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24-11-04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共12篇)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1

湿地是不同于陆地和水域的独特的生态系统, 对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净化水质, 调节气候, 蓄洪防涝, 保护生物多样性, 防止荒漠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 除此之外, 湿地的作用还体现在它独特的生存环境上, 它的生存环境对人类的生存, 繁衍以及可持续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湿地的保护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国家应当大力改革以往的不规范体系, 使湿地保护落实到实处,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1 保护湿地的意义

1.1 维护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湿地被誉为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和地球之肾。它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景观方面, 在文化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个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对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它对于平衡生态系统和国土安全都占据着不可替代地位。因此建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是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丰富多样的生物产品以及功能多样性, 湿地的环境适宜众多动植物的生存, 它的保护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所具有的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对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动植物多样化的保护都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湿地的作用, 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去一定的措施, 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统筹规划, 保证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的长期共存。

1.2 有益于应对目前严峻的形势

我国湿地面积较大, 分布较为广泛, 资源较为丰富, 在世界湿地范围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近年来我国在保护湿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剧增, 湿地资源不堪重负, 正在日益减少, 面临湿地资源的减少, 湿地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都将造成一定的威胁和破坏, 甚至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社会效益不能正常进行, 也会造成对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下降。

近几年以来, 很多地方的人们对湿地进行盲目的开发, 这不仅造成了我国湿地数量的急剧减少甚至失去其基本的生态功能, 对我国的水资源供给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湿地的不断破坏不仅能够影响到我国水资源使用的紧张程度, 同时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约束力。从我国整体的情况来看, 我国天然湿地的数量不断减少, 天然湿地质量下降的走势仍在继续, 湿地生态系统仍然面临着极大地挑战, 保护湿地和其生物的多样性已不容忽视。作为大自然的物种库与基因库的自然湿地, 有很多具有极大价值的生物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的潜力, 我们保护好今天的湿地就是保护了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资源。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只顾当前或者只顾局部利益放任湿地遭破坏的局势继续发展下去, 这样会遭到来自大自然疯狂的报复并且会让我们蒙受巨大的损失, 这种报复往大了说会殃及子孙后代。为了拯救我们的生态环境, 避免像1998的洪涝、干旱灾害的发生。我们非常有必要尽快去抢救性地重点保护我国现有的湿地资源, 让自然湿地资源不再丢失, 实现我国湿地资源不断利用的梦。

2 我国自然湿地的现状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 法律不够完善, 意识薄弱

湿地保护是目前社会需要重视的一项任务, 然而现在全社会依然普遍缺乏湿地保护的意识, 没有把湿地的重要性作为基本的政策和方针, 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了解和认识。在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同时, 应当加大湿地知识的宣传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然而目前我国的对于湿地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广度以及深度都不够。近年来, 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对湿地的保护开始法制化。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湿地保护, 使得在国家的许多宏观规划中, 特别是全国土地保护和利用规划中, 无法把湿地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纳入国家的保护范围。在执法方面, 也存在着执法人员不足, 缺少必要的技术装备以及交通、通讯等设施, 影响了依法保护湿地的力度。

2.2 发展的力度严重不足

湿地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 但是目前我国面临着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等一些问题。多数地方性质的湿地保护区仍然没有纳入到同级的财政预算当中去, 国家的湿地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示范工程的建设也没有颁布相关方面的优惠政策。在自然湿地的保护、调查区以及示范区的建设、污水处理、湿地面积的研究与检测、人员的培训、执法的基本手段和队伍扩建等方面都严重缺乏专门的应用资金的支持。由于支持的资金严重短缺, 使湿地的生态恢复能力难以顺利进行, 许多湿地的保护措施和行动很难保证实施, 已经设立的湿地保护区不能正常的发挥其保护的基本功能, 所需要的湿地基础的研究难以顺利进行, 使河床与湖底泥沙淤积不断严重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阻止与治理。

2.3 发展的阻力较大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用地和湿地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明显, 经济的发展对湿地资源与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长江的中游曾经是全国的湖泊中最为集中的一大区域, 19世纪50年代前期, 长江两岸的面积大于10km2的湖泊都与长江相互连通, 湖水的进出比较自由, 生物的种类日益繁多, 比其他类型的湿地拥有更大的防止污染和防洪抗旱的能力。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的施工, 人为地把湖泊和江河的联系切断了, 湿地的面积大大缩小, 造成自然生物的多样性快速丧失甚至造成了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蓄洪防灾能力严重降低, 极大地影响了流域内的经济可持续化发展。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社会效益的急剧减少, 严重的也会造成人们对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3 加强湿地保护的措施

3.1 进行宣传教育, 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湿地的保护是一项社会性特别强的公益性事业, 需要全社会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更要大家共同参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可持续性发展是需要多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一项事业, 对于保护湿地的教育是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国策的基础性工程, 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对湿地保护的宣传与教育,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意识。按照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 通过多种宣传的手段, 提高人民大众对于湿地的各种功能和效益方面的积极认识;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湿地和我们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 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湿地每个人都有责任, 从而让人们都能自觉的参与到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建设中来;把湿地的保护和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带给人民群众, 这样也便于人民群众在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出合理的建议。我们全社会都要转变基本的观念, 从以前的只开发不保护, 转变为以保护为主, 对湿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努力形成一个全社会共同支持并参与的保护湿地事业的良好氛围。

3.2 建设良好的政策体系, 制定保护湿地的相应法规

我国对天然湿地保护的标准应该由单一的环境保护目标向为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积极地生命支持、稳固的生态保障和源源不断的资源产出得综合目标方面转移。因此, 我们要积极建立全面的湿地保护体系, 自然湿地的保护政策应当致力于不断建立完备的利益协调机制和产权制度, 建立起一套湿地保护和管理明确的责任监督制, 通过利用各种经济手段的奖励与惩罚机制, 积极实现社区参与机制的形成。使我国对天然湿地的保护标准达到需要保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生活环境。

4 结束语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 对维护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国家应当制定相应法规, 并监督执行, 使湿地保护的政策落实到实处, 社会及居民也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为促进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碧云.试论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林业勘察设计, 2007 (12) :45~46.

[2]丁冬.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洋地质动态, 2010 (15) :69~70.

[3]叶丽清.论湿地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 2013 (03) :84~85.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2

呼唤一片净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各地新闻不断的报道出各种环境污染的事例,环境污染的整治行动刻不容缓。然而环境污染整治时间长,见效时间慢,治理过程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整治难度之大,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艰辛。

关键字:环境污染雾霾酸雨水资源

环境污染是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一、大气污染之雾霾

(一)、雾霾现象

就以今年入冬以来全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来讲,中东部地区几近“全军覆没”。中央气象台将雾、霾双预警等级从橙色降为黄色,连续七天发布全国性的双预警。其中,6日霾预警升级为橙色,7日大雾预警升级为橙色,截至8日,雾霾橙色预警双发的情况持续了2天。中央气象台分析,此次大范围雾霾过程令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都未能幸免。河北中南部、天津、山东、河南中东部、湖北东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中部及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南部等部分地区出现的霾日数达6至7天。12月8日,随着北风到来,白天,华北地区在偏北风的带领下已脱离雾霾围困。中央气象台表示,华东地区也只需再忍受一夜,就可以在冷空气的帮助下,重新回归到晴冷干净的好天气。9日白天,江苏、安徽中东部、浙江中北部、山东南部、江苏西南部等地的雾和霾将减弱消散。中央气象台预计,随着冷空气势力较前期明显加强。12月中旬南方不会再出现前期这种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秋冬季节冷空气活动少,强度弱,地面风速小,有利于水汽在大气低层积聚;暖湿空气活动偏强将丰沛的水汽输送到东部地区。同时水平方向静风增多,垂直方向出现逆温,相对湿度65%~85%,形成雾霾。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环保部监测司相关官员表示,从目前来看,长三角出现这么严重的雾霾也较为少见,“说明大气污染不仅仅是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也很厉害。”环保部负责环境应急的专家表示,雾霾应急主要还是各个省为单位做,难以做到更大范围的应急减排,比如,有很多车辆在各省之间日常运输,全部限行的话,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目前主要是各省细化方案,区分外地车辆和本地车辆,将限行集中在城区里面。

