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旅游发展(精选12篇)
温泉旅游发展 篇1
一、辽西旅游温泉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辽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优势。有多处目前已经初步探明但尚未开发的温泉地热资源,温泉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和潜力。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辽西虽然相对辽东、辽北等地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但辽西河流纵横,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市委、市政府开发温泉资源、打造辽西地区温泉旅游品牌的思路形成后,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温泉旅游资源普查,农村采取从乡镇到村屯,城市采取从街道到社区,经过这一地毯式详实缜密的普查,到目前,全市共发现温泉资源20余处,为辽西地区未来的温泉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温泉旅游经济在辽西地区的发展问题分析。
(一)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手段的管理松散。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监察的应用与管理应提高到管理的范畴中,提高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手段需要落实到每一个步骤中,通过发展管理监察管理,来带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发展的有效性与公正性,但是现如今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有效性低下,主要表现为对单位所有的监察管理人员及其工作水平不能充分掌握,对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效率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主要源自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监察监督方式的应用与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对监察监督的应用管理的具体实施不够全面,导致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手段不足,管理有效性低。
(二)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随着辽西地区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应用管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由于国家政策及温泉旅游企业年度计划的原因,必须要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应用管理及旅游资源的有效性,增加单位的销量,但是对于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过程中对监察的应用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控制力度不足,专业监察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足,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采取一定措施来改良应用管理手段,加强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的有效性,为辽西地区整体行业的监察监督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三、辽西地区温泉旅游经济的发展未来分析
(一)建立温泉旅游监督管理控制的制度。通常由温泉旅游企业的管理部门制定应用管理制度,对监察与温泉旅游人员的使用方法以及规格进行规定,对应用管理队伍的建设有监督性的作用,对温泉旅游管理的标准也作出明确规定,保证了温泉旅游在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中的有效性。并且在进行温泉旅游应用管理的过程中,制度是监督温泉旅游控制与管理有效性的最有力措施。
(二)加大对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资源的监察应用管理使用的力度,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与旅游资源的效率。在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资源工作中实施监察应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实施双方人员互相监督的手段,最大程度加强监察及旅游资源的应用与效率的有效性,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完善应用管理的手段,对于这类监督体系,必须要保证由专业性的监察人员与旅游资源人员来进行,加强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应用管理监察的控制,保证了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工作的正常有效发展,还可以通过监察的管理来完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效率监测,来保证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当然加强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最基本手段还是加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应用管理人员的聘用,旅游资源人员是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重要人员组成部分,管理头脑与管理手段过硬的人员是保证旅游资源效率的基础部分,完善招聘体系是加强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重要方式,需要得到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管理层的重视与关注。
(三)完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于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工作标准程序,保证旅游资源的可靠与有效。在进行具体的监察的应用与管理改革工作前,要注意对管理手段的制度建立与规章控制,才能从基础上实际加强温泉旅游监督管理的效果,因此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而言,在进行实际手段完善之前,要加强对制度与规章的控制,才能最大程度完善监察对于旅游资源工作的效率。在进行相关制度管理时,可以加强对监察监督及旅游资源人员的工作控制,说明对于工作人员工作的要求,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进行规定与要求,从最基础的方面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温泉旅游管理的有效性,完善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资源的相关人员结构,改革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手段,全面带动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管理与管理监察改革的进程。
(四)要明确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对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目标与宗旨,全面发展与控制温泉旅游在旅游资源中使用的力度。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改革工作过程中也要着重关注温泉旅游的使用量,也就是将温泉旅游带入到辽西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应用管理工作中,关注温泉旅游在工作中使用的质量与效率,对于监察的管理人员,可以规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质量,让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并且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要通过监察的应用与管理对整体的旅游资源工作进度进行预测与监控,保证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效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发展的控制,最终达到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有效发展的目的。
(五)注重员工的招聘质量。辽西地区企业的改革工作过程中也要着重关注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也就是将以人为本带入到辽西地区的企业管理工作中,关注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对于管理人员,可以规定员工的工作流程与工作质量,让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有可以参考的标准,并且阿里巴巴企业要通过优秀企业管理对整体管理工作进行预测与监控,保证优秀企业管理的效果,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充分了解阿里巴巴企业的年度工作目标,加强对辽西地区阿里巴巴企业发展的控制,最终达到对阿里巴巴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四、结束语:
随着辽西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发展也到达也一定的高度,但是由于发展的不断进行,对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监察管理也应该同步发展,所以要对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进行政策及手段上的加强,为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资源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关于监察的应用与管理的控制手段,需要从制度及政策等手段切入,保证应用管理监察工作的可靠,并注意相应的监督工作,保证辽西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温泉旅游的应用与管理的有效性。
温泉旅游发展 篇2
时间:2011-08-18 来源:锦州新闻网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打 印 关闭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意见》,结合我市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由市旅游局和市旅游协会编制的《锦州市2012—2016年温泉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日前完成,并通过了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辽宁工程勘察设计院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
温泉旅游发展 篇3
[关键词]温泉: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32-01
温泉旅游作为主题旅游的一种形式,演化至今已经历经了2800多年。温泉旅游兴起于欧洲,早在罗马帝国时期,温泉的治疗作用就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建造了一些著名的温泉城。18世纪以后,温泉旅游在北美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亚洲特别是日本达到鼎盛,并风靡全球。目前全世界共有各类温泉旅游胜地6千多处(见表一)。早期的温泉旅游以温泉的治疗作用为主要吸引因素,随后逐渐演化成为集治疗和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温泉旅游度假区,20世纪以来,温泉旅游功能日趋多样化,并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温泉文化”,游客也由上层阶级向中层阶级和工人阶级转变。
我国温泉资源利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2千多年前泰始皇为治疗疮伤而修建的“骊山汤”。西安的华清池、北京的小汤山、南京的汤山、以及笔者家乡遵化汤泉等温泉地无不与历代帝王将相相关,流传着众多的典故和传说。但作为温泉旅游这一业态出现,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开始,政府机关、专业工会、厂矿、部队等相继在温泉地建立了各种温泉疗养院(所)。例如1952年全国总工会在遵化兴建了汤泉工人疗养院。至60年代中期,我国的温泉疗养院(所)达到一百余所,这些温泉大部分都是全民性质的职工福利事业单位。改革开放后,伴随医疗制度的改革和旅游业的发展。公费温泉治疗患者大幅度减少,温泉地对外开放,温泉地由疗养功能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由此出现了第一代温泉旅游度假区。特别是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新建了从化温泉、中山温泉、深圳石岩湖温泉等一大批温泉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逐渐细分,温泉旅游也把养成功能和休闲度假旅游完美融合,因此更加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佳的投资潜力。由于温泉旅游受到战略投资者的关注,各地都在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温泉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目前全国温泉数量大体为3800多处(部分省份拥有温泉数量见表二)。国内发现的这些温泉,除了一小部分“养在深闺人未识”尚未开发之外,大部分都被开发成旅游景区。在当地都小有名气。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开发利用的温泉大多固守一方、独立经营。整体上呈一盘散沙的局面。从个体上看,温泉旅游经营企业的激增加剧了产业内部的竞争,一些投资者在缺乏调查研究与长远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将温泉资源等同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而在产品上也热衷于照搬照抄,或者在规模及投资上攀比,不注重从中国本土文化和资源内涵上去设计、建设,对消费者更是缺乏真正有力的引导,造成一些温泉旅游地“门前冷落鞍马稀”,有的刚一营业就面临倒闭的窘境。针对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温泉旅游开发继续走过去那种粗放、松散、急功近利的老路子越来越行不通了,当前和今后,必须着力转变发展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具体而言,有以下五条:
1成立行业协会,促进温泉旅游业走协同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国温泉旅游业的发展,把我国建成一个享誉世界的温泉旅游目的地,亟需组建一个统一的温泉旅游协会,实现跨区域的联合,形成一个大的营销共同体,面向国际旅游市场集中推销,让每个会员都能够从中受益。如果全国性的协会组建起来有难度,那么,可以先探索组建区域型的行业协会,待经验成熟之后再搭建高一级的协会组织。我们高兴地看到:2004年9月中国第一个温泉旅游协会——广东省旅游协会温泉分会成立,并在加快当地温泉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2举办特色活动,促进温泉旅游业走开放发展之路。在温泉旅游地组织开展一些特色活动,搭建开放的平台,借势聚力,提升温泉自身的知名度。例如: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日本古汤电影节和台北电影节等,都是将电影节与温泉活动成功结合的典范;日本别府每年4月都举办温泉感谢节,我国广东从化举办的温泉节、河北平山举办的温泉节等,都取得了成功。
3面向多元市场,促进温泉旅游业走品牌发展之路。和其他行业一样,我国的温泉旅游业正在进人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诚信的载体,是区别于同类企业最有效的手段,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打造一个具有知名度、美誉度的品牌,最有效的抓手就是围绕目标市场、深挖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品、加大营销力度。例如:珠海御温泉面向成功商界人士等高端人群着力开展“御式服务”,独创了以“御泉道”、“温泉健康调养”及“六福汤N次方”为代表的品牌,并通过品牌输出的模式建立起数十家连锁温泉,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4深挖文化内涵,促进温泉旅游业走文化发展之路。温泉旅游资源开发决不是“挖坑、放水、盖房”这么简单,必须与当地历史文脉保持一致,以人的感受为导向。例如:日本的温泉池绝不使用马赛克、瓷砖等类型的建材,而改用形状不规则的大石头或鹅卵石,让人感觉天然古朴,与周边环境非常搭配,营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温泉都有历史古迹依存,这是最宝贵的文化资源,要大力加以保护开发,突显温泉的文化内涵。例如华清池为了再现盛唐沐浴文化,建筑结构均为仿唐式的,池子也模仿唐汤池遗址建造,工作人员的服装与服务程序也以启风唐韵为主题,使得这一温泉汤池从整体上与其文化环境相协调。
温泉旅游发展趋势与开发策略初探 篇4
(一) 研究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们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 对保健、休闲的需求不断增加, 使得温泉旅游近几年开始在国内逐渐兴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全国各地的温泉旅游项目得到大力开发, 但开发的效果褒贬不一。
国内学者的关注度随之上升, 对温泉旅游开发的研究相继出现。如王华、吴立翰 (2005) 对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黄向、徐文雄 (2005) 对国内外温泉旅游过去、现在的主要模式特点及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并对中国温泉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展望。
(二) 研究意义
笔者希望通过对温泉旅游的研究, 能够梳理温泉旅游的发展脉络, 对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为中国在温泉旅游方面的发展提出切实的有效的发展建议。
二、中国温泉旅游的现状
(一) 中国温泉旅游市场分析
中国的温泉市场需求以休闲度假、商务公关和健康养身为主, 从市场数据判断, 温泉旅游者更希望能够获得独特和私密的温泉池, 注重整体舒适性、独特性及文化性。
温泉旅游者中, 男女比例为69:31, 且主要集中在公务员、公司和企业高级管理者, 到温泉消费的主要目的依次为休闲度假、商务公关和健康养生。温泉旅游者比较喜欢室外温泉池, 占到温泉消费者的53%, 其次是室内小型温泉池、别墅温泉和中药泉, 说明消费者比较注重温泉的独特性和私密性。多次沐浴温泉的旅游者所占比重比较大, 大部分是采取自驾车的方式, 停留天数多为1天, 年均温泉旅游次数集中在3—5次。消费者对温泉环境、水的清洁程度和水中矿物质非常看重, 认为这三项是影响温泉舒适度的重要因素;此外对设施设备的高档和完备性、温泉文化也有较高要求。
(二) 中国温泉旅游现状
中国温泉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需求逐年增长。中国温泉旅游从2008年的1 257万人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2 099万人, 旅游收入也从321.1亿元增长至770.7亿元, 旅游人次将近翻了一番, 旅游收益增长了一倍以上。
虽然中国温泉旅游的人数和收入快速增加, 但是目前国内的温泉度假产品仍以度假村式点状开发为主, 亟须提升。如南京市的汤山温泉、广东省的从化温泉等, 其名声与客流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但产品开发的模式单一成为温泉旅游发展的瓶颈, 在功能、服务链条上都缺乏创新与延伸。
多数的温泉旅游地区房地产开发严重侵占用地, 影响休闲度假旅游的氛围。温泉除了能够吸引酒店、度假村之外, 也加速了当地的房地产开发, 住宅小区质量良莠不齐, 当地居民的居住与温泉旅游度假相关的功能形成冲突, 破坏了当地的旅游度假氛围。
三、世界温泉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案例
(一) 温泉度假是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热点”
温泉度假的内涵是指:以感受温泉沐浴文化为目的, 将原先单一疗养的物化享受, 提升到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 成为一种以健康为主题、达到养生和休闲效果的时尚体验度假旅游。温泉度假的开发将带来大量直接、间接的就业机会, 拉动当地消费, 其蕴含着极高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佳的投资潜力。
在世界流行的以水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三大主题 (温泉、海水和冰雪) 中, 温泉旅游不仅是最大的内陆休闲度假主题, 也是最古老的旅游方式。温泉的发展已不再限于温泉本身, 已向一种文化、一种健康方式和一种生活时尚方向衍生。国际温泉疗养协会 (ISPA) 行业调查研究显示, 温泉旅游业将以每四年翻一番的速度向前发展, 温泉旅游将会成为休闲度假市场的“热点”。
(二) 小体量、个性化、私密性开发
随着消费者的消费水平的提升, 其对旅游产品的精致度, 对旅游空间的私密性, 对旅游产品的个性定制化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国际上有的温泉在空间布局上更加注重独立私密, 在服务设施上更加注重将大众与高端相结合, 并能够结合本土文化营造特色文化氛围。这一类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由日本箱根温泉为代表。
日本箱根温泉乡箱根町距离东京约80公里, 总面积92.82平方公里, 位于神奈川县富士箱根伊豆国立公园的中央位置。历史文化悠久, 是日本著名的温泉之乡、疗养胜地, 共有温泉336处, 有著名的“箱根七汤”。空间布局上, 围绕“箱根七汤”形成组团式布局, 每个组团相对独立, 包含旅馆、温泉、博物馆等设施, 通过空中缆车、登山巴士、观光船等多样化的游览方式相连。服务设施设置上, 不仅有传统日式、传统西式及现代酒店, 还有民宿及青年旅馆。箱根非常注重游客对特色本土化的文化体验, 通过神社、木雕、风吕石、各类文化公建等设施和建筑营造出本土文化氛围。
(三) 丰富休闲运动, 全面升级温泉体验
除了单一的泡温泉、观光休闲等静止的活动外, 温泉旅游的游客也在以温泉为核心向更多元的方向升级延伸。因而, 应依托温泉所在地的周边地形, 提供休闲运动活动场所, 结合温泉所在地的本土文化, 打造节事活动, 以此延伸温泉旅游的活动, 拓展温泉度假区的范围, 升级游客的温泉体验。这一类的温泉开发模式以美国的萨拉托加为代表。
萨拉托加位于美国东部, 纽约州东南部, 总面积9.3平方公里。其旅游起源于1642年, 是美国最古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1962年成为州立温泉度假地。组织有多样化的运动形式, 如高尔夫 (冠军赛) 、登山、马球、极限运动, 季节性体育运动等。当地也经常举办丰富的节事活动, 如体育文化节、美食及美酒节、帽子节、艺术节等。
(四) 多种温泉疗养体验+奢华的度假氛围
温泉除了休闲放松的功能之外, 其养生的功能得到了更深的挖掘, 温泉疗养的旅游形式正迎合现代社会高消费人群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因此由养生文化与温泉文化相结合而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温泉疗养产品也成为了温泉旅游的一大亮点, 针对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消费者, 疗养的环境也通过精致的建筑、设施营造出奢华的度假氛围。这一类的温泉开发模式以法国的维希为代表。
维希位于法国中南部的阿列省, 总面积5.89平方公里, 距离巴黎4.5hr车程。以水疗和度假而闻名世界, 著名的温泉镇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美, 也是法国主要体育赛事及赛马场所。维希温泉提供150多种温泉疗养休闲方式, 曾获得国际十大最佳温泉SPA奖。其拥有欧洲主要的美容养生健身及休闲中心, 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链条和多样化的度假体验。维希的文化内涵丰富, 建筑装饰突显当地传统铁艺、欧式城镇肌理完好。
四、温泉旅游开发的发展策略
(一) 注重主题式文化体验
温泉旅游应当以温泉为核心, 确立鲜明的主题定位, 整合温泉文化、养生文化以及本土历史文化等地缘文化资源, 对温泉旅游的文化做出升华, 形成具有创意的、全新的、迎合现代生活的温泉旅游度假文化, 通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休闲街区、文化公园、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设施等现代休闲度假文化载体, 阐释全新温泉文化。
(二) 营造纯粹型度假氛围
温泉旅游的空间载体应当拥有区别于城市的空间肌理, 勇当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与景观资源塑造独特的度假区空间肌理。通过规划、用地置换、政策支撑实现旅游区域内的去房地产化。通过周边山水的景观雕琢打造以及生态旅游项目的设计, 建设与生态相结合的温泉旅游度假区, 营造纯粹的度假氛围。
(三) 打造多元化功能集合
国内的温泉旅游形式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泡汤活动上, 缺乏与现代人生活理念的结合, 缺乏与国际温泉开发趋势的接轨, 应当引入健康疗养的理念, 深度复合式开发, 打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体系, 将温泉与观光、运动、文化艺术、乡村体验、节事活动相结合。
(四) 形成个性化服务链条
温泉旅游应当结合游客的需求, 提供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服务链条, 通过消费街区、购物中心、俱乐部、酒店、餐厅的等多种产业实现游客的旅游需求全方位得到满足, 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并针对不同客群, 提供个性化活动设计, 增加高附加值的个性服务, 如高端酒店、休闲运动、定制疗养等产品。
参考文献
[1]王华, 吴立瀚.广东省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 :109-112.
[2]唐少霞, 赵志忠, 谢跟踪, 等.海南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6) :84-88.
[3]连彬, 张杰.温泉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探析——以重庆温泉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 (6) :79-81.
[4]王冠贤, 保继刚.温泉旅游地特性及空间竞争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6) .
[5]向云波.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构建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6.
[6]周玲强, 祝勤玫.温泉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经济论坛, 2010, (11) :160-161.
[7]金丽, 刘隽.远郊温泉地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
温泉旅游的研究进行方式 篇5
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 中国是一个温泉大国,利用温泉治病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史料中关于温泉的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当多,但基本是温泉医疗、温泉成因及温泉景观的描述性和评论性文章,关于温泉旅游方面的文献较少。建国以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温泉疗养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温泉医学、温泉勘探和温泉利用方面的研究占了主导地位,一大批研究成果如《中国温泉辑要》、((理疗与疗养》等论著和期刊相继出版。
改革开放后,旅游作为新兴的经济振兴手段,受到方方面面的重视,温泉旅游开发和学术研究才渐渐为各界所关注。郭来喜(1982)、刘振礼等(1988, 1996)、刘国海等(1994),冯天驯(1998)等先后对我国温泉的分布、基本利用状况和温泉疗养区作了论述。随着国门的打开,以山村顺次(1995)为首的日本学者就中国温泉在观光领域近年来的发展现状即从疗养机能向保养、观光、欢乐方面的转换形式及内容有了较为明显的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温泉为主题的观光度假区如春笋般涌现,其中尤以南方广东的大型新兴温泉度假区和北方辽宁的温泉疗养地为代表,关于温泉旅游开发的学术研究逐渐引起重视。王艳平、山村顺次(2000)提出了中国温泉由汤治向疗养、保养、观光,最后娱乐方向的转换一般模式;2002年他们就中国温泉利用演化过程和南方、北方、内陆温泉观光利用的实态特征,对温泉观光开发资本的地域特性给予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并从时间空间二维尺度展示中国温泉观光利用实态的分布。
这两篇论文对我国温泉旅游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资料价值。华南师范大学区域城镇规划研究中心(1998)主持出版的《广东省从化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从化温泉旅游的发展规划作了研究,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关于温泉旅游地规划管理著作。暨南大学段银云(2001)完成了国内有关温泉旅游研究的第一篇硕士论文。此外,辛艺峰(1996),篙惊雷(2001)对温泉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张建忠,杨新军(1998)、黄郁成(2003)对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冯威等(2003)对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态势做了非常有益的探讨。
温泉旅游的核心价值 篇6
我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个人和更多人的生存和幸福而活着!
那怎样才是最好的生存和真正的幸福呢?
我认为健康才是最好的生存,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简言之,健康是1,其余是0;有了健康,就有希望;失去健康,失去一切。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
那怎样才能健康呢?
我认为养生是健康的重要途经。
那何为养生呢?
