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态旅游管理

2024-09-30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精选9篇)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 篇1

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部分, 是一种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战略, 鼓励社区居民亲自参与, 利用社区自然资源发展社区, 充分体现旅游业的科学发展观。社区生态旅游是以社区为主体开发的生态旅游方式, 旅游主要收益留在社区, 部分支持生态保护。

一、理论依据

社区是指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群体,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生态旅游是指未被破坏自然区域的一种旅游方式。社区生态旅游就是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 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旅游发展模式的旅游, 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生态旅游的发展以社区为中心形成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途径。

社区生态旅游是一种注入文化的旅游形式, 以充分展示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自然环境和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为目的, 并且保障当地居民的参与利益, 主导当地社区的生态旅游开发。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牵涉到多门学科, 其理论依据涉及社会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下面将主要从这几门学科的角度展开讨论。

(一) 社会人类学

社区本来就是社会学的范畴, 社区又是由群聚的人组成的, 因而, 社会人类学是社区生态旅游重要的理论依据。社区主要的重点是在一个区域的人, 基于他们临近的地缘关系, 加强彼此间的关联性、共同感。

参与本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 社区参与指社区居民参加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 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发展成果的分享。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评判依据, 也是生态旅游概念中的核心, 社区参与有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和社区的经济进步。

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是指旅游目的地社区及其居民以其自有的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到生态旅游的决策、管理与执行体系, 对生态旅游活动进行广泛参与, 以此获得利益的分配, 同时促进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的全面发展。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既具有一般社区参与的特点, 又遵循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 秉承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关注, 以社区参与使生态旅游活动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 经济学

外部性理论是经济学概念, 是指“对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工商业企业行为”。对于旅游产品而言, 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某些特征, 其产品的供给情况及所达到的市场均衡有别于普通物品。

图1中D表示需求曲线。在假定不存在消费的社会溢出的前提下, MPB=MSB, 需求曲线D既是MPB曲线, 也是MSB曲线。供给曲线S反映旅游区产品的边际私人成本, 我们把它称为MPC。该曲线表明旅游区企业用于提供旅游产品的成本, 这些成本是边际社会成本的一部分。旅游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 在图中表现为MSC曲线, 位于MPC曲线左上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旅游产品的最优提供量应该是Q*, 价格为P*。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达到对外部不经济性的消除, 这正是生态旅游关键内容所在。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 在旅游活动的固有属性下, 旅游业要消除外部性必须采取企业合并的形式, 具体应用在生态旅游中表现为社区参与, 这也正是社区生态旅游的核心所在。

(三) 管理学

在西方管理学中, 组织管理有两种基本组织机构模式, 一种是垂直型组织模式, 另一种是扁平化组织模式。具体在旅游管理中, 张朝枝、保继刚等人对国内外遗产管理模式的研究发现, 关于旅游遗产资源的管理模式, 总体上有两个观点: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设立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全国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即“垂直管理体制”;建立多位一体的地方政府来管理遗产资源, 即“属地管理体制”。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 旅游景区与外部社区处于经常性的交易之中, 且交易规模、速度变化较大。采用垂直型管理模式, 上层管理者对下层的信息反馈往往强烈滞后于环境的变化, 且在对信息的理解与解释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过滤。在属地管理体制中, 行政部门集经营与管理于一身, 其管理模式并未体现扁平化的水平沟通原则, 管理决策以行政方式运作, 属“变态的垂直型模式”。

二、管理模式

模式是指事物的程式化, 是对同类事物有共同效应的一种抽象。社区生态旅游由于具有旅游资源、发展要素、参与主体等相似的共同特征, 管理模式中将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共同问题、共同措施、共同途径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即可抽象出具有一般性的程式化的事物, 也即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根据主导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体不同, 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大类:社区自主管理模式、政府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 下面分别对各类管理模式进行详细讨论。

(一) 社区自主管理

社区自主管理模式就是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 社区居民主导着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发展、管理、经营、保护等管理职能。社区自主管理模式要求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主导者是社区居民, 他们远比外来利益者更倾向于可持续发展, 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

在社区自主管理模式中, 需要充分体现社区居民自主管理的特点, 而产业链的本土化、经营者的共生化、决策权的民主化在管理活动中是自主管理的具体体现, 这些将是社区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的关键点。如图2所示, 产业链的本地化可以使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链条利益最大程度地留给当地居民;经营者的共生化有助于旅游产业链的完善, 可以提供多层次的旅游产品和多样化的旅游服务;决策权民主化是在社区生态旅游中对重大事项进行集体决策, 以实现统一管理、民主决策, 保障旅游发展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每个社区居民手中, 从而调动全体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

(二) 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模式就是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中, 政府主导着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发展、管理、保护等经营管理职能。从管理机构内部管理体制上看, 政府管理模式实际是管理机构内部实行的政企合一和政企分离两种管理体制。

在政企合一体制下, 管理机构的下属基层单位, 党、政、财、文等一把抓, 既管资源、生态保护, 又管环境卫生、安全秩序, 还管经营, 对管理机构履行定额承包, 按投资比例, 上缴承包金。政企合一的结果是,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 重视经营, 放松管理, 互相排斥, 闹独立王国, 给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带来威胁;权力财力分散, 管理机构穷, 基层单位富, 无法从事规划项目或全局性的、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项目的开发建设, 无益于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政企分离体制下, 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营利性经营管理行为分开。资源、生态保护等管理更多的是政府行为, 其部门属事业单位, 不参与经营, 由管理机构下达任务, 定期考核, 人员工资及专项工程, 均由管理机构拨给;营利性经营属企业单位, 不参与行政管理, 自负盈亏, 上缴相关资源有偿使用费。经营、管理两条线, 各负其责。

(三) 委托管理

委托管理模式是当地政府将社区生态旅游区整体或某项权益租赁、承包、买断给相应企业, 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或其他形式回报的活动。委托管理模式实行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相分离, 开发权与保护权相统一, 由受委托企业作为开发、经营和资源保护的主体。

委托管理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明确社区生态旅游区国家所有的前提下, 将其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有效分离。从管理机制来看, 如图3所示, 一般生态旅游区所在地人民政府设立专门的景区管理机构, 如景区管理委员会或景区管理局等, 作为政府派出管理机构, 行使政府对景区的行政管理职能, 负责景区规划编制和实施, 按照规划审批建设项目, 对景区经营和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监督, 协调利益关系, 对景区进行直接管理和间接调控。

