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结构竞争力

2024-06-19

企业结构竞争力(共12篇)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1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特有的深存于企业内部的能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是一个复杂巨系统。但是, 不管企业通过何种管理方式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都应该以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手段, 实现“文化底蕴深厚, 经济发展有依据”的良性发展循环。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耗散结构理论中开放无序、不平衡、不确定为企业建设一个开放性、多元化、融合性差异的文化体系,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依据。

一、耗散结构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理论基于普里高津所提出的一种热力学理论假设。任何一个系统的熵变化ds都是由两部分组成:

式中des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而引起的熵变流;dis是系统内部自发产生的熵。

系统一般存在三种状态一平衡态、近平衡态与远离平衡态。当系统远离平衡态, 也就是说des<<0是, 系统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这些物质和能量给系统带来了负熵, 新的结构和新的组织就能自发地形成, 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我们称为耗散结构。

二、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的管理在管理领域算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为止对文化管理的定义诸多, 综合来看, 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概念。维娜·艾丽认为, “文化管理是一种帮助人们意识到自身已有的潜在知识的管理手段, 从而为人们的知识交流提供帮助、发展和支持。与此同时, 文化管理能帮助人民获得更多的文化资源。”吴佳培指出, “信息管理是文化管理的基础。而文化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文化管理不用于现阶段的信息管理, 它是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及信息与人的结合。文化管理利用团队的知识通过人际相互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和知识的交流来进行革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三、耗散结构对企业文化管理,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意义

(一) 对企业文化建设应舍得投资

KPMG公司曾调研过全球排名前100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文化管理获得的收益在2亿英镑以上。要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系统只有舍得对器械和人才投资, 企业需要的人才愿意进来, 才能吸引投资,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才有可能从外界吸收负熵流, 抵消企业系统内部熵的增加, 使企业系统处于非平衡或远离平衡态, 即造成企业系统有序发展的外部条件。

(二) 发掘员工潜在知识, 构建企业文化体系

企业文化是一个复杂的耗散结构。在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们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硬件软件来获取知识, 或者就只是把企业的既有优势或一时的成功经验固化、神话、教条化, 扼杀了创新与活力, 使之丧失了市场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相对的, 人们很难获取的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的优势所在。因此, 企业应该对人才进行高度的重视, 鼓励员工, 以期开发他们头脑中的创新意识。另外, 企业也应当为文化交流和共享及高效的发现发展隐性知识提供好的环境来建立企业的文化系统。由于耗散系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内部系统不断运动变化, 才能推动世界发展。

(三) 企业文化管理应重视知识的整合和互化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世界是无序的、不平衡的、不确定的, 然而正因为这样才使世界充满了不竭的活力与生命。企业文化管理的中心目的应该是实现知识的整合和互化。这种观念在企业并购中体现地更加明显。在企业的并购中, 不同的企业必然会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方式, 只有通过知识的整合和互化, 才能使并购双方达成一致的目标, 从而使企业更具凝聚力, 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企业文化应放在开放的市场中来发展建设

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动态的开放组织系统之上。一种文化要能够自我适应、自我学习、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变化, 就必须不断从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信息, 以抵抗自身熵的增加, 这就需要建立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之上。例如, 有人问到希尔顿饭店把握经营尖端的诀窍是什么时, 希尔顿意味深长他说:站在时代的前沿, 这就是我的诀窍。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其特点决定了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就不能处于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之下墨守成规。企业文化要想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推动社会进步, 就必须吸收耗散结构的开放、创新、融合, 这样才能建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系统。

参考文献

[1]Qin Li, Xin Li and Ping Zhou.The Strategic Choice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in Power Generating Enterprises:Knowledg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Vol.5, No.8;August 2010.

[2]Qin Li Ping Zhou and Xin Li.On Cor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of Power Generating Enterprises Based on Knowledge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Vol.4, No.1;January 2011.

[3]刘艳梅, 姜振寰.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3 (1) .

[4]张辅松.企业管理中的耗散结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3, 25 (4) .

[5]黎同炎.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J].商业经济, 2004.

[6]韩晶晶.管理耗散结构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J].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2

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是城市效率.城市效率反映在劳动力资源(市场)效率、土地资源(市场)市场效率、资本资源(市场)效率和城市基础实施利用与投资效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是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者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对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作 者:丁成日 作者单位:马里兰大学城市规划系,马里兰,20742,美国刊 名:地理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GRAPHICA SINICA年,卷(期):200459(z1)分类号: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效率 城市竞争力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3

摘 要: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商品分类,进而分别测算中国1995—2012年10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分析表明: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和贸易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保持传统低技术制成品强大竞争力的同时,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但商品贸易竞争力仍主要来自劳动力成本优势,且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度过高,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应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并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提高整体贸易竞争力。

关键词:贸易结构;出口商品;技术结构;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

中图分类号:F752;F2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76-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迅猛,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的贸易结构和竞争力是否也相应优化或提升?部分学者,如樊纲等(2006)、傅朝阳和陈惺(2005)、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等研究认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很成功,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也有学者,如胡国恒(2004)、姚洋和章林峰(2007)、平新乔(2007)、刘建丽(2009)等研究认为中国的贸易竞争力严重依赖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并不高,因为中国目前的出口商品仍然是以附加值较低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产业结构和国际竞争力并没有获得太大提升;而且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主要是跨国公司分散化生产和产业内贸易不断发展的结果,并非由于中国本土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因此中国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那么,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提升究竟有何影响呢?

本文试图用1995—2012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综合运用各类分析指标来系统考察1995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的演变。 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根据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对所有贸易商品进行分类,分析1995—2012年中国各类出口商品技术的结构变化;然后,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多种指标,综合分析中国商品贸易竞争力的演变;最后是结论与相关政策启示。

二、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分析

本文参照Lall(2000)提出的贸易产品技术分类体系进行分类,该体系在对不同产品生产的要素投入、规模经济、技术活动、学习效应、进入壁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将SITC三位数的200多种产品按照技术构成分为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低技术制成品(LT)、中技术制成品(MT)和高技术制成品(HT)等5大类;然后,再将初级产品以外的4类制成品细分为9类(见表1)。其中,RB和LT类产品通常技术水平较低,而MT和HT类产品技术水平较高。Lall的分类很清晰,可反映出口产品的技术构成,进而反映一国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演变。

根据表1的分类方法,本文计算出1995—2012年中国各类商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1995—2012年中国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初级产品(PP)出口所占比重很低且逐年下降,从1995年的10.24%降为2012年的3.17%。资源性制成品(包括RB1和RB2)的出口份额较低,近几年约占8%。低技术制成品中,LTI类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份额较大但迅速下降,从1995年的30.63%减为2012年的15.23%,下降了15.40个百分点;LT2类产品的出口份额较为稳定,在13.9%~16.5%之间波动。中技术制成品中,MT1和MT2的出口份额较低,加起来约8%;而MT3类产品(工程机械产品)所占份额较大且呈逐步上升趋势,从1995年的10.79%到2011年的16.35%,增加了6个多百分点。高技术制成品中,HT1类产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出口份额不断增加,1995年为10.78%,2010年最高达31.61%,并从2002年起超过LT1在10类产品出口份额中占第一位;HT2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在2%~4%之间。

整体而言,1995年以来,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型制成品(RB)和低技术制成品(LT)的出口份额迅速下降;而与此同时,中高技术类产品(MT和HT),也就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出口发展很快,出口商品的技术结构不断优化。

三、贸易竞争力分析

衡量贸易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本文选择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来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测量一国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比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出口贸易竞争能力和地位;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可较好地测度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应用广泛,但它无法反映商品的进口情况;易竞争力指数(TC)则综合考虑到了商品的进出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RCA指数的不足。一般的,RCA指数和TC指数较适合于分析产业间贸易,但如今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本文还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进行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目前文献研究贸易竞争力的常用指标(余道先等,2010;黄满盈等,2010;朱启荣,2013)。目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高,一国出口产品,尤其是高技术制成品中包含相当比例的进口中间投入,特别是在中国出口贸易占比很大的加工贸易更是“大进大出”。而国际市场占有率(MS)、RCA指数、TC指数等没有考虑出口产品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情况,因此我们借鉴杨汝岱和朱诗娥(2008)的做法,选择产业内贸易指数对贸易竞争力来进行辅助分析。例如,中国的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用国际市场占有率、RCA指数和TC指数来衡量具有很强竞争力,但结合我国该产业很高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可知,事实上中国只是承接了这类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密集的生产阶段,如研发、设计、中间产品生产等仍保留在发达国家,关键的零部件和技术高度依靠进口,并不真正具有竞争力(Srholec, 2007;文东伟 等,2010)。 。这4个指标可从宏观上有效反映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MS )是指一国或地区某种产品出口额占该产品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MSij=XijXwj

其中,MSij是指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和Xwj分别表示i国和全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表3列出了中国1995—2012年各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由表3可知,1995年以来,我国除PP类产品(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外,其他9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呈上升趋势。其中,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最高且上升很快,从1995年的12.20%上升到2012年的34.96%,增加了22.76个百分点。其次,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很快,1995年仅为2.20%,2012年上升到27.04%,增加了约25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LT1类产品,居第二位。此外,LT2和MT3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上升较快,1995—2012年分别增加了13.75%和11.86%。而RB1、RB2、MT1、MT2和HT2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低于10%,其上升幅度也相对较小。

总之,中国在保持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仍以服装纺织产品、玩具、塑料制品等为主,国际竞争优势很强,且结构有所优化,不再过度集中于服装纺织产品。同时,某些中高技术水平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MT3和HT2)的出口在此期间获得突破性发展,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很快,这说明中国整体出口竞争力在不断上升。

