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共8篇)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篇1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确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年来我国的资源消耗告急,而且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这也警示我们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当前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是比较恶劣的,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化基本上是相伴而行的。突出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地、草原、森林的退化,同时,我国的乡镇小企业是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我国的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气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与我国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水资源紧缺,许多城市的地下水和城市下游水段不适合饮用,城市中80%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但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使得地下水遭到过度提取,造成地面沉降。中国的耕地面积严重缺乏,而另一面又围田造路,一面退耕还林,一面又大量的砍伐树木,开垦草原。华北沙尘暴,西北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非常严重。自然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
矛盾的体现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同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造成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如果要加大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很多地方就需要关停并转很多污染性企业,这将对很多区域的短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把污染性企业转移到经济落后地区,但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依然在污染中国的环境。
二是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矛盾。近年来,中国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总量呈快速上涨态势,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不仅增加了能源安全的风险,也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
矛盾产生的原因
一、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环境保护两段的利益碰撞。而经济发展落后, 是难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环保项目往往具有资金投入量大技术要求水平高、见效慢、收益不明显等特点。即使有好的环保项目, 也往往因为资金的限制而搁浅。长期以来,中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一些企业盲目扩大生产,以减少处理污染的费用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地方政府也为了政绩或是地方的经济发展对那些污染企业予以放行。看不到环保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效益,使这些污染企业一直存在。
二、政策的负面影响。有些旨在发展经济的产业政策客观上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能源生产补贴政策、农产品补贴政策等。环境保护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环保制度的约束机制远强于激励机制, 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激励, 消费者和企业成为制度的被动遵守者,甚至纷纷钻政策空子谋利。现行环保制度使司法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在环保方面发挥作用有限。我国现行环保制度主要以政府监管和治理为主, 而对公众的环境权利或环境权益界定不足, 处罚力度不强且程序繁琐, 限制了司法机关依法介入环境保护, 使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而受污染影响的公民的合法权益较难得到保障。
三、环保意识缺失。偏重经济效益, 轻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沿用粗放的经营模式, 重发展速度和数量, 轻发展质量;重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轻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 重利用轻补偿, 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四、环境执法方面困难重重。由于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 环境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 环境监控手段落后, 基层环境执法力量薄弱, 给环境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环境保护存在诸多法制障碍,环境保护法律之间的关系不清晰不协调, 管理部门之间职权不明, 法律
原则性过强, 可操作性差, 实践中难以执行。
矛盾化解
矛盾转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矛盾和冲突,因此可以预见环保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会遇到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接踵而至的局面。因此面对艰巨的形式,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和越发沉重的监管责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的环保执法正是化解矛盾消除困惑的最佳突破口。
同时我们应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治,根源就在于没有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点的问题作出明确和正确的回答,在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论”、“保护第一论”、“不可调和论”等观念严重制约了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包含定性、定量两方面,定性方面是产业结构和布局符合功能区定位,定量方面是排污总量、生态扰动满足环境质量达标要求。
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绿色产业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这是解决矛盾的根本点。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篇2
关键词:集约,城镇,发展,规划
一、贺兰县土地现状和集约节约用地的迫切性、重要性
贺兰县位于银川市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3′~106°36′, 北纬38°27′~38°53′, 东西长61公里, 南北宽49公里。南与银川市区相连, 东临黄河, 北与平罗县相邻, 西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接壤, 县城驻地习岗镇。
全县辖4镇1乡, 即习岗镇、立岗镇、金贵镇、洪广镇和常信乡, 以及区属原种场、暖泉农场和县属南梁台子农牧场、京星农牧场, 全县土地总面积1197.57平方公里, 耕地保有量59.27万亩,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0.64万亩。2009年全县总人口为20.05万人 (含暖泉农场) , 城镇人口9.48万人, 占总人口的47%;农村人口10.57万人, 占总人口的53%, 人口密度为167人/平方公里。近年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一方面是保护耕地红线不能突破, 另一方面是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如何破解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用地瓶颈, 积极探索和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挖掘土地资源潜力, 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已成为贺兰县发展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二、发展与保护两者都是必须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受市场经济的推动, 一些在交通、工业、商业、旅游资源等方面占有优势的乡镇所在地或者村庄, 势必在地域、人口、税收、服务功能各方面的规模逐步扩大, 经济总量逐年提高, 非农业人口逐步增加。开展各种产业, 以及居住等需求, 必然带来土地的需求。城市化带来的信息、资金、技术、市场的优势, 不仅可以大大促进该地区工农业、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且随之产生的精神的、物质的生活水准的提升, 又会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业务和人口向这些地方集中, 就会进一步加大对土地的需求。