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就是延缓身体的衰老,平衡脏腑功能,调和阴阳,使身体机能保持在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越早养生,越能使您的身体状况及面貌保持在更年轻、更好的状态。
我认为健康长寿有六大要素缺一不可:阳光心态、科学饮食、充足睡眠、坚持运动、良好习惯、优美环境。
健康长寿秘决:四句话共12个字“管住嘴、迈开腿、找快乐、好习睡”。
养生秘方之一:
健康长寿有法宝,
活到百岁不算老,
心灵手巧腿能跑,
享尽人生福禄妙,
若问法宝何处找,
常泡温泉比药好。
中医养生文化历史悠久,更是中华文化所特有。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
所以,真正的温泉,是赋予每一位到来的客人一个养心的环境,真正的自然山水,让客人置身真正的大自然中,放松心情。只有环境清雅了,心情安逸了,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真山真水真天然,养生养心在香泉。
温泉养生的原理:因为温泉的天然特性给人们提供了养生的天然资源。
温泉养生是指人们利用泡温泉的过程,通过温泉环境的生态性、温泉水本性、温泉热能性、温泉静水压性、温泉水浮力性、温泉矿物质化学性、温泉电磁性和添加物以及辅助项目对人体的作用,使人身心愉悦,从而达到健康和延年益寿。
经专家科学论证,人体血液中各种化学元素,微量元素平均值与地壳中元素密切相关,温泉水是溶解地壳中的矿物元素,所以温泉水中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人类在未成其为人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认识温泉和利用温泉,在日本和许多温泉地都有猴子泡温泉的实例。猴为人祖,可见我们的祖先猿猴们早就已经开始懂得温泉养生了。
温泉养生在我国自古就有,古代中华温泉养生文化的精髓是帝王养生。“北有华清池,南有香泉谷。”秦始皇为治疗疮伤而建“骊山汤”,由此开中国温泉养生之先河。汉朝皇帝喜欢将西域进贡的香料煮成香水倒入温泉池中,以沐香汤。隋唐皇家大兴土木,扩建华清池,还设有温泉监一职,专门负责皇家沐汤事务。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于大通年间(527—529),在如方山“萧家藏经寺读书时,患有疥癣,曾在此淋浴而愈,于是后人称香泉为“太子汤”,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有诗曰:“晓色连古观,春香太子泉”。屈原《离骚》有云“浴兰汤兮沐芳”,泡在加料温泉中,处于四围花木繁荫、泉石流泉、明月松间的天人合一之境,疗疾养生、其乐陶陶。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作《温泉赋》曰:“六气淫错,有疾病兮。温泉汩焉,以流秽兮。”黄帝内径中的阴阳大论中指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邪气在表,汗而解之”是原则,但如何达到“汗之而解”却是各有不同。泡温泉就是通过汗法达到祛邪外出而病愈的目的。比简单地服用麻黄、桂枝等发汗类中药更有利于身体健康。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说明温泉有养颜美容功效,而“洗凝脂”主要是温泉水中偏硅酸的化学作用产生的疗效。
现代都市流行的SPA,就源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时期比利时的斯帕(Spa)镇,因当地居民通过泡温泉治疗各种疾病和疼痛,由此当地温泉远近闻名,泡温泉也渐渐在欧洲贵族中流行,成为贵族们休闲度假、强身健体的首选,最后流行到世界各地。而SPA则成为泡温泉美容养生的代名词。
沐浴温泉是四季皆宜的养生之道。“春日洗浴、升阳固脱。夏日浴泉,暑温可祛。秋日泡泉,肺润肠蠕。冬日洗池,丹田温灼。”
中國各地的温泉疗养院的大量事实都足以证明温泉是养生的天缘。
温泉旅游环境的自然性是养生的仙境。由于温泉旅游地多处依山傍水,得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山清水秀、空气清鲜,溪流纯洁、远离尘嚣、远离烦恼、心灵放松、身体舒展、气血调和,脏腑功能得到充分的协调,人们在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陶冶情操,身、心、魂都得到升华。养生必须养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它统御精气,是生命存亡的根本和关键。易于动而致耗,难于静而内守。养生一定要养神。
温泉水本性是养生的天然载体,水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不论是动物或是植物,均赖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以,水是生命之源泉,水也是人类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人的体重约50%-70%是水分。所以保持正常的水分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古今中外,人们最为神化的水源便是天然矿泉水。远在古罗马时代,欧洲一些地方的矿泉水就被人们奉为"圣水",用以医治疾病。我国利用矿泉水治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已有三千年历史。
现代科学分析和营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利用矿泉水的人群,某些疾病和肿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明显低于利用其它水源水的人群,平均寿命延长。温泉水的热能性是养生的天然热源。专家论证超过体温的温泉水的热能作用和进出温泉水冷热交替的作用,可以使血管扩张和收缩交替进行,促进软化血管,增加血管弹性,减少血脂在血管壁的沉积,淡化血稠,加快血液流速,促使新陈代谢,吐故钠新,排汗排毒,美容美体,消脂减肥,降低血脂,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温泉水质是养生的天然资源。矿泉水的水体来源于大自然降水。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地下长距离渗入,循环和运移,与地层裂隙的岩石硅酸盐和矿物元素等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溶滤了大量有用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通过对肌体、神经、气血、经脉的疏通、营养、物化和吸收,从而达到养生效果。
温泉水的物理作用是养生的有利条件。专家论证温泉水具有静压较高、浮力较大的物理现象,对人体周围静脉淋巴系统产生轻度压迫和摩擦,可促进静脉回流,增强心血管功能,调节体内微循环,又因在温泉水浮力环境中,身体放松,心情愉悦,从而起到降低血黏稠度和消除疲劳的作用。
露天温泉是养生的最佳天然生态环境。天为阳、地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热为阳、寒为阴。温泉者,阴中之阳也。露天温泉可以天水合一、天人合—、人水合—,天、水、人共存于自然之中,得阴阳之气,有助于人体内天然的阴阳之平衡。
温泉微波具有养生的天然功效。科学测定温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电磁微波,医学论证适当的微波功率照射肌体(功率密度在每平方厘米数十毫瓦左右)
时,能加速肌体血液循环,增进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有利于血管和神经功能的恢复,达到活血化淤、消炎、消肿止痛的作用。实验证明用温泉水煮鸡蛋是蛋黄先熟,蛋清(蛋白)后熟。用日常生活水煮鸡蛋则蛋白先熟而蛋黄后熟,说明温泉水的渗透作用和放射作用。
息烽温泉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篇7
1 研究区概况
息烽温泉位于贵州省息烽县城东北43km处的温泉镇, 距贵阳市112km, 介于106°53′43″E、27°19′45″N,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16.2℃, 年降雨量1100mm, 海拔700m, 四面环山, 形成一个天然小盆地, 黑滩河、清水河南北纵贯其间。温泉出露于洋水河支流上游两条深切峡谷交汇处河漫滩及河流阶地上, 息烽—修文复背斜的北段北北向洋水次级背斜北倾伏端、息烽温泉断裂带, 出露层位为硅化白云岩, 热矿水沿岩石裂隙或经第四孔隙呈泉群上升涌出, 流量6.7—11.5 L/s、水温56 ℃, 含有主要微量元素有Sr 1.09—2.8 mg/L、H2SiO3 39.0mg/L、Rn 151.4Bq/L、F 1.7mg/L、Ra 3.6×10-12g/L、U 3.9×10-7ug/L、Th 0.5ug/L, 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 矿化度0.46g/L, 适宜医疗洗浴。1989年4月, 国家饮用矿泉水技术评审组把息烽氡泉水质评为“含偏酸硅和重碳酸钙型氡泉", 为国内优质的天然医疗和饮用矿泉。
息烽温泉开发始于1945年末, 由时任国民党政府贵州省主席杨森下令拨款修建温泉及别墅, 1947年7月完工, 建成温泉游泳池、四茶室, 供国民党达官贵人享用。抗战胜利后, 修通了公路, 温泉公诸于世。1956年, 省政府交省总工会管理, 经历年改善和扩建, 现以形成2.3万m2规模的建筑群, 划分成4个医疗疗养区:一区为治疗楼, 二、三区为省政府交际处, 四区为老干部病房, 以及医疗办公、后勤及宿舍区等。氡泉疗养区还设有一个供200 多人同时游泳、洗浴的室内自然涌泉游泳池, 同时也开设淋浴设施, 供游人、度假者随时洗浴, 祛病健身。建院30多年来, 先后收治和接待县内外职工及少数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来此治疗、休养达5 万人次[14]。
2 息烽温泉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发展温泉旅游循环经济, 实现温泉产业生态化:温泉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在进行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活动时把自己纳入温泉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中, 按照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规律, 将温泉旅游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限制在经济容量与环境生态容量范围之内, 通过分析温泉生态旅游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 对温泉旅游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程进行有效监控, 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旅游污染产生量, 实现温泉旅游资源的多种利用方式及其温泉旅游产品消耗后的循环利用, 最终降低温泉旅游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循环型温泉产业。
注重市场需求, 优化产品结构:首先, 温泉产业内部各相关环节在数量上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据测算, 息烽温泉的生态容量大约1000人次/d, 通过合理规划, 延伸其产业链以后容量可提高2—3倍。温泉产业要素, 即温泉吸引物、温泉旅馆、温泉餐饮、温泉购物、温泉娱乐等行业结构应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协调发展。其次, 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层次结构合理化。不仅量上满足游客的需要, 还注重不同消费档次泉池之间的比例。第三, 各环节的质量结构要具有横向协作的关系, 要求各个环节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步提高。
深度开发核心产品, 实现产业链耦合创新:引进生态技术对温泉吸引物、温泉餐饮、温泉旅馆、温泉购物等要素进行生态化生产, 实施生态营销, 引导旅游者进行生态消费, 积极开发温泉概念产品, 如动植物园、花卉园、中草药园、温水鱼类园、温水稻园等, 通过运用生态技术干预, 以物质多级别、多层次利用和能量转换、资源循环再生等生态原理为指导, 使温泉核心产品与温泉概念产品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实现耦合共生。
挖掘温泉文化, 塑造温泉养生品牌:温泉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保健养生"。息烽温泉是世界少有的氡泉, 对风湿、慢性肝胆道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等均有疗效。硅酸对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消化道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低钠、低矿化度矿泉水可以避免血管硬化, 减轻心脏负担。通过40多年的临床实践, 浴疗和饮疗配合各种理疗、体疗、针灸、按摩、中西药及有规律的疗养生活指导, 使疗 (休) 养人员身心健康得到较好的恢复。温泉文化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温泉崇拜。在佛教的温室经文中有沐浴的经文描述, 通过沐浴洗去凡世间的污秽。在温泉地的某些沐浴空间营造一种温泉圣水氛围, 使人们在洗浴温泉的同时感受生命之源的神圣, 通过与“圣水”的亲密接触, 净化心灵祛除杂念, 达到身心和谐[15]。
建立温泉产业生态化约束机制, 实现产业过程生态化:政府须协调好涉及温泉开发的相关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关系, 发挥指导作用, 制定财政、税收、投资、土地等优惠政策和其他经济鼓励政策。将温泉产业生态化逐步从投资引导转向税收优惠, 将政府投资拉动转向企业自主选择, 使企业自发地为提高经济效率和改善环境而寻求共生伙伴, 从而构建产业生态化共生模式。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 支持企业引进和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 产业系统内的人流、物流、价值流和能量流应在整个温泉产业中按照多种工艺路线合理流动, 在温泉产业结构要素间形成一种高效的“食物网"供给关系, 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温泉产业链网结构。
3 息烽温泉旅游开发模式
息烽温泉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在于如何创新性地设计生态温泉核心产品和生态温泉概念产品, 以及如何实现两者各要素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物质和能量流的循环利用, 既保证生态温泉地环境不受破坏和污染, 又能获得最佳综合效益。温泉核心产品, 包括吃、住、行、游、购、娱6个单项,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所产生的有机垃圾、排泄物通过实施生态工程技术输入沼气池, 沼气池产出的能量和沼液分别供温泉核心产品和温泉概念产品生产利用;通过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温泉吸引物 (药浴池、花浴池、温泉疗养馆、温泉医院、温泉体育馆等) 消耗的温泉水通过净化、消毒后可重复利用, 也可直接用于花卉园、中草药园、果蔬园、温泉养殖馆、茶园、葡萄园和温泉稻园的浇灌和养殖, 而这些温泉概念性产品可通过生态规划和设计供旅游者观赏、游览、休闲消费或转换为部分温泉核心产品。