委托管理模式强调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 政府和企业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能, 相互制约。由政府授权一家企业垄断性整体开发, 政府统一规划、企业长期经营, 是相关利益者各自利益的必要保障。三权分立、但又相互平衡制约是模式有效运行的制度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的所有者、经营者与管理者通过法律协议对各自的责权利进行合理、清晰的界定, 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在共同发展中谋求社区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三、结论

经营管理模式设计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最为关键与复杂的环节。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普遍存在的各主体的利益化, 大大加重了景区利益主体之间矛盾的复杂性。合理的制度安排必须协调好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 协调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核心就是要设计一个促进景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

如何既实现社区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 同时又达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是社区生态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政府的必要干预为前提, 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 实现多元化投资, 进行市场化经营, 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

社区居民的利益保证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基石。社区居民既是社区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利益主体, 其生活与生产积淀下的人文特质又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旅游标识物, 所以社区居民利益的保证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

政府的宏观管理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管理、统筹安排, 充分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社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 涉及公共产品供给, 相关规范、标准的制订和健全仍需政府进行投资和管理。

摘要:近年来, 理论界和实业界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索, 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被广泛认可的管理模式。现有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社区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妨碍其人文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变革现有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上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分析, 以达到构建社区生态旅游, 提出改进对策的模式, 丰富旅游理论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旅游管理

参考文献

[1]Travel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The Historic/Cultural Traveler[C].2003 Edition.

[2]Cohen, E.Traditions on the Qualitative Sociol ogy of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8.

[3]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政府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 2004 (4) .

[4]杨瑞芹.公共旅游资源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构建[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4) .

[5]钟泓.基于社区的旅游管理模式实证研究一以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为例[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8) .

[6]韩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研究—以甲居藏寨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 .

[7]刘世熊.浅析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D].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5) .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 篇2

延安旅游圈的构建及社区化管理初探

延安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大多规模小且较为分散.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业发展潮流.鉴于此,延安有必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构建一个以延安市区为核心,具备多元结构的共轭型复合旅游图.在管理上可采用以人文关怀和开放性为特征的.社区化管理模式,以此推动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作 者:宋学成 王江华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刊 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6(1)分类号:F127关键词:延安 旅游圈 社区化管理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研究 篇3

目前,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管理的研究比较匮乏,对生态旅游到底能够给社区带来什么利益、怎样才能实现理想的生态旅游发展、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内容究竟是什么、社区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措施有哪些、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规范怎样制定等等问题的处理一直都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希望本文对生态管理的论述能为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影响因素

(一)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

由于旅游业影响范围比较大,因此对旅游实施管理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从总体上看,这些影响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主要是指开展社区生态旅游活动的当地相关获益人,这些获利群体的积极参与能够最大限度的对社区生态旅游的进行和发展发挥巨大效用。因此,在对社区生态旅游进行管理是要将这些内部因素全部作为主要的调控对象。可以将内因具体分为三个主要组成成分,分别是旅游公司、政府单位以及当地群众,这三个组成成分之间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相同领域内互相合作又互相制约,它们共同作用、共同促进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的外部影响因素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外因主要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旅行者、外在环境积极非政府组织。尽管社区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社区居民收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实施管理规范时就可以忽略掉旅游者的需要,相反的,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作为主体对象,他们的需求都对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非政府组织在社区活动中馋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它的社会地位正在稳步的提升过程中,并且在群众和政府之间建立起了一架互通有无的交流桥梁。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扩展中,非政府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调节、交流、咨询等作用,非政府组织通过使用合适的方法,再结合自身影响力,对社区旅游活动进行一定的干预,达到维护当地群众利益和保持当地文化特色的目的。而外部环境则可以确保社区生态旅游能够顺利的进行,在规范、经济、措施、安全等方面对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起到全面的支撑作用。

二、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出现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的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

社区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模式的区别就在于它将当地居民在旅游中的地位重新进行设定,并以社区的形式对旅游活动进行了合理的定位,使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在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得到了完美呈现。但是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最根本问题是旅游的发展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仍然在被运用,没有确立居民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认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居民进行旅游活动时具有单调性和被动性,同时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参与意识不强,决策权力不足。因此,在强化社区旅游管理时,应该有效指导,从精神方面、规范方面和行为方面对社区居民进行指导和教育,不断加强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

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一直是阻碍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首要待解决问题。这种管理水平低下包含很多因素,对妨碍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两点:第一,以降低价格作为竞争手段促使服务质量急速下降,这一点也是国内旅游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受到群众消费观念以及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旅游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恶性竞争情况,不但导致难以确保旅游企业获利,而且导游的服务质量和客户需求也都难以保证,这种现象也同样出现在社区生态旅运营过程中,是这种现代型旅游管理模式陷入极大的困境中来,第二,旅游其一二产品创新能力弱。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旅游项目内容过于单调。社区生态旅游最吸人眼球的地方就是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强,但是受到旅游企业制定的行程表的影响,新型的社区生态旅游有变回到传统的观光旅游,原本的价值意义得不到体现,严重阻碍了社区生态旅游的长期发展。

三、加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利益分配机制

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直接关系到利益获得者的创造能力和主管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社区生态旅游的今后发展。在完善和和改进利益分配机制时,要特别强调现代化的手段和理念,使利益分配机制能够达到大部分人的需求目标,同时,要具有生态补偿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素:第一,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社区生态管理模式,将通过旅游获取的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当地居民。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运用有效的法律手段维护公民的利益,引导居民自主开发旅游项目,并为当地居民提供资金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第三,在旅游业的纪念产品中要突显地方文化特色,例如,在纪念品的生产过程中主要以当地特色材料为主进行加工,在饮食,住宿等方面加强地方特色建设。

(二)强化居民教育,提高旅游参与度和管理意识

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居民的参与情况直接关系到社区生态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上可以采取下面几种办法:首先建立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保障机制,使居民对旅游的发展和定位有表决权和知情权。其次,建立方便快捷的沟通机制,是居民和游客之间可以实现互通有无。最后要建立完备的旅游问题处理机制,使居民能够从客观角度提出与旅游发展中的问题相关的处理办法和解决方案,并把这些想法和方案反馈到相关部门。

