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发展策略

2024-10-04

竞争发展策略(共12篇)

竞争发展策略 篇1

一、电视新闻市场竞争产生的原因

(一) 民主政治的需求。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我党一直奋斗的重要目标, 而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具有一个公开通畅的信息环境, 这种环境的产生需要大众媒体在多元化背景下发挥出竞争的相互作用。电视新闻市场的竞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发展, 并且有利于民众通过电视新闻获得更全面、更充分的信息, 同时也能够使民众具有更多表达意见的依据, 从而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以及国家政治中并促进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所以电视新闻市场的竞争是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 市场经济的驱动。

处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具有着机关化和政治化的特点, 因为当时的电视新闻需要政府的拨款来生存, 与市场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 所以竞争也几乎不存在。而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电视新闻单位必须面临自主创收和自主经营的情况, 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也必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此过程中电视新闻凭借具有稳定收视群体以及具有权威性的优势而具有了打造企业形象和宣传商品品牌的市场价值, 这一价值的开发更加剧了电视新闻市场的竞争。

(三) 大众文化的引领。

大众文化是当前社会中最为主要的文化形态, 由于大众文化具有较强的消遣性以及雅俗共赏的特点, 所以也具有较高的亲和力。由于电视媒体是大众文化受众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介形态, 所以大众文化也对电视新闻产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 电视新闻开始了从《新闻联播》模式向《焦点访谈》模式再向《南京零距离》模式的转变, 即官方文化向精英文化再向大众文化的转变, 电视新闻体现出的平民化以及大众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四) 技术进步的推动。

传播技术进步对传媒产业产生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事实上电视新闻的发展一直都没有脱离过科技的保障与支持作用。20世纪80年代电子新闻采集系统的引进实现了摄录同步以及声画同步,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得到强化。20世纪90年代数字卫星新闻采集系统的应用使直播不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而随着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当前互联网中视频服务给电视新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 电视新闻也在通过技术革新来应对这种冲击和挑战, 如SNG转播车的迅速普及进一步实现了电视新闻生产力的解放, 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电视新闻市场的竞争。

二、电视新闻市场竞争发展的趋势

(一) 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竞争格局。

传统电视新闻市场中的竞争格局清晰而简单, 但是在新媒介雄狮不断崛起并迅速向新闻市场延伸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不得不面临着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竞争格局。竞争格局中的竞争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报业与电视新闻的竞争。当前的广播、报纸等正在探索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视频业务的道路, 如2007年广州日报与3G门户合作推出了《报网直播间》等新闻节目并广受好评;二是电信业与电视新闻的竞争。从国际范围来看, 广电业务与电信业务已经实现了良好的融合, 我国在对“三网融合”的建设与发展方面也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三是个人化媒介与电视新闻的竞争。个人化媒介如微博等可以通过手机等工具来上传视频, 2008年国际奥委会规定不准个人对赛场视频进行发布, 由此可见这种个人化媒介并没有得到多方面的支持, 但是已经对电视新闻市场形成挑战。

(二) 逐渐竞合的市场行为。

传统的电视新闻市场中各个媒体之间所具有的关系是零和关系, 某一电视台电视新闻收视率的上升也意味着另一个电视台新闻收视率的下降, 这种竞争属于一种低水平竞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新闻传播渠道以及内容都更加丰富, 单一媒体对市场的控制力逐渐下降, 在此背景下, 媒介之间所开展的合作明显增多。以电视与其他新媒体所开展的合作为例, 电视的优势在于具有相对稳定的受众和资源, 新媒体优势则体现于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方面, 二者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 所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 电视新闻市场中与新媒体的合作也会越来越普遍, 这种既存在合作又存在竞争的状态被成为竞合状态, 而这种状态将是电视新闻市场竞争在今后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三、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在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力的提升中, 要认识到娱乐节目对新闻节目生存空间的挤压, 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娱乐节目一些包装、互动、推广手法的运用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但是在节目的内核方面必须要坚守全面、公正、客观的品质, 坚持社会责任感与新闻理想。除此之外, 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力的提升还应当从传播理念、战术目标、发展空间以及绩效考核四个方面加强改进。

(一)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理念的改进。

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理念的改进方面要强化四度:一是提高速度。重视直播常态化的推动, 以现场报道、实时直播作为新闻频道发展的整体框架;二是增加深度。面对竞争的激烈化以及媒体过剩的环境, 电视新闻节目要取得关注就应当重视对背景资料的挖掘, 从较深的层次为观众进行新闻梳理和解读;三是扩大广度。电视新闻节目要适应网络背景下的传播特征, 实现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以及从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四是丰富维度。新闻节目要寻找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切入点来拓展新闻视角, 并形成具有特色的表述方式。

(二) 电视新闻节目战术目标的改进。

在电视台的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安排中要对市政新闻作出改革并给予民生新闻更多关注, 同时重视专业新闻的发展。其中对时政新闻的改革是电视新闻改革中的难点和重点, 在时政新闻的改革中要重视信息量的丰富以及亲和力的增加, 从而使电视新闻焕发出活力和生机。在民生新闻方面要重视品质的提升, 摆脱低俗、琐碎之风。专业新闻应当包括财经新闻、文娱新闻、体育新闻、外语新闻等, 要重视对专业新闻的细化与合理分类。

(三) 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空间的改进。

电视新闻节目需要重视对非黄金时段的开发, 当前黄金时段中的娱乐节目对电视新闻的收视率造成了较大冲击, 但是由于新闻节目时段相比较娱乐节目而言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所以电视新闻可以在非黄金时段具有一番作为。同时电视新闻节目要重视对观众生活规律的适应, 同时也要重视对观众生活规律的引导, 如美国ABC的《NIGHT WIRE》虽然在夜间23:30播出, 但是还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虽然我国当前深夜阶段的品牌新闻节目并不多见, 但是电视台需要在树立信心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品牌打造活动来引导观众对新闻节目给予更多关注, 从而使电视新闻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 电视新闻节目绩效考核的改进。

电视新闻节目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具备合理、科学、多元的考评机制。如果将新闻节目与一些娱乐节目放在同一竞争平台进行竞争显然不能将收视率作为唯一的评判目标。所以应当建立起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考评指标体系以促进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 考评指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收视率、品牌广告流入量、专业评价, 其他考评指标仍旧需要作出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挺, 孙金岭.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理念创新[J].现代传播, 2004

[2].张映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频道[J].新闻周刊, 2003

[3].喻人旺, 余铁平.对福建台新闻频道的观察和思考[J].电视研究, 2003

竞争发展策略 篇2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唐山发展钢铁产业必须走规模经济的道路,这既可以通过集团生产设备大型化及其集团成员企业规模的扩大来增加钢铁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系列化和专业化。为此,应鼓励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实现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通过组成钢铁工业协会,实现以“品种、质量、整合”为重点的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力图把唐山建成中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板材市场评估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唐山钢铁产业发展现状

唐山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重工业城市,近几年来唐山市的经济发展已稳居河北省前列,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钢铁产业的发展。唐山可以说是一座“因钢而兴”的城市。目前唐山市的粗钢产量将近6000万吨,占河北省总产能的一半左右,占全国的近1/10。随着唐山钢铁工业的继续发展,2011 年唐山钢铁、建材、能源、化工、炼焦、电力六大高能耗行业完成增加值1378.32 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钢铁工业完成增加值951.67 亿元,增长4.1%,比重比2010 年回落6.5 个百分点。其中生铁6567 万吨,增长4.2%;粗钢6832 万吨,增长3.7%;钢材7396 万吨,增长5.4%,动车组增长1.2 倍,运输机械增长2.8 倍。规模以上企业户均产值达到4.36 亿元,比2010 年提高9126 万元。产值突破亿元的企业656 家,增加112 家;突破10 亿元的企业101 家,增加31 家;突破50 亿元的企业24 家。此外,2010 年唐山还实施了首钢迁钢等280 个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精品钢比重达到63%。通过深度联合重组,预计2015 年,唐山全市钢铁冶炼企业将整合至5 家企业集团,打造两至三家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精品钢比例将达到80%,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市。以曹妃甸工业区、南堡开发区、乐亭新区为依托,加快化工产业发展,唐山将完成从传统产钢铁业大市向钢铁强市的精彩嬗变,打造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工临港钢铁产业基地,同时,唐山作为河北省经济中心的位置将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唐山钢铁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对竞争优势进行最为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当代国际贸易竞争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竞争优势菱形模型,也称为“钻石模型”。

这一模型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国家有特色的产业能持续创新与升级,从而获得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在以下四方面的条件:生产要素条件、需求状况、相关支持产业和企业战略结构和激烈的同业竞争。波特强调,产业的竞争优势是国内各关键因素彼此长时间强化而衍生出来的,任何一个关键因素弱化都会影响产业升级的潜力。钻石模型以四大关键因素为支撑点,彼此环环相扣,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描绘了建立、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实际可行进程。

(一)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是指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等,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指高科技人才、现代化电信网络、尖端学科研究机构等。从基本要素的角度看,唐山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质地优良、分布集中、易于采选,为唐山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资源保障。而且唐山市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与北京、天津毗邻,还有被誉为“河北一号工程”的曹妃甸大型矿石码头,交通发达便利。唐山拥有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区位优势,为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高级要素角度来看,唐山拥具有的唐钢集团、首钢集团、河北联合大学等人力资源优势,但科技创新投入比重低。据统计,2008 年唐山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的比重仅为0.76%,低于国内同类经济规模城市1 至2 个百分点。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占增加值的2%,低于全国、全省0.6 和0.3 个百分点; 全市市级以上技术中心、创新平台的数量仅为国内同类经济规模城市的50%;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 个百分点。高级生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因此,唐山钢铁产业需要在提高科技拖入强度、加大技术长信力度上继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

