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发展论文

2024-07-12

保护性发展论文(共12篇)

保护性发展论文 篇1

保护性耕作是人们遭遇严重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惨痛教训之后, 逐渐研究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土壤耕作模式, 它是一种不同耕作措施组合而成的体系, 不同地区有其适合该地的保护性耕作体系。作为一项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和秸秆留茬覆盖还田、控制土壤风蚀水蚀和沙尘污染、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节水能力以及节能降耗和节本增效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是近年来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 目前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推广应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对发展保护性耕作非常重视, 先后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 如: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 要“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 提高耕地质量, 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9]1号文件) 要求:“大力开展保护性耕作, 加快实施旱作农业示范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0]1号文件) 要求:“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经过多年试验示范, 截至2008年底, 我国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已达5000多万亩。实践证明, 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地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作用, 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利国利民的革命性农耕措施。因此, 积极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它有利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保障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任务和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玉米是通辽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2009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00公顷。针对通辽地区玉米生产中土壤侵蚀严重、肥力下降、土壤结构变差、蓄水保水能力降低导致玉米群体整齐度差、抵御干旱能力降低, 玉米产量效益增长缓慢等问题, 我们在重点旗县开展了以深松改土为核心的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 本文仅就在通辽市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福巨嘎查的试验情况进行分析。

一、地块选择

所选的试验地地势平坦, 土壤肥力均匀, 前茬是玉米, 土壤肥力中下等, 砂壤土质, 有水浇条件, 见表1。

二、操作规程

1. 耕作及种植方式

将现行匀垄 (60厘米) 改成宽行90厘米和窄行30厘米宽窄行种植, 玉米大喇叭口期在90厘米宽行深松, 深松宽度40~50厘米, 深度35~40厘米, 深松结合追肥进行;秋季收获时苗带 (窄行) 留高茬 (40厘米左右) , 秋收后用条带旋耕机对宽行进行旋耕, 窄行 (苗带) 高茬自然腐烂还田。次年春季, 在旋耕过的宽行上播种玉米, 形成新的窄行苗带, 即完成了隔年深松、苗带轮换、交替休闲的宽窄行耕种方式。以现行均匀垄 (4米畦宽种7行) 为对照。

注:如处理间吐丝后30天绿叶数差异不显著, 则在吐丝后45天补充调查1次。

2. 播种

5月7日机械播种, 品种为蠡玉18, 施入底肥复合肥15千克/亩, 用种2.5千克/亩, 播后覆土4~5厘米, 及时镇压, 密度3800株/亩。

3. 田间管理

(1) 出苗后, 及时查田补苗, 按规定的株距在3~4片叶时定苗, 缺苗可就近留双株。

(2) 施肥:拔节期追施尿素17.5千克/亩。

(3) 浇水:播种前浇1次底墒水, 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各浇1次大水。

(4) 防虫:7月上旬颗粒剂灌心叶防治玉米螟虫。

4. 收获

10月上旬玉米成熟后适时收获。果穗扒皮上站子 (小站子或长站子) 或自由堆放晾晒脱水。

5. 旋耕备种床

秋收时玉米留高茬40~45厘米, 10月下旬在90厘米宽行上旋耕, 旋耕宽度40~60厘米, 深度8~12厘米为宜, 以床面平整达到播种状态为标准。

三、调查项目

1. 土壤容重

从表2可以看出, 6月16日调查, 苗期土壤容重0~20厘米都是1.63克/厘米3, 没啥变化;但20~40厘米常规耕作的是1.63克/厘米3, 而保护性耕作的则是1.66克/厘米3, 比常规耕作的高0.03克/厘米3。

2. 土壤硬度

苗期常规耕作的土壤硬度0~20厘米是32.7克/立方厘米, 而保护性耕作的则是36.5克/立方厘米, 比常规耕作的高3.8克/厘米;20~40厘米常规耕作的是33.7克/立方厘米, 而保护性耕作的则是37.2克/立方厘米, 比常规耕作的高3.5克/立方厘米。

3. 土壤水分

从表3可以看出, 0~10厘米的水分变化不大, 但10~20厘米的水分有变化, 苗期、拔节期、吐丝期、成熟期保护性耕作的比常规耕作的分别高0.91%、6.0%、1.33%和2.13%, 说明保护性耕作的保水性能好。

四、产量结果分析

从表4产量结果表看, 常规耕作的产量是599.3千克/亩, 保护性耕作的622.9千克/亩, 比常规耕作增产23.6千克, 增产率3.94%。另外收获期常规耕作的绿叶数3.83片, 保护性耕作的4.93片, 比常规耕作的多1.1片, 说明保护性耕作的持绿度相对较好。

摘要:文章通过对发展保护性耕作重要性的阐述, 分析了在通辽地区开展以深松改土为核心的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增加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增产,增收

保护性发展论文 篇2

实施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详细介绍了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与少耕播种及深松等3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技术要点,并阐述了实施保护性耕作所带来的显著效果.

作 者:侯丽秀 于丁一 Hou lixiu Yu dingyi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肇源县农机总站,166500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2)分类号:S157.4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秸秆覆盖 深松 效果

合浦珍珠生产保护性发展探讨 篇3

【摘要】目的:探讨推动道地药材——合浦珍珠生产保护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促进道地药材地方性保护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通过研究合浦珍珠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运用综合分析方法,对合浦珍珠这一道地药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归纳。结果: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几点主要解决途径。结论:地方实施相应区域性保护措施将对推动道地药材生产保护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道地药材;合浦珍珠;保护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30-02

道地药材综合利用保护日益成为保护利用传统中药材的重点和难点,合浦珍珠是广西区域最具有地方特色的道地药材之一,充分了解这一道地药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能够推动区域特色道地中药材资源快速健康发展。珍珠产业是一个与文化、历史、对外贸易、美学及地域形象密切相关的产业[1],合浦县养殖珍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合浦南珠驰名中外,发展“南珠”产业不仅是弘扬“南珠”文化的必然要求,同时对延长区域产业链,繁荣区域地方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道地药材——合浦珍珠在珍珠产业链中的地位

