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制造企业

2024-11-15

食品制造企业(共8篇)

食品制造企业 篇1

1 引言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 产品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强, 产品质量是企业核心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 产品质量是影响企业市场占有率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的品质量是企业能够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想做大做强, 在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是重要的手段。产品质量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注重产品质量, 企业将会寸步难行。

产品质量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食品质量, 食品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某些食品制造企业为了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 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 食品制造使用低劣的原料以及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制造的劣质食品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某些食品制造企业名誉扫地, 同时许多产品质量好的企业脱颖而出。

2 食品制造企业产品质量博弈分析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涉及食品制造企业、消费者和政府监督部门等多个主体。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均衡问题。它可以使企业找到自己的发展策略, 以便稳定、健康、有序发展。食品制造企业可利用博弈论进行决策博弈。

劣质产品事件的发生源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忽视, 同时也与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力有关, 劣质产品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2.1 食品制造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博弈

首先对食品制造企业与政府监管部门的行为进行博弈分析。把企业作为参与人1, 将政府部门作为参与人2, 企业纯战略是决定是否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政府监管部门的纯战略是决定是否监督。如果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 其利润是4, 如果企业生产低质量的产品, 其利润是6;如果政府监管部门监督, 监督成本为1、罚款为6。图1概括了对应不同纯战略组合的支付矩阵。

此博弈中, 没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只有一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设y为支付, p为企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概率, q为政府部门监督的概率。

则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对函数求p的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 得:q*=1/3

政府部门的期望收益为:

对函数求q的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 得:p*=5/6

由上述过程可以看出, 本博弈存在的唯一均衡就是食品制造企业以5/6的概率选择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政府监管部门以1/3的概率选择监督。

2.2 食品制造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

消费者和食品制造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博弈。此处, 食品制造企业是固定的参与人, 不断重复提供食品, 而消费者是不固定的, 每个消费者只买一次或有限次。假定在这个博弈中食品制造企业为参与人1, 提供产品时, 每个消费者为参与人2, 只买一次, 并且每阶段只有一个消费者, 在博弈的每个阶段, 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 厂商选择提供高质量产品还是低质量产品。参与人1首先行动。消费者在购买时知道之前的消费者所购买的产品的质量。如果消费者不购买, 效用为0, 如果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 效用为2, 如果购买到低质量的产品, 效用为-2;厂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利润是2, 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利润是4。设贴现因子为g≥1/2。

由假设可看出, 此博弈是参与人不固定时的重复博弈。这个博弈的扩展式表述如图2所示。

此博弈的均衡结果为:食品制造厂商从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开始, 继续生产高质量的产品, 除非曾经生产过低质量的产品;如果上一次生产了低质量的产品, 之后永远生产低质量产品。第一个消费者选择购买;只要厂商不曾生产过低质量产品, 随后的消费者继续购买;如果厂商曾经生产过低质量产品, 之后的消费者不再购买。均衡结果是 (高质量, 购买) 或者是 (低质量, 不购买) 。

(高质量, 购买) 这个策略对食品制造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最优的。因为如果消费者购买的是低质量的产品, 食品制造厂商得不到任何利润, 如果消费者购买到的是高质量的产品, 食品制造厂商每阶段的贴现值为2/ (1-g) 。对于厂商来说, 如果4≤2/ (1-g) , 即g≥1/2, 厂商就不会生产有问题的产品。只有消费者知道前一个消费者购买的是高质量的产品时才会购买。

3 结论与建议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食品制造企业来说, 要想持久经营, 高质量策略是企业的合理选择。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 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提高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 是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在动力。如果食品制造企业放松了产品质量管理, 则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有些食品制造企业不仅未看到产品质量对企业的效益特别是信誉产生的作用, 而且少数食品制造企业还认为质量管理是一种负效益。所以要加大对食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 加强企业产品质量的文化建设, 从根本上加强全体员工对食品质量的重视。

3.2 加大对食品质量保证工作的投入

检验是食品制造企业不可缺少的环节。企业要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产品检验人员进行学术交流、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 并且要根据企业实际尽快提高产品检验员的素质, 发挥整体功能, 要在学习和技术提高上给予大力支持。

为了提高企业产品质量, 食品制造企业应该为质量监督检验部门配备精良的仪器设备, 并采取先进的分析方法, 对产品进行全面分析检验, 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

3.3 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源泉, 食品制造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 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持。企业的质量创新应该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活动, 可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为质量创新提供技术基础。通过管理创新, 企业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 调整企业经营过程、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 陈成从而打破规, 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于食品制造企业来说, 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是最优选择, 这样虽然每次获得的利润少于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利润, 但是企业可以为自己赢得良好的口碑, 从而持久经营。反之, 如果企业贪图眼前利润, 生产低质量产品, 虽然能够一次获得较高的利润, 但并不是企业的最优选择, 因为以后就不会再有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从而失去了企业生存和经营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袁通斌.企业强化质量管理的主要对策[J].经济师, 2005 (4) :158-159.

[3]王涛, 冯小平.质量技监部门与企业在产品质量监管中的博弈分析[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7 (10) .

[4]侯瑜.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差距及建议[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 (1) :149-153.