2.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指一国相对于另一国所表现出来的出口比较优势,为该国某种商品的出口比重与所比较国家该商品出口比重的比值。若某产业贸易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我们可用RCA指数来衡量一国该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出口商品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显示比较优势,因此计算公式为:

RCAij = Xij /Xit Xwj /Xwt

其中,RCAij 表示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Xij和Xit分别表示i国j产品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Xwj和Xwt分别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和所有产品出口总额。一般的,若RCA > 1,则认为一国在某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若RCA < 1,则认为该国没有比较优势。RCA 指数值越大,说明竞争优势越大。

表4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RCA指数。1995年以来,中国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RCA指数一直大于1,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尤其是LT1类产品(服装纺织产品)的竞争优势最为突出,其RCA指数大于3。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RCA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在1998年和2005年进入大于1的区间,竞争力由弱变强,尤其是HT1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上升更快。而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RCA指数均小于1,处于竞争劣势状态。

3.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一国某产业净出口额与总贸易额的比重,可反映出该产业由引进到发展成熟再到向外出口的不同阶段。其计算公式为:

TCij=Xij-MijXij+Mij

其中,Xij和Mij分别为j国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指数处于-1与1之间,-1表示该产业处于完全引进阶段,出口为0;1表示该产业已发展成熟,不断向国外出口产品,进口为0。TC指数小于0,表明该产业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TC指数大于0,则表明该产业出口大于进口,国际竞争力较强。

表5是中国10大类出口商品的TC指数。1995—2012年,中国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中等技术制成品(MT1、MT2和MT3)和HT2类高技术制成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进口大于出口,国际竞争力较弱;但其中的MT3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TC指数不断上升,从2005年开始由负转正,表现出较强国际竞争力。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TC指数一直大于0,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的TC指数在大部分年份为正,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4.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进出口同一产业产品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程度是指一国生产的某种产品中进口中间品所占的价值比重如果要精确地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需要知道每种产品生产的中间投入品构成,并计算所有中间投入品中进口部分的比重。但现实中,只有在投入产出表中才可能区分出中间投入品的详细来源,而投入产出表对商品的分类非常粗略,远远不能够满足对外贸结构进行分析的需要。因此,在衡量一国产业内贸易程度时,一般采用比较简单的处理方法,对进口商品不区分作为中间投入的部分和最终消费的部分,均作为中间投入品计算(杨汝岱 等,2008)。 。目前衡量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权威的指标是Grubel 和Lloyld(1975)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IITi=1-Xi-MiXi+Mi

其中,IITi表示第i 类产品在一定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为第i 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IIT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大,说明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若IIT小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间贸易为主,比较优势是该产业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可用RCA指数作为基本的竞争力分析方法;若IIT大于0.5,则表明该产业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已不适合用来解释该产业的贸易形式,需要运用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为核心的新贸易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根据表6的数据,1995—2012年,10类产品中有7类产品(RB1、RB2、MT1、MT2、MT3、HT1和HT2)的IIT指数一直大于0.5,说明资源性制成品、中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而初级产品(PP)和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的IIT指数在大部分年份小于0.5,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其中, LT1(纺织服装类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一直小于0.5,且逐年下降,产业间贸易特征最为明显;LT2(陶瓷、金属铸件、家具、珠宝、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产品)的IIT指数逐步下降,一开始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2006年开始降到0.5以下,贸易格局转为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初级产品(PP)的IIT指数也快速下降,1995—2006年大于0.5,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从2007年开始降到0.5以下,产业间贸易特征越来越突出。

总之,IIT指数分析表明,中国低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长期以来都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低技术制成品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禀赋,产品生产过程无需太高的技术水平和团队协作,可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来对其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其生产与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存在很大差异,规模经济、不完全市场竞争和产品差异化等是这些产业国际分工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中,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产品内分工越来越明显,一种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环节由不同企业甚至不同国家或地区生产,这种生产模式使得中高技术制成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此外,IIT指数还显示中国初级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其对外贸易的进口单向性逐渐明显;RB2类资源性制成品的IIT指数虽然在0.5以上,但也是逐年下降,产业内贸易特征逐渐减弱,对进口贸易的依赖逐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高能耗粗放式增长,从而造成了对能源、土地的大量消耗,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和粮食。

5.贸易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前文分别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力指数(TC)和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指标对中国10大类商品的贸易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但不同竞争力指标的含义和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把这几个指标综合起来,对中国商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具体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综合来看,中国在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LT1和LT2)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其国际市场占有率最大,RCA指数大于1,TC指数大于0,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对外贸易的出口单向性表现很突出。事实上,纺织服装、鞋靴、陶瓷、玩具、塑料制品等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主体,这与中国目前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要素禀赋状况相符合。

中国HT1类高技术制成品(电子电力产品)和MT3类中技术制成品(工程机械产品)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RCA指数和TC指数均显示由劣势转为优势,但IIT指数均小于0.5,其贸易格局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这说明中国1995年以来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不可盲目乐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的生产模式与低技术制成品存在很大差异,其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生产流程往往分散在不同企业乃至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因此产业内贸易特征突出。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MT3类产品方面逐渐拥有竞争优势,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为相比于其他中高技术制成品,HT1类和的MT3类产品的生产链中低技术部分的生产能力比较容易实现国际转移(Lall,2000)。

此外,中国在初级产品(PP)、资源性制成品(RB1和RB2)、MT1和MT2类中技术制成品以及HT2类高技术制成品方面竞争力较弱,其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小,RCA指数小于1,TC指数小于0,进口明显大于出口,处于明显的竞争劣势。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分析表明:1995—2012年,中国出口商品技术结构得到优化,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取得突破性发展,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基本成功;纯粹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规模已很小,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制成品出口不断增加,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中高技术制成品也有所突破,HT2和MT3类产品的发展态势良好,贸易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我国商品贸易的竞争力仍主要来自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仍是最大的比较优势,这决定了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出口的主导产业。今后我们的产业发展政策应注意差异性,在发展传统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还需在某些中高技术产业重点突破,以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

第二,出口商品的产业集中程度过高,主要集中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中高技术制成品,而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商品基本集中于工程机械和电子电力产品(HT2和MT3)。出口产业过度集中并不利于整体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中国之所以在HT1类和的MT3类产品方面拥有竞争力,主要在于承接了这些中高技术制成品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大力促进各类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抢占其价值链的高端。

第三,进出口贸易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资企业主导,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可能并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成功。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使其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8):70-80.

傅朝阳,陈煜.2006.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季刊(2):579-590.

胡国恒.2004.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出口部门的二元结构[J].国际商务(3):51-55.

黄满盈,邓晓虹.2010.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5):75-90.

刘建丽.2009.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竞争力变动与贸易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12-17.

平新乔.2007.市场换来了技术吗? [J].国际经济评论(5):33-36.

文东伟,冼国明.2010.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J].经济学(季刊),9(2):468-494.

姚洋,章林峰.2007.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优势和技术变迁分析[R].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 C2007012.

杨汝岱,朱诗娥.2008.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竞争力研究:1978—2006[J].财贸经济(2):112-120.

余道先,刘海云.2010.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49-57.

朱启荣.2013.工资变动对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竞争力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42-47.

LALL S. 2000.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s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J]. 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28(3):337-368.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4

当前现状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分析物流市场结构时, 不能简单一概而论, 必须考虑到物流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物流企业按其所提供物流服务的效率与技术水平的高低, 可分为低端物流市场和高端物流市场。低端物流市场主要从事较为单一的仓储、运输、配货等传统物流服务, 缺乏流通加工等物流增值环节;高端物流市场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为支撑, 能够提供整合多种资源和专业物流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我国物流业正处于大发展的时期, 同时具有这两个市场, 具有明显的二元市场结构特性。

根据第五次全国物流市场供需状态调查结果显示, 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11%左右, 大部分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下, 仍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这种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的市场格局不太利于我国物流总成本的下降和物流业的发展, 导致目前整个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还在低水平徘徊, 数据显示我国的物流总成本总额近七年与GDP的比例近几年几乎没有什么明显变化, 比欧美等国家高出近10个百分点。这是和大量企业长期陷入低端市场的过度竞争, 竞争力得不到长足提高, 迟迟难以进入高端市场分不开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2005-2006) 》中指出的: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与专业化的物流供给不够, 是制约中国物流发展的主要矛盾, 也是2005年中国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物流服务供给能力还不能满足需求, 特别是高端需求、即时需求、特色需求、“一体化”需求满足率不高。我国物流高端市场的代表就是物流类上市公司, 不仅能提供资产型物流服务, 而且能提供非资产型服务, 这些公司的利润能够说明竞争程度。根据已经公布的部分物流上市公司2005年年报统计, 物流业务平均毛利率为37.08%, 高于整体水平约50%, 因此不能认为高端市场竞争过度。

当前随着外资物流企业的进入、大型民营物流企业的成立和国有物流企业的重组, 中国物流市场已开始进行新一轮的整合, 物流市场的格局进一步趋于合理, 一些从事高端和专业化经营的物流企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但是和沃尔玛2004年全球销售额达到2852亿美元, 配送成本仅占它销售额的2%相比, 国内物流企业在竞争力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与世界级物流企业的差距甚远。比如能提供的增值服务不多, 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无法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难以提供完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我国物流企业基本上是只要有业务就做, 没有擅长的业务领域和自己的特色, 因此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也就难以和国外企业形成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