从图1可见, 其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以温泉水为基础, 通过创新开发出以适应市场生态消费需求的温泉生态旅游核心产品和温泉生态旅游概念产品, 把温泉地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追求温泉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温泉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该开发模式充分考虑到温泉生态旅游的综合性特点, 在开发中必须给予各个要素有效投入, 使温泉生态环境建设融入到温泉生态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系统中。
4 息烽温泉旅游开发的运行机制
息烽温泉生态旅游开发采用“省工会+公司+投资者+基地+承包经营者"的新型运行机制, 由省、县两级政府支持, 温泉镇农民参与, 公司经营和管理, 形成多种所有制载体共同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经营体。主要有:①政府。由贵州省政府委托的省工会和息烽县政府提供有关政策保障, 争取落实各部门的政策倾斜和扶持, 争取可能的财政支持, 对土地和经营承包进行协调和配合。②公司。引进在国际或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温泉旅游开发公司, 在政府的监督下负责息烽温泉生态旅游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对投资者的投资和承包者的经营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为投资者和承包者提供温泉生态旅游产品规划、绿色市场营销和生态经营管理一系列社会化服务, 依托公司人才优势和影响力开展温泉生态旅游产业技术开发、高新生态技术引进和推广等工作。③投资者。选定项目与管理公司签订合同, 同时取得与投资额相当的温泉旅游资源占地面积50年的承包经营权, 以及所属地域的命名权和其他权利。投资者可一次上交承包费用, 也可每年上交承包费用。投资者可以自行经营, 也可委托公司经营, 并按照合同从公司获得利润。④基地。基地是联合各利益主体的载体, 其使用权和经营权既可以统一, 也可分离。公司可为投资者、承包者或温泉镇村民在生产、经营、销售上做好服务和协调等工作。⑤承包者 (公司或温泉镇村民) 。一是自行承包投资开发温泉生态旅游核心产品, 依照息烽温泉生态旅游的项目规划和资源分布状况自行选项和选址, 自主立项、投资、生产和经营, 并可同公司相互补充, 相互协调, 相互扶持, 共同发展。二是温泉生态旅游概念性产品开发者 (村民个体或集体) 承包土地和生产资料进行温泉水养殖、温泉花卉、温泉茶叶、温泉葡萄等生产活动, 其产品通过生态技术加工后以满足温泉核心产品开发的需要, 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观光、休闲、养生等功能价值。承包者承担全部劳务及生产性费用, 向公司或投资者上交承包管理费用, 然后获利。
摘要:温泉生态旅游是未来温泉旅游的发展方向。温泉生态旅游非常适合在温泉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喀斯特地区开展。基于对贵州省息烽温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调查, 对息烽温泉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开发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希望能为该区域发展温泉生态旅游提供决策参考。
大庆温泉旅游文化发展对策探讨 篇8
(一)温泉旅游
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富含矿物质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气温5℃,或华氏10度以上。温泉旅游是以温泉资源为核心,以自然风景、风俗文化、医疗养生、休闲娱乐等内容为依托的,以体验温泉、健康养生、感受文化为目的的,旅游者进行的一系列与温泉相关的活动总称。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高的商业价值,其核心包含温泉沐浴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度假文化。当今的温泉旅游已从最初单一的疗养功能提升为富含精神文化层面的身心享受的共同体,是休闲时尚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泉旅游发展的现状
温泉旅游在欧洲、日本等地发展较为成熟。SPA一词源于1326年欧洲大陆上第一个温泉疗养地,即比利时铁骑制造商洛普在列日镇附近开发的一处温泉旅游度假区的雏形。17世纪晚期,温泉在英、法、德、意、葡等国飞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后,温泉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扩展,以美国和日本最为著名。目前,日本约有温泉2600多座,每年约有1.1亿人次参与到温泉活动中。日本利用温泉资源所开展的活动相当丰富,从最初汤文化的保健养生到现在的观光娱乐,温泉旅游形式日趋多样化。匈牙利的温泉保健旅游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支柱产业。另外,韩国、台湾等地的温泉旅游发展趋于成熟,温泉旅游地的功能逐渐由康体疗养向娱乐度假转化。
我国是世界上温泉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帝王泡温泉的最早记载是在黄帝时期。秦始皇在华清池建“骊山汤”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开发利用的温泉。东汉时期张衡在《温泉赋》中提到:“余在远行,顾望有怀。遂适骊山,观温泉。”,可见温泉在我国古代就已盛行。尽管我国温泉文化源远流长,但温泉旅游在国内的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内的温泉旅游才逐渐兴起。最初温泉地是作为疗养地来开发,疗养院发展兴盛。改革开放后,温泉旅游才逐渐加入休闲、养生、娱乐、会议等大众化的内容。
二、温泉文化
刘丽华,林良章(2007)认为温泉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温泉保健文化、温泉休闲文化、温泉景观文化,以及温泉地名文化、温泉名人文化、温泉宗教文化、温泉诗歌艺术文化和温泉民情风俗文化等。高璐,刘玲(2007)认为温泉文化中的保健养生是最具包容性和最高层次的。深度挖掘温泉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赋予温泉旅游更多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得温泉旅游更具活力。吴洁,程道品(2007)认为温泉旅游的内容要以文化为线索、表现形式应以文化为主题、经营管理理念要以文化为特色。
温泉文化作为温泉旅游的核心,是现代旅游者去往温泉旅游地进行旅游活动的出发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温泉开发的差异度,由于温泉资源的内容不尽相同,所以在文化的表现形式上进行突破才是提升温泉旅游质量的必经之路。德鲁克(Poter F.Drucker)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文化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振兴壮大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深度挖掘温泉文化的内涵才能使温泉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得以延长。
三、大庆市温泉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大庆市温泉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还需要强化温泉文化的有力支撑。目前大庆市温泉旅游业存在着一些弱点及问题:
(一)缺少对温泉等地热资源利用中的环境保护技术
温泉企业在开发和使用温泉水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水污染、空气污染、热污染等对环境不利的因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排出的废热、污水得不到过滤和循环利用,对城市网管系统产生腐蚀作用,并且对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二)缺少温泉产业链及利用温泉形式单一
经过旅游者浸泡过后的温泉水直接被排到河流中,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热水资源、矿物资源,甚至过热的温泉水会对农作物不利。
(三)温泉旅游企业经营趋同性
丰富的温泉资源在不同的地区诞生了不同温泉旅游企业,但就目前大庆市温泉旅游企业经营状况来看,温泉旅游的方式过于单一,缺乏个性特色,同质化明显,势必会影响温泉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四)缺乏营造温泉的文化性
温泉文化作为温泉旅游的灵魂,也是温泉旅游地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大庆市温泉旅游资源丰富,但温泉文化的基础作用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发挥,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这也是全国温泉旅游业的共同弱点。沐浴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景观文化蕴涵在温泉文化之中。相比日本温泉文化的普及,我国温泉文化虽然与其有一定的差距,但两国各具特色,温泉文化不仅仅是最初的沐浴文化、养生文化,进而发展到当今的休闲文化,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正是旅游地所包含的文化。
四、大庆市温泉旅游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着重科学技术的投入应用,加强景区的环境保证
通过实地勘测,建立温泉数据库,把握数据准确性并作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在采用世界先进排污系统和保证节约水资源的同时,不对下游地区产生水污染、热污染以及土壤污染,达到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注重温泉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旅游产业链
注重温泉旅游企业的集群化发展,使单一的温泉沐浴扩展到休闲、养生、会议、娱乐以及民俗体验等大众化活动中。通过对温泉水的有效利用,形成一个完善的水循环产业链。如从地热源涌出的高温温泉通过散热,供室内取暖,温度降低后供旅游者体验和享受,出水口排出的低温温泉水可以用于农作物的灌溉,最后经过滤系统达到温泉水循环利用的目的。
(三)致力于打造温泉旅游的特色品牌,吸引旅游者
尽管目前大庆温泉旅游企业的经营模式不尽相同,但每个企业的内部理念有所差异,从所提供的温泉产品到建筑风格、餐饮配置、服务质量,无不体现着一个旅游企业的经营理念,营造个性的特色主题品牌才能吸引旅游者的目光。
(四)挖掘并普及特有的温泉文化,巩固温泉文化的基础地位
将温泉文化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冰雪文化、饮食文化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文化产业同旅游产业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将温泉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通过网络、电视等传媒,加大对大庆温泉旅游地的宣传。举办大型会议、会展等活动,通过文化交流带动旅行社业、酒店行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有机的、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五、结论
利用文化发展旅游已成为当今国内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休闲经济的日趋兴起带动了一批新兴的旅游城市,大庆作为一座以工业文明的城市,需要通过接续产业来实现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而生的有力产业。温泉旅游是大庆市近年来重点发展项目,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显现。伴随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整体趋势,通过温泉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庆温泉旅游的整体品质,实现大庆温泉旅游的多样化、特色化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平.温泉旅游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2]Bob McKercher(加),Hilary du Cros(澳).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温泉旅游发展 篇9
水,在古代人们心中具有神秘的保健医疗的功能。温泉是一种中和了水和火、柔和刚的水。劳动人民早在数千年前,就掌握了应用温泉来治病。先秦时期《山海经》里就有相关记载。《水经注》多次提到温泉可以“治百病”,“寇水出代群灵丘县高压山……,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白芨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1]。”“鲁山皇女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多么自在,四十日后,身中百病愈”,真实的记载了温泉的保健作用。又如“大融山石出温汤,疗治百病”、“温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汤。杜彦回曰,可治百病,水清则病愈,世浊则无验”等,入们对其医疗价值已有了相当的研究和认识。汉代《辛氏三秦记》记载了温泉疗疾功能。在汉代大量诗词歌赋中,也有不少描写温泉浴的内容。东汉张衡的《东京赋》就有“温液汤泉,黑丹石缁”,“浴罢恍若肌骨换”之说[2]。《温泉赋》更对温泉的疗疾作用专门进行了颂赞:“览中域之珍轻,无斯水之神灵。……于是殊方跋涉,骏奔来臻,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臣民,资厥成分。六气淫错,有疾疗兮。温泉泊焉,以流岁兮,除苛,服中正兮。熙哉帝哉,保性命哉”。北周庾信写《温泉碑文》,记述了温泉的治病作用。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温泉》诗:“一了相思愿,钱唤水多情;腾腾临浴日,蒸蒸热浪生。浑身爽如酥,怯病妙如神;不慕天池鸟,甘做温泉人。“流露出作者忘情陶醉于温泉沐浴的心境。明代杨慎著《安宁温泉诗序》中则概括描述了我国各个温泉分布情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泉水进行了热、冷、甘、酸、苦的分类,并介绍了其各自的养生保健价值。《文登县志》道“即穿凿方池砌面,构成浴池,池水极热。”在温泉附近总能听到欢声笑语,人们在这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温泉水洗去了女人一身的疲惫,洗出了男人健壮的体魄。这种习俗大约从公元1800年开始,一直沿袭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3]。
