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社区

2024-06-07

健康社区(精选12篇)

健康社区 篇1

摘要:在我国新医改不断推进的浪潮下, 社区健康管理越来越能满足社区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同时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提高社区健康水平已经成为了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出发, 对发展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探析, 以期为广大社区医务工作者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与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 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 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 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 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 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 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 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 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 “六位”一体, 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 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 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 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 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 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 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 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 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 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 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 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 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 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 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 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 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 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 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 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 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 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 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 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 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 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 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 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 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 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 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 知病懂病防病, 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 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 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 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 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01) .

[2]邓晨珂, 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12, 26 (09) .

[3]胡玉宁, 等.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综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 (04) .

[4]马远珠, 等.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03) .

健康社区 篇2

健康社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在街道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坚持按照健康社区创建工作标准,不断改善社区卫生环境、建立健全卫生和健康教育服务,坚持将一万多名租住人员纳入创建工作体系,坚持同管理、同服务,不断提高居民和租住人员健康水平,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现将创建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健康社区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一个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社区专门成立了健康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的开展。充分引导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城管工作站、环卫公司等共建单位参与创建,邀请专业人员到社区进行指导和培训,有力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做好基线调查,掌握社区健康问题和居民、租住人员主要健康状况。

为了摸清社区健康问题和居民以及广大租住人员主要健康状况,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我们充分发挥社区服务站平台作用,认真做好基线调查工作。结合国民体质测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等活动,初步掌握社区健康问题和居民及广大租住人员主要健康状况,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建立起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居民健康资料,目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建档工作,此外,我们还通过走访、召开居民座谈会等,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居民的健康需求。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基线调查,初步掌握了辖区健康问题和居民的主要健康状况,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三)加大干预力度,逐步改善社区环境以及各种健康服务。

我们根据基线调查结果,采取各种措施,对主要存在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并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在改善社区环境方面,在城建环境卫生管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我社区由专人负责监督,喷洒消毒药水,清理卫生死角,搞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美化绿化社区环境;在社区各居民小组设置灭鼠点180多处,坚持每年投放两次,针对社区大多数居民家中都有深水井的情况,社区每年初夏按户发放漂白粉,做好井水消毒工作,认真做好灭蟑螂蚊蝇工作。不断提高社区警务站联防队员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体能训练,加大对社区的巡查力度,不断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力度,社区偷、抢、骗等治安案件逐年减少;与社区各经营场所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在加强社区健康服务方面,我们利用多个重大节日对社区内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开展关爱行动,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加强医疗服务及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对辖区重点人群和慢病人员进行随访跟踪、为辖区居民进行义诊。

(四)加强宣传发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租住人员健康意识和参与创建的积极性。

社区居民以及广大租住人员的参与是我们创建健康社区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增加居民级广大租住 人员对健康社区工作的理解,我们充分发挥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阵地作用,张贴宣传挂图,悬挂宣传横幅,大力宣传健康社区知识。我们还组织新城剧团开展健康文艺汇演。通过不断加强宣传发动,社区居民及租住人员对健康更加重视了,更加注意身体锻炼和心理平衡,更加注意饮食合理性和营养性,更多的居民积极建立和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努力去除各种不文明卫生的陋习。大家对健康社区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懂得了社区环境、安全对健康的影响力,并努力去维护和改善它,人人参与环保活动,爱护环境卫生,社区已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健康氛围。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在社区环境卫生、治安状况等方面还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二)慢性病患病率相对较高,高血压所占比重较大,居民的合理饮食••有待加强,对慢性病的干预措施不多,力度不够。

(三)社区居民特别是外来租住人员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还有待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

(四)创建工作在人员、经费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

(一)继续加强宣传工作,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动员广大居民及租住人••员积极参与创建工作,计划在社区内继续悬挂横幅,张贴宣传挂图,进一步营造健康社区的氛围。通过各种会议和各种活动,广泛宣传,使居民及租住人员更加了解健康社区的目的意义,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健康社区的各项活动。•

(二)加强社区内创建单位的沟通,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对社区环境建设和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解决现有存在问题。

(三)根据人员的变动,及时充实调整健康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具体工作落实到位。

(四)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定期发放宣传资料,每季度更换一次健康宣传栏,举办健康知识讲座。

