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造企业(共12篇)
工业制造企业 篇1
摘要:针对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及其运行的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 找出预算管理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成因。就这些问题与成因, 对工业制造型企业预算管理系统的销售预算、成本预算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 提出改进措施, 以使工业企业预算系统更具可操作性、实用性。
关键词:全面预算,诊断,再设计
1 工业制造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意义
1.1 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
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不确定因素呈现多样性、复杂性, 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在不断变化, 市场激烈竞争、高额的资金需求、各类资源价格波动、不断进步生产技术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这些都对传统的预算管理提出了挑战。
1.2 传统预算管理自身的局限性
如全面预算管理中考核评价与资源规划的功能矛盾问题、预算控制与战略控制的脱节等问题, 都亟待实务界和理论界在预算控制系统的改进中去解决。在这种背景之下,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 企业必须关注影响企业的关键因素, 管理上的注重柔性、创新、服务等多个方面, 企业才可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才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1.3 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改进具有现实意义
工业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有着普遍性的问题, 也有行业和企业的特殊问题。针对预算管理系统问题进行研究, 改进其全面预算控制系统。进一步为具有相关生产经营特点的企业预算管理提供借鉴, 将有助于工业制造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工业制造型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1 面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不确定性, 全面预算缺少足够弹性
(1) 市场竞争因素。
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竞争对手随时都可能出现, 影响公司年度销售额的因素时常超出公司自身的控制范围。目前全国的制造型工业生产企业数以万计, 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行业集中度低。这些企业绝大多数产品趋向同质化, 面临过度竞争的风险。
(2) 原材料价格因素。
工业企业属于低利润, 原材料占产品成本比重较大。由于我国事实上属于矿产资源特别是金属原矿、原油等资源的贫乏大国, 主要材料成本受国际市场影响。如我国铁矿石近年来进口成本逐年暴涨。如果原料未来波动幅度增大, 对资金管理、损益产生较大影响。
(3) 高额资金需求因素。
资金紧张成为制约公司在建工程、生产、采购等方面工作的瓶颈之一。大型项目建设、销售业务激增时, 很可能出现因资金不足而停工待料现象, 公司正常的运转效率受到较大影响。
2.2 单一年度全面预算的绩效评价与资源规划两种功能难以协调
(1) 预算本身功能存在矛盾。
传统预算管理被用来满足两方面需求:其一, 通过计划与预测, 在组织内部合理分配资源 (主要指资金) , 实现物流、资金流在组织中的平衡, 降低资源使用成本。其二, 根据企业战略, 制定相应的预算目标体系, 并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以促进目标实现。
(2) 年度全面预算无法兼顾业绩评价与资源规划两种职能预算。
年度全面预算管理功能主要以考核评价功能为主, 预算不会轻易调整, 有一定的刚性, 如通常在以预算为基础的企业级绩效评估表中, 预算目标值做为考核公司经营情况的指标, 具有一定的“拔高性”, 而在公司生产中需要确定多少的融资需求, 产品销售价格如何确定时, 必须结合市场、企业经营实际情况, 制定较为准确经营方案。这就需要公司在预算控制技术的方面做出改进。以解决侧重业绩考核评价预算的“主观、刚性”要求与资源规划的预算“柔性”出现矛盾。财务评价指标多局限于企业运营成果的量化统计, 对难以量化重要因素力不从心。工业企业做预算对比分析时, 通常同自身企业前期数据对比, 与同业竞争对手比较少。
(3) 预算系统的编制不够科学, 内容不全面。
从预算管理实际运用情况来看, 企业一般会编制销售、生产销售和费用预算、预算损益表、预算现金流量表, 而有关资本支出的预算和资产负债表、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预算控制关注的重点仍局限于生产经营领域。产品销售价格制定随意性强, 销售价格政策缺乏统一性及科学性, 不利于公司对盈利情况把握。产品价格经常无规则调整后, 公司管理者对产品定价调整所带来的损益影响就会模糊不清。
3 工业企业预算改进措施
3.1 设立年度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的预算模式
(1) 增强企业预算的柔性。
可根据预算管理目的灵活选择滚动预算形式。该滚动预算形式为年度预算基础上每月更新, 每次更新期间长短选择标准:销售合同的执行期, 筹、还款的时间和频率等。
(2) 解决预算中绩效评价与资源规划两种职能协调问题。
设立年度全面预算和在年度预算基础上的每月更新滚动预算, 并让这两种预算分别侧重于绩效评价与资源规划两种预算职能, 解决预算功能难以协调问题。该滚动预算功能主要定位于现金预测、产品定价调整、物流安排、利润预测等方面, 如企业的现金预算采用滚动预算的形式, 这样预算操作形式得出的资金需求数据比较准确。年度全面预算功能的主要侧重于绩效评价, 体现预算管理刚性特征。
3.2 工业企业部分预算模块的改进关注点
3.2.1 销售预算的改进
(1) 结合企业应收方面管理制度, 完善产品销售管理。比如“二八原则”, 某些产品客户比较集中, 产品品种少。我们采用按产品方式做销售预算, 将所有这些产品纳入到预算计算表中来。其他产品的种品众多, 可采用按产品大类 (原有产品和新开发产品两类) 进行统计。通过对其他产品关键控制指标 (如直接材料/销售单价) 选择, 利用销售预算收入与它乘积推算低压产品直接材料需求, 减少预算工作量。在日常客户信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保管理等方面关注到低压产品, 弥补其他产品预算管理上的漏洞。
(2) 结合公司应收帐款管理, 利用当月销售合同统计表对年度全面预算中的数据进行更新, 提高预算的准确性, 减少重复工作量。利用销售合同统计表可以年度全面预算中的销售收入、销售量和收款金额进行数据更新。
3.2.2 在生产成本预算中, 工业产品原材料价格的风险控制
(1) 通过控制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来控制原材料价格风险。工业企业与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即期合同;另一类为远期合同。远期合同:若供货期限较长, 则材料价格波动的可能较大, 风险较大。针对该类合同公司采用以下方法规避风险:A、套期保值, B、提前锁定采购成本:为了锁定成本, 公司生产的需求量, 提前采购铜杆或签订远期采购合同。
(2) 通过工业产品的销售定价将企业部分或全部由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给客户。工业产品销售价格主要根据以铜等主要原材料的价格行情、订货产品的参数 (长度、截面、芯数以及特殊要求等) 制定的产品直接材料定额, 并考虑企业的加工成本、期间费用以及符合市场行情的目标利润等因素来确定的。产品销售定价= (原材料定额+单位直接人工+单位制造费用) / (1-目标毛利率) 。这样通过调整工业产品的销售价格可以消化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利率的影响, 将这种定价模式引入预算中可以预测产品利润贡献、预测公司利润, 使公司对自身盈利状况拥有一定的主动调整能力。
3.3 改进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3.3.1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间的联接
战略的重要性对于企业来说是不言而喻的。首先, 预算管理也是一种战略管理, 预算目标实际上是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其次, 预算管理的战略性体现于他沟通了企业战略与经营活动的关系, 以预算为基础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是沟通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公司战略之间桥梁, 促进预算目标实现, 进而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
3.3.2 按平衡计分卡的方式将KPI引入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1) 引入平衡计分卡, 解决企业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存在问题。
首先, 促使公司战略目标与预算目标相统一, 平衡计分卡关注非财务业绩指标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实现预算的全面、动态控制。
(2) 设计基于战略KPI流程。
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年度经营计划, 选出该年关键绩效评估指标, 按平衡计分法原则制定企业级KPI, 同时也要关注公司级、部门级、员工级KPI三个层次相互支撑关系, 公司目标实现离不开各部门配合, 完成部门任务同样需要部门员工的不懈努力, 反之同理。
参考文献
[1]运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工业制造企业 篇2
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为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部署,顺应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从2018年到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遴选20-3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示范,推动制造业企业管理、生产过程、服务等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实现全覆盖,累计完成技术改造投资额达800亿元以上;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累计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6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0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省经信委认定的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达70个;累计新增使用机器人4800台套,万人机器人数量达到120台,全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8万元/人。
二、项目类型
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分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等四种类型。
智能工厂是指将机器人、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三者在制造过程中有机融合,涵盖了对工厂(车间)制造的全流程,主要解决工厂(车间)从产品的设计到制造、应用的智能化。
— 1 — 数字化车间是指生产车间由工件传送系统和控制系统,将自动化装备和辅助设备按照工艺顺序进行结合,在无人(或少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进行操作或控制,自动完成产品全部或部分制造过程,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及良品率。
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是指为全市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改造服务的平台,开展服务的内容包括: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应用与服务、智能制造展示及培训服务、智能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服务。
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是指已获得“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中任一称号,且2020年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三、遴选条件
(一)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申报单位(两者只能申报其中一种)须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实施单位在珠海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2.企业成长性好,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呈增长态势; 3.列入珠海市“十百千计划”培育清单,项目申请单位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
4.项目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示范项目使用的装备和系统需自主安全可控;
5.项目须符合《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条件》,同时符合多种模式可优先选取;
— 2 — 6.项目在降低运营成本、缩短产品研制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不良品率、提高能源利用率五个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并保持持续提升,具有良好的增长性。
(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须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实施单位是在珠海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服务平台机构运作规范、规章制度健全,经营规范;有明确的发展规划与年度目标。
3.服务平台拥有智能制造技术水平高、研究和服务实践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团队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服务人才队伍,服务平台从业人员20人以上,其中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达到50%以上。
4.服务平台拥有在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服务成功案例2-3项以上。
5.服务平台具备对外提供智能制造展示、培训、咨询等公共技术服务的装备能力和场地条件,专用场地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软件和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万元。
6.服务平台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对本地区智能制造产业具有较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需符合以下条件:
1.项目实施单位在珠海市境内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2.企业已获认定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或“智能
