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红色旅游

2024-09-26

农村红色旅游(共7篇)

农村红色旅游 篇1

江苏作为新中国建国之前革命战争的主战场和诸多革命事件的发生地, 有着相当多的历史遗迹、纪念设施以及延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 形成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本文选取常熟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作为考察样本, 对江苏红色旅游的产业化开发和品牌化建设现状进行调研, 在整理好调研结果的基础上, 采用SWOT模型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 (K.Andrens)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它的最大长处就是能抓住最能影响战略的几个核心因素进行分析。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强项Strength (优势) 、Weakness弱项 (劣势) 、Opportunity机会 (机遇) 、Threat威胁 (对手) 。区域旅游发展必须要能够及时抓住机会, 成功回避外在和内在威胁,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有效克服自身的劣势。因此, SWOT分析可以作为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基础分析方法, 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红色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1.Strength:优势分析

(1) 突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长江的西南岸, 东倚上海, 南邻苏州, 西接无锡, 北与南通隔江相望, 属于长江三角洲沿江开发带。常熟所在的苏州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加之距离上海很近, 使得常熟可以成为上海及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旅游休闲的后花园。随着沿江高速、苏嘉杭高速、苏通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 常熟的交通优势更加明显。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使得全国各地的游客可以方便快捷地进入常熟旅游, 为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2) 较好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作为江南旅游风光带的重要一环, 常熟市山水城相联, 风景优美, 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市现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4处, 文物保护单位96处, 在江苏省各城市中位于前列。常熟旅游事业起步较早, 规划合理, 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年四季有景看, 时时处处景不同”的良好态势。旅游产业格局已初步成形, 餐饮、客房、娱乐等配套服务比较齐备。尤为突出的是, 常熟乃至苏州旅游讲求错位经营, 作为主打红色旅游的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在本区域内竞争对手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景区的发展。

(3) “红绿结合”成效明显: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没有单单就红色旅游做红色旅游, 而是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 搞红绿结合, 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相结合的运作模式。为了实现景区的布局合理和功能优化, 沙家浜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单位编制了沙家浜旅游总体规划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方案。在保持“红色基调”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自身丰厚的生态自然资源, 主打“民俗风情、水乡风光、田园风味”三张牌, 使得游客充分领略了“芦花放, 稻谷香, 岸柳成行”的独特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以及民俗文化景观。“红绿结合”重组了当地的旅游资源, 凸现了旅游开发的正近邻效应, 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4) 有着相对专业的营销队伍和较为丰富的营销经验: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很早就组建了专门的旅游公司, 吸纳了十余位有着丰富旅游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员加盟。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相关咨询机构, 在上海、杭州、南京三个重点城市设立办事处, 与业内驰名的旅行社以及中介机构进行合作。与此同时, 他们在国家级主要媒体和主要游客来源地媒体大量投放广告, 并对目标人群进行专项推介。另外他们还通过参加会展、举办节庆活动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主打“一二三”工程, 即“一个赛事、两个交易会、三个节庆”。“一个赛事”即沙家浜全国龙舟精英赛;“二个交易会”即参加每年的国际旅游交易会和国内交易会;“三个节庆”即阿庆嫂民俗风情节、六月黄螃蟹节、沙家浜阳澄湖大闸蟹旅游节。

2.Weakness:劣势分析

(1) 红色旅游资源相对较为匮乏, 区域内难以形成集群效应:

沙家浜虽然是新四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但并不是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也不是革命战争的中心地带。沙家浜更多的是靠样板戏《沙家浜》的红色文化在吸引游客。而且, 周边地区也没有特点鲜明、影响巨大的红色旅游目的地起带动作用。许多党政机关、学校企业往往不把沙家浜这样的景区作为红色旅游目的地, 而是更倾心于到井冈山、延安等地去。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的匮乏与整合力度不够, 影响了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的开发。

(2) 受到区域内其他旅游产品的冲击:

江苏近年来着力打造沿江旅游带、沿大陆桥旅游带、苏东沿海旅游带等系列旅游板块, 各地也纷纷打造自己的旅游产品。在红色旅游开发方面, 省会南京的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系列景点影响较大;淮安的周恩来纪念馆及故居、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新安旅行团革命历史陈列馆等系列景点也广为人知, 这两个景区充分利用系列景点影响力大、距离很近的空间优势, 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观光者。在生态旅游方面, 各地更是纷纷上马相关项目, 一时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环太湖旅游带开发以来, 区域内竞争更趋激烈,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3) 景区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的主要管理人员大多还是景区建立之初的元老, 他们对景区的贡献很大, 但由于没有受过旅游开发方面的专业教育, 使得他们难以跟上景区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使景区的发展更加规范、更趋科学, 还需要引进拥有专业管理技能和经验的各类人才。另外, 景区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周边失地的农民, 他们的职业技能明显较差, 服务态度有时过于生硬。所以应该较快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力争使景区的管理更趋专业化、人性化。

3.Opportunity:机遇分析

(1) 经济持续增长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近几年, 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10%左右, 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也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整个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无疑会对红色旅游的良性运作和扩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2) 中央和省对红色旅游予以充分重视, 出台各项扶持政策:

近年来, 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并出台了红色旅游的五年规划——121工程, 即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以10个“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骨干体系”。其中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赫然名列其中。江苏省委、省政府也从实际出发, 出台了《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1—2020年) 》, 明确指出要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把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纳入经济计划。

