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2025-01-24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研究(共11篇)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篇1

贵州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关资源的可整合性高, 有具有喀斯特特色的壮美自然地理景观, 又有因多民族聚居而形成的多彩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 更因为是红军的发展壮大、中国革命由挫折转向胜利之地, 拥有极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资源。在现有的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中, 贵阳———凯里———镇远———黎平———桂林这一线路, 贯穿省内苗族和侗族的聚居区, 红色旅游与苗乡、侗寨风情交融结合, 特色突出。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及社会效益, 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地区民族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之一———建筑遗产造成影响。在响应国家《2004年—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号召下, 对少数民族地区中的红色旅游区建筑遗产现状进行研究, 有利于协调好发展与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 确保当地建筑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民族与历史文化特色。

1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区建筑遗产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黎平作为侗乡文化的中心地带, 在侗族聚族而居的地区,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 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 多为二至三层, 楼上住人, 楼下圈养牲畜、放置农具及杂物, 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而在汉族历史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融的德凤镇等地区, 建筑风格有其鲜明的地方特点, 翘街可作为其核心建筑群。几十座木结构的四合院是翘街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四合院四面封火墙高筑, 平面如方印, 人们习惯把它称为“印子屋”。对于四合院的砌筑并有翘角装饰的封火墙, 当地俗称“马头墙”。墙上的彩绘和门窗的装饰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 所有这些都体现着这座古城的历史渊源和当地的民族特色的融合。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 长期以来缺乏保护资金, 大多数革命遗址遗迹年久失修, 缺乏应有的保护手段, 加上“文革”期间的破坏, 很多古建筑群、会馆、庙宇、民居等损毁严重, 急需加固维修和整治周围环境, 如黎平秦溪白塔红军标语因墙体倒塌而严重受损。另外, 部分重要遗址遗迹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已划归私人所有, 新的问题需要在保护、开发、管理中得以解决。红色旅游开发规划滞后,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整体上落后, 难以展示丰富鲜明的红色文化, 陈列内容、展示实物、讲解、演示手段等各方面都亟待提升[1]。

2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区建筑遗产保护对策研究

本文通过对处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旅游区黎平进行分析, 探讨了贵州如何在红色旅游开发中同时保护民族民俗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建筑遗产, 总结了如下建议:

2.1 建筑遗产得以统筹规划

在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和精品工程的打造过程中, 黎平结合红色旅游与建设规划对建筑遗产进行规划, 使保护更有侧重点。

2.2 结合城市和红色旅游发展编写建筑遗产保护规划

将建筑的遗产保护工作与城市发展规划、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首先, 可以通过建立建筑遗产的“个人档案”对各地区范围内拥有的各种种类等级的建筑遗产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 再具体到保护项目规划中, 结合已形成的城市肌理和景观要素, 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调整, 增强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的可操作性。另外当今的红色旅游已不仅仅是展示性游览, 游客更多倾向于体验性质的旅游方式, 单个重点建筑遗产的保护已不能满足需要, 在保护规划中综合考虑红色旅游的空间结构从而设计红色旅游线路已成为趋势。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编写时应具体涵盖保护措施、利用功能、展陈方案和管理手段四方面内容。

2.3 建立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

对建筑遗产的保护应遵循“设计科学、决策合理”的原则, 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估, 具体可通过统计和登记建立建筑遗产档案、设计单位实地调查、现状建筑测绘以及对建筑材料、工艺及结构的分析检测等一系列研究手段, 最大限度了解遗产内在价值和可利用价值。同时在结合考虑考虑旅游区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差异性的基础上, 明确建筑遗产保护修复设计的目的,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技术措施, 实现对遗产价值的最优保护、展示与利用。具体包括选择保护修复原则、制订保护修复技术措施、基本确定今后使用功能范围和公用基础设施的设计等[2]。例如黎平在红色旅游开发过程中, 主要针对的是德凤镇中心区翘街的古民居开发, 在“整体控制性保护再利用方式”和“开发性保护再利用方式”保护修复原则中, 采用开发性保护再利用方式较合适。

2.4 开发和保护向系列化方向发展

在少数民族红色旅游区进行建筑遗产的保护, 可以将红色旅游深化为对少数民族某一类型遗产共性的理解, 从一个更高的角度, 挖掘遗产间的相互关联, 转变只是孤立评价单个建筑遗产或单个景区 (点) 建筑遗产的认识方式, 深入对少数民族区域内地域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如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的黎平、榕江、三穗、锦屏和镇远等地区, 都既拥有红色旅游资源, 又拥有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可以将这部分地区的建筑遗产作为一个系列, 突出各自的特点, 进行统筹的开发和保护。

2.5 按照三级原则界定保护范围

在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的指导下, 严格按照“核心区、控制区、协调区”三级原则界定保护范围。综合考虑遗产价值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有区别、有过渡地进行保护, 而不仅仅是保护单个重点建筑, 不造成突兀的“金鸡独立”景观。黎平对黎平会议会址所在地———翘街的保护做法值得借鉴。

2.6 借助红色旅游建立社会的保护观

建筑遗产保护是社会性的, 保护的实质是人们对于建筑遗产某个层面或多个层面价值予以重视并施与行为展示, 保留其价值的过程。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仅仅通过专业保护机构的参与是远不够的, 特别是在当今受到全球化影响, 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民众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心理认同的产生和社会主导性价值观的形成对保护活动的范围和质量至关重要, 要广泛动员旅游目的地当地居民关心并支持保护工作, 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红色旅游的革命教育意义更容易联带引发民众对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感, 如江西南昌的市民们对南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以及“革命英雄城市”个性的心理认同, 为南昌城市革命建筑遗产的保护打下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少数民族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长期民族习惯风俗的影响, 建立社会的保护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可将当地的地域文化背景、历史文化建筑等内容放入中小学选修课程中, 或采用图片展览等方式对当地民众进行普及展开。

2.7 提高建筑遗产的管理效率

(1) 建立健全建筑遗产管理规定。针对建筑遗产所在地实际情况来制定近代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建筑相关管理规定, 突出地区特色, 明确遗产经营者的责权利和遗产保全性监督制度等, 可以促进建筑遗产的法制化和标准化管理, 也能作为文物保护法的有益补充。 (2) 灵活的建筑遗产经营管理方式。对于不同等级的建筑遗产, 管理方式也应当有所区别。政府部门应保证对重点建筑遗产直接管理, 而政府可对于一般建筑遗产向下放权, 由私人通过经济渠道、公益渠道参与保护与管理工作。灵活的管理方式可以使政府更有效地使用有限经费, 另外可以引入先进的保护技术, 如由具有专业建筑技术的机构来管理, 可以更好地对建筑进行修缮。

3 结语

浓郁的民族风情、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遗产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法宝, 这三者应该是紧密的有机整体。统筹发展的将各项资源有效整合, 真正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终统一, 才是走好贵州旅游特色发展道路并且保护好当地民族建筑遗产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罗永常.对黔东南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 2010 (2) :114-118.

[2]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 2006.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篇2

难得可贵的是:在旧社会里,像他这样的**者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并始终不放下手中保卫胜利果实的枪——永远紧跟着为国为民的共产党走**道路,为解放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最为感到佩服的。

而对于1949年 “百万雄师过长江”——南下的解放军大部队,我其实认为他们并不值得夸耀——因为这是“以强胜强”或“以强胜弱”的数百万南下的人民解放军,天天打“顺风胜仗”的结果——这样的场景就很像一群渡过江来的**,在疯狂的追打几个小偷一样——1949年南下的解放军认真的打仗或者乱打仗都打得赢。有什么值得夸耀……

而在1927年的红军时期,能够在中共早期创业阶段,即天天几乎赤手空拳的“以弱胜强”、“以一挡百”打赢敌人,并放手建立为劳苦大众的政权,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的生活,就极为难得可贵了——这才是真正令人佩服的白手起家、为国为民的大英雄啊!

在20xx年春,我和同事去铜仁市龙井巷参观烈士的故居,那儿的房屋、院落、鱼塘、植株等布置得相当整洁,有些像苏州园林的味道。

在展厅的墙上挂满了烈士的生平简历、相片、油画场景、旧书报、行军作战地图、中国工农红军使用过的大刀、长矛、枪炮、红军袖标、边币、怀表等珍贵的文物,让人大开眼界。 最使人更为感到珍惜的是:周逸群年轻时曾用过的一套雕龙画凤的古典双人床——像这样的“古典大床”,本人除了在中国北京的故宫内曾见过一套外,并未在其它博物馆见过相同的大床,这即是“物以稀为贵”啊!这样的陈列品布置,有许多与西安市的“张学良公馆”博物馆差不多,都搞得很好。

而在20xx年的2月初,我从湖南怀化车站乘列车到达贵州铜仁,又去参观了周逸群在龙井巷的故居时,结果大为失望——放在里面的烈士简历、油画、作战地图、大刀、长矛、枪炮、袖标、边币等**教育文物,像被“抄家洗劫”一样的统统不见了,仅仅只留下了一大套“桐油木板屋”似的黔东民居……

原来放置文物的地方,统统变成了一部分不知从哪儿找的一些司空见惯的旧木床、旧木椅、旧木头脸盆架子等“大路货”——还美其名曰说是“还原”了周逸群在年青居家时的“真实房间布置”呢?!