可是, 我县耕地面积直线下降的局面也非常严峻, 所以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就是说国家一再强调的18亿亩的红线再不可逾越。必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 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这里说两个必须, 就是要说明在解决这个矛盾时, 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一定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 科学合理地解决好。我们还应该看到, 虽然发展与保护是一对矛盾, 但是城镇发展的进程中, 农村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 也是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过程, 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有利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三、两个规划统一制定
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必须统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协调城乡空间布局, 改善人居环境,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明确要求: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 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 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 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 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规划的制定是政府行为, 不是部门行为, 但是发展、建设、土地的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加上俗话说的计划赶不上变化, 一届领导与一届领导的思路不一致, 也造成制定规划不严肃、无延续性, 这就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加剧了发展与土地保护的矛盾。
就是说, 依据当地的各项资源, 决定发展的规模;依据发展的需要, 规划土地的供给;再根据实际供给能力, 修订发展的规划。这样一来, 就可以使发展与土地保护两件事, 都处于可控和在控的状态。而不会出现一项冲击另一项, 或者顾此失彼的情况。
所以, 一定要把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统一制定, 并且要严格执行。推行优化产业发展结构、科学制定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使用土地的指导思想。否则即使再是三令五申, 也改变不了土地使用的混乱。
四、强化规划管理, 合理配置项目用地
利用规划引导用地需求。坚持把规划放在首位, 通过科学规划, 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 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 坚持合理安排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实现规划对用地需求的引导和制约。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 出台《贺兰县工业园区项目用地规划方案》, 积极推进工业布局向德胜和洪广镇集中, 工业项目向德胜工业园区、暖泉工业区集中, 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 控制零星工业用地审批, 在招商引资和项目选址中严把关口。做到按照规划确定建设区域, 防止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遍地开花, 造成资源浪费。
五、占补平衡要保证
在发展城镇经济出现占用耕地的情况下, 一定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要求, 做到占多少, 补多少。必须开垦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保证占补平衡。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 应依法交纳耕地开垦费, 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只要保证了占补平衡, 就保证了耕地面积总量的不减少。在实施中还要同时还要强调两点:一是在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时候, 要同时编制开垦规划。二是强调耕地开垦或者缴纳开垦费必须与占地同时进行, 甚至要求提前进行, 做到先补后占。开垦规划与开垦费是实施占补平衡的基础, 只有实现这两条, 才能真正保证占补平衡。
六、数量与质量的权衡
在强调保护耕地的时候, 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因此耕地保护的重点不仅在于保证拥有一定数量的耕地, 更应该注重耕地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亩产量直接影响耕地数量的需求。所以数量和质量的权衡, 可以使我们重新认识耕地数量的需求, 重新认识对保护耕地的侧重。
经济的发展是以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前提的。要进一步重视耕地利用的技术水平, 加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研究。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土地质量的提高。
七、结语
解决这一对矛盾的思路, 就是要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从不同的层面提出解决矛盾的思路和方法。首先是强调城镇规划与土地规划必须统一制定和认真落实, 其次是保证占补平衡和逐步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这些做法都是政府应持有的理念, 同时也是可操作的途径, 为解决发展城镇经济与保护土地的矛盾提供一点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新卫, 张定祥, 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 2008.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篇3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 旅游经济 莫高窟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遗产旅游是以遗产资源为旅游吸引物,游客对遗产进行参观,体验文化氛围的旅游形式。中国漫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无数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截止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多哈举行时,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7项,位居世界第二。
伴随着全民生活水平及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游客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需求也日益高涨,更多的游客将文化遗产旅游加入了旅游计划中,文化遗产旅游日趋火暴,值得肯定的是,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增加了旅游当地的就业岗位,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旅游经济势必要在景区内进行诸如公路、餐厅、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周边环境的改变,游客的激增引起景区及景区周边的环境污染。人体生命活动所排放的气体、水,旅游中留下的垃圾,游客的不文明参观行为,都会对文化遗产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就莫高窟而言,“敦煌热”的出现使这些矛盾更是激烈。众所周知,莫高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同时也有极典型的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莫高窟,并且发展好敦煌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找出解决莫高窟问题的对策,对于弘扬中国的石窟艺术,发展河西走廊地区的经济有深远的意义。
二、莫高窟的旅游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的山崖上,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凿建。石窟群因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壁画、彩塑闻名于世。在196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现状