4.Threat:威胁分析

从竞争对手分析,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只是全国 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其中一个区的一个景点, 其他地区省份的红色旅游不乏强者, 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从本省范围来看, 淮安、盐城、徐州等地的红色旅游开发也是势头强劲, 由于上述红色旅游景点相对集中, 容易形成集群效应, 对游客吸引力较大。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 如果不进一步体现出服务的差异化, 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那么沙家浜红色旅游遭遇的冲击就更大, 竞争就会更加激烈。

二、江苏省区域内的农村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探讨

从沙家浜的经验教训出发, 拓展到江苏省红色旅游的整体来分析,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江苏农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工作:

1.发展政府杠杆调控作用, 拓展旅游市场, 加强区域合作

地方政府应该提高旅游发展认识, 创新旅游发展观念, 制定促进旅游发展政策, 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理念, 走开放型旅游业发展的路子。江苏旅游事业具有起步早, 影响大、布局合理的优势, 拥有比较健全的营销网络和较为专业的营销队伍。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经营好江苏现有“两条半”红色旅游线路的基础上, 做好跨市跨省合作的相关工作。与江苏相邻的上海、浙江、山东等地都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联。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杠杆的调控作用, 加快区域协作开发, 共同开拓红色旅游客源市场, 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 整体或区段进行联合宣传促销, 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 全面提升江苏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

2.实行集团化、规模化经营, 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

旅游业要成为与工农业同等重要的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必须加快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步伐, 要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狭隘局面, 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引导企业联合发展, 只有组建好、建设好旅游大集团, 才能把握好旅游产业的大框架。虽然江苏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但是还需积极发挥旅游大集团的骨干作用, 在规模效益上下功夫。要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 组建多法人联合的旅游集团, 并尽快走向世界, 组建国际跨国公司旅游集团, 抢占国际旅游市场, 以提高江苏旅游业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注重多种旅游产品的组合

产品组合可以实现捆绑经营, 共享客源市场;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以延长产品链, 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增加游客消费。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可以和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相结合。江苏具有比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红色旅游产品和这些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组合。一是“红红”组合, 就是相邻的革命老区或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二是“红绿”组合, 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组合, 这方面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做得比较好;三是“红古”组合, 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 例如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和两汉文化旅游的组合就是成功的一例;四是“红土”组合, 即红色旅游和地方民俗文化旅游组合。

4.完善配套设施, 带动相关产业

交通、餐饮、通信等公共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发达的旅游交通和食宿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利的区位因素, 增强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 扩大客源市场规模, 优化客源市场结构。在“十一五”期间, 江苏将新建京沪高铁、通沪铁路、宿淮铁路等11条铁路, 新增铁路里程1600公里, 使全省铁路里程达到3200公里以上, 初步形成“二纵五横”的铁路路网布局。再加上机场营运线路的拓展以及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加, 江苏的交通运输能力会更上一个新台阶。此外, 统筹各地餐饮、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加快第三产业的产业化发展, 使得景区周边的公共设施质量都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无疑会极大地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5.红色旅游经营应重视品牌建设

一个过得硬的品牌能够促进产品销售, 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品牌是景区诚信经营的旗帜和保证。旅游景区通过品牌对游客作出质量、服务、价值等多方面的承诺;游客通过对品牌的选择, 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保证。因此, 品牌建设无疑是景区竞争的利器。江苏红色旅游地大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有其他旅游形式难以比拟的推广优势。但这种因意识形态属性而被政府部门广泛宣传所形成的“政治品牌”, 并不等同于旅游产业中的“市场品牌”。红色旅游经营者既要充分挖掘传统“政治品牌”所赋予的优势, 同时正确认识传统“政治品牌”与现代旅游业“市场品牌”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大众旅游市场需求的特色旅游产品, 通过有效的品牌整合, 构建面向大众旅游者的“红色旅游品牌”。

6.重视红色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 为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促进红色旅游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让景区周边群众参与旅游决策并得到好处。由于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都位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只有让当地老百姓从旅游发展中受益, 愿意为红色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时, 红色旅游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景区扩建、周边环境整治方面, 更需要当地农民的支持。引导农民开办家庭旅馆, 鼓励农民开发、加工土特产, 培训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技能等都可以帮助农民加入到红色旅游的发展中来, 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渠道, 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要:广大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如何进行产业化开发和品牌化建设, 是各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采用SWOT模型分析江苏常熟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红色旅游开发的优势因素和薄弱环节, 在此基础上对江苏全省范围内的红色旅游产业开发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 以期能为当地的农村红色旅游产业开发和品牌化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农村红色旅游,SWOT模型,产业开发,品牌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35-38.

[2]柯可.文化产业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1.

[3]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雷召海.红色旅游理论梳理与实践建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5) .

农村红色旅游 篇2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农村红色旅游 篇3

关键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江西

1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旅游目的地一般指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彰显。旅游目的地建设已逐步摒弃过去资源导向型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而发展到区域导向型的系统规划阶段,延伸整合其他各类产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系统提升。

旅游目的地概念其实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游憩和接待者旅游游憩接待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一个完整的游憩构成(2—5天的游憩内容及游程),接待设施完善合格,交通方便出入,是复合多种需求配套服务的综合体。由于各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不平衡,认识水准高低不一,把“旅游目的地”等同于一个区域概念有之;单纯一项或若干项高等级旅游资源组合形成旅游目的地有之;或干脆只抓眼钱利益,还停留在“留过路客”、“赚门票钱”阶段,毫无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如何进行系统开发与整合,完善系统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红色旅游目的地概念

2.1 红色旅游的定义

红色旅游的含义,按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体性旅游活动。”