(三)净化旅游市场,为社区生态旅游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

社区申报生态星材料 篇4

精心打造生态社区

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我们大西街道天光社区位于大西地区中部,占地面积0.15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居民楼24栋、131个单元,居民3044户、8627人,驻社区单位165个。今年以来,我们为贯彻沈河区和谐社区建设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本社区的实际,以为民做好事、办实事为宗旨,以居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开展创建生态星活动,从而推动创建平安社区工作健康深入开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章立制,强化社区生态环境联动建设 创建生态型社区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刚性的制度保证。我们天光社区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以提高百姓生活品位,打造良好生活环境为主旋律,在各项工作基础设施、组织机构和服务功能均完善的同时,社区党委着力将环境管理摆上工作议事日程,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适应社区生态条件的发展模式,精心打造生态型社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优美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格局。

1、建章立制。一是社区建立了生态星创建工作领导小 组,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领导。同时强化生态联动建设。抽调骨干力量,具体负责生态创建工作的实施。二是按照上级生态星考核标准,建立制度,落实措施,具体分工实施,领导小组成员划分了责任、任务,明确了工作目标,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出“创建生态型社区”活动实施方案,制定了生态建设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了材料档案和图片档案,并设专人管理。三是明确领导责任,形成了社区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主任具体抓、社区干事合力抓的良好局面。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党委坚持做到每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做到定期汇报、定期研究、定期部署,层层落实,保证了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2、完善网络。一是积极做好辖区内垃圾处理网建设。街道、物业、社区三位一体,积极配合,做到居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二是与物业建立经常沟通机制,1.加强保洁员队伍的管理,定期对保洁员进行培训,使专业的环卫保洁员队伍,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创造洁净、舒适的生活环境。2.建立院长、楼长、单元组长为主体的居民自治队伍。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从而形成人人参与、层层负责的环保氛围。3.加强居民的素质教育,引导居民养成良好文明的卫生习惯,随时保持家庭环境整洁,无杂物堆放,倡导绿色楼道。4.社区工作者包片管理到位,随时发现垃圾随时处理,消除死角。

5、围绕环境保护成立共产党员服务队和环保志愿者监督队,建立健全了一个“内外结合、上下联动、覆盖全民”的社区生态环境监督网络。

二、贴近居民,不断拓展绿色生态全民意识

我们本着创建绿色生态型美好家园,造福子孙万代为抓手,社区党委把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力量来抓,落实为百姓办实事的民生工程,经常性的大力宣传引导,强化生态全民意识。以积极开展好生态建设主题,召开环境整治动员会、利用黑板报、发放环保宣传小册子、生态建设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通过“绿色家庭创建”、“荣辱点评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和引导群众,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自觉参与中真正意识到生态建设的迫切性,营造了“家家齐行动,人人都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我们还经常利用科普大学宣讲环保知识,每季度开展1次环保知识教育讲座,同时成立了社区环境义务监督队,环保志愿者队伍和树木养护队。把绿色与环保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居民自觉投身创建“绿色、生态、环保、整洁社区”的行动中来。使社区居民普遍曾强了环保意识和公德意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现在社区内无“天女散花”、无卫生死角、无楼道内乱堆乱放、无乱贴乱画、无侵占绿地、无毁绿现象、无违章建筑、无车辆乱停乱放。社区内有规范的毒饵站,我们定期投药,我们还定期开展消杀四害行动,又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和低保户清除“城市牛皮癣”,小招贴。老百姓拍手叫好。目前社区广大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大大增强,我们将继续夯实创建基础,形成人人广泛参与的新格局。

三、争创生态,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努力

在创建生态型社区的系列活动中,我们本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的原则,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需求,把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家庭,使居民“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意思提升为实际行动。

1、重点加强环境治理力度,着力解决社区居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如:节能减排、环境污染、垃圾排放、污水处理、食品安全等等。

2、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综合整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居民普遍认识到同在蓝天下爱绿护绿,共建生态家园的重要性。

3、社区与街道、物业联动,通力合作逐步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社区“荣辱点评台”,加强居民环境道德教育,使环境意识逐渐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家牢固树立爱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思想,自觉投身生态社区建设。随着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定会逐步实现社区环境净化、绿化、美化,人群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的目标。让天光社区成为整洁、舒适、祥和的人居环境,为精心打造一个生态化社区走出一条新路。

浅析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篇5

社区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高级形式和更人文化的生态旅游, 以充分展示当地的自然、人文特色为目的, 重视对自然环境和当地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并且兼顾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对其利益保障, 强调当地社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占据主导。社区生态旅游特点是将社区概念加入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中, 以社区为中心形成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途径。在这样的生态旅游活动中, 社区及其居民是旅游业发展的主体, 社区居民的利益被放到较高的位置上, 强调大部分的利益保留在社区内部, 社区居民不再仅仅是旅游发展的相关者, 更是旅游发展的主要收益者。

2 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因素分析

2.1 内部影响因素

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当地社区各利益主体的支持和参与, 生态旅游社区内部利益者主要由当地政府、旅游企业、当地社团、社区居民构成, 四者相互影响、互为作用, 他们互动关系的角色和作用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些主体因彼此之间存在利益关系, 他们参与社区生态旅游活动并扮演各自独立的角色, 从而构成了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利益群体。

当地政府:政府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颁布各种政策等形式对社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和管理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当地政府的行政部门所制定的法律规范, 建立的管理体制等诸多因素都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具有极大的影响。

2.2 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作为市场运作的主体, 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直接执行者, 具有十分充足的资金和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 与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和管理关系极为紧密, 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往往处于较强的主导地位。从需要建立保护当地自然人文资源、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这一角度出发, 要求生态旅游企业在旅游经营中需要有环境保护意识和专业技能的素质, 既是社区居民的雇用者, 更是其合作者。由此可见, 旅游企业素质对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产生执行影响。

2.3 社区居民

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旅游受影响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同时也是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因此, 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不能脱离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不仅社区居民的生活、工作即是社区生态旅游的主要旅游标识物又是社区生态旅游服务提供方式。社区居民的角色和作用在社区生态旅游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2.4 当地社团