(二)、治理雾霾的对策

1、政府完善法律。国外治理大气污染立法先行,现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立法尚不完善,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通过立法修订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等,有力的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降低机动车的流动量,实行限行等措施。

2、优化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化石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而避免燃煤污染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3、多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扬尘污染控制力度。减少建筑渣土运输车在带有泥土的情况下上路行驶。

4、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加大环境保护林木的覆盖面积。环保林木能有效净化空气中的尘埃、有毒气体等,是大自然的空气净化器。多一些环保林木,我国环境的自净化能力就会强大起来。

5、提倡低碳生活。节能减排是需要全民参与的事业,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减排意识。需要全面实施绿色转型,包括发展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就每个公民而言,环境的清新需要每个人的力量。从自己开始,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自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大气污染之酸雨

(一)、酸雨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享受物质财富极速膨胀的同时,越来越频繁地陷入生态与环境危机之中。数据显示,近百年全球能源消耗以平均 3%的速度递增,由于大量碳基能源的消耗而引发的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和全球生态系统持续性退化,正使全球遭受更加严重的“生态赤字”。不要以为只有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发展中国家也一直在发展,我国是个燃煤大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5%。1980年全国煤炭消耗量还不过6亿吨,到了1995年就已达12.8亿吨,15年间增加了一倍还多。所以随着耗煤量的增加,我国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一直“名列前茅”。这样大的排放量,我们自然也可料想到酸雨形势是多么危急。

80年代初,重庆南山风景区就有2.7万亩马尾松突然死亡1万亩,这是我国首次发现酸雨造成的急性伤害事件。紧接着在1982 年的三个月内,西南某地区连续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值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但80年代,我国的酸雨也都还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黔和两广地区。到了90年代中期,酸雨已经攻陷了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沦陷范围达270多万平方公里。

据粗略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酸雨污染较为严重的11个南方省区,因森林木材蓄积量减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亿元。其中,四川的森林死亡面积占5.7%,川贵两省按15年计算损失木材约630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30亿元。特别是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相当的严重,像 2004 年,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 22.55 万吨,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几乎30%的中国区域遭受着酸雨的侵蚀。污染的加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决不能以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代价。

(二)、治理酸雨的措施

然而酸雨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做能实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但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认识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

首先,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对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长期的战略政策,在制定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过程中增加对保护大气环境的措施,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应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制定合理有效的整治措施。在技术层面上,我国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增加资金、人力的投入,促使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实用的处理技术,面对比较薄弱的领域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同时应加大这方面的技术革新,特别是洁净煤技术;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熔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

其次,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进一步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加强全民的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教育,真正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思想意识上做到从传统道德观向生态文明道德观转变,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树立对自然的道德关怀。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能够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把利用自然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它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应履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三、水资源污染

(一)、水资源污染状况

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不顾环境的利益,常常采取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企业的高额利润,也使得现在的水资源受到污染。

1953年首先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水俣镇发生,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故称之为水俣病。水俣病是指人或其他动物食用了含有机水银污染的鱼贝类,使有机水银侵入脑神经细胞而引起的一种综合性疾病,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公害病之一。

“痛痛病”是由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山废水引起的镉(C d)中毒。镉是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物质。人体中的镉主要是由被污染的水、食物、空气通过消化道与呼吸道摄入体内的,大量积蓄就会造成镉中毒。

莱茵河污染事件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莱茵河水体遭到的一系列严重污染事件。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莱茵河曾一度成了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在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染料、铜、镉、汞、去污剂、杀虫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人河中。此外,河中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废渣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使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三大水污染事件就是由于人们对于工业化进度的不断追求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所导致的。

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将近有一半的河流都受到了污染,其中以长江、黄河、辽河、淮河等较为严重。经检测报告显示,这些河流的污染水质中含有超标的高锰酸盐、氨氮和石油类物质。另外,还发现在这些河流中干流的水质要好于其之流的水质,没有流经城市的河段要比在城市内流经的河段水质要好。其中海河水洗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辽河、淮河、黄河属于重度污染程度,松花江属于轻度污染,水质较好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就今年上半年而言,2012年12月31日7时40分山西长治苯胺泄露污染河流事件;2013年4月1日昆明东川小江变“牛奶河”事件;2013年2月24日北京密云水库上游存在垃圾填埋坑,威胁水源水质;2013年3月9日到2013年3月12日黄浦江累计打捞死猪5916头,据不完全统计13日到17日15时,打捞起3544头,而最让人担心的不仅是死猪数量持续上涨,而且死猪身上检测出的猪圆环病毒,死猪打捞地正是黄浦江的上游,正是上海市饮用水的取水水源所在;2013年4月27日贵阳境内多条河流污染严重 危及贵阳母亲河;2013年5月2日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2013年7月1日至5日广西贺江水污染事件。短短半年的时间水污染事件被报道出来的就有七起,而那些还等待着人们发现的还是一个未知数。

水污染事件的频发,深刻的说明了目前水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水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环保部发布的《2012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去年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的4929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呈较差级及极差级的监测点一共占了57.3%。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的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大范围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并通过大气污染、渗透等方式,蔓延影响到饮用水水源,直接影响了饮用水源水质,威胁人们饮水安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表示,我国持续20年的水环境污染治理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水污染防治不仅“刻不容缓”,而且还有待长期的坚持。

(二)、水资源保护对策

就国家而言,要积极采取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节约资源,利国利民,在这工业化的时代,水资源不论在生活还是生产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要在保护水资源方面要加大力度。将节约用水、治理水环境提上日程,加大力度建设水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设备。在制度方面,要积极完善保护水资源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加强对水资源使用的管理,科学的利用水资源,促进优质水环境的建设。另外,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在有限的资源里发挥出无限的能量,这才是节约重点所在。水价方面也要有所侧重,民用水和商用水实行不同的价格管理制度,目的在于督促大家节约用水。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采用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惩治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对社会公众进行公布,建立信访举报制度,对举报问题者在得到核实之后,实施奖励措施。

企业设立污水处理部门,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完善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之后再排放。

公民加强监督意识,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反馈树立全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在大多人们的心中,对于水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意识并不强烈,他们错误的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使用的过程中没有丝毫的节约意识。但是,我们知道水资源并不是真的就取之不尽的,它也会有枯竭的那一天。特别是人口基数大、淡水资源紧缺的中国,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势在必行。另外,还要注意水资源设备的检测盒维修,避免因设备的损坏而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新闻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公正合理的披露。

人类社会行为和对自然的加剧破坏改变了自然系统的平衡,导致自然环境加剧变化,就形成了难以处理的难题。我们要发扬可持续发展的精神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充分关注环境,加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质量,自觉参与大气的防治工作,才能还人们以明净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个理想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篇3