2 温泉健身旅游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2.1 温泉健身旅游的内涵
温泉是地下水经过深层循环,接受地球内部的热能,且由地下自然涌出,温度超过20℃或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泉水。每千克的泉水中含有一定量规定矿物成分的泉水,即使温度达不到20℃,也称为温泉。温泉因其温度的高低以及含有矿物质种类的不同,通过浴用、饮用、吸入等多重途径,不仅对多种疾病均有疗效作用,而且有强壮筋骨、保健养生、美容护肤等功效(见表1)。我国温泉资源丰富(见表2),类型齐全(见表3),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已开发的温泉旅游度假地1600多处,为开展温泉健身旅游提供基础保证[4]。
温泉健身旅游是以温泉资源为载体,达到强身健体、治病养生、康复保健为主要目的的一项体育旅游活动。旅游者参与享受沐浴的同时能感知体验健康文化、休闲文化和度假文化温泉健身旅游的核心。具有康体养生性、文化体验性、时尚消费性等特点,正在成为全民体育健身和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热点。
2.2 发展温泉健身旅游的意义
人类一要生存,二要享受,三要发展,体育旅游属于享受和发展层次[8]。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健康意识加强,收入持续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工作之余外出进行健身休闲旅游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温泉健身旅游是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步推进中;是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战略下;是在旅游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不断深入背景下而兴起的体育旅游项目。温泉健身旅游提升到了符合现代消费的文化和精神层面,实现促进了社会、经济、体育、旅游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逐渐摆脱了单一疗养的物化功能,成为了一种以健康为主题的时尚体验旅游。它把人们生理、心理的健康需求和亲近自然的诉求融为一体,参与者在体能、生理、精神上得到享受,使身、心、魂获得升华,人们在强身健体、感知文化、陶冶心情、扩大交流的同时得到美好体验。温泉健身旅游集旅游、健身、休闲于一体,正在成为全民体育健身和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热点。我国温泉健身旅游资源开发表现出数量增多、规模增大、结构优化、综合性强等特点。温泉健身旅游蕴涵着极高的商业价值、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佳的投资潜力。温泉健身旅游产业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现代文明传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加强环境资源保护都有一定作用。
来源:依据截止到2010年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3 我国温泉健身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说,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温泉健身旅游开发分“疗养——保养一—休养——休闲——观光——娱乐”的单独或并存阶段。温泉健身旅游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自身的发展特点(见表4)。我国的温泉健身旅游已经由“个别阶层”、“贵族消费”的奢华享受步入大众参与的发展阶段。
如今,温泉健身旅游随着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大众消费需求多样性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不仅仅局限开发其医疗功能,而是向多功能综合性发展。设施和项目上从简易化、单一化向高层次、多样化发展;由忽视环境营造的室内封闭沐浴转向追求高质量环境的露天温泉;温泉健身旅游逐步摆脱单一洗浴、疗养的功能,健身、养生、娱乐、休闲、观光、度假的功能日趋完善[9]。有的地区还依托温泉健身旅游资源,培育了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地方支柱产业,并且增加产业链,生产附属产品,活跃地方经济,获取综合效益。我国温泉健身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势、趋势和主流是好的。真正要做到温泉健身旅游的健身主流化、市场层次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个性化、消费大众化、发展环保化,依然还存在标准缺失、同质同构、缺乏品牌、研究不足、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
3.1 缺失全国性统一标准
全国温泉健身旅游年营业收入已经达到数百亿元的规模,但是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行业指导规范标准,目前都是各个省区制定和发布各种有关的地方标准。一些商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居然出现了在天然温泉中掺水、旧水加热循环使用、自来水人为加温、注入化学物质等丑恶的欺诈行为,使温泉健身真实性衰减和丧失[10]。我国国内目前对腐蚀性强、温度较高的温泉水都是采用直排的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影响程度也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和定论。温泉水质及其卫生管理问题也让人担忧,没有统一标准来指导、规定和约束水质的监控使用。每逢节假日,各个温泉度假村泡池都是人满为患,像“下饺子”一样,这些水有没有及时更换?池塘、用品有没有及时消毒?水作为媒介,转播疾病的可能性是不容回避的。温泉水中重金属和溶剂残留的检测以及放射性微量元素的有害性检测等安全性标准严重缺失,有可能导致温泉的功能由“治病”变为“致病”。温泉健身项目开发有盲目跟风之势,比如在项目立项、审批、监管、保护资源等方面相关部门没有统一的政策参照。为招商引资,一个温泉开发区允许多家企业同时开发,导致商家恶意竞争,不进行科学勘探和合理评估,无序过度开发,滥采滥用过量抽取水源,造成水位大幅度下降,补给缓慢,水质弱化,甚至一定时间内枯竭,这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来源:依据有关材料整理而成。
3.2 同质同构问题严重,交通不便
我国温泉健身旅游市场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消费水平及大众需求差异较大,现在温泉健身行业同质同构问题比较严重。投资者和经营者从规划、设计、定位、建设到服务模式都存在克隆现象,模仿痕迹明显、资源定位雷同、开发层次较低、开发项目单一,大大降低了对温泉健身旅游参与者的吸引力。低级别重复建设,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导致温泉健身旅游参与者在选择上受限。或“挖池、放水”;或“赶时髦、讲奢华”;或借温泉开发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开发模式单一化、两极化,难以满足日益细化的市场需求[11]。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健身需求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需要用不同的模式开发出多功能、多层次、系列化的温泉健身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的需求。同时,多数特色强、等级高、品位佳的温泉健身旅游资源富集之地多位于欠发达的农村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衔接不够顺畅,可进入性差,这也成为制约温泉健身旅游发展的因素之一。
3.3 缺乏品牌建设意识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品牌的建立和输出已经被证明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地经营发展模式。品牌建设是温泉健身旅游的生存根本,品牌建设必须要有差异化。不少温泉企业都采用照搬模式,相互模仿,一味都以SPA、养生、动感等为主题,这些都只是基本的运营,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温泉属地自己的沐浴文化、健身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充分挖掘温泉健身的内涵。也许是因为温泉分布的相对狭小,也许是出于经营者固有的本土化理解,对温泉健身品牌建立意识缺乏,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温泉健身产品。
3.4 温泉健身科学研究不足
泡温泉除有消除疲劳、促进代谢、缓解压力等保健功能外,还对某些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疗效。但并非所有的温泉都有相同疗效,其本身温度、酸碱度、矿物成分、流量以及疗程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都会有很大差别。而温泉水质是多样化的,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和放射性元素,而且含量有高有低,这些元素有的是对人体有益的,但也不排除个别是对人有害的。什么样的水质可以发展健身旅游?怎样利用温泉水进行健身?健身程序怎样才是科学的?如何对保健药浴的方法和效果评价?如何对健身泡浴的温度和时间掌控?这些都需要各方面科研工作者不断的进行研究。目前在温泉健身的实际经营中对以上的概念基本都是模糊的、片面的,有的甚至想当然的各行一套。目前,在把科学准确的体育实践、养生观念、医药临床等融入温泉的研究略显不足。
3.5 专业服务人才短缺
温泉健身旅游是服务类项目,个性化与优质服务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最重要的是人才而不是资金。温泉健身旅游的从业人员服务技能范围要求较广,除常规的洗浴、客房、餐饮的服务外,从业人员还必须对所设置的健身项目、康体设施、养生知识、娱乐活动要熟练掌握,还要经常的担当教练、陪练、组织、解说、治疗、救护等专业化角色。目前普遍缺乏温泉健身旅游管理人才、项目创新策划人才、高水平的温泉健身旅游研究机构,存在着“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温泉健身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质量水平较低,导致了游客流失和市场的丧失。
4 对策
1.为规范和促进温泉健身旅游业健康环保、可持续性发展,参考借鉴国外的有益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系统、完整的国家行业标准。既要充分体现全国温泉健身行业的共性特征,又要具有引领性及适用性的标准。行业标准应更注重后勤保障和安全指标,并应提倡服务的多元性和创新性,避免以统一的规则压制创新。在温泉健身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至少要重视技术性指标、行业产品质量的安全性指标、温泉水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合理水平三个方面,尤其要重视温泉水质对人体健康有益程度及其卫生管理问题。
2.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成熟,健身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温泉健身旅游必须在项目内容设计上要推出具有新颖性、差异性的全新产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以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其中。专家学者的论证、政府的统一管理、百姓大众的监督是温泉健身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积极推广的保证。这就要求和促使温泉健身旅游寻找新的开发模式来顺应市场和形势的发展。与周边体育旅游景点增强联动性,与森林资源相结合、与山水风光相结合、与沙滩和阳光相结合,温泉健身旅游产品不应该仅仅是泡温泉,而应该是一个可以满足多感观、多需求的健康产品体系的总和,使消费者“动腿”、“动手”、“动眼”、“动嘴”、“动脑”。把温泉漂流、温泉滑水、温泉瑜伽等水上体育健身游乐项目引进温泉旅游地;在具备条件的温泉地推出温泉水疗与高尔夫、温泉健身与滑雪、温泉健身与养生药膳等新型项目,从而改良产品单一,改善同质同构,弥补健身性和趣味性不足的问题。温泉保健养生与体育运动健身完美组合,从而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在建设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干线公路的同时,也必须大力加强沟通县、乡、村等支线公路的建设。善于将交通服务基础设施资源转化为温泉健身旅游服务资源,尽量减少温泉健身旅游者的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提高温泉健身旅游者进入温泉健身目的地的便捷程度,实现温泉健身旅游流的循环和畅通。
3.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旅游者对温泉健身旅游的满意度,不只停留在温泉等一些物质实体上,更关注的是服务文化。教育提升温泉地居民的好客意识,提高温泉健身旅游者的满意度,形成良好的服务体系,体现温泉健身旅游产品的个性及旅游者的高度认同。还要加强卫生环境质量、健身设施质量、交通工具质量、旅游购物品质等环节的管理,提高温泉健身旅游的整体形象,弘扬健身休闲理念。不仅是吸引旅游者参与温泉健身的重要因素,也是构筑温泉健身旅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作为宣传重点,加大服务、形象、文字、媒体等不同渠道的宣传力度,使消费者慕名而来,从而提升温泉健身旅游地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最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