合浦珍珠生产在道地药材珍珠产业链中居于首位,属于这一传统产业的源头,想要保证珍珠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保护好源头。国家级马氏珠母贝原种场、珍珠及珍珠制品检测中心先后落户北海,广西北海作为海水珍珠及珍珠系列产品主要集散地,年交易额超过了8亿元[2],珍珠产业已成为广西海洋产业中最具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品牌的特色优势产业。

2加强道地药材——合浦珍珠保护性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药用价值道地药材—合浦珍珠用来治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珍珠)定惊,清肝除翳,收敛生肌”,即可以清热解毒,愈合创伤,助长皮肉,消炎明目。珍珠的药用功能,在历代医药古籍及现代药典上都有记载,现代医学发现珍珠中富含氨基酸和多种人体必备的微量元素,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美容养颜,以及治疗口腔溃疡、神经衰弱和癔症等。目前,用珍珠制成的中成药很多,如珍珠粉、珍珠层粉、珍珠散、 六神丸、六应丸、行军散、牛黄丸、鸡骨草丸、眼药水、眼膏、消炎片、镇安丹等几十种[3]。

2.2经济价值珍珠全身都是宝,从珠粒到贝肉、贝壳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制作成高档的首饰制品、药品、饮料等。以合浦南珠为原材,制造的各式高档珍珠首饰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除去珠粒,贝肉可以用来加工生产各种保健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最后,常常被认为是废弃之物的贝壳也可以当作加工各色贝壳工艺品的原材料,且来源丰富,款式众多,供游客消费者挑选购买。合浦珍珠产品的综合利用在不断发展,将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2.3文化价值《后汉书·孟尝传》中记载有“合浦珠还”的传统故事,合浦珍珠又称“南珠”,以瑰丽多彩、皎洁艳丽、光泽经久不变等优点称霸珍珠市场,有“东珠不如西珠,西珠不如南珠”之美誉[5]。合浦珍珠质地细腻、柔润光滑、光泽饱满,非常符合东方女性温柔聪慧的性格特点,能够完美地衬托出东方女性温婉柔和的魅力。同时,贝母孕育珍珠的过程也引喻母亲生育儿女的艰辛与伟大,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不谋而合,体现出了珍珠深厚的文化底蕴。

3合浦珍珠生产保护性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主要解决途径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传统道地中医药资源越来越短缺的今天,自然中医药资源不仅决定着传统中药产业的选择和布局,而且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6]。道地药材—合浦珍珠作为我国特有的、具有战略优势地位的自然资源,其生产保护性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动这一传统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3.1存在的问题

3.1.1环境问题尽管合浦南珠名声在外,但养殖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地方政府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养殖户们便见缝插针地在临近海域养殖,导致珠贝排泄物大量沉积于海底,珍珠的养殖密度远远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与此同时,海洋珍珠养殖场地老化,沿海滩涂过度开发,填海造地,也导致了适应珍珠生存的海域急剧减少,以及珍珠海洋生长环境日趋恶劣。

3.1.2质量问题地道“南珠”产量和质量波动显著、差距巨大,主要原因在于珍珠养殖自然环境的恶化,如超容量养殖、沿海环境污染严重等。近些年,人们一味宣称“南珠”比东珠、西珠都好,是“珠中之王”[7],部分养殖户为了眼前利益缩短育珠期等做法,使得珍珠的品质大幅下降,而地方政府对于合浦海养珍珠质量越来越差的严峻事实视而不见,不采取应对的措施,只强调扩大养殖面积和增加珍珠总产量,单方面追求数量,忽略了提高质量,珍珠产品的来源高产不高质,严重影响海养珍珠业的健康发展。

3.1.3市场问题长期以来,广西沿海城市南珠的销售主要依赖旅游市场,市场拓宽能力不足,阻碍了珍珠制品的销售渠道,导致少数收购原珠的商家控制了收购价格,大大挫伤了珠农的养殖积极性,同时缺少行业规范约束,销售商之间恶性竞争,尤其是有些不法商户以次珠充好珠,把淡水珍珠当作海水珍珠卖给游客,造成消费者对南珠品质的怀疑,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

3.2主要解决途径探讨

3.2.1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证合浦珍珠产业发展优质来源把关源头,保证珍珠产业拥有优质的珍珠来源。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珍珠生长的基础保障,对南珠生存的沿海生态环境的污染包括工业排污、农药使用的污染和海洋船舶污水排放等,必须得到重视并设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目前,有关部门虽然规定了一些海域为自然保护区,为南珠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但保护面积较小,仅限于北海市铁山港区的营盘镇一带[8],不能辐射整个环北部湾沿海。针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地方政府要出台明确的保护政策,减少沿海农药滥用,整改沿海污染较重的企业,尽量降低海洋工业发展对海洋生态造成的影响,保证南珠产业发展优质来源。

3.2.2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合浦珍珠产业科学发展积极保护道地药材,加快推进“南珠”产品的认证,构建养殖—初加工—精加工—市场销售全面的产业增值链,促进道地药材—合浦珍珠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提高这一传统中医药产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增强区域海洋医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2.3提高养殖技术,确保“南珠”质量要发展广西珍珠产业,必须从产业的源头抓起,提高珍珠养殖科技含量,保证原珠质量。海水珍珠养殖技术是决定所产珍珠质量的关键,精选优质的养殖场,控制养殖规模,聘用专业培训的养殖工人,对插核、育贝、开珠等工序制定严格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对生产的原珠也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挑选。

3.2.4弘扬海洋文化,打造“南珠”品牌道地药材是一种古代药物标准化的概念,本身就具备了“品牌”的基本条件,广西合浦县是“南珠”的故乡,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当前的形式来看,目前的珍珠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地位直接决定了商品的价值,意味着良好的服务和质量的保证[9],要塑造“南珠”品牌,就要充分利用“合浦珠还”的美丽传说,要不断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摒弃一味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理念,树立南珠名贵、高品牌的社会知名度,走高质量、经济效益和文化三者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彻底扭转初期产品价格的恶性竞争,全面提升广西“南珠”的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自炜,张莉.“南珠”旅游发展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10-16212,16367.

[2]庞许明,黄庆锐,贾友宏,等.广西珍珠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3):103-108.

[3]林良源.合浦县珍珠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村金融研究,1992(10):31-32.

