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精选7篇)
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 篇1
摘要:坏境的日益恶化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自己为了经济效益而一味开发环境的这一行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我们开发环境更有效地发掘资源并充分利用资源, 但是单纯的开发只会使资源逐渐短缺甚至枯竭。开发是不能停止的必要行为, 相应的,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项重要决策我们也应该将环境保护作为我们的重要标准和基石。
关键词:环境开发,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这个词语曝光率的逐渐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开始关注起周围的环境。说到环境保护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环境开发。当我们感受到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看到蓝天一片灰蒙, 雾霾遮住视野的时候一个有关于环境的问题闪现在脑海, 那就是如何保证环境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本论文将从环境开发的现状分析以及让开发与保护和谐开展的具体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
1 现行的开发与环境保护方法
1.1 集中发展当地旅游资源
对于现有的环境开发来说, 大部分的保护与开发都是以开展旅游业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不仅将古镇本身的的历史价值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 更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旅游参观的形式既将古镇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在了世人眼前又将这富有历史意义的文化传承给了每个人。这种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物质”传承是完全不同的, 这是一种精神的传递, 一种艺术的发展历程的体现。
对于历史遗迹来说, 保护永远都是一个大前提。因此,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宣传是尤为重要的。在与当地的旅游业很好地结合以后, 历史遗迹的知名度大大的提高了, 这不仅使得环境保护与开发得到了一个平衡, 而且也让环境保护与环境开发问题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1.2 迎合现代思想, 增加时代气息
古镇作为历史遗留文化, 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时间的“鸿沟”是不可跨越的, 所以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 并且让“古”与“今”达到一个和谐的统一, 将建筑进行一些不影响整体的局部开发是能够达到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历史文化的目的的。这也起到了环境保护与历史传承的目的。这种开发在符合了现代的审美标准的同时也使环境保护变得容易了许多。以往的古镇对于人们来说只是古老的建筑而已, 除了有点历史意义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用途。但是进行了开发以后的古镇既有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也让整个城市在格局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种开发使古建筑融入了现代建筑群中, 这不但没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而且还将整个城区的建筑品味提升了一个档次, 真正达到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完美融合的效果。
1.3 开发、保护相辅相成
古镇, 作为用肉眼可辨别的历史文化来说, 它的保护措施大部分在于保护外表的整体性, 这是物质文化所体现的特性。对于它来说, 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实体的物质上, 还有非实体的文化, 那就是非物质文化, 例如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当地人民的所传承下来的精神文化。保护物质文化是必要的, 而保护非物质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行为。对于我们来说在开发环境的同时就应该已经考虑到了环境的保护问题, 这种保护是各个方面的, 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此这使得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相辅相成。因此开发环境的核心内容就是针对开发特点而进行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 协调环境保护与环境开发的具体措施
2.1 全方位宣传, 提高知名度
古镇十分重视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 通过各种手段, 向古镇居民和相关单位发放《古镇保护与开发简报》等, 从而不断提升古镇居民和广大游客对古镇重要历史价值的认识, 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古镇、认识古镇、保护古镇, 从而不断提升人们对古镇的保护意识, 增强古镇居民和广大游客对古镇保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古镇的保护要和古镇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古镇的保护不能离开发展的大视角。当前的发展只是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对进行保护的前提下, 不断提升、不断创新, 重新构建发展的宏伟蓝图, 使之成为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
2.2 双管齐下, 环保与开发完美融合
处理好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古镇维护时往往会遇到古镇的保护和开发问题, 举个例子:浙江主要提倡维护古镇的原状为主, 开发利用为辅;新镇区则主要开发利用为主, 辅助保护新镇区, 响应“保护古镇, 开发新城”的号召。政府与群众共同保护。政府积极承担保护古镇的重任, 人民群众则是古镇的灵魂所在, 努力使人民群众自觉保护古镇, 部分群众受利益诱惑一味追求经济发展, 政府应该有长远的目光, 积极引导保护古镇维持其古色古香的状态。处理好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城市的历史是一个城市发展重要的文化底蕴。在对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 做到了动态平衡, 相互充实, 实现了群众和政府之间的共赢, 同时实现了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和谐过度、持续发展, 从而使得能够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各级政府都要充分意识到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环境治理、保护的效果, 并对工、农等的各产业进行科学规划, 加大管理力度。政府要重视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 使民众了解相关的法律, 同时, 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起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这对于环境保护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政府也可以采取行政、法律的手段, 强制要求居民、法人在法律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于违法行为要依法进行处罚。
