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

2024-06-04

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共12篇)

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 篇1

广东省作为领先全国的工业大省之一, 近来其制造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遇到了招工难、贷款难等诸多困难, 正面临极大的困难和考验[1]。

一、广东省制造业中小企业财务特征

广东省中小企业面临经营效率不高、订单减少、资金紧张、成本高等压力, 存在过高的资产负债率, 现金流不够充沛, 有的更因经受不住冲击而倒闭。

二、财务预警状况

国内外在企业财务危机预测方面以及结合实际行业进行具体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据笔者了解, 针对我国制造业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的很少, 尚未找到针对广东省制造业进行财务预警研究的。

三、以现金流量为基础构建制造业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一) 现金流量指标选取

根据预警原理, 要求的是“安全”而不是“最优化”。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 决定企业变数的指标很有限, 不用面面俱到。因此, 下面着重分析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两个方面[2]。

1.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企业本期所取得的收入应首先来偿还各种债务。该指标显示企业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 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动态指标。

经营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2. 支付能力分析

支付能力是指企业除了用现金偿还债务外, 还可以用现金支付其他各项开支的能力[3]。

可用于投资、分派股利的现金比率= (本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投资活动的现金收入) / (偿还债务等的现金支出+经营活动各项支出)

(二) 广东省制造业中小企业财务预警实证分析

1. 财务预警比率临界值的确定

本文采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广东省制造业小企业板的数据, 随机抽取42家公司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判断企业警度的关键是确定企业有警与无警的报警点。选用了系统化方法中的多数原则、半数原则和均数原则进行研究[4]。

(1) 多数原则。表示42家企业中大多数公司应该是处于无警警限的。

将这42家企业数据重新由小到大排列, 从最大值向后选总数的2/3处止, 这个数据区间作为安全警限 (无警警限) 。即取表1中的第14个数据“经营净现金比率”为0.086 28, “可用于投资、分派股利的现金比率”为0.751 64, 作为分界线。

(2) 半数原则。研究对象一半是处于无警的, 因此, 无警与有警的分界线可取中位数所对应的财务比率。即排序表中第21个数据与第22个数据的平均值“经营净现金比率”为0.173 14, “可用于投资、分派股利的现金比率”为0.907 04。

(3) 均数原则。研究对象的总平均数代表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在计算均值时还要去掉两个最高与最低的特殊情况值, 求出“经营净现金比率”为0.335 99, “可用于投资、分派股利的现金比率”为0.885 65。

2. 财务比率警限的设置

以无警与有警的分界线作为基点, 在此基点上以减少20、40、50个百分点分别作为轻警与中警、中警与重警、重警与巨警的分界点[5]。

以多数原则为例, 对于“经营净现金比率”来说, 有警与无警的临界值为0.086 28, 经计算得出:轻警与中警的分界点为0.069 02, 中警与重警的分界点0.051 77, 重警与巨警的分界点0.043 14;而对于“可用于投资、分派股利的现金比率”来说, 有警与无警的临界值为0.751 64, 轻警与中警的分界点为0.601 31, 中警与重警的分界点为0.450 98, 重警与巨警的分界点为0.375 82。

同理, 可以求出半数原则和均数原则各警度的警限, 然后根据系统化的要求把这三个原则所确定的警限加以综合调整, 求得一个较可靠的平均值, 如表2所示。

四、财务预算比率警度的预报

由表2计算得出的最终警限结果, 即可得出制造业42家企业的现金流量警度情况 (见表3) 。

以“众生药业”为例, 根据“众生药业”2010年末的财务报告, 由财务比率公式得:经营净现金比率为1.018 182;可用于投资、分派股利的现金比率为1.096 543;预警指标综合值为0.904 924。

经营净现金比率为1.018 182, 处于无警状态, 说明该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能够满足公司的需要, 公司偿债能力强。可用于投资、分派股利的现金比率为1.096 543, 处于无警状态, 说明该公司的投资基本正确, 能取得很好的回报。该公司的预警指标综合值为0.904 924, 总体上处于无警状态, 这与“众生药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符。

结语

以上结论只是为某些企业发出预警信号, 作为建议供参考。在进行实证研究时, 可考虑以这两个指标为主导指标, 其他指标为辅助指标, 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求出综合值来判定警度。完整的财务预警系统应该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控的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判别。

参考文献

[1]胡楠.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群体的发展趋势和机遇[J].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 2007, (4) .

[2]巫蓉, 吴君民.现金流量预警在船舶行业上市公司中的运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 .

[3]韦敏.论财务预警系统的设置与实现[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6) .

[4]阳智.基于现金流的财务预警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高红海.现金流缘何成为财务预警核心指标[J].经理日报人才策略, 2011, (4) .

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 篇2

影响企业盈利的关键因素是成本,成本的弹性决定着企业盈利的空间。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讲,成本对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成本的特点使得制造企业不得不重视成本控制,在加强成本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在产品从开发到销售的过程中处处缩减成本,从而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创造长足、稳健的发展之道。

一、成本控制概述

成本控制是企业以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为导向,在各类成本耗费发生之前,对各项影响成本的因素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确保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是一个运用计算、调节和监督的手段,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耗费进行控制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企业运转中的薄弱环节,还可以摸索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合理、科学地进行成本控制,可以提升企业盈利空间,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增强企业竞争力,让企业在日益严峻、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行。

二、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一)公司简介

公司是一家创建于、专业从事LED应用产品生产的企业,公司以生产加工和经销批发为主要经营模式,主营产品包括LED柔性霓虹灯带、LED软条灯、LED彩虹管、LED灯杯、灯管等,产品远销日本和法国。近几年公司面临着规模小、竞争力不足、成本高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成本领先”成了金科玉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意味着公司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努力降低各类成本。

(二)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1.各类成本居高不下。公司的产品成本包括研发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成本管理难度较大。在实际中,由于采购人员缺乏必要的采购技巧,车间人员不注重产品原料预算和充分利用,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破损率高、运费高等原因,导致该公司采购成本、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居高不下。据公司统计数据显示,公司的采购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分别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9.6%、7.1%、8.3%左右。高成本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阻碍了企业的发展。2.成本数据记录不足,缺少成本考核评价。在公司的财务数据中,对各项成本数据的记录不全面,具体表现在成本归集对象不明确、部分间接成本信息缺失等。这表明公司注重生产活动而对成本数据记录的关注度不足,导致生产线上的成本数据不够全面和详细,这样的数据既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存在的成本问题,也不能为成本控制提供定量依据。导致此类情况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缺乏成本管理考核评价,这就使得各项成本管理的落实情况无法衡量,容易导致落实不到位。3.成本控制存在盲区,仅靠财务人员控制成本。公司的成本控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仅依靠财务人员的`力量去控制成本,这也是存在于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中的普遍现象。成本存在于研发、采购、生产、运输等过程中。而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存在盲区,因为财务人员仅能对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成本加以控制,不能覆盖成本产生的整个过程。例如,采购成本是由采购人员在采购过程中进行缩减、控制的;生产成本的控制主要靠生产工人在生产线上摸索出既能缩减成本又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的方法;物流成本的控制需要运输人员从降低破损率、寻找费用低的运输公司等方面入手,而以上成本的控制,财务人员仅能从各类数据中判断成本高低并用相关理论进行指导控制,显得力不从心。显然,企业仅依靠财务人员的力量对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

三、公司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一)采购过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采购是产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除了对产品原材料的采购,还包括对企业办公、生产设备的采购,公司乃至大部分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采购成本管理存在下列共性问题。1.缺乏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意识。供应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尤其是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更是能为企业提供更优质、更低价的原材料。但由于公司缺乏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意识,在选择供应商时缺乏择优意识与长期合作意识,在与不熟悉的供应商采购时容易出现价格过高,原材料品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采购成本上升。2.采购人员缺乏专业素质。采购人员对原材料的采购价格有较大压缩空间。一个具备采购技巧、善于谈判的采购员,能为企业采购到价低质优的原材料的同时,还能为公司获得更多行业信息,帮助企业与供应商建立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而公司的采购员是从其他岗位调至此位的,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人为的影响了采购成本。我国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采购人员均缺乏采购技巧,加之企业在采购成本管理中存在短板,导致无法考核、约束采购人员的工作。

(二)生产过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生产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公司及大多数制造型企业都将成本控制的精力倾注于此,但由于方法及计划不当,使得成本控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1.成本管理方法落后。公司和其他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订单存在“量小单多”的特点,生产不具规模,因此生产模式较为粗疏,成本核算方法大多选择分步法和品种法。在对制造成本的计算中,由于简单生产模式下的高度自动化使得机器动力费和折旧费等间接费用增加,而直接人工费降低,如果还使用以前制造成本的计算方法,就会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背离,进而就很难对成本进行控制和预测。2.成本预算缺乏实效性。公司对生产过程的部分耗费有一定的预算管理,但没有形成全员式、全方位、全过程的预算管理体系,且现存的部分预算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忽视了成本预算编制的作用,没有对实际生产起到必要的约束,低效的预算成本工作削弱了对产品价格和利润估计的准确性。

(三)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成本节约为目标的成本管理是低层次的管理,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成本管理应该消除不必要的成本。但无论是公司还是我国其他中小型制造企业对这一点的认识仍然不足。1.对物流成本的重视程度低。过去,物流成本被企业认为是“隐形岛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品远销国内外,物流成本不断增加使之跃居成本排行榜。而公司对成本的认识始于采购终于销售,忽视了原材料、产成品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账簿中找不到关于物流成本的相关数据和信息,不对运输、仓储等费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对物流成本认识不清。物流成本较之其他成本存在诸多不同之处,最显著的一点是“物流冰山”现象,即企业绝大多数物流费用是被混杂在其他费用之中的,而能够单独列入物流成本的会计项目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这冰山一角被人们认为是物流成本的全部。科学的物流成本是指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总和。而在公司和大多数中小型制造企业看来,认为仅运输成本是构成物流成本的主要部分,缺乏对物流成本构成的科学认识,又何谈降低物流成本。

