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制造企业

2024-09-30

钢结构制造企业(精选12篇)

钢结构制造企业 篇1

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集中型企业,其生产过程中间接费用的耗费较大,人工费用消耗也占据一定的比重。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以材料总量、人工总量、机器工时为基础的成本费用分配方法,显然与企业实际生产经营决策出现脱节,难以对产品成本进行准确计算和对产品定价加以决策。而作业成本法作为管理会计创新发展的产物,其在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作业成本法在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中应用的意义

(一)满足技术变革的发展需求

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技术变革速度的不断提升、 日渐复杂也让企业管理部门不得不注重控制、规划、协调以及交流等职能,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运用的必要性不断增加。 管理会计系统和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的技术变革和生产经营适应性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 其中技术变革将会对成本控制规划、 计算系统、年度绩效评价以及衡量、制定转移价格以及改进会计信息系统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 在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经营环境逐渐复杂的影响下, 企业规划安排所用的时间也逐渐缩短。因此,对经营业绩的预算、 衡量以及评价存在较多的困难, 技术带来的冲击也是产品市场、 设备制作经济寿命缩短的一个主要诱发因素, 这也会从根本上加剧整个市场的竞争, 并让企业生产方式、组织规模、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出现变革。

(二)实现制造模式的不断革新

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目前已经进入到“集成制造”发展阶段,新时期环境出现的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综合在一起, 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在对资源计划进行制定时, 要能够从供应链发展角度出发, 拓展企业管理信息集成的深度以及广度, 从而保证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在变化迅速的发展环境下, 更好地交换以及掌握全面有效的信息,保证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这要求有关部门能够提供准确、 及时的成本信息, 为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在复杂的大环境下寻找更多的机会来对企业发展风险加以规避, 并做好相应的战略调整,保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够实现均衡运作, 提升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素质能力,保证达到企业盈利能力、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实现战略与价值管理系统的有效结合

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所实施作业基础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能够坚持顾客的导向作用, 通过对作业成本信息优化流程的利用来对作业方式加以改进, 并寻求成本较低的价值创造途径。 目前企业竞争大都集中在内部流程层面, 而企业流程则大都是由各个作业构成, 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流程的基石,其成本管理也就是价值管理。作业涉及到较多的资源消耗, 而资源消耗会产生成本费用, 这对于了解企业价值创造大小、提升绩效、作业环节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发展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优势

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对其生产以及经营活动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并且会对其管理措施产生相应的作用。 这就需要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要能够积极探索出更适合其生产发展、经营的方法和模式。

二、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条件

(一)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的影响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政企不分的现象,企业内部所建立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经理层以及监事会形成了互相制衡、互相依赖的治理结构。 企业不同生产要素需要达到流动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在资产兼并、收购、破产、联合的作用下,通过经营者的选择、再选择,劳动者的合理流动保证对企业结构加以优化,提升自我竞争力。改变传统生产要素出现的封闭呆滞、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现状,这种发展环境下,改革之后的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现状, 需要形成主动积极的成本管理意识, 从而保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提升,让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选择成本管理方法。

(二)企业内部管理的顺利实施

现代企业制度影响下的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在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开始选择先进的技术, 并对旧的机器设备加以改造, 从而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之上提升劳动生产率。所以,企业创立全自动化的作业生产车间,让企业选择全面质量管理和先进生产方式成为可能,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也为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能。

(三)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成本管理显得较为突出。 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都在积极寻找满足自身发展的成本控制方法,作业成本法正好适应这种要求。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之间存在联系和区别,其主要优势就是对间接费用加以控制,作业成本法因其业务“相关性” 将大大提升成本信息的精确度。 在会计教育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多层次会计教育及实践,让财会人员素质得到提升,并让会计人员能更好地掌握作业成本的方法,也为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必要的保证。

三、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

(一)作业成本法判定标准

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 能够为管理层做出各项决策提供更全面系统精准的成本信息, 从而保证企业的控制和决策能够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基础之上, 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但是,作业成本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内部和外部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考虑, 通过使用科学有效的分析才能够保证成本法的顺利实施。 企业是否适合使用作业成本法需要从以下因素进行分析和考量:

1.成本变化潜力分析。 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成本系统扭曲指数和成本变化潜力与是否选择作业成本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 结合美国IMA研究所得结果来分析,将近有70%选择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成本要高于行业平均发展水平;近40%的未选择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成本要高于同行业平均发展水平。 而且,产品种类复杂程度、生产程序复杂程度、 产品产量差异和成本变化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2.成本信息决策有用性分析。 虽然存在较大成本变化潜力的企业也并不一定必然选择作业成本法, 其决定因素就是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 竞争优势、 定价等生产决策中所使用的成本信息是否会对决策产生帮助。 成本信息对于决策越具有效果, 则选择作业成本法的可能性就越大。

3.已有的信息系统运用基础。 目前的信息系统状况也会对作业成本法是否使用产生影响, 其信息系统的充分性和是否采用作业成本法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 信息系统条件不充分可能会对作业成本法产生直接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种,首先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会占据企业较大的资源和时间比例;其次,作业成本法和其他成本系统相比较, 对于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组织规模。 组织规模存在的差异一般体现在物力、人力以及资金、公司空间所表现的分散性上面。对于形体大小、批次大小、原材料、复杂程度等各种属性不同的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而言,所用的作业成本法从根本上降低了整个企业的成本潜力,也能够为公司提供更多有效的决策信息,信息软件条件或者系统越充分,越能够保证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实施。而且组织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

(二)作业成本法在钢结构加工制造企业的推广和运用措施

1.通过宣传来获得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的认可。 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能够认同是作业成本法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我国钢结构制造企业对于作业成本法存在的认同和国际认同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只有获得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的认同, 才能够保证该种成本管理方法得到顺利地实施, 并为成本管理创新提供先天的优势条件。 在所有企业中推广ERP或者内部控制, 高层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对于项目的成功性有着直接的影响,高层领导认可则能够为项目实施分配提供更多的资源, 还能够协调其他部门之间形成紧密的协调。 所有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其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因此, 要能够通过专业人士的智慧来解决相应问题。 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中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对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有着一定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2.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工作水平。只有实施现代化管理方案, 才能够对费用产生的各种区域环境加以划分,并对费用产生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判断,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够对成本管理和成本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作业成本法从一定意义上来分析,属于全员工程。 由于作业成本要能够明确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 成本核算体系在实际设计、收集基础数据、行动改善方面需要全员参与其中。

3.做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 复合型专业人才作为成本管理和核算的重要参与力量, 需要能够加大对生产工艺流程、 钢结构产品性能设计的了解,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也要掌握成本相关知识, 培养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 从而为作业成本法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宁亚平.作业成本法适用条件调查研究[J].财政研究,2012,(03).

[2] .刘芳.浅析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与联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01).

[3] .张晓天.制造业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实例研究[J].企业经济,2009,(12).

钢结构制造企业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国家标准GB/T4754—2002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钢结构制造企业属于金属制品行业大类,涵盖的中类行业有金属结构制造业(包括建筑用金属结构、构件;金属桥梁结构、铁塔铁架、金属支柱、水闸);集装箱和金属包装物品制造业;金属丝绳及其制品业;建筑用金属制品业等。中国钢结构协会成员组成及行业管理属于该范畴。

第二条

随着我国经济建的发展,钢材的产量、品种、质量迅速提高,钢结构在工程建设中的用量越来越多。钢结构制造企业无论是数量和规模均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大、中、小型各类钢结构制造企业数千家之多,承担着上千万吨钢结构和钢制品的加工制造任务。这些企业分布在建设、铁道,交通、通讯、石化、冶金、能源、机械、船舶等行业,已经形成新型制造业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条

中国钢结构协会是经国家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跨行业、跨学科的全国性社会经济技术团体。协会遵循国家关于加强行业管理精神和国际惯例,为维护企业利益和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规范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扩大与国外同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在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参照国外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和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对中国钢结构协会成员和中国境内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开展资质等级评定。

第四条

本规定目的是正确引导我国钢结构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避免同行业企业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使钢结构制造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人员配置、科学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允许承担的工程规模及技术难度等级等方面均有可以借鉴的资质等级标准。可作为工程项目业主选择钢结构制造企业的依据。

通过资质等级的评定,从总体上提高钢结构制造企业的整体水平并达到应有的基本素质,确保工程质量,促进钢结构制造行业健康发展。

第五条

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国资委、建委及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可推荐钢结构制造企业申报相应的资质等级,同时可作为行业准入或工程建设总承包资格的参考依据。第二章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的划分

第六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等级分为钢结构制造特级、钢结构制造一级、钢结构制造二级、钢结构制造三级,相应级别的钢结构制造企业,承担不同范围的钢结构加工制造任务。

钢结构制造特级企业:

可承揽相应行业所有钢结构的制造任务。业务范围包括高层、大跨房屋建筑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桥梁结构、高耸塔桅、大型锅炉刚架、海洋工程钢结构、容器、管道、通廊、烟囱、重型机械设备及成套装备等。

钢结构制造一级企业:可承揽相应行业重点钢结构的制造任务。业务范围包括高层、大跨房屋建筑钢结构、大跨度钢结构桥梁结构、高耸塔桅、大型锅炉刚架、海洋工程钢结构、容器、管道、通廊、烟囱等构筑物。

钢结构制造二级企业:可承揽一般钢结构制造任务。业务范围包括高度100m以下,跨度36m以下,总重量1200吨以下的桁架结构和边长80m以下,总重量350吨以下的网架结构,中跨桥梁(20m以下)钢结构和一般塔桅(100m以下)钢结构等。

钢结构制造三级企业:可承揽一般轻型钢结构的加工制作任务。业务范围包括高度50m以下,跨度24m以下,总重量600吨以下桁架结构,边长40m以下,总重量120吨以下网架钢结构、压型金属板及其它轻型钢结构加工制作任务。

(注:从事锅炉、压力容器、输电铁塔、电梯、吊车等同时应具有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生产许可、安全证书等。)

第七条

获得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的企业可承接有关钢结构的制造、来料加工和定型生产标准化产品。

第八条

企业各资质等级划分及评定标准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本行业企业及有关专家制定,在实施过程中将逐步修订完善。

第三章 评定办法及颁发资质证书

第九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评定委员会组成

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成立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秘书长或副秘书长任主任委员,成员包括建筑、桥梁、塔桅、锅炉刚架、管道、容器、造船、海洋建筑、装备等钢结构制造行业的专家。其任务是接受、审核钢结构制造企业申请的资质等级,向协会提交各钢结构制造企业的资质等级的审核报告。经协会批准发给资质等级证书。

第十条

在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由协会专家委员会及企业推荐专家共同组成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专家组。设立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主任、副主任领导下开展资质认证的日常管理工作。专家组具体负责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制定、修改和评审现场考评工作。

第十一条

根据钢结构制造企业提出资质等级的申请,在初步审查文件资料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成员赴申请企业实地考察,按照“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评审现场考评表”的内容逐项进行考核评定。考评结束后写出考评报告,送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审核。

第十二条申请资质企业经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审查合格、经批准后由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资质证书。资质证书有效期五年。有效期内发现严重违规、出现重大工程质量事故者,经评定工作委员会讨论通过取消、降低资质等级。

第四章

资质申请、审批及管理

第十三条

从事钢结构制造三年以上的企业,可直接根据标准规定向协会申请相应的资质等级,新成立的企业亦可根据规定申请相应的资质等发正式资质证书(五年期)、临时资质等级证(三年期)。

第十四条申请资质企业,须向协会提供下列资料一式三份:(一)钢结构制造企业申请表;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并盖企业印章);

(三)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技术、财务、经营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职称证书、身份证;

(四)企业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证书;(五)企业技术工人职业证书;(六)企业注册资本金证明;(七)质量保证体系认证书。

第十五条中国钢结构协会对企业的资质审批,应当从受理企业的申请之日起60日内完成并将审批结果通知到企业。

中国钢结构协会将批准的企业资质等级在国家正式出版的有关报刊、杂志及公众媒体上公告。

第十六条钢结构企业申请资质等级或者晋升资质等级,在申请之日前一年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协会将不接受申请:

(一)承接的钢结构制造构件及产品出现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企业;

(二)严重违反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三)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持证上岗的技术工种的作业人员未经培训、考核,未取得证书上岗,情节严重的;

(四)构件及产品未达到质量标准要求并没有履行保修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违反国家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情节严重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十七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条件符合资质等级标准,且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行为的,由中国钢结构协会颁发相应资质等级的《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统一印制。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出借、转让《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不得非法扣压、没收《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

第十九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在变更、晋升《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的同时,应当将原资质证书交回协会予以注销。

钢结构制造企业因破产、倒闭、撤销、歇业的,应当将资质证书交回协会予以注销。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中国钢结构协会对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实行年检制度。一般情况按照常规进行年检,特殊的根据需要由协会组织有关部门、企业、专家进行联合年检。

第二十一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一般年检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向协会提交《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年检表》、《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副本及其他有关资料,并交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二)协会收到企业年检资料后40日内对企业资质年检做出结论,并记录在《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副本的年检记录栏内。

第二十二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年检的内容是检查企业资质条件是否符合资质等级标准,是否存在质量、安全、市场行为等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钢结构制造企业年检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

第二十三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条件符合资质等级标准,且在过去一年内未发生本规定第十五条所列行为的,年检结论为合格。

第二十四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条件中,注册资本金、人员和经营规模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但不低于资质等级标准的80%,其他各项均达到标准要求,且过去一年内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行为的,年检结论为基本合格。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钢结构制造企业的资质年检结论为不合格:

(一)资质条件中注册资本金、人员和经营规模任何一项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的80%,或者其他任何一项未达到资质等级标准的;

(二)有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行为之一的。

第二十六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年检不合格或者连续二年基本合格的,应当重新核定其资质等级。新核定的资质等级应当低于原资质等级,达不到最低资质等级标准的,取消资质。

第二十七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连续三年年检合格,方可申请晋升上一个资质等级。新成立的钢结构制造企业连续三年年检合格可换发正式资质等级证书。

第二十八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升级,由企业在资质年检结束后两个月内提出申请,分批集中办理;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其他变更事项,应当随时办理。

第二十九条

降级或取消资质等级的企业,经过一年以上时间的整改,经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评定工作委员会审查确认,达到规定的资质标准,且在此期间内未发生本规定第十六条所列行为的,可以按照本规定重新申请原资质等级。

第三十条

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参加资质年检的钢结构制造企业,其资质证书自行失效,且一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资质;

第三十一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遗失《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应及时报告协会并在公众媒体上声明作废。

第三十二条

钢结构制造企业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等,应当在变更后的一个月内,到协会办理变更手续。

第六章 罚

第三十三条

涂改、伪造或者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的,吊销资质证书。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的,可以责令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三十四条

转让、出借《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责令改正,由有关部门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在行业媒体通告并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一)施工中偷工减料的,使用不合格的钢材、构配件和设备的,或者有不按照工程设计图纸或者施工技术标准施工的其他行为的;

(二)未对钢材、焊接材料进行检验,或者未对涉及结构安全的构件、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取样检测的;

