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2024-08-05

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精选9篇)

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篇1

摘要:从分析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状况着手,归纳了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工作必须在尊重和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同时,探索符合自身历史传统和当前国情的、科学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1 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状况

1.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状况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标志着世界各国都开始注重旧建筑(包括旧工业遗存)、纪念物、古迹遗址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3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还通过了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至此,工业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2006年国际古迹遗址日“4·18”的活动主题就定为“工业遗产”。截止到2005年年底,已经有22个国家的34处工业遗产被列入UNESCO认定的《世界遗产名录》,占到现有812处世界遗产的4.2%。

1.2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状况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步比较晚,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正式发起的。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在2006年4月17日下午,无锡的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了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暨《无锡工业遗产保护展》,通过了对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将起到宪章作用的《无锡建议》。

紧接着在四川犍为县嘉阳煤矿,乐山市政府授予“嘉阳小火车——芭石铁路”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在工业遗产保护之列,它被誉为“18世纪工业革命的活化石”“原生态的工业革命景观”(见图1)。在2006年公布的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又有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其中。这一切都说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在我国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2 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够

长期以来,国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多地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而缺少文化价值上的判断。大多认为近代工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应退出历史舞台。

例如,沈阳铁西区冶炼厂的3座百米以上的“巨无霸”烟囱就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轰然倒地等等。

2.2 措施不力

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目前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或法规予以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且保护多沿用文物建筑博物馆式的保护方式,不适用于面广、量多的近现代工业遗产建筑。

2.3 资金不足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有限的保护资金只能对少数重点文物建筑做到精心保护,而更多的未能作为文物建筑的工业遗产,没有充分的资金保护往往被随意拆除或者勉强维持。除此以外,还包括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心中无数、界定不明;对工业遗产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保护理念和经验严重匮乏的问题。

3 工业遗产保护的策略

《无锡建议》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提出了相关的实现途径: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将重要的工业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等。

3.1 前期的调查、评估分析

调查包括:工业遗产的基本信息——名称、历史信息、面积、高度、容积率等;结构设备——结构、设备方式以及现状和特殊性;风格造型——风格样式、造型水平以及保存现状,了解工业遗产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如果开发商对某工业遗产有更新意向,那么,接下来应对其做进一步的评估工作。包括:建筑基地——基地周边区域用地类型、道路交通状况、货运通道和空间情况、绿化环境情况等,根据区位和建筑自身的情况确定合理的更新用途;内部空间——楼层分析、层高分析、内部空间分析等,确定是否要增加电梯、增建夹层、局部合并,或者增建中庭等;结构设备的进一步分析——掌握是否需要加固结构和整修维护体,是否需要替换或增加何种设备等;建筑风格造型分析——确定更新方式是对比还是模拟,整旧如旧还是整旧如新等等。

3.2 具体保护措施

3.2.1 确定保护方针——“动态保护”

工业遗产的保护应结合城市规划实行有计划、有规模的“动态保护”措施———积极性保护。即根据当代社会生活形态的发展,把保护与适应性更新结合起来,以新的使用功能为旧工业建筑带来新的生命。近代工业的发展与衰落和城市发展变化的过程息息相关,因此工业遗产的保护必须融入到城市发展之中,才会取得更为积极的结果。

3.2.2 明确保护目标——“利用性保护”

工业遗产与传统意义上的文物建筑不同,我们应遵循“利用性保护”的原则来开展工作。保护性利用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冻结式或标本式的保存方式,无法适应工业遗产保护的当代需求。要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物质躯壳,保护这个历史信息的最基本载体,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保护等级,实事求是地制订保护措施。

3.2.3 争取保护资金

在保护工业遗产的过程中,应制定特殊政策吸引民间和社会的资金投放,共同参与保护工作。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可以有三个途径:1)产权方自己保护;2)政府保护;3)民营资本参与保护。另外,把税收和土地使用方面的经济优惠与资金补偿作为对工业遗产保护的鼓励,并由银行给予低息贷款等等,同时还应根据保护等级明确金额的比例。

3.2.4 完善保护制度

1)引进“登录文物制度”——是一种实施灵活的保护对策,它是以更柔软的保护方式,实现有效保护、积极保护和广泛保护的保护制度形式。通过此制度可对大量的文物古迹,特别是近现代建筑以及近代工业遗产等进行登录,将单一的文物保护推向全面的历史环境保护。

2)建立相应的经济政策——由国家颁布实施的公共经济政策是推动建筑遗产保护与适应性更新的最有利的发动机。我国应学习西方的成功经验,建立工业遗产保护基金,激励公共的积极性,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实际上远比西方国家大得多。

3.2.5 加强保护监督——积极开展地方性保护

由于我国各地的工业遗产现存数量和状况有较大差异,地方性保护制度应比国家保护制度涵盖更广泛的范围。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保护的实际需要,采取一定的财税调节手段;或通过鼓励性的政策,促进工业遗产的维修、改造以及合理再利用等保护工程的实施。除此以外,还应设计较为合理的产权制度,保障公民权利,以便防止任意的拆迁;建立民主的政治决策程序,形成集体的理性与智慧,以便防止长官意志的独断专行;实行科学的评估体系,以便对保护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等等。

4 结语

通过对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研究,我们认识到:由于我国工业遗产数量庞大,质量参差,应有选择性地对部分无保护或利用价值的产业建筑进行拆除,保留的工业遗产也应分级进行区别改建和保护更新。并且应该以发展的观念来看待历史性建筑的立法。还应在尊重和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同时,探索符合自身历史传统和当前国情的科学的工业遗产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韩妤齐,张松.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4]童乔慧.中国建筑遗产概念及其发展[J].中外建筑,2003(6):21-23.

[5]刘晓黎.历史性建筑的保护、更新与再利用[D].北京: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1.

[6]闫宝林,李素芝.美国遗产区域保护概述[J].山西建筑,2010,36(9):11-12.

浅谈工业遗产与保护 篇2

【摘要】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本文以天津三条石民族工业为例,浅议了工业遗产与保护的相关问题,提出以博物馆为载体,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对工业遗产的界定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这一定义既包含可移动和不可移动工业遗存,也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国外资本工业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遗产,它们构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的主体,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时代的特征。尽管我国工业遗产只有百余年或几十年的历史,但它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见证,凝结着社会、经济、产业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我们应该对其加以重视和保护。

一、 工业遗产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享有“华北地区民族工业摇篮”之称的三条石地区是天津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是民族工业向近代工业过渡的典型代表,在天津近代工业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条石”与洋务运动时建造的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清末新政时期建造的北洋银元局和造币总厂,民国年间出现的六大纱厂、东亚毛纺厂等等,都是天津工业遗产的代表。

天津具有得天独厚的河海交通优势,内联华北腹地,外通五湖四海,历史上是个南北、内外货物交流的商贸城市。三条石地区靠近南北运河汇流处的三岔河口,水陆交通便利,毗邻繁华的商业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城市的建设,城乡商贾、手工业者多聚集于此,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城乡物资的集散地,为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了便利条件。

1、第一家铸铁作坊的诞生

19世纪60年代,具有铸铁手工业传统的交河、献县一带有手艺的农民,受城市市场的吸引,农闲时带上简单工具来到三条石,为船家修理船具。1860年,三条石地区诞生了第一家固定的铸铁作坊——秦记铁铺,这是被誉为“铸造之乡”的河北交河农民秦玉清开设的。秦记铁铺的出现在三条石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三条石地区的第一家作坊,而且也是当时天津仅有的铸锅工场。

2、第一家铸铁厂的开设

1897年,三条石地区出现了第一家由铁铺发展而来的铸铁厂——金聚成铸铁厂。刚开始时规模很小,全部为手工操作,生产设备只有一个不大的化铁炉和一只四人拉的大风箱(图一),雇有12名工人,产品多为铁锅、镐头、犁铧之类生产、生活用品。20世纪初,由于产品销路的扩大,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厂房的扩充,除生产日用品和农具外,还能为租界市政和住宅铸造各种铸铁器件,后来发展到可以为机器厂铸造轧花机、织布机的机件毛坯。1916年又增加了蒸汽动力设备,产量大增。据相关资料证实,金聚成铸铁厂的发展在三条石地区是最早和最典型的,该厂也是天津最早的民营铸铁厂。

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三条石地区曾先后出现过40多家铸铁厂,差不多都是由交河人开设的,这些厂家设备简陋,一般两三间厂房,一两台大工厂淘汰下来的破旧机床,以手工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制造着简单的产品。

3、第一家机器厂的出现

1898年,河北吴桥人郭庆年开设了一家铜铺,以生产木器上的铜配件和生活用品为主。1905年,其子郭天成从旅顺口船坞学到一套车床手艺,于是开始对铜铺改换门庭,先是利用旧设备制造机器零件,后发展到制造整机(图二),不久就将铜铺改名为郭天成机器厂。这是三条石地区出现的第一家机器作坊,也是天津最早的民办机器厂。

4、华北首个民族工业一条街

三条石地区的民族工业是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优越的地理环境,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吸引着河北等地的手艺人纷纷来此投资,开设作坊、铁厂,到20世纪20年代,三条石地区已然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民族工业一条街。据1935年5月2日《大公报》的专题报道,在这条“街长不过里许,街宽亦仅及丈,道路坑坎,尘土飞扬”的街面上,“大小铁工厂、铁铺,一家密接一家”,竟然集中了80余家。据有关资料统计,1929年,天津有62家机器制造厂,其中分布在三条石大街及附近的就有22家。1937年,三条石地区的民族工业达到鼎盛时期,拥有300余家工厂和手工作坊,而且分厂、分号遍及全国十几个省市,产品不但销往华北各地,有的还远销南洋群岛等地,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颇有名气。

二、 工业遗产是人类生产文明的见证

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它创造的财富及对世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却是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工业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厂房、几部机器、一些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文明,它所折射出的近代工业文明历程的重要信息,对我们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深入研究和论证人类文明史很有价值。

仍以天津三条石民族工业为例,引进先进技术和更新动力设备是促进其民族工业文明的两个主要因素。

1、铸造业翻砂术的引进

天津开埠后,天津机器局从国外引进的多项近代工业技术不断传入三条石,木模翻砂的铸铁工艺便是其中之一,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用泥范浇铸的铸铁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电动鼓风机取代四人拉大风箱

西洋传来的手摇羊皮风葫芦,因进风量大,很快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大风箱,后来又换成了电动鼓风机。技术和工艺的革新,不但使产品质量得到很大的改善,而且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普遍使用电力、蒸汽动力设备

到1916年,机器、铸铁两业不但更新了机器和动力设备,而且还普遍使用了电力和蒸汽动力设备,促使三条石民族工业向近代工业过渡发展。20世纪20年代的三条石,各工厂生产的产品品种不断增加,除织布机外,还能生产各种桅灯和柴油机。如1926年三合成桅灯厂从日本引进一台先进的电动冲床,当时这是华北地区的第一台,这台车床把原来的四道工序简化成一道工序,效率大幅度提高,三合成成为全国最大的桅灯生产厂,所产桅灯质优价廉,很快占领了国内外的桅灯市场,挤走了长期以来独占首位的德国桅灯。

三、工业遗产是一张详实的城市名片

天津三条石地区的工业遗产是天津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它就像一张“城市名片”一样,记载和证实着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轨迹,代表和反映着一个时代特有的工业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三条石民族工业经过公私合营的重新组合,成为天津工业的骨干力量,但一些旧的生产工具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1959年,国家建立三条石历史博物馆,征集和收藏了大量相关文物,才使这一珍贵的工业遗产得到保护。博物馆的建立为我们保留下百年民族工业的遗存,有反映当年民族工业生产场景的福聚兴机器厂旧址,有记载金聚成机器厂兴衰史的全套账目700余册,有当年笨重而原始的生产工具:座炉(图三)、大风箱、车床、刨床等,还有曾经创天津工业之首的产品:桅灯、刨冰机、爆米花机、压花机、织布机、弹花机、石印机(图四)、榨油机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曾被作为“阶级斗争教育中心”,每年接待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但是“三条石”这个名字响遍大江南北,远播海内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三条石地区是近代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机器铸铁业发展的典型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铸铁作坊与西方机器制造技术相结合的艰苦历程。可以说,三条石是见证天津工业文明与城市历史变迁的宝贵物质遗产之一,是天津城市的魅力所在、特色所在、根脉所系。

近些年来,由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造成大规模的改建拆迁,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的展厅早已夷为平地,很多珍贵的工业遗存也被打入冷宫,易地存放。唯一保留下来的是已被现代建筑物所包围的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图五)——天津目前仅存的民族工业遗址,原来残留的一段街区也被拆得无影无踪,传承了一个多世纪历史的工业老街几经兴衰沉浮,遭受了沧桑之变。