目前, 我国已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了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 例如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周围的生态系统等。虽然旅游产业资源消耗低, 但是由大量游客制造的“白色垃圾”以及众多车辆排放的汽车尾气等依然对旅游景区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物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 对于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垃圾破坏了景区的美观以及垃圾发出的恶臭等都会影响旅游者的心情, 这必然导致游客的数量减少, 景区的经济效益下降。因此, 我们不仅要切实推进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于此同时, 也要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结束语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 我们可以知道人口的逐渐增加让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 人们虽然在生活质量和经济收入上有所改善, 但是对环境的不合理开发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忧心。如果还是一直保持原来的做法, 那么在环境不断地受到破坏的同时经济与生活质量也不可能再有所提高。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不得不反思原来的错误做法。具体从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双管齐下等各个方面树立环保在人们心里的稳固位置, 并让环保意识融入人们的生活, 让人们有一个正确对待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的态度, 来保证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 篇2
摘要:现在谈经济指标的多,讲环境保护的少,这是环保意识不强的表现。发展是第一要务,环保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意义,对两者关系交互影响分析过程中提出了正确处理上述两者之间关系的措施。
关键词:市场经济;环保;关系
引言
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保护自然环境提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容易忽视从长远利益考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把治理环境污染推给政府,把污染转嫁给社会;同时作为政府的环保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适应新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环保工作处于被动局面,给环保工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经济管理和工业主管部门,在新形势下容易出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造成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浪费的现象。特别是目前为抵御世界性金融危机而提出“加大投资,扩大内须”的特殊时期,我们更应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不良现象,真正做到“扩内须,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近年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水质性缺水和我国北方广泛出现的沙尘暴现象,就给我们再一次敲响了环境破坏的警钟。这种只注重经济发展而放弃环境保护的现象虽是个别现象,但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尽快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利于提高资源的有效化率,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负荷;第二,有利于政府行使对企业环保工作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走持续发展之路;第三,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竞争力。
一、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这种关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它是由环境保护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就是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环境清洁和生态平
衡,为人类生存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保障人类身体健康,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良好的环境是人们做好工作的基本条件,人们只有在良好的环境里才能身体健康,心情舒畅,精神旺盛,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此外,良好的环境会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同时,保护环境不仅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且还要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经济发展的源泉,它能否得到合理的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环境保护是社会生产的保证,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
经济发展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前提,这是因为治理环境污染需要资金、技术和设备,而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只有靠发展经济来提供,经济不发展,治理环境污染资金不到位,那么环境保护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做得较好,他们把污染严重的工厂转移到国外进行生产,就是因为它们的经济比较发达,有资金向国外投资兴建工厂(当然,这种把污染转嫁给其他国家的方法并不可取)。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制约着环境保护,而环境保护又阻碍着经济的发展,由于环境保护措施跟不上,使一些本来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工业项目不能上马,或者因为强行上马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同时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工业生产,而工业生产又是环境污染的根源,因为工业生产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又给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治理污染源要投入资金,增加设备,提高成本,影响经济效益,这就更需要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3.正确处理两者关系需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有毒有害物质危及到我们的生命,那么我们的经济再发达也是毫无意义。我们不能只要效益,而不顾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当然,也不能借保护环境而不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也同样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要在保证环境不遭破坏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治理环境污染。
(2)把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二者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腾飞的保证,如果二者关系失调,只顾发展经济而不注重环境治理,甚至破坏自然环境,不仅失去了经济发展的意义,而且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事实证明只顾经济发展而使环境遭到破坏,会给人类生存造成危害,并且这种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
