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红色旅游

2024-10-29

皖北红色旅游(通用8篇)

皖北红色旅游 篇1

关于皖北地区红色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据悉,民建中央在其2013年两会提案中建议“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应该着力加快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其尽快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和政府的关注,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活动。近年来,每逢重大节假日,大量游客前往红色旅游景区参观游览。(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活动。)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皖北地方政府加快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步伐,把发展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老区脱贫致富等结合起来,采取措施,加大投入,注重改进创新,强化服务意识,开展了规模宏大的促销宣传活动,增强教育基地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红色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皖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满足旅游者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有积极作用。同时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努力改进落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虽然皖北红色旅游总体上呈现全面、快速发展的形势,但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视。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深度发掘红色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进红色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皖北红色旅游 篇2

皖北旅游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毗邻的凤阳、寿县两县, 是安徽省四大旅游板块之一。近年来, 皖北旅游受到安徽省各界的高度关注, 持续升温。但该地区的旅游资源以历史文化资源见长, 实体性遗存极少, 至今未得到有效的开发, 旅游产品的价值明显低于旅游资源的价值。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皖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 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地位举足轻重。在此背景下探讨皖北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利用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皖北旅游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皖北旅游资源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 主要单体旅游资源有100多处, 这其中历史人文类资源占80%。主要有:三座古城 (亳州、寿县、凤阳县) 、三大文化 (老庄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 、三大战役 (淝水之战、垓下之战、淮海战役) 、四大名人 (春申君、管仲、老子、庄子) 、五大遗址 (明中都、尉迟寺、隋唐大运河、禹会、黄河故道) 、五座名山 (八公山、荆涂山、龙脊山、韭山、皇藏峪) 等。

(二) 文化底蕴深厚

皖北六市两县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亳州, 公元前16世纪, 商汤曾建都于此, 商汤、老子、庄子、曹操等众多人物留下了100多处历史遗迹。阜阳闪耀着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的思想光芒。淮南有被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淮南子》, 有被中外考古学家称道的“五古” (即古战场、古墓群、古寿州窑、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 。蚌埠有距今7300年前的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华文字起源的源头之一、淮河文明突出的代表) , 有4000年前大禹的遗迹和传说, 有2200年前“垓下之战”、“四面楚歌”等历史故事的遗址。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淝水之战”的古战场。凤阳拥有明代第一都———明中都城等。

(三) 各地人文旅游资源多元、主题多样

皖北旅游资源文化主题多元、分散, 亳州有“先贤英豪故里”、“药都”、“酒乡”之称, 这里有老庄文化、中药文化、曹魏文化;淮北有运河文化、雕塑文化;淮南有煤炭文化、汉文化、先秦文化;宿州以灵璧石、楚汉文化、黄河故道文化为特点;蚌埠以涂山大禹水文化出名;凤阳县以明皇故里、农村改革之乡著称。文化主题的多元化, 有利于各地开发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 但分散、多元的主题本身也存在融合难点。

(四) 资源赋存状况差, 有形资源“少”, 可视性不强

该区域的“历史文化”类资源丰富, 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数量众多, 但是实体性的文化遗存较少。笔者2012年6-9月对皖北主要的景区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 游客对各市代表性景区旅游资源的评价均值如表1所示, 分值范围为1-5分。

从表1可以看出, 游客的评价幅度在2.11—3.74之间, 特别是资源的可观赏性、游览项目的丰富程度、项目的可体验性3个指标得分都较低。在对比的几个景区中, 游客对八公山、皇藏峪、相山公园的评价相对较高。

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利用率低, 旅游产品的价值明显低于旅游资源的价值

皖北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原因有:其一, 区域内系统、完整的实物遗存不多, 规模较小、缺乏吸引力、竞争力, 开发难度大;其二, 皖北地区的大部分市县都是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地区, 用于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资金有限;其三,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巨额投入, 招商引资、土地供给等难度较大。

(二) 旅游通达能力差, 旅游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 综合接待能力不高

首先,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旅游目的地通达能力差, 县、乡、村景点可进入性尤差, 突出表现在通景区公路等级差, 购物、娱乐、公厕、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缺乏。其次, 皖北旅游业结构尚处在初级产业化阶段, 缺乏亮点拳头文化景区, 游览项目单调, 参与性、体验性项目缺乏或者很少, 留不住客人, 整体吸引力不强。再次, 旅游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度不强。

(三) 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体制机制不够顺畅

首先, 各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认识上、观念上的问题, 有待树立大局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前期投入很大的产业, 这使得地方一些领导举棋不定, 缺乏甘为后任做嫁妆的动力和魄力。其次, 皖北历史文化资源分散于各市县, 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因此, 难以统一进行市场化运作, 经营机制上活力不足。再次, 相当一部分文化类旅游景区景点是事业单位建制, 自身缺乏经营旅游的实力和能力, 社会资本和智力又难以进入。

四、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创新思考

(一) 总体思想

1. 科学编制发展利用规划, 杜绝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随意性和局部性, 将各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列入政府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较大幅度地增加对开发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 正确处理好资源利用和遗存保护的关系。

2. 广泛吸收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探索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3. 建立健全有关管理规章, 把保护、利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明确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着眼于社会效益、长远效益。

4. 站在发掘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 举皖北六市二县之力建皖北文化风情园;站在各市旅游业长远发展的高度, 举各市之力, 各打造一个文化精品力作。

5. 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关键在于寻找文化的根, 寻找落地点, 然后开枝散叶。

(二) 加快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积极打造文化精品力作

文化产业是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重头戏, 是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掘和利用走向更深层次的重要途径。皖北旅游市场的振兴要把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放在核心位置, 各市要根据各自文化资源, 挖掘地域特色, 错位开发, 打造一处文化精品景区。以蚌埠为例, 应围绕禹王文化着力打造涂山大禹文化旅游区, 亳州则应围绕老庄文化整合打造道教养生旅游。近几年皖北涌现出蚌埠花鼓灯嘉年华、淮南志高文化科技动漫产业园泰坦方舟、亳州环球动漫嬉戏大世界三大项目, 被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城市转型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三) 加强文化旅游与各地特色产业的融合, 形成相互策动的局面

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存, 坚持以文化旅游为主体, 推进文化与项目、产业、产品的对接和融合, 同时以地区经济发展驱动文化旅游的深入开展。以蚌埠市为例, 蚌埠盛产珍珠, 有“珠城”美誉, 同时玉器古玩也颇有名气。玉文化、玉加工、玉商品交易十分有特色, 以玉器文化城为依托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体系;珍珠文化、玉文化作为高尚休闲文化, 具有现实的产业基础, 对于蚌埠旅游产业发展具有强大的产业支撑, 可以设计“探禹王家园, 赏珍珠美玉”的旅游线路, 形成文化旅游发展与相关产业良性策动的局面。