老天爷啊!你看看吧——这样的陈列布置在贵州省铜仁市的农村居民家中,随便都可以找到几个与周逸群故居差不多的房间布置场景。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 红色旅游 跨越式发展 可行性分析 对策

红色旅游是目前国内旅游界最为时髦的用语,受到国内外旅游界广泛的关注,据悉今后几年内,我国将在全国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打造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进红色旅游意义重大,既是促进中国旅游业更大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又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发展、整合各方资源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更是推进中西部旅游、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业发展后劲的需要。这使红色旅游深入影响到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成为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创造。

一、红色旅游的含义

按照国家旅游局的定义“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除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外,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文化意义,这正是红色旅游的核心价值所在。河北是红色旅游资源大省,近两年河北各地开始重视开发这一旅游资源。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河北省革命纪念地接待人数大幅攀升,全年总量超过1200万人次,省内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中,有8处接待增幅都在20%以上。可见河北省的红色旅游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河北省旅游资源状况及运营现状

1.河北省的旅游资源基本情况胡玲玲廊坊师范学院钟伟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省自然风光秀美、环境宜人,是全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和高原的省份,地形地貌齐全,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拥有旅游景点432处,全国十大风景名胜2处,列入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3处,秦皇岛海滨、保定白洋淀、坝上森林草原、燕山峻岭、太行风光等均为海内外旅游热点。

表 河北省旅游资源状况(单位:处)

注:资料来源 河北旅游网 河北林业网

2.河北省的旅游资源运营现状

1980年以来,河北旅游业一直以较高比例增长,既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同期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旅游总收入已占全省GDP的4%以上,个别城市已超过15%。由此可见,河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无论是从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分析,河北省旅游业仍然存在“小、弱、散、乱、差”等不良现象,尤其是缺少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加入WTO的需要。

三、跨越式发展的含义

跨越式发展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跨越式发展在此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河北省的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超过或远远高于其它兄弟省区;二是指河北省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超过或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以下是对河北省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可行性的分析探讨。

四、河北省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都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硬件”(即旅游资源、客源市场、交通与通讯等);另一个是“软件”(即政策的支持力度、政府的正确引导、明确的发展目标及公众意识等),河北省发展红色旅游具备了这两方面条件。

1.在“硬件”方面

(1)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全,时间序列连续,内容系统完整。根据国家旅游局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界定,河北省共拥有除长征外的7大类红色旅游资源(即建党建军、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统一战线、解放战争、革命家和革命烈士)、118处红色旅游资源单体。河北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8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进程的各个历史时期,均在河北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斗争遗迹。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诞生于乐亭县;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河北安平建立等;保定市是中国共产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源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河北省有“高蠡暴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河北省作为对敌作战的主战场之一,更是发生了众多永载史册的革命业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红色旅游资源体系。

(2)河北省区位条件好,具备发展红色旅游良好的市场条件。河北是全国惟一与首都北京和天津接壤的省区,省内及周边省市区人口众多,发展红色旅游有广阔的客源市场。河北交通发达、便捷。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航空方面,可利用北京、天津两大机场连接世界各地,石家庄和秦皇岛两机场可通达国内主要城市;铁路四通八达。河北是中国铁路密度最大的省份;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500多公里,居全国第二位。秦皇岛、京唐、天津、黄骅四个港口已开辟了众多的海上航线。

(3)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等级高。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涉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曾为中共中央旧址)、乐亭李大钊故居纪念馆、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等,皆为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特别是平山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是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指挥中心,中共中央设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所,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和新中国诞生的摇篮,在全国红色旅游产品中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

(4)河北省红色旅游景区与其他景观组合好,发展红色旅游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河北省的红色旅游资源多处于景色秀丽的太行山区,前来旅游的人不僅能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而且能观赏到秀丽的山水景观和太行山独特的民风民俗,如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即处于邢台前南峪这个“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西柏坡处于岗南水库旁边,而且与国家级4A级旅游区天桂山、驼梁相连。

2.在“软件”方面

(1)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思路与目标明确

2005年河北省将制定《河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将重点打造十大红色旅游线路,力争建成国内高水平、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红色旅游胜地。这十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分别是西柏坡、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白洋淀、冉庄地道战、狼牙山、董存瑞烈士纪念地、李大钊纪念馆、华北烈士陵园、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察哈尔军区旧址。

(2)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广泛的公众基础

河北省红色旅游景区大多与过去的文学作品有关:电影《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董存瑞》、《大决战》等,长篇小说《红旗谱》、《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这些作品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的

成长,在公众中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五、实现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河北省红色旅游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虽然具有综合优势,但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产品整体吸引力不够,主要体现在项目内涵较空乏、展陈方式单一、表现手段较落后,多为文字加图片的平面介绍,不适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目前的红色旅游景区,大多为事业性体制,总体上说市场意识、促销意识不是太强。红色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革命老区,可进入性差、资金匮乏、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这些因素制约河北省红色旅游旅游的发展。要实现河北省红色旅游跨越式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做到:

1.构造红色旅游精品,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做精产品,做活市场,做大产业的整体思路,努力打造冀南、西柏坡、冀中、冀东、张承5个重点红色旅游区,西柏坡龙头红色旅游景区,12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0条精品红色旅游路线和京南(含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红色旅游黄金走廊,以点连线,以线带面,辐射周边红色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把红色旅游品牌打造成河北旅游的主打品牌。

2.丰富红色旅游产品内容,提高了红色旅游产品档次

红色旅游不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应精心设计,符合旅游规律,积极引导红色旅游景区运用高科技手段,变单一的平面展示为平面、立体、动态、表演等各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体现红色旅游的内容。在组织开发旅游线路和项目建设上,注重做好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复合型的旅游基地和产品线路,如:可把西柏坡纪念地与平山县绿色生态旅游组合、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与涉县历史文化旅游组合、白洋淀与民俗风情旅游组合,产生叠加效应,增强吸引力。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可让游客通过地道进入自己所居住的民居,模拟“红”、“蓝”两军作对抗游戏,这会大大增强景点的吸引力。

3.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配置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和客源共享

如:河北与陕西两大红色旅游省份已合作,联手推广红色旅游产品,共同确定并推荐红色旅游重点线路。河北与山西抗战题材的产品也可合作,互通信息,联合促销,达到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区域共同发展的目的。

4.从抓重点景区入手,改善红色旅游景区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景区餐饮、住宿以及周边环境的水平,提升景区档次和接待能力

红色旅游资源景区一般可进入性较差,应重点解决,可通过财政资金、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等多种途径,加大投入;加快包括青年旅舍、家庭旅馆在内的经济型住宿设施建设。加强对旅游景区水、电、交通、步游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

5.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搞好红色旅游宣传推广

可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部分高速公路上设立河北红色旅游大型户外广告牌。精心编制一批发映河北红色旅游资源特点,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光盘。利用多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扩大宣传,为旅游者搞好信息服务;另外结合今年抗战胜利60周年、长征胜利70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利用巡回展、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集中力量进行“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和“太行硝烟,胜利曙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要特别注意与当前开展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真正把红色旅游办成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

6.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对红色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努力提高景区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红色旅游的宣讲和导游水平。

相对山水风光游,红色旅游对导游员的文化内涵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不仅要通晓当地的革命史,还要了解整个区域乃至全国的革命发展脉络。旅游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好红色旅游解说词并切实搞好培训。召开河北省红色旅游研讨会,一方面谋划河北红色旅游发展大计,另一方面为红色旅游发展造势。

六、结束语

发展红色旅游一定要遵循规律,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否则上来的猛下去的也快。一方面要坚持政治教育规律,突出“红色”特质,保持革命文化这一核心。另外也要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現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才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总之,在当前旅游业大开发、大发展的气候下,河北省只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历史机遇,转变观念,牢记“创新才是硬道理”这一根本原则,加大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一定会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炎林:四川省生态旅游跨越式发展初探[J].南方国土资源2004,(5):17 -19

[2]张彬彬:都市地区的“红色旅游”开发—以上海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35-37

[3]林明太:莆田发展红色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J].莆田学院学报2003,(4) 84-87

[4]红网 http://www.rednet.com.cn访问时间:2005-3-1 12:50:48

[5]河北旅游网 http://www.hebeitour.gov.cn 访问时间 2005-3-5 2:15:08

贵州红色影视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篇4

近年来, 一批以贵州为背景或主要故事人物的影视作品活跃起来, 在中国影视圈和学术界受到了关注。贵州红色影视产业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事业准备阶段:20世纪50-80年代

贵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红色文化富饶的西部省份, 但由于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 贵州影视创作为空白。

新中国成立以后, 全国上下百废待兴, 贵州各项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文化事业也不例外。1954年, 第一部由贵州人参与创作的故事片《一场风波》改编自贵州籍作家石果创作的小说《风波》;1960年, 黔剧《秦娘美》上映;次年, 贵州的舞剧《蔓萝花》上映;1977年, 现代京剧《苗岭风雷》上映。随后, 电影《山寨火种》上映, 这是贵州电影第一次获得“百花奖”的重大奖项, 对贵州来讲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也使贵州开始重视影视产业。

2、事业统筹阶段:20世纪80-90年代

这一时期, 贵州省科委电影摄制组成立后, 配备了相关设备。这一时期, 拍出各类作品十余部, 包括有科学教育片、反映贵州人文地理的纪录片等等。

令人骄傲的是, 贵州电视剧《敌营十八年》, 1981年在央视播出, 成为我国首播的电视连续剧, 开启了我国电视剧的先河。为日后我国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依据和范本。同时, 这也是红色题材电视剧的第一次在荧幕上展现。

3、产业孵化及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1998年, 贵州电视台也开始加强电视节目的创作, 除电视新闻节目以外, 电视剧和电视晚会等新兴的娱乐节目也有所产出。

2005年底, 为了给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提供展示的平台, 贵州电视台也创作出了比较优秀的电视专题作品, 如《刻刀下的黑与白》、《梵净山金丝猴》等优秀作品。

随着贵州出品的电视剧《雄关漫道》、《杀出绝地》、《绝地逢生》相继登录央视一套黄金时段, 贵州开始在影视业界受到广泛关注。2011年, 电视剧《奢香夫人》播出后, 再次颇获观众好评, 收视率一再攀高。很多观众表示, 看完了这些电视剧, 很想去贵州旅游。2015年, 贵州独立电影人周浩凭借《大同》斩获最佳纪录片奖。

二、贵州红色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这些年来, 贵州在开发红色影视产业方面, 尽管做了大量工作, 付出不少人力、物力、财力, 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龙头企业少、盈利模式单一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 海拔高, 地势崎岖不平, 气候起伏不定,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都比较多, 历史上就是贫困地区。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红色影视产业开发利用。近几年, 尽管有几部影视作品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但总体规模还是小, 再加上生产力不发达, 导致贵州红色影视剧的生产能力不足。