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措施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在市场竞争中以高效益高利润获得发展,这就很容易使企业为追求高效益而减少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把污染转嫁给社会。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可以利用法律和经济杠杆来调整经济发展。政府不直接经营企业而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政府是法规、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和执行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杠杆来促使企业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因此,政府要在环境保护中起主导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并进行监督落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协调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培育环境资源市场,运用经济杠杆合理调配自然资源,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现在我国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国家开征自然资源税等。另一方面,政府在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过程中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把环境保护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做到工业布局合理,既要考虑交通、能源、原料利用方便,又要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在引进项目时要严把环境保护关,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效益再好也不能允许上马,要把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保证环境污染的治理与企业生产同时进行。发挥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府环境监督管理职能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基础。培育环境资源市场,运用经济手段调配自然资源,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治理环境污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证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落实的有效途径。因此,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是保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调动企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被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高效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约束,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对政府的依赖性将逐渐减弱。企业要发展,就靠提高经济效益,追求更高的经济利润,不管是什么工作都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而环境保护虽然需要投入资金,消耗物力、人力,有影响效益的一面,但也有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如节约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杜绝污染的跑、冒、滴、漏,既能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经济发展可为环境保护提供更雄厚的物质基础,环境保护也可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作为企业要看到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环境治理的好,不仅减少损失,而且更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优美的环境,使职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这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力保障。优美的环境使企业具有良好的外部形象,对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企业大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给企业周围造成危害,要用经济赔偿。同时对本企业职工也有更大损害,如果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设备的损坏,更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因素的存在要求企业自觉的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这无疑对企业治理环境污染有了可靠的政策保证。因此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企业持续、稳步的发展。首先要在引进项目、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中严把环境保护关,企业要从单位经济的长远发展去考察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影响效益的环境保护问题。不能把污染严重且无治理措施的项目引进来,减少因污染严重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二是充分利用生产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在引进技术、设备时,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精良的设备,通过节能降耗减少资源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运用管理自主权,把环境保护工作引入承包、竞争机制,把企业的环境保护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各个生产单位,落实到每个岗位和负责人身上,使之渗透到生产经营当中,象考核经济指标那样考核环境指标,严格考核制度,实行好奖劣罚,做到环保工作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人们的环境观念
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 篇3
1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的概念阐述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从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说, 环境就是指地球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工业革命以来, 工业经济迅速取代了农业经济。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淡水资源、大气资源等等环境资源是工业经济的基础,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资源的损耗。同时各种工业废弃物也会排放到环境中去, 对环境造成破坏。即经济的发展既要依赖环境、损耗环境, 又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如果只顾经济发展, 忽视对资源的循环利用, 过度损耗, 必然会导致自然环境的失衡。
2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1 经济发展必然破坏环境
用传统的观点来看, 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资源、污染环境,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矛盾的, 若注重环境保护必然会阻碍经济发展的脚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 走的是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的道路。由于经济的增长带来了是物质文明的提高, 所以人们并没有足够重视其对环境的破坏。近些年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灾害频发等等现象似乎都说明人类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以环境为代价。
2.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相互促进