莫高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2009年全年,共有37.96万人次对莫高窟进行参观。2011年,莫高窟参观人数达68万,2012年再次创出了80万人次的新高。此外,地理位置和气候决定了莫高窟旅游业淡旺季分明,每年7、8、9月及“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日均人次5000,2013年10月3日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
(二)莫高窟存在问题
1.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远超洞窟承载能力。据统计,莫高窟现有的492个洞窟中,25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洞窟占了80%以上。这类洞窟空间狭小,不适用于一次进入过多的游客。若在旅游旺季,以日均5000游客计算,若将游客以25人为一批次带入洞窟,假设每批游客参观单个洞窟的时长为6分钟,则洞窟需要持续不间断的接待游客20小时。游客进入洞窟中会使洞窟内的二氧化碳及空气湿度增加,人体排放的气体扰乱洞窟内原本相对恒定的小环境,使窟内壁画、彩塑发生起碱、褪色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2.游客的不文明参观行为增加保护难度。部分游客在参观的过程中触摸壁画、彩塑,在墙体上涂鸦,对壁画、彩塑拍照,随手丢弃垃圾,由于游览人数众多,景区工作人员不可能完全杜绝这样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发生,大大提高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难度。
3.生态环境脆弱,屡遭气候、地质灾害破坏。莫高窟地处古丝绸之路的要道上,邻近库姆塔格沙漠,受当地多风向和生态环境恶化影响,莫高窟饱受风沙侵蚀。当地有关部门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追求经济的非理性繁荣。敦煌市林业部门给70余家企业颁布伐木许可证,企业则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疯狂砍伐防护林,导致莫高窟常年被风沙、粉尘侵蚀,积沙使崖体坍塌,壁画脱落。
4.历史局限性造成的非正确保护措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敦煌文物研究所开始探讨莫高窟维护方案,研究人员用混凝土加固崖体。混凝土使崖体不易开裂坍塌,但却让崖体中的水无法排出,洞窟渗水严重,湿度增加。除此,还加修了栈道,栈道松动时有发生,研究人员不得不一直反复加固,而近年来为防止在参观中对文物进行触摸,在壁画前添加了玻璃屏风,经研究发现,玻璃屏风的安装也是有弊病的。
三、莫高窟问题的解决及发展对策
(一)大幅提高门票价格
景区的门票价格包含租金、使用者成本、人工设施成本、外部成本、景区人工费用及经营者的目标利润。在其他部分既定情况下,莫高窟门票上调必然会使得目标利润增加,增加的目标利润可用于莫高窟的保护上,但在价格上升的同时,旅游市场对于莫高窟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图(1)
图(1)中横轴表示市场对于莫高窟的需求量,纵轴表示莫高窟的门票价格。当莫高窟的门票价格由PB上涨到PA时,市场对于莫高窟的需求量从QB减少到QA。若使PAQA=PBQB,则会得到一个均衡点。该点意味着,莫高窟门票涨价前、涨价后,景区的门票收入是不变的,但是景区接待的游客量是减少的,景区的环境压力也下降了。
但由于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莫高窟又享誉中外,中国的经济又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价格弹性公式:
Ed=(ΔQ/Q)/(ΔP/P)①
可得知莫高窟的景区Ed<1,是一种缺乏弹性的旅游产品,只有当莫高窟的价格弹性Ed>1时,涨价才能达到较大规模的减少游客的目的。因此,在景区无法完全预估涨价后的需求量会有多少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大幅度提高门票价格才能解决游客蜂拥而至的问题。
(二)政府部门严格控制对当地环境造成危机的企业活动,促进企业转型
政府在经济的发展中,需考量各方面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及整体利益,如伐木等一系列具有较大的负外部性的企业应加以控制。这类企业砍伐防护林造成敦煌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致使风沙严重。根据外部效应理论,在企业的经营中,同时会产生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公式如下:
社会收益=私人收益+外部收益②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③
当一个企业具有负的外部性时,企业的外部收益为负值,社会收益也随之减少,当企业给周围的环境、生态、居民生活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大于企业自身的收益时,将会使社会成本大大增加。
政府部门对具有外部效应的企业没有征收矫正性税收时,由于边际成本一定,树木砍伐量迅速增加。政府开始对企业征收矫正性税收时,树木的砍伐量及外部成本的增加趋势开始放缓。随着税率的提高,直到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时,企业会放弃生产或转型。政府可以对转型及开发新能源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其发展以带动当地的绿色经济发展。企业则应当转变经营观念,以发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采取仅仅以盈利为目标的短视行为。做到“不以一己之利而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三)莫高窟经营者应制定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经营者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游客的需求制订不同的游览路线,并对门票实施差异化定价。
表(1)
以科研为目的的游客对景点的需求是最高的,此类游客想要参观尽可能多的洞窟,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较长且周围游客必须少。建议景区经营者为此类游客开放研究价值较高的洞窟,安排尽量少的同行游客,增加科研型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相应地提高票价。
学习型游客对洞窟的环境要求低于科研型游客。对于这类游客,经营者应该开放具有代表性的洞窟,配备综合素质高的讲解员,详尽介绍所参观洞窟的概况。建议10-15人为一批次进行参观。因为学习型游客对于景区的需求稍低,门票价格也应略低于科研型游客。
休闲观光型游客大多以放松心情为目的,因莫高窟声名远播而来,对于景区的要求最低。这类游客对于莫高窟不是很了解,也不介意人多嘈杂的环境。景区经营者可以将休闲观光型的游客以15人以上为一批次,带游客参观有代表性的、面积较大的洞窟,且讲解员的讲解须富含趣味性。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一享乐不断重复,享乐带来的满足感会在达到峰值后递减。因此,对于休闲观光型游客游览路线的安排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精简洞窟,少就是多;二是选取风格迥异,内容生动有趣的洞窟。这类游客占用资源最少,门票定价也应最低。
(四)建立民间基金组织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是前人留下的璀璨明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庞大的财力物力,不能只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和相关部门人员。建立民间基金组织,一是为文化遗产保护筹集所需资金,二是能呼吁公众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增加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同时,相关部门应制定更严格的法规条例,对违反法规条例的不文明游客给予严惩。
(五)由点到面发展旅游,以莫高窟为中心辐射敦煌旅游业
莫高窟之所以发展较快,除了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有赖于本身的地缘优势。莫高窟距市区近,每日有固定的旅游大巴,交通便捷、参观便利。敦煌的文化遗产资源,如汉长城、玉门关、阳关等90%以上皆分布在人烟稀少的戈壁滩上。当地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众多,但集群性差,使得推广很难。敦煌当地政府部门应以莫高窟为招牌,树立地域形象,推广丝绸之路旅游。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修建到景区的公路,政策鼓励旅行社多开发此类旅游路线,加开旅游大巴,提高旅游便捷程度,打破莫高窟独热的局面,促进敦煌旅游业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中,必然会遇到矛盾。但一定要谨遵科学发展观,防止非理性繁荣这样竭泽而渔的悲剧发生,相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发展中的矛盾必将能最大化的平衡。
参考文献
[1]鲍方旋,李龙生.经济学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商品与质量.
[2]罗瑶.敦煌莫高窟旅游环境容量及量测分析[J].敦煌研究.2005(4).
[3]尹立军.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文化遗产管理研究评述[J].商业文化.2012(30).
[4]樊锦诗.莫高窟保护和旅游的矛盾以及对策[J].敦煌研究.2005- 05-15.
[5]厉春雷.文化遗产管理的战略性与可持续性旅游开发、地域身份构建与文化经济的发展[J].产业观察.2012(4).