食品制造企业 篇2

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食品安全监管加强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日趋重视、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加深以及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已成为食品生产制造企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不仅实施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法,更是在政府工作中重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监管措施,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有利于食品制造行业健康发展。

(二)电商零售快速发展 在我国,线上平台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分销渠道,许多食品品牌逐渐实现了商品零售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食品电商与传统的便利店、杂货店、超市和卖场相比,更符合人们现代化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得到市场的青睐。越来越多的食品制造企业和厂商纷纷投入食品电商零售加入线上零售平台,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效带动了产业经济发展。

(三)高新技术应用广泛

食品科学是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其他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营养与健康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二、不利因素

(一)资源环境约束

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始终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食品制造设备很少考虑环境及食品安全等属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污染生态环境,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产业链上部分环节的食品制造及包装机械耗能颇高,废弃物排放量大,大功率电机、废水处理、烘干及杀菌设备等生产成本高,造成了资源环境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向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食品工业成为共同目标,有效解决食品工业环境资源问题迫在眉睫。

(二)国际竞争激烈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创新推动和产业振兴的时代,食品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发生了广泛深刻的转变,将对地影响我国食品制造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食品跨国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整合,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垄断及人才的争夺,将人才、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采用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手段实现食品工业重组,对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食品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三)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食品制造产业长期以来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未得到全面改变,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一方面,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品牌发展良莠不齐,自主品牌的培育建设能力不足,食品制造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我国食品制造企业规模与产业集中度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小,大中型企业数量偏少的问题。市场竞争结构离散,食品工业兼并重组力度尚且不足,集约化进程比较缓慢,以至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促进食品制造业发展方式改变的任务依然不可懈怠。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23,118亿元,同比下滑2.12%;2018年1-7月,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1,013亿元,同比下滑21.72%。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0,80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3%,2022年将达到23,177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80619,76619,96421,36123,177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利润总额为1,851亿元,同比下滑7.48%;2018年1-7月,利润总额达到850亿元,同比减少下滑26.56%。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将达到1,57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33%,2022年将达到1,860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2,0001,5001,00050001,8601,5701,4371,4941,606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亿元)

食品制造企业 篇3

同时, 面对趋于白热化的食品饮料市场竞争,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 人工成本不断提高, 消费者忠诚度降低等问题, 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提升其运营管理效率, 快速研发和制造新产品, 其中卓越运营和柔性生产在企业管理与战略决策中越发重要。

致力企业长远发展, 关注整体设备效率OEE

整体设备效率OEE (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 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的一项关键绩效指标 (KPI) , 涵盖可用性、性能与质量三个方面, 一直被各大企业广泛使用。据权威机构统计, 一个生产企业能否成为世界级制造商的一项重要标准是看该企业的OEE能否达到或超过85%。

然而, 目前大多数食品饮料制造企业的OEE都在75%以下。并且, 这些企业在采集和计算OEE的过程中都存在很多问题:

(1) 有些企业根本没有OEE统计和分析系统, 生产过程与运营效率对他们而言就像一个黑盒子, 出现问题无法跟踪与判定;

(2) 大多数企业使用人工记录与统计方式计算OEE相关数据, 不但消耗大量人力, 而且无法保持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与真实性;

(3) 还有一小部分企业使用或计划通过大型IT系统计算OEE, 但这类系统往往部署非常复杂, 而且主要面向自动化办公, 与生产系统衔接困难, 也无法实时采集相关数据。

如果生产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OEE本身无法被准确与实时记录, 那么提高OEE就成了一句空话。针对这种情况, 施耐德电气为食品饮料制造企业打造Manufacturing Excellence卓越制造系统。

施耐德电气打造卓越制造系统, 提升OEE能力

Manufacturing Excellence是施耐德电气打造的卓越制造系统, 通过提供准确、实时的生产数据, 呈现定制化、可视化的KPI报表, 帮助食品饮料制造企业减少停机时间、优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并且实现持续改进, 助力企业打造世界级制造工厂。

谈到食品安全, 众所周知有很多法律及规范, 如ISO22000、HACCP、GMP等规范都描述了食品安全应遵循的管理流程或体系, 这些流程或体系的贯彻与落实需要借助工具, 施耐德电气Manufacturing Excellence卓越制造系统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视化的管理工具以帮助实现生产管控, 同时, ME系统嵌入了和质量与安全相关的KPI, 如Non conformance、D incident、GMP巡检完成率等, 通过持续监控保障食品安全。

施耐德电气卓越制造系统融合信息化与自动化, 能够帮助企业:

(1) 实时收集来自于设备、PLC和人工输入的产品和运营相关数据;

(2) 通过专业数学模型分析生产运营过程中设备、时间和原材料的综合利用率;

(3) 为生产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辅助管理决策。

施耐德电气卓越制造系统不仅帮助用户管理OEE, 还提供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与能源管理等模块, 甚至可以结合用户实际需求定制新的功能模块。

施耐德电气卓越制造系统还结合PDCA方法论, 通过提供准确、实时的生产数据, 呈现定制化、可视化的KPI报表, 帮助食品饮料制造企业减少停机时间、优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并且实现持续改进。

一个著名的食品饮料及日化产品生产企业, 在一个车间的4条包装线上采用了施耐德电气的卓越制造系统, 通过自动数据采集、分析、跟踪并生成关键报表, 实现了动态的生产状态监视与实时报警, 协助管理设备OEE, 以及在线质量, 成本分析与能源数据统计。并按照工厂4种不同级别的管理层, 从操作工到工厂厂长, 定义了55项KPI指标, 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客户持续改进。最终该工厂提高了1%~3%的整体运营效率, 投资回报率达到64%, 在7个月内回收了成本, 成为集团内精益生产的标杆。

食品饮料制造企业的运营管理十分复杂且面临诸多挑战。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施耐德电气为食品饮料制造企业打造卓越制造系统, 帮助实现OEE、质量、成本与能源等KPI的管理与提升, 进行持续改进。并且结合施耐德电气食品饮料行业Eco StruxureTM可视化全价值链管理工具, 助力食品饮料制造企业迈向食品安全、卓越运营、精益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制造工厂。

化繁为简, 为客户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

施耐德电气一向倡导标准化与开放性, 如施耐德电气的SCADA数据采集系统内嵌120多种设备的驱动, 兼容性在业内被广泛称道。食品饮料行业设备种类繁多, 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系统, 表1是施耐德电气Manufacturing Excellence卓越制造系统连接过的设备与控制系统。

