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制造企业

2024-06-06

服装制造企业(精选12篇)

服装制造企业 篇1

IT规划也就是俗称的信息化规划, 当企业制定其战略目标之后, 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发展规划, 以及其他部门的规划和基本情况, 集合自身行业的特点, 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制定适合企业自身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和具体信息化体系的构建, 选型和落地实施, 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建设, 以达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信息化的规划, 确立入户实现信息化, 对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JY建材企业介绍

JY建材企业始建于1996年, 厂房占地12.8万多平方米, 拥有职工500余人。JY建材企业新厂区规划起点高, 配套设施完善齐全, 拥有形象超前的现代化生产区域, 中国园林特色与欧美建筑风情相结合的办公区域, 且有企业特色、人文氛围浓厚的生活区域。JY建材企业以专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为国内外的各类室内装饰工程提供金属天花、铝、铝包柱等产品, 产品行销全国各地、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区。

JY建材企业自建立以来, 持续不断地进行信息化建设。2003年, 企业领导牵头, 自行进行建设与设计, 并设计出操作便捷的ERP系统;随着公司的发展与扩张, 基于B/S架构的自行设计的ERP软件在财务、生产、库存方面、单据关联方面的局限性, 不能再满足JY建材企业在财务、生产、库存等业务方面的需求, JY建材企业于2011年5月, 引入适合中小型企业的用友U8标准管理软件;公司内部进行了相关报表的二次开发。2013年6月, JY建材企业引入OA协同办公软件, 历时二个月上线成功, 3个月后进全面应用, 目前运作良好。

2 JY建材企业需求分析

通过现场调研, 了解到JY建材企业项目为典型的重项目管理轻制造的项目型企业。其产品特性如下:项目产品几乎全部为客户定制设计, 数量庞大, 通用性极少。原材料比较单一, 主要是各种规格和材质的钢板或卷钢, 套裁下料有浪费发生, 如200~300宽的余料还可再利用, 但却当做废品处理。产品结构和工艺比较简单, 生产BOM只有一阶。项目生产周期较短, 一般项目从原材料采购到成品出货大概15天左右。针对JY建材企业产品特性, 现行的制造系统中适用离散制造的典型特性如需求计划MRP等不适用这样生产方式, 如果强行套用离散制造的生产模式, 导致的结果必然会增加管理成本、降低工作效率, 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延误项目交付计划。考虑到上述原因, JY建材企业项目应该需要一个简便快捷, 且疏而不漏的轻量级的非标生产加项目营销管理解决方案, 同时兼顾大数据量对操作效率造成的影响。

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是支撑企业核心业务运作及满足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核心管理平台, 一个先进的开放的统一的信息化平台, 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反之就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JY建材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较早, 从2003年开始, JY建材企业就着手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 在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 基本建立了覆盖企业产供销财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系统, 建立了较为扎实的信息化基础, 也培养了一批懂信息化也懂管理的人才, 为企业的运营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 对于信息化的要求在不断增高, 现有信息化系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无法实现的业务需要, 急需完善和更新。同时, 随着JY建材企业规模化扩张, 为满足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上市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核心工作, 为满足上市需求, 需要对信息化进行整体规划、加强内控, 满足上市规范性的要求。

鉴于此, JY建材企业拟进行全面的信息化规划, 摆脱原有系统缺陷和局限, 从企业战略、模式、流程入手, 按照整体规划的思路全新规划和实施JY建材企业的信息系统, 建立一个信息化主平台, 在此平台上完成JY建材企业所有业务的应用, 实现数据入口唯一, 数据全面共享, 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平台具备良好的前瞻性、先进性、完整性,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支持企业的快速响应市场和决策的需要。

3 JY建材企业信息化建设设计思路

为了满足JY建材企业当前的销售、设计、施工、生产、采购、仓储、财务、HR、OA一体化, 工程项目式制造企业的全面信息化管理, 以及未来集团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建立一个实时、高效、敏捷、协同、统一的管理系统。JY建材企业的信息化设计思路主要是:依托信息化, 进行管理升级和资源整合实行协同化管理;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资源的管理整合;借助信息化实现业务模式的改变;JY建材企业管控模式建立, 采用集中管控的管理模式, 以改变和提升管理水平和进一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 JY建材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蓝图

基于SOA架构的平台:JY建材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公司信息化的实现首先必须有一个信息化平台。目前, 根据IT技术发展的最新架构就是基于SOA (面向服务架构) 的应用平台, 好处有三点。

保护企业IT投资, 就是随着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 业务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的时候, 其基于SOA架构的平台化系统都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使系统足够灵活, 不论是实际操作层面、还是业务应用层面;不论是界面设计、还是报表和表单设计, 都能按照用户的操作习惯和系统智能化的要求定义和使用;基于SOA架构的系统能够帮助企业一般IT和业务人员进行业务自定义设计、单据自定义设计和报表自定义设计。

JY建材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结合企业实际和管理要求, 建立统一的系统管理平台 (包括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核心的业务管理平台 (包括ERP系统、CRM系统及供应商平台等) ;商业智能分析平台 (获取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依据) 。

JY建材企业ERP企业门户平台:为JY建材企业建立统一的业务互动平台, 建立基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访问的统一平台, 可实现:面向用户的单一访问入口。在企业主页登录用户名和口令一次, 即可访问所有授权的信息资源;个性化的信息定义。不同用户可个性化地定制访问内容和展现方式;可扩展的安全统一控制策略。可配合各种安全手段控制用户可访问的信息资源范围, 甚至协同外部第三方单位认证。集成化的信息发布, 用户可以获得跨应用系统, 跨组织的综合信息。

过程性监控平台:建设以某些生产经营指标为标准的生产经营结果性过程监控 (利用费用之处过程不能超标监控, 销售价格太低、采购价格太高监控, 成本性支出太高等) 。

经营可视化监控平台:业务发生的同时, 对财务信息数据的影响, 对成本、费用、利润、资产、负债的影响等。

决策支持平台: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对企业所有数据进行按照某种逻辑规则的归类、分析, 同时能够穿透式查询到原始发生的数据。

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详细调研企业业务模式以及各业务模式下整体系统流程, 进行分析诊断如针对JY建材企业的企业销售报价、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限额领料、项目管理流程等业务流程, 进行系统优化。

对各业务部门, 优化各自系统管理流程。针对销售业务, 加强订单的及时交付, 提高客户满意度, 并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 为业务部门减负解压;针对采购部门, 完善系统管理流程, 加强付款预测, 以及订单的执行追踪;针对制造部门, 优化设备、模具、成品等物料管控, 改善出入库管理;改进产品BOM设计以及报废、重工、订单结案流程, 并为后续成本的精细化管控打好基础。

5 项目价值

其一, 确立基于JY建材企业整体经营战略与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建设目标。IT规划前, 针对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管理运营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 确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目标, 为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很多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只是根据当时所面临的实际需要来建设, 而不是根据企业整体战略目标来建设, 导致了只是孤立地对待信息化建设, 从而有可能产生信息孤岛。在JY建材企业就根据企业整体战略来建设, 是符合建设的需要的。

其二, 促进JY建材企业就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达成共识。企业信息化规划能够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 结合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勾勒蓝图, 制定实施计划, 其主要是从企业价值最大化出发, 所以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企业上下进行支持, 尽快完成信息化, 降低企业成本。

6 结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了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五化并举”。将信息化再一次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更是深刻揭示了在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特点, 突出了信息化的引领作用, 也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两化融合”不仅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需市场和发展机遇, 也是传统产业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有效手段, 所以制造业开展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吴中, 席俊杰.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J].机床与液压, 2005 (1) .

[2]张玉林, 陈剑.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一种新的分析框架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 2005 (8) .

[3]姜同强.基于能力的企业战略与企业信息化战略匹配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1 (4) .

[4]马莉, 孙延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 2005 (3) .

服装制造企业 篇2

某服装公司企业文化内涵

一、企业使命:服务客户,成就自我,共创世界一流服装企业!

二、企业愿景 1.建百年企业,创百年品牌!2.三年内成为中国女装前十名,十年内成为中国服装行业前十名,二十年内成为世界服装百强企业!

三、核心价值观:拼搏者成就自我,大胆者创造未来!

四、企业精神: 1.积极进取:积极向上,大步前进,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业绩,永不满足!2.勤奋好学:主动学习,天天进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个人素 养!3.大胆创新:勤于思考,敢为人先,敢于用新方法、新技术、新 思路来提高效益!4.屡败屡战: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勇于面对失败,永不言败!

五、经营理念:想方设法让客户感动!1.快速满足客户需求:第一时间响应客户需求,想法设法让客户 满意!2.做行业专家:提供专业的产品与服务,让合作伙伴放心,让消 费者信赖!3.靠服务取胜:提供超值的服务感动客户,培养忠诚的客户,从 而赢得市场竞争!

六、管理理念:让千里马跑出来!1.业绩导向:跑到前面的马才是真正的千里马,这里以成败论英 雄,只认业绩不认人!2.竞争机制:管理的重点在于建立优秀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出每一个人的潜能!3.80/20 原则:千里马只是少数,因此管理工作要重视能对结果产 生重大影响的少部分因素,做到重点突出,区别对待!4.人才理念:(1)赛马不相马!(2)重用一流人才,培养二流人才,丢弃三流人才!

七、团队理念: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服装制造企业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服装教学 服装企业 校企合作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摆在所有职教人面前的崭新课题,服装产业对中职学校服装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只有积极顺应产业需求,吐故纳新,中职学校服装教学才能改变生存状态,重新占领其应有的导向阵地。

近年来,作为我国老牌的轻纺基地——“长三角”,各中职学校主动出击,探索校企结合的新型关系,发挥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全力配合国家在服装产业上的宏观布局,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在与服装企业的共进退中实现校企共赢。

一、目前中职学校服装教学中仍然存在的矛盾

1.部分教学内容、方法脱离社会需求

目前,灌输式教学仍然是部分服装专业教师的主要授课方法。具体表现在,教师以一己观念取代学生的个性思考;教学时只有简单的作品展示,学生缺乏理性分析和情感体验;以教材为唯一的授课材料,忽视现实产业需求;以教学参考为唯一指导,漠视流行趋势。落后的教学观导致学生只是盲目地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引,“宅”在教室和实验室里设计、绘画,将效果服饰当作了实绩效果,全然不顾设计的作品被人穿上后的社会效果。这是典型的“以空想代替设计”。

2.教师故步自封,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激情

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多数服装教学人员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严重欠缺在服装企业一线从事设计、制作、营销的实战经历。近年来,职业教育系统大力提倡建设“双师型”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但不少地区还是流于形式,流于文件。

服装行业是一个极具时尚色彩的产业,在遮体保暖的基础上提升的美学理念是其获得流行的魅力所在。从事服装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时尚敏感度、审美哲理、创新理念,始终站在时尚的最前沿。显然,那些“撞钟的和尚”是很难念好服装专业教学这门“经书”的。

二、“长三角”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普遍“短板”

“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蚕桑基地,宋元时期以“黄道婆”为代表的纺织技术革新家,为服装产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更是放开眼睛看世界,实施服装缝制技术培训,开中国纺织服装专业教学之先河。与此同时,以南通、常熟、常州为核心的服装产业也迅速得到发展,成为对“海派”服装产生重大影响的推动力。

但近年来,在自身的不足和“粤派”“杭派”服装产业的冲击下,这一优势正在消退,甚至消失,本地服装行业缺乏特色,日渐式微,趋于平淡。

1.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老牌服装企业的专业人才正走向后台,他们在流行意识和设计能力上出现自然的消退,面对瞬息万变的流行变化,往往不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导致老牌服装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长三角”中小城市新生的服装企业主要出现在近几年,是伴随着南方人力资源短缺而返乡的中小企业。这些服装企业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都在有意无意间成为“服装订单加工厂”,能“制造”不能“创造”,偏重生产环节,在研发新品和营销渠道上只能依托更大的上游企业。

2.品牌意识基本缺失

“长三角”服装企业大多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在管理上依旧“任人唯亲”,这导致管理体制的滞后,遑论品牌意识的打造。目前,中小微企业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拳头产品很少,即便是“海澜之家”等几个极少数大型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有限。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来说,仿冒、抄袭、改良是他们赖以暂时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这种不良基因还有扩大的可能。如此下去,企业的发展前途实在堪忧。

3.资源配置短缺失衡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缺憾,导致了行业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更多的企业将眼光盯在生产和销售上,忽视了管理和创新。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带来的是企业发展后劲的不足。比如由于企业缺乏对服装市场进行精细的调查,盲目上马新产品,跟风随大流,导致库存积压,资金滞流,只能动用伤人伤己的价格大战。

同时,由于企业间缺乏必要的资源共享,小农意识弥漫,结果是“各自为战”变成了“军阀混战”。调查发现,由于企业间缺乏良性产业链,往往是一家企业就是一个“五脏六腑”俱全的小麻雀。这样的小鸟,却背负着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的各种负担,怎么能成长为翱翔九天的鲲鹏呢?

