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策略选择(精选12篇)
发展策略选择 篇1
摘要:自2008年以来,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国物流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从我国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挑战入手, 分析了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各国致力发展的黄金产业, 而中小物流企业在其中则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自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即陷入困境。在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双重压力下, 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的业务急剧下降、濒临倒闭, 甚至退出市场。面对不容乐观的物流业发展前景, 国务院于2009年2月通过了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 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中小物流企业, 如何把握这个发展契机, 增强自身竞争力尤为重要。
一、我国中小物流企业面临的挑战
中小物流企业占我国物流企业的绝大多数, 其生存状况决定了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自2008年开始, 我国物流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竞争日益激烈, 这给中小物流企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 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深入
自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被认为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危机。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 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一方面对外贸易的下滑使得物流市场需求锐减;另一方面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跌, 导致行业总体效益下滑, 物流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而中小物流企业本身具有“散、乱、小”的特点, 在竞争中处于弱势, 这无疑使其进入到“命运考试”的阶段。
(二) 物流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我国物流业全面开放始于2006年, 随着外资物流企业的强势入境, 在带来新技术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 也加剧了物流业的竞争。国外物流业起步较早, 物流企业经验丰富、专业化程度高, 总体市场竞争力要强于我国的物流企业。因此, 外资物流企业凭借自身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在我国快速增设网点, 抢占市场份额, 使得我国物流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所处的生存竞争更加激烈。物流行业面临洗牌, 由于中小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 竞争力弱, 在国内外新型物流企业的夹击下, 可能加速中小物流企业的退出。
二、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
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服务业, 物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我国物流业起步比较晚,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 中小物流企业数量庞大, 成为我国物流产业的主体。进入21世纪以来, 现代物流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 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 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 增幅同比下降8.1%;物流业增加值增幅同比下降5.7%。
我国中小物流企业总体呈现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 大多或是近年来新组建的, 或是由原小型国有储运企业转型而成。从经营状况看, 由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在制造企业运量萎缩和运输成本提升的压力下, 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从竞争力看, 由于在技术、基础设施能力等的不足, 导致中小物流企业进一步发展受限。
三、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处于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物流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 在运营管理中暴露出诸多的问题, 且日益突出, 影响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
(一) 运营成本较高
2008年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5.21万亿元, 与GDP的比率为18.3%, 相比美国8%的水平高出1倍还多。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物流效率的标志, 这意味着我国物流业还面临运营缺乏效率的问题。首先, 由于运输瓶颈、监管限制及营运问题等障碍, 给中小物流企业造成了较高的成本, 影响着物流运输效率的提高;其次, 各种物流基础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较低, 影响了物流效率的提高;第三, 中小物流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单兵作战很难抵御竞争。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国外物流企业往往通过缔结战略联盟, 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其他企业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二) 信息化程度低
为适应现代供应链管理的需要, 要求物流企业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已经重视并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但由于起步较晚, 我国物流业在物流信息化方面仍落后很多。中小物流企业普遍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运用能力不足, 使得业务经营领域和范围受到限制, 制约了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用程度落后, 一方面是多数开发商认为低端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价值不高, 因而市场上缺少专门适合中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 信息化建设的费用不菲且回报周期长, 导致许多中小物流企业不愿投资或负担不起。当然, 缺乏信息人员以及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制度上的变更也成为阻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三) 服务水平低
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的制约, 目前多数中小物流企业仍以局部的、分段的物流服务为主, 只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 而流通加工、库存管理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 以及提供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一站式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较少涉及。由于物流服务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戴尔公司、诺基亚公司进驻中国时都要求物流公司配套进入。此外, 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在物流服务水平还比较低, 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 导致竞争力弱。
(四) 缺乏专业人员
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物流人才紧缺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很多的中小物流企业中, 经过正规物流职业培训的员工很少, 学历层次也比较低,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寥寥无几。我国虽然已形成研究型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物流教育体系, 但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物流人才还远远不能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物流人才不单要有学历和专业知识, 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而我国物流教育培训工作起步晚, 职业教育也刚刚起步, 规模尚小, 没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此外由于物流业人才流动性较强, 也使得企业担心“为别人作嫁衣”而不敢投入成本培养员工。
四、促进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对策
面对内部和外部竞争环境, 作为我国物流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小物流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一) 组建战略联盟
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制定完整的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已引起物流业的重视。对于中小物流企业而言, 具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能使其明晰经营方向、提高竞争优势。中小物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制定发展战略。所谓物流联盟就是以契约方式, 将众多中小物流企业形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合作伙伴关系, 从而达到优势互长,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目的。组建战略联盟的方式主要有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两种。其中, 横向联合是服务范围相同的物流企业之间达成;而纵向联合是不同物流作业环节各有优势的物流企业之间合作或生产企业、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无论采取哪种联合方式, 都有助于实现集约化运作,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实现整个联盟效益的最大化。
(二) 加速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作为物流信息化进程的核心, 一套科学的物流信息系统能够提高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增强其反应能力。宝供物流借助于自己开发的TOM系统赢得了宝洁、联合利华、三星等优质客户, 已成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典范之一。对于中小物流企业而言, 采用直接购买信息系统产品与自行开发各有利弊, 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果自行开发, 由于自身实力有限难度较大;如果采用购买方式, 不仅应考虑目前发展阶段, 还要分析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 以方便软件系统的升级和优化。此外, 如果缺乏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那么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也只是信息孤岛。因此, 应加快物流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互联网络, 从而实现信息共享。
(三) 提供专业化服务
对于中小物流企业而言, 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是不现实的, 但通过提供“量身定做”式的专业化服务不仅可行, 还可以据此增强与大企业的竞争实力。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是专业化越分越细, 这也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中小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 不断提高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为客户提供具个性化的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经营, 无疑可以使得中小物流企业减少竞争的压力, 增加盈利。
(四)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物流人才是促使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动力。从中小物流企业角度, 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人尽其才, 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企业发展。第一, 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员工的现代物流知识和业务水平;第二,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度, 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激励员工不断充实自己;第三, 与相关专业院校建立友好交流的平台,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侯秉文.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对策[J].中国市场, 2008, (36) .
[2]杨屏.论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策略[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
[3]程世平.动态联盟: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竞争策略[J].中国市场, 2008, (49) .