一些企业在计划实施OEE系统时, 往往被劝说使用功能复杂的MES系统或大型的IT系统, 这类系统往往部署非常复杂、功能繁多;或是主要面向自动化办公, 与生产系统的衔接困难。使用这类系统计算OEE需要为许多额外的工作与功能支付费用, 所以成本很高;另外, 现场设备种类众多, 管理需求多变, 在此领域缺乏经验的集成商也面临由于问题估计不足导致工期严重滞后、成本漫延等风险。

食品制造企业 篇4

虽然R&D项目通常具有典型的高度不确定性及回报滞后性的特点, 但是R&D是企业成长的源泉和内动力, 已有研究表明R&D投资可以通过生产新的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差异化, 为企业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因此,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检验R&D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实证分析

以我国高技术、高研发投入的医药制造业以及相对较低技术、较低研发投入的食品制造业为研究对象, 对其R&D投入与企业成长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R&D支出是否促进了企业的成长等问题, 本文利用E X C E L进行数据初步处理, 用SPSS20.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在对两大行业的相关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时发现, 最大值即样本数据中取最大的数据, 最小值即样本中取最小的数据, 若两者相差很大, 则表示样本数据之间的不稳定性, 衡量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两个行业成长的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均很大, 且标准差很大, 而标准差越大, 表示该指标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说明这两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 发展过程不够稳定, 波动较大, 而行业内所有企业同步同速发展的可能性很小, 这或许会出现行业内部企业间发展的不均衡态势, 拉大企业与企业之间成长的距离。

由R & D强度的描述性统计发现, 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的R&D强度均值都很低, 尤其是食品制造业, 均值不到1 % , 最大值为0.6%。国际学术界认为, 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 (R&D投入/销售收入) 达到2%时, 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 达到5%时才具有竞争力。而目前这样的R&D强度远远低于国际水平, 不足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 更是难以具有竞争能力了, 这反映出两大行业对R&D投入缺乏足够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R&D活动的特点——R&D收益的高度不确定性, 或许很多的企业在搞研发时以失败告终, 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未来业绩;其次是企业在技术开发和R & D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 导致R&D投入与其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 甚至是负相关, 大大削弱了企业R&D投入的动力。

由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 几乎所有偏度都在1以上, 数据是非正态分布, 且考虑到数据量小, 标准差大, 为了规避过大差异, 本文对指标无量纲化时采用均值化方法。由于R&D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一般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在对指标进行均值转换时, 加入了滞后一年R&D强度和滞后两年R&D强度。对指标均值转换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滞后一年与两年及无滞后的R&D强度与企业利润增长率的回归方程调整R方分别为0.794, 0.876和0.649, 拟合优度较高, 且通过了F检验, 因此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无滞后的R&D强度与利润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3.044, 是负值, 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当年的R&D投入可能减少企业的利润, 但是滞后一年和滞后两年的R&D强度与利润增长率的回归系数分别为9.646和3.124, 均为正值, 且通过了1% 和5 %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即R&D投入给企业带来了利润, 且有减小的趋势。R&D人员的投入与企业利润增长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对于大中型食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而言, 无滞后的R&D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负, 滞后一年和滞后两年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显著, 且滞后一年的显著性更强, 这说明R&D强度对企业发展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且具有滞后性和短期效应性。由回归系数可知, 无滞后的R&D强度对医药制造业的负影响更强, 而滞后的R&D强度对食品制造业的影响更大。

调整后的R方为0.895, 拟合度较高且通过了F检验, 所构建的模型较为合理。政府资金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回归系数为-5.033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政府对食品制造业的R&D投入会降低收入, 而企业资金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回归系数为6.479, 且通过了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即, 企业自筹资金更能促进企业进行产品创新。

调整后的R方为0.993, 拟合度较高且通过了F检验, 模型构建合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政府资金与专利申请数的回归系数为-2.085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即政府资金投入的增加会降低企业专利申请数, 相比之下, 企业资金与专利申请数的回归系数为3.818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同样表明, 企业自筹资金不仅能够促进企业产品创新, 还能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

调整后的R方为0.997, 拟合度较高且通过了F检验, 所构建的模型较为合理。政府资金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回归系数为10.774且通过了5% 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说明政府对医药制造业的R&D投入对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具有较大的正向作用, 而企业资金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回归系数为13.828, 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与政府资金相比, 企业自筹资金更能促进企业进行产品创新。

调整后的R方为0.909, 拟合度较高且通过了F检验, 模型构建合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政府资金与专利申请数的回归系数为13.745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即政府资金投入与企业专利申请数之间具有正向关系;企业资金与专利申请数的回归系数为14.115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相比政府资金而言, 企业自筹资金更能够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 且技术创新方面表现更为强烈。对于医药制造业来说, 本文验证了假设H21和H22。

研究结论及对策

无论是食品制造业还是医药制造业, 其R&D投入强度对当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都呈现负相关关系, 尤其是对医药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更大, 具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 而对于食品制造业来说, 这种负相关关系表现的相对较弱。

R&D投入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等具有滞后性, 且滞后一年比滞后两年的效果更显著。不同的行业其效益持续期有所不同。本文的分析可见, 对食品制造业的滞后作用较大, 这可能是由于医药制造业当年投入在开发阶段的R& D资金将有一部分是用于新药的开发, 这种新药得到持续的R&D资金的支撑后, 从而产生新的销售收入来源, 滞后的效果也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表现出来, 而食品的制造过程一般较短, 见效较快。

政府资金对两大行业的影响是相反的, 即弱化食品制造业的竞争能力, 而对医药制造业竞争能力的形成具有强化作用。对于企业自筹资金而言, 食品制造业的自筹资金对产品创新更为突出, 而医药制造业的自筹资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大。

