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2024-06-04

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通用3篇)

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篇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4底年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发展规划纲要》,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突点,同时兼顾区域特点,在全国划分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一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二是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革命摇篮,领袖故里”;

三是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百色风雷,两江红旅”; 四是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五是以滇北、川西为中心的“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艰苦卓绝,革命奇迹”; 六是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七是以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抗联英雄,林海雪原”;

八是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九是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千里跃进,将军故乡”;十是以山西、河北为主的“太行山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太行硝烟,胜利曙光”;

十一是以渝中、川东北为重点的“川陕渝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川陕苏区,红岩精神”;十二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京津冀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人民胜利,国旗飘扬”。

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 篇2

关键词:红色旅游,误区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 一经推出就迅速成为近年来的旅游热点, 许多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扶持、规范红色旅游的发展, 红色旅游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但总结这几年的发展中, 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红色旅游概念认识的误区

目前, 对红色旅游的界定很多, 侧重点均有不同。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指出:“红色旅游, 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这是中国关于红色旅游定义最具权威的界定。总结多年来各地的实践, 笔者认为这一定义容易误导红色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1. 红色旅游资源在时间上的定位误区

《纲要》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时间的跨度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至新中国成立之前, 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内涵。而1840年至中国共产党成立, 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两时段的红色资源及其所承载的红色精神, 《纲要》中没有涉及到。然而, 这两个时间段中的红色资源及其所承载的红色精神是极为丰富的。

1840年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时段, 人们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斗争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理应成为为红色旅游资源的范畴。闻名于世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概括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百余年间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它向世界昭示:我们中国人民要纪念自1840年以来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一时段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红色文化物所承载的事实与精神充分证明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 也充分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也应该是红色旅游资源的范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等, 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等, 是一种可供人们吸取历史知识与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文化遗产, 也是红色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红色旅游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和贴近现实时代的人文精神中, 有利于增加红色旅游差异性和丰富性, 有利于增加红色旅游的吸引广度, 也更有利于将社会的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血脉中, 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同时也更有利于的改善和丰富“两课”的教育形式与内容。

2. 红色资源创造主体的定位误区

红色资源创造主体应拓展为当代的进步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是目前最主要的红色旅游资源, 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各种为了反对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各种进步力量, 其历史、事迹及精神所承载纪念地、标志物无疑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特别值得探讨的是《纲要》对红色旅游的定义没有把国民党抗日的纪念地、标志物,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包括在内。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明确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重大、关键作用, 也肯定了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正面战场的作战重大作用。胡锦涛主席提到的抗日“英雄代表人物”和“英雄代表集体”中, 都提到了国民党的人物和集体。因此, “红色旅游资源”应该将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日战场的作战重大作用以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包括在内, 旅游者在其纪念地、标志物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活动也是“红色旅游”活动。这样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 有利于扩大红色旅游的吸引范围, 有利于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广度。

二、红色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认识误区

那种认为“红色旅游”的客源地和目的地均在国内的传统的思维定势是不正确的, 直接影响红色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 其实, 出入境红色旅游产品也独具魅力, 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 极具潜力的入境红色旅游客源市场

游客都有理想和信仰, 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 虽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现在还没走出低谷,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 但社会主义的中国却蒸蒸日上, 人类追求美好的共产主义的阵地还在, 外国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的人还大有人在, 他们当中就有人想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的发展, 就有人来老区寻根问祖, 这都是入境红色旅游的巨大商机。

1999年美国著名的时代生活出版公司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人类1000年》的精美画册。引人注意的是书中所列的100位人物中, 既没有二战英雄罗斯福、邱吉尔和戴高乐, 也没有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 然而却给了毛泽东以双倍的称颂——他既置身于100位人物之中, 他所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又成为100个事件之一。这种双入选的现象在本书里极少见。尤其耐人寻味的是, 在100位人物中惟一选登了毛泽东的一条著名语录:“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可见, 中国的红色精神不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同时也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至于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华侨, 他们与大陆有着血肉相连的历史, 同祖同根, 自不必说是入境红色旅游潜在的主体客源。

