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2024-10-02

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共11篇)

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篇1

后工业化时代悄然来临、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遗产保护在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地域特色方面,是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文化理念,也是一种超越物质形态规划的挑战。工业遗产保护是当代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和空间组织形式之一,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持和彰显一个城市的地域特色,推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 大庆工业遗产保护概况

工业遗产保护最早兴起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世界遗产名录里在1986年才第一次出现工业遗产。在目前的在812处世界遗产中,工业遗产有34处。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相对滞后。

大庆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在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一处珍贵遗产,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也于2005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大庆市文物部门协同专家论证,对大庆石油会战以来的重要遗址、遗迹、遗物进行了全面普查,确定了二号丛式井采油平台、石油会战誓师大会广场、红旗村会战干打垒群、缝补厂遗址、西水源、中区电话站、葡萄花炼油厂遗址、大庆展览馆、创业庄、东油库、徐深1井、南三油库、储运销售分公司西油库、中十六联合站、贝16作业区贝16井、北1-5-65注水井、北二注水站及“三老四严”发源地——中四队等18处工业遗址为大庆市首批工业遗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大庆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是城市文脉和精神的体现。 具有很高的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价值,能源型城市的发展中保护工业遗产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大庆工业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现代工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技术更替、更新以及转产,为此,工业遗产保护带有抢救性意义,制定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战略更显得尤为重要。

2.1 建立工业遗产评估体系

大庆石油开采较分散,并且工业厂区规模较大。由于技术更新的加快,油井开采的发展,被淘汰的设备会增多,需搬迁所留下的厂区会很大。因此遗产保留、拆除、销毁的判别,应当根据本市情况结合国家工业整体发展历史,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建立完整的工业遗产评估体系。

2.1.1 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登录与抢救性整理工作

组织专家、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标准制定法规并制定合适的修复与再利用计划,通过对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进行普查、评估,确定分级分类保护标准,并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同时应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加以保护。

2.1.2 完善工业遗产保护法规及相应保护机制

1)制定应急机制,以防止工厂废弃后导致重要遗产被拆迁或损毁。成立专家咨询团,组织专家参与决策。加强公众和媒体参与保护意识,在工业遗产的认定、保护、传播和研究方面媒体和社团起着重要作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

2)明确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补充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通过法律规范、技术支持和经济政策给以支持和引导,使保护与地区发展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使最重要的工业遗产地能够得到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一般性的工业遗产可以适度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工业建筑获得经济可行的保护。

3)确定保留与拆除的标准,城区中的能反映城市工业发展的具有标志性的遗产一旦确定,应制定保护范围和要求,并应围绕所保留的工业遗产开展景观设计与建设,政府应采取法律措施对被认可的景观加以保护。

2.1.3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与普及

把工业遗产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市民了解大庆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了解大庆工业发展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了解在大庆的城市发展历史中,有很多像王进喜这样凝聚着大庆这座城市不朽精神的优秀人物代表事迹。

1)加强对市民进行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的专业知识灌输的专业教育。

2)建立专门的工业和技术博物馆以及受保护的工业遗产地进行展示,建立工业遗产线路,健全联系区域,解说工业技术连续传播的途径。

3)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增强对其价值认同的宣传,并保证人们能方便地接近和参观重要的遗产。

2.2 制定保护与开发利用原则

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对工业遗产的最好“保护”,随着城市逐渐扩大,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一些老企业,逐渐变为了城市的中心,工业企业的面貌已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或随着采油井点的干枯而使工厂废弃,因此应处理好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用间的关系,确定其如下保护原则:

1)完整性:

工业遗产曾经的用途以及工艺流程,是认识工业遗产地价值必不可少的景观,应保持完整性的维护。

2)真实性:

就地按原样保护是首选措施,少量或局部采取重建或者恢复到过去的某种状态,合理的开发干预过程必须可逆且尽量减小影响。

3)再利用:

对工业遗产地进行合理的再利用,保持地区活力,保证其持续发展。鼓励将工业地区的游憩与工业遗产保护相结合。

4)生态恢复:

改善工业遗产地生态环境,采取适合手段,保证工业遗产地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5)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

应该详细记录废弃的工业过程中的人工技艺,妥善保存历史记录和文献,对重要的企业档案、建筑图纸、工业样品等也应妥善保管。[3]

在工业遗产的选留与保护的过程中,有些暂时无法确立其利用方式,短期内也无法实现其经济价值,因此应综合考察、审慎定度,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要走科学发展道路,走循环经济之路,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综合利用。

2.3 开发保护与利用模式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保护是主要的、核心性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应有专门机构。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应使保护与维护、保护与维修相结合,以防止其自然的、人为的破坏。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目前为使大庆的工业遗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采用了以下几种保护利用模式。

1)旅游度假地模式,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大庆市委市政府把大庆油田建设以来,遗留下来的宝贵的工业遗产,开辟了一条红色工业历史发展旅游专线,提升“油化之都”特色旅游和城市文化品位。在“北二注水站的纪念馆”和“大庆缝补厂精神纪念馆”,可以看到作为大庆会战五大精神之一的“缝补厂精神”的整个诞生过程,体现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辉典范,具有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意义。

松基三井及其它实物的展示和解说,反映了当年大庆开发的早期工作与生活。也反映出诸多精神层面内涵:从国家领导人对开发大庆油田的正确决策,到地质科学家的科学预测,以及大庆石油工人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尽快生产出原油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作风。

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等途径,能够合理开发工业遗产经济价值,实现工业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更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广大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博览馆与会展中心模式,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遗产建成工业历史博物馆或会展场所,这对保护工业遗产的内涵很有意义。

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现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从大庆油田的开端到百年梦想做了全景式的回顾,展现了上到决策层的英明睿智下到各行业的含辛茹苦,承载了三代人的心血,成为了大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城市开放空间模式,将工业用地在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同时穿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如石油会战誓师大会广场、红旗村会战干打垒群附近的开放空间模式,供市民开展休闲憩活动。

4)创意产业园模式,无论是厂房的构造,还是生产机器的类型,都体现着工业史上时代的细节。可利用工业遗产进行工业展览,展示文化创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高休闲的文化、创意产业等区域。

工业遗产涵盖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范畴,它可以成为反映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实物教材,更能够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象征。

3 小结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在当代的延续和对历史的再认识,研究和发展能源型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方法,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充分把握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切合关系,使地域建筑精华得以继承和充分发展。这对于解决我国能源型城镇区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

摘要:大庆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有大量的工业遗产遗存。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文明发展的缩影,是记录一个时代经济社会、产业水平、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文化载体。在城市化迅速推广的过程中,保持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传承和弘扬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加入新的理念,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使其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人文与生态效益。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可持续,策略,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江.工业遗产保护:超越物质空间规划的思考[J].规划评论,2007(1-2):37-39.

[2]大庆市人民政府网站.我市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单位揭牌[EB/OL].(2007—06—11).http://zwgk.daqing.gov.cn/daqinggov/73470466479620096/20070611/310897.shtml.

[3]俞孔坚.关于防止新农村建设可能带来的破坏、乡土文化景观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的三个建议[J].中国园林,2006(8):8-12.