由于各种历史因素以及传统思维的局限, 很多人认为像影视作品这类的文化产品只具有宣传以及娱乐功能, 往往会忽略掉其市场化的特点, 致使红色影视产业的发展思路一直都不明确。很多人包括影视工作者往往目光短浅, 仅仅将影视作品停留在作品的制作发行上, 却忽视了影视衍生产品和后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最近几年, “贵州制造”的影视作品近百部, 但是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却不足。贵州电视剧生产的重任主要由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和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完成。纵使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可以生产出一批有口碑的影视作品, 但是仍然无法对一些中小企业产生联动或者带动作用, 这就使得龙头企业发展与中小企业的发展两极化趋势加大。举例来说, 2011年6月, 黔森影视工作室拍摄电视剧《春晖》, 与贵州瓮安县合作, 但黔森影视工作室仅将瓮安县作为一个取景的拍摄地点, 然后选取了瓮安县的一个典型的事迹, 以此来提高瓮安县的文化软实力,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并没有带动瓮安县传媒一起合作。

多样并举才是开发红色影视文化资源的方向和手段。遵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性和名气并不低于同样是革命圣地的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但是由于政府对于遵义的开发仅仅注重红色文化, 却没有加强对遵义一带美丽的风景、独特的民族风情以及遵义地区发展的历史资源的足够重视, 所以使得遵义地区在开发上形式过于单一, 缺乏大局意识, 这就使得该地区的红色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大打折扣。而电视剧的开发商仅仅将利润对准电视台单一的广告收入, 却忽略了开发其相对应的衍生产品, 这就大大降低了其利润的来源的方式与方向。

2、内容单一缺乏创意, 作品缺乏精品意识

贵州影视作品虽然已经慢慢出现在影视坛之中, 但缺少精品意识。作为革命老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贵州是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 贵州红色文化题材无疑是广泛而多彩的。然而, 贵州红色影视作品偏少, 更难以称得上佳作。很多红色文化资源被锁深山, 并未为外人所知。这大大削弱了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体表现在:

(1) 贵州红色影视作品在艺术上不精湛。贵州红色影视剧在内容上往往都是单纯地再现史实, 这就决定了其作品往往不能吸引观众持续观看下去。贵州应该建立成具有现实地理意义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且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影视产业,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与现实脱离。曾在央视引起热议的电视剧《绝地逢生》, 该剧主要反映贵州省盘江县如何脱贫致富的故事。但观罢, 始终没有看到一个个性到足够我们记住的李云龙或是石光荣这样的主人公。此外, 整部戏都显得过于平淡, 仅仅是娓娓道来叙述故事, 没有高潮迭起, 更令人遗憾的是, 整个剧全是普通话演绎, 贵州富有特色的方言在剧中完全没有体现, 而且人物之间的对白较为书面, 和地方真正日常的交流还有一段距离。

(2) 贵州红色影视作品在思想内容上不精深。由于中国共产党相当一部分时间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在贵州, 所以给予了贵州孕育红色文化得天独厚的土壤。但相比之下, 贵州的影视创作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如电视剧《遵义会议》在创作上就存在一些问题, 如在战争场面的描摹上缺乏雄浑壮阔的恢弘气势, 整个电视剧的氛围过于悲壮、惨烈, 给人心理上造成不太舒服的感觉, 而且与历史事件真正遵义会议那种巨大转折的基调不太吻合;在演员的表演上一些年轻的新演员较为拘束、完全胜任不了一些领导人物的境界, 表演较为生硬;在还原历史上整个剧组所提供是服装、道具还有场景都经不起考验, 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遵义会议》“史”的“纪实”的部分比较多, 在全局的分量也较重, 这当然是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生命力所在, 它的重要性当然无可替代。好像一个美女除了拥有美丽妖娆的外表, 同时腹有诗书方能气自华, 电视剧纪实的部分不可或缺以外, 如果能很好的融入一些带有灵魂的“诗”的部分, 就会使得电视剧《遵义会议》走得更加长远, 走向佳作, 对于提升贵州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大有裨益的。

(3) 贵州红色影视在制作上不精良。如电视剧《雄关漫道》, 由于制作团队误读“漫道”一词, 使得剧名出现了硬伤。众所周知, “雄关漫道”源于毛泽东的《娄山关·忆秦娥》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句。但是通过查询《辞源》:“漫道”一词在毛泽东诗词中的意思不是雄浑的关口、漫漫的长路, 而是是别说、莫说的意思, 因此, 《雄关漫道》这个电视剧名称就不妥了。

总的来说, 对于贵州影视剧的开发还是大有进步空间的。创作者们应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作实力和水平。

3、人才短缺

当然, 贵州红色影视产业之所以发展地缓慢,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既懂影视创作, 又懂管理与营销的专业型人才, 这就导致了贵州红色影视创作在内容上缺乏创意, 在营销上也比较单一的问题, 因为缺乏了既懂得创作又对市场营销比较擅长的多用人才。

三、贵州红色影视产业发展策略

发展贵州红色影视产业要想实现品牌化经营, 要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热风”, 仍然需要端正对其客观存在的问题的认识, 积极探寻贵州红色影视产业发展策略。

1、体制策略

要想影视产业的市场体系健全发展, 就需要调整影视产业中与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我们需要向世界先进的影视工业市场运作体制看齐。努力建立国际化标准的影视产业体系, 才能使贵州红色影视产业形成优势, 使得其可以良性发展。

(1) 对影视文本认识的转变:影像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国民的文化素养在不断的提高, 在欣赏电视剧的时候, 表现为对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对于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而言, 真实是最重要的, 真实又体现在细节和人物关系上, 比如电视剧《雄关漫道》就树立了典型的人物形象。此剧在环境的选择、氛围的营造上都很到位, 化妆服装道具既生活又典型, 而且具有时代感、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影视既是一门艺术, 它所强调的就是用镜头讲故事, 而不是靠台词和字幕讲故事, 这也是影视区别于文学的本质特征。电视剧《雄关漫道》反映的是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历史, 要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工农红军在国家和民族的紧要关头所面临的选择以及他们作为个体的个人命运与情感时, 影片的总体基调应该是凝重的。电视剧在这种氛围下表现人物的不屈和顽强, 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的靓丽、温情和浪漫。《雄关漫道》中, 寒夜里的各式的灯火 (如煤油灯、篝火、火把) , 漫山的野花。凝重基础上的“丰富多彩”将构成本片的基调。红军走过的湘黔一带刚好是那种群山逶迤、细雨绵绵的氛围, 泥泞的小路、青青的石板、古色古香的村寨, 都为这总体基调提供了元素。

除了视觉上, 在本剧中, 音乐的功能作用就比较突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贵州, 如翠鸟弹水、黄莺吟鸣的少数民族歌曲可以充分的利用, 这些音乐元素的应用又促进对全剧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形成。

(2) 完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体制

要想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与管理体制, 提高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 就必须彻底地改革原有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体制, 转变不成熟的经营方式。贵州省政府部门还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红色影视产业工作的精神和政策, 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完善相关的辅助措施, 由此实现用政策杠杆撬动整个红色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贵州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工作室和都市虎子传媒有限公司就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 不断壮大自己, 实行集约化的产业发展, 不断带动新剧作产品, 用以往成功的名气为后来要拍摄的剧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从而形成良好的资源利用循环。

发展比较成功的如江西。江西省在发展红色产业时, 就努力结合旅游产业业、文化演艺业、动漫产业以及戏剧戏曲业, 对比而言, 开发的较为全面和深入。具体表现为:第一, 在办好《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的基础上, 在南昌和瑞金分别策划《军魂》、《共和国摇篮》实景演出, 第二, 继续办好《红歌会》, 将《红歌会》的开幕式和决赛选址于红色景区, 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第三, 建立井冈山、南昌、瑞金、葛源红色影视基地, 创办《红色卫视》频道。

(3)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 打造影视精品

影视业要想繁荣就必须打造知名产品, 影视业要想实现产业化就必须使影视精品与市场相互融合。优秀的节目与影视业是源与流的关系, 作为源头的影视节目如果内容质量不过关, 产业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了。举例来说, 贵州所有上映的优秀电影的票房总和也敌不过曾经一部美国优秀的电影的DVD的收益。当然, 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就其根本上来说还是价格与价值不成正比。所以, 就根本来说, 影视精品作品的打造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上是关键的一环, 要想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影视产业, 扶植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举足轻重。

贵州省红色影视产业的发展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品牌价值, 通过现代品牌宣传手段来增强其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 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贵州日报业集团下黔森影视工作室, 在最近几年的影视创作中就异常活跃, 在刚成立的两年多的时间里, 就拍了5部电影、8部电视剧。如引起强烈关注的《绝处逢生》、《奢香夫人》当然, 黔森影视工作室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红剧《乌蒙磅礴》、《伟大的转折》、《蓝色乌江》, 励志剧《春晖》, 历史剧《王阳明》都陆续问世。此外他们还出品了3D动漫电影《三叠纪》和动画《贵州龙》、数字电影《周逸群》、胶片电影《断河》等影视作品。可以说黔森影视工作室已经成为贵州影视业的龙头企业。但是, 比之余江西的红色影视的开发程度还明显不够, 江西省已经形成一个“一个龙头、两个集散中心、三个支点、六大区域”这个一个发展的总体思路, 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带头羊通过联合全省各大媒介资源, 整合红色文化产业, 以黔森影视工作室为领头羊, 带动全省从而形成一个总布局。

2、文本策略

影视靠什么最能打动人, 其中最核心的当然是内容, 任何优秀的影视作品都不乏具有创意的内容,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成了每个剧作者考虑的最多的问题。