[4]覃照素.广西海洋生物资源优势与可持续利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27-31.

[5]柳菁,陆宝珍.广西合浦异形珍珠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轻工科技,2012,11(11):130-131.

[6]宋晓亭.论道地药材之无形资产[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27(1):25-29.

[7]吴小玲.广西海洋文化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开发利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1):18-23.

[8]廖国一.环北部湾沿岸珍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2(3):104-110.

[9]魏加晓,邬镇宁.广西珍珠品牌塑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98-199.

澄城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探讨 篇4

1 澄城县概况

澄城县地处陕西省渭北旱塬东北部,县境东邻合阳,西界蒲城、白水,南毗大荔,北接黄龙,面积1 121.6 km2,境内地势北高南低,4条干沟将全县割裂成三梁一塬,北部沟梁相间,形成带状,南部塬面开阔,略有起伏,属关中平原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全年日照时数2 612 h,年平均气温12.2℃,年平均降雨量680 mm,年无霜期204 d,多干旱灾害。全县辖14个乡(镇)266个行政村,共38.9万人,农业人口31.2万人,总耕地面积5.93万hm2,耕地以旱地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70%,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年种植冬小麦2.35万hm2,玉米1.70万hm2。全县农机总动力25.2万k W,百亩耕地拥有农机动力21.929 k W,拖拉机拥有量10 322台,机具配套比为1∶1.59。

2 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2.1 发展历程

2003年,澄城县自筹资金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2005—2006年实施陕西省保护性耕作项目,2007—2009年承担部级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按照农业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和“陕西省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结合澄城县耕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的特点,澄城县认真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截至目前,全县保护性耕作机具拥有量达到309台,共完成新增实施面积6 059.29万hm2,其中:一年一作冬小麦新增实施面积5 039.63万hm2,一年两作新增实施面积1 019.66万hm2,共可增产粮食产量360.69 t,节约作业成本219.15万元,创造经济效益600.6万元,经济、生态、社会效果显著。

2.2 技术模式

技术模式:以一年一作冬小麦和一年两作(冬小麦、玉米)为主要技术模式,将一年一作冬小麦作为主推技术模式。一年一作冬小麦技术路线:小麦收获高留茬→机械深松→休闲期除草→免耕施肥播种小麦→田间管理→收获。一年两作(冬小麦、玉米)技术路线: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留高茬→玉米硬茬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玉米→玉米秸杆还田深松联合作业→免耕施肥播种(浅旋施肥播种小麦)→田间管理→机械收获小麦。

2.3 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制定方案;二是签订合同,核实面积,抓好典型;三是广泛宣传,强化培训,试验示范;四是配备机具,合作组织,进行作业;五是完善制度,建立档案,规范管理。

3 实施效果分析

3.1 对比试验结果

在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中,笔者将试验示范和技术测定作为项目实施的重点,制定《澄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方案》,将王庄水洼和安里西峰2个村作为核心示范区,布局一年一作传统耕作和保护性耕作、不同留茬高度、不同深松周期和不同除草方法对比试验田,定期进行技术测定,探讨一年一作保护性单因素影响程度及机理,验证节本增效的效果,完成了技术试验报告。

由对比试验和技术测定结果得知:一年一作冬小麦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增产小麦185.25~240.45 kg/hm2,增产率7.45%,增加效益374.85元/hm2,特别是2009年经历百日大旱,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增产达到619.5 kg/hm2,节约作业成本277.5~375.0元/hm2。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留茬高度为25~30 cm,可保证播种后地表秸秆覆盖量(率)达到30%;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留茬高度达到30 cm,秸秆覆盖量为3 241.5 kg/hm2,相当于节约化肥(硫酸钾复合肥)110.55 kg/hm2,节约成本221.25元/hm2,较传统耕作土壤肥力(有机质)平均增加0.024%。一年一作保护性耕作留茬高度分别为15、20、25 cm时,0~30 cm土壤水分含水量分别为11.7%、15.2%、17.8%;较传统耕作土壤水分含水量平均增加2.5%。

3.2 经济效益

由对比试验和技术测定结果得知:保护性耕作一年一作冬小麦较传统耕作增产213 kg/hm2,节约作业成本326.25元/hm2,在澄城县3年共实际完成保护性耕作新增实施面积4 050 hm2,共增产粮食1 843.7 t,节约作业成本122.68万元,创造经济效益395.06万元,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节约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3.3 生态效益

一是保护性耕作实施机械深松和秸秆覆盖,减少了地表径流、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达到了保土、保水、保肥的目的;二是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肥力;三是打破了犁底层,做到了蓄水保墒,提高了抗旱能力,防止沙尘暴,保护了环境[2,3]。

3.4 社会效益

一是提高了农村干部群众的认识,引导调动了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的自觉性,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中,通过广泛宣传、强化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保护性耕作的好处和经济效益,特别是2009年经历百日大旱,核心示范区对比试验田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增产小麦619.5 kg/hm2。干部群众亲眼看到保护性耕作效率高,能节本增效,得到实惠。二是发挥农机优势,争抢农时,缩短作业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益,使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发展第二、三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三是实施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进行还田,得到综合利用,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问题,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实践总结

4.1 取得的经验

一是保护性耕作是被实践证明,领导重视,专家认可,社会公认,农民接受,机手参加,节本增效,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应加大力度,发展保护性耕作。二是实践证明,领导重视,特别是主要领导重视,是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的关键。三是机具是保证实施面积和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物质基础,应按照下达面积任务科学、合理地配备保护性耕作机具。四是在保护性耕作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中,重点抓好核心示范区建设,建设规模化高标准示范区,抓好典型、总结经验、推动以点带面工作。五是对比试验、试验示范,要固定田块、确定专人,增加资金投入,坚持10~20年,进行试验示范,让事实说话,起到示范宣传作用,宣传领导、宣传群众,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改变农民千百年来采取传统耕作的习惯和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强化培训,提高干部群众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引导调动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的自觉性。二是国家对保护性耕作的资金投入少,购机补贴项目实施中对保护性耕作机具的价格高,补贴少。因此,要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重点倾斜保护性耕作机具购机补贴项目,增加补贴金额,加大力度,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机具、新技术、新装备,为发展保护性耕作奠定物质基础。三是在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中,改变目前保护性耕作以免耕播种为重点的观念,积极采取以深松(少耕)和秸秆覆盖为重点的新思路,达到蓄水保墒、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实现节本增效,发展现代农业。四是结合澄城县玉米种植面积剧增现状,在搞好一年一作冬小麦和一年两作(冬小麦、玉米)技术模式的基础上,重点示范推广一年一作春玉米技术模式。五是今后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应重点抓好5项工作,即提高产量,建立长效机制,实现技术模式标准化,加强培训宣传,做好项目管理。六是保护性耕作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澄城县示范推广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和物质础,建议继续将澄城县列入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扩大规模,增加面积,实现粮食增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新农村建设[4]。

