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策略与企业的结构(共8篇)
竞争策略与企业的结构 篇1
跨国投资、市场结构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及文献背景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截止到年底,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90484户,合同外资金额达7459.09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3954.69亿美元。FDI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2001年,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为10.73%,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为24.06%;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占工业资产总额的10.1%,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6%,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6.8%,利润占利润总额的29.2%,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0.8%;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增值税占全国增值税总额的比重达25.91%(江小涓2002,见图1)。
FDI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是否合理,国内一直存在担心和争论。争论的核心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量投资,是否会产生垄断。如果形成垄断,就会抑制国内投资,阻碍新投资者进入,并且向消费者索取高价,产生垄断利润,从而损害国内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如果这种情况存在,就意味着吸引外资导致的投资增加、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等多方面的利益,不是以更适用产品和较低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我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以较高利润的形式被跨国公司吸收。
附图
图1 FIEs在中国重要经济指标中的比重
这种担心和争论在近几年有所加强。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著名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一些项目的规模很大,远远超过中国国内同类企业,占据着企业规模排名的前列,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较高比重。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微电子、移动通讯设备、轿车、制药、工程机械等行业中排名前10位的大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都占据着2/3以上的席位。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占据手机市场九成的份额,占据着轿车2/3以上的份额。其中一些企业,独家占据了市场很大份额,市场集中度很高。从理论上推论,有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当然,所有的商业性公司都在追逐利润最大化,而不论其是国内公司还是全球性公司。如果市场监管力量薄弱,无论跨国公司还是国内企业,都有可能产生垄断行为。但是,跨国公司具有规模、品牌和技术等许多方面的优势,市场影响力更强,因此其行为特别引人关注。
对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上竞争行为的分析,是产业组织理论和跨国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跨国投资理论在它的形成阶段,就认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目的之一,是控制不同国家内的企业,消除竞争,使自己企业处于有利地位,获取超额利润。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实质上是垄断优势的扩张,本身就是一种市场扭曲,它会产生反竞争的不良效果(Hymer,1970,1976)。有学者认为,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东道国都有垄断意愿,但其在海外比在其母国更易形成垄断行为,这是因为在海外市场上竞争的对手较少,串谋容易,企业就会产生进行串谋的意愿和行为。(注:串谋是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主要厂商之间组成公开默认的价格同盟,对市场进行人为分割的行为。)通过串谋,将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的高位,企业就有可能获取相对稳定的较高利润(Caves,1982)。相反的观点也同样存在:由于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增加了东道国市场上的企业数目,使生产和市场的集中度降低,因此加强而不是削弱了东道国市场上的竞争(Fishwick 1981;Gorechi,1976)。稍后一些,有学者注重研究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假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具有垄断优势,而东道国企业间却是彼此竞争的关系,在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的较早时期,有可能增加东道国市场的垄断性,但从长期看,技术外溢是一种必然现象,因而是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一种潜在成本,因为免费搭车的当地企业迟早会变得足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最终结果,增加了东道国市场的竞争性(Das,198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投资增长很快,相关研究更加丰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转轨国家大量吸引FDI,提供了新的研究素材,有不少基于多国情况和大样本案例的研究成果问世。但是,研究得出的结论仍然不一致。有一些研究表明,大型跨国投资特别是采用购并方式的投资,往往被用来消灭竞争(UNCTAD,);另一些研究却表明,跨国投资引起竞争结构的变化只是暂时的,因为一旦一家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扰乱了市场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均衡,其竞争对手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以确保其市场地位。他们或者扩大投资,或者结盟,或者寻求购并,总之要努力使市场不被其竞争对手所控制。实证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印度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获取了市场支配地位,例如联合利华获得了印度香皂市场75%的份额和洗涤剂市场30%的份额(Mehta,);一项对捷克87个制造业集中率变化的研究却表明,虽然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捷克制造业的集中度加强和FDI大量进入同时发生,但数据分析却表明,跨国投资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并没有相关性(Zemplinerova and Jarolim,)。
本文分析FDI与中国制造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及对外商投资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技术开发和技术引进行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和定价行为,是衡量外商投资企业竞争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
二、独占和寡头市场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垄断行为(注:如没有另外注明,本文中各个行业的情况,来自作者在1997、2001年的两次调研,其中洗涤用品行业的第一次调研是。两次调研都包括对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的访谈及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调研成果反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国投资研究中心《外商投资研究辑刊》第一辑中,2001年的调研成果反映在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中。凡引自这两次调研的内容,文中不再加注。李蕊女士参加了洗涤用品行业的第二次调研,并计算整理了部分数据。)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某些重要的产品市场上地位突出,一、两家企业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在这种独占和寡头市场中,外商投资企业确有垄断动机和垄断行为,典型的表现是不开发不引进先进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慢和产品价格居高不。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和整个20世纪8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中,被认定为技术先进企业的仅为2%左右,技术先进企业的投资额也仅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左右。不过,此时外商投资企业以海外华人资本的中小型企业为主,不转移先进技术的主要原因,是其本身的技术水平不高(江小涓1993)。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增长很快,这些跨国公司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在它们来华投资的较早时期,向中国转移最先进技术的企业较少。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中,引进母公司最先进技术企业的比例仅为13%。(注:关于数
据来源、技术先进性定义等,参见本文第四部分中对表5的说明。)
下面是三个典型行业的案例。
1.轿车制造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轿车生产的集中度很高,市场竞争很不充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上海汽车总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市场地位突出。1983年4月,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组装成功,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上海大众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轿车市场上占据着垄断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期,桑塔纳轿车几乎占有国内同档轿车100%的市场份额,90年代初期占有90%左右的市场份额,直到90年代中期,仍然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到3月,上海大众在中国已累计生产了100万辆桑塔纳系列轿车。其间,1995年上海第二代桑塔纳轿车(桑塔纳2000)下线和投入市场。