— 3 — 制造公共服务平台”三种类型其中一种;
3.2020年前企业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四、遴选程序
(一)示范项目(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遴选程序
1.组织申报。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印发项目申报通知,企业自愿申报,由各区(经济功能区)科技和工业信息化部门收集企业申报材料,对企业上报的材料进行初审,出具推荐意见,加盖公章后集中上报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
2.评审认定。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受理,组织专家对初审合格的单位进行评审,提出预选名单,经局领导班子会议审议通过后,向社会公示。公示期5个工作日。公示期有异议的,进行核实处理。
3.授予牌匾。公示期无异议,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出具认定文件,并制作相关牌匾,授予示范项目承担单位。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试点示范资格:(1)企业自行要求撤销的;(2)企业已不具备示范条件的;
(3)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或有其它违法行为的。
(二)智能制造标杆项目遴选程序
1.符合条件且有意向申报标杆项目的企业,向企业所在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提出申请。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对企业经营目标提出要求,形成扶持协议方案后,由区政府(经 — 4 — 济功能区管委会)向市政府报送请示。
2.市政府分管市领导召集发改、财政、科工信、国土、住规建、珠海基金等单位对扶持协议方案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意见反馈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
3.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按市分管领导协调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将扶持协议方案报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
4.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与企业签订扶持协议。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每年要将协议实施情况报市政府,协议到期后,区政府(经济功能区管委会)要对协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并报市政府。
五、政策措施
(一)资金项目扶持。市级技术改造资金对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予以支持,对认定为数字化车间按项目设备投入10%予以支持;对认定为智能工厂按项目设备投入12%予以支持;对认定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按项目设备投入15%予以支持。以上三项每项最高支持金额不高于100万元,一个单位只能申报其中一项。对条件成熟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智能制造项目,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支持。
(二)重点企业扶持。经认定为市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且目前已经是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或2020年前达到产值或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的企业(企业签订承诺书),可申请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扶持,扶持内容包括土地、规划、基金等方面。
(三)做好人才保障。深入实施珠海英才计划政策,推动智能制造等相关人才的引进,做好人才入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服务,增强我市对产业人才的吸引力。积极组织企业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进行对接,通过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帮助企业挖掘内部潜力。
(四)落实挂点跟踪服务。贯彻执行市、区两级“十百千计划”挂点服务工作机制,建立企业服务台账,实行跟踪服务,切实帮助龙头、骨干企业解决问题和困难。
附 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条件
附件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条件
一、离散型智能制造
(一)车间/工厂的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规划、生产、运营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二)应用数字化三维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物理检测与试验进行验证与优化。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的集成管理。
(三)制造装备数控化率超过70%,并实现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集成。
(四)建立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实现生产进度、现场操作、质量检验、设备状态、物料传送等生产现场数据自动上传,并实现可视化管理。
(五)建立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计划、调度、质量、设备、生产、能效等管理功能。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供应链、物流、成本等企业经营管理功能。
(六)建立工厂内部通信网络架构,实现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信息互联互通。
(七)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二、流程型智能制造
(一)工厂总体设计、工艺流程及布局均已建立数字化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实现生产流程数据可视化和生产工艺优化。
(二)实现对物流、能流、物性、资产的全流程监控,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达到90%以上。
— 7 — 实现原料、关键工艺和成品检测数据的采集和集成利用,建立实时的质量预警。
(三)采用先进控制系统,工厂自控投用率达到90%以上,关键生产环节实现基于模型的先进控制和在线优化。
(四)建立生产执行系统(MES),生产计划、调度均建立模型,实现生产模型化分析决策、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以及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协同优化。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五)对于存在较高安全与环境风险的项目,实现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和危险源的自动检测与监控、安全生产的全方位监控,建立在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六)建立工厂通信网络架构,实现工艺、生产、检验、物流等制造过程各环节之间,以及制造过程与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生产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
(七)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有功能安全保护系统,采用全生命周期方法有效避免系统失效。
三、网络协同制造
(一)建有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云平台,具有完善的体系架构和相应的运行规则。
(二)通过协同云平台,展示社会/企业/部门制造资源,实现制造资源和需求的有效对接。
(三)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面向需求的企业间/部门间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的共享、互补和对接。
(四)通过协同云平台,实现面向订单的企业间/部门间生产资源合理调配,以及制造过程各环节和供应链的并行组织生产。
(五)建有围绕全生产链协同共享的产品溯源体系,实现企业间涵盖产品生产制造与运维服务等环节的信息溯源服务。
(六)建有工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体系,具备网络防护、应急响应等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四、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一)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通过差异化的定制参数,组合形成个性化产品。
(二)建有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通过定制参数选择、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方式,实现与用户深度交互,快速生成产品定制方案。
(三)建有个性化产品数据库,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特征进行挖掘和分析。
(四)个性化定制平台与企业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数字化制造系统实现协同与集成。
五、远程运维服务
(一)采用远程运维服务模式的智能装备/产品应配置开放的数据接口,具备数据采集、通信和远程控制等功能,利用支持
— 9 — IPv4、IPv6等技术的工业互联网,采集并上传设备状态、作业操作、环境情况等数据,并根据远程指令灵活调整设备运行参数。
(二)建立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能够对装备/产品上传数据进行有效筛选、梳理、存储与管理,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向用户提供日常运行维护、在线检测、预测性维护、故障预警、诊断与修复、运行优化、远程升级等服务。
(三)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应与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研发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四)智能装备/产品远程运维服务平台应建立相应的专家库和专家咨询系统,能够为智能装备/产品的远程诊断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并向用户提出运行维护解决方案。
中小企业更需工业创新和智能制造 篇3
在当天举办的论坛上,盛景网联副总裁、盛景创新研究院院长陈勇担任此次论坛组委会主席,原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盛景网联合伙人杨跃承担任总顾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燕、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韩强、中关村丰台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孙永文、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做了精彩演讲。
变革时代需要构建新坐标体系
变革时代就是创时代,这个时代必须构建新的坐标体系。如今,每个经济大国都在构建自己新的发展战略,重塑坐标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新资源配置的方式来培育新企业。
在有着三十多年科技创新服务经验的杨跃承看来,要构建一个全新的工业创新生态体系,这样的架构必定是一个生态型的坐标体系。如今的互联网都形成一个集群效应,在工业化上,将来也会有一个生态平台,这样的生态平台会是一个自组织的金融体系。如今在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创新的集群,制造业的高端化和生产化及产业的生态金融已经成为深圳显著的特点。而从阿里、海尔在近年来的发展实践中也不难看出,整个金融体系对外部的传统银行的依赖度正在逐渐减弱,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金融体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新趋势下,企业需要“导入创新型的资本金融体系,从传统的贷款要过渡到直接的融资方式,发展众筹、众包等。”杨跃承表示,在这方面,未来盛景会建成一个众包平台,将所有中小企业的难题放在平台上,向全社会发布,并向全球征集解决方案。
对于“盛景工业创新共同体”的成立初衷与愿景,陈勇表示,“盛景未来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全国建立三百个实体、创新服务的集群中心,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全覆盖,将一万家卓越的服务商和百万中小企业进行对接,从而解决创新和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关键问题。”
在这一生态型的新坐标体系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工业创新,实现“中国制造2025”,就必须刚柔并济地实行中国版的工业4.0,也就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韩强认为,其中的软实力便包括知识产权、体制、价值和行为,尤其要包括工业精神的塑造。
“当技术创新完成以后,企业就需要在市场上把你的技术,通过知识产权工作做到更强,市场份额最大,需要利用知识产权作为帮你赢利的产品,这时就会涉及到了专利的保护。”陈燕认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专利的布局对企业也是尤为重要的。企业需要借助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支持,判断出哪些新出现的专利有可能会在未来被产业化,从而提前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的投资机会,盛景网联合伙人赵今巍认为,虽然在比较热的to C领域、O2O领域,有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技术创新比较少,更多的是通过投资烧钱和消费者联系,创造出相应的市场垄断地位。
“即使如此,我们依旧相信未来to C业务的投资会持续增长。因为从去年的消费领域的消费总额来看,中国是4.6万美金,预计到2020年我们可能会增加9万亿美金。其中,四万五千左右的市场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在to B领域,也即是人和人服务方面的投资中,企业应用级软件、OA的投资机会会比较多。”赵今巍说。
赵今巍分析,其实to C和 to B有很大的差异性。对于to C来说,商业模式很重要,对于to B来说,需要有好的门槛和现实的盈利机会。这个机会其实就是工业互联网。一个传统的工业企业,能够在特定的行业里完成转型升级并垄断这个市场成为行业前两名,这就是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如果说,中国在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达到国外水平,那么工业互联网则为我们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2012年工业互联网提出,彼时大家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这条线上,大家能快速应用先进的技术来提升我们在产业里的竞争力,并且能够有机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获得投资。