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篇2

关键词:烤烟;种植;烘烤;保护

1前言

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篇3

关键词:城市发展;水资源;保护;开发

1.前言

近年来,上海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并且上海市已经成为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如何正确的处理城市发展中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平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因此,文章针对城市发展中水资源保护以及开发策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上海市水资源概况

根据相关研究和资料表明,上海市的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24亿立方米,一年中最大的月径流量为4.6亿立方米,通常发生在6、7月,最小的月径流量为0.4亿立方米,通常发生在11、12月。虽然上海市的水资源储量相对较大,但是人口数量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相对较低,仅仅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同时,上海市的过境水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太湖流域通过黄浦江入海以及长江干流进入长江口的水资源,如果算上过境水资源,上海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即上海市的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是,上海市和国际大城市相比,水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存在污水直流欠账、水资源保护力度较差、防汛保安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处理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平衡问题进行处理。

3.城市发展中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有效策略分析

3.1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的保护策略分析

3.1.1配套政策与法规,实施依法治水。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众多关于治理水污染、防洪等法律和政策,例如《防洪法》、《水污染法》以及《水法》等,上海市也制定了许多关于排水管理、河道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法治水和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此外,还应该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形成法制意识,不断的健全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体系,提高依法治水的水平和力度,真正的将水资源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3.1.2制定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的保护不仅需要配套法律、法规的支持,还需要完善的体制与之相匹配,协调各个部门的利益,并理顺各个方面的关系。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应该制定符合城市当地的行政管理制度,运用制度化的手段加强税务管理;其二,应该加快节水技术的研发,同时鼓励实施科学节约用水,并扶持节水以及相关产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保证科技管水、治水、节水真正的贯彻和落实到实处;其三,应该不断的吸取国内外先进的体制和经验,创建科学、健全的管理工作制度,进一步的明确市场、社会、政府以及企业的操作界面,尽可能的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服务门槛,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的提高水务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

3.1.3增大水污染治理和保护力度。为了增大水污染治理和保护力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的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各企业的检测,尤其是水污染的检测,对于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勒令其期限内整改,如果污水排放量依然超标,则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严格的控制污水的排放;其二,应该加强对生态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已经丧失功能的水体,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既能够提高可用水量,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其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药污染和化肥污染已经成为水资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全力发展生态农业,尽可能的减少化肥以及农药的使用量;其四,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总之,应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经过统筹发展和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的利用策略分析

3.2.1节水工程技术的应用。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进行节水改造,不断的推广和应用高效的节水技术和配套的节水设施,创建综合型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生态农业用水、高效生活用水、循环工业用水等综合型节水工程体系,创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社区、节水型校园以及节水型工业园区等试点,并逐渐的推广和应用,以此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应用。

3.2.2加强节水宣传。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树立全民节水意识,实现水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2.3多渠道开发水资源。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渠道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断的扩大可利用水资源的范围,创建符合当地污水再利用的技术标准,按照不同的水质需求,将再生水应用在城市活动中,例如,将中水应用在工业冷却、生态景观灌溉、生活杂用以及城市杂用等,显著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二,科学利用地下水,应该严格的控制漏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对农业灌溉税金进行科学的规划,避免出现盲目用水的现象;其三,提高地下水的补给量,通过建设雨水回收工程、防护林、蓄水林以及其他绿化工程,对地下水进行合理的补给,尽可能的实现地下水利用和补给的平衡。

4.结束语

综上所示,现代城市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导致许多城市出现严重缺水或者水资源污染严重的现象,例如上海市。因此,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并采取配套政策与法规,实施依法治水;制定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增大水污染治理和保护力度;节水工程技术;加强节水宣传;多渠道开发水资源等多种策略,实现城市和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祖军,阮仁良,周建国等.上海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现状及未来[J].上海水务,2008,24(2):12-15.

[2]毛兴华.上海市水资源论证关键问题探讨[J].水利发展研究,2013,(8):59-60.

[3]胡蝶.長江中游城市群水资源保护利用探析[J].人民长江,2014,45(S2):42-45.

[4]尤庆国,杜娟娟.城市群发展进程中水资源协调管理刍议[J].中国水利,2015,(5):23-26.

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篇4

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1992年在世界环境发展大会提出的, 该思想认为林业发展必须致力于环境保护与林业产业化相结合的模式下进行。目前我国已经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了基本国策之一。当前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系进行研究。

林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的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包括林业在内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 榆林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榆林市位于我国陕西的最北部, 与黄土高原相衔接, 全市有辖1区11县, 总土地面积43578km2, 人口335万人, 农业人口达到2 2 7.2万人 (2 0 1 0年统计) 。榆林位于东经107°28′~111°15′, 北纬36°57′~39°34′之间, 地处中纬度。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 北部为风沙草滩区, 占总面积的43%, 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占总面积的58%。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四季分明, 日差较大, 阳光充足, 无霜期较短, 年平均气温在10℃, 降水在400mm左右。气象灾害较多, 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发生, 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全市林业面积占据180.87万hm2, 森林覆盖面高达25%以上, 植被的种类繁多, 这位榆林地区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种质资源保证。

榆林市是一个水土流失和沙化程度较严重的地区之一, 全市差不多所以的区县都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治理区。长期以来,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沙化阻碍榆林的林业发展。近几年来, 随着榆林市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的建设等工程的实施, 使榆林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纽带, 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榆林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如何才能够促进榆林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3 让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榆林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3.1 推动榆林林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培育和保护好森林资源

培育和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是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榆林林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重点已经从原材料加工逐步向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转移。因此, 榆林的林业发展必须要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既要严格的按照计划减伐, 严格的打击乱砍滥伐的违法行为;又要在培育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基础上, 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实行管护明确制度, 让森林资源的日常管理和家庭承包制结合起来。从而来确保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万无一失,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2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战略, 必须深化林业改革, 增强林业企业的发展活力

榆林市传统的林业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的落后, 是当前制约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当前我国林业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 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林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因此, 面对榆林林业企业发展的新形势, 必须对林业企业的经济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 以此来提高林业企业的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在林业企业中进行全面的产权制度改革, 构建多元化的产权制度。针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的经营方式, 可以通过控股、租赁等方式将个体经营改制为国家控股、个人经营的公式, 实现多元化的产权制度;二是对林业企业的劳动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按照当前林业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要求, 加强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林业资源管护、砍伐、运输等方面的劳动组织机构都要以专业化的形式进行, 从而来与市场接轨。

3.3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林业

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榆林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以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包括对林业资源的保护, 同时还包括对林业的开发和再能力的保护。那么在进行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的过程中, 既要发展经济同时也要保护林业资源的发展力,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科学技术, 改变传统的粗放型林业经济模式。因此, 在榆林林业发展上, 实施科技发展林业, 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当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榆林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加强实用技术的推广, 全方位的利用科学技术来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要采用新技术发展林业工业, 增强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林区的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林地资源的课程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 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榆林地区的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情况越来越严峻, 我们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从而来实现榆林地区的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篇5

以广交会为例,其全称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一年举行两届,每届又分为三期,每期的交易时间为五天。广交会以进出口贸易为主,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采购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根据广交会官方网站上的统计信息,2015年秋交会提供展位60228个,有24700家境内外企业参展,到会境外采购商为177544人,出口成交额超过270亿美元,2015年全年两届广交会的成交额则超过550亿美元。如果知识产权权利人未能在展会上及时制止侵权,侵权者将巨额获利。

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网络平台的知识产权投诉、行政查处、民事诉讼等等,而展会知识产权保护也是权利人维权的重要一环。鉴于展会的专业性和集中性,展会也为权利人发现侵权者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在展会上最有效地维护权利人的权利,本文将进行探讨。

一、侵权警告函

如果权利人能够善用警告函,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在权利人知识产权权属证明文件不齐全,或授权委托手续存在瑕疵或不完备的情况下,侵权警告函也是一种极有可能达成目的的维权方式,甚至可能比投诉更为有效和快捷。一般在展会前、展会中和展会后分别发送警告,会达成不同的效果。

1.展会前的警告函

通过展会主办方的官方网站一般都可以查询到参展商的信息。如果是重复侵权者,即在展会举办之前已发现该参展商的侵权行为,便可在展会举办之前向其发送侵权警告函,要求其停止在本次展会上的展出行为,停止许诺销售或销售侵权产品。该警告函最好是在展会开始的两周之前发出,因为如果参展商的宣传册此时还没有印刷成形,则其有时间修改或删除其中的侵权产品信息;一旦宣传册已经印制成形,则在展会上处理起来将会相当棘手。警告函发出后应及时跟进,确保参展商能够收到并引起重视。

对于没有意识到侵权,或想要避免麻烦的参展商,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在展会上展示侵权产品,这样就减少了展会上的侵权者,相应地,在展会上处理侵权也会变得容易。