从1983年到长达的时间内,上海大众的主导产品一直是第一代桑塔纳,车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这个期间,上海大众的外方母公司已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全球市场上淘汰了第一代桑塔纳这个车型,但上海大众却长期继续生产第一代桑塔纳,并没有引进其母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推出的换代车型。桑塔纳的市场价格也始终处于高位,在19年底之前,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水平,高出其先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近一倍。
上海大众这种基于市场垄断地位而产生的行为,长期受到国内各方面舆论批评,包括中方合作者上海汽车总公司,也对其不愿转移先进车型的行为不满意。年,上汽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用愿意将较新的车型放在中国生产。
2.无线通讯设备制造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通讯业以极高的速度增长。通讯线路由1990年的1200万条,增加到的1.7亿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移动通讯业的增长速度尤其突出,以手机制造业为例,到2001年8月,中国的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位。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速成长的无线寻呼市场和模拟手机市场几乎由摩托罗拉一家公司垄断,我国消费者以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使用其生产的落后于国际市场的产品,这个时期,摩托罗拉在中国获得了丰厚回报。
3.洗涤用品行业
英荷联合利华公司和美国P&G公司分别于1986年和1988年开始在中国投资。1992-1995年,除P&G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继续大规模增加在华投资外,全球洗涤用品行业三巨头之一的德国汉高公司,也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P&G公司、联合利华公司和汉高公司,都是名列“财富500强”的.跨国巨头,19,联合利华总资产280亿美元,总销售额440亿美元;P&G公司总资产321亿美元,总销售额381亿美元。而中国洗涤用品行业1999年的总销售额仅为192.82亿元人民币,约折合23亿美元,(注:这里的洗涤用品行业是指我国工业统计分类中的“肥皂及合成洗涤剂制造业”,统计口径为国家统计局使用的“分地区轻工业系统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提供。)全行业产值仅为联合利华公司的1/19,P&G公司的1/17。规模如此悬殊,致使当时国内存在许多观点,认为中国洗涤用品制造业将会受到严重冲击,洗涤用品市场将由跨国公司垄断,甚至导致中国洗涤用品行业“全军覆灭”。
到1995年底,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较大规模的合资企业有15家,全部是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排名前20位的大企业。这15家企业洗衣粉和香皂的产量,约占全行业产量的35%-40%。在这15家合资企业中,P&G公司投资的有5家,联合利华公司投资的有5家,德国汉高公司投资的有3家。在1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两家为中方控股,其余均为外方控股。在外方控股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的外方股份比较高。外方股份在80%-98%之间的有3家,在60%-79%之间的有7家,在50%-59%之间的有3家。总体上看,当时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的主力企业已经由国外大跨国公司控股(15家企业的情况见表1)。
表1 洗涤用品行业排头兵企业的合资情况(1995年底)
企业名称合资企业的中方与外方
上海利华公司 上海制皂厂,英国利华公司
上海制皂有限公司 上海制皂厂,英国利华公司
上海联合利华公司 上海合成洗涤剂厂,上海日化公司、联合利华公司
上海白猫有限公司 上海合成洗涤剂厂,香港新鸿基公司
北京熊猫宝洁洗剂用品有限公司 北京日化二厂、美国P&G公司
成都宝洁公司 成都合成洗涤剂厂、美国P&G公司
广州浪奇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广州浪奇公司、美国P&C公司
天津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 天津合成洗涤剂厂、德国汉高公司
广州宝洁公司 广州肥皂厂、美国P&G公司
张家口联合利华公司张家口合成洗涤剂厂、荷兰联合利华公司
桂林汉高洗涤剂有限公司 桂林合成洗涤剂厂、德国汉高公司
天津宝洁有限公司 天津香皂厂、美国P&G公司
四平汉高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四平市油脂化工总厂、德国汉高公司
合肥利华公司 合肥日用化工厂英国利华公司
沙市活力奔腾洗涤用品有限公司 沙市活力28集团公司、德国奔腾公司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这些合资企业当时在中国市场上的行为令政府管理部门、合资企业中的中方及更多的方面都不满意。合资企业生产的外方品牌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国内企业同类产品的价格,20世纪90年代中期,质量相差不多的外方品牌产品的价格要比中方品牌的产品高出50%左右。合资企业在广告宣传上,都将外方品牌放在主导地位,对中方品牌的宣传很少。1997-1999年,在35个大中城市中,宝洁和联合利华对其麾下品牌的广告费用一直排在所有产品广告的前列,这些企业当时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中方企业合资前的品牌,因此实际上是用中方产品的销售收入为其产品促销。1995年,某合资企业销售收入的95%来自中方原有品牌的产品,但企业每年投入5000万巨额资金为外方品牌作广告,中方原有品牌的广告费却仅占其1/20。
当时,有关管理部门按照这些企业的扩建规模和发展设想推算,到20,合资企业生产的洗涤用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达到很高份额,例如合资企业的洗衣粉将占我国洗衣粉市场的60%以上,其中外方品牌产品的占有率会大幅度上升。管理部门还认为,这些合资企业在站稳脚跟后,会通过再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收编有实力的国内其它洗涤用品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因此,中国洗涤用品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由世界三大洗涤剂跨国公司控制的市场,产品价格将处于高位,这些公司将从中国获取高额利润。
三、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形成:进口、多家跨国公司
进入和国内企业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往少数跨国公司居垄断地位的若干行业,市场结构迅速发生变化。三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
1.入世后进口商品竞争预期
多年来,较高的进口关税和过多的非关税措施,对我国境内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在外商投资企业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中,贸易壁垒主要保护了外资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即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已成定局,对国内产业降低保护前景明确。
进口商品竞争预期是市场竞争性的重要因素。如果跨国公司继续在中国使用其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失去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或者向中国消费者索取明显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消费者就会转向购买进口商品。中国境内的汽车制造商在1999年后多次下调产品价格,应对入世后进口汽车的竞争是一个重要因素。
2.跨国巨头之间在中国市场上展开竞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政府在一些行业中放弃了以往坚持的“一个行业中只引进少数几家跨国公司,以便给国内企业留下市场空间”的政策取向,开始允许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从跨国公司的角度,当一两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得较高收益时,其它跨国公司不会长期对这个潜力极大的市场视而不见,而是跟随先行的投资者,也竞相进入中国市场。多家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使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市场上相互竞争。
在手机制造业中,中国市场的高成长性和投资于这个市场的高回报率,吸引了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1994年中国数字移动通讯网建成后,诺基亚、爱立信开始迅速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摩托罗拉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三家企业一直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着激烈竞争,市场份额此起彼伏,交错变化。其它几家制造手机的跨国公司也相继续进入中国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形成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松下、三星等众多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局面。
轿车制造业中,以往坚持多年的轿车布点“三大三小”的原则,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明显松动。按近几年全球汽车业收购兼并后形成的九大汽车集团考察,到2001年底,这九大集团全部在我国有大规模的投资,建立了合资汽车制造企业。通用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上海通用汽车公司、金杯通用汽车公司、长安铃木公司、昌河铃木公司、江铃公司、庆铃公司、北京轻型汽车公司、北铃专用车公司、南亚公司、南京依维柯公司和云雀公司。大众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福特集团的投资项目有江铃公司、长安福特和海南马自达。丰田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天津丰田公司和四川丰田客车。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投资项目有北京吉普公司、亚星奔驰公司、北方奔驰公司、湖南长丰公司、沈阳飞机公司、东南汽车公司和起亚悦达公司等。本田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广州本田。雪铁龙―标致集团的投资项目有神龙公司。雷诺日产集团的投资项目有三江雷诺、郑州日产、杭州东风日产柴和风神公司。宝马公司的投资项目有沈阳华晨宝马。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正在中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3.国内竞争者的形成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有一批内资企业竞争力迅速提高,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者。轿车行业中,已经有天津夏利、一汽红旗、安徽奇瑞、沈阳中华、浙江吉利等多款颇具市场竞争力的国内品牌车出现在市场上,而且不断扩大着市场份额。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也出现了同样趋势,国内企业的贡献突出。一批内资企业如华为、中兴、大唐的兴起和发展,使得程控交换机市场由原来外资品牌产品之间竞争的局面,转变为外资品牌与内资品牌产品之间交错竞争的局面。