政府在加大R&D经费投入时, 既要注意行业和区域的不同特征, 且予以倾斜, 也要做到全面均衡的投入, 实现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协调。我国在优化投入行业结构时, 不仅要确保对高技术产业的R& D投入力度, 也要重视强对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的投入, 促进不同行业间企业的交流学习, 提升企业的创新产出效率, 最终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为了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我们有必要为了我国的长远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牺牲当前利益。因此, 国内企业应加大对R&D的稳定投入, 同时要有R&D投入效用滞后的意识, 并且不断提高R&D资金的使用效率。

信息化在传统食品制造业的应用 篇5

关键词:信息化,传统食品应用

所谓企业信息化就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对信息资源的进行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办公自动化和商务的电子化,不断提高企业计划、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的效率与水平,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因此,研究信息化在传统食品制造业中的应用对于食品制造企业的发展及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食品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信息技术知识贫乏,信息化观念淡薄。很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够高,对企业信息化道路仍持犹豫观望怀疑的态度,导致企业信息化进程滞后,IT投资保守。

2) IT应用程度偏低。目前,许多企业外部网站只是停留在信息发布的基础层面上,很多企业的网站都不完善,不知道目标用户是谁,没有反映出企业的形象,网站建设目的不明确,网站功能简陋等。

3)支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较匮乏。大部分的企业信息机构专职人员大多只有一、两人,企业内部缺少专业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同时,企业的信息人才流失问题同样很严重。

2 信息化在传统食品制造业中的应用

2.1 信息化条件下的食品工艺设计创新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CAPP) 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工艺设计问题,它能将企业产品设计数据转换为产品制造数据。它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加工及产品生产所需的一系列加工程序。CAPP可以将工艺设计人员从大量重复、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降低了这一部分劳动强度,使其将精力集中于新产品开发、工艺装备的改进及新工艺的研究等具有创新性工作。大大地缩短工艺设计周期,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核心能力,提高工艺设计质量与创新。

2.2 信息化条件下的食品生产工艺创新

信息技术在食品生产工艺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一是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机器及产品的智能化;二是通过计算机的辅助系统实现食品生产的自动化;三是计算机集成控制系统能将自动化技术、食品制造技术与管理技术等有机结合,将工艺制造和设计过程中相关的设备、经营管理、技术和人员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2.3 信息化背景下的工艺流程创新

1)信息化优化了食品工艺流程。工艺人员能在产品设计阶段将工艺生产的材料等数据、工时及时传递给相应的部门,从结构工艺性方面及时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做好生产准备,而关键零件的试制则可在整机设计完成之前完成。

2)信息化在工艺流程使企业运作的各种信息的整理有序化及运行流程合理化。信息化技术提高了信息和数据的处理和传递速度,规避了传统的人工传递效率低而且不准确的特点,形成了不间断的信息流,进而改造传统的工艺流程和工作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了效率,减少了烦琐的环节,降低成本。

3 促进食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

食品制造企业除争取高校培养的信息专业人才外,可从各类大专毕业生中挑选对信息化感兴趣的而且具有计算机基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去有关院校培训,并结合企业自身信息化需要边工作边学。食品企业可以举办专业轮训、讲座等,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一是通过开办短训班、经验交流会、技术讲座、专修班等办法,开展生动活泼的短期培训;二是针对一些优秀的员工开展全面系统的知识培训,组织食品信息人员系统进修,较系统地学习与食品信息科学相关的各种知识;三是开展周期性专业培训,对业务骨干每2~5年轮训一次,使他们实时接触最新的相关业务知识。

3.2 建立信息化组织结构

在开始信息化工作之前,必须对食品企业基本情况清楚的认识,从企业内外部条件,企业生产过程的组织、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和之前的实施信息化效果状况等着手,寻找信息化的切入点和为企业指定信息化转率提供依据。

3.3 建立健全合理的食品信息人才的管理机制

完善科学的人才激励与竞争机制,在分析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对于调动信息积极性、稳定人才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加强企业竞争力和吸引力有重大意义。促进人才的高校利用,努力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并留得住人才的良好环境。稳定队伍,防止人才流失,使现有的信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3.4 建立和完善食品信息化的投资

按照社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模式建立食品制造业信息化的投资机制应加快食品制造的信息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种形式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专门从事食品和食品信息咨询与服务的中介组织和食品信息企业的发展,以改变政府作为食品和食品信息市场主体的格局,促进食品制造企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

3.5 加快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开发

良好的食品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做好信息系统的规划,食品制造企业有其特殊性,应当有重点、分步骤、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要严格把好质量观。切忌“一步到位”,企业要首先通过发达的因特网技术建立自己的外部网站,这样才能更好的宣传企业形象、拓展业务范围;然后,逐步建立企业内联网,把企业内部各部门联系起来,统一协作,明确分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利用外联网建立竞争战略联盟,通过数据库、异构平台整合等技术对企业内外信息进行处理,辅助企业的高层管理决策活动,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食品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实施信息改革,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工艺创新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时椿.信息化推进我国制造业的新型工业化[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4) :46.

[2]陈正清.关于企业信息化问题[J].中国信息导报, 2004 (6) .