随着环境问题的越来越突出, 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于是开始探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短期来说, 环境资源有限, 而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又需要消耗资金、技术和设备, 注重环境保护必然影响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这种矛盾会更显得突出。但从长远来看, 保护环境正是为了经济能够健康、长久、平稳地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又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
2.3 不依赖于环境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过于依赖对环境资源的消耗,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些国家和地区, 基于新思想、新配方, 采用新技术, 依赖智力、资讯、管理等软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 这就大大减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
3.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追求既要使经济得到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目标。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 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 反之则应予摈弃。
3.1.1 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代工业文明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煤炭及核能等这些不可再生资源, 这些能源终有一天会耗尽,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同时,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 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开发环保型新型能源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又是保护环境的必要措施。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已经越来越受重视,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 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规模和使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例如2007年时,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达到了24万兆瓦, 比2004年增加了50%。
3.1.2 遵循生态规律, 保护生态平衡
在曾经的一个时期, 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干预能力的增强, 人类摆脱了农业经济时代那种处于依附于自然界的地位, 变身成了自然界的“主人”。由于人类高估了自身对与自然界的地位、以为可以主宰自然, 就对自然界不加限制的索取、掠夺, 于是逐渐使人类自身的发展开始与自然界形成了对立关系、背离了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但近几年来, 热带风暴、洪水、雪灾、气温变暖、地质灾害等等自然灾害的越来越频繁, 使人类重新认识了与大自然的关系。开始提出要以自然地承载能力为前提、遵循生态规律, 走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终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这就要求人类经济的发展, 必须放弃传统的掠夺方式的资源利用, 保护生态平衡, 有计划地合理利用有限资源, 并寻求新的可再生资源, 逐步实现符合生态规律的经济发展模式。
3.2 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 强化对环境的管理和治理
要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法律法规是根本保障。世界各国都必须建立健全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法律法规, 制定效能标准, 严格管理制度, 强化对环境的治理, 明确激励政策, 规范执法主体, 加大处罚力度, 规范企业行为。我国目前重点要解决的就是法律不够完善的问题, 对高消耗、高污染项目要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整改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考核标准和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 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 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手段, 对企业的经济社会活动加以调节、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同时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 要加大投入和监管, 以最快的速度有效地治理, 从而达到既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走上法制化轨道的目的。
3.3 创新环保制度, 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
将环境保护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 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 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 使环境保护也作为一种经济行为, 就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转变传统的环境保护制度和管理方式, 给予经济主体足够的激励和支持, 将环境保护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 这样一来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 将所采取的环保措施作为一个决策因素, 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因此, 创新环保制度、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进的有效途径。
3.4 加强环保教育, 提高全民环保素质
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与环境和谐共进, 是要靠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仅靠法律和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 一方面使企业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关系, 履行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加大科技投入, 研发无污染、低污染以及节水、节能的新的生产技术, 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另一方面, 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消除不科学、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加强对资源的节约使用, 提高公众的自觉监督行为, 共同努力, 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卫留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共赢[J].中国经济周刊, 2008 (14) .
[2]陈曦.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10) .
[3]王保彦.可持续发展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20) :2.
“保护耕地、和谐发展”有奖征文 篇4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周书富 供稿)
xxxx乡位于xx市西部,其土地资源辽阔,物产丰富,素有x林海、x药库和x王国之美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该乡的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加上各种地质灾害的频发,国土资源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已迫在眉睫,作为xx乡国土资源所,就肩负着本辖区的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及测绘等行政管理工作的重任,其管理领域宽、业务范围广、行政审批事项多、信息数据量大和工作繁忙是本乡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