四、优化成本控制的建议

(一)引入战略成本管理

在行业竞争日益剧烈的新形势下,由于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现有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使得企业对成本认识不足,管理和考核不善,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不能发挥效力。此时,战略成本管理应运而生,因为它能够很好的适应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的成本管理需求。从战略成本管理的角度分析,成本的缩减是有一定条件和范围的,一味强调成本的缩减而不顾产品的质量只会适得其反,战略成本管理就可以为企业提供成本降低的范围与条件。战略成本管理作为技术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可以对企业全员、各环节、整个过程实施全方位管理,这无疑是对传统成本管理局限性的突破。

(二)建立预算组织,科学编制成本预算

重视可行性、科学性的成本预算是节约成本的导向,企业应该建立一套“以战略成本管理目标为导向,以资金流动为信号,以成本控制为措施,以全员参与为保障”的预算系统。在进行预算工作时,要遵循一定原则,例如按层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按业务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使得预算与实际结合更紧密,重视对预算的考核和监管,做到责任清晰,确保预算有效实施。

(三)加强对员工成本文化培养,提高专业素质

员工良好的成本节约意识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助力器。长期、有效的成本企业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员工科学合理的成本节约观,进而在日常工作中,以个人力量加入到成本节约的行列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的效用。同时还要通过训练、教育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例如为采购人员开设采购技巧、谈判技巧课程,从而将此技能运用在实际工作中,降低采购成本。对财务人员定期进行成本管理培训,使其充分挖掘财务信息中关于成本的信息,对成本管理提供数据指导,对成本节约措施实施的效果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彭英.制造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浅析〔J〕.财务与管理,(16).

[2]彭影璇.浅析中小型国有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分析及发展〔J〕.财务与管理,(01).

[3]刘青.制造企业采购成本控制问题浅析〔J〕.工作研究,2013(03).

[4]龚利群.制造企业采购成本控制〔J〕.北方经济,(22).

[5]盛鑫.中小型制造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研究――以A公司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

[6]芦洁.中小型制造国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理论广角,2013(07).

广东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中小出口企业;融资;广东

在金融危机刚刚触底、许多因素仍不稳定的背景下,广东省今年外贸进出口同比均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但全国其他省市增长势头更加迅猛。而中小出口企业日渐成为广东省出口及外向型经济增长的生力军。现在,资金问题始终影响和困扰中小出口企业的发展,融资难成为了中小出口企业的头等障碍。能否有效地解决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关系到广东省经济能否高速地发展。

一、广东省中小出口企业面临的风险

(一)贸易壁垒风险

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条件下,欧美等国为了挽回面临破产的银行和企业,减低失业率,保护国内市场,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采用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来限制进口国外的产品。导致贸易摩擦日渐增多,我国已成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广东省出口企业形势日渐严峻。这些贸易壁垒多种多样且经常变化,中小出口企业如不能及时把握、了解和适应这些壁垒,在出口产品时就会陷于被动。

(二)出口贸易结算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银行频频破产,例如,截至2010年3月,冰岛银行相继破产,金融秩序动荡不稳,银行都谨慎贷款,造成了国外进口商融资困难。广东省中小出口企业将要背负一定的信用支持。即期付款变为远期付款和延长到交货后120天或更长的时间的拖延付款。付款期限明显被延长了,有时候还伴随着坏账的发生,这对于企业的现金流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出口贸易结算风险。

(三)生产成本风险

广东省中小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包括有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自从2008年1月1日起,《新劳动法》开始执行,重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使得人工成本增加。相比以前部分企业靠廉价劳动力来赚取利润,现在企业利润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就是原材料成本的增加。2010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世界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3.1%,金属及矿产品价格上涨60.6%,农产品上涨18%,铜上涨99%,铝上涨65.1%,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69.2%。部分原材料价格涨幅更高,2010年3月,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价格同比上涨32.8%,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5.6%。目前,中小出口企业处于高成本的状态,产生的结果是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出口贸易下降。降低出口产品价格,相当于降低企业的利润,对企业的生存问题造成威胁。

二、广东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难的表现

(一)间接融资困境

第一,企业难于贷款。一是担保难。中小出口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如果是一家企业出了问题,一批企业会遭受连累,企业员工失业了,必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使担保变得有名无实。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为自身发展,不愿意帮其他企业担保,而经济效益一般的企业又不能担当担保的角色。这样的情况,使得中小出口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二是融资成本高。2010年,与大企业可享受基准利率下浮10%不同的是,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介入基准利率至上浮20%之间,有些银行的上浮利率达到30%,甚至达到40%。这是因为中小出口企业的市场风险高,信用又相对低,从而使中小出口企业融资成本普遍过高。担保机构还会收取一定的担保费用。除此以外,企业还要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这几方面相加,就足以看出中小出口企业融资的高成本。

第二,银行难于放款。与大企业相比,广东省中小出口企业一般要求小额贷款,而且抗风险能力弱,贷款安全性差,难形成规模效益。虽然两者处理和管理贷款相关的交易成本是固定的,银行常常认为处理中小出口企业的小额贷款是缺乏效率。银行缺少信用评分等技术来增加数量和降低成本。所以银行对中小出口企业的要求很苛刻,处处刁难,难于放款给他们,反而去热捧大企业、大项目。

(二)直接融资困境

第一,在股权融资方面。我国资本主义市场仍然停留在发展阶段,企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有十分严格的门槛要求,广东中小出口企业大部分还在创建或成长当中,很难达到上市的要求。上市程序和上市条件与有限的上市资源与庞大的上市需求之间矛盾重重。许多经济效益高的中小出口企业也难以进入证券市场,不能有效缓解广东省中小出口企业股权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在债券融资方面。国家规定对企业债券利息征收所得税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中小出口企业信用等级低、规模小,令仅有的发行额度也难于完成。受到发行规模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小出口企业融资额度的要求,通过发行债券来直接融资变得更难。

(三)缺乏法律法规和监管保障体系

目前只是按照行业和所有制性质分别制定政策法规,缺乏对中小企业统一的规范的立法。另外,现在金融市场已经出现了风险资本、保付代理、福费廷等多种融资方式,但缺乏支持性的立法、监管和税收待遇,这样会严重妨碍它们的发展。中小出口企业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保障支持。

三、企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的外在原因

第一,信息不对称。大企业签订的合同一般为公众所了解,而且也在报刊上予以公开,广东中小出口企业截然不同,外部投资者和银行很难获得有关中小出口企业的信息,就算是可以获取,所花费的成本也很高昂。中小出口企业在准备财务报表时候并不被要求使用国际会计准则,或者要经过审计,所以在企业报告财务状况的方式上容易产生重大的误差。银行与中小出口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上就不顺利,以致他们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第二,管理薄弱,经营脆弱。广东中小企业大都是规模小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经营中会发生违规现象。我国经济改革初期,市场上资源十分短缺,广东中小出口企业的创业较易,经营者经营困难不大。但是步入2010年,已是相对过剩经济,市场竞争激烈,需要的经营者能力、企业的素质大大提高,但是中小出口企业的管理能力仍然不足,经营十分脆弱,企业的破产倒闭就随着而来。

(二)企业的内在原因

第一,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对于以美元结算的出口企业来说是利空消息,其净利润理论上也将减少。特别是对出口量较大的出口企业来说影响更大。当前国内许多出口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最主要优势是“物美价廉”。人民币的升值直接削弱了其产品价格优势,导致这些中小企业利润率直线下降,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迅速下降。

第二,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在广东省现有的信贷体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与中小出口企业相匹配的中小银行不仅数量上严重不足,而且面临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障碍。随着近些年的经济危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面对风险第一反应就是“惜贷”,使得中小出口企业更加艰难的融资。在农村,虽然有不少的信用社网点,但是由于规模实力,业务范围等因素的限制,本身的生存都受到挑战,在支持中小出口企业方面就难有大的作为了。

第三,金融制度缺乏创新。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地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创新。虽然各银行近年针对中小出口企业推出了新的产品,但是依然着重企业的担保和抵押,表面上是新的贷款方案,但根本上还是那些传统的、风险较低的常用业务。新兴的福费廷、仓单融资,风险高的出口保理、发票融资等业务,受到了业务额、开办量的限制,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四、解决融资难的对策探讨

第一,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在广东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中,中小出口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经营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建立起规范的财务制度,定期向银行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报告,为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据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月末,金融机构小型企业不良贷款率为5.1%,分别高于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4.1和2.4个百分点。这表明,即使政策好,在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风险控制之后,小型企业贷款的风险仍然高于大中型企业。部分原因是企业的不诚实守信。企业应该具备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创造健康的信用环境,构筑良好的银企关系。

第二,融资渠道应该多样化。建立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机构。就股权融资而言,主板市场门槛高,广东中小出口企业根本无法满足上市的条件,而创业板对中小出口企业是一个新的选择,它可以为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在资本市场上获取资金。深圳创业板市场满足了自主创新的融资需要。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缓解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瓶颈。

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担风险的原则下,应该推进小企业贷款制度;创新融资产品,实现融资服务的个性化;创新业务发展思路,寻求有发展潜力的客户群。在新的形势和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商业银行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贴心银行。只有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东中小出口企业的融资问题。

第三,建立中小出口企业产业集群。银行对于产业集群内企业贷款,一般通过对同一产业的众多中小出口企业贷款获得规模经济,因为中小出口企业集群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产业区的资本积累同样就多,加上商业银行的货币的乘数慢慢放大,集群的企业易于贷款,投资增加,整体的经济就会增长。这样有利于区域银行的收益,银行得到快速的发展,自然就愿意把目光放在中小出口企业产业集群。

第四,政府加大对企业融资支持。落实和完善税收和收费优惠政策。目前广东中小出口企业的税收负担比较大,加上利润很低,导致企业难以维持下去。在税收工作中应从宏观和微观多方面入手,深入分析研究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具体政策由财政部、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扶持中小出口企业发展,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支持中小出口企业开拓市场。受益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运行,与东盟双边贸易进出口快速增长。2010年1-2月,广东省在新兴市场中,对中东出口23.73亿美元,对非洲出口17.20亿美元,对印度出口11.0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8%、29.5%和35.2%。从数据中看出,新兴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凸显了新兴市场同样对于广东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稳定和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加大优惠出口信贷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第五,保持汇率稳定性。目前,人民币的汇率以达到6.8。人民币升值对于出口企业造成最直接的损失就是因为汇差导致的。这个汇率差额,就让企业原本不多的利润白白蒸发了很大的一部分。政府应采取一定的汇率政策,防止汇率的过度波动,从而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精神中,今年外贸政策会保持基本稳定,不会做大的调整,人民币汇率也会保持基本稳定。

参考文献:

1、阮兢青,陈文标.浅谈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J].发展,2009(2).