洗涤用品行业的情况更典型。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时,外商投资企业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位。外商原先的市场战略,是以国外流行的大比重高活性物的浓缩洗衣粉取代普通洗衣粉,并为此进行了密集的广告投资,但由于国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洗涤用品市场仍以中方品牌产品为主。
这个时期的市场结构的变化是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合资企业大力促销的外方品牌产品,由于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市场占有率上升缓慢;而合资企业对中方原有品牌的销售力度很小,使这些原先市场份额很高的产品的影响力下降。这种状况给国内一些原先居于“第二梯队”的企业提供了扩张机遇。一批改制后的上市企业、股份制企业、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抓住机遇,迅速发展。表2是1992年和2000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10位的企业(集团)名录,入围企业有较大变化。在2000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四位的企业中,排名第一、第三和第四位的企业分别是南风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全力公司(集体企业)和纳爱斯公司(股份制企业)。跨国公司的市场份额和排序并没有明显上升,在2000年洗衣粉产量排名前四位的企业中,仅有汉高一家跨国公司排名第二,在前10位大企业中,利华公司和宝洁公司分别列在第6位和第8位(见表2)。
表2 排名前10位的洗衣粉生产企业(1992年,2000年)
序号 1992年产量最大的10家 2000年产量最大的10家
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
1 广州浪奇实业公司 南风公司
2 天津汉高公司 汉高公司
3 上海合洗厂 全力(集团)公司
4 徐州合洗总厂 纳爱斯公司
5 南京莞基苯厂 白猫公司
6 北京日化二厂 利华公司
7 成都合洗厂 活力美洁时公司
8 潍坊合洗厂 宝洁公司
9 济宁合洗厂 杭州万里公司
10 武汉油化厂 开封矛盾(集团)公司
资料来源:作者19、2001年两次调研。
如果以单个企业为统计口径,合资企业在全行业排头兵企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按工厂法统计,洗衣粉产量排名前10位企业中的合资企业,19为4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8.6%;1998年3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3.4%;1999年3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1.4%;2000年4家,产量占全国比重15.2%。产量排名入前10强的合资企业,产量比重2000年较1997年降低了3.4个百分点。
表3 洗衣粉行业外资产量比重
年份 外资企业产量占 外方控股企业产量
全国产量的比重 占全国产量的比重
35% 25%
1997 35% 26%
1998 28% 19%
1999 22% 17%
2000 22% 19%
资
料来源:作者2001年的调研收集整理。
表3是1996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和外方品牌产品在我国洗衣粉产量中的地位。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产量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较快增长后,90年代下半期的市场份额有明显的下降。总之,由于国内竞争者的出现,洗涤用品市场竞争激烈,大型跨国公司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明显的优势地位。
本部分的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使中国制造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
四、外商投资企业的行为变化:技术转移和定价
1.产品价格下调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长期坚持的产品高价位战略发生了变化。
合资品牌轿车价格开始持续下降。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的第一代桑塔纳为例,1998年底到2001年底三年时间,第一代桑塔纳在北京汽车市场上的价格下降了近40%。通讯设备行业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资企业提供低价位产品的能力,使交换机的价格成倍地下降,例如局用程控交换机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每线300美元左右降到90年代末期的每线35美元左右。同时,各个公司提供的服务增多,包括融资、安装、售后服务等。各主要的手机制造商,都开始在中国采用其在全球市场上的定价机制:新款手机在市场上露面两、三个月之后,价格就开始大幅度下滑。以往那种产品更新缓慢、价格长期处于高位的现象已经消失。
面对激烈竞争,外方品牌洗涤用品的价格大幅度下调。以宝洁麾下的碧浪为例,1998年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全年均价7.99元,1999年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全年均价6.14元,到2000年底,碧浪超效(第二代)400克装市场价已经低到5.16元,三年时间,产品价格下降了35%,而同期国内大致相同质量的洗衣粉价格仅下降了不到8%。2001年底,宝洁公司在市场上出售的主流产品是声称为第三代产品的碧浪漂渍(400克),价格已降至4.98元,与国内品牌产品的价格基本上持平。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由于价格持续下降,合资企业外方品牌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开始有所上升,占合资企业产量的比重有明显上升(见表4)。
2.加快转移先进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笔者主持了一个系列的调研项目,对北京、上海、深圳、苏州四个城市127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研,企业的技术水平是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前1997年,笔者曾主持了一项类似的调研,将这两次调研结果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行为的明显变化。
两次调研,我们都以其母公司为参照系,考察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相对技术水平。(注:同时,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参照系:国内同行业的技术水平,按这个参照系,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绝大多数提供了等同于我国国内的先进技术。详细情况参见江小涓(2002),第三章。)对比两次调研结果可以发现,2001年与1997年相比,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母公司最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比率大大上升(见表5)。
表4 洗衣粉行业外资品牌产量比重
年份 合资企业外方品牌产 外方品牌产量占合
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 资企业产量的比重
1996 8% 22.86%
1997 7% 20.00%
1998 4% 14.29%
1999 7.73% 34.60%
2000 9.50% 42.81%
资料来源:作者2001年的调研收集整理。
表5 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
1997年(%) 2001年(%)
与母公司相比
使用最先进技术 14 42
使用比较先进技术 53 45
使用一般技术 33 13
注:1997年样本为96户企业,2001年样本为127户企业。绝大部分企业都是来自美、日、欧盟和韩国的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为了避免技术水平认定时产生歧义,我们简单地以时间作为技术水平划分的标准:母公司最先进技术,指在母国企业使用不足三年的技术或投放市场不足三年的产品;母公司比较先进的技术,指虽然在母国企业使用时间已达三年以上,但至今仍然在使用的技术或生产的产品;母公司的一般技术,指母国公司已经不使用的技术或不生产的产品。
1997年,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母公司最先进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很低。向其在华企业转移最先进产品和技术的跨国公司,仅占被调研企业的14%;转移比较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所占比重最高,达53%;还有33%的外商投资企业,向中国转移的技术和产品,是其母公司已经不再使用的技术和不再生产的产品。
到2001年,使用其母公司最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占到了41%,有45%的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使用母公司比较先进的技术,使用母公司已经淘汰技术的企业仅占13%。
几个行业的案例也很典型。从1998年开始,上海大众桑塔纳的市场份额开始被一汽捷达、二汽富康和天津夏利等产品分割,同时还有更多的新车型上马,特别是上海通用别克、广州本田雅阁的上马,才迫使德国大众改变态度,于1999年底将其全球流行车型帕萨特引入上海大众,使B2级的桑塔纳跃升三个等级,一次性升为B5级的帕萨特。此后,中国轿车车型乏善可陈的局面迅速改变,2001年和,跨国汽车巨头至少将11款全球流行新车型提供给了中国的消费者。手机制造业中,激烈的竞争迫使各家跨国公司都在不断地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和降低产品价格。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消费者已经完全能够享受到与国际市场同档次、同价格的手机消费。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手机市场的产品换代档次和价格水平已经与国际市场同步变化,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有新款手机问世。
五、简短的结论
中国的经验证实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全球性企业,在垄断性的市场中,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速度较慢,而且会将产品价格定在高位,以获得垄断利润;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能够引导企业的行为合理,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不断降低成本和价格,以求在市场竞争
中获胜。
中国的经验还表明,在一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已经较高、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的时候,东道国政府对国内产业实施较高的保护措施和限制国外投资者的数量,实际上是保护了现有的国外投资者的利益,使其在东道国市场上的垄断能力,比在其母国市场上更强。
从中国的实践看,虽然跨国公司规模巨大,而且在海外市场上有垄断愿望和垄断行为,但是,与许多国家较早时期的封闭状况相比,进口商品的竞争、多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以及东道国国内企业的竞争,会大大减少少数巨型企业在东道国市场上居于控制地位、谋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中国国内市场容量巨大,只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和国内改革政策,被少数跨国公司长期垄断市场的可能性更小。可以说,迄今为止,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行为在中国市场上不普遍和不能持久。