2.2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历程

红色旅游前身就是红色文化遗产地参观学习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从最初的以政治接待为目的的活动,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已完全变成一种全国范围内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1)第一阶段:红色旅游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3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加大,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迅猛,全国旅游业投资积极性极强。而这一时期出现的“毛泽东热”,引发了各地重大纪念活动的蓬勃开展,如抗战胜利50周年、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等等。特别是1997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第一批110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纪念地、遗址、文物的修缮,给旅游接待创造了很有利的发展条件。各地政府在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呼之即出。

红色旅游的概念由江西省1999年率先提出,并于2000年首次推出红色旅游线路;2001年,打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主题口号。国家从帮助老区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积极支持地方发展红色旅游产品,举办了“红色旅游交易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红色旅游推广活动,使红色旅游逐步形成规模并走俏市场。

(2)第二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1月,在郑州举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由江西发起,会同上海、北京、福建、河北、广东、陕西六省共同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发展红色旅游正式成为国家政策,《纲要》把红色旅游高潮推向全国。《纲要》着重指出,要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要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重点打造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应努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独有内涵,积极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面向市场推出精品力作,最先举办“心连心”、《红色之旅》、“红歌会”、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等节目,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江西已经把成为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和红色旅游强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2011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江西已经有10处31个景区(点)列入,遍布全省10个设区市、50多个县(市、区),优质红色旅游景点已经遍布全省。其中,A级景区分布如表一:

经过数年发展,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红色旅游规划目标业已实现,红色旅游在全国全面发展。《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的目标已基本完成,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40万人次,间接从业人员143万人次;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平均增长18%,超出《纲要》增长目标3个百分点;6年间,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已接近10亿人次,综合收入已接近4000亿元。

2.3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内涵

所谓“红色旅游目的地”,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里,以红色资源为基础、以红色旅游的主题形象为核心吸引力形成旅游总体形象的旅游活动区域。

(1)形成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条件:(1)具备相当数量与品位的其他非红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条件等等)是建设成功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先决因素。(2)打造一个成功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具备较高品位与市场号召力的红色品牌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3 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列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的红色旅游地,如井冈山、延安、遵义、西柏坡等,由于本身红色资源品位高、国家扶持力度大,已基本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如“一号工程”井冈山:以“中国革命摇篮”为主题形象,依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地,结合井冈山绿色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摇篮,生态井冈”品牌。近些年,从管理体制上,井冈山建立了红色旅游地的新的管理体制,取消旅游局,改由副厅级单位井冈山管理局负责井冈山旅游业的统一管理、规划、开发和建设;保护井冈山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革命历史遗迹;负责景区公共设施建设,审查和监督各种建设项目,承办重大的接待任务,机关设在井冈山茨坪。从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深化和拓展旅游产品结构,突出红色观光、休闲与度假、红色培训等产品特色,特别突出的是作为江西乃至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引领者,井冈山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推出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六个一”(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体验式红色培训模式,通过实践检验,获得广泛好评。这两年来,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游客及党员干部来到井冈山开展红色培训活动,最高峰时每天有近100个班、上万人在井冈山培训。

截止2009年底,井冈山接待游客412.0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同比增长13.3%。2011年,井冈山共接待游客671万多人次,光旅游门票收入就突破2亿元。

4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类型

根据我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可以把红色旅游目的地分为如表二中的四个类型。表中分别对其属性表现特点归纳为:历史过程、革命精神、物质景观和自然背景。以强、中、弱界定,便于在实际红色旅游目的地规划中借鉴把握。历史过程强的目的地以挖掘展示历史事件、开发体验现场展示模式为主;革命精神强的目的地可考虑以展馆展示模式为主;物质景观强的目的地对资源保护和观赏要予以考量;自然背景好的目的地在规划时要注重自然风光的审美效果。

5 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思路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形式分三级:初级主要是一个景区,一个城市;中级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空间代表管理;高级主要是红色旅游自然形成的跨越行政区域的大型目的地管理。分级管理是红色旅游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要做到:

5.1 全方位的系统管理

井冈山的成功经验说明:“权属不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运作”是构建一体化的经营管理结构的必由之路,红色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应从社会管理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以最大限度组织动员各种资源,从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领域通盘考虑,固强补弱,形成发展合力。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是基于系统论提出的全要素有效协同管理。遵照系统论原理,红色旅游系统内的诸要素相互协调,各要素系统就会呈有序状态。红色旅游管理就是对整个红色旅游系统进行优化配置。要打破传统的行业管理模式,实施板块式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

5.2 突出主题形象

主题形象是红色旅游区的灵魂和标志。主题的确定需要对资源的深刻认识与理解。避免红色旅游区低水平、同质化开发,就要确立红色旅游目的地鲜明的主题形象。要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功夫。如井冈山是“革命摇篮”,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二者内容和类型相同的主题形象差异性凸显出来。同时,要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而红色旅游的性质,决定它必须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是对革命文化、军事文化、战争文化的深层挖掘和全方位展现。这样,有精神内涵的主题形象被挖掘出来,红色旅游产品就一定富有感染力和激励性。挖掘主题、突出主题形象的意义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使这些红色旅游产品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故事”主题,并且这些“故事”大多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题材,为世人所熟知,逐渐地成为所在地的代表性景点。如果这些红色旅游产品能够体现“自由、爱国、奋斗、信仰”等人类普世精神,契合了大众的消费胃口和偏好,市场涵盖面就会很广泛,甚至吸引国际游客。