2.展会中的警告函

展会中,除了向主办方投诉侵权之外,更快捷和有效的处理方式就是直接与侵权参展商进行交涉,向其展示知识产权权利,解释侵权对比分析的结果,例如专利保护范围、侵权对比图,以说理的方式让侵权参展商意识到侵权行为的性质和风险,从而有可能快速地达成目标,让侵权者主动放弃侵权产品的展示,并采取措施除去宣传册中的侵权产品图片。对于会期较短的展会而言,直接的对话将有可能大大减少侵权产品的展示时间,消除展会侵权的不利影响。

当然,直接交涉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做到以理服人,让侵权参展商充分意识到将会被投诉的风险,避免双方误会而产生矛盾激化,甚至是激烈对抗。对于不愿意配合的侵权参展商,不必与其争执,而是考虑进行下一步的投诉。否则,如果双方争执影响到展馆秩序,可能会被展会管理部门处理。

3.展会后的警告函

无论是展会上配合或是不配合的侵权参展商,在展会后都可以再发送一封警告函从而起到进一步的震摄作用。最好是随函附上一份承诺书,要求侵权者签署,确保其彻底停止侵权。如果侵权者能够签署,则迅速地消除掉了该侵权者,这就最大限度地节省了维权的成本和精力。如果侵权者还是不愿意配合,则考虑下一步的行动,例如请求行政处理或提起民事诉讼。

二、侵权调查和证据保全

在展会举行的第一天就应该及时安排调查人员进场调查。不同性质的展会,对调查人员的身份有不同的要求。以广交会为例,多数参会者为境外采购商,因此外籍调查员的身份较为隐蔽,也更容易收集到侵权证据。调查人员的取证方式包括拍摄现场展位和产品照片、拍摄侵权产品工作原理的视频录像、取得宣传册、获取侵权产品的来源信息等等。

侵权调查的结果汇总之后,针对不同的目标可以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例如口头警告、发送书面警告函警告、进行公证、投诉等等。

针对展会后可能要采取行动的侵权者,可以进行展会公证,从而保全侵权的证据。当然,公证需要在警告或投诉之前进行,以确保成功。如果侵权参展商在展会上不但有许诺销售行为还有样品的销售行为,则可以将销售行为一并进行公证,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直接的销售侵权证据。展会上的公证还有一项作用是可以将侵权诉讼的管辖权移至展会的举办地,可能更利于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三、知识产权投诉

2006年颁布施行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成为全国各展会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依据。根据该办法,展会时间在三天以上且展会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展会主办方应在展会期间设立知识产权投诉机构。设立投诉机构的,展会举办地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派员进驻,并依法对侵权案件进行处理。也有些展会主办方邀请有资质的知识产权公司或律师事务所负责处理展会的知识产权投诉,但这种方式的执法力度十分有限。一些地方或某些大型展会也制定了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例如《广东省展会专利保护办法》、广交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投诉及处理办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等等。

知识产权权利人向展会知识产权投诉机构投诉时应当提交的材料一般包括:合法有效的知识产权权属证明(涉及专利的应当提交专利证书、专利公告文本、专利权人的身份证明、专利法律状态证明,涉及商标的应当提交商标注册证明文件,并由投诉人签章确认,商标权利人身份证明,涉及著作权的应当提交著作权权利证明、著作权人身份证明);涉嫌侵权当事人的基本信息;涉嫌侵权的理由和证据;委托代理人投诉的,应提交授权委托书。

在处理侵犯知识产权的投诉程序中,投诉受理机构可以根据展会的展期指定被投诉人的答辩期限,而且投诉受理机构的专家组需要研究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例如发明专利的权利要求,并有可能同时处理大量的投诉,因此可能导致处理时间延后数小时甚至一天以上,容易导致权利不能及时行使。鉴于展会知识产权是一种临时性的保护手段,最佳的处理办法是让侵权参展商尽可能少地展示侵权产品和资料。如果直接的沟通不能解决纠纷,则应尽可能快地向投诉机构进行投诉,同时准备好充分直观的侵权对比材料,也最好是尽量提供权利人的产品或图册作为辅助说明的证据,让专家组能够尽可能容易地了解权利范围并确认侵权。

另一方面,如果有展位现场照片,也最好能一并附在投诉书上,使执法人员能够迅速找到侵权产品的展位、摆放位置和在宣传印刷品中的位置。对于除了侵权产品以外的其它信息也最好是在投诉表格中注明,例如宣传册、展板等,以便执法人员一并处理。

对于侵权产品的宣传册,如果一味要求侵权参展商销毁,往往会因导致侵权参展商参展失败而引起其强烈的抗拒,这不利于争议的解决。因此,实践中也多是在宣传册中涂掉侵权产品,并可以同时注明不销售。

广交会上,如果被投诉人不能当场对涉嫌侵权的物品做出“不侵权”有效举证的,投诉站工作人员会对涉嫌侵权的物品作暂扣或撤展处理。同时被投诉人应立即签署《承诺书》,承诺自被认定涉嫌侵权起,如不能提供有效举证,不再展出该涉嫌侵权物品。这是一种较好的处理方式,给了侵权参展商抗辩的机会,同时又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权利人的权益。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是一种临时性的保护措施,其设定程序鼓励当事人在展会之后及时采取行动去解决争端,因此对于投诉人已经向人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的,或是专利权正处于无效宣告请求程序之中等情况,投诉机构不予受理。同时,对于在以往展会上进行过投诉而本次展会重复投诉的情况,原则上也不予受理。因此,权利人需要考虑,如果本次投诉之后未能在展会后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权行动,则侵权者下次在展会上重复侵权时将可能面临投诉无门的情形。投诉与不投诉各有利弊,投诉会使侵权者留下侵权的记录,影响其以后的参展资格,而不投诉直接交涉的方式则可以保留下次侵权者在展会上重复侵权而进行投诉的权利。

四、处理结果的执行和监督

对于通过直接交涉或者投诉解决争端的侵权者,需要进行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一旦发现侵权参展商重新摆出侵权产品或使用未处理的宣传册,则需要重新进行交涉;或向投诉机构反映,让执法人员进行检查处理。

对于展会的主办方而言,参展商都是他的客户,其权利义务通过参展协议中的知识产权条款来保证,也就是说如果参展商出现侵权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其参展资格,因此主办方会维护知识产权,但也不希望采用强烈的执法手段来打消这些客户的参展积极性。这也决定了投诉机构的权限不会过大,一旦出现侵权参展商不配合的情况,投诉机构只有向主办方反映,由主办方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迫使侵权者就范。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权利人及其委托人要敦促投诉机构尽早向主办方反映,让主办方尽早解决。

根据2011年发布的广交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投诉及处理办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对参展企业不遵守承诺书规定自撤的涉嫌侵权展品在没有抗辩成功的情况下在本届广交会再次展出的情况,投诉站工作人员可立即没收该展位当事人的参展证件,并可没收涉嫌侵权展品;展会结束后,对这些被没收的展品作销毁处理。实际操作中,投诉站一般会避免采取这种过于激烈的执法手段。

广交会根据自身所拥有的权力可以对侵权参展商采取下列措施,以阻止其进一步侵犯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

1.对涉嫌侵权的物品作暂扣或撤展处理;

2.投诉站可以会同大会保卫处收缴当事人的参展证件,没收该展位全体业务人员的参展商证;

3.取消其参展资格;

4.对该企业进行交易团通报、大会通报、扣减其下一届广交会摊位或直接取消下一届参展资格。

大部分的参展商在得知被投诉后往往会非常配合,担心影响其参展资格,甚至主动要求与权利人和解,这时可以准备一份承诺书让其签署,确保其以后也不会再次侵权,这种情况下可以撤回对其的投诉。当然,一般的参展商只是配合不在本次展会上继续展出,而不会签署权利人提供的任何承诺书。一些参展商会偷偷地继续展出,在权利人交涉或执法人员检查的情况下才迫不得已放弃展出侵权产品及宣传材料。也有极少数的参展商会非常抗拒,态度恶劣,甚至与执法人员出现争执,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上述方法进一步施加压力,迫使其就范。

五、总结

展会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大型和专业的展会。一方面可以打击侵权者的投机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收集市场上的侵权目标,便于展会后采用进一步的行动。

