同消费档次泉池之间的比例。第三, 各环节的质量结构要具有横向协作的关系, 要求各个环节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步提高。
深度开发核心产品, 实现产业链耦合创新:引进生态技术对温泉吸引物、温泉餐饮、温泉旅馆、温泉购物等要素进行生态化生产, 实施生态营销, 引导旅游者进行生态消费, 积极开发温泉概念产品, 如动植物园、花卉园、中草药园、温水鱼类园、温水稻园等, 通过运用生态技术干预, 以物质多级别、多层次利用和能量转换、资源循环再生等生态原理为指导, 使温泉核心产品与温泉概念产品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实现耦合共生。
挖掘温泉文化, 塑造温泉养生品牌:温泉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保健养生"。息烽温泉是世界少有的氡泉, 对风湿、慢性肝胆道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均有疗效。硅酸对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消化道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低钠、低矿化度矿泉水可以避免血管硬化, 减轻心脏负担。通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 浴疗和饮疗配合各种理疗、体疗、针灸、按摩、中西药及有规律的疗养生活指导, 使疗 (休) 养人员身心健康得到较好的恢复。温泉文化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温泉崇拜。在佛教的温室经文中有沐浴的经文描述, 通过沐浴洗去凡世间的污秽。在温泉地的某些沐浴空间营造一种温泉圣水氛围, 使人们在洗浴温泉的同时感受生命之源的神圣, 通过与“圣水”的亲密接触, 净化心灵祛除杂念, 达到身心和谐[15]。
建立温泉产业生态化约束机制, 实现产业过程生态化:政府须协调好涉及温泉开发的相关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 发挥指导作用, 制定财政、税收、投资、土地等优惠政策和其他经济鼓励政策。将温泉产业生态化逐步从投资引导转向税收优惠, 将政府投资拉动转向企业自主选择, 使企业自发地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改善环境而寻求共生伙伴, 从而构建产业生态化共生模式。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支持企业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 产业系统内的人流、物流、价值流和能量流应在整个温泉产业中按照多种工艺路线合理流动, 在温泉产业结构要素间形成一种高效的“食物网"供给关系, 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温泉产业链网结构。
3 息烽温泉旅游开发模式
息烽温泉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性地设计生态温泉核心产品和生态温泉概念产品, 以及如何实现两者各要素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流的循环利用, 既保证生态温泉地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 又能获得最佳综合效益。温泉核心产品, 包括吃、住、行、游、购、娱6个单项,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所产生的有机垃圾、排泄物通过实施生态工程技术输入沼气池, 沼气池产出的能量和沼液分别供温泉核心产品和温泉概念产品生产利用;通过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温泉吸引物 (药浴池、花浴池、温泉疗养馆、温泉医院、温泉体育馆等) 消耗的温泉水通过净化、消毒后可重复利用, 也可直接用于花卉园、中草药园、果蔬园、温泉养殖馆、茶园、葡萄园和温泉稻园的浇灌和养殖, 而这些温泉概念性产品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供旅游者观赏、游览、休闲消费或转换为部分温泉核心产品。
从图1可见, 其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以温泉水为基础, 通过创新开发出以适应市场生态消费需求的温泉生态旅游核心产品和温泉生态旅游概念产品, 把温泉地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追求温泉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温泉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该开发模式充分考虑到温泉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特点, 在开发中必须给予各个要素有效投入, 使温泉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到温泉生态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系统中。
4 息烽温泉旅游开发的运行机制
息烽温泉生态旅游开发采用“省工会+公司+投资者+基地+承包经营者"的新型运行机制, 由省、县两级政府支持, 温泉镇农民参与, 公司经营和管理, 形成多种所有制载体共同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经营体。主要有:①政府。由贵州省政府委托的省工会和息烽县政府提供有关政策保障, 争取落实各部门的政策倾斜和扶持, 争取可能的财政支持, 对土地和经营承包进行协调和配合。②公司。引进在国际或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温泉旅游开发公司, 在政府的监督下负责息烽温泉生态旅游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对投资者的投资和承包者的经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为投资者和承包者提供温泉生态旅游产品规划、绿色市场营销和生态经营管理一系列社会化服务, 依托公司人才优势和影响力开展温泉生态旅游产业技术开发、高新生态技术引进和推广等工作。③投资者。选定项目与管理公司签订合同, 同时取得与投资额相当的温泉旅游资源占地面积50年的承包经营权, 以及所属地域的命名权和其他权利。投资者可一次上交承包费用, 也可每年上交承包费用。投资者可以自行经营, 也可委托公司经营, 并按照合同从公司获得利润。④基地。基地是联合各利益主体的载体, 其使用权和经营权既可以统一, 也可分离。公司可为投资者、承包者或温泉镇村民在生产、经营、销售上做好服务和协调等工作。⑤承包者 (公司或温泉镇村民) 。一是自行承包投资开发温泉生态旅游核心产品, 依照息烽温泉生态旅游的项目规划和资源分布状况自行选项和选址, 自主立项、投资、生产和经营, 并可同公司相互补充, 相互协调, 相互扶持, 共同发展。二是温泉生态旅游概念性产品开发者 (村民个体或集体) 承包土地和生产资料进行温泉水养殖、温泉花卉、温泉茶叶、温泉葡萄等生产活动, 其产品通过生态技术加工后以满足温泉核心产品开发的需要, 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观光、休闲、养生等功能价值。承包者承担全部劳务及生产性费用, 向公司或投资者上交承包管理费用, 然后获利。
摘要:温泉生态旅游是未来温泉旅游的发展方向。温泉生态旅游非常适合在温泉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开展。基于对贵州省息烽温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 对息烽温泉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开发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希望能为该区域发展温泉生态旅游提供决策参考。
【贵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推荐阅读:
温泉度假区旅游规划区位开发分析05-20
温泉旅游发展10-30
温泉旅游导游词10-08
中日温泉文化对比研究07-10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10-15
贵州山地运动旅游10-06
贵州全域旅游10-09
贵州热门旅游导游词07-06
贵州旅游市场现状分析11-11
贵州省旅游业论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