对传统企业家来说,上工业互联网有可能是找死,但是有可能会获得生机,获得更快的成长。但如果不拥抱工业互联网,就有可能会脱离整个大生产运营组织平台。 对盛景网联来说,为这些工业互联网的服务机构提供相关的一些投资机会,相关的一些媒体服务,相关的一些培训服务,相关的一些对接平台,就是他们想要做的。
各方搭台助力智能制造企业
高速成长
在工业4.0时代,中小企业不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资本上,还是在知识产权保护上,都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代。
这一趋势已经引起了资本的关注。“我们的第一支基金就极为关注智能升级和智能制造,并看好它的大好发展前景。”明势资本的创始人黄明明在论坛上表示,自己很期待能够和工业升级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家和创业合伙人交流,达成合作。
事实上,有些传统的工业企业,已经在特定的行业里面完成了转型升级,并且最后成为行业的前两名,这可以说就是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机会。赵今巍就对工业互联网呈现出来的不断增长的投资趋势非常看好。他表示,根据风险投资基金机构出的报告,全球工业互联网的投资增长趋势非常快,已经出现爆发性的增长机会。
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养成一种分享经济或是合伙文化的思维模式。尚欣资本执行董事巫建军就对这两个行业在碰撞过程中,所产生的投资机会非常在意。他认为,当你有足够大的胸怀包容团队,足够的勤奋不停地学习互联网带来的新挑战时,你才能做到很好的融合,同时能够让整个机制符合两个行业的融合过程中碰撞发生的一些阶段性的特点,这样才有可能把握住两个行业融合和碰撞产生的新机遇。
在工业创新这个巨大的翻盘时机到来时,也需要政府部门为其保驾护航,提供各种便利渠道和有力支持。据中关村丰台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孙永文介绍,丰台科技园已经建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目前正在寻找那些高成长性、创新型的、基于工业制造真正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真实贡献的智能制造企业。“我们希望通过市场化的价值发现职能和手段,筛选出一些符合行业发展前景,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成长型企业,采用相同的方式为企业做好服务。”
而“盛景工业创新共同体”要做的,也是服务于创新型的中小工业企业,帮助他们对接优质的技术团队,对接工业领域的专家以及实战经验丰富的人才,同时帮助中小企业获得上下游产业的资源对接,连接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的方法论。陈勇表示,将来在工业领域里面,盛景工业创新共同体将是一支有影响力的力量,帮助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工业企业实现创新跟资本的结合。
工业制造企业 篇4
1 工业制造企业的特征与现状
在我国企业发展史上, 工业制造企业是出现最早的企业之一, 其含义指的是:以满足社会需要和实现企业盈利为目的, 以工业性劳务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 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作为经济组织的一员, 工业制造企业追求经济效益, 追求盈利。在企业生产中, 其成果的最佳体现方式就是盈利, 同时, 盈利也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这一特点就使得工业制造企业和政权组织、事业单位相区分。同时, 作为经济组织的一员, 工业制造企业拥有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财力, 具有独立经营权和自主经营权, 并有权对资产进行处置, 对产品的生产销售进行处置。在以前计划经济条件下, 企业附属于国家财政部门;在市场经济制度下, 企业不附属于任何机构, 是商品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是市场交换的主体。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生产数据显示:10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 增速较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1~10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 增速较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生产呈现增长分化、结构优化的运行特征。
10月份,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 增速较9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 金属制品业加快0.9个百分点, 专用设备制造业提升0.8个百分点,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提升1.2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受购置税优惠政策作用, 当月增长7.3%, 增速加快4.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长持续较快。10月份, 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0.8个百分点, 相较于9月份来说加快了0.4%, 相较于整个工业体系的增速来说加快了5.2%。其中, 医药制造业增长10%,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2.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9%, 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9.5%。
然而,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一些问题同样迫在眉睫。目前, 在中国制造领域, 很多关键技术都依靠进口。在工业制造企业结构中, 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据了大半江山, 这些企业的附加值不高, 对工业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近年来, 尽管我国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提升, 由于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较弱, 在研发投入方面存在缺陷, 高新技术企业缺少, 世界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研发资源也相对较少, 对于国外先进技术不能实现有效的吸收和消化, 其中的创新不足, 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没有掌握主动权。
对我国来说,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投资是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和进步的有效途径。在全球价值链重塑中, 智能类企业兴起, 个性化“按需定制”逐渐盛行, 生产地点与使用地点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在这样的情况下, 之前发达国家向新兴国家转移的制造业将呈现出“回流”态势。一旦“智能制造”开始普及, 在能源成本逐渐降低的影响下, 中国制造业领域所占据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就会日渐丧失, 这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2 把握企业技术能力的实质
与发达国家的世界级企业相比, 我国制造业与他们之间的差距除了企业整体的产权制度差异以外, 还包括企业技术发展的巨大缺口。在现今时代, 得科技者就能称霸天下。事实证明: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是企业技术环境、市场结构、企业和体复杂性发展程度、企业家行为、企业资源投入等多变量的函数。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根本是构建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基因, 使企业成为一种学习型组织, 在技术选择、技术获取、技术消化吸收、技术改进与创造方面持久发展。在企业发展的众多概念中,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框架就是企业技术能力, 该能力以“技术创新”为基础, 对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保证企业获取足够的知识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企业技术能力指的是企业为支持技术创新现实, 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 其本质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关于企业技术能力的实质, 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 从内容来看。技术能力与技术资源不同, 它是企业技术资源的组合体。能力不是一种简单的组合, 它是一种积累性储备, 其储备的内容是企业的内部经历。企业与企业之间在技术能力方面的差异不仅是企业技术资源数量的差异, 还是企业技术资源质量的差异, 其中还包括企业组合技术资源和协调技术资源的差异。因此, 将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看做企业技术能力的核心。
另一方面, 从本质上来看, 企业技术能力指的是企业各种知识总和, 该知识是技术活动的积累。根据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的理论可知, 企业核心能力指的是“积累性学识”, 这种“积累性学识”的重点在于对生产技能进行协调, 实现多种流派学识的有机结合。
从本质上讲, 企业技术能力是一种知识源, 该知识源的导向因素是企业的技术发展, 其功能是行动指向。同时, 这个知识源又表现为一种能力, 这种能力以信息为基础, 在个人、物品和群体中凝聚。根据企业技术能力中技术知识的可见度, 可以将这种能力划分为两大类:第一是显性技术知识;第二是隐性技术知识。其中, 显性技术知识能够被准确地描述, 能够以知识编码的形式在企业程序和操作手册中体现;隐性技术知识从实践经验中获得, 在描述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在企业技术的来源中, 在潜意识中对隐性技术知识进行的理解和运用是其一种不可复制的来源, 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企业技术知识在并技术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向显性技术知识的转化。根据企业技术能力中技术知识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是独特性的技术知识;第二是复合性的技术知识;第三是配套性的技术知识。其中, 独特性技术知识指的是企业技术能力中的专有技术知识, 在企业内部存在, 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
3 认清发展桎梏, 稳步提升能力
近年来, 我国工业制造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 并与企业改革紧密结合, 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不断提高, 技术创新主题逐步转变, 产学研合作广泛开展,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说,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中国制造”的崛起起到了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所以, 要想进一步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进而找到提高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首先必须肯定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但也不容否认当前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能力缺乏和体制不顺是目前中国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可分为经济因素、能力因素和其他因素。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讲, 要想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必须对技术创新所涉及到的各种具体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明确其不足之处和亟待提高的地方, 只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投身工业生产多年的一线工作者, 笔者认为工艺创新和设计能力弱是中国制造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 后续将有详细介绍。工艺和设计存在最大问题的是民营制造企业, 由于发展迅速, 之重视具体的生产制造和市场经营, 而且国内的科技体制支持力度不够, 是其严重忽视了工艺和设计的重要性, 不但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合成等先进技术无法运用, 一些基本的工艺和设计技术也没有掌握, 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改善工艺和设计能力是民营制造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突破点。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 传统的订单式的工业制造策略已不再适用, 不仅不能维持企业发展, 甚至还会为企业发展拖后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要想实现工业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迅猛发展, 工业制造企业想要提升技术实力, 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需求和创新意识, 掌握核心技术和尖端技术, 不能一味依赖国外引进, 同时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素质和产品开发能力尤其是要提升企业员工的拓展能力。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工业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工业制造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现如今, 这些工业制造企业已经在整个行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与高产出、高密度相反的是, 这些企业的技术含量却相对较低。这个问题业已成为我国工业制造企业的发展瓶颈, 为了提升工业制造企业的竞争力, 提升工业制造企业的技术实力尤为关键。作为无锡宏飞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该文在分析工业制造企业特征和现状的基础上, 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实质进行了探讨, 对企业技术实力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究, 以期通过该文与大家分享工业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方法。
关键词:工业制造,技术实力,现状,结构调整,优化提升
参考文献
[1]发展、创新——企业前进的动力——上海华印筛网制造有限公司[J].网印工业, 2013 (2) :22-24.
[2]赵炜.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改善[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32) :127.