当然,中国的展会知识产权执法并不像一些西方国家那么严厉,其力度不大,震摄力也较弱,因此不要对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能寄希望在一次展会中解决侵权者今后所有的侵权问题。这些侵权者只有留待展会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去解决。但我们也必须肯定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效果,此举维护了权利人的市场份额和地位,打击了侵权者的许诺销售和销售行为,也适当地惩罚了侵权者,对其后续的参展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值得权利人投入成本和精力去做。

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篇6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地球上的水资源, 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从狭义上来说是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

水资源作为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 数量规模也最为庞大的资源, 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我国水资源整体上讲非常丰富, 但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 因此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并不多, 甚至排在世界倒数几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分布不均匀。某些地区水资源过剩, 而某些地区水资源则极度缺乏。再加之, 我国的水资源与其他有助于社会发展的资源之间分布并不匹配。毫不夸张的说, 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基于此, 可以看出我国依然是水资源比较短缺的国家。

现如今, 我国城市供水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地表水;第二种是地下水;第三种是两者混合使用。但是由于早期城市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 因此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 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大漏斗, 直接导致了海水倒灌, 还有些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 比如塌方、地陷等, 而这些地质灾害的出现, 使得城市用水环境更加恶化。除此之外, 城市工业废水在没有达到技术标准要求的情况下, 任意排放, 使得水资源遭受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再加之, 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加大, 这使得我国的水资源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问题。现如今, 水危机已经阻碍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和谐社会实现进程减慢。

2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策略

基于上述水资源现状, 我们能够清楚的认识, 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上至国家部门, 下到个人, 都应该为保护水资源作出相应的努力。具体策略如下:

2.1 遵循正确的理念

水资源保护工作要想取得成效, 工作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 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 循序渐进的展开保护, 才能够取得成功。结合我国现实发展需求,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指导水资源保护的最佳理念, 该理念既能够体现出水资源保护的意义, 也能够反映出水资源保护的目标, 可以说, 水资源保护既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础, 也是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根本基础。社会发展载体多种多样, 水资源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 水资源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未来生存发展。地球上绝大部分物种都不能脱离水资源而存活, 而这其中就包括人类, 因此水资源必须得到可持续发展, 否则人类社会将会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理念用来指导水资源保护工作, 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 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并不是局部发展, 而是整体性发展, 要尽可能的让水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其次,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主要体现在开发利用方面, 开发利用时, 定要顾及到现在与将来, 而不能只是考虑眼前利益;最后, 水资源的持续性发展并不是独立的, 要与人口环境、资源环境相适应。

2.2 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管理机制

在水资源的保护过程中, 我们要倡导引人市场机制, 将水转变为需要购买的商品, 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与干预, 遏制水资源的浪费。在引人市场机制的同时, 为了保护水资源, 我们还要坚决贯彻落实《水法》, 加强责任意识, 从自身做起。政府要尽快出台水资源保护的配套法规比如“水资源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条例”等。要大力增强政府对水资源保护的干预, 起来政府的带头作用, 对水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进行规范, 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并监督的社会监督体制。

2.3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机制

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 并且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这样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 地区分布不合理, 水污染严重的局面。节水型社会建设关键要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 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 建立定额管理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 我们还要着重改变经济的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经济, 并且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主要发展环保型的产业, 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注意保护水资源环境, 减少城市工业污染, 已经城市污水的排放, 从源头抓起, 提高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只有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4 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

在对水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要注意水资源的承载范围。如果对水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 就会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 这样一定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能力造成的破坏, 并且对人类生存的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进而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安全。我们加强对水权的分配管理, 对水资源使用量的管理, 严格控制不同地区的超额用水,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 只有这样水资源的承载力才会不断的提高。

2.5 加大水利建设, 重点支持环保工程

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运行管理是公共财政重点支持的领域。加大对水资源保护的公共财政支持, 并且建立长期稳定的投人保护机制。只有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上来支持水资源保护工程的建设, 才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的发展保护。

3 结论

综上所述, 可知水资源保护工作非常重要, 事关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我国应该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 恰到好处的应用进行水资源开发工作。对于已经污染的水资源要加强治理, 而对于未被污染的水资源, 要加强防护, 只有如此, 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才能够取得成效。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能缺少的资源, 与此同时, 水资源也是经济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资源。虽然我国水资源总体储存含量比较大, 但是由于分布不均匀, 而且开发利用不合理, 因此我国水资源储存量呈现出下降趋势, 再加之, 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更是少之又少, 现如今, 我国水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 着重分析了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策略, 希望能够提供帮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韩居洋.水文水资源问题阐析[J].民营科技, 2016 (3) .

[2]李战.浅谈我国水资源保护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水利, 2015 (4) .

[3]王丕坤.加强水资源保护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即墨市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科技与企业, 2016 (4) .

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篇7

自2003年以后, 政府相继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等规定, 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始。这极大激发了广大林农与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 但林地不同于耕地, 除了有经济效益外, 更兼具着一定的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随着林改工作的不断深化, 一些新问题、新情况逐渐显露出来。其中, 如何协调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林改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2 我国林权改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度追求林业经济效益, 森林资源配置不合理

林改后, 林农更看重短期的林业经济效益, 倾向于发展商品林, 以速生用材林与经济林取代天然林, 造成单一林、人工纯林过多, 天然林大幅减少。这直接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进而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

2.2 外来资本介入对生态效益的影响

自林权改革后, 林农成为林地的主人。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不少林农涌入城市成为加工业、制造业的主力军, 而林地则无人管理。很多开发商看到了商机, 从林农手中获取林地的承包经营权, 再将其囤积居奇, 变相炒卖[1]。还有部分林农将林地经营权以出租方式租给矿山企业或森工企业。但由于林农文化不高, 加上信息闭塞, 难以对这些企业的经营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些企业为了经济效益而随意破坏林地。比如, 一些企业将天然次生林替换为速生用材林, 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林农虽得到微薄的林地租金, 但林业资源却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2.3 公益林补偿标准有待提高, 对林农的激励效果不明显

林地被分为公益林与商品林, 其中, 国家对占有公益林的林农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 以激发他们的公益林建设积极性。但总体来说, 我国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偏低, 导致公益林和商品林间的经济效益差距越来越明显。在收入被逐渐拉大的时候, 林农建设公益林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不愿自己的林地被划分为公益林。对于自己的公益林, 林农也不愿过问, 将精力主要花费在商品林建设上, 以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4 林业资源安全问题突出

林业本身属于一个高风险系数行业, 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 极易引发意外。林权改革实行的是林地确权到户制度, 林农分散经营, 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较低。林农对林地的管护也是以家庭为单位, 未形成规模化经营。这不仅增加了林地管护难度, 还增大了林地的风险防范难度。

3 基于生态保护视角的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健全《森林法》, 加强对公益林的管理

现行的《森林法》虽是我国林业工作的基本法, 但无法完全适应我国林改工作的快速发展。因此,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森林法》, 以充分发挥出在林改进程中的制度保障作用。首先, 要细化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的划分标准, 并配套相关管理措施, 如《公益林管理细则》、《商品林砍伐办法》。其次, 对于生态公益林实行经营主体资格有限的经营模式, 即适度限制生态林的处分权利。同时, 国家依照相关标准对林农给予补偿, 从而激发他们建设生态林的积极性。对于商品林则要进一步放宽处分权, 除了一些商品林设有砍伐限额外, 从法律层面讲林农对其它商品林拥有完全的处分权利[2]。

3.2 积极宣传, 增强生态经营理念

当前, 很多林农对林改的认识仅停留在发展林业经济, 增加收入来源这一层面。他们并未认识到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林木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污染等功能。因此, 政府与林业部门要加大对林业生态效益的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途径向社会大众宣传我国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最新政策、介绍保护林业资源的好经验与好办法。通过营造良好的林业生态保护氛围, 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让林农在经营林地时树立生态经营理念。