摘要:保护性耕作经过10年试验研究和10年示范推广,目前已进入加快推进阶段。结合澄城县实际,根据其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分析其实施效果,并就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进行研究探讨,以为澄城县发展保护性耕作,实现粮食增产,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效果,经验,建议,陕西澄城

参考文献

[1]杨建良.澄城县农业产业化的调查和思考[J].农村经济,2004(S1):28-30.

[2]郭瑞,季书勤,王汉芳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07(7):5-9.

[3]刘福来,刘国平,陈治文.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机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9(7):47-49.

发展与保护 篇5

前不久学过的《都市精灵》一文中,舒乙向我们描绘了北京的状况,可联想我们现处的苏州,不也是这番景象吗?隐约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缠着爸爸带我去公园玩。每当来到公园,总能看到一些鸟,或是听到零零碎碎的清脆的鸟鸣。其中为数最多的是麻雀,若是运气好了,还能遇见几只鸽子。它们中有些胆大的,在草地上散着步,寻觅着人们留下的食物,摆出一副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样子。当你对它们起了玩心向它们走去,它们便会警觉起来,用那双明亮到仿佛能看透一切的眼睛打量着你,同时身子隐隐做出欲飞的姿势,防备着你的到来。你若无视它们硬往前走,它们就会立刻扑打翅膀飞往高处,等你回过神来,它们早已不见。其中不妨有些体形较肥胖的,飞起来身子一抖一抖的,甚是滑稽,令人大笑不已。当时的种种是那么美好,让人铭记于心。可是今时今日呢,你若来到公园,除了一个一个攒动的人头,还有什么?抬头仰望天空,那是鸟儿的家,可如今它们的影子几乎消散,此时的天空真可谓是“一碧千里”。少了鸟的蓝天,失去了一分生机,多了一份寂寞凄清。

舒乙认为“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你要是把它放在苏州一比较,你会惊讶的发现,原本的鱼米之乡,现在竟会对这个标准有所欠佳。苏州近几年来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环境、对动物们的索取越来越大,渐渐不同昔日,或许这就是你能看见动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的原因。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必须有所警觉,在提高质量的同时,也要善待身边的一草一木,多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绝不能忽视,否则,我们必然会接受大自然的惩罚。这段时间的雾霾天气,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最好警示。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空气中水汽氤氲,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但是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它对人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大的。它之前主要出现在北京一带,我们总不重视,可天有不测风云,它竟降临于我们身边,弄的人心惶惶,人们纷纷躲在屋中,出门带起口罩。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雾霾正是由于我们对环境的污染造成的,假若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能注重环境保护,不排放有毒气体、污水,努力维持生态平衡,也就不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追根究底,罪魁祸首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保护性发展论文 篇6

关键词:发展;保护性耕作;推进;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1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99-1

1 培育示范典型,打牢推广基础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组装集成、配套严密的技术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将给后期推广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为此,我们在开展试验之初,确定了“示范一块,见效一块”的实施原则,认真研究和改进技术路线,落实专业人员全程服务,改装农机具保障作业。2006年,4处近500亩的试验田效果一鸣惊人。我们及时邀请各级领导到现场参观,周边群众也自发地来学习,赢得领导和群众认可。在后期的推广中,我们也一直坚持循序渐进做法,由示范户扩展到示范村,由示范村连片成示范区。2011年,白城5个县(市、区)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示范区达到43处,成为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示范基地。我们在抓示范的同时,也同步跟进宣传工作。先后在《白城日报》、《吉林日报》上登载了《让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之火在白城燎原》、《保护性耕作—大旱之年显优势》、《瀚海不耕是桑田》等多篇文章,在吉林电视台《乡村四季》和白城电视台《乡村致富经》栏目播放了多部专题片。通过广泛宣传,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都了解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优势,即水分蒸发减少了2/3,每亩节支800多元,至少增产10%以上。

2 强化技术支撑确保推广成效

保护性耕作对于白城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来讲,是一项全新事物,又是对传统耕作制度的一次革命,必须把强化技术支撑放在推广应用的首要位置。一方面,我们狠抓技术路线完善,结合白城耕作方式和农民生产习惯,组织农艺、植保、土肥、农机专家,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改革攻关。探索出适合白城的三种技术模式。一是“垄侧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对玉米实行“免耕播种、不铲不趟、定期深松、免收秸秆(高留茬)”的耕作;二是“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即在同一垄沟两侧的垄邦上进行播种,然后空一个垄沟,再在下一个垄沟两侧的垄帮播种,形成窄行40cm,宽行80cm的种植模式;三是“水稻免翻耙宽窄行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此模式免去翻地耙地,稻秆可以还田,并按窄行20cm,宽行40cm插秧。配合这三种技术模式,我们组织开展了配套机具研发,经过反复试验和数次改进,研制出2BM-2型免耕播种机。2007年,免耕播种机通过了省级鉴定,命名为“瀚海二号”,并颁发了产品鉴定证书和推广证书,列入吉林省农机补贴目录,推广785台套。另一方面,我们狠抓技术培训指导,我们借助市人才办、市农发办举办的培训班和“阳光工程”这个平台,广泛宣讲保护性耕作技术。到目前,各地利用当地报刊发稿24件,电视新闻17条,制作专题片4个,网络宣传22条,举办各种培训班35次,培训33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万份。先后多次召开了机具演示会、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讲解保护性耕作技术,展示配套机具,用农民的切身体会宣传教育农民。