所幸的是,这些创造城市文明和魅力的工业遗产并没有被时代遗忘。2006年,国家文物局发出《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工业遗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课题”,为文物工作者制定了工业遗产保护的方针和政策。我们深知,工业遗产作为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是“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依托,保护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遗产,对于弘扬工业文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改变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工业遗产保护要借博物馆的优势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同样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丰富信息曾经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众多领域。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是一项漫长而系统的工作,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同配合,而有了博物馆的加入,工业遗产的保护体系必将更加完整。

博物馆是人类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它的功能包括对文化或自然遗产的收藏、整理、保管、修复、研究、展示等,它又是启发人们寻找城市文化记忆的地方,是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载体,所以,让可移动的工业遗产进入博物馆将是有效的保护举措。

三条石地区作为“华北地区民族工业的摇篮”,不仅创造了很多天津民族工业的“第一”,有的产品还达到当时全国的先进水平,为人类留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工业遗产,成为天津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博物馆建设,给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以一定的空间,因为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的基本骨架,如果失去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文化记忆将随之消亡。同时,我们呼吁全社会都来重视工业遗产的保护,尊重和珍惜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像保护古代文化遗产那样去保护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篇3

1 大庆工业遗产保护概况

工业遗产保护最早兴起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世界遗产名录里在1986年才第一次出现工业遗产。在目前的在812处世界遗产中,工业遗产有34处。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相对滞后。

大庆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在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一处珍贵遗产,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也于2005年被黑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大庆市文物部门协同专家论证,对大庆石油会战以来的重要遗址、遗迹、遗物进行了全面普查,确定了二号丛式井采油平台、石油会战誓师大会广场、红旗村会战干打垒群、缝补厂遗址、西水源、中区电话站、葡萄花炼油厂遗址、大庆展览馆、创业庄、东油库、徐深1井、南三油库、储运销售分公司西油库、中十六联合站、贝16作业区贝16井、北1-5-65注水井、北二注水站及“三老四严”发源地——中四队等18处工业遗址为大庆市首批工业遗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大庆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是城市文脉和精神的体现。 具有很高的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价值,能源型城市的发展中保护工业遗产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 大庆工业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现代工业每时每刻都面临着技术更替、更新以及转产,为此,工业遗产保护带有抢救性意义,制定中国工业遗产保护战略更显得尤为重要。

2.1 建立工业遗产评估体系

大庆石油开采较分散,并且工业厂区规模较大。由于技术更新的加快,油井开采的发展,被淘汰的设备会增多,需搬迁所留下的厂区会很大。因此遗产保留、拆除、销毁的判别,应当根据本市情况结合国家工业整体发展历史,制定出相关的标准,建立完整的工业遗产评估体系。

2.1.1 开展工业遗产的认定、登录与抢救性整理工作

组织专家、采用科学的方法建立标准制定法规并制定合适的修复与再利用计划,通过对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进行普查、评估,确定分级分类保护标准,并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同时应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加以保护。

2.1.2 完善工业遗产保护法规及相应保护机制

1)制定应急机制,以防止工厂废弃后导致重要遗产被拆迁或损毁。成立专家咨询团,组织专家参与决策。加强公众和媒体参与保护意识,在工业遗产的认定、保护、传播和研究方面媒体和社团起着重要作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

2)明确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补充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通过法律规范、技术支持和经济政策给以支持和引导,使保护与地区发展结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使最重要的工业遗产地能够得到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一般性的工业遗产可以适度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工业建筑获得经济可行的保护。

3)确定保留与拆除的标准,城区中的能反映城市工业发展的具有标志性的遗产一旦确定,应制定保护范围和要求,并应围绕所保留的工业遗产开展景观设计与建设,政府应采取法律措施对被认可的景观加以保护。

2.1.3 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与普及

把工业遗产遗址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市民了解大庆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了解大庆工业发展对于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了解在大庆的城市发展历史中,有很多像王进喜这样凝聚着大庆这座城市不朽精神的优秀人物代表事迹。

1)加强对市民进行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的专业知识灌输的专业教育。

2)建立专门的工业和技术博物馆以及受保护的工业遗产地进行展示,建立工业遗产线路,健全联系区域,解说工业技术连续传播的途径。

3)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兴趣、增强对其价值认同的宣传,并保证人们能方便地接近和参观重要的遗产。

2.2 制定保护与开发利用原则

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对工业遗产的最好“保护”,随着城市逐渐扩大,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一些老企业,逐渐变为了城市的中心,工业企业的面貌已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或随着采油井点的干枯而使工厂废弃,因此应处理好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用间的关系,确定其如下保护原则:

1)完整性:

工业遗产曾经的用途以及工艺流程,是认识工业遗产地价值必不可少的景观,应保持完整性的维护。

2)真实性:

就地按原样保护是首选措施,少量或局部采取重建或者恢复到过去的某种状态,合理的开发干预过程必须可逆且尽量减小影响。

3)再利用:

对工业遗产地进行合理的再利用,保持地区活力,保证其持续发展。鼓励将工业地区的游憩与工业遗产保护相结合。

4)生态恢复:

改善工业遗产地生态环境,采取适合手段,保证工业遗产地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

5)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

应该详细记录废弃的工业过程中的人工技艺,妥善保存历史记录和文献,对重要的企业档案、建筑图纸、工业样品等也应妥善保管。[3]

在工业遗产的选留与保护的过程中,有些暂时无法确立其利用方式,短期内也无法实现其经济价值,因此应综合考察、审慎定度,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要走科学发展道路,走循环经济之路,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综合利用。

2.3 开发保护与利用模式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保护是主要的、核心性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应有专门机构。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应使保护与维护、保护与维修相结合,以防止其自然的、人为的破坏。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目前为使大庆的工业遗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采用了以下几种保护利用模式。

1)旅游度假地模式,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工业遗产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潜力。

大庆市委市政府把大庆油田建设以来,遗留下来的宝贵的工业遗产,开辟了一条红色工业历史发展旅游专线,提升“油化之都”特色旅游和城市文化品位。在“北二注水站的纪念馆”和“大庆缝补厂精神纪念馆”,可以看到作为大庆会战五大精神之一的“缝补厂精神”的整个诞生过程,体现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辉典范,具有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意义。

松基三井及其它实物的展示和解说,反映了当年大庆开发的早期工作与生活。也反映出诸多精神层面内涵:从国家领导人对开发大庆油田的正确决策,到地质科学家的科学预测,以及大庆石油工人克服重重困难,为国家尽快生产出原油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作风。

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等途径,能够合理开发工业遗产经济价值,实现工业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更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广大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博览馆与会展中心模式,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遗产建成工业历史博物馆或会展场所,这对保护工业遗产的内涵很有意义。

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旧址二号院现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从大庆油田的开端到百年梦想做了全景式的回顾,展现了上到决策层的英明睿智下到各行业的含辛茹苦,承载了三代人的心血,成为了大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城市开放空间模式,将工业用地在改造过程中利用厂区遗存,改造成城市开放空间,同时穿插以现代景观环境小品,如石油会战誓师大会广场、红旗村会战干打垒群附近的开放空间模式,供市民开展休闲憩活动。

4)创意产业园模式,无论是厂房的构造,还是生产机器的类型,都体现着工业史上时代的细节。可利用工业遗产进行工业展览,展示文化创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高休闲的文化、创意产业等区域。

工业遗产涵盖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范畴,它可以成为反映民族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实物教材,更能够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象征。

3 小结

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在当代的延续和对历史的再认识,研究和发展能源型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方法,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充分把握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切合关系,使地域建筑精华得以继承和充分发展。这对于解决我国能源型城镇区域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促进作用。

摘要:大庆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有大量的工业遗产遗存。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文明发展的缩影,是记录一个时代经济社会、产业水平、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文化载体。在城市化迅速推广的过程中,保持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传承和弘扬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加入新的理念,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使其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人文与生态效益。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可持续,策略,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江.工业遗产保护:超越物质空间规划的思考[J].规划评论,2007(1-2):37-39.

[2]大庆市人民政府网站.我市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单位揭牌[EB/OL].(2007—06—11).http://zwgk.daqing.gov.cn/daqinggov/73470466479620096/20070611/310897.shtml.

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篇4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各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中涌现出大量工业遗产,其中,工业社区作为工人生活聚集地,成为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是工业社区遗产利益主体,其想法与态度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针对沈阳市工业遗产现状、价值、工业社区遗产认知与保护、再利用模式以及旅游开发社区参与等多个维度,进行居民访谈,将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合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工业社区遗产旅游开发进行展望。

【关键词】工业社区遗产;居民;利益相关者;质性研究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老工业基地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更新,城市工业遗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困境。工业社区遗产是城市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历史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形成、城市特色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对工业社区遗产实施整体保护,有利于老工业基地城市文化风貌的保护,对城市精神的保存,城市意象的建构,乃至于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提供可行操作路径。目前,工业遗产研究中,工业社区遗产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证探索都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将工业社区居住者作为核心利益相关群体,采用利益相关者框架开展的研究更是罕见,本文尝试采用利益相关者视角,以老工业基地城市沈阳作为案例,探讨沈阳工业社区居住者的遗产保护意识、遗产价值认知以及遗产旅游开发、社区参与意愿和参与路径,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工业社区类型的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思路。

一、相关研究进展

国外工业遗产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我国相关研究则起始于20世纪末,纵观国内外工业遗产研究成果,主要可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为工业遗产的定义及内涵解析,目前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仍未有定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下塔吉尔宪章》中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其二是针对于某一地区工业遗产的分布及价值评价研究,众多研究中英国工业遗产相关研究较多,如Binney M在整合英国工业遗产的基础上[1],为其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视角,Aldous T分析英国工业遗产状况、价值[2];国内著名学者刘会远、李蕾蕾曾利用二手资料对德国工业遗产进行过深刻剖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韩福文、佟玉权也曾在东北地区工业遗产相关研究中对该地区工业遗产分布进行梳理[4]。其三是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该部分目前是工业遗产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向,大部分研究结合了遗产管理以及旅游开发的理念探讨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相关研究,其中,博物馆作为工业遗产利用开发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广泛关注。

除上述研究以外,针对工业遗产地社区这一利益主体的研究也正引起学者关注,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社区群体经济、环境以及权利方面的利益诉求等。其中经济方面的诉求包括遗产地旅游开发对居民的经济补偿,旅游所获利润的分配等方面;环境方面的诉求包括优化遗产地居民生活环境,控制游客数量等;权利诉求与遗产地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有关。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地社区的相关研究仍比较有限,未形成完整公认的体系,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5]。

二、案例地及研究方法

(一)案例地选择

沈阳是建国初期发展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享有“共和国工业长子”“东方鲁尔”等美誉,工业文化也是沈阳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塔吉尔宪章》对于工业遗产的定义中明确提出,与工业相关的社区建筑也是重要的工业遗产,因此沈阳市保留下来的大面积工业社区建筑群无疑是沈阳市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保存较为完整的工业社区遗产建筑群共有三处:铁西区工人村社区、大东区和睦路社区、皇姑区三台子社区,它们是全国修建时间最早、建筑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工人住宅群,是全国此类建筑遗产的典型代表。但随着沈阳市许多大型工业企业面临转型危机,这些工业社区在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面临矛盾,因此,针对沈阳工业社区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6]。

(二)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访谈对象为沈阳市工业社区居民。因为沈阳市进行房产改革后,工业社区遗产的所有权已归属于本地居民,因此,居民的态度对于工业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改造是至关重要的。实地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将受访者按照S1-S24的顺序编号(见表1),对其进行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时间为20分钟到40分钟不等,并筛选出访谈内容较为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访谈资料进行质性研究。

(三)资料整理

采用质性编码的方法,把文本资料“打散”成不同的意义单位,然后对资料进行重新分类,总结居民利益诉求特征或者相关事件,剔除无关内容。编码过程中首先反复阅读资料,标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词、短语、句子或者段落,提取反复出现的概念,同时将相同或相近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进行初步编码,最后,针对初步编码的结果进行进一步归并总结。

三、研究结果

(一)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差异性较大

访谈结果显示,居民对于工业社区初建时期的情况记忆深刻,访谈中不时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自豪与骄傲,这可以体现出当地居民对于工业社区历史价值以及社会价值认知度比较高,而谈到现在,居民则表示居住于此感受更多的是无奈、不满与自卑,同时还有对当年邻里感情的怀念。对于其美学价值的评价则是呈两极态度,部分对工业社区感情深厚的居民表示社区楼体建筑非常有特色,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持反对态度的居民则表示楼体破旧不堪,影响城市形象。

S6:“53年盖的,古董,苏联建的。”(历史价值)

S10:“能,太能代表(五十年代)了。”(历史价值)

S11:“可不(跟周围的楼)不一样吗,多旧呀,太破了”(美学价值)

S17:“看那楼上雕花没,那都是苏联图纸,你看现在这楼哪还有这样的了。”(美学价值)endprint

S3: “可以做教育的题材,现在房子的质量没有这么好的。”(教育价值)

通过居民对工业社区价值的评价可以看出,其对于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价缺少一定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主要原因是居民对于居住环境满意度存在差异,尤其是生活与心理方面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导致其对于工业遗产价值的评价存在主观的偏见与差异。

(二)工业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工业社区遗产是否具有保护价值的问题上,居民意见比较一致。多数居民支持拆迁,其中83.3%的受访者认为工业社区遗产不属于工业遗产的范畴,虽然历史悠久,但房屋建筑外观及各种设施破旧不堪,缺少保护价值,可见,居民遗产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S2:“一点保留的价值也没有。”

S5:“这也没有什么古老的建筑,也没有什么(保护)价值。”

S8.1“这楼都是问题,还留着!”