5.3 科学划分区域功能

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的空间布局包括功能分区、景区和保护区。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区,在这些分区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功能分区中涵盖门区、后勤服务管理区、游览区、娱乐区、预留区等功能不同的区域。但城市综合型的红色旅游区,如南昌作为一个红色旅游区,拥有“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军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二十军指挥部旧址”经典景区景点。而南昌是一座综合性功能齐备的中型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已经自然与社会中提供的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就不需要每个景点设置功能分区,只要增建配套的红色旅游服务设施就可发挥作用。乡村红色旅游区,要科学地划分区域功能,使功能划分对当地旅游规划起促进作用,带动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景区划分上,根据地型、故居型以及乡村综合型,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集中,可以划分景区的,景区间也大都相互衔接,从而使整个红色旅游区的空间形态相对规则、完整;战场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分散,划分景区难度大;城市综合型又有不同,城市中红色旅游资源密集,各种红色旅游资源互相交叉,红色景区的分布往往呈现出互不联结的间隔性。

展示方式上,尽管江西红色旅游开发早,但大多数还属于第一代观光型旅游产品,以革命旧址寻访和博物馆陈列(“照片+文字”)为主,产品开发简单、程序化。要由传统的展示形式,转变为具有“现场体验震撼性”、“历史现场感”的展示形式,要给游客以震撼力和穿透力,引起内心世界强烈的精神共鸣。例如展示方式的创新带来的精品,井冈山“全景画馆”情景再现工程与引进投资8000万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这些运用现代声、光、电、动漫新技术进行的展示,提高了红色资源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5.4 重点抓好红色旅游基础项目建设

(1)建设红色旅游区展览馆是项目开发的首位工作。作为传统的综合性展示地,展览馆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作好红色旅游区的规划,使基础建设的钱用在刀刃上。(2)保护旧址遗迹是红色旅游区开发的首要原则。革命战争年代遗留至今的旧址遗迹,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旧址遗迹是红色旅游区补充展览馆历史氛围与现场体验震撼感的好场所。二者的结合,能够将红色旅游呈现得更完美。(3)纪念地及其标志物: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堂、纪念馆、墓地以及其他纪念物,这些纪念性载体是红色旅游区不可缺少的吸引物。故保护、完善、建设和活化这种载体,是红色旅游区开发的基本要求。

5.5 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红色旅游区的开发,要作好经济分析以控制投资规模,这是平衡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键。红色旅游区开发特点不一:城市综合型的红色旅游区,不宜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大投入,大投入就面临征地拆迁;战场型的红色旅游区,因为发展基础薄弱,一旦开发,口子放开,投资额度较难把握;乡村综合型的红色旅游区,城镇化建设有可能连同红色旅游一起开发,投资规模可能加大。因此,需要依据客源市场,针对红色旅游区的不同类型和特点,进行投资测算和效益分析。

5.6 加强环境建设

要注意红色旅游区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旧址遗迹,可持其与周边环境一起保护;保护建筑的地域风格;保护区域的整体生态。

江西山清水秀,红色旅游景点多位于偏远的山区,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红色旅游产品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红色旅游打绿色牌,以红色吸引人,以绿色留住人,做到“红绿结合”(与自然生态旅游相结合)。“红绿结合”成功典范如井冈山,将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在突出“红色”的同时,还重视绿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

“红古结合”(与文物古迹游相结合)也是红色旅游开发的新模式。在江西南昌,有5A景区“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还有“江南第一楼”滕王阁,这几个景点都距离不远。南昌市政府为加快南昌旅游产业规划,正欲将滕王阁打造成占地150亩,旅游、商贸、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国家5A景区,将红色旅游景点“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载体也纳入规划中。在此基础上,也可考虑将“新四军军部旧址”纳入范围,形成“红古结合”、“红俗结合”(与民俗风情游相结合)、“红蓝结合“(与赣江水上游相结合)的集约效应,让南昌成为愿意来、留得住的新型旅游城市。功能不要贪大,重在上品位。

5.7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江西红色旅游目的地多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是向社会输送中国先进文化的好渠道,更是推进革命老区向外界宣传自己的一个窗口。老区人民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的时候,更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质量,树立老区光辉形象。

(1)红色旅游促进了老区经济发展,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提高了老区经济竞争力。红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它的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了老区产业结构,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老区人民的收入水平,使贫困人群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有关研究表明,由旅游业发展解决的贫困人数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0%左右。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乡村旅游也被带动起来,农民投身红色旅游,直接从事旅游接待、餐饮、服务的达3.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22%,年人均收入2.4万元。

(2)加强服务,发展红色旅游。就是进入市场经济程序中,一切活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把握服务质量,不受外来不良风气影响,保持老区人民淳朴的优秀品质,做优秀红色文化的榜样。

6 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突出特点,整体推进。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创新,就是整个红色旅游工作都要以打造最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着重突出新、奇、特、客源地明确、地域优势明显、自身优势突出等特点。这也是打造具有吸引力红色旅游目的地核心的六大要素。全面整体推进这六大要素,保证红色旅游行业全面快速发展,具体要重点做好:

6.1 做好红色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

首先,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就是构造一个相对完整、相互联动的红色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决非单个红色旅游景点或设施的建设。其次,做好产业协调工作,结合产业发展,理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区域整合升级,形成红色旅游的带动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通过产业要素的布局构建旅游目的地、城乡统筹下的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因此,在规划红色旅游目的地时,应从目的地的角度出发,用全景规划来协同相关领域、各方力量,组织红色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建设,加快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再次,从旅游发展层面来看,应打造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产品品牌,大力开展旅游营销,通过政府的成功运营,做大旅游产业。就创建红色旅游品牌而言,江西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上饶市横峰镇的列宁公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红色公园。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带领闽浙赣苏区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建造了这个属于苏区人民的公园,留存至今是非常珍贵的。但由于缺乏资源整合和系统推介,其知名度不高,一直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还有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包括了山下的永新、吉安等地,号称“五百里井冈”,但如今井冈山旅游非常火爆,而山下由于缺乏统筹兼顾,造成各打各的牌、各念各的经,都比较冷清,急需进行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开发与整合,建立“大井冈”旅游经济圈。

6.2 搞好综合性的法规与制度建设

改变以往制定单一的行业、部门法规的做法,通过综合性的法规与制度,实施综合性的管理,使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在法规的框架下有序进行。

6.3 实施“全要素”管理

要将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相关的要素全部纳入红色旅游管理的范畴。建立有综合管理与协调职能的目的地红色旅游管理机构,实施“全要素”管理。

6.4 增强综合吸引力

红色旅游吸引力是一种综合吸引力,除了红色旅游产品吸引力外,还包括红色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环境吸引力、设施吸引力、自然条件吸引力等诸多方面。有文化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才是有生命力和灵魂的。目前,井冈山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等表演艺术活动形式,为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作了很好的尝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红色旅游业是有着鲜明文化特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有着鲜明经济特征的文化产业。应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创新,着力打造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

6.5 创建电子营销平台

要加强对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进行统一的设计与管理,保证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渠道的宣传都能为目的地的营销服务,并能保持口径上的统一与时间上的连续。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就是目的地营销数字化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大方向,这个系统就是电子营销平台。

6.6 注重文化与观念创新

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特别是红色旅游文化的创新更是这个管理系统中的灵魂。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路,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需要观念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来支撑。要拓宽思路,努力打造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文化”三色旅游文化概念。

6.7 培育目的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意识

让居民在目的地规划发展决策上成为其中一员,因为景区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景区的发展才会更加科学、健康。

6.8 努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创造“政府主导,各方参与,齐抓共上”的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引进市场经营的理念,对现有红色资源在坚持所有权归政府的前提下,把经营权出让给民间团体或个人,让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开发、经营和管理,逐步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不同行政区域的红色资源可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方式,通过经营权的转让出租等手段实行联合,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整合开发。即采取“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整体控制,独家开发”模式,合理地把资源变成经济,最终实现政府、企业、人民、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共赢局面。

7 结束语

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红色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市场需求,抓好目的地这个系统内核心要素的建设与管理,形成完整游憩与接待的要素配置与配套的目的地系统,创建完善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对于整合各类红色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整体效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好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整合,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对提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创建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科学规划、重点开发、品牌经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周振国,高海生,等.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文尚卿.做强红色旅游加快老区发展[N].人民日报,2012-10-11.

[4]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满雪岩.中国旅游目的地管理和营销的关键与战略抉择[N].中国旅游报,2011-01-24.

[6]王立东.浅析红色旅游目的地及其开发要点[J].求实,2006,(Z3):205-207.

[7]李代泉,汪瑞军.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8]林峰,范娟娟,刘志敏.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1-02-25.

[9]代改珍,林峰.红色旅游构建模式与方法[N].中国旅游报,2009-03-20.

[10]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2-10/30/content_26946792.htm.

[11]http://news.qq.com/a/20110623/000977.htm.

延安红色旅游文化 篇4

为了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影响力,近两年,延安市加紧了对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延川黄河乾坤湾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申报。按照延安市旅游发展规划,2015年前,延安市还将培育“延安革命圣地中心区”、“南泥湾红色旅游区”、“子长江红色旅游区”、“红都志丹旅游区”、“吴起红色旅游区”、“洛川黄龙红色旅游区”等六个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打造宝塔山、延河水、杨家岭、南泥湾、清凉山等2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近年来,延安红色旅游宣传成效显著,确立了“民族圣地,红色延安”的主题形象,主打红色旅游牌,唱好“两圣两黄一绿”戏,使红色革命旧址和古代文物遗址、自然生态景观、黄土风情文化等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红色旅游和绿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百姓生活游”、“中国红色旅游”山西省启动仪式、陕西省春节文艺晚会“延安过大年”大型电视节目录制、“红色圣地、魅力延安”《同一首歌》和欢乐中国行《走进延安》大型演唱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等10多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活动,联合国内20多个省市旅游局在延安举办了旅游合作交流洽谈活动,邀请全国“百强”旅行社、首都50家旅行社负责人免费来延安踩线考察。

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延安的景区到底都有哪些吧。

一、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又称桥陵。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

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参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桥山黄陵八景之称: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桥山,面积333公顷。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

二、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革命纪念馆心花墙有为纪念毛泽东党中央进驻延安60周年敬塑的毛泽东铜像,毛泽东铜像高5米,底座高3.15米,总高为8.15米,底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在延安”六个金色大字。东西两侧花坛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龙爪槐等花木。花坛前新扩建了7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和草坪,广场上有由柏树组成的八个大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游览和休息场所。

三、枣庄革命旧址

农村红色旅游 篇5

一、红色旅游及红色档案

1. 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我国90年代后新兴的一种旅游形式, 它以革命伟人、重要的革命事迹和历史为线索, 以革命历史、光荣传统、伟人足迹、英烈遗迹为载体, 通过目的地观光、参与体验等形式以达到放松身心、缅怀先烈、传承革命意志和民族内涵目的的一种主题旅游活动。由于旧地重游所展示的真实真景易于让游客身临其境, 了解当时的革命历史;参与式体验易引发游客共鸣, 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绪, 所以红色旅游也成为国家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 江西、北京、上海等省市, 纷纷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定期接纳政府公务员和学子等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2. 红色档案。