3 争取项目扶持加快推广步伐

2006年以来,我们多次进京跑省,积极争取保护性耕作方面项目,借助上级资金扶持加快推广步伐。2006年,我市的镇赉县成为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2007年以来,我市的五个县(市、区)又相继成为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其中,有四个县(市、区)还被列入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使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市。2009年,全省12个市、县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每个项目补贴资金50万元,示范规模500公顷。项目经费重点用于示范区农机大户或农户的保护性耕作机具购置补贴,并且保护性耕作机械作业每公顷(自然面积)补贴450元。经过努力争取,白城市本级及五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到该项目中,落实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2750公顷。水稻保护性耕作面积250公顷,玉米保护性耕作机具278台,水稻保护性耕作插秧机45台。同时,各地还申报了国家级《保护性耕作建设工程规划(2009-2015)》项目,2011年,镇赉县、通榆县被列入到该项目中,每个县项目资金550万元。截止2011年底,全市共争取保护性耕作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

4 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发展动力

2006年,保护性耕作技术刚刚引进白城,对于各级领导来说还是新生事物。为了取得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与认同,我们多次利用工作汇报、召开会议和随车同行的时机,不遗余力地向政府领导介绍和汇报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开展情况,逐步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与支持。2006年7月份,市政府在通榆县召开了全市保护性耕作座谈会。2009年,市政府启动实施了“白城市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计划3-5年内,在全市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面积100万亩。并专门召开了工程启动会议,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下发了《实施方案》。2010、2011年的白城人代会上,“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工作日程。目前,市县两级政府都把保护性耕作推广工作列入农村重点工作考核内容,由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全程跟踪考核。2011年9月份,由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队、6名市级领导参加,组织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市县两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农村重点工作进行了为期3天拉练式大检查,把玉米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必检项目,进一步激发了各级干部抓好保护性耕作的热情。

作者简介:王金才(1975-),男,就职于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黄丽燕(1974-),女,就职于长春市净月经济开发区净月街道办事处,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张春燕(1979-),女,就职于镇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王长新(1965-),男,就职于白城市农委,研究方向:园艺特产技术推广。

本溪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模式分析 篇7

1 发展思路

目前, 保护性耕作已在本溪县实施, 建立了标准示范区3个, 总面积200多hm2, 配套保护性耕作机具170台 (套) , 实现玉米机械化收获暨秸秆粉碎还田666.7 hm2, 高留茬作业666.7 hm2, 深松作业333.3 hm2, 保护性耕作推广在这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很好地改善了耕地水源涵养功能。2011年, 本溪县在现有保护性耕作实践和示范的基础上, 选择保护性耕作实施较早、基础较好和农户较为认可的碱厂、小市及高官3个镇做为保护性耕作整镇推进示范乡镇, 通过新型机具配套应用和规范操作管理, 计划完成2 000 hm2保护性耕作作业, 基本实现玉米生产从整地、播种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的全过程机械化。

2 目标及要求

2.1 目标

2011年, 本溪县在现有保护性耕作实践的基础上, 实施保护性耕作2 000 hm2, 分别在碱厂、小市和高官3个乡镇建设3个保护性耕作整乡推进示范乡镇, 同时发展2个非整乡推进乡镇, 以示范乡镇为依托, 辐射周围10个乡镇, 从而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本溪县全面落实。

2.2 项目要求

(1) 根据本地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及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求, 结合前期具体示范实施中的经验, 按照辽宁省农机局制定的保护性耕作作业技术规范进行实施, 以省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技术指导为依托, 使保护性耕作实施达到要求的标准。

(2) 本溪县农机推广站组织项目的参加单位, 对保护性耕作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研究论证总结, 明确各自责任。县农机技术推广站负责技术模式确定及关键技术环节实施, 乡镇政府负责地块落实和村民协调工作, 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

(3) 项目实施过程中, 要抓好相关技术参数测定和对比测试工作, 并做好记录。项目实施期间要定期监测作物生长情况, 在保护性耕作关键环节, 如秸秆还田、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操作时段, 适时召开2~3次具有一定规模的现场会, 使保护性耕作与传统旱作农业形成鲜明对比, 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宣传力度。

(4) 县农机推广站与项目镇, 项目镇与项目村、组, 层层签订项目实施合同, 明确责任, 确保项目完成。

2.3 技术路线、模式

根据本溪县玉米一年一熟以及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 (土壤水分增加和土壤肥力提高) 和增产的不利因素 (降低地表温度, 播种质量不易保证, 杂草控制较困难) , 结合本地区前期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实际经验和具体情况, 决定采用碎秆覆盖、整秆覆盖两种方法实施保护性耕作。

(1) 碎秆覆盖工艺流程。玉米收获→秸秆粉碎还田→苗带浅旋 (灭茬) →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化学除草, 垄作中耕 (1次) 。

(2) 整秆覆盖工艺流程。玉米收获 (秸秆不处理) →免耕播种→深施化肥→化学或人工除草。

前茬玉米收获后第2年灭茬作业, 采用免耕播种机在原垄上直接开沟、播种和侧深施底肥。苗出齐后, 适时中耕, 按此模式耕作应2年深松1次, 深松深度23~30 cm。

3 效益分析

(1) 作业成本。采用牛、马犁等传统翻耕作业, 玉米作业成本 (种、产、收) 约1 800元/hm2, 而采用传统机械作业 (翻、耙、压) , 作业成本约1 425元/hm2。若采用保护性耕作, 作业成本只需825元/hm2, 至少降低作业成本600元/hm2。本溪县保护性耕作面积2 000 hm2, 则每年至少可降低作业成本120万元。