工业制造个人简历 篇5
姓名:应届毕业生网
目前所在: 中山 年 龄: 24
户口所在: 山西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75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65 kg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工业工程师:
工作年限: 1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中山,深圳
工作经历
新宏昌重工集团 起止年月:-03 ~ -03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机械/机电/设备/重工
担任职位: 生产管理
工作描述: 根据销售公司的订单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保证各工序衔接顺畅,掌握生产进度情况,使生产计划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并对生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离职原因: 公司不适合自身的长远发展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内蒙古工业大学
最高学历: 本科 获得学位: 工学学士和管理学学士 毕业日期: 2010-07
专 业 一: 工业工程 专 业 二: 工商管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6-08 2010-07 内蒙古工业大学 工业工程 工学学士学位证 -
2007-09 2010-07 内蒙古工业大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学士学位证 -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粤语水平: 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做人:注重品德修养,乐于助人,责任心强,做事务实。有创新意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
做事:自幼在农村长大,艰苦的环境铸就了勤动脑、勤动手的良好习惯,在处理事情方面胆大心细,做事善始善终,认真严谨。在工作期间积极主动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协助部门领导改善了原有的业务流程,使生产更加顺畅有效的进行,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工作能力: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软件以及CAD、solidworks绘图软件,工作积极主动,动手能力较强。
详细个人自传
工业设计与工业制造的关系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业;工业革命;现代工业;设计思潮
中图分类号:TB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112-1
许多工业设计的准则早在工业社会之前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从设计的萌芽阶段,即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并受到材料的限制,人类的设计意识和技能是十分原始的,工匠常常是集设计与制造为一身的。原始人类利用天然的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打制出较为粗造的石器,当时人类的设计是在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要的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然而,一旦最基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其他的需求也会不断涌现。产品的生产与制造就有保障生存发展到了使生活更为舒适,更为有意义。于是,人类便由设计的萌芽阶段走向了手工艺设计阶段。这个时期,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如陶瓷、家具、交通工具等方面,都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这些丰富的设计文化正是我们今天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由于手工业阶段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为简单的生活用品,其制造方式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生产者和设计者往往是一个人。
这个时期,生产者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制造出的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和特征,而装饰成了体现设计风格和提高产品身价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与现代批量生产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由于设计、生产、销售的一体化,是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这就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使设计者有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的责任心。此时的实际与制造是一体化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业设计更是增加了科学性,并有较大的发展,各种工程技术、机械的发展相当发达。技师们勤苦研究运输方法、军用机械及水利工具等,以求提高生产效率。文艺复兴的巨匠达芬奇甚至设计了飞行器,并绘制了飞行器的结构原理图,但是因为条件所限,未能建造。建筑师桑加洛在1465年的笔记里画着12种建筑用的起重机械,而且都使用了复杂的齿轮、齿条、丝杠、杠杆等。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使一切都处于动荡之中,不仅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促使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也克服了长期禁锢思想意识的封建传统教条,使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得到传播。工业设计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紧密联系的。工业革命后,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功能要求不断出现。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的富足和批量消费成为现实,商业得到很大发展,设计成了工业过程劳动分工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并成为社会日常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设计的思潮也开始转变。至此设计与制造业逐渐分体。新旧思潮开始斗争,新的技术与功能不断促进设计风格的变化。
产品的设计与投产之间的时间延长,生产过程也标准化了,导致了对产品进行仔细规划的风气,设计师的作用更加受到重视。而在这一阶段设计与产品密切相关的有名人物并不是艺术家或者设计师,而是诸如切普代尔、魏德伍德和保尔顿这样的企业家和发明家,他们率先在艺术与工业之间架起了桥梁。在19世纪,机械化一直是人们讨论设计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焦点。人们一方面为机制产品寻求一种合适的美感,另一方面也是在思考机器对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代是现代工业设计在经历漫长的阶段之后走向成熟的年代。在这时期,设计流派纷坛,杰出人物辈出,推动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形成与发展,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设计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战后的工业设计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理论上、实践上和教育体系上,都有极大的发展,与工业设计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学科,如人机工程学、市场学、设计心理学,都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而制造技术也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制造业的发展让设计更好地发挥到极致。
产品造型设计是在研究人机协调,并运用艺术规律和科学技术手段,设计和塑造产品形态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而中国的设计正处在一个尴尬境地,作为制造大国,却很少有高新科技产品,设计型人才创新能力低下。目前世界每10双运动鞋中有1双是“中国制造”,电脑整机95%以上的零件在中国加工。中国制造在为国际知名品牌“打零工”,收获漂亮数据的背后,却是中国制造缺少自主品牌、受制于人的尴尬现实。美国人说“重视设计,可以富国”,苹果公司的产品风靡全球。其手机或平板电脑是市面上很具设计感的产品,苹果公司在iPhone的设计中创意地引进了Multi-touch触控屏幕、重力传感器等,加上其独特的使用接口设计,让iPhone一举在操作界面上大幅领先其他品牌手机。
综上所述,工业设计与工业制造相辅相成。制造技术是设计实现的基础,设计又是提高制造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所以工业设计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作用不容置疑。设计是一种生产力,能够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中国制造要摆脱“世界工厂”的困境,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何人可编著.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2]刘观庆主编.工业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0.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作者简介:
工业制造企业 篇7
关键词:售后服务系统,客户关系维护,人力资源规划
一、小型工业用品制造企业售后服务系统问题分析和解决
小型工业用品制造企业要想建立起自己的售后服务系统, 并且较好的运转这个系统, 利用其为企业带来应有的利润和品牌声誉, 必须意识到售后服务的特点, 可能产生的问题, 并同时深度挖掘企业自身的相当优势, 将产品的技术优势, 生产优势, 成本优势, 营销优势和售后服务系统的运作看作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并通过企业合理的长期, 中期, 短期人力资源计划来进行支持。
1、如何有效地设计和传递服务
服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性是一定的无形性和难于准化性, 要有效的设计服务并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就是一个首先要面对和需要被解决的问题。对于小型工业用品制造企业来说, 这个问题的解决显得尤其复杂。这些企业通常都面临了有限的人力资源约束问题, 管理的幅度, 强度, 有效性问题。于此同时, 大多数这样的企业还存在着服务市场在地理区域上跨度大, 顾客相对分散, 密度小的问题。对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首先是企业要应对服务的无形性和难于标准化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有形性展示和积极的心里辅导得到有效的解决。企业的管理和培训能力可能无法对售后服务的质量进行很严密的监控和标准化, 但是如果企业可以通过规范和标准化售后人员在售后服务中使用的展示和执行物品来加强服务传递过程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统一的检查, 安装设备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引导操作人员的行为, 尽可能的减少由个体差异化形成的区别, 并通过易于识别的统一服装, 设备使得整个服务有形化。
此外顾客面临问题性质的差异会使得不同的顾客对这种无形性和非标准话的容忍能力。因此企业应该设定一些标准来识别客户当前面临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复杂性和预计消耗时间。对于不同的级别的问题, 售后服务人员应该提供不同详尽程度的问题诊断解释, 阶段性汇报, 预计情况汇报等不同的服务。
此外由于服务的过程当中, 服务的最终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售后服务人员的能力之外, 服务人员和企业人员环境之间总是进行着消极或者积极的相互影响。为了要产生更好的服务效果需要在服务前, 服务中和服务结束之后的各个阶段对接触到的客户进行辅导, 使其更有利于服务的进行。例如, 企业建立更好的品牌服务口碑, 使得客户产生更多安全感和信任感;企业还可以通过透明化的服务和展示, 更好的沟通, 在服务过程中增加客户的安全感和信心;服务之后通过, 给予适当问题预防知识或必要的补偿给予客户更多满意感等等措施都可以带来更好的服务有效性。
二、如何衡量服务的有效性
在企业制定了有效的服务之后, 要有效的传递和改善企业的服务, 保持和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客户关系, 必然依赖于一个有效的衡量体系和激励体系。如同上文分析的那样, 营销组合因素需要向顾客进行沟通, 并且有些因素就是服务提供者本身时, 企业如何确知它是在传递一个相关又积极的形象, 除了制定执行标准之外还必制定考核标准。没有监督的管理制度是具有负面效应的。但是对于小型工业品制造企业来说, 有限的管理能力使得企业必须要在控制成本和控制力度之中取得一个平衡点。
首先, 企业在制定考核和控制制度的时候要充分的衡量可操作性和执行的难易程度, 要意识到售后服务人员在不同的销售区域可能面临的问题, 环境和执行难易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企业在衡量不同销售区域的售后服务绩效时, 要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设定相应的权数尽可能的消除这些差异。企业也必须意识到很多指标很难考核或者难于建立员工广泛认可的评判标准, 这些指标就应该尽可能的被避免使用。
其次, 企业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必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辅助, 尽量降低信息沟通和反馈的难度。例如, 更多的图标化和有形化, 把统计售后服务人员填写的难度放在资料收集整理的难度之前进行考虑。这么做的理由是公司的资料整理收集部门员工是这个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通常受过专门的训练, 可以更熟练有效的处理数据, 面对困难时解决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更高。
最后, 企业应该对售后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帮助他们和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更为适配的技能。减低考核指标的惩罚性, 保证制度的积极引导性, 保护售后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利益。
三、如何适应售后服务需求的发展和波动