4.温泉健身旅游属于多门类交叉学科研究,单一的、片面的研究解决不了实际中出现的多属性问题。希望温泉方面、体育方面、旅游方面、医疗方面的专家将研究视角更多的投入到温泉健身旅游上来,将各个学科的不同研究成果充分应用到温泉健身旅游中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温泉健身旅游者,有的放矢的制定科学的计划和指导,将会对温泉健身旅游的深入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5.构建温泉健身旅游体系的根本是人才,加强温泉健身旅游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加快培养熟悉管理、策划、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行政部门、企业、培训院校应发挥各自力量,共同协作,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有计划的在现有高等学校与中等职业院校增设相关专业,努力提高温泉健身旅游从业者的知识、技能和智能水平。温泉健身旅游业中从事健身康复、按摩针灸、保健美容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达到职业资格标准才允许上岗服务,还要配备经验丰富的保健医生、体育健身顾问等,以科学指导旅游者的健身活动。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温泉健身旅游人力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人才流失。
6.政府应建立享受免费或很便宜的水疗服务的福利政策和相应制度,建设公益性温泉健身旅游设施,让社会低收入者也能参与其中,享受到温泉健身带来的身心愉悦,以此促进社会资源的分给公平。并将温泉的健身养生功能作为国民健康计划的推广内容,从国家的高度来推动温泉健身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温泉健身旅游是以温泉资源为载体,通过浴用、饮用、吸入等多重途径,达到强身健体、治病养生、康复保健为主要目的的一项体育旅游活动。它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体育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具有康体养生性、文化体验性、时尚消费性等特点,正在成为全民体育健身和休闲度假旅游的一大热点。温泉健身旅游在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标准缺失、同质同构、缺乏品牌、研究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温泉,健身旅游,现状,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何尧.温泉史话[J].商业文化,2011,(2):34-35.
[2]第二届中国文登国际温泉节开幕[EB/OL].http://www.wendeng.47365.com/2009/11.html.
[3]张广瑞,刘德谦,宋瑞.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王艳平,王捷.温泉开发的策划与规划[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黄尚瑶.中国温泉资源——1:600万中国温泉分布图说明书[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
[5]周婷.后现代旅游观视野下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6]李建明.构建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动力机制及发展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8,(10):59-62.
[7]崔节荣.温泉旅游与健康[J].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2):67-70.
[8]王艳平.温泉旅游真实性研究[J].旅游学刊,2006,21(1):59-63.
温泉旅游发展 篇10
一、辽宁省温泉旅游发展现状
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营口市召开的全省加快发展温泉旅游现场会上提出, 到2015年将辽宁实现“中国温泉旅游第一大省”的奋斗目标。辽宁省温泉旅游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增强, 辽宁省温泉旅游行业的接待人数和温泉旅游行业的收入近几年都大幅度提高, 2011年共接待温泉旅游游客超过3 000万人次, 温泉旅游收入190亿元, 占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的5.7%, 到2013年上半年, 全省温泉旅游接待人数3 620万人次, 实现温泉旅游总收入219亿元, 同比增长25%, 可谓辽宁省温泉旅游行业的重大突破。因此在辽宁省温泉旅游战略的推动下, 辽宁省温泉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 2013年底, 全省共创建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8个, 温泉旅游小镇20个;辽阳弓长岭区汤泉谷、营口鲅鱼圈省级温泉旅游度假区已列入全省现代服务业旅游聚集区。现有一批温泉旅游企业已赢得了市场, 如丹东五龙背温泉、大连的安波温泉、兴城温泉、鞍山汤岗子温泉等。总之, 辽宁省温泉旅游企业规模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而且在温泉旅游功能上也有所补充, 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温泉旅游品牌。
二、辽宁省温泉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辽宁省温泉资源优势。
辽宁省温泉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遍布于辽宁省14个市;除此之外还有温度高、出水量大、水质好等优点, 且利用历史悠久;辽宁省是中国温泉资源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之一, 现已探明并有开发价值的温泉资源达110多处, 已开发经营的有40多处。
2. 区位交通优势。
辽宁省具有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相结合的重要地理位置, 东、西、北三面与吉林省、河北省、内蒙古等地区接壤, 临近渤海、黄海, 临近鸭绿江与朝鲜相邻, 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靠近俄罗斯, 起到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作用。辽宁省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地理位置的优越及交通的便利使辽宁省有着巨大的客源市场开发空间, 将会吸引更多的客源流入辽宁。
3. 经济优势。
辽宁省是中国重工业发展最早的省份, 素有“中国工业长子”的称号。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 2013年, 辽宁省城镇人均收入达5 000多美元, 据统计, 当一个国家人居GDP为2 000美元时, 旅游发展将进入大众旅游迅速发展阶段, 因此辽宁省具有的经济优势对于辽宁省温泉旅游的建设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 政府大力支持。
辽宁省凭借着温泉这一特色的旅游资源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温泉旅游, 不仅能够加快经济增长, 还可以促进辽宁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温泉旅游是休闲度假旅游新一代产品又或是其概念的延伸。由于温泉旅游良好的发展前景及辽宁省特殊的地理位置, 辽宁省政府制定了“建设温泉旅游大省的战略目标”。
(二) 劣势分析
1. 温泉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辽宁省温泉旅游产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以往的建设方式, 绝大多数以洗浴、休闲和疗养为主, 以康体、娱乐和休闲度假为辅的功能组合, 建设项目大同小异, 温泉旅游功能开发趋向单一, 温泉产品缺乏个性化, 创新局限严重。
2. 温泉旅游产品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辽宁省温泉旅游建设大多模仿日本温泉建设模式、韩国及欧美温泉建设模式, 而完全忽略了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 一味仿效, 因此造成大量的温泉旅游目的地在设计、环境、服务等方面相差无几, 缺乏对游客的深度参与体验, 从而导致温泉产品过于雷同,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品牌深度严重不足。
3. 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旅游产品求新求异的欲望越发强烈。旅游者的需求出现多层次与多元化特点, 目前辽宁省温泉旅游目的地的供给存在较严重的建筑风格、设施、项目雷同的弊端, 即使有些项目融入一些文化理念, 但也因缺乏必要物化设施。
4. 温泉旅游文化挖掘深度不够。
温泉旅游是以游客体验温泉、了解温泉文化, 进而达到养生、休闲、保健等目的的旅游形式。然而, 在中国目前的温泉旅游状态中, 少文化现象比较普遍。到了温泉地很少游览街区, 了解当地的温泉文化, 只是在室内做一些娱乐项目;可被感知的历史文化及民俗的东西微乎其微。
(三) 机遇分析
1. 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持。
辽宁省政府制定了开发温泉旅游、建设温泉旅游大省的战略目标, 利用辽宁丰富的温泉资源发展温泉旅游。这为辽宁温泉旅游开发带来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保证。
2. 温泉旅游热潮的持续升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休闲保健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 中国在有丰富温泉资源的广东、海南等省大力发展温泉旅游业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全国温泉旅游的大发展的殷朝下, 辽宁省大力发展温泉旅游是一个机遇, 有利于促进辽宁省温泉旅游的大发展。
3. 广泛的温泉旅游市场。
目前, 正是中国温泉旅游的大发展时期,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加, 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强, 环境的污染破坏, 疾病的蔓延困扰等, 致使人们对养生保健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美容美体等健身功能的温泉旅游的需要日益增强, 中国目前处于老龄化社会, 老龄人对保健养生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因此温泉旅游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对于辽宁省发展温泉旅游是一个机遇。
(四) 挑战分析
1. 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 辽宁省多个城市都把温泉旅游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加大招商引资。随着温泉旅游建设的日益完善, 辽宁省温泉旅游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加, 为争夺客源, 这些温泉企业竞相压低价格, 走低成本扩张战略, 导致直接的价格竞争。
2. 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温泉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旅游资源, 也是极易被污染和破坏的旅游资源。在中国温泉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欠缺, 温泉旅游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其表现在辽宁省温泉资源项目在设计时考虑不全面, 没有配备足够的污水处理设施, 只盲目开发却忽视了保护。
三、辽宁省温泉旅游发展对策
(一) 优化辽宁省温泉旅游产品内涵
通过加强区域资源整合以实现辽宁省温泉旅游产品区域间协同发展, 对跨区域的旅游景区进行统一设计规划, 并与温泉旅游资源临近的区域建立功能互补合作关系, 形成温泉旅游产品的集群优势。打破以粗放型建设为主的经营方式及同质化竞争, 逐步完善配套设施, 打造美食餐饮多元化的综合错位发展, 使原产品价值无形升值。
(二) 促进辽宁省温泉旅游文化建设
温泉旅游行业建设最大的差距在特色文化上, 把握温泉文化的科学内涵结合当地的温泉资源及地域文化特色, 同时挖掘温泉体验文化, 建设符合地域逻辑的文化, 以游客参与体验为核心, 以温泉旅游文化为背景, 以温泉旅游为舞台使游客主动融入到温泉旅游地沐浴文化之中, 进而使温泉旅游消费者体验地域特色文化活动。把文化融入到温泉旅游娱乐项目中, 让游客在温泉服务设施中体验养生保健观念。将文化转化为生产力, 创造新颖的文化沐浴和游览项目。
(三) 打造辽宁省温泉旅游区域品牌
区域资源特征的标准将辽宁省分为四个区域, 辽宁中部, 这个区域以沈阳为中心呈辐射状建设历史文化温泉旅游区的品牌, 几乎辽宁省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都集中在这个区域, 因此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与温泉旅游融合进行建设。辽宁东南部包含丹东与大连两个城市, 这两个城市临近海洋, 海洋资源丰富, 进行区域间合作, 建设资源互补合作型区域以实现共赢, 可以发展海滨度假温泉旅游。营口、盘锦地区将红海滩、思拉堡温泉小镇、滨海大道与山海温泉、熊岳天沐温泉等进行整合打造自然观光的集生态体验的自驾旅游品牌。辽宁西部包括葫芦岛、锦州、阜新、朝阳四市这个区域山水自然景观丰富, 可以建设避暑温泉旅游度假区及红山文化等古文化集聚区。
(四) 推动辽宁省温泉旅游的差异化建设
辽宁省温泉旅游有强大的市场, 针对温泉雷同化现象这个问题, 辽宁省温泉旅游需要实现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以实现区域温泉旅游产业融合。辽宁中部因其满清文化资源比较丰富, 故可将当地的满清文化融入到温泉旅游中去, 建设温泉文化旅游区。辽东南的海滨资源比较丰富, 与温泉旅游业融合, 建设海滨温泉度假区。辽西地区的山水自然景观比较丰富, 与温泉旅游业融合, 可以建设避暑观光型温泉旅游度假区等等。
摘要:在辽宁省温泉旅游遍地开花的情况下, 辽宁省温泉旅游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针对当前辽宁省温泉旅游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从供需关系、产品内涵、温泉文化建设及区域品牌建设等角度出发, 运用SWOT分析法对目前辽宁省温泉旅游建设进行研究, 提出具有科学性, 可操作性的建议, 以促进辽宁省温泉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温泉旅游,SWOT分析,辽宁省
参考文献
[1]陈才, 刘心怡, 赵柳.辽宁温泉旅游发展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 :41.