国内企业与跨国巨头的规模差距,并不是一个必然导致跨国公司具有优势地位的因素。引进外资的同时,技术、管理、观念等诸多因素必然产生外溢效应,推动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汽车、移动通讯设备和洗涤用品这三个技术特性和经济规模有较大差异行业的开放实践,都展示了中外企业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
最后要着重指出一个长期误传的概念。许多提出“跨国公司已经垄断了中国市场”的观点,是将“跨国公司”视为一个利益整体,计算其市场份额。这个概念是不恰当的,不同的外商投资企业来自不同的跨国公司,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是竞争关系而不是稳定的串谋关系,因此,即使外商投资企业总体上占有较高份额,但若这个份额由多家跨国公司分割,就应该视其为竞争性的市场而不是垄断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1993:《中国工业发展与对外经贸关系的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
2 ―,2002:《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国投资研究中心,1997:《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中外商投资情况的调研》,《外商投资研究辑刊》第一辑。
4 王洛林主编:《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 王志乐主编:《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中国经济出版社。
6 Caves E.R.,1982,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Economic Analys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ondon.
7
Fishwick,F.,1981,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Economic Concentration in Europe,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8 Gorechi,P.K.,1976,The Determinants of Entry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58,PP
485-498.
9 Hymer.S.H.,1970,The Efficiency Contradictions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s,Vol.60,pp441-448.
10 -1976,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Investment.
Cambridge,Mass:MIT Press.
11 John H.dunning eds,1994,United Nations Library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Vol.18.The United Nations.
12 Mehta P.radeep S.,1999,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Merger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Is Global Competition Policy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or Heading toward World
Monopolies.?“,UNCTAD Series on Issues in Competition Law and Policy,pp,19-26.
13 S.Das,1987,Externalities,and Technology Transfer through Multin
ational Corpor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In john H.dunning eds.United Nations Library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Vol.18.The United Nations.
14 UNCTAD,1997,World Investment Report 1997: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Market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Policy.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15 Zemplinerova Alena and Martin Jarolim,2000,FDI through M&A vs.Greenfield
FDI:the Case of Czech Republic,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CTAD Seminar on FDI
and Privatiza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Mimeo.
竞争策略与企业的结构 篇2
一、耗散结构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基于普里高津所提出的一种热力学理论假设。任何一个系统的熵变化ds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式中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而引起的熵变流;dis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
系统一般存在三种状态一平衡态、近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当系统远离平衡态, 也就是说des<<0是, 系统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这些物质和能量给系统带来了负熵, 新的结构和新的组织就能自发地形成, 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我们称为耗散结构。
二、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管理在管理领域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为止对文化管理的定义诸多, 综合来看, 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概念。维娜·艾丽认为, “文化管理是一种帮助人们意识到自身已有的潜在知识的管理手段, 从而为人们的知识交流提供帮助、发展和支持。与此同时, 文化管理能帮助人民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源。”吴佳培指出, “信息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基础。而文化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文化管理不用于现阶段的信息管理, 它是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及信息与人的结合。文化管理利用团队的知识通过人际相互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来进行革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耗散结构对企业文化管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意义
(一) 对企业文化建设应舍得投资
KPMG公司曾调研过全球排名前100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文化管理获得的收益在2亿英镑以上。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系统只有舍得对器械和人才投资, 企业需要的人才愿意进来, 才能吸引投资,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才有可能从外界吸收负熵流, 抵消企业系统内部熵的增加, 使企业系统处于非平衡或远离平衡态, 即造成企业系统有序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 发掘员工潜在知识,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耗散结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们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硬件软件来获取知识, 或者就只是把企业的既有优势或一时的成功经验固化、神话、教条化, 扼杀了创新与活力, 使之丧失了市场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相对的, 人们很难获取的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的优势所在。因此, 企业应该对人才进行高度的重视, 鼓励员工, 以期开发他们头脑中的创新意识。另外, 企业也应当为文化交流和共享及高效的发现发展隐性知识提供好的环境来建立企业的文化系统。由于耗散系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内部系统不断运动变化, 才能推动世界发展。
(三) 企业文化管理应重视知识的整合和互化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世界是无序的、不平衡的、不确定的, 然而正因为这样才使世界充满了不竭的活力与生命。企业文化管理的中心目的应该是实现知识的整合和互化。这种观念在企业并购中体现地更加明显。在企业的并购中, 不同的企业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方式, 只有通过知识的整合和互化, 才能使并购双方达成一致的目标, 从而使企业更具凝聚力, 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企业文化应放在开放的市场中来发展建设
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动态的开放组织系统之上。一种文化要能够自我适应、自我学习、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 就必须不断从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 以抵抗自身熵的增加, 这就需要建立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之上。例如, 有人问到希尔顿饭店把握经营尖端的诀窍是什么时, 希尔顿意味深长他说:站在时代的前沿, 这就是我的诀窍。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特点决定了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就不能处于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之下墨守成规。企业文化要想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推动社会进步, 就必须吸收耗散结构的开放、创新、融合, 这样才能建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系统。
参考文献
[1]Qin Li, Xin Li and Ping Zhou.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Power Generating Enterprises:Knowledg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Vol.5, No.8;August 2010.