杨教授此次讲座的主题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他从教育者的角度,向到场读者分别讲解了当前我国环境状况、环境教育的对象、环境教育的重点、环境教育的发展以及一些成功的环境教育案例。他介绍说,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指导原则就是: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局部污染严重,但是我们的环保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社科院、《环境保护》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自然之友”等各界读者共计90余人,大家饶有兴趣地听取了讲座,十分认真地做了笔记,并就一些国内外环境教育和环境建设问题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4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能给后代人生产生活造成危害的发展形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需要, 指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将生存需要放在第一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 指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 通过人类行为干预及各种综合活动, 有意控制发展规模, 进而对资源发掘的限制, 实现永续利用长期发展的目标。无限制的发展, 也就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经济持续发展能够为生态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随着环境破坏以及重大污染问题的出现, 通过行政手段实施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们越来越认同的共识。现在世界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复杂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就是在人类深刻认识这些突出问题基础上提出的。它充分论述了人类源于自然与自然界密不可分, 只有融于自然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掠夺, 生态的恶化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问题之一。从生态学原理上来说,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达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和谐共生, 持续发展。核心要求就是降低消耗, 尽可能少的投入, 实现最大化的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使自然界内部各种因素相互协调, 物质能量的科学转化率达到最佳, 用以满足人们较高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 也要求人类消费过程中, 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自然和环境的负荷, 使人类与环境找到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发挥效益功能的最大化。

二、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生态和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着资源开发和环境的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融合日益紧密, 可以说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环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有:一是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和自然生态条件及自然资源。环境可以提供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一切原料, 也能保证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营养供给。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发掘各种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利用耕地资源生产粮食蔬菜等, 利用森林牧场生产木材和畜产品等, 使人类形成了许多生产经营等活动。所以环境资源的雄厚与匮乏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效益、规模和速度。当人类掠取资源的速度超过环境支付的水平时, 便产生了入不抵出, 就难以维持继续发展了。二是消费和吸收人类活动产品, 必然会有不能被消耗掉的东西流入环境, 成为污染环境的废物。当这些废弃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的消化吸收能力的时候,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的整体下降。三是环境能够为人类生活提供美好的精神享受。环境除了给人类提供能量, 供给物质基础以外, 还能很大程度上带给人们精神的愉悦。清爽的空气, 优美的环境, 不但使人们心情愉快、精神放松, 更能够提高人体素质, 增强机体活力, 提高整个人类生活水平。所以说环境影响举足轻重,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从现实情况来看, 过度开采、过度排放、过度消耗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往往表现在越是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越是更加严重。环境问题虽然有诸多表现, 但概括起来有两个主要类型。第一, 原生环境问题即第一环境问题, 是由大自然变化原始形成的, 人类因素难以参与或很少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界内力作用蓄积引发的, 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 人为因素难以控制, 致使人类社会蒙受一定的损失甚至于灾难。包括地震、台风等。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摸清规律, 提前预警, 因势利导, 防灾减灾。第二, 次生环境问题即由于人类有目的的活动而引起周围环境发生劣变引起的环境问题。原因是人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不合理发掘资源所引起的环境破坏和工业发展所排放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首先, 环境破坏又可以说是生态破坏。其次, 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和其他物种的繁衍造成危害影响。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要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当代人与后代人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决防止牺牲环境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做法。我们的发展不能只是重视经济发展, 将环境保护分割开来甚至于对立起来。这种发展应是全面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等。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专门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已经成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面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 对于指导全人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实上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 还包括生态资源恢复创造等问题。要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协调污染与保护、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环境、发展与消耗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当代人都能自觉投身到环保事业中去, 直接决定着生态环境自然和谐目标的能否建立;假如公众都不能自觉投入, 主动进行保护, 就很难实现对后代利益的关注, 就必然造成当代人吃子孙饭的恶果, 就会使我们的环境和生态步入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48

保护与发展 篇5

规划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借鉴 和 SWOT 分析法来确定风情园的发展思路。通过关注周边景区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差异定 位和联合发展,借助拉萨知名景区旅游发展带 动自身发展,避免恶性竞争。通过整合西藏自 治区各地区的特色民俗风情,因地制宜地运用 实物再现、动态展示、重组等方法,打造特色 旅游项目及产品,与其他各旅游区共享客源,共同提升拉萨市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形象。通 过与娘热民俗风情园等具有竞争力的自然观光 类、文化观光体验类、休闲度假类等不同类型 景区的竞合分析,以寻求差异化和比附式的定 位方式,打造区别于周边垄断性资源的特色,并充分利用布达拉宫等资源的带动效应与自身 形成优势互补,进而完善拉萨市的旅游空间格 局、功能及产品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规划从科学合理地 开发西藏民俗资源的角度,从促进拉萨市旅游 业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以及配合拉萨打造国际 著名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角度,依托拉萨 市次角林沟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围 绕藏文化,突出 “历史为脉,文化为魂,生态 为本” 的主题,以 “延续藏族文化,展现藏族 风情” 为表达方式,主打 “雪域圣樽” 的主题 形象,确立了与拉萨市定位国际旅游城市发展 目标相匹配的规划导向,将其作为带动拉萨旅 游新一轮发展的 “引擎动力” 区、西藏旅游的 “窗口” 地区、西藏非季节性旅游的著名品牌、拉萨市现代服务业集中示范区以及西藏自治 区、市政府接待基地进行建设。在此基础上,打造西藏自治区最大的民俗风情园,填补该地 区缺乏专业强、规模大、档次高的综合型文化 体验区的空白,成为境内外游客深刻了解、阅 读、欣赏西藏文化精华的重要的体验式窗口。结合基地特征打造以民俗文化体验和休闲康体 为主导方向,集展示藏族文化、体验藏族民 俗、感受雪域风情于一体的综合型藏文化体验 旅游区。规划强调挖掘藏文化底蕴,完善拓展 会议、科教等特色旅游产品,通过旅游功能与 休闲度假、特色产业等功能的完美结合,力求

经济效益最大化,以打造西藏自治区品牌型的 休闲胜地和拉萨市旅游 “新地标”,从而成为 拉萨市定位国际旅游城市的重要支撑。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 篇6

关键词:水稻保护;环境发展;环境友好;协调

1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的内涵

1.1 水稻保护水稻的保护是提高水稻总产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业上对于水稻作物的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对水稻进行保护,包括栽培、种植、生产等各个环节,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要主要水稻生长对外界环境和客观因素的要求,另外还要采取防御措施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保证水稻的生长有稳定适宜的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我国对农业的重视程度极力地加大,对水稻进行有效的保护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事了。此外国家和政府也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来对水稻进行保护,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水稻是我国国民的主要粮食作物,只有合理有效地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水稻的措施,才能保证粮油业的蓬勃发展。

1.2 环境发展环境的发展和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环境的恶性发展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我国相关部门已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对保护环境做出了明确的要求。退耕还林还草的举措使得我国的可种耕地面积在逐渐地减少,这个举措虽然使得环境保护得以有效实施,但对于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来说,大大地减少了其生长的数量与面积,对水稻的产量增长是很不利的。因此说,环境发展和水稻保护之间有着必然的关系,实现两者关系的权衡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2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的关系

2.1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互相制约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对于水稻的保护措施是多方面的,比如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合理地施肥来促进水稻的生长状况,这个过程中毋庸置疑地会对环境的友好发展带来很不利的影响。所以说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不是互相孤立的,其中的一方面在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对另一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对水稻的保护中,很有可能会危害到环境的和谐发展;反过来,加大环境保护,则会大大减少水稻的种植和保护力度,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2.2 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互相促进关于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外界的环境对其支持才能加速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的产量;另一方面,水稻本身作为一种农作物的生长,它能创造潜在的价值促进环境的友好发展,比如水稻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可以加速空气的循环,可以促进地球的绿化等等,