三、“校企合作”理念指导下的中职学校服装教学

1.打造高素质的服装专业教师队伍

“双师型”乃至“多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基础保障。服装专业的特性,注定了离不开服装企业的支撑,企业的需求推动着“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具有多种途径,一是请进来,请进服装企业中具有实际设计、生产、营销经验的一线人员,让他们兼职一些操作性较强、业务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如高级缝纫工、制版师,跟单员等,快速引导专业教师的技能成长;二是走出去,专业教师要积极走进企业,蹲点实际岗位,埋下头来,踏实学习服装行业的最新理念和前沿知识,老教师吐故纳新,新教师虚心请教,在自我新陈代谢中获取积极有益的锻炼,积累实际经验,将理论化为具体实践。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利用较长时间,系统地研究服装产业的生产运作。

南通一些中职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建立完善“名师制、导师制”。由知名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带领专业学生模拟企业管理,在实际市场运作中锤炼自己。这样的教学,不仅有理论,更有具体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endprint

2.设计高质量的服装专业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专业教材的合理的补充,“订单式”校本课程更有利于学校把握市场脉搏,切中市场需求。从现有的服装专业课程来看,它们具有理论水平高、知识结构系统化等优点,但也有滞后于时代需求、难以与时尚同步的缺陷。校本课程就应该承担起设取优点、补充不足的担子。

常州技工学校在设计校本课程时,积极深入本地企业进行调研,联系本地中小服装企业发展现状,从实际设计、生产和营销环节中,发现问题、汲取经验,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应用于教学。教学人员要走进企业,采集生产和营销、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侧重钻研解决现实问题。也可以将企业资深专业人员直接吸纳进教学队伍,为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者不仅要立足“长三角”地方特色,更要放眼全球,始终站在服装产业设计前沿、把握流行时尚趋势的理念。“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其如此,设计出来的校本教材才能是高质量的,才是有利于学校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好教材。

3.建设良性校企合作市场调查机制

服装行业的发展瞬息巨变。如上所述,很多服装企业自身并不具备把握服装产业变化的能力。巨大的行业变化,往往使得一些中小企业措手不及。如何突破这一行业发展瓶颈,既是服装企业,也是服装专业教学的重大课题。

错误的决策往往会让某些企业航船搁浅,甚至倾覆,正确的判断却能够使一些企业迎风飞举,甚至绝处逢生。开展服装教学的中职学校,要积极联系服装企业,由他们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采用实用灵活的形式,让服装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市场第一线,开展翔实的市场调查。通过实际调查,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现实市场的需要;使学校能够更加机动地调整教学思路;使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收集客观资料。这是一个“多赢”的选择。这样的市场调查应该是常态化的,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运作机制。

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在与新东方服饰公司的联合调查中,创造性地将学生分为几个专题小组,如根据当前“老龄化” 社会趋势,细分“50~60岁”、“60~70岁”女性服装消费特点的调查;根据乡土特色,开展“民俗图案在职业\男性\女性服饰中的体现”调查、“本地中小学校服现状和需求”调查;根据现代生活品质的提升,开展“乡村和城市家居家纺用品现状和需求对比”调查等。

“调查,分析,总结,实践;再调查,再分析,再总结,再实践”,如此下去,良性循环。“学生、教师、企业”三结合,“教材、车间、产品”三结合,“理论、实践、实习”三结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三结合。变消耗性实习为效益性实习,变模仿性实习为创造性实习,才能逐步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学生、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依旧在“长三角”这块生命力蓬勃的土地上强劲澎湃,提升优化中职学校服装教学,努力构建新型校企结合的互赢互助关系,是推动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企业是职业学校的人才入口,中职学校是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两者唇齿相依,携手共进,对于“长三角”中小城市的服装企业和中职学校的服装教学而言,这是个必然的现实选择。两者携手共进,必能建立起新的服装产业格局,焕发新的风采。

参考文献:

[1]沈晶照.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高校服装教学的影响[J].艺术教育,2006(11).

[2]李莎.关于现代服装教学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3(2).

[3]周荣梅.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09(8).

[4]乔洪.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几点思考[J].装饰,2012(7).

[5]刘琼.我国中职院校服装教学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4).

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共赢 篇4

为客户创造价值

中铁快运是资源型的网络化运输和物流服务企业, 主要特征是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为实现单一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服务集成供应商的转型, 中铁快运建立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核心价值观, 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将为客户创造价值落实到经营服务和管理中。以大客户战略实施为切入点, 建立了产品消费者是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共同客户的概念, 与生产企业共同研究生产企业客户群的需求, 以满足生产企业客户群需求为中心, 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

某跨国企业是著名的IT行业的知名IT制造企业, 年销售额超过130亿美元, 是该行业内的旗舰型企业, 在物流服务要求上非常高。中铁快运根据该企业产品市场反应速度快、服务质量要求高的特点, 以为客户创造价值和降低物流总成本的原则, 根据该客户物流服务需求, 利用公司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 将该公司定义为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级大客户, 为客户量身定做物流解决方案, 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

共同的客户

该跨国知名IT制造企业视消费者为上帝, 为提高产品竞争力该企业根据自身的规模和产品的功能确定市场定位, 详细调查和掌握市场定位范围内客户群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情况。

中铁快运提供的物流服务是该跨国制造企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为给该企业提供一流的物流服务, 中铁快运认为, 必须建立产品消费者是该跨国知名IT制造企业和中铁快运共同客户的概念。

中铁快运十分重视根据该企业的特点该企业提供信息服务, 并建设了对外信息, 为服务平台, 根据客户的不同服务方式和需求, 分别采取网站、客户服务中心、短信、信息平台等信息服务技术, 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

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该著名跨国IT制造企业的部分产品实行代理销售方式, 按照该企业和其客户的合同规定代理商汇款后5天交付货物。由于个别代理商负责边疆地区销售, 拿到货物的时间往往超过5天, 出现产品销售量下降的趋势。对此, 代理商对该企业很不满意。根据客户的这种情况, 中铁快运与该企业共同研究, 根据代理商以往销售产品的数据分析, 改变了原来由生产地发送货物的方式, 利用中铁快运在边疆地区省会城市的信息化仓库向代理商发货, 使代理商汇款后3天内拿到货物。此举, 不仅受到了代理商的好评, 还使该地区的销售量增加了。边疆地区3个代理商的货物从生产地向边疆地区省会城市的批量运输, 也提高了中铁快运运输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仓库管理系统和快速运输体系, 减少了生产企业和代理商的库存量, 降低了物流总成本。

收获

通过与中铁快运进行战略合作, 该企业深深地体会到中铁快运为其带来的好处。

中铁快运通过与某著名跨国IT制造企业合作, 实施大客户战略, 为国际知名生产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有了很大收获。

如, 详细了解大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和考核标准, 发现了服务和运作上的差距。

提高服务和运作的质量。通过对员工服务意识教育、完善业务流程、规范操作、信息技术支持、加强考核等措施, 大客户考核的KPI指标达到合同规定的标准, 并不断稳定和提高。

建立了信誉, 增强了信心。实践证明中铁快运具有满足高端客户物流需求的能力。

服装企业督导管理 篇5

二、研究服装企业督导管理的依据 管理出效益,这是每一个管理人员都应该清楚和履行的使命。什么是效益?简单地讲,效益就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用公式可表达为:效益=产出-投入或效益=产出/投入。要提高部门的产出效益,必须从产出和投放两个方面分析,寻找潜力。现给出五种可能提高效益的产出与投入的组合:产出增加,投入减少;产出增加,投入不变;产出增加,投入增加较少,产出不变,投入减少;产出减少,投入减少更多。企业在快速成长时期,通常采用第三种组合;企业在巩固、调整与消化时期,通常采用第一或第二种组合;企业在进行内部经营结构调整时,通常采用第四或第五种组合。一线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通常要面临两类问题:一是在工作任务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资源以最少的投入完成工作任务,二是在企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如何配置资源以获得最大的产出。无论哪一类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人。下面从产出与投入的构成分析人的因素对管理效益的影响。

1、产出的构成:服装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人机配合要求高,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服装企业的产出由两大因素决定。

(1)工作时间:又分为人的工作时间和机器工作时间。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必须保证员工的正常生活与休息,对服装企业来讲,员工的工作时间只能通过增加员工的数量,减少迟到、早退、旷工及事假、病假来保证。机器工作时间是没有限制的,但需要人的配合,增加机器工作时间只能采用轮班或适当加班的形式。在机器工作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的调配就更为重要。与工作时间相关的一个概念是工时利用率,指员工的定额生产时间即有效工作时间与制度工作时间的比值。工时利用率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影响工时利用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员工的技术操作水平,这是客观因素,要求企业在员工入厂前进行严格挑选,入厂后进行精心的培训,并对员工的操作水平进行考核,分等分级,差别激励;二是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这是主观因素,要求管理人员在安排工作时,能人尽其才,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和压力,尊重员工,创造良好的组织气氛,减少员工磨洋工的现象。

(2)设备数量与工作状态:设备数量是由高层管理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经济技术能力设定的,它决定了企业最大可用的机器工作时间(台时),从而决定了企业最大可能的生产能力。设备的工作状态对台时有较大影响,对于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设备,往往生产效率高,机器运转率(开工率)也较高,设备的日常维护费用较低,产品的质量也比较稳定,这些因素往往能弥补先进设备的设备成本偏高的不足。机器的操作使用情况及维修保养情况对设备运转率也会产生较大影响,要提高现有设备的运转率,一方面要加强员工操作规范化培训,加强员工对设备日常保养的考核与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维修制度,加强设备维修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

2、投入的构成:对于服装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

(1)原材料及辅料:影响原材料利用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工艺设计水平;二是员工的操作水平及思想素质。

(2)加工费用:加工费用的高低取决于员工的数量和质量的构成,选择与企业人力资源需要相适应的员工,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减少富余人员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

(3)辅助生产费用:如水电、通讯、运输、维修、低值易耗品等费用,这些费用器然所占的比重不高,但也不容忽视。为了对辅助生产费用实施有较的控制,同时又不影响企业的基本生产过程,企业应该制定费用开支制度及费用承包制度,提高管理效益。

(4)管理费用:许多服装企业在推行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过程中,管理费用有增加的趋势,但是通过提高企业整体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水平会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相反,如果企业忽视了管理方面的投入,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水平不能随着企业及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总之,在服装企业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影响生产效益的关键因素是员工。一线管理者不仅要善于运用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合理组织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更要善于运用督导管理技能,合理的引导和控制下属的工作行为,让下属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三、服装企业一线管理者的角色 服装企业一线管理者处在高层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夹缝中,既要贯彻高层管理者的意图,又要代表员工向高层管理者传达员工的呼声,最容易受到来自两边的挤压。一线管理者除了要扮演家庭成员的色、社会成员角色外,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他们经常还要扮演以下三种角色: 第一、一线管理者必须将下属有效地组织起来开展工作,对下属工作中的问题提供指导、帮助或支持,从而完成上级下达的部门工作目标,并对本部门的生产任务负全面责任。他们的职位通常是组长、车间主任、生产部长等,他们的下属通常是承担某类工作的员工。第二、一线管理者作为高层管理者的下级,他们的工作以执行上级分配的工作任务为主,同时还必须经常性地为上级提供在线服务。由于一线管理者的部分工作时间是属于上级的,当上级随机性发出工作指令时,往往会给一线管理者带来额外的工作压力,这就需要一线管理者能了解上级的工作特点,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使自己的工作时间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第三、一线管理者作为对外联络的负责人,往往需要代表下属,将员工的各种意见反馈给上级,当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生产冲突时,一线管理者将承受来自上级与下属两边的压力。为了解决生产问题,员工的利益问题、员工的个人问题等,一线管理者必须周旋于各个部门和上级主管之间,力求取得上级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作。由于一线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扮演了多重角色,他们必须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意愿、工作环境确认与转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尽量避免角色混淆(指不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角色冲突(指同时担任两个矛盾的角色或两项平行的工作)、角色过荷(指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角色越位(指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等情况发生。一线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要胜任这三种角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技术技能:一线管理者应该是生产内行,能帮助下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性问题,在下属面前取得发言权,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威信,有效地领导下属。由于对一线管理者的技术技能要求较高,服装企业的多数一线管理者都是从企业内部优秀员工中提升的或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兄弟部门中调配的,外部招聘的一线管理人员通常需要具有服装企业督导管理经历,并有较丰富的督导管理经验。