当地社团作为各利益相关者联合组织, 在参与社区旅游活动中集中反映了社团的整体利益, 能相对公平反映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各主体的利益。当地社团要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中的职能主要是对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各种活动实施整体协调、监控、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各方利益方面的指导, 通过这些手段来规范社区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服务行为, 而不是自身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在以上社区生态旅游参与主体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在当地政府与旅游企业之间, 政府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发展旅游事业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 而旅游企业则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旅游企业与社区居民之间的问题则表现在旅游企业和生态旅游者进入之后, 经营者成为社区旅游的最大受益者, 而社区居民却往往成为负面影响的承受者。旅游企业与生态旅游者之间的问题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的变形;另外, 生态旅游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问题表现为在社区生态旅游中, 旅游者希望更多地接触当地社区居民, 但是为满足外来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企业会对社区进行过度的商业化包装, 使社区失去了原有的特点。另外, 在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管理过程中, 由于参与程度不同, 因此获得的利益会出现较大差异, 由于获得的不平衡而容易在社区居民之间产生不满情绪。

2.5 外部影响因素

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区外部利益者和外部环境构成, 其中社区外部相关利益者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者、非政府组织等。生态旅游者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结果的需求者和吸引对象, 决定着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非政府组织在构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中, 发挥沟通、咨询等职能, 其职能主要是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保护生态多样性。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必须符合当地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 在管理实施中要符合生态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等。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要受到当地社区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活动, 社会和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条件, 影响社区生态旅游参与主体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和管理模式的作用和角色。

3 构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3.1 建立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决策机制

当地居民应当参与到旅游规划和实施旅游发展的决策过程中, 通过旅游开发管理部门授权居民相应的决策参与权力, 使当地居民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旅游管理中。首先应创造保障居民参与的决策机制, 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在旅游发展的方向、目标等决策过程中充分注重居民的意见。另外, 需要在社区与旅游经营单位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 成立当地各阶层参加的旅游区行业组织, 形成旅游发展与规划重大事宜的通报制度、协商制度, 做到任何旅游决策性方案都要经各方论证、研究, 并对一些旅游区重大决策实行否决制度。其次, 建立旅游发展具体方式的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包括旅游业中具体的食、住、行等之间的比例及各自内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合理确定国有、集体与私营的比例关系。再次, 建立对旅游引发问题的协调机制, 当地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通过定期与居民进行沟通, 积极采纳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正确建议, 并及时反馈给保护区管理部门, 并根据这些意见或建议及时调整生态旅游中的某些措施或做法, 让生态旅游的各方主体都能满意。

3.2 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生态旅游活动中, 利益的分配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作为社区旅游而言, 要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的受益者主要是当地居民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部门, 补偿的方式可多样化, 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当地政府应该对此给予一定的补偿。在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 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 可将门票收入、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反馈给当地的社区居民。。要积极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 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直接获益。当地政府也可以与金融企业联手, 积极支持当地各种主体开发旅游服务项目, 通过为开办旅游服务项目的居民提供一定数额的贷款和担保, 使居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开办旅游服务设施和环保设施的机会, 旅游商品尽可能采用本地的原料, 在本地加工保证本地居民优先被雇佣的权利等等, 通过经济上的积极参与带动他们在其他方面对旅游的参与。另外, 要形成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3.3 形成有效的旅游技能培训和环境知识培训机制

社区居民对于有关旅游的管理知识比较匮乏, 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对参与旅游的各主体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并对社区居民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包括环保知识、旅馆服务、导游、旅游市场开拓等, 以达到使社区居民能够更加合理科学的参与到社区旅游市场的开发, 从而能在参与旅游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可以通过定期的广播电视节目, 解释现有的旅游活动和一些基本概念, 突出旅游中的环保意识。积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居民的环保意识的培养, 从而使能够居民主动的、自觉的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另外, 需要定期对旅游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他们对社区参与的认识和与此相适应的管理能力。

摘要:近年来, 我国社区生态旅游正从萌芽状态步入发展期, 社区生态旅游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社区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不断增长。本文分析了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因素, 并提出了如何构建科学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生态旅游,模式

参考文献

[1]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 2000, 1.

[2]黎洁, 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 2001, 16.

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作用 篇6

1、什么是生态旅游中的社区参与

生态旅游管理中的社区参与指的是当地居民长期参与游览当地民俗风情、自然生态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开发、管理和经营, 它是制约旅游业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假如生态旅游管理不重视社区的参与, 忽略了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 就很难获取社区的支持。

2、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作用

1) 有助于生态旅游区社区居民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加强

从生态旅游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 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对于当地环境保护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生态旅游区的居民大部分都属于当地原住民, 旅游开发为他们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时也破坏了世代生存的良好环境, 因此他们一方面享有了经济利益, 但是环境的破坏又让他们成为了牺牲者。而通过积极的参与生态旅游管理活动, 当地社区居民能够深切的感受到, 假如不能有效的实行环保政策和环保措施, 目前获得的经济利益不仅得不到长远保证, 生态环境会继续恶化, 最终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会令人堪忧。所以, 其环保的意识自然的就会得到培养和加强。

2) 有助于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

对于当地的社区居民来说, 大力开发生态旅游使他们从过去的农耕方式中解放出来, 有一部分人参与到生态管理工作中, 另外旅游业连带发展起来的服务业、运输交通等行业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让他们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利益, 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 社区居民在有效参与当地生态旅游管理的活动中, 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加强, 为了胜任岗位工作, 管理人员就会从文化角度、技能角度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 这从无形中就把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3) 有助于旅游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提到旅游区生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必须要承认, 当地社区的有效参与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该作用体现的更为明显。这些少数民族不论是舞蹈、音乐, 还是手工制品, 仅是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都包含着独特而又充满原生态魅力的文化色彩。而这些文化在其他旅游地上是欣赏和感受不到的。而积极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管理中, 这一系列原汁原味的文化就会被发扬光大, 在有效吸引更多游客的同时让原生态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二、目前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低下

对于当地社区居民来说, 他们往往受到的教育程度很低, 从基本的文化素质到管理技能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那么他们就不能有效的认知到参与管理对自己的重要性, 他们也体会不到自己的积极参与能给自己带来哪些利益, 因此相应的主动参与工作的意识不够强烈, 参与能力也不达标,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对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造成了干扰和限制。

2、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下

从目前来看, 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地由于项目类别不同, 其隶属分割也非常复杂, 而这正是造成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下的重要因素。就比如说, 自然保护旅游项目归属于农业、林业、海洋等部门;风景古迹项目归属于建设部门来管理。另外从地域跨度上看, 一个旅游地往往介于不同的行政范围内, 这样从管理上就会模糊不清, 出现多头管理的现象。在这一情况下, 生态旅游地的管理者通常只对上级领导负责, 而社区居民就被排除在外, 根本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和机会, 而社区居民即使有自发的参与, 程度也很低, 只是局限在经济活动上的参与。

