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健康监护管理

2024-07-19

社区健康监护管理(共7篇)

社区健康监护管理 篇1

摘要:目的 了解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现状, 探讨加强我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方法 对近年来我市放射人员检查资料和检测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当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结论 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防护知识和法规的培训, 加强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档案提高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水平。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管理

随着国民经济及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技术的广泛应用, 全国范围内电离辐射装置数量逐渐增加, 从事放射工作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 涉及的放射工种有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业探伤等。为更好地确保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及规范化管理, 卫生部于2007年修订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1]。我院负责全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工作。几年来我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对我市范围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进行了监督指导, 从而使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

1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目的一方面是落实用人单位的义务, 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另一方面是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 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危害与治疗提供有效的行政执法依据和证据。

2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现状

2.1 工作证管理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中规定放射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度。经本人向省卫生行政部门申请、经过健康体检、培训考核合格后, 由我院颁发《放射工作人员上岗证》。该证每年要进行审核, 根据其体检、个人剂量及培训情况确定其《上岗证》是否能继续使用[1,2]。

2.2 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情况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 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并建立有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训档案。

2.3 健康体检状况

表1可见, 2008年至2010年放射人员的健康检查的年平均率在逐年升高, 但与法律规定的还有差距。

2.4 个人剂量监测

我中心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收发、监测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使用情况, 每30d为一个监测周期, 并将监测结果以书面报告形式及时反馈到各单位。并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对于个人剂量超过标准限值30%的, 要求单位及个人查明原因并将改正措施及结果回馈给我们或者我中心将派专人到各单位进行督查和处理[3]。现我院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7.4%。

3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中存在问题

3.1 放射卫生防护知识普及范围有限

虽然近几年来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机率越来越多, 但是效果仍然不令人满意。原因主要有:一是基层门诊部和团卫生队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卫生知识缺乏, 培训率较低, 健康防护意识淡薄;二是一些医疗单位相关领导缺乏放射卫生防护知识, 导致规章制度未能有效地落实;三是部份部门的体检是空白, 如空勤, 地下作业等。

3.2 个人剂量计管理重视不够

一是有的放射工作人员不按要求佩戴, 或者故意不佩戴, 严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二是部分单位对个人剂量计管理上不够重视, 管理监督力度不够, 个人剂量计不按时送检。

3.3 健康管理档案不规范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 放射单位应当为其放射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健康档案。对档案的管理不够规范严格, 内容登记不完备。甚至部分单位没有严格的保管制度, 丢失、损毁现象严重。这些问题导致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态的资料不全, 给以后的健康评价带来困难。

4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放射知识、法规的培训和宣传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加强放射卫生知识和法规的普及。为了提高广大放射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方面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放射工作单位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宣传媒介, 以各种宣传形势, 广泛宣传国家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标准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的要求及其重要性, 还要让各单位的领导都具备强烈的放射防护和健康管理意识[4]。只有这样放射工作人员才能在健康管理过程中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健康权益, 从而从根本上推动健康管理工作的发展。

4.2 加大管理监督力度, 坚决执行处罚机制

目前, 在管理方面的主要手段是以教育和引导为主, 依法处罚的执法力度不够, 从而导致个别单位对该项工作不够重视, 且存在一些违规行为。我中心将对一些长期不落实健康管理工作的单位及个人采取坚决的措施, 严格监控, 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制度的落实。

4.3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保障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有必要尽快制订相应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 为放射单位建立规范性、指导性健康管理档案, 规范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档案工作[5]。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内容应当精确可信, 并能满足连续、动态观察劳动者健康状况、诊断职业病以及职业卫生执法的需要。同时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开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 更及时、高效、准确地做好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55号)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2007.

[2]陈祖云, 房晓光, 李琼, 等.湖北省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工作具体做法[J].中国辐射卫生, 2001, 10 (4) :205.