2、人际关系技能:一线管理者应该善于同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引导下属团结合作,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从而取得员工认同与支持,达成高效的工作目标。有人称一线管理者为人际关系专家,反映了人际关系技能对一线管理者的重要性。

3、统筹技能:一线管理者的工作比较繁杂,而且经常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而自己的工作时间和职权有限,如果不统筹各项日常事务,就会陷入繁琐的工作中而成为工作的奴隶。对于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这三种技能的重要程度是不相同的,随着一线管理者的不断进步和提升,对人际关系技能和统筹技能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优秀的员工,在晋升之后很难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提升工作职务之后,没有接受相应的人际关系技能与统筹技能的训练,这方面的能力没有随着其职位的提高而相应提高,从而在工作中表现出不适应的症状。为了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应该根据员工的晋升计划,对晋升员工进行适应性的培训。

四、服装企业一线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与要求

1、工作内容:服装企业一线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工作计划与工作准备:一线管理者的工作计划通常是日程工作计划,是对每天上班的归类与安排。工作准备则是多方面的,如日常工作中技能、知识、能力的积累,生产组织工作开始前的技术准备、生产要素的准备等。工作计划与工作准备是一线管理者工作的起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2)一线管理者的核心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① 负责员工工作的分配,进行日常生产调度,确保生产过程连续稳定。

② 负责生产过程中产品的品质、数量、生产进度的控制,完成生产任务。

③ 稳定生产秩序,保持生产现场的整洁,完成成本控制目标,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

④ 参加工作会议,反映工作问题或员工个人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⑤ 加强与下属、协作部门、上级之间的联络,保持良好的关系。

⑥ 帮助员工解决生产问题,激励员工士气,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生产效率。

(3)发展和培训员工:许多一线管理者并不重视这个问题,而是一味地要求员工提高产量,对员工工作技能或工作能力透支的结果就是生产品质的降低与生产资源的浪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有些一线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实际上,通过培训,使员工的个人技能得以提高,不仅会减少处理许多重复性生产问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一线管理者的管理效率,而且会使员工对一线管理者更加信服,并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合作。二是有些一线管理者害怕员工超越自己,从而对自己的工作构成威胁,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强将手下无弱兵,员工的工作技能与水平能否提高,往往是高层管理人员对一线管理者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线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将培养和发展员工作为督导管理工作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2、基本要求:服装企业一线管理者工作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一个方面。

(1)保持实际生产进度与计划进度一致,同时按客户的交货期准时出货。

(2)保证生产品质与客户的要求一致。

(3)维持生产现场的秩序、整洁、安全。

(4)确保员工较高的出勤率与合理的员工流动率。

(5)节省生产成本和费用。

3、生产信息的管理与利用:为了更好地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一线管理者还应该加强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管理与利用。

(1)一线管理者要善于识别信息的来源,及时收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及时获取上级和协作部门的信息。

(2)一线管理者要善于辨别信息的使用者,及时为员工、上级或协作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3)一线管理者要正确认识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不同作用,如有些信息是指导生产的,有些信息是用于协作与沟通的,有些信息是分清工作责任的,有些信息是用于问题追踪的等。一线管理者常用的生产信息包括生产数量记录、生产控制记录、品质检查记录、员工表现与考勤记录、生产进度表、生产技术资料、生产问题反映及部门之间的协调记录等。

服装制造企业 篇6

关键词:制造企业;财务;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在理论上的研究比较滞后,但在实践中早已存在。由于制造企业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对国计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我国制造企业财务竞争力总体水平不高,同时财务竞争力发展水平不平衡也是一项存在的问题,这里包括企业间的不平衡、不同类别企业间的不平衡以及區域间的不平衡。问题的存在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企业在财务竞争力的提升上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一、始终将生产要素培植放在第一位

企业要运营,首先就需要资金,资金的充足程度是一个方面,如何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资金则是另一个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所以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应当对筹资渠道进行仔细筹划,这里既包括发行股票、债券,也包括像金融机构贷款,当然还包括向其他企业借款或者是以延付货款等方式变相取得资金。如何以最低的成本获取经营和投资所需要的资金是任何企业都应当关注的问题。

当然,仅有物化生产要素还远远不够,在任何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人才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巨大的,财务资源再丰富也需要人力进行筹划、使用。在很多情况下,财务人员质素的高低对财务竞争力的作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合理安排生产,紧跟产品实销状况

我国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在第三主成分也就是存货周转率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在于如今的市场是买方市场,但是很多企业却盲目最求生产的高增长而没有切合其实际的销售状况,超过了产品销售的增长情况,以至于生产与销售脱节。要克服这类问题,以销定产是最为重要的。鉴于大部门企业在这方面的财务竞争力得分较低,所以各企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生产、降低因存货流转不畅带来的成本占用来提高其财务竞争力。

合理安排生产的一项重要工具是预算,所谓预算就是企业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完成预定目标的活动。通过预算,企业可以科学地安排各项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生产和销售都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销售预算是企业全面预算的起点,企业在销售预算的基础上,根据预期销售情况、期初存货情况、预期期末存货留存状况等作出科学的生产预算,从而合理安排生产,避免出现单纯追求产量而罔顾销售事实、造成存货积压的情况。

三、加强企业合作,建成上下游产业链

任何企业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各方的合作交流。如果与上游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在原材料供货紧张的时候足额获取生产物资、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销售折扣,也更容易实现信用支付,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此外,产业链的培植也利于打造区域品牌,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东南部地区的企业财务竞争力较强,西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的财务竞争力水平要差很多,如果企业能在本地区培植出相应的产业链,那么将有利于提高本区域的整体财务竞争实力,从而改善我国区域间财务竞争力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

要加强企业合作、培植上下游的良好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信誉。任何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都把对方的信誉放在第一位,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对于企业非常重要的原因。良好的信誉意味着在合作过程中对方会及时足额地支付货款,意味着合作过程会有更多的保障。如果企业在与其他方合作的过程中,能按期支付货款、为货物交接提供便利、适当扩大采购规模选择固定合作伙伴,那么它在今后的采购过程中上游企业将会更愿意为其提供优质生产资料、扩大信用规模。

四、紧跟市场喜好,把握政策导向

目前制造企业财务竞争力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而环保理念也确实深入人心,因而无论是在融资、专业人才引入还是市场需求方面都无法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因而要提高自身的财务竞争力,必须学会把握政府的政策导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能够获得强有力的支持。

当然,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品、服务的市场参与情况。财务市场参与竞争力与需求、同业竞争紧密相关,因而企业应当努力扩大在市场中所占份额。要实现这个目标,企业需要从产品、服务着手,提供差异化的优质产品,迎合市场偏好。

五、把握财务竞争力提升实质,协调各方关系

财务竞争力可以具化为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财务决策执行竞争力、财务市场参与竞争力和财务非市场应对竞争力。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涉及到的是生产要素,因而企业应当协调好与生产要素提供者的关系,这里既包括资金的提供者:债权人、股东,也包括人力的提供者:企业员工。财务决策执行竞争力更多时候指的是管理层所制定的发展战略及具体决策的科学性。财务市场参与竞争力又涉及到企业产品服务在市场中的状况。财务非市场应对竞争力也要求企业关注政府政策及最新的国情、市情变化。所以就提升财务竞争力的实质来说,它其实就是一个协调与各方要素提供者关系的过程。

按照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各要素提供者会影响到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要完成预期目标、提升财务竞争力和自身价值,就需要协调好与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国良 潘 华 钟晓东:基于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财务战略研究[J].当代财经,2004年05期.

服装制造企业 篇7

服装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 技术, 即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技术, 是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对服装新产品、服装工艺过程, 按照服装设计的基本要求, 进行输入、设计及输出等的一项专门技术, 是一项综合性的, 集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网络通讯等计算机及其他领域知识于一体的高新技术, 用以实现产品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被人们称为艺术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 是以尖端科学为基础的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门艺术的全新的艺术流派。

服装CAD是在电脑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服装设计传统上为手工操作, 效率低, 重复量大, 而CAD借助于电脑的高速计算及储存量大等优点, 使设计效率大幅度提高, 具有关的数据统计和企业的应用调查显示, 使用服装CAD可以比手工操作提高效率20倍。

服装CAD技术融合了设计师的思想、技术经验, 使服装设计更加科学化、高效化, 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工具。它是未来服装设计的重要手段。

1.1 服装CAD软件系统主要包括

1) 款式设计系统:包括服装面料的设计以及服装款式的设计。

2) 结构设计系统:包括结构图的绘制功能, 纸样的生成, 缝份的加放, 标注标记等功能。

3) 推板设计系统:由单号型纸样生成系统多号型纸样。

4) 排料设计系统:设置门幅、缩水率等面料信息、进行样片的模拟排料, 确定排料方案。

5) 试衣设计系统:只需用数码相机将顾客人像输入系统, 即可将试衣库的服装进行自动试穿, 协助顾客直观、快捷的选款选样, 同时可以变换面料。

6) 服装管理系统:艺管理、生产管理、计划管理、销售管理等。

1.2 服装CAD硬件系统主要包括

1) 数字化读入设备:相当于扫描仪, 专用扫描仪用来扫描款式效果图或面料。数字化纸样读入仪用来读取手工绘制的纸样。

2) 电脑:对电脑的配置要求不是很高, 最好是P4、250G硬盘、1G内存。显示器需要好些, 17英寸以上的纯平显示器为好, 保证图样效果。

3) 输出设备:打印机、绘图仪或自动拖铺裁床。打印款式效果图一般彩色打印机就可, 绘制纸样则需要90cm以上幅宽的纸样打印机。

2 服装CAD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服装CAD是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发展起来的, 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服装CAD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我国的服装CAD技术起步较晚, 但发展的速度很快。目前国内开发的CAD软件已达到国外的技术水平, 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国外的技术水平。在普及方面, 由于国内的软件成本较低于国外的软件, 所以推广的速度很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辅助设计层出不穷, 广泛应用在商业、工业、医疗、艺术设计、娱乐等各个领域中。目前, 计算机在服装界的应用包括:服装计算机辅助制造 (服装CAM) , 服装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MIS) , 服装裁床技术系统 (CAM) , 还有服装销售系统、服装试衣系统、无接触服装量体系统等。

服装CAD的普及、应用、推广是我国服装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和长期的任务。服装CAD软件是现代服装行业的常用工具, 也是服装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使用CAD的企业有3000家, 而中国服装企业合计约有6万家, 普及率达5%左右。服装CAD远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

调查统计, 已买服装CAD的企业约2/3从购买起就一直使用, 1/3处于闲置状态。

在一直使用CAD的企业中, 尚有1/2不能完全利用其功能。对服装CAD利用的较好的企业, 服装CAD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 服装CAD在中国不能充分应用的障碍

种种原因使有些企业的CAD处于闲置, 不能创造出效益, 中国服装CAD普及的现状是可悲的, 利用不起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经过研究发现, 在中国普及服装CAD还存在着许多障碍:

1) 心理障碍:使用了CAD的企业, 许多是盲目购置, 因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系统。使购进的系统无益于自身生产, 造成其心理上的障碍。使得其他企业主对这项先进技术仍抱有一种观望态度, 不敢贸然投资。

2) 价格阻力:包括软件价格和硬件价格。目前, 软件价格有较大差异, 国内市场常见的服装CAD系统, 硬件一般靠进口, 售价也较高。中国的服装企业以中小型为主, 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小。

3) 服装CAD软件自身存在着不足:国外系统一般不能充分满足国内企业生产的需要, 国内系统虽然各功能设计更具实用性、更符合国情和国人的工作习惯, 但与发展较早的国外系统竞争, 仍欠缺一定的实力。

4) 服装企业内部高素质人员的缺乏:目前国内服装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一般对电脑了解很少, 年轻的院校毕业生。虽有电脑基础, 但尚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既有实际经验, 有能灵活应用电脑的高素质人员极度缺乏, 成为当前服装企业引进CAD技术的一大忧虑和障碍。因些, 对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