原因解析

在企业规模方面, 我国物流产业目前尚属于原子型市场结构, 虽然企业数量众多, 但较分散且大多数规模较小, 几乎不存在明显集中现象。大型物流企业所占比例虽然逐步递增, 但递增速度十分缓慢, 企业力量过于单薄, 还没有一家真正的主导型企业。而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营运规模。一方面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的大规模投入是小企业难以胜任的;另一方面物流效率需要相关操作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紧密配合, 做到无缝衔接, 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有相当的规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扩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能够显著地提高产业的集中度, 使该产业迅速成长起来,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像欧美等国, 物流市场80%的份额被20家特大型跨国物流企业所垄断, 反观我国本土的大型企业营业收入只能达到美国大型公司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这与我国物流620亿元市场总规模及40000亿元的市场潜力相比显得微乎其微。

目前国内还没有什么如雷贯耳的物流企业可以和国外巨头抗衡, 以中字头为代表的本土品牌, 像中远、中海和中外运等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都比较陌生。尽管国内物流市场潜力巨大, 但未形成突出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 有的甚至连国内市场的价格成本要求都不能满足。显而易见的规模差异, 使得集中度低的我国物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处于弱势地位, 只能停留在低端市场进行残酷的价格战。而在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 在国外大型跨国物流企业开始迫不及待地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的同时, 本土物流企业的扩张能力却受到限制, 这也就从根本上制约其迅速提高竞争力的步伐。其实, 物流产业实现规模化也代表着一种完整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因为只有实现规模化经营, 才能实现更有效的物流市场效益。这对于改善中国目前物流产业现状, 减少浪费, 减少无序竞争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在管理体制上, 我国的物流产业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和分散建设的局面, 采购订货、运输、包装、仓储、加工配送等环节都是独立分割的经济活动。直到今天, 这种局面也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这与现代物流所倡导的主旨是背道而驰的, 必然直接影响到高端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

特别是由于中央及地方、以及不同地区的经济利益驱使, 很多地方的行政干预色彩很浓, 保护主义依然存在, 进一步加重了市场分割的程度。地方政府在进行物流规划时多从本地区利益考虑, 往往通过行政手段制定地方性法规政策限制跨省物流的通畅服务, 致使物流运营资源难以共享。专业性的物流企业跨地区经营难的问题必然导致了低端市场的大量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 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物流市场的分割和物流业务的离散, 阻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大市场的形成, 必然使得大型网络化物流服务企业的成长变得相当困难, 阻碍了中国物流业整体的发展壮大。

一般企业进入低端物流市场所需的前期固定投入较低, 而高端物流市场进入壁垒较高, 新企业要想进入, 必须首先突破人才、技术、服务、资金以及客户网络资源等一系列进入壁垒的限制。因此, 大量潜在进入者首先选择进入低端物流市场, 造成了高端物流市场进入不足、低端物流市场进入过度的状况。二者悬殊的进入壁垒也同时导致低端物流企业向高端物流企业转型的流动壁垒很高。如果进入低端物流市场的企业既不能成功转型到高端物流市场, 就会迫使低端物流市场的企业数目迅速增加, 市场过度拥挤。

由于低端市场中的企业数目过多、产业供给过度, 使企业不得不将服务价格降到接近平均成本的水平, 陷入只能获得低回报而不能得到更大发展的困境。低端物流市场过度竞争, 导致产业服务高端化发展受阻。大量“小而全”的物流企业涌入低端服务市场, 使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在集聚资金、人才等方面受阻, 从而延迟了其向高端服务市场发展的步伐。这就使高端市场上国内企业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给了外资企业以可乘之机。

因为大的物流企业一般会需要大量实物投资, 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为大的物流企业后再退出物流就比较麻烦了, 而且现在物流外包中的交易成本过高, 物流业中的诚信度还没很好解决, 市场环境还有待改善, 企业也不敢贸然进行扩张。因为扩张之后物流服务需求不足会使企业进退两难, 只好满足于低成本的基础物流服务。

特别是国有独资物流企业数量占到目前物流企业的2/3, 由于体制原因, 大型国有企业退出壁垒更高、涉及面更大, 经营困难应该退出的无法退出, 可能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恶性竞争, 陷入“囚徒困境”。不仅对行业发展造成不良后果, 更对中小企业造成很大竞争压力, 自身也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5

来自美国共同基金的经验

美国共同基金业的总体收费水平并不低,但有非常灵活的费率结构。如按收费标准不同,美国共同基金分为收费基金和不收费基金;即使是同一家收费基金,其手续费按投资额度、投资对象、持有时间等不同也有不同的费率结构:在时机把握方面,是收取申购费还是收取赎回费等也有非常精细的讲究。手续费按投资金额大小从最高8.5%到1%(投资金额超过50万美元)不等。不收手续费的基金称为免费基金(no-loadfunds),免费基金直接与收费基金竞争,以吸引那些反对支付手续费的潜在投资者。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收费基金比免费基金更优秀。免费基金的相对优势已迫使许多共同基金转向免费基金,有些共同基金采用一种称作“低费基金”(l0W―loadfund)的战略,只收取3%一3.5%左右的.低手续费。有些基金不收申购费,但要向投资者收取4%一6%的赎回费,这种基金可被形象地称为“秃头基金”(back-endloadfunds)。有些“秃头基金”根据投资者持有基金股份的时间长短来决定收费标准,如果投资者在申购后的预定时期内(如一年)回购基金份额,则要收取全部高额的手续费;持有的时间越长,收取的手续费越低。这类基金通常被称为“滑动赎回”基金(Contingentdeferredsalescharge,简称CDSC)。

小肥羊之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篇6

【关键词】小肥羊;行业竞争;五力模型

一、简介

内蒙古小肥羊餐饮连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然人做发起人的股份制企业,以经营小肥羊特色火锅及特许经营为主业,兼营小肥羊调味品及专用肉制品的研发、加工及销售业务。2008年6月小肥羊上市,是中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品牌餐饮企业,被誉为“中华火锅第一股”,并成为国内餐饮业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发展至今,小肥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一个调味品基地,两个肉业基地,一个物流配送中心,一个外销机构,国内十五大餐饮市场区域,国际三大餐饮市场区域的大型跨国餐饮连锁企业,其火锅连锁店遍布全国各省市及海外市场。

二、行业结构的战略分析——五力模型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目前小肥羊拥有自身的两个羊肉生产基地,使得原料的质量标准化,确保主要原材料的供应,以及价格和质量的稳定与统一。但火锅底料的原材料如大蒜、中药材等,价格都呈上涨趋势。若供应商抱团,则增强了其讨价还价能力,所以小肥羊应努力发展供应商为合作伙伴,获得原材料或者其他货物的稳定供应和维护质量的一致性及与供应商的长期而灵活的关系;同时行业内火锅品牌可以抱团应对供应商的提价趋势,让议价能力得到加强,价格谈低可能性更大。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现如今,餐饮市场选择众多,信息交流充分,消费者获取信息渠道灵活多变,且转换成本小,致使购买者的谈判议价能力日趋提高。目前餐饮业火锅市场竞争对手日益增多,消费者选择也日益增加,增加了其讨价还价能力。所以小肥羊应不断创新,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契合消费者需求,应对消费者的选择。

3.新进入者的威胁

餐饮服务业内火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迎合消费者偏好,使得企业获利空间大。所以吸引行业内外纷纷进入。据小肥羊的目前状态,能够制造进入障碍的因素有三个:

(1)差异化。小肥羊采用“不蘸小料涮羊肉”的新食法,羊肉来自纯天然、无污染的内蒙古草原,并选用几十种上乘滋补调味品,形成了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餐饮文化特色的火锅品牌。这使得小肥羊在餐饮业市场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与认知度。

(2)技术。小肥羊推行IT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使得每一家直营店都能使用新建的餐饮信息系统,相互监督,这样管理部门从原料到成品、从库房到餐厅等,都能够对成本实行严格控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资金支持。此外为保证菜品的标准化及质量的统一化,加强了原有的配送网络,运用新的配送链。

(3)规模经济。小肥羊拥有一个调味品基地、两个肉业基地,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单位产品成本,降低了供应商议价能力对其的影响。

4.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的可获得性极大影响顾客对某种物品的最高支付意愿。经济学研究表明:市场划分大,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市场划分小,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

作为小肥羊,来自各种饮食方式的竞争压力是很大的。在去火锅店就餐之外,消费者还有多种消费可供选择,如吃西餐、快餐店或者特色餐馆等。在餐饮市场多样化的趋势下,替代品的威胁影响逐渐开始逐渐显现。

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行业内的竞争是企业面临的总体竞争状况和获利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还与许多其他外部因素有关。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第三产业发展日益迅猛,消费者不再限于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愈加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尤以餐饮业最为突出。并且目前火锅约占餐饮业营业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中国餐饮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如今,海底捞火锅、红火滋味火锅、小天鹅火锅、德庄火锅、奇火锅、秦妈火锅、东来顺火锅等都是小肥羊的主要竞争对手。

三、意见及建议

因此,经过以上对小肥羊行业竞争结构的分析,笔者在此提出相关建议:

1.有效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引进人才,继续推广信息化管理系统。

2.加大品牌宣传与推广力度,扩大消费者市场,进一步提高自身品牌知名度。

3.实行差异化战略,突出自身品牌价值。

4.推行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每家加盟店质量统一化,区分于假冒店的质感需求。

5.实行资料库营销,维系老客户。

6.适应时代发展,绿色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索赫.小肥羊品牌战略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23期

[2]高洁.小肥羊的品牌化运作[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2年08期

[3]孙晓光.草原文化孕育下的“小肥羊”文化[J].世纪桥,2009年21期

[4]嚴泉玉.我国连锁餐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08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7