(五)不断加强社区内环境卫生、治安、安全等各项工作,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力度。

(六)完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Xx社区居委会

健康社区 篇3

关键词:健康社区;体育教育;社区体育

一、社区体育是健康体育社区的重要标志。

近几年来,我国社区体育项目得到显著发展,但这些发展,大都是对社区的绿化、卫生、保安等一系列外部的支持和建设。在如今高速发展的快节奏社会,人们白天要在公司、企业夜以继日地上班,恨不得不做好工作,或达不到标准,得不到老板的赞誉,就更加忘我的工作。现代的工作人群、学习人群,都承受了空前的压力,以至于晚上回到家看看电视,然后倒头就睡。就这样的生活方式,坚持几天没问题,几个月,几年,几十年下来,试问,谁的身体受得了。而对社区条件的改善,增加的一些表面设施,看起来很有效果,但具体的利用率较低。社区体育,通过对身体的活动、放松、锻炼、健身等,使人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得到放松。人也像弓弦一样,有松有紧,才能更好地保存和使用。同时,健康的体魄对于人的精神面貌也有很大的影响。改善社区群众的生活态度,丰富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人的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社区体育教育。从而使人们以崭新的、积极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使人体机能得到很好的调整,更加全身心的工作学习。这也为社区的整体精神面貌起到了积极的效果。因此,社区健康与否的标准之一包含社区体育教育活动开展的水平高低。

二、社区体育教育是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环节。

社区体育的建设包括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增加社区体育的工作人员力度等,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就是社区体育健康的教育和宣传。虽然体育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场所和空间。但如果社区群众没有对社区体育,社区健康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再好的物质基础也是浪费。只有在社区进行大力度的宣传和影响,对社区群众进行思想、认识上的教育,使他们自己意识到社区健康、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自主地,自发的,自愿的参加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从而全面落实体育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参加到社区的娱乐活动中来,认识到社区体育对健康生活的作用。其次,进行社区体育教育,还可使社区群众正确认识运动,不盲目地运动,有针对、有选择、科学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然后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三、满足全体社区群众的社区体育教育是健康社区发展的助推剂。

进一步推进和改善社区群众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构建和谐社区、知识社区、体育社区、健康社区、运动社区等,对整个社区全面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社区群众进行普遍、系统的社区体育教育活动。不但增长了社区群众的知识,如体育运动习惯,体育事故的预防和措施,以及社区群众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和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使全体社区群众科学的掌握运动及运动的相关护理。能够处理应急事故,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为社区群众着想,从社区群众中来,到社区群众中去。其次,全体社区群众的社区体育教育,包括的是全体社区群众。各年龄阶段的人群都有。老人、小孩儿就做不了剧烈或幅度大、难度大的运动。孕妇的体育运动,病人以及身强力壮的人,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都各不相同。这就需要社区体育教育发挥他人性化的一面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展开针对性的运动项目,因材施教,明确了解教育的对象和需要,根据其特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做到真正的全体社区群众同运动,共呼吸。社区体育教育的开展,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对建立和谐社区,文明社区,运动型社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健康社区的发展有利于社区群众明确合理的社区体育需求。

健康社区的发展需要,不仅仅应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运动器材、器械,一定的场地条件,保养维修等。还包括对社区群众的思想健康教育的投入,进行演讲比赛,讨论会,观看电影、宣传片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第一,健康的社区建设不仅提供了一定的社区群众运动条件,锻炼了身体,丰富娱乐了业余生活。而且,对社区群众树立和培养健康、积极、正确的运动理念和态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指导并引领社区群众健康运动。积极面对生活、工作、学习。养成良好切适合自身运动的项目和习惯,更好地享受生活,充实人生,为我们的生活添姿添彩。第二,社区群众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和要求的适合自身素质的运动项目和器材。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社区体育项目的成本和开支。为建立健康社区的建设节约了成本,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发挥他更大更多的作用。而这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群众的认识和觉悟,体现了社区体育教育的成果和表现。思想教育和行动教育双管齐下,共同为健康社区发展做出努力,逐步实现社区体育建设和健康社区的最大利用。