[4]吴少华.浅谈中小企业物流建设[J].江苏商论, 2008, (04) .
[5]李波, 王海亮.对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方向的思考[J].物流技术, 2008, (06) .
[6]董伟, 纪付荣.中小物流企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 2009, (01) .
发展策略选择 篇2
发展村镇银行是维护金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构建和谐金融、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休闲农业得到迅猛发展,把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环境保护、景观建设、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利用田园风光、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满足人们旅游、娱乐、休养身心的需要,因此,通过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经济,休闲农业,策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全面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对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工业化程度加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远离水泥森林的高楼大厦、贴近自然、享受自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的过程中,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异军突起,发展低污染、高收益的休闲农业是农业自身特点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1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势休闲农业的发展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农业产业链条中具有比较优势。
1.1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优势作为第一产业的传统农业,主要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提供食品和原材料,利润薄、附加值低,是基础产业更是弱质产业,发展的效益空间有限。休闲农业实施的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模式,利用农民闲置的房屋和生产资料,推出游园、观光、采摘等活动,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农村风貌为主要吸引物,既拓展了农业功能,又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具有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特点,开发成本相对较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且带动交通运输、饮食宾馆、邮电通讯、商业服务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带动性。乡村休闲度假园区还可以为周边农民培训农业新技术,实现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组织培养、新品种繁
育等高新技术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可直接从名特优新的绿色农产品中得到收益外,还能从旅游服务上提高收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在节假日对去乡间度假的消费比例将大幅度提高,使休闲农业成为上下游“一条龙”的高收益行业。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资金投入对其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而信贷资金一直是农业生产领域资金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它的投入多少成为影响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因素农村金融资源主要包括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信用社合并,减少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和从业人员,使得合作性金融支撑农业发展的力量有限,农业发展银行随着粮棉收购体制改革的深化,政策性贷款业务日渐萎缩,这种状况使休闲农业发展中难以得到金融支持。2.1农业领域中资金链条容易断裂整体上说,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农业生产作为种植业和养殖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农产品的保鲜受空间、时间影响大,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选择性较强,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是“靠天吃饭”,容易给信贷带来呆坏账,农村地区比城市有更高的系统性风险④,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2007年末,全部县域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损失率达5%以上,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城市贷款损失率则不足1%,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是影响休闲农业吸引资金投入的客观原因⑤。372.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滞后金融生态是金融业与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自身调节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在吸储、信用评估、担保、发放贷款、违约处理等环节需要银行、担保机构、违约处理机构等金融生态主体的积极努力,更需要征信、评级、资产评估及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的协调配合,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农户和经营企业缺乏融资的抵押担保品,在现有的农村产权制度下,农村住房、宅基地属集体所有,其抵押、流转还存在着法律障碍,农村经济产业收益率较低,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2.3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缺失随着农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市场退出,农村信用社撤并,使原本就不健全的农村金
融服务体系更加残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农村信用社县域网点2007年末为5.2万个,比2004年减少9087个,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在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人畜引水工程、环境综合治理等大项目上资金投入尚且严重不足,在休闲农业方面的大笔投入就更难了,缺少贴近休闲农业的当地的金融机构。为了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题,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若干意见中重要的突破在于进行设立村镇银行的试点。3村镇银行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策略选择方向村镇银行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的创新之举,有利于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面广、服务便捷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对于服务休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1选择方向之一:增加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金融供给信贷投入的生命力在于保障资金的良性循环,面对休闲农业发展的多重内容,在信贷投入方面必须有独到的服务理念作支撑,由于村镇银行实行员工本土化,银行的员工就是当地人,十分熟悉本地市场客户和经营状况,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地制宜地创新信贷业务流程、担保方式、管理标准、利益分享、风险分担、业绩评估的方式和方法,争取当地政府对休闲农业的配套资金投入,⑥即方便农民又“放活”贷款,有效地增加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金融供给。
3.2选择方向之二:优化村镇银行服务休闲农业的经营环境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运行环境的改善,以便更好地服务休闲农业。各级政府可以对有效益、有信用、投资回报稳定、风险可控的休闲农业项目,积极推荐给村镇银行,以帮助其锁38定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具体服务对象,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休闲农业发展、金融业务拓展的多赢局面。建立农户、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信用咨询系统,减少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建立不同所有制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
发展策略选择 篇3
一、碳标签的国际发展趋势
(一)碳足迹标签的发展
一些在碳足迹测量标准上走在前列的国家,如英国和日本,其碳标签为统一化的碳足迹标签,即标签上显示产品具体的二氧化碳排放数值。其中,英国是最早推出碳足迹标签的国家,其标签上显示的信息也最多,以T恤衫为例,除了告知具体数值之外,还配以文字告知消费者洗涤温度的选择、避免甩干和熨烫以及循环利用产品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使用中的碳足迹(见图1)。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参考英日标准以及ISO的相关环境标准,紧随其后纷纷采用碳足迹标签,如法国、台湾等。美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碳标签的发展也最为多样性,针对不同产品的特殊需求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碳标签,碳足迹标签是其认证机构出具的其中一种碳标签,但也说明碳足迹标签在美国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和泰国,其碳标签有碳足迹标签和碳减排标签两种类型。在韩国,这两种碳标签代表发展的两个阶段,首先推出的是碳减排标签,强调产品达到规定的减排目标,在企业达标的基础上推出的碳足迹标签则用以强化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在泰国,两种碳标签同时使用,国内一般采用的是碳减排标签,但是,近段时间以来,泰国的碳标签发展大有在国内也推行碳足迹标签的趋势。
(二)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发展
目前,产品碳足迹评价较为知名的是英国的PAS 2050和日本的TS Q0010两个国家标准。以英国的PAS 2050为例,其产品碳足迹评估结果只是碳排放清单,一般只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披露,但是,PAS 2050规定,如果企业的对外披露必须经由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碳认证问题由此产生。碳认证的结果就是推行PAS 2050标准的企业要求供应商在产品上加贴第三方机构予以披露碳足迹信息的碳标签。尽管碳标签在发达国家起源于企业的自发行为,企业自行设计的碳标签也非常流行,但随着碳足迹标准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碳认证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权威性,这使得碳标签大有从自愿型碳标签向强制型碳标签发展的趋势。英、法、德等国家正在起草有关行政强制碳认证标签应用于工业产品的相关法案,美国、日本、韩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对此积极呼应。2008年,ISO开始拟定《产品碳足迹量化及交流的要求和导则》(ISO 14067),包括量化计算和沟通标识两大部分,会采纳和完善目前的这两种国家标准,计划于2014年4月15日正式出版。虽然至今还未有其确切出版的信息,但可以明确的是ISO 14067标准具有国际权威性,一旦通过,很可能被纳入WTO框架,成为各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国际通行标准规则。
(三)碳足迹标签推进碳关税的发展
如果碳关税的征收标准是根据出口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排放量,或者根据进口国内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来测度,则由进口国搜集相关信息并设定标准来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那么,碳关税只与出口国或者进口国的平均碳足迹有关,无需出具碳排放清单,其实就是无需提供产品的碳足迹认证标签,但此类征收碳关税的做法容易招致出口国的反对。目前,碳关税以进口产品的实际碳排放为标准进行征收被认为是最为合理,但需要测算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量,如果所有出口到碳关税实行国的产品都加贴碳足迹标签,碳关税便可依据进口产品碳足迹标签上所标识的CO2排放量进行征收,则碳关税与碳标签便具有关联,而二者的实施如果都是通过权威的碳评价技术标准和第三方机构来实施,则碳关税作为碳的边境调整措施,其征收就更为合理。现在由于碳足迹的国际标准还未出台,导致碳足迹标签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虽有压力,但还没有被强制加贴,也导致国际贸易中还不能根据碳足迹标签所显示的产品碳足迹来征收碳关税。而ISO 14067 一旦确定碳足迹的统一规则,碳足迹标签的强制加贴就会解决碳关税的征收技术难题,增强碳关税的可实施性。
(四)碳中和标签的发展
碳中和,又称碳平衡或碳补偿,是指企业和消费者通过付款给专门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造林或其他环保项目的方式来抵消掉其所有减排努力都穷尽之后仍然存在的碳排放。2010年5月,英国标准协会(BSI)推出独立的碳中和规范——PAS 2060:2010,被认为是BSI从碳足迹走向碳中和的标志。所谓的碳中和标签就是将产品碳中和的情况在产品标签上标示出来,代表该产品的碳足迹显著减少,减少的方式是通过碳中和将多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完全抵消。跨国间使用碳中和标签,被中和的多余排放量相当于内化碳排放成本于产品之中,提高了产品的出口价格,可以视作碳关税的变形形式,而且是出口企业主动将碳成本加于出口产品价格之上。碳中和标签与碳关税的不同点在于,碳中和的款项留在了出口国,尽管增加了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但是,并没有使出口国利益受到损失,这也是近年来这种碳中和标签发展并没有受到类似碳足迹标签和碳关税那种担忧的原因,甚至被看作是突破碳壁垒的一种方式。如果今后发达国家强行征收碳关税,并不排除发展中大国使用碳中和标签来减轻其影响。碳中和标签的发展与国内外是否实施碳足迹标签无太大关联,仅是欧盟现有的ErP指令等生态环保标准,就能促进国内企业为达到该标准所规定的限定排放量而加贴这种碳中和标签。