3.3 遵循科学规划、分类管理的原则

各地要根据科学合理的划分原则将林业资源按照适当的比例划分为公益林与商品林。公益林管理要采用分级保护办法, 其中, 一级生态林必须全面禁止采伐;二级生态林严禁商业性采伐, 但允许抚育或更新性质的择伐;三级生态林可在不违背相关法律政策, 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于商品林, 要以放活为主, 并采用分类管理。若商品林为天然林木, 则应以保护为主, 允许适度利用, 严禁将其大面积砍伐替换为人工林。对于人工用材林, 应制定具体的经营方案, 明确经营目标与采伐指标, 作为管理依据。对于其它商品林, 如经济林、薪炭林、竹林、工业原料林等林木, 林农可自主决定经营方向。这样既满足了市场对林木资源的需求, 也使更多公益林与商品林得到合理保护。

3.4 打造社会化服务体系, 服务于现代林业发展

林农缺乏科学的营林观念, 营林技术落后, 因此, 急需科学指导。政府要加强引导, 并成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林农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林业服务。首先,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鼓励林农自愿联合, 形成家庭合作林场、股份制林场。同时, 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 逐步实现林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这既能提升林农的风险抵御能力, 也能提升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其次, 要积极建设各种林业专业协会, 及时向林农传播法律法规与最新林业政策, 同时, 向林农介绍林业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产品加工、存储及销售等知识。

3.5 进一步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要借鉴西方林业发达国家的做法, 提高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对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区、生态重点保护区域要加大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力度, 并给予一定的扶持措施, 适当提高林地单位面积补贴标准。此外, 要加强对生态公益林补偿经费的监管, 实行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追踪反馈机制。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监控, 保证资金不被挪用、占用, 做到专款专用。同时, 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 合理制定生态补偿标准, 以满足本地生态公益林的发展需要。在实行基本补偿的前提下, 还可实行绩效补偿机制, 以充分调动林农的营林积极性。

由于我国林地资源丰富, 林农人数众多, 政府财政划拨的补偿资金相对比较有限。因此, 还应努力开辟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渠道来获得资金:一是设立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基金,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二是采用生态税试行机制;三是向一些受益人征收一定数额的生态补偿费用[4]。

4 结语

总之, 林业资源在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 各级政府要找到生态保护与林业经济的平衡点, 从而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文字, 刘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J].辽宁林业科技, 2011, 9 (4) :42~43.

[2]于书礼.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7 (19) :208.

[3]于德仲.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补偿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6 (4) :6~8.

九里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研究 篇8

江南古村——九里位于丹阳西南角, 与金坛市和丹徒区毗邻, 距离丹阳市区约12公里, 属延陵镇辖下的一个村庄。该村于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里地形地貌优美, 四面环水, 风景秀丽, 生态环境优良, 自古以来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汇集区, 是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 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茅山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要地之一。据2005年的统计, 九里村村域总面积180公顷, 其中农田120公顷, 水面50公顷;现有居民636户, 常住人口2600多人;以种植和水产养殖业为主。

九里村因距离古延陵县城九里路, 故得名九里, 。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吴国名贤季札经过这里, 见民风淳朴, 遂决定隐居这里, 世称“延陵季子”。季子来到九里后, 授当地人民以稻、麦、大豆种子, 教民稼穑, 此外还教会了人们制茶、种桑养蚕的技术, 给当地百姓们带来了丰足、富裕的生活。季子死后, 子孙尊其愿将他埋葬于此, 遂有了延陵季子墓和季子庙。公元前473年, 吴国亡国, 居住在九里一带的季札后裔便以“吴”为姓, 后吴氏兴旺发达, 因此延陵九里也是中华吴氏的发祥地和郡望之一。古代运输主要靠水运, 丹阳香草河就从季子庙前的季河桥 (奈河桥) 下穿过, 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九里拥有了十分发达的交通。促使九里迅速繁荣, 成为江南名镇。历史上的很长时期里, 九里人流如织, 商贾如云, 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 一派繁华的景象, 成为丹阳西南部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抗日战争期间, 九里村属新四军建立的茅山、丹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春, 为了坚壁清野抗日, 在陈毅司令员部署下, 抗日军民忍痛将占地2万平方米的季子庙拆除、焚毁。解放后, 随着经济重心向行宫集镇北迁, 九里慢慢地冷清了下来。只有每逢九里庙会, 老街上仍然是人流不息。

二、九里村传统空间构成

1、九里村的选址

中国古村落的选址与布局, 几乎无一不受到风水观念的影响。而满足“好风水”要求的聚落选址原则包括:坐北朝南, 面迎阳光;背依山丘, 前有对景, 左右有适于防御的小的丘陵环护;近水, 最好位于水流环抱的区域。

九里村的西南方向有茅山, 地处平原, 香草河由西向东从村前流过, 村内土地肥沃, 水源充足, 较好的满足了古代人们选址时所考虑的风水因素。

2、九里村主要空间构成要素

(1) 主要水系空间

在中国古代, 自然经济的农业一直都是发展之本, 因此水系成为了农业社会的第一命脉。尤其在我国江浙一带, 河网纵横交织, 在现代化交通工具出现之前, 水系还承载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 加上村民饮用、洗衣、做饭等对水必不可少的依赖, 因此形成了村庄与河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九里村, 村东的八卦塘、村西的七星塘和村口流过的香草河构成了九里村的主要生活和生产用水水系及交通运输水系。而九里村也形成了以水系为核心的空间结构, 各水系划分了街坊, 限定了住宅的用地。村庄的公共空间以水系为纽带组织日常生活, 桥梁、河湾、埠头等是村民交流主要场所, 是村庄的公共客厅;村庄的各巷道也与水系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空间结构形态。

(2) 主要街道空间

季子东街、季子南街和季子西街是古村主要的街道。东、南、西三条古街道交汇于季子庙门前, “丁”字形的布局依旧。总长约400米, 有200余米的街道上铺设的青石板也保存完整。主要分布在季子庙前的石板街据说是由南北朝时期梁天监年间保留至今, 街宽3—4米, 街面的中央部分系用长约1米、宽约0.3米的青色花岗岩石石板铺成, 保存情况较好, 其中部分石板上还深深的印有独轮车的车辙, 印记清晰, 显示出古石板街历史之久远。古街两侧为房屋, 多系清末民国初建筑。建筑的大小不等、建筑界面连续且错落有致, 形成了具有连续性和曲折性的相对封闭的街道空间。

(3) 庙宇空间

由于传统的村镇都聚族而居, 所以宗族, 血缘关系便不可避免地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这反映在村镇聚落的形态上, 常常是以庙宇或宗祠为核心而形成的节点状态的公共活动中心。

在九里村就出现了以季子庙为核心的节点式公共活动中心。九里季子庙的前身是季子墓。周元王三年 (前473) , 吴国被越国所灭。季札子孙怀念故国和先贤季札, 便以国名为姓氏, 并在九里季子墓左侧建立吴氏祠堂 (亦称季子祠) 。秦汉两代, 延陵季子祠几经扩建、修葺, 已初具规模, 始称季子庙。唐宋期间, 季子庙又经历了几次大的重修和扩建, 其规模在当时的江南庙宇中可谓首屈一指, 世称“江南第一大庙迹”。元、明、清及明国时期, 亦对季子庙进行不同程度的扩建和修缮。1939年, 新四军在日军的清乡、扫荡中, 忍痛焚烧了九里季子庙。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受彻底的毁坏。1999年, 九里村开始重建季子庙, 现已经初具规模。

整个九里村村落布局以宗祠季子庙为中心展开, 以点形态构建空间核心的结构形式, 形成村落格局生长点;其次衍生出生长方向, 以线形态组织空间结构脉络和空间走向。沿着香草河组织线性布局, 构建灵活多变的空间结构, 以道路延伸控制聚落空间的生长方向, 以大小街巷网络构建聚落内部空间的生长骨架。