正如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的那样, 售后服务人员有时是比销售人员距离客户更近的, 承担着传递维护企业信誉, 品牌口碑, 质量保证等方面的重要责任。对于挖掘新用户, 保持老客户, 产生再次消费和连带消费的重要影响力。又因为服务是即时提供的, 员工成为服务质量的关键的一个部分, 企业如何更好的挑选服务人员, 成为企业建立自己的有效售后服务体系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于此同时, 小型工业用品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比起大, 中型企业更为固定的服务能力。在面对服务本的身易逝性时, 此类的企业还要很好的考虑如何适应需求的波动问题。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必须建立合理的, 有一定预见性并与企业的战略重点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从长期的角度看, 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人员储备, 并在人员的能力培养和选拔方面充分的配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保证企业在战略的各个执行阶段尽可能的受到更少的限制。对于小型工业用品制造企业来说, 要在招聘售后服务人员时就使的员工技能与企业要求匹配的难度更大, 成本也更高, 所以内部的持续培训体制应该是此类型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重点。
其次, 企业要尽可能的控制人员的流动给整个系统带来的不稳定性。服务的提供过程本身就具有更高的服务消耗时间不可精确控制, 服务速度也受到地理跨度的巨大影响, 一旦出现意外的服务人员流失, 带来的危害将非常巨大。企业除了通过充分考虑了内外部公平性的激励制度的制定之外, 还必须建立销售人员可以看到的人员储备。减低他们对于自己报酬的期望, 减低不公平心态的形成。
工业制造企业 篇8
一、了解企业, 明确成本核算的要求
做好企业成本会计核算, 首先要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一位会计实务工作者假如对企业不够熟悉是无法胜任这份工作的。因此, 对企业进行非常详细的了解是必要的, 而且还需要明确具体需要了解哪些方面。工业制造企业我们可以从车间入手, 观察它的产品制作过程;然后可以去仓库转转, 对储存状况有个初步的印象, 了解收发货业务流程, 单据流程以及相关材料等等, 还可以到销售部门、调度部门去熟悉他们销售产品的方式, 看看他们产品销售的报表, 明确发货流程;另外, 财务部核算流程需要进行详细的了解。只有先做好这些基础工作, 才能进一步开展后续工作。
要了解管理者对成本核算的要求。要知道管理层需要什么样的表格, 什么样的内容体现方式, 这也是会计实务工作重要性原则的具体体现。管理层需要我们重点反映什么, 哪些内容是需要进行详细列表的, 管理层所指出的成产成本在制造企业中具体是哪些, 不同的企业都有不同的要求。接下来, 会计实务工作者需要根据相关的要求去搜集、分析、整理资料, 依然坚持重要性的原则, 重点的, 详细的, 简单的, 不重要的进行列式。
二、加强生产成本的核算
首先, 基于制造企业的实际情况, 应该从材料成本的核算入手, 严格根据管理者的明确要求, 坚持重要性原则, 对重要材料与辅助材料来进行分类, 分类对象的确定需要受到选定的成本核算方法影响, 分批法就需要按批次进行归集, 分步法需要按步骤进行归集, 分类方法当然按分类进行归集。对材料费用进行分类以后, 然后需要根据内部的分配, 品种法是各个品种之间的分配, 如:检查是否出现工业使用的材料或小料分摊等等;分步法是通过步骤来进行分配, 等等。针对详细的分配, 推荐采用系数分配的方式, 例如:定额耗用量比例分配的方式、定额成本法等等。关于生产费用、人工费用的分配与核算, 需要取财务部的工资核算表以及相关生产费用明细表, 通常是根据工时来进行核算与分配的, 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 例如:工业制造企业关于制造费用里有些项目更加适合其他标准来进行分配, 如水费之类的, 假如比较适合根据产品的产量来进行分配, 也可以, 总之哪种方法适合就用哪一种方法, 管理层需要将这一块清楚的列式出来, 这样才能将这些项目具体与重点做到分开反映, 当然不能忘记重要性原则。工业制造企业通常都会有辅助生产车间的, 在进行制造费用分配之前, 还应该对辅助生产成本进行核算与分配, 需要手机辅助生产部门的相关费用以及收益明细。紧接下来, 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法、交互分配法、直接分配法等各类方法对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进行分配。然后, 将各生产成本类科目的费用在制造产品与推出成品之间来完成分配, 这里推荐采用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等等。将产品与完工产品的具体曾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及整理, 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单位成本, 接下来应该是成品的入库登记。所以, 这样看来生产成本到这里为止, 核算方面基本结束。
总之, 在成本实际核算过程中, 关于思路问题, 首先得有一定的理论凭证来作为基础:如一张凭证, 首先必须要分清这是属于产品的成本, 还是属于其他成本, 到底是生产成本还是期间的成本, 另外, 还应该注意这是属于下期的还是本期的。针对成本核算来讲, 以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看, 只有本期的才是我们实际需要的。本期明确以后, 要分清是A产品的、还是B产品或者是C产品的。分清是哪个的以后, A就归A类, B就归B类。然后再看A、B、C三种产品共同的那一块, 将产品的各个成本费用在各自的产品与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才是成本实务会计中一条清晰的成本核算思路。
摘要:工业制造企业在不断提升销售业绩的同时, 还应该重视加强与改善控制成本的措施。如何才能准确的对成本进行核算, 关键是思路。若是能够寻找出适合工业制造业成本会计核算的思路, 有助于成本会计实务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思路,成本会计实务,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邵宏.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几点建议[J].齐鲁珠坛, 2004.4
[2]万寿义, 任月君.成本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 2010.6
工业制造企业 篇9
德国是公认的制造业强国, 然而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需要面临来自中国、印度等新兴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加之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造成其制造业比重逐年下降。德国为了确保其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和强有力的竞争地位, 决定通过科技来变革制造业。为了提高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德国政府在2006年和2010年先后提出《高科技战略2006-2009》和《高科技战略2020》两个全国性的高科技政策。其中, 工业4.0是《高科技战略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措施提出的前提就是, 德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工业3.0时代并处于领先地位, 自动化和信息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已广泛应用, 工业4.0则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就是综合运用信息物理系统 (CYS, 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 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 从而创造物联网和服务, 进而将这种服务模式用于工业领域, 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战略把信息通讯技术、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结合起来, 包括三大主题, 即“智能工厂”, “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
德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工业4.0”国家战略, 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 把数字信息渗入物理现实社会, 实现可视化。这样, 可以实现智能工厂, 得以生产智能产品。此项战略被德国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希望能够推动工业领域技术的研发创新, 使得德国保持国际竞争力。面对工业4.0的到来, 中国政府毫不怠慢。2015年3月, 国家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 力争建立“中国创造”、“制造强国”。在5月, 国务院又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 这被视为中国版“工业4.0”。而在此之前一两年的时间里, 工业4.0已在中国制造领域引起热烈反响, 有关“工业4.0”、“中国智造”的相关话题在各大媒体掀起讨论热潮, 许多专家学者也将这一潮流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 如果说中国是赶的顺风车, 还没有座位, 那么正在积蓄力量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初, 中国同欧美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 中国目前是制造大国, 但离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国要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中国制造2015战略, 跻身制造强国的行列, 实现弯道超车, 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实现“工业4.0”还需结合自身实际, 勇于尝试。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了“工业4.0”的实践, 尚品宅配、海尔、三一重工……, 本文仅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例, 从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战略谈谈“工业4.0”对企业管理的深度影响。
3 工业4.0趋势下企业的战略
企业的竞争战略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3.1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降低成本, 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广告等领域, 使企业的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 甚至达到全行业最低, 以构建竞争优势的战略。工业4.0就是企业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先进的生产控制系统等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尽管起初引入设备对于中小企业负担很重, 但从长远来看, 劳动力、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生产过剩的不存在……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制造成本。
3.2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区别, 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在工业品领域, 顾客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 工业4.0的模块化技术使企业具有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产品模块化, 进而形成不同的模块单元, 再通过模块化的生产模式“拼接”产品。因此, 无论顾客的个性需求如何千差万别, 只要重新组合生产模块或改变其中的的部分性能就能生产出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由于个人收入的增加, 消费者的自主观念也随之提高, 它们期望得到与众不同的产品, 这样对于个性化的热衷追求将成为“工业4.0”企业相比于普通制造企业的竞争杀手锏。
3.3 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也称专一化战略, 是通过设计一整套行动来生产并提供产品或服务, 以满足某一特定竞争性细分市场的需求, 包括某一特定的购买群体、产品细分市场或地理市场。工业4.0的应用, 会带来“云式”的虚拟生产企业。在工业4.0技术大幅度发展的趋势下, 生产商企业通过网络获得大量地区性数据, 再借助网络利用分散在各地的社会闲置设备进行生产, 而不再长距离运输产品。这样使得生产“全球本地化”降低了运输成本, 亦满足了地区生产的专一化, 打开了市场。
4 工业4.0下的尚品宅配
尚品宅配是一家强调依托高科技创新性迅速发展的家具企业。2016年尚品宅配提出了“全屋家具, 科技定制”的理念, 标志着公司进入工业4.0的智能化生产时代。
在智能化生产的过程里, “数字标签”发挥了关键作用。所谓的数字标签, 就是通过二维码把一件产品从选材、生产、仓储、物流及安装等环节自动连接管理并利用独有的信息化数字技术将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变为现实。这种技术与传统家具制造的最大区别在于, 它将“人指挥机器干活”变成了“机器指挥机器干活”, 每个零部件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机器自动按照需求进行加工。尚品宅配的制造基地每天出厂千余套家具, 生产约20万个完全不同的板件, 得益于柔性化生产系统和数字化标签技术, 从而实现了让相同的机器同时生产不同规格板材的可能, 日生产能力与过往相比提高了6-8倍, 但材料利用率从过往的70%提高到90%以上, 出错率从过往30%下降到10%, 交货周期从过往30天缩短到23天左右, 在降低出错率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完美解决了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之间的矛盾, 消费者可以用远低于普通人工定制服务的价格买到质量更好, 个性化程度更高的家具。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该企业的竞争力。由于尚品宅配工业4.0的智能化生产, 使得其“全屋家具, 科技定制”成为可能, 也使公司的差异化战略得以实现。
尚品宅配目前其生产工厂 (新五厂) 全部应用智能生产技术 (自动提升系统、全自动仓储系统、自动输送系统、机器人……) , 每天可以做到7000个订单, 日产能达36万件, 年产值约60亿元, 由于采用了智能技术,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在2016年11月初, 尚品宅配的衣柜系列大幅降价, 降价幅度接近一半, 如2.4M-2.65M学业有成款衣柜, 十一月之前价格为15490元/套, 现在为7850元/套, 价格降低了差不多一半。由于价格的优势, 使其在家居市场的竞争力大为提高。随着尚品宅配生产工厂智能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不断完善, 接下来如能在其他的系列 (如酒柜系列、榻榻米系列、书橱系列……) 也能降低价格, 定将得到更多的市场的份额, 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5 总结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所说:“在全球诸多挑战中, 我认为如何塑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世界正面临的最强有力的挑战。之前的工业革命依次通过新动能的产生、规模化的生产和信息处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人类进步。”中国错过第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勉强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面对工业4.0的新趋势, 中国制造企业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当然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迈入“工业4.0”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学习尚品宅配等企业勇于实践的精神, 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发挥自身优势, 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王维, 孟韬.工业4.0趋势下的管理变革与创新[J].企业管理, 2016, (1) .
