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文化(精选12篇)
红色旅游文化 篇1
1 引言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和红色旅游绩效的有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笔者认为, 国内关于红色旅游的相关研究呈现一定的趋势, 目前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兴趣非常高涨, 有不少学者引入不同行业的研究方法和概念, 对红色旅游进行不同层面的研究,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和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非常少, 在现在讲究和谐共生发展的阶段, 红色旅游势必要继续研究与共生关系,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又要求人们对红色旅游共生理论在实际中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认识, 故而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还将继续进行。
红色旅游文化 篇2
【摘要】红色旅游是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旅游产业相结合的成果。红色旅游是以党领导人民革命、改革、建设国家的历史作为主题开展的旅游活动,让人们在休闲旅游中接受教育,得到启发,寓教于乐,使干部群众们坚定对党的信任,坚定对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关键词】红色旅游;内涵;拓展;红色资源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发展迅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在2000年江西省首先制定了“红色之旅”的线路,将“红色”同“旅游”相结合,在随后一年里,江西省“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宣传口号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红色旅游的热潮,江西瑞金、陕西延安、浙江嘉兴等地成为了旅游的热门。可以说,红色旅游是有利于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是利民、利党且利国的举措。
1.拓展红色旅游内容丰富红色旅游内涵的意义和作用
拓展红色旅游内容丰富红色旅游内涵有助于加强革命传统的教育,启发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对于培养、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现实意义以及深刻的历史意义。在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下,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急需创新和改进。拓展红色旅游的内容,打造红色名片,以城市名片的方式将革命的历史、革命的精神、革命的传统向广大的人民群众传达,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使爱国主义的教育形式多样化,增强教育的效果,有效的提高人民群众思想和道德素质,使人民群众的知识得到补充、心灵受到洗礼、精神得到激励、思想得到启迪,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充满信心,积极投入其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拓展红色旅游内容,以打造红色名片的方式,充分利用红色革命的历史遗产,给予其管理和保护,能够保护、巩固红色思想的文化阵地,对于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推行健康向上的文化,抵制封建腐朽的文化,改变落后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拓展红色旅游内容,能够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新的增长点。在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民群众的旅游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对旅游的产品和内容的消费也有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旅游行业需要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及完善,以达到人民群众对旅游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而红色旅游就是一项前景广阔的新兴项目。[2]
[1]2.红色旅游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景点的规划和设计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上级政策的刺激之下,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就盲目进行项目的开发,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大量的物力、人力的浪费,甚至破坏了一些红色旅游的资源。此外,一些红色旅游的景点中资源整合的效率较低、特色模糊、服务的产品单一。具体表现在,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经营方式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物品、图片展示、遗址的参观,内容雷同,方式僵硬、单调;此外,一些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设计没有能够和本土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弱化了经济利用的价值。2.2利益驱使下造成红色旅游的乱象
在红色旅游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管理监督工作的不到位,一些红色景区发生了经营走样的问题。红色旅游的本意是将党领导人民在各历史时期留下印迹的标志物、纪念地为吸引点,将这些吸引点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作为内涵,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与学习缅怀,实现身心放松、增长阅历、学习革命知识、振奋精神的旅游活动。但一些红色旅游景点受利益的驱使,违背了开展红色旅游的最初意图,为了哗众取宠招揽游客,将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进行改造,歪曲历史。这些行为容易误导青少年,使青少年不能正确的认识革命老区的历史,影响其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形成,不利于其健康的发展。2.3红色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落后
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具有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贫困人口较多、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等特点,在红色景区中的直接表现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旅游景区拉动周边经济发展的能力。因红色旅游具有微利性,在红色景点的开发及建设中政府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而红色旅游的高风险性令民间资本不敢将资金投入,造成红色旅游融资方式较少,严重缺乏建设资金。除此之外,红色旅游注重人文精神的宣传、传递和继承,并不能像度假旅游一般长时间的留住游客,增加收入,其独特的公益性质要求其不能有太高价的门票。一方面,红色景点难以实现自身的高收益,一方面难以吸引到资金进行再投资,这些都导致了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
2.4红色旅游的市场波动较大
红色旅游的发展有赖于政府政策的推动,政治色彩较为明显,红色旅游的市场需求部分是受到政治舆论的影响,因而,红色旅游的需求市场波动要比传统的旅游业大,周期性较强[5]
[4]
[3]。研究显示,红色旅游的市场需求波动表现为五年出现一个小高潮,十年出现一个中高潮,五十年、一百年出现一个大高潮的规律,一年之中,旅游接待的高潮主要是黄金周、纪念日前后。市场波动影响了红色旅游的稳定发展、持续发展,在一般人眼里,红色景区的作用是学习革命历史和感受革命精神,和其他的旅游景点相比较,红色景区不容易吸引到年轻的消费群体,满足其多样化的要求,使红色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此外,探险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商务旅游等形式特殊的产品正在兴起,进一步限制了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3.拓展红色旅游内容丰富红色旅游内涵的建议 3.1增强红色旅游的时代性
随着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不断进步,在党领导人民前行的道路上留下了越来越多的足迹,创造了越来多的丰硕成果,拓展红色旅游的内容应及时将这些资源加入到红色旅游的范畴之中,丰富红色旅游的体系。红色旅游的内容体系应包含:①以延安、韶山、遵义、西柏坡、井冈山等遗址为革命标志地的代表,表现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的奋斗历程。②以大庆油田、“两弹一星”等创业时期标志地为代表,表现党创造性地将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全面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艰苦奋斗的历程。③以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西部大开发、浦东新区的开发、深圳特区建设等改革开放时期代表标志地,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
在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时期,党领导人民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孕育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从延安精神、红岩精神到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再到奥运精神、救灾精神,这些事件形成了核心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发展红色旅游应该将党领导人民在各时期艰苦奋斗留下的印迹标志在中华大地之上,将这些宝贵的精神传达到各族人民心中,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升华,给予其新的内涵,使这些精神得以传承下去。3.2优化红色旅游的运行方式
(1)丰富红色旅游的项目,满足游客对其他旅游活动的需求。注重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体验结合起来,增加红色旅游景点的趣味性。(2)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中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化技术,通过声、光、动画、雕塑、电影等表现手法和保护遗址、再现情景等手段重现历史,使其具有真实感,使展览将思想、教育、艺术、趣味完美结合起来,使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下升华思想、净化心灵,使红色旅游真正实现寓教于乐。(3)布设与完善景区广播网、监控系统、解说器、卫生设施、导引系统等设备,使景区的管理现代化、人性化,减少员工数量,方便游客游览,降低运营的成本,提高景区管理的效率。(4)围绕红色景区的特色,与地区特色相结合,挖掘红色资源的深刻内涵,打破传统,创新思维,生产出受游客喜爱的有时代色彩与历史意义的纪念品,使游客购物的需求得以满足,增加红色景区的经济效益。(5)优化游览的路线,让游客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更多的项目,使效益最大化。加强景点间的联系,侧重精品路线的建构。(6)对景区的管理、业务流程重新整合、梳理,突出核心业务,非核心的部分可采取外包的形式,降低经营的成本,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7)改良讲解内容。在解说员进行讲解时,应根据旅游群体的不同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当的讲解方式和语气进行讲解,在进行红色历史的讲述时,可适当地加入一些趣闻故事,将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结合起来,使革命传统的教育新颖有趣。4.讨论
当前,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状况良好,红色旅游的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都得到了成功体现。大部分的游客对红色景点中的展陈方式、讲解服务等总体的印象较好,通过红色旅游,大部分的游客均接受到了程度不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并且表达了愿意再次参加红色旅游的愿望,其中也有不少青少年。这些情况说明了红色旅游在经过数年的经营和发展已被人们接受并且受欢迎程度较好,可见红色旅游已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实现了中央鼓励红色旅游发展的目的。在红色景区实行免费开放后,为了增加收入,各景区都积极创新,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了景区的发展,使游客受益。
综上所述,红色旅游的开展方向是正确的,发展情况是良好的。但红色旅游仍然需要坚持不断创新,创新方式主要表现为:不断拓展红色旅游的内容,使红色旅游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性;不断进行红色旅游中精神财富的挖掘,丰富其思想内涵;不断创新服务的形式,使红色旅游具有吸引力;不断加强改革与创新的力度,使红色旅游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不断加强教育的效果,使红色旅游发挥其社会效益。因此,需从内容、商品开发、市场营销、融资渠道、服务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实现红色旅游的生态、文化、政治、经济效益,确保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红色旅游文化 篇3
【摘 要】红色资源是我国的重要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现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红色文化中传承了我国优秀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和信仰,融合了我国人民的勇于斗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品质。本文主要是从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入手,对有效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一些方法和措施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民族;基因;精神