(四) 积极开发旅游节庆产品, 培育节庆会展品牌

皖北各地要培育节庆会展品牌, 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也是历史文化资源利用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皖北比较成型的节庆活动有淮南八公山旅游节、蚌埠花鼓灯艺术节、亳州芍花养生旅游文化节、灵璧石国际文化节等。这些节庆活都是地域性的, 游客基本以本地市民及周边游客为主, 因此需要进一步培育, 形成知名的节庆品牌。为了培育文化旅游节庆品牌, 要做到:1.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要保持连续性, 每年都要注入新的内容;2.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需要融入独创性的文化理念和元素, 在筹划时要找寻好的创意;3.要调动当地群众广泛参与;4.做好对外宣传和推介;5.建立节庆效果的评估机制, 优先培育影响大、效益好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五) 推出精品旅游文化演艺项目

旅游演艺作为一个城市、一个景区的新名片, 成为宣传精神文明的阵地。对于皖北来说, 旅游演艺是让“皖北文化旅游资源变静为动、变古为今, 使躺着的文化站起来、睡着的资源醒过来、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的有效手段。各市要推动文化娱乐与旅游演艺相结合, 开发大型、高水平旅游演艺产业, 扩大影响。比如, 可以策划淮河风韵篇、历史名人篇、楚风汉韵篇、战争场面篇、风物特产篇、民俗风情篇等。

(六) 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依据皖北深厚的文化底蕴, 建议开发如下特色旅游商品:1.宗教养生系列;2.历史名人系列;3.“华夏文化”系列 (双墩文化、禹王文化等) ;4.场景展现系列 (战争场景、炼丹场景、禹会诸侯场景、五禽戏等) ;5.美食文化系列, 尤其是淮南的豆腐;6.民间工艺系列 (淮北根雕、灵璧奇石) 。同时, 结合这些旅游商品资源的文化内涵, 可以设计成旅游纪念品、旅游日常用品, 采取雕刻、版画、图案、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展现, 力图做到一个景区至少有一个体现其文化内涵的主打旅游商品。

参考文献

[1]皖将出台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N].安徽商报, 2010-07-27.

[2]顾家旺, 李良玉.皖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以阜阳市为例[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

[3]皖北旅游开始大突围[EB/OL].http://www.cncn.com, 2009-11-10.

[4]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皖北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 篇3

蚌埠市是皖北的中心城市,具有100多万人口和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但是蚌埠市乃至整个皖北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综合性旅游集散中心,这与蚌埠旅游业的发展不相符,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旅游要求。随着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提升,要求个性化旅游的散客增多,面对逐渐增大的散客市场,蚌埠市迫切需要一个综合性的旅游集散中心,迫切需要能覆盖皖北、能为皖北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蚌埠市建设皖北旅游集散中心是蚌埠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它既能为越来越多的散客提供旅游服务,又能促进蚌埠市一日游、二日游项目的发展,这对蚌埠市旅游产业的繁荣,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城市环境的改善,社会的稳定,均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交通设施的便捷以及人们旅游观念的成熟,民众自行出游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步入体验旅游时代,散客自助游迅速增加,个性化新需求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散客旅游者期望目的地能有一个专门组织为他们的旅游活动提供方便,于是,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项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新兴旅游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上世纪50年代,旅游集散中心率先在欧美产生,9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1998年上海开设我国首个旅游集散中心。目前,国内已经有北京、深圳、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等众多城市设立了旅游集散中心,取得了良好成效,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和实践经验可以借鉴。

蚌埠市旅游局、移动公司、公交公司、安徽财经大学已经开始立项,就建设皖北旅游建设中心进行专项研究,研究的共同点认为:安徽作为旅游大省,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重要交通枢纽,为推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满足新市场出现的新需求,有必要建立皖北旅游集散中心。在更深的意义上,蚌埠市可以通过建立皖北旅游集散中心来提升蚌埠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较为明显。

2012年蚌埠市接待入境游35308人次,接待国内旅游19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正在以30%的速度递增,随着旅游资源逐步开发,旅游项目的增多,蚌埠市的旅游市场日益丰富和繁荣。因此,利用安徽旅游北大门的交通区位优势,在蚌埠市建立皖北旅游集散中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十二五期间应该加快皖北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速度,使蚌埠这座特色鲜明的淮畔明珠更具旅游魅力。

“旅游集散中心作为市内及周边城市短途游的旅游商品集散地,是一个自助的旅游超市,可以集聚游客并向旅游目的地疏散游客,同时提供相当规模的餐饮、住宿、旅游输送、旅游咨询、旅游信息、旅游购物、票务服务、邮政、通讯、银行等服务项目。”市旅游局的领导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截至今年5月底,蚌埠市在建、新开工5亿元以上旅游项目21个(其中10亿元以上旅游项目6个),总投资453亿元,旅游大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均创历史最高水平。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散客旅游市场的扩大,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旅游集散中心尚缺的问题成为了我市旅游基础设施的一大短板。许多人认为:尽快建设“立足皖北,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承接高铁时代需求,通过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各种旅游人群需要的皖北旅游集散中心,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

皖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问卷调查:

首先我们作为安徽财经大学的本科生,出于对调研项目的好奇,我们来到了上海、无锡以及合肥等周边中心城市的旅游集散中心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在周围的公共场所发出调查问卷,并及时收集,并且将每一次的调研成果进行记录。

(一)对旅行者的调查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52%的人群一年之内平均有2次旅游,大部分人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游览观光、休闲度假,旅行者更看重美好的旅游环境给他们的身心带来的舒适。与此同时,我们大量的数据调查发现:将近2/3的大众选择自助游,可见如今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懂得舒适的享受生活。当然,这也体现出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不容小觑,它的建设必将带动地方经济以及周边各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我们行走在各个景点,调查各色各样人群,他们告诉我:旅行者更加感兴趣于山水风光和饮食风味,他们渴望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地方独特的小吃风味。虽然我们的问卷调查是在炎热的夏季,但是人心的旅行者还是帮助我们完成了调查。从旅行者的问卷中不难发现:万物复苏的春季是他们最喜欢的出行时间,也许春天能带给旅行者那种勃勃生机,让更多的人流连忘返。同时,旅行中的“住”与“游”是旅行者更看重的,他们在保证自己能够安稳入睡的条件下,感受各种旅游胜地的美景。