2. 出境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蕴含商机

“红色旅游”并不是单纯提出的一个响亮的口号, 而是一类旅游线路产品, 有着丰富的“红色”内容, 从旅游线路产品的角度对“红色旅游”的命题进行产品分析, 我们不难从其产品特质上观察到其向出境旅游领域持续发展的潜力。

首先, 历史是“红色旅游”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 是构成其主体的基本素材, 事实上, 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从来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国际革命血脉相连, 人们熟悉的中国现代史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句话就诠释了这样一种意义, 此话的前半句, 就完全可以成为“红色旅游”向出境旅游拓展的亮点。

其次, 出境红色旅游迎合了人们对历史知识点“溯源寻脉”的心理。进入出境旅游市场的人往往会以一种模糊状态面对目的地和产品选择, 一些细微因素才会引起他们兴趣, 人们更倾向于线路产品中能有与自己知识点相呼应的地方, 能真正引起游客的共鸣与好奇。出境旅游中一大批是中青年, 大都接触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与自己受到的教育相呼应的地名、人名出现在行程中, 如在德国的旅途中安排马克思的家乡特利尔, 比利时的行程中增加布鲁塞尔的天鹅咖啡馆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地) , 法国的旅途中看巴黎公社墙、拉雪兹公墓 (《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狄埃长眠于此) , 去俄罗斯参观红场, 去莫斯科郊外的列宁住处, 去阿芙罗尔号巡洋舰去感受“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可以触摸的历史和可以凭吊的遗迹, 点缀在线路之中, 完全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一抹亮色。红色旅游中国化与经典产品国际化, 同样具有世界魅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 红色旅游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并且是长期性的, 我们的出入境旅游者的数量还不够理想, 是与“红色旅游的客源地和目的地均在国内”的传统思维误区有关。

三、红色旅游发展原动力的认识误区

一种错误的认识是认为红色旅游仅仅是政府的一项时政宣传, 是一项“政治工程”, 是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 红色旅游发展原动力完全取决于政府政策。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 这种观点对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上述错误观点使红色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变成是一项纯粹的政治任务, 很多红色景区没有做到在保持红色基调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化、市场化。一些红色旅游景点常年依赖政府拨款, 接待的是免费的政府机关人员, 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不齐全, 市场化水平不高。其实,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主题旅游形式, 它遵循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 虽然它离不开政府主导, 但如果离开了企业的主体和市场化运作, 那么, 单纯的爱国主义教育奠定的市场基础对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力度明显不足, 强大的市场需求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原动力。

红色旅游不论是受国家的鼓励、政府的推动, 还是受社会媒体的强力宣传, 最终必然要受到市场的考验。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 必须按需求人群层次、地域层次、质量层次进行组织开发。实现“文件游客”向“市场游客”的转变, “教育参观”向“复合市场”的转变, 使旅游发展的外部行政动力转变为内部市场动力。只有走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市场运作的道路, 认清市场的需求是红色旅游发展的原动力, 才能很好地把红色旅游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和社会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误区

红色旅游具有政治功能,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一些景区, 红色旅游之所以走形变味, 是因为过分强调其经济意义, 而忽视了其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 这种错误行为目前已为人所共知。但在一些地方已步入了另一误区:由于红色旅游具有政治功能, 因此很多景区对主题定位过分地强调它的严肃性, 而忽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功能, 认为为体验功能是一种经济属性, 人为地把红色旅游产品主题的严肃性和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功能对立起来, 其实二者是统一的。

红色旅游景区的体验型开发, 是指顺应体验经济时代潮流, 创新性开发红色旅游景区的一种模式。相较于传统型开发模式, 体验型开发模式更注重游客的情感需求, 强调游客对景区项目的参与, 让红色旅游景区“动起来”, 通过让游客真实地感受到革命年代的氛围、切身体验到革命年代的斗争生活等方式, 使游客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 理解红色精神, “寓教于游、寓教于乐”, 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洗礼。因此, 在红色旅游未来的发展中, 应遵循旅游的相关规律和理论, 改变传统旅游方式, 在保持红色基调的前提下, 创新性开发顺应旅游者心理需求, 以增加旅游者愉悦为基本导向的体验型景区, 就是红色旅游向旅游本质的回归。