二、中国碳标签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08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CNIS)与英国标准协会(BSI)成功申请英国大使馆战略方案基金(SPF)项目资金,用于将PAS 2050的碳足迹评价方法引入中国,并在水泥和PVC制造业进行试点。2009年6月,CNIS和BSI在北京共同主办PAS 2050中文版发布会。2010年5月底,环保部4类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认证标准的编制工作完成,并于同年9月对外发布,企业可以自愿申请认证。2010年9月,CNIS和BSI又将碳中和标准引入中国。2010年11月,首批11家企业的292种型号的产品通过该认证,并获得认证标识(见图2)。该标识图案为太阳、青山和绿水,将CO2的文字简化成大写字母C,与国外的碳标签几乎无共性特征。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中国产品碳足迹制度的研究课题,参与该课题的多家国家级认证机构积极研发各个行业的标准。2011年4月,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发布了中国企业绿色低碳承诺产品标志(见图3),对签订绿色低碳承诺合同的企业予以该标志并对其承诺的产品进行评估。该协会推出的碳标签有了一些改进,如标签上明确标示CO2字样,采用向下箭头代表该产品在二氧化碳减排上所做的努力,但与其他国家的碳标签相比,该标签文字太多,不利于消费者快速识别和记忆,且将绿色与低碳多种主题放在一起,模糊化了消费者对碳标签的认识。2012年9月,中国低碳产品信息化推进委员会成立,协助政府部门提升低碳产品信息化水平以及帮助消费者选择低碳产品。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对低碳产品认证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并建立统一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行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认证证书以及认证标识(见图4)。该标识仅设低碳一个主题,且大大简化了前两种碳标签,与国际上一些国家所实施的碳减排标签有类似之处,但没有泰国等国那么丰富的减碳比例含义,而且,ABCDE可以代表不同类型的认证机构,而消费者认识这些认证机构的差别性必然存在障碍。endprint
中国碳标签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是同一时间起步,仅以亚太地区来说,日本、韩国、台湾、泰国等国家或地区均是在2009年就已完成从碳标准、碳认证以及碳足迹标签的实施工作。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碳标签各项工作的推进相当迟缓,直到今天只完成了韩国碳标签的第一步,也就是只推出了碳减排标签。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碳标签问题上存在两种思维,一是充分认识到碳标签对于引发低碳消费乃至整个产业链的低碳革命的作用;二是也十分忧虑碳足迹标签的实施会加速碳壁垒的形成,也就是说,碳标签的实施,使得同类产品的碳排放量有了国际比较,中国产品所标注的碳排放量若大的话,添加这类数值的中国产品在欧美市场上进行销售,会因欧美消费者的低碳选择而被排斥在购买意愿之外,确实会给中国带来不必要的出口市场份额损失,也会便利于发达国家单边向我国产品征收碳关税。就目前中国推出的碳标签而言,则是这两种思维的折中,也就是既采用碳标签,也规避其真实碳排放数值的披露,然而,这种碳标签对于低碳消费的引领作用,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消费者普遍对于此类标签缺乏认识,并没有引起如能效标签那样的消费者关注。碳标签的问题也影响到其他一些市场自发型低碳措施效用的发挥,如自愿碳减排交易市场的发展。产品碳标签上的碳足迹信息缺失,使得消费者无法对自身直接和间接产生的碳足迹进行准确估计,这些消费者进入碳交易市场去进行碳中和的意愿就很低,继而也无法带动企业进行自愿碳交易,自愿碳交易市场在中国一直处于萧条的状态。
三、碳足迹标签发展的正确认识
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目前还只是一个可能的发展趋势,在ISO 14067没有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纳之前,以及在碳中和标签降低碳关税壁垒性的情况下,碳足迹标签对我国来讲应该是进一步调和碳标签低碳革命性与碳壁垒性的发展方向。
(一) 碳足迹标签给予外贸企业发展新机遇
目前,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主要是优质低价,在这种贸易理念的引导下,中国的外贸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着恶性竞争,各个外贸企业拼价格使得很多出口业务几乎无利可图,甚至一些外贸单子仅以出口退税来维持盈利。欧美市场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转变使得低碳成为其选择消费品除价格与质量之外的又一尺度,国外标注碳足迹标签的产品市场价格可以更高,也更受消费者欢迎。如果我国企业重视欧美消费市场的这一变化,积极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加贴碳足迹标签,就可以摆脱在欧美市场上低价销售的厄运,赢得国外低碳消费市场的更多份额。既使我国的产品目前达不到低碳排放的标准,仅从一些公司加贴碳中和标签就能赢得欧美市场的事例来看,如广州万信达科技制品有限公司近年来海外展会上其碳中和标签成为该企业最为亮眼的标志,如果企业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积极改善生产过程中较多碳排放环节的同时,通过碳标签来赢得环保美誉和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认可,就能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和更多的市场份额,碳标签已被一些具有先进理念的外贸企业视为寻求低碳机会的最佳方式。既使中国国内不推出碳足迹标签,碳足迹标签以及碳中和标签也会在外贸企业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二)规避碳足迹标签阻挡不住碳壁垒的实施
在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尚未发布,而碳标签还处于自愿实施的阶段,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积极通过制定更为严格的强制性碳技术标准来达到相同的目的。2007年8月,欧盟颁布的《制定耗能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框架指令》(简称EuP指令)率先对产品耗能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的环保进行强制性约束,进入欧洲市场的几乎所有耗能产品(除车辆以外)都必须加贴CE(Conformity With European Demand, 符合欧洲要求)标志。2009年10月,欧盟又公布了《所有能耗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Energy-related Products,2009/125/EC,简称ErP指令),耗能产品范围从直接扩展到间接,相应地我国受该指令限制的出口产品也从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到高新技术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为了不失去原有的欧洲市场份额,只能积极配合客户要求,加贴符合规定的标签,如2011年华中第一起自愿碳交易缘起于湖北金利源(集团)纺织服装有限公司与德国公司签订的合同条款要求所用面料必须符合欧盟生态环保标准,而当时的金利源公司产品暂时达不到该标准,形势所迫其采用碳中和的方式来化解难题,之后又委托联合国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进行碳盘查,获得服装“低碳”证明,也就是碳中和标签,从而使得产品能够顺利进入欧盟市场。可以看出,碳壁垒的实施只是因为碳足迹标签的存在而更为直接,即使没有出口国的碳标签制度,也不阻碍发达国家对外构筑碳壁垒。我国规避碳标签的做法对于外贸企业而言意味着对外的成本损失更大,为加贴碳足迹标签或者碳中和标签,目前外贸企业在缺少国家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需要自己去寻求国际认证机构的帮助。
(三)碳足迹标签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新思路
碳足迹认证标签还未被强制实施阶段,碳足迹标签对我国低碳消费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要远远大于碳壁垒的负面作用。目前,各国使用的碳足迹测量标准不一以及碳标签的种类繁多,为碳标签的国际比较设置了障碍,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多样性来缓解碳标签的壁垒性。而这种标示有碳排放数值的标签加贴在国内销售的产品上,辅之以低碳消费以及碳中和的宣传,必然会引发消费者的普遍关注。消费者可以更为便利地计算自身直接和间接的碳排放量,激发其低碳消费和进行碳中和的热情,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产业链低碳革新,较之与目前自上而下的低碳发展思路而言,碳标签涉及消费者,也就是涉及企业关心的市场问题,而不是来自于上级政府管理部门的行政命令,必然会激发企业低碳发展的动力,使得企业自发低碳发展转型变得更为顺利,而我国的自愿碳排放市场也会因主动购买碳减排额的消费者和企业增多而重新焕发生机。这一切如果在碳足迹认证标签被强制实施阶段来临之前实现的话,即使发达国家对我国产品要求加贴碳标签,加贴碳标签的我国产品也会因为有了低碳竞争力而不再是碳壁垒。endprint
四、我国碳足迹标签发展的策略选择
基于对碳足迹标签的新认识,在国外碳足迹认证标签的强制实施之前,只要我国能够在碳足迹标签发展上策略有方,必然能够达到国内低碳发展与跨越国际碳壁垒的双重效果。
(一)加快推出碳足迹标签
ISO14067的即将发布对我国碳足迹标签的推进工作有影响,因为标准改变意味着一切工作又需要重新再来,不如等待标准出台后再推进碳足迹和碳标签的相关工作。但是,需要明确的是,ISO 14067的推出本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如果该标准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发布,这一等待的时间成本就非常高,因为国际社会留给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时间本来就十分有限,2020年之后中国的碳减排国际压力会很大。即使ISO 14067能够及时推出,各国对此进行调整、发达国家调整后国家标准之间的互认以及这些标准用于强制性碳标签都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完全可以在发展中观望ISO 14067在各国的进展情况,并根据国际压力的强度来协调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
(二)确立碳标签的管理机构
各国在发展碳足迹标签的过程中都会形成权威的碳足迹认证机构,如英国的碳信托公司、美国三大专门的标准公司、日本经济产业省管理各民间机构认证等。我国在碳标签的发展上有类似日本的做法,都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推行,但是,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全权负责并联合环境省、农林水产省和国土交通省共同推进碳足迹标签的做法不同,我国碳标签开始由环保部在全力推进,其推出的低碳产品标签与包括日本、德国等在内的8个国家已在标签上达成了互认。之后发改委则为规范民间自发的低碳产品认证活动,也推出其低碳认证标识。为保证碳足迹标签的良好发展,可以仿照日本做法,由国家发改委全权负责碳足迹标签的推进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联合各个部委来进行,以其对市场的监管能力来有效规范各类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
(三)选择特定行业试点碳足迹标签
对于我国而言,统一的碳足迹标签方法并不可取,可以采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做法,同时采用碳减排标签和碳足迹标签这两种形式的碳标签。对于碳足迹标签,可以在特定行业全力推进,如食品和服装纺织业。选择食品行业和服装纺织业,从国内来讲,衣食已渗透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消费之中,对于低碳消费的引导作用最大,从国外来讲,这些行业本就属于在欧美国家严格标准下打入市场的进口产品,即使没有碳标签,欧美国家也会采取其他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对其构筑碳壁垒。而且,碳标签在这些行业已有较高的意识,如碳标签在纺织业界的认同度高,更多企业即使不加贴国内碳标签,也会出于海外市场的考虑加贴国外机构认定的碳标签。
(四)促进碳减排标签向碳足迹标签转化
对于还未适应高标准要求的行业企业,可以先推进碳减排标签的加贴,给予生产企业调整提高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为碳减排标签设置减排不同程度的标识,颜色选择可以从红到绿,以代表该产品在碳减排上所做的努力。这种颜色变换的标签,消费者即使不通晓其所代表的真正减排数值,仅从颜色的判断就能大致区分各种产品的减排程。通过消费者监督的方式可以激励企业不断加大减排力度,而一旦企业减排具有成效,也就是产品的碳足迹已不高,那么,披露碳足迹就是该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就应该积极促进该产品从碳减排标签向碳足迹标签转化,以帮助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竞争力。
(五)大力宣传碳标签
统一化的碳标签推出后,仅仅通过认证机构宣传使得企业主动进行认证还不够,应考虑面向消费者去扩大碳足迹标签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力度。这种宣传可以结合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节能环保等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向消费者说明低碳消费对于改善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普及生活中的直接和间接碳足迹的来源知识,教会消费者测量自身排放碳足迹的方法,推出碳中和的时尚环保理念等,而且要做到这些宣传最终都落脚到碳标签上,达到碳标签在国内商品上加贴之前就让消费者有所熟悉和认同,从而真正引导消费者购物时关注这两类碳标签、并激发其优先选择加贴碳标签产品的热情。
(六)积极协调中国标准的国际认可
在我国没有统一的碳足迹认证以及碳足迹标签,而企业又不具备如跨国公司那样自行开发碳标签的实力的情况下,应国外客商要求需要加贴碳足迹标签的出口企业往往寻求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如瑞士通用公证行SGS等测量碳足迹并加贴该机构认证的碳足迹标签。我国的碳足迹标签推出后,应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进中国碳足迹标签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认工作,使得我国企业对外出口时只要加贴本国的碳足迹标签,就能够符合对方市场的环保低碳要求。这样做,为我国出口企业加贴碳标签省去较大费用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相应发展,促进这些机构更为务实地服务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加强与国际同类机构的沟通与交流,把握更为先进的评估技术,促进我国碳足迹标签的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郭莉,崔强,陆敏.低碳生活的新工具——碳标签[J].生态经济,2011(7).
[2] 王志华.WTO规则体系下的碳标识认证问题[J].山东社会科学,2012(8).
[3] 廖志慧.碳交易,莫因短视错失良机[N].湖北日报, 2013-03-08(011).