5) 部分开发商的培训和售后服务不到位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服装CAD开发商和经销商的实力敬业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CAD产品的应用。

4 服装CAD在中国的应用情况---主要品牌

4.1 国内主要品牌

4.1.1 深圳富怡

规模较大, 总部位于深圳, 以直销为主。富怡公司属于多产品经营, 经营范围包括绣花软件和设备、服装CAD以及其它制衣设备, 同时从事于国际贸易。目前升级速度较慢。

产品优点:功能齐全, 工具多, 容易学习和掌握。

缺点:公式设计与自由设计无法兼容。

市场份额:较大

4.1.2 布易科技

总部设在深圳, 公司规模一般, 产品名称“ET”2003进入市场, 销售业绩在广东较好, 其中中山和广州代理做了大部分市场, 硬件均为OEM。

产品优点:“智能笔”表面操作简单、智能化强, 但实际不然。

缺点:无自动放码和联动修改, 智能笔, 看似简单, 实际上难记住。

市场份额:全国分散

4.1.3 北京航天

86年北京开发, 我国最早开发CAD商之一, 八十年代末进入市场销售, 公司规模:5~10人左右。

产品优点:老品牌, 软件功能较完善。

缺点:市场策略远跟上现在模式, 较死, 软件极为难学和难用, 自动化程度低, 硬件也是为OEM或直接代理, 价格较高, 无优势, 后期开发无大动作, 底层有很大的局限。

市场份额:全国分散

4.1.4 杭州爱科

规模一般, 市场模式均设直属办事处或分公司进行终端销售, 也设代理模式, 市场以浙江省内为主。

产品优点:市场以侧靠政府形式推广的多, 产品、品牌形象策划好。

缺点:软件功能属于严重的老化, 每个功能都有个工具, 接受和操作性非常繁琐!联动智能性不强, 只能在原有的底层小修。

市场份额:主要在浙江省内。

4.2 国外主要品牌

4.2.1 法国力克

约有15家左右的供应商在中国服装CAD市场, 两家已经占了近2/3的市场份额。力克在90年代中期开始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力克的产品早已深入中国诸多大型服装企业之中。

法国力克公司是全球唯一能够在电子商务模式下的电子化设计、电子化制造、电子化营销、产品资料管理系统和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力克线上服务五个重要领域提供全面技术服务的公司。占据了中国35%的市场份额, 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主要产品:Alys绘图ContourM800/M1600纸板裁剪/Diam inoFs hion排料/Kale doStyle服装设计等。

4.2.2 美国格柏

格柏总部位于美国, 公司致力于行业自动化生产系统的研发与服务工作。格柏几乎和力克同时代进入中国, 并早在2000年就在上海建立了领先科技中心。

格柏集成生产系统涵盖生产计划、成本核算、设计、纸样开发、排版、铺布、裁割等生产工序。格柏还全方位帮助客户改进生产技术, 拥有高技术的竞争优势。

长期以来, 格柏的许多产品已成为测量所有其它产品的工业标准和样板。

主要产品:AccuMarkV8.1软件/格柏服装CAD系统/Ac-cuMarkV-Stitche r服装设计和立体试衣软件/格柏集成生产系统等。

4.2.3 德国爱斯特奔马

拥有服装CAD/CAM的“奔驰”美称。艾斯特奔马系统以其技术的先进、服务的可靠和系统的精良著称。

艾斯特奔马公司从创立到现在, 不到21年时间, 便占据了全球第三的位置。在1998年进入中国市场后, 用了短短6年时间, 便占据了中国近10%的市场份额。

主要产品:排料软件 (Markermaking) /打板软件 (Pat-ternm aking/放码软件 (Grading) /艾斯特服装CAD系统等。

5 企业对服装CAD的选择

软/硬件方面的选择

5.1 软件的选择

软件首先要满足企业的要求, 服装企业在考虑引进CAD时, 一般已确定好设备进厂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使用趋向, 所以软件功能上的完善性和适应性就是重中之重了。

接着就要考虑软件的生命力——发展前途如何, 是否具有二次开发能力。

5.2 硬件的选择

在CAD系统中, 图形是工程师的语言。因此CAD软件要完成图形输入、人机交互、图形输出等一系列的功能处理。

由于服装CAD中大部分都是平面图形的处理, 所以对计算机或工作站的要求有时很高。但是, 图形 (即服装样板) 的输入和输出都必须要求有精准的输入和输出设备与之相适应。硬件的选用应取决于硬件的性价比。

5.2.1 针织类服装产品

此类服装的款式和制板都较为复杂, 生产过程中主要对花型设计和款式设计等工艺要求较高。但现在针织产品款式复杂化, 尺寸规格细分多样化, 并且对花型设计的要求日益提高, 这就对生产的速度和精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2.2 梭织时装类产品

此类服装款式复杂、变化快、批量较少, 服装CAD的技术可以快速地解决这些企业的生产瓶颈问题。此类企业在生产中较偏重标注尺码样衣的制作, 所以建议配置制板、推板、排料软件, 电脑、数字化仪和绘图切割机, 如果企业的资金周转较慢, 也可先不要配置排料软件。

5.2.3 梭织休闲装类产品

此类服装品种多、款式变化快、样片制作繁琐等是这类产品的特点。此种产品对每个环节要求都很高, 所以应配置全套的服装CAD系统, 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求全面掌握制板、推板、排料等各部分的功能操作, 并且可根据生产需要逐步增加绘图打印机和绘图切割机等。像德卡 (DECO) 服装CAD系统的使用客户之一江苏太仓市服装有限公司, 开始引进了一个全套的CAD系统 (使用绘图打印机) , 3个月后技术工人已完全熟练掌握CAD技术, 并且反映软件的使用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生产的实际需要, 于是先后又增加了制板、推板软件、排料软件和绘图切割机。CAD产品给工厂带来了极大的效益。

5.2.4 皮装类产品

由于皮革单张不成匹的特殊性, 选用CAD系统时, 不需要配置排料部分的软件, 建议选用绘图切割机。

6 对服装企业应用CAD系统的几点建议

6.1 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科技人才的培养

由于服装CAD是高科技工具, 应用它必须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业务水平。由于服装行业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 只有十几年应用历史的服装行业技术力量薄弱, 服装企业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不多, 且素质不高, 对服装CAD系统消化吸收能力不强, 因此造成企业引进的CAD系统未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6.2 加强服装CAD系统的管理

企业应该建立或修改相应的服装CAD管理制度, 创造良好的服装CAD应用环境。主要是要鼓励和促进技术人员积极、正确的应用, 使设计思想与服装CAD的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发挥服装CAD在服装生产中的效用。

6.3 企业应加强与服装CAD厂商的沟通

就目前情况来看, 服装CAD系统的研究开发商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因此造成一方面服装CAD系统的实用性有些欠缺, 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很好地开发应用系统, 特别是目前国内所研究开发的服装CAD系统在软件的实用性和硬件的配套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研制开发。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不断将使用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反馈给开发商, 开发商再根据企业的要求而进行相应的改进。

7 企业使用服装CAD的好处

加快产品上市周期, 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据资料统计, 产品提早上市一周, 可提高企业利润20%。

从板型确立到数个规格推档出来, 即全套地板型制作出来, 企业通常需要的时间是2~3天, 使用CAD后, 只需3~4个小时即可, 效率上提高了好几倍, 换个角度, 与以前相比, 同样的工作量, 企业只花了1/6的人工费。

服装的变化在于款式的变化和面料的变化, 一个销售额在5000万左右的服装企业, 通常要聘用4~6个样板设计师来完成日常的工作量, 以平均3万年薪/人计算, 企业在使用样板师上的花费是12~18万/年使用CAD后, 由于样板制作速度提升, 推版迅速, 板型组合方便, 企业在样板设计方面的人员可控制在2~3名, 仅此一项, 为企业节省费用6~9万。

服装企业的资金大部分积压在面料, 辅料及库存产品中因为没有准确的用料计算, 导致企业过多地采购面料, 造成面料积压;因为没有准确地用料计算, 导致企业面料供应不及时, 延误销售时机;因为没有精确地排料方案, 导致企业无形中形成了资源浪费。

用CAD后, 用料可以精确计算出, 且据不完全统计, CAD排料系统普遍提高用料率3%~5%以5000万销售额的企业为例, 平均100元/件:

销售量:5000/100=50万件,

以平均1米/件, 年用面料50万米,

以平均10元/米, 年用面料金额500万,

保守估计, 节约用料1%,

年节约金额5万,

以3年一个时间段, 企业在三年中的有形资金节约为至少40万元, 而企业的无形资金节约, 如竞争力的提高, 管理的便捷等更是无法估量。

服装CAD的使用成本

使用CAD的耗材

纸张:250/卷, 平均1.5卷/月, 年均18卷, 年计费用4500元

笔:1元/支, 平均1~2周一支, 年计费用约200元

总计使用费用人民币4700元/年

8 服装CAD系统应用实例

8.1 富怡服装CAD系统

富怡集团注册于香港, 开发部位于深圳高科技开发区, 是目前国内最专业和全面的针对纺织服装行业的高科技集团公司。

富怡服装CAD主要有以下内容:

富怡服装工艺CAD (打版、放码、排料) 、工艺单软件、格式转换软件。

富怡FMS生产管理系统

三维立体服装设计系统及毛衫工艺、设计、针织、绣花等软件

三维立体服装展示及电脑试衣系统

富怡MIS服装工贸管理系统

服装CAPP (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

服装业专用绘图仪和读图仪、自动切版机及自动裁床

目前富怡服装CAD、CAM系统不仅在国内拥有最多用户, 而且还是国内唯一一家服装CAD软件大量出口到国外 (众多国家) 市场的中国本土产品。

8.2 数字化三维服装设计系统

三维服装CAD系统是根据人体测量数据进行三维人体建模, 直接在三维人体模型上设计服装款式, 为生产提供二维服装裁片。通过选择布料材质、设计虚拟场景, 服装设计员可以制作虚拟的服装样品, 进而直接在计算机中模拟人体模型着装后的虚拟效果。三维服装CAD系统的特色在于不经过实际的服装制作, 便可由虚拟假人完成最终着装效果的演示, 有助于提高服装设计效率、保证服装产品质量、提高服装满意率, 缓解服装流行预测周期长和消费周期短的矛盾。

服装三维CAD有别于二维CAD的地方在于:它是在通过三维人体测量建立起的人体数据模型基础上, 对模型的交互式三维立体设计, 然后再生成二维的服装样片, 它主要要解决人体三维尺寸模型的建立及局部修改, 三维服装原型设计、三维服装覆盖及浓淡处理、三维服装效果显示特别是动态显示和三维服装与二维衣片的可逆转换等。

三维系统流程示意图

9 服装企业应用CAD系统的预算问题

1) 大型企业:选择世界范围的知名品牌, 价格十几万到几十万;

2) 中小企业:选择国内知名品牌, 价格几万到十几万。

1 0 服装CAD在中国的应用情况---最终趋势

软件开发企业的稳定性问题已得到解决。优秀的开发人员受到应有的重视, 可开发出更先进的服装CAD软件。

经销代理商的售前售后服务意识的强化。采纳用户的合理化建议, 进一步改进产品。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 采用售前培训, 售后培训, 开设培训班或使用网络培训, 函授培训等方式。

硬件价格将下降。服装CAD的外围硬件在整套系统的价格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大的趋势是电脑硬件产品正逐年降价。对于专业设备, 例如数化板和绘图仪不会像电脑一样有大幅度降价的可能。有实力的服装CAD开发商正着手开发自己产品的配套硬件, 中国加入WTO之后, 国外产品更容易进入中国市场, 硬件价格也会相应调整

总之, 在中国, 服装CAD设计最终将取代手工设计。

参考文献

[1]张鸿志.服装CAD原理与应用.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2]邱佩琼, 陈继红.谈国产服装CAD/CAM系统的发展[A].山东纺织科技, 2005.