(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色影视产业的战略任务

红色影视作品是具有贵州红色特色精品的力作, 它应该保持以地方与民族特色为出发点, 传播地方红色文化, 用影视的创作方法作为叙事的手段, 制作出具有地域特征的红色影视作品。它旨在反映本民族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 尤其要突出本地区的文化心理模式, 这是后现代文化的大潮流中, 显示文化的原创能力和本文化特色的突围之策。因此, 贵州影视工作者务必要足够重视其所传播的带有红色文化的内容, 而且这些内容又可以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音乐、地方舞蹈、服装头饰等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文化, 将这些不加修饰地传播出去, 这正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亟待填补的影视精神空白。

(2) 内容创意:红色影视文本的本质基础

注重内容为核心, 打造红色影视文化精品。红色影视作品的内容越是匠心独运, 就越会受到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这是红色影视作品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能够抢占市场的关键所在。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 即使是历史剧, 也不能与观众有距离。近几年, 电视剧中塑造的军人形象就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了。例如石光荣、李云龙等人物形象, 这些主人公都不再是以往的扁平式的主人公, 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人情感的圆形人物。革命历史题材剧并非没有市场, 关键还在于创作者如何突破固有的题材局限和思维模式, 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塑造人物, 表现主题。

影视产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务必要注意观众的审美习惯。电视剧《杀出绝地》的成功就是抓住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期待, 将严肃的历史剧与现代商业元素相结合。当然, 这些元素加入的方式不是胡编乱造而是比较合理的方式。

(3) 本土与“红色”:贵州红色影视产业的文化根基

贵州, 风景旖旎, 民族风情独特, 红色资源丰富。贵州红色影视产业应该讲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红色”故事是红剧, 是有本地特点、地域性的红剧。

用影视的方式来提升影响, 正在成为贵州的一大现象。比如电视剧《奢香夫人》在视觉图谱上就树立了典型的形象, 观众看完, 就想来这里旅游。而贵州其他影视作品几乎都没能很好的利用影视本身的特征将贵州好好推出去。这也正是贵州影视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贵州省除了需要改进影视产品的质量以外, 还应该学习省外的优秀影视产品与当地结合的紧密程度, 做到了这一步, 理应学习诸如江西省开发影视产品的思路, 联合发展, 使得影视产业形成聚集效应, 达到与之相对应的规模优势, 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实力。

3、市场与营销策略

要想使得贵州红色影视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影视工作者要做好本职工作, 讲好故事, 拍好影视作品;而政府部门应当加大鼓励和支持的力度, 与此同时, 市场与营销策略也不可忽视。

(1) 产业经营公司化

产业经营公司化, 就是将影视产业像现代公司制度一样, 公司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同时, 应该将电影、电视剧、动画、有线网络等单位的公司制以及股份改造制, 建立健全公司的法人结构, 实现整体转变。

在红色影视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贵州省政府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来设置和重组红色影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 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红色影视产业的引导、管理与服务, 彻底实现政事分离和政企分离;另一方面要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红色影视产业所有制形式, 鼓励多元资本进入红色影视产业领域, 由此增强我国红色影视产业的资本实力。

(2) 盈利模式多样化, 走以消费者为起点的逆向营销道路

以消费者为起点的道路, 先了解观众想看什么, 再进行创作的逆向营销的新思路。比如, 描写长征这一题材的影视作品, 电影作品有《万水千山》、《四渡赤水》、《草地》、《大渡河》等等, 电视剧有《长征》、《雄关漫道》等等。但这些作品都是以一个大的视角和总的视野表现伟大的长征, 亦或者取其中一段战役作为表现对象。而《杀出绝地》就另辟蹊径, 它讲述的重点在于红军在艰难的处境当中, 如何巧中取胜, 杀出绝地, 以及如何发动人民群众, 壮大革命队伍, 力保红军顺利北上的故事。这部剧突破了前面所有红军剧种的藩篱, 不受历史剧的局限, 大胆将符合民意的商业元素融入, 以此来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这样的营销策略, 一方面丰富了历史剧的创作空间, 另一方面也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赢得反响。

(3) 整合营销与捆绑营销

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仅是文化产品, 更是旅游产品, 它甚至是将一个地方推广出去的最佳载体。所以将影视业与旅游业合作, 比较碰撞出更强烈的火花, 电视剧《奢香夫人》就是这种模式运用成功的例子。电视剧观众了解到了“贵州宣慰府”、奢香博物馆等文化古迹, 同时, 周边的旅游产品比如大方的九洞天、清虚洞, 毕节地区百里杜鹃都会连带收到广泛关注。电视剧播出后, 很多人都到贵州参观宣慰府。到节假日, 游客数量更多。旅游热又带动大方县的美食。游客们来看宣慰府, 游玩之余, 更会品尝大方特产鸡豆腐、豆干火锅, 更有兴致的游客们还会带上大方漆器、大方辣椒以及大方豆制品等特产, 这刚好为大方旅游开发提供的新的思路。目前, 大方县正迈开大步加快古城建设、城市的服务设施等软硬环境建设, 把旅游文化产业所拉动的“三产”作为继烤烟等农业经济、煤电等工业经济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 实现了报业与影视业的联袂。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通过改制, 跨行业拍摄影视作品, 成就斐然, 仅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就有《绝地逢生》、《奢香夫人》, 今年, 电视剧《二十四道拐》还作为反法西斯战争70的献礼片在央视播出。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看准市场, 摆脱传统观念束缚, 走出了一条影视作品拍摄“借船出海”之路, 开启了报业规模做影视的先河。只要黔森影视工作室这只领头羊可以做好带头作用, 贵州影视的群体亮相是很有希望的, 其市场前景巨大。

(4)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约束相对较少, 发展起来比较灵活。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 以资本为纽带, 通过联合重组, 整合各类资源、壮大企业自身规模、增强企业自身实力, 实行跨区域经营, 使之成为广播影视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许多民营公司都不仅制作电视剧, 还生产电视栏目, 他们的优点是往往不乏资金, 又与电视台长期合作, 经验丰富, 人才济济。

4、人力资源策略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 而影视文化产业所需要的又是集知识、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人才, 抢抓人才是重中之重。

(1) 人才挖掘

贵州影视文化产业比之全国起点低、起步晚, 本土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贵州几部优秀的红色影视作品都出自欧阳黔森之手, 2015年, 随着金马奖的落幕, 贵州独立纪录片导演周浩凭借作品《大同》一举斩获最佳纪录片奖。但一二人难挑起整个贵州红色影视产业的重任。

一方面, 我们要注重人才的挖掘, 另一方面, 政府也应把相当大的比重放在定向人才的培养上, 政府部门应该成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或者在已有的院校开设相关专业, 当然, 也可以在影视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只有多方面落实人才挖掘, 才可以使贵州红色影视产业的发展脱离“人才”的苦海, 使其在竞争中始终站在有力的点上。

(2) 人才结构优化

人才挖掘、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工作完成之后, 还要优化人才内部结构。从影视产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上来看, 只有充分认识和掌握人才发展的规律, 将人才结构优化, 使所有人才在年龄层次、男女比例上合理地排兵布阵, 形成优势互补, 将各种因素合理组合, 才可以“物尽其用”, 更好地发挥集体的最大作用。

(3) 稳定人才

要在原有人才的基础上, 安排其外出学习或者给与相关方面前沿资讯与培训;其次还要善于留住人才, 好不容易引进的人才不能因为工作过程中某些地方的考虑不够周到使人才流失, 因此要做到为人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包括福利待遇、晋升空间等等, 稳定人才还少不了对员工的激励政策, 成熟的激励错事能够带动人才工作地积极性以及创新思维, 这样, 就可以提高贵州影视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增强贵州红色影视产业的竞争力与实力。

四、结语

红色影视文化是我国在战争年代以及战后产生、形成、发展过程中, 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创造出来的, 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历史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蕴含着大量的尚待破解和利用的历史文化信息。贵州红色影视产业不仅是贵州红色文化产业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还是贵州文化产业最具特色、最具市场开发潜力的部分, 它能够促进民族团结与民族繁荣, 提高贵州少数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贵州的整体形象。

总的来说, 在文化软实力地位日趋提高的今日, 红色影视产业将会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及国家的重视和扶持, 贵州作为具有先天优势资源的省份, 务必要抢抓机遇, 迎接挑战, 将发展红色影视产业摆在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 努力克服底子薄、起步晚的困难, 争取将贵州红色影视产业做大做强, 为贵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惠林.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李震.重塑西部之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赵俊涛.贵州红色文化得天独厚[J].当代贵州, 2012-1:11.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篇5

弘扬红色文化。历史形成的文化传统是民族的魂魄,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诞生二十八年间积淀的红色文化,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重走四川境内的长征路,可以体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瞻仰平昌刘伯坚纪念馆,可以领略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精神追求。“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参观广安邓小平故居,可以感悟革命领袖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雄心壮志。

带动老区脱贫。革命战争年代能够建立红色政权,并延续一定时间的老根据地,大都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地瘠民穷。老根据地往往也是连片贫困地区,如川陕苏区四川部分的二十多个县(市、区),至今人均生产总值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确保2020年革命老区实现全面小康,既是全省整体小康的重要内涵,也是回报老区人民历史贡献的政治责任。依托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可以迅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加快革命老区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必须大力发展民族融合型产业。旅游业既便于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参与,又有利于各民族全方位接触交流,是最应优先发展的民族融合型产业。红军长征先后路过四川的彝族和藏族聚居区,留下了“彝海结盟”“翻雪山过草地”等千秋佳话。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红色旅游,既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可彰显少数民族与中国革命的血肉联系,有力地促进民族融合。

还原历史细节。借助现代传媒工具,即使足不出户,人们也能了解年代尚不久远的红色文化梗概。红色景观的魅力,不仅在于实地体验,而且在于还原历史细节。例如,在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应根据权威史料说明开国中将孙继先,是率领十七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指挥员;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应根据当事者回忆录说明,是左右岸红军两面夹击才夺占了泸定桥。通过还原重要的历史细节,使人们更加真实地走近历史,能够显著增加红色景观的吸引力。