S4:“没有办法才住这。”

S11:“有什么感情啊,破门破屋的。”

S23:“(觉得不自豪)没有办法才住这。”

相比之下,面对同样作为工业遗产的哈尔滨霁虹桥拆迁与否的问题时,当地居民的态度截然相反,大部分居民持反对态度,因为霁虹桥历史悠久,居民对其感情深后,虽然霁虹桥如今也变得破旧,但未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对居民的切身利益没有影响,因此居民遗产保护的意识非常强烈。而沈阳市工业社区破旧的外观与落后的内部设施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而且在城市更新改造的环境下,与周围设施齐全,外观高大时尚的新建社区形成强烈对比,居民心理难免产生落差[7]。

(三)工业遗产再利用期望较高

居民对于工业遗产地区的振兴期待值较高,并且充满信心。居民支持工业遗产再利用主要是因为本地开发与再利用有利于居民利益实现。随着沈阳市区改造的不断升级,工业社区面貌破旧混乱,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明显落后,社会问题重叠使居民对于本地开发迫不及待。旅游开发符合居民改善居住环境,增强社区价值的利益诉求,因此得到了多数居民的支持。

S5:那当然好了,这边没什么设施,要是能建点公园什么的那可好了。

S18:环境不太好,应该再建一建,公园啥的都没有,这地方好好弄弄能挺好,当个休闲的地方挺好。

S9.2:那再好不过了,要是真能建成商业街的话这边都能跟着起来。

S20:商业街应该能行,这边还是挺有特色,工业的东西挺多,整个工业一条街啥的。

S10:建景点行,可以怀念一下,但住人的话这房子条件太差了。

S18:做个博物馆啊,生活馆还行,做别的没有意义。

(四)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参与热情较高

居民的社区感较强,对于工业社区遗产仍保有地方依恋,愿意投身到地区开发建设中。这主要源于此处居民多为原始居民,在此居住多年与这里感情深厚,对于工业历史较为了解,当谈到五六十年代的大工业时代,他们心中充满了自豪,居民们愿意主动向他人介绍工业社区遗产的光辉历史。社区参与有助于激发居民心中的自豪感,符合居民的心理诉求,以社区参与的方式,开发工业社区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地区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通过此方式,给予居民一定的利益回报,这样可以满足居民心理与经济两方面的利益诉求。

四、分析与讨论

(一)旅游开发基于居民利益诉求

工业社区遗产地居民以老年人为主,而且大部分居民家境贫困,搬迁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意味着无家可归。居民是遗产地真正的主人,在工业社区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针对居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进行调查,以妥善安置当地居民为开发前提,在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同时,还要注重居民其他方面的需求,例如心理方面的安抚等,要使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同社区发展建设有机的结合[8]。

(二)重视工业遗产保护与宣传

工业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工业社区遗产更是社会主义初期集体制在人民生活方面的写照。对于沈阳这座曾经有着悠久工业传统的城市来说,工业社区遗产的灭失所导致的文化遗产的缺失,会对城市个性特征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对于工业社区的保护迫在眉睫,保护过程中要结合多方力量,政府应针对各地区现存问题以及特点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同时应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当地社区参与其中,尤其是对当地居民的引导极其重要,应对居民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宣传教育,提升居民对于工业遗产的认知,加强居民遗产保护意识。

(三)打造工业遗产旅游特色街区

沈阳市工业社区遗产属于街区层次的老工业遗产,在选择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时,应结合经济复兴、环境优化、历史再现等多种再利用模式,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同时,各种模式应有主有次,相辅相成,尽量采用“综合模式”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再利用。工业社区遗产再利用可以第三产业作为主导,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这些地段产业转型,满足当地居民经济、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的利益诉求。开发过程中,还应注意将该工业地段纳入城市功能,结合沈阳市整体旅游开发规划,主打工业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特色街区,对其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使之适应新的功能,融入城市特色中。

(四)提升旅游开发社区参与有效性

受诸多因素影响,工业遗产开发的社区参与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居民在参与过程中仍存在内容层次低、范围窄,极少介入管理和决策层面等问题。因此,应进行社区增权有效提升居民个人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开发方对居民进行有效培训,真正凸显社区在工业遗产开发中的主体地位,保证社区参与的有效性,使工业社区居民能够获益于本地旅游开发[9]。除此之外,政府方面要制定高效决策机制、分配机制以及监督机制,为社区参与提供保障,将个体增权与制度增权相结合,实现工业遗产改造与社区建设的双赢[10]。

五、结语

结合社区参与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是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效途径之一。沈阳市工业社区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旅游吸引力,因此,沈阳完全有条件在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下,打造出具有沈阳工业特色的工业旅游区,走出一条工业社区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新路,成为全国工业社区遗产旅游开发的典范。

参考文献

[1] Binney M. Our Vanishing Heritage [M] . London: Arlington, 1984.

[2] Aldous T. Britain s industrial heritage seeks world status [ J] . History Today, 1999(5): 3-13.

[3] 刘会远,李蕾蕾. 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 韩福文,佟玉权. 东北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J].经济地理,2010,30(1):136.

[5]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7.

[6] 周大鸣,刘家佶. 城市记忆与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保护下的中国工人村[J].青海民族研究,2012,23(2):2-5.

[7] 张毅.哈尔滨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9.

[8] 姚国荣,陆 林.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居民利益要求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7):1219.

[9] 李颖.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研发的社区参与研究——以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中南林业大学,2007.

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篇5

唐山因矿藏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而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成长历程。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 那些曾经为民族自强和城市发展立下头功的工业遗迹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城市发展的脚步, 唐山如果失去城市发展的“记录”, 将失去城市记忆。因此, 如何保护、利用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遗产, 就成为目前在城市建设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唐山近代工业及工业遗产的产生

1. 唐山近代工业与唐山市

光绪二年 (1876) , 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清廷遴选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候补道唐廷枢, 勘察开平一带煤铁储量及开采情况, 并于次年招股集资, 创设官督商办的开平矿务局。光绪七年 (1881年) , 桥头屯一、二号井建成出煤。年底, 矿属唐胥铁路建成通车, 胥各庄修车厂制造的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投入运行。不久煤河通航。开平原煤经铁路、煤河运至芦台, 一部运达塘沽供北洋海军舰船, 一部运抵天津, 初步形成了生产、流通、销售一条龙的经营体系。从此开平煤矿声誉日隆, 在全国居显赫地位, 并促使桥头屯村 (今市区乔屯一带) 由一个荒僻小村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城镇。

煤炭工业发展和唐胥铁路东西延伸, 使境内有了廉价的“工业食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加之唐山的资源优势, 近代工商业便逐步发展起来。唐山修车厂迅速扩大, 细绵土厂、华记唐山电力厂、德盛窑业厂、马家沟耐火砖厂、华新纺织厂等大企业相继建立, 机械、冶金、铸造、造纸、食品等工业竞相问世。工矿企业大量招收工人, 山东、广东以及河北等地农民纷纷来唐谋生, 使唐山镇人口骤增。

唐山这座城市并没有完整的城廓和城门, 而是一直以开平矿务局、启新水泥厂、铁路工厂等一些近代企业为中心点逐步向外扩展。由于人口的增加, 促使唐山周围的贸易逐渐向唐山转移。虽然, 清末时唐山周边已有“拉不败的建昌营, 填不满的开平城”等重镇的存在。但是, 由于开平煤矿等大型近代企业在此崛起, 唐山很快便成为城乡货物云集, 商旅骤增之地。由于开平煤矿把西方技术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 引进和聘用了许多外国工程技术人员, 洋货也开始流入唐山。商品的流通, 打破了唐山乔屯一带古老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模式, 促使城市商业形成, 很快取代了开平等历史重镇, 成为当地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唐山市由此建立。

2. 唐山工业遗产的产生

从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开始, 唐山就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又经过多年发展, 唐山已经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 工业门类较全的工业重镇。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兴衰的历史规律。曾经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传统工业则逐渐衰落, 城市中的制造业比重日趋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 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门类, 金融、贸易、科技、信息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日趋成为城市的主要职能。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被迅速成长的信息、国际交流和全球经济的新纪元。唐山作为我国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同样不会例外。特别是近十多年来, 唐山的工业企业经过战略转移和嫁接、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技术含量不断得到提升, 地理布局不断得到优化, 顺利完成了老工业基地走向新生的过程。

唐山另一个特殊情况就是经历了地震, 震后工业老建筑存留不多, 部分存留的都成了地震遗址或危房, 使仅存的工业遗产建筑就变得弥足珍贵。

唐山市城市建设正在大规模的展开, 大量建设为工业遗产老建筑的再生与改造提供了机遇与条件。因此, 在工业遗产的保护、改造和利用问题上, 要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尊重唐山历史的路子。

二、唐山工业遗产的调查与保护

1. 唐山工业遗产调查

(1) 开滦煤矿开平煤矿的建立文章开始时已经讲过, 但它的发展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开滦煤矿于2006年开始, 在市中心的唐山矿矿区, 以1878年开凿的唐山矿“一号井”、建于1899年的“百年达道”、矿区原有老建筑等三大矿业遗迹进行原址抢救性保护和开发, 努力将其打造成“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开滦煤矿已在建设“国家矿山公园”项目上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 启新水泥厂启新水泥厂原名细棉土厂。1886年 (光绪十二年) , 由开平矿务局总办唐廷枢出面集资兴办 (即中国第一家使用机器生产的水泥厂) 。1891年投产, 后接办者贪污渎职, 水泥质量下降, 1893年被迫停工关闭。1906年天津道、长芦盐运使、直隶按察使周学熙招股成立了唐山洋灰公司。1907年组成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1911年“马牌”水泥销量即占全国总销量的92.02%。从而成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和“支柱”。

目前, 启新水泥厂面临整体拆迁。现存5条水泥窑生产设备、发电厂汽轮机及欧式高大厂房建筑仍然可以给久居于城市中心区的人一种极其强烈的工业化的震撼。但是厂内已经没有大生产时的样子, 所有设备都停止了运转, 只有值班人员在厂区内巡视。

(3) 唐胥铁路开平煤矿的创办, 是修建中国准轨铁路的一个契机。唐胥铁路起自唐山矿一号井外煤场, 止于胥各庄 (今丰南区境内) , 全长9.76公里, 是中国第一条自建铁路, 也是我国铁路总里程的源头。1881年 (清光绪七年) 动工兴建。同年6月9日开始铺轨, 年底投入使用, 共耗银11万两。1887年, 唐胥铁路向南展修到了芦台经塘沽到达天津, 1888年秋, 津唐铁路130公里全线贯通。此后, 津唐铁路继续延伸, 向西次第展筑至丰台、卢沟桥、北京;向东次第展筑至山海关、新民、奉天 (今沈阳) , 总长达841公里, 成为连接关内外的交通大动脉。

今天的唐胥铁路因“压煤改线”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部分路基下陷的厉害, 它已由正线改为支线。现在这条线已不叫京山线, 叫七滦线, 就是从丰南区的七道桥至滦县。

(4) 唐山机车车辆厂1881年 (清光绪七年) 唐山通往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为适应修理机车的需要, 早在1880年, 开平矿务局在丰润县 (今丰南县) 胥各庄建立修车厂, 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1884年 (清光绪十年) , 修车厂由胥各庄迁至唐山西马路, 改称唐山修车厂, 这是我国铁路史上第一个机车车辆厂。1899年动工兴建新厂。1903年修车厂由老厂陆续迁至新厂。1907年, 唐山修车厂更名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1929年5月, 工厂更名北宁铁路唐山制造厂。1948年12月唐山解放, 称唐山铁路工厂。1976年的大地震, 百年老厂全部被夷为平地, 震后在新区辟新址建厂。老厂现有地震遗址, 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另外还有地震未毁的老水塔等遗迹。