三、生态旅游管理中有效促进社区参与的策略

1、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管理的意识

在生态旅游管理活动中, 要想让当地社区居民有效的参与进来, 最首要的就要从他们的思想意识上进行改变。而这一目标可以从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归属感这两个方面上进行加强。同过去相比, 参与生态旅游管理活动后, 居民的经济利益加强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 居住环境美化了, 还有治安、购物等都有显著的改善, 经过对比, 居民对参与管理活动的满意度得到了提升。那相应的参与意识也会越来越坚定。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相关的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借助各种手段进行宣传, 通过不同的渠道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自己不仅是旅游地的服务者, 更是塑造者, 从而促使其归属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进行宣传教育时, 一定要让居民弄清楚参与的重要性, 参与的方式, 参与的内容等等。一旦参与意识得到了加强, 就会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的参与, 那么对整个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将会产生重大的助推作用。

2、建立有力的社区参与法律保障机制

生态旅游地管理部门同上级政府部门相联系后, 出于一些非法目的, 使得当地社区居民不能很好的参与到管理工作中, 连带着其自身利益也受到了损伤, 并且目前针对违法破坏活动尚未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机制。由此可见, 通过立法的途径来确保生态旅游区社区居民有效参与到管理活动中, 有效的保证自己应当享有的合法权益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构建的法律法规中, 针对参与管理工作的内容、方式、结构等内容要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借助法律手段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社区居民获得参与权。当然还要从申诉这一点上为社区居民广开方便之门, 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居民在遭遇不公平待遇后有法可依, 有理可诉。看来, 为了让社区居民更好的参与生态旅游管理, 相关制度的完善和健全是有力的保障。

四、结论

总之, 在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中, 促使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并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完成的, 必须要经历一个复杂、漫长的改变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有关机构、旅游地管理人员以及所有的社会力量都应该协同努力, 对该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在生态旅游发展的道路上, 应该让社区有效参与进来, 他们积极的参与作用重大, 无论是对当地生态旅游事业的顺利发展, 还是自身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摘要:近些年来, 在我国, 生态旅游产业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每年基本上都会有15%到20%的增长比值, 一跃成为目前旅游产业的新宠。追根溯源, 大力扶植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当地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生活这几方面实现和谐共存, 而要想确保该目标顺利完成, 当地社区的有效参与是必不可不少的。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也可以充分的证明社区参与在旅游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军军.生态景区旅游管理中社区参与的积极作用[J].社会视野, 2013

[2]杨芳.社区参与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 2013

生态社区及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初探 篇7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概念, 系统是就和谐社会的内容而言的, 它表明构成社会和谐组成要素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如主要有心物、心身、己我、己人、群己等关系) 的和谐和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这样由多元和多样要素组成的社会和谐必然是一种复杂的和谐。由此可见, 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必有之义。生态社区建设的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 实现人、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需以生态社区建设为基础。

由于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因为发展造成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和对抗, 引起关系失衡、失谐而产生的。因而,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于社会发展能否重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的关系。欲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区, 促进社区的生态化。

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 还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都离不开生态社区建设, 都呼唤生态社区在我国城乡的社区建设中蓬勃兴起, 快速成长。加强生态社区建设应成为我国应对和破解发展的生态困境与环境难题,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之策。

二、生态社区的内涵、特征及生态文化

(一) 生态社区

目前, 国际上对生态社区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 甚至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称谓也不尽相同, 在我国以称“生态社区” (ecological community) 、“绿色社区” (green community) 居多, 而在欧美国家以称“可持续社区” (sustainable community) 、“健康社区” (healthy community) 、“生态村” (eco-village) 等较为普遍。

1、生态社区的释义

生态社区 (ecological community) 是在社区的概念基础上, 以生态性能为主旨, 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 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 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笔者认为, 生态社区是指生态健康的社区, 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 提供居民优质生活, 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

2、生态社区的特征

由于最终目标的不同, 生态性社区相对于一般性社区也就有了功能复合、布局组团化、空间紧凑、尺度人性化等特征。 (1) 功能复合是生态性社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阿瓦尼原则 (The Ahwahnee Principle) 中指出:“所有社区均需综合设置, 必须将住宅、商店、工作单位、学校、公共设施等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各项设施和活动场所, 形成多功能的综合体。” (2) 布局组团化是生态性社区在布局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3) 空间紧凑是生态社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4) 尺度人性化是紧密结合上一点来说的。在一个富有人性化尺度的环境内, 各功能空间紧凑精悍而有机结合, 既恰如其分而又不铺陈夸张。

(二) 生态文化

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 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

什么是“生态文化”?许多专家已经有了定义。余谋昌认为:“从狭义理解, 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如生态哲学, 生态伦理学, 生态经济学, 生态法学, 生态文艺学, 生态美学等等;从广义理解, 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王如松认为:“人类社会的核心是人, 人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生态合理或不合理的文化, 推动社会的兴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化简称生态文化, 涉及人的意识、观念、信仰、行为、组织、体制、法规以及其它各种有形式的文化。”“生态文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弘扬的是文明的生态的价值观, “环境 (生态) 伦理”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我国当前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社区在我国出现时间比较短, 建设的内容比较复杂, 将社区生态与社区文化结合建设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诸如社区居民参与缺乏主动性;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缺乏法律保障;建设管理的制度水平不高。

(一) 社区居民缺乏生态价值观念

生态价值是指人类主体与生态环境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这种相互关系的认识判断。老社区的居民认为自己的社区已有树木, 无须在搞什么生态绿化;新社区生态化和文化做的好一些, 由于他们的生态观念没有主动转变, 不积极交纳物业管理费, 导致物业管理落后, 结果是社区只有优美的生态环境, 却毫无文化内涵而言。

(二)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人文环境不理想

所谓人文环境, 包括人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等诸多“软”方面的东西。因为一些城市社区居民来源复杂, 所以他们的人文素质参差不齐, 总体水平不高。

(三)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特色不突出

我国社区从公共设施到绿化草坪, 从社区居民的文化意识到思想观念, 不论是“老”的社区, 还是“新”的社区, 无论是南方的社区, 还是北方的社区, 几乎都是千人一面, 雷同现象比比皆是。