[3]寇庆河, 鄢立刚, 仝玉社, 等.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数据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9, 27 (2) :147.

[4]仝玉社, 鄢立刚, 寇庆河, 等.沈阳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 (4) :411-421.

[5]陈尔东, 刘长安, 李小娟, 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概述[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8, 25 (2) :209-213.

社区健康监护管理 篇2

为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1、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按规定建立健全本单位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国家规定的保存期限妥善保管。档案内容应包括员工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个人健康资料,以及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2、对生产作业过程中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职工应及时组织救治或医学观察,并记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3、体检中若发现群体反应,并与接触有毒有害因素有关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应及时组织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调查,并会同有关部门提出防治措施。

社区健康监护管理 篇3

1 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得不到保障的主要原因

卫生部对15个省市30个区县的乡镇企业职业危害情况调查表明, 83.0%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 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人检出率高达15.8%[9], 主要为尘肺、中毒、噪声损伤。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工艺的引进和使用, 还出现了一些过去未曾见过或很少发生的严重职业病例。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得不到保障的根本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府方面地方政府对职业病防治工作重视不够, 投入不足, 防病能力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

政府部门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某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 不惜降低招商门槛引进污染严重的企业, 致使职业危害源头得不到有效控制[10]。在中西部地区, 国家明令禁止或淘汰的落后工艺、技术和材料仍广泛存在。广东一家制鞋厂出现数十人急性中毒, 经初步调查, 是因为车间使用一种没有任何成分说明的所谓“环保万能胶”。资料显示, 由于监管不力等原因, 大量成分不明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使用, 给工人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此外, 尽管法律规定对违法立项建设的企业最高可罚50万元, 但对某些不良企业而言, 其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守法成本, 因而他们无视《职业病防治法》, 我行我素。有的地方还以种种借口, 阻止职业卫生部门的检查。

1.2 企业方面某些企业生产水平不高、技术设备落后, 产生了大量的职业危害因素。

一些单位或业主将淘汰下来有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防护能力的单位和个人, 如:从大企业向小企业转移, 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以及由境外向境内转移, 造成职业病危害由特定人群向社会人群扩散, 这是农民工职业病多发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有些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维护职工健康的责任意识, 没有履行法定的职业病防治责任。一些规模小、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 在有毒有害作业岗位, 频繁轮换农民工;甚至违规使用成本低、毒性高的化合物, 一旦发现农民工患职业病或有患病苗头就立即解雇。有些企业对农民工和本企业固定职工的劳动保护待遇实行双重标准, 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告知其作业岗位危害因素、不进行岗前培训、不给农民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体检, 不给农民工建立健康监护档案和办理工伤社会保险。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人员不安排“三岗”职业健康体检, 尤其是不安排农民工离岗前查体, 一旦农民离开企业, 企业就不再认账。这些农民工一旦患上职业病, 其诊断、治疗、工伤补助就无法落实。

1.3 农民工方面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很多农民工文化素质低, 找工作不易, 只顾埋头干活赚钱, 对职业病危害茫然不知。有些整天与水泥、白灰、沙子打交道的建筑工人, 竟不知什么叫“尘肺病”。有的油漆工不知油漆含苯会引起慢性中毒, 竟说:“开始是有些味, 闻着头晕、恶心, 后来慢慢习惯了!”无知即无畏, 他们最终为自己的健康乃至生命付出了代价。由于农民工依法享有的职业病危害知情权被剥夺, 对职业病知识了解甚少, 造成他们普遍对自己所在的企业和所从事的工种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几乎全然不知。“只要发工资就行了, 我不知道用人单位还要提供劳动保护”[11], 成为不少企业农民工的普遍看法。

2 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保障措施

职业病问题是和传染病同样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仅是一个疾病问题,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不采取有效的措施, 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当前的职业病发病趋势如不尽快遏止, 我国将为此失去大量的强壮劳动力, 其结果将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 国家卫生、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2006年底联合呼吁:“白伤大于红伤, 尘肺猛于矿难, 职业病防治刻不容缓”[12]。解决农民工职业病危害, 保障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 保护农民工职业生命质量, 行之有效的办法, 建议如下:

2.1 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本辖区农民工的职业病防治工

作, 并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把防治职业病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上级党委、政府要将辖区职业病防治工作作为考核下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人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强化具体内容的监督考核[13]。

2.2 建立农民工权益维护组织。

在现有法律允许范围内, 建立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权益保障组织, 用于对农民工指导、培训和援助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 使之成为维护农民工自身利益的最有效途径。

2.3 加强农民工健康教育, 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开展农民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也是新时期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为了保护农民工的健康, 首先要避免和减少由于职业卫生及职业安全问题对农民工造成的机体健康损害, 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和职业卫生服务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作业场所健康促进, 使农民工了解自己及其所处的环境, 包括生活和作业环境, 可能接触的有害因素, 以及个体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可能影响及其控制方法, 并参与作业环境和作业方式的改造, 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自觉做好自我防护。无锡市全面实施农民工健康教育工程, 大力推进城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一体化进程,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4]。

2005年卫生部和疾控中心印发了《宣传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农民工专题》小册子, 在农民工中广泛散发、大力宣传, 提高了该人群的预防职业病危害的知识水平。同年, 上海出台了农民工可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常州也曾报道[15], 他们对50家企业的农民工进行了职业病防治知识的培训, 并定期对用人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经过一年的干预, 这50家企业职业病防护设施比原来提高了102个点, 预防职业病知识的知晓人数由354人提高到3 217人。他们的做法为预防农民工职业病危害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了提高干预效果, 《职业病防治法》是预防农民工职业病的法规保证[16], 应积极宣传落实。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农民工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学习、运用法律捍卫自身利益, 为社会多作贡献。

2.4 加强卫生执法力度。

卫生监督机构应该加大监督力度, 加强《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 普及职业卫生安全教育,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通过宣传和严格执法, 促使企业自觉做好农民工的健康保护工作, 提高广大用工单位及工人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5 多部门合作, 继续开展专项整治。

卫生行政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产生严重危害的企业的专项整治, 改造、降低直至消除危害因素, 最大限度的减少农民工职业病的发病率。

2.6 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建设。

加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投入, 特别是基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建设, 合理调配资源, 建立健全适合于管理农民工主要就业场所———乡镇企业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体系。农民工健康监护问题的解决有希望, 但它与《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执行一样, 任重而道远。

摘要:我国遭受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 已经由过去的国有企业正式工人转嫁给进城务工的农民, 以致农民工成为我国当代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对象。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弱, 职业健康监护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大大增加了职业病防治的难度。本文通过分析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得不到保障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相应的农民工职业健康监护保障措施。

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篇4

为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掌握职工健康损害情况,预防职业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七

条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第三十二条,结合本公司实际,建立本制度。

一、责任部门

公司部门负责本公司职工的职业健康检查和档案管理,依法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按照本公司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

二、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时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由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资质

认证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承担,本公司职工职业健康检查原则上安排在(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名称)。员工在接受职业健康检查或者复查或者医学观察期间视同正常出勤。职业健康检查周期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

为了掌握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发现职业禁忌、分清责任,防止劳动者带病进入本公司,在招工前对应招者进行岗前

职业健康检查,不招用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

2、职工在岗期间健康检查

为了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和健康影响,对劳动者进行动态健康观察,按《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定的体检周期及

项目组织劳动者进行定期岗间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的疾病或职业禁忌症,交公司部门,安排复检。不得安排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该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安排治疗。

3、职工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

为了了解劳动者离岗时的健康状况,分清健康损害责任,在劳动者离岗时组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未进行离岗前职

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于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4、应急时职业健康检查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即使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三、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公司部门负责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日常工作由负责。职工离职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