三、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保护好古村落具有重要的意义。古村落是一个地方的历史见证, 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遗产, 是一个文化容器, 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 是“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的博物馆兼史书库”。一个地方的历史除了文字资料记载之外, 文物就是最好的说明。古村落作为博物馆, 它不仅内藏许多可移动的文物, 而且本身也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在古村落里, 从村落的规划布局到个体的建筑设计从巷道的铺砌到房屋的修建从民居的施工到祠庙的建筑从楼阁的叠砌到围墙的夯筑等都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1、九里村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 盲目拆旧建新, 破坏了古村落的风貌

九里村中的许多“老房子”由于年代久远, 在许多方面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了。现在的大部分村民, 尤其是是年轻人对传统的建筑的实用有很多不满意之处, 改造自身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 提高生活标准和舒适度有着强烈的愿望, 古民居面临着改建和改造的压力。但这种改建和改造有很大的自发性和随意性, 缺少统一的管理和设计, 少数居民缺乏保护意识, 新、改、扩建建筑或采用新材料、或采取现代风格、或改变原有结构, 与传统风貌很不协调,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古建筑的原貌, 破坏了古村落的空间结构与形态, 使古村落丧失其原有的特色与风貌。

(2) 村民保护意识淡薄, 古村落保护监管措施缺位

农民群众是保护古村落的主要力量群体, 但有关保护古村落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辐射面不广, 加之农民受本身文化水平有限, 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影响, 从而对保护珍贵遗产资源的认识模糊。也有的村民认为老房、旧房就是落后的象征, 肆意拆除, 。另一方面乡村两级是古村落的直接管理者, 也是直接保护者, 其思想认识还不到位。有些地方受不良政绩观影响, 盲目跟风, 急功近利, 对一些村民破坏和毁灭古村落不闻不管。

(3) 经费支撑短缺, 古村落有效保护较难

古村落的保护建筑多, 年年有残损, 年年需修缮, 否则就难以做到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但现实情况是各级财政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有限, 且大多没有年初预算, 造成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因缺乏保护经费而得不到有效保护和修缮, 同时保护应急机制建立也难, 一旦出现古建筑突发性破损, 常常束手无策。

2、九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

保护好古村落就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既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 不讲经济效益, 也不能保护为了开发, 开发为了赚钱, 这两种方式都具有片面性。古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 所以古村保护性的开发应该遵循可持续性的发展战略。千万不能够急于求成, 只顾眼前的利益, 忽略长远的根本利益, 或盲目无限制的开发利用、消费耗损, 不注意保护不可再生的民族文化资源, 都是错误的。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应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政策。

保护好古村落, 还要顾及村民的切身利益。村民作为古村发展的主体, 应该是规划实施的执行者, 同时也是最终的受益者。通过乡规民约的制定, 使村民们认识到保护古村落, 就是保护我们子孙后代永不枯竭的、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对村民们的培训, 让村民们都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保护措施, 什么是破坏性的。保护的实施, 为古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未来古村发展所带来的收益, 不仅为当地村民开辟了财源, 同时也使当地村民对古村资源的价值和资源如何保护有了新的认识。只有让村民主动地参与到古村的保护行动中去, 才是古村保护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结束语

总之, 我国古村路的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艰难而又繁复, 必须要多学习国外古村落先进的保护理论, 借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成熟的实践经验, 在新农村和旅游高潮中, 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道路, 为我国的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丹阳市九里古村落的形成条件, 文化价值和空间特色以及九里古村落保护面临的状况和形势, 从而进一步提出了新时期九里古村落遗产保护的规划理念。

关键词:古村落,空间特色,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第五版)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2]吴晓勤:《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

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篇9

1. 以战略环保意识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化转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也必然成为资源型城市科学化转型的最重要支撑。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走入困境的共同成因, 是以物质为中心的机械发展观的局限性所致。要实现经济转型, 必须大力发展“地上产业”作为接续。这就客观要求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资源产业的环境影响, 在积极进行已破坏环境修复的同时, 注重对新型产业的环境保护论证。为此, 需要更新观念, 转变对发展的认识, 扭转长期形成的以自然资源为中心、只注重短期利益的狭隘资源观和发展观, 把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全力营造资源型城市的物质资源开发与环境维护、生态保持三方并重局面, 充分发挥和整合知识、人才、资本、管理、结构、体制等多种资源, 科学构建城市发展的更为强大、持久的支撑力。

2. 以科学环保理念寻求经济转型中的生态效益增长。

以不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底线的经济才是健康的经济, 从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才称得上是“生态效益”, 这也应成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刻意追求。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增长要数树立科学的环保理念, 依照科学地按物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条件, 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 同时要根据城市规模效益来确定资源型城市化的重点, 构建合理的城市区域体系。并在城市化进程中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用地与环境结构,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聚居环境、城市文化环境、城市意识环境。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绝对不能忽视。

3. 加大对矿藏采空层填充物及填充技术的创新科学研究。

地球板块相当于以无数“分子结构链”组成的“实体”, 相互作用成地表的支撑力。人类采掘地下矿产资源, 必须同时注入等量填充物作为“替代资源”, 否则就会形成危害甚至灾难。科学家们既要研究怎样填充, 又要研究用什么填充问题。一直以来, 煤矿挖掘原煤始终不填充替位资源, 造成地表下沉甚至塌陷, 亟须研究有效填充办法及确定适合的填充物;石油开采造成的地下岩层空隙都以水注入方法填充。而水同样是人类生存的稀缺资源。由此要求科学家们必须迅速研究保护水资源的替代品。只有这样, 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得到及时修复和有效保护, 资源型城市的永续发展才具备客观基础。

4. 科学用好市场调节和政策调控两大功能规划资源配置。

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 是促进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只手”, 其中市场自动调节功能属于“无形的手”, 政府的政策效应则是“有形的手”。现代经济学认为, 当外部不经济现象存在时, 私人活动的水平将高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优水平, 由此将会使资源配置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当由于外部不经济而出现“市场失灵”时, 可以通过管制、损失赔偿, 对外部不经济征收税费和对外部不经济现象以财政补贴、优惠信贷等方式, 用政府“有形的手”来纠正外部不经济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当。由于“政府失效”可能性的存在, 应根据使用者付费、污染者付费和投资者收益应付费等原则, 明晰国有资源的产权制度和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二、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虽然大庆市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依托, 由中心城市和郊区及附近城市群有机组合而成的, 具有很强综合功能的城市形态。但大庆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交通拥挤、排水不畅、居住环境方面存在棚户区基础条件差、管理措施不力、生态环境方面还没有全面达到标准等问题。

2. 节能减排工作亟待加强。

东城区、八百垧和乙烯等污水处理厂, 新建陈家大院泡和大同区污水处理厂的问题, 四县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污水污物处理能力面临很多应处理的漏点。搞好循环经济试点, 推广利用太阳能、汽车燃气等新能源, 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主导产业, 打造创新平台, 支持石油石化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提升现有科研院所研发实力, 加快建设石油石化装备制造研究院、石油石化产品深加工研究院和黑龙江省中加食品研发中心等方面还急需加强。

3. 政府职能缺位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建设, 油田正由单一工矿型矿区朝着综合功能型的中心城市发展。但是, 目前大庆油田已进入了资源开发的后期, 油田含水率攀高;开采成本上升;高产稳产难度加大;产业结构畸形;主体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强烈;接续产业弱小;高度计划体制下的内向型产品经济与市场机制下的开发型商品经济之间矛盾突出;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都与政府职能缺位有关, 从而导致城市功能较弱, 辐射能力不强, 生态环境伴随资源开发强度的扩大而有恶化之势。

4. 城市个性魅力不突出。

大庆是个仅有三十年城龄的年轻城市, 油田创建开发也不过五十年的历史。几乎所有大庆市民都来自五湖四海, 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漫长而艰辛的两次创业历程, 先后积淀下宝贵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 但至今大庆仍然没有努力挖掘和塑造出独特的本土个性文化;在产业转型过程中, 也存在与周边城区产业同构的现象, 缺乏非油经济领域“一枝独秀”的特色产业, 依托地上资源自主开发生产的产品品牌缺乏广泛的知名度, 名优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不健全。这必然潜伏下“地下油气资源枯竭之日, 就是大庆被遗忘之时”的发展危机。