五、社区体育教育的发展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区体育教育凭借其自身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对社区健康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区群众的需求,是社区群众意愿的表现。社区健康的发展一直以来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区群众服务。需求与发展,成为研究社区健康发展与社区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像供给与消费一样,有一方的需求,才会产生另一方的供给。在社区发展这个问题上,社区群众的需求就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解决了社区群众的需求,并切合实际,把人们的健康需求社区的建设合理结合,探索和创新社区发展的现状,不断建设,不断完善,把社区体育教育作为一个长远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把社区体育教育需要同社区健康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将社区体育教育规范化、指标化、重视化。从根本上认识社区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使之可持续发展的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健康化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越.体育强国:未来1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事业的需求[J].体育科学. 2010(3)

农村健康社区的构建:困境与对策 篇4

1 构建农村健康社区的意义

1.1 农村健康社区建设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通过农村健康社区建设、密切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合作,努力化解影响村民健康的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减少村民的疾病支出,可以减少农村中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缓解政府和社会在农村发展中承受的压力,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通过农村健康社区建设,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符合我国卫生工作长期坚持的“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符合我国构建农村和谐 社会的要求成为政府、社会和农村居民的共识共举。

1.2 农村健康社区建设是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现实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不协调,并实行“城乡分治”的二元政策,使中国农村卫生事业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远落后于城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到40%城镇人口占有近60%的医疗资源。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成员国的卫生筹资公平性评估的结果表明,中国排在第188位,倒数第4。这种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格局直接影响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而农村健康社区建设强调政策承诺,强调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利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村居民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检查、疾病筛查和健康管理等工作的常态经,最终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

1.3 农村健康区社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的主题

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中国特色的健康促进活动,其群众性、社会性和广泛性成为20世纪中国卫生事业的创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中国的“国宝”。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尽快改变中国卫生的面貌,中国政府倡导了爱国卫生运动;60~8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在中国控制血吸虫病、结核病等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80年代末期,中国利用这一社会广泛参与的形式,大力开展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城乡的卫生水平;进入新世纪,健康城市与健康村镇建设成为爱国卫生运动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人类发展的中心,农村健康社区建设以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为主题,在创建农村健康社区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可以得到综合的健康保障,他们通过充分参与健康社区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提高生命质量和包括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等方面在内的整体健康水平,使卫生村镇的生命得以延续。

2 构建农村健康社区面临的困境

2.1 农村社区环境卫生不容乐观

环境卫生条件的好坏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WHO发表的一份报告表明,环境已通过不同方式对心血管病、腹泻、下呼吸道感染、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80%以上的主要疾病有显著影响。5岁以下儿童中33%以上的疾病是由环境暴露造成的[2]。目前,从总体来看,中国农村的环境卫生条件依然较差,部分地区农村环境严重恶化,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其突出的表现,一是清洁水源相当匮乏。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据《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截止2009斩底,全国累计农村改水受益人口9.03亿人,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94.3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68.4%。但是,在部分地区,饮用水的安全性依然没有保证,目前有70%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水平高于环境承受能力的40%左右,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检测水体的40%,近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有3亿多人饮用不到安全水[3]。二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燃料燃烧不充分,排出了大量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和部分致癌物质等。另外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物、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也对农村空气质量和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影响。三是农厕卫生条件依然较差。近年来,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开展了改厕工程,提倡建立卫生厕所。农村改厕取得了比较明显的进展,据《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截止2009年底,农村累计使用卫生厕所16 055.8万户,其中当年新增卫生厕所791.9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3.2%。但整体来看,农村不卫生的厕所比例仍然很高,传统的深坑或免水冲厕所、旱厕仍然使用普遍,甚至极少数农村地区还没有厕所,极易造成疾病传播。