(二)需求状况

需求状况是指国内市场对该项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情况。国内市场需求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国内市场需求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他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快,对钢材的需求量很大,目前中国已成为最大的钢材消费国。

2010 年,虽经历房地产调控、“限电限产” 等不利因素,但钢铁需求旺盛,行业总体运行状态平稳。尽管受全球经济集体减速以及国内紧缩政策影响,由于国内保障房建设、铁路及农田水利建设等,2011 年中国钢材需求仍会比较旺盛。中国钢材的消费,从2006 年到2010 年的平均速率为每年增长17%,中国钢铁协会的预测显示,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经济体,2015 年中国的钢铁需求可能比2010 年上涨25%。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预计到2020 年,中国的钢铁需求将会翻番。因此,如此巨大的钢铁产品需求,为唐山钢铁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其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相关与支持产业

一个优势产业不是单独存在的,一定是同国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上下游情况对产业竞争利提升的作用表现在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竞争力。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与其相关的上游产业主要包括铁矿石,焦煤开采,焦煤炼焦炭等。其下游产业主要包括机械,家电,汽车等。上游产业是唐山钢铁产业发展的瓶颈。钢铁行业是能源、水资源、矿石资源消耗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目前,唐山铁矿石可开采量仅余33 亿吨,若完全依赖当地资源,仅能开采12 年。煤炭可开采量目前只有19 亿吨,仅能维持50年的开采。此外,铁矿石、焦煤等重要原料的价格都在持续上涨。因此,矿石、煤炭等行业的发展将制约着唐山钢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唐山钢铁下游产业类别广数量多,包括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建材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还有钢铁物流业及三产业等。下游行业需求的多元化、高端化将拉动唐山钢铁产业的发展,为唐山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对提高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产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

激烈的国内竞争会促使公司想方设法提高生产效率,加大创新力度,强化品质意识,降低生产成本,并为提高高级要素的档次而进行大量投资,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创建世界级的竞争者。目前,唐山钢铁行业效率低的根源就是行业集中度低。由于历史原因,唐山钢铁企业数量过多但规模偏小,因此效率低下。众多钢铁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无序竞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企业将竞争的重点放在产品的数量而不是产品的质量上,造成了钢

铁产业结构的失衡。作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2010 年唐山钢铁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近十分之一,但是钢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企业间的无序竞争等,导致了整个行业效益下降。

三、提升唐山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唐山钢铁产业面临着国内外政策环境、金融环境、资源环境等的压力,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铁矿石价格上涨,成本大幅提升;第二,研发投入低,缺乏技术创新;第三,产业集中度低,竞争日趋激烈。为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快唐山钢铁产业的战略调整,以提高钢铁产业的竞争力。

(一)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建立稳定的矿石供应渠道

随着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资源战略已经显现为我国钢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钢铁企业竞争正演化为首先是争抢矿产资源之争。唐山冀东铁矿区与鞍山和攀枝花是全国三大铁矿区,总的来说唐山自产铁矿石供应情况明显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唐山钢铁业之所以发快,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铁矿业的快速发展。唐山自产矿的保障供应是化解国际矿石涨价带来的不利影响和抗争全球三大垄断矿主,提升唐山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快开展铁矿资源的勘探勘查工作,加大勘探投入,加快后备矿山建设,搞好资源的战略储备。同时,要加快利用曹妃甸矿石专用码头,配套在曹妃甸工业区建设矿产品物流中心。此外,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资源市场,引导和鼓励唐山钢铁企业及矿山企业施行走出去的战略,以解决唐山铁矿资源不足。加快形成强大的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体系,确保唐山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完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高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因素,不仅因为其本身为高级要素而且还可以创造高级要素,因此,在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以重点培养。因此,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唐山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抓住国家倡导和力推创新试点市建设这一契机,以创新为核心,以钢铁企业为主体,以市场要求为导向,以钢铁产业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集中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资源,培育创新型企业,力求将唐山钢铁产业建成国内一流的技术创新中心、知识创新中心、高层次人才聚集的钢铁研究中心。这是增强唐山钢铁工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实际需要,也是建设唐山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实际需要。科技创新是钢铁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只有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唐山钢铁产业的发展才能拥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钢铁工业重组力度,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竞争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太仓港区;集装箱运输;竞争力;物流园区;信息系统

太仓港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入海口南岸,紧邻上海,具有江海结合点的优势,在集装箱运输,尤其是内河集装箱运输方面的潜力很大。

1太仓港区发展集装箱运输要素分析

1.1生产要素

1.1.1初级生产要素

太仓港区东濒长江,南邻上海,西接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港区距离上海吴淞口和长江入海口分别约24 和42 ,距离上海市中心、虹桥国际机场、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均约50 km, 距离浦东机场约70 km,具有呼应上海、衔接浦东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

太仓港区拥有长江岸线38.8 km,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优良深水岸线长25.7 km,而且岸线平直、边滩稳定、不冻不淤,前沿水深达13.0 m。港区紧靠长江主航道,航道宽度3~5 km,能够满足5万t级船舶和第3代集装箱船舶全天候进出,可建第4和第5代集装箱船泊位,具有与上海外高桥港区同等的通航条件,是建设集装箱枢纽港的优良港址。

近年太仓港区累计投资64亿元,建成大小泊位4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4个,设计年吞吐能力万t,集装箱吞吐能力235万TEU, 建成各类仓库20万m2,堆场190万m2。全球20强班轮公司均在太仓港区开展业务。截至2009年6月底,太仓港区平均每月有近艘次集装箱班轮靠泊,挂靠航线达71条,基本形成以近洋外贸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口岸特色,有力促进集装箱吞吐量和货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长。太仓港区集装箱作业区初步具备集集装箱装卸、转运、仓储和综合物流服务于一体的集装箱枢纽港功能。

1.1.2高级生产要素

(1)集疏运网络初步形成太仓港区周边交通发达,沪宁高速、沪嘉高速、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204国道、 312国道、沪太路、锡太1级公路、沪宁铁路等构成较为完善的陆上集疏运体系,沪通铁路支线和高速公路即将实施建设。戚浦塘、杨林塘、苏浏线等3条流域性河道与长江航道、京杭大运河贯通,形成水上交通网。太仓港区初步形成全方位的集疏运网络。

(2)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太仓港区尚无可将多个物流中心联系起来的物流信息平台。虽然太仓市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已经认识到口岸电子信息平台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同管理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信息资源不能全面优化整合,影响整个口岸的运作效率。

(3)物流服务业高级人才缺乏在国际集装箱运输及物流业的发展过程中,太仓聚集大量从事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经营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但目前太仓仍然缺乏具有现代物流营运经验的人才,尤其缺乏物流服务业高级人才。

1.2市场需求

太仓港区的直接经济腹地苏南地区的经济实力雄厚。港区依托苏州、无锡和常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和昆山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长江中上游各省,包括重庆、武汉等间接经济腹地货箱江海中转,以及众多省级开发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货源充足,市场潜力巨大。在2007年太仓港区完成的100万TEU集装箱吞吐量中,来自苏锡常地区的货源占90%以上。2008年,太仓港区生产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万t,比上年增长31.5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5万TEU,比上年增长42%。

尽管太仓港区拥有经济发达的腹地,但目前长江沿岸港口协调机制缺乏,分工与协作较少,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恶性竞争,且竞争日趋激烈。太仓港区与邻近的上海港、常熟港区、张家港港区的腹地彼此重叠,因此激烈的货源竞争不可避免。此外,近年来国外进口商指定港口、指定境外货代、船公司安排运输的情况较多,并且航线多、航班密度大、口岸影响大的枢纽港往往成为货主首选,而小港特别是新港被指定的机会较少。

1.3相关产业

物流产业在太仓的发展尚不成熟,太仓港区的加工、仓储、配送等附加功能有待完善,相关交易市场也未形成。配套的制造业、港口规划与当地原有产业布局衔接不够紧密。外向型实体偏少,外向型临港工业不够发达,港区的商业、服务业相对落后。

1.4竞争对手

长江沿岸港口间竞争激烈,上海港在外贸航线拓展方面的优势明显。苏州港的3个港区之间也存在竞争。

1.5发展机遇

1.5.1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机遇

1996年,中央提出以上海为中心,浙江、江苏为两翼进行港口组合,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太仓以其良好的建港条件和优越的区位优势被列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围绕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配套基地、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转移基地、上海自主创新扩展基地、上海现代服务业延伸基地、上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的目标,太仓实施与上海全方位的产业对接、区域对接等措施。

1.5.2成本优势

随着上海港集装箱远洋干线向洋山港区迁移,太仓港区的物流成本优势逐渐显现。苏州地区货物从太仓港区进出的物流成本和贸易风险比直接陆运至洋山港区更低。太仓港区开通与洋山港区之间的水上绿色通道,更是方便广大企业将货物运往洋山港区,推动两港间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对释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辐射效应、缓解上海城市交通压力、加快太仓港区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5.3苏台直航的机遇

太仓港区在长江沿岸港口中率先开通直航台湾航线,为江苏对台经济贸易发展搭建新的平台。航班直接驶往台湾基隆港、台中港,不需绕行挂靠,来回1个航次缩短航距400 ,时间缩短1.5天。

1.5.4世博会的机遇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益临近,太仓市政府抢抓世博机遇,与上海世博局票务中心签订2010年上海世博会门票团购协议,成为首批团购城市之一。此外,世博会派生巨大的物流需求,太仓港区也从中获益。