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青岛××有限公司(盖章)

社区健康监护管理 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社区医院,心血管患者,远程监护,管理信息系统

1 引言 (Introduction)

健康和生命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关心的热点话题。由于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或者伤残的主要因素之一,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正确面对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危险性和突发性的特征, 所以采用正确的方法和技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日常的监测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行一种新型的社区医疗方式, 尝试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长期监测, 从而到达将社区医院的功能扩展到家庭。于是我们采取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心血管患者的远程信息化监控和日常管理系统中, 从而实现其日常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优点是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花费。医疗监控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现有的医疗监控通常采用有线方式, 常常把传感设备直接安装在患者的身体上, 这样导致许多问题的产生。比如, 传感设备的数量大, 给患者带来诸多的不方便;监护人员一定要时时刻刻地守候在患者的身边进行监护, 负责记录温度、血压等等生理参数数据, 并且注意病情的控制情况。近年来,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于是有专家提出, 在患者身上安置小型化的信息节点, 借助于信息节点, 对患者的主要数据进行采集, 比如血压、脉搏、温度等, 然后借助于物联网将信息传送到医院的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进一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操作, 为了安全起见, 通常还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备份。假如发生异常事件, 医生可以参考数据, 从而进行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援。综合考虑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监护需求, 设计远程监护信息管理系统, 指导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日常监护和医疗工作。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有:网络联通性问题, 保证具有较好的信号传输。传感器节点设备的使用寿命通常为3年至7年。由于使用时间的增大, 节点设备本身会陈旧和老化, 导致传输线路或者光纤出故障, 从而导致网络出故障。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我们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 及时更换。电源出现故障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控制中心都需要装备大功率的UPS电源, 主要用于保证设备节点的供电, 方便控制。也可以统一配置大的蓄电池。优点主要为即使在电压不稳定的情况下, 或者在完全断电的情况下, 设备节点也不会损坏。所以配置相当功率的UPS电源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早些时期, 有部分地区试图过进行社区医院和患者的监护医疗一体化管理, 但是执行的效果不理想。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考虑到监测数据信息的实时性和正确性难以得到保证。在通常情况下, 社区医院对外部的网络具有封闭性。社区医疗信息数据传输给三甲医院一定要经过严格审核。因为数据的有效性无法得到保证的原因, 于是监测数据信息的参考性不足。有效解决的方法是再次进行监测与数据传输。我们提出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方案, 可以有效保障医疗监护的质量, 医生队采集得到的远程实时数据, 进行健康评测, 对患者的生理信息参数和心理状态等可以执行比较全面的医疗监护。特别是对老年人患者, 可以进行心血管疾病的管理, 给患者提供医疗建议。医疗监护系统的特点包括:系统功能比较全面, 可以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在线解答, 系统的实用性比较好。