3 实现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双丰收

3.1 采用新技术进行水稻保护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水稻进行保护,包括解决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只有不断地将这些问题加以改进,才能够实现水稻产量的飞跃。在水稻的耕种、生产的各个环节,要善于将新技术引入到水稻种植之中去,以机器的工业化代替人力的劳动,这样既能大大地提高水稻种植和保护的效率,同时也能够节省不必要的人力劳动,这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大大地节省了水稻种植的时间。采用新技术对水稻进行保护,这样的效果将更加明显,能保证面面俱到,不会产生遗漏,所以这对水稻的保护是很有利的。

3.2 注重水稻环境的改进水稻的生长环境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长质量和水稻的总产量,因此要格外地关注水稻生长环境,做到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温度、阳光、水分,同时要合理地施肥,做到不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危害。外界环境对于水稻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可控的客观环境则一定要精准地把握好,让它为水稻的生长提供最优质的环境条件;对于不可控的外界环境,比如极端天气的出现,要努力地加强防御措施的改进,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视水稻生长环境的改善,对于水稻的保护是至为关键的,说到底,水稻的生长环境就决定了水稻的生命。

3.3 协调好水稻保护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水稻的保护和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因此既要重视水稻保护和环境发展的同时进步,还要保证它们之间不会产生冲突,应努力地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尽量地抑制制约关系,放大促进关系。在对待水稻的保护时不能苛求过量,而是要统筹兼顾,注意环境的发展;但也不能对环境有过多的发展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减少了可耕作的面积。因此,要努力地做到水稻的保护工作,同时要想尽办法来保护我国的环境发展。总之,协调好水稻保护和环境发展的关系,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和环境发展的关键。

4 结语

论保护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7

1在经济发展大潮下我国的环境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走上正轨, 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我国已经将环境的治理放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由于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对环境一贯以来的不够重视, 导致目前的遗留问题严重。总体来看, 我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1环境保护政策不力

对于环境的保护活动, 想要得到重视并且顺利展开, 极大程度上有赖于有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但是我国国土广大, 且对于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相对落后, 这就决定了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以及法规方面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落后。由于地域广大, 在已经得到确立的环境政策进行实施的过程中, 还有可能出现执行不到位难以落实的情况。而对政策落实的不到位, 直接会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 一旦水体、大气无法再承担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甚至是生存都会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 经济的发展终将失去其存在意义。

1.2环境污染遗留问题严重

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一直充分关注经济的发展。但是鉴于发展初期的艰难背景和资金的严重不足, 我国在当时采取了一些相对粗放的发展方式, 对于能源和人力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大。初期的发展方式没有, 也没有力量对环境作出过多的考虑。但是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以往的人力资源密集型向资金以及知识密集型发展转变, 并且从经济发展角度看, 对于能源的依赖已经相对减轻。但是曾经相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 已经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难以消除的危害。水体污染, 对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气候和天气的变化都成为了目前不能忽视的环境问题, 甚至直接影响着我国居民生活的安全。

1.3绿色科技亟待发展

我国绿色科技的起步并不早,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约。一直到最近的二十年左右, 绿色科技才受到社会的关注, 而对于绿色科技的研发, 人们也投入了更多的目光, 吸引了很多社会经济主体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但是这并不能改变我国绿色科技相对落后的局面, 新能源的利用不足等问题仍然再继续, 同时绿色科技还基本上都掌握在政府的手里, 社会自发性对于技术的研发力量严重不足。

2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若干对策

通过上文对于我国在经济发展大潮下的环境状况特征分析,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塑造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

2.1构建信息闭环, 加强环境保护政策落实

通常而言, 政策的出台都是晚于事件的发生。发生了一个事件, 为防止类似时间的发生, 出台相应的政策, 这是一个较为正常的流程。我国国土广大, 无论是事件的发生, 还是政策的落实, 自上而下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种状况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环境保护行动, 有鉴于此, 应当着力于构建通畅的信息传输渠道, 确保最基层的数据以及信息流能够直接传达到较高层, 避免中间环节对于信息传达的疏漏和扭曲。在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的基础上, 加速信息流动, 这样的信息通道, 在将来也必将会成为环境保护工作重要的宣传战线。

2.2加强宣传, 构建技术经济产业环境

绿色科技, 无疑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有利武器。无论是改善目前已有的污染现状, 还是从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尽最大可能降低经济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情势看, 绿色科技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最主要的表现是绿色科技绝大部分仍然控制在政府以及研究机关手中, 这样的绿色科技在开始的时候就多多少少存在一些脱离市场需求的问题, 而当研发成功时候, 如何走入实际生产也是一个瓶颈。有鉴于此, 应当加强宣传, 充分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推动他们加入到绿色科技研发活动中来。必须看到, 绿色科技对于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达成环保目标, 更在于其不可忽视的经济意义。目前我国处于极大的环境压力之下, 绿色科技必将飞速发展,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中国问题, 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问题同样存在, 因此不论谁, 只要能够走在科技前沿, 毕竟受到整个技术市场的追捧, 进而引发绿色科技自身的经济价值。

2.3构建完整产业环境

无论是有着极强地域特征的产业圈, 还是稳定供求上下游关系的产业链, 都十分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 同时同行业在更多相互交流的基础上, 不仅仅有利于盈利能力的提升, 对于环境保护方面同样意义重大。完整的产业环境, 有利于产业内部知识信息的流动, 因此无论是对于经济主体自身的成长还是绿色科技的进一步繁冗都意义重大。

3结论

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柱, 因此环境保护工作必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经济需要依赖于环境向前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提升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有助于维护环境质量。以我国目前的状况看, 只有对二者充分重视, 不能有所偏废, 才能维持经济稳步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8

1 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1世纪最大的文化是环境, 最大的资产是生态。”这种观点越来越多被人们所认同。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舒适性资源, 是人们观光、游览、休闲等旅游活动的主要对象和客体, 一方面是发展旅游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是发展旅游的依存条件。巩固和强化旅游环境资源价值观, 重视其环境价值, 为了适应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需要克服以损耗旅游资源和恶化生态环境的方式换取经济效益。

1.1 旅游资源的生态依赖性

中国的旅游业在近二十年多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旅游产业化的程度经过初期的培育与建设, 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相对完整的产业系统。通常情况下, 旅游业的成功与自然自然环境所具有的吸引力带给旅游者的愉悦息息相关。

任何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一定的空间才能进行与发展。旅游业是一个依靠自然禀赋和社会遗赠的产业,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及其价值共同构成了吸引旅游者的力量。因此, 旅游产业一方面依赖生态资源的供给, 另一方面依赖于生态资源保护。另外, 自然景观的不可再造性和不可移置性, 在一定程度上, 使旅游产业完全依赖自然可再生性。

(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所谓自然旅游资源, 是指在地球表面具有旅游价值的景观, 是人类大力开发下得以保存下来的经数亿万年演化的珍贵景观, 它是旅游活动的基础环境, 自然旅游资源所处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它所突出的是物质的物理特性, 特别强调人的官能感受, 自然美的形态, 和谐的色彩, 音响等美感, 使其具有观赏价值。物种的多样性能给予旅游者不同的感觉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群落外貌的差异及季相变化极具旅游观赏价值, 而群落的内部环境光照、温度、湿度等与外部环境存在差别, 能满足人们疗养、保健等目的。生态环境成为生态旅游的绝对吸引因素, 在旅游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

(2) 人文、社会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几千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人文旅游资源以形写神表现出历史文化的内涵和韵味, 突出一种历史特性, 是将动态的历史静态地显示出来, 而社会资源则是人为载体的一种社会现实, 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 人文社会旅游资源是人和自然共处的历史展现, 它动态平衡中不断调适, 最终以和谐状态存续到现在, 我们对历史的传承必须维持这种社会生态的平衡。