1前言
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了十分重要的阶段,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文化基因的传承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承,是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红色资源进行全面保护,有效传承红色基因,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2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意义
我国始终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加强党政工作的建设,通过有效的依托红色资源,能够给党政工作提供良好的精神支持,能够为党员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行为标杆。我党在开展建设制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先进的思想人物作为代表,需要有丰富的精神支柱作为保障,这其中积极发挥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基因的作用,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能有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有效方式
3.1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
想要要有效发挥红色资源的精神传承作用,需要对红色资源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挖掘,主要包括红色资源的起源、表现以及内涵等方面。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的地区较多,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全面有效的发掘,针对革命先辈们遗留下的物品、精神和活动轨迹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并相应的可以建设一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对于这些红色文化保护区域中存在的各项文化内涵和精神进行全面分析和探索,充分发掘其中的红色文化基因[1]。
3.2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将其中存在的红色文化基因进行有效展现,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发挥仪式教育的作用。仪式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比如说在每年的“七一、八一和十一”等重大节日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文化之旅,让现代人们重走当年革命先辈的路途,组织人们积极参观红四方面军诞生地、各个革命先辈纪念馆以及各个重要的根据地等,同时还可以在一些新兵下队、老兵退伍的时间段中,组织人们进行红色文化主题的表演活动,人们在一些红色文化形式的教育之下,能够更加充分的感受到红色文化中所传承的那种基因和精神。第二,经常性的重温一些红色经典。红色经典之中积极代表和体现了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比如说一些《青春之歌》、《红岩》等书籍,以及《挺进大别山》、《铁血红安》等影视剧等,通过对这些经典进行经常性的重新学习和了解,能够更加全面的体会到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第三,积极创作一些红色文化的精品作品和活动。使用一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传承红色文化,能够更加调动和吸引人们的兴趣。创办一些红色文艺小分队,在各个红色文化资源聚集区开展一些红色文化文艺汇演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应用现代通信手段,比如说微信和微博之类,设立一些公众微信号和官方微博,定期发送一些红色文化的内容,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就能有效了解到红色文化的资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各种基因形式[2]。
3.3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有效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基因进行全面传承,需要对红色文化的传统进行有效延续,提升红色文化本身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我党积极提升自身的领导力和公信力,使用红色文化锤炼战斗精神,使用红色文化涵养我党的坚强性,使用红色文化来提升党内凝聚力。将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向现代生活进行有效延展,使其永葆生机和活力,比如说在开展抢险救灾等活动的时候,可以积极发挥红色文化基因的优势作用,使用红色文化资源来锤炼共产党的战斗精神。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是老区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出的,其中包含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信仰,在开展当今各项生产、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红色文化作为良好的指导[3]。
4结束语
红色文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基因,需要有效挖掘红色资源,奠定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良好基础,活用红色文化资源,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延续红色文化的传统,提升红色文化的基因活力。
参考文献:
[1]刘硕伟.研究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评《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研究》[J].临沂大学学报,2015(4):142-144.
[2]胡遵远.挖掘党史富矿传承红色基因——金寨县认真落实习总书记教导切实抓好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工作[J].铁军,2016(6):29.
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分析 篇4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也迅速发展,为国家GDP的增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江西、浙江、武汉、延安、南京、上海等地相继提出了“红色旅游”,在国家与各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央、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都拟定了相关的文件和规划方案,列举规划具体的革命根据地为红色旅游景点,这种举动更加推进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做了铺垫。
二、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
发展红色旅游,首先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重新去了解、认识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密切关系体现在:在红色旅游业中挖掘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更有目的、更有效地发展红色旅游业,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更能起到保护红色文化的作用。
(二)探讨如何发展红色旅游,达到传承红色文化的效果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其销售模式,即营销方案,当然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也如此。红色旅游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无法激起人们参与的兴趣。首先要通过某种方式阐述红色旅游的内容、目的、以及能体会到的感受。只有通过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亲自投身到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体验中,理所当然,红色文化会被更多的人更加深刻的记住,从而达到被传承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需要被传承的市场意义
(一)传承的价值
当前这个经济体制下,物质成为人们积极追求的东西,红色文化是特殊的文化,通过对这种文化的认识可以激发人们内心正能力,这些积极的正能力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它证明了中国的诞生于发展。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包含了更多的爱国精神与革命精神,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中的革命胜利理论、党政指导社会发展等等,而当代价值主要为能够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等等,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源。
(二)传承的效益
红色文化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种精神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是觉有指导思想建设的意义,其具有旅游消费低、周期活动、组织性强等特点,综合了不同的旅游资源。通过红色文化的继承,如建立革命旅游纪念地等景点,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带动该地区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另外也可以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它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业、交通事业、通讯行业、种植业等各种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传承的营销
红色旅游是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承载着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销是有很多理念也方法的,为了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必须采用资源整合的营销方案[2]。不能靠单纯的产品销售为目标,要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与管理理念、审美方式、旅游形象结合起来,让旅游者有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旅游目标,让旅游者主动的传播红色旅游的好处,进而获得有效的传播感染力。
四、探讨红色文化传承的途径
基地建设的内容包含革命文物的保护、红色产品的开发、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等多种,在此处就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探讨。传统的媒体对传播红色文化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传承红色文化,必须要改革,要采用新型的传播媒体和新的高科技力量对红色文化进行大力度的宣传[3]。如何借用这些改革后的方式,是红色文化传承者着重要考虑的问题。传播的方式、手段与传播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效果。例如大型的舞蹈剧、中国现代京剧等具有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值得提倡,激发观看者思想上的共鸣。高校采用实践课的方式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高校免费开发教育资源,另外最重要的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的手段就是改革,任何行业都存在改革,红色文化急需采用新的传播方式被传承下去。采用直观的表演形式把红色文化演艺出来,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这样的演艺作品会被一代一代的人传承。
五、结论
红色旅游文化 篇5
黄冈地区的红安、麻城都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黄冈大别山区是著名老区。红色传统是本地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红色旅游也是本地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这里以红安、麻城为重点,就如何发展红色旅游、弘扬红色文化提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
就旅游而言,个人以为,黄冈旅游有多元化的资源,也要走多元化的道路。相关话题在最近谈黄冈的几个帖子中已有陈述。红安、麻城有很好的山水旅游资源,有高铁连通武汉、合肥等大城市,发展生态休闲游很有优势。此外两地也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天台山、五脑山的宗教文化,以及耿定向、耿定理、李贽、严重、彭桓武、叶君健、张培刚等名人文化,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开发。
不同项目的旅游当然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发展某一项目旅游而达成交通旅游设施的改善、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进步、地区知名度的提升,对发展其他项目旅游自然大有好处。推介名人文化、山水生态品牌,对红色旅游当然也是加分的。一般人印象老区加山区就是老少边穷。没想到黄冈老区不同,革命人物之外还出了这么多重量级文化人,还有这么好的风景,还有这么好的生态农产品,自然对黄冈老区刮目相看。黄冈的红色旅游也就会从众多老区中脱颖而出。