红色档案, 即在革命年代围绕着“红色人物和红色革命事件”所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 其本身与革命历史档案的外延有交叉。它是指在革命历史档案中那部分能够反映革命传统和革命爱国精神的档案, 可以是人物的, 亦可以是事件的, 其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历史基础, 甚至可以直接作为红色旅游的新主题和新亮点, 参与到红色旅游项目之中, 成为红色旅游的一部分。

二、红色旅游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红色旅游虽然兴起时间不长, 但集中开发、重复开发的情况比较严重, 资源透支, 明显后劲不足。其参与者比较固定, 多为机关单位人员和学生, 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到这些地方接受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纪念地和标志物所承载的革命传统和精神却受到来自规划方、运营方及资源方的多方限制, 并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鉴史、育人、养德的作用。因此, 出现了以下这些问题。 (1) 开发及运营模式过于单一。旅游路线老化, 简单不变;旅游形式主要以橱窗讲解、静物展示、文字解说为主, 真实还原性不强, 缺乏参与性;旅游产品局限于纪念币或纪念邮票等, 鲜于创新。 (2) 旅游流于形式, 后劲不足。很多景观只限于摆几张桌子、立几块牌子, 宣传一下建筑、口叙一下历史, 单一的模式使游客出现审美疲劳, 缺乏吸引力。 (3) 旅游从业人员历史素养不足。有些导游解说时不尊重历史事实、哗众取宠, 甚至有不少地方为争取项目和资金, 肆意夸大自己的历史地位, 随意篡改、夸大历史事件, 变更事件地点。 (4) 开发视野偏离。很多红色旅游景点选择了红古与红绿结合的运营模式, 但却过多地专注于开发自然风光, 弱化了红色旅游本身的宣传及教化等功能。红色旅游如何摆脱这些问题, 走上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看红色旅游线路及产品的丰富程度以及旅游服务本身的质量能否稳步提高。

三、红色旅游档案与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挖掘革命历史档案, 打造新的旅游线路及题材。

从丰富的革命历史档案中挖掘深刻的红色文化底蕴, 以革命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带动旅游资源开发, 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存史作用和价值。各大红色旅游景区大多是革命老区, 不乏有着浓厚红色气息的名人、名迹和轶事等, 在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这部分珍贵文字及实物, 记录着那些为人所共知的或不为人知的名人轶事。通过挖掘, 它们完全地重现在我们面前, 可以为新的旅游题材或是新的旅游线路的开发提供历史和信息支持。这些信息经过筛选和加工之后, 完全可以服务于红色旅游。

因此, 景区所在地的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合理地筛选和研究档案, 考证历史事实, 重温历史进程, 帮助旅游管理部门及公司发掘更多尚未开发的潜力路线。“从历史中来, 到历史中去, 应该是红色旅游开发的一条准绳。”红色旅游资源的生命在于其革命教育意义和历史研究价值, 其根本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在资源开发中, 我们要尊重历史, 切莫把“红色”变成“黄色”或“黑色”。

2. 创新红色档案利用方式, 丰富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主要卖点在于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内涵和革命传统精神, 其副产品比较稀缺, 大多为纪念性质的纪念币、纪念邮票等, 形式比较单一。在创新旅游产品方面, 我们同样需要打好红色档案这张牌。档案的价值是不断扩展的, 因此我们不能固守历史凭证、参考等作用, 应适时地、开创性地对档案信息进行挖掘, 综合多方的力量 (如与史志部门、出版社等合作) , 编研出档案成果。如拍摄历史纪实片, 出版革命历史图册、伟人名录、轶事录, 复制实物、手稿等。要走市场运作之路, 将这些编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公共产品, 投向市场, 满足旅游者求知、休闲等需求, 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 发掘档案的美育功能, 开发新的旅游热点。

档案本身具有宣传教化、文化休闲的功用, 红色档案也不例外。现在, 越来越多的市县开始重视革命历史档案的教育性和档案馆的文化特性及资源优势, 将目光逐渐投向档案管理部门。例如在云南, 活跃着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成千上万的人走进了市县档案馆, 接受革命传统和民族教育。将游档案馆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组织参观者进档案馆看实物、照片, 或是看档案馆辅助开办的档案精品展等, 这使得档案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 档案馆所具备的美育功能得到发挥, 档案资源再也不是深藏闺中的神秘之物, 而是进行宣传教育的必备条件。当然, 档案馆布局应极尽文化氛围, 馆内有礼品 (编研书籍或图册、纪实片等) 可供选购。这样, 档案馆同样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一个可以进行历史文化教育的永恒基地, 一个可供广大参观者浏览、学习的圣地。

4. 建立和善用红色档案, 提高红色旅游服务质量。

首先, 红色档案本身所蕴藏的海量资源是完善现在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的信息及物质基础。其所收藏的文字、图片、影像及实物, 完全可以成为遗址遗迹、纪念标志物等背景介绍的基础及原貌恢复的重要依据。如伟人题写的对联、使用过的物品、写过的信函, 都可以成为充实景区景观、丰富红色内涵的重要物件。以上种种, 可以使景区更好地制造出身临其境、原汁原味的效果, 从而提高旅游质量。其次, 红色档案本身有着存史和教育的功用, 其翔实的记载可以成为旅游从业人员吸收新知识的源泉, 并可用于导游或是景点建设规划, 为现实服务。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讲叙历史, 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学习使得导游从业人员的历史素养进一步提高, 避免了因导游人员历史知识匮乏而出现张冠李戴、混淆历史的情况, 从而提高讲解质量。