(5) 唐山南站唐山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起点的火车站。1882年初, 唐山火车站建成营业, 站址选在市内天桥东侧老站道口处。后来由于开采煤炭, 造成路基塌陷影响行车安全, 唐山站于1907年西迁1公里到现在的地址。

地震后在原址重建的唐山站于1983年11月15日建成交付使用。唐山新华西道西端的新客运站唐山站, 于1994年11月11日建成并办理客运业务。原址的唐山站改称“唐山南站”。

站台上天桥保存完好, 为露天式, 完整保留了上世纪初建时的风貌。天桥主体为钢结构, 桥身为钢桁架, 桥身阶梯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桥面阶梯则为木结构。

(6) 滦河铁路大桥滦河大桥位于滦县滦州镇老站村, 是我国当时建设跨度最大的跨河铁路桥, 也是我国第一座采用气压沉箱来修建桥墩基础的钢结构桥, 设计建造者是我国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滦河大桥“为单线铁路桥, 全长670.6米 (2200英尺) , 共17孔, 1892年5月开工, 1894年2月竣工。设计载重等级约合古柏氏E—28级。全都工程造价合白银575000两。

为对大桥加强保护, 该桥退役时, 东西两端各拆除一孔钢梁, 整个大桥保存现状完好, 各式钢梁保存完整, 两侧石雕未受破坏。该桥现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7) 唐山陶瓷厂、建筑陶瓷厂等陶瓷企业唐山陶瓷历史悠久, 素有“北方瓷都”之誉。唐山陶瓷厂原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的附属厂。民国3年 (1914年) 建立, 1924年德国人汉斯.昆德独立经营, 并正式定名为启新瓷厂。1927年后开始有少量铺地砖和内墙砖出口, 1935年起所产卫生洁具销往香港等地, 1936年2月职工增到450人, 时为华北最大的陶瓷厂家。

唐山市建筑陶瓷厂始名德盛窑业厂唐山工厂, 由民族资本家秦幼林于民国19年 (1930年) 投资创办。初有工人百余名, 生产耐火砖、大缸和少量日用瓷。1943年改为德盛窑业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工厂, 解放后生产卫生陶瓷、釉面砖、卫生洁具配件等。

还有一些其他陶瓷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建筑为70年代震后建筑, 部分地震未毁建筑已列入地震遗址, 如唐山陶瓷厂办公楼地震遗迹, 列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8) 华新纺织厂等纺织企业民国8年 (1919年) , 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工厂招股筹建, 民国11年正式投产, 当年8—32支三松牌机械棉纱面市, 大量销往冀东和东北各地。之后, 织布场、漂染厂相继建成, 所产白三燕和彩三燕棉布成为市场热门货。几乎和华新同时开业的大顺染厂, 日产色布72000码 (197280市尺) , 产品三侠青畅销辽西走廊, 阴丹士林供不应求, 售价一度超过天津。华新和大顺染厂的经营效果, 有力地推动了唐山市家庭织染布副业向专业过渡的步伐, 传统的手搬机逐步为脚踏铁轮织布机所取代, 产品品种由窄幅向宽幅、格布、色织布和印染麻花布等多品种规格发展。

当前纺织行业不景气, 大企业处于破产关闭状态。市内棉纺厂虽是震后原址复建, 新区华新纺织厂虽是异地新建, 但其老厂房都具备上世纪特殊形态的特点, 尤以侧立面为锯齿形的“锯齿楼”最为著名。

2. 唐山工业遗产的特点及状况

(1) 珍贵的历史价值。工业遗产是这段历史的幸存者, 是历史的遗存物, 成为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的载体, 因此这些实体的遗存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工业遗产确切的解释和引证许多历史事件, 传递历史信息。

(2) 可观的经济价值。一般建筑的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更长, 例如启新水泥厂大型水泥窑和高大的厂房如果对其进行拆除, 所需费用显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而如果对这些工业遗址进行改造、再利用, 可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收益。

(3) 完美的艺术价值。北京798艺术家工厂是成功的范例。原来工厂设计师的设计在当今艺术家的眼中转化为了创意与灵感。而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则可将其蕴涵的艺术价值进行完美的升华。

(4) 时代精神的传承。近代工业落户中国以来, 唐山首当其冲的囊括了几个第一。长期的工业发展为唐山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唐山人民在享受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财富和便利生活的同时, 也对唐山这一传统工业城市产生深深的归属感并以此为傲。

(5) 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唐山这些老工厂地理分布跨度不大, 基本上都在市内路南、路北两区, 稍远些的也在古冶区、丰润区等地。

(6) 经营状况不同, 保护水平不同。开滦煤矿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投入了巨额资金, 已取得了经验。启新水泥厂面临整体拆迁, 厂房年久失修, 漏雨沐风, 5条水泥窑老设备多年闲置, 均出现锈蚀现象。

3. 唐山工业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国家文物局长单霁翔在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表示, 当前各地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视不够, 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家底不清, 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经验严重匮乏;认识不足, 认为近代工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 应退出历史舞台;措施不利, 工业遗产首当其冲地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的《无锡建议》提出“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将重要的工业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或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等措施。黄崖洞兵工厂旧址等九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 唐山已驶入城市建设发展的快车道, 而原来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一些企业也面临拆迁, 如何即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 又为这些旧工业遗产找到一条新生之路, 树立保护遗产的观念, 是摆在城市发展决策者和全体市民面前的一道现实性课题。

三、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情况

1. 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实例

国内外工业遗产改造、利用的成功范例,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福建省马尾造船厂、北京798艺术家工厂等。唐山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 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离我们最近、最为称道的是北京798艺术家工厂。

798过去是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在北京酒仙桥有一片建国初期由前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工程师设计的工业厂房, 在规模、技术和建筑艺术上, 其价值都不言而喻。况且, 这里又凝结了很多人的劳动与智慧。工厂内横七竖八的管道, 高耸的烟囱, “文革”时期的标语, 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人, 以及不断传来的机器轰鸣声, 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工厂;而艺术展览的宣传海报, 画廊、工作室的指示标牌, 引人注目的雕塑作品, 时髦的青年和穿梭往来的外国游客, 一切又构成了极强的艺术和时尚氛围。使人不自觉的回想起少时记忆中的工厂环境与奇思幻想的艺术构思的组合, 让人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对于像798一样具有工业特色的唐山老工业建筑, 我们要借鉴它的成功方面, 保留现状、多做保护。

2、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方法

综合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 公共休憩空间模式: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 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如修建成景观公园或主题性公园等。 (2) 主题性博物馆式: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 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 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 同时也激发参与和认同感。 (3) 组合开发模式:将工业旅游资源与周边其他非工业旅游资源有效结合, 形成特色旅游线路。

四、对唐山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

1、唐山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工业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 具有不可再生性, 只有认定和保护工作先行, 才能防止对其随意废弃和盲目拆毁。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一经认定, 应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 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优先考虑原状保护。当前应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 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其继续破坏的风险。对已面临危险的工业遗产, 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的方案。此外, 工业遗产保护材料和技术应用也十分重要, 我们要在实践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问题。

2. 唐山工业遗产改造、利用原则

(1) 景观与科教相结合的原则工业遗产的景观功能与科教功能是改造后所具备的前提。改造后的产物应具有城市景观欣赏的价值。老工业旧建筑是用来机械化大生产的, 但如果将其改造为公园或其他场所, 就必须站在现代人欣赏角度考虑, 提取老工业建筑中的元素进行合理装饰和改造, 才能实现其改造后的景观功能。

而科教功能的实现则是对工业遗产开发利用设计者的更高层面的要求。要实现美学与科教价值并举却并非易事, 即要做到使人们流连忘返, 又要在陶冶身心的同时在科学、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所收益, 这就要设计者去根据每一个案例进行特殊的分析, 设计富有创意的设计形象, 寓教于乐。

(2) 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唐山工业遗产的特点, 我们对其进行改造、利用时就应该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如工厂占地面积大, 对其进行主题公园式的改造, 这样就可以把面积大、工业景观多而新奇的特色表现出来, 并且对周围整体地块的提升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处于市区内的老工业厂房则可以改造为博物馆、艺术家工厂甚至卖场等。这样可以更好的将老厂房室内宽阔、层高、光照条件理想等优势发挥出来。

3. 唐山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

(1) 加大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唐山工业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保护现有工业遗产资源, 将工业遗产的更新、利用作为工业旅游这种新的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利用它的开发带动唐山老工业区的生态复兴。

(2) 变拆迁和废弃为合理开发。由于诸方面原因, 唐山一些老企业面临着拆迁和改造。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因此, 我们要变拆迁和废弃为合理开发, 不能走为开发而毁损工业遗产的老路, 要“自上而下”的作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3) 加大公众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力度。从规划、立项到施工、经营等各个阶段建立多渠道的公众参与途径, 对市民提出的疑问和建议有关部门应当给予明确认真的答复和反馈, 使市民的意见真正落实到实际的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唐山市志/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

[2]唐山城市建设志/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

[3]中国近代工业史/祝慈寿,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9

[4]老上海工业旧址遗迹/薛顺生、娄承浩,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5]南京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策略探讨/蔡晴、王昕、刘先觉, 现代城市研究, 2004 (7) :16~19

存量规划时代的工业遗产保护 篇6

深圳是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一个缩影。深圳86 版经济特区总体规划是增量规划的典型。增量规划是“英雄主义的大规划”。是指以新增建设用地为对象、基于空间扩张为主的规划。目前这类规划仍是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主流。2007 年,深圳的用地规模达到750.50 km2,只剩余140 km2的可建设用地。 如果仍按照2000~2005年年均新增用地47 km2计算, 剩余可建设用地只可维持3 年。面临这样的严峻局面,2009~2020 年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了深圳空间管制规划——“四区”的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基本控制线——“五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橙线)的划定1)。 城市更新规划——采用“非用地扩张型”城市发展方式,划定面积约190km2的“四旧”用地作为规划期内城市综合整治和更新改造用地。其中,全面改造的建设用地规模60 km2,2)包括旧工业区40 km2、城中村14 km2、旧工商住混合区6 km2。 这就是开始了存量规划的时代。存量规划是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2012 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论坛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邹兵根据深圳规划的经验,发表文章《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提出增量规划(increment planning)、存量规划( inventory planning)、政策规划(policy planning)。该文是理论上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折的重要文章3)。

2013 年12 月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主要任务第二点就是“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4)。会议提出“减少工业用地,适当增加生活用地特别是居住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划定生态红线”。2014 年3 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第二十四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出了“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的改造和保护性开发”5)。2014 年9 月1 日出台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使得土地集约问题上升到法规层面。2014 年9 月13 日~15 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2014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自由论坛,论坛主题为“面对存量和减量的总体规划”。存量和减量目前日益受到城市政府的重视。其原因为国家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刚性约束;中心区位土地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发掘;建成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的急迫需求;历史街区保护和特色重塑等。

各地也在推进存量规划。2014 年5 月6 日,上海市召开第六次规划土地工作会议,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会上对新一轮总规提出的要求就是:“严守用地底线,实现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其中,2040 年用地规模的目标仍将1992 年开始编制、2001 年获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以下简称“上海总规”)中2020 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3226km2——作为“终极规模”,即从2014 年往后的7年内,上海年均新增建设用地只有20km2左右,还不到之前6 年年均增量的一半6)。所以,存量规划自此将正式成为上海规划的主流趋势。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工业用地占比偏高7)。所以,在这一轮的存量规划中,上海的工业用地成为主要盘活对象。 这些工业用地,包括“104 区块”、“195 区域”和“198 区域”8)。其中“195 区域”中的工业资源,按照上海市政府此前转发的《关于本市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实施办法(试行)》9)(以下简称“办法”),将“按照规划加快转型,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这调整了早在2013 年《上海市工业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 年)》对此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方向10)。这为此类工业规划区外的闲置或低效的工业用地的调整、升级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关于加强本市工业用地出让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11)几乎于同时配合出台。

2015 年1 月,已执行10 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 年-2020 年)》(以下简称“北京总规”)宣布进行修改,与2004 年的版本相比,总体规划修改后的关键词——“控制”。北京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大,同时明确到2020 年的人口调控规模。北京总规的修改从2013 年就已启动准备工作,修改思路从“增量”向“存量”、甚至“减量”转变。北京对城市设计提出了“古都味、东方韵、国际范”的要求,明确了北京在未来一个阶段整体城市设计原则和实施管理策略,处理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将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作为长期的城市建筑设计原则和目标。如何使这一规划层面的目标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目标相统一,是值得探讨的。