在该乡国土资源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中,xx乡国土资源所从实际出发,通过多年的努力工作,锐意进取,探索出了一套套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该所在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下,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多年如一日的重视土地开发、土地利用、土地管理等工作,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仅有声有色,而且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特别是在土地开发与复垦、土地利用与保护、自然灾害的监测与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全乡的新农村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拓宽渠道进行宣传
为了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xx乡国土资源所加大宣传力度,每年都要多次拟定宣传内容,包括从网上下载许多的地质灾害图片,并印制成宣传单和宣传册,趁全乡的几个集镇逢场赶集,开展现场咨询活动,分别向广大村民发放宣传资料,并在每个村委会和居民小区定制了牢固、醒目的不锈钢宣传栏和宣传墙,有时也利用手机短信和电影加强宣传。近几年以来,xx乡国土资源所共印制和发放关于《保护耕地红线,合理利用开发土地》、《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保护耕地,人人有责》、《如何预防和治理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宣传资料就达20000多份,在全乡营造了依法依规、珍惜土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良好氛围,他们的这一作法,使广大群众对我国的国土情况和土地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力地宣传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我国耕地红线”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二、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
在国土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xx国土资源所在xx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市国土资源局的部署和规划,紧紧围绕“节约每一寸土地,利用每一寸土地,治理每一寸土地、保护每一寸土地”为宗旨,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工作上,高规格、高标准对现在新修的农村房屋进行“问诊”和把关,积极协调邻居关系、邻组关系和邻村关系,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为群众的服务过程中,该所拟定了各项工作程序,简化村民办事环节,完善内外工作制度,建立长效的预防和监测机制。初步确定了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科学划定了基本农田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规模和范围,通过了村(居)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规划,进一步优化新农村建设用地布局、房屋设计,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达到了“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得到保护”的目的。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加上政府采取补贴和帮扶等优惠政策的逐步落实,该乡翻修房屋、重修房屋的农民越来越多,土地资源的紧张局势已显现出来,特别是滥用土地、乱占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我们再不扼制这些现象,再不好好珍惜、利用和节约土地,那么我们就要成为历史的罪人,也就是为子孙后代不负责任,为国家的将来不负责任。因此,为了保障新农村建设用地和保证合理节约土地这一“双保工程”目标的实现,xx乡国土资源所的所有人员曾经兵分几路,主动深入各村各户,了解情况和现场办公,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服务,还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系列宣传活动。
为了更好地掌握全乡国土资源的实际情况,该乡国土资源所对全乡的土地使用情况实行了定期检查和回访制度;对森林大村、蔬菜大村、药材大村、烟叶大村等土地实行规划和长期性保护制度。对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土实行24小时监测和警示报告制度,拟定了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治理方案。并拍摄了相关照片和精确地绘制了许多板块性图模和表格,目前共拍摄照片x多张,绘制监测图斑x个,伪变化图斑x个,复垦、复耕的图斑x个,险要地质灾害片图斑7个,公路规划、旅游开发及其他预留等斑图11个,并且建立了电子档案和风险监测体系。
三、管理和服务不留死角
为了有效推进依法行政能力,规范国土资源行政行为。xx国土资源所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采取灵活措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以更高的办事效率方便群众,[莲山课 件 ]严格审查每宗土地的登记和申报材料,深入现场实地踏斟每一户新宅基地,耐心并细致地为广大农民群众讲政策、作宣传,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和细致、热情和主动,让政府部门在群众中间树立起了良好形象。以今年为例,该所共审批登记土地x宗,为农民建房发证x户,为学校建设增用地审批并发证x处,目前有x户农民建房的土地正在审核和审批中。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该所将紧紧围绕“两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保护、利用和节约土地为中心;深化“两项改革”即思想改革和工作改革;努力做好“两篇文章”即新农村建房布局规划合理的文章和农家特色旅游区文章;抓好“两大工程”即森林覆盖工程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 篇5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渊源
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渊源。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反映出原始的、朴素的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理念。老子曰:“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即要求人们要遵守自然客观规律, 遵守“天道”。
西方学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 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思想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反对神学的束缚, 宣扬人本主义理论。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理念, 莎士比亚认为人是“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人是万物至尊, 人可以支配自然。这种思想被当时的人们所信奉并坚持, 而人类中心主义也因工业时代的繁荣而成为西方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所体现出的主流思想。后工业时代, 人们意识到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已经严重危及到生存环境, 于是有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争。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站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 反对以人为中心, 而主张人与自然环境在整个世界中的平等地位, 强调人类必须终止一切影响自然的活动。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还是近代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已经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二)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把自然看成从最初起就是和人的活动相关联的, 是存在论层次、使用价值层次和价值层次的统一体。在存在论层次上, 马克思认为, 自然是基础, 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支撑人类生存的根源。自然先于人并独立于人类而存在, “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明确提出“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的论点。