[2]Qin Li Ping Zhou and Xin Li.On Cor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of Power Generat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Vol.4, No.1;January 2011.
[3]刘艳梅, 姜振寰.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3 (1) .
[4]张辅松.企业管理中的耗散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3, 25 (4) .
[5]黎同炎.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业经济, 2004.
竞争策略与企业的结构 篇3
68 条件篇:跟随策略的实施条件与实践
72 战略篇:步步为营,跟随战略思想
75
中小企业跟随策略的全方位规划
78 战术篇:追随中的渠道构建与创新
97
比附,傍依——品牌跟随制胜的左膀右臂
99 案例篇:淘宝:紧随eBay易趣的C-C淘金
在中国的市场上,有一些特殊的现象,每当一个新产品上市之后,一旦其获得畅销的市场反应,不用多久必定会有类似的产品出现在市场上。但是这种现象在现实中也是有区别的,一类是盲目跟进,投机式的跟随,其并没有考虑这个市场的深层次问题。这一类现象突出地表现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大量出现,他们不考虑市场的规则,只顾个人投机后的利益得失,虽然也有不少得利者,但是最终往往得到的市场和法律的惩罚:另外一类就是发现市场上行业领先者所走出的路是一条具有广阔前景和发展机会的路,因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整合资源,理性地进入市场,跟随前进,在领导者培育的市场下,以较低的市场投入费用,分享市场的蛋糕。同时在跟随领先者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寻求超越的机会。
本期独家策划就来讨论这后一种跟随策略该如何来运用的问题。领先型企业会利用产品的独特性和领先优势等管理资源谋求差异化,而与此相应,跟随型企业大多通过不断探索来寻求自身的生存空间,企业努力设法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有时领先企业的产品战略自然地形成随企业的产品的战略,对跟随型企业而言,在追赶的过程中,将管理资源集中于生产技术的改善而不是产品开发,会更加有利。这个时候,必须有策略地寻找与领先企业和平共处的发展空间,在领先企业灯塔式的照顾中默默前进,这对企业进入市场赢得足够的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跟随者能够获得一些零碎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中国的大市场、大环境中,永远不可能只有一个跟随者出现,要成为不断向前的跟随者,必然面对上下打压的竞争局面,那么如何寻找自身长期的竞争优势,赢得市场,成为领先者,便不能不成为每一个市场追随者所考虑的问题,该怎么来走好追随的每一步,又该如何来从追随到领先?
竞争策略与企业的结构 篇4
2012年跨界经营的概念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微信和易信的短兵相接,微软收购诺基亚,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成长性比较快的公司无一不在构造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商业竞争已经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间的竞争,而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与一个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竞争。每个企业经营管理都不能单独存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发展离不开系统以及其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协作,只有将企业经营管理融入到某个系统中,才能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懂得与其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共同成长、分享财富的企业经营管理,才能更加长久地获得财富和发展自身。商业生态系统再一次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重新让企业经营管理关注,这也是目前战略管理前沿众多学者一直在潜心研究的课题,一直在解释企业经营管理之间的竞争战略和如何竞争的策略。
企业经营管理在对商业生态系统进行选择,参与商业生态系统的同时,生态系统也会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选择。每个企业经营管理成员在系统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他们运用自己独特的运营理念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增值,提高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之间又联合起来,相互调整各自的价值链以实现合作和协同进步,每个企业经营管理之间都有效地关联起来,从而减弱竞争带来的损失,使得系统所有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增值远大于单个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增值之和,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商业生态系统存在的价值在于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间信息、现金流和物流等的自由畅通流动,给系统内所有企业经营管理以及相关的组织和个人带来额外的价值增值。
张洪泉—著名国学专家、原北京大学国学训练营专家组主任、现为北京天下伐谋管理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首席国学专家。
张洪泉教授从小受家庭传统文化的熏陶,自小研读四书五经,是国内较早进行研究 “国学教育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先行者。
张洪泉教授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在中国科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后来又师从于欧美多位心理学大师,进一步深造心理学,同时学习研究国学和哲学。近年来,张洪泉教授运用心理学原理,一边作学术研究,把儒、释、道传统文化和西方心理学有机结合,为各大学和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学校进行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张洪泉教授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停的从中汲取营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全国各地举办大型义务讲座并推广和谐教育,他把心理学、哲学和国学三者有机的结合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成风格的创新教育新天地,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和学员的一致好评,是目前国内一流的“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培训专家。
张洪泉教授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和研究实践,著书立作,已经出版的作品有:《孝道-做人的必修课》、《和谐改变命运》、《心态的力量》等。
在国内已经有:大众汽车、李宁、海尔、蒙牛乳业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超过500家国内知名企业及国内18所一流著名院校都曾邀请张老师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授课,受到了各界的普遍认同。
作为一个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价值创造能力,这种升值潜力不仅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能够使自身价值增加以给自己更大的发展,而且能为系统内相关成员提供更多资源和信息,给其他企业经营管理带来发展和利益,即对系统有价值,有利于系统的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要加入生态系统,达到为系统增加价值的目的,除了要搜集资源以外,还要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自身的能力。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的生产能力、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企业经营管理组织能力、销售商品的能力等等。企业经营管理拥有合理获取并整合利用资源的能力比拥有各类资源更具有意义。只有能充分利用拥有的资源,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并为系统创造价值。
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无非两种方式:无意识的自发建立和人为的有意识形成。通常,自企业经营管理产生之日起便处在某几个商业系统之中,但我们说的加入商业系统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自主的选择对企业经营管理长期发展有利的商业生态系统。
选择目标生态系统时要同时考虑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以及生态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企业经营管理必须选择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成长和发展有利的生态系统;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商业生态系统的一员,而是成为系统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员。在企业经营管理加入系统后,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不断提升竞争力,为企业经营管理自身、整个系统以及系统内其他企业经营管理创造价值,产生价值增值。随着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对系统的贡献不断增大,企业经营管理越来越成为系统必不可缺的重要一员,从而在系统内建立了稳固的地位,其他企业经营管理和系统对该企业经营管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企业经营管理在系统内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致力于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而应该致力于如何成为所在系统的领导者。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因为完全的公平在现实中往往无法实现。任何组织的规则制定必定考虑到规则制定者的利益,即以组织内的领导者和核心成员为核心。系统内企业经营管理不能满足于作为一个系统的成员,而是要致力于成为系统的核心成员,只有成为系统的核心成员,在系统指定内部规则的时候才会倾向于守护企业经营管理的利益。所以,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是成为生态系统的领导者,拥有核心地位。通过领导生态系统中一系列其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来完成企业经营管理不能够独立完成的目标。
企业经营管理在逐步形成以自身为核心的商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核心能力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如对原系统进行调整改革以建立符合自己发展的系统,或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等。如果企业经营管理本身处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系统之中,企业经营管理可以首先发展自己,巩固自身在系统中的地位,然后采取对原系统进行调整,使优化后的系统完全符合自身的发展,即创造出一个自身处于领导地位、围绕自身为主角的系统。
中小啤酒企业市场竞争策略 篇5
我国目前还有近600家啤酒生产企业,其中年产5万吨以下的啤酒企业占90%以上,这些企业大多数实力弱小,在激烈的啤酒市场竞争之中往往处于劣势,在大型啤酒企业的冲击之下,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然而有一些中小啤酒企业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得很好,并没有被大型啤酒企业在竞争中所淘汰,反而爆发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因为其运用了得当的市场竞争策略,在市场竞争中保存了实力,充分发挥了“船小好调头”,中小啤酒企业机动灵活的优势,所以必须要有正确的竞争策略。他们与大型啤酒企业竞争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战术策略:
一、采取主动出击的游击战。在与大型啤酒企业争夺同一目标市场时,避免与其产生正面的对抗,避免与之打持久性的消耗战,最突出的就是不能被动地卷入价格战,这种以比实力、比耐力的战术是注定要失败的。
二、采取逐步渗透战术。在向强势对手手的目标市场进攻时,尽量避免使竞争对手产生警觉,进而迅速做出市场反击,而是更重视把大量的精力放到做市场做终端上,在宣传上不做过分的喧染,而当市场根基渐稳固时,再大量宣传,使竞争对手措手不及,“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在新的市场领域保持领先,保持产品差异性,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四、走协调路线,与中小啤酒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形成战略联盟,向主要竞争对手共同发起进攻,同时对中小啤酒企业进行牵制,五、运用赛马机制。在竞争上不搞过分的刺激,做到不被竞争对手过分敌视,而成为其首要进攻的对象,开发有差别的产品,做好市场保卫战略,在市场细分上有重点突破,不能在所有的领域都展开竞争,注重对本企业所有营销资源的整合,有效地发挥本企业的优势,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达到绝对的市场控制能力。
竞争策略与企业的结构 篇6
在同一行业市场营销中,位于行业第一位的企业永远都只有一个,更多的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扮演的是“第二”、“第三”或者名不见经传的配角角色,这些企业采取直接市场营销攻击策略往往并不奏效,因为领导者的战斗持久力通常会更强,盲目的进攻市场营销领导者,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以卵击石或两败俱伤,所以在发动进攻时,需要极其谨慎。与此同时,这些角色中有一些企业选择了跟随市场营销领导者的脚步,虚心学习,潜心经营,有人把它们称之为市场营销跟随者。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企业属于市场营销跟随者,定位于市场营销跟随者的企业又应该有着怎样的行为特征,以促使自身在强敌之侧成功发展?