2、王捷.浅谈商业银行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J].时代金融,2009(3).

3、袁莹.浅谈金融危机下对中小企业的纳税服务[J].经济,2009(4).

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按照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在佛山市三水区选定工人数介乎于20~300人、年营业收入介乎于300~2 000万元人民币的私营或股份制(非外资)木质家具生产企业共12家。

1.2方法

1.2.1现场职业卫生调查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表对上述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布局、劳动制度、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源、空间分布、所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职业卫生管理等情况进行调查。

1.2.2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粉尘浓度 (总尘浓度) 检测采用FCC-25型粉尘采样器(盐城天悦)进行采样;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采用FCC-1500D低流量空气采样器(盐城天悦)进行定点采样,采样时间段涵盖化学有限因素最高浓度时段,采样操作按照GBZ 159-2004[1]进行。粉尘检测方法参照GBZ/T 192.1-2007[2]。1,2-二氯乙烷检测方法参照GBZ/T 160.45-2004[3]。苯、甲苯、二甲苯检测方法参照GBZ/T 160.42-2004[4]。

采用AWA6270D噪声分析仪检测工作场所中噪声强度,测量时,将传声器放置在作业工人的耳朵位置进行定点监测(人离开),检测方法参照GBZ/T 189.8-2007[5]进行。

1.2.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根据检测结果以及作业工人劳动强度,采用查表法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场所进行作业分级[6]。

1.2.4质量控制本次检测使用的采样和检测仪器均经过计量检定,采样前后对其进行校准,定期清理、更换耗材,所有样品均由取得国家计量认证(CMA)实验室按标准进行处理。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9.0 for windows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检测结果数据均进行一般描述统计,并通过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以及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与Kruskal-Wallis法)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生产工艺流程12家小型木质家具企业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开料、打磨、喷漆3个车间。开料车间包括木材切割断料、机加工、钻孔、刨平、压平、组装等工序,打磨车间根据工艺种类不同分为粗磨、细磨及油磨工序,喷漆车间包含调漆、喷底漆、喷面漆以及晾干等工序。

2.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根据该类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原辅材料物料安全说明书(MSDS)以及生产布局,并查阅相关文献[7],结合本地区常见多发的职业病病种,本研究确定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木粉尘、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与噪声。见表1。

2 . 3工作场所中木粉尘总尘浓度监测结果及作业分级在开料与打磨车间工作场所共检测54个点,木粉尘总尘浓度为0.7~30.3mg/m3,其中有10个点超标, 超标率为18.5%。总尘浓度较高的检测点是打磨车间的油磨岗位以及开料车间的断料岗位。开料车间最高粉尘作业分级为I级,打磨车间最高粉尘作业分级为II级。两个车间的总尘浓度总体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 (P>0.05)。见表2。

注:a两车间总尘浓度比较:秩和检验(Wilcoxon 两样本比较法), T=563.0,P>0.05。

2.4工作场所中化学毒物浓度监测结果及作业分级本研究在喷漆车间共检测28个点,检测项目包括苯、甲苯、二甲苯、1,2-二氯乙烷。甲苯浓度为<0.1~3.3 mg/m3, 二甲苯浓度为<0.1~12.1 mg/m3,1,2-二氯乙烷浓度为<2.2~8.1 mg/m3。其中有1个点1,2-二氯乙烷 (8.1 mg/m3)超标,超标率为3.6%。苯浓度均未被检出 (在检测限之下)。1,2-二氯乙烷化学毒物作业分级最高为II级,其余苯、甲苯、二甲苯均为0级,见表3。

1,2-二氯乙烷超标点为喷漆前清洁岗位,原因主要是:使用无安全合格证明的清洁剂,且缺乏通风排毒设施。

注:CTWA—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2.5工作场所中噪声强度监测结果及作业分级工作场所共检测78个点,噪声强度(每周40 h等效声级)为68.3~112.5 d B(A),其中有44点超标,超标率为56.4%。 开料、打磨及喷漆车间噪声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开料车间噪声危害最严重,打磨车间次之,最高噪声作业分级达IV级,见表4。噪声强度较大的设备主要为开料机、加工机、压刨机、砂光机和精锯机。

注:a个生产单元LEx·w比较: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H=13.65,P<0.01。

3讨论

木质家具制造企业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从本文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木粉尘与噪声危害尤为严重。

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木尘环境中,作业工人可能导致肺纤维化、过敏性肺炎、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皮炎等多种疾患的风险增加[8,9]。本次检测结果显示,木粉尘总尘浓度超标率较高(18.5%),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绝大多数打磨作业岗位缺乏通风除尘措施;2打磨多为手工操作,相邻打磨机设置较密,粉尘存在污染与叠加;3开料车间各种设备如开料机、加工机及精锯机等一般自带布袋除尘器及吸尘罩, 但往往该类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不到位,防护设施未能定期维护、保养,导致防护效果差,甚至出现防护设施成为摆设的情况。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即可影响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10]。此外,接噪人员在接触噪声的同时接触化学毒物,会与噪声产生联合作用[11]。从本文的检测噪声结果分析,噪声强度超标率高达56.4%,大多数作业岗位的噪声作业分级在II~III级,最高出现极度危害的IV级。表明小型木质家具生产企业噪声危害十分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各种高噪声设备密集布置,高低噪声工序没有合理地分开, 而且极少配置隔声降噪减振设施。

由于近年喷漆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化学物防护设施的普及,大部分木质家具制造企业的化学毒物危害相对较轻,但不排除少部分小型企业少量使用无牌无证的清洁剂、胶黏剂或油漆,导致诸如1,2-二氯乙烷等毒性较大的有机溶剂浓度超标,有机溶剂一旦成为原辅材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即可导致空气中浓度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引起作业工人出现有机溶剂中毒。

为减轻小型木质家具企业工人的职业病危害,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减少职业病事故的发生,建议企业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积极革新生产工艺,在产生木粉尘的岗位配备有效的通风除尘设施,尤其不能遗漏打磨岗位的通风除尘。2加强工作场所管理,合理布局生产工段,有害与无害工段分开布置,防止各工段产生的职业病危害交叉污染与叠加,用吸尘机或湿式清扫的方式定期清理积尘,防止二次扬尘。3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加强防护设施的定期维护,确保防护效果,根据作业分级结果指导职业卫生防护与管理工作,做好日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4落实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特别需要培训工人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重点防尘口罩、防毒面具与护耳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5使用无毒、低毒的原辅材料,并索取供应商的资质证书及化学成分检测报告,防止由于使用劣质化学品引起的急性中毒。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分析与探讨佛山市小型民营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分布及作业分级,为企业职业病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该类型企业工作场所木粉尘总尘浓度0.7~30.3 mg/m3,超标率为18.5%;苯、甲苯、二甲苯浓度未发现超标点,1,2-二氯乙烷最高浓度为8.1 mg/m3,超标率为3.6%;等效噪声声级为68.3~112.5 d B(A),超标率56.4%。结论 该类企业木粉尘、噪声危害较为突出,需要企业及相关政府监管部门进一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的影响。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 篇5

按: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重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广东省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曾有着“先行先试”的独特优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在各省都具有共通性,广东为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困境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可资借鉴处良多。

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同时满足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销售额3亿元以下、资产总额为4亿元以下的工业企业为中小企业。其中,中型工业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活跃城乡市场、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地处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在发展中小企业方面优势明显,经验丰富,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有效举措更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使中小企业经济得以迅猛发展。

一、广东省中小企业当前总体运行情况

(一)企业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广东省中小企业单位数438.68万个。其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达到94.82万户和334.63万户,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8547.93亿元,平均注册资本达237.3万元,新登记注册资本突破195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二)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9620.96亿元,距两万亿元大关仅一步之遥,比2009年增长13.1%。2011年一季度,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452.14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11%,较全省GDP增速快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96.7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15.4%,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1.4个百分点,较大型企业快1.8个百分点。

(三)投资和进出口快速增长。2010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完成投资8625亿元,增长24%;出口1002亿元、进口686亿元,分别增长38%和55%,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一季度,出口总额达277.24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46.6%;进口总额达186.70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33.5%。

(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10年,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完成税收2933.09亿元,比2009年增长27.2%,从业人员由2003年的1086.8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305万人,增加1倍多,全省新增就业中80% 以上由民营企业提供。

二、广东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面对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要求,广东中小企业还存在转型升级的动力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又带来了种种新挑战,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一)企业做大做强任重道远。虽然近年来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向现代化管理制度发展的速度很迅猛,但整体的现代化管理程度还比较低。2010年,104.05万户民营企业中,具有规模公司治理模式的仅有9.23万户,比重不到10%。由于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模式,导致企业管理松散、发展战略不明确,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二)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现象依然存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可抵押资产少,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较低,与银行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发放授信贷款的管理成本和政策风险;加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个别地区存在中小企业恶意逃废债现象,大型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现象在所难免。用地方面,广东省土地资源紧张,珠三角地区情况尤为突出,一些传统粗放型制造业消耗了大部分土地导致现有存量不足,不少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中小企业在增资扩产时所需的总部、研发及生产用地需求难以解决,不得不放慢发展速度甚至外迁。用工方面,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广东省工业企业订单有所增加,对熟练员工的需求增加,但随着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劳务输出大省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外出到珠三角打工的人员大幅减少;同时,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高房价、高消费水平,使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缺乏吸引力。