1.2 旅游资源的环境价值

旅游资源并非独立存在, 从形态上附属于土地面附着物, 如森林、河流、滩涂、草原、文物古迹等, 而且它往往与更广范围的气候、生物多样性结合在一起, 因此旅游资源很难从自然资源或环境中单独剥离出来。旅游资源具有价值难以市场化、无法分割和不可交易等许多环境资产的特征, 属于环境的一部分。

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1) 满足人类对旅游业的发展和资源本身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2) 满足其所处生态环境系统的需要, 维持所处区域基本生态过程的健康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处于极为脆弱的生态区, 旅游资源的环境价值越来越突出, 其环境价值主要体现在物质、容量、观光、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价值, 符合旅游资源特性的自然资源往往具有以上价值。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合著的《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 提出了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理论, 该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之和共同构成环境资源的全部价值。 (1) 所谓直接利用价值是指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食品、医药, 以及工农业生产原料、景观娱乐等带来的直接价值。 (2) 所谓间接利用价值是指维持生命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 净化环境, 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等支撑与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等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 选择价值是人们愿意为保护环境资源以备自己将来利用、子孙后代利用、别人将来利用的支付意愿。 (4) 所谓存在价值是指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的价值, 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

1.3 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正负影响

(1) 正面影响。在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方面, 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 进而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在一定条件下, 为环境保护和改善奠定物质基础, 并且对环境保护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 人们工作、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为此, 人们渴望回归自然, 并对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给与高度的关注和认可。在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方面, 旅游确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发展旅游改变当地居民的观念, 同时增强他们对环境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当旅游给当地居民带来实际利益时, 这种作用会更加明显。同时, 政府观念也会改变。肯尼亚的安波沙提国家公园, 每年的旅游创收达800万美元, 而养牛业创收只有45万美元, 当政府意识到发展旅游业可以赚取外汇, 就颁布“禁猎令”, 建立多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发展自然旅游和生态旅游, 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还让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 负面影响。旅游业并非是人们长期所认为的无污染行业, 在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也产生各种废物, 在一定程度上, 其所产生的“旅游公害”难以弥补对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

旅游开发建设会对土地造成占用和浪费。机场、车站、码头、宾馆等设施的不断建设, 占用浪费了大量土地和耕地。例如,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但与此同时, 不合理的规划施工、过量接待设施的兴建以及大量游客的涌入已经使公园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使植被、空气和水体都不同程度遭受了污染和破坏。

游客的各种行为也会导致对野生动植物的破坏, 游客对野生动物的消费行为, 会直接导致捕杀, 除了吃之外, 游客还喜欢购买动物毛皮、象牙等动物制品。游客购买稀有植物的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当地居民进入保护区采摘天然稀有物种, 导致大量奇花异草濒临灭绝。据统计, 我国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35年来, 已有27种植物群数日趋减少, 有7种已经灭绝。

旅游活动是外来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双方的价值观、社会观、道德观在整个过程中也会进行渗透, 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尤其严重。例如在四川泯江上游的羌族地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原本“十里不同羌”的羌族, 由于盲目仿效其它羌族的服装, 使不同地区的羌族在服饰上日趋相同。原本淳朴的民风也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严重衰退, 无偿互助变成争夺客源, 中青年人以家传物品为幌子销售造假商品, 并强制游客购买商品, 导致旅游目的地犯罪行为增多。

2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

当代旅游高速发展之时, 旅游带来的种种环境破坏也与日俱增,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业的关注。旅游是人类发展行为的一种具体方式, 对资源有着很强的依附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的发展、保持环境资源效用的持续性,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中国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实现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根本上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摒弃旧的传统发展观, 树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 并将其落实到各项实践活动的指导中。

(1) 资源计划原则。旅游景点的开发都不可避免会涉及土地资源的占用问题, 在很多情况下, 旅游景点的开发都要以牺牲土地的其它用途为代价。在决定占用某块土地进行旅游项目开发之前, 要对其所有不同用途可能带来的社会收益和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进行比较和权衡, 尽可能使这些资源的配置符合当地目前和将来的最佳利益。1990年在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 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在向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旅游行动战略》中特别强调指出, 可持续旅游发展要求所有开发决策都应反映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合理配置。 (2) 临界点原则。在旅游开发和开展旅游活动方面, 要将对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使用控制在不会导致该地环境的质量发生任何不可接受的变化限度内。自然环境对某种污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 一旦过量就会出现环境恶化问题。 (3) 预警原则。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涉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面对拟开发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开发性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可能会造成恶果的情况下, 要假定项目的开发和旅客活动的开展肯定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采取预警原则的意义在于要求那些准备开发和使用旅游资源的有关企业与组织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要对其开发工作有关的环境保护承担责任, 以确保其开发行为不会对当地环境造成重大破坏性影响。

2.2 旅游生态开发与生态旅游

旅游生态化是针对人类应对环境危机, 适应“回归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需要提出的。生态思想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世界环境运动的背景中, 生态化将通过对观念、技术因素的渗透及单独的生产力因素成为产业经济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环境基础。

生态旅游是一种有限制的旅游方式, 对旅游者的人数、旅游行为、旅游者经营开发模式等都有一定的限制。普遍认为, 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对生态旅游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生态旅游仍然暴露出不少消极问题。 (1)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规范的要求, 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了解不深, 多只停留在森林旅游、野外探险等表面形式,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处处可见, 但多数无法满足生态旅游的基本要求。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在生态旅游方面, 生态旅游的供求不平衡, 不适应是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人均数量较少的生态旅游资源、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生态需求之间存在供求矛盾。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国, 在数量扩张的发展态势下, 单纯依靠生态旅游来完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是不切合实际的。

旅游生态化概念的提出, 不是旅游方式的转变, 而是旅游科学发展理念的确立。旅游生态化, 是采取一切生态保护的手段, 将旅游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开发经营中最大化地采用各种生态手段保护环境, 把旅游产品的建设、生产、消费、经营和服务的全过程打造成一个生态化的过程。

3 结束语

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摸索一条双赢的路, 让旅游与环境共存共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摘要: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 环境是前提。旅游是依附环境而发展的。对于景区来说没有优质的环境就不能吸引游客。为此, 本文对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进行阐述, 分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旅游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环境,旅游业

参考文献

[1]雷石标.论海南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12) .