滑雪旅游发展初期的营销策略选择 篇4
1 滑雪场旅游景区初期营销策略的选择, 对于其发展非常重要的价值
滑雪场旅游的经营的投入高, 其预期的销售效益也高, 要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就必须做好发展初期营销策略的选择。初期的营销策略选择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滑雪场经营地址的选择, 二是滑雪场发展初期的营销方案。
滑雪场旅游的选址非常重要, 它的经营地理位置的确定决定
邢台湿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自然宝库, 当人们厌倦了人工的第二自然之余, 在蓝天下, 碧水畔、伴着翱翔的飞鸟、望着水中欢跳的鱼儿, 景观构筑物的配置, 无一不是珍贵的观赏资源, 带给观赏者优美的视觉享受。因此, 对七里河湿地、大陆泽湿地等水体景观观赏旅游, 可以通过水面泛舟、亲水平台、湖心亭等方式开展;对于湿地植物、动物观赏可以通过设立观景区、观景台, 在尽量不影响及动植物栖息环境的情况下开展。
2.2.2邢台湿地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除了静态的邢台湿地景观、动植物观赏文化旅游活动外, 还可以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 在合适的湿地恢复工程中, 设计一些休闲娱乐设施和游憩活动, 满足游人对于观赏、康体、度假等心理与身体的实际需求。游憩、康体、度假等活动项目设计种类虽多, 但要以低密度设置为原则, 在湿地景观与城市空间接触的人工开发空间较为方便。如设置亲水类游戏、垂钓、野外漫步、水疗美容等项目, 再充分利用湿地中的水面、植物、景观等, 设置空间及设置, 营造一个宁静、优雅的湿地文化气氛。
2.2.3邢台湿地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历史是邢台湿地的特色, 文化是邢台湿地的载体, 也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邢台湿地具有典型的内陆湖泊湿地的特征, 与中华渊源的文明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 展示了是否适宜其发展所需的客流、人流、信息流等重要因素, 决定了滑雪旅游是否处于一个有利于营销活动的优势环境条件中, 因此, 滑雪场景区选址是经营的基础, 是否有发展旅游的基础, 其地址选择和规划实际是滑雪旅游发展初期的营销策略框架营销的确立, 也是营销策略实施的基础, 它对于滑雪场旅游确立一个好的发展前景, 夺得经营发展的第一步, 发挥着前提性、基础性的决策与经营价值。因此, 滑雪场旅游营销发展初期的营销策略不但包括具体的营销方案, 还包括经营场所的选址和规划。从降低滑雪旅游投资与经营风险出发, 高度重视滑雪场旅游景点发展初期的营销策略, 是奠定旅游滑雪发展的基础, 对于实现滑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 滑雪场旅游经营选址的选择是营销的基础, 也是营销发展开端
滑雪场旅游经营选择是滑雪旅游营销的基础和前奏, 应当依据一定的营销发展要求来进行。
滑雪场旅游地址的选择主要应当确立三个方向:一是地理地貌环境适合自然降雪沉积或便于人工造雪;二是地势宽阔, 坡度平缓、错落;三是具备其他旅游景区的条件, 比如山水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色、徒步登山的条件等。另外, 还要考虑景区所在地方的其他有出邢台湿地的古韵。
在邢台湿地中, 大陆泽湿地、七里河湿地以及百泉景观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因此, 开展与大陆泽历史文化、百泉文化相关的游憩活动, 如保留原著村民及风俗习惯, 开展住农家、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享受农家渔乐、农乐的邢台湿地风情, 诚如俄国学者柯斯文所说, “完全熟知自己的乡土、自己求食的地区和围绕自己的自然界”[2]。通过邢台湿地摄影、邢台湿地饮食、邢台湿地商品等延伸邢台湿地民俗文化旅游的参与性、趣味性以及广泛传播性。
总之, 以邢台湿地的恢复、利用为基础, 通过多种旅游模式, 以湿地为核心, 带动邢台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全面发展, 成为邢台湿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真正实现以开发促进恢复、以设计推动发展、以生态实现可持续的邢台湿地文化旅游特色。
参考文献
[1]鲁铭, 龚胜生.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 2002, 11 (2) .[2]江帆.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关以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商业发展、交通条件、住宿餐饮等条件。找一个适合沉积积雪或造雪的坡地并不难, 难的是判断其价值是否适合进行滑雪场旅游, 而且我们经常会有多个选择, 最终如何决策应当根据一定的指标系数来进行:
(1) 周边环境指标。应当依据三个方面的周边情况进行作为选址参考:第一, 20公里以内的周边城市分布, 其住宿、餐饮、商业发展的情况;第二, 500公里以内城市人口密集程度、经济发展状况, 旅游可开发能力和潜力。其中可开发能力是进行市场开发的容易程度, 可开发潜力则是目标人群进滑雪场旅游消费的可能性;第三, 周边滑雪场现有数量, 查看其数量、规模、市场影响度等。
(2) 配套设施及建筑硬件。包括景区是否用水便利, 洗澡冲凉是否方便;另外还包括是否可方便地利用或建成电网、通讯网络、停车位情况。同时未来滑雪场旅游所在景区内外景观和内部功能区是否容易设置等。还要考虑建成滑雪场是否对周边生态造成影响, 开设滑雪场旅游是否会对其周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将来的不可预测和可预测麻烦有多少。另外它要求交通便利, 通向市区道路通畅, 景区内回车便捷。
(3) 竞争态势分析。首先, 300公里内是否有同类滑雪旅游景区分布, 滑雪场旅游数量、规模、价格等, 建立竞争系数分析表, 找出主要的竞争对手并做重点分析, 最好能有好的对策;其次, 300公里以内替代产品分析:其他旅游、休闲景区和休闲娱乐场所的分析等。
(4) 投资价值分析。包括地块在所在地区的发展前景, 即本地未来的发展战略中是否有该地块的发展价值;当前和今后滑雪场的租赁价格, 以及水、电、气价格;其他优惠政策和条件评估;投资回报周期、投资风险预测。
通过上述技术指标, 可以对每个地块做一个投资价值分析, 从而分别得出价值分数, 以此作为选定滑雪场旅游开设的地址。
3 应当从滑雪场旅游的立足与持续发展出发, 重视和实施初创时期的营销方案
滑雪场旅游初创时期, 必须实施有力的营销方案, 营造声势, 扩大影响, 预售会员, 培育好发展消费者市场。
(1) 基础推介, 发展初期消费者。滑雪场初创时期要发展滑雪场会员, 培养和发展第一步消费者。将滑雪场旅游50公里范围内城市陈列出来, 进行广告招商, 由广告商进行滑雪旅游场的宣传策划与推介, 初期要面向大众人群。广泛营造滑雪场影响, 让周围城市居民都熟知滑雪场的存在与经营, 了解滑雪场基本的服务项目等。以营造影响, 发展基础消费者为基础, 开展初期的市场开拓。在这个阶段发展消费者属于市场开发时期, 所以增加广告受众关注和参与是发展客户的第一步。
(2) 重点针对高端人群推介宣传。可以采用定向营销的方式, 针对收入较高的行业进行宣传, 初期采取廉价营销策略, 实施团体价格, 促进高端消费人群的认可与参与, 并通过高端人群的人际传播, 影响和带动大众消费群体的消费趋向。同时还可在人群密集的城市生活小区, 进行小型宣传推广活动的形式, 对小区居住人员进行身体测试, 举办滑雪健身咨询等形式, 发掘潜在客户群, 培育未来消费市场。
(3) 积极发展团体会员。由全职顾问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医院、外资企业等收入高、效益好的单位到滑雪场旅游开展活动, 并进行跟踪回访尽力签下团体单。团体单的个人消费卡价格可以灵活制定。因为真正到滑雪场旅游消费的人可能不到总人数的10%, 而且很难坚持下去。所以, 团体消费卡的价格优势是最能够吸引企业或单位集体购买的原因。
(4) 重视滑雪场旅游营销措施的灵活变化。第一, 逐步减小消费卡的发放力度, 只保留一部分优秀的推销员在周边城市地段继续推介;全职营销队伍可以逐步扩大, 并像保险公司营销队伍一样形成一种庞大的气势, 使滑雪场旅游销售人员无处不在。第二, 利用电视、杂志、网络依然坚持做品牌宣传广告, 而且要做以价格为主的宣传广告, 告诉受众滑雪场旅游的价格优势。
(5) 重视硬性广告的宣传。硬性广告就是做价格诉求广告, 告诉受众XX滑雪场旅游为庆祝XX节日, 现在推出年度消费卡, 限数量发放。在滑雪场旅游开业初期至正常的运做至少需要8个月的时间, 通过前期的宣传营销工作, 滑雪场旅游会有一定的知名度, 若此时搞个优惠活动, 会吸引一批以前来滑雪场旅游咨询。每推出一次硬性报纸广告, 其广告效应可以延续三天。因此, 在一个地区的滑雪场旅游经过几大报纸轮番推出广告, 而且每三天推出一次, 将所有报纸的读者都宣传到位, 直至销售额有所回落为止。现今, 国内滑雪场旅游舍得拿钱做广告的, 尤其是初创期能够投入做推介的, 可以说不到5%。而且专门成立营销部的也很少, 大部分销售都是守株待兔, 等顾客自己上门。殊不知滑雪场旅游也是一个企业, 有投资就必须要有回报。滑雪场旅游销售的是服务, 既然是销售就必须要进入市场, 必须要有销售手段, 设立营销部和发布媒体广告是滑雪场旅游取得初创经营业绩的制胜法宝。
摘要:随着人们健身、休闲意识的增强, 滑雪旅游成为旅游行业发展中的亮点。进行滑雪场旅游建设与开发的回报率高, 但其投资也大, 如果经营不当投资人将面临效益不好, 投资难以收回的风险。在滑雪场兴建的发展初期, 滑雪场的营销策略非常关键。因此作为投资人, 应当从认识和关注滑雪场旅游景点初创时期的营销策略价值、滑雪场的选择、营销方案选择出发, 实现滑雪场的有效经营。
关键词:滑雪场旅游,发展初期,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宗波, 付艳慧.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旅游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2]韩国纲, 张守信.论发展大众滑雪旅游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J].冰雪运动, 2009, (6) .
[3]韩国纲, 张守信.黑龙江省大众滑雪旅游市场的发展及其对策[J].冰雪运动, 2008, (6) .