1.6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太仓港区的发展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门建立副厅级建制的中共江苏太仓港口工作委员会、江苏太仓港口管理委员会,全面承担太仓港口建设和发展等管理职能,从体制上推进太仓港区建设和发展。交通运输部、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江苏太仓港口管理委员会等相继出台激励政策,推进太仓港区开发建设。为支持太仓港区发展,交通运输部在2次引航、夜航以及长江航养费等方面对太仓港区实行航政管理和收费政策的优惠政策。江苏省政府在《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建设太仓港,尽快使其成为长江口以集装箱枢纽港为主体的商业性大港。”苏州市和太仓市也出台相关优惠收费和奖励政策,对在太仓港区开通航线的航运企业和开展物流服务的企业予以扶持,尽全力支持太仓港区发展。“十一五”期间,苏州计划投资130亿元扩建太仓港区,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内河集装箱港。

2太仓港区发展集装箱运输对策

2.1吸引国际供应链服务商落户,增加集装箱干线航班数量

集装箱干线航班数量是评价港口的重要指标之一。没有一定数量的干线航班,就无法吸引更多的货源。太仓港区应确立以航线吸引货源、以货源稳定航线的策略,积极探寻与各大船公司及货主的合作之路,尽快增加太仓港区集装箱航班,充分发挥太仓港区在江苏省港口中的优势。还应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引进国际著名航运企业在太仓港区开辟国际航线,共同开拓腹地货源,利用这些航运企业长期形成的航运渠道,做大集装箱吞吐量,扩大中转规模,提升港区竞争力。鼓励国际供应链服务商到太仓投资建设集装箱堆场、集装箱运输企业、集装箱制造和修理厂等。

2.2构建战略联盟,提升港区技术和管理水平

2.2.1横向联盟

太仓港区应与周边主要港口构建横向战略联盟,以实现资源共享,简化操作程序,降低管理成本,并最大限度降低空箱调遣费用,降低运营成本,增强港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保持港区与其他港口之间的良好关系,实现双赢。

2.2.2纵向联盟

(1)港货联盟太仓港区应与货主企业构筑战略联盟,并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的同时,凭借信息中心的优势,将服务内容延伸至货主企业销售计划、库存计划、订货计划、生产计划等生产经营过程,超越与客户之间传统意义上的买卖关系而与其紧密结合成一体。

(2)港航联盟太仓港区应与集装箱班轮公司合作发展集装箱运输,可以与航运企业共同参股经营内河航运及码头,不但有利于扩张业务范围,而且能保证支线港对干线港的喂给;也可以出让股份,允许班轮公司参股共同经营,实现联盟各方的资产互补和共享,提高运营效率,节省组织费用;或者就码头保税区、堆场、仓库等的股权与班轮公司展开合作;还可以与航运企业共同提供第3方物流服务,开发信息平台等。

2.3建立物流辅助系统,构建太仓港综合物流中心

建立政府主导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各个物流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加强物流研究,加快培养人才,提高太仓港区集装箱运输业的整体素质,促进太仓港区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高口岸通关效率,营造良好的货物通关环境,为港区外贸货运量的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2.4建设物流园区,发展临港产业

竞争发展策略 篇4

一、广电网络行业在竞争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收入来源单一,难以形成整体性发展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广电网络行业与其他网络行业相比在营业收入的结构和来源上都显得十分单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虽然各个地方的广电网络行业已经开始逐步进行数字化的改造,但是改造之后的收入来源仍然比较集中,广电网络收入单一的局面并未从实质上得到扭转,营业收入仍然以电视传输费为主。

其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原先广电网络的“拥护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众多的选择面前,广电网络的用户群流失严重。在此过程中,广电网络行业仍然想要依靠收取用户的收视维护费来保持业绩的增长,显然这是一条非常不现实的道路。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广电网络行业的整体发展会放缓,如果在这条发展之路上仍然无法准确定位,找到突破口的话,最终出现收入的负增长并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最后,在三网互融的推动下,广电网络行业的业务种类增加了不少,但是这些增加的业务大都“浮于表面”,不具有真正的“杀伤性”。现如今,广电网络运营商的ARPU值普遍偏低,其单用户的价值明显弱于各大通信运营商的价值。

(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完成转型十分困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的广电网络行业结合自身的结构特点进行转型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但也正是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转型任务也变得十分困难和棘手。由于三网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深入,传统广电网络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危机。在网络视频、IPTV的挤压之下,真正留给广电网络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电信运营商崛起,在原本资源就十分有限的广电主营业务中又成功“分得一杯羹”,无疑给广电网络行业最为“致命的一击”。在这样不利的市场形势之下,广电网络行业必须痛定思痛,坚定信心,打一场持久的转型期“攻坚战”。

(三)行业整合力欠缺,未形成规模化发展趋势

现如今,各地的广电网络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垄断地位的丧失,并在国家广电局的总体部署下开始了行业内外部的改革和整合。与原先相比,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欣喜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看似繁荣的整合背景之下,潜藏的危险和暗流同样不容忽视。

首先,虽然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已于2014年成立,但是其在管理和运营上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由于经验不足,其对行业内部的整合涉及不够充分,整合工作力度较小,未能真正形成行业内的“风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电网络行业用户的流失变得越来越严重,而用户的缺失则直接影响着整个广电网络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其次,与国家级的网络整合相比,各省级网络的整合更是显得“杂乱无章”。过高的预期目标的设定和过低的具体实施情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最终的结果显得有些尴尬。纵观广电网络行业的省级整合之路,主要问题都出在整合力度较浅且不够彻底等方面。这些流于形式的整合并不能给广电网络的转型发展带来重大的“刺激”,其无论是在思想理念上,还是在工程技术上等,都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在这样不利的背景之下,广电网络行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一家独大”显然不可能,就算想要站稳脚跟,赢得一席之地,还需要再继续做更多的功课才行。

二、广电网络行业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在发展中牢固树立“两个转变”发展思想

广电网络行业中“两个转变”思想的树立至关重要。第一个“转变”即战略定位的转变。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中,广电网络的行业定位都是以有线电视服务为主,这一块服务也一直都是广电网络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在如今的新形势下,广电网络行业应该“眼观四路,耳听八方”,逐渐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将业务的触角试着伸向更加纵深的层面。例如,有线宽带、无线宽带等都可以涉足。

第二个“转变”即竞争对手的转变。原先,广电网络是视频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竞争者更是寥寥无几。但是现在,市场中出现了众多的视频服务商,并与广电网络形成了鼎足之势,让广电网络的用户大量流失。为了应对这一现状,广电运营商必须尽快思考、调整,将互联网视频与移动终端视频视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和赢利点,争取获得更多的收入。

(二)在实践中践行“三个创新”理念

首先,服务内容的创新。在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进行服务内容的更新换代,积极拓展自己的业务领域,进而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大化利用。

其次,在宽带服务上有效创新。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抢滩”宽带市场,为后续广电网络的业务结构优化和升级提供有力的保障。

最后,业务形态的创新也是势在必行的。广电网络运营商应该不断强化跨屏和跨界服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出各种新业务,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结语

广电网络的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广电网络行业需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推出更“接地气”的业务,以使得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竞争发展策略 篇5

陈 谊

在去年12月11日物流快递业全面对外开放之际,我国国际快递市场80%的份额就已经由四大国际快递巨头占据。而随着外资巨头进一步摆脱了政策的束缚,在国内快递市场也将成为外资争夺的新重点的情况下,国营快递企业如何继续发挥长处,制定有效的策略,形成连通国内外的可与外资巨头抗衡的强大竞争实体,民营快递企业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和找准市场定位成为我国快递业业内人士的一个关注问题。本文将着重分析业内三股主要竞争力量:以DHL敦豪快递(下称DHL)、FedEx联邦快递(下称FedEx)、TNT天地快运(下称TNT)和UPS联合包裹(下称UPS)为代表的国际快递巨头进入我国市场的竞争策略,经营全球特快专递服务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下称EMS)和以宅急送为代表的民营快递企业在面对挑战时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策略,最后通过分析总结出国营和民营快递企业在我国物流快递业全面开放后的发展策略。

一、国际快递巨头竞争策略

1.战略联盟

对于外资来说,有的是规模、资本、管理、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但仅拥有这些优势还不足以让他们快速地进入我国市场,建立网络和发展客户。因此,他们在进入我国之初都选择了组建中外合资公司这种战略联盟的策略,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下称中外运)组成合资公司。由于中外运是成立较早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拥有覆盖全国的运输网络,所以通过合作,外资巨头们都首先解决了在我国水土不服的问题。其中,中外运与DHL合作在1986年合资成立的中外运敦豪快递公司最为成功,在短短的近20年间,该合资公司拥有了56家分公司,业务覆盖全国318个主要城市,市场份额为37%,并稳居我国航空快递业领导地位。同时,DHL还凭借合资公司这一优势早于其他快递巨头在2004年就正式进入我国国内快递市场。先于别的外资竞争对手建立品牌,获取国内快递运作的经验,建立起国内快递客户网,保持领先地位。

在成功进入我国后,近几年, 外资巨头还不断采取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方式,利用联盟所带来的资源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如快递巨头FedEx为了在我国进一步拓展网络,增强国际快递市场的地面支持和全面拓展我国国内快递市场,与跨国公司柯达合作,利用柯达在全国的9 000个加盟店来增加营业网点,获取网络优势。

2.收购兼并

尽管战略联盟的策略有助于四大快递巨头打入中国市场,弥补资源的不足,但合资公司中的外方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不能像独资公司那样更直接地了解顾客所需,从而调整竞争策略。因此除了DHL外, 其他三大快递巨头最后都与中外运结束合资关系,走向独资。独资后的FedEx和TNT为了继续利用中资快递公司现有的资源来扩充网络,加强在我国国际和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与部署, 都采取收购兼并的策略。就在今年1月FedEx斥资4亿美元将其在1999年成立的大田联邦快递公司经营国际和国内快递的所有资产以及大田集团拥有的50%股份纳入旗下。而去年12月11日我国快递业全面对外开放之际,TNT也收购了我国最大的公路货物和包裹运输企业黑龙江华宇物流公司。这一举动使TNT直接拥有了华宇在大中城市1 100多个运转中心和16万稳定的客户,大大增强了网络实力。