(二)旅游集散中心的调查

当我们看到如此多的人选择自助游,由此带来的商机定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可惜的是当我们向游客谈及旅游集散中心时,他们却一脸茫然。结果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将近80%的游客不知道旅游集散中心,也根本不知道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我们迫不及待地将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与作用告知给游者,因为我们知道这旅游集散中心给旅游所带来的方便和对地方的效益都是可见一斑的。我们向游客谈及皖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的地点时,有72%的游客赞同在蚌埠市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游客看重的是蚌埠市是一个交通枢纽城市,皖北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会将蚌埠周围的地区连成一个网,交通便捷的同时,带来的也将是皖北片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大部分游客赞同以“旅行社”为主体融合酒店、景区、旅游商店、交通企业组成联合体的形式参与中心的运营。我们也谈到蚌埠市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的地点,有36%的人群认为在高铁站附近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少部分人认为建设在市区。出于高铁站位于郊区,同时市区的交通拥堵给建设集散中心带来障碍,我想在高铁站附近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才是更为聪明的选择。

(三)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与宣传

调查发现,大部分游客觉得皖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前景在于政府的支持程度,只有政府的支持,才能让旅游集散中心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与周边的交通运输形成一个交通运输网,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与此同时,对于皖北旅游集散中心的宣传工作也是尤为重要的,问卷明确显示,有75%—80%的游客更倾向于电视与网络来获取信息,可见我们要将宣传工作在这两个媒体上下功夫,我想有力的宣传必将会带动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当我们补充提到创建“大学生旅游咨询服务平台”时,游客们都大为赞同这一宣传,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更有效的宣传皖北旅游集散中心,为皖北地区乃至安徽省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我想皖北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必将会给皖北地区带来经济上更高层次的提高,为我省的旅游事业发展做出伟大贡献。

红色旅游论文 篇4

浏阳市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 张 萍

关键词:红色旅游 精神文明建设 作用

论文摘要:人类文明分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第一位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就是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而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就是人民吃饱喝好有衣服穿有房子住,基本达到温饱水平这就是物质文明所要追求的目标;而当人民物质文明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以后,才有能力有更多的钱去健身、旅游和享受文化娱乐生活,物质文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人民吃不好穿不暖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啊,但是物质文明提高之后如果人们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已的情绪,用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去释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压力,那么就会使人们心灵空虚、精神支柱崩溃,也不可能有好的工作效率.因此可以看出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保障,没有物质文明就没有精神文明,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也就得不到发展。所以说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有力保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如果光停留在劳动者吃好的基础上不考虑他们的精神需求,那么工作效率就会降低,最终影响到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性旅游,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引导人们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红色旅游。

所谓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的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一种文化创新,是一种教育创新,也是一种经济创新。广义的红色旅游,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第二个层面是爱国主义教育;第三个层面是“中国红”。

红色旅游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主要是:

一、红色旅游是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民族相互区别的重要特质,也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一批宝贵的优秀的文化财富,除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之外,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优良传统文化,即红色精神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的兴起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优良传统文化这一红色精神的崇敬,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进步的象征。因为红色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

表和集中体现。同时,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这种追求独立解放、挑战生命的超脱精神,也是全世界反压迫、反殖民统治、追求正义事业的壮丽篇章,理当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向世界展示它的魅力。革命优良传统是当今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而红色旅游资源则是这种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对革命历史遗址和遗物的参观游览,就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革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

二、红色旅游是新形势下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红色旅游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学文件、听报告、开讲座,转变为在一种精神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克服了形式呆板、内容乏味的弊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环境和机会。通过红色旅游的实地考察,广大党员干部回顾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历史,回顾其经历的艰难险阻,深刻理解党在伟大征途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重温学习、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特别有益于党的干部震撼心灵、净化灵魂,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增强广大干部的党性观念,牢牢坚持党的宗旨,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同时,红色旅游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和行动载体。当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模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带领广人党员重温其自身奋斗的革命历史,重走其曾经走过的胜利之路,有助于他们深刻理解在中国革命伟大征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党性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精神和党的理想信念等通过旅游传输给广大党员,对于教育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永葆政治本色,有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红色旅游有利于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其党性教育效果,给党员以知识的汲取、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使广大党员能发扬优良传统,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三、红色旅游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红色旅游是提高和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取得实效。

旅游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教育手段。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充分利用旅游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把

枯燥的学习变成丰富生动的体验过程。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红色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展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成为旅游者关注的热点,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都把红色旅游作为吸引旅游者的亮点之一。每年的重要纪念日,“黄金周”等旅游旺季,韶山、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吸引了大量旅游者前往参观游览。

旅游是青少年普遍喜欢进行的时尚型、文化性的高层次生活消费活动,具有很强的学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旅游的方式传输给广大青少年,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旅游活动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发挥旅游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把当前亟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游,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入耳、入脑、入心,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教育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的效果,使旅游者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红色旅游将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方式。

四、红色旅游有利于抵御外来腐朽思想的入侵

遵义红色旅游心得 篇5

——2010级医学影像2班 程焱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我来到了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城——遵义。

刚踏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我便被这座城的一切所感动。这里没有上海城的高楼林立,也没有成都人的小资小闲。这里的楼层不高,人们穿着朴素,偶尔能见到少数民族的服装,看起来有几分野蛮,但更多的是热情与勤劳;时常能看到街头的“背篼”成群结队,打牌或席地而睡。然而这座城最特别的地方还是要属其地貌与其散发的气息,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这里的山与城相处的是如此之融洽。它拥有贵州特有的山区的乡土风情,又不失大都市的繁华热闹,更是三伏天的避暑胜地,恐怕没有那座城市能与之抗衡。这座城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更是无与伦比。

到这里,我便直奔盼望了已久的遵义会议会址,位于老城子尹路,这条路也称红军街。由于会址正在维修之中,故只能看到其外观。这座楼是中西合璧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听导游讲解,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遵义城30年代最宏伟的建筑。遵义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随后参观了遵义会议陈列馆。馆里一间小屋基本复原了遵义会议室的原貌,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陈列着一张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摺叠靠背椅,共20张,为出席遵义会议的人员所坐。,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此次会议的与会人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又名博古)、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邓小平、李德等人。其中一位还是被担架抬进会议室的。虽然这是复原后的场景,但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位与会人员激扬文章,踊跃辩论,指点江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在这一刻开始改写,而国民党面临的,将是党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馆内陈列了不少当年红军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以及送给百姓的东西等。其中最有趣的便是那些门板,上面写满了宣传标语。当年红军部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凡是会写字的红军,每天必须写一条宣传标语。从这些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军民团结一致,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以及老百姓对国民党的憎恨和对革命的热情。这些不能不让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弊病。