[6]唐金稳.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商业研究.2012(22).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篇4
正确处理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发展的矛盾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是政府主管质量、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工作,并行使监督和行政执法的重要部门。从其主要工作职责来看,是直接为人民群众、为企业服务的,是通过综合管理、安全监察、行政执法的途径来指导、帮助企业,使企业自觉地按
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国家标准规定、按照技术规范要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人们的整体素质以及价值观念的取向参差不齐,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少数企业和个人制假造假的的行为以及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它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威胁了被假冒企业的正常经营。因此,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主要监管部门,必须加大对制假造假者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规范与发展的矛盾;要解决我们质量技术监督与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主要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好范文版权所有
第一,解决认识问题,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展观。如果认识一致了、关系处理好了,我们的各项工作也做到位了,我们与企业之间就不会有太多的矛盾。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些观点,有的认为发展经济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可以先发展,有了足够的资金积累,再逐步规范,有的认为必须先规范后发展。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适合现实情况。由于受前者观点的影响,使得少数地方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庇护、放纵假冒伪劣的现象,导致市场封锁,供求失衡,价格上涨,一些企业一窝蜂地上马,低劣产品又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市场的无序竞争和落后。其结果是以牺牲资源、环境、损害他人利益而获取暂时性的蝇头小利,不仅破坏了企业正常的区域扩张,形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也直接导致资源的消耗,规模扩张的受损。因为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本一般来说与合格产品、名优产品也就是低二三十元,但是这种同样占用大量资源的低档劣质品,可能危及消费者的安全,相比而言,风险更高。而持后者观点是脱离实际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个过程的,不讲过程,只要结果是行不通的。所以,我认为针对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应当是有质有量,科学协调边规范边发展,边发展边规范:在规范中进步,发展中完善。讲经济建设发展,并不是某地方建了几个厂,上了某个项目,就协调了、就发展了,而是要看你的产品质量、市场的占有率、诚信度,同时既要讲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就是通常说的gdp的数字,也要考虑gdp的构成,如优质产品的数量、市场经济的秩序、环境保护的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企业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市场准入的一些要求去做,一时达不到的可以积极想办法逐步做到,逐步提高。这样的速度和发展才是良性的、协调的。
第二,从企业自身抓起,切实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如何解决规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主要方面还是在企业本身,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获得最大的利润。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以标准、计量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作保障,以售后服务为措施。形成以质量赢得市场的观念,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具体说,办一个生产企业,首先抓好硬件建设,就是你所生产产品一些基本的工装设备、设施以及采用的标准和技术保障能力、设备安全使用的条件必须具备;其次,要抓好软件建设,主要是制定质量方针、发展目标,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程序文件等等;然后是要以人为本,切实抓好员工的素质和技能培训教育,掌握基本的知识,使其能够适应生产的需要。当然还有其他的方面也需要企业去努力做好。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尽量创建自己的品牌,树自己产品的形象,争创国家名牌称号。这样你的企业才能做大做强,你的产品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因为消费者在消费时,常把名牌产品和诚信好的产品作为首选。而名牌产品和诚信的获得,往往需要企业自身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和考验。
第三、坚持以服务企业为中心,从帮助指导抓基础工作入手,全面提高质量技术水千。作为我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第一要务就是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搞好服务,加强综合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基础和技术保障能力,这些工作在推进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加入wto后企业之间的紧张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国际标准水平,掌握国际通行的技术体系,我们必须引导企业wto规则,加大这方面的宣贯力度,促进先进的管理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而先进的生产力主要是指有高素质的人、一流的生产设备设施、先进的原材料。其最终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产品质量既是一定生产力运行的结果,也是检验生产力先进性的标志。而我们对于质量的监督不能仅仅是对产品作最后的鉴定和裁判。更主要的是
把监督寓于企业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当前,许多小企业质量意识不强,我们必须以引导为主,加大企业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教育的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企业员工的素质,增强质量意识,落实质量责任,推动大多数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建立起以质量管理为重点的现代企业制度;帮助企业搞好采用国际标准和执行国家标准以及制定企业标准的工作;建立健全质量、计量管理体系:也对企业购置、引进的设备进行质量把关,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设备运行安全等,从根本上解决质量水平、技术水平低下和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在企业产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的基础上,要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兴县和名牌战略,帮助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产品免检、原产地产品保护等荣誉称号。并依托名牌产品,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名牌群。对于一些民营、合资企业及个体户、私人等办企业初期时由于不懂法不知法及其他不熟悉有关规定的初次或轻微的违规违法行为,以说服教育、帮助整改为主,处罚为辅或者首次不罚或者从轻处罚。只有这样真正做到以服务促监督,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我们对企业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才能显现出来,我们也成了保护企业的盾牌。