对红色旅游景区进行体验型开发, 能够逐渐纠正人们观念中对红色旅游的认识误区, 将“说教式”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变为生动的切身体验, 人们更乐于接受, 这对新时期整个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都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庄东泉:关于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探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6, (5) :97

[2]赖华林曹开华:“红色资源”开发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 2004~09~22 (3)

河北省红色旅游外宣的工作重点 篇3

【摘要】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程加快,中国文化、中国革命历史等越来越吸引外国游客的注意力。在对河北省红色旅游资源外宣的调查中发现,英语翻译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尤其需要重视的是要加强宣传的效果,使翻译资料能亲近外国受众心理,使他们能接受并引起他们的兴趣。总之,红色旅游外宣的工作重点就是要立足实际,重在宣传。

【关键词】红色文化;外宣;重点

红色旅游是个特殊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1”而对外宣传的目的,简单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向国外受众推销自己。旅游翻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识语错误、文本准确性、称呼称谓不统一、直译或意译等翻译方法的取舍不当等,其中,如何立足实际扩大宣传效果,是对外宣传的重心。

首先、外宣翻译要重在实际,贴近受众思维。

在汉英对译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因素,一般来说,外宣资料应该是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和贴近国外受众的需求,因此潜心研究外国文化和外国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善于发现和分析中外文化的细微差异和特点,按照外国受众的思维习惯去把握翻译是非常重要的。

以瑞金红色广场“红军烈士纪念塔”上的领导人题字为例:“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有的英文翻译成“Move ahead,tracing the bloody footprints of our predecessors.”外国受众理解成“往前走,追踪我们前辈的血腥足迹”,“bloody”此处应该略去。

其次、以红色旅游资料文本为基础,处理好归化与异化两个问题。

中国特色的政治性内容太多,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此类意识形态内容有时很难被西方一些受众所认同,特别是那些不了解中国红色历史的外国游客2。黄友义曾提出红色旅游外宣翻译要坚持“三贴近”,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3。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也反复提倡外宣工作要“内外有别”,强调中外受众的思维、心理差异,不能按我们自己的习惯向他们宣传。翻译中国特色的材料时尤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化,否则事倍功半4。

以西柏坡文本介绍为例:

西柏坡,这个光耀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原本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只有百十户的普通山村。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意译:Xibaipo,an ordinary small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witnessed the most historical event in Chinese revolutionary war.In 1948,the communist Par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airman Mao took this location and launched the most decisive battle against the Kuomintang successfully,hence setting up a historical monument in liberating the whole nation.

这篇翻译,避开了外国受众感觉陌生的机构、地名等,准确讲述了历史事件,言简而意赅,受众理解上也不会有困难5。

最后、外宣要研究方式方法。

文化差异阻碍了外国受众的理解,但如果寻找文化的共同点,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接待外宾常上演的剧目,周总理让工作人员把戏曲改成《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结果外宾们看的兴致勃勃。香港著名报纸《文汇报》曾刊登了宣传西柏坡的文章,它的题目是《古都中山国,圣地西柏坡》6,用“神秘王国”的称呼,引出西柏坡革命圣地,说它是古中山国,由少数民族白狄族中的鲜虞部落建立,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还是王母故里,这种宣传在外国受众心里激起魔幻的色彩,大大加强了外宣的效果。

结语

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参观和学习。红色旅游对外宣传的翻译,直接影响着来红色景点旅游的外国游客,也影响着中国的大国形象,尊重文化差异,理解受众思维,是做好外宣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红色旅游_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r-6qs1_gKNqxQCiYsbsRcuN8OcmuxF2mowxdnv7KEuAb1qxBqr1h0aKRlcx58pzwzWaMmwKLN3druOXzenL1_

[2]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外宣资料英译:问题及对策,肖群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http://www.cnki.net.

[3]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黄友义,中国翻译,2004年11月

[4]黄友义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MATERIAL/981808.htm

[5]河北省红色旅游文化外宣现状与发展研究,刘立敏,北方文学,2014年第8期

[6]古都中山國 聖地西柏坡 - 香港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6/07/zt1306070018.htm

上一篇:广州低碳社区建设项目下一篇:同学录留言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