当然, 基于红色档案的旅游开发, 并不是毫无理论依据的。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我国保存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档案, 可用于信息的开发。从中可以择取经典的、极具教育意义的部分进行加工, 开发新的旅游路线, 设计新的旅游产品;也可以从中筛选特定的信息、实物或照片进行复制, 达到情景再现。通过这种资源的叠加, 使红色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 教育信息进一步充实, 旅游品质也进一步提高。其实, 在我国有现成的利用档案资源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实例。如云南丽江通过对“东巴档案”的挖掘, 开发出了众多的如东巴文化衫、东巴神灵雕塑、神路图、路牌画等产品, 这就是“东巴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扩展。

总而言之, 以红色档案为载体进行信息的挖掘, 以红色旅游档案为基准进行旅游行业的规划和准入, 可以使红色旅游路线得到优化、旅游产品得到丰富、旅游形式得到创新、旅游质量得到提高, 使红色旅游走上一条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编:孙海燕)

参考文献

[1]和璇.论东巴档案在旅游热潮中的价值扩展[J].兰台世界, 2007 (1) .

韶山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篇6

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毕剑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红古结合、红色演出、博物馆、旅游节庆、红色主题公园、体验参与。此外还有:根据开发程度建立整修精度开发——纵向深度开发——横向广度开发综合适度开发的模式,“空间拓展+时间延伸+内涵深化”的开发模式,和包括形象联动、资源联动、产品联动、产业联动、区域联动、营销联动在内的联动开发模式。笔者对韶山红色旅游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开发模式

红色旅游产品属于特殊的观光型产品,游客市场范围相对狭小,一般游客是不会有限选择纯粹以红色产品为吸引的旅游目的地的。因此,尽管红色是这些旅游地的本底要素,但更多的是起到搭台作用,优越的生态大背景、宜人的气候条件等绿色旅游资源才是其旅游发展的基本定位和主要方向。韶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形成了以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为主体,以韶峰、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观为基础。韶山借助其红色资源的知名度,以红色唱响绿色,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适应市场需求,形成了现阶段“红色搭台,绿色唱戏”、“红绿结合”的发展模式。

二、产品模式

1、观光型旅游产品。

观光型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主要构成部分,韶山现在主要拥有7大景区82个旅游景点,形成了以毛泽东故居、毛泽东铜像、毛泽东纪念馆、毛泽东遗物馆、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纪念园等人文景观为主体,以韶峰、滴水洞、黑石寨等自然景观为基础。既有人文类观光产品,又有自然类观光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2、教育体验型旅游产品。

教育体验型旅游产品是红色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重要旅游产品,其核心内容就是学习,学习和旅游互为表里。韶山突破了传统红色旅游产品陈列展览的模式,融入了“体验”元素,在体验红色之旅的过程中深入感受到红色精神。如“中国红色之旅——百万共产党员韶山行”、“百万青少年韶山行”、“百万自驾车韶山行”等活动,“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行”和“毛泽东成长之路”等旅游线路,以及《日出韶山》旅游演艺节目等。

三、营销模式

1、节事营销。

2005年由国家旅游局、团中央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湖南省旅游局、共青团湖南省委与湘潭市政府共同承办的“中国红色之旅——百万青少年湘潭韶山行”活动,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自该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大、中、小学生将韶山作为旅游首选地,致使游客量剧增,迎来旅游高峰期。

2、名人营销。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是新中国的开国领袖,韶山是他的诞生地,他在韶山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20世纪60、70年代,韶山被誉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改革开放后,韶山成为人们缅怀毛泽东的纪念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世人敬仰的地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国际友好人士到湖南大多要到韶山参观访问。

3、区域联合营销。

在区域合作方面,韶山加强了与广安、中山“二十世纪三大伟人故里行”旅游产品线的建设与合作,打造了以韶山、长沙花明楼和湘潭乌石为代表的“伟人故里红三角”。湖南省旅游局推出了“毛泽东成长之路”旅游线路,以韶山毛泽东故居、湘乡东山书院、东台山、毛泽东曾经做学徒的湘潭市宽裕米行、毛泽东到过的窑湾古码头、长沙岳麓山、橘子洲头、第一师范等留下毛泽东足迹的地方为重点,串起一条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的旅游线路,规划范围包括长沙市、韶山市、湘乡市、湘潭市城区及周边。

4、智慧韶山。

2012年7月26日,“智慧韶山”规划专家咨询会在长沙召开;2012年12月19日,“智慧韶山”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013年2月1日,韶山成为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3年7月31日,“智慧韶山”2013年建设项目正式签约。“智慧韶山”将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高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韶山市红色旅游特色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四、管理模式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策略 篇7

要做好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工作,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本文采用的是广义上“红色文化”。

从广义上说,红色文化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红色文化是这三个方面的集合与,但每一个部分在红色文化中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例如红色物质文化属于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具有具体化和显性的特征,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红色物质文化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大事件纪念、改革开放过程中留下了的革命遗址和相关的文物,如领袖人故居、历史事件的旧址、历史建筑、园林、烈士陵园、纪念碑、器物、服饰、文物陈列馆等。红色制度文化是不同革命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相关政策、理论、路线、方针等。红色精神文化特则指不同革命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等,例如回忆录、歌舞、绘画、戏剧、小说、故事等。红色精神文化属于红色物质文化中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是其中最重要、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二、红色文化的内核:红色精神