市场竞争更多体现的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多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而专利最能体现知识产权的价值。将专利视为一种与核心能力密切联系的能力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竞争力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自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ry Hamel)在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核心能力以来,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成为管理理论界前沿问题被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核心能力内涵、构成要素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技术观、资源观、知识观、组织和系统观是关于核心能力研究的代表学派。“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之源”[1]的结论得到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普遍认同。梳理分析国内外关于核心能力构成要素时发现:核心能力的“源”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因而关于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观点也迥异。我们抛开各种不同的划法的制约,站在研究目的视角会发现:关于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主要目的为增强核心能力战略思想在实际中的应用性、可操作性。在指导观念和实际应用之间架起桥梁,以培育、评价和提高能力为终极目标。这种研究出发点是值得借鉴的,但关于核心能力的子系统内部微观运行机制鲜有研究。本文将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作为整体系统,专利能力视为核心能力系统的子系统,以实践性为原则,对核心能力和专利能力的层次结构进行细化研究,揭示专利能力子系统、核心能力与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促进企业核心能力尤其是专利能力形成和提升,指导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2 企业专利能力层次结构分析

2.1 企业的专利、专利资产及专利能力的内涵

专利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得到核心能力各个流派的普遍认同,但是关于专利在核心能力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及专利如何发挥竞争作用的研究却很少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晰专利、专利资产及专利能力这三个相近概念的内涵。通常所指的专利是指是专利权。就是专利权人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对其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其作用体现在通过法律所赋予的隔离机制形成的市场垄断机会。专利资产是指专利是一种无形财产,专利权在有效期限内,与有形财产一样,可以交换、继承、转让等。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优化配置,使企业的技术资源实现最大价值增值。专利能力的提法较新,主要研究观点为:李伟(2008)指出根据企业能力理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专利已经从单纯静态的专利资源发展到动态的专利能力[2]。朱国军(2008)认为专利运营能力是企业管理者在获取、运用专利技术过程中进行综合性管理和系统化谋划的知识与技能的总称[3]。另外,国外的学者也从资源角度、知识角度论证了专利作为无形资产在核心能力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外学者没有提出专利能力的这个说法,但是专利能力的内涵早有表述)。我们整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专利能力是指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着眼于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通过一定的结构和文化有效整合企业现有专利资源形成专利能力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称,它包括专利技术的获取、保护、运用、管理等过程。其内涵为:①专利能力本质是运用专利资源的知识和技能;②专利能力的客体是专利资源;③提升专利能力的目的是促进核心竞争力提高;④专利能力的具体手段为专利的获取(包括专利的创造)、保护、运用及管理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从法律意义上的专利到资产意义上的专利,再跃迁到能力意义上的专利这是对专利认知的巨大进步,这对于研究专利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2 专利能力层次结构分析

目前,关于专利研究的有:①专利技术能力角度。主要从专利保护机制对技术形成的垄断利润角度来研究专利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如刘林青、谭力文(2005)指出垄断与创新,这个专利系统不得不面临的悖论难题却使专利具有竞争优势。②专利战略及具体策略方面。如戚昌文、邵洋认为:从本单位的发展出发,运用专利这一武器,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③法律角度。冯小青(2005)从法律角度研究企业专利资产的获权、侵权、评估及保护等。而从能力的视角研究专利较为鲜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上文对专利能力内涵的界定,依据专利能力对竞争力的贡献程度,把专利能力由高到低划分为:基本专利能力、次专利能力及核心专利能力三个阶段。基本专利能力是指企业通过专利保护,阻隔竞争者入侵的能力。在此阶段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仅有一项或少量专利技术,技术的来源可以通过购买或者是初创企业创始人自主研发的,属于专利技术商业化的初级阶段,技术的成熟度和稳定性需要实践检验,企业的生存对专利技术的依赖度较高,而法律赋予的垄断权给予技术、工艺等方面融合提供了时间优势。在此阶段专利能力主要通过专利技术的先进性及法律的保护性上发挥作用,技术产品的成功生产及市场检验是此阶段专利能力的表现。次专利能力是指企业结合组织内外环境情况,对技术市场进行预测,为了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地位及专利资产的增值,对专利进行资产化运作的能力。在此阶段企业规模较大,研发水平有所提高,技术创新模式以模仿创新与合作创新为主,逐渐积聚自主研发能力,但还不能做到自主研发。在国外企业建立的技术平台上,形成了以一项专利为核心的多项专利技术。在此阶段专利能力主要通过专利的资产性上发挥作用,专利资产高效地保值增值是其能力的外在表现。核心专利能力是指企业具备了专利战略运作能力,为了获得持久市场竞争力,从专利的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方面整体地、全面地、长期地谋划的能力。在此阶段企业规模大、实力强,自主研发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企业通过对组织内外知识吸收和利用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核能力,并建立起具有持久竞争能力的核心技术专利。在此阶段专利能力主要通过专利战略能力来体现其价值的,外在表现是综合的,主要表现为专利能力具有了核心能力的特征和属性。

3 企业核心能力层次结构分析

企业核心能力结构是指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联结方式。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种整体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结构,其构成要素也各不相同。从国内外研究来看,代表性的观点有:梅约(M.H.Meyer)和厄特巴克(J.M.Utter-back)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由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以及制造能力构成[4];巴顿(Dorothy Leonard-Barton)将核心能力划分为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5];王毅等(2000)认为核心能力是由能力元及能力构架组成[6]。邹国庆等(2000)从文化、制度、技术、管理四个维度来构建企业核心能力的[7]。综合上述观点,依据科学性和实践性原则,按照核心能力的呈现状态及对持久竞争力的作用方式、程度的不同把核心能力由内到外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原动力能力层、无形能力层及实体能力层(如图1所示)。原动力能力是指知识的获取 、运用能力;核心能力的本质是知识[8],其积累机制可分为静态积累和动态积累两个方面。静态积累指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动态积累是知识的重构和使用,实现创新[9]。Teece等学者首次提出“动态核心能力观”,认为它使企业在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其内外部资源、技能和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原动力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最核心层,核心能力的动力“源头”。原动力能力对企业持久竞争力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无形能力是指在企业内部的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价值性的无形资产,如技术、信息、商誉、专利等,这些“异质性”无形资源是核心能力的形成作用力的必要条件。其来源渠道有内融和外融两种渠道。内源渠道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原动力能力创造的无形资产;外源渠道是通过市场交易获取的无形资产,如专利引进等。无形资源对短期竞争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明显作用,但对持久竞争力形成作用不大,只有当原动力能力与无形资源有效结合时才能具有长期竞争优势。李兴旺等对Prahalad 和Hamel提出的核心能力进行修正中就阐述了类似的观点,即技术本身不是核心能力,组织技术的特殊能力才是核心能力。实体能力层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外在表征,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通过多种多样市场的潜在通道”向“顾客提供能够感知的巨大利益”的核心产品。实体能力层提供了持久竞争优势的实现途径和市场体现。三个层次对持久竞争优势的形成的作用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但三个层次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的。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

4 专利能力、核心能力与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分析

核心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源泉,专利是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现有研究中关于专利的竞争力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能力基础及企业专利战略。而对专利如何获取竞争力研究的人较少,本文以核心能力为中间变量,通过专利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层次机构研究来探寻专利能力的竞争力(如图2所示):

(1)基本专利能力、实体能力与维持企业生存。

基本专利能力通过保护有形产品及专利技术不被侵权,而使企业获得先动优势及垄断利润,从而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但因为专利保护时间的限制、替代技术的出现、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仅凭借基本专利能力发展的企业不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只能维持企业生存。基本专利能力通过对核心能力的实体能力层发生作用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从专利能力与核心能力关系角度看,基本专利能力与实体能力间既有联系又有其独自的运行规律。基本专利能力以实体能力为载体来发挥作用的,同时实体能力通过基本专利能力的发挥增强了其原有价值。

(2)次专利能力、无形能力与短期竞争力。

次专利能力主要是对专利的资产化运作,这种能力与核心能力的无形能力层的特点吻合,专利属于企业无形资源的一种,具有价值创造的功能,从而使企业获得不同的绩效,但这只是短期的竞争力,因为如果企业没有继续获得专利的知识支撑的化,专利的价值没有得到后续能力不断的补充,所以仅凭次专利能力发展的企业只能具有短期竞争优势,当然,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仅有无形能力是不能表现为生产力的,通常是基本生存问题已经解决的基础上的次专利能力的发挥才能构建短期竞争优势。次专利能力与无形能力之间属于包含关系,次专利能力包含于无形能力之中,构成无形能力的一部分。次专利能力的发挥既有无形能力层资源的综合作用,又有自身的独特价值的作用。

(3)核心专利能力、原动力层能力与持久竞争力。

核心专利能力是次专利能力、基本专利能力的源泉,其实质是运用专利战略的知识能力。企业知识状态决定了核心专利能力的大小,具有动态性特征。这些特点与核心能力的特征是一致的,二者性质相同。核心专利能力通过专利战略的运作使企业具备了创造专利、使用专利、运用专利、保护专利及管理专利的综合能力,这个能力是竞争者无法模拟的、稀缺的、异质的、具有路径依赖性的,因而能够创造出企业的持久竞争力。当然此作用的发挥是在具有了生存能力、短期竞争优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实中表现为企业核心专利能力为主的三种专利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核心专利能力是构成原动力能力的要素之一,核心专利能力既有独立性,又具有依赖于原动力能力的性质,即原动力层构成要素之间耦合作用的发挥。

总之,专利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专利能力对竞争力的作用既有子系统的独特运行规律,又有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5 结论及启示