三、推进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

1. 树立以环保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本代人攫取了资源的物质利益, 起码应该为下一代人留下一片洁净的蓝天。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内涵增长, 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大庆资源型城市转型, 就是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彻底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庆要提前三十年打造新型工业, 重视利用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发展科技含量高、品牌效应强、地方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的工业产品。

2. 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深入推进“三通四建五保六帮”工程, 实施促农增收、设施建设、道路畅通、饮水安全、改善生态、造林绿化、医疗惠民、教育振兴、低保救助和市场流通“十项行动”,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业结构, 逐步提升畜牧业, 抓好草原禁牧、品种改良、疫病防控和风险防范等项重点工作, 加快发展质量效益型、环保型、生态型和集约型畜牧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扶强做大金锣、日月星等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鼓励标准化生产, 扩大绿色有机食品市场销售份额, 培育跨区域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建设现代农村。实施“一建三改”, 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 加快转变农村生活方式, 推进卫生信息、卫生支农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工程,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搞好村镇规划建设, 突出抓好中心村和小城镇, 优先发展乡镇所在村、交通要塞村和流通活跃村。

3. 构建环保产业和生态城市的城市转型规划。

资源型产业发展困境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必然对城市的发展和稳定形成全面冲击[3]。大庆位于内陆, 长期的资源导向型发展造成了城市缺乏一般大城市的开放性, 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 城市功能缺失, 辐射能力弱化。为此, 大庆市既要加大力度进行资源型产业转型, 又应通过产业转型摆脱城市经济对石油、天然气的简单依赖, 改变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增强大庆作为全国“魅力城市”和“卫生城市”应有的辐射功能, 在转型过程中推进大庆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开辟大庆环境工业化和生态城市化的崭新路径。政府必须克服思想上的障碍, 不惜一切代价鼓励并扶持民营企业, 坚定不移实施“大民营”战略,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组织接续产业投资资金、吸纳转型职工就业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使低污染民营企业成为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主力军。转型的目标不只是以建设生态型中心城市为核心, 实现大庆从省内特大资源型中心城市向综合性现代化大都市的转变, 更要通过资源型中心城市转型把生态理念渗透到整个区域经济中, 带动大庆市的“二次崛起”。

4.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大庆市的整体发展。

应按照现代自然理念规划城市, 接轨国内国际领先建设标准, 突出“现代、自然”风格, 做好城市设计。东部城区应整体推进萨尔图飞机场工程建设, 应尽快在这座资源城市实现机场试航。西部城区启动建设铁路大庆西站, 搬迁“后四厂”, 建设新城区。继续实施以造林为重点的植树绿化工程, 抓好以“堵西北风口”为重点的防沙治沙造林工程及村屯绿化, 尽快实现全年造林15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10%;加大草原管理力度, 扩大禁牧成果, 推广封区育草;抓好产业环境保护, 实行环境准入制度, 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规划建设环评;强化工业污染防治, 对重点污染源采取强制审核、排污许可、挂牌整治、限期治理, 实现达标排放, 加大市区内环境噪音和污染防控力度;加大水域污染治理, 借鉴黎明湖改造经验, 对境内果午泡、东风泡、明湖、新潮湖、滨洲湖和黎明河“五湖一河”环境治理[4]。

摘要:作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资源性城市, 如何克服和解决多年来由于资源的开采造成的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 如何进行环境保护, 如何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是新时期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针对资源性城市的特点, 从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的角度, 以大庆市为例, 探讨了新时期对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提出了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深入分析了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大庆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资源性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城市化建设,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满希明.矿业资源型城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思考[J].技术经济, 2006 (, 4) :17-18.

[2]张秀生, 陈先勇.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 (, 2) :117-120.

[3]牛凤瑞.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J].城市, 2005 (, 5) :8-11.

[4]付晓东.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 5) :7-8.

[5]2008年大庆市政府工作报告[R].大庆信息港, 2008.

传统民居保护与研究策略浅析 篇10

关键词:国内传统民居;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1-0155-02

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古国,随着城市化发展浪潮、房地产开发等冲击,古镇、古村落正面临着巨大的改变和难以抗拒的破坏。传统民居环境作为以前人民生产生活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不仅是广大民众居住的建筑形式,还承载着当地民情、民俗和民族文化以及口手相传的营造理念,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其功能转换和演变具有内在规律。

1传统民居的背景研究

1.1传统民居的内涵界定

长期以来,城市人居研究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但在有限的传统民居研究中对乡村人居环境的定义却不统一。从建筑规划学角度,是农户住宅建筑与居住有机结合的地表空间总称;从生态环境学角度,以人地和谐、自然生态系统和谐为目的,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从风水伦理学角度,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从形态学角度,人文与自然协调,生产与生活结合,物质享受与精神满足相统一。

1.2传统民居的开发和保护价值

传统民居的三大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这些历史遗产不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还有展示传统文明的意义。旅游开发并不妨碍保护,有效的管理才是加强保护的根本途径。因此,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在旅游活动中更能发挥其宣传教育价值。

1.3国内传统民居开发的措施研究

传统民居的保护利用,应该先期编制概念性规划,这是编制实施性规划前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准备。因为在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时,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某些无法弥补的失误。

2关于传统民居研究的均衡性问题

当前,我国存在民居研究力度严重失衡的问题,对比云南民居和江西民居,便可清楚的发现这个问题。江西省古村落民居从类型、数量、特征和完整性方面位于全国前列,成为庞大的自然建筑博物馆,同时渗透着明清时期的湘赣、徽派、客家等多种文化,其中江西进入首批历史文化名村镇高达29个。如:东北婺源的江湾、汪口、理坑、李坑、延村、晓起、瑶里等多处历史文化村,粉墙黛瓦,内天井,马头墙,砖木石三雕呈现出鲜明的徽派建筑风格。但从民居研究的广度和透彻度来说,江西只存在研究单一村落或个体建筑实例的零散资料,并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更没有对江西民居建筑的演变、分类、发展、相互联系、特征异同进行规律分析,这都制约着当地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3国内传统民居相关研究分析

我国人居环境理论历史悠久,古代即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但真正以乡村人居环境为命题的研究成果较少,基本始于20世纪90年代,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建筑学、地理学和社会政治学。

3.1传统人居建设的建筑学研究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发展遇到了错综复杂的问题,吴良镛等科学地规范了人居环境研究的框架,将人居环境纳入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进行研究。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传统民居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例如,赵万民等通过对重庆人居环境建设的10年跟踪,从多视角研究重庆人居环境建设的变化趋势;雷振东等着眼于传统民居的微观研究,探讨村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的演变;李昌浩等从微观视角研究人居环境中的住宅和建筑设计,注重住宅的智能系统、节能系统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建设,并且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中积极运用新的建设理念,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2传统民居环境的文化转型研究

城市化对乡村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传统民居聚落的演变、环境的恶化,还表现在对传统民居聚落文化的冲击。社会学和政治学是研究的主导力量,研究路径主要有:城市化背景下特定乡村文化变迁,周世亮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单一村庄乡村政治文化的变迁,试图揭示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扩散对乡村政治文化变迁的影响;从宏观视角研究乡村文化转型,主要探讨乡村文化转型的原因、过程、特点和应对策略,王国胜认为自中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后,乡村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总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转型是必然的,乡村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是研究的重点,但对于乡村文化演变的空间特征以及乡村个体行为对乡村文化演化的影响研究不足。

4国内传统民居聚落保护和开发的实例及存在的问题

周庄——保存了典型而又完整的传统民居聚落形态,依托“古镇保护”,实施“旅游兴镇”战略。1994年底,镇政府成立了“旅游发展总公司”。首先,兼并所有景点,实施统一管理,统一挂帐;其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沈厅、张厅等老牌景点进行维修、拓展,在旅游空间和人文内涵方面作深度的挖掘和开发;再次,开发博物馆、棋苑、叶楚伧故居等极具旅游价值的新景点,并开发特色工艺品和旅游食品、阿婆茶和水巷游船等体现浓郁水乡风情的文化旅游形式,丰富古镇旅游内容,不断拓展古镇旅游的外延。