(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六条

从事资质管理及评审的工作人员本着公正、公平、严肃、认真的态度开展,在资质审批和管理工作中严禁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违反工作纪律者,协会将给予警告直至除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由中国钢结构协会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暂行规定》自2005年9月1日起试行。

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等级标准(暂行)

钢结构制造特级企业资质标准

(1)企业注册资本金1亿元人民币以上。(2)生产规模(以三年平均制造量计)

钢结构年产量为5万吨及5万吨以上,包括网架、冷弯型钢、压型金属板及复合保温板等配套产品的产量。产品质量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要求。

(3)技术难度(具有下列三项以上钢结构制造经验)

高层钢结构、大跨钢结构、大型桥梁钢结构、大型塔桅钢结构、多层或高层钢框架结构、特种钢结构等。并具备全熔透焊,板厚≥100mm的焊接能力。(4)厂房及占地面积

工厂占地面积≥100000平方米,生产厂房面积≥50000平方米,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辅材专用仓库。(5)生产装备水平

1)圆盘锯、带锯,最小切断350mm 3台;

2)半自动气割机、开坡口专用机(粗糙度在200um以下)20台; 3)大型多头自动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等设备5台;

4)打孔机:摇臂钻床(¢40以上)、龙门钻床(¢40以上)、三向多轴钻床(H型钢用,¢30以上)、数控多轴仿形钻床等6-30台; 5)压力机(1000屯以上)、H型钢矫正机(板厚40mm以上)、板材矫正机(板厚24mm以上);4台;

6)端面加工机(锁口机)3台;

7)折弯机、弯管机、刨边机、剪切机

8-10台;

(6)焊接用设备机器

1)手动电弧焊机

(400A以上)20台; 2)半自动焊机

(500A以上)30台;

3)埋弧自动焊机、二氧化碳自动焊机、电渣焊机、实用机器手等12台; 4)恒温干燥器

(能控制350℃以下者)1 0台(便携式不计入); 5)交流碳弧气刨、直流碳弧气刨2台:

(7)桥式、龙门、塔式及其他起重机设备32吨以上6台; 15吨以上、5吨—10吨

18台;

(8)试验检验设备

1)万能试验机(60吨以上)、冲击试验机

各2台

(必须经过校准的); 2)超声波探伤仪

2台

3)磁粉探伤仪

2台

(或染色探伤仪)4)X射线仪

2台 5)温湿度计

5个

6)标准钢制卷尺

(30m以上者)

3个(计量部门保存一个、使用2个)7)膜厚计

(干湿膜)3个 8)高强螺栓轴力计

2-4台 9)扭矩测定器

2台

10)其它精密测定器(测量孔距、表面粗糙度)4台 11)经纬仪及水平仪

2-4台

(9)涂装用设备

1)除锈设备

抛丸机2-4台,手工喷砂机1-2台;

2)喷漆设备

喷漆泵6-8台,砂轮打磨机10-20台,空压机(9立方米以 上)2-4台。3)室内喷漆场地。(10)企业领导及技术管理工作者水平和能力

1)企业总经理或总工具有十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生产管理工作经历和高级职称,并重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2)企业有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人员不少于50人,其中具有工程系列职称的人员不少于30人,工程系列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20人,建筑、结构、机械、电气、材料等相关专业人员齐全。

3)企业建筑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中必须有15-20人具备钢结构施工图制作或审核能力。钢结构制作技术人员应具有板厚60mm-100mm以上焊接施工的实绩,掌握施工要领。

(11)企业有一支相对稳定并掌握钢结构制作技术的队伍,人数不少于400人,其中中、高级工占30%以上。

1)焊接技工(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具备焊工资格者),180-200人; 2)钢结构制作技工(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具备相应相应资格者)80-100人; 3)生产相关技工(放样、气割、冲压、矫直、涂装、组装、日常从事吊车作业的人员并取得相关资格者)80-100人;

(12)质量保证体系

1)IS09000体系认证,是否通过; 2)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建立; 3)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坚持执行; 4)专职质量管理人员6-10人; 5)专职质量检验员25-30人:

6)制作工艺卡及作业指导书实施情况;

7)安全组织机构健全,设立安全委员会主任主持工作。

(1 3)钢结构制作状况

1)钢材的保管及处理状况。来料验收,入库保管有否明确的制度和办法,材质、数量、型号,产品合格证等是否吻合,钢材使用状况有否记录等。

2)辅助材料的保管及处理状况。辅助材料包括焊材、高强螺栓、涂料等,妥善保管,分类存放,仓库环境适宜,3)螺栓孔加工及摩擦面处理状况,要符合施规范要求。

4)焊接作业状况。焊接材料选择正确,焊接机具选用适合、焊接工艺正确,焊接外观良好等。

5)外包加工件管理状况。外包单位人员数量、素质、装备均符合外包工作量的要求。外包加工合同契约齐全合法,加工精度和质保规定明确,成品件验收合格等。

6)出厂前产品的保管状况。构件和合格证妥善保管,仓库环境状况良好,构件出厂包装可靠,吊点标志明确。

7)产品质量状况。产品质量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50250—2001)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要求。

(14)环境管理状况

1)工厂内外物料堆放状况。钢材、辅料、半成品、成品堆放井然有序,废料弃置场地设置合理。

2)作业场地环境。操作间距适度,作业面清洁干净,作业环境良好(包括换气、照明等)。焊接烟尘防止对策,有机溶剂排放对策齐备等。

3)安全对策。安全通道确保,安全措施考虑周到,职工熟知安全知识,防止突发安全事故有对策等。

钢结构制造一级企业资质标准

(1)企业注册资本金2000万人民币以上;

(2)生产规模(以三年平均制造量计)钢结构年产量为1.2万吨及5万吨以下,包括网架、冷弯型钢、压型金属板及复合保温板等配套产品的产量。产品质量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或其它相关标准的要求。

(3)技术难度(具有下列二项以上钢结构制造经验)高层钢结构、大跨钢结构、大型桥梁钢结构、大型塔桅钢结构、多层或高层钢框架结构、特种钢结构等。并具备全熔透焊,板厚80mm的焊接能力。

(4)厂房及占地面积

工厂占地面积≥40000平米,生产厂房面积≥12000平米,尚需有一定数量的辅材专用仓库。

(5)生产装备水平

1)圆盘锯,带锯,最小切断350mm

2台

2)半自动气割机、开坡口专用机(粗糙度在200um以下)20台 3)大型多头自动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等设备2—4台

4)打孔机:摇臂钻床¢40以上)、龙门钻床¢40以上)、三向多轴钻床(H型钢用,¢30以上)、数控多轴仿形钻床等6-8台

5)压力机(400吨以上)、H型钢矫正机(板厚40mm以上)、板材矫正机(板厚24mm以上);2-3台

6)端面加工机(锁口机)2-4台

7)折弯机、弯管机、刨边机、剪切机

4-5台(6)焊接用设备机器

1)手动电弧焊机

(400A以上)1 0台 2)半自动二氧化碳焊机

(500 A以上)20台

3)埋弧自动焊机、二氧化碳自动焊机、电渣焊机、实用机器手等4台; 4)恒温干燥器

(能控制350摄氏度以下者)3台

(便携式不计入); 5)交流碳弧气刨、直流碳弧气刨

4台;

(7)桥式、门式、塔式及其他起重机设备32吨以上

4台;15吨以上、5吨—10吨

10台。

(8)试验检验设备

1)万能试验机(60吨以上)、冲击试验机

各1台

(必须经过校准的)2)超声波探伤仪

2台

3)磁粉探伤仪

2台

(或染色探伤仪)4)X射线仪

l台 5)温湿度计

3个

6)标准钢制卷尺

(30m以上者)

2个(计量部门保存一个、使用一个)7)膜厚计

(干湿膜)2个 8)高强螺栓轴力计

1-2台 9)扭矩测定器

l台

10)其它精密测定器(测量孔距、表面粗糙度)2台 11)经纬仪及水平仪

1-2台

(9)涂装用设备

1)除锈设备

抛丸机1台,手工喷砂机1台

2)喷漆设备

喷漆泵3-4台,砂轮打磨机6-8台,空压机(9m:㈦±)两台

(1 0)企业领导及技术管理工作者水平和能力

1)企业总经理或总工具有十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生产管理工作经历和高级职称,并重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2)企业有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人员不少于30人,其中具有工程系列职称的人员不少于20人,工程系列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10人,建筑、结构、机械、电气、材料等相关专业人员齐全。

3)企业建筑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中必须有15—20人具备钢结构施工图制 作或审核能力。钢结构制作技术人员应具有板厚80mm以上焊接施工的实绩,掌握施工要领。(11)企业有一支相对稳定并掌握钢结构制作技术的队伍,人数不少于150人,其中中、高级工占30%以上。

1)焊接技工(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具备焊工资格者),60—80人 2)钢结构制作技工(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具备相应资格者)30—35人 3)生产相关技工(放样、气割、冲压、矫直、涂装、组装、日常从事吊车作业的人员并取得相关资格者)30-35人:

(12)质量保证体系

1)IS09000体系认证,是否通过; 2)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建立; 3)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坚持执行; 4)专职质量管理人员2—3人; 5)专职质量检验员

8—10人; 6)制作工艺卡及作业指导书实施情况;

7)安全组织机构健全,设立安全委员会主任主持工作。(13)钢结构制作状况

1)钢材的保管及处理状况。来料验收,入库保管有否明确的制度和办法,材质、数量、型号、产品合格证等是否吻合,钢材使用状况有否记录等。

2)辅助材料的保管及处理状况。辅助材料包括焊材、高强螺栓、涂料等,妥善保管,分类存放,仓库环境适宜。

3)螺栓孔加工及摩擦面处理状况,要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4)焊接作业状况。焊接材料选择正确,焊接机具选用合适,焊接工艺正确,焊接外观良好等。

5)外包加工件管理状况。外包单位人员数量、素质、装备均符合外包工作量的要求。外包加工合同契约齐全合法,加工精度和质保规定明确,成品件验收合格等。

6)出厂前产品的保管状况。构件和合格证妥善保管,仓库环境状况良好,构件出厂包装可靠,吊点标志明确。

7)产品质量状况。产品质量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50250—2001)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要求。(14)环境管理状况

1)工厂内外物料堆放状况。钢材、辅料、半成品、成品堆放井然有序,废料弃置场地设置合理。

2)作业场地环境。操作间距适度,作业面清洁干净,作业环境良好(包括换气、照明等)。焊接烟尘防止对策,有机溶剂排放对策齐备等。

3)安全对策。安全通道确保,安全措施考虑周到,职工熟知安全知识,防止突发安全事故有对策等。

钢结构制造二级企业标准

(1)企业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2)生产规模(以三年平均制造量计)钢结构年产量为6千吨及1.2万吨以下,包括网架、冷弯型钢、压型金属板及复合保温等配套产品的产量。产品质量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或其它相关标准的要求。

(3)技术难度(具有下列一至二项钢结构制造经验)多层钢结构100m以下、跨度36m以下钢结构、跨度20m以下中小型桥梁钢结构、边长80m以下网架结构、高度1 00m以下中小型塔桅钢结构、多层钢框架结构、特种钢结构等。并具备全熔透焊、板厚≥40mm的焊接能力。

(4)厂房及占地面积

工厂占地面积≥20000平米,生产厂房面积≥6000平米,尚有一定数量的辅材专用仓库。

(5)生产装备水平

1)园盘锯,带锯,最小切断350mm以上

l台;

2)半自动气割机、开坡口专用机(粗糙度在200pm以下)1-2台; 3)大型多头自动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

1—2台;

4)打孔机:摇臂钻床(¢40以上)、龙门钻床(¢40以上)、三向多轴钻床(H型钢用)(¢30以上)、数控多轴仿形钻床等

4台; 5)压力机(200吨以上)、板材矫正机(板厚16mm以上)、H型钢矫正机(板厚32mm以上)2台;

6)端面加工机(铣床)l台;

7)折弯机、弯管机、剪切机

2-3台。

(6)焊接用设备机器

1)手动电弧焊机

(最大容量450A以上)6台; 2)半自动焊机

(最大容量600 A以上)15台;

3)埋弧焊机、二氧化碳自动焊机、电渣焊机、实用机器手等6台; 4)恒温干燥器

(能控制350~C以下者)2台

(便携式不计入); 5)交流碳弧气刨、直流碳弧气刨

2台:

(7)桥式、门式、塔式及其他起重机设备

15吨以上、5吨-10吨

4台。(8)试验检验设备

1)万能试验机(60吨以上)1台

(必须经过校准的并可委托)2)超声波探伤仪

l台 3)磁粉探伤仪

1台 4)温湿度计

2台

5)标准钢制卷尺

(30m以上者)2个

(:—量部门保存一个、使用一个)6)膜厚计

(干湿膜)

2个 7)高强螺栓轴力计

l台 8)扭矩测定器

1台

9)其它精密测定器,如测量孔距、表面粗糙度等

2台 1 0)经纬仪及水平仪

各l台(9)涂装用设备

1)除锈设备

手工喷砂机

2台 2)喷漆设备

喷漆泵

2-3台 3)砂轮打磨机

4-5台

4)空气压缩机(6立方米以上)1-2台

(1 0)企业领导及技术管理工作者水平和能力

1)企业总经理或总工具有八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生产管理工作经历和高级职称,并重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2)企业有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人员不少于20人,其中具有工程系列职称的人员不少于12人,工程系列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7人,建筑、结构、机械、电气、材料等相关专业人员齐全。

3)企业建筑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中必须有2-4人具备钢结构施工图制作或审核能力。钢结构制作技术人员应具有板厚40mm以上焊接施工的实绩,掌握施工要领。

(11)企业有一支相对稳定并掌握钢结构制作技术的队伍,人数不少于80人,其中中、高级工占30%以上。

1)焊接技工(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具备焊工资格者)30-40人。

2)钢结构制作技工(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具备相应资格者)1 5-20人。3)生产相关技工(放样、气割、冲压、矫直、涂装、组装、日常从事吊车作业的人员并取得相关资格者)15-20人(12)质量保证体系

1)IS09000体系认证,是否通过; 2)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建立; 3)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坚持执行; 4)专职质量管理人员1-2人; 5)专职质量检验员

4-5人;

6)制作工艺卡及作业指导书实施情况;

7)安全组织机构健全,设立专职工程师负责该项工作。(1 3)钢结构制作状况

1)钢材的保管及处理状况。来料验收,入库保管有否明确的制度和办法,材质、数量、型号、产品合格证等是否吻合,钢材使用状况有否记录等。

2)辅助材料的保管及处理状况。辅助材料包括焊材、高强螺栓、涂料等,妥善保管,分类存放,仓库环境适宜。

3)螺栓孔加工及摩擦面处理状况。要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4)焊接作业状况。焊接材料选择正确,焊接机具选用合适,焊接工艺正确,焊缝外观良好等。5)外包加工件管理状况。外包单位人员数量、素质、装备均符合外包工作量的要求。外包加工合同契约齐全合法,加工精度和质保规定明确,成品件验收合格等。6)出厂前产品的保管状况。构件和合格证妥善保管,仓库环境状况良好,构件出厂包装可靠,吊点标志明确。