现在很多著名老区的旅游都是走的多元化道路。井冈山现在绿色牌和红色牌并重。张家界是贺龙元帅故里,山水风光游也异常红火。福建龙岩也是将红色旅游(长汀“红色小上海”、上杭古田会议会址等)和长汀古城、永定土楼、客家文化配合宣传。与红安麻城同属大别山老区的黄陂北乡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黄陂出了十四名开国将军,数量在湖北仅次于红安、大悟和麻城,超过黄冈其他八区县。近年来,黄陂北乡在发展红色旅游之外,大力发展宗教文化游、山水风光游、历史名村游、名人故里游、地质公园游、民俗文化游、土家民族风情游等,成功打造了多元传媒形象,成为武汉郊区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数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进而脱贫致富。
宣传介绍本地红色文化,只突出将军群体、将军县是不全面的。宣传将军,不单言其勇,也当言其智。黄冈地区的红色人物,有武将也有文臣,有政治家。两位最重要的红色人物董必武和李先念主要身份都不是武将而是政治家。其余如杨松、林育英、陈潭秋、包惠僧等都是文化人。黄冈和很多其他老区不同,素有重视文教的传统,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即使是将军群体中也不乏受过良好教育、好学不倦的儒将,有观点认为这正是本地将军较多成为国家领导人、成为治国之才的重要原因。就红安而言,全国第一将军县固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品牌,但是单一突出将军形象无疑有失偏颇。
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文化,不仅是战争,也包括和平年代建设的红色传统。弘扬红色文化,宣传红色人物,不仅要突出抗战年代他们浴血奋战的事迹,也要宣传和研究他们在和平年代的奉献精神和具体做法。有不少老将军建国后投身国家建设,致力经济社会发展,关心家乡民生,支援家乡教育事业,弘扬家乡文化,这些都非常值得宣传,值得后人学习。江西萍乡籍开国少将甘祖昌,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当农民,推动家乡建设,传为佳话。我们湖北本省的例子如武汉童陆生将军,经历坎坷,但他没有消极沉沦,自学中医为百姓义诊,诊治一万多人,以百岁高龄辞世。老将军也非常重视农村建设,曾向黄陂的农家书屋捐赠大量图书。其精神和做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具有特别的昭示意义。童将军的堂弟童邱龙将军,晚年将个人所藏价值连城的一百幅名人字画捐献给武汉博物馆。李先念主席为繁荣楚剧也做出了相当贡献。黄冈红色前辈有类似的例子,应该大力宣传,让老将军们的精神遗产在当代转化为建设家乡的现实财富。
对和本地红色文化相关的人文掌故要充分搜集、研究、挖掘,提升本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近《亮剑》热播,不少人都知道主角原型是红安籍中将王近山,而网友也介绍近山中将和王建安上将都是元朝蒙古王爷也先不花的后代,令人耳目一新。本地论坛有帖子介绍《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红安民歌,《黄冈日报》也介绍过电影《闪闪的红星》故事发生在麻城,都让人眼前一亮,对红安、麻城产生特别的兴趣。记得八十年代作家刘厚明写《亚非九国游记》记述布隆迪之行,当地欢迎他们的小朋友就称呼客人为潘冬子,因为他们不熟悉中国,但看过《闪闪的红星》。可见这部电影是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当然,作为当年重要的红色革命中心,黄冈的红色文化研究不能满足于挖掘这些小掌故,而要上档次、出品位、出特色、多创新,增加学术含量,争取成为红色文化研究的重要中心。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黄冈也有一个庞大的国军将领群体,多为科班出身,不少将领在北伐、抗战时期浴血抗敌,对国家统一和抵御外侮做出了重要贡献。尊重历史,铭记乡贤,黄冈的历史理应书写他们一笔,也使将军之乡的形象更为丰富。
关于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发展 红色旅游文化 思考
地处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市,从本世纪初以来,当地党委、政府就着手开发旅游业,来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享誉省内外的梵净山景区、中国土家族第一村——云舍、寨沙侗族村、九龙洞景区、思南石林、苗王城、云台山景区、万山国家矿山公园、乌江百里画廊等著名风景区,旅游业已经成为铜仁市的支柱产业,并呈快速增长的势头。据统计,2013年铜仁市接待游客203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7%,旅游总收入157.07万元,比上年增长31.4%。2015年“十一”黄金周,铜仁市接待游客26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亿元。当前铜仁市正在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城市品牌,致力于打造大健康旅游產业示范区、世界级生态和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世界知名、国内著名的健康养生基地、休闲度假胜地。随着该市调整铁路通车和县县通调整公路的交通优势,铜仁市的旅游业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副会长、金洲集团董事长、云南湄公河集团董事长俞锦方先生在今年九月召开的第二届贵商发展大会上说:贵州结天时地利,已经到大发展大机遇的时候,贵州旅游拥有三个方面的差异特点,一是贵州不仅是地上青山绿水,地下也处处是景观,这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的;二是贵州是活的民族博物馆;三是贵州是中国革命的摇蓝,红色旅游文化前景可观,俞景方先生概括出了贵州旅游的多内容性。回顾铜仁市在这十年开发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红色文化旅游确牌相对滞后的状态。笔者义为开发红色文化旅游,将是铜仁今后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内容,铜仁完全具备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丰厚条件。
一.红色文化旅游的两大社会功能
笔者认为红色文化旅游具有两大社会功效。一是红色文化旅游展现的红色文化,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资源,可对旅游者进行红色文化熏陶,有育人的功效。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精神及其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种族人民,在追逐中国革命成果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其表现形式为在民主革命时期,许多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英勇斗争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不畏困难,坚守崇高的理想信念,严以修身、严以律已,有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习近来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他特别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断向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灌输红色文化精神,让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广大群众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红色文化旅游,就可以让旅游者,接受以上红色文化精神的熏陶,在旅游中受到教育,起到育人的收效。二是可以增加当地经济收入,拉动经济增长,有经济效益的功效。改革开放以来,不少革命老区逐渐开拓红色文化旅游,将其红色文化资源推向旅游市场,从而产生了红色文化旅游新型文化产业经济模式。据统计,2003年全国参加红色文化旅游的有1亿多人次,给革命老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达200亿元。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产生出红色文化产业经济模式,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民主革命时期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那里发生的许多革命业绩的地域都是大山深处偏僻的农村,是贫困地区。现在全国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贫困地区全面脱贫,而在这些地方开拓红色文化旅游,也就会成为拉动这些地域经济增长,摆脱贫困的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子。
二.黔东北地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黔东北是贵州省一块红色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34年5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红二军团)在贺龙、夏曦、关向应同志率领下,从四川彭水县西渡乌江向黔东进军,6月19日中共中央湘鄂醇西分局在德江县的枫香溪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了贵州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黔东特区。黔东人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组建农工会、贫农团、游击队、自卫队,掀起了伟大的土地革命风暴。到同年9月底,在印江、沿河、江口、松桃、酉阳、秀山六县毗邻地区建立了十七个苏维埃区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一百多个苏维埃乡政府,五个独立团和十支游击队,革命形势不断发展壮大。
1934年8月,中央红军为民突破敌人第五次“围剿”,实行战略转移,中央军革委命令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西征,执行长征先遣队的任务。红六军团于十月进入石阡县境,七日在石阡县甘溪的战斗中失利,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24个团的重要包围之中。16日困牛山战斗打响,军团主力突击石阡。师长云龙和团长田海青率红18师52团800多名战士断后,他们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后只剩下百余战士,在弹尽粮绝被敌人层层围困下,毅然集体跳崖壮烈牺牲。10月24日,红六军团主力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红二军团)在印江县木黄镇胜利会师,完成了长征先遣的任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黔东北留下了大量丰富的精神财富和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和文物,成为了独特的黔东红色文化。
出生在黔东北地区的周逸群、邝继勋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为民族求解放、建立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相当的地位,其革命事业和革命精神永远是黔东北地区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以上足以表明黔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三.大力发展黔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旅游
根据上述两点,可以纵观地处黔东北的铜仁市有必要也有可能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为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要制订一个发展铜仁市红色文化旅游的规划。做好可行性的认证,以及旅游点的选择,提出建设的关设施的计划,评估出近期、中期、远期发展步骤和达到的目标。
2.要建设好红色文化旅游的平台。对黔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包装,对其革命战争年代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要进行策划和安排,通过适合游人心理、游人需求创造条件,搭建展现其红色文化旅游的平台。可以运用任弼时、贺龙、王震、肖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全国人民中的崇高威望,策划一些红色文化精品旅游平台:一是红二、六军团共同会师;二是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在枫香溪召开会议以及建立的黔东特区;三是中央红军先遣队红六军团在石阡县甘溪、困牛山等地战斗过和地方,在石阡县创建的湘黔边革命根据地,以及在铜仁和思南分别建立的周逸群和邝继勛纪念馆。通过这些平台,使旅游者得到精神熏陶,同时又实现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
3.要宣传黔东北革命前辈的革命业绩,以吸引广大游客。要向省内外积极宣传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夏曦、关向应的领导下,创建的黔东革命根据地。川黔边地广大军民,经过英勇奋战,先后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黔东苏区全盛时期,东起酉阳南腰界,西抵德江县潮砥,南到印江县梵净山,北至沿河县城。纵横二百余里,人口十多万,红军和川黔边苏区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进行了频繁、激烈的战斗。在建设和保卫苏区的伟大斗争中,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红军干部战士、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进行了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英勇斗争。要大力宣传革命前辈这些革命精神,吸引广大游人去领略这些精神,从而开启铜仁市的红色文化旅游。
4.组织一些特殊群体参加红色文化旅游。
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中,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一些特殊的群体,如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学习的干部,在一些培训班接受培训的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学生、高中生等,到这些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参观,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带动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
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就可以使铜仁市在发展旅游业时,呈现出俞锦方先生提出的贵州旅游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那时铜仁市将迎来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参考文献
1.黄细嘉,薛盈盈.《革命老区发展与红色旅游关联性研究》;