(三)成本上升压力日益凸显。2010年1至12月,广东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107.3%,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高4.1个百分点,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和部分企业加薪也推高了企业的人工成本,由此导致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快速上升。截至2010年8月,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上升了31.8%,较全省工业企业平均增速快1.3个百分点。由于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仅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涨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很大压力。

(四)人民币升值压缩利润空间。2010年,广东私营企业出口999亿元,同比增长39.4%,较全省出口平均增速高13.1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值的22%。但是,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小企业的出口势必受到严重打击,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出口企业可能被迫停产或半停产。目前,广东企业利润率约为5%,在全国制造业中还处于较为领先水平。调查显示,如果人民币升值2%左右,多数企业还可消化,但如果超过这个幅度太多,就会对生产经营决策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广东工业企业中涉及出口的有18848家,其中销售利润率在0-2%之间的企业7621家,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这些出口主导型中小企业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与经营风险。

三、广东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做法

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小企业经济,给中小企业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广东省从多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该省先后推动出台了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市场开拓、小企业创业基地、中小企业服务推广日、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管理办法等20多个针对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推广日、强企工程、信息化推进工程、银河培训工程等品牌活动,搭建中小企业对接服务平台,组织各类融资、咨询、技术、培训、信息等专业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开展与中小企业服务对接,尽量满足中小企业各类服务需求。目前,全省已形成覆盖大部分县(市、区)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纵向网络体系,全省142个市、县(区)成立或指定了126个中小企业综合服务机构,综合服务机构覆盖率超88%,建立了省、市、县(区)综合服务机构联动机制。

(二)设立多渠道扶持资金。一是持续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的扶持资金投入。包括从2003年起每年省财政投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2亿元,主要用于技术改造等;设立1亿元省部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设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地、技术创新中心;2008年设立10亿元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二是缓解企业融资压力。2009年一次性新增20亿元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及融资担保。专门设立广东省节能减排的贷款项目,利用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为缓解中小企业在实施节能降耗融资活动中提供一定保障。三是“十二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安排20亿元,共100亿元,重点支持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广东省各地市也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如佛山市2009年拿出10个亿支持民企自主创新,带动380亿的研发投入,取得明显成效。

(三)主动为中小企业减免税费。一是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8项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实行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对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改造、转让、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服务等收入免征营业税。2010年减免的税额在30亿元以上。二是实施“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的社会保险帮扶措施,减轻中小企业社会保险负担。截至2009年底,共为企业减轻负担79.9亿元。三是加大力度落实国家取消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规定,2009年全省关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减收约54亿元。

(四)加强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该省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实施“百校千人万企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创新工程”,目前已有2000多名专家入驻企业。以民营企业富集的专业镇为例,目前全省专业镇拥有科技服务机构1229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540项,举行大型会展活动710次;共建技术创新平台196个,研究开发项目达到1028项,成果转化项目产值17.5亿元,为13386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五)借助品牌会展优势,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该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会展场馆40多个,可供展览面积达160多万平方米,会展场馆建设领先全国,已成为中国三个重要区域展览中心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举办各种展览1000多场,展览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一。广交会、高交会、文博会、珠海航展等都是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会展。特别是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200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7届,先后由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作为主宾国,为广大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搭建了一条通向国内外市场的桥梁。

(六)政银企联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该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加快发展新型中小金融机构。全省共核准成立95家小额贷款公司,总注册资本金78.76亿元。已设立中山小榄等

3家村镇银行。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融资的支持力度。商请省内绝大部分金融机构设立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部门,并在全省统一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创新贷款担保模式,开展股权出资、出质登记试点,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抵押融资等。三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网络,现有担保机构780多家。其中纳入省中小企业局备案管理的303家担保机构累计为企业融资担保3047亿元。省财政还安排10亿元资本金组建再担保公司,与19家银行合作实现担保规模80亿元。四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上市融资。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有40家中小企业首次申请上市,其中39家通过。同时,与证监局和深交所合作,筛选280家企业进入上市后备资源库。

(七)加大各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一是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逐步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洼地。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特别是大力推动“百校千企”校企业合作,全省100多所优质技术院校为1000多家企业量身定制的技能提升服务成效显著。三是结合推进“双转移”工作,大规模开展普惠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过去五年共培训312万人,转移就业558万人,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能人才。

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培训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杭州 中小制造企业 校企融合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大资源。在我国,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信息化进程的需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客观上促进了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的迅速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讲,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杭州市政府十分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推动了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的繁荣发展,总结形成了许多有特色的职业技能培訓模式,其中尤以校企融合模式最具代表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杭州中小制造企业职业培训政策背景

自2009年以来,为缓解就业压力,加强就业再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杭州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激发了企业和个人职业技能培训的热情,同时为开展中小制造企业员工的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满足杭州市企业对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长的需求,杭州市政府经认真研究,提出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目的,以在职职工培训为重点,以定单定向定岗培训为主要方式的新型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杭州市政府还积极引导机构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创造校企合作的良好环境。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杭州中小制造企业“校企融合模式”,杭州市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文件政策所起到的导向作用,为该培训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企融合培训模式是在对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员工培训的实际中总结出来的,在实际操作中非常有效。

二、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培训模式介绍

(一)系统型培训模式

该模式经博伊代尔对该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十个步骤的循环过程。过程如下:分析培训需求、设计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及评价培训五个阶段。

系统型培训模式促进了企业内部的文化发展,它对培训活动进行有效评价,使培训者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意义。

(二)国家培训奖模式

国家培训奖模式于1987年在英国国家培训奖大会上提出。该模式注重培训过程中政府的介入,其培训模式更具操作性。

国家培训奖模式包括事业需要、培训目标、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成果、组织等六个要素。

(三)校企融合模式

校企融合培训模式是集系统培训模式和国家培训奖模式的优点,通过政府资源投入、企业培训需求汇总和第三方学校专业培训的有机结合, 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员工培训经费的来源问题和专业技能培训的问题。

三、校企融合培训模式在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员工培训中的实施

我校在开展中小制造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过程中,以系统型培训模式、国家培训奖模式为基础,针对杭州中小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了培训的实施方案,总结出了校企融合培训新模式。校企融合是指企业和学校之间就企业员工培训方案不断地交流、相互认同以及趋于统一的过程。这种培训模式是基于政府有财政补贴基础,以企业组织、学校实施为基础,在杭州中小制造企业员工的培训中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1. 校企融合培训模式的实施过程

(1)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是制定培训计划、设计培训方案、实现培训目标的基础。采用校企融合法培训模式,通过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会议调查法、工作表现评价法确定培训需求。

(2)设计培训方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的工种,不同的员工设计不同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中要包括:培训内容要丰富,培训形式要适合企业和员工的特征。培训教学设计要科学严密,考核方式要结合生产实际,要多样化。

(3)培训计划

通过培训需求,结合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程度员工的技能水平、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从根本上改变培训方法,发掘员工的潜力,从而引导企业的发展。

(4)培训实施

培训实施具体由培训学校来完成,学校必须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首先教师是培训的直接实施者,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其次需要建设具有先进性的实训中心,购买一些先进的设施设备,专门提供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提升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和企业需求相适应。

(5)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培训可实践性的评价,也是对员工工作绩效的评价。通过培训评估,及时发现培训工作中的不足,及时整改,提高员工和企业的满意度,确保培训质量,从而为培训的实施起到很好的作用。

2、校企融合培训模式对培训质量的控制

培训质量控制就是对培训项目的执行进行监督,对培训实施阶段进行跟踪,确保其按原计划进行,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3、校企融合培训模式所体现的价值

校企融合培训模式可创建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长效模式,有利于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它与企业自主培训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其模式符合企业的发展,具有双赢的效果,其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1)校企融合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改革和创新能力,能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中高层管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

(2)校企融合模式能留住人才。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激发员工的潜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最终留住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

(3)校企融合模式能抵御市场风险,使企业处于领先地位。通过系统的培训能使员工面对机遇和挑战并且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这种模式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校企融合模式紧贴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高度对以往的培训模式做了一次有益的总结。它通过对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将利益最大化,使各方诉求得到合理满足。

校企融合模式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杭州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这种培训模式显得十分重要。其中也会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在杭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校企融合模式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在职业教育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克莎,王伟光.我国制造业的技术优势行业与技术跨越战略研究.产业经济研究.2004(03)

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 篇7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三十多年来一直重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十多年来广东省出口额一直名列全国前茅。即使在2008年, 广东对外经济克服金融危机蔓延、人民币升值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 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6832.61亿美元, 增长7.8%;其中出口4040.97亿美元, 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地位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那么, 广东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究竟何在?为了探讨此问题, 本文从技术创新的角度, 试图解释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 广东制造企业中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是否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或者说出口企业是否比非出口企业更具有技术创新优势? (2) 进一步而言, 广东制造型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为了在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建立竞争优势?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替代效应?