正如上文所说,红色精神是红色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表达。红色精神是指中华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在革命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的精神。红色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探索精神、社会主义时期的奋斗精神、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创新精神。这些精神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过程中由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更表达了共产党良好的作风和优秀的品质,是我国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

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基础和核心,而红色旅游也因为红色文化的特性区别于一般的旅游活动,成为了一项文化工程,起到了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因此也可以人们在进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也对中国的红色文化进行了一次温习和体验。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和活力的,红色文化也同样如此,这也是红色旅游生命力的来源。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和关注为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创造了一定的市场基础,红色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体验红色文化的机会,并且人类在进行红色旅游的过程中,还能够参观烈士纪念碑、历史遗迹、重走红军长征艰辛道路,回顾了红军长征的岁月,唤起曾经的记忆或是了解不曾经历的战争岁月,真切的感受革命先烈们在那种社会环境下的爱国心和伟大的牺牲精神,并学习这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爱国精神。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中最为宝贵的、独一无二的资源。开展红色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告知人们红色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人文性直接决定着红色旅游体验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革命老区的重建工作,井冈山、韶山、延安等地区被国家列为““国家一号工程”,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而且还能为旅游业提供宝贵的旅游资源,并且红色文化直接决定红色旅游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底蕴更好的表达出来,才能体现出红色旅游的真正魅力,有效的推动我国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红色文化属于红色旅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质量的提升取决于红色文化的深度和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也是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而红色旅游的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不同时期红色文化的融会贯通。在现代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协助下,红色旅游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实现了红色文化与其他形式文化更好的结合,展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文化带来新生机与活力,促进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与了解,为各国关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做好红色旅游的发展,确保红色旅游的质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的原因

红色旅游之所以在近年来能够实现快速的发展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内因是外因的基础和前提。从根本上来说,红色旅游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仍然有良好的市场是由于红色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体现了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代表了民族的先进文化,可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红色旅游的兴起还能带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改善作出贡献。

1. 红色文化代表了现代文化的前进方向

红色文化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思想理论,其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和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行为准则,更是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红色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尊训练历史规律,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帮助我们的革命先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了在国际社会上中国的地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以及继承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斗争和革命的胜利,并在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学习和歌颂的故事,更创造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奇迹,这种精神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传递了下来,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传承红色文化符合人们的发展需要

之所以红色文化可以被人类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红色文化自身具备一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则是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发展发展潮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潮尤其活跃,社会价值观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流价值观存在被颠覆的危险,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在逐渐的模糊。在优良传统逐渐丧失的同时,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却在不断的萌生,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不良思想的存在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会导致人们缺乏理想信念,精神世界空虚、价值观念扭曲、人情冷漠等,人们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关注个人私利,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等。这些不良思想的存在都会从不同程度上阻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形成,对年轻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要增强人们抵御这些不良思潮的能力,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弘宣扬红色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引导人民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继承和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利用红色文化为人们树立精神上的标杆,进行优秀精神、文化的传承。红色旅游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四、革命老区关于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以促进红色文化传承的若干思考

既然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的重点与内涵,要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好红色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红色旅游的价值;传承红色文化也是红色旅游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过程中红色旅游发挥了载体的作用。事实上,红色旅游是对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创新。

1. 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中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建设发展的方案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为了确保红色文化的宣传效果,在进行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并在实际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落实和应用,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全社会都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中来。

2.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红色旅游和红色文化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阶段不断的传承红色文化,明确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的关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真正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红色文化的传承有机的结合起来。

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对红色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保护和展现。红色旅游资源为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对红色文化进行一定的开发、抢救、挖掘和保护,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这些革命历史进行合理的展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更好的展示红色文化真正的精髓,并发挥对全社会的教育作用。在红色旅游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应当将发展的重点放在革命文化遗产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上,对红色旅游资源应当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是对红色旅游过程中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对革命遗产的合理保护。

3.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是对红色文化的活化和再现

要向更好的实现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就需要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记录、著作的撰写等方式传承红色文化,比随着之后大众媒体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更加有效的传播和传承途径,如制作文献电视剧、纪录片等,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从而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也可以通过红色文学、红色歌曲、红色电视剧等方式,来向广大的观众展示伟大的红色精神;最后一种方式就是通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以更加真实可感的方式向游客传递红色文化的精髓内涵。因此也可以说红色旅游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的红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宣扬红色文化,而且还能再现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红色旅游的广泛认同,红色旅游已经成为目前宣传和继承红色文化最为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

4.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要方法

在红色旅游中,红色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红色文化的发展和品质提升也有重要的作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可以提高红色文化对子孙后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而且还能有效的传承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但是在发展红色旅游业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创新精神,挖掘红色文化新的内涵和价值。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创新是红色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与保证。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过程中,就是对红色文化创新的保护过程。我国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变,而且遍布于全国各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本身就是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旅游观赏资源。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一般要求以红色文化作为原材料,借助一些方式来对其进行加工和创新,从而实现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更好的满足游客对红色文化的需求,其不仅可以将红色精神所具有的内涵打造成人们喜爱的,又具有历史内涵的景点。因此,发展红色旅游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红色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和在红色旅游中传承红色文化特殊规律已经成为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岩.“红色”的中外文化审视[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02.

[2]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J].理论界,2012,08.

[3]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

[4]李恩巍.内蒙古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创业制度下一篇:交易系统创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