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环境下,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对自然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条件下,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因此, 要“合理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马克思所处的时代, 因大规模工业生产而导致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 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也尚未暴露。因此,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观没有对此深入研究。但上述观点足以证明, 马克思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想状态, 即双方应当“合理调节”, 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
(三) 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理论的发展
当代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作为一个完整概念提出, 是一步一步发展并完善的。在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曾这样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这句话中, 已经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的问题。2005年2月19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和谐社会的较完整的表达。可见, 人与自然和谐无论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与形成上, 一直都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求人类的发展要做到与客观自然情况相适应。一方面, 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 要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 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护自然资源, 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遵循自古以来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固有法则。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质上是一种人与自然的互荣共生的平衡状态。
二、经济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把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这三个方面不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 还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特征。
(一) 经济发展是生产发展的重要范畴
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经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经济建设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 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实现共同富裕, 更好构建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给我国经济社会注入了以往一切时代都不可比拟的生机和活力。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各国之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因此, 发展经济, 提高经济实力,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没有生产的发展, 物质的丰富, 人与自然不可能实现最终的和谐。
(二) 经济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条件
生活富裕, 有着丰富的涵义。它包括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 也包括精神生活等其他方面, 但经济富裕是其他富裕的基础。现阶段,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即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倘若社会生产不能得到发展, 人民就不可能富裕,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无法满足,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难以解决。
要实现生活富裕, 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 根本目的就是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让人民富起来。经济的发展导向, 应当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密切联系, 要让经济的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物资的生产得以丰富, 人民生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普遍得到满足, 充分证明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中, 生产发展是基础, 生态良好是条件, 生活富裕是目的。经济得不到发展, 就不可能实现生产的发展, 生活富裕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经济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条件。
三、环境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一) 良好的环境是生活富裕的重要标志
生活富裕的涵义是丰富的。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充足, 还包括人民拥有良好的精神生活状态。富裕的生活要有经济基础, 但更需要优秀的文化、良好的环境。
最近一百年以来, 工业革命的浪潮改变了人类历史, 改变了自然界, 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中, 人对自然的敬畏心理被打破, 转而大规模地征服和改造自然。于此同时, 人类生活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工业化的破坏和污染, 引发了资源枯竭, 水资源被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危机。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 其国内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给人们带来的疾病和灾害层出不穷, 尽管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国民生活质量却因此下降。
由此可见, 如果人们仅仅是物质条件得到了改善, 而居住在一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中, 随时可能受到环境恶劣所带来的灾害, 无法保障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不是实现了生活富裕。而当人的物质生活极大富裕的同时, 如果以牺牲良好的环境为代价, 那么人们的生活永远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 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无法实现。