提升文化内涵。还原历史细节,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除了还原历史细节,还应通过解析历史提升红色文化的内涵,使旅游者从中受益。红四方面军之所以放弃川陕根据地,除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战略需要外,关键是由于地瘠民穷和张国焘的过左政策,使苏区经济难以支撑革命战争的需要。实践证明,发展才是硬道理。“翼王失败地,红军胜利场,彝汉团结紧,建设永无疆”,红军之所以能够抢在涨水之前强渡大渡河,是因为彝海结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民族团结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保证。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皖西,红色旅游,融合,革命老区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六安地区将星荟萃,故又被称为皖西革命老区。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1]。皖西地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皖西地区以基本形成以山水和红色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各地掀起旅游热潮,全国各地先后开发不少红色旅游景区。主要以我国现代革命纪念地、纪念物、革命史迹为主要旅游资源,以现代旅游为基本形式,组织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把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2]。地处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山川锦绣、历史悠久,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独山革命遗址等一批旅游价值较高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调查发现,皖西红色旅游也存在旅游形式单一、资源融合度不强、旅游层次不高,缺乏有效合作,项目开发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制约着皖西革命老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明确皖西红色旅游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对皖西红色旅游与其他资源的融合的研究,利用皖西独特的人文资源、历史资源、山水资源,采取立体发展方式,推动皖西红色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3]。对于提升皖西红色旅游的发展尤为重要。

1 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优势

近年来,随着中央及鄂、豫、皖三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大别山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也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2004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大别山列为全国12大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随后,围绕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发展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多次的论证和讨论中,鄂、豫、皖三省明确把大别山红色旅游作为主体,以红色旅游为特色,以绿色旅游为主线,突出“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主题形象,打造一批以红色和生态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培育一批重要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及红色旅游名城镇,初步形成红色旅游骨干体系,把大别山地区建成全国知名、独具特色的新兴红色旅游区[4]。

皖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皖西大别山区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中共地方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红军的发源地之一。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先后展开多次革命起义,先后形成夏节起义、独山暴动、霍山西镇农民起义、苏家埠战役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战争,并建立安徽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霍山县苏维埃政府”。解放后,在1955~1964年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全省130位,皖西籍占108位。全国9个将军县,金寨、原六安县名列第二、第六位[5]。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在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大别山拥有2条,一条是武汉—麻城—红安—新县—信阳线,另一条是合肥—六安—金寨—霍山—岳西—安庆线。在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安徽省六安市有5个,先后形成了寿县小甸镇革命纪念碑、独山革命旧址、立夏节起义策源地、红32师成立旧址——朱氏祠、松子关、六霍起义纪念塔、金寨烈士纪念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立夏节起义策源地、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六安市历史博物馆等一大批价值极高的红色旅游资源。

2 皖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皖西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红色文化资产,但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皖西革命老区而言,皖西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景区景点虽然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大多以静态展示为主,部分景区片面理解“红色”概念,单纯突出了政治色彩。接待游客大多以学生和地方政府人员为主,景点大多是政府的下属机构,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确,角色定位模糊,市场竞争意识不强,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同时,在现行各自为政的旅游管理体制下,完整的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旅游区域间缺少有效合作,没有形成合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被孤立开发,严重影响制约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6]。

3 皖西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3 . 1 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和促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又好又快发展等机遇,皖西革命老区各项基础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六安已经成为连接东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境内有G40、G42、济广、滁新等4条高速公路、多条省道全线贯通,宁西高铁全线贯通至武汉、南京、合肥等省会城市,2013年7月随着新桥机场的投入使用,皖西交通更是实现了立体式发展[1]。有资料显示,安徽省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将合肥至六安的轨道交通建设纳入规划之中。方便快捷的交通极大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也为皖西红色旅游的发展注入极大动力。同时,也为各景区之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 . 2 丰富的旅游资源

皖西山川锦绣,人文荟萃,旅游资源丰富,并以其山水兼得名胜众多而跻身于安徽旅游大市行列,成为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先后形成了以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天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裂谷、东石笋风景区、铜锣寨、安丰塘、寿春古城、八公山、金寨革命烈士博物馆、独山革命遗址、大别山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一批旅游价值较高的景点[1]。推动红色旅游和其他资源的融合发展,高效整合革命老区优质旅游资源,实现红色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对接,不仅可以推动革命老区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也可以提升革命老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档次。

3 . 3 红色旅游与城市品牌的融合

2010年,六安市以发展水上运动项目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六安市水上运动项目,并以水上运动项目作为城市的品牌,连续多次举办龙舟赛、赛艇赛和沙滩手球等一系列比赛,2011年12月举办的全国第四届体育旅游博会上,六安市推出的山水品牌引起与会者高度关注,同时,六安市万佛湖风景区被大会组委会向全国推荐为首届中国旅游精品项目。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和城市品牌协同发展,给游客提供不同方式和形式的体验,可以更好的提升旅游产业的品牌和形象,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也更有利于红色旅游产业的品牌升级。

3 . 4 实现红色旅游和体育的融合

体育作为旅游的重要元素之一,贯穿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始终。近年来,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新的发展方向,正展示出极大的吸引力,皖西革命老区拥有众多山水资源,无形中拥有很多体育旅游资源,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给游客增添爬山、游泳等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改变红色旅游静态、单一的特点,还能够给游客提供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亲身感受皖西革命老区青山绿水的大好机会。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提高游客的参与兴趣,丰富游客的旅游生活,为游客创造流连忘返的旅途体验。

4 结语

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研究 篇7

1 相关研究述评

1.1 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一词最早见于生物学研究领域,由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其本意指不同种类的一个或多个更多成员间延伸的物质联系[2]。后经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3]。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理论逐渐渗透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如琼斯将共生理论引入现代社会理论领域,用以解释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互动关系[4]。一般意义上的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5]。

近年来,共生理论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并迅速成为旅游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或局部)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6],它在本质上是让各个旅游共生单元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适应、共同发展、共同进化,寻求双方或多方的共存、共享和互惠共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随着国内区域旅游竞合和产业融合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共生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中。共生理论开始主要被用来研究区域旅游的竞争与合作,如吴泓和顾朝林运用共生理论研究了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旅游竞合问题[7];王凯[8]、王维艳等[9]研究了跨界景区的旅游资源共生整合机制等。此后,共生理论逐步被运用到具体的旅游业态研究,如徐虹等研究了体育旅游开发的共生模式及其利益协调机制[10]。王金伟和王仕君以四川汶川为例,从产业、区域、管理、利益分享、文化和环境六个方面研究了黑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11]。目前,还未有学者将共生理论运用到红色旅游研究中。

1.2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2]。近年来,红色旅游成为国内学界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基础理论、红色旅游资源规划与评价、产品开发、区域合作、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13]。在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方面,毕剑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总结提出七种模式构想,即红绿结合、红古结合、红色演出、博物馆、旅游节庆、红色主题公园、体验参与[14]。刘海洋和明镜提出了红色旅游“八要素”联动开发模和社区参与模式[15]。

2 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概况

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共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遗存230余处。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的分类方法,吉林省红色旅游资源可分为遗址与遗迹、建筑与设施2个主类、6个亚类、15个基本类型(表1)。从总体上看,吉林省红色旅游已经初步形成了“三个重心、六个经典区域、一条主线、六条精品线路”的空间布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6]。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16]。

从旅游产品开发和产业发展来看,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吉林省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过于单一,尚未形成旅游品牌。省内的红色旅游产品大都是以纪念馆、陵园等为载体的观光型红色旅游产品,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严重不足。红色旅游产品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不足,产品互不搭界,呈分散状态,无法形成有机的联结,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其次,产业融合不足,产业链条短。省内的红色旅游开发缺少与现代文化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融合,产业化水平不高。旅游景区仍然是传统的门票经济模式,产业链条短,尚未形成食、行、游、住、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第三,区域之间也没有很好地统筹发展,地区、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严重,重复性建设多,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红色旅游未与其他旅游资源开发很好的结合,尚未完全形成发展红色旅游的整体合力。第四,省内红色旅游开发基本是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程度不够,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但经济效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3 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

3.1 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

根据共生理论,共生系统由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三部分构成。共生单元是指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交换单位,共生环境是指除共生单位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以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互流来实现[17];而共生模式则是共生单元在具备形成共生条件的共生环境中所形成的关系。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在产业、区域、管理、利益分享、文化和产品方面实现共生(图1)。

具体说来,红色旅游共生发展模式的内涵包括六个方面:(1)产业共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其他产业”的产业融合,最大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2)区域共生。“区域+选址”充分考虑红色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实现区间和区际合作的便利,优化旅游地可进入性,保证客源和消费能力。(3)管理共生。“企业+政府+社区”三重管理,发挥企业市场化运作优势,在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政府发挥政策引导、辅助和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参与”在红色旅游开发中的作用。(4)利益共生。旅游企业、政府、旅游者、当地社区等利益主体是红色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红色旅游开发将这些利益主体形成一个动态交流和共生的利益网络,从而保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文化共生。“红色文化+目的地文化”,目的地居民、旅游者等相关利益主体充分认识和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认识红色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合理解决红色文化和目的地文化融合问题。(6)产品共生。“红色旅游产品+其他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跳出“红色”的约束,走“彩色旅游”的道路,即增强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业态(如乡村旅游、都市旅游、冰雪旅游、体育旅游等)的有机融合,开发综合性、复合型红色旅游体验产品。

3.2 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路径

产业共生: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共生的本质是旅游产业融合,即旅游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之间或者旅游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新产业或者改造原有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18]。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间天然地存在高度关联性,具有产业融合的优势。吉林省红色旅游开发可加强旅游业与动漫产业、影视产业的融合,增强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与吸引力。

产品共生:开发融合型红色旅游产品,注重产品的体验性。随着体验经济的来临,游客已不再满足于大众化的静态观光,而是在旅游活动中寻求娱乐、教育、逃避、审美、移情等深层次的体验。实践表明,单一的红色观光旅游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并不大,而具有体验性的融合型旅游产品却能吸引旅游消费者(图2)。吉林省红色旅游开发不能再走单一的红色观光旅游产品开发的老路,应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和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其他旅游产品相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复合型体验旅游产品,满足旅游消费者的5E体验。