服装制造企业 篇8

一、中小企业推动制造服务化的背景与内涵

( 一) 制造服务化的背景

我国制造业长久以来一直专注于产品制造的技术领域, 在OEM ( 委托生产代工) 及ODM ( 委托设计生产代工) 的产业基础上尤其具有良好的竞争力。这也表明我国制造业过去的主要形态是: 依据客户提供的产品规格、设计等, 运用优质的劳动力来进行产品的代工组装生产, 或是更进一步由制造方替客户设计、代工生产产品, 再由客户以本身品牌来进行销售。然而, 制造业通过代工能获得的利润每况愈下, 因此其只能在薄利多销的模式之下谋求生存。随着国际化发展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全球化的竞争日益加剧, 我国大多制造业既面临着海外人力成本低廉与新兴国家经济力量崛起等挑战, 又面临着国内生产条件诸如生产成本提升等变化, 制造业被夹在具备高技术的先进国家以及具有充沛劳力、低成本生产优势的海外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 其结果是我国制造业原有的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地位产生了动摇, “中国制造”优势不复存在。资料显示, 以OEM为经营模式的耐克近年来将部分代工业务从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加廉价的东南亚, 不再低廉的原材料价格和日益高涨的劳动力成本正是这场产业转移的幕后推手。因此, 如何脱离困境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 二) 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的内涵

我国制造业, 特别是中小型制造业, 要在技术层面之外, 通过具差异化特征的产品延伸服务、建立自有品牌来提高商品的附加价值与产值, 进而创造新的顾客价值, 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一般认为制造业是以产品制造为中心, 厂商与客户的交互建立在交易订单的单一流向基础上。然而, 现今的制造业实际需要以提供服务为中心, 厂商与客户需要保持双向沟通关系, 即由过去的大量生产模式转变为弹性制造、定制化制造及附加咨询。而“制造服务化”的概念正好符合中小型制造业产业升级、转型的需求。台湾经济部技术处明确表示“制造服务计划”是“创新科技应用与服务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据该计划, “制造服务化”的内容结合了产品、服务、支援、知识和自助服务, 尤以服务最为重要, 其强调“以顾客为主”的概念。对制造业而言, “制造服务化”涵盖制造业与服务业, 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为了通过“制造服务化”来提高制造业的产业效益及服务能量, 台湾经济部技术处规划的“制造服务推动计划”将企业的制造服务类型分为以下三类1, 见图1。

1. 客户价值深化。鼓励厂商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 除“制造”外亦提供多元化的加值服务, 借以提高厂商的附加价值与客户满意度。以成衣厂为例, 可从单纯的代工制造, 到提供更多的加值服务、 诸如研发与生产、设计服务、配销服务等。

2. 制造价值拉伸。鼓励厂商从优势制造着手, 发展服务商品或衍生制造服务商机。以影印机制造商为例, 可从销售影印机衍生租赁维修服务。

3. 新服务事业。鼓励厂商构思前瞻型应用服务产品, 以带动新形态的新服务事业, 进而创造新的顾客价值。以mp3播放器制造商为例, 可以结合硬件系统服务平台, 如线上音乐下载平台, 以带动周边商品的开发, 或以此为契机进行异业合作。

二、关于福建省中小企业推动制造服务化现状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福建省中小企业推动制造服务化的现实情况, 调研小组于2012年5月至12月对我省的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该调查以地区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展开, 填答样本有305家, 调查母体来自于福建省商业联合会、福建省连锁经营协会注册的会员企业。针对中小型制造业厂商的区域分布, 我们按资料库中原有的县市别, 以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样本进行了问卷、电话访问。通过样本代表性卡方检验后发现, 样本区域分布与母体区域分布在统计上并无显著差异 ( 见表1) 。

通过分析该问卷的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中小企业推动制造服务化的现况如下:

第一,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尚未深度涉入服务领域业务。约有24. 3% 的中小企业目前已涉及包括产品设计服务、市场调查、顾问咨询服务、产品售后维修服务、产品租赁服务、批发零售及网络销售等在内的服务业领域业务, 而75. 7% 的企业尚未深度涉入服务领域业务。

第二, 中小企业以提升顾客满意度为服务的主要目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67. 6% 的受访企业表示, 通过强化售后服务来提升顾客满意度; 有16. 2% 的受访企业则依靠推动新产业多角化来创新服务价值; 通过发展产品衍生服务来提升附加价值的企业占到16. 2% 。

第三, 涉及服务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受益情况。 调查显示, 已有24. 3% 涉及服务领域业务的中小企业开始重视产品服务化、服务产品化的理念。据大致测算, 这些新兴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由于实行 “技术+ 管理+ 服务”, 其服务所创造的收益占比达到近38% , 而产前的投入占比约为17% 。在涉及服务领域的74家企业中, 41. 9% 的中小企业表示可获得客户的长期信赖; 而29. 7% 的企业认为有利于掌握客户的需求信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 有27. 0% 的企业认为有利于扩大公司业务规模; 认为可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及增加产品利润者各占16. 2% 。

第四, 未来福建省中小企业朝服务业领域发展的趋势。有35. 1% 的受调查企业表示将朝应客户需求改良产品功能的方向发展; 表示要加强产品售后维修服务的企业占28. 4% ; 有23. 0% 的企业将加强客制化产品订单内容; 而表示会应客户需求提供产品附加服务和主动提供客户新产品的企业各占17. 6% 。

第五, 与中小企业推动服务业领域业务合作的外部机构。27% 的受访企业表示其与外部机构进行了合作, 其余的73% 则表示没有。在与外部机构进行合作的这些中小企业中, 有40% 的受访企业与销售业者合作, 诸如与零售商及代理商合作等, 另有30% 的企业与材料或零配件供应商进行合作, 与广告行销公司合作的则占25. 0% 。而就合作的目的来看, 有40% 的企业是为了取得技术支援, 25% 的企业是为了宣传新产品与新服务模式以及了解市场最新潮流; 为了建立新产品销售模式和取得本身所缺少的经营资源的企业各占20% 。由此可知, 福建省中小企业在推动制造服务化时, 与外部机构合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中小企业本身所缺少的技术。

第六, 中小企业立足服务业领域的困难点。其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感觉新客源难以拓展, 占20. 3% ; 受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影响, 占17. 6% ; 难以招募到适当人才, 占17. 6% 。此外, 还存在诸如难以掌握客户潜在需求、无法降低营运成本、相关市场或信息难以取得、资金筹措不易、缺乏政府支持等问题。

三、福建省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存在的问题

从福建省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发展的进程来看, 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总体规模偏小。目前福建省提供的生产性制造服务业规模远不能满足中小制造业升级的需求。2010年, 福建省制造业创造了5731亿元增加值, 而生产性制造服务业仅有3002亿元, 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相比, 相差48% 。从总体来看, 生产性制造服务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态势, 但是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仍大过50% 。可见, 福建省生产性制造服务行业发展基础较弱, 发展水平较低, 发展比较缓慢。

第二, 生产性制造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福建传统服务业, 比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等, 所占比重仍较高; 生产性服务业, 比如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 所占比重偏小。福建省中小企业制造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层次偏低, 高端现代服务业机构数量极少。据了解, 2010年福建省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房地产业占比之和仍达到50% 以上 ( 分别占29% 和22. 6% ) 。沿海发达的七省市生产制造性服务行业比重排序显示,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在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中仅占3. 4% , 位列最末, 而福建传统的交通仓储业比重排位靠前[1]。这种差距与福建省中小企业制造业快速发展及转型升级、提升产品技术与知识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第三, 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在福建省, 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地市的中小制造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而其他地市的发展相对较弱。据了解, 2010年, 福州、厦门和泉州三地市中小型制造服务企业产值都在500—750亿元之间, 这三地市产值之和是福建省其他六地市总和的6倍[2]。

第四, 中小企业中从事传统制造性服务业人员较多, 现代制造性服务业人才较少。从福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就业情况来看,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较多, 呈就业集中态势。《2010年福建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表明, 2010年信息传输、 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行业就业比重低于1% , 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比重均低于2. 5% 。以目前形势观察, 从事现代制造性服务业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人才问题制约着福建中小企业加快制造服务化的发展。

四、加强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的对策

加强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 从政策、技术、管理、产业等四个层面采取措施, 形成系统合力, 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实现期望的愿景。

( 一) 政府推动制造服务化

从目前状况看, 政府推动制造服务化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制造服务化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未来我省将有必要更积极地宣传相关政策措施。我们可借鉴台湾的中小企业经营辅导机制, 每年定期对中小企业实施大规模问卷或访问调查, 宣传政府加强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的相关优惠政策, 这样, 除了能了解中小企业的状况之外, 还可提升厂商主动取得相关协助的意愿。

2. 建构 “制造服务化”等议题的信息交流平台, 并强化补助申请方面的辅导咨询服务。为了提升中小型制造业制造服务化比率, 未来可以构建相关议题的信息交流平台, 并强化我省中小企业补助申请方面的辅导咨询服务, 借以促进中小企业间的经验分享, 并使其活用政府提供的服务资源[3]。譬如, 福建省政府可以联合行业协会, 共同开设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创新经营的微博或者博客, 让经营者或政府工作人员自由发表意见, 提出话题供大家共同讨论。通过这样的讨论沟通, 相关人员就能找出未来协助措施的改善方向。

3. 应将制造服务化纳入我省服务业发展政策议题, 协助中小型制造业开拓新形态客源。目前, 推动重点应是将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纳入福建省服务业相关发展政策议题, 协助中小型制造业开拓新形态客源, 并促进服务业活用科学及工程知识, 达到制造与服务相互融合的目标[4]。为满足服务业应用制造业管理知识的需求, 福建省政府未来可通过各高校企业管理专业、科研院所共同搭建“制造服务商品媒合平台”, 对中小型制造业与中小服务业所累积的知识进行整合, 以达到互补共创的效果。

4. 引导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分工协作、减少恶性竞争, 共同打造区域产业服务平台, 促进中小型制造业群聚创新发展。近年来, 国内已有诸多产业通过群聚创新模式来创造品牌价值。福建省政府可以借助本省重要开发区和商贸中心的平台, 通过合理规划和出台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引导我省中小企业制造服务业的集群发展, 引导建立以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较高的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大型企业为中心的制造业集群。借助这种模式, 中心厂商通过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提升产业集群下的工厂产品的品质, 降低其成本, 同时, 规模较大的中心企业也可因此得到稳定、优质和按时提供配件的零部件中小企业供应商和销售单位, 从而可避免恶性杀价和过度竞争, 大大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之, 作为服务型的政府, 其核心内涵是服务。 只有政府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企业才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反哺整个社会主义大市场, 为大市场服务。 政府应该探索如何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关注其整体的繁荣, 不仅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好的基础设施硬环境, 在软环境上, 也要加强责任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 让企业放开手脚去发展; 政府掌握着公共资源和社会权力, 因此,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为企业间联系发展、科学发展服务, 为企业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服务。

政府应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 利用公用的信息网络平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帮助中小企业理解和应用新的商业业态形式和新的商务模式。与此同时, 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帮助、担保的服务、政策的咨询等也都非常重要。

( 二) 中小企业自身推动制造服务化的思路

中小企业自身可通过五个方面来推动制造服务化:

一是开展ICT, 强化制造服务能力。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 在发展初期尤其应重视成本和风险防范。因此, 中小企业信息化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中小企业需要本着实用、低成本逐步投入的原则, 寻求易用、成本较低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同时兼顾及时、高效、灵活。

二是采用产品服务系统。PSS产品服务系统是一种在产品制造企业负责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下形成的产品与服务高度集成、整体优化的新型生产系统。产品制造企业服务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将使产品和服务发生明显的变化, 起到降低资源消耗、使用和维护成本的作用, 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更高的商品价值[5]。

三是服务网络化。利用网络科技, 企业能以更及时、更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多元化的服务。网络化服务可以让中小企业近距离贴进客户, 抢占市场先机; 通过淡化商业运作意识, 可避免用户在选择中流失; 可最大可能地在第一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 通过这种网络创新服务, 可逐步提升中小企业的品牌形象。11月29日, 杭州森动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牵手浙江海宁艾卟服饰有限公司在海宁皮革城建立首个商用版3D虚拟试衣间, 消费者可以通过人体扫描或自行上网设定虚拟试衣, 也可同时参考其他消费者的搭配。在这个传统企业都纷纷谋求转型的时代, 其通过3D虚拟试衣间植入“科技元素”, 使顾客的用户体验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四是提升价值, 深化服务。就已投入服务业领域方面的中小企业而言, 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售后服务, 提升顾客满意度。同时, 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也希望通过制造服务化来深化与顾客的合作。在中小企业制造服务化发展方面, 中小企业厂商仍希望以产品技术为主来发展加值型服务。目前我省中小企业服务化的发展正处于深化顾客价值的阶段, 未来应以此为基础, 加速发展新服务商品或前瞻型服务事业, 以提升顾客满意度, 构建起高附加价值经营体制。

五是合作共赢, 服务共创。中小企业应积极与外部服务型企业或专业机构合作, 突破既有产品价值链之限制, 以取得异种行业间服务共创的效果。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目前中小企业在推动制造服务化时与外部机构合作甚少, 其主要是与销售业者、材料或零配件供应商, 以及广告行销公司开展合作,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身所缺少的技术或经营资源, 以及宣传或建立新的服务、销售模式。由此可知, 我国中小企业在活用外部资源发展服务领域业务方面, 仍处于摸索阶段。

参考文献

[1]孙林岩.服务型制造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但斌, 贾利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8 (16) :87-88, 148.