(1)专利、专利资产及专利能力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专利能力的内涵丰富,具有知识性的本质,专利及专利资产不能形成企业的竞争力,专利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管理者应该关注专利能力的构建,认为有了专利就具有了竞争力的观念会造成企业发展的短视行为。

(2)核心能力具有层次结构性,本文把它划分为原动力层、无形能力层及实体能力层。各个层次对竞争力尤其是持久竞争力的形成作用是有差异的,实体能力是竞争力的实现途径和外在表现,无形能力是核心能力发挥作用的桥梁,原动力能力是竞争力的源泉。三者的综合作用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竞争力。企业管理者应该分配更多资源建设提升原动力层能力,如员工培训、联合研发等,但同时不能忽略无形能力与实体能力的作用。

(3)专利能力包括基本专利能力、次专利能力及核心专利能力。基本专利能力主要通过技术保护作用的发挥来体现;次专利能力主要通过专利资产运作来体现;核心专利能力主要通过专利战略作用来体现的。实际管理中,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战略下,应该追求不同专利能力的建设,最后达到通过核心专利能力的运用来增强企业持久竞争力的目的。

(4)基本专利能力与实体能力结合发挥了维持企业生存的作用;次专利能力从属于无形能力中,通过资产运作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次专利能力与其他无形资源耦合作用形成了企业短期竞争力。管理中不能把专利资产运作的作用无限夸大,它不能形成企业持久竞争力。核心专利能力具备了核心能力的典型特征,它是构成核心能力的一种要素,形成了企业持久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管理中应该围绕核心专利能力建设为中心,通过次专利能力、基本专利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协调发展达到持久竞争力形成及发挥作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5):80-171.

[2]李伟.企业发展中的专利:从专利资源到专利能力——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视野[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4):54-58.

[3]朱国军,杨晨.企业专利运营能力的演化轨迹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7):180-181.

[4]MEYER M H,UTTERBACK J M.The Product Family and the Dy-namics of Core Capabilit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3,34(3):29-47.

[5]DOROTHY LEONARD-BARTON.Wellsprings of Knowledge: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29-58.

[6]王毅,陈劲,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3):24-32.

[7]邹国庆,徐庆仑.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特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5(5):97-104.

[8]魏江.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与本质[J].管理工程学报,1999(1):54-55.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8

随着我国电信业的重组, 电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家运营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提高市场效益, 不断寻求运用各种营销组合和服务承诺以建立市场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然而, 我们看到的却是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价格依然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传统粗放运作模式依然存在。于是, 业内普遍在思索一个问题—电信企业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力。基于此, 本文将企业竞争力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电信企业, 通过采用结构解释模型, 即建立一套反映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对国内主要电信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 真实反映各电信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及优劣势。

二、电信企业竞争力的产生和来源

所谓电信运营企业竞争力, 是指电信企业在适应与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 充分利用通信技术与设施、资金、人员等内外部资源, 通过组织与管理, 为顾客提供的通信和信息服务在电信市场中占据相对优势的能力。首先, 电信企业的资源因素包括:通信网络、设备、营业网点、人员及其所掌握的知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组织架构、流程、技术专利、品牌资产以及消费者忠诚等。这些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通信网络、设备、营业网点、组织架构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人员、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水平、技术专利、品牌资产以及消费者忠诚等。与之相类似, 麦肯锡的7S模型将企业战略 (Strategy) 、企业运营系统 (System) 、企业组织结构 (Structure) 定义为硬性部分 (有形资源) ;而将人员 (staff) 、风格 (Style) 、共享的价值 (Share Value) 和技能 (Skill) 定义为软性部分 (无形资源) 。日本战略学家伊丹广之认为, 有形资源是企业可以购买的、模仿的、可以被新技术取代的, 因此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应该来自于企业的无形资源, 因为这些资源是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稀缺的和不可替代的。其次, 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运用才能体现出电信企业的能力。电信企业实际上是资源和能力的综合体, 它们构成电信企业的业务边界。不同的电信企业对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是不同的, 主要体现在效率、有效性、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差异上[1]。

在国内, 彭云飞和马超群 (2005) [2]在对电信业全程全网、多角化经营的资源、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考量下, 建立了我国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汤水林 (2006) [3]从评价目标、评价准则和评价指标三个层次构建了包含技术系统、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营销系统和价值系统六个系统因素的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朱金周 (2006) [4]从宏观、区域和企业三个角度构建了不同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 为研究电信业各层次竞争力提供了基础;陈薇薇和甘蕾 (2007)[5]通过对主要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从市场规模、盈利能力、网络结构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建立了反映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上述学者均对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其研究工作仅限于构建指标体系层面, 未能进行结合案例的数量实证研究, 指标体系的因果逻辑合理性和结论的适用性未得到科学的验证。

三、我国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解释结构模型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简称ISM) 法是系统结构模型的一种, 由美国J.华费尔特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有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该方法的主要依据是有向图模型和布尔矩阵:其特点是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 (要素) , 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 最终将系统构造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ISM属于概念模型, 它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6,7]。分析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很多, 本文主要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通过问卷调查、与黑龙江省移动通信13家分公司的员工及若干名中层干部访谈等方式。我们总结出目前影响黑龙江省电信企业市场竞争力的12个主要因素, 它们分别是: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管制政策 (S1) ;资本运作能力 (S2) ;人力资源政策 (S3) ;市场拓展能力 (S4) ;企业文化 (S5) ;通信网络水平 (S6) ;信息化水平 (S7) ;驾驭环境的能力 (S8) ;管理能力 (S9) ;服务质量 (S10) ;战略管理水平 (S11) ;创新能力 (S12)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到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V”代表行因素对列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影响:“A”代表列因素对行因素有直接或间接影响;“X”表示行列相互影响 (在本模型中没有发现) :空白表示行因素与列因素之间无相互影响。

图1竞争力评价指标及相互关系

根据图1所示的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逻辑关系, 可得到其邻接矩阵, 令A1=A+I, A2= (A+I) 2, A3= (A+I) 3Ar= (A+I) r, 则经过布尔代数运算规则进行运算得到A1≠A2≠A3, 所以, 可达矩阵R=A2。

可达矩阵R的行、列因素相同, 为12阶方阵, 排列顺序均为S1, S2…S12, 对应矩阵中为1的元素表示该行因素对该列因素有影响 (包括自相关, 即Si影响Si) , 为0的元素表示该行因素对该列因素无影响。

按照ISM方法, 要对可达矩阵进行处理, 首先要划去R中具有完全相同的行及其对应的列, 从R中看出, 本可达矩阵中, 没有两行元素完全相同;然后, 再按R中每行元素“1”的个数多少, 从少至多顺序排列, 形成具有右上角元素全为0的缩减矩阵R*。R*中行和列的排列顺序均为S2、S4、S6、S10、S9、S3、S8、S7、S12、S5、S11、S1。于是得到:

R*中对角线上的每个单位矩阵所对应的全部行因素为一个递阶结构层次。从R*中可以看出, 影响电信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分为5个层次:

第一层:S2、S4、S6、S10;第二层:S9、S3、S8;第三层:S7、S12;第四层:S5、S11;第五层:S1。这五层因素集中反映了影响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指标, 他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形成了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影响因素链, 通过R*可绘出评价指标的结构图, 如图2所示。

图2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从图2所示的递阶结构模型可以看出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制政策起着宏观的支配作用, 它对电信企业竞争力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它可以直接影响一个电信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和驾驭环境的能力, 并且会对该企业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产生直接影响:战略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而影响到管理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企业的文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政策、资本运作能力、服务质量以及市场拓展能力:而电信企业驾驭环境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市场拓展能力和通信网络水平。

综上所述, 我们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对影响电信企业竞争力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 看到电信企业要提高竞争力, 需要考虑到许多方面的因素, 而最直接因素。即表层现象原因取决于资本运作能力 (S2) 、市场拓展能力 (S4) 、通信网络水平 (S6) 和服务质量 (S10) ;中层原因为人力资源政策 (S3) 、信息化水平 (S7) 、驾驭环境的能力 (S8) 、管理能力 (S9) 、创新能力 (S12) ;深层次原因是企业文化 (S5) 和战略管理水平 (Sl1) :而影响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根源则是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管制政策 (S1) 。但是电信企业在追求提升竞争力的过程中。不能也不必面面俱到。而只能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放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四、结论

1. 从模型可以看出这些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电信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和不可控制的因素。

如“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制政策”这个因素可以说是最根本的一个, 但是这个因素对于电信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可控的。而只能尽量争取有利条件, 制定适应国家政策的战略及运行机制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即电信企业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自身能够控制的因素上来。

2. 从模型来看, 在影响电信企业竞争力的内部要素中。

首要的问题是制定一个合理的管理战略 (S11) 和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 (S5) 。企业战略是市场经济下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正确的企业战略是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保证。电信企业应摒弃原有纯技术取向的思路影响。充分利用适合电信发展规律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进行战略环境分析, 并对网络资源、业务模式、组织架构、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规划, 确保制定出的战略具有整体性、可操作性和长远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物质文化、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个同心圆;是一个企业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不论是否明确提出来,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特定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具有导向、自控、约束、协调、凝聚、激励、辐射等功能。它能催人奋进, 调动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在我国电信业, “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服务理念影响着几代电信人, 成为整个电信业的核心文化, 导致分拆后的数家电信企业仍体现出共同的文化特征。面对新的竞争环境, 电信企业应在继承和发展原有文化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3. 电信企业要重视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S7) 和保持企业的创新活力 (S12) 。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业务与管理流程的再设计。加快业务、流程、服务、决策、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成为当前电信企业提升竞争力刻不容缓的战略。从总体上看, 我国电信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缺乏丰富的技术、理论以及实践储备, 原先的“97工程”系统由于分业务和分区域开发。标准不统一, 接口不畅, 数据和信息分立, 不能实现跨业务经营和用户细分, 无法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更满足不了不断涌现的新业务和成倍增长的新用户的需求, 因此, 电信企业应该建立一个满足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要求的MBOSS系统。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是一个经济范畴, 而不是技术范畴, 其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四。我国电信企业创新能力与世界一流运营商相比, 存在较大的差距: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少。不重视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软项目研究, 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不够等, 因此,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重视业务创新和业务模式研究以及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等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4. 人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 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价值的要素。