2 相关理论回顾和理论假设

在国际商务和战略管理研究中, 技术创新能力常常被用来解释企业出口绩效的差异, 虽然研究结论似乎并不一致, 但是多数的研究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对出口绩效存在积极的影响 (Aaby和Slater, 1989;Zou和Stan, 1998) 。然而, 要进一步了解技术能力对出口企业的重要性, 我们有必要回答两个问题:首先, 相对于非出口企业而言, 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否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没有优势, 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无疑将会降低。其次, 相对于国内销售而言, 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国外销售业绩的贡献是否更加显著。如果不是, 那么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重要性也会降低。可以说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出口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 以及为了形成这种优势, 企业所实施的技术开发战略。目前, 学术界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仍较为欠缺, 特别是对国内企业的研究更少。有鉴于此, 本文以专利及其构成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 并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探讨其重要性。

2.1 技术创新能力在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差异

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 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国外市场无论在消费习惯、技术标准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与国内市场均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产品方面就是和国内销售的产品相比, 出口产品在功能、性能指标和外观设计等方面都要求更高;这种差异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则表现为两类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效果不同, 如生产技术和方法、工艺水平和工业设计水平等 (Lefebvre et al, 1998;谢军, 2008) 。Liu和Shu (2003) 认为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技术优势, 并因此影响企业的出口绩效。创新在开发新产品和改善现有产品的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较强的技术能力, 如研发能力使企业能够沿价值链向上开发出更加复杂的产品, 并改善产品的质量, 因此创新对于形成技术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作用。Hasan和Raturi (2003) 指出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产品功能并降低产品成本, 因此这种能力对出口企业而言无疑具有较高的重要性。Clerides和Tybout (1998) 的研究发现并非出口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效率;相反, 和国内销售企业相比, 那些更有效率的企业会自我选择进入出口市场, 所以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强。Aw, Chung和Roberts (2000) 同样认为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提升企业的生产率;只有生产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竞争的出口市场中得以生存;如果与国内市场相比, 由于出口市场中销售的固定费用较高或产品价格更低, 因此只有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才能够在出口市场中有利可图, 那些生产率较差的企业将被迫退出出口市场。有鉴于此, 我们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与非出口企业相比, 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高。

2.2 技术创新能力对出口企业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贡献差异

在现有研究中, 虽然技术创新能力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到广泛探讨, 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技术能力在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替代效应, 即企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目的是为了开发国内市场还是为了在国际市场建立竞争优势。对于大多数国内企业而言, 在特定的阶段由于技术能力的积累和可投入的资源有限, 在面对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时, 必须在开发与利用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上有所侧重。Hasan和Raturi, (2003) 对印度的研究发现, 像印度这样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国内市场庞大并受保护, 因此企业的技术投资往往目标是国内市场。但是当存在开发国外市场的需求时, 这种技术投资也能够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即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Lopez (2003) 通过对智利葡萄酒产业出口的纵向研究发现在像智利这样发展中国家中, 那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为了生产高质量的出口商品而加大技术投入, 以提升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85年以前, 智利的葡萄酒是低质、低价、生产量也较小, 根本无法满足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需求。要想出口以获得更大的市场, 唯一的出路是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随后, 通过大力提升技术能力, 智利葡萄酒的出口开始大幅增长, 到2001年已达到6000万美元, 成为世界上第五大葡萄酒出口国。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与此同时智利国内销售的葡萄酒的质量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依然是低质、低价。换句话说, 这些企业开发与利用技术创新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高质量的出口产品, 而非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同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 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同样存在将产品质量、技术标准和包装最好的产品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 较次的产品在国内销售的现象, 由此造成国内消费者迷信“出口转内销”的现象。虽然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问题, 但由于相关研究并不多见, 所以我们有必要检验并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特别是针对国内企业。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2:与国内市场绩效相比, 技术创新能力对出口市场绩效的贡献更大。

3 研究设计和结果

3.1 样本选择

本文从广东117家上市公司中剔出ST类公司、已发行A股的B股公司以及非制造型公司后, 选择了66家制造型企业, 其中出口企业49家, 非出口企业17家。然后, 对其于2005-2007年间的年报数据进行收集, 共得到171个样本。其中, 出口企业125个样本, 非出口企业46个样本, 见表1。

3.2 变量衡量

因变量。出口绩效 (ES) 的衡量为年报中披露的当年出口额的自然对数。国内市场绩效 (DS) 的衡量为年报中披露的当年国内市场销售额的自然对数。

自变量。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为当年样本企业所积累的、已授权的发明专利 (FM) 、实用新型专利 (SY) 和外观设计专利 (WG) 。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因专利成果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需要一定的时间, 因此这里采用专利授权的累计数据, 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专利作用的滞后性 (胡珊珊和安同良, 2008) 。鉴于我国专利成果与研发经费的投入和研发人员的投入有着显著积极的密切关系 (吴和成, 2008) 和较高的产出弹性 (古利平等, 2006) , 因此, 用专利成果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更能够综合体现技术创新的内涵。另外, 由于不同专利类型代表不同的技术含量、资源投入和创新潜力 (伍文浩, 2008) , 因此不同的专利成果可以分别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和企业开发与利用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我们对各专利类型的累积授权量取自然对数。另一个自变量为企业类型 (TYPE) , 反映企业是出口企业还是非出口企业。我们将出口企业定义为1, 非出口企业定义为0。

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变量是出口绩效研究通常采用的控制变量 (Zou和Stan, 1998) 。本文将企业规模 (SIZE) 界定为当年样本企业的资产总额, 并取自然对数, 以减少数据偏度 (上同) 。

3.3 实证研究和结果

(1) .技术创新能力在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差异。

对此问题的研究, 本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比较专利的三种类型在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差异。由于方差分析对于正态性的要求是稳健的, 因此, 我们首先通过预分析检验方差齐次性, 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 P<0.05, 所以样本所来自的总体没有满足方差齐次性的要求。然后, 根据方差分析表 (表略) , 各专利类型的检验统计值均在P<0.05处显著, 由此可以认为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各类专利量是不同的。最后, 由于方差齐次性要求不满足, 因此需要进一步看在对比分析中“方差不齐”项的结果 (如表3) 。结果表明出口企业 (1) 和非出口企业 (0) 在专利各类型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与非出口企业相比, 出口企业的专利技术优势在实用新型专利方面最明显 (1.962) , 外观设计专利次之 (1.522) , 发明专利最小 (1.292) 。所以, 假设1得到证实。

注:V.C.为Value of Contrast

(2) 技术创新能力对出口企业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贡献差异

本文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模型检验此假设。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表4中列出了因变量 (LnES、LnDS) 、自变量 (LnFM、LnSY、LnWG) 、控制变量 (LnSIZE) 、标准化回归系数、D-W值、调整后的决定系数R2、方差检验F值及其显著性和样本数N。

表4结果显示各回归模型均显著。D-W值≈2, 说明样本没有自相关问题。反映出口绩效的决定系数较小, 值在0.215-0.317之间, 说明影响出口绩效的因素较多;反映国内市场绩效的决定系数整体上相对较大, 值在0.534-0.560之间。从自变量对各因变量的总体模型来看, 出现了自变量的显著性和符号发生变化的现象, 说明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共线性的情况。

注:†、*、**、***分别表示t值在P<0.1、0.05、0.01、0.000处显著。

从表4可以看出, 各类型专利对出口绩效均存在积极的显著影响, 其中外观设计专利影响最大 (0.359) , 其次是实用新型专利 (0.321) , 发明专利最次 (0.158) 。由此说明广东制造型出口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利用主要体现产品的外部形状、包装和构造等方面, 而在发明专利所体现的产品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材料和生产方法等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但仍较为落后。相对出口绩效而言, 各专利类型对国内市场销售的贡献则更弱。除发明专利以外, 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对国内市场销售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以反映出广东制造型出口企业对产品的外部形状、包装和构造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针对的是国外市场。而在国内市场, 这些技术能力要么没有被应用于国内市场竞争, 要么在国内市场没有形成竞争优势。至于究竟是哪一种情况, 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从发明专利对出口绩效 (15.8%) 和国内市场绩效 (17.2%) 的贡献来看, 该专利类型对出口绩效的贡献小于国内市场绩效, 这部分结果没有证实假设2。这一发现同时说明由于技术积累和投入等方面的不足导致样本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难以形成更高层次、更为核心的技术竞争优势, 这种优势更多地体现在国内市场上。所以, 总体上研究结论部分证实了假设2。

4 结论与建议

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 篇8

一、出口退税政策概述

出口产品退 (免) 税, 简称出口退税, 其基本含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己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 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 将其在出口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已经缴纳的国内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 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 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 从而促进该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

二、调整出口退税对广东中小贸易企业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 出口退税新政策已运行多年。对广东而言, 其间地方和基层出现的种种问题, 使得新政策的漏洞和不足毕现, 这大概是政策设计者始料未及的。现在, 东南沿海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 越是外贸出口增长快的地区, 广东出口退税给地方财政尤其是市县一级的财政所带来的压力就越大, 这己经成为近几年两会上诸多东部沿海省份的代表和委员们关心的热点话题。

(一)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广东中小外贸出口的影响

根据海关统计, 2007年1-6月份, 广东累计出口60529万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7.57%, 但对广东而言, 增长幅度正常。从上半年看, 出口退税率下调并未带来预想中的抑制出口的影响。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受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世界经济贸易总体进一步好转的带动;另一方面, 随着出口退税的进度加快, 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从而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更加有利于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经营活动, 为广东出口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过去长期欠退税的情况下, 企业的成本很高。因为资金不足, 企业往往要向银行贷款, 并承担5%的年利息。如今退税率下调4个百分点, 可能会高于银行5%的利息, 但是影响却不像想象中大, 企业尚可承受。而且, 由于退税拖欠时间过长, 有的企业早己不再指望, 出口定价时也没有考虑退税因素, 所以当时有的价格甚至还会高于下调4个百分点之后的价格。因此, 对企业来说, 尽管需承担下调4个百分点的成本, 但是由于清还欠退税到位, 使得企业资本成本大幅下降, 不用再向银行贷款。资金的充足与退税率下调的负面作用相互抵消, 企业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能力, 增加了出口竞争力。其中, 由于新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带来的足额、及时退税, 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对企业的出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体上看, 截止目前, 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并未对广东中小外贸出口的增长之势产生大的不利的影响。