(四)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社区的生态建设是“表”, 社区的文化建设才是“里”。只有表里如一, 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我国社区就“老”社区而言, 盲目跟风, 忽视自己文化特色的创建, 甚至在旧城改造中把一些很有特色的文物建筑也摧毁了;就“新”社区来说, 也是千篇一律。物业管理公司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也是一个新事物, 也很不成熟, 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他们只收钱不做事情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谈不上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述问题的存在, 既有客观原因, 也有主观原因。就客观原因而言, 主要是我国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生 (下转27页) (上接6页) 事物, 有些人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什么, 怎样建设, 知道得不多;就主观原因来说, 包括社区的主管部门在内, 对于社区与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其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社区居民的人文素质不高, 这些都足以导致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严重滞后。

四、生态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应当指出, 社区生态文化的建设是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它既包括社区的生态化建设, 更涵盖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所以, 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 我们必须要从各地实际出发, 按照党的文化发展的有关方针、政策, 建设既具有地域特色, 又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社区生态文化。

第一, 态文化建设要致力培育植根于生态文化土壤和社区居民心灵的积极向上的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 生态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第二,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将社区纳入到整个自然生态中去考虑, 树立“大生态”的观念。自然万物历经千秋万代, 业已形成严密有序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对此, 我们知之甚少, 任何对自然不必要的增加或减少, 都可能带来整个自然系统的紊乱乃至对人类本身的报复。

第三,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还要开展有自己社区特色的居民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第四, 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建立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为中介的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

第五, 完善社区管理体系。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中, 要结合社区特色, 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

第六, 发挥多种优势, 积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生态文化观。首先, 发挥政策法律优势。政策是指导和规范社会有序进行的政府权威性指令。其次, 发挥文化优势。社区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一定区域的人文精神。再次, 发挥宣传教育优势。公众的生态意识对于生态与资源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种意识的普及可以通过教育来完成。

第七, 倡导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应强调人类平等观和人与自然的平等观, 包括生存平等、利益平等和发展平等, 既要求代内平等, 也要求代际平等。

综合起来说, 我国社区的生态文化建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结合社区的实际, 正确处理局部与全体的关系, 将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以促进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

五、结束语

社区是城乡居民的第一生活环境, 社区生态文化体现着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如果社会各界都能认识到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重视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努力探寻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那么, 我国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实现全面健康、稳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社区居民自觉维系自然界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持续利用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新型社区建设活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我国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要坚持科学性、整体发展、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 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 发挥社区自身优势, 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上下功夫, 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文化观, 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社区,生态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芸, 祝龙彪.建设生态社区的若干思考.重庆环境科学[J], 1999, 21 (5) :18-19.

[3]玄峰, 刘彦.建设生态社区.建筑[J], 2005, (23) :118-119.

[4]程世丹.生态社区的理念及其实践.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J], 2004, 37 (3) :85-86.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 篇8

生态旅游亦被称作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他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基于研究、欣赏和享受风景以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在的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没有开发过的或者没有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中去旅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旅游开始受到重视,对其研究也进一步拓展。美国生态旅游协会1990年提出的定义为:带有理解文化和环境的自然历史的目的去自然区域旅行,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提供经济机会,使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有利于当地居民。2002年召开的国际生态旅游年大会所提出的《魁北克宣言》提出了生态旅游的五个标准,即以自然为依托的产品,影响最小化管理,环境教育,为保护事业做贡献,为当地社会做贡献。生态旅游是一种小规模的替代性旅游形式,这种形式既能补充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与当地的自然、文化融为一体;杨桂华等人认为,生态旅游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二是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三是生态旅游必须有社区参与。

以上一些学者和机构的研究表明了生态旅游的本质特性:首先,生态旅游目的地是相对没有被干扰或者没有被污染的自然区域,要尊重当地自然和社会生态的完整性,因而生态旅游是一种规模较小的、高层次的旅游。其次,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要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贡献,因此,是独具特色的可持续的旅游。

二、老君山黎明旅游业与社区发展

丽江市玉龙县黎明傈僳族乡位于丽江市玉龙县西北部,是2005年玉龙县深化农村机构改革中由原金庄乡和黎明乡撤并并新组建成立的一个乡,全乡幅员面积700.90平方公里,其中240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区域是三江并流的核心部分,为国家地质公园。乡镇府所在地距市区93公里,东与石鼓镇、石头乡相邻,南与怒江州兰坪县相连,西与巨甸镇、鲁甸乡相连,北与迪庆州香格里拉县隔江相望。人口有1.5万,有傈僳、纳西、汉、白、彝、普米、藏、苗等民族,傈僳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是玉龙县唯一的傈僳族乡。境内,由海拔1800m的金沙江田园至老君山主峰洁莱雪山顶的4453m,地质状况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尽管撤区建乡后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地覆天翻的历史性成就,但在横向比较上仍显得极为滞后,极为不平衡,尚有30%的人口起伏于温饱线上下,10%的人口至今未解决温饱,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拓展,丽江旅游业“一体两翼,东西两翼齐飞”的旅游开发战略把丽江老君山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推向历史前台,成为丽江旅游业“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新力军,带动了老君山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旅游者由2003年的633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19809人次,增加31倍,旅游收入由2003年的142975元增加到2012年的4101557.41元,增加28.7倍。

黎明村是老君山国家公园保护和开发建设的最前沿。位于该村中心地段的红石街即是景区开发建设的窗口,该村历年来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都紧紧地围绕旅游开发的总趋势,包括民居、产业、集镇、文化等基础工程的规划都紧扣黎明村未来接待游客、交流文化、发展经济、促进群众奔小康的历史进程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黎明村始终坚持“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富村”的思路,按照“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原则,做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旅游、民居、水系、文化、基层组织建设等文章。该村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民族团结,成为玉龙县傈僳族聚居的一个特色村寨之一。

三、社区参与带来生态旅游的新发展

社区参与是指公众成员、个体、群体和政府机构间的互动的过程。在社区发展进程中,社区参与机制的介入能更好地平衡制约各方利益相关者,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利益的公平分配。