2 物联网技术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物联网技术的概念为: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将物体与internet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交互作用, 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管理的一种智能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扩展的一种智能化技术。用户端可以是所有物体进行信息交互。它的重要基础是“internet技术”。国内外普遍公认的关于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提出来的[2]。物联网的概念在逐步发生变化, 例如,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针对物联网的覆盖范围进行了较大的拓展。物联网正式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05年11月2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 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报告中。物联网在中国引起广泛的重视开始于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发言, 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 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此, 物联网在中国引起了重要的关注。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欧盟等等。说得通俗一些, 物联网就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的信息交互和控制。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两项。 (1) 传感器技术, 这属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重要技术。计算机处理的通常情况下都是数字信号。我们需要传感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然后计算机才能识别和处理。例如, RFID标签属于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融合了嵌入式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 RFID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比如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方面等等。 (2) 嵌入式技术, 它将计算机软硬件、集成电路技术、电子应用技术综合为一体的一种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嵌入式系统产品比较常见。嵌入式系统推动着工业生产的发展, 并且逐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打个比方来说, 传感器可以比喻为人的感觉器官, 如眼睛、鼻子等等, 网络可以比喻为人们的神经系统, 主要功能是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可以比喻为人们的大脑, 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处理。由此可见, 传感器、嵌入式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物联网典型的体系架构主要有三层, 分别是网络层、感知层、应用层。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物联网的全面感知, 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属于急需突破的关键点, 可以用于解决低成本、小型化、低功耗等问题。网络层属于物联网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的部分, 网络层主要借助于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 为物联网应用进行优化升级, 最终形成具有较强系统感知能力的网络。应用层主要着眼于应用方面, 应用层的重点是将行业信息化需求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 解决智能化的应用问题方案, 难点在于有效商业模式的开发和信息安全的保障。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 采集所需的信息, 然后运用读写器等收集其所需的数据信息, 到达网关的终端进行汇聚后, 借助于无线网络运程将其传送至指定的应用系统。另外, 传感器常常运用蓝牙技术达到与传感器网关进行通信的效果。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到相关的参数, 比如压力、温度、湿度等等。因此人们可以运用网络通信技术进行远距离地信息传输, 从而到达与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有效信息交互的目的。物联网技术属于无线通信技术的范畴, 最近物联网技术在各应用领域中的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比较广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医疗监护网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逐渐成为有关研究人员目前的研究热点问题。有关物联网技术在医疗监护上的应用前景得到社会的广泛认识。研究者们利用全球广泛存在的物联网络, 借助于物联网技术手段, 能够采集地理位置处于远程的患者的生理数据参数信息, 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治与判断, 并且对患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和建议, 患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整体掌握[3]。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社区医院心血管患者远程监护管理系统设计 (Design of 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for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in community hospital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3.1 传感器监测节点设计

传感器监测节点主要探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采集患者的身体参数信息。通常情况下, 传感器节点主要由微处理器器部分、数据采集部分、电源部分、通信部分组成。对于着眼于应用于医疗领域的物联网设备来说, 其主要考虑的重点是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4], 于是我们考虑的传感器类型主要有血氧传感器、脉搏传感器和体温传感器等。

如图1所示为传感器监测节点的系统架构, 包括:心率传感器、血压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等。节点的供电电源选用要求能够持续供电一段较长的时间。

用于医疗领域的物联网设备, 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保证采集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该模块采用的传感器包括心率脉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血压传感器[5]。

微处理器模块选择ATmegal28, 该处理器的特点:功耗低、性能强、可移植性强等。ATmegal28L的软件结构是专门为低功耗而设计的, 具有内外多种中断模式。丰富的中断模式大大降低了查询的需要, 可以方便设计出中断程序结构的控制程序、上电复位和可编程的低电压检测。

由于无线医疗传感设备具有小型化、可方便携带的特点, 于是在电源模块设计时, 我们采用电池进行供电。按照低功耗原则设计传感器节点, 增加传感器监测节点的使用寿命。

3.2 远程监护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考虑到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长期监护, 并且需要将这些长期监护的数据保存起来, 家庭监护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库系统、数据传输模块、远程终端系统、中心服务器等[6]。

数据管理模块:服务器收到发送过来的数据以后, 需要使用管理软件对数据进行解析, 解析完成后将解析结果保存在相应的管理目录下, 最后将更新数据传输给数据库, 从而完成对系统数据库的更新功能。

数据库系统:整个系统的数据信息储存于数据库系统中, 主要包括社区基本信息、医生基本信息、患者基本生理信息等。

数据传输模块:主要负责采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生理数据信息, 并且绘制成相应的波形图, 例如, 脉搏波图、心冲击图等;然后传输给本社区的数据库系统。

远程终端系统:主要用于实现不同类型用户的不同需求。医生通过工作站软件, 查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据, 分析、诊断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 然后提出反馈信息;心血管疾病患者通过客户端软件, 查看自己的报告信息和医生的留言信息。