企业的生产运作是靠人去完成。因此把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把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出来, 是办好任何企业的首要任务。一般认为。人力资源政策包括培训、薪酬、福利、绩效评价、激励等若干方面。当前, 我国电信企业应急需培养一批人力资源管理专家, 尽快实现从业余选手到职业选手的转化。要尽快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价和岗位评估体系;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多层次的价值分配体系:要将企业远景与员工的期望结合在一起, 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使员工实现自我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与个人共成长、同发展;要加快建立学习型企业,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多种方式。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人员培训, 特别要加快培养一批懂营销、管理、资本运作、法律等知识的专长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尽快建立人力资源优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其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等。电信企业应加强对国内外电信产业发展趋势、通信技术的演进与应用、国内外经济与社会环境变化进行跟踪与研究, 动态地把握其变化与发展的脉搏。此外, 在当前电信变革的时代, 企业应特别关注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管制政策。电信企业应抓住上市契机, 参考经合组织 (OECD) 提出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 尽快建立规范、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8]。

5. 提升电信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因素是资本运作能力 (S2) 、市场拓展能力 (S4) 、通信网络水平 (S6) 和服务质量 (S10) 。

电信企业市场拓展能力主要包括业务创新、服务质量、品牌优势、营销体系、产品策略等因素。提高企业市场拓展能力, 就是要根据市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 创立名牌优势。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体系和制订灵活多样的产品组合和价格组合等营销推广方案, 来大力开拓市场。哈佛商学院提出的“服务价值链”模型认为:利润是由客户的忠诚度决定的。因此, 电信企业可通过差异化服务来提高客户忠诚度。此外, 通信网络水平、资本运作能力等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优势, 对提升电信企业竞争力非常重要。

摘要:电信企业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而且因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以黑龙江移动公司13家分公司为例, 利用解释结构模型, 从复杂因素及因素链中, 提取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的表层、中层和深层指标, 对传统的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改进, 可以为电信企业战略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电信企业,解释结构模型,竞争力评价

参考文献

[1]叶生洪, 谢军.电信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和途径[J].科技管理研究, 2004, (5) :50-51.

[2]汤水林.电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想[J].价格月刊, 2006, (11) :33-34.

[3]朱金周.电信竞争力—评价与对策[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6.

[4]彭云飞, 马超群.电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经济与管理, 2005, 20 (7) :56-59.

[5]陈薇薇, 甘蕾.我国电信企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 (4) :123-126.

[6]汪应洛.企业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4.

[7]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9

公司治理问题起源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 (1932) 发表的《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认为, 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一致。科克伦和沃提克 (1988) 认为, 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管、股东、董事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问题。斯坦福大学的钱颖一 (1995) 认为,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 用以支配若干在公司中有重大厉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 (股东和贷款人) 、经理人员、职员之间的关系, 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如何配置和形式控制权;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杨瑞龙、周业安 (1997) 认为,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一套治理企业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朱天 (1998) 提出, 公司治理机制所要解决的是由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造成的“代理人问题”。

综上可知, 公司治理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 不同的学者对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界定。笔者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管构成, 它的建立是为了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带来的代理问题, 通过制度安排, 来协调投资人、债权人、高管、职员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Lipton和Lorsch (1992) 通过研究指出, 董事会最好的规模为8-9人, 最大不宜超过10人, 否则, 董事会就会变得缺乏效率。国内学者李常青、赖建清 (2004) 认为, 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上年度的ROE、EPS存在负相关关系, 董事会会议对公司ROE、EPS下滑的一种反应。李维安、牛建波 (2004) 通过研究认为:我国经理层普遍存在报酬水平难以体现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激励不足的现象, 这些现象将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及企业的竞争力。蔡月锋 (2006) 认为:公司股权的相对分散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有明显的正的相关关系;董事会和高管的报酬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董事会的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外部治理方面, 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而资产负债率与托宾Q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竞争力关系实证研究

(一) 样本来源和样本说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沪深两地的50家上市公司中, 样本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网。选取的是2008年度上市公司年报的数据, 有些数据为间接计算所得。

(二) 变量选取

选取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指标包括: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会的规模、股权结构、高管的薪酬、产权比率。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指标包括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反映公司成长能力的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 具体说明如下:

1.公司绩效

利用流动资产周转率和税前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公司绩效, 分别用Y1和Y2来表示。流动资产周转率等于销售收入除以平均流动资产, 其中:平均流动资产= (年初流动资产+年末流动资产) ÷2, 该指标反映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 周转速度快会相对节约流动资产, 等于相对扩大资产投入, 增强企业盈利能力。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等于3年税前利润增长率之和÷3。

2.董事会会议次数和董事会规模

董事会会议次数代表了董事会日常工作情况, 反映了董事会的工作强度, 以X1表示董事会会议次数;以董事会的人数来衡量董事会的规模, 用X2来表示。

3.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是影响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变量, 以CR1表示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以CR2表示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这个数值越大, 说明公司的股权在前十大股东中分配相对平均, 这有利于股东之间权力的制衡和公司绩效的提高。

4.高管薪酬

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会影响他们工作地积极性, 由于自利行为的存在, 高管的行为会偏离公司目标, 对公司的绩效也会产生影响, 本文X3来表示公司高管薪酬。

5.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反映企业的外部治理状况, 本文用X4来表示。产权比率等于企业的负债总额除以股东权益。企业若举债经营, 但是全部资本回报率有可能小于借款利率的情况下, 由于企业经营者自利行为的存在, 会是经营者选择比较稳健的财务结构, 而不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

(三) 研究方法

统计计算运用的是SPSS统计软件, 建立两个多元的线性回归方程, 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被解释变量流动资产周转率和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和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拟合, 并采用标准参数检验 (T检验和F检验) 来确定其相关显著性。

构造回归方程如下:

Y1=A+A1X1+A2X2+A3CR1+A4CR2+A5X3

Y2=B+B1X1+B2X2+B3CR1+B4CR2+B5X3+B6X4

(四) 实证分析结果及说明

得回归方程:Y1=-5.412+0.079X1+0.133X2+0.08CR1+0.063CR2+ (3.77E-008) X3

由表1可知, 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 其显著性0.044<0.05, 说明该方程整体起到足够的解释作用。从方程的各个解释变量来看, 除了常数项、CR1、CR2指标以外, 其他指标T检验概率值均大于0.05, 说明其他解释变量对流动资产周转率的解释不显著。

得回归方程:Y2=98.432+9.423X1+7.234X2-3.017CR1-2.99CR2- (1.8E+005) X3-2.927X4

从表3可以看到, 回归方程F检验值为2.684, 显著性0.028<0.05, 说明该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 解释变量整体的解释效果尚可。从回归方程系数的T检验来看, 只有X1、X2、CR1、CR2指标表现出显著性, 其余变量的系数显著性均大于0.05, 对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

(五) 实证分析结论

1.董事会会议次数

从表2可以看出: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流动资产周转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不是很显著;而表4却表明董事会会议次数与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并且该变量对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的解释作用比较显著。当然, 这并不是说, 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 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就越高。显然, 这种情况是不合理的, 董事会会议次数要适度, 但又不能太少, 否则, 该有的沟通没做好, 矛盾也没解决, 白白浪费人、财、物, 这样对公司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董事会规模

从表2可以看出:董事会规模与流动资产周转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不是很显著;但从表4可以看出:董事会规模与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成正相关关系, 且该变量对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的解释作用比较显著。通常人们都会认为:一个臃肿繁杂的组织, 无论其是赢利的还是非赢利的, 势必对其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 这种情况更是应该避免。董事会规模的大小, 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运营和成长, 规模大了, 公司的决策很难达成统一;规模小了, 又极容易造成一边倒得现象, 极大的打击管理者的积极性。因此适当的董事会规模对公司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3.股权结构

CR1表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CR2表示第二大股东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从表2可以看出:这两个变量与流动资产周转率都是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并且这两个变量的解释作用都比较显著, 但CR1的解释作用要明显强于CR2的。这也说明了股权集中度越大, 越有利于公司资产的运营, 但同时, CR2指标也说明了股权的分散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资产的运营也有一定得作用。从表4可以看出:CR1、CR2这两个指标与三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并且这两个变量的解释作用也比较显著。但这也说明了股权过度集中或者股权过度分散对公司的成长是不利的。

4.薪酬激励

从表2可以看出:高管薪酬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该解释变量的解释作用并不显著。这个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向管理者提供高薪酬, 可以使他们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一致, 提高公司的资产运营水平, 进而提高公司绩效;从表4得知:高管薪酬与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呈负相关关系, 但并不显著。

5.产权比率

从表4可以看出:产权比率与3年税前利润平均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但产权比率的解释作用并不显著。产权比率实际上是资产负债率的一个变形, 但它们的经济内涵是一样的, 都在试图解释公司举债经营的程度, 或者说公司假若被清算了, 债权人有多少保障, 因此, 产权比率越大, 说明公司举债经营的程度就越高, 公司的财务风险就越大, 公司在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破产的几率就越大, 那么这所带来的经营成本就越高, 利润也就越少。

参考文献

[1]钱颖一.企业的治理机构改革和融资结构改革[J].经济研究, 1995, (1) .