[2]马雪.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差异及推行措施[J].价值工程, 2010 (12) .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9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现在我们经常探讨环境保护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环境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现在很多商人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 为了换取更多的利润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大肆的破坏周围的环境, 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 使我们不能承受的。尽管现在我国坚持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真能为了经济而舍弃其它么?我们能为了经济建设而放弃对环境的保护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后果我们能承担么?答案当然是不能。如果我们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了周围的环境, 我们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续下去, 那时人类就像一滩死水难以流动。因此, 我们必须要对环境保护问题起到足够的重视, 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要保证经济发展不超过环境的负载量, 保持生态环境平衡。另外在开采各种自然资源时要将其控制在环境能够自然恢复的范围之内, 这样才能使地球上的资源满足人类长远发展的需要, 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解决目前经济发展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 我们在进行环境建设时, 不仅有益于生态环境, 还可以间接地创造经济价值。这说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是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我们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2 控制、优化人口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为环境的最大破坏者, 人类是不能推卸责任的。我们在利用自身的能动性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时, 就会对地球上本来的生态结构造成破坏, 也会改变地球本来的面貌, 如果我们过度的对地球进行改造就会对地球产生较大的破坏, 如果我们采取温和的方式改造地球那么就会降低对地球的破坏。所以, 我们必须要提高人们的修养和素质, 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这样才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才能真正承担起人类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现在我国人口数量在逐渐增多, 据今年发布的最新数据, 目前我国有人数已达到1339724852人, 在这样一个泱泱大国, 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骄傲的说着“人多力量大”, 现在, 我们对很多东西的要求都不是在多, 而是在优, 人也一样, 特别是在众多人口的国家, “优”就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我国提出了“优生优育、晚生晚育”的政策, 也实行了计划生育, 以提高我国国民素质, 优化我国人口。相比以前, 这些政策收到一些可观效果, 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着重男轻女或者是“多生”的思想, 也还有“亲上加亲”思想的存在, 这些思想特别是在边远地区最为明显, 这些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的思想还没有消除, 体现了宣传工作的不足, 也体现了实施方面的不足。所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我们不能只注重政策的颁布, 更要注重政策的实施,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给他们做思想工作, 使这些“先进”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中, 最大限度提升全国人民的素质, 做到“釜底抽薪”, 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3 节约、开发能源是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我们目前使用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 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再加上我们国家有这么多人口, 能源短缺问题在我国也日益突出。在有限的资源里, 我们既要满足当代的需求, 又不能影响我们后代子子孙孙的正常使用, 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从小事做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要节约一两煤, 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 养成一个勤俭节约的习惯, 让这些资源都用到实处, 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提高它们的使用效率。

另外, 在节约资源的同时, 要不断研发新能源, 比如说现在普及的太阳能热水器、风能发电站、水能发电站、沼气池都是不错的新能源,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的能源危机。还有一些核能、地热能、氢能源等也都是不错的能源发展方向, 特别是氢能源, 它的无污染与高能量特性深受人们喜欢, 只是在氢能源开发上还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问题, 导致没能普及。现在我们都喜欢讲创新, 创新能力是开发新能源的得力助手, 所以, 国家应该大力鼓励人们进行创新, 以尽早的解决我们资源短缺的问题, 使我国资源能够得到更长久的运用。

4 加强环保工作, 进一步推进可持续道路的发展

近几年, 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强有力说明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虽然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的使用为人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但使用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却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给人类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就要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在给予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的同时, 也制定了一些法律, 例如环境保护法、海洋法、森林法、大气法、矿产法以及退耕还林等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 也收获了不错成效。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次性筷子铺遍了全国各地的“强大势力”, 也看到汽车尾气漫天飞舞的“壮观景象”, 也看到了那个被我们捅了一个大窟窿的臭氧层空洞的“壮丽景观”, 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强有力的体现了环境问题中存在的问题。所以, 在环保工作上, 我们还应增加环保宣传力度, 提高人们对环保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让全民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以推进我国可持续道路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 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

结束语

我们都知道环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为了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我们要从根源解决问题,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 并提高他们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这样才能使人类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长发.浅谈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J].价值工程, 2011, (3) .[1]于长发.浅谈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J].价值工程, 2011, (3) .

[2]马绍峰, 宋德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9, (17) .[2]马绍峰, 宋德新.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9, (17) .

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10

1 环境保护的实质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了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通过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旨在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比于以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 现在的技术手段无疑是最先进的, 但是, 正是由于这种空前的技术力量,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酝酿着环境危机, 所以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从我国目前环境的实际情况来看, 保护环境已经成了迫不及待的首要任务。在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即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肯定大自然存在的价值, 把人与自然划分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整体, 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当作追求的目标, 才能够进一步发展经济, 同时, 也保证着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旨在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与环境承载力的背景下, 既要满足当代人生活的需要, 又不能损害下一代生存和发展的利益, 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换句话说, 只有把这个密不可分的系统即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发展, 才能既达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海洋、淡水、大气和森林等资源和环境, 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拥有丰富资源和良好环境的前提下, 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作用上看, 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 而且同样要满足我们的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从时间上看, 可持续发展是有利于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消除了短时期内的发展, 以牺牲当前的利益换取将来稳定发展的疑虑;从范畴上看, 它以全面的问题代替片面的问题, 除了个别区域存在的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 还有众多区域的, 甚至是全球的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内容上看, 可持续发展不是简单具体地指某个方面, 而是综合的全方面地统一协调发展, 是把各个方面即环境、社会、资源等于统一体的整体运行状态。因此, 相对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 可持续发展都是两者共同追求的最理想的境界。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

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二者不可或缺。首先, 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保护环境, 只有自然环境被真正有效地保护, 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才能够进一步实现可续发展。环境保护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的基本保障, 因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已经不是简单的满足于物质上的需求, 而是把创造更适合人类的居住环境作为更高一层的目标而努力实现。再次, 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标准, 因为根据可持续发展基本含义的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性的理念, 可以保证环境保护顺利的进行, 改善全球不断恶化的环境现状。

3.2 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 来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 这是我们人类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保护大自然的正常秩序为底线;同时又必须尊重自然事实, 维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 因为这是我们人类的义务。反过来也可以看作环境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 在别人看来, 这是一种权利, 但对自己来说, 这就是一种义务;环境权利和义务也是互相依存的。可持续发展认为, 在保护环境方面, 我们享有环境权利的同时也有必要履行环境义务。

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现状, 在满足人对自然资源更高需求的同时, 更多地帮助自然恢复其正常状态, 来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来达到可持续发展。

3.3 意识的重要

人们有必要摒弃对自然的传统态度———即从不惜牺牲环境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观点出发, 急功近利的为我所用, 只要是人类是需要的, 就可以无所顾忌的开发使用,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可持续发展本着和谐性、共同发展的原则还要求普遍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树立起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观念———即把人类仅仅当作自然大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 用生态可持续的观点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 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和谐相处的新观念。除此之外, 还要使环境保护教育的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 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 但出现的环境问题逐渐扩展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已经不再是区域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 而是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这是因为一方面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以及城市化进程中过多的转移垃圾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 一些国家由于工农业的发展需要, 盲目地过度开发环境资源, 使得自然的供给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索取的速度, 很难再维持可持续发展, 甚至已经出现了全球环境不断恶化的方向。

4.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4.2.1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

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和地区分布, 通过经济手段和政策鼓励控制生育。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以实现人口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2.2 环境保护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在工业生产中, 要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 开发新能源, 以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核心, 还要进行技术创新, 以集约型生产模式代替粗放式生产模式, 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耗资源, 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4.2.3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生态知识普及和教育, 培养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朴素的审美意识。要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思想, 让企业清洁生产, 让消费者绿色消费。

5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全民应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让每一个人为祖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业而努力,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博伦.论《环境保护法》对解决环保问题的不足[J];法制与社会, 2011, 102-156.

[2]许祥左.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C].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12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三) , 2010, 4-8.

[3]陈国阶.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 :3-7.