[2]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工业制造企业 篇10
即使在车间里,也只听得见机器转动的微弱声响。几位工人不时触摸工作台前的电脑显示屏,操作工作台上的按钮。
与此同时,在工人们脚下、地下一层的物料间里,携带条形码的物料,整齐地趴在自动化流水线上。它们沿着地下传输系统,在四个上下提升装置的帮助下,升入车间。再经过立体中转库等设备,在组装生产线上被装配和包装,最后由物流小车运向仓库。
这座约450名工人的工厂,生产面积不到标准足球场的一半。每年生产的SIMATIC(西门子自动化系列产品品牌的总称)工业自动化产品超过250万件,供应中国及全球的汽车、制药、电力等工业行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在这里大概每10秒就有一件产品诞生,而一百万件这样的产品中,有瑕疵的不到10件。
SEWC是西门子首家数字工厂——安贝格电子制造工厂(EWA)的姊妹工厂,也是西门子在德国之外建立的首家数字化企业。两座数字化工厂的背后,是西门子实践德国政府工业4.0战略所制定的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
为了应对全球制造业变革浪潮,促进本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德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战略。中国则于2015年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
如果将西门子作为标杆,中国企业显然差距不小。“与西门子等顶尖的世界工业4.0企业相比,中国制造业特别是中国家电行业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四川长虹企划部部长刘海中说,“中国制造业有的尚处在工业2.0阶段,部分达到3.0水平。既需要谋划工业4.0,还要弥补基础不足,尽快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座工厂的无缝数据互联
完成工业自动化后,工业企业面临着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新技术渗透带来的模式创新等转型问题。
对西门子来说,这一系列的难题反映到实际,就是制造业企业该如何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提高灵活性、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或许可以从西门子自2007年起收购的近50家企业中,窥得这个169岁的老牌工业企业的野心。自从买下生产软件产品Teamcenter的公司UGS后,西门子一发不可收拾,看上的企业大多以软件公司为主。同时,西门子不断扩大软件业务组合,最终提出“数字化工厂”概念。
据西门子股份公司数字化工厂集团首席执行官J a nnMrosik介绍,数字化方案就是通过涵盖从产品设计、生产规划、制造工程、生产执行到服务的整个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无缝工作流。借助统一的数据库等软硬件设备,优化工程组态所有方面的工作,确保产品高效地投放到市场。
为此,西门子推出了全面的数字化产品组合,将硬件、软件、工业技术专长和数据结合在一起,推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融合。
2016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西门子推出了工业云MinddSphere。作为工业数据开放平台,各种数字工厂可以通过数据网关,将关键设备乃至整个工厂的数据连接至Mind Sphere,从而监测其设备群,做到预防性维护、能源数据管理、工厂资源优化等。
在中国,西门子建立数字化工厂SEWC来实践上述解决方案。这座工厂实现了从管理、产品研发、生产直至物流配送全过程的数字化。在数字化工厂“数据链条”的起点——研发过程,研发工程师们利用西门子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的产品开发解决方案NX软件,进行新产品的模拟设计和组装。
研发出的每一件新产品都拥有专属于自己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在研发、生产、物流的各个环节中被不断丰富,实时保存在同一个数据中心Teamcenter中,供质量、采购、生产和物流等各个部门共享。每天,设备自动记录1000多万条产品信息,方便工人精准快速地找出产品瑕疵的由来。
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物料自身携带条形码,通过与仓库管理软件的“数据对话”,经由“自动交通”的物料输送环节,输送到高货架立体仓库或者物料中间库。装配生产线员工轻触工作台上的电脑显示屏,所需物料就会进入物料间。
物料从物料间升入车间后,工人按照电脑显示屏上的电子任务单,开始装配、包装等工作。任务完成后,他只需按下工作台上的按钮,流水线上的传感器就会扫描产品的条码信息,记录它在这个工位的数据。MES(制造执行系统)将以该数据作为判断基础,向控制系统下达指令,指挥物流小车将产品送去下一个目的地。
工厂采用柔性生产,同一条生产线上每天要产出4000多片产品,最多能够同时生产4种不同产品,并为将来的产能调整做出合理规划。
整座工厂的运行,都是基于这些数据基础,ERP(企业资源规划)、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MES(制造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及供应链管理,全部实现了无缝的信息互联,工厂数据还能与德国生产基地以及美国的研发中心进行数据互联。
中国制造业标杆处于3.0阶段
与从制造端走向信息端的德国工业4.0不同,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看来,“中国制造2025”混合了德国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理念,一些领先型企业在进行探索,互联网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加强合作,推进两化融合。
据石勇介绍,上汽和阿里巴巴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导入;华为在2016年和库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为中国工业市场开展智能制造方案;青岛红领通过探索努力,成为服装生产领域智能制造的标杆,这些都是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的典范。
但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目前基础方面还不够强。特别是传统的基础材料、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和技术平台。而智能制造又要求和信息技术结合,像传感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等新问题或是未来发展的瓶颈。
电气化普及、自动化推广、智能化示范,这是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燕对我国制造业的整体评价。两个指标数据能够直观展现: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与设备数控化率。
世界机器人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仅为36台/万人,不到韩国的1/13、日本和德国的1/9、美国的1/5,而且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4.5%。从机床的数控化率来看,中国生产的机床,数控化率仅为25%,而日本2012年的机床数控化率已达到88%。中国目前的水平仅相当于日本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水平。
“国内没有什么公司可以拿出来作为标杆。”亚洲制造业协会、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认为,即便备受推崇的海尔集团,还是传统产业,离工业4.0的要求很远,跟西门子比差距非常大。“我们过度关注生产环节,研发领域落后,没有真正引领全球行业发展的企业。”
企业也有“自知之明”。去年9月,工信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入围项目共46个,涉及38个行业、21个地区。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示范项目位列其中。
长虹方面也认为,自身与西门子等顶尖的世界工业4.0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德国更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在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方面基础很好,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的能力水平很高,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非常专业的技术。”四川长虹企划部部长刘海中说。
这些榜上有名的企业,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看来,还处于数字化的发展阶段,也就是德国所称的工业3.0,它们还在打通纵向集成的问题。其中,极少数企业正攻关网络协同制造的难题。工信部已公布的2015年和2016年的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共109个,只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C919飞机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泉州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纺织服装网络协同制造试点示范两个项目。
工业互联网最具商业价值
中国企业如何达到智能制造要求的目标?