(二)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广东中小外贸出口结构的影响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广东中小外贸出口结构的影响行业整体效益和大多数企业效益将会下滑, 但是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有利于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新政策加快解决历史欠税问题, 并同时增开中央和地方两条新的退税渠道, 从机制上避免了新欠税问题的产生。这有助于规模大、营利能力强的外贸优势企业的发展, 并使其在同业兼并中迅速壮大。不同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幅度的差异, 使得经营不同出口商品的外贸企业具有不同的感受。服装、棉纺织品、玻璃制品和部分机电产品、塑料、橡胶由于出口退税率连年下调幅度大, 以此为主营出口业务的进出口企业所受影响相对较大;钢材及其制品、鞋帽、箱包、羽毛制品、部分化学品、皮革制品等出口商品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以这些商品出口为主营业务的公司经营业绩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出口退税率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退税率的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直接。根据有关机构计算, 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 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若下调4个百分点的话, 将使得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4%, 对出口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从理论上看, 此次调整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 提高产品价格, 无疑会削弱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此产生的部分企业转产或倒闭以及下岗失业等问题, 将在所难免。另一个方面,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也能促使出口型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居主导地位的一些地区调整产业结构, 特别是产品的市场结构, 以提高自身的出口竞争力。

(三)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广东中小外贸出口方式的影响

目前地方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两种。加工贸易又可分为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主要是影响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2008年10月出口退税改革方案出台, 从2009年初开始下调综合出口退税率。因此, 企业在2008年底加快了出口进度, 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均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 同期分别增长2 6.6%和5 0.9%;2 0 0 4年在新出口退税政策下, 一般贸易出口压力加大, 发展态势受到一定的阻碍, 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增幅不大, 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增幅回落了322个百分点, 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增幅很大。2009年退税率进一步下调, 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回落22.6个百分点, 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增幅基本持平, 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增幅迅猛。因此新的出口退税政策实施后, 虽然盐城地方外贸总体上呈上升态势, 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效应, 如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回落, 比重下降。这可能对地方外贸的发展进程产生某些不利影响, 比如贸易顺差的减少, 对国内原材料消费的冲击等。

三、广东应对出口退税的策略研究

(一) 用科学的态度看待此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大多数企业认为有必要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 对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充满信心。80%以上企业认为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能提高我国出口产品 (商品) 的国际竞争力, 认为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机制能促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 将有利于调动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深化改革, 增加出口的积极性, 有利于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出口效益, 鼓励企业多生产高科技产品出口, 减少与生产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出口, 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有关出口欠退税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同时, 企业认为需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一要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 进一步扩大生产企业外贸出口经营权;二要积极推进外贸出口从收购制到代理制的转变。

(二) 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对新出口退税政策的应对策略

新出口退税政策自执行起, 为积极应对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尽最大能力减少负面影响, 针对性地提出了下述对策。

1、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应推动企业深入改革, 加强管理, 降低成本

为了适应新的出口退税机制, 广东企业纷纷表示将继续深化企业改革, 加强内部管理, 通过挖潜降低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是出口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也是企业应对政策变化的长远之策。企业要采用倒逼成本法等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 降低消耗, 减少支出:要完善质量、销售的管理体制考核体系;有条件的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 运用epr即 (供需链) 等现代化管理方法, 提高效率、降低费用。切实推进自动化、信息化管理, 大力推行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 努力降低综合成本, 全面提高管理效率;加大技术改造与创新力度, 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应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这次出口退税政策, 对广东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如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工程机械、船舶、数控机床等, 保留了17%%的退税税率, 体现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工业系统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需加快膨胀发展, 提高其在出口的比重。对国家限制的资源性出口产品, 如滑石等, 有关企业将在产品的深加工上做文章, 努力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 继续利用好国家对出口产品的免、抵税政策, 努力扩大工业品出口。

3、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贸易方式

广东出口退税率下调, 对自营出口影响较大, 对代理出口影响较小;对一般贸易影响较大, 对加工贸易影响较小。中小外贸企业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将适合内销的产品迅速转向国内市场, 适合外销的产品继续加大出口量。同时企业也应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4、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应积极调整市场营销策略

广东对受出口退税率调整影响较大的出口产品, 一方面要采取内外销结合的办法, 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增加内销产品的比重;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到境外办厂, 既避免出口退税率调整和国外贸易壁垒的影响, 又可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 拓宽企业发展的新空间。

5、广东中小外贸企业应应加强出口竞价的核算

广东为增强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不少出口形中小外贸企业企业, 已把出口退税部分计入利润, 然后再对产品进行定价。目前企业最关键的应对策略, 是及时加强对外出口竞价的核算, 充分考虑退税率调整影响, 只有为自己预留一定的利润空间, 企业才能保证不被市场淘汰。同时, 国内出口企业要团结起来, 不要再打价格战。如果仍以低价占领市场份额, 只会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从长期看, 企业应采取立足于“不依赖出口退税创利润”的做法。

四、结论

出口退税新政甫行, 遭遇阵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任何新生也难以逾越阵痛。从目前广东新政实施的情况来看, 广东中小外贸出口依然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总的来说, 本次调整是我国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 所带来的是利大于弊。从短期来看, 广东出口退税下调将给中小外贸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从中长期来看, 广东出口退税下调将逼着中小外贸企业进入新一轮的优胜劣汰过程。中国广大的出口企业应当也能够承担得起这个过程。退税金额由原来中央财政一家承担改为中央、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对超基数的应退税额, 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摊, 对广东地方财政的压力不言而喻。广东各级地方政府应以大局为重, 积极支持退税改革, 同时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减少浪费, 更合理、更科学地使用地方资金。

摘要:出口退税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出口退税改革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强烈关注。广东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这项政策, 适应新的出口退税机制, 促进本区域中小型贸易企业外向型经济稳步、快速、持续发展, 是政府涉外部门和中小型贸易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广东特点具体分析了, 调整出口退税对广东贸易出口数额、结构、方式和地方财政的影响, 最后本文从观念和企业政府措施上, 具体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策略, 如创新观念,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调整市场营销策略等等措施。希望本文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广泛的探讨。

关键词:出口退税,广东,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么娆.新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03) :92-94

[2]、安体富, 杨金亮.应对当前经济形势, 理顺出口退税政策[J].税务与经济, 2010, (01) :65-69

中小制造企业裁员潮 篇9

>裁员万象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便活跃着大量以代工、贴牌为主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劳动力密集,以外向型的出口加工为主,全球金融风暴肆虐,外需疲软,这些地区自然成为被金融危机波及的重灾区。据中国发改委公布的数据,今年以来,中国有六七万小企业倒闭,其中大部分属于出口贸易型企业。

据了解,目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企业裁员大致存在三种方式。一是直接裁员,在很多中小私营企业,由于员工和企业没有合法的劳动契约,企业可以任意决定员工去留;二是变相裁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很多企业订单急剧减少,不得不压缩生产,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逃避劳动法等法规的制约,企业便通过“带薪假期”、“无限期假期”、“减薪劝退”等打擦边球的方式迫使员工离职;三是自然裁员,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关门歇业导致了大批员工失业,这种现象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普遍存在。10月,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的港资合俊集团在东莞的两家工厂倒闭,6000多名工人一夜之间失去工作。10月和11月,上海嘉定县嘉华木业等200多家企业停产,4万多名员工歇业。此外,还有很多无良企业通过“老板蒸发”的方式来关闭企业,导致工人工资被拖欠。据东莞市劳动局披露的数字显示,仅在9、10两个月,东莞欠薪企业关闭逃匿的多达117家,近2万名员工受到影响。

在这次企业倒闭裁员潮中,也有不少企业出现劳资纠纷,甚至演化为暴力冲突。据报道,11月26日,香港开达集团在东莞开设的开达玩具厂,因裁员引发骚乱。80多名工人不满资方未按《劳动合同法》赔偿,聚众500多人,与保安及警察发生冲突。

企业倒闭、裁员,致使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提前返乡。据媒体报道,广州、杭州、南京等劳务输入密集地区的车站,出现农民工返乡潮提前的现象。农业部最近对10个省市(四川、重庆、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甘肃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数据调查得出,农民工提前回流量占农民工总量的6.5%,达到780万人。

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冯春海告诉记者,这些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裁员潮暴露了三个问题:裁员企业缺乏社会责任;裁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善;裁员企业缺乏公关意识,尤其是危机意识。失业人员影响社会稳定,劳资纠纷随时会升级为社会群体性事件,对当地其他企业和政府形成了巨大压力和挑战。

>企业沟通

专家指出,在此次加工制造企业倒闭、裁员风暴中,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公关意识,未能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导致企业发生裁员危机,甚至升级为社会公共危机。因此,企业在内部员工沟通和对外传播上需要采取预防措施。

“在内部员工沟通上,企业应该与工会或职工代表进行谈判,了解员工的处境。”宇修公关顾问机构总裁孙宇对记者说,同时也要明确告诉员工目前企业的困难,以及裁员的人数和方式,双方通过平等协商,求得员工的谅解。

据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商富士康科技集团日前对外承认裁员,并公布详细的裁员计划。富士康将按照先海外后大陆,先管理层后一线员工的顺序,“分流”10%的管理层和5%的员工。据介绍,对于该计划,公司先向一线工人征求过意见,再由经费审查委员、女工委员、调解委员及职工代表等百余人参加的职工大会对方案进行审议,并分步骤向所属的市、街道两级劳动部门和市总工会报备。对于离职员工,富士康表示将做好相关补偿工作,并建立返聘机制。

富士康虽然有详细的裁员方案, 但其执行却打了折扣, 有员工反映, 在具体操作时企业还是有少付补偿的倾向。冯春海认为, 要想避免危机, 企业必须从战略角度对裁员过程实行公关管理, 包括裁员之前、裁员之中和裁员之后三个阶段。裁员之前, 企业需要告诉员工企业为什么要裁员, 让员工有心理准备和缓冲时段;裁员之中, 公正、公平、公开。企业不仅要给予员工足够的经济补偿, 对其进行心理培训和再就业指导, 而且要尽力做到人性化;裁员之后, 对于受到心理影响的在职员工, 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心理按摩”, 向其描述裁员后企业的生机和前景, 调动其信心和积极性, 修复和强化员工对企业的信任。