第四、依法行政,打击假冒伪劣,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好范文版权所有本利益。质检部门的工作关乎地方经济发展,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以《产品质量法》、《计量法》、《标准化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这也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的重要手段,但有一点,打假不足为所有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而是为合法经营的企业、名优企业、产品质量合格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那些制假贩假的企业和个人,不是为他们创造不创造什么环境的问题,而是要依法取缔的问题:触犯刑律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也是“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在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中,要做到情为民所系,自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加强对涉及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商)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抓住影响全局、得民心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以市场秩序规范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努力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要做到利为民所谋,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开通便民服务,质量投诉,假冒伪劣、安全隐患举报热线电话12265,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努力提升我市广大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为全市营造良好的消费、竞争、投资环境,为我市经济建设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篇5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重要战略决策,金融部门在支持中部崛起的状况如何?最近,我们就湖南实施中部崛起信贷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当前中部地区信贷投入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普遍存在“六大”矛盾。
一、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信贷作为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经济手段,责无旁贷地要根据产业政策制订相关的信贷政策。然而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却与地方经济发展发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如在近年宏观调控中,国家加强了对过热产业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但地处湖南中部的娄底主要经济增长点即为钢铁、水泥和房地产产业,这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悖,自然地与国家信贷政策相背离。据调查,去年仅该市某商业银行一家不但未给娄底支柱产业涟钢新增一分钱贷款,相反由原来的12个多亿贷款余额退出了7个多亿。从实现中部崛起的角度,需要信贷加大对支柱产业支持,而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却需减少或压缩授信,这自然使得信贷支持难以适从。
二、信用环境基础差与加大投入的呼声高的矛盾。加快中部经济发展是当前的大政方针,为此社会上普遍呼吁银行加大信贷投入。然而,由于信用环境基础差,银行投入缺乏保障,严重制约了信贷的有效投入。一是金融诉讼案件执行难的“症结”久治不愈。去年末,娄底市金融机构共胜诉信贷维权案件1288起、金额9.2亿元,实际执行收回贷款本息1.27亿元,仅占13.8%。如某市一金融机构与某客户发生贷款纠纷,先后经过市法院、娄底中院、省高院三级法院6次判决,前后打了12年官司,65万元贷款虽然胜诉了,但仍无法执行。二是当前区域信用环境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逃债、废债、违约和失信的行为仍时有发生。目前,娄底市乡镇财政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累欠银信贷款达2.3亿元,政府信用无法落实。社会诚信意识薄弱,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屡有发生,从而使银行产生了“畏贷”、“惧贷”心理,有的甚至谈贷色变。据调查娄底市目前已完成改制或正在改制的企业共涉及银行债务36.77亿元,实际落实债务不到3亿元。同时我们还根据这次的抽样调查发现,共抽查到的7家没有改制完毕的国有企业,近两年均未得到一分钱新增贷款,企业改制中的逃废债行为严重挫伤了银行信贷投入的积极性。
三、金融风险防范与扶持弱势行业的矛盾。贷款投入到弱势群体和弱势行业具有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手续繁杂的弊端,因此银行对开办这项业务积极性不高,如小额担保贷款的推广实施,2006年1季度,娄底市共有468名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936万元,金融机构实际发放96笔100万元,占申请金额的10.68%。国家助学贷款在个人征信体系尚不健全,诚信教育不容乐观,以及鉴于以往其它已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不良率高达30%左右的情况下,放款银行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教训,无疑加大了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疑虑。如到今年一季度止,娄底市两所符合发放助学贷款条件的高校有2000多人希望申请国家助学贷款,金额达800多万元,但实际只发放了148人、金额58万元,只占贷款需求人数及金额的7.4%和7.3%。
四、强化风险约束机制与弱化激励机制的矛盾。目前基层银行的责权利不对等。从基层行来说,一方面资金审批权上收,另一方面相关责任下划,且实施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但在承担了很大风险放贷,取得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后,却得不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于是出现了“放得越多,风险越多,责任越大”的意识,造成了信贷经办人人员和决策人员的惧贷心理。目前银行贷款主要向大企业、大行业集中,如娄底市大型企业涟钢在2002年底该单位贷款余额仅22.31亿元,到2005年12月底贷款余额高达72.61亿元,3年时间增长3.25倍占整个全市贷款余额的45.64%。五是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多数要靠第三方提供保证的担保方式贷款。但由于娄底担保制度不健全,又缺乏信用担保机构,担保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从而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
五、信贷审批周期长与贷款时效性差的矛盾。近年来,尽管中央银行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实施的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客户”的经营战略,这使得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大型企业。而对民营企业却卡得很紧,由于其信用等级达到AA级以上的企业很少。各家银行防范贷款风险实施了一系列复杂的办贷手续。报批时间过长和审批环节多,往往造成办贷周期长,一笔流动资金贷款从申请到获得,短者一个月,长者半年以上,申贷企业难以承受,有的企业宁愿向民间借贷,也不愿因等待批贷坐失稍纵即逝的商机。如我们调查的娄底金海贸易公司,该公司被某银行评为AAA级企业,但2005年2月该企业向某家银行申请贷款时,到2005年8月初贷款尚未批下来,企业没有办法,只好进行民间融资,该企业民间融资最高时达到1800万,最少的时候也有500多万。
天津湿地的保护与发展 篇6
杨旭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二班10508150
摘要:湿地是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自然综合体,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含有丰富的物种,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活环境。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本文将介绍湿地的概况、天津湿地存在的问题、解决和发展湿地。
关键词:天津、湿地问题
湿地概况
我国湿地总面积为6594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位,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居世界第四位。虽然湿地面积在世界名列前茅,但人均占有量位于全球一百位以后。湿地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河口湿地、海岸滩涂、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和人工湿地。我国湿地中,人工湿地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约占57.6%。天然湿地仅为2794万公顷,其中的80%为淡水的。
我国湿地的分类