保护性发展论文 篇8

宁夏中部干旱带包括盐池县、海原县、同心县、红寺堡区、陶乐县的全部以及固原市东八乡和灵武市、中卫市的部分山区。耕地总面积31.30万hm2, 没有任何灌溉条件的旱地面积23.66万hm2, 占76%, 涉及宁夏中部干旱区域的水浇地只占24%, 且一部分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和浇灌设备的损坏而成为“名义水地”。该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80~400 mm, 且多集中在7—9月, 由东向西递减, 年变化率大 (荒漠草原区-70%~+90%, 干旱草原区-38%~+60%) [1], 年蒸发量为2 000 mm以上, 呈现出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 造成作物需水与自然降水的不同步, 冬春夏干旱, 秋季雨水集中, 长期的浅翻浅耕与垦植率高的粗放耕作, 又造成耕地的水资源涵养能力差, 土壤侵蚀模数平均为3 000 t/km2, 平均每年侵蚀表土层总厚度为0.15~1.27 cm, 严重的水土流失, 造成径流增加, 以及土壤肥力下降。因此, 发展保护性耕作是宁夏中部干旱地区进行生态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宁夏中部干旱带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的认识有待提高

由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全新的耕作技术, 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加拿大农场主, 也至少需要6年左右的示范才能初步接受保护性耕作[2]。而在宁夏中部干旱地区, 传统的耕作方式已被应用相当长的时间, 拖拉机配套最广泛, 使用数量最大的是铧式犁, 如果要求不使用铧式犁, 农民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另外, 中部干旱地区已全部实行了封山禁牧, 农作物秸秆对于半农半牧的中部干旱地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饲草来源, 要将其进行粉碎还田或覆盖地表, 在当前饲草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难度较大。

2.2 农民的经济条件差

保护性耕作机具大都价格偏高, 宁夏中部干旱地区经济欠发达, 大部分保护性耕作机具以大中型为主, 价格普遍在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即使有国家的购机补贴政策, 农民的购买能力也有限, 购买积极性较低, 影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2.3 需进一步研发化学除草剂

宁夏中部干旱带植物种类较多, 仅盐池县就达175种, 分属36科, 分布最广的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及蔷薇科植物。耕地中多为豆科的甘草, 禾本科的白草, 地表喷洒地乐安、草罢难以达到除草效果。因此, 还需进一步研究开发化学除草剂, 以适应当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2.4 农家肥无法施用

宁夏中部干旱地区属半农半牧区, 农家肥是庄稼的“当家”肥, 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十分广泛, 也是以有机促无机, 以无机促有机, 提高土壤肥力的根本所在。但由于免耕播种取消了铧式犁翻耕作业, 农家肥不能和土壤混合到作物生长的根部, 仅靠30%左右的秸秆粉碎还田和化学肥料提高地力需要一段过程。

2.5 秸秆粉碎还田不能尽快提高地力

由于宁夏中部干旱地区降水稀少, 春寒及无霜期短, 实施保护性耕作后进行高留茬覆盖地表, 播种时粉碎还田只是覆盖地表, 不能尽快腐烂而增加保护性耕作地块的有机质含量, 因为不能快速提高地力, 影响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3 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思路

3.1 发展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依托生态农业建设, 以提高降水利用率、水分生产效率为中心;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切入点;以机械化为载体, 以发展保护性耕作机具为突破口;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 依靠先进的工程技术、生物技术、节水补灌技术、中低产改造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种子工程等, 提高旱作农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 形成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3.2 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要合理利用宝贵的耕地资源, 避免浅翻浅耕, 掠夺式的经营而使耕地表层土壤受到风蚀水蚀的侵害;要利用先进的耕作技术蓄水保墒, 通过地表覆盖、化学除草、免耕播种等手段来保水保肥, 使有限的水资源高效利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3.3 因地制宜, 推广种植模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要因地制宜, 不搞“一刀切”, 应依据中部干旱地区的自然、经济特点、种植模式与发展目标而确定。中部干旱地区呈现沙地、山地、丘陵、平原镶嵌式的分布, 要依地依水依作物依经济条件, 成熟一项推广一项[3], 发展适宜的生态种植模式。

3.4 坚持效益驱动的原则, 不搞形式主义

在中部干旱地区应用从引进、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几年时间, 依据国外的经验, 要让农民从心底真正接受保护性耕作, 必须坚持效益驱动的原则, 有机户要通过农机服务来获得效益, 用机户通过应用机械化技术获得增产增收。在保护性耕作示范的初始阶段, 必须牢牢地把握经济效益这个中心, 单靠行政命令、国家补贴只能是推而不广。

4 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保护性耕作应采用的主要技术

4.1 机械化深松技术

深松有全面深松和局部深松2种方式, 全面深松是用深松机在工作幅宽上全面松土, 局部深松则是进行间隔性局部松土。由于该技术打破了犁底层, 从而增强雨水入渗速度和数量, 加之对土壤扰动小、残茬大部分留在地表, 有利于防止风蚀, 在有灌溉条件的耕地应用, 能显著地增加田间持水量, 同时还能降低土壤容重, 改善土壤结构, 是蓄水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

4.2 机械化秸秆覆盖保墒技术

农作物收获后, 秸秆和残茬留在地表作覆盖物, 是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扬沙的关键;同时还可明显地减少水分蒸发, 调节地温, 培肥地力,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但应施用一定的生物催腐剂和氮肥, 以利于秸秆的腐烂和肥效的提高。

4.3 压砂覆盖技术

压砂覆盖在甘肃中部地区有悠久的历史, 是一项独特的降低蒸发量、保蓄土壤水分、促进作物生长的覆盖技术。如中卫市在实施保护性耕作中利用该技术种植压砂西瓜、甜瓜, 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4.4 节水补灌技术

利用窖窑集雨集水, 采取节水补灌, 实现降水及扬黄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合理利用。

4.5 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利用药械喷洒除草剂和杀虫剂进行防治, 一些利用除草剂难以消除的杂草可进行人工清除。

4.6 机械化免耕、少耕施肥播种技术

与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同, 保护性耕作的种子和肥料要播施到有秸秆覆盖或留茬的地里。免耕播种是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就直接播种的技术, 少耕播种是在播前进行必要的表土作业, 但动土量不超过30%[4], 再利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施肥播种, 以提高播种质量。

4.7 抗旱拌种生物工程技术

利用抗旱拌种剂拌种后进行免耕播种, 可改善作物或土壤状况, 提高种子在墒情较差时的出苗率。

摘要:阐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保护性耕作项目的重要性, 分析当前宁夏中部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思路与应采用的主要技术, 以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

关键词:干旱带,保护性耕作,问题,宁夏中部

参考文献

[1]杜守宇, 田恩平, 温敏.银川宁夏旱作农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2]高焕文, 李洪文, 李问盈.保护性耕作的发展[J].农业机械学报, 2008, 39 (9) :43-48.