不要把智能制造当成技术活。同济大学教授、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主任陈明建议,中国企业要把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都考虑在内。德国人认为,工业4.0首先要精益生产、精益管理,这样实施才会高效,德国企业也基本这样做。
刘海中也认同这一观点。据其介绍,长虹理解的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单纯以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武装工厂,来满足内部制造效率的提升。更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将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智能制造的最高标准,反向考量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大规模个人化定制全新的商业模式。
陈明还告诫中国企业不要太着急,实现工业4.0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况且,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其它地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工业4.0都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尚未出现真正实现工业4.0的企业。
张燕表示,即便是西门子安贝格工厂,仍自称处于工业3.6~3.8之间。按照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提出工业4.0概念的机构的预测,大概15年后,真正实现工业4.0的企业才会出现。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不要迷信工业4.0。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冲压设备和数控机床。该公司利用西门子的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质量和可靠性。不过,该公司副总经理张世顺却提醒企业,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不是灵丹妙药,很可能解决不了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有些问题,企业可能更需要从内部管理入手,想办法找到并解决问题。
而打算使用智能制造模式的企业要学会“眼高手低”。张世顺建议,国内企业要系统规划、分步实施,把握好目标和整个发展趋势,“眼要高”;但真正要做的时候,需从最基本的东西做起,“手要低”。
这也是波士顿咨询公司给中国企业的建议,做好基础的东西。新技术无法绕开制造业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譬如生产规范化、有效的设施维护、人员的技能水平等。
在左世全看来,工业互联网对企业来说最具商业价值。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需要不断的资金投入。工业互联网则是通过服务增值来获得收益,企业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产品,获取更多价值。这种方式虽然前期也要投入,但后期成本会越来越低。
他举例说,北京一些纺织机械制造商,将出售给客户的纺织机械用物联网连接起来,关注产品的运行情况,减少客户的维修和运营维护成本,并向客户收取相应费用。
工业机器人成就制造强国 篇11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公布的报告亦指出,在政策扶持和人工成本倒逼下,预计中国机器人产业2012年到2022年十年间的增长率为年均23%至36%,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元级别。
在中国制造业正向高端转变、承接国际先进制造、参与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也被寄予厚望,期待成为推动转型的重要力量。
工业机器人将如何改变中国?日前,《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
作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蔡鹤皋是国产工业机器人事业的开创者之一。1985年,他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该项目在北京的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时,被用以与人造卫星媲美。
此次专访中,蔡鹤皋再次强调,只有解决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问题,中国才有可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1亿人完成1000万人的工作
《瞭望东方周刊》:工业机器人是一个什么概念?它有什么作用?
蔡鹤皋:上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当时美国工业发展很快,但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他们就考虑研究一种机器,能够在工厂里代替人进行各种作业,比如焊接、喷漆、搬运、装配……这种机器人开始看起来就像人的手臂,有大臂、有小臂、有手腕、有手,根据编程可以做各种动作。手里拿着焊枪就可以焊接,拿着喷枪就可以喷漆,有手爪的可以搬运。当时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机器人首先用在汽车上。
日本在战后也面临劳动力缺乏和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很快就引进了这项技术。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工业机器人产业很快就发展起来。对机器人制造厂,政府给补贴,以减少制造机器人的风险,因此刺激了工厂的积极性。用户购买和使用机器人也会得到政府补贴,用的越多获得的补贴越多。如今,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生产和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
日本将1980年叫做“机器人元年”,他们在这一年基本做到了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工业机器人后来在欧洲也得到发展,像德国、瑞典发展得很快。瑞典的ABB公司、德国的库卡公司,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把机器人列入国家计划,后来也列入“863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那时到现在也有30多年了,我们已经能造工业机器人,但产业还没有发展壮大,规模也很小,只能说还在萌芽阶段。中国目前还没有像库卡、ABB、安川那样大规模生产机器人的企业。但是这30年当中,我们在工业机器人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西方国家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到了什么程度?
蔡鹤皋:像日本,每一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数量是300多台,中国还不到20台。从这方面来看,中国潜在的市场很大。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2010年我们的制造业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我们是用1亿工人来完成的,美国是1000万工人完成的,这个数字说明我们的生产效率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生产手段还非常落后。
2010年,我到沿海的一些企业看,虽然产品可以出口、产量很大,但都是手工作业、劳动密集型。到车间一看,很多人在那用手工焊接、装配、制作。
这几年中国也出现了过去西方国家、发达国家曾遇到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高。中国没有那么多廉价劳动力了,今后怎么发展?中国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所以,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个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高涨期。
有人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需求市场,因为中国制造业非常庞大,要提升到像美国、日本、德国那样的自动化程度,需要几百万台工业机器人。
正因为这样,外国几家大的机器人企业,像库卡、ABB、安川都跑到中国来,在上海、成都、沈阳、北京等地建厂。他们已经发现,必须要用廉价产品来和中国竞争,就利用中国的劳动力就地生产,减少远途运输成本。
我们不能把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拱手交给外国人,要发展自己的工业技术产业,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器人占领中国市场。所以现在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家都积极创办机器人产业,从全国来看有数百家这样的企业正处在萌芽阶段。
关键元器件必须从外国进口
《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量如何?
蔡鹤皋:2013年有统计,但数字不是特别准确:中国新销售的机器人总量约11万到12万台。其中中国造的机器人可能占到十分之一,90%是进口的——库卡的、ABB的、安川的。到上海汽车厂、第一汽车厂、第二汽车厂、北汽、南汽这些大汽车厂一看,机器人用得很多,基本都是外国的。
如果中国要到达美国的生产效率,就得装备300多万台工业机器人,缺口还有几百万台。外国这几大厂家生产不出来这么多,所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瞭望东方周刊》:国产工业机器人在价格、性能、技术等问题上存在挑战吗?
蔡鹤皋:这还真是很严重的问题。中国能造机器人,造出来也能用,但是造一台6个自由度的工业机器人,就需要6台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中国造不了,得进口。另外,每一个关节上都有一个精密减速器,也得从日本进口。进口电机和减速器价钱很高。
虽然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但是国产企业想降低机器人制造成本非常困难——关键元器件必须从外国进口,这个因素就使我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中国也在努力自己造伺服电机和减速器,但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的目标是性能起码能达到外国水平,价格是外国的三分之一。
《瞭望东方周刊》:如何看现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情况?
蔡鹤皋:工业机器人分三代。第一代机器人是示教再现型,给它编程,教它干什么活,它会忠实地按程序做,一千遍、一万遍不走样。但这种机器人没有感觉系统,假如外界环境变了,它没有感觉,更没有思维功能,不能规划自己的行为。国外工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还是第一代机器人。具有感知功能的是第二代机器人,现在的应用还不如第一代机器人那样普遍。
第二代,也就是具有感知功能的机器人,比如说有视觉功能,它能判断零件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甚至可以将圆形、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零件放到不同的箱子里。具有感知功能的机器人在生产中已经应用了,只是还比较少,现在90%都是第一代。
发射到火星上的探测机器人是有智能的,可以自主判断、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完全自主的机器人还没有出现,这种机器人是属于第三代智能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受到高层重视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说,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给美国等带来了很高的失业率,你如何看这种说法?
蔡鹤皋:整个生产发展的趋势就是要让生产作业走向自动化和机械化。像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虽然很多都已用机器人自动化完成,但仍有很多劳动作业还是靠人,比如建筑、农业、采矿。总的趋势是体力劳动越来越少,但是可以从事脑力劳动。
对于中国来说,到底是用人好还是用机器人好?这不是说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这与整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都有密切关系。
过去中国的劳动力非常多、农业人口非常多,但中国不能总是这个状态。由于经济条件改善、劳动力数量萎缩,出现了要用机器人替代人的新发展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走过去的老路是走不通的,只有走自动化的道路。这和过去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的历史太像了。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这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必然。想走这条路也得走,不想走也得走。
《瞭望东方周刊》:通过工业机器人实现自动化生产,你觉得中国实现这个目标还要多长时间?