2 存量规划中工业遗产问题

在城市发展空间面临紧缩的形势下,当前存量规划的内容包括:(1)旧城更新与改造规划;(2)环境综合整治规划;(3)交通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规划;(4)历史街区和风貌保护规划;(5)产业升级与园区整合规划;(6)土地整备与拆迁安置规划,等等12)。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在所有的存量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说上述第(5)点是目前最为引人注目的目前一点不过分。2013 年的统计显示城市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百分比如表1。

从表中可见,除了北京的数据原缺之外,天津、太原、沈阳、长春、哈尔滨、上海、南京、青岛、武汉、广州、重庆等城市都是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百分比超过20% 的城市。

工业区的改造占整个改造区面积比例也比较高。深圳2009~2020 年总体规划中在60 km2的改造类用地规模中,工业区改造占到2/3。13)

城市工业用地之所以成为改造的首选对象,是因为第一,占地位置有优势,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有工业用地逐渐成为市中心区域,大部分工业用地占据城市公共资源集中分布的地方。第二,产业转型之后出现空置,很多工厂搬迁之后原有厂址有可能出让。第三,产权问题相对集中,相对于历史街区改造中工业区改造相对容易推进。在街区改造中由于产权关系更加复杂,因此越来越不容易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天津最近的老棉三和天津拖拉机厂两个案例代表了存量规划时代的工业遗产改造。以下以天津拖拉机厂为例说明具体规划的特征。

天津拖拉机制造厂地块位于天津市南开区西部,占地面积约1km2,东西两侧毗邻中环线、城市快速路和地铁6 号线和地铁8 号线,交通非常便利。西北两侧毗邻天津侯台风景区,自然环境优越,具备良好的生态优势。天拖地块周围科技企业密集,天南大高校科研院所、产业优势突出;北边界与天津科贸街、南开光电子产业园紧密相连,经济发展活跃(图1)。

天津市规划局、文物局和天津大学合作在2012 年完成了全市工业遗产普查,规划部门并进行了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天拖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并没有严格的制定保护规划要求。因此在规划上开发力度较大。区域用地性质为商业金融与居住用地。根据天津规划局网站的规划公示,所在区域规划指标为:规划总用地面积:98hm2;新建总建筑面积:183hm2,其中居住建筑面积:90hm2,商业建筑面积:93hm2,改造厂房面积10hm214)。可以看到这是一个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比较典型的案例。虽然在《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中划定了各种级别的保护建筑,但是在规划中只保留了特色保护建筑,厂区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样的结果表明在节约集约工业用地中处理好保护和开发之间关系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图2)。

3 工业遗产的价值

工业用地中并不是都具有遗产的价值,但是否为文化遗产,则必须进行甄别。

2014 年9 月1 日出台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其中有关于工业建筑的规定:

图1存量规划时代工业遗产的改造:天津拖拉机厂

图2天津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协调区控制范围和各种级别的保护建筑

第二十四条鼓励土地使用者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第二十五条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工业用地,可以实行差别化的地价政策。

第二十六条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供应工业用地,应当将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非生产设施占地比例等控制性指标纳入土地使用条件。

这个规定的出台有效地促进土地的经济价值提高。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工业用地中有可能存在具有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

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戴维·思罗斯比(David Throsby)2001 年出版《经济学与文化》,该书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台湾和中国均有译本,该书成为在文化经济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他的贡献是将文化遗产视作文化资本,探讨文化资本的经济学价值。他列举了当代经济学界三种资本类型: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最后提出了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物质资本“指的是像工厂、机器、建筑物等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存量。”这是古典经济学所说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是“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技能和经验代表了一种资本存量,这种资本存量与经济中生产产出的物质资本是完全同等重要的。”自然资本指“由自然提供的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并包括影响这些资源存在与使用的生态过程。”而戴维·思罗斯比认为文化遗产应该被视作文化资本,以经济学视角测算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例如用支付意愿进行测量。因此经济价值是不能与文化价值中的因子并列的15)。

戴维·思罗斯比将文化价值分为审美价值、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象征价值、真实价值。但是不同的体系略有不同。在《下塔吉尔宪章》(2003)中所提及的工业遗产价值包括历史价值(historical value)、科学技术价值(technological scientific value)、社会价值(social value)、审美价值(aesthetic value),其中:历史价值强调工业遗产对于历史的物证意义,即“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科学技术价值则是工业遗产在制造、工程、建筑历史上所具有的价值;社会价值在于工业遗产记录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具有身份认同的意义;审美价值则是指工业遗产可以通过建筑和规划的质量产生巨大的美学品质。

中国国内目前通行的文化遗产价值认定体系,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2007)中分为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中提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为了区别戴维·思罗斯比的《经济学与文化》中文化价值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社会文化价值,我们将前者视作广义的概念,后者视作狭义的概念。

结合工业区而言,工业用地、工业厂房、设备是物质资本,可以直接体现为经济价值。工业区也有人力资本(具有技能和经验的工人)和自然资本(矿山、水源等)。但是如果工业区里有文化遗产,问题就会更复杂一层,即必须考虑其文化价值。而且不仅是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中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本中也有文化景观。随着文化遗产体系的扩大,这些都列入了文化遗产。

目前工业用地的出让中多只涉及物质资本,即按照古典经济学的视点工业用地上面的土地、建筑、设备等。土地出让的核算已经十分专业化,而土地上面的建筑和设备的文化资本的价值往往和物质资本的价值成反比,文化价值中历史价值越高,有可能其物质资本的经济价值越低,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旧厂房被拆毁,设备被廉价出卖等情况。而土地出让成为唯一的经济价值的衡量准绳。这个问题过去在历史街区改造中也常常存在。天津博物馆曾经用一万元购买了一台20世纪30 年代的丰田纺织机,购买者告诉我们以后用这个价钱就不可能购买到了。购买者就是将其视作物质资本和文化资本合体,而出卖者只将其视作物质资本。我们说工业遗产有物质资本的一面,也有文化资本的一面,两者之和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文化遗产不被视作文化资本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工业遗产是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还未被广泛认知,文化资本的价值体现需要时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其二是文化资本只能通过间接的方式体现其经济价值,而间接的方式也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价值。例如意愿支付有个人偏好等问题存在。其三文化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也需要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保护工业遗产。

4 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探索

工业遗产包括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也包括众多没有列入文物名单或者地方保护体系的清单的准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 件中有715 项近现代遗产,近现代遗产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7%。其中有83 项是工业遗产,仅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准文物所占比例更大。中国三次普查共有登记文物76 万余处,目前全国的工业遗产普查还没有完成,所以还没有全国性的工业登记文物数据,就天津而言工业遗产普查131 件中确定的有121 件,而全国重点文物只有3 处,比例是2%。因此大部分还是准文物。在存量规划的时代首先消失的是这些准文物。或者是被彻底拆掉(2011 年重庆钢铁厂在搬迁过程中被拆除,留下的三号高炉仅仅由于全钢结构、体量巨大、无法爆破、无法切割而偶然留下。),或者是保留一个标志物(2012 年天津碱厂几乎彻底拆掉,保留了一个白灰窑),或者保留尽量保留年代较近,改造成本较小的建筑(如青岛阳光一百利用了20 世纪70 年代的建筑)。政府提供一些免税优惠也成为保留的动机之一(天津意库)。无论是保留或者拆除都没有明确的评估依据。针对这个问题2014 年我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代表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起草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并于5 月29 日在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这个《导则》借鉴“英格兰历史建筑和古迹管理委员会”(即“英国遗产”)所制订的纲领性文件《保护准则:历史环境可持续管理的政策与导则》16)(以下简称《保护准则》), 以及与工业遗产相关的认定标准四个文件:(1)《“在册古迹”的总体认定原则》17); (2)《“在册古迹”中的工业遗址认定导则》18);(3)《“登录建筑”的总体认定原则》19); (4)“登录建筑”中《工业建构筑物的认定导则》20)。并结合中国以往研究分析以及专家讨论、问卷等方式征求意见,列举了关于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评估的12 项指标:(1)年代;(2)历史重要性;(3)工业设备与技术;(4)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5)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6)推动地方社会发展;(7)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8)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9)代表性和稀缺性;(10)脆弱性;(11)文献记录状况;(12)潜在价值。《导则》对每一项指标都进行了解释和举例,力图更具体、更简洁地体现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能展开论证每一项指标。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甄别是否文化遗产的参考。

5 价值评估环节的设置

如何在制度建设方面强化价值评估?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工业用地存量规划中加入评估的环节,不仅要评估物质资本的价值,同时也要评估文化资本的价值,甚至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价值。

针对文化价值,规划和文物部门首先要进行工业遗产的调查。上述天津市规划局、文物局和天津大学合作在2012 年完成了工业遗产普查,并进行了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全国各个城市进展不同,例如南京市已经完成了普查,并正在进行工业遗产专项规划。济南正在进行普查。但是大部分城市还没有进行工业遗产普查和规划。因此规划部门进行土地招投标的时候就应该加入评估要求,针对工业用地的招投标项目而言参加投标的单位必须提供价值评估报告。广州已经开始有类似的尝试。规划局要求房地产商提供评估报告。不过目前还不规范,因此评估结果参差不齐21)。

鉴于上述问题应该注意的事项:

(1) 评估报告应该委托有文物保护相关资质的机构承担,从2015 年开始实施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和工程师等考试制度,因此可以兼用。

(2) 评估报告应该反映文化价值的评价标准的各项指标。

(3) 要讨论设置保护的初步范围。就工业遗产内容,初步范围分为三个层次:“点”——工业遗址本身、建筑物、构件、机器和装置;“线”——各个生产线;“面”——厂区以及附属设施(也包括更广泛的“产业文脉”或“工业遗产群”,这更多是针对总体规划而言,对业主而言更重要的是厂区以及附属设施),包括工厂配套的住宅、医院、幼儿园、办公区等。

(4) 要设置保护的分级。笔者认为工业遗产和其他遗产不同,通常占地比较大,因此与开发建设用地冲突较大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评估的分级来考虑保护的优先层次。

(5) 提出评估和保护的初步意见。根据专家的评估报告结合产权问题,在平衡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做出最后的抉择。

6 总结

综上所述,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以价值为先导,不仅要考虑土地的经济价值,也要考虑其是否具有文化价值。要加入价值评估的环节,而且应该把评估出来需要保护的工业遗产名录列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出让合同。这个环节应该由规划部门在招投标之前设置,避免未经过价值评估的前提下把生地变成熟地的做法。评估要有专业队伍进行,要规范化。评估报告将作为决定工业用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据评估报告以及其他相关条件进行综合平衡,决定取舍。

图表来源

图1:“天拖地区”引自天津市规划局http://www.cityplan.gov.cn/news.aspx?id=9223.

图2 :天津市规划局提供;

表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M]年鉴社,2013.

摘要:受到城市化和产业转型的影响,进入21世纪中国工业遗产面临严峻考验。10年后中国的城市规划进入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折期,土地的有效利用对象中工业用地首当其冲,这再次将工业遗产推向去与留的十字路口。如何在保护工业遗产价值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工业用地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是关于存量规划时代如何保护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思考。

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篇7

湖北武汉是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在武汉三镇的土地上, 留下了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武字头”以及“汉阳造”工业兴盛的脚印。

为了切实加强武汉工业遗产的保护, 留住这些曾为武汉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业遗址, 今年年初, 武汉市公布了第一批27处工业遗产的名单, 其中, 具有稀缺性、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遗产13处, 已经被国家、省市列为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这些列入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将在年内分为三级进行保护。

武汉青山区的红房子是“一五”时期工业文化遗产的代表, 它分布在青山区红钢城片区和红卫路片区, 始建于1954年。

当时毛主席批准建立武汉钢铁公司, 来自全国的5万多名工人和7万多名家属聚到武汉, 翘首以盼武钢的建设投产。随着武钢的建设, 包括生活片区在内的武钢规划出炉。由于武钢是苏联援华的项目之一, 因此, 红房子是典型苏联风格的建筑。

从青山区建设八路向南走, 不多久就到了红房子。这一片红房子共有16个街坊, 占地几十万平方米, 几栋房子围成一圈, 每12栋又为一个组团。居住在红房子里的大多数人是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

走近红房子, 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砖红瓦结构、三层楼、带有苏式风格的红色房子, 不管是从上往下看呈现出的巨大的“喜字”, 还是从里往外看, 都是清一色的红色。红色小楼, 红墙、四合院式的格局, 院子中间有爱花草的大爷种植的兰花、富贵竹, 有老太太在花盆里种植的葱、大蒜, 也有长相茂盛的梧桐树。走在红房子之间的小巷里, 俨然一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图画。