2.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红三军在沿河》党史资料丛书。
延安红色旅游文化 篇7
为了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影响力,近两年,延安市加紧了对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延川黄河乾坤湾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申报。按照延安市旅游发展规划,2015年前,延安市还将培育“延安革命圣地中心区”、“南泥湾红色旅游区”、“子长江红色旅游区”、“红都志丹旅游区”、“吴起红色旅游区”、“洛川黄龙红色旅游区”等六个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打造宝塔山、延河水、杨家岭、南泥湾、清凉山等2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近年来,延安红色旅游宣传成效显著,确立了“民族圣地,红色延安”的主题形象,主打红色旅游牌,唱好“两圣两黄一绿”戏,使红色革命旧址和古代文物遗址、自然生态景观、黄土风情文化等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红色旅游和绿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百姓生活游”、“中国红色旅游”山西省启动仪式、陕西省春节文艺晚会“延安过大年”大型电视节目录制、“红色圣地、魅力延安”《同一首歌》和欢乐中国行《走进延安》大型演唱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等10多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活动,联合国内20多个省市旅游局在延安举办了旅游合作交流洽谈活动,邀请全国“百强”旅行社、首都50家旅行社负责人免费来延安踩线考察。
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延安的景区到底都有哪些吧。
一、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又称桥陵。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
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参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桥山黄陵八景之称: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桥山,面积333公顷。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
二、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革命纪念馆心花墙有为纪念毛泽东党中央进驻延安60周年敬塑的毛泽东铜像,毛泽东铜像高5米,底座高3.15米,总高为8.15米,底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在延安”六个金色大字。东西两侧花坛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龙爪槐等花木。花坛前新扩建了7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和草坪,广场上有由柏树组成的八个大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游览和休息场所。
三、枣庄革命旧址
红色旅游文化 篇8
关键词:泸州,红色文化,建设现状,策略
四川泸州自古为军事要塞,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有“铁打泸州”之誉, 在四川乃至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历史地位, 历史文化悠久。为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泸州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推动泸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近年来, 泸州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 精心打造红色文化, 对全市所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规划, 以展览、演出、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展示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带动了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泸州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泸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色明显。朱德、刘伯承、吴玉章、恽代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泸州从事过伟大革命实践, 留下了许多革命史实、传说和文物古迹, 如护国讨袁战争遗址——棉花坡古战场遗址及指挥部、护国岩摩崖石刻、况场朱德旧居、东华诗社旧址——朱家山、川南师范学堂、龙透关、太平渡口、二郎渡口等文物点。据“三普”成果显示, 全市革命遗迹遗址多达1200余处, 仅四渡赤水期间, 红军辗转往返于古蔺、叙永76个场镇, 留下丰富革命遗存。从地面文物统计看, 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全国“爱教”基地1处、省级1处, 市级1处;有“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泸州起义陈列馆”、“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3座红色主题陈列馆。
二、泸州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现状
1、新世纪以来, 泸州市、县两级政府重视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 并取得显著成效。
(1) 积极保护红色文化资源, 夯实红色文化物质载体
自1958年以来, 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先后建成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纪念塔、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等一批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目前, 况场朱德旧居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渡革命纪念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待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 泸州还有龙透关泸州起义遗址、朱家山东华诗社旧址、棉花坡护国战争古战壕遗址及护国岩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泸州起义电报楼遗址、松坡楼、二郎红军街等一批市保单位和县保单位, 构成完整红色文物保护体系。
十一五期间, 各级政府拨出经费对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局部修缮。全市用于红色文物保护资金5000余万元, 仅太平渡古镇维修斥资达4000万元, 使太平渡红色革命遗址群得到较好保护, 红色古镇风貌基本呈现。此外, 市政府用于况场朱德旧居维修资金100多万, 使旧居建筑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环境得以较好改善, 成功创建为国家AA级风景区。2010年, “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成功申报全国红色经典景点, 成为我市继太平渡“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又一红色品牌。目前, 市旅游局正委托四川师范大学旅游规划学院编制我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
(2) 强化爱教基地窗口职能, 深入拓展文化惠民
近年来, 泸州着力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 泸州市红色文化标志性载体中, 太平渡陈列馆已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泸州市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龙透关泸州起义纪念地、革命烈士陵园等一批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专题陈列馆为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利用馆藏资源优势, 积极投入资金, 大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举办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素养等教育活动。红色文化在增强青少年爱国感情,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0年, 市委宣传部发文, 号召全市大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社会反响较好。同时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主动与周边各个大中小学校联系, 在各场馆设立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开辟学样德育教育第二课堂。目前, 已有泸州医学院、四川省警察学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江阳西路学校、况场中学等多所学校在泸州博物馆、况场朱德旧居设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每学期坚持开展现场教育活动, 或请讲解员进校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文化在更广范围传播。
(3)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市场, 推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泸州一不但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幽美的生态环境, 迤俪的自然风光, 还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 泸州市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和旅游精品战略, 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促发展, 红色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升级。通过开展红色文化游、红色生态游、重走长征路革命纪念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不断丰富产品内容, 创新产品形式吸引游人, 入境红色旅游人数明显增加。
2、泸州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 囿于现有条件和各种原因, 泸州市红色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目前还主要是政府主导, 政府操办, 市场手段介入少;经济欠发达和投入不足, 各级政府“等、靠、要”心理普遍;资源整合和系统开发不足。比较而言, 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比较简单, 配套不足, 规模较小, 布局分散, 展示手段单一、雷同, 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差, 缺乏吸引力, 整体落后于周边其他地区建设发展水平。红色文化发展机制、模式有待创新。
三、泸州红色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
红色文化作为泸州重要文化名片, 点多面广, 事件复杂, 目前而言, 保护手段单一, 开发利用较为原生态。鉴此, 特提出以下措施。
1、统筹规划, 实现红色文化科学发展
根据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现状, 确立“全局一盘棋”观念, 整体编制总体发展规划, 为我市红色文化保护、抢救和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确保红色文化建设在高起点上运行。对内要整合江阳、纳溪、叙永、古蔺、合江几个区县的红色文化资源, 对外要对接贵州、宜宾等省市红色文化资源, 尤其对接贵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保护和开发。在总规前提下, 重点编制好况场朱德旧居、龙透关、棉花坡、太平渡四处红色文物保和发展规划。
2、加大投入, 为红色文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资金不足目前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泸州红色文化发展的瓶颈所在。应加大对红色文化建设政策倾斜和资金注入, 将具有传承革命传统、进行红色教育功能的文化建设部分, 纳入泸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作为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基地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 精心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文化阵地。十二五期间, 拟重点打造况场朱德旧居、龙透关、棉花坡护国战争遗址、太平渡和川南游击队五个红色文化专题博物馆 (纪念馆) 。通过整合各处项目资源, 高效使用资金, 建成一批高规格的精品红色文化展示区。
3、挖掘内涵, 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
(1) 搞普查。为摸清家底, 促进民间红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开发, 当务之急, 有必要针对我市红色文化资源现状开展专项普查。通过普查, 建立红色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编制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图谱。
(2) 搞征集。由于人们对红色文化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构成、地位、作用普遍认识欠缺, 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 红色文物被人为破坏毁损日益加剧。鉴此, 有必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红色文物专项征集活动, 将散落民间的红色物、古迹、故事进行拉网式征集, 为深化我市红色文化建设打好基础。