7)产品质量状况。产品质量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要求。

(14)环境管理状况

1)工厂内外物料堆放状况。钢材、辅料、半成品、成品堆放井然有序,废料弃置场地设置合理。

2)作业场地环境。操作间距适度,作业面清洁干净,作业环境良好(包括换气、照明等)。焊接烟尘防止对策,有机溶剂排放对策齐备等。

3)安全对策。安全通道确保,安全措施考虑周到,职工熟知安全知识,防止突发安全事故有对策等。

钢结构制造三级企业标准

(1)企业注册资本金500万人民币以上。(2)生产规模(以三年平均制造量计)

钢结构年产量为3千吨及6千吨以下,包括网架、冷弯型钢、压型金属板及复合保温班等配套产品的产量。产品质量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或其它相关标准的要求。(3)技术难度(具有下列一至二项钢结构制造经验)

多层钢结构50m以下、跨度18m以下桁架钢结构、边长40m以下网架结构、12m以下中小型桥梁钢结构、50m以下中小型塔桅钢结构、多层钢框架结构、特种钢结构等。并具备全熔透焊、板厚≥20mm的焊接能力。

(4)厂房及占地面积

工厂占地面积≥5000平米,生产厂房面积≥2000平米,尚有一定数量的辅材专用仓库。

(5)生产装备水平1)园盘锯或带锯

一台

2)半自动气割机或开坡口专用机(粗糙度在200um以下)l台 3)打孔机:摇臂钻床(¢32以上)、龙门钻床(¢30以上)等l—2台 4)压力机(100吨以上)1台 5)端面加工机(铣床)

1台

6)折弯机、弯管机、刨边机、剪切机等

1-2台(6)焊接用设备机器

1)手动电弧焊机

(最大容量400A以土)2)半自动焊机

(最大容量500A以上)3)自动焊机 4)恒温干燥器

5)交流碳弧气刨、直流碳弧气刨(7)桥式、门式、塔式及其他起重机设备(8)试验检验设备

1)万能试验机

1台

2)超声波探伤仪

1台(可以用租赁的,但必须有合同数据表)

3)磁粉探伤仪或荧光探伤仪

l台(可租用)

4)温湿度计

2个

6)钢制卷尺

(30m以上者)2个

(计量部门保存一个、使用一个)

7)膜厚计

(干湿膜)

2个

8)高强螺栓轴力计

l台

(可租借,但必须有合同及数据表)

9)扭矩测定器

l台

(可租借,但必须有合同及数据表)0)其它精密测定器,如测量孔距、表面粗糙度等

1-2台

11)经纬仪及水平仪

各1台(可租借)

(9)涂装用设备

1)除锈设备

(手工喷砂机)1台

2)喷漆设备

喷漆泵

l台

3)砂轮打磨机

2-3台

4)空气压缩机

1台

(1 0)企业领导及技术管理工作者水平和能力

1)企业总经理或总工具有三年以上从事本专业生产管理工作经历和中级职称并重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2)企业有职称的工程、经济、会计、统计等人员不少于12人,其中具有工程系列职称的人员不少于7人,工程系列人员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不少于3人,建筑、结构、机械、电气、材料等相关专业人员齐全。

3)企业建筑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中必须有l—2人具备钢结构施I图制作或审核能力。钢结构制作技术人员应具有焊接施工的实绩,掌握施工要领。

(11)企业有一支相对稳定并掌握钢结构制作技术的队伍,人数不少于30人,其中中、高级工占30%以上。

1)焊接技工(必须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考试合格,具备焊工资格者)10—15人;

2)钢结构制作技工(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具备相应资格者)4—5人;

3)生产相关技工(放样、气割、冲压、矫直、涂装、组装、日常从事吊车作业的人员并取得相关资格者)4—5人。

(12)质量保证体系

1)IS09000体系认证,是否通过;

2)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建立;

3)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坚持执行;

4)专职质量管理人员1人;

5)专职质量检验员

2—3人;

6)制作工艺卡及作业指导书实施情况

7)安全组织机构健全,设立专职工程师负责该项工作。

(13)钢结构制作状况

1)钢材的保管及处理状况。来料验收,入库保管有否明确的制度和办法,材质、数量、型号、产品合格证等是否吻合,钢材使用状况有否记录等。

2)辅助材料的保管及处理状况。辅助材料包括焊材、高强螺栓、涂料等,妥善保管,分类存放,仓库环境适宜。

3)螺栓孔加工及摩擦面处理状况。要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4)焊接作业状况。焊接材料选择正确,焊接机具选用合适,焊接工艺正确,焊缝外观良好等。

5)外包加工件管理状况。外包单位人员数量、素质、装备均符合外包工作量的要求。外包加工合同契约齐全合法,加工精度和质保规定明确,成品件验收合格等。

6)出厂前产品的保管状况。构件和合格证妥善保管,仓库环境状况良好,构件出厂包装可靠,吊点标志明确。

7)产品质量状况。产品质量达到《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或其他相关标准的要求。

(14)环境管理状况

1)工厂内外物料堆放状况。钢材、辅料、半成品、成品堆放井然有序,废料弃置场地设置合理。

2)作业场地环境。操作间距适度,作业面清洁干;争,作业环境良好(包括换气、照明等)。焊接烟尘防止对策,有机溶剂排放对策齐备等。

锅炉钢结构制造工艺的应用分析 篇3

关键词:锅炉;制造工艺;分析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先进工业科技技术的逐渐成熟,我国锅炉钢结构行业已经迈入成熟稳定发展阶段,但是与国际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未来社会用电需求量持续增多,发电厂的规模不断的加大,锅炉钢结构制造的工艺技术必须与时俱进。

1.传统锅炉运行存在的弊端

锅炉系统是现代电力工业生产的重要设备。对于火力发电厂而言,锅炉的工作水平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生产应用中,锅炉常会因为人员操作的影响导致电力生产间断,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1.1.耗损严重

锅炉的效率体现了锅炉能量转化高低的程度,由于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客户对电力产品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因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使原料燃烧的热能产量达不到期望值,致使热耗损偏大。耗能的偏大既增加发电成本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也不利于节约能源。

1.2.结构受损

火力发电在我国各种发电形式中占很大部分,其原理是运用燃煤、垃圾、生物质等原料在锅炉内充分燃烧产生热能,通过把水加热为水蒸气推动汽轮机做功的一种发电方式。如果锅炉在燃烧过程中因技术和物资等方面的限制使锅炉支撑体系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导致锅炉结构受损程度,从而减弱其内部的燃烧性能。如:炉膛内钢结构应用少,钢结构因为骤冷骤热而性能改变,无法承受高温刺激而损坏炉膛结构。

1.3.人员不足

锅炉系统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为了能够保证良好的发电,工作人员就应该熟练掌握锅炉的各项性能和具体的操作步骤。建立培训体系是企业培养人才的良好方式,也是带动电力生产活动持续进行的保障。在一些中小型规模的火电厂中由于人力资源不足而降低现场作业的效率的事情常有发生,再加上部分单位不科学的培训方法也阻碍了发电的顺利进行。

2.锅炉钢结构制造的前期准备

锅炉钢结构是锅炉的核心部件,其结构部件必须承受锅炉本身的负荷,同时也必须考虑

到外界客观环境以及其他附加需求荷载等等。所以,在火电站建设初期就需加强锅炉钢结构的优化改造,全面升级锅炉设备组装后的功能。前期准备是钢结构制作的必要条件,通过对锅炉钢结构材料的质量检查或者结构性能测试可以有效的指导组装设计人员,深化优化方案,制定更加合理的安装步骤和工艺流程。

2.1.选材

钢结构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选择合适的钢材是保证锅炉结构性能的基本要求,材料的强度性能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比如锅炉使用型号和性能等。有了以上基础,设计人员才能根据要求,采用力学特点、化学成分等相匹配的钢材,充分体现锅炉结构承载能力,为锅炉设备的生产操作创造条件。

2.2. 试验

实验是对于选材的补充,是为了检测出不同型号钢材的性能,是对钢结构基本性能确保的一个完善。对于用材的实验目的就在于发现其性能缺陷,判断其是否符合锅炉设备的结构特性,从而及时进行更换和调整。电力行业标准规定,锅炉焊接使用的钢材都要接受复试验收来发现钢材的性能缺陷,提前换用高性能钢材进行组合制造。

3.钢结构拼接的技术要点

对于锅炉而言,理论上施工人员要尽可能一次性完全组装成套结构,制造要尽可能的避免拼接或者减少拼接,必须拼接的地方要保证其拼接性能符合行业标准。若锅炉设备钢结构制造必须拼接处理,则要在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注意相关事项且选用合适的拼接技术。拼接技术主要有开坡技术,焊缝技术和对称技术等方面。

3.1.开坡技术

开坡技术是焊接技术的前期处理,锅炉钢结构制造的主要材料大多应用结构性能良好的型钢。制造工艺里添加开坡技术的具体方法是将型钢维持在合适的坡面度,这样既方便后期的焊接处理,又能够保持钢结构原有性能。

3.2.焊缝技术

焊缝技术是拼接的主要技术之一,钢结构焊接缝隙的大小是衡量技术标准的关键。焊缝过大易造成瞬间性断裂问题,使锅炉燃烧利用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隐患。另外在拼接时,要按照图纸施工,认真排料,保证焊缝间距不能太过集,要大于行业标准要求的200毫米。另外,在柱、梁或板梁上的拼接焊缝与托架或者隔板之间的焊缝错开应至少100毫米。

3.3.对称技术

对称技术是根据力学的受力均衡性原理。为防止钢结构荷载过大而引起变形,可以采用对称技术通过对拼接位置用加强板加固来增强其抗裂性能。例如,在型钢拼接部位装焊以标准要求规格尺寸的加强板。由于装焊加强板增加了锅炉设备的自重力,焊接时保证加强板的装配位置对称,可以使钢结构均衡地承受重力荷载。

4.钢结构装配的技术要点

钢结构的装配就是将做好的钢结构同锅炉设备进行连接,使其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在锅炉钢结构的装配过程中,装配工序要按照制造工艺方案来设定,从而确定装配顺序和装配技术。钢结构装配工艺过程要从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控制。

4.1.装配前

锅炉钢结构装配工艺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流程。首先,在装配前要对已经制造成形的小型结构进行校验测量和测试处理,避免出现其结构性能与锅炉设备不相配套的情况。其次,工作人员要对钢结构精细化处理并进行必要的清理。即装配前要清除干净待焊处的细小杂质、油污和铁锈等,确保在装配过程中间隙最小化。

4.2.装配中

在整个的组装过程中,装配质量决定了锅炉设备外在的使用性能。因此装配过程是执行钢结构制造方案的关键,所以装配过程要严格按照工艺方案进行。首先进行组装。施工人员要注意组合件中相邻零件上的拼接焊缝要错开一定的距离;必须在平台或等高定位架上进行梁和柱的装配;还要注意型钢的长度,包括允许拼接的接头数和最短拼接长度。其次的步骤是固定。装配时应进行型钢的可靠性固定。注意断面尺寸符合图纸和标准要求后才能装焊工艺支撑,做完后继续此步骤调试各种重要的参数指标直到符合标准。

4.3.装配后

完成锅炉钢结构装配还需进行必要的结构维护和调试来确保锅炉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钢结构的性能最优。首先工作人员要在特定条件下启动锅炉进行调试,观察钢结构是否处于稳定的状态,有异常情况则需检查装配构件的组合程度。其次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维护钢结构维护。如果出现焊缝连接异常问题需及时维修处理。

5.结论

钢结构是锅炉设备的核心构成,制造工艺技术是保证其结构性能的重要条件。因其制造有多个环节构成,因此制造过程中必须根据要求将各模块内容做到标准化。同时要建立健全制造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机制,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锅炉燃烧过程中的抗裂、抗温、抗变形等问题,又能保证锅炉高效和安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谢斌.我国电力工业传统生产锅炉的性能缺陷[J].东北电力技术,2010,23(14):29-31.

[2]陈银平.论锅炉钢结构制造前期需要准备的重点内容[J].锅炉制造,2011,30(7):33-35.

[3]唐新宇.浅议锅炉钢结构制造工艺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1,22(16):8-10.

钢结构制造企业 篇4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本文建立以下研究假设:

H1:中小制造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 与金融负债率正相关

根据信号理论, 企业价值或企业获利能力与负债比例正相关, 随着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上升, 企业获利能力会提高。当中小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时, 就需要融资, 负债融资就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 包括金融负债融资和经营负债融资。因此中小企业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越多, 其收入和利润水平就越高, 总资产收益率就越高。

H2:中小制造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 与金融负债率正相关

中小企业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越高, 其投资资金就越充沛, 经营业绩越好, 其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H3:中小制造企业销售净利率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 与金融负债率正相关。

中小企业负债率较高, 可利用资金就较多, 生产经营比较旺盛, 利润水平较高, 销售净利率也就较高。

(二)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小板和创业板制造行业238家中小企业为样本, 数据来源于这些公司2010年IPO时披露的3年财务报表。

(三) 变量界定

公司盈利能力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指标, 本文选择三个财务指标进行度量, 即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选择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度量企业债务来源结构。具体界定方式见表1。

(四) 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假设建立三个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分别检验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与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的相关性。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

所有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中小制造企业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为0.1257, 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为0.2584, 销售净利率的均值0.1319。中小制造企业的经营负债率的均值为0.5598, 金融负债率的均值为0.3723, 金融负债率明显低于经营负债率, 表明中小制造企业的债务来源结构中经营负债较多, 而金融负债较少。

(二) 回归分析

实证检验总资产收益率与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的相关性及其显著性, 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 Pr为<0.0001, R-Square为0.8556, 表明回归模型比较有效。中小制造企业总资产收益率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 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 在1%的水平上显著, 与假设1不一致。这说明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负债会降低其总资产收益率, 而经营负债有利于提高其总资产收益率。

实证检验净资产收益率与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的相关性及其显著性, 分析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 Pr为0.0001, R-Square为0.8691, 表明回归模型比较有效。中小制造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 比较显著;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 比较显著, 与假设2不一致。这说明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负债不利于提高其净资产收益率, 而经营负债有利于提高其净资产收益率。

实证检验销售净利率与经营负债率和金融负债率的相关性及其显著性, 分析结果见表5。结果显示, Pr为0.0001, R-Square为0.8953, 表明回归模型比较有效。中小制造企业销售净利率与金融负债率负相关, 比较显著;与经营负债率正相关, 比较显著, 与假设2不一致。这说明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负债不利于提高销售净利率, 经营负债有利于提高销售净利率。

由此可见, 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负债不利于提高其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 而经营负债有利于提高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由于银行贷款普遍存在预算软约束的现象, 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后的投资效率比较低下, 所以银行贷款不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商业信用等经营负债对企业的约束是硬性的, 因为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企业员工等对企业经营情况比较熟悉, 信息比较充分, 能够有效地了解并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 出现重大风险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 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 横向比较分析