已退休多年的李大爷是住在红房子里的老住户, 到现在还居住着两居室的房子, 对于房间内还设立有独立的厨房和厕所, 这一直是让李大爷很自豪的事情。

上个世纪50年代, 年仅18岁的李大爷与新婚的妻子从东北一同来到武汉, 成为武钢建成投产后的第一批工人, 他们在这里生儿育女, 伴随红房子走过了几十个春夏秋冬。据他回忆, 最初的红房子是建在蒋家墩一代, 也就是现在的“红钢城”。随着武钢规模的扩大, 又相继建了几个街坊, 一直从建设七路到天兴洲大桥下, 在他们这批“老武钢人”眼里, 只有8、9、10这几个街坊最正宗, 最具有韵味。

李大爷还讲起了当时发生在红房子里的往事:来到武钢的第二年, 妻子就生下了一个女儿, 由于他们人生地不熟, 夫妻俩又要上班, 孩子由谁照顾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街坊知道他们的现状后, 就商量着谁家下班早, 谁就帮忙照看, 这些邻里还将积攒下来的布料给小孩做了衣服送去。到现在, 李大爷还常常跟女儿提起, 这些街坊比亲戚还要亲。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他们家祖孙三代到现在还居住在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李大爷说, 处了几十年了, 不愿意搬了, 儿孙们也觉得这里的邻里更亲近、更和睦。

这就是留在红房子的记忆, 光阴荏苒, 现在的红房子已经走过了五十多个四季。在红房子被列入武汉工业遗产名录的时候, 就有消息传出, 红房子要改造成为文化创意园区, 也有人说红房子要部分进行拆除, 红房子是拆还是修, 人们对于红房子的未来走向也深感堪忧。

在首批工业遗产公布前, 武汉市就公示了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保护与利用规划中提出对工业遗产要分级保护, 还明确了保护的内容与模式。在走访中, 记者还发现, 虽然政府的一系列对工业遗产重视的行为被叫好, 但是, 包括红房子在内, 分布在武汉三镇上的工业遗产都面临着名单公布后的具体保护问题。

关于红房子的未来, 李大爷告诉记者, 红房子就像是他的一位老朋友, 哪怕是一天不见就会十分挂念。他不愿意这样一位老朋友因为要适应城市的发展而消失, 他希望政府能拨付资金对需要修的地方修, 需要补的地方补, 守住这些有年头的老建筑。为此,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万谦建议, 如果保护红房子由区政府承担的话, 力量有限, 应该引进开发商, 划出一部分作为试验田, 将红房子交给开发商打包开发, 这一方面能提升红房子保护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能减轻政府负担, 减少费用。

“缺乏资金和如何开发几乎是所有工业遗产保护计划都会遇到的问题。”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一位教授说, 我们可以借鉴欧美国家有过的成功经验。就拿英国的布莱纳文来说, 布莱纳文是英国早期工业革命留下的重要遗址, 为了保护好这一重要工业遗产, 当地政府将布莱纳文工业区划入保护范围, 并将关联景区延伸到30平方公里, 包括铁矿石场、石灰岩采石场、煤矿铁炉砖厂等等, 还包括树木景观, 造就了一个庞大的“生态博物馆”, 这不仅集中反映了布莱纳文工业遗产景观的真实性, 也可以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英国的历史。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 挖掘和提升区域浓厚的工业文化底蕴, 结合旧城改造, 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红房子”建筑, 构筑有历史、文化意蕴的区域。如今, 红房子俨然是滨江现代服务产业带的一项重要卖点。

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篇8

一、工业遗产的内涵与外延

工业遗产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 《下塔吉尔宪章》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反映了国际社会关于工业遗产的基本概念:“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 这些遗留物拥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留物包括建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制造厂和工厂, 矿山和处理精炼遗址, 仓库和储藏室, 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造所在的场所组成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 比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或者是教育机构都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由此可以看到工业遗产无论在时间方面、范围方面还是内容方面, 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在时间方面, 狭义的工业遗产是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 以采用钢铁等新材料, 采用煤炭、石油等新能源, 采用机器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存。广义的工业遗产则可以包括整个人类历史上加工生产石器工具的遗址、古代资源开采和冶炼遗址以及包括水利工程在内的古代大型工程遗址等工业革命以前各个历史时期反映人类技术创造的遗物遗存。

在范围方面, 狭义的工业遗产主要指生产加工区、仓储区和矿山等处的工业物质遗存, 包括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纺织工业、冶炼工业等众多工业门类所涉及的各类工业建筑物和附属设施。广义的工业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相联系的交通业、商贸业以及有关社会事业的相关遗存, 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所带来的社会和工程领域的相关成就, 如运河、铁路、桥梁以及其他交通运输设施和能源生产、传输、使用场所;还包括与工业活动有关的社会场所, 如工人住宅、宗教场所、教育培训设施、工商业城镇等。为此, 巴西的戈亚斯城市历史中心和英国的港口商业城市利物浦也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作为工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内容方面, 狭义的工业遗产主要包括作坊、车间、仓库、码头、管理办公用房以及界石等不可移动文物;工具、器具、机械、设备、办公用具、生活用品等可移动文物;契约合同、商号商标、产品样品、手稿手札、招牌字号、票证簿册、照片拓片、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涉及企业历史的记录档案。广义的工业遗产还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与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存在于人们记忆、口传和习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 工业遗产是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二、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发展概述

在我国, 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内地特大城市和工业基地城市中。2006年4月, 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江苏省文物局、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保护中国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 提出了“尽快开展工业遗产的普查和评估工作;将重要的工业遗产及时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或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编制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区别对待、合理利用工业废弃设施的历史价值”等具体的措施。这既是对国际古迹遗址日“保护工业遗产”主题的回应, 也拉开了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序幕。

三、工业遗产利用案例分析

保护工业遗产和一般古迹遗址的不同之处在于往往要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再利用来实现其价值。下面对工业遗产利用较好的两个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 德国鲁尔工业区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 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 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 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 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 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 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 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 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同时, 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 如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

20世纪60年代起鲁尔区开始衰败, 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污染严重、区域形象不断恶化。面对种种窘境, 政府利用大量废弃的工矿、旧设备和工业空置建筑, 将工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相结合, 实现了区域振兴。鲁尔的区域性旅游规划从1998年开始制定, 将全区传统工业景点整合为一条“工业遗产旅游之路”, 从而逐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25条专题旅游线路。一座高100多米、宽60多米, 曾是世界第二大的废瓦斯槽被改造成富有太空意境的展览馆;旧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池;旧铁路和旧火车车皮变成了当地社区儿童的艺术表演场地;排污河道整治成了清澈河流;焦炭厂则变成了吸引众多艺术、创意和设计公司的办公和展览场地。工业遗产旅游是鲁尔区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区内的埃森煤矿, 是首例以近代工业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今, 当年的工人做起了导游、旅店老板等, 环境问题、就业问题解决了, 工业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再生, 鲁尔这个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了青春。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的景观拥有历史煤矿工业区的完整结构, 其20世纪建造的建筑取得了非凡的建筑成就。工业区的景观见证了过去150年中曾经是当地基础工业的煤矿业的兴起与衰落。

(二)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

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 处在东北亚和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地带, 与环渤海的黄金海岸山水相依, 是一座工业城市, 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素有“煤电之城”之称。海州露天煤矿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斥巨资建造的大型露天煤矿, 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从1953年到2003年, 海州矿累计为国家生产煤炭2.1亿吨。2005年6月, 海州露天矿由于煤炭资源枯竭正式宣布闭坑破产, 但因采煤留下了一个长4公里、宽2公里、垂直深度320米的巨大矿坑。以海州露天煤矿为代表的矿山遗址见证着中国现代工业的百年发展史, 这里有日本的蒸汽机车, 有二战时期捷克式电机车, 有苏联进口的第一台电镐等工业遗产文物, 还有新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台和最后一台蒸汽机车。

2006年, 国土资源部将海州露天矿列为首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之一, 计划总投资3.5亿元对其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复垦, 是全国最大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阜新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 坚持边治理、边保护、边开发、边利用原则, 把旅游开发与灾害治理相结合, 以废弃工矿物资为资源建设中国工业遗产旅游徽标式产品。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世界级工业遗产旅游城, 从而缓解地区衰落和就业压力, 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凤凰涅磐”, 并为全国乃至世界上的资源型城市提供示范。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阜新市太平区, 距阜新火车站和市中心仅3公里, 是在露天采矿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现代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是集旅游观光、商务休闲、科普实践、传统教育、工业忆旧于一体的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 也是辽宁省唯一一座国家级矿山公园。公园于2006年9月2日破土动工, 总占地面积为28平方公里, 分为世界工业遗产核心区、蒸汽机车博物馆和观光线、国际矿山旅游特区和国家矿山体育公园四大景区, 上百个景点, 全方位、多层次展示矿山历史与文化、高端休闲与大众娱乐、现代元素与怀旧情结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魅力。目前, 矿山公园仍处在边开发、边宣传、边完善阶段, 正在申报世界工业遗产。待公园全部工程完工后, 海州露天矿将以崭新的风姿展现在辽西大地上, 成为展示中国现代工业百年发展史的百科全书以及现代休闲深度体验的度假天堂。

四、德兴市矿山旅游资源分析

德兴市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江西省东北部, 上饶市北部, 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称, 铜矿采选历史可追溯到唐朝, 历经宋、元、明等朝代, 几经兴废, 以宋朝最为兴盛, 北宋湿法炼铜大师张潜在德兴所著的《浸铜要略》对中国铜矿采选具有重大影响。同时, 德兴是历代银厂, 于唐时即置“邓公场”开始采银, 故又称“银城”。德兴铜矿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型铜矿、亚洲最大铜矿、中国第一大露天铜矿, 拥有电动轮、电铲、轮钻机、自磨机、球磨机等诸多大型的国际先进的采、选工艺与设备以及先进的矿山管理水平, 其先进的生产与技术条件具有极强的旅游吸引力与工业旅游开发价值。

另外, 德兴市自然风光秀丽, 生态环境优美,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1%, 自然旅游资源主要以“山、水、古树”为主。在矿山旅游区周围分布着“江南第一仙峰”——三清山, 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大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是德兴境内第二座名山;万村温泉与黄柏奇洞等众多风景名胜区。矿区旅游开发应与附近自然景区观光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矿区景点的可观赏性和吸引力。

五、德兴市矿区旅游发展规划

德兴矿山公园 (中国矿山旅游区) 主体景区为金山、银山、铜矿三个遗址园区, 总面积11.77平方公里。公园地处德兴市中心城区 (包括银城街道、泗州镇和花桥镇) , 服务设施较为完善, 位于赣东北和大黄山旅游圈, 紧邻三清山、庐山、黄山等世界文化遗产地, 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公园生态恢复良好, 矿业遗存丰厚, 具备优良的发展条件。

德兴矿山公园定位为:以保护和展示德兴的重要矿业遗迹、恢复生态环境、增加休闲娱乐场所、促进矿业科研和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目的, 集遗产保护、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知识传播和环境恢复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矿山旅游目的地。

应突出亚洲第一大铜矿和铜矿工业文化特色, 以现代铜矿露天采场、中国铜矿城和古铜场为核心, 完善旅游设施配套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旅游宣传, 打响“中国铜都”品牌, 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旅游景区。建设德兴国家矿山公园, 是矿业大市德兴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脉, 是资源型城市产业增值和转型的良好方式, 也是江西凸显金色魅力的科普旅游基地, 可发展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工 (矿) 业旅游目的地。

立足国际视野和区域统筹, 以遗址建园、矿园联线、城镇配套为总体发展模式, 融合生态、科技、艺术理念, 重点规划建设四大园区。

金山园区:依托金山林海, 以采金工艺体验为主题, 重点发展古今采金体验、地下矿脉穿越、密林古寺休闲等项目, 建设为“绚烂多姿的金色林海”。游览线路与园外金山选场、三和金业相连。

银山园区:依托银山古矿, 以遗址文化再现为重点, 发展古矿场景再现、青少年科普、市民休闲等项目, 建设为“古朴意境的银城后花园”。结合园区建设, 发展老城旅游产业, 依托银城街道建设配套公园服务设施。

铜矿园区:重点建设两园一线, 其中铜都文化园利用工厂废弃地建成, 具有形象展示、游客中转、科普教育、工艺制售等功能, 以现代化、工业感的设计手法, 体现德兴铜业的雄浑气势;铜矿尾库园, 1号尾矿库是“纯尾砂无覆土复垦的典范”, 2号库是“覆土复垦的成功案例”, 植被生长良好, 规划为矿山生态教育基地, 展示金属矿山环境治理成果;铜矿工业旅游线路长35公里, 沿途观光站为铜厂露采坑—4号尾矿库—泗洲选场等矿内大型景点。矿内景点由德兴铜矿管理, 以协调矿山生产和观光的关系。