3.可持续发展

对于外资快递巨头来说,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来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其快递货品的地面处理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国际快递市场保持竞争优势。由于外资快递巨头现在主要定位在业务量最为密集、外商集中、成本低的沿海城市,所以为了给这里的客户提供优质的地面作业服务,中外运敦豪全新的广州口岸作业中心将于今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而该公司在上海、深圳、北京、杭州等的口岸中心也将会随着业务的增加而升级。除了中外运敦豪外,另一个快递巨头UPS则把目光放在具有巨大潜力的上海货运航空市场,将在上海建成国内首个国际航空运转中心。总而言之,有了这些物流运转中心,外资快递巨头

可以不经过国外的运作中心,直接把货物更快、更便捷地运往全球,在减少营运成本的同时也能更容易地网罗全球跨国公司客户。

除了基础设施外,发展有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减少成本的高科技也是外资巨头采取的一种拉大与竞争对手差距、保持优势的策略。如DHL在2004年刚推出国内快递业务时,使用了全球电子查询和追踪系统,使递送周期平均比EMS缩短50%以上。TNT也不甘落后,将于今年启用可大幅节约物流成本的第二代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成为国内首家向外界宣布启用该技术的快递企业。通过该技术,TNT将可以帮助客户把货物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送达目的地,并使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更透明,在科技上拉开与中外竞争对手的距离。

二、国营快递企业竞争策略

在面临外资巨头取得国际快递业务的大半江山之际,EMS虽然拥有资金和覆盖全国城乡3万多个网点,并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业务联系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多年垄断经营造成的体制上的弊端以及由于体制所导致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落后,其竞争力不断减弱, 因此采取了一系列迎战策略以便保持和增加竞争优势。

1.竞争中合作

在竞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采取灵活的方式,即既与外资巨头博弈,也与其组成战略联盟来吸收各种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对EMS加强竞争力大有帮助。因此,EMS早于2000年就在国际快递业务上与TNT展开合作,借助TNT在全球丰富的网络资源,将发往尚未与EMS建立业务双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的快递邮件交由TNT公司发运投递。同时,TNT还将向中国邮政提供咨询与培训。总而言之,与TNT的合作对于不熟悉外国市场的EMS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很好的地面支持以及运营经验。

2.资源投资

正当外资巨头加紧快递设施建设的时候,国营快递企业也不甘示弱。EMS 的2万余平方米的上海邮政速递处理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后,3万平方米的北京邮政速递处理中心和3.7

万平方米的广州速递邮件处理中心已经开工建设, 届时EMS在京津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航空快递业务处理能力将会大大提高,竞争力也随之增强。

3.内部改革,政企分开

由于EMS等国企的落后很大程度来自于体制的僵化和管理意识的落后,因此通过内部改革,政企分开来加强竞争力是必然的趋势。根据《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国家重新组建国家邮政局,作为整个行业的监督机构,而原来邮政信函、快递物流等业务将落在即将组建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上。由于新成立的公司将会按公司模式经营,所以EMS将更具市场活力,并将以灵活的策略、先进的管理水平来和外资巨头争夺市场。

三、民营快递企业竞争策略

相对于国营快递企业来说,民营快递企业为争取客户在运作上更加灵活,服务价格相对较低。但受到外资和国营快递的夹击,不少民营快递企业,像大田快递和华宇物流,纷纷卖给外资以解决资金和技术的问题。尽管如此,还有不少的民营企业,或者像宅急送那样的民营快递龙头企业希望保持自己品牌的,又或者是那些规模较小不能引起外资注意的,一般都通过价格策略、战略互补等方式来与国营和外资快递企业展开竞争。

1.价格优惠

2004年4月,于全国拥有300余家分公司,年增长率超过65%的宅急送为了在我国快递业全面开放之前抢占被外资视为重点的小件快递市场,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区域这几个业务量较大的地区试运营“次日达”的小件快递服务, 并给予前800位登录的顾客一次免费的小件快递服务,抓住开放前的机遇来加速发展。宅急送的这一业务由于价格便宜,又能提供优质的门到门服务,取得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除了宅急送采取价格策略以外,其他民营快递也普遍采取价格策略来竞争。根据《广州日报》报道,最近一些民营快递的报价中,一份广州到北京的快件只需要15元,而广州到上海的12元就可办妥了。就连EMS从广州到北京的一份普通快件也还要20元,而某外

资快递的价格甚至更高,多达100多元。所以在国内快递业竞争方面,目前民营快递的价格低廉还是为其带来国营和外资不可比拟的优势。

2.战略互补

相较于外资和国营快递企业来说,民营快递在资金上相对缺乏。因此,宅急送除了自建300多个服务网点外,在部分快运业务量比较小的城市,倘若委托他人代理业务的费用不超过两万,则不会投入资金自建网点,而是与当地小型运输公司合作形成外网营业点。目前,宅急送委托代理网点已经达到490多个。外网除了代理派送货物,收取宅急送的派送费外,还可以利用宅急送的网络优势揽货并搭乘宅急送的物流班车。这样一来,宅急送可迅速占领市场,传播品牌而又不会因此过多套牢资金,而对于规模较小的加盟快递企业来说,通过大型快递企业可以增加业务,获得更多客户和资金来源,从而得以在激烈竞争中继续生存发展。

四、我国快递业今后的发展策略

综上所述,外资巨头在我国物流快递业全面开放之前就已经在我国国际快递市场占领绝对的优势。而我国的快递企业虽然具有网络等优势,但在科技、国外运力和国外地面支持等方面与外资快递巨头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为了扭转劣势,笔者认为:

1.我国的快递企业应在原有的网络优势的基础上认识差距,加大科技投入。通过高科技来加快货物递送水平,提高管理运作效率,减低运营成本,增加货物运送过程中的透明度,以便客户能实时掌握信息,最终实现以高科技而非价格来领先市场,吸引客户。

2.同时我们还要再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客户服务。对于跨国的大客户来说,利用科技和各种基础设施等资源为其度身定做有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供金融服务等各种快递物流的增值服务,以便让他们能专心其核心业务,将有利于我们收复在我国国际市场快递的份额。而对于那些在欧美国家企业将非核心环节外包的契机中崛起的,已经成为快递巨头新目标的我国中小企业,如果我们能够提供更人性化的,在经济上适合他们的服务,我们将能抓住机遇,招揽这一部分客户的业务,从而提高市场份额。

3.抓住机遇在竞争中继续深化和国内外航空公司、技术公司、快递企业等战略伙伴的合作,在保持品牌、吸收对方有利的资源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增加优势的同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实现双赢。

4.在国内快递方面,随着电子商务逐渐进入人们的工作生活,我国快递企业应加快与快递运送的源头企业及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展开合作,加强对国内快递客户的争夺。

5.对于像宅急送等的民营企业,虽然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但在目前的激烈竞争下,要进一步发展与壮大,通过上市、战略联盟、出售部分股权或银行贷款等方式来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资本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竞争发展策略 篇6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3-0091-03

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东部,是北京市与中南、东北、西北和华北以及全国的陆路交通必经之地,毗邻京津,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一直为首府服务,经济受政治影响因素很大。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些年,河北省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区位优势,对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河北省体育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体育产业的规模还比较小,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与发达省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如何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对河北省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一)河北省体育产业总体状况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充实,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试点并取得明显成效。随着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社会体育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其管理水平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组建城乡健身点13 000多个,体育协会42个,建成3个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健身路径1 700余条、“雪炭工程”2个、全民健身示范工程20个、领导带头健身工程46个、社区健身苑44个,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不断增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河北省体育人口已达36.98%。成功举办了“华药杯”全国首届亿万妇女健身展示大赛、中国(秦皇岛)体育健身展示大会、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展示大会等大型活动,组队参加第12届残奥会、第7届全国民运会、第6届全国残运会,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1]。

截至到2008年,河北省共有体育产业行政机构310家,从业人员5 712人;体育服务企业129家,从业人员8 806人;各类体育俱乐部、协会等非营利社会组织251个,从业人员5 166人;健身休闲企业481家,各类体育训练比赛和健身休闲设施39 528个,总占地面积1.24亿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6.14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5.69亿元。体育产业总产值3 000多亿元,其中企业年总收入5.88亿元,各类体育俱乐部、协会等非营利社会组织总收入12亿元。2008年体育产业总值占河北省GDP的0.5%,共支出66.98亿元,增加值为28.59亿元,从业人口6.2万人,分别比2007年增长33.48%、44.1%和14.7%,增加值占河北省GDP的0.18%。2008年实现产业增加值27.6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96.5%,拥有从业人员5.1万人,占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83.4%[2]。

(二)以体育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河北省体育及体育相关产业调查数据显示,河北省体育产业贡献率最大的是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和体育休闲健身四大领域,体育制造用品与体育服装制造和销售业尤为突出,从业人数与产业增加值都排在前两位;行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体育用品销售业,体育服装销售业与体育用品制造分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见图1)。

从河北省体育制造业情况来看,全省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达到242家,从业人员从2009年到2010年增加明显,但体育制造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在2009年是持续增加的,到2010年2月,收入和利润却明显下降(见图2)。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原材料涨价和国际金融危机有关,但也与河北省体育制造业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一直走低端路线,对外界环境过度依赖密切相关。

结果表明,河北省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失衡,核心产业不突出,体育制造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彩票业和体育场馆业所占权重较大,发展迅速,但竞争力不强;体育中介、传媒、保险、竞赛表演业等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基本还处于概念阶段。

(三)分布不均的产业区域布局

河北省虽然环绕京津,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但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都有,每种类型又成因殊异,复杂多变。并且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均衡。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也影响到了区域经济方面的发展。