采集同期中小板和创业板服务行业80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 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6。中小服务企业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为0.1796, 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为0.3281, 销售净利率的均值0.1987。中小服务企业的经营负债率的均值为0.7739, 金融负债率的均值为0.1878, 经营负债率远远高于金融负债率。这与中小制造企业一样, 这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表现, 也是各行各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与中小服务企业相比, 中小制造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三项财务指标均明显较低, 说明其盈利能力明显较差。另外, 虽然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的经营负债率均大大高于金融负债率, 这是两者的相同点;但是中小制造企业的经营负债率明显低于中小服务企业, 而金融负债率明显高于中小服务企业。其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融资普遍比较困难, 这是中小企业的共性。但是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中小企业的资产结构有所不同, 中小制造企业比中小服务企业拥有较多的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 可以用于抵押担保, 申请银行贷款等金融负债的难度相对低于中小服务企业, 获得银行贷款后其对经营负债的需要就相对减少。所以中小制造业企业比中小服务企业的金融负债率要高, 中小制造业企业比中小服务企业的经营负债率要低, 从而导致中小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比中小服务企业差。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 本文总结以下结论:

第一, 中小制造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与其经营负债率正相关, 与其金融负债率负相关, 说明中小制造企业金融负债不利于提高其盈利能力, 而经营负债有利于提高其盈利能力。进一步推论, 中小制造企业经营负债越多, 其盈利能力越强;而金融负债越多, 其盈利能力越差。这可能是由于银行贷款的预算软约束和经营负债对企业的硬约束所导致的。

第二, 中小制造企业的经营负债率大大高于金融负债率。这是由于中小制造企业经营规模比较小, 抗风险能力较弱, 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金融负债, 不得不通过商业信用等方式进行融资。

第三, 中小制造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明显低于中小服务企业, 表明其盈利能力明显较差。其原因可能在于, 与中小服务企业相比, 中小制造企业的经营负债率比较低, 而金融负债率比较高。这是由于行业特征所决定的。

第四, 中小制造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时, 应根据制造行业的特征, 充分利用固定资产等进行抵押担保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制定合理的商业信用政策, 扩大经营负债融资规模, 改善企业盈利能力。

当然,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企业盈利能力是一个综合型比较强的指标, 选择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本文只是从债务来源结构的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没有从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 研究分析可能并不全面, 这也是以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童盼:《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投资行为》, 《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2]黄莲琴、屈耀辉:《经营负债杠杠与金融负债杠杠效应的差异性检验》, 《会计研究》2010年第9期。

[3]张玉明、王墨潇:《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结构与企业成长》, 《经济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4]段伟宇、师萍、陶建宏:《创新型企业债务结构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 《预测》2012年第5期。

[5]程华安:《湖南省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研究》, 《财会研究》2011年第21期。

[6]霍增辉:《中小民营企业债务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7期。

[7]陈一洪:《国内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8]尚洪涛、冯茹:《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研究》, 《中国市场》2011年第9期。

钢结构制造及验收标准 修改 篇5

一、钢结构焊接

1、焊接作业区的环境要求主要是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当焊接作业环境超过规定时不得进行焊接。作业区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一般有如下规定:

1.1

周围环境温度不低于-20℃,周期性荷载结构周围环境温度不低于-5℃;

1.2

焊接作业区的相对湿度不大于90%;

1.3

焊接作业区最大风速当手工电弧焊和自保护药芯焊丝电弧焊一般不超8m/s、气体保护电弧焊一般不超过2m/s。

焊接环境温度不应低于-10℃。低于0℃时,应采取加热或防护措施,确保焊接接头和焊接表面各方向大于或等于2

倍钢板厚度且不小于100mm

范围内的母材温度不低于20℃,且在焊接过程中均不应低于此温度。

2、焊接变形控制

2.1

在进行构件或组合构件的装配和部件间连接时,以及将部件焊接到构件上时,采用的工艺和顺序应使最终构件的变形和收缩最小。

2.2

根据构件上焊缝的布置,可按下列要求采用合理的焊接顺序控制变形:

对接接头、T

形接头和十字接头,在工件放置条件允许或易于翻身的情况下,宜双面对称焊接;有对称截面的构件,宜对称于构件中和轴焊接;有对称连接杆件的节点,宜对称于节点轴线同时对称焊接;

非对称双面坡口焊缝,宜先焊深坡口侧、然后焊满浅坡口侧、最后完成深坡口侧焊缝,特厚板宜增加轮流对称焊接的循环次数;

3对长焊缝宜采用分段退焊法或与多人对称焊接法同时运用;

宜采用跳焊法,避免工件局部热量集中。

2.3构件装配焊接时,应先焊预计有较大收缩量的接头,后焊预计收缩量较小的接头,接头应在尽可能小的拘束状态下焊接。

2.4对于预计有较大收缩或角变形的接头,可通过计算预估焊接收缩和角变形量的数值,在正式焊接前采用预留焊接收缩裕量或预置反变形方法控制收缩和变形。

2.5对组合构件宜采取分部组装焊接、分别矫正变形后再进行总装焊接或连接的方法。

【说明】2.1~2.5焊接变形控制主要目的是保证构件或结构要求的尺寸,但有时焊接变形控制的同时会使焊接应力和焊接裂纹倾向随之增大,应采取合理的工艺措施、装焊顺序、热量平衡等方法来降低或平衡焊接变形,避免刚性固定或强制措施控制变形。

3、焊接接头

(Ⅰ)

熔透焊接接头

3.1

T

形接头、十字接头、角接接头等要求熔透的对接和角接组合焊缝,其焊脚尺寸不应小于t/4(图6.4.1

a,b,c),设计有疲劳验算要求的吊车梁或类似构件的腹板与上翼缘连接焊缝的焊脚尺寸为t/2,但不应大于10mm(图3.1d)。焊脚尺寸的允许偏差为0~4mm。

图3.1焊脚尺寸

【条文说明】3.1

对T

型、十字型、角接接头等要要求溶透的对接和角对接组合焊缝,为减少应力集中,同时避免过大的焊脚尺寸,参照国内外相关规范的规定,确定了对静载结构和动载结构的不同焊尺寸的要求。

3.2

全熔透坡口焊缝对接接头的焊缝余高R

应符合下列规定:

注:设计要求焊缝表面打磨时,打磨方向应沿纹路和拉应力方向;如果设计没有要求时,可不打磨。

3.3

双面坡口全焊透焊缝可采用不等厚的坡口深度,较浅坡口深度不应小于较薄件厚度的1/4。深度按厚度不同而不同。

4、焊接质量检验

4.1

焊缝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和内部质量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

进行检验。

4.2栓钉焊焊后应进行弯曲试验检查,检查数量不应少于1%;当用锤击焊钉(螺柱)头、使其弯曲至30°时,焊缝和热影响区不得有肉眼可见裂纹。

5、焊接缺陷返修

5.1

焊缝金属或母材的缺欠超过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时,可采用砂轮打磨、碳弧气刨、铲凿或机械等方法彻底清除。返修焊接之前,应清洁修复区域的表面。对于焊缝尺寸不足、咬边、弧坑未填满等缺陷应进行焊补。

5.2

对于不合格的焊缝缺欠,返修或重焊的焊缝应按原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测验收。

5.3

对焊缝进行返修,宜按下述要求进行:

焊瘤、凸起或余高过大,采用砂轮或碳弧气刨清除过量的焊缝金属;

焊缝凹陷或弧坑、焊缝尺寸不足、咬边、未熔合、焊缝气孔或夹渣等应在完全清除缺陷后进行补焊;

焊缝或母材的裂纹应采用磁粉、渗透或其它无损检测方法确定裂纹的范围及深度,用砂轮打磨或碳弧气刨清除裂纹及其两端各50mm

长的完好焊缝或母材,修整表面或磨除气刨渗碳层后,并用渗透或磁粉探伤方法确定裂纹是否彻底清除,再重新进行补焊。对于拘束度较大的焊接接头上焊缝或母材上裂纹的返修,碳弧气刨清除裂纹前,宜在裂纹两端钻止裂孔后再清除裂纹缺陷;

焊接返修的预热温度应比相同条件下正常焊接的预热温度提高30~50℃,并采用低氢焊接方法和焊接材料进行焊接;

返修部位应连续焊成。如中断焊接时,应采取后热、保温措施,防止产生裂纹。

厚板返修焊宜采用消氢处理

焊接裂纹的返修,应通知专业焊接工程师对裂纹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制定专门的返修工艺方案后按工艺要求进行;

承受动荷载结构的裂纹返修以及静载结构同一部位的两次返修后仍不合格时,应对返修焊接工艺进行工艺评定,并经业主或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方可实施;

裂纹返修焊接应填报返修施工记录及返修前后的无损检测报告,作为工程验收及存档资料。

【条文说明】5.1~5.3

焊缝金属或部分母材的缺陷超过相应的质量验收标准时,施工单位可以选择是进行修补或除去而重焊不合格焊缝。焊接或母材的缺陷修补前应分析缺陷的性质种类和产生原因。如不是因焊工操作或执行工艺规范不严格造成的缺陷,应从工艺方面进行改进,编制新的工艺或经过试验评定后进行修补,以确保返修成功。多次对同一部位进行返修,会造成母材的热影响区的热应变脆化,对结构的安全有不利影响。

二、钢零件及钢部件加工

1一般规定

1.1

本章适用于钢结构制作及安装中钢零件及钢部件的加工。

1.2

加工前,应进行设计图纸的审核,熟悉设计施工图和施工详图,做好各道工序的工艺准备。结合加工工艺,编制作业指导书。

放样和号料

2.1

放样和号料应根据施工图和工艺文件进行,并按要求预留余量。

2.2

放样和样板(样杆)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2的规定。

2.2放样和样板(样杆)的允许偏差

2.3

号料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3的规定。

【条文说明】2.1~2.3

放样是根据施工图用1:1的比例放出在大样,并制作样板或样杆,进行号料,作为切割、加工、弯曲、制孔等的标记。目前大多数加工单位采用数控加工设备,省略了放样和号料工序,但是有些加工和组装工序仍需放样、做样板和号料等工序。样板、样杆一般采用铝板、薄白铁板、纸板等材料制作,按精度要求不同选用的材料也就不同。

放样和号料预留余量,一般包括制作和安装时的焊接收缩余量,构件的弹性压缩量,切割、刨边和铣平等加工余量,及厚钢板展开的余量等。

2.4

钢板宜按工艺规定的方向进行号料,考虑构件(或零部件)受力方向和加工方向等因素。

【条文说明】2.4

本条规定号料方向,主要考虑钢板沿轧制方向和垂直轧制方向力学性能有差异,一般构件受力方向与钢板轧制方向一致,弯曲加工方向(如弯折线、卷制轴线)与钢板轧制方向垂直,以防止出现裂纹。

2.5

号料后,钢零件和钢部件应按工艺要求进行标识。

【条文说明】8.2.5

号料后零部件进行标识,包括工程号、零件编号、加工符号、孔的位置等,便于切割及后续工序工作,避免造成混乱。同时将该零件所用材料的相关信息,如钢种、厚度、炉批号等移植到下料配套表和余料上,以备检查和后用。

切割

3.1

钢材切割可采用气割、机械剪切、等离子切割等方法,选用的切割方法应满足工艺文件的要求。切割后的飞边、毛刺应清理干净。

【条文说明】3.1

钢材切割的方法很多,本条中主要列出了气割(又称火焰切割)、机械剪切、等离子切割三种,切割时按其厚度、形状、加工工艺、设计要求,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

3.1

钢材切割的方法

3.2

钢材切割面或剪切面应无裂纹、夹渣、分层等缺陷和大于1mm的缺棱;

3.3

气割前钢材切割区域表面应清理干净。切割时,应根据设备类型、钢材厚度、切割气体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工艺参数。

【条文说明】3.3

为保证气割顺序进行和气割面质量,不论采用何种气割方法,切割前要求将钢材切割区域表面清理干净。

3.4

气割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3.5

机械剪切的零件厚度不宜大于12.0mm,剪切面应平整。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20℃、低合金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5℃时,不得进行剪切、冲孔。

3.6

机械剪切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4的规定。

表3.4

机械剪切的允许偏差

【条文说明】3.5~3.6

采用剪板机或型钢板剪切机切割钢材是速度较快的一种切割方法,但切割质量不是很好,因为在钢材的剪切过程中,一部分是剪切而另一部分撕断,其切断面边缘产生很大的剪切应力,在剪切连续2~3mm

范围内,形成严重的冷作硬化区,使这部分钢材脆性很大。因此,规定对剪切零件的厚度不宜大于12mm,对较厚的钢材或直接受动荷载的钢板,一律不采用剪切,否则要将冷作硬化区刨除;如剪切边为焊接边,可不作处理。基于在这个原因,在低温下更不应进行剪切,因此规定了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剪切和冲孔的最低温度。

矫正与成型

4.1

矫正可采用机械矫正、限定温度的加热矫正、加热矫正与机械联合矫正等方法。

4.2

碳素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6℃、低合金结构钢在环境温度低于-12℃时,不应进行冷矫正和冷弯曲。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在加热矫正时,加热温度不应超过900℃。低合金结构钢矫正温度冷却到600℃时严禁急冷。

【条文说明】4.2

对冷矫正和冷弯曲的最低环境温度进行限制,是为了保证钢材在低温情况下受到外力时不致产生冷脆断裂,在低温下钢材受外力而脆断要比冲孔和剪切加工时而断裂更敏感,故环境温度限制较严。

4.3

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痕或损伤,划痕深度不得大于0.5mm,且不应大于该钢材厚度允许负偏差的1/2。

4.4

型钢冷矫正和冷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和最大弯曲矢高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条文说明】4.4

冷矫正和冷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和最大弯弯曲矢高的允许值,是根据钢材的特性、工艺的可行性以及成形后外观质量的限制而作出的。

4.5

钢材矫正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4.6

钢管加工弯曲成型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边缘和端部加工

5.1边缘加工可采用气割和机械加工方法,对边缘有特殊要求时宜采用精密切割。

气割或机械剪切的零件,需要进行边缘加工时,刨削余量不应小于2.0mm。

【条文说明】5.1

本条主要规定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剪切外露边缘、需刨平顶紧的边缘,以及手工切割的外露边缘等,需对剪切的冷作硬化区或气割的热影响区2~3mm

进行机械切削加工。

5.2

边缘加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5.3

焊缝坡口可采用气割、铲削、刨边机加工等方法。

5.4

零部件如采用铣床进行铣削加工边缘时,加工后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条文说明】5.4

本条对主要零部件精度尺寸要求较高时,规定采用铣削对边缘进行精加工的允许偏差。(铣平面的平面度0.3,是否放入规范内)

三、钢构件组装工程

一般规定

1.1

本章适用于钢结构工程制作中构件的组装施工。

1.2

在构件组装前,组装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组装工艺及有关技术文件的要求,并检查组装用的零部件的外观、材质、规格、数量,其规格、平直度、坡口、预留的焊接收缩余量和加工余量等,均应符合要求。

1.3

组装焊接处的连接接触面及沿边缘30~50mm

范围内的铁锈、毛刺、污垢等应在组装前清除干净。

1.4

钢构件组装的尺寸偏差,应控制在工艺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

附录C

要求的组装偏差允许范围内。

1.5

构件的隐蔽部位应焊接、涂装,并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封闭;完全密闭的构件内表面可不涂装。