老君山的旅游开发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鼓励更多的社区参与,由主景区游向周边网状游发展,以达到分流游客,控制生态流量,促进更多的旅游社区居民参与开发。国家在旅游开发中就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开发与当地群众合法利益的问题,要求开发与景区的社会发展和谐同步。各个地方在旅游开发中不再是以单纯的征地拆迁为唯一的手段,而是注重当地群众与当地群众共享成果,因地致宜地施行群众参与景区开发的政策。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保护和扶持处于弱势群体的当地群众的利益,是构建和谐景区的必要条件,也是先富带动后富、共同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目前,黎明村委会已组建自己的“旅游合作社”,在“旅游合作社”组建了旅游服务马队、诺玛底歌舞队和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马队、歌舞队直接服务游客,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向丽江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出售服务,据统计约有40余人。除了以“旅游合作社”形式参与旅游服务外,黎明、格拉丹片区的居民还以餐饮、客栈和出售土特产品等方式参与旅游。2011年,黎明、格拉丹片区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数达6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达1800余人,黎明片区居民家庭收入19.2%来自旅游服务、格拉丹片区居民家庭收入3.3%来自旅游服务,黎明片区65%的社区居民参与过旅游服务,97%的社区居民支持在本村发展旅游。格拉丹片区只有10%的社区居民参与过旅游服务,94%的居民支持在本村发展旅游,并具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愿望,提高参与旅游的能力。目前,黎明乡已经初步完善了旅游服务体系,如期举行了老君山国家公园建设开工仪式、圆满举办了2009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山地穿越挑战赛、完成了裸支旅游接待点500亩和黎明721.18亩征地工作,配合省旅游投资公司完成芦笙村的旅游公路、千龟山游览步道修复、黎明世外桃源村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千龟山索道建设项目正在实施;老君石像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黎明河谷景观带建设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黎明飞拉达攀岩项目正在实施;国际青年旅社、黎明民俗文化展示中心、诺玛底客栈、诺玛底假日酒店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各拉丹帐篷营地实验项目已正式营业;完成黎明红石街旅游休憩地建设搬迁3户;大羊场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完成审批立项的前期工作。

老君山国家公园黎明景区马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乏,农业生产发展不足,村民长年依靠砍伐并出售附近森林的木材,造成森林资源的极大破坏。2013年由村委会主导成立了生态旅游观光马队,有马匹70余匹,开展以骑马、游老君山丹霞地貌为主的旅游接待活动。不仅在经济上实现了转型,减少了对日趋紧张的丹霞地貌生态资源的破坏,同时也使村民提高了对周边环境经济价值的认识水平。通过整合全村的资源和人力,开展骑马、徒步观光等旅游形式,在带动全村经济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之,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获得更多的福利。发展旅游业应该以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目的为导引,发挥好社区的组织协调功能,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开发生态旅游。一方面,可以提供许多分散的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网络体系,同时分流游客,减轻对主要旅游景区的生态压力。另一方面,村民通过开展社区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可以增强他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老君山的旅游发展,应该在生态旅游的理念指导下,走一条兼顾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分流游客、适度控制规模和争取持续发展和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内涵之路,这无疑是丽江老君山旅游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中社区居民参与模式研究 篇9

1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研究概述

1.1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涵义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是指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参与旅游经济决策和实践、旅游规划与实施、环境保护、社会文化进步等内容中, 同时视保护环境和维护传统文化为社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居民责任, 全民的、自觉的参与到旅游发展进程中, 通过经营和运作旅游收入来改善社区生活的、特殊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社区参与最主要体现在参与旅游地的发展决策与旅游收益分配两方面。

1.2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内容

对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表1) 。但归纳起来, 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旅游发展决策、利益分配、资源保护、规划与管理、教育培训、个人发展等。

1.3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基本模式

目前国内生态旅游存在的开发与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见表2) 。

2 生态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模式

生态旅游的“社区主导, 政府参与”的发展模式, 是指在村民自我经营的前提下, 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 采取与之相应社区主导经营模式, 这与以往政府“主导”下的经营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以村民集体为开发、经营、管理的主体, 旅游地社区居民集体投资进行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整个活过程, 居民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的规划设计、经营决策、利益分配等环节, 并直接从事旅游服务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最终实现企业得到赢利, 社区得到收入, 政府获得税收的目的 (见图1) 。

2.1 决策阶段

2.1.1 参与主体确定

为了实现生态旅游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 始终要把保护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 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 另一方面加强保护, 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利用, 同时通过开发利用给社区居民带来实惠和公平发展。在政府引导、企业出资、专家支持、社区参与的前提下, 共同确定旅游区规划和设计开发的主要内容。因此, 社区、政府、投资商以及旅游专家都是规划的参与主体, 尤其要尊重当地社区居民, 让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2.1.2 旅游开发对利益主体的各种影响预见性分析

借鉴其他开发景区已经出现的情况综合分析, 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意识强烈与参与机会少的矛盾——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进行, 社区居民对本地的资源价值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 对旅游业的自我参与意识会更加强烈, 故要设计出具有市场适应性又符合当地居民要求的旅游产品, 并进行有效协调;旅游收益分配不合理, 缺乏协调发展——主要可能会表现在社区居民内部、社区与开发商、旅游企业与政府部门、旅游企业之间、政府之间的矛盾, 所以必须解决好各个相关主体之间在收益分配上的矛盾, 特别是社区居民的利益分配问题;本地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避免这些问题, 需要预先模拟现实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并得到解决方案, 及早提高利益主体的保护意识。

2.2 居民态度的调研分析阶段

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决定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 直接影响他们在社区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程度。通过在居民中进行一系列的访谈和问卷调查, 深入地了解分析各利益主体对生态旅游区开发的态度、利益主体的参与意愿、旅游开发影响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感知。调查包括:村民是否愿意参与旅游区的开发管理, 希望以此来增强交通便利性, 增加经济收入,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村民希望以何种形式参与到旅游中, 主要是旅游接待 (旅游住宿、餐饮、讲解) 、销售旅游商品、文艺表演、交通等;在开发资金的来源问题上, 社区居民是否赞成外来投资商的投资。另外,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在进行重大建设、改造等项目时, 是否充分尊重村民参与的权利;在占用补偿、人力投入、报酬等方面是否遵从公平公开合理的原则;在盈利分红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与社区居民商定, 不能偏低, 切实保障原村民享有应得利益。