河北省体育产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如沧州武术、吴桥杂技、永年太极拳、保定木球、围场珍珠球、衡水毽球等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泊头的张孔杠铃、吴桥杂技、固安的渔具等都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但体育产业多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目前保定、廊坊、唐山、沧州、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也远远大于省内其他地区。同样,在城乡之间体育产业的差距也非常明显,从人均拥有体育资源、体育企业布局到人均体育消费能力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

(四)严重缺乏的体育人才

河北省体育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一方面,知识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企业家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具备专业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是体育产业向市场延伸的基础,如体育营销和科研人才。第二,体育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地理位置、体育资源、待遇以及发展机遇等方面的原因,河北省体育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第三,体育人才结构不合理。2008年,河北省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61 774人,运动员、教练员、宣传出版人员等都呈增长态势,但专业体育经纪人、传媒人和高科技科研人才,融通金融、法律、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体育管理人才与市场需求差距很大。第四,体育人才培养渠道单一。目前,河北省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人才选拔机制不健全,另外,社会培训机构的功利性导致人员培养过程中急功近利,岗位培训、在职进修的质量难以保证。

(五)以政府主导的产业管理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体育产业由谁管理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不分、事管不明是河北省体育产业的管理现状。2008年,河北省有包括运动项目管理部门、体育院校、体育场馆、行政机关在内的体育事业单位310家,从业人数达到5 712人,占到了体育从业人数的80%以上。管理机构的设置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河北省体育局与体育产业管理合为一体,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河北省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表现在:(1)体育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河北省还没有建立体育场馆产业经营的观念、目标和手段,场馆效益低下。在2008年河北省高校体育场馆拥有量达到100个,就业人员116人,场馆系统设施完备,但开放度不高,主要用于运动训练。2008年总产出才5万元,整个体育场馆建筑2008年行业增加值仅为全部的0.9%,行业劳动生产率仅为0.13。(2)融资渠道单一。目前,河北省体育产业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和体彩收入。从2002年到2008年河北省体育局的事业,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的公益收入,少部分来自于各部门自营收入。融资渠道狭窄,经费的短缺和目前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导致政府支持体育产业子行业上会倾斜于见效快的行业发展。因此需要政府尽快转变职能,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社会资金投资体育产业,形成一个完善的投融资网络,加强资金监管和运用,重视资金的市场运作,切实保障投资主体的利益。

二、提升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

体育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不管观赏体育赛事还是参与体育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和时间保证。城镇居民是体育产业消费的主体,在一定的收入保障下,要提高我省城镇居民闲暇时间和有偿体育健身的消费比例[3]。

(二)加大体育产品的供给能力

从体育产业的属性看,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健身等需求。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是由消费决定的,即体育消费决定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体育产业。因此研究消费者需求,进行体育产业技术创新,是我省体育产业发展关键所在[4]。

(三)推进体育产业营销能力

营销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营销是把体育产业推向市场的重要渠道。因此推进河北省体育营销的前提是准确把握业务目标、产品特性、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然后通过恰当的营销技术按照商业化运作模式把自己的业务目标进行定制营销[5]。

(四)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理顺体育产业的各利益主体关系,加强内部协调,加强对管理主体的监管,政府要尽快退出行政垄断,打击不正当行为,通过公平竞争配置体育资源,提高河北省市场运行效率和效益,确保每个市场主体的利益得到保障,实现互利共赢。

(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体育健身和休闲业的发展

体育基础设施是居民健身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基础,居民体育意识的提升是我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融资,在现有体育场馆资源的基础上,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扩大优惠对象,合理利用各类健身场地,促进居民健身业和体育休闲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提高大型场馆的运营效率。

(六)优化体育产业要素配置

体育产业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体育要素的市场体现。大力培育和扶持产业内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组建体育企业集团,克服规模小,数量多,效率低的现象,以此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优化劳动力要素。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产业总局网站,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52/n31733/155158.html.

[2]宋之杰.河北省体育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J].燕山大学学报,2006,(3):199-225.

[3]张春萍.中国都市体育竞争力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4]谭丽君,等.中国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1):9-11.

[5]张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J].宏观经济研究,2002,(5):51-54.

责任编辑:秦学诗

责任校对:周海鸥

Competitiveness of Hebei's Sports Industries: Current Status and How to Improve

Li Ying

Abstract: The deepened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led to the booming sports industries, a new growth poi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the sports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also takes on the trend of vigorous development. But due to the late start and small size, its competitive edge is not as high as other provinces. Therefore, the key to develop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province i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facilities,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factors for sports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竞争发展策略 篇7

生物产业概述

生物产业是近些年新兴的产业。它是以生物技术的发展为基础, 主张通过对生物体及细胞、分子等结构的研究, 研制新产品,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 还有一部分产品是通过对动植物或微生物的改造而得到的, 利用特定的技术或工具, 对这些生物进行特殊处理, 从而使其具备某种特定的属性, 以实现特定的功能。[1]

生物产业最初是由微生物工程发展起来的, 它起源较早, 但是早期人们对其关注度并不高, 相关技术研究也不多, 因而无法发挥生物技术真正的功效。直至上世纪, 随着生命科学的崛起, 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物产业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 科学家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 为生物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 与生物产业相关的技术已相对成熟, 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对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极大地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

我国生物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我国生物产业的竞争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产业所具备的生产能力, 这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现状的集中体现。二是生物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这是产业竞争力的外部表现。[2]在同一行业中会存在不同的竞争力量, 对市场的影响力有所不同, 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会不同。这说明产业竞争力能够决定盈利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生物产业的投资逐渐增多, 相关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生物产业的竞争力。但是, 由于我国对生物技术的研究较晚, 所以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既存在优势, 也存在劣势, 具体表现在:

1.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1) 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有7000多年的农业历史, 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 拥有较为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尤其在中医药方面的建设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这些都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另外, 我国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发酵技术和抗生素, 而长期以来所存留下来的医学体系也是宝贵的财富。这些资源的保留, 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条件。

(2) 丰富的生物资源, 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辽阔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而生物产业又是以动植物和微生物为基础、或直接对其进行改造的技术。我国丰富的资源, 不仅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而且还拥有较为古老的地质历史, 所孕育的资源种类也较多。[4]另外, 我国领海面积较大, 海洋生物资源业较为丰富。

(3) 丰富的人口资源, 为我国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同时也提高了生物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5]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 对健康的投资也越来越大, 从而对生物产业的内部需求逐渐增大, 加快了生物产业的发展步伐。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我国社会资源又较为有限。因此, 要想满足发展的要求, 必须利用生物技术发展新的产业, 缓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4) 生物产业相关人才储备较为丰富。为了学习先进的生物技术, 我国积极鼓励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 同时增设了许多科研院校, 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目前, 我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生物产业人才培训体系, 在近千所高校中设置了生物学相关专业, 还专门设置了数百所科研机构, 全面培养生物技术人才。现有的生物技术人才数量较多、质量较高, 为生物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我国生物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2.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竞争劣势

(1) 生物企业发展缺乏资金, 融资渠道单一。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生物企业的发展资金还远远不够, 制约了生物产业的发展。美国和西欧等国的生物企业主要依靠股票和创业两种方式融资, 融资的效率较高, 能够满足实际的需求。但是我国目前的创业环境还不成熟, 创业融资的效果不明显, 生物企业的资金储备也不充分, 在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时, 往往资金不到位, 导致很多目标无法实现。

(2) 生物企业规模较小, 国际化程度较低。目前, 我国的生物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生产能力较差, 技术革新较慢, 提供的服务也较少, 导致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受到较多限制, 国际化程度也较低。

(3) 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我国的生物产业大多数是利用国外先进技术, 很少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在国内外竞争中往往比较被动。另外,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 阻碍了生物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 政策和体制的限制。目前, 我国尚未形成一个较完善的生物产业管理体制, 生物产业管理职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 责任不明, 管理效率较低;以企业为单位的创新体系仍不完善;生物产业与经济的关系还不够密切, 从而使社会对生物产业的重视度还不够;生物技术创新还较为薄弱;国家对生物企业的扶持政策也不到位, 增额税等为生物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 导致我国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较低、竞争力较差。

我国生物产业未来的发展策略

1.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1) 高校、科研机构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要场所, 我国应加大对生物产业相关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 培养优秀的生物人才, 为生物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购入生物研究设备, 建立生物产业咨询、评估等相关机构, 以加快生物产业信息流通, 增强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生物产业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运作。

(3) 加强对处于产业底层企业的管理。底层企业是上层企业发展的基础, 主要对产业的发展起支撑作用。通过加大对底层企业的管理, 能够规范行业行为,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行业背景。

2. 政府要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1) 建立专门的部门, 进行生物产业相关事宜的管理工作, 完善组织结构并制定管理条例,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加强对日常管理工作的监督, 以促进生物产业的稳定发展。例如, 成立生物产业协会, 专门负责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2) 加大对生物产业的资金投入, 为生物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 提高生物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3. 发展重点领域和主导品牌

要想使我国生物产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增强竞争力, 就必须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只有拥有独立的主导品牌, 才能使我国生物产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结论

目前, 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医药、农业领域。由于我国医学的起源较早, 医药发展的实力较为雄厚, 所以, 针对医药行业应用生物技术能够加快医药产业发展。例如, 生物芯片、基因诊断等技术的出现, 极大地提高了诊治的准确性和效率, 推动了医药产业向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我国每年都会出现因化肥、农药等因素造成的环境破坏现象, 严重威胁了生态平衡。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 对农作物的基因进行改良, 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可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 还要大力推广绿色生物技术, 加强环境保护, 减少能源浪费, 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殷贯蓬.浅谈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8) :146.

[2]吴楠.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 2008.