他说, 即使没有金融海啸的冲击, 中小企业也会遭遇危机, 只不过金融危机加速了这种进程, 这是一次重新洗牌和变革的过程。中小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从危机中发现机遇, 对企业进行升级变革, 发展自主品牌, 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危机面前, 利益相关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谭昆智说, 企业应该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 包括企业内部员工及管理层、外部产供销链条上的供货商和批发商、政府以及新闻媒体。企业必须告知员工真相, 以及企业人性化措施;明确管理层的责任;对于供货商和批发商要凸显企业的良性运作, 保证企业产供销正常运转;与政府沟通上, 要把握政府大政方针;与媒体沟通上, 要坚持“3T”原则 (Tell You Own Tale;Tell It All;Tell It Fast) , 以“我”为主提供信息, 信息发布应全面、真实、及时。

>政府出招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破产倒闭的企业中,大量工人的工资拖欠,劳资纠纷仲裁案件激增。以东莞为例,目前倒闭的很多企业都是港资、台资企业,很多老板采取了携款逃跑的关闭方式,导致工人索取工资、供应商追货款、银行追贷款的混乱状况,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潮势必会对劳务输出地带来影响,能否妥善安置这部分人,关系到当地的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重点做好沟通和传播工作。

“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沟通和监测,防止非法裁员和大面积裁员现象的出现,要跟踪企业对裁减员工的补偿问题,防止‘老板蒸发’等恶性现象。”谭昆智对记者说。据了解,安徽省紧急出台的政策中甚至要求,企业在未向劳动部门报告前,不得擅自裁员,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扬州市重点监控玩具制造企业,实行月度走访制,企业裁员10%以上必须上报。广东省委常委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困难企业的监控,组织排查,对可能倒闭、欠薪的企业要心中有数,既要尽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又要防止无良老板欠薪逃匿。

“中小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薄弱,为从根本上减少裁员,当地政府必须大力扶持。”冯春海告诉记者,对于社会群体性事件,政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公开透明,与公众进行互动沟通,妥善解决;同时未雨绸缪,进行危机事前管理,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为避免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企业和农民工的沟通方面,政府也有必要开辟一些渠道。广州注意力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清声建议,政府重点是建立劳资双方沟通平台,一方面为企业和农民工做一些法律法规的辅导认知工作,规范双方的行为;另一方面, 可以考虑设定一些公共沟通的平台, 如定期举行农民工代表与企业经营方代表的沟通会, 在市府内设立公共事务专线等。

对于失业返乡的农民工, 劳务输出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保障就业的措施。据了解, 扬州市对于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再就业技能培训, 向“零就业家庭”提供特殊援助。对于个人创业, 实施税收优惠、贷款担保等一条龙服务。云南省也积极免费为返乡农民工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 积极引导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 篇10

中小型制造企业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同时, 自身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其表现在技术落后、管理紊乱、资金不足等方面, 致使其生产过程中质量问题较为严重, 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返工。中小型制造企业返工现象普遍存在。所谓返工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生产工段, 对一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的全部或部分进行重新加工, 一次或多次重复以往的加工工艺, 使产品达到可接受的质量标准。质量问题导致车间生产的返工及重复生产, 严重浪费企业的资源, 因此研究中小型制造企业返工问题对中小型制造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实现企业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生产返工分类及其影响分析

企业可以按产生生产返工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 也可以按照不同工序上的返工进行一个分类。本文以广东佛山一家中小制造企业A为例, 论述生产返工的分类及其影响。这是一家从事文具生产20多年的中小民营制造企业, 主要生产各种笔记本、盒类产品、风琴袋, 产品主要通过出口销往美国、英国、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文运用工时利用情况来反映返工问题的严重程度。据初步估算, 车间由返工造成的额外工时占总工时的比率达到了5%左右, 可见由于返工问题而增加的生产成本不小。以下就是企业四月份的返工数据统计得到一张表格, 其中第一列是工序及车间, 而车间基本上就是按照表格第一列中 (除去车间) 从上到下的工序顺序来进行产品生产的。

把各工序及车间四月的返工工时占其工序和车间总工时的比率列成折线图, 并统计五六月份数据列折线图, 可得到图1。从实际数据中了解到:一车间四月份的返工总工时占生产总工时的的百分比达到了6.6%, 五月份是5.6%, 六月份达到了8.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前两段工序备料和啤料生产返工不是很严重, 返工出现最多的就是在接下来的折页锁线和排序这两段工序;排序虽然总工时不会很大, 但是其返工的工时占排序的总工时比率较大;压部—三切的生产返工也较多。二车间返工现象也比较严重, 尤其是盒类工段的返工, 其返工工时占其工段总工时的百分比接近10%;风琴袋这段工序的返工也较为严重。

返工使得生产过程中出现半成品在车间堆积积压和产生工序瓶颈, 造成工时、原材料、机器设备产能的浪费, 导致生产计划的变动, 进而扰乱车间正常的生产活动, 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的成本和产品生产的计划。

三、中小制造企业返工问题原因分析

1、管理人员不重视。

返工现象在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非常常见, 甚至在有些企业还特别严重, 但是却没有引起这些企业管理层对返工问题的重视。因为企业管理层对生产返工现象见多不怪, 许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返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使得管理层忽视了返工的严重程度和解决生产返工问题的重要性。从A企业的统计数据及其背后原因分析发现:仅仅损失的工时就占到企业工时总和5%左右;原材料规格与质量不稳定;与客户沟通不够, 客户改单导致返工的发生。

2、管理制度不完善, 执行力度不够。

造成企业生产返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所以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中小制造企业的管理制度往往只是停留在经验管理的阶段, 不够完善, 而产品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标准不够明确, 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检测方法, 使得质监人员在很多时候很难界定产品是否合格和能否投入到下道工序继续生产。发现质量问题后, 往往不能责任到人, 即使某些质量问题能够责任到人, 也没有进行相应的严厉惩罚, 表现为执行力度不够。

3、生产工艺落后且不规范。

许多中小型制造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猛发展, 但很多到现在还没有进行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 生产设备比较陈旧, 技术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和全球竞争的加剧, 尤其是面对目前的国内外的经济环境, 如人民币升值、物价上涨、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使得这些中小制造企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 没有资金进行设备的更新, 更多的是购买西方国家企业淘汰的廉价的机器设备。这样, 由于机器设备陈旧而导致产品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技术故障, 产品质量问题经常出现;另外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不规范, 使得产品达不到客户的质量要求, 返工就经常发生。A企业的一些重大的机器设备都比较陈旧, 有些甚至还是60年代的, 而新购买的机器设备也多是从国外购买的廉价二手设备, 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和不规范而造成生产过程中包括原材料、能源和工时的严重浪费。

4、员工操作不熟练, 责任不到位。

由于中小制造企业的人员流失比较严重, 使企业新员工的数量保持在一个高的水平。新员工相比老员工技术不够熟练, 其生产的产品不合格率也就较高;企业生产岗位权责不明确, 出现质量问题不能责任到人, 员工没有压力去提高质量减少返工, 这样车间生产返工现象也就较为严重。如A企业压部机工序的操作需要员工工作细致认真而又熟练, 如果操作不好就会把快要完成的部肉压斜压坏。车间压部生产过程中由于新人较多, 对工序操作不够熟练, 造成部肉压皱压斜现象经常发生。

四、解决中小型制造企业生产返工问题的对策

1、提高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的重视度。

质量问题引起车间生产的返工, 返工会造成企业生成成本的增加, 而生产成本增加将会削弱中小制造企业产品竞争力。若能很好地关注质量问题并控制好生产质量, 减少由于返工造成的企业资源的浪费, 降低成本, 就会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的利润。因此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应该对返工问题高度重视, 并找出返工发生的原因, 积极寻找对策解决好返工问题, 减少由于返工造成的损失。如A企业返工现象比较严重, 若能把握好生产过程的质量关, 减少返工现象的发生, 其利润直接因为工时减少就会提高不少, 还不包括原料的节省、产能的增加所带来的利润增加。

2、加强生产工艺的设计与管理。

企业的生产工艺设计是企业生产的依据, 产品的制造要依据工艺设计的流程来进行, 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生产的可制造性、质量及成本。英国宇航局的研究报告称, 制造成本的85%由设计方案早期阶段的选择决定;麦肯锡公司对汽车车身面板的研究发现, 相互竞争的面板之间制造成本差异的75%是由设计选择造成的。因此, 中小型制造企业应该加强生产工艺的设计与管理, 在工艺设计要符合车间实际制造和产品质量要求的同时, 尽量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如A企业经常会出现工艺设计与车间实际生产的矛盾, 有少部分产品的工艺设计拿到车间不能生产, 而车间有些产品不按照工艺设计要求的流程也可以进行生产。企业应加强生产工艺的管理, 激励工艺技术部不断优化工艺设计, 在产品工艺设计阶段优化选择合理的制造工艺技术、原材料零件及装配方法,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3、完善并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

有些企业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而有些企业虽然有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但是制度执行力不够, 使得质量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实际上, 一个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不仅仅是作用于产品质量本身, 它对于企业业务流程的高效运转也有着非常本质的影响。要在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的同时, 严格执行现有的企业质量管理制度, 使得企业对质量管理有据可依并按规章制度进行评估和考核。比如在企业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时, 应把质量这一指标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去, 这样单从质量这一指标来看, 企业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都知道自己有提高质量的目标并努力减少返工, 因为质量问题而返工的现象就会减少。

4、加强生产统计, 重点整治关键环节。

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工序都会出现质量问题, 但是有些工序质量问题比较严重, 而有些则不那么严重。要解决整个企业的质量问题、减少返工现象的发生, 应该首先加强生产统计, 了解车间生产的实际客观数据, 从企业质量问题比较严重的工序抓起, 进行重点整治, 同时对其他工序的质量进行应有的控制。对于A企业来说, 应该加大对折页锁线、排序及盒类的操作技术指导, 强化操作规范, 严格质量监督, 加强现场质量管理, 把握好这几段工序的质量关, 当然其他几个工段的质量问题也不应该忽视。返工现象的发生源于质量问题, 而质量问题可以因任何一段工序的操作不规范或机器设备的原因而发生, 企业应该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尤其要注重靠前工序的质量管理, 实行上段工序对下段工序负责的制度。

5、加强一线员工技术和责任心培训。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 新员工相对于老员工工作效率要低, 而且会因为操作不熟练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问题较多, 返工现象发生得更为频繁。所以, 企业应该加强对一线员工技术的培训, 提高其工作技能, 同时强调企业员工工作的责任心, 注重对一线员工责任心的培训, 提高员工工作的职责感。对一线员工进行必要的岗前技术和责任心培训, 可以使员工上岗工作更有效率, 同时会自觉遵守产品生产的操作规范, 提高其生产产品的合格率, 减少返工现象的发生。

摘要:返工现象在中小型制造企业中非常普遍且较为严重, 其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不容小觑。返工问题的研究, 对中小制造企业重视质量、降低成本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中小制造企业返工问题进行了概述, 分析了中小制造企业返工的原因及其对企业生产的巨大影响, 并提出了解决返工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型制造企业,返工,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颛孙燕、刘伟强等:国内制药企业返工和尾料回收情况的调研及探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7 (7) .