在参观的途中,也观看了几部短片,其中最让人振奋的便是被称为长征途中的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之战,连世界顶尖级军事家都为之赞叹。

刚刚在遵义会议上选为政治局常委的毛泽东,在摆脱国民党企图用40多万重兵围剿红军的转移途中,发现土城道路两旁是山谷地带,而侦查情报表明,后面只有4个团6000多川军在追击,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在此打伏击,消灭孤军深入的郭勋棋模范师。得到朱德、周恩来的支持。可由于情报有误,敌人不是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0000多人。战斗打了几个小时,却无法取得预期胜利,而各路追敌正奔集而来,可谓灭顶之灾几乎就在眼前。毛泽东果断决定迅速撤出战斗,渡赤水西进,从而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蒋介石得知红军一渡赤水后在扎西一带作短暂休整,急令滇军孙渡部和川军潘文华部从南北方向向扎西推进,周浑元纵队主力从白蘭、叙求进击,企图聚歼红军于扎西。毛泽东看清了蒋介石的意图,分析敌人的兵力调动,造成黔北空虚。于是,他立即命令部队“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遵义”,在二渡赤水的几天内,红军连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克遵义,歼敌2个师又8个团,毙伤2400余人,俘虏3000余人,缴获大量的军用物资,这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蒋介石痛心疾首地说:这是追剿红军以来的奇耻大辱。

扎西扑空后,蒋介石亲飞重庆指挥围剿,当他发现红军在遵义以北地区集中之时,命各部紧缩包围圈,妄想围歼红军于乌江之西,巴黔大道以东地区。毛泽东洞察秋毫,将计就计,故意在鲁班场地区徘徊,摆出一副寻找战机的样子,待敌人被我调动之后,即命红军从茅台镇西渡赤水(三渡赤水)。

红军三渡赤水后,敌人的追剿部队仿佛是按照毛泽东的调度一般,纷纷沿路西进追击。而此时,毛泽东神机妙算似地命令红军乘机东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敌兵空虚的贵州境内,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顿时惊慌失措,急令云南省主席调滇军昼夜兼程,火速驰援贵阳。然而,蒋介石不知毛泽东逼贵阳的目的是调出滇军,果然中计。待他清醒过来之时,毛泽东指挥红军西出云南,在几乎不设防的金沙江的皎平渡口,2万多红军花了六天时间全部渡过金沙江,把几十万追剿的敌人远远地抛在身后。

这场战役使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它是我军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也是毛泽东人生中最得意的一笔。

从会址出来,沿途到了红军山,参观山中的革命烈士纪念园。山下大型的革命英雄形象的石雕左右对应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大门。沿梯而上迈过据说是365节的台阶,便可看到烈士纪念碑,其屹立在半山腰,一如革命先辈们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最后,当然,也不能错过毛主席故居。此次旅游如了我愿,虽然一路下来身体疲惫,但心中的情绪确难以平静。遵义会议、青杠坡战役、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一幕幕历史剧在脑海重演,国民党军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与严刑拷打,对老百姓的欺压摧残,我空气中散发出一阵阵的血腥味道。然而,红军仍不怕远征难,哪怕万水千山,他们仍若等闲。我感受到了军民共乐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那段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革命历史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可它带给我们的无论伤痛还是那种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消逝。我们原本应该谨记那段屈辱并终生为和平而奋斗不止,然而,这几十年来,世界从未停息过战争,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喊着铸剑为犁,要谨记历史,发扬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是我们的行为上为何又与之背道而驰呢?名不副实啊,中国人病了,地球人都病了,而且病的不浅。那些呼喊,那些精神,早已被我们冠上的“所谓”二字,早已成为了龙门阵的一部分。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胡锦涛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说道“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行动起来,那么中华民族将成为最伟大的民族!

红色旅游资源 篇6

顺平是革命老区,曾是风火燎原之地、革命战争的大本营,聂荣臻元帅、杨成武将军都在这里留下了抵御外辱的斗争史诗;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也曾在这里工作;著名的“梯子沟突围”、震惊华北的“五里岗暴动”、“抗日民族小英雄王璞”的故事在这里发生;革命先烈奋斗的历程,必将流传百世,光照后人。一、五里岗暴动

韩永禄,又名韩煜,西五里岗村人,是中国共产党顺平县地方组织创始人之一。在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鼓舞下,韩永禄等人秘密搜集武器,积蓄力量,为武装起义做准备。8月13日,西五里岗村共产党员葛洛尚、韩顺子擦枪走火,使暴动提前进行。韩永禄安排人员去各村收缴地主武装,暴动群众对收缴地主武器十分踊跃,他们携带枪支,分头出发。葛占龙去下邑,高辰去尧城,葛洛尚去东五里岗、下叔。李永茂去满城西原屯,李永盛、王占恒一同去协议村。当夜收了各村的枪。赶到五里岗集合后,王占恒又去常庄、朝阳、高昌收枪,刘连元去台鱼……。各村地主见暴动农民来势凶猛,不敢抗拒,被迫交出枪支弹药,各路收枪队伍胜利归来,共收地主长短枪200余支。各村党员和贫苦农民接通知后也携带器械,纷纷前来参加暴动。参加这次

暴动的人员除完县外,还有满城、望都等县的党员群众。

8月17日,暴动队伍打出了一面由韩永禄的妻子和葛洛尚的妻子秘密缝制的红旗,建立司令部。暴动司令部设在西五里岗的小学校。根据省委指示,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二军,下设三个大队。暴动司令部指挥韩永禄、副总指挥葛占龙、高辰,其他领导人有李永茂、葛洛尚、刘连元等。暴动司令部召开会议,决心一鼓作气拿下县城。红军兵分四路:一路由高辰带领,攻北门;一路由葛占龙带领,攻南门;一路由刘连元带领,攻西城;手枪队的战士由葛洛尚带领,攻打敌人防守较弱的东南角。只留东门:迫敌逃走。前敌指挥部设在距县城一里路的城西赵家庄,韩永禄任总指挥。城内敌人兵力约200人,妄图固守待援。总指挥部发出了规定的攻城信号。战士们齐声呐喊,向敌人猛烈射击,下午,雷声隆隆,大雨倾盆,战斗无法进行。韩永禄决定,除留一部分部队监视敌人外,其余的撤回五里岗。红军围城两天一夜。8月23日,敌人驻保部队二十二师六十九团派一营兵力驰援完县,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避实就虚,队伍暂时化整为零,分散隐藏,大家投亲靠友。把枪支保存好,积蓄力量,准备再次暴动。