[3]唐锋波.生物产业竞争力与中国的战略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21) :6-7.

[4]代德财.浅谈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生物技术世界, 2013 (5) :84.

竞争发展策略 篇8

(一)安卓保持主导地位

据赛迪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市场手机总销量已达到4亿部,其中智能手机所占比重超过92%。相比去年,智能手机销量和销售额均实现稳步增长,人民网调查数据显示,安卓仍保持智能手机市场上强劲的主导地位,出货量持续增长,占到国内手机市场84%的份额。

(二)国产品牌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

2014年,由于国内加大对智能手机在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投入,并凭借价格和信息公开化优势,无论是在产品销量上还是市场份额上,与世界上大品牌的差距都在缩小。同时,消费者对华为、小米等国产品牌认知度有明显的提升,为国内手机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需求量。

(三)4G成为主流

在4G先后被三大运营商投入使用后,中国智能手机步入了“4G时代”。从市场反应和用户使用情况来看,4G正逐步取代3G成为市场主流。从产品生产来看,华为、中兴、小米等企业都已经将研发和营销重心转向4G。随着运营商使用4G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4G手机将会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四)与互联网紧密结合

在小米手机的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中国手机企业开始发行“互联网”手机,努比亚等品牌相继问世,用“互联网思维”吸引广大消费者的关注。以京东、苏宁易购为代表的电商渠道异军突起,成为不少用户购买手机的首选,因此手机企业对电商渠道也日益重视,使得这些品牌更具有了个性化。

二、我国手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主要因素

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主要指某产业在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等基础设施上所体现出来的优势。近两年来,随着手机的大量普及,GSM已覆盖全国,我国的网络规模已居世界第一,2011年TD网络已覆盖全国的多个城市,加上手机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建立和完善,关于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涌现,供不应求,使得科研机构也越来越多。

2. 国内需求状况。

国内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引擎,波特明确指出,国内客户的需求至关重要。比如,国内对产品各方面都很挑剔的客户数量越多,就越会刺激国内产业的竞争力,相应的就会提高国内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消息知,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 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提升至85.8%。手机端即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使用率为91.2%。手机旅行预订用户增长达到94.6%,是所有增长中最快的移动商务类应用。

3. 相关产业。

波特认为,相关产业与主导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说下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即使上游产业不参与国际竞争,整个产业仍然具有国家竞争优势。中国的移动通信其上游产业包括电信设备制造商,内部供应商,内部集成商,服务供应商,其下游产业包括终端应用软件,制造商以及客户群。中国移动与国内外数百家软件运营商合作,建立了中国移动应用商场,使智能手机用户在安全、创新等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在丰富自身业务的同时也促进了上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4. 企业策略。

推进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动力除了国内需求外,还有各个企业的发展策略、结构以及竞争对手。我国的电信行业重组后,形成了电信、联通、移动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联通和电信为了在市场上站稳脚步,用i Phone和黑莓等高终端营销攻势,向中国移动发起攻势。但中国移动毫不示弱,在价格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对4G用户进行高额补贴;在产品方面,让更多的上游服务供应商参与中国移动应用商场,这样下游终端销售与上游内部服务合作就降低了软件开发成本,大大提高了移动的竞争力。

(二)辅助因素

1. 政府行为。

产业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非政府,但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辅助企业管理企业无法涉及的领域,比如基础设施、开放资本的渠道以及信息的整合等等。政府所起的作用就是制定出台各种规范,保证国内市场处于持续活跃的状态,防止垄断的出现。2014年我国国内各省市纷纷出台关于使用4G网络的政策和保护措施,大力提倡4G网络的运用。

2. 机遇。

就企业而言,机遇大概存在以下几种:创新的基础科技、传统技术的突然消失、战争导致的成本提高、政府的激励政策等等。以上种种机遇,其实只有在满足新的需求的情况下才具有竞争力。就中国而言,现在国内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手机产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再者,政府对电信行业发展的特别支持也是一有利因素。最后,4G时代的到来将为手机产业带来一轮全新的竞争力。

三、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企业的发展策略

1. 技术的创新。

在国产手机中,华为在技术创新方面尤为突出,其将芯片研发、产品设计和品牌设计等环节结合在一起,使荣耀等一批精品成为市场的宠儿,华为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手机行业无芯的局面,这无疑是一种突破一种创新。“每年将收入的一成转化为研发”逐渐成为街头巷尾称赞华为这个大行业的众口一词,华为终端行业变革引领者的身份也越发清晰起来。同时,华为不忘抓住国外企业生产外包的机遇来提升其产业的实力,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核心作用。

2. 管理的创新。

相比于以前不同的是华为于2000年派专门的人员对中研、中试和生产三大部门进行管理,在管理创新方面,这是历史性的突破。发展到今天的华为,逐渐形成了华为自身的管理创新核心理念,那就是其将引入的IPD(IPD也称集成产品开发,是一套产品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项目集成管理经过内部消化优化后,形成其自身内部规范化的管理。华为从此摇身一变,立项,开发,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真正地实现了统筹兼顾。

3. 销售的创新。

良好的销售能提高国产机的市场占有率,销售包括促销、分销、产品客服等等。还以华为为例,在华为5.6万余人的员工队伍中,除了技术研究及开发人员占了较高的比例外,其次就是销售人员,占到总人数的33%,可以清楚地看出华为对销售的倾斜力度。更为实际地看,华为分别在上海、北京、昆明等地设立了国内授权培训机构,并且在东南亚、非洲等地也同样设立了分支培训机构,在赢得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电信等大电信运营商对华为产品的支持和信任外,与此同时也冲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增强了华为在国际上市场上的影响力,进而提高了中国手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 价格策略、服务策略和品牌策略。

我国手机大多在1 000元以下,并且还承受着山寨机和国外知名品牌的冲击,比如苹果、三星等,所以说一味地做电视广告以及其他方面的宣传并不会从价格僵局中走出来,倒不如把这些投资倾注在如何实现产品差异化上面,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即使没有超强的宣传力度,照样会有大量用户使用。除了差异化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外,良好的售后服务同样可以增加客户对产业的信任和喜爱。加强网络广告的投放力度,转变销售渠道与品牌战略,依然可以增强国内手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政府的发展策略

1. 适当调整财政政策,加强国内手机产业的发展。

可以减小国产手机行业的税收力度,加大手机的生产和销售量。可以适度地实行出口退税,刺激国产手机的出口,从而扩大我国手机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进而影响知名度。政府可以对手机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行财政补贴,进而增加手机产业的国内竞争力,这些措施自然就会使国产手机在国际市场上产生强大的竞争力。

2. 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目前,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会对手机产业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手机的产量将会大幅度上涨。因此,政府应该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从鼓励我国手机出口出发,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保持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真正为国产手机打造一个宽阔的国际市场。同时,要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提高我国技术进步的起点。

3. 加大技术创新投资,增强创新能力。

政府应该继续组织实施好数字移动通信产品国产化专项和技贸结合专项,使国产品牌成为国内主流品牌。同时鼓励企业投资,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组织科研联合体,加大技术创新投资,集中力量做好软件的突破工作,并且加快步伐做好4G网络的发展和进一步拓展工作。使国产手机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抵制国外产品的强烈入侵。

四、小结

就我国手机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的手机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了解到我们不仅仅是手机生产大国,更是手机需求大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文章主要以华为手机为例,谈了我国手机产业在国际上具有的竞争力。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持已有的竞争优势,本文从政府和国内手机企业两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总之,国产手机要从质量、服务、销售等诸方面来提高国际竞争力。可见,中国手机业的强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杨公仆,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王纪平.市场营销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张杰.影响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1,(3).

[5]魏丽宏.我国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传媒科技,2011,(2).

竞争发展策略 篇9

所谓新闻评论是指各种新闻媒体普遍运用的, 面向广大读者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是新闻工作者或作者对最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和有时代意义的热点问题进行的分析论述, 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 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电视、数字杂志等。进入新世纪以来, 新媒体的发展让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得到巨大提升, 重大新闻事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很远距离、很大空间, 新闻事件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新闻热度升温, 更多的人参与到新闻讨论中, 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不断, 这时就需要一些权威的声音, 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论, 引领舆论的发展。新闻评论的受众大大增加, 新闻评论的数量增多。其次, 评论的渠道增多,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设议程, 公众表达意见更加自由, 评论门槛大大降低, 评论语言更加新颖生动。只要是公众感兴趣并能引发热议的内容, 都可以成为新闻评论的议题, 大大丰富了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但同时, 受众对新闻评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想要在海量的新闻评论中脱颖而出变得异常困难, 这也需要媒体不断进行改革发展, 增强新闻评论的广度和深度。

在新媒体的影响下, 新闻评论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增强。一旦新闻评论在舆论导向方面出现了偏差, 就容易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传统媒体时期的新闻评论较为集中, 新闻评论大多出现在权威媒体的专栏上, 如《人民日报》中的“人民时评”专栏。集中的精品评论使新闻评论的质量得到保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网络上新闻评论的话题和素材增多, 可以减少新闻评论在资料收集上的时间, 给新闻评论者的创作节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 其中不乏失真胡编, 虚假夸张的内容, 媒体编辑部和作者在网络上寻找新闻信息时如果没有进行细致甄别, 极易造成新闻评论事实叙述不当, 评论观点偏颇, 文章质量下降。

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 新闻评论更容易遭到剽窃, 作者版权不易得到保护。新媒体的发展使新闻评论在短时间内就可能被广泛阅读转载, 以微博为例:重大热点新闻经一个媒体或者作者报道评论, 会有多个微博用户, 甚至是微博意见领袖或者媒体公共账号进行转载, 直接进行复制粘贴, 最后公众看到的内容有极大可能是由非原创的账号发布出来的, 这损害了信息原创者的作品版权, 严重打压了新闻评论创作的积极性。