文博园区:博物馆位于市区, 包括主馆、主碑广场和管理服务大楼, 馆内以“铜海金田”的宏大布景展示德兴矿业文化长卷;主碑广场表现德兴三金合一的形象, 蕴涵矿山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进一步加强泗洲城市组团的城市建设和旅游接待能力, 提高城市建设品位和城市景观组织, 与铜矿景区建设发展协调一致。银城结合城市总体规划, 对银城主城区的历史遗迹进行整治、保护和开发, 提高银城主城区的品位和接待水平, 打造德兴市旅游接待中心和游客集散地。花桥城市组团应结合金矿景区和道路交通条件改善,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打造成为大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接待基地。

六、旅游发展实施措施

(一) 合理挖掘景区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

德兴历史悠久, 文化资源丰富。从古代的矿冶文化到近代的红色文化, 已有千年的历史。每个时期都有辉煌的记录, 孕育了众多的科学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等, 从而共同构成了德兴“山川之宝, 唯德乃兴”的形象和气质, 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

德兴市在开发矿山旅游景区景点和产品时, 应注重增强景区文化的“厚重感”, 加强对原始文化形态的保护与开发, 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氛围, 使游人通过游览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矿山、流水、森林、古建”合一是德兴独特的优势, 三清胜境、矿山公园等等无一不透出德兴气势澎湃的特质。

(二) 旅游产品转向多元化和服务高质量化

旅游产品的需求已经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游客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样化。这种需求推动德兴市旅游业发展必须依据高度细分的目标市场, 不断构思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 体现参与性和个性。德兴市应把山、水、林、矿等景观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转化为自然的、生态的、充满野趣的景观环境, 从而提高旅游品位和城市品位。

(三) 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实现旅游市场共享

在旅游开发中, 本地产品与周边地区的旅游产品既有相互竞争的一面, 也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只要市场分割得当, 产品结构合理, 就可以起到相互促进作用。在一个较集中的范围内, 多种产品的组合将起到集聚作用, 对旅游者产生比单个产品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达到互相配合、适当分工的良好效果。

德兴在区域旅游协作中主要应依托赣东北, 积极融入景德镇、婺源、黄山、开化、衢州、上饶、鹰潭等周边大旅游网络体系, 使德兴市旅游网络与浙皖赣边际旅游圈衔接起来, 形成互补与集聚效应。

(四) 矿山景区开发, 应注重环境的保护

在德兴矿山旅游开发中, 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坚持“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的原则, 在充分尊重自然、服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项目开发建设。在景区开发建设中, 凡是破坏、影响资源和环境的项目坚决不建, 强调对景区内草木水土石不允许轻易挪动和砍伐, 保持矿区原有的自然风貌, 使景区建成后, 依然绿树成荫, 满目苍翠。同时, 在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 不断加快和完善景区环保设施建设, 使景区实现真正的生态旅游, 不断提高知名度, 旅游收入逐年增长, 从而使景区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德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9.

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篇9

“再生”或“再发展”观念不仅是着重于硬件设施的重建、整建与维护, 而是更进一步的运用与配合当地社会、经济与实质环境条件进行改善, 重新注入新机能再创生机, 促使再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产业外移使得工业区内产业没落, 要如何使其复苏, 唤醒大家共同的记忆, 可藉由工业遗产保存方式。工业遗产利用有其特殊性, 工业是一套生产体系, 并非单纯由生产机具或成品可以具体表征, 其脉络保存应是重于对象保存的。工业遗产的消失与转型是非常快速的, 其迹象不易察觉, 同时因工业以营利为目的, 产业资产有财产的所有权问题要解决。另外工业对象又有许多特性, 例如, 可以依使用年限报废, 可以移动, 甚至移往他处工厂继续生产等。经验技术与产业经验的保存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工业和工作遗址并不像艺术品一样可供赏玩, 它也不具有传统意义上很高的古旧价值。工业遗产由生产基址、工人住房、所用运输系统, 社会生活遗存等所组成, 因此如何将工业遗产结合产业观光, 以促进土地利用, 成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的重要课题。

一、工业遗产源起

19世纪中期, 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在英国开始引起重视, 并出现了有关工业遗产的展览。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出现, 60年代后取得较快发展。国外工业遗产研究历程中, 欧洲理事会及1978年组成的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具有重要的作用。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简称TICCIH) 是一个世界性的工业遗产组织。在这两个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获得了巨大发展。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给工业遗产下的定义为:工业遗产由工业文化的遗留物组成, 这些遗留物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这些遗留物具体由建筑物和机器设备、车间、制造厂和工厂、矿山和处理精炼遗址、仓库和储藏室、能源生产、传送、使用和运输以及所有的地下构造所在的场所组成, 与工业相联系的社会活动场所, 比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或者是教育机构都包含在工业遗产范畴之内。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的Eusebi Casanelles在2006年提出工业遗产的重要性主要基于两个主要价值:第一是作为人类社会变革时期的工作领域和日常生活的见证;另一价值则是作为一个文献档案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这个阶段是怎样生活和工作的。它承载的信息决定了其作为证据的价值, 因而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建立了其作为一种文献档案的价值。

二、工业遗产发展的议题

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 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 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 因此应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 顺应城市之肌理,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探索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也应遵循这一理念, 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 除要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更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发掘其在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价值, 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 注入新的活力, 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 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学研究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 除此之外, 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 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 工业遗产相关之议题如下:

(一) 工业遗产的立法和保护规划

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 有待在再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因此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 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通过法律手段得到强有力的保护。鉴于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立法保护方面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 以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切实的保护。并应设立专家顾问机构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提出独立意见。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 必须对这类调整给工业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预测, 同时制定能够快速应对的各项程序, 以防止工厂关闭停产后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损毁或破坏, 在未进行认定的情况下应立刻停止正在发生和计划中的对工业遗产的拆改行为。一旦工业遗产受到威胁,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具备法律保障的权利加以干预、制止。

在将工业遗产的保护纳入国家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同时, 应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规划, 调整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 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措施。为了找寻恰当的用途, 人们必须首先通过制订包括管理政策在内的保护规划确定场所的重要意义。保护规划将有助于界定场所的文化意义, 并将它与未来的有关问题相互联系起来。编制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应注意与保护年代更为久远的文化遗产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工业遗产在材料和结构方面的特点, 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及时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 并应针对机械设备、地下设施、地面构筑物、综合性建筑群以及整体工业景观制定相关保护规定, 针对其未来适应性改动制定修复与合理利用导则。

工业遗产保护具有的公益事业性质, 保护目标往往需要通过资金援助和税收激励来实现。要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 确保基本保护资金的落实。除国家拨款支持外, 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奖励等手段对保护措施予以鼓励, 以及制定有利于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 通过各种渠道, 筹集资金, 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另外, 在税收、财政、土地使用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经济文化政策, 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

(二) 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

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 而是宝贵财富。只有把它当作文化资源, 人们才能珍惜它、善待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来证明它的价值, 进而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行列, 并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城市中所谓“衰败地区” (blightedarea) , 由于地区物质环境的衰败等导致地方税收之减少与市政补贴之增加, 作好城市更新, 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经济活力, 复苏经济, 增加城市的繁荣。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融入城市建设之中, 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 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拓宽工业遗产保护的路子, 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对于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性工业遗产, 在严格保护好外观及主要特征的前提下, 审慎适度地对其用途进行适应性改变通常是比较经济可行的保护手段, 可以为社会所接受和理解。在制定保护性再利用方案时, 对于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和每栋建筑都应经过仔细甄别和单独评估, 并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保护性再利用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和工业建筑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 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材料特色, 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 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当保护性再利用方案中的利用功能与工业建筑和用地的遗产价值明显不相适应时, 应重新进行调整。并应创造条件保留一定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 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 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依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 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要保护大量工业遗产, 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 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 如美术馆、展览馆、小区文化中心等, 也可以针对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 使之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 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等, 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 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和娱乐。

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其特点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 通过保护性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 形成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明, 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功能的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首要目标是在展示与工业遗产资源相关的服务项目过程中, 为参观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营造一个开放、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旅游氛围。

寻求工业遗产与环境相融合, 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因素, 从而促进对工业发展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价值的保护、整合和发扬。在工业遗产分布密集的地区, 可以通过建立工业遗产旅游线路, 形成规模效益。在旅游者为工业遗产地带来利润的同时, 工业遗产管理部门也必须平衡每年大量游客给工业遗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 设立工业遗址公园可以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 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要对工业遗址公园及其环境进行统一设计, 努力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 同时也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 在传统中融入新的形式和功能, 使工业遗址公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工业遗址公园内几乎所有的景观都可以向外开放, 通过引导式信道、视听同步装置、位置图、出版物和光盘逐步进行讲解和说明。传统工业区往往是依附天然河流或运河形成规模布局, 因此, 可以结合这些地区的整治, 依托其人文资源, 以穿城而过的河道为轴线, 修复沿岸厂房、仓库、商铺和其他历史遗存, 再现河道两岸传统风貌, 形成工业景观与河岸风光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带。

(三) 工业遗产再利用中的文化生态观

要以整体的观点去看工业废弃地上所包含的一切有价值的工业建筑、构筑物, 就必须十分重视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外因子的相互关联, 增强工业废弃地的场所、建筑、构筑物与其他文化因子的有机联系。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在关联中得以实现的, 系统的相关性是文化生态学的基础理念。此外工业遗产再利用还表现出保护与利用并存的资源观, 工业文化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效办法是积极使用, 作为文化生态资源战略的积极使用的方式, 是由文化资源的特点决定的。文化生态资源的传承性和增值性的特点, 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 工业文化资源越被合理地使用, 它的价值越大, 也就越得到传播和保护。

工业遗产再利用也需要文化生态平衡的环境观, 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于一定时间空间等生态条件下的动态平衡。立足于保护和调节生态环境, 在平衡的基础上发展, 形成协调稳进的良好状态。可以认为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 是文化生态平衡的基础, 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发展的条件。

(四) 工业遗产的宣传与教育

公众的关注和兴趣是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最可靠的保证。如果没有全社会对于保护工业遗产重要意义的广泛共识, 说服公众认可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是很困难的, 工业遗产将依然面临危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显示, 要想获得所期望的公众支持, 就要使人们分享对工业遗产认定、记录和研究方面的知识和兴趣, 宣传和教育非常必要。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 对工业遗产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积极地介绍, 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工业企业的在职或离退人员在工业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们对企业和职业的忠诚与眷念将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鲜活, 若能现身解说则可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行动, 形成保护工业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和处于妥善保护和开放状态下的工业遗产地都是宣传工业遗产价值和保护事业的重要场所。要保证小区居民和参观者方便地接近工业遗产, 利用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和丰富的工业文物精心设计各类专题展览, 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水平, 使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相统一, 在具有独特氛围的场所中向观众直接形象地展示相关工业的发展历程, 展示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 展示工业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工业遗址和工业文物可以用自身的独特方式向观众述说历史, 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 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 收到更好地教育展示作用。

三、工业区遗产面临问题与发展

文物专家经过调查发现, 工业遗产在保护上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

(1) 重视不够, 工业遗产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比例较低;

(2) 家底不清, 对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心中无数、界定不明, 对工业遗产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保护理念和经验严重匮乏;

(3) 认识不足, 认为近代工业污染严重、技术落后, 应退出历史舞台;

(4) 措施不力, 详远而略近的观念使不少工业遗产首当其冲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

工业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 土地资源的稀缺、大众旅游模式的转变, 都给重新利用工业遗产带来了契机。工业遗产, 或者更广义地说, 产业遗产是日益重要的保存对象。过去, 遗产保存的对象, 没有明言地, 大多是20世纪以前的文物。在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 工业遗产成为必须正面肯定的价值, 也丰富了保存的论述。在工业化的进程里, 许多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退出舞台, 像盐田、梯田、陶瓷作坊、古道驿站等亚洲产业文化遗产的例子做为值得努力的保存对象。随着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开发再利用, 工业厂房进行功能置换以发展旅游、创意或其他产业的研究也获得迅速发展, 除了欧美各国对工业遗产的重视外, 我国近年也积极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及工业遗产观光。在一些工业起步早的城市也开始了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如北京、上海、大连等城市将一些老厂房用作文化场馆, 可以减少新建场馆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 亦可创新区位空间。上海市对有着140多年历史的上海江南造船厂进行保留, 江南造船厂是中国最早和规模最大的近代民族工业企业, 见证了中国工业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结合世博会地区总体规划对江南造船厂进行改造。