3.3 社区医院远程监护网络数据传输流程

终端设备主要负责采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理参数数据, 并且将数据传输给服务器。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 我们采用Socket通信技术。医生通过客户端从社区服务器, 下载最新的数据, 优点是可以大大减轻中央服务器的网络负担, 同时可以避免终端设备直接处理客户端数据请求的事件发生。监测中心的服务器主要包括:通讯服务器、用户模块、日志管理模块、用户管理界面和数据转发模块组成。其中的数据转发模块可以通过医疗信息局域网络和医疗信息管理系统通信, 从而达到病人数据的分析、病人电子病历、病人信息数据的存储、紧急事件报警管理的目的[7,8]。系统的数据传输流程框图如图2所示。

服务器可以创建套接字, 并且将套接字进行绑定, 从而监听用户的请求信息, 如果有用户请求, 则接收用户请求, 进行通信。服务器不会随着用户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服务器的功能稳定。我们采用动态链接库的方式, 增强服务器的扩展性和稳定性。由于Delphi XE7具有简单、功能强大、效率高等优点, 因此在用户维护、日志管理、数据存储与转发, 我们选用Delphi XE7。服务器获得的病人数据信息可以转发到医疗局域网络, 从而与其他信息管理子系统相连, 这样做的优点是:医院外面的病人和住院的病人同样达到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紧急报警等功能。移动终端可以通过GPS模块实时掌握病人的经纬度信息, 并且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医院, 方便医生实时掌握病人的病情, 提高病人的医疗质量。

3.4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监护系统构架

物联网借助于信息传感器设备, 按照规定的协议, 实时采集需要监控对象的各种需要的信息, 把对象和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物与物、人与人, 所有物品与整体网络的连接, 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从而实现智能识别、定位和监控的网络[10,11,12,13]。物联网的体系架构从底层到上层, 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系统的监控系统构架图如图3所示。

感知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核心, 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其功能为“感知”, 即通过传感网络获取信息。感知层主要包括基本的感应器件、感应器组成的网络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感应器件主要包括RFID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摄像头等基本标识和传感器件组成;网络主要包括RFID网络、传感器网络等。感知层通过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等采集信息。感知层主要功能是识别对象、采集信息, 这与人体结构中皮肤、五官的作用比较类似。

网络层:感知层感知并且采集到的数据信息, 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到后台进行处理。网络层主要负责传输信号。目前传输信息应用的网络先进技术主要包括第6版互联网协议 (IPv6) 、新型无线通信网、自组网技术等, 正在向传输速度更快、传输带宽更宽、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接入和网络管理方向发展。

应用层:应用层在用户的前端界面上。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 它与行业需求结合, 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物联网应用层的功能是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物联网应用层主要包括服务支撑层和应用子集层。

4 结论 (Conclusion)

我国人口数量大, 医院和医院监护中心相对比较少, 并且费用高, 只能为少部分老年人在医院进行监护, 由于大多数的老年人一般居住在社区, 监护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我们考虑采用物联网技术手段来进行医疗远程监护, 这是一种比较经济适用的方法。

社区健康监护管理 篇6

本研究以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室(ICU)的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结果应用指导医院人文化管理,实施干预性研究,科学地开展压力管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保持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与组织凝聚力。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市5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ICU的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选择其中2家医院急诊科和ICU的医护人员为干预组,另外3家医院作为对照组。干预前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70份,回收问卷327份,有效问卷295份,回收率88.4%,问卷有效率90.2%。干预后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380份,回收问卷355份,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93.4%,问卷有效率94.9%。

2 研究工具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行设计的人口学特征调查表。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均分及10个因子分。10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饮食睡眠)。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即无=0、轻度=1、中度=2、偏重=3、严重=4。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数是1-4分的项目数,反映病情严重度[3]。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法,对北京市5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ICU的医护人员进行先期问卷调查。随后,选择其中2家医院急诊科和ICU的医护人员作为干预组,进行统一规定的压力管理干预,另外3家医院作为对照组,成自然状态。1年后,再次对这5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ICU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选定医院主责部门,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后开展调查,统一指导语和匿名填表方法,统一发放并回收。