部件拼接

2.1

焊接H

型钢的翼缘板拼接缝和腹板拼接缝的间距不小宜于200mm。翼缘板拼接长度不应小于2

倍板宽;腹板拼接宽度不应小于300mm

长度不应小于600mm。

2.2

设计无特殊要求时,热轧H

型钢(含工字钢)可采用直接全熔透焊接拼接。

2.3

箱形构件的翼缘板拼接缝和腹板拼接缝的间距不宜小于500mm。翼缘板拼接长度应不小于其本身宽度的2

倍;腹板拼接缝拼接长度也应不小于其本身宽度的2

倍,且应大于600mm。翼缘板和腹板在宽度方向一般不宜拼接,尽量选择整块宽度板;对宽度超过2400mm

以上的若要拼接,其最小宽度也不宜小于其板宽的1/4,且至少应大于600mm。

2.4

圆筒体构件的最短拼接长度应不小于其直径且不小于1000mm。在单节圆筒体中,相邻两条纵缝的最短间距,其弧长应不小于500mm;直接对接的两节圆筒体节间,其上、下筒体相邻两条纵缝间的最短间距,其弧长应大于5t(t

为圆筒管板厚),且不小于200mm。

四、钢结构安装

一般规定

1.1

本章适用于单层、多层、高层、空间结构及高耸结构等钢结构工程的安装。

1.2

钢结构安装前应由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文件、本规范规定以及相关现行国家规范规定编制书面施工组织设计,并经监理和业主工程师认可后方可组织实施。

【条文说明】1.2

钢结构施工单位在开始安装前应编制书面施工组织设计,并编制专项方案、作业指导书作为补充。施工组织设计应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单位可组织专家论证。

1.3

测量基准点应由业主工程师提供,其精度应满足GB50026的规定。并经过适当加密。

1.4

现场应设置专门的构件堆场,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构件变形或表面被污染。高强螺栓、焊条、焊丝、涂料等材料应在干燥、封闭环境下储存。

【条文说明】1.4

现场构件堆场要求满足的基本条件:满足运输车辆通行要求;场地平整;有电源、水源,排水通畅;堆场的面积满足工程进度需要,若现场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设置中转场地。露天设置的堆场应对构件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

1.5

钢结构吊装前应清除构件表面的油污、泥沙和灰尘等杂物,并做好轴线和标高标记。操作平台、爬梯、安全绳等辅助措施宜在吊装前固定在构件上。

1.6

钢结构安装应根据结构特点按照合理顺序进行,保证安装阶段的结构稳定,必要时应增加临时固定措施。临时措施应能承受结构自重、施工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荷载、吊装产生的冲击荷载等荷载的作用,并不至于使结构产生永久变形。

【条文说明】1.6

本条规定的合理顺序需考虑到平面运输、体系转换、测量校正、精度调整及系统构成等因素。安装阶段的结构稳定性对保证施工安全和安装精度非常重要,构件在安装就位后,应利用其他相邻构件或采用临时措施进行固定。

1.7

钢结构安装校正时应考虑温度、日照等因素对结构变形的影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宜在大致相同的天气条件和时间段进行测量验收。

【条文说明】1.7

钢结构受温度和日照的影响变形比较明显,但此类变形属于可恢复的变形,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大致相同的天气条件和时间段进行测量验收可避免测量结果不一致。

五、涂装工程

一般规定

1.1

本章适用于钢结构的油漆类防腐涂装、金属热喷涂防腐、热浸镀锌防腐和防火涂料涂装等工程的施工。

1.2

钢结构防腐涂装施工原则上应在钢构件组装和预拼装工程检验批的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

【条文说明】1.2

本条规定了一般的防腐涂装顺序,对于部分封闭构件和大型构件也有采取先进行预先涂装的顺序。

1.3

钢结构防火涂料涂装施工应在钢结构安装工程和防腐涂装工程检验批施工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当设计文件规定钢结构可不进行防腐涂装时,钢结构安装工程验收合格后可直接进行防火涂料涂装施工。

1.4

钢结构防腐涂装工程和防火涂装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应满足本规范、设计文件、涂装产品说明书和现行相关国家产品标准的要求。

1.5

防腐涂装施工前,钢材应按本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进行表面处理。当设计文件未提出要求时,可根据涂料产品对钢材表面的要求,采用适当的预处理方法。

1.6

油漆类防腐涂料涂装工程和防火涂料涂装工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要求进行质量验收。

1.7

金属热喷涂防腐和热浸镀锌防腐工程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塔桅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CECS

80、《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热喷涂锌、铝及其合金》GB/T9793

和《热喷涂金属件表面预处理通则》GB/T9793的要求进行质量验收。

1.8

钢构件表面的涂装系统应相互兼容。

【条文说明】1.8

本条主要规定钢构件表面防腐油漆的底层漆、中间漆和面层漆之间的搭配相互兼容,以及防腐油漆与防火涂料相互兼容,以保证涂装系统的质量。

1.9

涂装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措施。

表面处理

2.1

钢构件表面按设计文件要求的除锈等级,可采用机械除锈和手工除锈方法。

【条文说明】2.1

本条规定了钢构件表面处理的除锈方法,可根据表13.2.1

表选用。

表2.1

除锈等级和除锈方法表

2.2

钢构件表面温度低于露点以上3℃时,应停止干喷磨料除锈且不得进行涂装。

2.3

当钢构件采用油漆类防腐涂装时,钢构件除锈表面粗糙度宜取30~75μm,且最大粗糙度不宜超过100μm;当钢构件采用金属热喷涂和热浸镀锌防腐时,表面粗糙度宜为30~50μm。

【条文说明】2.3

钢材表面的粗糙度对漆膜的附着力、防腐性能和使用寿命有较大的影响。粗糙度大,表面积也将增大,漆膜与钢材表面的附着力相应增强;但是,当粗糙度太大时,如漆膜用量一定时,则会造成漆膜厚度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在波峰处的漆膜厚度往往低于设计要求,引起早期的锈蚀,另外,还常常在较深的波谷凹坑内截留住气泡,将成为漆膜起泡的根源。粗糙度太小,不利于附着力的提高。所以,本条提出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

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取决于磨料粒度的大小、形状、材料和喷射的速度、作用时间等工艺参数,其中以磨料粒度的大小对粗糙影响较大。

2.4

处理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焊渣、焊疤、灰尘、油污、水和毛刺等;酸洗除锈后,钢材表面应露出金属色泽,无污渍、锈迹。

油漆防腐涂装

3.1

油漆防腐涂装可采用涂刷法、手工滚涂法、空气喷涂法和高压无气喷涂法。

3.2

涂装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应符合涂料产品说明书的要求,产品说明书无要求时,环

境温度宜在5~38℃之间,相对湿度不应大于85%;

涂装时构件表面不应有结露;

在雨、雾、雪和较大灰尘的条件下,不应进行户外施工;

涂装后4h

内不得雨淋;

风力超过5

钢结构制造企业 篇6

关键词:骨干校 专业建设 钢结构制造技术 实践

课 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成果,课题编号:JG13EB026。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2004年开设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截至2013年止,共有毕业生7届,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成为学院骨干校建设船舶工程技术岗位群建设专业之一。下面笔者结合学院骨干校建设实际,阐述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的建设情况、专业改革情况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建设情况

学院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教师对近5年该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进行了调查,发现毕业生的职业范围主要面向钢结构公司,其从事的职业岗位为放样工、钢料工、装配工。这些职业岗位学生应具有钢结构放样能力、构件的下料与加工能力、预拼装和装配焊接能力等。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钢结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为此,笔者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骨干校建设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内容。

1.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确定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任务:首先是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地确定钢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是成立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学院钢结构专业负责人和企业专业负责人为组长,以骨干教师、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为成员的专业指导机构。最后是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岗位,构建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

2.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

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依据校企合作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岗位以及理实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来制定。该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涵盖了专业课程的确定、教学方法、实施条件等内容;同时,包括积极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理实一体化教材2本,并确保课程使用的其他教材为近3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而且还要加强专业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增建钢结构制作与安装和钢结构识图两门核心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3.创建专兼结合的钢结构专业教学队伍

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即校内专业带头人与企业专业带头人;4名专业骨干教师即2名校内骨干教师与2名企业骨干教师。通过建设,所有的授课教师均需达到双师素质,即同时具有教师系列职称与工程系列职称。校内、企业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能胜任钢结构制作与安装和钢结构识图两门核心课程的讲授能力,并参与这两门课程的骨干校建设任务。企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还需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师资培训,从真正意义上成为该专业的核心力量。

4.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涵盖了校内、校外、岗位实习三个方面的基地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笔者所在学院结合学校搬迁计划,充分考虑原有的实训设备、实训基地,增补就业单位要求的实训设备,扩建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本专业的实训工作。

5.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规格

通过3年的任务学习,企业实训等环节,力求使钢结构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98%。同时,使全体毕业生都具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即“双证书”,为钢结构公司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二、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的改革方案与改革思路

1.校企合作创建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依托、三个对接”,即:充分发挥船舶工程技术中心的依托作用,整合、调动校企双方各种资源,通过加强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的合作,使教学过程与船舶建造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造船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对接、学生身份与造船企业职工身份对接,建设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2.教学内容与钢结构行业的职业技能标准对接

以两门核心课程钢结构制作与安装和钢结构识图为主,带动钢结构CAD/CAM、钢结构施工及钢规范设计等其他专业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针对钢结构企业的生产实际,以实施真实的钢产品制造“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模式。根据钢结构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以实际产品的加工为教学载体,通过教师的示范性指导,学生分组围绕各个工作任务经过讨论、实践、总结的学习过程,以集体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工作任务。最后,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学生学习情况评价。

3.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生身份与钢结构企业职工身份对接

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前五个学期需要在校完成多门课程的学习和多项实训任务;在第六学期,将走向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全面的企业实践,从一名学生过渡到企业员工。因此,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要以企业为主,学院在企业聘任1名负责人和2名兼职教师,负责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

三、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组织、管理与资金保障

首先,学院组织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学习教育部、省、市下发的相关专业建设文件,领会素质教育精神,充分认识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必要性,精心组织专业建设,精密安排,为专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其次,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严格执行学院骨干校建设的有关管理规定,认真履行骨干校建设项目各级项目负责制度,并将每个项目落实到人,严格把握整个骨干校建设进度,为专业建设提供了管理保障。最后,学院启动骨干校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钢结构制造技术专业建设,包括核心课程建设、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骨干教师的培养、专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专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预期效果

钢结构技术专业建设达到区域内高职教育领域同类专业的领先水平,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形成“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为区域内各职业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区域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本专业实训基地将成为适合进行校内生产性实习的实训基地,每年可完成90名专业学生实训教学任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150人;毕业生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98%,当年就业率超过98%;学生可以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并与企业员工一起进行各类横向科研工作,推动钢结构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悦.应用型本科《钢结构原理》课程建设[C].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10.

[2]熊伟,洪玫.大学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10(1).

[3]张希谊,张毅.以实践教学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10).

[4]王新海,王永贵,张海涛.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化实践教学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刘晓刚.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钢结构制造企业 篇7

1 制造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背景下, 知识管理肩负着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正在日益成为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心。

在国外, 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管理方面, 已经从基于数据的集成、基于过程的集成, 发展到基于协同的集成和基于知识的集成。国外先进制造业企业走过了从孤立的CAX技术的应用到全面采用数字化的三维设计、虚拟装配、并行工程等技术, 并开始全面实施设计制造的协同工作,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行业内的资源和设计制造能力, 而实现这种协同设计制造的基础保障就是底层的基于知识的协同管理平台。

与国外相比, 国内在知识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还处在分散的、孤岛式的应用, 基于信息技术的设计制造技术体系还没有形成, 特别是在与管理信息集成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显得十分落后。国内制造业企业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方面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企业运用了一部分辅助工程设计、辅助制造等软件, 如CAD、CAM、CAP等, 该类企业应该占制造业企业的绝大多数;另一个层面是在企业内部运用了部分信息管理系统, 如OA、PDM、CRM、ERP等。该类企业所占比例较小, 且大部分企业的实际实施效果不是很好。

国内学者多结合国内制造企业的信息系统, 以及借鉴国外研究从理论上尝试研究知识管理实施策略、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平台等方面, 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研究, 实际企业中的运用情况也鲜有介绍。

2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及功能缺陷

在传统经济中常见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六种。这些组织结构模式大致形成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时代, 其中以直线制组织结构模式最为典型, 其影响也最为广泛, 但它并不适合运用在大型组织的管理结构设计, 而且对组织的发展带来明显的阻碍性影响, 其他组织结构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弥补直线制组织结构理论的不足, 以及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建立与完善适应于大型与特大型组织管理结构构建需要的组织结构理论。这些组织结构理论的功能缺陷是:

2.1 不利于知识和信息的交流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严格的层级性和职能化将导致管理障碍和职能障碍, 这种障碍严重制约着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沟通和共享,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更加明显。

2.2 不利于员工创造性的发挥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的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上层管理者, 员工个人工作的独立性不高。工作中遇到难题不是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而是形成了“有问题找上级”的习惯性思维定式, 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 这种组织结构通过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 通过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和职能化部门割裂员工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学习, 形成了一种封闭式的、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企业文化, 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极大的压抑。

2.3 不能快速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强调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整个组织结构系统非常机械甚至僵化, 企业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太慢。同时, 各职能部门由于过于细化和明确的分工, 都强调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企业组织整体利益, 往往各自为政, 无人对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负责, 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

2.4 不利于项目小组知识的积累

项目小组是在传统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针对特定的工作任务或业务流程而组建的跨职能工作小组。项目小组尽管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小组内成员有权参与决策和管理, 有利于员工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快企业组织知识的创新等优点。但项目小组具有临时性, 小组所创造的新知识多数存放在个人或小组成员的头脑中, 很少能够存放在企业组织当中。因此, 项目小组不适宜在整个企业中连续、广泛的利用和传递知识, 不利于企业知识的积累。

3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思路

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 现行企业组织结构类型已不能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相适应, 因此, 如何创新组织结构, 构建有利于企业实施物流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将成为许多管理学者及大量管理实践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彼得·F.德鲁克认为, 现代经营理论应该建立在“组织环境—特殊使命—核心能力”这一连串的假设上,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 核心能力实际上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确立竞争优势的基础, 从而组织的设计就应该以组织的核心能力为中心。也就是说, 组织的结构要有利于核心能力的获取与保持, 要有利于核心能力在竞争中发挥其作用。

3.1 减少企业管理层次以提高企业组织效能

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尽可能扁平化, 不仅能够解决信息流动不畅、决策速度缓慢等问题, 而且可以给知识员工以较多的现场处置权, 缩短上下级之间的距离。这样, 一方面增强了组织的灵活度, 另一方面更能激励员工, 发挥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3.2 扩大员工工作适应范围以增强员工的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

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 允许他们做完整的工作, 让他们加入到需要相互交换工作技能的群体中, 并参与决策和工作绩效的评估, 因为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 在获得广泛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上, 人们的创新灵感更容易产生。