食品制造企业 篇6

1.1 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

在生产环境中, 机械制造工艺过程的目标是选择并定义使原材料转变成特定形状和特性的成品过程。换言之, 要确定必要的参数, 确保过程的可行性, 保证制造完成的零件质量合格。生产计划及控制 (PPC) 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材料流程和在制造过程中涉及到的机器使用, 将管理目标纳入考虑诸如过程中工作量的减少、减少生产车间的吞吐量和引导时间、改进对需求变化的响应以及改进对交货日期的严守。优化PPC系统的功能包括物料需求计划、要求管理、生产能力计划以及工作进度和顺序。

在增加公司持续生产率方面, 工艺过程设计和生产计划有着互补的目标, 而且有竞争。就工艺过程设计者而言, 最优制造路线与从生产设计者的角度看是有较大差异的, 其各自的目标的不同可能表现在第一个是在减少每一件零件的成本而第二个是在减少一个特定机器的使用时间。此外, 此最优路线将按照时间的变化, 其工艺参数也随之改变, 如机械运动、零部件等。尽管工艺过程设计和生产设计并不设定一致的目标, 但它们的目标都是致力于缩短制造周期, 增强生产适应性, 提高公司生产率。

1.2 机械制造工艺的应用

为了生成最优化的制造指令, 比如, 优化生产成本架构, 用以辅助工艺过程设计的自动化系统将设计工程图, 从而改变制造过程的机械化程度。CAPP系统最初开发是为连接设计和制造填补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之间的缺口, 以满足物料需求计划工作对于标准和优化路线的要求。这些系统的输入是工艺变量 (公差、材料等) , 从而确定特定输出的结果:工艺路线, 包括孔径、尺寸、装配步骤、刀具等细节在内的过程。

1.3 机械新工艺在食品机械生产的方式

在食品厂内, 将完成分配工艺过程设计任务, 将设计移交给制造专家, 确定产品制造的程序。作为工艺过程设计者, 会运用相关经验和知识, 依据设计说明书以及安装和操作员的可用性, 为产品制造设定指令。尽管如此, 依赖于单一的设计者优化工艺过程设计, 无论是手动还是自动的, 都可以分成许多步骤或阶段。

为了构建相关模型, 将尝试建立一个单一决策的过程, 从而确定整体方案。零部件的设计需要监控和分析。就工业设计者而言, 能够确定一个按传统顺序设计的程序, 而构建动作模型、运用相应零部件、建立相关动作模型、确定步骤和动作的关系可以优化设计流程。

2 应用新工艺的食品制造机械对增强食品质量的效用研究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 化学机械设备是生产成败的关键因素。因化工机械应用于不同领域, 如石油工业、能源、医药卫生等。因技术的进步, 对于传统工艺将是较大的冲击。应用机械化新工艺, 增强制造工艺管理, 确保化学生产的安全性, 确保工艺的稳定性, 对于改善现有工艺, 将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因化学工业的发展, 传统工艺已难以适应食品业的发展。如何改变传统机械工艺, 适应食品生产的要求, 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将影响着食品行业的经营发展。

3 机械新工艺在食品机械生产的应用研究

3.1 特定零部件动作设计

在对零部件设计的过程中, 机械重复动作较为重要, 因其为模型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特定零件的动作, 将它们纳入至相关模型内, 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实证研究, 它必须以用户需求为基础, 以零部件装配开始, 以加工零件结束。它们是贯穿于整体的设计过程。如对原材料的决策。制定科学化决策, 将取决于所将生产的零部件的数量。在制造100件零件, 将115mm×115mm切割成35mm的预制块。然而, 零部件的几何构型将决定其在设计流程的整体运作。按工艺设计, 先在零件上几何外形110mm×110mm, 钻四个孔, 然后钻中心孔, 使几何外形独立于中心, 计算几何偏差。在研究设计图纸, 计算零部件的尺寸, 确定其体积大小。

3.2 机械化信息管理

随着行业的发展, 标准化统一将影响着机构的规范管理。基于市场的引导, 整合相关资源, 尤其是设备与人员方面, 可以优化机械制造的管理。就现阶段而言, 须适应市场的发展, 机械管理项目的重要性将影响着机械化管理。

基于食品机械生产, 每个机械动作说明不同信息的方式, 或输入或输出, 优化资源的配置。随后, 须对机械动作的信息加以分析。基于机械过程的分析, 仅考虑工艺设计的部分。在随后的序列化的系统, 设定合适的距离, 设计特定参数才能确保食品生产的正常。

然而, 考虑到“管理”因素的变化, 为一个零部件制造设计一系列不同的方案是至关重要的。确定最优方案, 选择相关要素, 达到方案的设计目的。实现现代化信息管理, 设计相关计算程式, 在计算机系统内构建相关模型, 以及将相应工艺参数、计算能力以及响应时间考虑在内, 或多或少地将影响机械设备的可用路线。因此, 构建工艺模型, 设计相关参数, 改变传统工艺, 实现机械制造流程的优化, 将起到降低成本, 增强机械制造的效能。

以差异化的方式, 细化机械模型参数, 从而增强机械参数设计, 强化机械设备的应用。为了确保模拟序列化的步骤, 构建相关动作模型, 将步骤转变成动作。基于机械动作模型的发展, 调整信息结构, 实现信息的集成, 运用相关数据, 优化信息系统。例如, 基于食品机械工艺, 将机床操作序列化, 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此同时, 设计技术路线, 计算相关操作, 确定对应信息, 如O4M2T5F7+O1M1T1F1, 它表示此设计路线是通过不同机械部件加以完成的独立动作。此代码是关于食品切割或夹具的关键信息。它对于决策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 每一个工艺路线, 它代表着按计算时间和成本的零部件选择。考虑到相关程序, 纳入其他成本诸如间接持有成本、切割成本、等待成本以及i和j之间的传递成本将按以下指标计算:

C4, C5, C6分别是间接持有成本, 切割成本和等待劳力成本, Ti, Tij和Tei分别是食品机械i上的装配时间、i和j之间的传送成本以及i等待时间。因成本因素影响产品价格, 为此, 确定最优成本, 将促进机械工艺的发展

结束语

在未来的发展, 机械工艺将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工艺技术的研究, 机械制造工艺将得到较大的进步。以食品机械为例, 增强机械使用效能, 改变传统的技术, 创新机械化生产模式, 达到增强机械质量的要求, 将进一步体现机械化生产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马晓佳.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 2010 (5) .

[2]蔡世祥.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0 (11) .

[3]张国治.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29-32.