[3]刘丰亮, 杜海涛.宁夏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9 (5) :5-6.

谈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篇9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1.1 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所谓保护性耕作, 即通过一定的保护措施, 使得耕地对于农民来说达到利益最大化。其专业概念为:用大量秸秆残渣覆盖于耕地中, 创造微地形, 减少水土流失, 并采用除草剂、杀虫剂进行除草、杀虫, 以免耕、覆盖、施肥、播种为主要作业机具的先进的耕作方式。

1.2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现状

不同国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也是不同的。对于国外来说, 很多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 并在后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发展。其中美国更是在保护性耕种上获益匪浅。而在20世纪50年代, 加拿大和前苏联也开始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研究, 到了20世纪70年代, 澳大利亚也加入研究队伍, 并且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国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状况,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 部分北方省份已经开始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 到了90年代, 北方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实验和推广。如今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实行已经覆盖更多的省份, 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2.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科学机理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传统的犁翻式耕作技术存在本质的差别。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免耕施肥播种, 秸秆覆盖残茬固土, 杂草和病虫害的控制及深松等4项主要内容, 该技术即是从免耕, 固土, 除害和深松方面来实现保存土壤的水分, 提高耕地的产量与耕作的效率, 最大程度地减小环境的恶化。因此,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提出在多方面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2 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提出与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技术。在过去, 传统的旱田耕作使得农作物的产量低下, 并且容易受暴风雨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 农机装备的落后更加使得我国某些地区农业发展的滞后化。因此, 政府一方面要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 建立试验田, 还要加大投入, 促进农民手中落后的农机更新换代。只有保护性耕作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能够完美的结合, 才能最大程度促进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 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3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3.1 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保护性耕作技术也不例外, 其发展过程中也是存在许多问题的。首先, 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虽然我国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日渐成熟, 但是面对不同地区不同耕地环境差异等, 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进度缓慢, 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次, 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配套技术工具等不完善。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 与其理论相关的技术和工具却没有得到探索和发展, 这就阻碍了该技术的实施进度与发展。除此之外, 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落实造成巨大的困难。

3.2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的对策与建议

面临以上问题, 保护性耕作技术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就要实施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首先, 建立完整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体系, 使得面临不同的耕地环境可以找到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实施, 与此同时, 政府还要加大投入, 促进相关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与更新, 这样才能加快我国农业的发展速度。其次, 政府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培训, 在作业模式上突出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作业, 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进度和农民的收入。除此之外, 还可以实行奖励制度, 通过奖励制度, 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努力学习保护性耕作技术, 积极实践。从而实现在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上的双赢。

4 结语

谈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篇10

1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喀左县旱田应用的现状

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农民购买农机具加大了资金补贴力度,农机装备总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旱田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应用了机械化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多次召开现场会,通过现场演示,大部分农民对这项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认识。但要想大面积的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1.1 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所谓保护性耕作包含:秸秆覆盖技术、免耕播种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深松技术4个方面,缺一不可。喀左县只注重秸秆覆盖技术和深松技术,而对其他技术研究把握不好。特别是大田秸秆速腐和抑制杂草的配套措施还没有解决。

1.2 配套农机具缺口很大

目前,喀左县种植作物以玉米为主,为了适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配套农机具保有量虽有所增加,但要保证大面积推广应用,相应的配套农机具缺口仍较大。

1.3 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急待提高

保护性耕作在喀左县虽然推广了几年,但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示范推广面积相对较少,政府扶持投入力度不足。想改变农民传统的耕作方式任重道远。

1.4 缺少强有力的农机具技术服务队伍

要想推广好旱田保护性耕作,就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性较强的农机服务队伍来负责组织实施,改变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局面,同时不断提高农民在使用设备、机具等方面的水平,农机服务队的技术力量有待加强。

2 提高旱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具体对策

2.1 加强合作,不断创新,对农机具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机具作业质量

在新机具的推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工作人员应该与生产商、推广单位及农机使用人共同来研究,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更新、提高,使新机具更加符合农民的需要,更加高效,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农民朋友。

2.2 政府要加大投入

保护性耕作这项技术能否得到长期有效的推广,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和常抓不懈,要加大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利用专项资金以补贴机具、补贴作业,给予农民进行补贴,既符合农民的口味,又行之有效。

2.3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认识

通过扩大示范面积,召开农民参与的现场会,在示范区重点村找出一些典型户,让他们现身说法,让他们成为农民身边这项技术推广的代言人,让农民信得过的人来说话,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在这个十年九旱的地区,保护性耕作是促进旱区农业良好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农民懂得保护性耕作即可以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又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4 注重加强各级农机服务队伍的建设

要想使这项技术充分扩大推广,必须有一支懂技术的专业服务队伍,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设备、机具、人才,通过专业部门的培训,农机人员的认真学习与实践,进一步增强机具的高效利用,同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大力推广这项技术。

2.5 积极谋划,加快发展

积极谋划,做到“三有”:有发展思路,中心示范,扩大推广,创活机制整村推进,全面实施,推进山嘴子镇农业向生产向节约型和持续方向发展;有发展规划和目标,首先根据各乡镇各村的耕地面积,以及在种植面积等情况对保护性耕作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工作措施,加强领导,常抓不懈,强化服务,指导到位,创活机制,加快发展。

3 结束语

总之,旱田的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明显的农业新技术,是一场新的农业耕作技术革命,关系到我国农业机械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注重强化农民的积极性,用实际效果引导农民,强化宣传、培训以适应社会化要求,使农民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摘要:推广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对节能增效、保护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阐述旱田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和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发展的对策和技术支持,使保护性耕作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保护性发展论文 篇11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

中图分类号: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173-1

1 旱作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1.1 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性耕作对减少农业污染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是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保护性耕作把秸秆粉碎还田与土壤混合,可有效解决焚烧秸秆带来的火灾隐患和对空气的影响。二是减少化肥施用带来的土地污染。保护性耕作技术提倡使用有机肥或单元配方试验施肥,不提倡使用复合肥,特别反对使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重金属的化肥,可减少化肥对土地及粮食的污染。尤其是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据测算,1hm2秸秆还田相当于施用土杂肥37500kg、硝氨70.65kg、过磷酸钙405kg、硫酸钾74.4kg,培肥了地力。