3.2 压力管理干预方法

3.2.1 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媒介学习有关心理减压或情绪管理的知识,包括报刊、书籍、网络、影视以及单位或社会派发的宣传资料等,内容包括什么是压力、自我测量压力水平、压力过度的表现以及正确应对压力的方法等。3.2.2心理专题讲座。内容包括什么是健康的心理,了解压力的来源及自己对压力的反应,改变对压力的反应,调整导致压力的性格;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措施;改善沟通技巧,学会自我情绪管理、自我减压、理性互动减压等压力管理方法。

3.2.3 团体心理培训。

主要包括我的情绪我做主,人际沟通我擅长,压力管理我能行,幸福生活我掌握等内容。3.2.4个体心理咨询或治疗。对有心理辅导动机或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或状态的人员,由专业医师进行心理疏导及合理药物干预治疗辅导。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双人录入、双人核对法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方差分析、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非正态分布应用K-S检验、Wilcoxon和Kruskal-Wallis检验。

4 结果

4.1 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ICU医护与全国常模比较

在SCL-90总分及各因子上,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调查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见表1。

注:**P<0.01

注:对照组1为干预前调查,对照组2为干预后调查;Z1值、P1值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2比较;Z2值、P2值对照组自身前后两次比较;*P<0.05,**P<0.01

4.2 心理问题阳性项目结果

SCL-90每个因子均分≥2,即认为该人具有中度或以上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阳性。本研究中,数据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00%,说明被调查者全部存在心理障碍;存在单项心理问题者占总数75.90%,其中,躯体化症状占88.40%,强迫症状占89.42%,人际关系敏感占74.74%,抑郁占84.64%,焦虑占76.11%,敌对占73.04%,恐怖占67.58%,偏执占67.58%,精神病性症状占63.82%,其他症状占73.04%。

4.3 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状况差异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医务人员心理状况差异比较,SCL-90总分、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偏执症状和其他症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余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4.4 干预组、对照组自身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差异比较

干预组自身干预前后比较,各因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自身前后两次调查比较,SCL-90总分、敌对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症状和其他症状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第2次调查结果症状重于第1次调查结果;余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5 讨论

5.1 急诊科与ICU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复杂、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突发事件多、人员流动大、受诊断不明或诊断前期的传染病感染威胁大。急诊的抢救率与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而且,近年来酗酒、交通事故、严重多脏器创伤、成批中毒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脑出血等事件呈上升趋势。重危和死亡现象作为一种刺激因素,不仅直接造成医务人员心理压力,还可产生继发影响,造成医务人员强烈的情感反应和紧张感,对于心理调节能力较差的医务人员,可能导致强迫或恐惧心理,甚至感觉到自己的全部技能不能实现救活病人的愿望,产生内疚、失望、沮丧等心理[4]。

ICU是以救治各类重症及多系统功能衰竭患者为主的诊疗体系,收治的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具有抢救任务繁重,技术要求高,工作规律性差、难度大,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医护人员工作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医务人员常处于应激状态。有研究显示,ICU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最差[5]。

本研究显示,急诊科与ICU的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心理问题阳性率高,说明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阳性率标准定为≥2,既有简便易算的考虑,也有提高筛查灵敏度的考虑。因为,前者方便资料的统计分析,后者符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的目的[5]。研究结果还显示,进行压力管理干预组、对照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均加重,但对照组恶化程度有统计学差异。一方面说明,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更有力度的干预措施;另一方面也证明,未接受干预的对照组恶化程度更重。因此,进一步说明急诊科与ICU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5.2 实施压力管理干预措施有一定积极成效