传统民居环境研究始终与城市或城市化紧密相连,从多维视角研究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运动、演变过程和适应性调整,其保护和开发虽有成效,且研究成果丰硕,但存在三大缺陷。

4.1传统民居聚落的系统性研究较薄弱

已有研究视角多局限于某一方面,关于传统民居环境的系统性研究有待加强。只有全面把握传统民居环境系统的功能转换和变化趋势,才可能有效整合研究成果,全面了解各构成要素的变化以及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因此,从系统论的视野研究传统民居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2传统民居聚落研究的切入点需要创新

从文献综述可以看出,真正以传统民居环境为研究对象的仅有建筑学等专业,研究视角主要局限于生态环境学和建筑学,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城市人居环境;人文地理学从人地关系的视角介入传统民居环境研究,试图建立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地理学框架和研究平台,进一步深化乡村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实现了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突破。

4.3西方研究成果的借鉴需谨慎

西方国家与我国具体国情有别,研究时间跨度和研究内容不同,结论也有差别。利用其理论和实践成果或许能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共性规律,但原有的西方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中国特有现象的解释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需要谨慎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同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理论。

5国内传统民居聚落保护和开发的实例及展望

至此,如何处理在大环境下传统民居聚落保护和开发的策略和展望是当前面临的根本问题。

5.1加强传统民居的基础理论研究

传统民居环境系统实质上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构成要素和空间组织模式。尽管我国的人居环境研究成果渐多,但由于该学科的综合性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对诸如基本概念、学科构造体系等理论问题的认识仍需深化。特别是,传统民居环境的理论构造体系、功能演变及系统评价等问题值得研究。

5.2重视乡村社区系统演变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关联研究

传统民居系统是作为乡村地域人地关系的功能系统而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以村镇居民点为核心,以人居行为的各种载体为空间组织要素,以相关网络基础设施为空间关联路径,

以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为人居活动背景而构成的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该系统既是乡村人居活动的空间场所,又是乡村空间人居环境的功能构件。在很大程度上,乡村社区系统的空间科学组织对完善宜居性的乡村人居环境功能、推动乡村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5.3注重乡村主体空间行为演变与人居环境变迁的关联研究

将传统民居主体的空间行为纳入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研究中,可以从微观的视角探索宏观系统的功能演变和发展趋势。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对传统民居聚落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可为地理学的传统民居环境研究建立明确的框架,拓宽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从微观的视角研究传统民居环境优化路径,不仅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城乡空间有序发展和城市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戴念慈.现代化与传统文化[J].建筑学报,1990

2 吴良墉.世纪之交展望建筑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

3 刘晓黎.历史性地段建筑形态的保存[J].建筑师,1994

4 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J].人文地理,1998

Traditional Houses Analysis of Con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rategy

Duan Jie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protection and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there, and how to develop the confusion, the article fo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traditional houses of the problems, proposed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s the best form of town development and means of protection for other domestic town development provides a reference value.

可持续发展保护策略 篇11

一、传统文化景观的含义

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不同, 是人们有意识而为之的景观, 是人们依据地域特色, 环境资源所创造出的景观。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过程, 而且在每个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不同地域都会有不同的特征。另外, 同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道德观念、生产力水平、政治观念、价值观、宗教信仰等都是影响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简而言之, 文化景观就是历史文化的景观积淀。

二、中国传统文化学说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学说综合了道家、儒家、法家各派的思想, 确立了天地人的宇宙观念, 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肯定了我国传统古代文化中最朴素的生态科学发展观念, 它认为人的思想和行为必须符合天理、顺应天理, 违背自然等于违背天道。道家学说中道法自然的观念告诉我们, 不要轻易去违背自然, 应该按照自然的法则去行事。儒家学派的论著中也体现了现代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 他们认为, 任何事物只要不违背自然规律, 真心去对待它, 用心呵护, 没有什么是不生长的;如果失去养护, 任何事物都不能生存。这是食物链的概念, 维持生命的延续是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共同营造环境和谐, 环境再循环的转化与平衡的, 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概念。天时、地利、人和是儒教所倡导的, 他告诉人们农业生产不能违背节气的变化, 要在合适的时间使用土地资源, 要根据所处形式发挥资源的优势,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 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这样才能达到物产丰富的目的, 天地人以此达到各种关系的平衡并得以演化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 既是一部文化史, 也是一部农业发展进化的文明史。在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 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周边环境, 在人与自然共处的问题上都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适应自然的同时, 要学会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使其为我们更好地服务。而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人们对于自然法则的研究与掌握程度也越来越强, 面对粗放式开发带来的种种恶果, 我们应该警醒并看到其中的不足。传统文化景观的形成是经历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 呈现出的是人与自然的完美共荣, 并且传统文化景观还具有生态、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利用价值, 对如今国家所倡导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三、科学评价方面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认知

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 传统文化来源于广大的农村。农村拥有广阔的地域, 别样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是传承优秀中华文明的根源, 这其中有着丰富的景观资源值得我们去研究与保护。如何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保护这些景观, 发挥其本身存在的价值, 将其和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结合, 又依赖于我们正确的判断和科学的认知。

1. 对科学规划方法的认知

众所周知, 城市规划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时, 必须对现有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认知评价, 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进行总结研讨, 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法。俞孔坚教授提出了反规划的理论, 他认为, 规划最应该做的是保护性规划, 就是在先保护传统文化景观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也应该遵循这一理论, 首先确立要保护的传统文化景观, 确保人民的精神文化归属和对新农村的认同感, 其次再进行建设规划的部署。

2. 传统文化景观的价值判断

中国目前对于传统文化景观价值的判断没有明确的原则与标准, 只是设立了风景区的保护条例, 对于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的保护概念没有太多的提及。以往我国的建设实践是将农业生产用地、自然、甚至城市绿化都经过人为的编排, 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资源对环境进行维护, 与此同时, 传统自然资源也遭到破坏, 近年来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变得越来越高。因此, 对于传统文化景观、自然景观的保护需要通过立法的途径来加以保护。

3. 科学的发展观念

近年来, 人类越来越发现自然不是可以无节制开发利用的, 它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与极限的。人们之前过度的开发使用自然资源, 任意排放污水废气, 使得环境恶化, 生态平衡受到极大影响。传统的丧葬文化流行祖坟埋得好, 子孙后代都会过得好的说法。有些地区甚至将墓地变为显示富贵的场所, 墓地面积不断扩大, 有的还筑起了院墙, 贴起了瓷砖, 搞起了水泥硬化。这是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的。我们应该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待民俗,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传统文化景观资源的保护。

四、传统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1.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度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 传统文化景观、自然景观相当丰富, 对其保护应该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度上。应该将国家分成先保护区、重点开发区、有限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四大区域, 从宏观到微观, 从城市到乡镇明确具体的保护区域界线, 具体的位置等等, 以自然环境与人的完美结合为指导原则, 建立生态保护体系, 在此基础上整合传统乡村文化景观河自然景观, 使得建设与保护能够完美结合, 互利共生。

2. 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业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也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有利经济资源。农村乡土气味浓厚, 传统文化景观也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多样性, 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是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新思路, 使乡村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城市发展的后花园, 休闲旅游场所, 使生态平衡得以恢复, 也能够大大调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时, 要树立科学的景观保护原则与措施, 对文化遗产确定保护范围及方案, 确保旅游开发的价值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而不能以破坏环境生态为代价;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生态旅游和生态平衡理念的引导, 使农村居民与城市旅游者共赢。

3. 加强组织建设是传统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的有效措施

新农村建设不可避免会遇到自然景观与传统景观保护的问题, 是一项复杂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体建设动员。保证行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建立高校的组织机构, 政府工作不应该流于表面, 只停留在文件命令下达的层面,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使得资金投放分散而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要深入到基层中做调查, 加强政府及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 积极指导民间组织的建立与维护, 激发民间组织力量的发挥, 加强监管力度, 使建设资金能够有效的发挥, 使传统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能够更好的结合。

上一篇:服饰搭一搭下一篇:球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