教学策略的选择 篇5
根据中老年学习者的特征以及使用QQ聊天工具属于应用层面的特点,我们采用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1.定向。教师运用教学媒体等的示范,使中老年人逐渐掌握使用QQ的各种操作技能。
2.参与性练习。中老年人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教师的示范进行分解,并进行尝试性
练习。
3.自主练习。中老年人脱离教师的指导,通过反复练习,求得错误动作的消失和技能的熟练掌握。
4.迁移。通过对QQ使用技能的掌握,能够使用其他聊天工具。
二、小组协作策略
根据中老年人学习者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概三到四个人。等教师对相应技能示范后,每个小组进行协作学习,一起探讨。当经过协作学习之后,仍然有不懂的地方时,再由教师统一进行辅导,直到问题解决。不但小组内部可以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协作,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情景策略 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情景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学过程变成一种不断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望的有力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
情景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情景为主要手段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上网聊天各种技能的演示,由于多媒体具有声形并茂、形象生动等特点,能强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本课教学中,选取QQ聊天界面等各种图片,为学习者展示QQ的各种操作,让学习者产生“我要看,我要学”的学习欲望,为学习者探究新知创造最佳环境。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氛围,使师生、生生关系没有距离感、畏惧感,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培养与人和谐相处的品质,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设良好的氛围。
3.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发展策略选择 篇6
摘要:辽宁地处中国东北部,东北三省的最南端,怀抱渤海,同时与朝鲜接壤,与韩、日隔海相望。辽宁自身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充足的人力资源,同时具有身处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重合区域以及更大范围的东北亚经济区之中的独特区位优势。本文通过对辽宁省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区域优势,提出策略选择。
关键词: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辽宁对内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虽然辽宁的经济一直在增长,但在全国各省排名却在逐步下降。从国内各区域看,东部地区富裕,中部停滞,西部落后,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转变。在此背景下,辽宁独特的区位特征使得加快发展辽宁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三大经济区概念
1东北综合经济区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提出的“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其中,东北综合经济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2环渤海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3东北亚经济区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最早是由日本早稻田大学西川润教授于1987年9月提出来的。东北亚经济区地理位置上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各国经济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使得这一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辽宁参与各经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
1辽宁参与东北综合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支持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战略。在这一战略的实践过程中,东北三省经济达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全国GDP排名稳中有升,连续六年保持了上升和高位运行态势。经初步核算,2008年辽宁GDP为120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午增长13.1%,占东北三省的45.70%,人均GDP24945元,远远高于吉林、黑龙江的18126元和18763元。
2辽宁参与环渤海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实践表明:其区域内的三个次级经济区在产业结构上过于雷同,没能形成优势互补,反而是竞争态势。目前一系列政策表明,环渤海经济区概念已经淡化,京津冀成为主体。(数据来源:辽宁统计信息网)
3辽宁参与东北亚经济区的现状分析
据统计,目前辽宁同俄、日、韩、朝、蒙等东北亚主要国家间的贸易额已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1/4,而且增长势头明显。2008年外贸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辽宁全省完成进出口7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东北亚各国人力资源在数量与质量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过剩,周边国家的人力资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短缺。日本、韩国,国内各种自然资源缺乏,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强。
三、辽宁省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
辽宁位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的交会处,拥有中国第三大港和最大对外贸易口岸之一的大连港与中国东北最大的货物空运基地,凸现了辽宁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国际航运优势。
从产业面看,辽宁借助其地理位置形成产业优势。工业方面,辽宁是资源大省,已形成以石化、电子、机械、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承载世界制造业转移的能力。金融方面,辽宁是东北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金融开放度最高的省份,有利于发展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旅游方面,辽宁环境优势明显,有山有海,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同时具有民族、地方特色,有助于全省形成特色旅游带,成为东北区域旅游中心。
2开发沿海经济带的借鉴经验
沿海经济带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潜力、最具发展空间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沿海区域脱颖而出。深圳利用邻近香港的区位优势,积极吸收和利用外商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都为辽宁提供了借鉴。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政策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组织资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家一项重要政策而提出,为发展“东北制造”提供了机会。具体来说,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制造”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需求,为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等提供了巨大的国内需求。
4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
按照东亚“雁式”产业转移理论,辽宁处于与日本、韩国的垂直分工关系以及与俄罗斯、朝鲜水平分工关系的交叉点上,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韩国的一部分产业转移,可以利用日、韩的资金和技术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将相对成熟的产业向朝鲜、蒙古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转移。
四、辽宁实现省域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1利用地缘优势,提升对东北腹地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
作为东北三省的领跑者,辽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东北腹地经济的支撑。辽宁可以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为龙头提升经济辐射能力,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功能。提高科研开发项目的科技含量,推动中心城市与腹地参与东北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依托政策优势拉动腹地经济发展,发挥对国内外市场关系的延伸功能,提升对外开放档次,拉动市场经济。
2强化港口市场化建设,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目前环渤海区域内港口众多,竞争激烈,合作很少。港口市场化是辽宁参与东北合作与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策略,建立以营口一大连为主要集散市场的经济交流模式,促进整个东北和环渤海地区的生产要素流通。完善口岸综合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辽宁建立基地,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箭度环境。
3抓住东北老工基地改造机遇,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辽宁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历史性机遇,使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得到整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基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和带动全省产业升级。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会展、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辽宁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一个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为先导,以实现资本密集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产业结构模式。
4加强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合作
辽宁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北京、山东、吉林等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各异、协调发展的区际分布格局。在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东北亚区域经济区内明确辽宁的优势、功能定位,加强港口合作,合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其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整体实力。
5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分析 篇7
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既是维护边疆安全、加强民族团结的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若让西部地区长期处于一种较为落后的状态, 那么对于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缩小地区差距都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有利于发挥蕴藏在西部地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潜力, 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本文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二、我国西部地区概况
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 面积占到了全国总面积的71%, 计681万平方公里, 包括了十二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分别是内蒙古、新疆、西藏、四川、宁夏、青海、重庆、甘肃、陕西、贵州、广西、云南等,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 约3.5亿。我国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是我国需要加强开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比, 西部地区由于受区域位置、文化环境、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经济发展明显滞后。
三、如何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一) 深入挖掘西部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
从目前来看, 西部地区正处于产业结构化、城市化、工业化升级的关键时期, 同时, 国家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来扶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 应该深入挖掘西部市场蕴藏的巨大潜力。第一, 众所周知, 西部地区的农业比重较大, 农村地区发展缓慢, 但是这也存在着商机, 还未完全开发的西部农村市场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 大力挖掘广大农民朋友及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 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第二, 努力改善西部地区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状况, 增强他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尽量减少他们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第三, 要努力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 加大对于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
(二) 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的产业优化升级与结构调整
西部地区应该利用各种重大结构调整项目来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冶金工业要加快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 以钢铁工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如不锈钢、稀土钢、无缝管、中厚板等) ;重化工业要走集群化、大规模、高起点发展的路子, 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为重点, 建设国家所需要的大中型重化工基地;能源工业则改善结构、扩大外送、稳定产量、控制产能;重点发展与汽车制造、煤化工、风电、核电等生产相互配套的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如硅电子产业、生物医药、稀土新材料等) 。此外, 还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通过治理工业污染源、综合利用资源及工业余热、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来促进节能减排。另外, 扶持当地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对当地龙头企业实行贷款资金供应, 服务上门双优先, 尽量简化手续, 优化办事程序, 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困难, 实行领导挂联企业帮扶、信贷人员驻厂包抓企业管理责任制, 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规划和管理, 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环境, 整合资源环境, 挖掘经营潜力, 促进企业增产达效。
(三) 抓住机遇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逐步树立起经济全球化观念、信用观念、开放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 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 产业转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应该要充当起“纽带”、“桥梁”的作用, 提供政策支持与组织协调。同时, 政府还应该建立起产业转移协调机构, 定期与东部地区就重大项目推进、共同投资开发、区域发展战略、产业转移对接、产业合作发展等进行沟通和协调, 以便在承接转移及产业对接时周期更短、成本更小、代价更低、效果更好。
此外,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时, 务必要坚持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坚决不能吸纳那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 换而言之, 产业转移应该是在环保节能、技术升级前提下的转移。
(四) 转变中西部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污染物排放日益增加, 资源消耗量也在逐年攀升, 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靠物质资源过度消耗、牺牲环境来换得经济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西部地区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以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要坚持“节约优先、节约开发并重”的原则来综合利用资源, 大力推进节材、节地、节水、节能措施,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形成“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低投入”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姚聪莉.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西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贵州社会科学.2009, 23 (03) :131-134.
[2]李含琳.中国西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功范例——内蒙古“鄂尔多斯模式”解读[J].甘肃理论学刊.2009, 33 (02) :120-124.
[3]陈自庆.把节能减排作为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J].宁夏党校学报.2008, 24 (02) :134-136.
[4]李建丽, 赵占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J].发展.2008, 32 (05) :176-179.
[5]刘培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与路径——以河源市为例[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23 (03) :111-114.
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选择 篇8
低碳经济是以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为基础,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 实现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此后, 这一概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尽管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 但归结起来主要就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中国社科院在2009年8月出版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中, 对“低碳经济”是这样定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问题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可以说,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提出, 它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因此,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 意义重大。
2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1) 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大国, 有关数据表明, 目前我国煤炭储量占到94%, 而石油和天然气仅占6%。这种“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资源结构, 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煤碳中含有大量的碳, 在消费煤碳的同时, 势必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 这种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是制约中国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主要因素。
(2) 工业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必然导致温室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根据中国科学院的数据, 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吨标准煤, 比上年增长5.9%,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30多个百分点,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
(3) 能源利用效率低。
目前中国的经济模式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消耗来推进的,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 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利用总效率是36.81%, 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在50.32%, 即便是印度 (40.06%) 、巴西 (62%) 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也比我国高。
3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1) 调整产业结构, 倡导产业低碳化。
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性方针。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限制高碳产业的的市场准入, 如强制淘汰落后产能, 完善工业、交通和家用等耗能设备的能效标准;另一方面要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 如新能源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生态农业等, 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
(2) 加大研发力度,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我国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 降低企业采用低碳经济所需的技术成本, 保证企业的技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由于低碳技术是一个新领域, 抢先发展具有先发优势, 一方面可以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此外, 还应发展清洁能源机制 (CDM机制) 建设, 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CDM是当前发达国家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义务的重要手段。
(3) 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推行低碳经济, 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 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 具体实施中, 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 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 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同时, 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 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如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乏, 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 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 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能源立法体系。
(4) 大力开展低碳宣传, 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
政府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 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 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向低碳、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 使之消费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 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4结论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必将引发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同时也是加速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 创新机制, 加大研发力度, 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技术资源, 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赢得低碳经济变革的先机。
摘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从低碳经济的内涵入手, 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低碳经济,制约因素,对策选择
参考文献
[1]尹华广.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J].未来与发展, 2010, (9) .
[2]余海永.试论低碳经济时代中国如何实现低碳经济[J].社科纵横, 2010, (9) .