[3]陈建军, 陈菁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 2011 (6) :141-150.

[4]黄立新.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山东烟台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0 (6) :53-56.

服装制造企业 篇9

显然,企业可以采用制造和再制造等不同处理技术,生产出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不同的生产处理技术往往伴随着不同的企业利润和碳排放量,那么,在外部碳排放政策约束下,企业如何选择制造/再制造处理技术并决策不同处理技术所处理的产品数量组合?这种决策行为与传统的基于利润最大化条件下的选择行为有什么不同?当外部碳排放约束政策变化时,企业的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行为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是碳排放约束下企业制造/再制造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不少学者对再制造生产决策问题展开了研究,Kleber等[2]研究了回收系统中存在多种再制造选择的情形,提出一个确定线性成本情形下最优生产、再制造和处置策略。Kiesmuller[3]基于产成品和回收产品不同库存水平,提出了随机混合制造/再制造系统控制方法。Teunter等[4]研究了供给和需求确定情况下的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问题。Wang等[5]对需求和回收随机情况下短生命周期产品的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Shi[6]、吴鹏和陈剑等[7]考虑了需求和回收的不确定性,基于制造/再制造系统期望利润最大化,研究了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单周期最优生产决策问题。周垂日等[8]基于产品异质可替代性和随机需求,研究了生产环节的最优再处理方式及其产量。刘宝全和季建华等[9]研究了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之间存在需求线性替代关系时再制造品和新产品的定价问题,并分析了成本结构对最优价格、最优回收率和不同再制造方式所占比重的影响。张红宇和高阳[10]对国内外再制造生产计划与调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但这些研究一般基于企业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探讨企业再制造生产决策问题,缺少考虑碳排放政策约束对企业生产决策的影响。

对碳减排的研究,虽然大多文献集中在碳税征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构建、碳交易市场建立、政策比较等宏观政策研究方面,但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以来,学者在碳减排与供应链/企业生产运作方面也有了积极探索。Erica[11]通过研究世界上最大企业和新兴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在供应链减排约束下是可以盈利的。Sundarakani[12]和Lee等[13]对供应链碳足迹进行了建模研究,认为需要关注供应链的各个运作阶段的碳足迹。Mohamad等[14]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集成到供应链研究中,建立了一个基于合作机制的两级供应链协调模型。Bouchery等[15]将传统的EOQ模型转变为一个低碳经济订货批量模型。张靖江[16]和杜少甫等[17]考探讨了排放许可与交易政策约束下的企业生产优化问题。这些研究开始关注低碳减排对供应链和企业生产运作的影响,聚焦于运输、库存和网络设计等方面。但一般基于某种特定的碳排放约束场景展开,如单一的针对碳税政策或是单一的针对碳排放交易机制情景,没有考虑外部碳排放政策变化对企业生产运作的影响。另外,考虑需求不确定性和低碳排放,针对制造/再制造领域生产决策问题展开研究的尚不多见。

本文将碳排放问题引入到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运作管理中,设计不同碳排放约束情景,基于期望利润最大化,构建不同碳排放情景约束下的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分析碳税、碳排放限额、超额碳排放惩罚税款和单位碳交易价格等外部碳排放约束因素对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的影响,并给出管理启示和低碳导向的政策建议。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的生产决策主要是指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技术选择及其所处理产品的数量组合。

1 问题描述与假设

在借鉴文献[7]、文献[8]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外部碳排放政策约束、碳排放成本和需求不确定性,形成本论文的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市场中存在唯一的垄断制造商,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不同技术来生产:新品制造技术和再制造技术。对于新品制造技术,其单位制造成本较为昂贵、碳排放较高,其生产的新品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利润较高。对于再制造技术,其单位制造成本较为廉价、碳排放较低,其生产的再制造产品以较低价格出售,利润较低。企业需要基于外部碳排放政策约束,选择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确定不同处理技术分配的最优生产数量,以最大化企业利润。

使用符号和主要假设如下:

①制造/再制造商可以获得足够多的回收产品满足再制造生产需要,不考虑企业的生产提前期和准备期,企业制造/再制造的生产能力没有限制。

②产品的回收成本以及库存发生的成本简单化处理,平均计入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新品制造技术和再制造技术对应的单位生产成本分别为c1和c2,是常量且c1>c2.

③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企业受到相对稳定的外部碳排放政策的限制和约束。生产过程中,新品制造技术和再制造技术对应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分别为e1和e2,是常量且e1>e2.

④新品制造技术(高碳技术)和再制造技术(低碳技术)对应的产品分别称之为新品和再制造产品,其市场售价分别p1和p2,是常量。满足0<p2/p1<1,p1>c1,p2>c2,且新品利润高于再制造产品利润,即(p1-c1)>(p2-c2)。

⑤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市场需求随机波动且相互独立,分别用随机变量D1和D2表示,分布函数分别为F1(·)和F2(·),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f1(·)和f2(·)。

⑥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残值分别为θ1和θ2,0<θ1<p1,0<θ2<p2.不考虑缺货成本。

⑦企业关注的是生产总利润最大。Π表示整个企业运作的整体利润。

⑧q1,q2分别为新品处理技术和再制造处理技术的生产数量,是决策变量,qi≥0,i=1,2。

2 制造/再制造最优生产决策模型的建立

目前,二氧化碳减排的政策多种多样,国际上主要有碳税、一般排放权交易体系、复合排放权交易体系、补贴和政府规制等政策。每一种政策的作用范围、伴随的企业减排成本和管理成本、政治上的可接受性都不同。一般来说,各国需要在国际性协作框架内,运用相关的政策工具制定各自国内的政策。在我国,操作层面的具体约束方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现状是大量运用行政规制手段[18]。本文借鉴国际上已有的碳排放政策,设计两种碳排放政策情景:碳税(市场化工具)和碳限额(市场化和政府规制相结合),分别建立无碳排放约束、碳税约束和碳限额约束三种碳排放政策情景约束下的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

2.1 无碳排放约束下的生产决策模型

无碳排放约束情景是企业外部环境不存在碳排放约束政策,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以期望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最优生产决策。这一情景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面临的外部情景。

那么,基于图1所示的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示意图和假设,无碳排放约束情境下企业制造/再制造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式中,第1项和第2项分别为新品和再制造产品销售利润;第3项和第4项分别为新品和再制造产品残值。当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时,即产量小于市场需求,残值为零。最后两项分别为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成本。

由于市场需求为随机变量,通过适当变换和整理,式(1)变换为:

对式(2)求解,解得最优产量。根据现实经验可知,残值小于制造成本,即θi<ci.因此,成立,符合概率意义。分析q*i解的形式可得命题1。

命题1在没有碳排放限制情况下,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主要受产品售价、成本和残值影响。销售价格pi和残值θi越高,则产量qi越大;再制造成本ci越高,产量qi越小,即制造/再制造产品产量qi与销售价格pi和残值θi正相关,与再制造成本ci负相关。

2.2 碳税约束下的生产决策模型

碳税约束情景下,政府针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征收碳排放税。碳排放税实质上是一种污染税。假定τ为每单位碳排放量所需缴纳的税款,则碳税约束下的企业制造/再制造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式中,前6项同式(1),最后两项对应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生产所需缴纳的碳排放税款。同样,对式(3)求解可得最优产量:。

为探究期望利润与碳税τ的关系,将期望利润函数式(3)对τ求导,得到:

将最优产量q*i(i=1,2)代入式(4),得到,因此企业期望利润随碳税τ的增加而减小。结合q*1和q*2,可得命题2。

命题2在碳税约束条件下,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主要受碳税、产品售价、成本和残值影响。制造/再制造产品产量与产品售价和残值正相关,与成本负相关。最优产量q*i(i=1,2)与碳税τ负相关,当碳税τ足够高,使得pi-ci-τei<0时,企业将终止产品i(i=1,2)的生产。企业期望利润与碳税τ负相关,随碳税τ的增加而减小。

2.3 碳限额约束下的生产决策模型

碳限额约束情景下,政府通过一定方式将排放权分配给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为企业生产运作设定碳排放限额,并且允许企业将排放权进行出售。当企业实际碳排放量超过初始分配的额度时,政府将对超额碳排放量征收惩罚性税款;当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小于碳排放限额时,企业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剩余的额度获得收益。

假定C为企业在整个生产周期内必须遵守的碳排放限额;ξ为企业实际总碳排放量超过碳排放限额C时,超过部分的每单位碳排放量所需缴纳的高额惩罚性税款;ω为企业实际总碳排放量低于碳排放限额C时,出售剩余的每单位碳排放量所获得的收益,即每单位碳排放量在碳交易市场上的价格。则碳排放限额约束下企业的期望利润函数潍:

式中,前6项同式(1),最后两项分别为超额排放惩罚成本和出售剩余排放收益,根据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和给定的碳排放限额,两项只存在其一,不会同时出现。

由于e1q1+e2q2-C可能大于0,也可能小于0,所以无法使用一般求导方法进行求解。且上述规划为非线性规划,较难直接给出解析解形式。因此,通过Matlab编程来近似求解此规划。具体的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命题3 在碳限额约束场景下,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受碳排放限额、超额排放惩罚性税款和单位碳交易价格影响。最优产量qi*与超额排放惩罚性税款ξ和单位碳交易价格ω 负相关。企业期望利润与超额排放惩罚性税款ξ负相关,与单位碳交易价格ω 正相关。

证明最优解必然符合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情况1:当e1q1+e2q2-C=0时,目标函数同式(1),因此ξ和ω的变化不会影响q*1,q*2和目标函数的值。碳排放限额C影响q*1,q*2取值,不影响目标函数值。

情况2:当实际碳排放超过限额情况下,即e1q1+e2q2-C>0时,将目标函数对q1,q2分别求导,得到最优解和。目标函数对超额排放惩罚性税款ξ求导,可得。因此,e1q1+e2q2-C>0情况下,最优产量q*i与ξ负相关,企业期望利润随ξ的增加而减小;碳排放限额C影响目标函数值,不影响产品产量。

情况3:当实际碳排放未超过限额情况下,即e1q1+e2q2-C<0时,同理可得和。因此,e1q1+e2q2-C<0情况下,最优产量q*i与单位碳交易价格ω负相关,企业期望利润随ω的增加而增加;碳排放限额C影响目标函数值,不影响产品产量。

3 仿真算例分析

通过仿真算例来验证上述命题结论,分析碳税、碳限额、单位碳排放惩罚性税款和单位碳交易价格等碳约束因素对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揭示理论结果中不明显的结论。

对决策模型中的各参数设置如下:c1=30,c2=20,e1=35,e2=20,p1=100,p2=80,θ1=5,θ2=4,τ=1,C=1500,ξ=2,ω=1,Di~U[0,140](i=1,2)。三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利润和碳排放量随着外部碳排放政策变化而变化。

(1)单位碳排放缴纳税款τ的影响分析

图3和图4表明单位碳排放税款τ 的变化对企业制造/再制造产量和企业总利润的影响。可见在碳税约束下,企业的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产量均会随碳税提高而减少。其中,采用高碳技术生产的新品产量减少幅度显著大于采用低碳再制造技术生产的再制造产品产量。碳税进一步提高(2<τ<3),企业将不再采用碳排放高的新品制造技术,而单一地采用低碳再制造技术从事生产活动。当碳税过高(τ≥3)时,企业将停止全部生产制造活动。图4显示了在碳税约束下,企业的总利润随着碳税的不断提高而降低。