[2]顾敏艳, 刘枭.中国温泉旅游研究现状与趋势[J].旅游论坛, 2013, (2) :17-23.
[3]裴若婷.山地主题温泉旅游度假区产品开发对策[J].经营管理者, 2012, (7) :216-219.
[4]王艳平.辽东半岛温泉旅游现状与发展战略格局[J].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 :1-3.
[5]王华, 彭华.温泉旅游的发展与研究评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5) :30-34.
云南着力打造温泉旅游大省 篇11
云南省旅游业协会SPA与温泉分会秘书长付溟
云南温泉民族旅游文化发端于云南温泉资源的历史渊源。在我国最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中,人们可以读到有关云南温泉的历史记载:如昔日保山的腾冲温泉群,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当地民众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保身、养生以及治疗健身之用。由此,我们可以说:云南是世界最早开发利用温泉资源的地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旅游蔚然成风、随着云南旅游业的长足进步,云南各地的温泉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温泉旅游业更是别开生面、飞速成长。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云南旅游业改革力度的加大。综合实力的增强,涌现出了像腾冲火山热海、阳宗海柏联SPA、昆明滇池春天、安宁温泉心景、昆明世纪金源君豪温泉会所、弥勒湖泉生态园、瑞丽景成地海温泉度假村等这样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品味,颇具代表性的温泉旅游服务企业。
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力打造新形式下的云南旅游品牌,推动我省旅游业的二次腾飞。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期,2008年4月,云南省旅游业协会SPA与温泉分会应运而生。该协会是由政府领导,行业企业自发成立的,以服务于政府、企业市场和行业整体共赢发展为目标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在云南省旅游局、省旅游业协会指引下,2008年7月继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会之后,省温泉分会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在云南全省范围内,对其温泉资源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普查。
经过初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显示:云南省内查明的温泉源共达1240多处,约占全国已知温泉总数的三分之一;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品质之优,堪称全国之冠。这就确切的证明:云南具备了创建世界级温泉旅游区的资源条件。
事实已证明,云南省是全球地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地热温泉分布有如下特点:
1、温泉分布广、数量多。全省绝大多数州县市均有温泉出露。
2、以温泉水的温度而言,高温区主要出露在下关至个旧一线的滇西地区,中低温区则主要分布在东。
3、在温泉数量的分布上。滇西密集,约占全省总数的2/3;滇东相对稀疏,约占1/3。
4、高温泉区强烈的水热活动显示类型俱全,诸如水热爆炸、间歇喷泉、沸喷泉、喷汽泉、冒汽硫和硅华等均有出露。
5、位于高黎贡山西侧的腾冲出现近代火山群,这是大陆上唯一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的高温泉区——热海热田。
由此可见,云南温泉地热的资源优势完全有条件成为我省开发地貌、地质类旅游资源的富矿。
地热的开发利用,是当今国际旅游业的一个向广度,深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如何运用现代旅游学理论以及新的科学成果、集合云南独具特色温泉地热自然景观,使之成为云南新型旅游的排头项目,成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核心内容及主要增长点,这是摆在云南省SPA与温泉分会面前的一大挑戰和考验。
成立云南省温泉协会的目的,就是为了依托我省丰富的温泉资源。适应新时期旅游发展的新潮流,适应新的旅游消费市场需要,大力发展SPA与温泉旅游产业,通过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协调服务、规范行业行为,促进SPA与温泉旅游提质增效,将云南SPA与温泉产业打造成为具有云南特色、中国一流、世界水平的精品名牌。
总而言之,云南温泉旅游业的现状可以用云南省旅游局党组书记、云南省旅游业协会会长刘建华同志的话来概括:自然资源富饶、发展历史悠久、开发前景广阔、建设之路任重道远。
为了把云南打造成为中国最具规模、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温泉旅游大省。云南省旅游局和省旅游业协会提出;由云南省SPA与温泉分会牵头、起草全国第一套温泉旅游业系列标准。在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参照和吸收了国内及世界各国相关的规范标准、服务内容、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了一套比较全面、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地方标准,并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四个地方标准分别是:
1、云南省《旅游温泉标识使用规范》(DB53FF256)
2、云南省《温泉旅游服务规范》(DB53/T257)
3、云南省《温泉旅游服务场所等级划分与评定》(DB53/T258)
4、云南省《SPA经营场所等级划分与评定》(DB53/T259)
这套具有开创意义的云南温泉旅游业地方标准的出台,在中国率先建立起了温泉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它不仅是推进云南温泉旅游业标准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作为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行业标准体系,它还填补了云南乃至国内温泉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的空白,彰显出云南省旅游业推行新兴行业发展的战略先导能力。
实施云南省温泉旅游服务系列标准,对规范云南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云南省温泉旅游开发建设的品质,对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能力的提高,促进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使这套在全国率先出台的地方系列标准在实施中不走样、不变形,云南省旅游局在2008年10月还成功举办了全省SPA与温泉地方标准第一期培训认证班。
2008年,云南省旅游业SPA与温泉分会成立了;在这~年,新的温泉地方标准诞生了。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标志。这标志着:内涵丰富、特色凸出的云南温泉旅游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此踏上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温泉旅游发展 篇12
1 基于《标准》构建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现行《标准》涵盖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开发利用效益、资源管理与保护成效、开发地区景观与环境建设等五项指标,总分为100分(表1)。通过分析表1的各项指标,从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发现《标准》存在很多不足。
注:整理自《中国温泉之乡(城、都)评审标准》。
1.1 旅游适用性欠缺
现行标准对温泉开发方向和具体开发项目不做限定,即《标准》适用于任何温泉产业,导致《标准》适用面广,但定位精准性不足、专业性弱、切入性差、对行业发展指导作用小。“中国温泉之乡(城、都)”头衔仅能说明获选者温泉资源丰富、保护管理到位,并不体现获选者的温泉资源开发方向。但如前所述,在温泉资源开发实践中,温泉旅游业是各地的主要温泉产业,到目前为止国内拥有温泉开发潜力的地区几乎都建立了温泉旅游度假区[1]。因此,以温泉旅游视角看,标准的适用性欠缺,对温泉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
1.2 产业发展水平不明确
现行标准重资源,轻开发。“资源条件”与“管理保护状况”两项一级指标占60分值,与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仅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5分)”与“经济效益(5分)”两项二级指标,指标太少、分值过低,因此无法准确地衡量各地温泉旅游业发展水平。事实上,已入选的“中国温泉之乡(城、都)”的温泉旅游业发展不均衡,多数入选者产业发展状态与我国台湾地区、广东省等温泉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3,4,5],许多“中国温泉之乡(都、城)”并不能代表中国温泉旅游发展的最高水平。
1.3 消费导向不明确
1987年以来,我国致力于旅游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一套标准体系,通过实施旅游标准化带动战略,为整个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对旅游者而言,标准化工作可减少供求双方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旅游者通过“星级”、“特许”之类的外在标识,以及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对将要消费的旅游产品质量进行了有依据的预期[7]。现行标准缺乏对温泉旅游目的地旅游质量的评估,缺乏市场评判指标,不能帮助旅游者鉴别温泉旅游产品质量,从而进行有效的目的地选择决策。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温泉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产业特征,构建专业性的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建、命名与授牌,形成一批有质量保障的温泉旅游地品牌,通过品牌营销和市场宣传,确立品牌优势,有利于旅游者的明白消费。
2 基于《标准》的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主要是:①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原则。坚持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的思路,在评价温泉资源禀赋优劣及其保护管理和成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温泉资源的旅游开发;以旅游业发展的视角,结合旅游业特有的衡量指标,从产品开发质量、经济效益、市场开拓等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地对温泉旅游开发水平进行科学衡量,使指标体系专业、全面、完整。②与现有标准接轨原则。现行温泉相关标准有《中国温泉之乡(城、都)评审标准》、《温泉(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单位评审标准》、《温泉企业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新标准的制定应参考已有标准,并与之有效衔接,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温泉旅游业特有的评价因子。③示范性原则。当前部分标准更多体现的是该领域目前的整体水平,不能体现先进性的发展趋势,标准维持在较低水平上[8]。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标准的示范作用,推动地热资源的合理保护与旅游开发,因此获选者应在管理、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具有示范性。即各项指标要确立较高的门槛,不迁就于当前的低水平,以期通过执行标准赶超国际水平。④易操作原则。评审对象体系复杂、指标纷繁,因此为了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标应易衡量、易获取。易衡量要求指标尽可能定量化,定性指标则应具有可比性;易获取原则要求指标所需的统计数据容易取得,易于进行统计分析。