干预前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状况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分组客观。实施干预措施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心理状况分析,SCL-90总分、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偏执症状和其他症状存在显著差异,干预组优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干预有效,而对照组心理状况出现恶化。

压力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彻底消除这种压力,而是学会一套有效应对压力的方法。压力并非纯粹的消极性,它可能具有使个体通过重新整合,并在更高水平上达到身心平衡的发展功能,其原因在于个体可能拥有一些有利于从压力中获得成长的人格要素,从而形成在压力情境下反而成长得更好的心理机制,可能有一系列的特质、技能和习惯有助于个体在压力状态下成长[6]。因此,压力有其积极意义。

本研究旨在压力管理工作中,辅导医务人员学习如何与压力共处。压力管理中,我们更多地运用了心理学和医学方法,对员工进行心理缓解,以专业的方式,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从而有效地降低压力反应,提高个体的满意度和集体的工作效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以及个体心理咨询等方法,特别是邀请心理学专业人士进行的团体心理培训,通过多环节设计,指导医务人员用心理学的方法认识自己,扩充面临压力时的心理应对资源。其主要内容包括:(1)我的情绪我做主,学习识别和掌控自我以及他人的情绪,发掘内心积极力量自我激励、应对挑战;(2)人际沟通我擅长,了解自己与家庭成员、同事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学会换位思考,更好地处理与其他人的关系,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3)压力管理我能行,宣泄不良情绪,掌握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树立积极信念,实现与压力快乐同行;(4)幸福生活我掌握:表达彼此间的情感,体会人际支持,提升生活幸福感。使医务人员在接受辅导过程中,掌握了减轻放松的实用技术,学会了自我排解压力的心理学技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学到了本领,又释放了压力,收到良好评价及效果。

6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显示,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与ICU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堪忧,而且存在不断恶化的趋势,因此,急需系统的职业压力管理干预。医务人员产生职业压力的原因多种多样,压力的缓解方式也应该根据不同的压力源,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不同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不同,压力源不同[7],因此,心理问题各有不同。不仅要靠医务人员的自身调整,而且需要医院管理层及社会各阶层采取积极、适当的措施加以支持和干预[8]。研究显示,单纯的心理干预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作用有限。管理者还应从客观的环境和制度入手,实施人性化管理,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能够很好地沟通,营造一个公平、人性化、良好的组织环境;要通过建立符合医务劳动特点和规律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与激励分配机制,解决好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执业环境等利益关切问题,切实保护好、发挥好、调动好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科和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实施压力管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5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监护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2次调查期间,对干预组进行压力管理,对照组成自然状态。结果: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心理问题阳性率高;实施干预措施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偏执症状和其他症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自身比较,SCL-90总分、敌对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症状和其他症状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状况恶化。结论: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与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压力干预措施有一定积极效果。

关键词:SCL-90,压力管理,医护人员,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孙红,白杨,张辉,等.医院压力管理的有效手段—EPA[J].中国医院,2008,28(8):47-49.

[2]刘景峰.革命要干,命也要保;过劳死阴影不容忽视[N].医药经济报,2007-12-10(3).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31-32.

[4]曹祝萍,王桂生.医护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护理研究,2008,22(1):15-17.

[5]王卓,王香平,花蕾,等.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453-456.

[6]陈建文,王涛.压力应对人格:一种有价值的人格结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133-138.

[7]王香平,花蕾,白弘冬,等.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源特征及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57-262.

社区健康监护管理 篇7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 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 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 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 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 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 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 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 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 “六位”一体, 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 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 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 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 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 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 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 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 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 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 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 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 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 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 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 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 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 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 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 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 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 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 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 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 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 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 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 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 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 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 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 知病懂病防病, 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 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 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 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 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01) .

[2]邓晨珂, 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12, 26 (09) .

[3]胡玉宁, 等.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综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 (04) .

上一篇:卫勤训练下一篇:地震数据获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