3.3 构建多功能、跨等级的项目结构和团队, 提高企业组织的灵活性

知识管理中的工作小组、知识团队要随着企业项目的出现而形成, 而且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以充分利用每个成员的优势, 高效高质地完成组织目标。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才可以突破统一控制的职能部门和等级制度, 被高效地配置在一起, 通过知识的碰撞和观念的杂交, 创造性地解决各类复杂问题。当项目完成时, 小组可自动解散, 为完成下一个项目再次自由组合, 这样有助于扩大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4 打破组织边界, 增强企业有效吸纳运用内部和外部最新知识成果的能力

知识的创造与共享不仅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参与的活动, 而且是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有序竞争互利合作的过程, 企业的内部不同成员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可以根据任务需要随时进行组合, 并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知识开发、产品设计和营销策划, 从而在组织内外形成一种知识创造和知识共享的格局。

3.5 设计智慧型学习组织,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 同时也能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在学习型组织中, 企业的共同愿望会改变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共同愿望让员工有一种本位感:这是我们的公司, 是我们自己的事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使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交流各自所拥有的知识, 使外界的最新知识能够迅速传入企业, 并使员工所拥有的知识在组织内部和外部、相同知识结构和不同知识结构之间进行交流和深化, 使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 员工的知识和素质也相应地不断发展, 而员工的知识和素质的不断发展又为企业新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4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体系

知识和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成败的核心要素,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知识经济下新型管理模式, 需要一个合理的组织体系来配合其实施。企业组织架构决定企业知识流的运行方式, 良好的组织设计会使组织获取、整理、传输知识更有效率, 企业应及时进行组织体系变革, 充分利用行政式组织结构的有效性和团队小组的灵活性, 取长补短, 相互综合, 以增强组织获取、积累、分享和创造知识的战略能力, 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强大的结构支持。

知识管理不同于对传统生产要素的管理, 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知识管理的组织形式应既具有统一、协调的战略, 又具有灵活、快速的反应能力, 能够不断地获取、积累、分享和创造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 一般大型企业将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分为知识主管、知识经理、知识工程师、知识员工。

知识主管CKO也称知识总监、首席知识官, 是一种新型的高级管理职务, 其职责是管理组织的智力资产——知识资本。CKO是独立的高级经理人, 属于高级核心管理团队, 其核心职能是根据企业的战略部署推进知识文化与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实施。

知识经理又称知识项目经理、知识提倡者等, 其主要任务是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资本。其重点关注战术问题, 关心项目目标的进展、知识团队的招募和协调以及日常项目管理。

知识工程师, 其主要职责是对企业知识资源进行汇集、过滤、整理、分类储存、定时定向发布和发送, 组织相关人员对知识库结构和知识内容进行分析, 管理和维护知识管理平台, 提供知识信息咨询和导航服务, 分析企业知识交流需求等。

知识员工, 是知识基础的来源, 每日不仅要完成日常工作, 还要提供每日工作的结果作为潜在的知识内容。员工需要学会熟练应用支持业务的全新技术手段。具有知识的员工对知识型企业至关重要。

企业知识管理主体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5结论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传统的组织结构逐渐不适应变化的经营环境, 在制造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已成为大势所趋, 可以有效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知识是现代化竞争中至关重要的武器, 充分开发企业的知识潜能, 有效的将企业各种知识组织起来, 对于提高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尤其重要, 然而知识管理是个很大的框架, 企业要想真正实现企业知识管理, 需要由小到大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天奇, 陈禹六.大型复杂产品研制与生产的动态联盟模式[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0, 5 (5) :23-26.

[2]潘星, 王君, 刘鲁.制造企业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J].科研管理, 2007, 28 (2) :159-165.

[3]窦孟忠, 方四平.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4, 1 (2) .

[4]罗敏.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J].重庆社会科学, 2007 (7) :27-29.

钢结构制造企业 篇8

本文所进行分析的资本结构优化战略是财务战略的其中一个方向,指企业对长期资本构成发展方向的长期、全局的策略谋划1。

企业财务战略的具体内容可以按照战略具体举措、经营发展模式以及不同生命周期等多角度进行分类。为了更好地结合本文内容,这里按照具体举措把财务战略划分为筹资战略、投资战略和收益分配战略2。

资本结构优化战略应在结合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上,因此主要论述资本市场选择与筹资渠道战略分析、资本结构和举债经营管理、公司信用政策、投资战略、战略性重组、成本战略和公司股利政策等问题。

2 我国中小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资本结构状况

本文以深圳中小企业板中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企业为目标企业群体,通过研究此群体的资本结构状况力图能对所有中小企业群体有指导意义。

产权比率是表明企业资本结构的代表性数据。它可以反映以下两点:(1)产权比率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本与股东提供的资本的相对比率关系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结构是否稳定。产权比率高,是高风险、高报酬的财务结构;产权比率低,是低风险、低报酬的财务结构。(2)产权比率一般也可以反映债权人投入资本受到股东权益保障的程度,或者说是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当把目标群体的产权比率平均值与全国上市企业的产权比率平均值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目标群体的产权比率平均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见表一),并且也低于机械设备制造行业产权比率平均值。

造成此情况的可能原因有:

(1)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总体恶劣,因此难以高负债经营。

(2)上市初期(2004年),目标群体发行股票后,由于募集资金的存在使当年资金使用较为宽裕而降低了负债率。这一点由目标群体中相当数量企业在IPO当期倾向利用募集资金补充流通资金可以看出。

在对目标群体的产权比率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其产权比率平均值在2005年的增长率达到41.88%,然后在2006年降低到10.16%4。产权比率在2005年增长率偏高的可能原因有:

(1)全国范围内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平均产权比率高于目标群体,且更接近于资本结构的行业基准。对于目标群体而言,上市带来的信用等级的提升将使其在资本结构的调整中向机械设备制造行业的行业基准靠拢。

(2)中小企业板属于创业板类型,从政策上鼓励风险投资和负债性经营。

(3)2004年期间,国家对基础建设的重视使目标群体的经营环境良性调整,目标群体有能力通过负债进行较大幅度的资本结构调整。

(4)由于代理成本的存在,企业管理层有在IPO期间进行负债投资的倾向。

2006年,产权比率的增幅下降明显,可能性的原因有:

(1)上一年中,债务增加迅速必然导致2006年的投资相对稳健。资本结构行业基准的存在也将使目标群体在2006年继续增加负债受到限制。

(2)中小企业板上市后,2004年总体上股价不稳定,投资者信心因此受到冲击。

(3)2005年,国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必须公布资产负债率。这项要求使全国的上市公司(自然也包括目标群体)产生低负债经营的趋向,而这也正符合国家对上市企业稳健发展的希望。

3 战略选择

3.1 最佳资本结构的预测

企业管理者应该了解:企业固有的资本结构很可能并不合理,并且看待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应该具有前瞻和辨证的眼光。在实践中,大部分理论研究者和几乎所有的实践者都相信,对于企业,都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也许是个区间范围)。但是确定最佳标准的工作却很复杂,因为现实世界的情况往往超出理论假设,原因主要有5:负债比率与债务和权益成本的关系不是清楚和已知的;资本市场不完美;管理人员具有私利性并且有可能犯错误。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比其他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模型而言,企业管理者选择本行业的基准资本结构水平进行比较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做法。基准资本结构水平之所以可以成为比较的标准是基于下面的认识:资本市场总是接近完备而有效,因此当行业相关的期望现金流动变动性一定,那么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就应该接近本行业的最佳水平。

按照此简明方法,目标群体在2004年时即应以产权比率0.873作为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对照标准。需要了解的是:此方法虽然可以很快地得出资本结构的调整方向,但是也确实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利用上述方法进行资本结构基准水平的预测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行业特征的区别,不同行业完全没有可比性;二是行业的平均资本结构同样可能偏离最正确水平,从而误导企业管理者的判断。

3.2 筹资战略组合选择

筹资战略是财务战略的首要战略任务,同样也是资本结构优化战略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对于目标群体,除去在IPO期间的股权权益融资外,在整个三年的研究周期中,只有很少的企业进行了可靠的增股融资活动。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目标群体的规模和经营状况无法达到我国资本市场的再融资要求;(2)我国资本市场没有提供给类似目标群体这样的中小企业合适的融资工具。

此外,我国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有很多门槛限制和漫长的等待时间,这都使上市公司错失资金使用的最佳时机,甚至不得不放弃前景良好的投资机会。

因此,当目标群体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试图规划筹资战略时,企业管理者将会发现他们无从选择。他们所要做、所能做的只有尽力提高自己信用等级,利用各种债务融资手段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以期在权益融资条件成熟的时候能够两种融资手段交互使用,使资本结构接近行业基准(机械设备制造行业基准远超于目标群体的平均产权比率,2007年前8月机械设备制造行平均产权比率为1.583,远远超过2006年12月目标群体的平均水准1.0307)。

3.3 投资战略选择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多元化成为规模化的代名词。但是当投资失败后,国有企业可能尚有退路,中小民营企业却很可能因此一蹶不振。规模因素是提高目标群体资本结构(产权比率)的最重要因素,是提高信用等级,进行高负债经营的直接前提。但是多元化经营在外部信贷一定的情况下,需要企业进行内部融资和大量使用募集资金进行投资,而这与实证分析的另一结论相冲突。因此,目标群体的投资战略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当中。

所以,目标群体对于投资战略有两种选择:

(1)进行资产的组合变化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去改善资产配置,并可以以此来调整资本结构。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资产剥离、资产置换和资产注入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在2006年底,目标群体之一的思源电气收购另一上市公司平高电气股权即属于这一类型的操作。虽然在2007年,思源电器高层管理人员为获得巨额奖金而抛售平高电气虚增利润而使这一资产组合操作的意义大打折扣(这一案例也可以作为中小企业群体代理成本费用高昂的典型)。

(2)企业的另一种选择是谨慎地利用企业可以使用的任何投资资源。当企业需要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时,不能过于急切,使用募集资金投资一定要有极好的投资收益、相对低的风险,如若不然,还是应该耐心寻找恰当机会。

3.4 资本收益分配战略选择

资本收益分配战略严格说来也属于融资(筹资)战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部分配或内部融资。作为上市企业,目标群体的资本收益分配战略不仅影响筹资,还可以通过媒介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分析,从而影响权益成本。

资本收益分配战略的主要内容是股利分配战略。股利分配战略是依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和内外环境状况,对股利分配所进行的全局性和长期性谋划。股利分配战略要求企业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不仅需要以财务角度研究股利分配,而且要从企业全局出发,从企业战略的要求来决定股利分配。股利分配是企业战略最矛盾的领域,它的目标包含三个方面:稳定股票价格以保障股东权益、平衡股东间利益关系和促进公司长期发展,这三个方面既联系又矛盾,此消彼长。

从目标群体年报中可以了解目标群体资本收益分配时的主要方式:

(1)IPO时,进行高分红。

(2)在后续经营周期间,谨慎分红(少分或不分)。

目标群体以此进行分配战略可能是基于以下的考虑:

(1)我国的大部分个人投资者并不以股利分红为其投资追求,他们追求的是股票价值的升值。因此,谨慎的股利分配策略,是作为企业价值上升、竞争势力增强的一种信号。

(2)从盈余的稳定性、资产的流动性、筹资能力、投资机会、偿债需要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目标群体表现并不稳定,不具备高利分红的条件,因此高利分配是绝对需要慎重考虑的。

从上述看出:目标群体的分配战略中规中矩。但是如果结合其过度集中的股权和控制权来看,则目标群体这三年的股利分配战略中可能具有一些“圈钱”的意味。所以类似如上的分配方案对投资者而言,有可能包含了一些负面含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目标群体的资本结构优化战略中,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博弈的成分远大于创立资本结构理论的学者们的想象。

摘要:中小机械设备制造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资本结构优化战略选择的分析,试图能够对所有中小机械设备制造企业的战略选择起到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资本结构,制度建设,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徐春立.企业资本结构战略[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7.

[2]冯卫兵.民营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11.

[5]Tim Ogier,John Rugman,Lucinda Spicer.宋云玲,纪新伟,杨丽君译.资本成本:为企业更好的财务决策提供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10.

[7]数据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中国机械设备制造行业1—8月运行报告。

[1]Tim Ogier,John Rugman,Lucinda Spicer.宋云玲,纪新伟,杨丽君译.资本成本:为企业更好的财务决策提供指南[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徐春立.企业资本结构战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银行联合信息网.关注制度改革.深交所将创新中小板再融资,2006,12.

钢结构制造企业 篇9

后经济危机时代, 各国经济复苏缓慢, 世界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受其影响, 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也逐步放缓,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为保障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战略选择;而自主创新, 尤其是技术创新正逐渐成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选择。当前, 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 企业已逐步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纷纷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较多, 不仅涉及市场势力和行业竞争程度等 (袁锋、陈晓剑、吴开亚, 2004;温军、冯根福、刘志勇, 2011) 外部要素;而且包括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企业规模等 (Balakrishnan、Fox, 1993;戴跃强、达庆利, 2007;柴斌峰, 2011) 内部因素。实践表明,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R&D投入具有投资数额大、占用期限长及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显著特征, 这通常使得相应的筹资和投资活动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而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则有利于自身现金流量的积累, 有助于企业采取风险较小的内源融资。

因此, 在经营过程中关注企业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R&D投入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内在的动态联系, 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 在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 努力控制和降低财务风险, 对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一) 文献述评

在现实中, 学者们从不同的领域, 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聚焦于对盈利能力、资本结构与企业R&D投入的研究, 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R&D投入与资本结构。

关于R&D投入与资本结构的关系, 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企业R&D投入与资本结构负相关。Mueller和Zimmermann (2009) 以德国6 000家中小型企业为样本, 对企业R&D支出和权益筹资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后指出, 企业的R&D支出与其股权比例正相关, 与负债比例负相关。柴斌峰 (2011) 选取2004-2008年间沪深两市342家民营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 对企业资本结果与其R&D投入的相互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后认为, 资本结构与R&D投入显著负相关。Hall (2005) 及戴跃强、达庆利 (2007) 等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2) 企业R&D投入与资本结构正相关。Davidson和Brooks (2004) 在研究企业R&D投入强度、代理成本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时指出, 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资本结构正相关。刘运国和刘雯 (2007) 以2001-2004年间持续披露R&D投入的454家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 企业的R&D投入与其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 (3) 企业R&D投入与资本结构不相关。张信东和姜小丽 (2008) 利用山西省40家高新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指出, 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负债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赵自强和赵湘莲 (2008) 等的研究结论也与此基本一致。 (4) 其他观点。例如:Casson, Martin和Nisar (2008) 就指出, 企业的R&D投入与其负债比例不存在线性关系。

2. 盈利能力的调节作用。

良好的盈利能力通常是企业R&D投入稳定增加和技术能力持续进步的重要保障。根据优序融资理论, 当需要进行筹资时, 企业应尽量采取内部留存收益、债务筹资、权益筹资的筹资顺序。因此, 从理论上讲, 盈利能力较强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可能会比较低。此外, Titman和Wessels (1988) 研究表明, 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其负债比率显著负相关;而鉴于R&D投入高风险的特性, 企业的负债比例较高时, 为降低财务风险和潜在的破产威胁, 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R&D投入。显然, 当企业的盈利能力较高时,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 企业往往采取内源性融资, 从而降低自身财务风险, 这也为企业R&D投入的提高提供了契机。