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中国温泉之乡(城、都)”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涉及到多个因素,有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可供选择,如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AHP)由美国运筹学家Saaty T L最先提出,该方法能把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进行层次化,把决策过程中定性和定量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判断矩阵的建立、排序计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最后结果,具有说服力[9]。“中国温泉之乡(城、都)”旅游发展评价指标具有层次性特征,因此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以此指导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以电子邮件方式,通过多轮“背对背式”的专家意见征询,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集中,最终确定评价层次结构模型。基于专家意见,模型分为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因子层。目标层表示决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即中国温泉之乡(城、都)旅游发展评价;因素层即中间层,表示为实现目标所采用的各种因素,包括资源条件、资源管理与保护成效、度假村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品牌建设、旅游市场等;最底层是指标因子层,包括26个可观测因子,最终构成由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因子层三个层次组成的指标体系(图1)。
2.3 评价指标赋值
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根据1—9标度法,逐项就任意2个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指标相对重要性赋值见表2),即得到判断矩阵(表3)。
确定指标权重:2015年7月,分别与22位来自温泉旅游度假村、旅游院校、媒体、旅行社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22份问卷全部有效。由此构建判断矩阵,使用方根法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特征根,并归一化产生权重系数(表4),同时对判断矩阵根据矩阵的阶数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一致性指标。
2.4 结果分析
经济效益权重(0.196)居第一。经济效益是衡量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温泉旅游业宏观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温泉旅游总收入、温泉旅游投资效果系数、温泉旅游成本回收率和温泉旅游税收。温泉旅游总收入和温泉旅游税收是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温泉产业规模最重要的体现,因此权重分别居第一和第二;温泉旅游投资效果系数和温泉旅游成本回收率体现温泉企业投资的经济效果,分别居第三和第四。
“温泉条件”权重(0.192)居第二,可见天然温泉资源是“中国温泉之乡(城、都)”命名的必要条件。其中,流量权重最高,其次是勘察研究情况,反映了专家对流量和勘察情况的重视,因为流量决定了温泉旅游开发的规模和持续发展的能力[10],勘察研究情况决定了温泉旅游开发的潜力。温度权重排第三,原因在于温泉水温的不足可通过人工加热等方式予以弥补而显得不重要。温泉具有保健疗养功能,即使在现代医学十分发达的当今,冷性慢性病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仍需要温泉疗法[11],但本研究矿物质成分得分最低,反应出目前温泉矿物质的医疗保健效果没有得到相应重视。
“保护状况”权重0.175,居第三。资源环境的保护首先有赖于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因此本项权重最高。其次,地热作为消耗性资源,对资源开采的动态监测很重要。通过监测,准确掌握各取水工程的取水动态情况,能更有效地实施取水计划管理,提高温泉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温泉资源的科学管理、统一调度、合理配置[12]。第三,科学的温泉旅游容量测算和控制是当前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景区要严格执行游客限量接待原则,同时依据景区可接受的环境改变来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管理[13],因此容量测算与控制因素权重居第三。最后,温泉文化遗迹和地质环境保护影响着温泉文化传承,权重居第四。
“度假村建设”权重0.118,居第四。度假村是温泉旅游城市的“子细胞”,决定着旅游开发程度与旅游者体验效果,是否具有标杆性的温泉旅游度假村对衡量区域温泉旅游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度假村建设包括旅游设施、主题文化、服务质量等指标。本项研究中三项指标权重较均衡,说明度假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各方建设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形成紧密的耦合关系。
“生态效益”权重0.101,居第五,包括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及开发地区景观和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空气、水体、土壤三者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此三项指标权重均衡,开发地区景观和环境建设比重相对较高,是衡量温泉旅游开发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
“旅游市场”权重0.090,居第六。旅游市场规模取决于市场广度和深度,即市场范围和市场重游率。一般来说,重游率是景区的生命线,尤其温泉是一类自然资源特性很类似、开发模式同质化、地域分布上集中度很高的旅游资源,其运营严重依赖重游率[14]。但本研究中市场范围的权重大大于市场重游率,主要缘于专家们认为我国多数地区温泉旅游市场范围局限性强,本地化突出,亟待突破。中国温泉旅游之乡(城、都)应象前述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等温泉旅游地一样,具有广域旅游市场,成为广大到访旅游者必体验的旅游项目。
“品牌建设”权重0.075,居第七。区域公共旅游品牌建设以当地政府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为主体。品牌建设首先要在特色温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塑造有个性的品牌;其次要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关注度,让市场产生尝试性购买。在此基础上,通过品牌管理,展示品牌核心价值,提高顾客对品牌的满意度,实现顾客推荐,促成其他消费者消费[15]。在此研究中,品牌传播权重最高,达到0.637。专家们认为,所谓中国温泉旅游之乡(城、都)应象我国台湾地区、日本、欧洲布达佩斯等温泉旅游地,具有高知名度与强大的品牌效应;而我国许多温泉旅游地品牌建设初级,品牌知名度不尽如人意,因此品牌传播是重中之重。品牌个性权重0.258,反映出当前温泉旅游产品、公共品牌同质化对温泉旅游差异化发展的紧迫要求。
“社会效益”权重0.053,居第八。专家们认为对旅游业来说,社会效益的最根本体现是旅游者获得满意旅游体验,开发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与众多社区式旅游相比,温泉旅游开发更多以独立、封闭的温泉度假村形式出现,与开发地区居民经济、生活关联度相对比较低,因此温泉旅游的社会效益更多体现在旅游者的满意度上。
综上所述,与现行《标准》相比,基于《标准》的旅游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在保留原有“资源条件”和“资源管理和保护成效”两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共品牌、旅游市场、度假村建设”等三项指标;原有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从二级指标提升为一级指标,且赋值大大提高,尤其是经济效益从原有的5分提高到20分;原有“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指标过于空洞,分解转化为其他易衡量指标。评价指标体系重新构建后,“旅游市场、度假村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从而使原标准从普适性变为专业性,直接精准对接旅游业;原标准产业发展水平评估指标少、分值低,新标准对温泉旅游业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经营成效等各环节都进行评定,评估指标全面、分值合理,从而有效实现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并重,获选者能代表先进的行业发展水平;通过以评促建,成熟一批温泉旅游地品牌,有利于旅游者对温泉旅游地质量形成评判依据,减少旅游者信息不对称,引导旅游者进行明白消费。
3 实证研究
目前,福州地区有福州市、连江县和永泰县分别入选“中国温泉之都”和“中国温泉之乡”。为了对指标体系进行科学性验证,我们于2015年9月通过问卷调查对福州、连江和永泰三地进行了实证研究。问卷发放地点选择在连江的贵安温泉会议中心和溪山温泉度假村、福州市区的源脉温泉度假村、永泰的青云山御温泉度假村和龙泉山庄。每个度假村发放问卷50份,一共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1份。问卷以26个评价因子为题,每个评价因子满分为100分,部分不能量化指标由被调查者根据主观感受进行打分。根据问卷统计各评价因子平均分,再乘以相应权重系数,最终的评价指标见表5。依据评价因子计算总分,将其分为五个等级: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一般(60—69)、差(60分以下)。
根据指标的测算,福州、连江、永泰温泉旅游发展得分分别为85.291879、78.58874和76.521256。即福州温泉旅游发展良好,连江及永泰温泉旅游发展中等,与客观情况基本相符。永泰和连江同为“中国温泉之乡”,旅游发展指标得分接近,但各项指标得分有所差别。永泰地热资源条件明显优于连江,但在经济效益、旅游品牌、旅游市场开发、度假村建设等方面次于连江,有待进一步发展。各地温泉旅游品牌建设不力,旅游市场本地化明显,经济效益差,因此该三项指标得分均较低。得益于优良的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三地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指标得分较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标准》的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有效,能客观反映区域温泉旅游业发展情况,揭示温泉旅游业发展的短板,有利于明确各地温泉旅游发展的努力方向,提高温泉旅游业发展水平。
4 结论与讨论
现行《标准》以资源条件和管理保护水平为重,旅游适用性差,产业发展水平不明,消费导向性差,因此有必要重新构建基于《标准》的旅游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并重、示范性强、与已有标准相衔接、指标可操作性强等原则,以专家咨询法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条件、保护状况、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品牌建设、旅游市场、度假村建设等八大指标,其中经济效益权重最大,资源条件与其不相上下。所有指标的一致性系数在0—0.096453之间,均小于0.1,说明各项指标专家意见的统一性高,指标体系可以接受。
新建标准对接旅游业,解决了温泉旅游业发展评价标准长期缺位问题。通过对福州、永泰和连江开展区域温泉旅游发展评价试点,证实指标体系能客观反映区域温泉旅游发展的真实水平,指标体系科学有效。通过示范和推广,有望使温泉旅游行业趋向最佳秩序,使标准成为引领和规范温泉旅游业发展的有效工具,使“中国温泉之乡(城、都)”真正具有温泉旅游的品牌价值,成为旅游者消费的正确选择。
【温泉旅游发展】推荐阅读:
温泉旅游导游词10-08
贵州温泉旅游开发研究10-22
温泉旅游地产市场分析12-23
温泉度假区旅游规划区位开发分析05-20
山东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发展情况汇报11-24
从驾温泉宫,从驾温泉宫徐安贞,从驾温泉宫的意思,从驾温泉宫赏析07-05
温泉产品10-19
温泉度假01-23
温泉度假酒店06-09
世界温泉之旅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