我国湿地分为八大湿地区:东北湿地区位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及内蒙古东北部,以淡水沼泽和湖泊为主,总面积约750万公顷。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下游平原、大小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山地等是我国淡水沼泽的集中分布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地区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海河流域,行政上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和山东。该区天然湿地以河流为主,伴随分布着许多沼泽、洼淀、古河道、河间带、河口三角洲等湿地。长江中下游湿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地区,行政上涉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该区水资源丰富,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为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和水产基地,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滨海湿地区涉及我国东南滨海的11个省(区、市),东南和南部湿地区包括珠江流域绝大部分、东南及台湾诸河流域、两广诸河流域的内陆湿地。行政范围涉及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主要为河流、水库等类型湿地。云贵高原湿地包括云南、贵州以及川西高山区,湿地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省的高山与高原冰(雪)蚀湖盆、噶高原断陷湖盆,河谷盆地及山麓缓坡等地区。西北干旱湿地区本区湿地可分为两个分区:一是新疆高原干旱湿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北疆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及山麓平原—冲积扇缘潜水溢出地带;二是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的干旱湿地区,主要以黄河上游河流及沿岸湿地为主。青藏高寒湿地区分布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
四川省西部等,地势高亢,环境独特,高原散布着无数湖泊、沼泽,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500—5500米之间。我国几条著名的河发源于本区,长江、黄河、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河源区都是湿地集中分布区。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1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过渡性生态特征决定了它的特殊功能,由于湿地是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因此它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动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植物群落,他对于保护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2系统的生态脆弱性。湿地水文、土壤和气候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湿地 统环境主要素。每一因素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改变,特别是水文的变化,当它受到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进而会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改变湿地生态系统。3生产力高效性,湿地生态系统同其他任何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较高。4效益的综合性。湿地具有综合效益,它既具有调蓄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物种、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基本生态效益,也具备为工业、农业、能源、医疗业等提供大量生产原料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作为物种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游等社会效益。5生态系统的易变性,易变性是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表现的特殊形态之一,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水文决定了系统的状态。
湿地的功能
1湿地是重要的水源地
2湿地是生态环境的优化器
3湿地是重要的物种资源库
4湿地是重要的物产和能源基地
二、天津湿地存在的问题
湿地是天津的一大特色,但是近年来天津的湿地面临着诸多问题1.天津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湿地退化,天津七里海芦苇沼泽湿地60%被开垦,沿岸大则几百公顷,小则几十公顷的23个村庄将七里海分割的七零八落,潮白新河是七里海蓄洪客水的来源,又是降海性、溯河性鱼、虾蟹类由七里海到渤海湾生殖洄游的必经之路,潮白新河的开挖与建闸,是上游来水直接泻入大海,减少七里海的客水补充,同时阻断了鱼虾蟹的洄游路径。
2.湿地的污染日趋严重。农业中的大量废水未经过处理就流入水中,造成湿地污染严重。北大港湿地保护区是天津市的重要湿地保护区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周边人为因素的影响,北大港水库库区水体的有机污染指标、总硬度、氯化物等指标 较高,水体污染并且有加重的趋势,由于水体污染,造成生物种群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3体制不顺使自然保护区困难重重。为了保护天津的湿地,天津市建立了四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天津市团泊洼鸟类自然保护区和天津市大黄堡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虽然全部建立了管理机构,也配备了专业的管理人员,但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管理能力低,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解决湿地问题的方法
1我国有多部法律法规涉及到湿地的保护问题,例如《宪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这些虽然涉及到湿地的部分问题,但是,如果想更好的保护湿地,我们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政策、法制体系,通过建立对威胁湿地生态系统活动的限制性政策和有利于湿地资源保护活动的鼓励性政策,协调湿地的恢复和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的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
2致力于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
天津市政府应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向广大群众宣传保护湿地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让人们意识到湿地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我国每年都有世界湿地日和爱鸟周的活动,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积极地组织活动,加深人们对湿地的认识,进而形成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3科学的开发利用湿地
我们要合理的利用湿地资源,在不影响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的开展旅游产业,扩大湿地的利用面,同时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4加强对湿地周边地区居民的湿地文化普及和监督
居住在湿地周边地区的居民如果没有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忽视对湿地的保护,这将对湿地造成无法想象的伤害,大量的农业药物对湿地有着严重的危害,随意占用湿地,使湿地的面积逐渐减少,严重危害着湿地的发展,所以,对这些地区居民的知识普及相当重要,平时的监督工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建立湿地生态用水保障机制
湿地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还必须有基本的生态水量供给,虽然天津市属于缺水比较严重的地区,但从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应尽快建立生态用水保障机制,解决湿地生态用水问题,同时,严格的防范湿地的污染问题,保证湿地的水源质量,以更好地发挥其解毒降污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湿地保护战略【J】湿地科学与管理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篇7
1 无居民海岛概述
1.1 无居民海岛的定义及分类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Ⅷ部分岛屿制度第一二一条, 岛屿制度规定, 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但是并未对无居民岛屿的含义做出界定。我国2003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首次对无居民海岛做出界定。该《规定》第三十四条指出, “无居民海岛, 是指在我国管辖海域内不作为常住户口居住地的岛屿、岩礁和低潮高地等”。根据这一规定, 不作为常住户口居住地的海岛, 即使有人常年在岛上进行海水养殖、旅游和军事等活动, 也被视为无居民海岛。
1.2 我国无居民海岛的分布及分类
我国大于500 m2的海岛共有6 900多个 (不含海南岛本岛和台湾、香港、澳门所属海岛) , 其中无居民海岛占海岛总数的94%, 而其面积仅为海岛总面积的2%左右。我国无居民海岛的数量以浙江最多, 其后依次是福建、广东、广西、山东、海南、辽宁、台湾、河北、江苏、上海和天津 (表1) 。
无居民海岛的分类方式不尽相同,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和划分目的有不同的分类, 有的学者根据保护性开发和生态恢复等原则, 将我国无居民海岛划分为生态型、开发型、居民迁出型及国防型4种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有的学者根据无居民海岛的性质、特点及研究目的, 将无居民海岛分为原生型和后天迁出型两种;也有的学者综合区位条件、资源特性以及环境条件等几个方面的条件考虑, 将无居民海岛划分为综合开发型、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并重型和自然保护为主型3种。
注:所统计的单个海岛面积均大于500 m2.