蔡鹤皋:有人说在2025年。在中国要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我认为有可能,但是很艰巨。要从上到下,从各级政府到各个企业,各个科研和学校部门,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个转型升级,才能达到建成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我们也要培养制造强国企业所需的高技术人才,会使用、会操作、会维修工业机器人的技术人才,整个生产的技术队伍和人才队伍都要是高水平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的报告中谈到了机器人,国家领导人把机器人作为具体问题来讲,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我听了这个报告非常振奋,从国家领导人层面都这么重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有希望了。
现在各地发展势头都很猛,温度很高,有点像雨后春笋。但最后谁能做成?就要看谁能做成规模生产,必须像库卡、ABB、安川这样要有相当大的产量、相当多的用户,这才叫成功。
日本也经过了这个阶段,最初从美国引进技术,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机器人公司,甚至每个汽车厂都造机器人,都成为机器人制造厂。发展了20多年后,现在就是安川等几个大厂成功了,它们逐渐吞并了小厂,形成了大企业。
工业制造企业 篇12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1 汽车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011年以来, 国内汽车行业面临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消费需求减弱、海外市场增长乏力等严峻挑战, 市场形势回归严峻, 虽然中国汽车业不会因此进入衰退期, 但增长放缓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 汽车产业所需的原材料 (铁矿石、橡胶、有色金属等) 价格继续上涨, 汽车行业成本压力急剧增大。国内汽车行业, 既面临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CPI物价指数上涨和抑制经济过热等而继续的货币紧缩政策, 对外又面临人民币升值、出口地区单一、非贸易壁垒增多等问题。在这样的外部竞争情况下, 汽车企业如何对内加强自身竞争优势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显而易见, 人才和人力资本是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
柳州WL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7年9月, 以汽车零部件、发动机和专用车为三大主业, 分属其下三个全资子企业。2013年营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用工规模达1万人。2011年, 该公司基于战略发展, 提升竞争力、提高运行效能, 进行机构重组精简, 将三个全资企业整合为单一公司管理模式, 形成大部制管理。大部制部门由于业务复杂和人员众多, 更需要在人力管理和开发上, 获得及时和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 以提高人员整体效能, 保障业务高效运作。而传统的注重专业职能化为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显然无法及时满足业务部门需求。面对新形势和挑战, 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提出有效解决方案, 探索并建立新的模式, 既关乎公司战略变革成功与否并可持续发展, 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挑战。
2 汽车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优缺点
汽车制造企业在构建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尽管其组织形态和职能划分各异、管理具体方法和程序各有千秋, 但是核心精神是一致的, 那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始终以提供组织需要的人才和构建激励人才发挥高效能的机制为目标, 最终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之一。
所谓“良禽择木而息”, 在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制造行业, 人才管理模式能否及时适应战略而优化以激励人才增值, 相比人才的获取更为关键。以下是目前汽车制造企业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优缺点分析。
2.1 以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初阶段, 主要是为了解决企业与员工和员工的人事事务, 为企业经营业务发展解决最基本的事务。因此, 这个阶段以事为主, 通过处理员工事务, 使员工稳定工作是核心内容。通常企业会设立人事行政部, 其中的人事工作包括员工工资绩效、人事档案管理、人事调动等一些基础事务性工作。人事部门处于协助配合地位, 对公司战略实现影响不大。
2.2 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 人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资源, 仅对人事事务进行处理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因此, 以“人”为中心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价值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更多的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思考人力资源的选用育留问题, 更关注人力资源的潜力开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 主要包括人力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及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及人事事务管理等六大模块[2]。
2.3 以知识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管理
人力资本管理是以知识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和能力, 该模式下更关注员工所掌握的技能状态是否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好坏的一个评定标准。因为培养并保留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和能力才是致胜的关键, 而传统的人事招聘配置、劳动关系、工资核算等事务工作都不再是重点, 这些工作甚至可以外包。通过HR管理模式创新, 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集中精力重点关注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3]。
2.4 优缺点分析
(1) 以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 较适合企业初创期, 解决“有人做事”的问题, 但本质上缺乏基于中长期业务战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手法的综合运作, 因此价值贡献更多体现在事务工作的处理上, 扮演“高级办事员”。
(2) 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 关注战略与人才管理匹配, 而且专业化的管理手段确实提升了人才管理水平。但大多数企业不免陷入对专业化的误区, 依赖专业化所带来的高质量, 并打造了专业职能系统, 而忽视对内部需求服务的本质, 陷入专业化职能导向而非客户服务导向, 甚至导致人力资源工作因专业而教条、价值贡献大大滞后于业务发展。
(3) 以知识为中心的人力资本管理, 核心在于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能及人才的获得和培养问题, 不再是人力资源的专业化管理, 而是人才作为资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同时成为贴心业务合作伙伴、高质量服务的专家、高效事务管理者等角色, 通过创新管理模式, 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对符合业务需要之人才的获取、培养、保留, 制定更多激励性的人才管理机制, 从而促进人才的增值。
3 构建面向客户的汽车制造企业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模式
随着行业发展, 人力资本越来越受到重视, 汽车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于人力资本管理并且与业务部门紧密结合, 组成全方位覆盖、多层次参与的广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统一战线”。然而传统的职能导向使得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专业官僚机构, 而容易忽视内部客户需求满足这一根本着眼点。
因此, 回归本源, 在人力资本管理理论框架下, 创新的构建面向客户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成为汽车制造企业柳州WL汽车工业公司人力管理变革的突破点。经过多方调研、研究, 本文发现近年国内外汽车企业悄然兴起的人力资源合作伙伴模式 (即HRBP) , 为本次变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1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 无论学术还是企业实践, 研究人力资源合作伙伴的相对较少。人力资源合作伙伴首先发源于企业管理创新, 最先发起的是微软亚太研发 (ATC) 集团, 为了解决业务部门的特殊化需求, 大胆尝试将人力资源从业者派遣到业务部门, 结果业务部门对这种方式给出了很多好评。
在我国华为公司最早实践人力资源合作伙伴模式, 华为大胆尝试让人力资源部门脱离繁琐的人事事务, 转而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如何解决人力资源战略, 为业务发展提供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持, 成为业务部门真正的合作伙伴。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源合作伙伴主要指入驻各业务部门, 为业务部门提供全方位人力服务的人员, 包括制定人力规划, 认真落实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及企业制度, 反馈并处理业务提出的人力问题。[3]
但对人力资源合作伙伴如何在业务部门开展工作、以什么样的具体模式工作及该模式的应用条件, 并没有新的研究。
3.2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概念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 (Human Resources Business Partner)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是指人力资源部派驻到企业业务部门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主要负责帮助业务部门进行部门员工发展、人才培养、人力整体规划等相关工作, 从业务发展角度提供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持, 形成伙伴关系。
在业务部门从事的工作主要有:推行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业务部门的落实, 从而规范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断完善业务部门本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努力提升业务部门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从而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落到实处;及时处理业务部门的各种事务性工作, 保证人事工作高效高质量完成;为企业业务部门提供适合业务发展的特殊战略, 并按照业务的要求提供特殊的解决方案。
3.3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模式结构及作用
IBM通过总结分析, 观察到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用60%以上的时间处理事务工作, 从而仅用剩余20%的时间来提供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输出, 更没有时间思考企业战略发展的有关需求。人力资源合作伙伴模式的出现, 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模式其结构包含三个中心, 即人力资源合作伙伴、人力资源专家中心、共享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合作伙伴负责在业务前线为业务经理提高咨询服务, 实施人力资源政策和流程, 如绩效管理、员工发展、薪酬奖金分配等等, 并发现问题和采集需求反馈给人力资源专业部门;人力资源专业部门专家负责设计政策和程序以满足业务和人才管理的需求, 谋求适应企业发展的人才管理需求, 并且设计相应的流程指导及提交服务;共享服务中心负责实现事务性管理任务, 提高服务效率, 支持人力资源合作伙伴。通过三者相互作用, 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时间分配提升为20%事务性工作, 30%战略决策, 50%专业服务, 进而人力资源组织在企业中的价值显著提高, 业务部门的满意度也相应提升。[4]
3.4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角色职能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必须承担以下职能: (1) 从HR服务性视角出发支持业务部门管理; (2) 与人力资源专家和人力资源事务中心合作, 制定有效解决方案; (3) 向人力资源专家和人力资源事务中心反馈HR政策、HR项目和HR进程的实施有效性; (4) 协调员工关系, 调查员工培训需求; (5) 策划并执行业务部门HR年度工作; (6) 运作适应所在业务部门的HR战略和执行方案; (7) 参与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力发展和人才发展通道建设。[7]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工作者的主要行为, 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杨磊,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企业管理, 2011 (6) .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从整体来看,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搭建了汽车制造企业内部业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的一个沟通平台。从人力资源专业的角度为业务部门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和支持;在工作过程中, 以解决员工的问题, 减少事务的处理时间, 真正地成为业务的合作伙伴。
3.5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管理模式适用条件
3.5.1 企业的规模大分立机构多
资料来源:杨磊,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企业管理, 2011 (6) .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分立经营机构增多, 员工人数也会相应的扩大, 集团人力资源部无法集中处理各机构人事问题。采用人力资源合作伙伴的管理模式, 不同的业务部门会有自己的人力伙伴负责人事管理, 即可以及时处理业务需求, 由符合总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统一性。
3.5.2 业务范围广
业务发展多元化, 要求HR工作者不仅具备专业的HR知识和经验, 还需要掌握业务发展动态和对人才的需求等多方面的知识。采用人力资源合作伙伴后, BP可以对着重了解自己负责的业务部门信息, 有针对性的了解业务对人才的需求。
3.5.3 重视人力资本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合作伙伴模式着眼于提高对业务部门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人才的招聘和培养的重视, 为企业积累更多的人才资本, 从而扎实有效的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只有对人力资本有足够的重视, 才会认同这样的管理模式。
4 结语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现不是为自己内部人服务或者工作, 而是为其外的团体提供产品和服务, 组织的价值在外不在内[6]。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管理模式以创新的架构, 紧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注重人力资源价值输出, 契合德鲁克组织价值理论, 也是针对职能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转型提升的有效借鉴。
随着汽车制造企业战略发展变革以及对人力资源部门职能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模式将在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部日常的职能工作将转移聚焦于顾问、咨询和实施为业务部门制定的专题人力资源解决方案, 把服务做到家, 从而实现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增效。
参考文献
[1]杨磊.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J].企业管理, 2011 (6) .
[2]彭剑锋.二十一世纪人力资源发展新趋势[J].培训, 2009 (10) .
[3]宋晓波.HRBP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案例研究[J].广东大学学报, 2012.
[4]顾小蓉.实现企业全方位的人才管理[J].IBM全球企业咨询, 2009.
[5] (美) 乌尔里克, 布罗克班克著.人力资源管理价值新主张[M].吴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8.
[6]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5:195-198.
【工业制造企业】推荐阅读:
工业制造业智能化方案07-04
工业制造学院教学工作总结07-23
绿色制造-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07-06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业方向)就业前景,就业方向?10-04
增强制造业竞争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2018年项目申报-工业云计算项目资金申请报告11-16
医药制造企业05-16
大型制造企业05-21
制造性企业06-13
航空制造企业06-15
轮胎制造企业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