至此,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武装暴动结束了。

二、野场惨案遗址

野场惨案遗址位于顺平县﹙原完县﹚西北40华里处的大悲乡野场村石沟,此遗址于2001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43年5月日寇发动重兵,对唐县、完县、涞源一带进行全面大扫荡,当时晋察冀军区第9军分区供给部驻在野场村。5月7日清晨,由于汉奸告密,日军突然包围了野场村东的石沟一带,将躲藏在各处的群众赶到一起,逼问八路军、枪支弹药、粮食和被服的下落。野场村儿童团团长王璞牢记公民誓约,挺身而出,大声说:“不知道,死也不告诉你们!”恼羞成怒的日伪军对群众下了毒手,包括“抗日民族小英雄王璞”在内的118人,最终惨死在日军的枪弹和刺刀之下,另有54人受重伤,其中妇孺占死伤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惨案发生后,晋察冀边区第四专员公署发表了《为野场惨案告同胞书》,边区政府和完县政府为死难者召开了追悼大会。同年7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在野场村的石匣岭上为死难群众立碑两座,并编写了《忘不了》(劫夫词曲)歌曲,在解放区群众中广为传唱。1984年3月共青团河北省委作出决定,在华北烈士陵园为小英雄王璞塑像。2001年2月野场惨案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8月15日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顺平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大悲乡党委、乡政府,野场村党支部、村委会为小英雄王璞及被日军杀害的所有村民建造纪念碑两座。

三、常庄惨案遗址

常庄惨案遗址位于顺平县西北5公里处的常庄村鹞剑沟。1938年2月26日拂晓,望都、方顺桥等据点的日伪军4千余人,从望都出发,入侵常庄。村里老百姓听到枪声,纷纷向村西方向逃散。一营战士掩护群众边打边退,使群众迅速转移到了村西鹞剑沟和梯子沟里躲藏起来,但敌人随之追到沟里。因为是条死沟,150名群众和一连战士被包围在沟里,敌人对抗日军民进行疯狂扫射,不少群众和战士被打死在沟里。

日寇在常庄进行了24小时的烧杀,使抗日军民200多名遇难,70多名战士在突围中为国捐躯,伤残8人;烧毁房屋496间,损失财物不计其数,许多群众家破人亡,无家可归。1989年5月常庄惨案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韩永禄烈士纪念馆

韩永禄烈士纪念碑位于蒲阳镇西永禄村(原西五里岗村)韩永禄旧居院内,碑首题词“团结复仇”,并有工农红军打炮楼攻县城的阴纹图案,碑阳记载了韩永禄同志的生平事迹,碑阴记载了与韩永禄一起参加暴动的十一名烈士英名。

韩永禄同志是我党早期北方农民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之一,是顺平县(原完县)农民抗捐、抗税及反霸斗争的发起者、组织者。韩永禄同志曾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

回乡领导完县农民革命,成立红二十二军,任军长,组织发动了五里岗暴动,夺取了完县县城。之后,为避免敌人包围,韩永禄率部突围,将部队分散隐蔽起来,以保存力量。

根据省委指示,韩永禄赴博野、蠡县、晋县开辟工作,因叛徒告密,在晋县被捕,后于北京天桥刑场英勇就义,时年26岁。

为纪念韩永禄同志和殉难的烈士们,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西五里岗村民在韩永禄烈士故居立祠建碑,供后人瞻仰。1989年5月韩永禄纪念碑和韩永禄旧居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顺平县旅游文物局对韩永禄旧居进行了整修,新建韩永禄纪念馆。

五、梯子沟突围纪念地

梯子沟,沟长10华里,因沟底有山,高耸入云可作登天之梯而得名。沟内群山叠嶂、千峰竞秀;沟口两山夹峙,似微开的门洞,称之为“神门”。抗日战争时期,梯子沟一带设有我军兵工厂、后方医院,即白求恩军医学校和冀中军区后勤部,共有2000多人,为冀中军区后方大本营。

1941年8月下旬,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阶段,日军采用“远程迂回”、“铁壁合围”战术,纠集重兵,扫荡、围剿抗日武装和后方根据地。杨成武将军率军区指挥机关两个连约700人,掩护2000多军民从梯子沟撤离,四十多名战士伤亡,大部分是跟随将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战士。

梯子沟是抗日战争纪念地。2001年,顺平县委县政府在沟口第一高峰建起了纪念碑亭,树立了杨成武将军亲笔提名的“梯子沟突围烈士纪念碑”,它将永远昭示后人。

六、敌后武工队遗址

敌后武工队遗址位于安阳乡贾各庄村,现保留两间旧房。

1942年日军在冀中进行“五一”大扫荡之后,冀中主力转移至完县、唐县一带山区。1942年秋后,三分区主力二团、骑兵团、冀中军区十八团、完县县大队各抽调一部分精明强干的干部战士,组成敌后武工队,首先在完县山前平原活动,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再深入“敌后之敌后”开展斗争。

敌后武工队成立以后,像一把尖刀插入日军心脏。灵活巧妙地开展工作。曾多次袭击、攻打巷北据点、尧城桥据点和王各庄桥据点。捣毁了完县宪兵队在常庄、朝阳设立的两个党员“自首站”,处决了“自首站”站长杨石头和冀小旦,并深入虎穴,将驻守常北庄炮楼的伪警察付春耀抓获归案。

敌后武工队一直坚持到抗日胜利。

七、民族小英雄王璞

王璞,儿童团团长,在野场惨案中壮烈牺牲。晋察冀边区政府追认他为“抗日民族小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工业部驻在离野场十多华里的神南村。冀中九分区供给部驻在野场,1943年,日伪军四

面包围了西北山区,企图毁灭八路军后方机关。

5月7日清晨出动100多人,在汉奸庞珠子的引导下,从四周朝野场石沟围拢而来。在石沟掩藏的野场、龙旺水、王家庄、解放四个村的老百姓近200人,被日军驱赶到石沟靠山坡的一小块地埝里。诱骗群众说出八路军、枪支、子弹、鞋袜、衣服都藏在哪里,野场村村长14岁的儿子、儿童团长王璞,牢记曾经宣过的誓约,挺身而出,指着日军大声说:“不知道!知道也不说,死了也不告诉你们!”王璞的母亲张竹子也在妇女中鼓动着:“咱们妇女们谁也不能说,反正是个死,不受敌人的骗。”敌人真地下毒手了,用重机枪扫射。