(二) 环境保护是生态良好的实现方法
生态伦理学认为, 从本质意义上讲, 人与自然同为价值主体。在共同生存的环境中, 人享有生存的权利, 一切人以外的生命和整个自然界同样享有生存的权利。在人类诞生以前, 自然界先于人存在于地球上持续多年, 自然可以独立于人而存在。但人的生存和发展却依赖于自然, 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处于巨大的循环圈中, 人与其他生命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历史已经证明, 人类试图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而做世界的中心, 是有悖于自然规律且无法实现的。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更好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在人类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 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 维持人与自然的共荣共生状态。
环境的涵义是广泛的,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作了如下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这一定义是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 是从人的生存角度对环境所做的定义。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要发展, 就要从自然界中利用和索取自然资源, 对原始的自然产生影响。人的生产生活给自然带来的影响, 也会反馈到人类身上。当人的行为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并维持在合适的限度时, 自然就会报以慷慨的赠与;当人的行为违背客观规律, 对自然进行过渡索取时, 自然也必将予以“报复”。正如恩格斯说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生态良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即良好的生存环境。环境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通常不会很快发生, 却可以长期影响人的生活。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 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工业生产对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甚至已经危及到人的身体健康, 而工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
在一定限度内, 环境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容纳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 但目前人类的许多行为已经远超出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类毫无疑问地处于强势地位, 但这种强势带来的并不完全是进步, 人类对强势地位的滥用已经使自己尝到苦果。但自然界的客观性又决定了我们身旁的水、森林、草原等物质, 并不会主动适应人的生存而改变自己的固有形态。因此, 要实现生态良好, 只有人类树立起正确的环境意识, 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人与自然和谐语境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需要经济发展, 也需要保护环境。只有经济得到发展, 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才能得到保障。经济发展是物质富裕的基础, 没有经济的良好发展, 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要求, 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基本问题就无法解决。生活贫穷的状态下, 人为了基本的生存而不可能去关心其他问题, 环境的保护更无从谈及。所以, 经济发展是解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最主要手段。
然而, 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问题, 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上,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曾经遭遇过严重的环境危机。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有害物质, 曾给人带来难以治愈的疾病, 甚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在接受了沉痛的教训之后, 这些国家开始重视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所造成的问题, 付出极大的代价后才解决环境问题。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 疯狂掘取自然资源, 在生产中排放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一些官员为了政绩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环境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在现阶段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告诉我们, 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走以前的老路。工业的发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环境问题, 但却可以采取积极的方法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 做到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相适应。例如发展“低碳”经济, 倡导人们环保的生活方式, 用先进的、绿色的技术进行生产, 引导人们树立环保意识。保护环境, 实现生态良好, 不仅可以为生产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还可以让人的生活, 尤其是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富裕美好。
五、总结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 二者分别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重要手段。生产发展是基础, 离开生产发展, 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 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活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 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 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 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标志。只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Z].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3
[2]、唐德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J].贵州: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张仁玲.生态文明蕴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J].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王玉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之道[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 2010
[5]、刘小珍.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广西:广西民族大学, 2008
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 篇6