2.3 实施阶段

2.3.1 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

社区居民参与式旅游的实施要以各个村镇的社区为基础, 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广泛性和积极性, 参与要以收益、对资源拥有以及居民权益的保障等方面得以体现。一般的社区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包括以下几种:外来公司+农户模式 (旅游合作社形式之一) 、个体农庄模式+农户 (旅游合作社形式之二) 、政府+外来公司+村民旅游组织、股份合作制 (公司制) 、村民旅游组织独立经营模式。

2.3.2 组建村民自己的旅游组织

(1) 旅游合作社的组建。

旅游合作社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兴起的新型旅游经营模式, 由社区居民和外来投资企业共同入股的形式组建, 即社区居民以房屋、土地、森林、农作物、家畜、资金入股等形式加入旅游合作社, 参与乡村休闲基地的打造, 投资商负责产品打造、市场开拓、客源招徕, 社区居民负责特色餐饮、农家住宿、观光采摘、导览讲解等方面的接待, 旅游最终收益由双方按股份所有进行分成;按民办、民营、民受益, 自愿入社的原则, 施行资金共筹、风险共担、自主经营、利益共享、积累共有的“公司+农户”运作模式。旅游合作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资源集约化形式, 有利于旅游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而农户也能从中得到更多实惠, 可以较好的解决过去公司向农民买地或租地, 再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的“嵌入式”开发模式, 造成的公司的开发和获利而农民“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坐吃山空”、“坐山致穷”的矛盾。旅游合作社成立后, 全村将实现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接待、统一种养、统一着装、统一分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宣传的标准, 不仅为满足游客的活动需求提供了方便, 而且也有效杜绝旅游接待活动中农户独自经营造成的要价悬殊较大、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小经营与大市场不匹配等混乱局面, 赢得了游客和当地经营户的赞誉。具体形式如图2所示。

(2) 村民旅游协会的组建。

这里的村民旅游协会是指非盈利性组织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 性质的村民旅游协会组织, 由村民自发成立, 代表村民参与旅游的管理、监督、对社区的各项旅游活动进行行业自律管理。这种组织的存在有助于解决公共产品的缺失、旅游信息不对称和旅游业负外部性的矛盾, 有助于提高社区参与和旅游区建设的力度以及政府管理的效率, 进而实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实施阶段, 由社区居民投票选出能够得到大家能充分信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可以处理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发问题和事件、能维护村民切身利益的社区居民, 组成NPO性质的生态旅游区村民旅游协会。这个协会应该是得到地方政府认可的一个组织, 是向社区赋权的重要措施, 是“政府+旅游公司+村民旅游组织”中的核心力量。旅游协会与现有的村委会并不矛盾, 是专门负责村民旅游发展事务的组织, 也是作为村民旅游利益的代表同政府和开发商进行协调和沟通的唯一组织。投票成立的村民旅游协会, 参与旅游区的日常设施维护、环境保护、安全保障、人员调配、利益协调等。村民旅游协会小组下设财务小组、协调小组、治安小组、村容卫生小组、医疗小组等, 具体形式参考如下图3。

2.4 经营管理阶段

2.4.1 直接参与方式

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人力资源, 他们可以参与旅游区的管理和服务, 包括特色餐饮、家庭住宿接待、文艺表演、娱乐活动接待、旅游商品加工销售、旅游交通等, 将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生活习俗、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旅游产品中, 增强游客旅游过程的新鲜感、差异感和满意度, 保障景区的日常运营。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购农家物”为切入点, 具体形式包括如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食品、食物的制作方法、餐具、用餐方式,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餐饮服务让游客在用餐的同时能深入了解当地饮食的制作过程、用餐方式, 满足游客对独特的地方饮食的了解;利用自家住房或闲置用房经过装修布置成家庭旅馆;利用当地种植的蔬菜和水果等资源, 开展蔬果采摘活动;社区居民可选择一些有地方特色、兼具纪念性和艺术性的传统工艺品项目, 采用家庭作坊式生产手工制品, 积累一定资金以后, 再开设前店后场、工艺品制作表演, 也可亲自指导游客操作;社区可以在景区参与由景区组织的地方文艺表演和文化展示或在制定价格, 印制节目单, 定点、定时进行演出方面形成景区利益相关者共生;社区居民可利用当地特有交通方式如坐牛车、乘马匹、坐轿子、划竹筏等为游客提供服务, 还可以担任向导, 引导游客的旅游活动。

2.4.2 间接参与方式

(1) 特色文化景观营造。

在现有开发条件、经济背景和居民素质之下, 难以实现居民的全面参与。然而, 基于“不参与就是最大的参与”的原则, 需要相当部分的居民进行原有的生产、生活来营造原有的特有文化景观。

(2) 产业互动。

不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的社区居民, 可以为直接参与的居民提供旅游以外的劳务, 进行间接参与。

2.5 利益分配阶段

2.5.1 利益分配

按贡献分配原则, 在社区居民、旅游企业、政府之间进行初次分配;按社会调剂原则, 对社区中的弱势群体采用特殊照顾的方式进行再次分配。

2.5.2 培训和教育

旅游业属于倒金字塔结构的组织形式, 面对游客的一线服务人员是决定整个旅游产品体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 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旅游区内的居民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还是直接面对游客的一线服务人员。在生态旅游区开发经营的过程中, 当地村民始终扮演着旅游产品体系中最关键的角色。旅游地社区居民文化教育水平都相对较低, 同时也缺乏旅游开发经营的经验。因此, 必须对有意向参与旅游开发的社区居民进行一定的知识培训。每年聘请旅游专家到社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岗位培训, 培训采取讲授、案例分析、现场模拟、教学课件展示等方式进行。培训的重点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面向全体居民的教育、村民优先原则。旅游培训的具体措施:培训之初, 在调查中弄清楚并尽可能利用社区成员的兴趣, 专长和期望,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发掘和利用社区精英分子, 包括民间艺人、经济经营能人等, 请他们言传身教, 在参与旅游中起到示范效应和带头效应。地方政府应该努力加大对旅游社区的教育基金投入, 并采取特事特办的原则, 帮助提升社区居民子女的科学文化水平, 同时加大义务教育工作的支持。此外, 通过联合政府、高校、企业, 举办旅游相关的各类培训班, 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1]Petty J.The many interpretation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J].In Focus, 1995 (16) :6.

[2]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 2008, (1) :47-52.

[3]黎洁.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2001, (4) :45-46.

[4]胡志毅.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 2002, 17 (2) :41, 39, 67, 92.

上一篇:钢结构制造企业下一篇:安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