食品制造企业 篇7

一、农副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分析

(一) 价格指数达到高点, 并出现下降的趋势。

依据国家产业分类体系, 农副食品制造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两大部分。2007年产品价格特别是农副产品价格保持了强劲的上涨势头, 带动了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从出厂价格来看, 也呈现出逐渐上升势头, 12月份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当月达到117.03, 而上年同期为106.8, 上月为117.7;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达到104.6, 而上年同期为104, 上月为101.5, 食品制造业价格上升幅度要小于农副食品加工业。2008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大幅度提高, 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在第一季度达到了最高值。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最高为124, 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在随后的几个月内也达到109的最高值。在2008年的第三、第四季度, 甚至到2009年的前两季度,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出厂价格指数都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 价格指数谷底以后呈现逐步回升的趋势。

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 农副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一直呈下降趋势。2009年8月, 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为92, 食品制造业价格指数也在10月下降到了100以下。进入到2010年,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呈现出了稳步向上的趋势。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来看, 2010年11月份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9.7%, 涨幅比上月提高1.7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提高9.3个百分点;食品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4.8%, 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提高3.6个百分点。 (图1)

(三) 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大于食品制造业。

从2008年到2010年3年间, 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曲线呈V型走势, 市场波动非常明显, 最高指数与最低指数相差30左右。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曲线比较平缓, 基本上在110~100之间波动。2008年和2010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110和101, 明显高于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 而2009年, 食品制造业出厂价格指数基本上保持在100以上, 远高于农副食品价格指数。

二、原因分析

(一) 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

1、国际市场食品价格上涨的带动。

受2007年至2008年度全球产量预期大幅下降及当前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 农产品价格涨多跌少, 尤其是大豆、食用油等价格涨幅较大。2007年底, 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月上升4.09%、9.72%, 同比分别上升30.39%、58.65%, 其中粮食、大豆等价格涨幅较大。综合全年来看, 全年农产品现货、期货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14.63%、32.64%。

2、国内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粮食减产。

我国粮食已经连续4年增产丰收, 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 2007年冬全国出现多条大江大河流域严重干旱偏枯气候条件, 对2008年夏粮增产构成较大不利影响, 造成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依然保持紧平衡状态, 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根据近十年来的经验, 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3年左右的短周期, 国内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农民和企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生产, 劳作成本提高。因此, 2007年第三、第四季度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 受价格上涨翘尾因素影响,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出厂价格到2008年的第一季度达到了最高值。随后, 消费价格涨幅呈现前高后低、小幅回落趋势, 直接影响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走势。

3、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农副食品价格指数回落。

2008年3月, 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购, 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随后, 美国政府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国政府以440亿收购美林等, 并迅速漫延至全球。英、法、德等国纷纷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 但是, 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9月9日, 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 并导致多家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12月, 全球多家央行再度同步大幅降息。全球经济增速下滑和国际贸易环境动荡, 并出现了滞涨。我国各类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同样面临较大风险, 农副食品出口压力增大, 食品工业价格指数也降至低谷。

4、政府主导经济刺激措施阻碍了经济短期下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 推出本国的经济刺激方案, 并通力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萧条以来大灾难。美国推出了7, 000亿美元金融救助计划、欧盟提出2, 000亿欧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国政府为保经济稳步增长, 在当年也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 主要通过拉动内需保经济发展。到2009年第四季度, 我国经济初步启稳, 各种经济指标呈现出稳步上扬的走势, 农副食品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开始上扬。到2010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11.9%, 经济过热迹象明显, 物价上涨压力大, 通胀压力显现, 2010年10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4.4%, 2011年7月, CPI再创新高, 再次突破6月高点, 达到6.5%。食品价格上涨仍是7月通胀的主要推手, 本月同比上涨14.8%, 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约4.38个百分点。此外, 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连续上涨令PPI也水涨船高, 创下34个月的新高点。

5、输入型通胀等因素推动价格指数上涨。

2009年下半年, 受全球流动性充裕、世界粮食价格居高不下、油价高位运行、国际局势动荡等影响,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总体上持续上升, 输入性通胀继续加剧。2010年国内农产品价格、食品价格前低后高, 一路上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0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0.9%,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 其中食品价格上升7.2%。进而造成农副食品工业价格指数持续走高。各类农产品价格指数第四季度与第一季度相比, 薯类提高23.6个百分点, 稻谷提高7.53个百分点, 油料提高8.86个百分点, 糖料提高11.98个百分点, 农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加大了向下游的传导作用。2010年食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 7月份以后加速上行, 11月达到峰值11.7%, 12月回落至9.6%。全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2%, 为CPI增长贡献率近70%。

(二) 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

1、产品产量变化。

2008年第一季度, 除冷冻饮品因季节原因外, 其他所有农副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其中, 大米、小麦粉、鲜冷藏冻肉同比增长达到了30%以上;在食品制造业, 饼干和速冻米面食品同期增幅分别达到了74.45%和51.11%。到2009年第四季度, 因终端产品市场价格指数传导机制的影响, 所有产品产量虽然也得到了较快增长, 但大米、精制食用植物油、方便面等产品增速都出现了回落。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回暖, 除成品糖、速冻食品、味精、冷冻外, 其他产品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2、产品销售及库存分析。

在市场经济调节机制下, 各种食品的生产与销售也随着市场价格上涨。到2008年第一季度,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工业销售值分别增长了43.21%和32.7%, 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6.42和6.55个百分点。2009年下半年, 随着经济增长带动市场回暖, 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销售持续好转, 到11月份, 销售值分别增长17.4%和18.9%, 比前几个月分别加快了1.1和1.6个百分点。2010年, 随着生产的加快及价格的提高, 全年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工业的销售值分别增长29.8%和26.7%, 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了12.4和7.8个百分点。