野场惨案,当场有118人惨死在日军的枪弹和刺刀之下,有54人身受重伤,其中妇孺占死伤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

皖北红色旅游 篇7

关键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江西

1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旅游目的地一般指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彰显。旅游目的地建设已逐步摒弃过去资源导向型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而发展到区域导向型的系统规划阶段,延伸整合其他各类产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系统提升。

旅游目的地概念其实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游憩和接待者旅游游憩接待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一个完整的游憩构成(2—5天的游憩内容及游程),接待设施完善合格,交通方便出入,是复合多种需求配套服务的综合体。由于各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不平衡,认识水准高低不一,把“旅游目的地”等同于一个区域概念有之;单纯一项或若干项高等级旅游资源组合形成旅游目的地有之;或干脆只抓眼钱利益,还停留在“留过路客”、“赚门票钱”阶段,毫无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如何进行系统开发与整合,完善系统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红色旅游目的地概念

2.1 红色旅游的定义

红色旅游的含义,按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体性旅游活动。”

2.2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历程

红色旅游前身就是红色文化遗产地参观学习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从最初的以政治接待为目的的活动,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已完全变成一种全国范围内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1)第一阶段:红色旅游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3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加大,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迅猛,全国旅游业投资积极性极强。而这一时期出现的“毛泽东热”,引发了各地重大纪念活动的蓬勃开展,如抗战胜利50周年、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等等。特别是1997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第一批110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纪念地、遗址、文物的修缮,给旅游接待创造了很有利的发展条件。各地政府在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呼之即出。

红色旅游的概念由江西省1999年率先提出,并于2000年首次推出红色旅游线路;2001年,打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主题口号。国家从帮助老区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积极支持地方发展红色旅游产品,举办了“红色旅游交易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红色旅游推广活动,使红色旅游逐步形成规模并走俏市场。

(2)第二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1月,在郑州举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由江西发起,会同上海、北京、福建、河北、广东、陕西六省共同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发展红色旅游正式成为国家政策,《纲要》把红色旅游高潮推向全国。《纲要》着重指出,要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要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重点打造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应努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独有内涵,积极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面向市场推出精品力作,最先举办“心连心”、《红色之旅》、“红歌会”、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等节目,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江西已经把成为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和红色旅游强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2011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江西已经有10处31个景区(点)列入,遍布全省10个设区市、50多个县(市、区),优质红色旅游景点已经遍布全省。其中,A级景区分布如表一:

经过数年发展,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红色旅游规划目标业已实现,红色旅游在全国全面发展。《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的目标已基本完成,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40万人次,间接从业人员143万人次;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平均增长18%,超出《纲要》增长目标3个百分点;6年间,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已接近10亿人次,综合收入已接近4000亿元。

2.3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内涵

所谓“红色旅游目的地”,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里,以红色资源为基础、以红色旅游的主题形象为核心吸引力形成旅游总体形象的旅游活动区域。

(1)形成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条件:(1)具备相当数量与品位的其他非红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条件等等)是建设成功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先决因素。(2)打造一个成功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具备较高品位与市场号召力的红色品牌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3 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列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的红色旅游地,如井冈山、延安、遵义、西柏坡等,由于本身红色资源品位高、国家扶持力度大,已基本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如“一号工程”井冈山:以“中国革命摇篮”为主题形象,依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地,结合井冈山绿色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摇篮,生态井冈”品牌。近些年,从管理体制上,井冈山建立了红色旅游地的新的管理体制,取消旅游局,改由副厅级单位井冈山管理局负责井冈山旅游业的统一管理、规划、开发和建设;保护井冈山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革命历史遗迹;负责景区公共设施建设,审查和监督各种建设项目,承办重大的接待任务,机关设在井冈山茨坪。从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深化和拓展旅游产品结构,突出红色观光、休闲与度假、红色培训等产品特色,特别突出的是作为江西乃至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引领者,井冈山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推出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六个一”(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体验式红色培训模式,通过实践检验,获得广泛好评。这两年来,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游客及党员干部来到井冈山开展红色培训活动,最高峰时每天有近100个班、上万人在井冈山培训。

截止2009年底,井冈山接待游客412.0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同比增长13.3%。2011年,井冈山共接待游客671万多人次,光旅游门票收入就突破2亿元。

4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类型

根据我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可以把红色旅游目的地分为如表二中的四个类型。表中分别对其属性表现特点归纳为:历史过程、革命精神、物质景观和自然背景。以强、中、弱界定,便于在实际红色旅游目的地规划中借鉴把握。历史过程强的目的地以挖掘展示历史事件、开发体验现场展示模式为主;革命精神强的目的地可考虑以展馆展示模式为主;物质景观强的目的地对资源保护和观赏要予以考量;自然背景好的目的地在规划时要注重自然风光的审美效果。

5 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思路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形式分三级:初级主要是一个景区,一个城市;中级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空间代表管理;高级主要是红色旅游自然形成的跨越行政区域的大型目的地管理。分级管理是红色旅游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要做到:

5.1 全方位的系统管理

井冈山的成功经验说明:“权属不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运作”是构建一体化的经营管理结构的必由之路,红色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应从社会管理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以最大限度组织动员各种资源,从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领域通盘考虑,固强补弱,形成发展合力。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是基于系统论提出的全要素有效协同管理。遵照系统论原理,红色旅游系统内的诸要素相互协调,各要素系统就会呈有序状态。红色旅游管理就是对整个红色旅游系统进行优化配置。要打破传统的行业管理模式,实施板块式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

5.2 突出主题形象

主题形象是红色旅游区的灵魂和标志。主题的确定需要对资源的深刻认识与理解。避免红色旅游区低水平、同质化开发,就要确立红色旅游目的地鲜明的主题形象。要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功夫。如井冈山是“革命摇篮”,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二者内容和类型相同的主题形象差异性凸显出来。同时,要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而红色旅游的性质,决定它必须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是对革命文化、军事文化、战争文化的深层挖掘和全方位展现。这样,有精神内涵的主题形象被挖掘出来,红色旅游产品就一定富有感染力和激励性。挖掘主题、突出主题形象的意义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使这些红色旅游产品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故事”主题,并且这些“故事”大多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题材,为世人所熟知,逐渐地成为所在地的代表性景点。如果这些红色旅游产品能够体现“自由、爱国、奋斗、信仰”等人类普世精神,契合了大众的消费胃口和偏好,市场涵盖面就会很广泛,甚至吸引国际游客。