一、什么是市场营销跟随者企业
根据《营销三维论》中的战略定位论,市场营销跟随者是指在同行业中居于第二、第三,甚至更靠后地位的企业,这些企业在特定阶段通常不对市场领导者直接发起挑战,而是跟随在领导者企业后面自觉维持“和平共处”的局面。还有一些企业是因为它们的行动受领导者所形成的营销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环境,无奈才只好采取跟随者战略,属于被动的市场跟随者。
大多数市场跟随者企业都希望在“和平共处”的状态下求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其首要目标是维持市场占有率的稳定,其次才是提高市场营销占有率。同时,同一行业的市场营销之中可能有很多个跟随者企业,跟随者企业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都会跟随市场领导者的方向,但在各自的势力范围互不干扰,自觉的维持稳定共处的行业格局。
二、紧密跟随,暗度陈仓
采取紧密跟随战略的企业,在产品组合、细分市场、产品创新、目标市场等营销策略的各个方面都尽可能的效仿领先者,但是却从不激进地冒犯领先者的领地,在刺激市场营销方面保持“低调”,尽量避免与领先者发生直接冲突,靠紧密跟随领导者获利。
蒙牛在起步初期正是凭借紧密的跟随战略,从乳业市场营销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站到了同伊利势均力敌的位置。无论在产品开发上,还是销售手法上都是十分相似,直接跟随领导品牌,大大节省了调研的成本与时间。如在产品上,伊利推出高端的利乐纸盒包装(利乐包),蒙牛就推出了低一个档次的利乐塑料袋包装。伊利定位于内蒙古乳品市场的第一品牌,蒙牛就提出了“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的口号,样样向伊利看齐。在宣传上,蒙牛也试图与伊利捆绑在一起,蒙牛在其冰激凌产品的包装上,打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借伊利之“势”,让自己出了名。蒙牛通过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尽量回避与伊利的直接冲突,亦步亦趋地紧紧跟随着伊利。此时伊利成为了蒙牛当初发展依靠的一棵大树,蒙牛也在依靠这棵大树的同时,迅速缩短了与伊利的差距。
三、距离跟随,保持差异
根据《营销三维论》中的品牌区隔论,刘杰克老师认为,市场营销上的一些跟随者企业选择了采取保持与领导者的若干差异,与领导者形成恰当距离的距离跟随战略来发展自己的实力,这种跟随者战略的精髓就在于战术上的一定区隔。这些企业通常在产品、目标市场营销等主要方面模仿市场领导者,但同时也会赋予自身品牌和产品一些差异化和独特卖点,试图给消费者一个不选择同行业中的领导品牌而选择其品牌的充分理由。
竞争策略与企业的结构 篇7
家族企业是指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 家族成员出任企业主要领导职务的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形式, 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家族企业》杂志保守估计, 家族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占全世界企业的65%~82%, 世界五百强中有50%是由家族企业所有或者经营。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 采取家族式管理的家族企业也很多。一项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 947家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中国私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从资产上看, 51.8%的企业为业主独资企业。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 业主本人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2.7%, 而所有其他投资者中, 有16.8%是业主的亲戚。从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发展来看, 一方面, 家族企业不断兴起, 迅猛发展, 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在家族企业中又容易出现创业者陷阱、家族成员内耗、“空降兵”的怅然离去、传承陷阱、中小股东被掠夺等现象。本文以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 从行业竞争程度入手, 考察了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资本结构下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绩效差别,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假设、数据准备与模型构建
(一) 提出假设
基于文献研究,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
假设2:在非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差别。
假设3: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
假设4:在非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
假设5: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负债内部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负债内部比例, 即企业内部流动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采用负债内部比例, 意欲验证同一行业中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借款选择行为是否影响企业绩效。
(二) 数据来源
研究样本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A股并且只发行A股的家族上市公司。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中国现实情况, 将家族上市公司的选择标准定为: (1) 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归属自然人或者同一家族; (2) 最终控制者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 必须是第一大股东; (3) 必须有家族中两人担任公司部门经理职务。
控股比例的选取标准为: (1) 同一家族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20%及以上; (2) 同一家族中担任上市公司高层领导者的 (董事长或者总经理) , 股份比例为10%以上。
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年报和锐思、wind数据库, 对上市公司进行筛选。通过查阅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 最终确定样本数为318家 (剔除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以及ST、PT上市公司) 。318家家族上市公司中, 185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43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样本的行业分布情况 (见下页表1) :
由下页表1可以看出, 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 占样本上市公司总量的69%。在行业的选取上, 分别选取制造业、地域性较强的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借鉴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方法, 将“企业数目”、“赫芬达尔指数 (HHI) ”两指标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替代指标。HHI=∑ (Xi/X) 2。其中, Xi为企业i的销售额, X=∑Xi。赫芬达尔指数越小, 市场竞争强度就越大;反之亦然。经计算, 制造业企业数为1186, 赫芬达尔指数为0.007。批发零售业的企业总数为109, 赫芬达尔指数为0.104。社会服务业的企业数为49, 赫芬达尔指数为0.1337。由此判断, 制造业属于竞争程度最为激烈的行业, 批发零售业其次, 社会服务业最低。