区域共生:强化区域合作,优势资源。区域共生要加强红色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整合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整合开发优质旅游产品。吉林省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开发与管理协调机构,编制全省的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不同地区的红色旅游发展。同时,积极寻求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红色旅游开发合作,共同打造“东北红色旅游区”。吉林省优质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平、通化、白山三个地级市,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杨靖宇烈士陵园、陈云故居、“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七道江会议会址和四平战役纪念地是最主要的红色观光旅游产品。吉林省应整合这些优质资源,重新打造旅游景区。

管理共生:企业市场化经营,政府监管,社区参与。“政府+企业+社区”的管理模式规定了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在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职能。从红色旅游发展的实践来看,企业市场化经营、政府监管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红色旅游作为新形势下不断发展的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在其规划、发展、经营的过程中更应引入社区参与的理念,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19]。吉林省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吉林省红色旅游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为企业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发体验性红色旅游产品,开展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红色旅游区的社区居民也应成为红色旅游开发管理的参与主体,全面参与到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环境保护和旅游收益分配中。

文化共生:挖掘红色文化内涵,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旅游是将红色文化与旅游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目的是让人们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给游客以思想启迪,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旅游形式。吉林省红色旅游开发要深度挖掘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艰难求索的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尊重客观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准确解读红色文化内涵,不得杜撰捏造、随意发挥和哗众取宠。同时,融合吉林省各区域自身的文化特色,将红色文化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吸引各地的旅游者前来访问,从而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方式传递给游客。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篇8

南昌的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著名的八一起义在这里打响。还有中国的“红色摇篮”——井冈山也坐落在这座城市的旁边,这为南昌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做了相当深厚的铺垫。将休闲旅游与红色旅游进行融合发展以达到更好地开发南昌的旅游资源。江西省制定的《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里面提出了以“弘扬井冈精神,兴我美好江西”为发展的总体目标,足以见其对发展旅游业,尤其是红色旅游的重视。

一、南昌的旅游文化根基

(一)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

南昌位处于长江中下游,促使南昌境内河流发达,湖泊纵横,著名的赣江就穿城而过。南昌历来就以其“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江南风光著称,给那些追求原生态风景的游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南昌市西北郊的著名风景区——梅岭,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旅行、休闲、避暑的绝佳地。位于南昌市东部的南矶山是著名的候鸟观察地,每年有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凤凰沟位于南昌市的南郊,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市民前来休闲、游玩,赏樱花、摘草莓、观海棠、体验农家乐等。随着南昌的经济不断发展,南昌的旅游业也在不断向前。丰富的旅游资源再加以自然地域的气候风貌,南昌的景色就是一幅天然的书画,画中山水秀丽,风景优美,称得上是绝佳的风景名胜区。还有坐落在南昌的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等都是响当当的旅游景点。南昌优越的地理优势正适于开展休闲旅游。

(二)璀璨的历史文化底蕴

南昌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绝美的自然风光,引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这些也成为了南昌的文化瑰宝。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的滕王阁就坐落在南昌。同时,滕王阁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因初唐诗人王渤的《滕王阁序》而声名远播,其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成了千古绝唱。滕王阁历经29次兴废之后,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风格,弥漫着一股人文之气。梅岭风景名胜区位于南昌市西郊15公里处,在江南最大的“飞来峰”上,原名飞鸿山,因西汉梅福于此修道而得名。又因位于城区之西,故又名西山。西山万寿宫就坐落于此,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三)辉煌的红色革命史

南昌是“英雄城”,有着辉煌的红色革命史,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仅南昌市内就有八一起义纪念馆、贺龙指挥部旧址、八一广场、叶挺指挥部旧址、花园角2号朱德旧居、新四军司令部、小平小道、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方志敏烈士陵园等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从红色旅游的角度来看,与其它地方相比,南昌首先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之地的主题而闻名,与其相关的纪念场所和纪念品非常多,如江西革命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等,而且级别也很高。这种资源不是别的地方可以复制的。南昌要利用这一类稀缺性的资源打造自己的红色品牌。

二、南昌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进行融合的共同点

(一)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均属于旅游范畴

实际上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二者有着许多关联因素。红色旅游强调参与性,以达到加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枯燥说教。红色休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史时期中形成的革命纪念地和革命精神等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为实现方式,以观光、游览、娱乐和休息等方式为具体手段,使游客达到,即能在思想上得到革命传统教育,又能使得心情愉悦、身体得到的积极放松的旅游形式。红色休闲旅游意在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的自然景观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让游客在观光、娱乐、休憩和游览等活动中,既学习了红色革命精神、接受了红色文化教育,又达到了修身养性、放松身心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将红色旅游资源以休闲旅游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吸引游客,促进红色旅游业发展的目的。例如:组织“重走长征路”、“重上井冈山”等活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融合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方式。结合多样形式的旅游活动,在进行休闲旅游过程中真正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效果。

(二)打造休闲旅游与红色旅游融合的发展空间

将休闲旅游与红色旅游两种资源融合进行开发,让旅游者们特别是青少年亲临其境,感受教科书中所说的革命前辈的艰辛与他们在当时所受的痛苦,让旅游者在进行红色旅游时,使自己的思想得到熏陶,使自己以后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同时还能进行身心的放松。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二者之间应该以红色旅游为主,在进行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贯穿着红色旅游,使游者在进行休闲旅游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南昌的革命时代。南昌的红色旅游是为传承我国红色文化,围绕“做大旅游经济的目标,努力把南昌的旅游业培育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达到旅游资源到红色旅游的转变”。南昌文化资源的结合是构成南昌红色旅游核心,让游客们了解红色文化也是南昌在红色旅游建成的出发点。南昌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的发展思想是适应旅游市场,寻找出满足游客真正需求。南昌的红色资源要以革命历史与自然美景进行结合,以具有重大历史的红色旅游为目的,借助休闲旅游的手段,融入休闲旅游的特性,加入红色旅游的目地,让旅游者更具参与性。为南昌打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旅游环境,使南昌的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融合性开发能有效地进行,以推动南昌人民脱贫致富。

三、南昌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

(一)促进南昌旅游经济效益

南昌的红色旅游是依据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战争阶段所形成的值得人们纪念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所承载着中国悠久的革命历史内涵,还有许多革命事迹和值得我们传承的革命精神。引导人在进行接待旅游者时就要对其讲述这些历史的文化及革命的发展,让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更加的具有意义。而休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传统形式,加以具有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为核心,通过各种红色文化引起人的消费欲望与精神需求,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加进红色文化的认识。

南昌作为革命老区,具有无可比拟的红色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休闲旅游环境,将这两种资源融合开发,在红色旅游中注入休闲娱乐,更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南昌革命老区旅游资源提供更好的配置及重要创新内容。

(二)构建南昌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南昌的旅游业还要借助国家政府的资助力量,以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在进行宣传的同时加大声势扩大影响。对当代儿童要加强他们的民族意识,不要只在书本上进行说教,而是在进行休闲旅游的同时,加强他们在艰苦奋斗方面的教育。同时让红色文化推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积极培育优秀的爱国青年。

南昌旅游团要为红色旅游与休闲的旅游融合性开发培养出更多的消费市场及参与群体。打造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相融合的旅游工程,这样的市场环境是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多种意义于一体的新发展模式。所以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对南昌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知识有着充分的了解。而且还要有非常扎实的语言功底,让旅游者不觉得是在说教,而是倾听旅游景点的文化。与此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南昌历史、文化、地理、经济旅游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水平,以促进南昌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有效地融合发展。

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阻碍

南昌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被人们所忽视,对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的开发研究还不够充分。这需要有关人士对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发展优势、机遇等进行系统性分析,找出相应的思路与对策。目前,理论的描述并未上升到实际的产业开发,江西省红色休闲旅游产业的开发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没有进行真正的开展,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规划。一些红色旅游景点为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而加入一些休闲娱乐的项目让游客们进行参与,但这样的做法很少受到游客的关注。主要是人们受到传统思想的灌输,没有创新意识,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新理念,这需要人们敢于创新和大胆探索。

影响南昌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旅游的管理体制不顺从,旅游管理部门之间不协调,思想态度没有统一;第二,红色旅游景区的价值在不断的缩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第三,导游的讲解太过说教,不能引发游客的兴趣。一直以来,导游的话都太过直白,即:简单又乏味,这对游客不足以产生吸引力,不能满足游客的心理,使游客不能充分地了解红色历史;第四,游览的项目过少,红色旅游的资源只是体现在表面,不足以将红色文化深入人心;第五,没有相应的红色旅游商品作为旅游的纪念。因为红色休闲旅游的开发力度不够,使得旅游商品档次低,种类不全,而且没有红色文化的代表意义;第六,红色资源分布零散,游客对一个红色文化还没记住就在旅游的途中看别的风景,想别的事。这些都是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就如何把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进行有效融合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规划。

五、结语

贵州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篇9

大别山坐落在中国安徽省, 湖北省, 河南省交界处, 是国内少有的横跨三省的景区。大别山历史悠久, 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古书对其进行记载, 大别山一带自古就有很多传奇故事。发展到中国近现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大别山成为中国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 1947年,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 中国革命逐渐走向胜利。在这里, 中国革命历史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异常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别山沧桑古老的历史, 弥足珍贵的红色旅游资源, 众多的英雄豪杰和革命先烈, 各种神秘的遗址遗迹使其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

二、大别山红色旅游业发展优势

1. 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是中国革命历史重要的战略位置, 近几年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12月, 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联合体正式成立, 涵盖了三省六市的39个县。之后三省先后签署了《大别山区域六安政府红色旅游合作协议》等多个文件, 共同进行区域旅游创新。。2012年“两会”期间, 制订了《大别山区振兴发展规划》探讨加快大别山红色旅游业一体化发展。2015年8月, 第八届鄂豫皖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合作年会召开。