(2)碳排放限额C的影响分析

图5和图6表明了碳排放限额C变化对企业制造/再制造技术的选择、产量、企业总利润、出售剩余碳排放收益和超额排放惩罚费用的影响。可见,当碳排放限额较低(C<800)时,企业单一的采用碳排放量较低的再制造技术进行再制造,实际碳排放超过给定的碳排放限额,需缴纳超额排放惩罚费用。 当提高碳排放限额(800≤C≤3300)时,企业同时进行新品制造和低碳再制造活动,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产量均随碳排放限额的提高而增大,企业总利润随之增加。当碳排放限额很高(C>3300)时,企业不再继续提高新品和再制造产品产量,而是通过出售剩余的碳排放限额来获得收益,最大化企业总利润。

(3)单位碳排放惩罚性税款ξ的影响分析

假定碳排放限额C=700。图7、图8、图9 分别表示当企业实际总碳排放量超过碳排放限额时,单位碳排放惩罚性税款ξ的变化对企业制造/再制造技术选择、产量、企业总利润、超额排放惩罚费用和实际碳排放量的影响。

可见,当单位碳惩罚税款比较低时,企业同时进行高碳新品制造和低碳再制造活动,但此时企业需要缴纳一定的超额排放惩罚费用。随着单位碳惩罚碳税的提高,再制造产品产量逐渐减少,企业总利润随之降低,而企业实际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当单位碳惩罚税款逐步提高(ξ>2),企业放弃了单位碳排放较多的新品制造,单一地进行低碳再制造,同时会始终严格按照给定的碳排放限额确定低碳再制造产品产量,企业实际碳排放量等于给定的碳排放限额,超额碳排放惩罚费用为零,企业总利润为低碳再制造产品的销售利润。

(4)单位碳交易价格ω 的影响分析

假定碳排放限额C=4000。图10、图11、图12 分别表示了当企业实际总碳排放量小于碳排放限额时,单位碳交易价格ω 的变化对企业制造/再制造技术选择、产量、企业总利润、出售剩余碳排放收益和实际碳排放量的影响。

可见,当单位碳交易价格比较低(ω≤0.7)时,企业同时采用高碳新品制造和低碳再制造两种技术进行生产活动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单位碳交易价格的逐步提高,企业通过减少新品制造和低碳再制造产品的产量,并在碳交易市场上出售企业剩余的碳排放量获得巨大收益,从而使企业总利润大幅增加,此时,企业实际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当单位碳交易价格较高(2<ω<3)时,企业放弃了碳排放量较高的新品制造活动,只单一地进行低碳再制造活动,同时继续通过出售剩余碳排放限额获得收益以最大化企业利润。当单位碳交易价格很高(ω>3)时,企业不再生产任何产品,而是通过出售企业全部的碳排放限额来获得巨大收益,此时企业总利润等于出售碳排放收益。

4 结束语

碳排放约束会对企业的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产生较大影响,对企业而言,不单单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本文研究了集成碳排放约束的企业制造/再制造最优生产决策问题。基于企业期望利润最大化,构建了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碳税、碳排放限额、超额碳排放惩罚税款和单位碳交易价格等碳约束对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碳税政策和碳限额政策都能起到影响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的作用。两种碳排放约束政策对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影响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增加企业的碳排放成本来达到促进企业向低碳再制造转型。

2碳税政策是通过碳税水平的变化,影响企业制造/再制造碳排放节约的临界值从而影响企业的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当碳税很低时,会同时采用高碳新品制造技术和低碳再制造技术进行产品生产,以最大化自身利润。随着碳税的提高,企业将优先选择碳排放较低的低碳再制造技术进行生产,以避免高额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因此,政府在借助碳税政策工具促进制造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时,需谨慎灵活设置碳税,在引导和规范企业的低碳再制造行为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如果为了完成碳减排目标而征收过高的碳税,也将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并间接影响到产品市场的供需平衡。

3碳限额政策是通过碳限额水平、超额碳排放惩罚费用和单位碳交易价格的综合调节来影响企业的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当碳排放限额值较低时(限制较严格),企业会优先采用低碳再制造技术来尽可能地满足碳限额要求。当碳排放限额值较高时(限制较宽松),企业再制造行为受到制造/再制造技术本身(成本和利润)、超额碳排放惩罚费用和单位碳交易价格的综合影响。根据配额大小的不同情况,存在一个碳交易价格的临界点,当市场上碳交易价格大于该临界价格时,企业倾向于卖出碳配额获利;当市场上碳交易价格低于该临界价格时,企业更愿意通过制造/再制造生产来获利。因此,政府政府在借助碳限额与交易政策工具促进制造企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时,应科学合理设置企业的碳排放限额,并通过合理设置碳排放超额惩罚性税款和碳交易价格来影响和引导企业的低碳再制造行为,以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化。

本研究对低碳约束下的企业生产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政府发展低碳导向的绿色再制造政策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但论文中对政策的设定较简单,模型构建中对新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异质替代性没有考虑,这些是进一步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市场上存在从事新品制造和回收产品再制造的寡头垄断生产商,其中单位新品的制造成本高、碳排放高且利润较高,而单位再制造产品的制造成本低、碳排放低且利润较低。生产商整个制造/再制造生产过程,受到外部碳排放政策(碳税、碳限额)约束,需要基于利润和外部碳排放政策约束,选择制造和再制造技术,确定不同处理技术分配的最优生产数量,以最大化企业利润。针对无碳排放约束、碳税约束和碳限额约束三种碳排放约束情景,基于期望利润最大化,分别构建不同碳排放约束情境下的企业制造/再制造技术选择与生产决策模型。基于最优解性质和仿真分析,研究外部碳排放政策变化对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碳税、碳限额、碳排放超额惩罚税款和碳交易价格均不同程度影响企业制造/再制造生产决策。

服装制造企业 篇10

根据官方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 200多万家,占我国全部企业总数的 99.7%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利税的50%,解决了全部就业人数的80%,各项发明专利占我国专利的65%,75%以上的企业是技术创新型企业,80%以上是从事新产品开发。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所关注,但是相比于我国的大型企业,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中小型企业仍然面临着各种困境,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国家经贸委近期的调查表明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5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入了因特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局域网。从总体上看,15 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基本实现信息化,中小企业中实现了信息化的比例则更低[1]。

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通过国家或部门的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起来比较统一和协调。因而在大型企业中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办公自动化、ERP等软件系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然而由于资金短缺、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低水平阶段[2]。目前中小型制造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 企业资金周转融资问题;2) 订单获取问题 ,核心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3) 如何完成订单任务的问题;4) 对客户订单无法及时准确估计产品的报价和交货期是流失订单的主要原因。

解决订单处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快速判断企业设备的制造能力,结合企业处于动态中的车间生产状态,快速判断企业的生产能力,并准确估计产品的报价和交货期。通过制造企业制造能力快速判断,可以为制造企业是否接受订单任务以及是否加入企业动态联盟提供依据。

1 制造能力判断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对制造能力判断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利于核心企业对订单进行快速处理;

2) 利于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制造能力进行判断,为选择合作伙伴提供依据。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对其企业生产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刘小玲等人针对订单型生产,提出了一套基于Dijkstra算法思想快速评估车间动态生产能力的方法[3]。徐贤浩等人提出了即时定制生产模式下企业生产能力的双循环理论模型,建立了其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4]。刘大成等人通过由上至下的生产过程子过程及活动冲突消解,结合作业测定方法,反方向自下而上逐层简化资源可能集或生产可能集参数值,达到对当前生产能力的定量评估和潜力预测[5]。综合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没有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制造能力进行判断,只是针对其中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本文依据生产实际中的流程,从订单处理到产品成形的全过程出发,将制造能力分为两种:1) 基于技术和设备性能的制造能力即静态制造能力,2) 基于生产时间限制的制造能力即动态制造能力。前者是相对静态的,易于判断;而后者是动态变化的,受时间段、订单交货期、设备负荷状态、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及工作负荷等多因素影响。

2 静态制造能力判断

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设备本身具备的可加工性以及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相对稳定,因此基于工人技术水平和设备性能的制造能力易于判断。在理想环境下(即设备运转良好、工人操作熟练、原材料供应及时),整个企业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设备的制造加工能力。

针对给定的订单产品的制造,判断制造企业是否具有对该产品的制造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设备的负荷率。因此,通过对加工设备的加工精度等信息及订单产品零部件的加工信息的提取,运用多色集合理论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匹配,从而得出静态制造能力的判断。

多色集合理论是由俄罗斯的V. V. Pavlov教授提出来的,是一种新的系统理论和信息处理工具。它使用形式上相同的数学模型来仿真不同的对象,使仿真系统更加具有柔性。多色集合理论能方便地描述复杂系统的各种特征与特性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集合层和逻辑层组织和处理信息,在数量层解决底层数量大小问题,而且易于编程,多色集合理论非常适合于解决具有层次结构的问题。制造企业的静态制造能力判断问题正好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问题。因此,可以用多色集合理论来将解决该问题。

关于多色集合理论的定义以及相关说明可以参考文献[6,7]。

对制造企业静态制造能力的判断分为三个步骤:

1) 对企业设备制造工艺信息进行提取;

2) 对订单产品的零部件进行工艺分析得出零部件的加工工艺信息;

3) 将零部件的加工工艺信息和企业设备制造信息通过多色集合理论进行匹配,最后判断出企业设备是否具有能够加工订单产品的制造能力。

2.1 设备制造信息的提取

由于每台设备之间相对独立,而且设备信息互不干扰,设备制造信息可以分为:主要技术参数,设备能加工的各种表面、加工精度范围、能加工的最大尺寸等。企业设备信息提取可以按照设备规格型号,组成一个设备集合A={a1a2,a3,,ai,,an},其中a1,a2,a3,…,ai,…,an代表不同型号的设备。一个单台设备的个人着色集合F(ai)={f1(ai),f2(ai),f3(ai),,fj(ai),,fmi(ai)}。比如:F(a1) 表示某种型号设备a1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加工能力的信息,即F(a1)={f1(a1),f2(a1),f3(a1),,fj(a1),,fmi(a1)}, 其中f1(a1), f2(a1),…, fm(a1)分别表示该设备能加工的表面:圆柱面,平面…,圆柱孔; fm+1(a1), fm+2(a1)…, ft(a1)表示设备能加工的精度:6≤IT≤7,8≤IT≤9,…,12≤IT≤13;…; ft+1(a1), ft+2(a1),…, fn(a1)分别代表设备加工所能达到的毛坯最大直径(mm):0≤D≤50,50<D≤100,…,750<D≤800,…然后针对不同型号设备依次提取F(ai)的集合的信息,从而得出企业所有制造设备信息,如图1所示。

2.2 零件工艺分析及其信息提取

企业的订单部门首先要对订单产品进行分类判断:是属于新产品还是以前制造过的产品,可以通过订单处理系统查询。如果订单产品是制造过的产品,可以查询出该类产品的制造成本,再结合当前原材料的价格、工人工资、交货期以及车间设备的负荷情况进行报价处理。如果订单产品是属于新产品,则需要对订单产品进行分析,利用产品的分解结构树来表示,如图2所示。

图中A为订单产品,A11,A21, …,An1为产品部件,同时A也可能由能够加工的零件组成,于是有an+13…,然后将部件分解成组件于是有A12,A22,A32…,最后得出制造订单产品所需的全部零件a13,a23,a33…,an+13…。

在得出所需制造的零件后,从企业设备的制造能力这个角度来判断企业在现有的设备技术条件下能否制造出该产品,构成产品组成的零件是否需要购买,是否需要加入到企业动态联盟中进行外协加工,将零件分为标准件和加工件。对于需要加工的零件,设计出其零件加工工艺。零件的加工工艺信息可以归纳为:零件形状,尺寸精度,……,零件尺寸范围。工艺信息属性可以用属性集合F(A) 来表示,其中F(Ai)={F1(Ai),F2(Ai),F3(Ai),,Fn(Ai)}Ai为加工件。F1(Ai)表示零件形状,F2(Ai)表示尺寸精度,…,Fn(Ai)表示尺寸范围。若i=1则有零件A1的工艺属性集合F(A1)={F1(A1),F2(A1),F3(A1),,Fn(A1)},然后将所有加工件的工艺信息依次用该形式描述出来。

2.3 多色集合的匹配

结合企业自身的加工任务,如果完成订单零件所需的加工工序能够在一台设备上完成,可以认为工序加工的过程是独立运行的。即这些工序能都直接影响订单任务的完成,这时可以用析取多色集合P∨S作为模型进行统计计算,此时有ΡS=(A,F(A),[A×F(A)]);如果订单零件所需的加工工序要两台或者更多的设备来完成,便有多道工序对设备进行要求。即是多台设备共同影响订单产品的完成,那么此时可以用合取多色集合P∧S作为模型来进行系统的计算。此时有ΡS=(A,F(A),[A×F(A)],[A×A(F)]),最后应用映射矩阵进行选择,得出对自制件的加工能力分析结果。由于本文只考虑设备能否满足零件的加工要求,即假设设备的工艺系统中机床已经具备了所需的刀具和夹具。