1.2 减少“沙尘暴” 近几年,我国“沙土暴”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区域越来越广。每年春天,大风挟着风沙,裹着卷起的薄土层沙土,严重影响社会环境。形成“沙尘暴”的主因一是气候干旱导致土壤失去粘结作用,二是自然植被遭到破坏。保护性耕作不破坏土层,根茬和地表秸秆可起固土防沙的作用。

1.3 减少土壤板结 连年耕作,连施化肥,小地块经营,机车频繁进出,加之传统犁翻方式,导致土壤“荒、硬、瘦”板結问题突出。而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内容——深松整地,就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深松整地能提高耕地抗灾能力,建立土壤水库,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2 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

保护性耕作有秸秆与表土处理、免耕施肥播种、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深松4 项主要作业内容。

2.1 机械深松 机械深松的主要目的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以利于降水的入渗,这样利于作物根系发育,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机械深松可采用全方位深松或局部深松方式。土壤含水率为15-20%时适宜深松。对首次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应先进行一次深松,打破可能存在的犁底层;对已经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深松周期可根据土壤状况,以及机具进地的次数而定,一般周期在2-3年。一般在秋季进行深松。

2.2 表土与秸秆处理 表土处理的目的是提高播种质量;秸秆处理的目的是使地面得到良好的覆盖,但也不能影响正常的播种作业。当地块表面秸秆数量过多、起堆、地表不平时,就要进行表土处理。主要处理方法有浅耙、秸秆粉碎、浅旋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选择原则是在保证播种质量的前提下,作业深度越浅越好(10cm以内为佳),作业项目越少越好。

2.3 免耕施肥播种 选择丰产、优质、抗性强、生育期短的优良品种。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选择适宜的肥料。根据地块情况及当地的农艺要求,选择适宜的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深度一般为5-6cm。种肥要分开施用,至少要控制在5cm以上的距离。

2.4 杂草及病虫害防治 相比传统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更容易发生草害,因此,必须注意仔细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可利用人工、机械等方式除草或喷洒除草剂除草。发现病虫害时,要及时用药,选择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进行防治,也可以利用农药拌种进行预防。

3 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3.1 降低地表温度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播种出苗阶段的地温低1-2℃,在春寒地区对春播玉米的出苗会产生不利影响。

3.2 难以保证播种质量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会因地表不平整、秸秆覆盖不均匀等原因,导致播深不一致,种子分布不均匀,容易出现缺苗现象。

3.3 控制杂草比较困难 翻耕作业有翻埋杂草的作用,而保护性耕作失去了翻耕除草的作用,加上有的杂草受秸秆遮盖,除草剂不易直接喷洒到杂草上,影响了杀草效果,加大了人工除草的难度。

4 解决措施

4.1 确定适于当地农业条件的技术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种植方式、耕种习惯、经济条件等千差万别,尽管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先进的耕作技术,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用。在干旱半干地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优势明显,推广工作容易开展,农民也容易接受。在推广工作中,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优化选择适于当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例如碎秆少耕覆盖模式、整秆少耕覆盖模式等,以适用性为目标,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原则,切忌行政命令式推动,使保护性耕作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

4.2 在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重要农业科技工程措施。作为一项农业新技术,其推广应用离不开技术引导和政策推动。在迫切需要保护性耕作的地区,要将保护性耕作机械列入农机补贴目录中,利用购机补贴资金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并设置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政策支持,财力保障,推动保护性耕作的开展。

4.3 做足试验示范及培训工作 示范的目的是做给农民看,以便引导农民干。保护性耕作的增收效果不明显,这对依靠种粮生活的农民来说,想接受这一新技术必然会有困难,尽管保护性耕作技术已相对成熟。其技术实施效果需要长期试验,才能将保水、保肥、保土效果显现出来。为此,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不能操之过急,建议建立不同规模和模式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区,重点示范区标准要高一些,试验周期要长一些,增强示范能力。要树立好典型,让农民看到效果,增强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让参与者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机理和要领,真心实践并接受这一新技术。

参考文献

保护性发展论文 篇12

自保护性耕作于20世纪40年代面世以来, 特别是它历经数十年的不断成熟和走向国际化之后, 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潮流, 已构成当代世界农业进步的时代性特征和标志性符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引进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践, 不仅催生了耕作制度的变革, 而且还引发了一场观念革命, 使建立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

众所周知, 从技术推广开始, 到“以农民自觉接受为标志”的完全市场化, 会形成一个技术推广周期。我认为, 在这个周期内, 从制度层面来看, 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过程, 就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再从操作层面来看, 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过程, 就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操作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部分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过程。沿着操作层面细究, 构成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操作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部分”, 包括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机具系统、农户 (农场主) 、农机手、农机部门 (以实施项目为载体行使行政职能) 和服务组织。对这些“要素”的起码要求是:技术体系要管用、适用,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机具系统要能充分体现技术的要求, 并同技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农户和机手要借助培训的力量, 提高认知、接纳技术的程度和操作机具的精度;农机部门和服务组织要依靠行政推动、政策调动和优质服务使各生产要素的内在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现实的、生生不息的先进生产力。按照上述要求使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相互作用”, 便能形成新的生产关系, 并相继形成以现代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上层建筑;与此同时, 如果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再能够产生非负面的“深远影响”, 就具备了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基本特征。由此不难推论, 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 要注意把握2个基本着力点:一是致力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发育, 二是致力于系统内部关系以及同外部关系之间的协调。

从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组成结构分析, 它是由导向机制、投入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这几个“二级机制”组成的。导向机制是长效机制的方向系统, 主要解决谁来导向以及导向哪里的问题;投入机制是长效机制的发动机系统, 主要解决谁来投入、投入多少的问题;服务机制是长效机制的传动系统, 主要解决谁来服务、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管理机制是长效机制的控制系统, 主要解决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创新机制是长效机制的灵魂和升级系统, 主要解决提升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的问题。

上一篇:成长指导下一篇: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