纵观国内外研究动态, 学者们往往分别探讨企业R&D投入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及盈利能力的调节作用, 并未做出一致性论述, 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基于此, 本文试图将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企业R&D投入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以期为企业在R&D投入科学决策方面提供些许有益参考。

(二) 研究假设

要素资本理论指出, 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过一定的技术路径将最终转化为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专用性较强的技术资产。而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企业筹资理论认为, 企业的债务资本价值与其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负相关, 企业的权益资本价值与其资产的专用性程度正相关。换言之, 企业在进行研发等专用性水平很高的投资时, 应更多的采用权益筹资。基于此论述, 本文提出假设1:

H1:企业R&D投入与其资本结构负相关。

根据企业资源理论, 异质性、专用性的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维持其竞争优势。Collis和Montgomery (1997) 认为, 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等专用性资产的投资, 可使其获取更高的投资报酬率。同时, 优序融资理论业已指出, 盈利能力与企业资本结构负相关。因此, 我们推断, 盈利能力会影响企业R&D投入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2:

H2: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对企业R&D投入具有交互影响。

三、变量选取与样本选择

(一) 变量选取

1. R&D投入。

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Hansen、Hill, 1991;温军、冯根福、刘志勇, 2011) , 我们选取研发投入与企业销售收入的比值作为衡量企业R&D投入强度的指标。

2. 盈利能力。

梁莱歆、张焕凤 (2005) 指出, 与净利润相比, 主营业务利润受其他业务收入、偶然性收入等影响较小, 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因此, 在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时, 本文采用主营业务利润率。

3. 资本结构。

与国内外大部分相关文献一样, 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

4. 控制变量。

结合相关文献和研究结论, 本文以企业规模、成长性、营运能力、资产结构、市场势力和实际所得税率为控制变量。其中, 企业规模以样本企业年末资产的自然对数来测算;企业成长性以主营业务增长率来衡量;资产结构以企业期末固定资产与期末总资产的比值测算;对于市场势力, 由于实际计算过程中难以获得边际成本的相关数据, 本文并未采用勒纳指数作为市场势力的代理变量, 而是选用了总资产贡献率[ (利税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来测算这一变量;最后, 实际所得税率为企业所得税费用与其利润总额比值。而且, 若样本企业当年的利润为负, 则视其企业所得税为零。此外, 为控制盈利能力、资本结构之间的年度差异, 本文以2007年度为参照系, 设置了年度虚拟变量Year08、Year09、Year10和Year11。以Year08为例, 对于2008年的样本, Year08取值为1, 在其他年度下Year08取值为0, 其他年度虚拟变量以此类推。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在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山东省高新技术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 以其2007-2011年存续的样本企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在数据搜集过程中剔除了ST类、数据异常和数据缺失的企业, 整理后共得到121个符合条件的有效样本。样本的R&D投入相关数据主要根据上市企业年度财务报告手工整理而得, 其他数据主要来自CCERTM中国证券市场数据库系统。

四、模型设计与实证检验

(一) 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如下实证检验模型来验证相关假设:

为验证H1, 构建模型 (1) :

为验证H2, 在模型 (1) 的基础上加入盈利能力及其和资本结构指标的交互变量 (PROR×LEV) , 并构建模型 (2) :

其中, R&DInt表示企业R&D投入强度, PROR表示企业盈利能力, LEV表示企业资本结构, αi为模型的回归系数, i=0, 1, 2, 3; (PROR×LEV) 表示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交互变量;β为控制变量的系数, Ctrl Variable代表控制变量, 包括企业规模 (SIZE) 、企业成长性 (GROW) 、资产结构 (TAR) 、市场势力 (MPOW) 和实际所得税率 (TAX) 及年度虚拟变量 (YEAR08、YEAR09、YEAR10和YEAR11) , μ和λ为各模型的残差。

(二) 实证检验及分析

本文运用横截面多元线性回归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1. 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

(1) 描述性统计。首先, 我们对样本数据进行了不分年度的描述性统计, 其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 山东省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样本研发投入强度的最大值为16.5%, 最小值仅为0.0017%, 平均值为1.7%;其标准差为0.025, 因此研发投入强度波动不大, 这说明样本企业的总体研发投入水平较差。按国际公认标准, 研发投入通常要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 才能维持其生存, 达到销售收入的5%, 才可使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由此可知, 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而且, 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平均值分别为28.6%和40.2%, 其标准差为0.151和0.187, 说明样本企业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差异并不是很大, 除个别企业外, 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但是, 样本企业的规模、成长性、资产结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距均较大, 表明样本企业在规模、成长性和资产结构方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此外, 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还显示, 样本企业的市场势力差异较小, 实际税负水平的差异也不大。

(2) Pearson相关性分析。本文对相关变量进行了不分年度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得出, 研发投入强度 (R&DInt) 与盈利能力 (PROR) 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与资本结构 (LEV) 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盈利能力 (PROR) 与企业资本结构 (LEV) 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并且, 检验结果显示, 企业规模 (SIZE) 、成长性 (GROW) 和实际税负水平 (TAX) 不但可以影响企业的资本机构 (LEV) , 而且皆在1%水平上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负相关, 意味着企业规模、成长性和税负水平对其研发投入具有重要影响。显然, 根据Pearson检验, 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存在内在联系。当然, 更准确的结论还有待于对回归模型的检验。

2. 模型回归检验与分析。

本文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发现, 在回归过程中, 年度虚拟变量的系数并不显著, 这意味着年度差异对回归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影响较小, 因此, 我们直接对研究样本五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不再考虑年度差异。

我们对H1和H2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检验, 回归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 在模型 (1) 中, 研发投入指标 (R&DInt) 与资本结构 (LEV) 显著负相关, 并且, 模型 (1) 的Adj-R2值为0.209, 其F值为6.300, P值 (Sig.) 小于0.01, 即F值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表明模型 (1) 的拟合效果较好。此外, 模型的D.W检验值为1.838, 各变量的VIF值皆小于2, 表明模型 (1) 的各解释变量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的一阶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因此, 模型 (1) 较好地验证了假设H1, 即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其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

此外, 本文通过模型 (2) 对企业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研发投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验证。由表3可知, 在考虑了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对研发投入的交互影响后, 研发投入指标 (R&DInt) 与盈利能力 (PROR) 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与资产负债率 (LEV) 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与盈利能力 (PROR) 和资本结构 (LEV) 的交互项 (PROR×LEV) 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且, 模型 (2) 的Adj-R2值为0.282, 其F值为6.906, P值 (Sig.) 小于0.01, 即F值检验在1%的水平上显著, 这表明模型 (2) 的拟合效果较好。此外, 模型的D.W检验值为1.780, 各变量的VIF值皆小于10, 表明模型 (2) 的各解释变量之间基本不存在显著一阶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因此, 模型 (2) 较好地验证了H2, 上述结论意味着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的确会共同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背景出发, 以2007-2011年山东省高新技术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 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了企业盈利能力、资本结构和R&D投入之间的关系, 其结论如下:

结论一:R&D投入水平与企业的资本结构负相关。

实证结果表明, 企业资本结构能够对其R&D投入水平产生负向影响。企业的无形资产具有增强其盈利能力, 提升企业举债能力的功能。显然, 加大R&D投入, 提升企业技术资产的比重, 不仅可以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结构, 还可以降低其财务风险。由于高新技术产业普遍存在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产品淘汰速度快和财务风险高等特点, 这就要求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在做出财务决策时必须关注收益和风险的匹配问题, 谨慎、合理地运用财务杠杆, 努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结论二: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对企业R&D投入水平存在交互影响。

综合考虑了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交互作用后, 模型 (2) 的检验结果显示, 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交互项 (PRO-R×LEV) 与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即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能够对其R&D投入水平产生交互影响。

钢结构制造企业 篇10

关键词:事业部,中小制造企业,组织设计优化

一、引言

美国企业史家钱德勒认为, 企业的战略决定了企业的组织结构。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 中小型制造企业对自己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事业部型的组织结构形式, 能够对外部环境迅速做出反应, 更好的感知和满足客户需求, 大量的企业选择了这种组织结构形式。

二、事业部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这是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斯隆最先提出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这种结构下, 可以按照单项的产品或服务、产品群组、大型的项目或规划、事业、业务或利润中心来组建事业部。事业部型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它是基于组织产出过程来组合部门的。”与传统的职能型组织机构相比, 其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在中小企业应用中的实际问题

一些中小企业的虽然销售规模不大, 但是客户与产品的跨度却相对较大, 为了适应外部环境, 他们也会采用事业部型组织结构。与事业部型组织结构在大型企业中的运用效果相比, 中小型企业在采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后, 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首先, 事业部型的组织结构, 由于其自身的结构特点, 往往会破坏中小型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 如果根据产品、市场等因素, 划分成不同的事业部, 则会导致一些原本就不是很具有优势的环节失去规模优势, 如采购等, 使企业在对外的议价能力等方面收到损害。

其次, 企业在管理意图的执行会受到事业部部门利益的影响。事业部一般包含较多的职能, 以设备制造企业为例, 其产品事业部通常包含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生产执行、客户服务等, 因此事业部的考核与管理通产涵盖了很多的指标, 并通过不同的权重表现出来。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的扩展冲动比较明显, 事业部的经理们比较注重近期的销售业绩, 当企业的整体战略要求事业部兼顾多个方面的工作时, 事业部经理们的整体执行力表现得相对较弱, 往往顾此失彼, 特别是在一些事关企业长远发展, 但却无关当前业绩的事务上, 事业部的利益导向不是十分明确。

第三, 事业部型组织结构下, 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很难发挥出来。各事业部内部岗位设置一般来说会有一定的重复, 但是由于内部信息流向主要集中在各事业部的内部, 因此同类岗位间的协作变得比较困难。

最后, 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型企业的资源相对有限, 分开到不同的事业部后, 对打造企业整体的核心能力是不利的, 以企业的技术研发为例, 尽管产品与客户可能各不相同, 但是产品里面用到的许多基础技术却有相通之处, 技术人员按专业分拆到不同的部门后, 企业在具体某项技术上的研发能力必然会被削弱。

四、组织设计优化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事业部型组织结构在中小型企业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必须对其进行一些优化, 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实施组织结构设计的实践, 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第一, 中小型企业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战略, 明确要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 构建怎样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般我们采用事业部型的组织结构是为了谋求企业能够快速的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同时应对多个不同的市场或是客户团体。

第二, 根据企业的战略和内部的资源情况来辨别那些环节需要分开的, 那些环节需要统一。一方面为了保证企业对外部门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我们要将市场营销、产品策划、客户服务等职能装入事业部, 并给相关人员充分授权;另一方面, 为了保持企业内部的规模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流程的改善, 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 适应事业部型的运作模式。以设备制造企业为例, 一般来说, 制造型企业中不同产品的采购和生产制造环节都具有共同的特性, 因此尽管其用户和市场各不相同, 但在采购和生产等后台环节可以统一完成, 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在采购时的议价能力以及在生产上的规模效应。但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这些统一管理的环节同样要始终围绕提高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整体目标来设计和管理, 要与事业部一道, 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 与大型企业相比, 中小型企业对事业部管理与考核应该更加细致。大型企业中, 事业部的考核往往比较注重部门整体运行的结果, 如销售收入、净利润等, 但中小企业却不一样,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 一方面应制定各事业部相对统一的工作流程, 规范他们的日常运行过程, 促使事业部按照公司设定的目标发展。另一方面, 对事业部的运行必须加以动态的监控和管理, 要注重通过信息的收集与共享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 充分发挥部门间的协同效应。

第四, 矩阵式组织结构在企业中的补充运用。根据矩阵式组织结构的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横向沟通与联系, 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 为一些特定的项目和事务组建跨部门的小组。具体如图1所示。在这样的结构下, 公司不同事业部中的各种优势资源可以相互协同, 形成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高效的服务于公司的重点项目和事务。

五、结束语

上述的建议均在我公司的管理中实际应用, 结果表明, 改进后的事业部组织结构设计更加适合公司的情况, 提高了整体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理查德·L.达夫特 (Richard L.Daft) .组织理论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1]理查德·L.达夫特 (Richard L.Daft) .组织理论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庄小鹏.事业部制优劣势探索.商场现代化, 2007 (9) :51[2]庄小鹏.事业部制优劣势探索.商场现代化, 2007 (9) :51

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篇11

关键词:制造业 结构节能减排潜力 结构节能减排联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3)12-92-04

本刊第10期学术天地栏目刊登的《北京制造业节能减排潜力测评》一文得出了北京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仍存在下降空间的结论,而将这一潜在下降变为现实,需要采用不同的节能减排途径,本文就重点探讨节能减排途径对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影响。由相关文献及实践经验可知,节能主要有三种方式:一为结构节能,即优化产业、能源等结构,实现能耗总量控制和能耗强度的降低;二为技术节能,即改进生产设备、工艺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三为管理节能,即加强能耗监测、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达到节能的目的。同样地,减排也包括结构减排、技术减排和管理减排三种方式。立足于政府调控职能,同时考虑到技术与管理两种节能减排方式的量化测评相对较难,本文主要考察北京制造业在结构节能减排这一方式上的潜力,也是为“结构降耗减排”的局限性以及“内涵降耗减排”的紧迫性提供预警。

一、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贡献分析

在对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预测之前,首先对近年来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贡献率的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一) 结构节能减排贡献模型

1.基于能耗强度的结构节能贡献模型

产业结构调整对能耗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1)

其中,表示第t期产业结构调整对能耗强度的影响份额,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的能耗强度,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

2.基于排放强度的结构减排贡献模型

产业结构调整对排放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表示第t期产业结构调整对排放强度的影响份额,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的排放强度,和分别表示基期和第t期i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式(2)即表示在排放强度不变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减少排放产生的作用。

(二) 结构节能减排贡献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外部变动即产业所处区域三产结构的变化,内部变动即该产业构成的内在调整。根据式(1)和式(2),从制造业外部环境和内部层面两个角度出发,测算不同时期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份额并分析其潜力。

1.制造业外部环境分析

对于制造业外部环境方面,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依次考察北京三产结构调整对地区能耗强度的贡献度,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结构调整对其能耗强度的贡献度,以及工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结构调整对其能耗强度的贡献度。计算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十五”、“十一五”时期,各类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应能耗强度的贡献率大多为正值,且贡献度在“十一五”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12年间,北京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某一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应能耗强度的降低。其中,结构节能效果最为明显的是三产结构调整,总体节能贡献率约为24%;其次是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即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占比变动对工业能耗强度的作用,总体节能贡献率为5%。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2000~2011年间,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可见制造业占比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业产业的降耗。

计算不同时期北京各类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应排放强度的贡献率,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十五”、“十一五”时期,三产结构调整以及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对相应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大都为正值,且贡献度在“十一五”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说明,12年间,北京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应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即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占比变动对工业排放强度的贡献率始终是负值。这表明,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不仅没有起到减排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单位增加值的CO2排放量。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2000~2011年间,制造业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可见制造业占比的下降、非制造业占比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业产业的减排负担。