5.3 科学划分区域功能

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的空间布局包括功能分区、景区和保护区。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区,在这些分区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功能分区中涵盖门区、后勤服务管理区、游览区、娱乐区、预留区等功能不同的区域。但城市综合型的红色旅游区,如南昌作为一个红色旅游区,拥有“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军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二十军指挥部旧址”经典景区景点。而南昌是一座综合性功能齐备的中型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已经自然与社会中提供的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就不需要每个景点设置功能分区,只要增建配套的红色旅游服务设施就可发挥作用。乡村红色旅游区,要科学地划分区域功能,使功能划分对当地旅游规划起促进作用,带动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景区划分上,根据地型、故居型以及乡村综合型,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集中,可以划分景区的,景区间也大都相互衔接,从而使整个红色旅游区的空间形态相对规则、完整;战场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分散,划分景区难度大;城市综合型又有不同,城市中红色旅游资源密集,各种红色旅游资源互相交叉,红色景区的分布往往呈现出互不联结的间隔性。

展示方式上,尽管江西红色旅游开发早,但大多数还属于第一代观光型旅游产品,以革命旧址寻访和博物馆陈列(“照片+文字”)为主,产品开发简单、程序化。要由传统的展示形式,转变为具有“现场体验震撼性”、“历史现场感”的展示形式,要给游客以震撼力和穿透力,引起内心世界强烈的精神共鸣。例如展示方式的创新带来的精品,井冈山“全景画馆”情景再现工程与引进投资8000万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这些运用现代声、光、电、动漫新技术进行的展示,提高了红色资源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5.4 重点抓好红色旅游基础项目建设

(1)建设红色旅游区展览馆是项目开发的首位工作。作为传统的综合性展示地,展览馆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作好红色旅游区的规划,使基础建设的钱用在刀刃上。(2)保护旧址遗迹是红色旅游区开发的首要原则。革命战争年代遗留至今的旧址遗迹,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旧址遗迹是红色旅游区补充展览馆历史氛围与现场体验震撼感的好场所。二者的结合,能够将红色旅游呈现得更完美。(3)纪念地及其标志物: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堂、纪念馆、墓地以及其他纪念物,这些纪念性载体是红色旅游区不可缺少的吸引物。故保护、完善、建设和活化这种载体,是红色旅游区开发的基本要求。

5.5 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红色旅游区的开发,要作好经济分析以控制投资规模,这是平衡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键。红色旅游区开发特点不一:城市综合型的红色旅游区,不宜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大投入,大投入就面临征地拆迁;战场型的红色旅游区,因为发展基础薄弱,一旦开发,口子放开,投资额度较难把握;乡村综合型的红色旅游区,城镇化建设有可能连同红色旅游一起开发,投资规模可能加大。因此,需要依据客源市场,针对红色旅游区的不同类型和特点,进行投资测算和效益分析。

5.6 加强环境建设

要注意红色旅游区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旧址遗迹,可持其与周边环境一起保护;保护建筑的地域风格;保护区域的整体生态。

江西山清水秀,红色旅游景点多位于偏远的山区,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红色旅游产品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红色旅游打绿色牌,以红色吸引人,以绿色留住人,做到“红绿结合”(与自然生态旅游相结合)。“红绿结合”成功典范如井冈山,将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在突出“红色”的同时,还重视绿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

“红古结合”(与文物古迹游相结合)也是红色旅游开发的新模式。在江西南昌,有5A景区“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还有“江南第一楼”滕王阁,这几个景点都距离不远。南昌市政府为加快南昌旅游产业规划,正欲将滕王阁打造成占地150亩,旅游、商贸、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国家5A景区,将红色旅游景点“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载体也纳入规划中。在此基础上,也可考虑将“新四军军部旧址”纳入范围,形成“红古结合”、“红俗结合”(与民俗风情游相结合)、“红蓝结合“(与赣江水上游相结合)的集约效应,让南昌成为愿意来、留得住的新型旅游城市。功能不要贪大,重在上品位。

5.7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江西红色旅游目的地多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是向社会输送中国先进文化的好渠道,更是推进革命老区向外界宣传自己的一个窗口。老区人民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的时候,更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质量,树立老区光辉形象。

(1)红色旅游促进了老区经济发展,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提高了老区经济竞争力。红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它的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了老区产业结构,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老区人民的收入水平,使贫困人群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有关研究表明,由旅游业发展解决的贫困人数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0%左右。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乡村旅游也被带动起来,农民投身红色旅游,直接从事旅游接待、餐饮、服务的达3.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22%,年人均收入2.4万元。

(2)加强服务,发展红色旅游。就是进入市场经济程序中,一切活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把握服务质量,不受外来不良风气影响,保持老区人民淳朴的优秀品质,做优秀红色文化的榜样。

6 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突出特点,整体推进。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创新,就是整个红色旅游工作都要以打造最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着重突出新、奇、特、客源地明确、地域优势明显、自身优势突出等特点。这也是打造具有吸引力红色旅游目的地核心的六大要素。全面整体推进这六大要素,保证红色旅游行业全面快速发展,具体要重点做好:

6.1 做好红色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

首先,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就是构造一个相对完整、相互联动的红色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决非单个红色旅游景点或设施的建设。其次,做好产业协调工作,结合产业发展,理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区域整合升级,形成红色旅游的带动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通过产业要素的布局构建旅游目的地、城乡统筹下的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因此,在规划红色旅游目的地时,应从目的地的角度出发,用全景规划来协同相关领域、各方力量,组织红色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建设,加快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再次,从旅游发展层面来看,应打造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产品品牌,大力开展旅游营销,通过政府的成功运营,做大旅游产业。就创建红色旅游品牌而言,江西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上饶市横峰镇的列宁公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红色公园。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带领闽浙赣苏区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建造了这个属于苏区人民的公园,留存至今是非常珍贵的。但由于缺乏资源整合和系统推介,其知名度不高,一直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还有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包括了山下的永新、吉安等地,号称“五百里井冈”,但如今井冈山旅游非常火爆,而山下由于缺乏统筹兼顾,造成各打各的牌、各念各的经,都比较冷清,急需进行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开发与整合,建立“大井冈”旅游经济圈。

6.2 搞好综合性的法规与制度建设

改变以往制定单一的行业、部门法规的做法,通过综合性的法规与制度,实施综合性的管理,使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在法规的框架下有序进行。

6.3 实施“全要素”管理

要将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相关的要素全部纳入红色旅游管理的范畴。建立有综合管理与协调职能的目的地红色旅游管理机构,实施“全要素”管理。