[4]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 2011 (3) :4-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篇11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原因与对策

随着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但是也同样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环境恶化的加剧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当今社会上的头等重要的事情之一了。众所周知的是环境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因此本文就对环境保护和可以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针对现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一些方案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为保护环境和构造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一点我们要知道的是要想处理好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要对环境的保护工作措施做到位。当今的社会为了发展就不顾一切的破坏环境,对环境的不重视,完全就是只想到现在的利益,完全没有顾及到长远发展,要是长久这样下去会对往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为了与环境和谐的发展,就要重视处理好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和社会的建设中要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高度和谐, 因为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致统一。不然的话,若是我们只是为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本就不考虑对环境的保护,重视眼前利益不考虑子孙后代的长久发展,这样就会导致统一遭受破坏,造成更大的严峻局势。这样既不能保证人们发展的需求,环境还得不到保护。

二、现在所存的环境问题

现如今世界上的大体环境状况是:局部在改善,总体在恶化。现在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环境在被污染和生态在被破坏,虽说,目前世界上在对保护环境的工作还是做的不错,但是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下面我们就看看现在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大气污染严重,造成这一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煤炭的燃烧、汽车尾气的排放,其中煤炭的燃烧是造成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原因。大量的火电厂为发电,需要燃烧很多的煤炭,烟筒排放出的大气悬浮颗粒甚是好多。对于一些地区在冬天为了取暖也同样需要燃烧煤炭也会排出很多的大气悬浮颗粒。还有的是在一些地区还燃烧了含有大量硫化物的煤炭,在那里会经常下酸雨,对大气同样是有害的。到了当今随着汽车的急剧增加,汽车尾气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其次还的就是对水资源的缺乏,虽说,在近些年来国际上对工业排污,加强对废水的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对于城市生活排污水量却是日渐增多,其中对生活用水排污的处理进度远远跟不上其排放的速度。还有就是一些国家严重干旱少雨,就造成他们对地下水过度开发,这样水资源的供应更加缺乏,有些严重的更是对人民饮水安全和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对于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造对成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总认为对这些环境保护属于大事,我们是个体对大环境的影响不大,认为这是国家政府部门要管的事,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一种观念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与我无关紧要。还有就是人口在不断的增加,虽说目前有的国家的人口出现了负增长,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在增长的,就像印度以及我国就还是在快速的增长的,这样就会对资源的需求增大,消耗也会加剧。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就会肆意大理过度的开采,对大自然造成破坏,造成环境恶化的严重。

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对更好的对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首先要加强自身对保护环境的意识,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正确认识到保护环境不单单是国家政府的事,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保护环境和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不浪费每一度电、每一点水做起,使每一个人都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其次还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因为缺乏约束的东西人们往往会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为了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对环境保护颁布相关的法律条文来对人们进约束,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要跟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其有规划的,有重点的颁布相关法律,使其在发展的时候更加规范化,这样才能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兼顾到对环境的保护,做到在不破坏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发展, 使人与环境可以和谐共处,只有这样坚持的发展下去,我们的一切才会协调,因为不仅满足了我们的现在利益,又能给子孙后代有发展的空间。为此我们要改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尽可能的形成生态,与环境友好的模式来对其进行发展,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算是可以做到对环境的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宝成.浅谈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08:236+246.

[2]仝国强.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02:62-64.

屏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篇12

一、屏南传统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文物考古资料表明, 远在三千年前就有先民在屏南境内繁衍生息。屏南前属古田管辖, 至清雍正十三年 (公元1735年) 因“辖域辽阔, 政务管理鞭长莫及”, 故分县而治, 设县治于翠屏山之南, 双溪之汇, 是为“屏南”。屏南立县的历史, 是从双溪开始的, 屏南建县后, 属福州府, 二百多年作为县治中心, 使它积累下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色彩。

屏南县现有双溪古镇、头、下等文化古村 (图1) 。其中双溪古镇已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 是古代闽东沿海通往闽北山区的重镇, 至今尚保留有大量文物古迹, 如福建省仅存的土木结构的孔子庙、古朴巍峨的瑞光塔及大量清代古民居。屏南古民居气势恢宏的深宅大院较少, 现存规模较大的仅有门里“五落大厝”、双溪“盖屏厝”、北乾“佛仔厝”、北乾“村水门里”、岭下“太府堂”、忠洋“修敬堂”、路下“下四幢”等二十几座, 但精致典雅的不少, 只是不够集中。这些分散在几十座古村落中的古民居, 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是人居文化的精华, 是屏南最具特色的乡土建筑, 是传统乡土建筑的代表作品, 具有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也是一种无法再生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以木结构为主的古代建筑, 保存不易, 因而显得更加珍贵。

今天我们看到的传统古镇, 基本上是明清以来, 建立在单一的小农经济基础上的, 这从城乡聚落分布的体系、聚落本身构成和结构, 乃至单栋建筑的模式, 都看得非常清晰。但是, 今天和未来, 传统的小城镇分化和演变将异常剧烈。屏南县的传统民居和乡土聚落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冲击的影响而不断发展。

二、屏南传统聚落的特色及其存在价值

(一) 传统建筑特色

屏南古民居属于典型的南方天井民居, 其基本格局和外观、内饰与徽州和江浙一带的古民居有相似之处, 但又具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民居大都为两层两进三开间格局, 七柱十五檩穿斗式构架。垒石为基, 筑土为墙, 杉木构架, 泥瓦盖顶, 具有抗震防潮、冬暖夏凉的特点。先民们按照江南民居风格, 根据屏南的地理条件, 利用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 结合他们的聪明才智, 把屏南的农耕文化融进乡土建筑, 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古代民居。从屏南在双溪立县开始, 当地的商业就相当发达, 而且此地是连接闽东闽北的要道, 是四里八乡货物的集散地, 所以临街都是店面, 街道五六米宽, 两旁大多是单间单层或双层的木质房, 间或有几座土房, 高高矮矮, 连成一片无声的韵律。

(二) 古镇空间特色

屏南县的古镇老村大多坐落在“青山环绕、碧水潆洄”、宜耕宜居的高山小盆地中, 依山面水, 宅院毗邻成群。在空间形态上, 一般传统聚落都是切割了自然, 围聚了民居, 然而聚落内部民居建筑又围合了街巷空间、中心广场或场院空间及其他小空间 (如井台空间) 等等;院落式民居则既封闭外墙和建筑又包容着连贯着大自然的院落——天井空间。街巷空间、券门洞加以分割处理, 就形成了宜人尺度的小空间, 既内又外, 具有双重品格。相比较而言, 屏南传统聚落的民居格局则略显局促而封闭。古镇里的土木建筑多为明清风格, 土墙黑瓦、朴实无华的平民之屋与雕梁画栋的富绅之居相互毗邻, 密集而居。聚落景观的空间结构主要由自然山川、聚落、内部空间三个层次组成, 自然的山水格局形成了古镇外部一个重要的三维体系。古镇的景观呈序列展现开来, 景观构成视觉明确、形式连续, 无论是外部空间, 还是建筑组群布局, 都呈现出良好的“图形”与“背景”关系, 体现出因地制宜、与自然合一、顺应利用或人工调节而有针对性地适应自然环境的建筑环境观 (图2) 。

(三) 传统文化特色

1. 民俗文化

屏南县由于山高峰峻、环境封闭等原因, 至今仍然保留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屏南的民俗文化淳朴素淡, 既保持了中原民俗的传统, 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有着丰富且深厚的农耕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内涵。明末清初就有被誉为“活化石”的孑遗高腔剧种四平戏、平讲戏, 福建省唯一的杖头木偶戏和武术、棋类等传统体育运动。

2. 红色文化

在近现代革命史上, 为争取民族解放, 中国共产党领导屏南人民开展革命活动, 共产党人先后到屏南开辟游击根据地, 屏南县也因此拥有许多很有价值的革命战争遗址、史迹和遗留物。

(四) 历史文化价值

传统聚落是传统城镇中历史文化最为集中的地方, 反映着当地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 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它不但包括物质性的有机载体, 比如旧城形态、空间环境、建筑风貌, 也包括非物质的文化形态, 诸如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社会群体组织以及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非物质文化和有形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烘托, 共同反映着城镇的历史文化积淀, 共同构成城镇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统聚落的历史文化是由自然生态、物质环境、精神文化有机组织的整体。屏南传统聚落作为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 承载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包含独特的文化内涵、世俗观念及演化规律, 其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三、屏南传统聚落当前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的旅游热使这个闭塞的县城的发展水平快速提高, 屏南县的宝贵文化遗产同时又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旅游资源, 开发中的屏南传统聚落的保护问题也因此显得越来越紧迫。如何在屏南的现代化建设中, 保护和延续屏南的人文环境, 按照聚落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聚落的肌理, 保持屏南的特色,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探求聚落的有机更新与发展, 是我们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 旅游开发的影响