2 无居民海岛的资源特点及重要价值
我国无居民海岛数量巨大, 是我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财富, 我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 具有无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价值。
海岛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多无居民海岛拥有良好的植被, 可供鸟类、蛇类及其他珍稀、濒危动物栖息生存, 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有些无居民海岛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这些矿产资源不仅是理想的建筑材料, 更具有巨大的科研和美学价值, 尤其是处于油气资源盆地的岛屿更被人们视为海上明珠。除了能提供传统能源之外, 无居民海岛的风能以及各种海洋能资源也尤其丰富, 开发利用这些海岛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些新的能源, 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开发无居民海岛还有利于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岛是划分我国内水、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等管辖海域的重要标志, 1个岛屿或岩礁拥有1 550 km2的领海海域。大量的无居民海岛不仅是海岸防护的天然屏障, 而且某些地理位置特殊的无居民海岛更是军事天然屏障, 被誉为“不沉的航空母舰”, 在我国海防建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
3 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无居民海岛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价值, 但其大多数远离大陆、交通不便、面积狭小、资源单一、生产和生活条件很差, 且大部分地貌类型和地域结构简单, 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小, 稳定性差, 自然灾害频繁,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这些不利因素导致多数海岛长期无人居住, 岛上基本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已开发的无居民海岛也参差不齐, 利用程度低下, 管理滞后, 普遍存在无序、无度和无偿的现象。
3.1 开发随意现象突出, 生态破坏严重[3]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法律和规范, 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基本上处于无序、无度和无偿的状态。一些单位和个人将无居民海岛视为无主地, 随意占用、使用、买卖和出让, 并且进行石料开采、旅游开发, 垃圾和有毒有害废物不合理倾倒等活动, 致使一些海岛的自然景观和地貌改变, 海岛岸滩遭受严重侵蚀, 海岛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造成了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流失。
3.2 开发层次不高, 利用效率低下
无居民海岛目前的开发手段比较落后, 效益低下, 多局限于单项开发, 一岛一用, 对资源的整体综合利用尚处空白。如, 旅游景点的开发局限于单纯的景点观光, 尚未形成兼顾休假疗养和消遣娱乐等内容的系统功能。
3.3 缺乏科学规划, 管理机制混乱
目前, 已开发的无居民海岛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审批制度以及合理的开发规划, 缺乏科学与宏观的指导, 开发盲目性大, 导致目前无居民海岛的管理工作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
2003年《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颁布后, 国家海洋局行使对无居民海岛的管理职能, 但海岛本身由国土部门管理, 生态环境问题按照《环保法》管理, 矿产资源由矿产部门管理。多部门交叉的管理模式造成无居民海岛缺乏统一有效的综合管理, 经常出现缺乏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成本过高等障碍[4]。
3.4 开发成本高, 易半途而废
大多数无居民海岛缺乏电力、燃料和通信等设施, 必须依靠岛外经济体系的支持才能维持。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无居民海岛低产、高耗、开发风险大, 而且台风和海啸等灾害也会对海岛开发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 一些基础条件较差的无居民海岛几乎无人问津, 而有些已开发的无居民海岛也因为资金的短缺而半途而废。
3.5 环境破坏严重, 生态平衡失调
无居民海岛开发带来一定效益的同时, 也给生态与环境带来了影响:重视开发却忽视了自然资源的保护, 如开山取石、山体破坏和植被破坏等;由于开发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 对项目评估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 出现盲目开发, 如舟山桥梁山被当地政府出租给采石企业后, 短短几年, 岛上大部分山体就已被挖空。
4 应对措施的探讨
4.1 完善无居民海岛环境保护法律制度[5]
法律是行动的指南和依据, 加快我国无居民海岛保护的立法工作, 并制订配套的管理实施办法, 可以使无居民海岛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对我国无居民海岛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应本着保护为主, 适度开发的立场进行完善, 制定《海岛保护法》配套的行政法规。通过建立健全海洋资源法律制度, 强化执法机构及队伍的能力建设, 将海洋资源开发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从而理顺海洋各行业主管部门与国家海洋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 协调相关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改变管理职责交叉、条块分割以及权责不清的问题, 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无居民海岛。
4.2加强科学研究, 为无居民海岛的环境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2.1 开展无居民海岛调查, 构建综合信息评价库
鼓励各科研、高校机构和有关部门开展对无居民海岛的基础调查和动态监测, 建立相应的科研平台, 丰富无居民海岛的相关信息, 构建无居民海岛基础信息库。结合无居民海岛的调查信息, 建立有关无居民海岛环境容量评估体系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等评估方法, 构建无居民海岛综合信息评价库, 为无居民海岛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2.2 加大科研投入, 研究无居民海岛环境保护方法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无居民海岛环境保护的研究投入, 既要关注对未开发无居民海岛和新开发无居民海岛的环境保护方法研究, 也要加强对已开发和受损害的无居民海岛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方法的研究。
4.2.3 加强科研、科普和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 宣传无居民海岛的基本情况, 普及海岛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公众的海岛保护意识, 促进海岛开发的公民参与。
4.3 加强政府职能, 健全开发管理体制
建立一套合理的开发管理制度, 从无居民海岛开发前的使用论证、审批和许可证制度到开发过程中的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 再到开发后的审查和奖励制度, 科学地指导无居民海岛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 使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做到有序、有度和有偿。
4.3.1 开展无居民海岛开发使用论证
利用无居民海岛及周边海域的资源, 应进行科学的使用论证。本着因岛制宜, 适度开发的原则, 在尽可能保留原始风貌, 展现其本身特色的同时鼓励开发低能耗和低污染的项目。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不得造成海岛地形、岸滩、植被以及海岛周围海域环境污染或生态环境的损害。
4.3.2 无居民海岛开发的审批和许可证制度[6]
对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审批和许可证制度, 并建立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登记制度, 可以改善目前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滞后、秩序混乱的现状, 真正做到有据可依。
4.3.3 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和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
通过建立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和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 摆脱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强调保护的桎梏,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约束机制, 形成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制度, 对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4.3.4 适时审查制度
每年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对海岛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审查, 如发现非法利用无居民海岛及其周边海域或未按保护方案履行保护义务, 对海岛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 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责令限期改正和采取补救措施, 甚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4.3.5 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奖励制度
贯彻鼓励原则, 可对严格履行海岛保护利用义务、经济效益好或社会效益显著的投资项目进行经济奖励, 以带动相关投资开发人员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无居民海岛的环境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关系到维护国家权益和国防安全, 关系到海洋经济能否更快更好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但是, 无居民海岛本身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当前的开发利用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无居民海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还需要长期的探索、研究。在今后的无居民海岛的开发中, 应以保护为前提, 以发展为动力, 科学有序地组织相关项目的建设, 以期真正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无居民海岛的特性及其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价值。通过对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现状的分析, 指出了我国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存在着不利于我国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无序、无度和无偿现象。基于国内外无居民海岛开发管理的经验, 文章着重从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健全开发管理制度3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如何解决我国无居民海岛开发和保护间矛盾的应对措施, 提出了加大科研投入、研究无居民海岛环境保护方法, 加强科研、科普和宣传教育等措施以保护海岛生态环境, 提高公众意识;提出了开展无居民海岛开发使用论证、建立无居民海岛开发的审批和许可证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以及适时审查制度等, 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秩序的应对措施。为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 适度开发无居民海岛, 探寻合理高效利用无居民海岛资源的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无居民海岛,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李杨帆, 朱晓东, 刘青松.我国无人岛保护与持续利用途径研究:生境更新的方法及应用[J].农村生态环境, 2003, 19 (2) :20-23.