[2]杨瑞龙, 周业安.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共同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 1998, (1) .

[3]朱天.公司治理、国企改革与制度建设[J].经济研究, 1998, (1) .

[4]李常青, 赖建清.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J].金融研究, 2004, (5) .

[5]李维安, 牛建波.中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治理评价与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9) .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10

1. 价值链模型

塑料燃油箱企业中价值链的差异化驱动因素包括规模-产能或产品销量等;学习-组织重复价值活动中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技能;生产能力应用-组织的生产设备、生产人员等的效率;链内协同-价值链内的各类价值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纵向协同-顾客和企业、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横向协同-其他企业与本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内部政策-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和运营方针;时机选择-组织在不同的运行时间进行各类价值活动的调整;地理位置-企业的地理位置对组织的运输成本等造成的影响;政策法规-国家和行业对塑料燃油箱行业的规范。

塑料燃油箱企业的价值活动在企业实际运营中, 有些活动是同方向作用的, 起到了促进效果, 但另一些活动是相反方向的, 作用可能会相互抵消或减弱, 如何利用相同方向的价值活动为公司创造效益和突出差异化, 如何避免相反方向的价值活动作用相互抵消是值得企业思考的。因此, 保证价值活动的一致性和持久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价值活动的一致性

有关研发的价值活动:雇佣有类似产品研发经验的人员, 培养已有研发和技术人员的技能, 积极调研国际上先进的研发设备和前沿科技。应用符合中国市场的技术, 配合中国对设计开发塑料燃油箱的政策法规。安排国际先进技术的培训, 积极参与技术方面的研讨会, 并和企业内部其他人员分享交流以提高公司整体对研发价值活动的认知和重视。

有关质量的价值活动:根据国家的强检要求, 建立企业的质量体系, 从原材料采购、塑料燃油箱生产到产品出厂都应有严格的质量检验程序和有效的处理方法。同时, 也不能忽视产品的售后质量的跟踪反馈。向全体员工宣传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提高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建立对原材料采购的进厂检验标准, 从源头上把关, 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 在塑料燃油箱的生产过程中安排质检员随时巡场, 及时发现操作中的违规行为, 对成品进行多项质检和处理, 弥补质量漏洞。

有关人力资源的价值活动:建立人事规章制度, 使公司在良好的运行环境下成长, 更能发挥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合理的人员聘用制度、员工转岗程序以及人员晋升制度, 来保证招聘到适合塑料燃油箱企业运营的人才并能留用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为员工提供到企业内外部培训的机会, 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 同时能激励员工和保持企业忠诚度。

有关市场营销的价值活动: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 维护好已有的顾客群的同时开发新的顾客群, 运用有效的营销方法吸引潜在顾客。企业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动不断调整营销策略, 以保证企业的营销沿着战略目标的方向进行。加强对有关塑料燃油箱产品的政策法规的重视, 避免在销售中出现违规行为的发生。

有关物流的价值活动:原材料采购和塑料燃油箱成品发货到汽车厂商都涉及到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的选择, 优化运输路线可以为企业节省原材料到厂、成品到达顾客的时间和降低运输成本, 选择正确的运输方式能够保证塑料燃油箱在运输途中不被损坏、保证质量, 同时也能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

(2) 价值活动的持久性

战略配合度方面:如果企业应用的战略是差异化, 那么企业的价值活动应符合企业进行差异化的战略步奏。企业在研发和设计塑料燃油箱产品时就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汽车企业进行生产和销售。

市场需求度方面:目前市场上的汽车企业对塑料燃油箱的需求主要关注价格和质量两个方面, 企业应在不影响成本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的提高产品质量。另外, 积极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 寻求更优的物流线路和方式来压低成本, 从而在保证一定利润的前提下降低价格。改善价格和质量中的不利因素, 来迎合当前市场的需求。

环境适应度的方面:国家对塑料燃油箱行业有质量等方面的特殊规定, 企业应配合国家的质量要求制定企业内部的质量规范。在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方面, 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国情, 制定出适应中国经济的营销策略。

二、争战略的资源能力构建

1. 竞争战略的战略资源识别与提升

资料来源:本文作者

固定资产的资金基础:塑料燃油箱企业的大型机械手和实验设备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 其中还有顾客的模具投资需要分摊回收, 因此, 资金的数量和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应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 合理使用延长使用寿命, 准确估算折旧期间和折旧额。推动顾客一次性支付模具费用的模式, 特别是新顾客, 以免发生无法回收模具费的情况。

技术专业人员:虽然塑料燃油箱的生产主要是应用机械手, 但更重要的是前期对于塑料燃油箱的设计和研发, 以及后期的试验测试。企业应联合集团和其他子公司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以及企业外部技能培训, 使研发和设计人员保持技术的先进性, 使设计的产品适应性更强。另外, 还应在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时侧重对其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考核, 同时, 工作中注重培养技术人员的多种技能。

企业文化:每个组织的运作是组织成员遵循着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应建立有积极作用的企业文化来影响员工的行为、引导员工价值观、让员工认可企业的社会能量, 从而使员工自愿且主动的为企业服务、和企业一起成长。并不断吸收认可企业文化和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员工共同开拓企业的未来。

产品设计:塑料燃油箱的设计适合度和合理性是顾客选取供应商的重要依据, 企业应加强技术团队的专业技能和国际上前沿的技术知识的学习。逐步配备先进的设计设备和实验设备, 使设计出的产品能够更精准的符合汽车底盘的要求, 并研发出能够进一步降低渗透性的产品。

员工的创新意识:加强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企业保持活力和与时俱进的源泉, 拥有不同类型人才的企业可以在经营理念、研发产品、组织运营、产品推广等方面具有创新探索的意识和能力。企业应进一步发挥创新能力增加产品及整个企业的差异性, 使其在行业中处于具有标杆作用和影响力的地位, 以此吸引更多的顾客。

品牌认知度和产品口碑:品牌和口碑是组织的无形资产, 其中品牌效应、产品认可度、市场口碑等都是企业拓展市场的基础。企业应充分利用品牌优势, 加强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建立针对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

2. 竞争战略的核心能力识别与提升

品牌推广能力的提升对策:汽车企业对塑料燃油箱的需求重点通常在价格和质量上, 企业在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的同时应加强对产品高质量的宣传, 在市场上树立起高质量的品牌形象。运用汽车市场中有影响力的项目作为成功案例引发口碑效应, 吸引潜在顾客。

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的提升对策:提升销售团队的业务技巧, 针对不同“国籍”的汽车企业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和销售方式进行产品营销。组织其参加商务礼仪和沟通能力等培训来拓展视野, 定时召开不同区域的销售团队交流会以互相学习。积极参加汽车企业组织的供应商大会、峰会、新产品推介会以收集第一手信息, 并且还能增进与顾客的相互了解。

公关能力的提升对策:积极配合政府在节能减排政策上的号召, 企业在产品宣传中可以适当增加环保的诉求点, 有选择的参加政府组织的有关汽车环保的公益活动。加强与其他企业的日常交流, 维系好与行业内外企业的关系, 避免恶性竞争, 从良好的关系中实现互惠。

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对策:各部门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分别制定部门级的危机预测方案, 时刻监控企业运营中可能发生的危机并及时处理。公司制定整体的危机管理策略, 对于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有计划的逐步解决, 防止事态扩大, 借鉴国内外的经典案例, 结合企业具体的危机事件进行管理。

质量管控能力的提升对策:企业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进一步细化, 使公司的每个员工, 每个岗位都清楚的了解自己应对提高质量作出怎样的贡献。组织质量小组对生产线上的工位做不定时突击检查, 发现质量缺陷或违规操作及时制止并给予警告, 对于情节严重或是重复发生的, 给予当事人一定的惩罚并公示, 同时进行后续跟踪检查。对于顾客发现的质量问题, 应高度重视, 彻查到底, 并及时回复顾客且明确解决方案。

产品设计能力的提升对策:应加强和集团以及其他分公司的设计交流, 分享技术成果, 这不仅可以节省成本, 还能提前得到其他地区的市场对于新型产品设计的反馈。对于新型的产品设计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 应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市场发展空间而定, 并对前期的调研工作做详细的分析后再实施。

售后服务能力的提升对策:制定售后服务跟踪记录, 不仅能持续提供服务到顾客满意, 而且还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规定不同类型的售后服务反馈的时间, 规范服务的标准性和统一性, 使不同地区的服务保持一致, 让顾客在不同地域的分公司能够提前预知服务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价值链中各类价值活动进行系统研究, 得出各类驱动因素, 制定相应的构建价值链的对策。进而对企业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进行分析, 得出企业的战略资源和核心能力。鼓励企业创造差异化条件, 建立企业区别于行业中其他公司的差异化方案, 并在制定竞争战略的过程中兼顾细分市场的特点、国家的环保政策以及塑料燃油箱的产品特殊性。

建设企业文化 培育企业竞争力 篇11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分析

1.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获胜,并取得成功。这就需要能够有效的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文化通过调整员工的内部心理感受,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为企业的员工提供核心价值观念,将企业的重要价值目标呈现给员工,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并能够激发员工向同一个方向努力,能够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文化是企业活动的粘合剂,能够把员工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可以有效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加强对企业的认同,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通过企业能够塑造他们的工作个性,通过感受企业文化,员工可以有效融入到企业的大家庭中,引导员工树立起以企业为家的精神,提升他们对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十分明显,能够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动态的、积极的正确方向。