梁子湖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绝佳的自然生态和破碎性的湖岸线及湖汊、港湾众多而闻名,湖岸线长达636公里,这些特征在全世界湖泊都极为罕见,景源资源条件十分优越。在第13届世界湖泊大会上,来自各国的湖泊保护专家实地考察后认定:梁子湖流域独特的生态价值和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武汉城市圈、湖北省、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珍贵湖泊湿地资源。
保护第一,合理利用
岁月沧桑,梁子湖今天依然碧波荡漾,可谓万幸。
上世纪80年代,梁子湖一度岌岌可危。无节制的捕鱼、炸鱼、毒鱼活动泛滥一时,湖中鱼虾螺蚌和水生植物遭受毁灭性破坏。
幸运的是,1984年湖北省政府重新明确省梁子湖管理局管理职责。经管理局强力执法,竭泽而渔的捕鱼乱象得到遏止。此后20多年,增殖放流、灌江纳苗、实行休渔,渔业资源基本保持了平衡。
1986年开始,梁子湖出现围网养殖,最高峰时超过四分之一水域。中后期,养殖户投放饵料和药物,湖泊出现富营养化趋势。
幸运的是,2006年3月开始,省政府对梁子湖展开5次大拆围,大部分围网被拆除。
1998年,长江遭遇100年不遇特大洪灾,大量浑浊江水涌入梁子湖,终日不见阳光的水草成片死亡,覆盖率骤减50%。
幸运的是,武汉大学生科院教授、梁子湖国家野外观测站站长于丹,次年开始实施梁子湖水生植被生态恢复工程,大面积人工种植水草。经各方多年努力,梁子湖重现“水下森林”。
2007年,因春旱连夏旱,加之灌溉之需,梁子湖水位线降至17米以下,远低于湖泊生态需水量,大片湖底出露,水生植物危在旦夕。
梁子湖沿岸没有大的城市,主业是农业。2000年后,梁子湖周边出现加速发展工业态势,工业污染风雨欲来。
幸运的是,2007年7月,省委专题研究梁子湖生态保护,确定梁子湖“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基本方针。
此后,流域内小造纸、小酿造、小化工、小苎麻等污染严重的企业,被关停取缔。几年里,流域内200多个建设项目,被环保部门拒批。
由于历史原因,围湖造田,江湖分家,导致梁子湖水域分割,面积萎缩,湖泊纳污和调蓄能力下降,湖泊功能不断衰减。生物多样性逐年递减,鱼类已由半世纪前的94种,降至52种。
幸运的是,作为水质成功恢复的代表性湖泊,2008年,梁子湖与代表黄河流域富营养化湖泊转好的乌梁素海、代表高山深水湖泊的抚仙湖一起作为“新三湖”,纳入国家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调查及评估专项,要被大力整治,担当起示范全国的重任。
同时,梁子湖作为武汉市后备饮用水水源地,武汉城市圈生态屏障,湖北省提出了将梁子湖建成湖泊休养生息的国家级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试验区、湖泊保护政策及管理模式先行区等规划,梁子湖迎来重大历史机遇。
大力整治之后,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野外观测站数据表明:梁子湖80%以上的水域被水草覆盖,去年50%以上水域全年保持一类(可直接饮用)。今年4月,超过70%水域达到一类,创20年来最好水质。
生态旅游、休闲度假
2007年,武汉市江夏梁子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经武汉市编委批准成立。风景区托管沿湖周边8个行政村,面积40平方公里。八村(岛)范围内共有69个村民小组,1535户,人口6210人;在册面积11796亩(其中水田7077亩,旱地4719亩),山林16949亩,水面(塘及湖汊渔池)5805亩,荒山荒滩7704亩。
梁子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对该湖的发展提出的总体功能定位是: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定位于生态旅游,是基于梁子湖绝佳的自然生态而提出的。梁子湖湖泊周边植被完好,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气候温润,湖光山色,亮丽迷人,是都市里的世外桃源,又是一处极具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湖泊型生态旅游区。定位于休闲度假,是基于梁子湖独特的地理环境而提出的。梁子湖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湖,周边大中城市的存在不仅为其提供基础设施的保障,而且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客源。
几年下来,经过大力建设,如今,梁子湖风景区交通、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备。全长24公里梁子湖大道已全面刷黑,20分钟车程可以到达市区鲁巷;园区道路已完成路基工程。争取国家投资490万元的大屋陈至北咀10KV风景区供电专线去年完工;设计日供水5万吨的自来水厂(一期工程2万吨)主管网已供水,内部支网已规划;已建成移动、联通通讯基站各一座;北咀码头在原基础上也在去年进一步修建成旅游码头;江夏“一日三景”(龙泉山——梁子湖风景区——中山舰)游已正式开通,龙湾度假村建成并可日接待游客500人次;直达市区旅游公交专线也在2010年国庆节开通。
客运物流齐头并进共谋发展 篇7
为实现上述目标, 广东省为十二五时期的道路客运工作制定了以下的工作任务:
第一, 加快客运行业结构调整。对客运运力进行差异性调整, 严格控制新增运力;针对受城际轨道开通影响较大的企业, 通过公开招标, 以原有线路置换方式进行调整;以现有运力调整为主线, 大力发展高铁放弃的中小城市的省、市际客运班线;鼓励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产权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创新, 培育全省性的大型客运企业。
第二, 提升运输组织水平。通过客运班线调整, 逐步实现省、市际客运班线直达化, 提高省际客运班车实载率, 开展新型省际节点运输试点, 鼓励短途公路客运班车进行公交化改造;及时调整、增加、完善城市公交线网, 为广大居民提供公共交通服务, 构建普遍服务的城市公交网络;整合旅游客运资源, 实现旅游客运与旅游市场的有效对接和良性互动, 打造旅游客运精品服务网络。
第三, 构建新型道路客运场站系统。针对城际轨道和高铁发展, 道路运输客运站场必须构建以主枢纽客运站为核心, 根据不同功能设立的与之配套的配客站体系;及时出台配客站、专线客运站、旅游客运站、商务站, 以及卫星站、落客点和招呼站的规范性文件;明确建设标准、规划权限、管理模式, 理顺不同层级站场的关系。
第四, 大力发展城乡公共客运。明确城市公交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大对公交的投入和补助力度, 合理确定公交票价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城市,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和BRT等大运量快速公共客运系统建设步伐, 尽快提高居民公交出行比例, 不断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结构和公共交通接驳系统。着力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在物流方面, 要大力促进广东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第一, 优化货运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各种专用运输、鲜活农产品及高附加值货物直达运输, 加快发展甩挂运输、多式联运、定班定线的货物运输、冷链运输等;尽快制订甩挂运输试点方案, 落实国家有关甩挂运输优惠政策, 推进甩挂运输场站建设, 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甩挂运输企业;鼓励和支持大型物流园区或行业协会开发、推广第四方货运物流交易平台, 逐步将使用范围扩大至全省乃至全国。
第二, 构建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尽快出台鼓励快递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加强与邮政、公安等部门的协调, 放开快递物流企业在大型城市中心区设立配送和营业网点, 推动快递业发展, 培育全国性快递物流企业;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快递物流企业参与农资配送业务, 构建农村农资和农产品购销配送体系为农民提供农资配送和农产品运输等相关服务;加快形成一批网络覆盖广、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推荐阅读:
2018文山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07-26
保护与发展建议05-29
古城的保护与发展05-19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08-14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10-14
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08-04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09-02
古城镇的保护与发展10-21
城市发展与文化遗址保护08-15
矫正与发展并进学优生心理教育论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