(三)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选取如表2所示变量。研究不同行业中绩效变量与企业性质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考虑虚拟变量和实变量共同影响结果, 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在不同行业竞争水平下的绩效及资本结构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 描述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 计算各行业变量的均值, 在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间进行比较。结果 (如表3、表4、表5所示) :
由表3可以看出, 在制造业中: (1)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绩效指标OPE、ROE的均值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非家族企业在上述两项指标上都为负数。初步验证假设1, 即,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 家族企业要比非家族企业绩效表现的更好。 (2) 绩效指标TAT的均值差别不大, 说明家庭与非家庭企业用资产创造收入的效率没有太大差异。 (3) 自变量DAR均值的差异明显,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非家族企业近20%。说明, 在资本结构方面, 家族企业更加趋向于保守, 也表明家族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更强。另一自变量DF, 即流动负债同资产的比,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均值相差不多。说明企业在用资产保障流动负债的偿还上都比较谨慎。
由表4可以看出, 在批发零售业: (1) 绩效指标OPE、ROE和TAT的均值相差并不大。比较符合中国批发零售业现状。 (2) 自变量资产负债率DAR的均值差别较大, 家族企业小于非家族企业。
由表5可以看出, (1) 社会服务业的竞争程度远低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OPE均值也显著高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2) 社会服务业的绩效指标ROE, 家族企业显著低于非家族企业。在中国, 非家族企业的上市主体为国有企业, 特别是在社会服务这样的垄断性行业, 家族企业的ROE显著低于非家族企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非家族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3) 自变量DAR、DF的均值, 不同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家庭与非家族企业差异不大。
(二) 回归及检验结果分析
分别对各个行业进行回归。
1. 制造业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 (如表6、表7、下页表8所示) :
注:*.表示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由表6、表7、表8可以看出, 在竞争程度激烈的制造业中, OPE同虚拟变量是否是家族企业QYXZ及QYXZ同资产负债率DAR的乘积在5%的水平下显著。OPE同控制变量总资产TA和总收入TI在1%的水平下显著, 且模型通过了F检验, R2适中。
净资产收益率同虚拟变量QYXZ、及虚拟变量同资产负债率DAR、流动负债比率DF的乘积都不显著, 且模型没有通过F检验。净资产收益率同是否是家族企业没有关系。
总资产周转率同虚拟变量QYXZ在5%的水平下显著, 同QYXZ与另外两个自变量资产负债率DAR和流动负债比例的乘积不显著。模型F值较高, 通过F检验。R2为0.6173, 在三个方程中最高, 拟合优度最好。
2. 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回归结果
鉴于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样本数远低于制造业的样本数, 且根据前文这两个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相差不大的分析结果, 为便于计算, 将两个行业合并一起回归。回归结果 (如表9、表10、表11所示) :
表9、表10、表11列示了三个因变量主营业务利润率OPE、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周转率TAT与各自变量的关系。
OPE模型中, 仅有常数项在1%的水平下显著。QYXZ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其他自变量系数都不显著。R2值也较小, 仅为0.456。模型整体没有通过F检验。
净资产收益率ROE同主营业务利润率OPE的情况类似。模型系数都不显著, R2值仅为0.403, 模型F值为0.403, 没有通过F检验。
总资产周转率TAT模型中的几个自变量的系数也不显著。控制变量总资产TA模型R2值为0.516, 较小, 但模型整体的F值为27.659, 通过F检验。
四、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 在竞争程度激烈的行业, 家族企业的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假设1得到验证, 即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绩效要优于非家族企业。 (2) 在非竞争性行业,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绩效差别不大。在选取的非竞争性行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中, 三个绩效指标都不显著。假设2得到了验证, 即在非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差别。 (3) 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同企业的绩效负相关。三个绩效指标中, 主营业务利润率OPE同家族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的水平下成负相关关系。而另外两个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周转率TAT的模型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系数不显著。可能与数据粉饰有关。另外, 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转化到净利润的过程中, 因涉及到财务费用这个与资产负债率相关的指标, 从而可能抵消部分负相关, 造成主营业务利润率同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而净资产收益率却没有相关关系。假设3部分得到验证。 (4) 在非竞争行业中, 所选取的绩效指标都不显著, 说明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假设4得到验证。 (5) 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选择负债方式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家族企业选择的负债方式, 对企业绩效没有影响。否定假设5。
摘要:基于上市公司样本, 研究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资本结构情况下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的差别。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的负债率与家族企业绩效负相关。
关键词:家族与非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陈凌.信息特征, 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经济研究, 1998, (7) :27-33.