3.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培养了员工的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创造能力,能够有效把员工渴望成功的欲望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准则,成为激励企业员工奋发向上的动力,把企业的目标作为员工自己的奋斗目标。它一方面能够把广大员工的潜力发掘出来,提升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之服务于企业共同的目标;另一方面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促使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念。

4.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与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正确导向,能够有效对企业发展做出长远的规划,对于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能够起到一种限制和约束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免疫”功能。通过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提高员工的自我免疫能力,使员工明确企业的工作意义和方法,促进企业良好的发展。

塑造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自觉行为

建立平等的企业管理制度,促成企业的价值观、精神观的形成,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的强制性与约束力,在加强企业管理过程中,主动导入企业文化概念,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牢固树立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意识,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的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运用企业文化,促使企业的管理走上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运作轨道,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管理文化”,培育员工自觉的工作行为。

2.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理念

企业员工的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企业的每一项经营战略的实施、每一件高质量的产品都是全体员工的有效工作的结果,通过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需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引导员工应该做的诚信、主动,树立以客户为上的目标,增加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理念,增强工作的责任心。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提升员工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3.以员工满意为核心,注重员工的主体地位

在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员工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注意吸收员工长期以来在实践中创造的特色文化原料,并注意对这种文化原料的发展,不断升华员工在工作中的创新点和双光点,不断充实企业文化的发展,在提出和形成企业文化关键要素的过程中走群众路线,将企业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

结语

企业文化要有所发展,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经营的变化,有效地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适应市场的发展与竞争,始终成为具有蓬勃生机的、与时代紧密相联的、内容丰富饱满的,能够有效的推进企业发展的机制。

企业结构竞争力 篇12

家族企业是指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 家族成员出任企业主要领导职务的企业。作为一种企业形式, 家族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据《家族企业》杂志保守估计, 家族所有或经营的企业占全世界企业的65%~82%, 世界五百强中有50%是由家族企业所有或者经营。在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 采取家族式管理的家族企业也很多。一项对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250个市、县、区的1 947家私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 中国私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从资产上看, 51.8%的企业为业主独资企业。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 业主本人投资占投资总额的82.7%, 而所有其他投资者中, 有16.8%是业主的亲戚。从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发展来看, 一方面, 家族企业不断兴起, 迅猛发展, 经济地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在家族企业中又容易出现创业者陷阱、家族成员内耗、“空降兵”的怅然离去、传承陷阱、中小股东被掠夺等现象。本文以上市家族企业为样本, 从行业竞争程度入手, 考察了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资本结构下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绩效差别, 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假设、数据准备与模型构建

(一) 提出假设

基于文献研究, 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

假设2:在非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差别。

假设3: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

假设4:在非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

假设5: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负债内部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负债内部比例, 即企业内部流动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采用负债内部比例, 意欲验证同一行业中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借款选择行为是否影响企业绩效。

(二) 数据来源

研究样本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A股并且只发行A股的家族上市公司。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中国现实情况, 将家族上市公司的选择标准定为: (1) 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归属自然人或者同一家族; (2) 最终控制者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上市公司的, 必须是第一大股东; (3) 必须有家族中两人担任公司部门经理职务。

控股比例的选取标准为: (1) 同一家族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20%及以上; (2) 同一家族中担任上市公司高层领导者的 (董事长或者总经理) , 股份比例为10%以上。

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年报和锐思、wind数据库, 对上市公司进行筛选。通过查阅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 最终确定样本数为318家 (剔除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以及ST、PT上市公司) 。318家家族上市公司中, 185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43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样本的行业分布情况 (见下页表1) :

由下页表1可以看出, 中国上市家族企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 占样本上市公司总量的69%。在行业的选取上, 分别选取制造业、地域性较强的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借鉴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方法, 将“企业数目”、“赫芬达尔指数 (HHI) ”两指标作为市场竞争程度的替代指标。HHI=∑ (Xi/X) 2。其中, Xi为企业i的销售额, X=∑Xi。赫芬达尔指数越小, 市场竞争强度就越大;反之亦然。经计算, 制造业企业数为1186, 赫芬达尔指数为0.007。批发零售业的企业总数为109, 赫芬达尔指数为0.104。社会服务业的企业数为49, 赫芬达尔指数为0.1337。由此判断, 制造业属于竞争程度最为激烈的行业, 批发零售业其次, 社会服务业最低。

(三)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选取如表2所示变量。研究不同行业中绩效变量与企业性质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考虑虚拟变量和实变量共同影响结果, 建立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三、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中国家族上市公司在不同行业竞争水平下的绩效及资本结构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 描述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 计算各行业变量的均值, 在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间进行比较。结果 (如表3、表4、表5所示) :

由表3可以看出, 在制造业中: (1)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在绩效指标OPE、ROE的均值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非家族企业在上述两项指标上都为负数。初步验证假设1, 即, 在竞争激烈的行业, 家族企业要比非家族企业绩效表现的更好。 (2) 绩效指标TAT的均值差别不大, 说明家庭与非家庭企业用资产创造收入的效率没有太大差异。 (3) 自变量DAR均值的差异明显,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低于非家族企业近20%。说明, 在资本结构方面, 家族企业更加趋向于保守, 也表明家族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更强。另一自变量DF, 即流动负债同资产的比,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均值相差不多。说明企业在用资产保障流动负债的偿还上都比较谨慎。

由表4可以看出, 在批发零售业: (1) 绩效指标OPE、ROE和TAT的均值相差并不大。比较符合中国批发零售业现状。 (2) 自变量资产负债率DAR的均值差别较大, 家族企业小于非家族企业。

由表5可以看出, (1) 社会服务业的竞争程度远低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OPE均值也显著高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2) 社会服务业的绩效指标ROE, 家族企业显著低于非家族企业。在中国, 非家族企业的上市主体为国有企业, 特别是在社会服务这样的垄断性行业, 家族企业的ROE显著低于非家族企业, 某种程度上说明非家族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 (3) 自变量DAR、DF的均值, 不同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家庭与非家族企业差异不大。

(二) 回归及检验结果分析

分别对各个行业进行回归。

1. 制造业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 (如表6、表7、下页表8所示) :

注:*.表示在0.05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

由表6、表7、表8可以看出, 在竞争程度激烈的制造业中, OPE同虚拟变量是否是家族企业QYXZ及QYXZ同资产负债率DAR的乘积在5%的水平下显著。OPE同控制变量总资产TA和总收入TI在1%的水平下显著, 且模型通过了F检验, R2适中。

净资产收益率同虚拟变量QYXZ、及虚拟变量同资产负债率DAR、流动负债比率DF的乘积都不显著, 且模型没有通过F检验。净资产收益率同是否是家族企业没有关系。

总资产周转率同虚拟变量QYXZ在5%的水平下显著, 同QYXZ与另外两个自变量资产负债率DAR和流动负债比例的乘积不显著。模型F值较高, 通过F检验。R2为0.6173, 在三个方程中最高, 拟合优度最好。

2. 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回归结果

鉴于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的样本数远低于制造业的样本数, 且根据前文这两个行业市场竞争程度相差不大的分析结果, 为便于计算, 将两个行业合并一起回归。回归结果 (如表9、表10、表11所示) :

表9、表10、表11列示了三个因变量主营业务利润率OPE、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周转率TAT与各自变量的关系。

OPE模型中, 仅有常数项在1%的水平下显著。QYXZ系数在10%水平下显著。其他自变量系数都不显著。R2值也较小, 仅为0.456。模型整体没有通过F检验。

净资产收益率ROE同主营业务利润率OPE的情况类似。模型系数都不显著, R2值仅为0.403, 模型F值为0.403, 没有通过F检验。

总资产周转率TAT模型中的几个自变量的系数也不显著。控制变量总资产TA模型R2值为0.516, 较小, 但模型整体的F值为27.659, 通过F检验。

四、主要研究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 在竞争程度激烈的行业, 家族企业的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假设1得到验证, 即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绩效要优于非家族企业。 (2) 在非竞争性行业, 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的绩效差别不大。在选取的非竞争性行业批发零售业和社会服务业中, 三个绩效指标都不显著。假设2得到了验证, 即在非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没有明显差别。 (3) 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同企业的绩效负相关。三个绩效指标中, 主营业务利润率OPE同家族企业资产负债率在5%的水平下成负相关关系。而另外两个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总资产周转率TAT的模型中, 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系数不显著。可能与数据粉饰有关。另外, 企业主营业务利润转化到净利润的过程中, 因涉及到财务费用这个与资产负债率相关的指标, 从而可能抵消部分负相关, 造成主营业务利润率同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而净资产收益率却没有相关关系。假设3部分得到验证。 (4) 在非竞争行业中, 所选取的绩效指标都不显著, 说明家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假设4得到验证。 (5) 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选择负债方式与企业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家族企业选择的负债方式, 对企业绩效没有影响。否定假设5。

摘要:基于上市公司样本, 研究不同行业竞争程度、不同资本结构情况下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绩效的差别。在竞争性行业中, 家族企业绩效优于非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的负债率与家族企业绩效负相关。

关键词:家族与非家族企业,资本结构,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陈凌.信息特征, 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经济研究, 1998, (7) :27-33.

[2]王宣喻, 李新春, 陈凌.资本合作与信任扩展:一个跨越家族的创业故事——广东华帝集团案例[J].管理世界, 2006, (8) :113-125.

上一篇:金属物体探测定位器下一篇: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