[2]王肇英:并行设计减少返工[J].经营管理者, 2007 (5) .

浅议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制造业 成本控制 投资 企业创新

1、中小制造业企业现状分析

1.1、中小制造业企业经营者文化素质低,缺乏先进的系统化的的管理思想体系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事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创业者普遍缺少激情和梦想。大多数企业主年龄偏高,基本没有什么接受系统化的教育,对新事物、新思想反应迟钝,不能很好的把握机遇。并且,很多企业主从事制造业主要是为生活所逼迫,他们只是想通过制造环节来积累一定的资本金以便将来进入其他行业,没有将企业做强做大的长远打算。同时,更多的企业主有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观愿望,就更加大了企业营运的风险。

1.2、中小制造业企业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生产效率低下,管理上权责不明,致使各项成本失控

大多数的中小制造业企业经营者缺少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内部员工的管理不到位,管理者与生产者矛盾突出,不能形成合力。根据调查显示家长式管理在

中小制造业企业管理中现象普遍,领导一言堂,企业日常管理随意性很大,规范性不足。同时由于企业经营者对内部管理原始、混乱和对员工激励、制约体制的不完善也加大了企业的用共成本、生产成本和管理里成本。

2、解决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着手点

2.1、加强中小制造业企业管理,从系统化的管理中节约成本

首先要求中小制造业企业内部不断完善各种制度,使日常生产活动按流程办事,做到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制定激励机制体系,将员工劳动成果与原材料消耗、生产率的提高、设备的使用等指标相结合,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中小制造业企业要求把有限的资金利用好,继续加强新的生产技术的研发,利用新技术手改变低水平的发展模式,向单位成本要效益。

2.2、建设制造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立多种平台加强研发工作 加强制造业自主创新,就是要具备自主开发能力,建立起完整的产、学、研综合体系。

2.3、整合产业链,重新定位中小制造业企业在分工体系中的定位的角色 在整个行业产品的产业链条中,加工制造过程产生的价值额最少,比例最低,然而生产的结果确是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剥削劳动,处于产业链条的最低端。这就要求有条件的中小制造业企业改变单一的加工制造局面,迅速向产品的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领域渗透,掌控整个业务流程,在流程化的管理体系中降低综合成本以取得市场定价权和竞争力。不仅如此,由于产业链条中的这六大环节都是知识、技术密集的领域,大力发展产业链条竞争可以迅速的提升企业的形象。

2.4、中小制造业企业集约化生产管理,加强成控制,精益生产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企业认真开展成本预测和评估工作,确定一定时期内成本水平和目标,并形成最终的成本决策方案,各项成本必须严格按照方案中的内容展开;同时企业加强日常的成本监督工作,严格控制原材料的投入和产出,努力降低运营成本、管理成本及其他不合理开支,提倡节约型生产,利用激励措施鼓励各部门降低成本;

最后企业安排好绩效考核工作,将成本引入考核体系,客观评价各部门的成本,使企业不断的改善成本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企业逐步降低生产流程中的各项成本,努力消除不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环节,杜绝浪费现象,形成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成本控制目标要求,使企业竞争力不断加强。

2.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宽中小制造业企业融资渠道

融资困难是中小制造业企业面对的重大困难之一,这主要靠国家政策法规的逐渐支持、引导。 首先解决资本供应不足的问题,在当前经济不景气时期,各大银行机构,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有实力大企业集团、国家支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大中型国有企业中去,形成中小制造业企业告贷无门的局面。为此国家应成立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投资和持续发展;

其次我国要形成专门服务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机构,使对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支持落实到实际中去,专项的金融机构做到阳光信贷,拒绝暗箱操作;

最后国家利用政策、税收导向作用加强对中小制造业企业的鼓励,减免中小制造业企业一定的税费,对于最受社会道德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退税、减税,缓解中小制造业企业资金紧缺压力。

2.6、走出国门制造

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业的制造水平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得到迅速的提高,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稳居首位。部分行业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涌现出一大批研发能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比较高的企业,并且已经具备了在某些领域对外投资的能力和条件,有大批企业开始走出去。

2.7、在产业转移中提高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融合,并出现了白热化的趋势。在这种新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更为有利的生产经营地点,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无论是国家之间还是国内地区之间,都出现了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趋势。从微观层面看,产业转移无疑将有利于提高竞争力。

3、结论

中小制造业企业要持续,健康的生存发展下去需要企业、社会和国家共同解决发展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中的种种瓶颈和制约因素,共同为中小制造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构建广东中小企业创业导向模式 篇12

1.创业

创业研究始于18世纪中期经济学家Cantillon把Entrepreneur (创业者/企业家) 一词引入到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 创业行为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并成为独立的研究分支。目前, 创业型企业已逐渐成为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社会各界对有关企业创业活动的研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其中创业导向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O) 也日趋成为研究的焦点。

2.创业导向

(1) 创业导向的内涵

创业导向实际上是从企业层面战略决策的过程入手, 通过描述公司在制定战略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特征来定义公司的创业行为。它刻画了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的一种特殊风格:勇于创新、开拓, 决策大胆, 试图抓住一切扩张、盈利的机会。这些特征对于实现组织的目标, 实现企业的愿景, 并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研究者关于创业导向对企业的作用达成了共识, 但针对创业企业的特征, 不同学者的观点存在争议。其中受到较多认可的是Miller (1983) 的观点:真正符合创业导向的企业应具备创新性、冒险性和前摄性三个特征。

(2) 创业导向的维度

创业导向的维度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 至今尚无定论。根据Miller (1983) 对创业导向的定义, 研究者提取出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三个维度来测量创业导向。Covin和Slevin (1989) 采用的维度和量表得到了后续学者最广泛的认可和沿用。此外, 还有学者在Miller观点的基础上, 进行了创业导向维度内涵的完善和发展, 并新增了两个维度 (自治性和积极竞争) , 形成了创业导向的五维模型。

二、广东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技术创新能力弱

从整体来看, 目前多数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能力弱, 企业普遍存在重引进、轻消化, 重模仿、轻创新,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新技术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不足。广东大部分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 生产能力大, 但产业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里。广东的信息产业、服装产业、玩具产业、家具产业在国内国际上都是最大的生产基地, 但是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术、知识产权, 利润仅占3%-5%。

2.集群化程度低

经济全球化往往与跨国公司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跨国直接投资还是在国际贸易领域, 规模化公司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种大环境下, 广东私营企业的户数和注册资本额虽然全国领先, 但产值超亿元的私营大型企业集团的比例却不高。广东中小企业规模小, 实力弱, 严重影响其竞争力, 广东的中小企业应向集群化发展。

3.品牌含金量低

广东既是经济强省, 也是品牌大省, 自2003年推行品牌战略以来, 各类名标、名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然而, 从拥有品牌产品的企业看, 主要还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 而占全省企业总数绝大部分的民营中小企业所占名标、名牌数量并不多, 大多企业仍采用贴牌生产方式, 没有自有品牌。特别是在省标志性名牌中, 中小企业竟没有一家上榜。

三、构建广东中小企业创业导向模式

1.市场导向

创业导向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外部环境, 主要包括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等。广东省出口商品正在转型,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 受到来自高端的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压制, 同时受到劳动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的挤兑, 处于一种“夹缝生存”的状态。这种态势使得外贸极端依赖于外部市场的需求, 需求弹性大, 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导致出口成本上升, 需求就锐减, 出口就发生困难。此外, 近年来, 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这些“合法”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盛行, 使广东省很多行业受到打击。因此, 广东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重新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 并以此为前提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其远景业务必须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成长空间, 使企业能够随着业务的拓展而发展。

2.创新导向

技术创新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任何企业如果

不主动积极地去进行技术创新就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这对于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突出。

面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客观规律和国内深化改革抑制通货膨账的客观背景, 要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应该不失时机地提出和强调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使企业发展迅速转移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这就是中小企业走出境求得新的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3.制度导向

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机制和组织制度和人力资源素质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特别是许多个私企业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混乱。在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 由于改革不规范、不彻底, 许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运作, 改革走形式。许多改制企业改制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 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没有实质性变化。因此要想改变现状, 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小企业必须要改变现有的落后的管理体制, 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摘要:目前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问题是理论界和企业实际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中小企业要想摆脱目前发展的困境, 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创业模式与发展战略。本文从分析创业导向的内涵与维度入手, 探讨了广东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能够提升广东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创业导向模式。

关键词:广东中小企业,创业模式,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石巧君, 周发明.中小企业的创业导向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 2009, (10) :93-96.

[2]王重鸣, 夏霖, 阳浙江.基于战略视角的创业导向研究[J].技术经济, 2006, (8) :1-7.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统办公服务下一篇:地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