由于多色集合理论具有算法适应性,可以用相同的模型来模拟计算不同的对象,于是以订单产品中的一种产品的加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他产品的加工情况可以用同样的模型逐个计算出来。对于加工零件A1的工艺属性集合F(A1)={F1(A1),F2(A1),F3(A1),,Fn(A1)}如果企业的设备个人着色集合F(a1)中的加工的工艺范围能够满足A1所需的工艺要求则用“1”表示,如果不能则用“0”表示。然后依次将F(ai)中其他的各项设备个人着色集合进行合取运算,如果F(A1)={1,1,1,1,. . .,1}则表示该设备能够制造出A1这个零件,如果存在零则表示该设备无法制造该零件,依次判别其他的设备是否满足该零件的加工属性要求,否则需要进行外协加工或者购买。然后依次对F(Ai)中其他零件进行相同的判断,最后得出企业设备的静态制造能力情况。这样通过静态制造能力的判断可以初步判断企业哪些零件需要购买,那些需要外协。从而将制造订单产品的零件分为标准件、自制件和外协件。

3 动态制造能力的判断

由于一般企业在接受订单时已经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在进行,此时如果仅凭企业静态制造能力来进行订单的处理,会因为制造能力信息不能正确反映现实情况而导致盲目的接受订单,从而无法在规定的交货期内完成订单任务进而导致企业无法盈利甚至亏损。于是对于自制件的生产需要在已有的车间生产计划中增加新的作业计划,就要考虑到设备负荷率,交货期限制等问题。在企业原有订单制造任务下再加入新的订单任务后,通过调度系统的仿真模拟结合设备的负荷率能够得出企业在给定的交货期内的生产情况,从而判断企业能否在交货期内完成订单产品的加工。

3.1 调度系统简介

系统是面向车间底层的作业计划与调度监控,它主要由工艺准备子系统和生产作业计划及调度监控子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工艺准备子系统包括设备模块和工艺模块,生产作业计划及调度监控子系统包括作业计划及调度监控模块和远程控制模块。系统可建立和管理所有的生产工艺信息,快速建立或修正作业计划,实现车间物流实时仿真及调度监控。本文只涉及制造能力的判断,于是采用设备模块、工艺模块、作业计划及调度监控模块来进行生产的模拟仿真以得出企业的动态制造能力。

设备模块主要是对企业部门设备资源进行管理,并将相关信息(工艺装备信息)输出到产品零件工艺管理模块。工艺模块主要用于建立产品、零件及其工艺信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产品订单信息;第二部分是建立订单产品的零部件信息;第三部分是建立零件生产工艺信息。包括零件工序名称、工序内容及完成工序所需的相对应的设备组,各工序所需的标准工时等信息,也可输入其他CAD系统和CAPP系统生成的图形和工艺信息。该模块生成的信息输出到生产作业计划及调度监控模块。生产作业及调度监控模块主要用于生产制造企业的车间,对生产作业计划及车间物流进行调度及监控。该模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根据订单情况,生成投产产品清单,确定投产产品数量、产品交货期等信息。第二部分是根据各种优化规则进行核算生产计划。第三部分是在系统监控界面(甘特图)上,实时监控及调整如加工工序时间延长或提前结束等信息。

3.2 模拟排产

首先将企业设备信息采集录入到设备模块,然后将工艺装备信息输入到工艺模块。在工艺设备中建立订单零件的生产工艺信息,包括零件工序名称、工序内容及完成工序所需的相对应的设备组,各工序所需的标准工时等信息,将生成的信息输入到生产作业计划及调度监控模块。在生产作业计划及调度监控模块中,对作业计划进行添加,设置新的生产进度、制定生产期和交货期、设定标准排产制定零件优先权、采用倒排式算法最后进行模拟排产得出甘特图(图3)。

如图所示竖轴表示企业的设备装备信息,横轴表示日期,其中的条形图表示零件的加工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不同颜色上显示的不同数字即表示不同的零件加工时间。如果交货期设定在23号,则在23号以后的条形图表示企业的设备符合过重难以完成加工任务,即无法在交货期内完成该零件的生产。于是企业可以考虑是否外协,或者延长交货期,或者要求工人进行加班,进而给企业的加工提供参考。在得出无法在交货期内完成的零件后,此时对于所有不能完成的制造零件组成了外协件2,于是将所有目标零件分成了三个组:外购件、自制件、外协件(1、2)。通过静态动态制造能力的两次选择,最终完成企业的制造能力的判断。

4 结语

通过多色集合理论将设备信息与目标产品信息相匹配得出企业静态制造能力,然后通过模拟排产以满足交货期为限制条件得出企业动态制造能力,通过两次判断能够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得出企业的制造能力。通过完成企业的全面制造能力判断,使企业对自身制造能力有全面的把握,从而给订单的接受决策、车间作业计划的执行、是否加班,外协、是否加入动态联盟等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信息。同时为企业的设备管理以及企业的扩建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进.我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企业管理,2011,(4):90.

[2]张骞.2005年~2009年国内企业信息化现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67-71.

[3]刘小玲,李辉郭,治国.基于狄克斯特拉算法的车间动态生产能力评估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3-4):86.98.

[4]徐贤浩,李锐娟.基于时间竞争环境下即时定制生产模式的生产能力分析[J].管理学报,2005,2(3):352,357.

[5]刘大成,郑力,张智海,等.面向制造业企业的效率改善方法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04):24,28.

[6]张海燕,V.V.Pavlov,李宗斌,等.零部件制造商加工制造能力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2(2):122-124.

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系统 篇11

[关键词]快速反应 营销系统 信息化 供应链

(一)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系统的发展过程

快速反应作为一种商业策略的提出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开始应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纺织业,但一直没有一个确定的名称和完整的定义。其中与之相关的概念和提法有:需求引导生产模式、及时生产、实时销售、全面质量管理、敏捷制造等,随着Internet的普及又有人提出网络联盟制造等,而快速反应系统这一概念因较为系统和完善而逐渐被人们认可。快速反应系统是以现代化的信息、加工和监测技术为保证,以原料、产品、销售链为基础,预测市场供求,优化加工体系,降低成本消耗,快速、准确、适时地生产和销售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的系统。

(二)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系统的定义及作用

快速反应系统(QR)是指通过零售商和生产厂家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利用EDI等信息技术,进行销售时点以及订货补充等经营信息的交换,用多频度、小数量配送方式连续补充商品,用来实现销售额增长、客户服务的最佳化以及库存量、商品缺货、商品风险和减价最小化的目标的一个物流管理系统模式。

快速反应关系到一个厂商是否能及时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的能力。信息技术提高了在最近的可能时间内完成物流作业和尽快地交付所需存货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把作业的重点从根据预测和对存货储备的预期,转移到以从装运到装运的方式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方面上来。不过,由于在还不知道货主需求和尚未承担任务之前,存货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移动,因此,必须仔细安排作业,不能存在任何缺陷。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应用QR的初衷是为了对抗进口商品,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相反,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和企业经营业员全球化,QR系统管理迅速在各国企业界扩展。航空运输为国际间的快速供应提供了保证。现在,QR方法成为零售商实现竞争优势的工具。同时随着零售商和供应商结成战略联盟,竞争方式也从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战略联盟与战略联盟之间的竞争。

(三)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系统的基本构架

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服装企业外部和内部系统。是以消费者为出发点,通过设计、生产、分销、物流管理、运输、库存管理等各环节,让供应链各成员共享信息资源,亲密合作,完成系统再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适应用户速度不亚于产品成本和质量等方面带来的竞争优势,企业提供产品给市场的速度以及适应市场变动的重要因素。建立服装快速反应系统可使服装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真正融入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效率,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服装企业外部快速反应系统是供应链中企业外部资源系统,涉及到供应者和销售者,服装设计资源系统也是其中之一。它包括消费者需求信息系统、服装时尚要素的数据库;服装个性化销售系统包括各种个性化供应业态。服装企业外部快速反应系统的重点在于对服装供应链快速反应提供决策支持。即在掌握有关服装营销流通信息的基础上,为提高该企业的经济效益,对有关进、销、调、存等商业行为进行辅助科学决断。服装企业内部快速反应系统是一种个性化的服装设计、生产链,用来快速准确地满足各种不同消费者追求时尚化的消费需求。其重点在于为企业构建信息化管理,在ERP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连接各环节互动,加快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保存,从而实现产品供应的通畅、合理、高效,既满足了供应又不积压大量库存。服装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把握市场消费者需求、了解服装销售情况的信息库;企业随时掌握和控制内部的战略计划、营销规划、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项目进度、物流状态、财务管理、资金情况、员工动态等各功能模块,以保证企业对市场营销快速反应,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服装企业生产、营销中涉及的信息数据是大量而琐碎的,要想准确、及时地把握服装消费市场脉搏,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的管理,依靠现代先进的电子技术建立一个立体多方位、反应敏、传递快捷、疏漏极少的营销信息网络。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系统,就是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和业务流程重组、再造的过程,企业要打破内部的组织障碍,实现内部业务集成。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业务集成。通过Internet与Extranet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相互间的大量商业文件通过互联网在各自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间交换数据,减少信息传递误差,确保服装市场供应链的快速反应的实施。服装企业的信息交流不仅在企业内部发生,也在企业外部发生,整个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既有物的流通又有信息的交流。在企业外部网中,供应商的内部信息系统、服装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之间,服装企业同消费者之间所有的系统都成为开放公共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网络权限设置的管理,消费者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信息;而服装生产企业也可以通过Extranet。企业通过分析销售数据,能够掌握市场的消费动态,从而动态调整企业生产。所以企业外部网的建设使外部信息的快速获得成为了可能。

在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的计算机系统与Lee牌服饰厂商实行连接,顾客直接在沃尔玛的商店里量身定做Lee牌新款服装,在不到3天的时间内,定做服装就会送到。在快速反应带来的压力下,地域相近成了选择外国供应商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条件,这也是西欧倾向从邻近的东欧采购货品、美国买家倾向从拉美国家采购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快速反应系统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机制。通过企业建立信息网络,开发新技术,这快速反应系统的构建提供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赵洪珊,韩福成.服装产业快速反应系统的构建[J].中国纺织2003,(8-9):68-70.

制造企业要提高认识 篇12

目前,物流招标面临着两大问题的制约,一是制造企业的招标目标不纯,二是物流招标缺乏政策规范及相关部门、协会的引导。

很多制造企业进行招标的目的也为了改善供应链流程,找到更合适的供应商,并降低运输成本。但物流作为一种服务性产业,和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规格、质量和供货问题,就像上述吉佳刘盛部长,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很清楚,并不是认为一味的低价就是好的,真正在运作过程中,是需要双方的配合的,万一物流企业亏本了,中途撂挑了,会给制造企业带来更大的伤害。但很多企业高管并不清楚物流的运作流程,往往就以价格来考核物流经理的业绩,就像案例里的戴江先生的目的一样。这也是目前国内物流招标的一大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就发现国内有几家非常著名的企业,他们也进行物流招标,但稍微大一点和正规一点的物流企业,一听是他们招标就直摇头。“价格太低、借款时间太长”,中了标就赔钱等等。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会出现刘盛部长所说“降价3%大成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把别的企业挤了出去,当它独揽生意的时候再找各种借口来调价,那我只有受罪的份了”。所以要想解决物流招标的困局,制造企业的高层,对于物流运作的认识的提高是关键的一步。只有意识到物流是个系统性的服务过程,是企业在未来一年是否盈利的有力支撑的时候,才能真正站在双方的角度和利益来考虑物流招标的问题,才能达成双赢的局面,而非死板生硬的以价格为主。

目前有些大中型制造企业,也在进行着物流招标,但他们并不对外公布,只是以进行内部邀标的模式在操作,这也本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本身就不成熟的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品牌、诚信在未能真正建设起来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也往往就是换汤不换药的结果。其实,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可以完全公开化进行招标,只要设定好对物流的要求标准和审核,虽然物流部的员工工作量会增加一些,但我想带来的效果和结果是一定能够让企业满意的。

上一篇:内容提炼论文下一篇:投入-产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