(3) 出经典。整理出版系列红色文化经典系列丛书, 以此作为红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 作为市情、乡情、民情教育重要内容, 让红色经典走进图书馆、走进学校、走进农村、走进社区, 实现红色文化全覆盖, 以其健康、向上的内容, 在文化多样化潮流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 制作反映泸州红色文化影视剧, 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整体宣传力度, 把泸州红色文化推向大众、推向当代、推向世界。
(4) 促交流。护国战争、泸州起义、四渡赤水是泸州红色文化内核, 涉及朱德、刘伯承和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军”等灵魂人物, 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 需要认真研究和总结, 提炼其内涵, 推动红色文化内涵式发展。争取得到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相关单位、部门支持, 拟以护国战争胜利100周年、四渡赤水胜利80周年纪念为载体, 高规格举办“朱德与泸州暨护国战争一百周年”、“毛泽东与四渡赤水”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 凝练泸州红色文化精神内核, 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4、凝心聚力, 加快红色旅游市场开发
红色旅游文化 篇9
关键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江西
1 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旅游目的地一般指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彰显。旅游目的地建设已逐步摒弃过去资源导向型的旅游产品开发,进而发展到区域导向型的系统规划阶段,延伸整合其他各类产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系统提升。
旅游目的地概念其实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游憩和接待者旅游游憩接待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一个完整的游憩构成(2—5天的游憩内容及游程),接待设施完善合格,交通方便出入,是复合多种需求配套服务的综合体。由于各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不平衡,认识水准高低不一,把“旅游目的地”等同于一个区域概念有之;单纯一项或若干项高等级旅游资源组合形成旅游目的地有之;或干脆只抓眼钱利益,还停留在“留过路客”、“赚门票钱”阶段,毫无旅游目的地的概念。如何进行系统开发与整合,完善系统结构,是旅游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红色旅游目的地概念
2.1 红色旅游的定义
红色旅游的含义,按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体性旅游活动。”
2.2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历程
红色旅游前身就是红色文化遗产地参观学习活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从最初的以政治接待为目的的活动,经过不同阶段的发展,已完全变成一种全国范围内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1)第一阶段:红色旅游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3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加大,外出旅游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发展迅猛,全国旅游业投资积极性极强。而这一时期出现的“毛泽东热”,引发了各地重大纪念活动的蓬勃开展,如抗战胜利50周年、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等等。特别是1997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第一批110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纪念地、遗址、文物的修缮,给旅游接待创造了很有利的发展条件。各地政府在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旅游呼之即出。
红色旅游的概念由江西省1999年率先提出,并于2000年首次推出红色旅游线路;2001年,打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主题口号。国家从帮助老区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积极支持地方发展红色旅游产品,举办了“红色旅游交易会”,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红色旅游推广活动,使红色旅游逐步形成规模并走俏市场。
(2)第二阶段(2004年至今)。2004年1月,在郑州举行全国旅游工作会议,由江西发起,会同上海、北京、福建、河北、广东、陕西六省共同签订了《七省(市)发展红色旅游的郑州宣言》。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标志着发展红色旅游正式成为国家政策,《纲要》把红色旅游高潮推向全国。《纲要》着重指出,要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要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重点打造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应努力挖掘地域文化的独有内涵,积极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旋律、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发展方向。面向市场推出精品力作,最先举办“心连心”、《红色之旅》、“红歌会”、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等节目,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江西已经把成为中国红色旅游首选地和红色旅游强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2011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等14个部委联合印发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江西已经有10处31个景区(点)列入,遍布全省10个设区市、50多个县(市、区),优质红色旅游景点已经遍布全省。其中,A级景区分布如表一:
经过数年发展,红色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红色旅游规划目标业已实现,红色旅游在全国全面发展。《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的目标已基本完成,红色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40万人次,间接从业人员143万人次;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平均增长18%,超出《纲要》增长目标3个百分点;6年间,红色旅游接待总人数已接近10亿人次,综合收入已接近4000亿元。
2.3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内涵
所谓“红色旅游目的地”,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里,以红色资源为基础、以红色旅游的主题形象为核心吸引力形成旅游总体形象的旅游活动区域。
(1)形成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条件:(1)具备相当数量与品位的其他非红旅游资源(包括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条件等等)是建设成功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先决因素。(2)打造一个成功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具备较高品位与市场号召力的红色品牌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3 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列入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的红色旅游地,如井冈山、延安、遵义、西柏坡等,由于本身红色资源品位高、国家扶持力度大,已基本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如“一号工程”井冈山:以“中国革命摇篮”为主题形象,依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地,结合井冈山绿色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摇篮,生态井冈”品牌。近些年,从管理体制上,井冈山建立了红色旅游地的新的管理体制,取消旅游局,改由副厅级单位井冈山管理局负责井冈山旅游业的统一管理、规划、开发和建设;保护井冈山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革命历史遗迹;负责景区公共设施建设,审查和监督各种建设项目,承办重大的接待任务,机关设在井冈山茨坪。从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深化和拓展旅游产品结构,突出红色观光、休闲与度假、红色培训等产品特色,特别突出的是作为江西乃至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引领者,井冈山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推出集培训、参与、体验为一体的“六个一”(走一段红军小路,听一堂传统教育课,向革命先烈献一束花,吃一顿红军套餐,看一场红色歌舞,学唱一首红军歌谣)体验式红色培训模式,通过实践检验,获得广泛好评。这两年来,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游客及党员干部来到井冈山开展红色培训活动,最高峰时每天有近100个班、上万人在井冈山培训。
截止2009年底,井冈山接待游客412.0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旅游综合收入近30亿元,同比增长13.3%。2011年,井冈山共接待游客671万多人次,光旅游门票收入就突破2亿元。
4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类型
根据我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可以把红色旅游目的地分为如表二中的四个类型。表中分别对其属性表现特点归纳为:历史过程、革命精神、物质景观和自然背景。以强、中、弱界定,便于在实际红色旅游目的地规划中借鉴把握。历史过程强的目的地以挖掘展示历史事件、开发体验现场展示模式为主;革命精神强的目的地可考虑以展馆展示模式为主;物质景观强的目的地对资源保护和观赏要予以考量;自然背景好的目的地在规划时要注重自然风光的审美效果。
5 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思路
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形式分三级:初级主要是一个景区,一个城市;中级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空间代表管理;高级主要是红色旅游自然形成的跨越行政区域的大型目的地管理。分级管理是红色旅游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为此,要做到:
5.1 全方位的系统管理
井冈山的成功经验说明:“权属不统一开发,统一经营,统一运作”是构建一体化的经营管理结构的必由之路,红色旅游是一种社会现象,应从社会管理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以最大限度组织动员各种资源,从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领域通盘考虑,固强补弱,形成发展合力。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是基于系统论提出的全要素有效协同管理。遵照系统论原理,红色旅游系统内的诸要素相互协调,各要素系统就会呈有序状态。红色旅游管理就是对整个红色旅游系统进行优化配置。要打破传统的行业管理模式,实施板块式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
5.2 突出主题形象
主题形象是红色旅游区的灵魂和标志。主题的确定需要对资源的深刻认识与理解。避免红色旅游区低水平、同质化开发,就要确立红色旅游目的地鲜明的主题形象。要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上下功夫。如井冈山是“革命摇篮”,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二者内容和类型相同的主题形象差异性凸显出来。同时,要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而红色旅游的性质,决定它必须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是对革命文化、军事文化、战争文化的深层挖掘和全方位展现。这样,有精神内涵的主题形象被挖掘出来,红色旅游产品就一定富有感染力和激励性。挖掘主题、突出主题形象的意义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使这些红色旅游产品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故事”主题,并且这些“故事”大多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题材,为世人所熟知,逐渐地成为所在地的代表性景点。如果这些红色旅游产品能够体现“自由、爱国、奋斗、信仰”等人类普世精神,契合了大众的消费胃口和偏好,市场涵盖面就会很广泛,甚至吸引国际游客。
5.3 科学划分区域功能
红色旅游目的地区域的空间布局包括功能分区、景区和保护区。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区,在这些分区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功能分区中涵盖门区、后勤服务管理区、游览区、娱乐区、预留区等功能不同的区域。但城市综合型的红色旅游区,如南昌作为一个红色旅游区,拥有“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军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二十军指挥部旧址”经典景区景点。而南昌是一座综合性功能齐备的中型城市,各种服务功能已经自然与社会中提供的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就不需要每个景点设置功能分区,只要增建配套的红色旅游服务设施就可发挥作用。乡村红色旅游区,要科学地划分区域功能,使功能划分对当地旅游规划起促进作用,带动服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景区划分上,根据地型、故居型以及乡村综合型,红色旅游资源的分布集中,可以划分景区的,景区间也大都相互衔接,从而使整个红色旅游区的空间形态相对规则、完整;战场型的红色旅游资源分散,划分景区难度大;城市综合型又有不同,城市中红色旅游资源密集,各种红色旅游资源互相交叉,红色景区的分布往往呈现出互不联结的间隔性。