二、新闻评论应对新媒体竞争的举措

(一) 积极融入新媒体, 实现多媒体深度合作

媒体工作人员应该主动学习了解新媒体发展趋势, 挖掘更多的新媒体传播渠道, 积极发展相关新媒体的阅读和观看方式, 便于读者随时接收评论内容。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用好新媒体, 对扩大新闻评论的影响大有裨益。新闻评论应该积极发掘传播渠道, 创新传播方式, 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等方式进行新闻评论, 从而提高新闻评论的传播力度和影响力。

(二) 提升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增加更多灵活新颖、贴近时事、贴近生活的评论选题

新闻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评论推出的时间差越小, 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越强。在新媒体时代, 重大事件往往会迅速成为社会热点, 新闻评论只有在第一时间做出积极反应, 才能在第一时间引导舆论发展的方向。为提高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新京报》要求报道和评论必须同一天推出, 为此每天下午3点半开会研究热点、确定话题, 由专业团队进行研究决策。《北京青年报》“重点关注”栏目则一般是下午约稿, 当天晚上就能收到稿件。

(三) 注重新闻评论的互动性, 增强公众参与度

传统的新闻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 大多是“媒体之言”,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 网络评论占据了重要地位, 网络成为人们参与信息传播交流的主要平台, 受众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应该把传统新闻评论与网络评论相结合, 通过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提高公众在新闻评论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就拉近了新闻评论和读者的距离, 给予了公众更多的话语权, 让观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评论、新闻跟帖、网民调查等方式与公众实现交流, 倾听公众的声音。《中国青年报》开辟了网站中青在线, 用于收集了解网民评论;《南方都市报》把网民的一些精华评论摘取在报纸栏目里, 汇聚成短评;各大门户网站大多在新闻报道页面旁设置评论留言区域, 方便了解公众意见。这样就为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提供了空间, 刺激了公众的表现欲, 开发了普通公民的评论潜力, 活跃了言论气氛, 也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新闻评论。

(四) 提高新闻评论质量, 创新形式吸引读者

在新媒体冲击下, 读者对新闻评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闻评论除了要事实清晰, 观点正确, 还应追求新颖和深度;新闻评论要朝多种风格发展,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评论的选题要精挑细选, 反映社会热点和重大问题;要注重改进文风, 运用生动的语言、更有效率的表达、更吸引人的说理来表达观点;要注重对舆论的引导, 成为信息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 具有独立的新闻价值, 一直以来受到媒体和读者的强烈关注。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 新闻评论发生了诸多改变, 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新闻评论。媒体工作者要注重总结概括, 在未来的发展中扬长避短, 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努力贴近读者生活, 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在保证新闻评论质量的基础上, 不断进行创新, 与时代的发展接轨。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更多读者的认可, 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新媒体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支撑下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近年来, 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新媒体迅速崛起, 给传统新闻评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严峻的挑战, 新闻评论的从业人员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 多措并举, 积极应对, 才能推动新闻评论在竞争中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评论,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涂光晋.新闻评论的历史性变迁[J].中国记者, 2004 (12) :22-23.

[2]郭家健, 康乐群.新闻立台评论强台--全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研讨会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8) :92.

[3]廖声武.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传播[J].新闻前哨, 2012 (9) :33-35.

竞争发展策略 篇10

一、我国花卉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

(一) 花卉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我国花卉产业经过多年调整优化, 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大优势区域格局。分别为西南鲜切花生产区、西北种球花卉生产区、东南苗木和盆花生产区以及东北加工花卉生产区。为加快推进区域合作,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区域优势的有效整合, 需借助较为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不同花卉生产区域的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判断。文章以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理论及评价方法为基础, 结合我国花卉产业特点及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采取综合指标的方法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情况、政府支持行为、市场结构、企业状况及相关竞争产业等方面, 对我国花卉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作出客观评价。

(二) 我国花卉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结果分析

1. 花卉产业区域竞争力的总体特征

经过分析比较, 我国花卉产业的区域竞争力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 受地理区位影响大, 区域差异化分布明显, 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远高出中西部地区;第二, 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 各省份拥有的资源条件不均衡, 彼此间的产业竞争力差距较大, 表现为上海最强、新疆最弱;第三, 市场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子, 市场需求较为强烈且对外贸易相对开放的沿海省份花卉产业竞争力较强。

2. 不同区域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 可将我国29个省份花卉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划分为最强、较强、较弱、最弱4个等级。

第一, 最强区域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省 (市) 。此区域最为明显的特点是其自然要素和地理位置优越, 且本身具备相对雄厚的花卉产业基础。虽然各省发展的侧重点不一致, 但发展的机制和动因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特点。

第二, 天津、辽宁、福建、山东、云南属于竞争力较强区域。其中山东和福建交通便利, 自然条件也十分优越, 因而其花卉产业的发展较为全面、充分。辽宁省目前的花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是东北地区的代表。云南省在经济上虽然相对落后, 但其花卉产业基础良好, 鲜切花等产品已领先国内其他省市。

第三, 竞争力较弱区域大致包含广西、安徽、四川、湖南、海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 (区) 。这些地区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或自然禀赋条件不足而在花卉产业上难以形成一定规模。河南、广西、四川、湖南等省份花卉产业基础虽不差, 但受经济和市场水平制约, 致使产业竞争力依然较低。内蒙古、陕西等地由于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条件较差, 因而在发展花卉产业上缺乏一定区位优势。

第四, 竞争力最弱区域主要有青海、新疆、甘肃等十个省区, 这同时也反映了花卉产业在我国很多地区还不是很受重视, 这些地区在社会经济和林业经济方面的发展水平普遍偏低, 缺乏发展花卉产业所需的资本、市场、交通、自然资源等基础条件支持。

二、基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区域花卉产业发展策略

(一) 东部地区发展新型都市花卉业, 巩固产业优势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花卉产业竞争力最强, 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高。因而需进一步推进都市花卉产业发展, 以加强其产业优势的巩固。具体来说, 东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其多年来在花卉生产管理上累积的资金、品种、技术、市场等基础优势, 攻破环境资源等条件限制, 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在此过程中, 需要重视各种相关组织和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实行产业认证方式, 大力支持花卉新品种和产业新功能的开发, 以促进花卉产业由单一模式向组织化、多功能、多品种转变, 最终逐步发展为新型的都市花卉产业。

(二) 中部地区加强产业内部升级, 促进区域间合作

竞争力较强的中部地区, 具备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 不仅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而且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交界, 占据一定的区位优势。加上花卉种植的历史悠久, 花卉品种多且独特。因而, 发展中部地区花卉产业需充分发挥区域特色, 加大高档特色花卉的开发和种植力度, 并进一步细分品种, 优化产业结构。例如, 可按传统、中高档、药用与食用等不同花卉种类来进行产业内部细分, 进而升级花卉产业链, 促进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此外, 中部地区还应利用自身区位优势, 加强交通枢纽处花卉产品大型物流集散点的建立, 并健全花卉市场的网络体系和交易功能, 以吸引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三) 西部地区开发花卉特色产品, 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竞争力较弱区域而言, 花卉产业仅是创造收益的工具, 而非生活的必需品。因而这些地区应聚焦特色花卉产品的开发, 确保较高的经济利润, 以推动当地花卉产品消费水平的提升。同时, 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地方政府需通过大力开展博览会等活动来吸引外商投资。对于经济发展滞后且自然条件较差的西部省份, 应充分挖掘本地独特的气候、品种等优势, 发展抗逆性较强的特色野生花卉与球根花卉。同时, 根据我国地域广阔和气候多样的特点, 可在西北寒凉地带大力发展草坪及野生花卉等耐寒植物种植, 东部地区主打观赏苗木, 南部则以球根花卉与鲜切花为主, 联合西部地区的特色花卉产业, 共同促进区域间交流合作。

(四) 中北部地区发展花卉旅游产业, 发挥本地优势

竞争力最弱的区域也有其可利用的优势, 中北部地区最明显的优势是独特的气候资源, 以及因气候原因形成的各种特色花卉。这为当地发展旅游业带来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 江西婺源的油菜花田, 以及青海的独特花卉。因此, 对于该区域, 可采取以龙头带周边的策略, 立足于本地特色,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并通过完善花卉流通体系, 来增进与周边竞争优势较强省份间的合作交流, 同时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实现优势互补。此外, 还可以集中力量发展省会城市的花卉产业, 通过建立健全省会花卉市场来带动下级市、区发展。同时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进一步发展花卉相关产业, 打造独具本地特色的花卉产业园, 从而推动本地花卉产业和社会经济更快速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花卉产业在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花卉产品的需求会逐渐趋于多元化, 这对花卉产业的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花卉产业区域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符合我国的地理气候特点, 也为我国花卉产业迈向多功能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就目前而言, 我国花卉产业区域化布局已基本成形, 但区域化发展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花卉产业竞争力区域化分布差异明显、对资源依赖性较强、不同省份间差距大, 且容易受需求因素及市场因素影响, 致使产业综合竞争力不高。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各花卉生产区域需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的基础上, 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 互相学习、互补优势, 共同推动我国花卉产业迈向高水平、高效率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娜, 李海军.国内外花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比分析[J].北方园艺, 2014 (9) .