[2]王忠.规范海岛开发秩序保护海岛生态环境[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3, 20 (5) :41-43.
[3]利逸.广东省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海洋与渔业, 2010, 31 (5) :25-27.
[4]陈韧, 洪禾, 胡爽, 等.浅析无人海岛的开发现状及发展矛盾:以舟山地区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2 (34) :125-126.
[5]王琳.无居民海岛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初探[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 13 (11) :35-36.
[6]李金克.开发无居民海岛也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4, 21 (1) :47-50.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篇8
用发展手段解决改革难题
“尽管当时不少人对重汽改革模式颇有微词,但作为有着50年历史的特大型老国有企业,重汽职工达10万之众,一旦破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中央采取“救活式”改革方式是适合重汽实际的,只有先存在才能保证这颗“重磅炸弹”不会爆炸,也才成就今天重汽的发展。”重汽组宣部副部长倪桂祥和《小康》记者谈起重组之初,仍十分感慨。
据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国家经贸委、审计署等机构当时对重汽进行的摸底核查,结果为:以1999年12月3日为基准日,重汽集团资产总额137.58亿元,负债额高达168.27亿元.净资产34.28亿元,负债率为138.49%,累计亏损达83亿元。
债务问题与市场、机制等问题使重汽举步维艰。2000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重汽集团改革重组方案,把主体企业下放地方,山东省随即派出工作组,并组建新重汽董事会、党委会.经理班子,时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分管工业副市长的马纯济兼任新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2001年1月18日,中国重汽正式挂牌成立,由此拉开了中国重汽改革与发展的序幕。
”国有企业的困难越多.说明潜力就越大。企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发展才能战胜困难。”重汽董事长、党委书记马纯济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中国重汽面临的困难发出这样的”另类认识”。
企业改革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机构臃肿、富余人员多的问题。由于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社会保险、医药费.住房公积金等,在处理职工分流时如稍有不当就可能引发重大社会问题。重汽采取的是理性改革、稳步分流的原则与刚性调整、柔性分流的做法。本着先减干部,后分辅助岗位,最后是一线富余人员的原则。同时,采取发扬民主、尊重公议、把发言权交给普通职工,职工除了年龄等客观条件外,还一看前3年的岗位考核得分;二看职工代表的打分。重汽在改革中成功分流5万人,此举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企业破产党组织不破产,下岗不落志、分流信心不散”、”带着感情分流,人员不能一推了之,工龄不能一卖了之,饭碗不能一砸了之,下岗本身就是对企业最大的贡献”等都是当时重汽下岗分流政策的重要体现。
对于“集而不团”的问题,重汽大力实施”瘦身改革”,集团下属设在全国的各种经营类公司达300家,其中大部分为三产,实际上成为集团身躯上的“吸血虫”。对一些与主业关联的子公司,通过体制创新进行改革、移交、分立。集团公司下属潍坊柴油机厂1998年有67个中层单位,重组时纠正过去靠投资办三产,铺新摊子分流主业人员的做法,对一些企业进行改制分流。原来拥有138名职工的潍柴运输公司,改制为潍坊市顺达物流配送有限责任公司,使职工整体剥离出来。重汽的做法是:将原公司资产折款,加上国家用于重汽重组的职工下岗生活费补贴,分解为职工权益.由职工自愿八股,企业领导层持大股,组建有限公司,企业由国企成了民营;对于一些“半社会”式的企业,重汽采取剥离的办法移交地方,大大降低了消耗。同时重汽还规定改制企业5年内不准辞退职工,防止了将职工一推了之。
运用“歇包袱”调理“机体结构”,由自我“瘦身”到”壮体”,从政府“输血式”救助到企业自身培植“造血功能”。“国有企业改革关键的还是靠自身,改革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惟一出路,而发展则是解决改革中面临矛盾困难、保持稳定的最佳方法”。马纯济接受《小康》采访时如是说。
从负债率近140%到年利税近十年个亿
“老马,你简直就是个魔术师”。马纯济已经不止一次受到国外同行的“质问”。
短短五年时间,从资产负债率138.49%到实现年利税近10亿元,这就是国内外重型汽车企业与企业界惊叹的”中国重汽速度”。
改革后的重汽在五年时间里,就实现了重型汽车133800辆产销量。2001~2004年,中国重汽以年平均65%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在全国重型汽车市场下滑近40%的严峻形势下,中国重汽仍然实现产销4.5万辆的佳绩,与高速发展的2004年度持平,在2005年的后4个月中,一直保持着国内重卡产量第一的位置。
发展速度=管理+质量+数量。重汽通过有形与无形两种管理,迅速建立起一套人才合理流动、思想积极开放、机制灵活多变的管理机制。同时,推出“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占有率为营销考核指标的营销体制改革。由直销、分销过渡为经销与改装厂为主,销售人员从千令人锐减到不足400人,而市场占有率却有2001年的不足4%提高到2004年的15%,2005年国内重型汽车产销整体下滑近40:6的严峻形势下,重汽的产品市场份额反而上升6%。截至2005年底,重汽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19.96%。
目前,重汽保持着牵引车全国销量第一,300马力以上大功率发动机全国销量第一,装备十升以上发动机的重型汽车全国销量第一。2003年,重汽出口汽车40多辆。2005年,重汽实现出口整车4000辆,比两年前足足提高了100倍。数据的对比仅仅是重汽重组五年来”重汽速度”的外在体现,更重要的是中国重汽集团在企业外部、内部形成了一套科学、极具竞争优势的运行机制,这才是“重汽速度”得以延续与加速的重要保证。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推荐阅读:
古城的保护与发展05-19
古城镇的保护与发展10-21
保护与发展建议05-29
普洱市矿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讨05-23
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10-30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09-15
我国公路交通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发展对策10-12
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10-14
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08-04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