发展策略选择 篇9
1 港口在现代物流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港口是提供社会生产、流通领域的物流和商务综合服务中心
在物流活动中,港口以其独特的地域、设备、装卸、仓储、信息和运输集聚的优势,为各种用户提供方便的运输、商务、保险、金融和信息服务,而各地的生产资源和商品通过港口的集散,加速了流通速度,发挥了物流流通的时效、成本和空间协同效应,港口也因此成为区域乃至国际性的商务和物流综合服务中心。
1.2 现代港口正成为海陆间国际物流流通的枢纽和节点
港口是海洋运输的起点与终点。在整个运输链中,港口总是以其最大的集散功能解决地区之间、国家之间大批量货物交易流通,从而在进行货物仓储,加工或其他商业活动中取得规模效益。现代港口为了适应现代物流服务的需求,拓展了服务功能,已实现从传统货物转运到物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全面大流通的汇集点的转变;从港口车船换装点到以港口为中心,以公、铁、水、空综合运输为特征的现代港口集疏运方式的转变;港口已经成为国际现代物流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和物流流通的枢纽。
1.3 港口是物流信息中心
现代港口在提供服务时,要及时与船东、货主、各种航运代理机构以及与港口航运相关的金融、保险、海关、检验等部门联系。所有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在港口流通,所以港口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及时处理各种信息,对港口物流过程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管理,使港口成为现代物流信息中心。
上海港港口物流获得更好的发展,才能够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因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必须具有现代物流条件下的国际航运中心所应有的基本特征,符合现代物流条件下的国际航运中心对港口提出的全新的要求。港口物流功能的发展和拓展,可以推动港口现代化的建设,也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机遇。
2 上海港港口物流的基本情况
2.1 港口航运业务持续增长
过去的十几年间,上海不论是整体经济还是港口航运业务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上海市港口管理局的统计数字表明,仅2005年,上海口岸全年进出口总值就达到3 506.8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4.7%。2008年,虽然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上海港还是创造了5.8亿吨货物和2 800万标箱的吞吐量,保证了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稳居世界第2位。在城市与区域经济的推动下,上海港码头物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随着洋山深水港一、二期工程的完工和投产运营,上海港国际中转集装箱量稳步增加,港口综合竞争力日益增强。
2.2 港口基础设施和管理不断完善
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区正式开港,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2006年洋山深水港二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的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码头岸线长1 600米,拥有5个7万~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配置18台集装箱桥吊,年设计吞吐能力220万标箱。现在,洋山深水港的码头经营模式已经初步确定由中外五方合作股东合资注册成立上海祥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拟为40亿元人民币。其中,和黄港口(洋山)有限公司、莫勒-马士基码头(洋山)有限公司、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中远港口(洋山)有限公司和中海码头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占有32%、32%、16%、10%和10%的股份。洋山深水港码头已经初步建成港区综合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港口、海关、海事和边检等部门协调运作,建立一体化的“大通关”平台。
2.3 航运要素进一步积聚
为配合洋山深水港开港,浦东铁路一期工程也已经全线贯通,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已经实现10米深水道全线贯通,向上延伸至南京,保证了长江下游430余公里主航道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国际上主力运输船舶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散货船的通航条件,上海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基本形成集装箱运输经营网络。上海港已经吸引国内外70多家船公司加盟国际集装箱班轮的营运,平均每月开出的国际、国内航班已达1 996班,其中,国际航班971班。
3 上海港港口物流的优势
3.1 上海港拥有广阔的发展腹地
从层次上看,上海港的直接腹地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港的第一间接腹地是长江流域(不包括长江三角洲),它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及重庆直辖市,以及江苏、浙江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成的集装箱进出口大多会经上海港中转。上海港的第二间接腹地(或潜在腹地)是其他沿海省份,包括北面山东省的青岛、江苏的连云港(其腹地要大于江苏省),南面福建省的福州、厦门港的进出口的远洋集装箱。腹地总人口超过4亿,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港口都无法比拟的。
3.2 上海港设施齐全,集装箱运输业基础较好
至2007年,上海港拥有各类装卸机械3 084台,其中集装箱桥吊170台,运输船舶7艘,各类港作船舶338艘,上海共有集装箱中转站、堆场59个,总面积169万平方米,能满足集装箱集散、拆并及其他增值服务的需要。上海港拥有各类码头泊位1 20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71个,码头线总延长为91.6公里,吞吐能力25 352万吨,集装箱专用泊位42个,码头线延长91 600米,2007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 615万标准箱。上海内河港口拥有各类码头泊位2 100多个,最大设计靠泊能力为2 000吨级。
3.3 上海港集疏运条件优越,航运市场发达
上海港已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是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是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中转货物运输最为便捷、总运输成本最低的港口。铁路有京沪、沪杭两条干线连接全国各地,公路有沪宁、沪杭两条高速公路,204、312、318、320四条国道,沪嘉、萃松高速公路和城市外环公路连通全国公路网,水运有长江和大运河等内河通道。
4 上海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物流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物流作为服务业,其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相关,即与市场的需求直接相关。市场化水平在宏观形态上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速变化,具体来说是看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0%左右,比我国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比美国低近20个百分点;上海港的经济腹地长江流域七省二市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近40%。可见,与全国相比,上海及上海港经济腹地的物流市场化程度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低,上海港口物流服务还存在市场需求不足的劣势。
4.2 信息化和电子化程度不高
我国沿海港口和大型港口的信息化投入较高,但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客户特别是国际客户的需求。港口信息化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提供即时信息能力不足,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的物流信息化服务缺乏。目前港口企业的信息系统主要用于船舶、集装箱、仓库货物的调度以及各种单据的处理,缺少开展现代综合物流服务的其他功能。
4.3 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上海本土物流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不协调,管理水平较低,物流运行环节多、周转慢、效率低、费用高,通常无法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
综上所述,在选择港口物流发展模式和策略的时候,应该扬长避短,将上海港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同时,避开上海港的劣势。
5 上海港港口物流服务模式的选择
5.1 国际航运中心模式
当代航运中心是指具有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络等硬件设施和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物流、信息等软件功能的港口城市。航运中心与国际经济、贸易和物流中心密切相关,典型航运中心均以面向海洋、航运业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作为依托。
目前,上海还属于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主要为长江流域等陆向腹地的外贸直达运输服务,国际中转货运量所占比例很小。2008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中国际中转箱仅为5%左右。未来,上海港可以向中转型、综合服务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将港口物流链向海外延伸,吸引海向腹地货物在此中转;大力培养航运人才,不断加强自身为国际航运市场提供各类技术、信息、交易、海事等服务的能力。
5.2 物流链运作模式
未来港口发展物流的关键在于港口能否成为现代物流链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港口要把组织和开发物流链作为其生产和经营的主要任务。开发物流链可以通过2种方式: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港口横向一体化的整合表现为同一港口群内各港口之间的协作,以主枢纽港为龙头,引导港口群形成1个或多个联盟,实现港口间价格联盟,规划的协调,港口航道、引航等公共服务和设施的共享,开辟航班航线的共同研究。
上海港也可以进行港口纵向一体化整合,包括港货联盟、港航联盟和港区联盟。与长江流域以内的大货主企业如钢铁企业、石化企业等结成联盟,保证港口自身货源稳定。
另外,上海港可与长江内河航运企业联盟,特别是集装箱班轮公司,保证支线港对干线港的喂给。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如双方共同参股并经营内河航运或码头运作;港口让出股份,就码头保税区、堆场、仓库等股权与班轮公司合作等。
5.3 与大货主企业合作模式
长江经济带内雄峙着上海宝钢、湖北武钢、安徽马钢、四川攀钢等大型钢铁基地,工业种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在钢铁、汽车、电子、石油化工、机械等领域拥有大批一流的大型骨干企业,新材料、生物工程、微电子、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也正迅速崛起。其中不少企业对物流的需求很大,而内河运输成本低,长江流域内河网络密集,通过长江进出的货物量将非常大。
6 上海港港口物流服务策略的选择
6.1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园区的经营管理方式的选择
上海港构造长江流域地区物流链时,需要在本港开发临港物流园区,在主要内河港开发物流中心,在港口周围大中城市及内陆交通枢纽开发配送园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园区是物流链的重要节点,其经营管理的成效决定着整个物流链的成效,必须为其选择合适的经营管理模式。
上海临港物流园区宜选择地主型物流中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港口管理局统一对港口地区的码头设施、临港工业以及其他设施的用地进行管理。港口管理局开辟一部分仓库和堆场为港口物流园区,但只负责管理和提供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本身不直接参与物流园区的经营。当物流园区建成后,再由港口管理局有重点地选择业务基础牢固、信誉良好的物流经营方加盟,逐步吸纳工商企业加入物流园区。地主型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代表着当今世界港口物流发展的一大方向,鹿特丹港、纽约—新泽西港、汉堡港和马赛港等世界著名港口均采用了这种经营管理模式。
对于在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基点开发的物流中心,宜选择分工合作型或合资型物流中心。上海港独自完成庞大的全程物流链管理是不现实的,需要借助港口企业、航运企业和货主企业的优势,既可有效控制物流中心,又能改善物流中心的经营管理。物流中心经营管理的合作方式如下:
(1)与中心所在港口企业合作,便于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强物流中心与内河港口的连接;
(2)与该港口进出货量较大的航运公司合作,可以为物流中心提供更多货源,加强物流中心与上海临港物流园区的连接;
(3)与货主企业合作,该企业通过物流中心所在长江港口进出的货种应具有广泛市场需求,或者拥有具有开发前景和潜在市场的货源,上海港与该货主企业可合资在港区内或临近港区处建立物流基地,形成交易市场,对稳定和拓展港口物流服务具有积极意义。
对于在港口周围大中城市及内陆交通枢纽开发的配送园区,也宜选择分工合作型或合资型物流中心,但合作对象稍有不同:
(1)根据配送园区货物的主要集疏运方式选择合作对象,如与航运、公路、铁路等运输企业合作开发经营配送园区;
(2)选择与配送园区所在地的大货主企业合作。
6.2 完善上海港铁路集疏运系统,广泛开展海铁联运
铁路运输是一种较理想的陆路运输方式,与公路运输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准时性好的特点,但目前上海港的铁路集疏运系统并不理想。2006年上半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 008万TEU,其中海铁联运3.82万TEU,占上海港吞吐量的0.38%,而洋山港海铁联运只占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的0.1%。随着中西部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海铁联运的需求快速上升,但上海方向运量增长缓慢。究其原因主要为:上海市至各港区的铁路网络不完善,铁路没有很好地与集装箱码头堆场前沿的装卸船作业衔接起来;上海海铁联运服务不完善,成本较高。
如果上海港至无水路运输的腹地有很好的铁路连接,将给上海港争取更多的货源,因此完善铁路集疏运系统、广泛开展海铁联运已经提上上海港的工作日程。上海港与铁路合作或合资开发物流中心、配送园区的方式将有助于上海港与铁路运输部门建立联盟关系,更好地开展海铁联运。
6.3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不断提高通关效率、港口效率、政府效率,完善海关、边防、检验检疫流程,优化仲裁、金融、保险、贸易、保税、海事等口岸环境,通过提供一体化和高水平的服务,吸引更多的直接腹地和中转腹地货源的运输需求,实现上海港口物流服务一体化。
7 总结
面临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式,只有依托地区优势,发挥物流产业在港口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上海港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港口码头竞争力,实现自己“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目标,成为世界先进港口,也才能进一步推动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茅伯科.拓展港口物流[J].中国港口,2002(3):15-17.
[2]周丽娜.我国沿海港口物流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3]王晓军.上海港口物流发展中政府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6.
[4]王海俊.上海港拓展港口物流服务的模式设计和策略选择[J].水运管理,2009(1):16-22.
[5]远赫男.从上海港物流现状看我国港口物流的整体发展趋势[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5-26.