四、国外工业区再发展案例分析

(一) 、鲁尔工业区再发展

德国国际建筑博览会IBA Emscher Park, 对德国正在急速衰颓的传统工业区北鲁尔区 (埃姆瑟) 设计提出地区振兴更新计划。这个地区在德国近二十年的产业发展过程中遭到相当致命性的打击, 传统产业钢铁、煤矿、化工等在新的国际产业竞争中丧失了竞争力, 产业出走、人口外流、留下的是高度污染及衰颓荒废的环境。传统旧工业区的更新, 因此成为国际建筑博览会的主要任务范畴。

总面积达800平方公里, 涵盖了大约整个鲁尔区一半的面积大小, 是这个为期10年国际建筑大展的演出场所。北边以二号高速公路为界, 南边直抵高速公路430号的鲁尔快速道路, 东西向由西边莱茵河畔的杜易斯堡 (Duisburg) 到东边的伯格卡门 (Bergkamen) , 整个区域聚集了将近两百万的人口。以国际建筑博览会的形式, 透过大小近百个, 各种形式的实质建设计划, 尝试改变这个地区的风貌, 为北鲁尔区的再发展创造生机。IBA整个超过90个大小不同计划案的承载主体是埃姆瑟地区的十七个城市。七个主题构成了整个国际建筑博览会实际操作的指导架构:

1. 将整个埃姆瑟地区由传统的工业区地景发展成为一个连贯的生态景观大公园。

2. 整体改建埃姆瑟地区的下水道系统, 将原本作为整个工业区废污水排放管道的埃姆瑟河, 再度恢复成为自然景观导向的生态河流域。

3. 将Rhein-Herne运河改建成为一个可以被生活和体验的空间。

4. 保存工业建筑为古迹, 以作为历史的见证。

5. 在公园中就业的概念下, 将过去工业区土地改建为现代化科学园区、工商发展园区以及相关服务产业园区。

6. 以新建住宅以及老住宅的更新现代化带动城区更新。

7. 创造新的文化性活动, 带动地方活力。

近百个计划案总共分成五大课题要求:

(一) 埃姆瑟全区景观公园绿带

19个景观公园规划暨附属示范计划案将被投入此区, 未来将出现七个南北向的都会绿带, 这些绿带彼此相连成为一东西横贯约80公里的区域绿带, 其中步道及自行车道贯穿全区。这些行动将逐步的把北鲁尔区原本丑陋及被污染的工业地景, 改变为强调生态与美景的自然地景。每一个绿带及公园计划均有其主题, 主题则视地方特色 (自然的或人文的) 而定。

(二) 埃姆瑟河域生态取向式的改造

埃姆瑟河在鲁尔工业区近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悲剧性的角色。这个地区的三条河流 (鲁尔河在南边、力普河在北边、埃姆瑟河在中间) 在百年前工业区初期发展的整体构想中, 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与角色。当另外两条河被划定为生活河域时, 埃姆瑟河整个350公里长的流域, 却被指定且改造为人工的废水排放管道。从此近百年来这个地区的所有工业废水都被排放到此河, 再送至莱茵河的会流口杜伊斯堡市, 废水处理过后再排入莱茵河。

传统工业的衰颓带来了埃姆瑟河的新生机。原本因为开矿地层下陷考虑而迟迟未能建设的下水管道, 也因为矿山的停止开采而变得可能, 埃姆瑟河域恢复自然的日子指日可待。

(三) 公园中就业产业区位想象力的提升

老旧工业区更新可行的办法, 乃将之改建为富吸引力且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业、工商产业及服务产业区位。埃姆瑟地区因为传统产业的衰退而让出了一系列价格便宜的土地, 目前在IBA计划里, 总共有22个地点, 超过500公顷的土地在公园中就业的概念下被兴建为工商产业、服务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园区。

IBA为这些计划案在都市设计、都市管理、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形式、技术、材料等等设下了高难度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了景观、都市设计、建筑的质量、生态设施的加入以及合作、市场营销、就业与技职训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园区的经营, 强调对高科技及新产品的创业者的支持和辅导, 着眼点不仅在对地方青年创业者的鼓励, 所期待的更是这些创业未来对地方产业发展的连结及回馈, 地方产业转型藉此打下更深厚的基础。

(四) 居住、整合性的城区发展 (都市更新)

在IBA的计划案范围中, 26个有关住宅建设的计划案在整体都市发展中扮演了一个中心的角色, 不是作为都市荒废地的再活化之用, 便是做为建筑与都市设计上的新脉冲, 以刺激地区更新想象力的开发;有时候这些计划案也拿来作为在都市中心地带, 土地作为居住与工作混和使用构想的发展。有3000栋新住宅会被建造, 另外有3000栋将重新被整修。75%的新建住宅将是政府公共住宅政策下所奖励促进的出租公寓。规划过程中最重要的部份, 为邀请德国国内及国际知名建筑师和规划师, 参与规划设计竞赛以及实际的建造过程, 以便让计划案所表达的抽象理念及对质量的要求, 能直接在工地上被实践。

(五)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历史文化资产保存与再利用

埃姆瑟公园最主要的中心任务之一, 是工厂或矿场旧址及其上具有历史见证意义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做为都市文化认同的对象, 这些工业建筑设施的保存, 对这个地区的民众而言是格外重要的。无论是工厂厂房、龙门吊架、巨大的废煤堆、或是运输铁路设施, 都是这个地区工业地景独一无二的标志, 它们建构出地方的特有的方向感, 叙述着这个地区的历史。面对及处理这些工业历史见证最大的挑战, 是拆除或是保存之间的权衡。另一个挑战则是技术面和经济面的。二十世纪的工业建筑因为它的秩序和尺度, 以及运用钢和铁所呈显出来的美学价值, 使得它具有历史古迹保存的高度价值。然而经济有效率的保存和使用是不容易计算的。将真正有价值、典型、工业历史上重要意义的设施挑选出来, 是个无法避免的过程。

再利用的方式, 主要以新产业和新活动的引进最为重要, 其所带入的空间及意象转化过程, 往往是都市特色形塑最重要的机制。许多在这个地区内重要的工业纪念碑都成了IBA计划案中最主要的部份, 新的使用在埃姆瑟景观公园或公园中就业的项目下都有相当精彩的处理。

(二) 、杜易斯堡景观公园

老铁新绿, 这是德国人对这个在杜易斯堡市北边诞生的景观大公园的想象。这个占地约200公顷, 原本为德国钢铁公司Thyssen高炉炼钢的厂房,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承担德国船舰、坦克、大炮等所需钢铁生产任务, 在50-60年代继续承载德国战后经济奇迹, 70年代逐渐丧失了其竞争力, 终于在1985年停工熄火, 沦落为一片巨大的工厂废地。产业再发展的要求, 解决失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改变一般人对重工业鲁尔地区恶质的想象, 这块基地的更新改造肩负着巨大的任务, 而将停工的炼钢场拿来改建公园是极富想象力和挑战的。在以保存为主要规划设计要求的前提下, 这种特殊的条件可以创造许多对比和令人惊奇的效果。旧工厂起重架的高墙改建为阿尔卑斯山攀岩训练场;旧的炼钢厂冷却池改建为潜水训练基地及水中世界;电视公司经常把这个公园当作是第一级的外景场;附近居民 (往往是以前工厂的工人) 在这里可以以全新的经验来体验他们过去的历史, 在新公园散步时和他们的邻居闲聊过往的种种。

这个公园没有被大刀阔斧的改建, 没有太多人为附加的建设, 从工业工厂的废墟转化成自然生态保护的领地, 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几年前仍是生龙活虎钢铁厂的用地, 隆隆的钢铁浇铸声似乎仍在耳边环绕, 现在已经被新近抽长的桦树群所占据。先前铁沙储存处, 长出了热带雨林的植物, 成为此区特殊的植物景观。熄火前高炉剩余的八吨重方形铁块, 被艺术化的安排成铁铸方阵吸引着欧洲摇滚巨星来拍MTV。

透过景观公园来强固历史记忆, 呼唤历史族群的自尊, 改善在地人对所在的地区空间及人群的想象, 展望的规划未来, 所呈显的正是德国的小区总体营造的方式以居民来改变居民 (Change with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的长期经营。这将不会是一个传统的公园。以老旧的工业地景作为一个新公园的基础, 杜易斯堡景观公园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被发展出来。公园的设计活泼的尝试着, 以各种可能的造景原则及想象, 来创造一个从钢铁厂盖起来的景观公园。

杜易斯堡景观公园规划方案以景观建筑师Peter Latz的构想为主轴, 中心构想不是给这个公园什么新东西, 他的团队是以对所有现存物进行谨慎而周到的处理作为规划设计开展的基础:

1.设计案谨慎周到面对了工厂的过去, 以既有的特性作为设计目标的依据。保有历史的空间, 透过历史空间去呼唤居民对这个未来公园的认同。

2.通过程序的改善及更新, 让市民参与公园的改建。逐步的开发, 让每一个行动都有市民的参与, 让公园成为市民共同创作的公园。

3.公园逐步的成长, 没有政治人物的伟大意志。开发出来的归市民使用, 每完成一个部份, 便开放使用, 逐步的实证效应及修缮, 不等到全部完工而验收。

(三) 、埃森设计产业园区

矿业关税协会第十二区的整个矿区设施, 就建筑与技术的层面而言是欧洲的历史文化纪念碑。这些建于公元1930年的采矿设施, 负责汇集矿协在北埃森区其他矿井所采集的煤获。在当时这是世界最大与最现代化的一座煤矿工业设施。1986年由于矿源的枯竭及煤矿业的无法持续经营而宣布停工。

1989年埃森 (Essen) 市政府与与北莱茵威斯法伦邦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连手, 建立了矿业关税协会第12矿区股份有限公司, 希望透过新产业的引进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投资, 以古迹修复、保存与空间及设施再利用的方式, 为历史文化财产的保存以及产业再发展两个状似不兼容的价值课题提供新的整合契机。

建筑师Fritz Schupp与Martin Kremmer当年以现代建筑的形式及精神设计了这栋巨大的工业设施。这座工业建筑傲人的成就, 至今仍然让不管是专家或是外行人同感印象深刻。它的设计不仅成为典范, 更是整个鲁尔区工业建筑设施新世代的原型。单单是起重吊车设施在整个鲁尔区就有无数的模仿设计, 以至于最后成为整个地区地景上的辨识标志。12000吨煤产能在1932年不仅是当时最好的产煤设施的两倍, 更是整个区域平均值的数倍。

建筑师从规划阶段伊始, 便不断协调统合有关整个设施形式和造型有关的各种决定。立方体形式的建筑物配置在两个十字交叉的轴在线, 并形成入口处深具表现性的对称空间。对称的秩序原则贯穿了整个场区, 所支配的不仅是场区整体和谐的造型, 从灯光设备以至于内部装修的细部和设备也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1986年当整个工厂停工时, 所有的设施与原来的设计并没有多大的变动。它们整个被北莱茵威斯法伦邦政府买下, 并被当作古迹保存了下来。整个新的改建计划原本预计1995年完成, 改建的过程是逐步的, 过程当中也不断有建筑和空间因为新的使用需要被提供出来, 而进行设计改建。整个改建设计及监造的工作主要是由埃森市的Heinrich Böll&Han Krabel建筑师事务所负责。

整座矿区设施新的使用发展规划, 不仅将保留作为20世纪工业文化的历史见证, 同时更将变更作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用途。作为“活生生的”工业博物馆, 作为公共议题讨论的论坛, 作为艺术、戏剧、音乐、设计以及科学发展的活动场所, 整座矿区将再度成为北鲁尔区最活跃的产业发展区位, 从工业衰颓的困境中再生。除了传统的工业历史的收集研究中心和博物馆展示外, 空间将被改建为各种艺术工作者的工作室以及艺术展览的场所。埃森市的剧场在此也取得一个戏剧表演的练习舞台以及表演者彼此聚会碰面的场所。北莱茵威斯法伦邦的设计教育中心也即将迁入原先的蒸汽锅炉场, 新使用的改建经过竞赛, 委托了著名英国建筑师Norman Forster来设计。埃森大学的设计学院也对原先的洗煤场表达了未来迁入的兴趣。

矿区设施的保存工作与更新使用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工作形式、内容以及就业机会, 这些新工作机会透过市政府的就业辅导计划的中介, 来帮助一些长期的失业者重新进入就业市场, 从事矿区旧建筑物的复旧与保存工作, 他们并且因此取得专业技术的执照。至目前为止所有相关活动访客的数据显示, 无论是附近居民亦或是远地而来的观光客, 他们不仅对这个作为历史见证工业发展遗迹有着极高的兴趣, 对它未来的发展以及使用方式也同样充满着好奇和期待。

五、小结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 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工业遗产的保护再生是对工业文明和社会历史的一种尊重与延承, 它为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是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广义B样条下一篇:支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