展示方式上,尽管江西红色旅游开发早,但大多数还属于第一代观光型旅游产品,以革命旧址寻访和博物馆陈列(“照片+文字”)为主,产品开发简单、程序化。要由传统的展示形式,转变为具有“现场体验震撼性”、“历史现场感”的展示形式,要给游客以震撼力和穿透力,引起内心世界强烈的精神共鸣。例如展示方式的创新带来的精品,井冈山“全景画馆”情景再现工程与引进投资8000万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这些运用现代声、光、电、动漫新技术进行的展示,提高了红色资源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5.4 重点抓好红色旅游基础项目建设
(1)建设红色旅游区展览馆是项目开发的首位工作。作为传统的综合性展示地,展览馆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作好红色旅游区的规划,使基础建设的钱用在刀刃上。(2)保护旧址遗迹是红色旅游区开发的首要原则。革命战争年代遗留至今的旧址遗迹,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旧址遗迹是红色旅游区补充展览馆历史氛围与现场体验震撼感的好场所。二者的结合,能够将红色旅游呈现得更完美。(3)纪念地及其标志物: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堂、纪念馆、墓地以及其他纪念物,这些纪念性载体是红色旅游区不可缺少的吸引物。故保护、完善、建设和活化这种载体,是红色旅游区开发的基本要求。
5.5 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红色旅游区的开发,要作好经济分析以控制投资规模,这是平衡红色旅游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键。红色旅游区开发特点不一:城市综合型的红色旅游区,不宜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大投入,大投入就面临征地拆迁;战场型的红色旅游区,因为发展基础薄弱,一旦开发,口子放开,投资额度较难把握;乡村综合型的红色旅游区,城镇化建设有可能连同红色旅游一起开发,投资规模可能加大。因此,需要依据客源市场,针对红色旅游区的不同类型和特点,进行投资测算和效益分析。
5.6 加强环境建设
要注意红色旅游区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旧址遗迹,可持其与周边环境一起保护;保护建筑的地域风格;保护区域的整体生态。
江西山清水秀,红色旅游景点多位于偏远的山区,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中,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红色旅游产品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点,红色旅游打绿色牌,以红色吸引人,以绿色留住人,做到“红绿结合”(与自然生态旅游相结合)。“红绿结合”成功典范如井冈山,将红色旅游与自然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在突出“红色”的同时,还重视绿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
“红古结合”(与文物古迹游相结合)也是红色旅游开发的新模式。在江西南昌,有5A景区“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还有“江南第一楼”滕王阁,这几个景点都距离不远。南昌市政府为加快南昌旅游产业规划,正欲将滕王阁打造成占地150亩,旅游、商贸、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国家5A景区,将红色旅游景点“八一起义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载体也纳入规划中。在此基础上,也可考虑将“新四军军部旧址”纳入范围,形成“红古结合”、“红俗结合”(与民俗风情游相结合)、“红蓝结合“(与赣江水上游相结合)的集约效应,让南昌成为愿意来、留得住的新型旅游城市。功能不要贪大,重在上品位。
5.7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江西红色旅游目的地多是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是向社会输送中国先进文化的好渠道,更是推进革命老区向外界宣传自己的一个窗口。老区人民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的时候,更应加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质量,树立老区光辉形象。
(1)红色旅游促进了老区经济发展,成为老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提高了老区经济竞争力。红色旅游作为第三产业,它的发展,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了老区产业结构,并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老区人民的收入水平,使贫困人群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有关研究表明,由旅游业发展解决的贫困人数占全部脱贫人口的10%左右。井冈山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乡村旅游也被带动起来,农民投身红色旅游,直接从事旅游接待、餐饮、服务的达3.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22%,年人均收入2.4万元。
(2)加强服务,发展红色旅游。就是进入市场经济程序中,一切活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把握服务质量,不受外来不良风气影响,保持老区人民淳朴的优秀品质,做优秀红色文化的榜样。
6 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突出特点,整体推进。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创新,就是整个红色旅游工作都要以打造最富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着重突出新、奇、特、客源地明确、地域优势明显、自身优势突出等特点。这也是打造具有吸引力红色旅游目的地核心的六大要素。全面整体推进这六大要素,保证红色旅游行业全面快速发展,具体要重点做好:
6.1 做好红色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
首先,建设红色旅游目的地就是构造一个相对完整、相互联动的红色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决非单个红色旅游景点或设施的建设。其次,做好产业协调工作,结合产业发展,理顺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效的协调发展机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区域整合升级,形成红色旅游的带动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通过产业要素的布局构建旅游目的地、城乡统筹下的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因此,在规划红色旅游目的地时,应从目的地的角度出发,用全景规划来协同相关领域、各方力量,组织红色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建设,加快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再次,从旅游发展层面来看,应打造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产品品牌,大力开展旅游营销,通过政府的成功运营,做大旅游产业。就创建红色旅游品牌而言,江西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上饶市横峰镇的列宁公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红色公园。在当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方志敏带领闽浙赣苏区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建造了这个属于苏区人民的公园,留存至今是非常珍贵的。但由于缺乏资源整合和系统推介,其知名度不高,一直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还有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包括了山下的永新、吉安等地,号称“五百里井冈”,但如今井冈山旅游非常火爆,而山下由于缺乏统筹兼顾,造成各打各的牌、各念各的经,都比较冷清,急需进行旅游资源和市场的开发与整合,建立“大井冈”旅游经济圈。
6.2 搞好综合性的法规与制度建设
改变以往制定单一的行业、部门法规的做法,通过综合性的法规与制度,实施综合性的管理,使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在法规的框架下有序进行。
6.3 实施“全要素”管理
要将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和发展相关的要素全部纳入红色旅游管理的范畴。建立有综合管理与协调职能的目的地红色旅游管理机构,实施“全要素”管理。
6.4 增强综合吸引力
红色旅游吸引力是一种综合吸引力,除了红色旅游产品吸引力外,还包括红色旅游目的地文化吸引力、环境吸引力、设施吸引力、自然条件吸引力等诸多方面。有文化吸引力的红色旅游才是有生命力和灵魂的。目前,井冈山的大型情景歌舞《井冈山》等表演艺术活动形式,为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作了很好的尝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红色旅游业是有着鲜明文化特征的经济产业,同时也是有着鲜明经济特征的文化产业。应通过红色旅游文化的创新,着力打造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
6.5 创建电子营销平台
要加强对红色旅游目的地的营销进行统一的设计与管理,保证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不同渠道的宣传都能为目的地的营销服务,并能保持口径上的统一与时间上的连续。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就是目的地营销数字化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的大方向,这个系统就是电子营销平台。
6.6 注重文化与观念创新
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创新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特别是红色旅游文化的创新更是这个管理系统中的灵魂。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思路,红色旅游目的地管理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需要观念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来支撑。要拓宽思路,努力打造江西“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文化”三色旅游文化概念。
6.7 培育目的地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红色旅游的发展意识
让居民在目的地规划发展决策上成为其中一员,因为景区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有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景区的发展才会更加科学、健康。
6.8 努力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创造“政府主导,各方参与,齐抓共上”的发展机制和发展环境,引进市场经营的理念,对现有红色资源在坚持所有权归政府的前提下,把经营权出让给民间团体或个人,让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开发、经营和管理,逐步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不同行政区域的红色资源可按照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方式,通过经营权的转让出租等手段实行联合,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整合开发。即采取“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整体控制,独家开发”模式,合理地把资源变成经济,最终实现政府、企业、人民、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共赢局面。
7 结束语
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与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红色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围绕市场需求,抓好目的地这个系统内核心要素的建设与管理,形成完整游憩与接待的要素配置与配套的目的地系统,创建完善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对于整合各类红色旅游资源、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提高旅游整体效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好红色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整合,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对提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创建旅游目的地,以达到科学规划、重点开发、品牌经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余青.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周振国,高海生,等.红色旅游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文尚卿.做强红色旅游加快老区发展[N].人民日报,2012-10-11.
[4]徐仁立.中国红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满雪岩.中国旅游目的地管理和营销的关键与战略抉择[N].中国旅游报,2011-01-24.
[6]王立东.浅析红色旅游目的地及其开发要点[J].求实,2006,(Z3):205-207.
[7]李代泉,汪瑞军.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8]林峰,范娟娟,刘志敏.红色旅游的创新发展与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1-02-25.
[9]代改珍,林峰.红色旅游构建模式与方法[N].中国旅游报,2009-03-20.
[10]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2-10/30/content_26946792.htm.
[11]http://news.qq.com/a/20110623/000977.htm.