屏南传统聚落的开发同国内其他古镇的开发形式一样, 大都是以商业性的旅游开发为主的。随着旅游开发步伐的加快, 其负面影响日渐显露:1.屏南附近或山下的生活区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 建筑形式和选址未经过详细的规划和控制, 与原有的聚落产生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聚落的视觉环境。另一方面, 过多的生活人口需要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当地虽然进行了商业区、工业区与旅游保护区的分区, 并且确定为生态型工业园区, 但规模扩大后定会加重环境的承受能力, 而这自然会对保护区内的景观破坏埋下隐患。古镇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对古镇保护的影响很大, 眼前利益的驱动其代价是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缺失保障。2.虽然现在对古镇保护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了一定认识, 却仍然难免出现过于形式化、表面化, 形不达意和不得要领。当地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要求园区企业厂房体现江南建筑美感特色的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屏南传统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独特性, 屏南传统聚落的建筑风格虽是以借鉴江南民居为起源, 但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 其建筑形式发展变化也具有独特之处, 自成一体, 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江南遗风。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来对旧有建筑进行保护或修复, 无疑会抹煞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再次陷入古镇开发同质化的漩涡之中。

(二) 古镇功能的变迁

古镇的旅游开发使传统聚落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 原本集居住、商贸、游览于一体的历史街区, 渐渐演变为商贸旅游区, 丧失了街区的历史真实性, 传统聚落不再只是当地居民的住所, 而且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几乎每个历史文化遗产区都具有功能复合性的特点, 这种多种功能的混合导致了多种活动、多种社会阶层的混合, 过去形成的居住模式与今天的生活需求和实际情况产生了种种矛盾冲突。传统聚落的原有模式只适合历史上的生活, 而不适合现代的生活, 这使得对于传统聚落区的保护变得非常复杂。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必须实施必要的规划控制, 合理安排功能分区, 避免功能相似区域的重复建设, 保证古村落的景观丰富性。

四、屏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的推进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对传统破坏的矛盾。以上分析的两个主要问题其实包含着屏南传统聚落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古村镇的分化和演变, 新旧建筑的风格融合, 现代生活方式和传统居住环境的适应性, 湿地等生态景区的保护, 等等。只有抓住主要问题, 认识到传统聚落保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缓解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矛盾, 从而将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 整体性保护与改造性利用相结合

古村落的保护尤其要注重其整体性, 即不仅保护古村落内的建筑, 更要保护包围村落建筑的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聚落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是在一定基础上建造的部分集合, 并通过各种相似与相异的要素的比较被解释出来的。聚落之所以能在保持了整体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变化, 是因为各个部分存在着这种关联性。传统聚落具有反映历史的代表性, 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地方民俗风情。因此, 对聚落的保护和利用, 就应当突破以往只注重建筑或局部节点的模式, 而强调聚落空间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 即整体性保护。

在强调保护的同时, 不能忽视利用的重要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施守则》中指出:文物建筑保护最好的方法是继续使用它们, 为了达到使用它们的目的, 允许它“现代化”。传统的生活方式是聚落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之一, 是聚落延续和发展的土壤。但是, 现代生活和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传统聚落, 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 对居住条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已无法满足这些变化和发展的需求。因此, 聚落在发展过程中, 既要表现出对传统的继承性, 又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使聚落保持持续的生命力, 才能保证在营造新的聚落时不会丢失地域风格和本土的精神。社会要进步, 村落要发展, 而传统聚落亦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这就势必要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也就涉及到对传统聚落的利用。利用不仅指对传统聚落本身功能的利用, 也包括对其功能的改造性利用。利用是必然的, 但是利用又不是随意的, 它是对传统聚落的合理利用, 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 特色性开发与动态性保护相结合

古镇旅游的开发, 其实质就是中国古文化传统的开发。传统聚落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留下的独特的民居建筑, 还在于它所包含的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真实的文化传统及转型, 使聚落具有自我稳定的应变能力和凝聚力。因此, 在聚落开发中不能只注重有形的民居建筑, 还要重视无形的人文资源, 应当以保护文化的真实性为原则, 体现聚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做到“风物结合, 突出特色”, 以突出传统民居聚落“人、自然、建筑相融合”的田园环境, 并且通过对古村落历史久远的, 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或村落布局的特色开发, 强化聚落历史文化特色的感染力[1]。

在对传统聚落的开发中, 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的, 所有事物都不断被打破, 并且被改变。由于传统聚落的存在意义是立足于现实需求的, 那么它的存在方式和存在价值必定随着现实条件的需求而改变, 传统聚落的过去就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对其的现代化保护及利用必然是动态意义的。对传统聚落实施控制性措施为主的静态保护显然难以保住传统聚落, 动态保护要求在对传统聚落的保护中, 强调“持续规划”、“滚动开发”、“循序渐进式”、“控制性规划”, 在着眼于近期发展建设的同时对远期目标提供一些具有弹性的控制指标, 并在规划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与补充, 以实现一种动态平衡。动态保护要根据传统聚落的各种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地确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使这些开发中的传统聚落既保持其历史的真实性 (特色) , 又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实际要求。动态保护虽然会对原有风貌产生影响, 但它是必须进行的。为了保护传统聚落, 我们只能付出一些代价, 对传统聚落进行动态保护的目的是将代价降到最低。

(三) 分区式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屏南县的规划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由于缺乏科学的保护, 乱搭乱建, 破坏性开发建设和建设性的破坏屡见不鲜, 建设用地极大浪费, 造成了风景旅游资源和景观生态的严重破坏。由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自然经济条件下分散式的聚落衍生模式带来的生态代价越来越大——土地的过度开垦、森林的严重破坏, 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分区式开发规划有利于避免因环境超载而引发的对有效空间和资源要素的过度占用与消耗, 不仅可保证生态系统处在自我恢复能力范围之内, 还可有效防止文化势差对原住民生活特质和民族特色的破坏, 保持人类文化的差异共存。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在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方修建村落, 鼓励散村、散户的农民生态移民, 进行集中化、精细化的耕作, 这种模式使得原来分散的网络变密, 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和基础设施的集中建设, 而合理的商业区、工业区与旅游保护区分区规划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传统聚落的原真性,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代文明对传统聚落的冲击。

传统聚落的资源是有限的, 以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 已经是在超负荷开发, 而前述一再强调的对传统聚落的保护, 仅仅是以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手段而已, 盲目的开发与不当的保护只会造成聚落文化的破坏与提前消亡, 因此, 无论对传统聚落实施怎样的开发规划, 都应该围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展开, 而不是为了利益驱动, “涸泽而渔”式的急功近利的开发。传统聚落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保护与开发工作中贯穿始终的主导理论。

五、结语

对屏南传统聚落的保护研究以及现实中传统聚落如何适应社会发展, 仍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这既是一个不断提高对资源价值认识水平的提升过程, 又是一个寻找与社会需求磨合的探索过程。在屏南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 关键在于如何认识传统聚落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并由此探讨出保护与延续聚落文脉的可行思路, 从而构建富有社会文化内涵和地域精神的聚落空间系统, 实现聚落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环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 活动的舞台。环境不仅需要保护, 而且需要美化, 使人身处其中心旷神怡, 身心得到陶养, 时时焕发活力。环境设计已成为当前人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参考文献

上一篇:弹性螺栓的研究与应用下一篇:精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