[2]王宣喻, 李新春, 陈凌.资本合作与信任扩展:一个跨越家族的创业故事——广东华帝集团案例[J].管理世界, 2006, (8) :113-125.
关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策略探究 篇8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 竞争; 发展策略
互联网企业的出现以及发展都表现出较强的势头以及竞争力,但在2000年起的经济危机使部分互联网企业受到冲击,如泡沫般快速破灭。但部分互联网企业则通过公司的竞争战略听过互联网行业的“寒冬”。目前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主要是基于产业组合,集中优势资源以形成战略联盟,但以低成本下的差异化产业以及专业领域的竞争战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战略局限性分析
目前互联网行业的竞争战略主要是低成本、差异化以及专业性为主,这种竞争战略主要适合短期战略,但企业长期发展必须提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战略,必须能够与互联网公司所经营的品牌具备匹配性,以及技术性等。而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往往属于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保证质量的同时,以低廉价格吸引客户,这是属于一种市场的恶性竞争,往往价格过低的情况下就会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差异化竞争战略是基于产品与同类产品的差异性,这在互联网行业,往往是指更好的用户体验或者是更具备吸引性的产品,但这种差异性往往也会造成排他性,互联网行业往往属于战略联盟关系,这种差异化的用户体验短期内会获得较大关注度,但与其他互联网企业却从合作变为竞争关系;专一性的竞争战略则是提供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对象也是某一类特殊人群,但这样用户数量小,产品使用范围狭窄等问题以外,容易让产品本身的体验用户转向使用其他产品。这三类竞争战略都是短期维护企业发展,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长期会使企业发展势头减缓,甚至是企业出现倒退状况。
二、互联网发展的新竞争战略
上文通过对低成本、差异性以及专业化的竞争战略进行分析,继而阐述其战略的缺失性,并提出新的竞争战略。由于互联网企业不同于传统行业,该类企业具备一定的服务性和技术性。因此对于该类技术型产业应该是产品与用户具备高匹配性,同时原创性产业能较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关注用户之间的互动性,也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高匹配性的竞争战略
高匹配性战略主要是指用户与产品的匹配性,但单一选择往往会损失大批用户,关键的解决办法就是用户的多样化选择。而用户的选择不仅在于多样化,更在于迎合时代潮流下的正确选择,互联网带来的海量化信息,也会给用户带来选择困难症,需要企业根据用户的购买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固定商品与用户的高匹配性。根据互联网企业所提供的的用户商品可以分为三个较高匹配性,包括商品类、服务类以及信息类,而这三类的匹配度较高的用户则是电子商品的购买者、服务类产品使用者(即工作类、交友类等电子服务平台)、信息类如使用搜索引擎的用户。将用户与产品建立一定匹配平台就能第一时间了解某类用户的产品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高频率使用者的需求改进产品。
(二)原创产业的竞争战略
原创性产业主要是讲究产品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对于互联网下的信息服务类行业就要求其产品应该是独特的,其内容的新颖性往往能更迎合顾客的需求和吸引其注意力。互联网的变化性高于传统行业的几十倍,从单纯的信息服务、到电商式的跨界竞争,以及实体行业与互联网的跨界合作等,互联网产业每天都在变化,都在迎合顾客的需求。而互联网下的原创产业主要是信息类、服务类以及商品类,而信息作为互联网的主打产品,应该事先信息组织的原创性、原创信息的产生,以及对社会化信息分类标记的原创性。其中简单对社会化信息分类标记进行阐释,社会化信息的分类又称为社会化标签,主要是对包含网页、图片以及视频中的数字或者关键词等信息进行统计和分类,这种对社会信息进行分类的方式就被称之为社会标签。
(三)关系产业的竞争战略
关系产业的竞争战略主要是用户以互联网信息为平台进行社交,形成网络化的社会信息网。这种信息网络往往是凭借Facebook、QQ、微信、人人网以及开心网等网络平台,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往,但信息网络平台也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往往新的社交网络工具会替代旧版工具,以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互联网企业为了紧紧抓住用户的信息交往这类产业,就必须对社交工具的便捷性、功能的多样性进行研发。由于社会群体的多样性,因此针对某一类型的用户、研发某一类的产品以及适应于某一形式的交流媒介,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联网行业拥有大批用户,包括现有用户以及潜在用户,而产品研发的迅速性以及更新换代的频率,使得互联网企业必须具备占据市场的竞争性战略。而竞争性战略就必须处理好产品与用户的匹配性,实现两者间的高匹配;处理好信息类的原创性产业;以及关系类产业的竞争战略。满足现有用户的产品需求,吸引潜在用户,使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能够成为新型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彭玮. 关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客户竞争及策略的探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5:134.
[2]樊志刚,黄旭,谢尔曼. 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战略[J]. 金融论坛,2014,10:3-10+20.
【竞争策略与企业的结构】推荐阅读:
中小企业竞争策略优选06-28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08-08
市场竞争策略分析与最佳策略选择试题07-11
市场竞争的差异策略06-28
美容院的竞争策略05-25
电子阅读器的竞争策略10-19
营销竞争策略06-09
差异竞争策略07-02
竞争发展策略10-04
医药行业竞争策略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