综上所述:在节能方面,各类产业结构调整均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相应能耗强度的下降;在减排方面,除工业外,其余两类产业结构调整对相应排放强度的降低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总体上还是起到了节能减排作用的。具体来看,制造业占比变动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贡献情况:制造业占比的下降推动了工业节能同时却阻碍了工业减排,这与近年来制造业能耗总量得到控制但能源结构尚未显著优化密切相关。

2.制造业内部层面分析

在分析了制造业外部环境的结构节能减排贡献度后,重点来看制造业内部(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结构调整对其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制造业的结构节能与结构减排贡献率在“十五”阶段均为负值,在“十一五”阶段为正值,说明“十一五”时期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始有效促进其能耗与排放强度的降低,而之前没有显著成效。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2000~2011年间,传统制造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14个百分点,可见传统制造业占比的下降、现代制造业占比的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的降耗与减排。综上所述,“十一五”是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开始发挥节能减排作用的主要时期,传统制造业占比下降、现代制造业占比上升是促进制造业能耗和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nlc202309022129

通过分析北京制造业外部和内部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率可以看到,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北京整体及相关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制造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制造业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工业中的占比变化,还是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均明显促进了相应能耗及排放强度的降低。而分析结果也表明,目前制造业外部和内部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优化进程当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还存在值得挖掘的潜力。下面,就针对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进行预测。

二、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预测

利用结构节能减排联动模型,考察制造业内部结构演进对其能耗及排放强度的影响,由此对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大小进行预测。

(一) 结构节能减排联动模型

1.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联动模型

制造业结构演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3)

式中,MSD为制造业结构多元化演进系数,T为传统制造业增加值,M为现代制造业增加值。

根据制造业能耗强度与结构演进系数的变动关系,构建二者的幂函数方程;分别对能耗强度和结构演进系数取自然对数,并记作LMEI和LMSD。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能耗强度联动模型如式(4)所示。

LMEI=3.1083-4.3795LMSD (4)

(-6.120)

R2=0.789,F值=37.457,AC值=-0.194,

SC值=-0.113

2.产业结构——排放强度联动模型

根据制造业排放强度与结构演进系数的变动关系,构建二者的幂函数方程;分别对排放强度和结构演进系数取自然对数,并记作LMCI和LMSD。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排放强度联动模型如式(5)所示。

LMCI=3.9623-4.1043LMSD (5)

(-5.636)

R2=0.761,F值=31.761,AC值=-0.159,

SC值=-0.078

(二) 结构节能减排潜力测算

在针对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预测时,本文依据制造业目前发展状况并结合前面有关分析,提出以下假设作为预测条件。

第一,预测以现阶段可获得的最新数据年份即2011年为基年,预测时间段为2012~2020年,跨越了“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时期。

第二,已知2000~2011年间,北京制造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10%,其中“十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14%,“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增长8.5%,增速有所放缓。今后发展过程中,北京整体的产业结构会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占比不断扩大,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比会进一步减小,而制造业作为工业主体其增长速度很可能会继续放慢。

第三,关于制造业内部结构方面,已知2011年北京传统制造业与现代制造业的结构比约为46∶54。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大现代制造业发展力度,对传统制造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予以整改、淘汰,仍将是近期实现北京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根据前述假设条件,分别利用GM(1,1)模型和灰色成分数据模型对2012~2020年北京制造业的增加值、结构等进行预测,结果如表4所示。

基于表4所列数据,利用式(4)、式(5)对2012~2020年北京制造业能源消耗、CO2排放等情况进行预测,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预测结果可知,在能耗方面:“十二五”末期北京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为0.61吨标准煤,与基年相比下降了20%,能耗总量预计为1917.35万吨标准煤,比基年增加了12%;“十三五”末期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为0.36吨标准煤,与基年相比下降了53%,能耗总量预计为1735.51万吨标准煤,比基年增加了1%。在排放方面:“十二五”末期北京制造业万元增加值排放预计为1.81吨,与基年相比下降了16%,CO2排放总量预计为5646万吨,比基年增加了17%;“十三五”末期制造业万元增加值排放预计为1.1吨,与基年相比下降了49%,CO2排放总量预计为5282万吨,比基年增加了10%。

由相关数据计算可知,“十五”、“十一五”期间,制造业的能耗和排放总量均占到工业的50%以上,其能耗和排放强度也与工业水平十分接近,所以“十二五”时期工业节能减排的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效果。而根据表5的预测结果,在技术水平不变、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情况下,“十二五”末期,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了21.8%,基本能够实现规划中制定的工业能耗强度下降目标;制造业CO2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6.8%,与规划中提出的“工业排放总量控制在2010年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制造业在节能上基本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完成节能目标,但在减排上还需同时借助技术与管理等减排途径。

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结合表5中数据及式(1)、式(2),测算未来两个五年时期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6。

表6显示,“十三五”将是北京制造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节能减排的主要时期,但与“十一五”期间结构节能减排的效果相比有所减弱。2011~2020年间,制造业结构节能贡献率预计达到20%,而结构减排贡献率预计达到28%。与“十五”、“十一五”时期相似,传统制造业占比减小、现代制造业占比增加仍将是推动制造业能耗和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 结构节能减排路线图

在上述北京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和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勾画出未来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的路线框架图,以更直观地展现制造业结构节能减排潜力,如下图所示。

nlc202309022129

三、结论

经过一系列分析,大致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在结构节能减排贡献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北京整体及相关产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之一,并且制造业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制造业在工业中的占比变化,还是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均在“十一五”期间有效促进了相应能耗及排放强度的降低。由于目前制造业外部和内部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优化进程当中,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还存在值得挖掘的潜力。

第二,在结构节能减排潜力方面。根据预测结果:到“十三五”末期,北京制造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为0.36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下降了53%,能耗总量预计为1735.51万吨标准煤,比“十一五”末上升了1%;制造业万元增加值排放预计为1.1吨,比“十一五”末下降了49%,CO2排放总量预计为5282万吨,比“十一五”末上升了10%。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在“十二五”、“十三五”时期仍将对节能减排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与“十五”、“十一五”时期相比结构节能减排的效果将有所减弱。

■ 参考文献

[1]虞镇国、王琼、石瑛,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对工业节能的贡献[J],中国能源,1995年第4期。

[2]姚愉芳、陈杰、李花菊,结构变化的节能潜力计算的方法论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3]何建坤,我国CO2减排目标的经济学分析与效果评价[J],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29期。

[4]范晓伟、王庆丰、宋丽敏,产业结构调整对河南省节能降耗的贡献度分析[J],河南科学,2011年第29期。

[5]王迪、聂锐、赵月英、龙如银,结构变动、技术进步的节能测算与区域比较——基于中国东部的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11年第32期。

[6]亓燕艳、马宪国,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与节能潜力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7年第23期。

[7]张雷、李艳梅、黄园淅、吴映梅,中国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2期。

[8]方春阳,节能减排途径——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第8期。

[9] 尹少华、姜微、张慧军,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湖南林业产业结构预测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28期。

编辑:覃智勇 / 邮箱:qzy@bjstats.gov.cn

钢结构制造企业 篇12

作为国内GDP数一数二的经济大省, 过去的30年, 制造业是浙江省启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引擎。然而, 近年来, 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环境保护、由产品质量和安全引发的对品质的要求提高等原因使浙江制造企业喘不过气来。来自新华网2011年4月24日的消息, 一季度浙江全省生产总值达4602亿元, 比2010年同期增长11.8%, 增幅回落2.8%。受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 全省出口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4%。受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 企业成本明显上升, 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比2010年同期下降13.9%和15.6%。作为这组数据的印证, 全省各地不断冒出“跑路潮”事件。至2011年10月末, 浙江省发生企业主逃逸事件已达228起。尽管, 制造业生存境遇不佳是全国普遍问题, 但对于浙江这样一个GDP增幅长期保持前列、尤以制度创新为先导的省份来说, 这场危机却来得异常汹涌。

二、浙江省制造业产业的困境分析

(一) 浙江省制造业的问题

据有关调查发现, 浙江省的制造业危机主要原因是“不务正业”。企业主手中原本并不缺钱, 但是他们并不把这些资金投入企业, 壮大实业, 而是拿去炒原材料、炒房地产。一旦国家紧缩货币政策, 原材料和房地产等泡沫破裂, 他们资金链断裂就是必然结果。同时, 也有部分企业在升级转型时出现问题, 导致资金紧缺。但是, 缺钱只是这些企业的表面问题, 企业家追逐高利润转而炒作虚拟资本也无可厚非, 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制造业本身的危机。

由于我国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底部, 无法掌握定价权, 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供给不足, 就会使制造业的利润降得微乎其微。企业家辛辛苦苦干了一年, 却发现几乎没有挣钱。对于没有利润的行业, 企业当然会选择退出。再加上融资难、税负重等问题, 制造业的处境已非常艰难。

从浙江省2011年上半年的情况看, 中小企业最关注的原材料价格和银行信贷这两点问题不容乐观。上半年,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2%和10.0%。6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涨幅均比5月份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融资情况看, 6月末浙江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3%, 上半年新增存款6487亿元, 同比多增161.9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3%, 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7.1个百分点, 新增贷款3888亿元, 同比少增925.2亿元, 月度贷款增量持续减小。

虽然制造业现在困难重重, 但从统计数据看, 浙江省新登记企业数仍远大于注销企业数。2011年1-9月, 浙江省新增企业数10.5万家, 比上年同期增加10.35%。而新增企业都从传统行业转向了新兴产业, 例如光伏产业。以汽车销售起家的宁波祥宁控股集团, 旗下有众多子公司:如浙江华亚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同样, “眼镜大王”胡福林从2008年开始同样也进军了能源产业。有数据显示, 2010年9月份, 浙江省光伏企业数目为78家, 到了2011年3月份, 这个数字变成了176家。由此可以推断, 目前浙江省制造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 制造业或者说中小企业的问题主要是转型问题, 也就是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二) 浙江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困境分析

产业结构优化, 就是要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

1.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来实现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各个产业变动的综合结果。从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看, 一般会经历一个“兴起—扩张—减速—收缩”的过程。产业的兴起往往与新产品开发相联系。同时, 创新会大幅度降低该产品成本, 使该产业迅速扩张, 进入一个高速增长阶段。因此, 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

(1) 创新能力不足。所谓创新,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就是引入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以提高社会的潜在生产能力。当创新带来一个新产品时, 由于新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 会吸引生产要素流入该部门。这是因为新产品上市时, 其价格对成本的反应、需求对价格的反应都比较敏感, 从而提高产量能获得较高的收益。当该部门的利润高于一般产业的利润时, 其他部门的生产要素就会向他转移。另外, 创新会通过改变各种生产要素, 尤其是劳动和资本的相对边际生产率, 来改变其收益率之间的平衡。一般情况下, 创新对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的提高要比对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提高来的更快。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刺激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 即资本替代劳动, 从而使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

由于目前浙江省制造业利润率极低, 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传统的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生产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制造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转型已经迫在眉睫。根据以上分析, 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转型的首要问题就是“创新”。通过创新, 掌握新产品的核心技术是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因素。如果只是利用别人的技术来生产, 那就和传统的制造没有什么区别。对于小企业或者刚进入新行业的企业来说, 一开始就拥有核心技术可能比较困难, 但是一定要通过研发, 掌握核心技术, 才能在行业中发展壮大。对于转型的企业来说, 应该优先把资源投入研发领域, 提高创新能力, 才能顺利转型。

创新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是其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的核心动因。唯有创新,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 主导产业不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主导产业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罗斯托认为, 任何时期, 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中, 经济发展的冲击力之所以能够保持, 是由于为数不多的主要成长部门的迅速扩张的结果, 而且这些部门的扩张又产生了对其他产业部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用。主导产业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可以形成持续的高速增长率, 并且通过较强的扩散效应, 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产业的增长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 只有少数同时兼备创新和较强扩散效应的高增长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从主导产业形成的具体条件看, 主要有三点:一是主导产业的形成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二是主导产业的形成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三是主导产业的形成要有足够的创新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浙江省制造业企业转型需要确立转型的主导产业, 并且转型的过程要以资本实力或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为主导, 选择有充足市场需求的产业。目前浙江省众多中小企业在转型中停滞不前, 主要就是因为两点:第一, 没有确立主导产业;第二, 资金实力不够, 盲目转型必然导致资金链断裂。从主导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 目前的主导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 包括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生物工程和宇航工业等。根据浙江省“小狗经济”的特点来看, 不适合发展生物工程和宇航工业。从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公告来说, 新能源和新材料工业由于众多省份的大力发展, 已经产能过剩。因此, 浙江省在新的主导产业的选择上还要深思熟虑, 不能盲目跟风。除了市场自发调节以外, 政府也应该积极干预, 通过指定产业政策、选择主导产业和确定产业发展顺序, 来引导企业转型, 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2.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 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 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调整, 理顺结构, 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 有效利用。如果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越协调, 结构的整体能力就会越高, 则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也就越合理。相反, 如果结构关系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会降低, 那么与之相应的产业结构就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供给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化不能适应供给结构的变化。

从目前浙江省制造业面临的情况看, 无论是国内的供给状况还是国际市场的供给状况都发生了变化。由于产业结构没有及时调整, 已经发生了扭曲。从国内市场来看, 主要问题是原材料的供给和劳动力的供给。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资本投机炒作, 大宗商品的价格一直波动较大, 这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来说风险太大。浙江省制造业的原材料需求主要都是靠进口, 因此企业利润受到很大影响。在实业无法经营的情况下, 企业家为了生存, 就会顺应这种风气, 加入到资本投机的行列中, 去炒原材料、炒房地产。原本用于制造的资本现在用作投机, 制造业必然衰退, 产业结构也会发生扭曲。同时, 东部省份的劳动力价格越来越昂贵, 对于目前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浙江省制造业来说是雪上加霜。甚至有的企业提高薪水仍然招不到工人。随着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耗尽, 社会结构逐渐僵化, 已经越来越接近“中等收入陷阱”。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应对这场危机的一个方面, 市场已经做出了反应。

由于欧洲经济受到欧债危机的拖累, 作为我国最大出口地区的欧洲已经难以拉动我国的出口。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 使原本就利润微薄的出口制造业更加难以为继。浙江省制造业有一部分主要依赖于出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减产甚至停产, 资本转而用于投机。由于国家

在宏观政策方面不断收紧货币供应, 这些靠投机炒作的企业资金链就很容易断裂。浙江省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攀高也可从侧面反应出这个问题。

三、结论

从目前情况来看, 浙江省制造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转型就是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浙江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主要面对两个问题:一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二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角度, 浙江省制造业主要的困境在于创新能力不足和主导产业不清。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 没有创新, 产业结构的优化就无法进行。浙江省制造业长期从事的是低端的生产和简单的加工, 企业并没有投入资金来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 因此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不强。同时, 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产业结构优化也至关重要。选对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有序的进行。但是目前浙江省的主导产业选择并不清晰, 这也是众多中小企业在转型中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8

[2]陈朔, 冯素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几个问题的国际经验和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3)

[3]仇保兴.简论小企业集群与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1)

[4]李会战.商贸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J].企业研究, 2011 (4)

上一篇:兴趣低下下一篇:社区生态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