3、食品进出口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

2008年前食品进出口贸易基本上是出口额略大于进口额, 有小额贸易顺差。2006年顺差46.8亿美元, 2007年顺差16.7亿美元。从2008年起, 由于国际大豆价格大幅度波动, 中国进口大豆量与进口值都创出了新高。再加上2008年国内发生了以“三鹿”奶粉为代表的三聚轻氨事件, 增加了我国食品出口的难度, 相反, 洋奶粉开始涌入国内市场。造成了食品进出口贸易由小额顺差转变成大额逆差。上述情况在“十一五”后3年一直延续, 2008年、2009年、2010年贸易逆差分别为131.6亿美元、94.7亿美元、147.2亿美元。2010年食品进口金额598.6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190.8%, 年均增长23.8%;2010年食品出口金额451.4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85.3%, 年均增长13.1%。食品贸易逆差的出现, 也加速了食品工业出厂价格指数的上下波动。

(三) 成本费用变化的影响。

食品工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变化是食品工业价格指数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第一个季度, 只有食品制造业销售费用增幅了2.63个百分点, 其余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各项成本、费用均保持较快增长且增速提高明显。就不同的子行业来讲, 由于生产和销售增幅的回落, 水产品加工的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分别减少了11.63百分点和6.29百分点, 调味品发酸制品制造的销售成本和销售费用增幅分别减缓了13.06百分点和27.07百分点。其他行业成本费用增幅多数都在上升, 其中饲料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制糖、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其他食品制造业产品成本销售成本增幅均比上年同期明显提高, 分别为29.58%、20.51%、34.42%、17.04%和13.75%。

2009年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均保持增长, 但是比上年同期增幅有所减缓。到11月,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增幅分别减少了18.61%、11.44%、7.03%和16.66%;食品制造业的这四项费用增幅分别减少了12.04%、5.27%、2.01%和16.44%。因国家货币政策调整、信贷减缓等因素, 财务费用增幅在这四项费用中增幅减缓是最明显的。

(四) 农副食品加工业受市场影响更加显著。

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包括以农、林、牧、渔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的谷物磨制、饲料加工、植物油和制糖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 以及蔬菜、水果和坚果等食品的加工活动。食品制造业主要包括粮食及饲料加工业、植物油加工业、制糖业、屠宰及肉类蛋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食用盐加工业和其他食品加工业。由此可知, 农副食品加工业是食品制造业的上游产业, 食品制造业其原料不仅包括前者的产品, 也包括各种糖等为添加剂等。农副食品加工业不仅受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农业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等因素影响, 而且还受市场消费需求影响。因此, 与食品制造业相比, 农副食品加工业的产品价格波动受市场影响更加剧烈。受价格传导机制和翘尾因素作用, 食品制造业价格波动往往滞后于农副食品加工业。

三、政策建议

农副食品制造业价格指数受农业生产资源禀赋条件、农业生产周期性、季节性等因素影响, 农副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农副食品加工业是食品制造业的上游产业, 价格波动幅度远远大于食品制造业。食品价格对拉高居民消费价格具有重要的贡献, 平抑食品价格, 缩小价格波动区间, 对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政府应加强对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的宏观调控, 依据WTO规则加大对食品生产资料补贴。增加库存、调节进出口数量, 减缓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对市场供求的影响;二是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 建立统一的产品、价格信息平台, 提供更加有效的市场信息, 做好产销衔接;三是培育和扶持农业大企业, 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四是政府应通过法律手段规范食品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的各种收费项目, 降低食品工业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罗玉波.我国城乡食品价格联动机制的实证分析.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6.

[2]李磊, 肖光年.“菜贱伤农”与“菜贵伤民”——探讨我国鲜活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的对策[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5.

食品制造企业 篇8

一、食品制造业与饮料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概况

(一) 资本结构衡量指标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已有研究对资本结构衡量指标的选取虽有资产负债率、有形净值债务率等, 但资产负债率却是使用最广泛的核心指标, 因此本文也选取资产负债率作为衡量资本结构的指标。该指标值越大, 公司的负债越多, 意味着公司更多地采用债务性融资方式解决其资金需求, 权益性融资所占比重较少。为更好地研究公司资本结构, 本文还选取了基本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销售毛利率等与资产负债率有紧密关系的指标开展食品制造业与饮料制造业资本结构差异的分析。本文选取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10年所有食品饮料制造行业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剔除资料不全公司后共有51家公司作为样本总体, 其中食品制造业18家, 饮料制造业33家, 分别作为食品制造行业的两个子样本, 数据选取时间截至2010年12月31日。原始数据来源于同花顺软件, 数据加工通过Excel软件完成。

(二) 我国食品制造业与饮料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通常资产负债率的合理水平在40%-50%之间, 考察样本总体五年来的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 表1数据显示:样本总体资产负债率始终处于合理范围, 且有不断优化趋势。说明该行业总体资本结构良好。

对表1子样本进行考察发现:饮料制造业子样本5年的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为40.09%, 处于合理水平。基本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销售毛利率指标逐步上升, 表明公司盈利水平稳步上升。食品制造业子样本5年的资产负债率平均水平为53.39%, 略高于合理水平。但随着近年来的逐步调整和完善, 该指标明显趋于合理。基本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销售毛利率指标逐步上升, 表明公司盈利水平逐步上升。但与饮料制造业比较而言, 食品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水平在五年中始终高于饮料制造业约10个百分点, 与饮料制造业存在显著差距。

样本总体和子样本五年发展趋势图 (图1) 显示:总样本与各子样本资产负债率均呈递减趋势。食品制造业递减幅度大于饮料制造业, 说明食品制造业资本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在借贷方面更为谨慎, 但仍与饮料制造业存在较大差距。当然, 借债规模的日渐缩小也受金融市场环境的影响。

综上, 我国食品饮料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总体资本结构良好, 但内部差异显著, 饮料制造业资本结构远远好于食品制造业。为何二者有如此大的差异?以下从行业特点、股东性质、公司自身盈利能力方面对两子样本资本结构差异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二、资本结构差异分析