6.4 增强综合吸引力

红色旅游吸引力是一种综合吸引力,除了红色旅游产品吸引力外,还包括红色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环境吸引力、设施吸引力、自然条件吸引力等诸多方面。有文化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才是有生命力和灵魂的。目前,井冈山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等表演艺术活动形式,为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作了很好的尝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红色旅游业是有着鲜明文化特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有着鲜明经济特征的文化产业。应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创新,着力打造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

6.5 创建电子营销平台

要加强对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进行统一的设计与管理,保证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渠道的宣传都能为目的地的营销服务,并能保持口径上的统一与时间上的连续。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就是目的地营销数字化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大方向,这个系统就是电子营销平台。

6.6 注重文化与观念创新

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特别是红色旅游文化的创新更是这个管理系统中的灵魂。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路,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需要观念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来支撑。要拓宽思路,努力打造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文化”三色旅游文化概念。

6.7 培育目的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意识

让居民在目的地规划发展决策上成为其中一员,因为景区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景区的发展才会更加科学、健康。

6.8 努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创造“政府主导,各方参与,齐抓共上”的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引进市场经营的理念,对现有红色资源在坚持所有权归政府的前提下,把经营权出让给民间团体或个人,让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开发、经营和管理,逐步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不同行政区域的红色资源可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方式,通过经营权的转让出租等手段实行联合,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整合开发。即采取“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整体控制,独家开发”模式,合理地把资源变成经济,最终实现政府、企业、人民、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共赢局面。

7 结束语

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红色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市场需求,抓好目的地这个系统内核心要素的建设与管理,形成完整游憩与接待的要素配置与配套的目的地系统,创建完善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对于整合各类红色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整体效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好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整合,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对提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创建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科学规划、重点开发、品牌经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周振国,高海生,等.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文尚卿.做强红色旅游加快老区发展[N].人民日报,2012-10-11.

[4]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满雪岩.中国旅游目的地管理和营销的关键与战略抉择[N].中国旅游报,2011-01-24.

[6]王立东.浅析红色旅游目的地及其开发要点[J].求实,2006,(Z3):205-207.

[7]李代泉,汪瑞军.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8]林峰,范娟娟,刘志敏.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1-02-25.

[9]代改珍,林峰.红色旅游构建模式与方法[N].中国旅游报,2009-03-20.

[10]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2-10/30/content_26946792.htm.

[11]http://news.qq.com/a/20110623/000977.htm.

皖北红色旅游 篇8

范双全: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中红色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红色旅游方兴未艾,逐步向构建产业化格局迈进。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及相关资源极其丰富。2005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家单位联合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有红色景点数千处,其中湘赣闽、陕甘宁等红色旅游区12个,北京—遵化—乐亭—天津、张家界—桑植—永顺—吉首—铜仁线等30条精品线路和天安门广场、平津战役纪念馆、井冈山等123个经典景区。

几年来,中央和各省市县加大对红色景区、景点的投入,各红色景点的设施、环境极大改善,旅游人数逐年大幅上升。可喜的是,国外游客明显不断递增。

记者:红色旅游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华红旅国际投资集团有何构想?

范双全:红色资源不仅仅是物质资源,还有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不仅各地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还要推进所有红色景区的资源整合。最近,我们两次组织全国的相关企业家和投资者到湖南张家界、江西井冈山进行红色旅游资源考察,大家对开发红色资源投资红色旅游有极大兴趣。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我们还将对其他十个红色旅游区进行考察,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红色旅游必须确立主题,突出特色。我们要把红色旅游做为系统工程来实施,建设精品工程、配套工程、保护工程、宣传工程、产业工程。形成从全国到省和地级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的大网络和大格局。

在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转变观念,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

谈到可持续发展。一要对遗迹、文物等革命史迹按照旅游发展规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景点、线路和景区的重组;二要以井冈山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对在精神内涵上与之具有共性的革命精神进行归类、提炼和升华。三要把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抓好红色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红绿(生态旅游)结合、红黄(文物文化旅游)结合、红俗(民俗旅游)、红蓝(海滨旅游)结合,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实现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整合旅游要素资源。把旅游景点、旅游购物、旅行社及所有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做宽、做长、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要实行区域大联合。要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把全国看成一个大系统,每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区域为分支。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区域内、区域间必须加强营销上的联合、宣传上的合作、旅游营销人员培训上的交流、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实现集聚效应。

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努力实现极大的政治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文化效益。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色。要共护共享红色旅游主题品牌。严格控制相同题材和内容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防止以红色旅游的名义从事损害红色旅游形象的活动,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记者: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在老、少、边、穷地区,如何吸引游客吸引投资者?

范双全:是的。我国红色旅游产品过于单一且雷同,层次低,底子薄弱。特别是革命历史景点,模仿和抄袭盛行,缺乏特色,品牌意识淡漠,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对红色旅游项目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加上经营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所以,高度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迫在眉睫。第一,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在旅游产品上,旅游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旅游产品开发合理与否密切相关。第二,稳中有增的客源是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载体。随着外资旅行社的进入,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抢占市场的核心部分,关键在于旅游产品能否迎合游客的需要,能否打动游客的心。第三,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出现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迎合这种趋势的变化,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靠特色与内涵树立品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因此,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设计出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改变目前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市场状态,以迎合旅游者的多种需求,赢得游客、赢得市场,进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整体享受性。

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怎样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现代旅游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从挖掘内涵到展陈方式和表现手段,都进行一番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变单一的平面展示为平面、立体、动态、表演等各种形式相结合,使游客身临其境,见物、见人、见精神,提高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比如,井冈山推出的“当一天红军”的旅游系列活动,参观者穿红军军服、住红军屋、吃红军饭、唱红军歌、模仿红军练兵等。

运用网络营销策略,提高营运力度。电子商务的无边界性将打破现有旅游市场划分的壁垒,旅游客源市场将面临重组和再瓜分,最有实力的旅游电子商务供应将拥有最广泛的客源市场。现在大部分景区都采取此种营销策略,红色景区可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或联合几家景区合作建立共享网站,开发潜在客源。网站可以通过在线猜谜、红色旅游知识竞赛、专题活动题目有奖征集或有机地组合声音与图像等,使旅游产品更加有趣、真实、生动,吸引更多的浏览者。

记者:根据您刚才提到的旅游产业投资以外,中华红旅国际投资集团还介入了其他哪些相关产业?

上一篇:母亲节的感受-生活随笔下一篇:犹太人经典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