红色旅游文化 篇10
一、红色旅游文化的定义及其地位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就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模式, 达到传承和弘扬传统红色文化与思想的目的, 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它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红色文化作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 也推进了旅游产业发展。红色文化是培育我国“红色”下一代的重要课堂, 通过红色旅游的综合开发, 可以将革命传统、历史知识和革命精神以旅游文化的崭新方式传输给广大受众, 效果明显。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在革命老区建设红色旅游文化, 就是依靠自身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创业历史,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世界上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大力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文化, 推动红色文化旅游, 即可让人们了解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传统精神, 又能向世人展示革命老区崭新的时代风貌。
二、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革命历史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 推进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更好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必然带动老区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大多数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发展老区经济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红色旅游的兴起为发展老区经济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发展红色旅游业不仅为革命老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而且也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对全面促进老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旅游文化的一大创新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旅游的形式, 是我国的特色旅游产品重要的内容之一。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现代思想内涵的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文化展现的是中国人民革命的浩然正气、中国红色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在新世纪的一种拓展体现, 为我国旅游业增添了更具时代性的创新产品。
(三)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突显中国旅游文化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全中国解放的历史过程, 规模宏大, 影响深远, 人数之多, 历时之久, 社会变革之深刻, 前所未有。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站了起来, 这是举世无双的伟大创举。由此转化而来的红色文化在中国历史、全世界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与现代旅游有机的结合, 必然赋予旅游业新的生机和活力, 更能展现我国蒸蒸日上的新景象。
(四)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公民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红色旅游文化建设, 必然会提高民众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情, 使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 从而转变为民众自觉的行动。
三、以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为例
江西是一个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大省, 多地被誉为“红色摇篮”。如有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市,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市, 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萍乡市安源等, 及多个中央部委的发详地。数量之多, 数不胜数。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以这里为起点, 从而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 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在这里洒血捐躯, 谱写了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自1999年江西提出“红色旅游”概念以来, 红色旅游在全省各地蓬勃展开, 成为国内旅游新亮点和重要增长点。为进一步把江西红色文化旅游打造成世界独有亮点, 把红色旅游活动推向世界, 并带动江西经济发展, 各级政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 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主要措施
1. 统一规划布局, 分级组织实施。为准确把握战略方向, 各地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相关产业规划的细则。
2. 加快“三个整合”, 强化建设管理。
按照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体制、旅游产业的要求, 把“三色”旅游资源有机组合, 开发出复合型旅游精品。
3. 加强旅游经济综合发展, 提高综合效益。
充分发挥全省旅游资源, 巧妙组合各种形式旅游, 打造成多种复合型旅游产品。
4. 实施优惠政策, 广筹多种建设资金。
各地纷纷采取相关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同时, 减免投资红色旅游项目的规费,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建设红色旅游。
5. 树立以游客为本的观念, 营造良好旅游氛围。
6. 以红色旅游文化来树立时代新形象, 提高国内外知名度。
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 促成特色旅游产品的形成。在发展中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树立起时代新形象, 提高地方及各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近几年来, 江西省紧紧围绕江西发展战略, 打造“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品牌, 加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先后建成了井冈山、瑞金、南昌、安源等一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红色文化旅游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红色摇篮, 绿色家园”的品牌效应, 使江西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红色文化旅游热点, 扩大了对外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为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 江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总结与提升办法
2004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后, 江西的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得到了长足发展, 红色旅游成为全省经济新亮点。2005年, 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到90亿元, 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量、旅游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到2010年, 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要达到5000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元, 占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40%左右, 约相当于全省GDP的4%以上。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 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精品正逐渐唱响全国。2012年来, 江西红色旅游不断创新。注重参与性与体验性, 使广大游客深深爱上了红色文化旅游, 并成为江西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结论
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一项关系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 是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起着重要作用。创新是文化永葆先进的源泉, 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代先进文化的要求, 开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这才是建设红色旅游文化的目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将会加快我国的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江西红色旅游已经实现了从中国到世界的历史性跨越。红色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 才刚刚开始起步。我们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 充分发挥江西旅游业在繁荣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 为我国老区的发展、老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群.论红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8, (8) .
[2]徐仁立.论红色旅游文化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11) .
红色旅游文化 篇11
关键词:红色旅游饰品;红色文化;必要性;可行性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课题“江西红色旅游饰品设计开发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JC1322)阶段成果之一;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井冈山旅游纪念品红色元素融入艺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成果之一。]
一、江西红色旅游饰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工作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又是江西旅游的主体,这为红色旅游纪念饰品开发研究的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旅游纪念品占旅游总支出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但江西生产企业缺乏创新和研发热情,设计师对红色文化传承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目前红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缺乏景点特色、地域特色、文化特色,且以首饰形式的红色旅游纪念品特别少,具有首饰美学特征和时尚性的红色文化旅游饰品还更少。为此急需加强红色旅游饰品这样的特色首饰的设计开发研究。[1]
二、江西红色旅游饰品作为红色文化传承载体的
重要性
(一)推动江西旅游产业,将其发展成江西的特色产业
江西红色旅游地在经营上还停留在遗址参观、简单的图片和物品展览阶段,有些红色旅游景点开展了“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等参与性活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化装拍照、观赏节目、饭菜品尝等浅层次上。[2]该产业中的旅游纪念品市场散乱,不足于形成具有影响的产业。设计者要大胆创新,要以国际化的视野谋划应用地方特色造型要素,发挥原材料产地优势,凸显景区特色进行时代性的红色旅游纪念首饰设计。[3]
(二)纪念品的新军,同时也是首饰行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对旅游纪念品和首饰产业的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红色旅游纪念首饰作为首饰行业又一突破点,同时也是首饰行业的一支新的生力军。我国的首饰设计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真正拥有内涵、融入文化特色和设计优势的现代首饰产品并不多见。首饰企业,如周大福、潮宏基、老风祥等也逐渐意识到首饰设计突出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因此我国急需进行特色首饰的设计开发研究。
(三)具有纪念性、地方性、艺术性、时尚性、礼品性、实用性与便携性等纪念品的优势属性
红色旅游纪念首饰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纪念品和一般的首饰,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功能特点。
1.具有良好的纪念价值。一件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首饰纪念品不仅能有效加深旅游者对旅游经历的回顾和感受,更能有效的使旅游者对革命纪念地和纪念物,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精神进行回顾和感受,可谓意义深远。
2.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现代旅游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附带有很大的文化交流成分,旅游纪念首饰作为这种交流的物化载体,就需要体现出特定的地域文化渊源和内在品格。
3.具有独特的宣传功能价值。它不仅宣传了革命胜地和产品的品牌,让旅游者了解了革命历史,还传播了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独特的教育功能。并且讲这种教育带出了景点,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延续。
4.具有美学的熏陶价值。红色旅游区的首饰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关注首饰的艺术形式和流行趋势,不能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审美相脱节,既有地域特点,又要符合美学特性。
5.使红色旅游在不知不觉中与时尚和艺术接轨。旅游纪念首饰由于与走在时尚前列的首饰行业联系紧密,既属于旅游纪念品的范畴,同时也属于首饰的一个类别。这就注定了旅游纪念饰品与时尚是分不开的。首饰凭着自身的时尚性和艺术性,可以轻松打破这种现状,使红色旅游不知不觉中和时尚接轨。
(四)将给红色旅游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在红色旅游中适当增加一些互动活动,将给红色旅游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人们选择首饰一般都选择能凸显个性的首饰。特别是旅游景点首饰DIY和利用景点文化进行定做,每一个旅游产品的消费者都是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更是给消费者一个没有距离的舞台,面对面的惊喜。
三、具有可行性的具体路径和优势
江西省只要整合资源,合理开发,突出“红色”特色,结合“绿色”和“古色”,就有把红色旅游首饰纪念品打造成精品的可能性。[5]
(一)找出江西红色旅游饰品开发程序和思路
挖掘能够为红色旅游目的地建立起一种情感诉求的首饰创新设计方式,使消费者看到旅游纪念首饰就联想到当地的文化和特色。
1.依托景区核心文化,进行特色旅游纪念首饰的深度研发。2.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多层次的旅游纪念品市场。3.以消费者的心理为市场导向,进行首饰的创意设计。4.开发国际游客市场。
(二)江西拥有可以融入红色旅游饰品的灵感元素丰富
1.现存在的元素。地域性、民族性的客观存在的元素有特色景观和特产等。没有井冈山,就没有红军,也不会有红色的中国。在黄洋届,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听革命歌曲,旧时的岁月依稀可触。纪念首饰的设计是让这种依稀可触的感觉能持续,能回味。例如图二《红军果吊坠》就是借鉴红军果为原形,结合文字设计设计的一款旅游纪念首饰。
2.相关主题活动。节日本身就蕴含的创意设计元素,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寓意等。组织旅游节事:组织召开中国现代革命史重大事件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和类似“红博会”、“红歌会”“军乐节”的活动,制造轰动效应,招来旅游者,提高江西知名度。
3.区域性的历史元素。红色旅游區域性的历史元素有名人典故和历史事件等。当时当地所遗留下来的故事、印记甚至传说都是线索,伟人所经过的路途,甚至使用过的某个日常用品都可能成为设计所关注的素材,成为设计灵感的来源。例如:图三《为人民服务项链》,就是应用井冈山红色文化元素进行设计,并应用江西陶瓷材料制作而成。
4.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资源。将红色旅游与地方历史文脉整合,将红色旅游与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资源结合起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使这些文化和民俗等资源得到发展,更为推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6]
5.旅游纪念首饰设计通用的传统工艺和材质。井冈山脚下的永新县农民生产加工的红军布鞋、红军斗笠、红军草帽、红军凉席等纪念品畅销各大红色景区。现在的首饰设计应用新材料和工艺的创新是一种流行趋势,除以上元素,还有景点特有的竹、木、席草、编织和根雕、竹刻等工艺可以融入旅游纪念首饰。[7]
结 语
挖掘景区特色素材,以此作为品牌设计的切入点,并寻求差异化,树立旅游纪念品地域文化品牌。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只有着眼于旅游地所独有的资源性价值的挖掘,才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和制胜之道。
参考文献:
[1] 王永治,徐国弟,陈玉莲,常修泽,吴凤维,徐国弟.“十五”时期江西发展旅游业的构想[J].宏观经济研究,2001
[2] 红色旅游的定义和来历.红色旅游网.http://www.xibaipo.com/
[3] 卢丽刚,卢静.井冈山红色旅游市场定位及其营销策略[J].老区建设,2008
[4] 张良慧,郭柯堂.首饰DIY手工制作,是一种生活态度.信息时报[N].2008年12月26日-A36酷玩版
[5] 卢丽刚,周瑛培.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求实,2008