营销竞争策略 篇11

1. 赚谁的钱:知道你的顾客是谁

要把顾客分类。大众分类法可以分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按社会职能来分可以分为蓝领、白领、黑领等,中国十三亿多人,做策略行销切忌说:我要把产品卖给所有人!一定要定位好自己的客户群体。

找顾客的需求点、定位产品的卖点。老子有一句话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所谓知人者智,就是了解别人的需求是一种智慧;自知者明,就是了解自己产品的卖点。顾客的需要点: ①显性需求;②潜在需求;③趋势性需求。

除此之外,还要对顾客的需要点进行分类。你的产品是满足顾客衣食住行这些显性需要呢,还是保健类的潜在需求,还是车子、房子这些趋势性、未来性需求?你的顾客常在哪里出没?把广告投放到你的顾客不去的地方,等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 拿什么赚钱:如何定位产品卖点

卖点必须是独特的。假如有人向你推销一款化妆品,说可以“包治百病”,那一定是不会有人敢买的。因此,策略行销也要考虑顾客购买时会怎么想,就是顾客购买时的考虑点:①能否解决我的问题;②能否带来好处;③能否创造价值。

以上考虑点也是有主次之分的。当一款产品解决问题、带来好处、创造价值碰在一起的时候,顾客首先会选什么?肯定是解决问题。比如病人头痛去看病,大夫肯定不会说:给你开个保健品,连续吃半年后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你的头痛。顾客首先需要的是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不是未来的问题。

3. 谁帮你赚钱:营销代表、顾客

要考虑到:①营销队伍的建设和打造;②口碑营销。

4. 谁在和你抢钱:竞争对手

这个世界竞争无处不在,因为有竞争才让我们感觉到差距、知道还有不足。今天社会的商业竞争程度惨烈到了极致,不只是快鱼吃慢鱼,而是所有的快鱼会形成联盟然后消灭所有的慢鱼。

如何对待竞争对手:①竞争对手是学习的对象;②竞争对手是赶超的对象。

5. 怎么赚钱、省钱:沟通,用客户听的懂的语言和客户沟通

用最简单的语言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和客户沟通,而不是用你所掌握的专业的语言去沟通。研究发现,顾客的智商只有几岁。市场份额越大的产品,广告语越口语化、简单化,例如:今年过年不收礼,送礼就送脑白金。例如:白大夫就是让你白!!

6. 品牌建设:品牌等于信赖感

有了品牌就有了信赖感。但是这个世界品牌建设已经完成,品牌区隔已经拉开。男人知道奥迪,女人知道迪奥。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已经完全固定,因此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除了要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好的营销体系,还要做好自己的品牌建设。

营销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或许会有同学以后的工作会与营销有关,如果你是产品营销决策人,决定营销策略;如果你是营销调研员,影响营销方向;或者作为营销代表,直接与客户交流,从以下成功的营销案例,你可以借鉴到什么呢?

竞争发展策略 篇12

1滑雪产业

1.1滑雪的历史渊源

根据记载,利用器械在雪上活动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到五千年。而我国的滑雪运动据说是由挪威的传教士在1899年传入的,但是在唐朝时期,我国对于滑雪就有了相关的文字记载,却不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而载入史册的。

1.2我国滑雪产业的现状

(1)滑雪产业起步晚。

我国滑雪产业走向大众视线的时间较晚,在1996年的时候全国才有9个滑雪场地,会滑雪的不到千人,和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滑雪人数几万甚至几千万相比较,我国的人数就显得非常少。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滑雪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数据表明,从1996年全国不到十个滑雪场地发展到2006年全国超过200个滑雪场地,由此可知,我国的滑雪产业已经发展到初级阶段。

(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滑雪是一项集健身、休闲娱乐、体育运动于一体的项目。滑雪场地任何设备与材料器具都是一项行业,它涉及到很多行业,如: 滑雪服、滑雪板、造雪机、缆车、压雪机等,这里的每一项器具都是由滑雪产业所带动发展的。不仅如此,滑雪产业还带动了滑雪场地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河北省张家口的崇礼县以前是有名的贫困县,因崇礼县的山形地貌适合修建滑雪场地,后来修建了四个滑雪场,给崇礼县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没建滑雪场地之前,崇礼县一到冬天饭店宾馆生意冷淡,建了滑雪场地之后饭店宾馆天天爆满, 周围村庄的农民每年光种菜的年收入就要高于滑雪场建立之前。 之后的每一年,崇礼县接待的滑雪游客多达50万人数,经济效益增加了近亿元。最重要的是滑雪场地的建立不但促进了崇礼县的交通改善与就业提高,而且给当地人带来了新的观念、思想以及脱贫致富的机会。

2滑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滑雪产业 是我国近 年才兴起 的新兴产 业 。只要把滑 雪产业的 核心竞争 力作为重 点 , 才能更快 的推动我 国滑雪产 业的发展。虽然我国 人口数量 众多, 为滑雪产 业带来了 巨大的经 济利润, 但是也不能改变我国的滑雪产业发展停留在初级阶段的事实。目前, 我国大部分滑雪场处在规模较小、设施与管理方式落后的阶段,为了提升我国滑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但要加强完善配置 设备 , 而且要打 造品牌效 应 、培养管理 人才才能 促进我国 的滑雪产 业发展 。

3滑雪产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滑雪产业存在多种问题,滑雪产业如何面对全球变暖? 如何改变滑雪产业配套设备不足、管理方式落后、没有品牌效应、 整体的服务质量不高、欠缺完善的法律体系及标准等问题。

3.1如何应对全球变暖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到来,给我国的滑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数据表明:从2006到2007年,因全球变暖,加快了雪融化的速度,导致我国滑雪场地大部分歇业,以北京为例,温暖的冬天让所有的滑雪场增加了投资成本,滑雪人数却逐渐减少, 使滑雪场的损失高达两千多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2滑雪产业配套设备不足

滑雪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大量人流聚集,常常出现滑雪人数的暴增,人数一多就暴露了雪场规模过小以及配置设备数量不足等缺点。雪场规模小,过多的普通雪道影响了滑雪技术水平高的人发挥,降低了游客对滑雪的兴趣。且人数一旦暴增就会导致滑雪配置设备数量不足,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雪场的服务质量。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滑雪产业的开发与利用,阻碍了我国提升滑雪产业核心竞争力。

3.3滑雪产业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滑雪产业管理方式落后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我国的滑雪产业管理模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管理人才。其次,起步晚、规模小、档次低是我国滑雪产业的特点,而这直接导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滑雪产业有很大的差距。再次,我国的滑雪产业经营者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招聘的管理者大都是当地的农民或者林业者,导致滑雪场地的管理模式落后。最后,滑雪场的维护人员缺乏对器材的维护、保养等专业知识,造成了滑雪场本已不足的滑雪配置设配严重损坏,使滑雪场的发展滞后。

3.4没有打造滑雪产业的品牌效应

我国的滑雪产业起步较晚,滑雪产业所使用的配置设备品牌大部分从国外购买,国内根本就不具备高端品牌配置设备。如:大部分高端品牌的滑雪板且包括部分连带产业如:滑雪服、头盔、护目镜、手套等都由发达国家控制,国产滑雪板基本上没有在国际经济市场占有份额,只能成为低端市场的次品。由此可以看出,滑雪产业没有先进的品牌管理与经营理念,制约了滑雪产业研制新产品、设计、开发滑雪新器材的发展,影响了滑雪产品的销售,阻碍了滑雪产业的发展前景。

3.5滑雪产业欠缺完善的法律体系

滑雪产业带动了更多相关领域产业的发展,但是,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滑雪产业的发展。从建设角度讲,滑雪产业带动了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管理的角度讲,滑雪产业促进了我国滑雪运动的发展与旅游经济的增长。

3.6滑雪产业服务质量不够高

我国的滑雪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而滑雪产业的服务质量不够高体现了我国的滑雪产业经营理念相对滞后的缺陷。与发达国家滑雪产业相比较,首先,我国的滑雪产业在服务上质量不高,不能给游客带来宾至如归的舒适体验;然后,我国的滑雪产业经营者没有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针对顾客的真正需求去给予细心体贴又周到的服务,得不到游客的真心认可,最终质量不高的服务会影响滑雪产业经营的经济效益, 制约滑雪产业的扩大发展。

4提高滑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策略

4.1应对全球变暖

针对全球气温变暖问题可以改变滑雪场的配置条件,要加大对造雪设备的投入成本,增加人造雪的比例,选择适合储存大量雪的地方,延长滑雪场的营业时间,增加经济效益。

4.2配置充分的滑雪产业配套设备

政府鼓励 滑雪场经 营者扩大 滑雪场的 经营规模 , 增加对滑雪配置 设备的资 金投入,缓解黄金 时期游客 爆满的巨 大压力, 增加滑雪场的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部分滑雪场可以配置高端的高级 雪道,满足游客 对场地的 要求,同时策划 更多以“ 雪 ”为主题的 休闲项目, 丰富滑雪 场的经营 活动, 提高游客 的娱乐兴 趣, 提高滑雪 的场核心 竞争力, 大力发展 滑雪产业 与相关产 业的规模 。

4.3改变滑雪产业的管理模式

滑雪产业经营者以高薪的招聘方式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工作能力的人才,改变滑雪场的管理模式,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培训每一批服务员做到为人服务的理念,有效地提高滑雪产业管理的质量与经济效益。

4.4打造滑雪产业的品牌效应

我国滑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有品牌的振兴。以奖励的形式鼓励滑雪产业相关人员对产品设计研究与创新,扩大国有产品在经济市场的占有份额。同时利用价格优势培养中端客户获得经济市场认可,最终扩大国有品牌的经济效益。

4.5完善的滑雪法律体系

国家应该呼吁政府部门协调好水土资源、环境旅游、体育安全等部门制定出适合我国滑雪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使滑雪产业管理正式进入规范化、法制化阶段,这样才能提高滑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滑雪产业的繁荣发展。

4.6提高滑雪产业的服务质量

提高滑雪产业的服务质量,关键在于要做到获得游客真心的认可。首先,要树立“为人服务”的理念,要求管理人员面对顾客提出的合理要求,尽最大能力去满足,态度和蔼,服务细致周到,使游客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体贴服务,同时提升滑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滑雪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5结语

上一篇:危险的男女关系下一篇:教学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