[6]马宗武,刘元胜.港口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发展策略选择 篇10
文化创意产业既是一种集文化、思想、精神、创意和知识要素的高端产业形态,更是世界产业升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全新潮流。作为新型产业,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但是,如何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特别是如何围绕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可行的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是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自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发布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研究和制定加速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新加坡创意产业工作组(2002)提出“创意聚群”概念,丰富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思维。《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报告》(2003)探讨了创意产业成长与制度、社会文化价值的相互关系。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十二五”期间创意产业被纳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发展规划,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促进发展。
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级,2011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8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GDP规模全国排名第二。但产业发展中的“制造业比重高、产品附加值低”倾向仍然比较明显。江苏“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而创意产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它对于提升产品、企业、产业的内在价值和综合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 产业发展速度快,增长潜力大。
在制造业快速增长的同时,近年来江苏文化创意产业也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文化创意产业年增长率超过30%,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速。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强劲,2011年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20亿元,占文化产业总收入的25%;实现增加值142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2010年,江苏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4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2009-2011年江苏文化产业总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均居全国前三强。如果以按2015年达到占GDP比重6%计算,江苏“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速将达到14%左右(刘志彪,2011)。
2. 产业园区多,集聚程度高。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步形成依托城市、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态势,截止到2011年底,江苏拥有15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10个国家级以及2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2个国家级影视基地,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前列,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无锡、扬州、泰州等地。并且涌现了南京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等许多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如南京世界之窗创意产业园集聚了大贺传媒、展迪设计、唐生装饰、南京罗素城市策划研究院、波西摄影造型、任辉陶艺工作室等120多家创意设计公司,涉及文化传媒、广告设计、传媒咨询、艺术创作与数字科技创意等多个创意门类,曾获得“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园新锐奖”、“中国创意产业最佳园区”。完成产值超过5亿元,是江苏首家规模最大的都市型产业园区和省级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此外,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泰州市凤城河创意产业园、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扬州邗江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也是发展迅速、各具特色。
3. 重点产业发展突出,部分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突出,一些行业如动漫产业和软件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优势明显,截止2010年底,江苏拥有动漫企业400多家,拥有常州、无锡、苏州、南京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原创动漫作品突破5万分钟,无论是原创电视动画产量、优秀国产动画片数量、十大城市和五大国家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入围数等重要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涌现了南京鸿鹰、南京蓝海豚、苏州欧瑞、天堂卡通、常州宏梦、常州宏图等动漫重点企业,制作了《哈皮父子与水金刚》、后羿射日》、《灵觉小和尚》等深受观众喜爱的动漫作品。2010年江苏软件产业实现业务收入2291亿元,是“十五末”的7.2倍,占全国17.1%,与广东省、北京市同列全国第一方阵,“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为48.2%。到2010年,经认定的软件企业达到2261家,登记的软件产品达到10383个,软件从业人员达到40万人,销售超亿元的软件企业达到350家,全省软件园区累计认定5个国家级软件园、22个省级软件园和2个省级示范软件园,南京市正式成为国内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由于动漫、软件服务等文化创意行业由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政府重点培育,他们不仅竞争力强而且已成为推动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4. 依托独创性文化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品牌。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江苏各地依托独创性文化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品牌。南京利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出南京1912时尚休闲街区、创意东8区、幕府智慧产业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南京1912时尚休闲街区是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得意之作,近20栋民国府衙式独立建筑形成“L”型环绕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府旧址,是“总统府”旧址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具有典型民国文化特征,它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与有限开发南京丰富的民国文化资源,涉及的行业包括酒吧、餐馆、演艺吧、KTV等休闲娱乐等,被评为“中国创意产业最佳街区”。扬州传统手工艺在全国享有盛誉,具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一批国家、省级工业美术大师,形成了以长毛绒玩具为代表的玩具业,以玉器、漆器为代表的扬州工艺美术业,以古筝和剪纸为代表的扬州传统民族乐器以及手工艺,以及“三把刀”为代表的休闲文化传承等等。苏州苏绣历史悠久,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近年来,苏州镇湖从事刺绣制作生产的绣娘有8000多人,从事刺绣设计、生产、销售及与其配套的电脑印花、花线、木工工艺等“小老板”近1000人,镇湖经过培育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销售、展示、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全国著名的刺绣品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形成了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每年举办“中国(镇湖)刺绣文化艺术节”,吸引国内外大批客商、游人,成为苏州一大文化名片。
二、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海、北京等区域以及江苏比较发达的工业基础相比,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总量不足,比重偏低。
江苏既是我国经济大省,又是经济强省,2010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903.3亿元,经济规模全国排名第二。但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前仅处于中上等水平,与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不仅总体规模不足,而且占GDP的比重偏低。2010年,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390.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3.4%,而同一时期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6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9.6%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从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程度的相关性来看,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资料来源:国家及相关省市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所得。注:表格内数字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小括号内数字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
2. 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园区个性不够鲜明。
顾江、胡静(2008)以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为基础,从生产要素条件、市场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四个方面对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明显,苏州市、南京市和无锡市位列综合竞争力前三名,苏北的淮安、宿迁、连云港等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明显滞后。2011年,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了265亿元,增幅为39.6%,占GDP比重为4.3%,并且已形成了创意设计、软件、文化传媒、新闻出版、旅游、广告和会展业等比较完整的创意产业体系。而2010年,宿迁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7.64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7%。并且产业体系水平低,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文化制造业占了54.1%。不仅如此,虽然江苏全省有150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但大多数产业园区的个性不够鲜明,重点发展的产业基本相同,或是定位过高,脱离实际,企业间的聚合度不够。创意产业园区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一些园区入驻了房地产等与文化创意产业无关的企业,制约了创意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3. 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创意类文化元素明显不足,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
虽然以新闻、出版、广电、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为主的“核心层”比重下降,以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广告、会展及文化商务代理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外围层”地位显著提升(梦溪,2010),但总体来说,创意类文化产业地位尚未超越传统文化产业。江苏各地区相当一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链条延伸仅仅局限于基本环节,跨行业整合力度不够,高增值环节的开拓及行业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一些文化创意行业仍然沿用单打独斗、走低端化的发展模式,自身的产业链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与延伸。
4. 企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
目前,江苏文化创意产业有30000多家法人单位,呈现出分类、分区域的发展模式,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但应该看到,除了江苏出版集团、江苏传媒集团等少数大企业外,江苏文化创意企业规模总体偏小,企业同构、过度竞争,跨行业、有较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大企业、集团比较少,与广东的腾迅、网易、深圳华视传媒、环球数码、A8音乐集团、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在国内甚至亚洲较大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企业相比,江苏创意企业在做大做强、提升影响力等方面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效应还比较薄弱,产业链的延伸还不够,创意产品的市场增值能力还有待提升。
5. 专业人才相对不足,领军人才缺乏。
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基本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江苏全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整体现状。依据这些数据统计,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江苏文化创意产业低端人才众多,而中高端的创意、营销、策划、经纪人、原创人才等的人才相对匮乏。不仅如此,与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成熟的国际大都市以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创意产业领先地区相比,江苏不仅在文化创意人才的总量上偏小,在层次和结构上差距更是十分明显,国际知名的设计师、艺术家等领军人才非常缺乏。
三、加快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1. 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引导各产业园区差异化发展。
国内外经验显示,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均得益于政府全面、科学的规划引导和大力推进。针对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实际存在的多头管理、无序竞争、趋同发展、重复建设等现象,建立统一的领导和组织机构,加强协调,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对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产业选择、发展路径进行适当的指导与规范,引导各产业园区依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文化优势、人力资源结构等特点,结合产业升级需求,以自身优势产业为基础,进行合理分工,构筑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改变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结构雷同、发展模式相似”的状况,突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和专业形象,在一点上做精做专。同时对现有的一些创意产业集聚区进行适当整合,进一步提高其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江苏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
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改变“要素投入低级化”以及“重规模、轻结构;重数量、轻附加值”产业发展模式。在继续发展新闻、出版、广电、文化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以及扩展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的同时,更加强调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影视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资讯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系数大、产业成长性好的新兴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依靠技术进步、思路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引导文化创意产业自觉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高增值环节的开拓,注重企业品牌塑造,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以及高级的、专业化的要素的发展模式上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3. 实施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工程,培育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重大项目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和功能性作用。实施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工程,以打造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戏产业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和高端突破,鼓励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在研发投入占比、研发机构规模等方面增加投资,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行业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以“立足存量抓增量”为核心,鼓励支持创意性强、有实力的企业跨行业跨所有者并购重组,加快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步伐,培植若干个超百亿元、超十亿元的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4. 实施创意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破解人才匮乏难题。
依托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优势资源,加强与文化创意企业、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合作建立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培训网络,加快培养网络游戏业、软件设计、动漫制作、创意设计、文化传媒、会展策划等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文化经纪等中介服务人才。强化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培训中的交流互换、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创意人才。借助于“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科技企业家计划”、“企业青年博士计划”,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吸引海内外文化精英,构筑江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高地,同时为江苏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力发展和繁荣提供智力支持。
5. 搭建投融资平台,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一是加快引进风投公司,组建创投公司、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提高扶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能力。二是开展融资洽谈活动,进一步拓展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渠道,促进银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三是设立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对列入国家及省各类资金补助的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优先配套支持。四是积极稳妥地开放文化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里的投资,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国内外资本相融合,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机制。
参考文献
[1]梦溪,晓理.江苏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探析[J].群众,2010,(3).
[2]刘志彪.江苏文化产业:从“新引擎”到“新支柱”的政策取向[J].群众,2011,(10).
[3]江苏省中小企业网[EB/OL].http://www.jste.gov.cn/cyfz/cyjg/101454525.htm
[4]宣烨,李思慧.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3).
[5]顾江,胡静.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8,(4).
[6]顾作义,颜永树.广东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学术研究,2009,(2).