2. 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大别山作为一个革命老区, 是中国红军的故乡。这里孕育了无数的革命先烈, 创造了中国革命历史重要的领导人物。在这里, 分别发生了黄麻起义, 立夏节起义等重要的起义,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 这里建成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 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址和历史文物, 例如商南暴动指挥中心-胜利镇、刘邓大军军团干部会议旧址等。除此之外还有广为流传的传奇故事和革命精神。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 这里走出了以李德生、郑维山为代表的300多名优秀的将军, 有“将军故乡”的美称。

3. 具有良好的的生态环境

大别山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 其还具有一定的绿色资源, 在大别山境内, 植被覆盖率较高, 且由于其海拔的差异, 使其植被有多种类型, 形成了令人惊叹的森林奇观。区域内有著名旅游胜地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 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大约有300平方公里, 同时还有万佛山生态旅游区, 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还有引人注目淠史杭水利工程。这些都说明了大别山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也说明大别山旅游业是一种“绿色无烟”的产业。

三、大别山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

1.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落后制约了大别山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大别山是革命老区, 所处的地区较为贫穷, 经济尚不发达, 其所处的皖西地区, 涵盖的几个县都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贫困县。2014年, 安徽省生产总值 (GDP) 达到20848.8亿, 全省人均GDP为34576.27元, 与其他省相比较低。因此, 地方政府可动用的资金十分有限, 资金匮乏使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一些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不能的到很好的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 一些历史文物和历史遗址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也是大别山发展比井冈山和延安等其他红色旅游景区缓慢的原因。

2. 三省各自为政, 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大别山是国内少有的横跨三大省的旅游景区, 鄂豫皖三省在经济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缺乏实质性的联合。例如六安市的金寨以及湖北省的新县不断在争夺“将军县”这一称号。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域是一个整合的区域, 它是在长期的革命历史中逐渐形成的, 需要各省之间共同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区域协调和合作。而三省之间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 曾经签订的区域合作协议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并未真正的落到实处。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被三省分开孤立开发,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展方向。这严重制约了大别山红色旅游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 交通不便, 旅游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大别山是地势较为崎岖的山区, 交通并不发达, 大别山区域内只有少数几条高速公路, 并且由于常年未进行维修, 路面破损较为严重, 如遇到不好的天气状况, 可能会出现山体滑坡等问题造成交通困难。另外景区内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 一些重要的烈士陵园布局较为混乱。同时景区的配套设施较为低下, 休闲娱乐场所较少, 在住宿方面, 景区内的宾馆条件较差, 三星级及以上的宾馆少之又少。大别山景区里的管理人员大部分由当地村名担任, 他们并没有受过正规的旅游管理人员培训, 对于改善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一定的概念。

4. 景区景点开发程度低, 吸引力不足

大别山对其旅游资源开发只局限于红色旅游资源的部分, 只依赖于历史留下的革命遗址, 这就导致了大别山红色旅游业的产品单一。对于景区内一些自然风光景点也只进行了一些简单粗略的开发, 对游客吸引力较小, 景区获得的旅游收入就较低。由于大别山跨越三省, 景区内的景点较为分散, 知名景点也较少, 所以大别山红色旅游景点在全国的知名度较低, 就不能吸收更多的游客。

四、大别山红色旅游业发展对策

1. 广辟资金渠道, 形成多种资金来源

大别山红色旅游业的发展, 和旅游资金的多少密切相关, 大别山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而门票的收入远远不能弥补其所需要的维修和景区基础设施的费用。因此当务之急是扩大资金来源,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和民间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 使旅游资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可以征收一定的区域旅游资源说, 既向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餐饮的集体或个人征收旅游税, 税率一般不超过百分之五。以此来解决大别山红色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缺点。

2. 加强区域性合作, 构建大别山红色旅游共同体

由于大别山特殊的地理位置, 决定大别山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走三省区域经济合作的道路。大别山三省应该打破行政壁垒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加强区域合作, 共同策划大别山未来的发展方向, 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保护。三省应一起抓住发展机遇、加强资源整合发展, 创新区域内的景点, 实现大别山红色旅游业的组合发展。

3. 进行资源整合开发, 加强景区内的资源开发力度

对于大别山红色旅游业来说, 不断加强对革命遗址、历史文物保护性开发, 并提高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也可以适当的开发区域内的自然景观和休闲娱乐场所对其进行辅助。同时, 应该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和其他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 要把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周边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联动开发, 例如, 将大别山旅游业和六安市的茶叶产业有机结合, 这样可以带动六安瓜片和霍山黄芽的销售。由于湖北也是李时珍的故乡, 在这里有大量珍贵的中医药材, 可以将旅游业和药材的销售结合起来。还有家喻户晓的皖西黄梅戏, 可以建立相应的民俗文化村, 不但可以向全国各地传播鄂豫皖的文化精髓, 还可以将大别山红色文化和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景点的多样性, 在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提升知名度。

4. 改善交通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大别山这种景点较为分散的景区来说。大别山并不是只位于一省区域内, 只有形成区域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才能使各个景点都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在加强交通建设的同时, 也要重视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一个旅游区域良好发展的根本。因此要在区域内建设档次较高的宾馆, 提高景区的住宿和餐饮水平, 并建成一定的休闲娱乐场所, 提高游客的旅游消费水平。

五、小结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 大别山红色旅游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大别山应该充分利用挖掘自己的红色旅游资源, 绿色资源, 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 将红色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结合, 充分发挥各种产业的优势, 建设独具特色的大别山旅游经济产业链。同时三省应该加强区域内的联合, 实现互利共赢, 共同培育出精品创新的名牌景点, 满足游客多方面的消费需求, 提升大别山红色旅游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知名度, 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喜元.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17) .

[2]刘汉成, 夏亚华.大别山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问题及对策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2) .

[3]王胤颖, 王春阳.大别山红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J].前沿, 2013 (21) .

讲好红色故事 助力旅游发展 篇10

笔者在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第六次联席会议上了解到,10年来,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3.46亿人次,年接待游客人数由2004年的1.4亿人次增长至2013年的7.866亿人次。2014年,我省红色旅游接待游客量预计达4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近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

“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而红色旅游恰好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最好方式。”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罗迪辉在接受专访时如是说。他认为,红色旅游已经深入老百姓日常生活中。

“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联盟成员地市要发展红色旅游,但也要注重差异化发展。”罗迪辉说,不少红色旅游景点存在同质化问题。“讲好红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他建议各地创新旅游传播方式,提高导游和讲解员讲故事的能力,增强红色景区吸引力。

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文强调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明确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改革举措将使全国红色旅游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2013年我们完成了《广东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编制工作,并报省政府审定下发,从政策、资金、环境营造等方面推动红色旅游发展。”据省旅游局副局长张振林介绍,在我省已进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14个景区中,已有6个景区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4A级旅游景区称号。

目前,梅州市依托全区域均属原中央苏区县的红色资源优势,重点推动了一批红色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大埔以“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为中心,以青溪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为北线、枫朗南方工委旧址和光德闽粤赣边纵党委旧址为南线,打造“一心两线”的红色旅游带;平远多方筹资,规划200多亩建成红军纪念园;梅县依托叶剑英纪念园,建成“同学汇”主题酒店,拓展了红色旅游的教育培训功能。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享有“世界客都”美称。

梅州市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全境六县一区一市(现为五县两区一市)均被列为原中央苏区县,目前拥有梅县叶剑英纪念园、五华县老红军古大存故居、蕉岭县抗日英雄谢晋元故居、丰顺县老红军李坚真故居、大埔县“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近年来,梅州市在依托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客都红色之旅。

梅 江

梅州学宫:朱德演讲旧址

梅州学宫位于江北老城凌风老街侧。1929年10月24日,朱德率红四军由上杭来梅。25 日下午,东江革命委员会在梅城凌风西路南门考院前的孔庙(梅州学宫)召开群众大会,到会六七百人。在朱德发表讲话时,突然东较场方向传来枪声,朱德叫大家不要惊慌,继续讲话,最后说:“革命是一定要成功的,以后再与大家见面”,随即宣布散会,投入战斗。

梅县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是梅州古老的书院之一,由王者辅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倡建, 已漫越了260多个春秋。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爱国诗人、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先生,在书院创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培养了众多爱国兴邦之士。爱国名士丘逢甲先生亦曾讲学于东山书院,在东山书院撰写了嵌“东山”长联,叶剑英元帅也曾就读东山书院。

叶剑英纪念园

叶剑英纪念园是全国l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广东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馆名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题写,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剪彩开馆。展馆陈列展览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手稿、题词、文献、文物等一批实物,向人们展示了叶剑英元帅伟大光辉的一生和崇高的革命风范。纪念馆门前左侧的台基上耸立着一座叶剑英元帅的全身铜质塑像,像座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

红色旅游路线:

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桥溪古韵—雁鸣湖—灵光寺

兴宁

两海会馆

在风景秀丽的宁江河西畔,坐落着一座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建筑—两海会馆(又称潮州会馆)。当年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曾在两海会馆留下了深深的足迹。1925年3月21日东征军胜利攻克兴宁,周恩来在兴宁战斗工作了23天。3月30日,在兴宁县城大坝里举行了中外瞩目的孙中山追悼大会。由何应钦唱礼,蒋介石读誓词,周恩来念祭文。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兴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神光山

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距兴宁市区3公里,是一个以神光山自然景观为主,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宗教文化和游览、登山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区型公园。景区内有李振将军纪念亭、烈士纪念碑、赖颂祺烈士纪念碑。

合水水库

合水水库位于兴宁市合水镇,离兴城14公里,素有“粤东明珠”之称。水库四周群山环抱,青山如浪,峰峦苍翠,库区碧波荡漾,小岛散落其间,如轻舟游弋。水库建成后,贺龙、聂荣臻、叶剑英三元帅和陶铸、罗瑞卿、秦牧等曾至此游览。合水水库以“堤锁江流、百里湖山仙入境;树环宝塔、四季佳果桔占先”为特色,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辞典》。

红色旅游路线:

两海会馆—神光山(李振将军纪念亭、烈士纪念碑、赖颂祺烈士纪念碑)—合水旅游区 (合水烈士纪念碑、花塔生态园)