[6] 李毅.延安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策略[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02)
[7] 朱多生.红色旅游开发中“井冈山模式”的提出[J].职业技术,2006
作者简介:
红色旅游文化 篇12
一贵州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1930年~1936年, 先后有红七军、红八军、红三军、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中央红军在贵州省开展革命活动, 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具有崇高的精神内涵, 如不怕困难, 艰苦奋斗, 攻坚克难, 永不退缩, 实事求是, 依靠人民, 集体领导等。铭记红色历史, 践行红色传统, 发扬红色精神, 对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推动贵州构筑“精神高地”, 冲出“经济洼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贵州省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
“三千子弟兵, 八百贵州人。”据记载, 从1930年4月~1936年4月, 贵州先后有1万多名各族群众参加了红军, 而中革军委1934年作的一个《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面分别统计了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共计86789人, 贵州子弟成为革命红军的主要来源之一, 贵州也被称为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福地”和“圣地”。而早在20世纪20年代, 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不久, 贵州的革命志士也是英雄辈出, 其中有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有马列主义翻译家周达文、有洪湖赤卫队的创建人之一周逸群等。除了这些坚信马列、投身革命的进步青年外, 还有许多社会贤达也倾向共产主义, 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如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先生, 38岁率贵州学生赴日本留学, 41岁还组织王若飞等赴法国勤工俭学, 一生为救国不屈不挠, 终年为革命宣传奔走, 直到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叶挺等空难遇害。遵义的蔡光举, 本来主张“科学救国”, 在厦门大学攻读理工专业, 后来受了革命思想影响, 投笔从戎, 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在讨伐军阀陈炯明时担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队队长, 他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现在已决心担任攻打淡水城的敢死队队长, 倘若不幸牺牲, 乞兄善事双亲, 弟媳亦请多加照顾。”次日午后六时发起总攻, 蔡光举身先士卒, 率敢死队勇猛冲杀, 不幸英勇牺牲, 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是什么力量让贵州人民在生死时刻挺身而出, 是什么力量使贵州子弟在危险面前奋起抗争, 是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时至今日, 爱国主义正由低向高, 由浅入深, 向着国土的广度, 向着时代的高度不断递进。但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仍有某些别有用心的人, 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统一。因此, 进一步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尤其是当前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势在必行, 刻不容缓。
2. 贵州红色文化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写照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不仅给贵州留下了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 更为贵州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 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 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 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 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 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当前少数大学生功利性强, 疏离社会理想;进取动力不足, 精神生活贫乏, 终极关怀迷茫, 社会共同价值体验缺失。通过活泼生动地宣传“长征精神”, 可以很好地加强他们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和纪律观念教育, 引导当前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贵州红色文化是求实创新的精神升华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之地, 贵州, 有着太多革命史上的鲜亮记忆。如黎平会议否定了原定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作出了向遵义方向前进的战略决定, 是遵义会议的基奠;猴场会议重申了黎平会议的精神, 并加强了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 是遵义会议的前夜;遵义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鸡鸣三省会议继续巩固和扩大遵义会议成果, 完成了中央最高层组织调整任务;苟坝会议进一步巩固和保证了毛泽东在党内、军内的地位, 使遵义会议提出的“改组党中央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的任务最终得以圆满完成。遵义会议之所以能够“拨正了革命航船的方向”, 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一经典性文件, 根本原因就是全党大多数同志认识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正确性。“实事求是”既是指导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思想路线, 也是我们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不会偏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也才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贵州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功能
红色资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变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 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贵州红色文化教育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对人的行动具有定向作用、激励作用和维持作用。理想信念是一种推动和鼓舞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也是一种支持人民克服困难, 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方向, 没有动力, 没有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什么让红军打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 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什么让红军将士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最根本的就是理想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 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 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我们今天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当今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运用红色资源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能使受教育者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曲折与挫折、处于低潮的今天, 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 贵州红色文化教育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和为她的独立与富强而斗争的献身精神。它是动员、鼓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 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实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机与艰难环境中的“红色资源”, 包含着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祖国浓烈的挚爱之情。这份爱国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开展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 培养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今天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成长的一代, 物质充裕, 生活条件优越, 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因此, 运用“红色文化”进行教育使之更深切地体会和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 弥补用传统说教的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足, 体现了“红色文化”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塑造爱国主义精神中的独特作用。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既见物、见景, 又见思想、见精神, 革命先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堪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鲜活教材和生动的课堂, 游览其中, 如临其境, 使民族精神在大学生中引起情感共鸣, 有利于大学生自觉坚定爱国信念, 增强爱国情感, 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 贵州红色文化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红色文化本身就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一部革命史、创业史和奋进史, 集中体现了共产党、解放军、中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大学生踏步红色之旅, 漫步革命道路, 亲眼看一看当年留下的遗物、遗迹, 想一想当年的情况、情景, 既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和不怕挫折、愈挫愈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亦能陶冶他们苦中作乐、难中求进的生活情趣和高尚情操。近几年, 兴起的红色旅游集红色美、绿色美、古色美于一身, 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红色之美集中表现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黎平会议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遵义会议精神。古色之美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蕴涵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民族品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以及“仁者爱人”的博爱情怀等内容, 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起着潜移默化的浸染作用。绿色之美体现在祖国各地风光旖旎的锦绣河山, 大学生在感受、欣赏祖国壮丽河山之美时, 不知不觉地丰富了他们的审美体验, 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 从而受到美感教育, 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 达到陶冶性情的精神愉悦, 最终坚定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 红色旅游正是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一种创新载体。
三贵州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贵州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价值, 充分运用好贵州红色文化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1. 将贵州红色文化纳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
贵州红色文化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包涵着诸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广泛的思想教育内容体系性, 对于这笔财富最好的拥有方法就是要让红色资源进入课堂。
因而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进行一些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 探索和构建以红色革命道路——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精神为主线的集物态、事件、人物、精神为一体的红色资源教育内容体系。 (2) 为此, 我们可以将贵州红色文化内含着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包含着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群众史观和实事求是等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论基础。教师可以结合红军在贵州期间先后有1万多名优秀青年参加红军, 这些熟知山地习性的战士为红军顺利走出贵州立下了大功, 在乌江渡口老乡们拿出门板给红军搭浮桥, 在茅台镇老百姓用茅台酒给战士们清洗伤口等史实说明紧紧依靠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对学生重点介绍邓恩铭、王若飞、周达文、周逸群、旷继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通过这些模范人物榜样, 让大学生去感悟革命先辈不畏生死的精神, 唤起大学生心理上的共鸣, 从而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 在遵照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确立相应的教学专题, 适度讲授贵州红色文化, 不仅能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 掌握该课程的历史脉络、内容和精髓, 而且也是一种培养爱国情感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方式。可以选取下列专题: (1) 长征第一捷:娄山关大捷; (2) 革命圣地:遵义; (3) “三千子弟兵, 八百贵州人”; (4) 长征精神。事实证明, 只有确立专题讲授的教学方式, 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该门课讲好、讲透。
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对红色革命理论与党的先进性理论、红色革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合组织教学活动, 进而揭示其渊源关系, “再生”其本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适时性的教育教学内容。 (2) 贵州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留下的党的先进性在文化方面的高度概括, 对贵州红色文化的讲解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党的先进性建设, 更好地发挥其精神动力的支持作用, 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绝不走改易旗帜的邪路。
2. 将贵州红色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李水弟教授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 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即红色精神。 (3) 为营造更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也可以从红色文化的“人、物、事、魂”入手, 一是邀请老战士、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作革命传统报告, 讲革命传统故事。二是通过校报、广播、网络、宣传橱窗、流动展览牌等, 大力宣传贵州红色文化, 弘扬长征精神;三是加强同有关媒体的合作, 开辟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的新渠道、新形式。如红色音乐进校园、红色歌舞剧大家赏等。四是利用重大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 如五四运动纪念日、长征胜利周年纪念日、抗战周年纪念日等开展相应的缅怀和教育活动。总之, 当大学生身处红色文化校园, 感受红色文化强大的精神力量时, 红色文化内含着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价值、道德力量就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将贵州红色文化带入到社会实践中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仅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进程的一项有力举措。2010年6月, 温家宝在与浙江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到:“我觉得, 学生了解社会十分重要, 如果对社会不了解, 到社会中去工作, 感觉什么都生疏, 什么都害怕。所以, 学生就要主动地给自己创造这样的机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 在依托贵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发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青年学生实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亲身体悟优良革命传统, 坚定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念。
注释
1赵俊涛.贵州红色文化得天独厚[J].当代贵州, 2012 (6)
2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