(一) 行业特点造成的差异。

食品制造业市场瞬息万变, 种类要求丰富, 层次分明, 消费者对食品口味的要求高。饮料制造业中饮料种类较少, 层次不明显, 进出壁垒低, 受季节影响相对较小。首先, 食品的库存周转速度快。食品的保质期时间一般短于饮料, 新鲜程度要求较高, 且日需求量大, 需要不断对食品进行生产加工及处理。以上因素使得食品企业要具备较大的生产规模, 加大投资。在可支配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企业大量采用了负债的融资方式。其次, 食品种类多样, 加工流程复杂,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降低了企业可支配资金。饮料企业种类相对较少, 原材料成本及制造加工的复杂程度都相对较低, 可以节省企业的可支配资金, 间接减少债务支出。最后, 从包装角度看, 食品制造业的包装所占用的资金多于饮料制造业。目前, 食品制造业企业更加注重食品的外观设计、包装, 这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 间接使得企业可支配的资金减少。而饮料制造企业, 则不需要过多的包装, 降低了成本, 企业可供支配的资金也较多。在都选用债务融资的方式下, 饮料制造企业资产负债率更低。综上, 库存周转速度、商品种类、包装的行业特点使两子样本资本结构有很大差异。

(二) 股东性质造成的差异。

所有上市公司十大股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机构投资者和组织投资者。而研究分析, 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情况显著影响公司绩效, 前十大股东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大、位次越靠前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显著好于其他企业, 因此机构投资者对提高公司绩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该结论看, 绩效好的企业资金运用会更加得心应手, 举债压力也会更小。在18家食品制造业的十大股东中, 个人投资者所占份额较大, 占十大股东股份总额30%以上的有5家。在33家饮料类制造业的十大股东中, 个人股份超过总股份30%的企业只有一家。在食品类制造业公司中, 个人投资者数量大于3的公司数占该类公司比重的50%, 而饮料类制造业只有21%。显然, 较大比例的机构投资者对饮料制造业公司的绩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提升了饮料制造业的绩效, 使其资本结构更优于食品制造业。

(三) 公司自身盈利能力差异。

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有基本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销售毛利率等。基本每股收益是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 该比值越高, 表明公司创造的净利润就越多。现在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资产负债率与基本每股收益存在联系, 即每股收益增加会使负债比率降低。未分配利润与资产负债率有一定关联, 企业可以利用未分配利润来偿还公司债务。销售毛利率指标越高, 盈利空间越大。因此, 企业有较多的自由支配资金应对财务危机。以下为各盈利能力指标对资本结构影响分析。

1. 基本每股收益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的基本每股收益平均水平为0.39, 饮料制造业的基本每股收益平均水平为0.47, 食品类公司整体平均水平为0.45, 可以看出食品制造业的基本每股收益平均值远远小于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基本每股收益上升趋势在2009年以后开始快于饮料制造业, 而饮料制造业上升趋势逐渐变缓, 这表明食品制造业的资本结构逐步优化, 但二者平均水平仍相差较大。基本每股收益较高的公司, 资本结构相对更优, 饮料制造业的资本结构优于食品制造业。

2. 每股未分配利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食品制造业每股未分配利润平均水平为0.56, 饮料制造业平均水平为0.98, 整个食品制造业平均水平为0.83。图3显示, 二者的未分配利润都呈增长趋势, 但饮料制造业的增长快于食品制造业, 且二者差距越来越大。饮料制造业的每股未分配利润较高, 说明饮料制造业中留用的利润较多, 可供使用的资金充足, 饮料制造业的发展也较稳定, 不会出现较大的资金波动, 资本结构较好。而食品制造业的每股未分配利润远远低于饮料类制造业, 说明饮料制造企业留用的资金较少, 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较高, 资本结构较差。每股未分配利润较高的公司, 资本结构相对更优, 饮料制造业的资本结构优于食品制造业。

3. 销售毛利率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我国食品制造业销售毛利率平均水平为29.32%, 饮料制造业销售毛利率平均水平为39.24%, 食品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大大低于饮料类制造业。因此, 食品制造业的销售净利也会低于饮料制造业, 从而食品制造业的基本每股收益及每股未分配利润都低于饮料制造业, 这会使食品制造企业留用利润较少。当企业仅需要大量资金时, 从其财务报表看, 二者基本都采用负债的方式筹资。而饮料制造业自有资金较多, 举债金额相对较少, 因此资产负债率低于食品制造业。销售毛利率较高的公司, 资本结构相对更优, 饮料制造业的资本结构优于食品制造业。

综上, 行业特点、股东性质、公司自身盈利能力均是导致食品制造业与饮料制造业资本结构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三、结语

良好的资本结构, 可以使企业在种种风险面前应对自如, 可以使企业有较好的营运和盈利能力, 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饮料制造业总体的资本结构良好, 但该行业的产品安全事故却常常发生, 这并不是企业的生产资金不足, 而是企业不愿意担当社会责任, 诚信缺失。食品制造业总体的资本结构水平要低于饮料制造业, 这是导致企业偷工减料、生产的产品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食品制造企业没有充足的资金应对债务风险, 首先会采用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来“节约”资金, 这就导致了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但这只是事故产生原因的一方面, 况且食品制造业资本结构也在逐步趋于合理, 产品生产会有较充足的资金,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企业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不管是食品制造业还是饮料制造业, 企业在维持良好资本结构的同时, 只有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认真对待和履行社会责任, 最终才能做大做强。

摘要:本文选取2010年我国51家食品饮料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资本结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了食品饮料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食品饮料制造行业总体资本结构状况良好, 但内部存在差异, 饮料制造业资本结构明显好于食品制造业。

关键词:食品,饮料,资本结构,行业差别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安全制度铁路安全论文下一篇:反思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