发展策略选择 篇11
关键词:中小企业 发展阶段 融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对于保障充分就业、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近年来,随着企业间的竞争不断激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普遍与长期的问题。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一般会经历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而在不同的阶段当中,中小企业应当采取不同的融资途径与手段。
一、创业期融资
创业期阶段,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较大,因此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在这一阶段,除个人资产和私人借款以外,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性银行贷款
在这一阶段,商业银行(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小型银行)出于规避风险的考虑,轻易不会提供资金支持。尽管如此,随着金融改革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一些银行专门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推出了创新性的融资方案,如深发展银行推出的“未来货权质押开证”、北京银行推出的“创融通”等金融产品。通过这些融资手段,中小企业可以有效的降低融资成本与融资难度。
与此同时,在争取银行贷款过程中,企业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从而更好的进行融资:(1)注重培育企业信誉,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2)对企业进行长远规划,避免资金短缺时才进行银行融资;(3)选择合适的贷款时机,尽量避免在季末或年末申请较大金额贷款。
2.内源融资
加强内部融资力度,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是一种员工入股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将全体职工的闲散资金积聚起来,发挥规模效应。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还可以克服中小企业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弊端,使中小企业走上开放式经营与管理,向最终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风险投资融资
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除了选择上述融资渠道外,风险投资基金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案。创业期的高科技企业管理经验少,资金短缺,如果能得到风險投资在管理和资金上的支持,将更好的实现快速发展,是一种稳健型融资渠道。
企业在进行风险融资过程中,既需要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写好商业计划书,有需要熟悉融资过程,了解风险投资家的需求与偏好,进而有效的推销企业。此外,企业还应注意选取信誉高、实力雄厚、拥有出色管理经验的风险投资者,避免盲目的以资金作为唯一的选择标准。
二、成长期融资
成长期阶段,企业现金流量急剧扩大,市场规模迅速扩张,企业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随着企业的筹资能力提高,融资渠道也向多元化发展。这一阶段,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高效、低成本的融资。
1.债券融资
公司债券是由公司发行的,约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融资具有风险小的优点,这对于实力较弱的小企业来说是其融资的有利方式。可转换债券更是一种集股票和债券优点于一身的融资工具,适用于规模较小,但有着数量较大、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的成长型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发行可转债时机,通常是市场从熊市开始向牛市转变的时候最为有利。
2.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的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方式引进新股东的一种融资方式。所筹集的资金,企业无需还本付息,但新股东将分享企业的赢利。中小企业常见的股权融资方式包括:产权交易融资、股权出让融资、增资扩股融资和杠杆收购融资。通过股权融资,股东可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快速将企业做大做强。但在股权融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创始人要严格掌握对企业的控制权,避免控制权分散所造成的决策效率低甚至是丧失所有权。
三、成熟期融资
企业在成熟期可以采取相对激进的筹资策略。此时企业的经营风险相对较低,从而使其能够承担中等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开始出现大量正现金流量。这些变化使企业可以开始通过增加长期债务或回购公司股票的方式增加财务杠杆作用。此外,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上市融资也是成熟期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
1.银行贷款
随着企业与银行合作关系的逐渐稳定,企业比较容易从银行得到融资支持。只要负债筹资导致的财务风险增加不会产生很高的总体风险,企业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资本结构,负债筹资就会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同时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
2.上市融资
如果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符合国家规定的上市公司条件,企业可以进行上市融资。企业上市成为公众公司,能够提高企业形象,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募集企业长远发展的资金,同时还能吸收国际化的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经验。但是,企业必须严格按照遵照相关制度进行运作,并定期进行信息披露。同时还应防止原有股东的股权稀释,防止控制权转移。
四、衰退期融资
在衰退期,企业无须在进行大规模注资,而是应该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回收初期所投入的资本,并维持现有资金链。
参考文献:
[1]吴瑕,千玉锦.中小企业融资案例与实务指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周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J].南方金融,2007.4
[3]杨令芝,周燕.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创新[J].经济特区,2007.4
(责任编辑:吴 超)
发展策略选择 篇12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SWOT分析,山东省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活力的元素之一。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产业开发,是实现中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中医药新兴业态,培育中医药文化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2015年山东省卫生计生委联合省文化厅等11个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也着重指出“整合各类中医药文化资源,促进中医药与健康服务业、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可见,对中医药文化的创意开发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就基于SWOT分析模型,根据既有信息,系统分析山东省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优劣势、外部有利和不利条件,为政府决策和地区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1 SWOT分析模型简介
SWOT分析模型也称态势分析法,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提出来的一种战略分析架构。其中,S代表内部优势(Strength),W代表内部劣势(Weakness),O代表外部机会(Opportunity),T代表外部威胁(Threat)。该方法主要依据研究对象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来进行综合评估,以把现有资源和行动都集聚到自身强项和机会最多的地方,取得竞争优势,多用于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
2 山东省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
山东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古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称。省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特别是齐鲁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儒家文化等不仅知名度高而且影响力大。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多样的自然风光为山东省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内容开发和文化增值的良好条件。山东已成功举办过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一届全运动会、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世界杯帆船赛、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休闲体育大会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医药产业如也能与齐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而且能够催生出优秀的企业文化,还能在药物研发、医疗保健、饮食养生、文化旅游等方面做出新成绩,为山东省创造出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1.2 区位优势明显
山东省东临海洋,西靠大陆,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这种优越独特的南北过渡型气候条件和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造就了省内数十种珍贵道地药材的品牌资源。全省中药资源约1500种,占全国中药资源种类的10%以上,其中植物类中药资源1299种,是南药北药集散地、沿黄经济带的龙头。山东交通便利,航空、公路、铁路和海运都比较发达,有7个民用机场,京沪、京福、济青等数十条高速公路,是连接黄淮海地区的铁路枢纽,还有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多个港口,与传统医药产业较为发达的日韩和东南亚各国有密切地贸易往来,具有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
2.1.3 坚实的文化产业支撑
山东省近年来以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网络服务、网络出版、动漫等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已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省内很多文化资源现都已经实现了和创意产业开发平台对接,充分展示了齐鲁文化精神,是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政府各项政策的引领下,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增加,正快速向支柱性产业迈进。全省文化创意产业总量规模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以青岛为龙头的东部滨海文化产业集聚区、以济南为中心的中部省会文化产业集聚区和以济宁为枢纽的西部儒学文化产业集聚区。
2.2 劣势分析
2.2.1 中医药产业发展趋缓
相较快速增长的中医药战略需求和国内其他中医药发展强省,山东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趋缓。2013年山东省中成药产量163338.57吨,位居全国第7位,2014年中成药产量182661.67吨,居全国第8位,与山东省拥有的雄厚中医药资源较不相协调。现阶段山东省中药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化水平不高。大部分的药材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程度较低,企业竞争力不强,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不足20家,造成产业后劲不足。而同样具有良好资源条件的广东、四川、湖南、吉林等省中医药产业起步较早,发展情势较好。
2.2.2 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虽然拥有“步长制药”、“东阿阿胶”等国家知名企业,但是山东省的中医药企业规模整体偏小,科技研发力量较弱,产业支撑能力差。省级中药材工程技术中心只有3家,中药材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全省除部分龙头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外,多数中小型中医药企业并未设立专门的研究中心。中医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多以仿制为主,绝大多数产品为中药材原料或饮片,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的中医药产品较少。
2.2.3 中医药产业没有形成良性产业链
山东省内中医药产业内部各环节缺乏密切联系和支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大多是以获取科研成果为导向,研究成果侧重于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缺乏市场应用前景,与企业技术需求不相匹配,多数成果很难在省内高效转化或快速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加上技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合作活动较少,未能建立起良性的产、学、研结合发展机制,这也将会是山东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2.3 机会分析
2.3.1 消费者观念变化及绿色潮流的兴起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医因其独到的保健理论和对人体系统的独特见解、中草药因其环保天然的特性都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且中医药的系统调理、平衡、养生保健、治未病等独特的核心价值契合了当今大众的生活理念,加上中医药在减肥、美容、抗衰老、食疗等方面的优势也正在为大众熟知,其市场前景不可估量。此外,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中医药在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慢性疾病中拥有广阔应用前景,也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3.2 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
作为中医药大省,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东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发展。2015年山东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提升中医药文化在健康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山东济南市已率先提出全力突破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整合利用,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文化实体经济、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等11项目标任务。山东经信委《2015年山东省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中也指出2015年山东有21.5亿元投向8个中药企业重点技改项目,以加快发挥技术改造对中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另外,为了加快山东省中药材生产发展,实现由中药材生产大省向中药材产业强省转变,还特制定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2.4 威胁分析
2.4.1 市场竞争激烈
从全球范围看,随着国外对中国中医药学的逐步认同和信赖,许多国家和跨国制药公司正加快对中草药和天然药物的开发研究,加上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不少国外文化创意企业和行业协会进驻包括山东在内的中国各大省市,抢占中国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山东本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国内形势看,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地区也在不断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抢占各方市场,也给山东省发展中医药文化创业产业带来了强劲冲击。如广东省启动《广东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其中力推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2.4.2 政策体系不完善
由于文化产业对资本有较强的依赖性,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注入。由于多数文化企业存在规模小、投入大、资金回报周期长、成长风险性高、现金流不稳定、有形抵押品不足等特点,融资难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羁绊。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除政府相关扶持政策外,还可借助较为完善的多渠道融资体制,如风险投资公司、经纪公司、银行专项货款等。山东省目前政府配套支持政策略有不足,投融资体系较为落后,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这样对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
3 山东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径选择
通过上述对山东省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系统分析,可以绘制出SWOT矩阵图,如表1所示。根据分析,山东省的内部条件已基本达到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外部机会为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对于存在的不利条件可在后续不断发展和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克服。建议现阶段采取SO战略,即利用内部优势,抓住外部机会,发展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具体策略选择如表1。
3.1 建立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
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机遇,在资金投入、项目立项、土地使用、税收、价格、信贷、融资、生产、进出口、信息交流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缓解融资困境。可考虑设立山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通过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转化为中医药文化生产力。
3.2 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根据省内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中医药文化相关品牌的发展规划,努力将山东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中医药文化产品服务优势。加快推进重点企业重点品种的打造,做大做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以具有较强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及品牌来带动整个中医药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机构要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和培育具有突出优势的知名品牌,打造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品牌集群,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推介优质品牌,增强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加强保护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品牌及其知识产权。
3.3 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创业创意园区
中医药文化创业创意园区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创意策划人才聚集、创意产品汇集及人才交流思想的中心,结合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迅速提升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山东省可以依托现有的中医药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在初具规模的产业园区上进一步发展,打造中医药发展聚集区。政府积极搭建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在园区内形成完整的一、二、三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积聚的规模效应,推动省内中医药资源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张超中.我国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0):5-7.
[2]王知津.竞争情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3]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2-15)[2015-9-11]http://www.sdfgw.gov.cn/art/2014/2/15/art_76_50978.html.
[4]董君.山东省创意产业发展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5]韩娜.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构建模式探究[J].商业经济,2015,(8):49-50.
[6]张文珍.创意山东建设的实践价值与思路对策[J].理论学习,2012,(10):30-34.
[7]中国产业信息.2014年我国中成药行业产量数据深度分析[EB/OL].(2014-02-19)[2016-5-13]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402/229286.html.
[8]2014年全国中成药产量情况.[EB/OL].(2015-03-18)[2016-5-13].http://www.askci.com/news/data/2015/03/18/11657zs72.shtml.
[9]济南文化产业单位过万家.[EB/OL].(2014-08-24)[2016-5-13].http://sd.people.com.cn/n/2014/0824/c173228-22085177.html.
[10]山东加快发挥技术改造对中药产业转型升级.[EB/OL].(2015-01-29)[2016-5-13]http://yy.chinairn.com/news/20150129/124325858.html.
[11]张文珍.创意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以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中心[J].理论学刊,2012,(10):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