平远

差干炮楼

差干炮楼位于差干五指石风景区。1949年5月22日平远解放后,中共平远县委及驻平部队及时派出以幸排长领导的武装工作人员驻守差干炮楼。6月下旬,驻差干的“幸排”紧密配合差干区武装工作人员打击土匪的骚扰活动,7月3日晚驻守差干炮楼的一个排遭胡琏兵团1000多人的包围攻击。幸排长率领战士冲出炮楼,实施突围,但因敌人包围严密,全排战士壮烈牺牲。

nlc202309040519

仁居镇

仁居镇是一个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镇,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不光有明代石拱桥、古城墙遗迹、红军标语群、红四军纵队司令部旧址、民国广东四大银行金库、古典民居建筑,至于宗祠、社庙更是多得数也数不清……除此之外,还有“负郭八景”、吊脚楼、古井、客栈等。有人形容道:斗大山城藏金甲,处处古风处处情。

毓秀书院

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毓秀书院是平远县革命的摇篮和指挥机关。1928年平远县委成立,县委会议地址设在毓秀书院。1929年,平远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石北乡苏维埃政在此成立。现书院内设有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史迹展览厅,是红色文物旅游景点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蕉岭

谢晋元将军故居

谢晋元是我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其故居位于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尖坑村园墩子下芳塘子,由谢晋元曾祖父在清代咸丰年间建造,两座大门分别命名为“儒林第”和“荆树居”。2000年兴建谢晋元纪念馆,与故居原有建筑相连互映,珍藏了大量展现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实物。

丘逢甲故居

丘逢甲故居坐落在蕉岭县文福镇淡定村(今逢甲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是一座客家围屋,现为展览馆。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2000年4月被命名为首批“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路

1929年10月,朱德率领红四军从福建省行军到蕉岭县的南礤镇石寨村,为不打扰群众,部队露宿在石寨村圣王山上的一条石砌道上,该路后来被称为“红军路”。

红色旅游线路:

1、蕉岭县城—镇山国家森林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谢晋元故居—谢晋元纪念馆—谢晋元纪念园—丘逢甲故居

2、蕉城—石寨土楼(古村落)—青云塔—红军路—十里竹海—高思梯田

大埔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新村仓下。“皖南事变”后,全国革命斗争形势急剧变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公元1941年9月,南方局党委书记方方(化名王子华)与黄维礼同志接上关系。南委机关由恭州转移到大埔角仓下,设在一间小屋子里。在离仓下不到500米远的大埔角圩开办“天成”商号,作为南方分局党委地下组织联系指挥部。

青溪交通站

青溪交通站位于大埔县青溪镇汀江河畔。1930年下半年,青溪交通站成为上海经香港、汕头到大埔青溪进入闽西苏区的唯一交通线。这条交通线沟通党中央和苏区的内外联系,护送了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刘伯承等一大批中央领导人到江西苏区,还为苏区运送了大批军用器材、物资、药品和给养。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位于大埔三河镇,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和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有“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馆、朱德雕塑、浮雕墙、门楼、长廊、花架、凉亭等。

红色旅游线路:

三河中山纪念堂—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青溪镇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枫朗镇南方工委旧址—光德镇闽粤赣边纵党委旧址

丰顺

坚真公园

为纪念已故长征女红军老战士、原广东省委书记李坚真女士,丰顺建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文娱健身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坚真公园。坚真公园进门右边就能见到纪念李坚真诞辰百年的李坚真铜像,有由原县政府大楼改成的李坚真纪念馆,公园的花岗石墙上雕刻了李坚真平生所创的三百首山歌的其中五个侧面的八十五首山歌。

红色旅游路线:

1、丰顺县烈士纪念碑(汤坑镇东山居委东山公园山顶)—徐名鸿烈士墓(汤坑镇东山居委东山公园山顶)—中共潮梅特委旧址(汤坑镇大山背村永德居左侧)—坚真公园(汤坑镇金欧山西侧)。

2、红四军军部旧址—见龙居,红四军政治部旧址—得震楼红四军进驻马图纪念亭(均在龙岗镇马图村)。

红四军军部旧址

红四军军部旧址—见龙居,位于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西村,1929年5月底,红四军按照中央和前委指示,从闽西来到东江兴梅地区。1929年10月25日下午,红四军攻克梅县城。10月28日,朱德军长率红四军一、二、三纵队6000余人,从梅县畲坑、梅南北洞深坑肚进入马图村,军部设在见龙居,朱德军长就住宿在见龙居,政治部设在得震楼。驻扎三天两夜后,红四军回师北进。离开时,留下了一批军事骨干和部分伤员共110多人,军马20匹,枪枝100支,轻机枪2挺,迫击炮1门。1983年4月,见龙居被列入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为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华

古大存故居

古大存故居位于五华县梅林镇。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名金山萃秀。故居曾被敌人烧过3次,至今仍留断壁残墙。现故居内陈列有古大存石雕像和有关古大存革命活动的文物、照片100多件。古大存(1897-1966年),1924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中央党校一部主任、中共晋察冀党校校长、东北行政区交通部长,建国后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副省长等职。他家里有10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妻子徐妙娇、弟弟古永钵及侄儿、侄媳,被誉为“一门忠烈”。

长乐学宫

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位于梅州五华县华城镇。学宫按中国古代宫殿式的建筑风格而建造,坐北向南,主体建筑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建筑精美,是当年嘉应州中最大、最具特色、有皇宫风格的文庙学府,是清代状元、榜眼孕育之地。1925年3月,周恩来同志率领东征军主力团曾驻于此,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惩办贪官污吏,组建五华县民主革命政府。

侗族大歌与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篇11

一、侗族大歌与贵州旅游经济的关系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 文化、旅游产业二者之间相辅相成, 其依靠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成了贵州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中, 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侗族大歌, 成为贵州旅游中的璀璨明珠。

1. 侗族大歌节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

“侗族大歌节”是侗族传统节庆活动之一。在每年的公历11月28日在从江县举行。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 侗族传统的节目表演, 即大型的侗族大歌开幕式, 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浓厚的原生态气息, 真正展现了侗族人们顽强、而又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到傍晚的小黄侗寨千人大合唱, 篝火晚会, 情歌对唱, 更是彰显侗歌魅力。侗族大歌节这一活动深受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 大大的推动了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2. 侗族大歌已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项活动的一系列创新与发展, 传承和保护了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原生态侗族大歌, 已成为推动旅游文化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 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自2004年侗族大歌节以来, 招商引资更是促进了国内与国外的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千人侗族大歌”演唱, 已是闻名世界各地, 小黄的演出团队, 则到法国巴黎演唱《蝉之歌》, 并跟随温家宝总理去日本演出等。

二、侗族大歌在旅游业中的现状及带动其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贵州旅游业发展较快, 但经济水平相对于国内的其他省份来说, 还有较大差距。

1. 交通建设缓慢

侗族聚集地在黔东南地区, 现有修建完工“夏榕”高速公路, 在此高速公路未修建前, 去到该地则需两天的时间, 如遇天气大雨或者大雾时, 则更加增加了去往路途的难度, 这个因素大大降低了游客的人数。很多游客, 不想因为时间而影响正常的旅游计划, 这是消费者的心理趋向。以至于旅游业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 宣传力度不足、品牌效应滞后

独特的侗族风情、鼓楼、风雨桥、大歌是侗族的活招牌。20世纪90年代开始, 该地通过侗族大歌在国内与国外的演出, 才带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在贵州省侗族地区旅游业创新的关键时期, 应不断整合宣传资源, 实行“州、县、市”相结合的路子, 全力打造旅游的品牌形象。但是, 由于对旅游资源和品牌的意识不足, 旅游业的潜力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3. 侗族文化展演的“真实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仪式, 观众所观看到的是经过精心压缩、提炼和雕琢后的展演, 而不是该地区原汁原味的样式。当然, 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如果没有商业的文化底蕴, 最终会严重影响商业文化的发展。从游客的角度来看讲, 他们所期望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的展示, 而不是被商业包装过的表演, 不免会让游客产生一种“无趣”的感觉。

4. 民俗活动的日益减少

随着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 外出打工者日益增多, 人员流动性很大, 导致不少的村寨都难以组建歌班, 即使勉强组建起来, 也难以经常练歌、学歌。使得传统的民俗活动也相对减少, 因为节日民俗活动的主体是青年和歌队, 青年都不在村寨, 即民俗活动就无法正常举行。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侗族大歌的传唱表演。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为了摆脱高难度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烦恼, 人们纷纷离开城市, 走向田野。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吸引着这些旅游者的眼球, 以至于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保护对策建议:

1. 加强宣传力度、树立旅游意识新理念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当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大力宣传, 并要出台相关的规定, 并将相关规定落到实处, 积极引导相关管理人员、旅游者等相关利益主体更新发展理念, 增强参与意识, 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 高度重视旅游地形象和品牌效应。

2. 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基地

通过商业广场的建设, 可以打造侗歌特色, 树立“侗族品牌”。当游客走进广场, 从侗族的服饰、物品到侗歌表演和聆听到原汁原味的具有齐唱、合唱、童声演唱乃至千人侗族大歌, 真正满足游客的不枉此行的心态。

3. 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政府可适度给予一些文化经济补助, 减少本地打工人员的流动性, 例如, 商业广场的建设中, 可让当地居民有一席商业铺位, 有了适度的经济收益, 才会适当降低其人员的流失。

在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我们应大力打造“少数民族旅游业”这块牌子。使二者之间, 形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尽管对于旅游业发展的今天, 侗族大歌的发展或多或少还面临一定的困难, 我们应充满信心, 不断寻求新途径和新方法, 以此用侗族大歌带动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

摘要:侗族是贵州特有的少数民族, 侗族文化以其特有的侗族大歌、魅力侗寨、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 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而侗族大歌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添了重要力量, 侗族大歌与旅游业相结合, 使之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侗族大歌,旅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新建.侗歌民俗研究.民族出版社.

上一篇:综合管网设计下一篇:少数民族传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