2.2 农村社区居民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从各国发展的历程来看,一般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因为有了经济基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会更加健全,人们的生活环境会更加清洁,居民的疾病发生率会相应降低,应对疾病风险的能力就会更强。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得到相应的改善。一是农村居民的2周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历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提供的数据,1993年农村居民的2周患病率为128.20‰,到1998年提高到137.1‰,2003年为139.5‰,到2008年则进一步上升到176.7‰。二是部分病种严重威胁农村居民健康。调查表明,农村的疾病谱开始改变,一些特殊病种对农村居民的健康威胁越来越大。据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农村地区的的一些疾病高发率值得注意,例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2周患病率达到20.3‰,急性鼻咽炎、胃肠炎的2周患病率也分别达到16.0‰、15.4‰。农村的慢性病患病率达到了140.4‰,尤其是高血压、胃肠炎的患病率达到了38.5‰和11.7‰。三是农村传染病发病率不断升高。据历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提供的数据,1998—2008年,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从194.80/10万上升到268.01/10万,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率从0.31/10万上升到0.94/10万。由于农村传染病防治条件差,农村居民在面对传染病时,就显得更为脆弱。目前,在不少农村地区,肠道传染病、微量营养素缺乏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血吸虫病近年形成的威胁死灰复燃,并呈愈演愈烈之势。2001—2008年,血吸虫病的流行区县数从418个增加到450个,流行村人口数就达到了6 781.1万人。四是农村妇幼保健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之间的初级卫生保健差距较大。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我国2009年孕产妇死亡率为31.9/10万,其中城市26.6/10万,农村34.0/10万,农村地区孕产妇死亡率是城市地区的1.3倍;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7.2‰,其中城市7.6‰,农村21.1‰;婴儿死亡率为13.8‰,其中城市6.2‰,农村17.0‰;新生儿死亡率为9.0‰,其中城市4.5‰,农村10.8‰。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是城市地区的2.8、2.7和2.4倍。见表1。

注:资料来源:《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3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在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健康保障体系之所以曾经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其中的一个关键就在于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极大改善。尽管如此,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仍然满足不了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一是部分农村社区医疗机构的可及性较低。2003年国家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农村住户离最近医疗点距离不足1公里的比例为61.1%,比城市低20.7个百分点。有4.8%的住户离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距离超过5 km,34.1%的住户离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距离在1~5 km之间。农村住户到最近医疗点时间在10 min以内的比例为66.9%,比城市低14.5%个百分点。6.8%的住户到达最近的医疗卫生机构需要30 min以上。二是农村社区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医疗卫生机构设备简陋,部分村卫生室甚至就设在村医家中,连一台心电图机和B超机都没有。当前农村社区卫生人员的来源主要有2个,一个是计划体制下培养的赤脚医生;另一个是卫生学校或医学院毕业的学生。总体来看,农村社区卫生人员所受教育仍然偏少。《2005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表明,2004年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村医仅占乡村医生数的3.62%,仍有20%的村医没有乡村医疗资格。与此种局面相对应的是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相当简陋。三是政府对农村社区卫生的管理存在缺位现象。目前,国家对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人员进行补贴以体现医疗卫生事业的福利性,补助的方式主要有专项补助和定额补助等。但是,在农村社区,备受居民信任和欢迎的村卫生室和村医生却往往被排除在上级补助的范围之外,致使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有限,动力不足。四是农村医疗保障存在一定制度缺陷。2003年以来,我国在农村地区逐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此项制度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表明,截止2009年底,全国有2 716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数达8.33亿人,参与率达到了94.0%。而要保持该制度的可持续性,其本身的制度设计缺陷却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交费参加阻止了贫困人口受益;自愿参加性质容易导致逆向转移支付;定位于保大病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目标相悖;低水平大病统筹无法达到防贫目的;大病统筹的受益面过小,管理成本过高等[4]。

3 构建农村健康社区的对策

解决我国农村健康社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需要在制度设计、组织保障、经费筹措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其中强调政府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3.1 明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发展第三部门作用,切实搞好农村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

农村公共卫生按其特征以及消费特征,可以划分为3类:纯公共卫生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和私人公共卫生服务[5]。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纯公共卫生服务应当由政府承担支出责任,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均等化的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应当由政府补助一部分进行治疗;私人公共卫生服务具有较强的私人产品特征,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健康教育、疫情监测、免疫预防、健康保健、爱国卫生等传统和基础性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属于纯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必须要引起管理者和农村公共卫生人员的重视。当前农村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掌握比较薄弱,了解健康知识途径也很单一。政府应整合社区各种资源,搞好社区动员和社区健康教育,增强农村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的水网、公共厕所是农村居民日常基本的卫生设施,是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等疾病的关键环节。针对改水改厕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资金筹集难度大、村民意见难统一等特点,要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纳入县(区)级统筹范围,探索建立以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为龙头,乡村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搞好农村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在强化政府自身职责的同时,还应促进社会中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部门作用。非政府组织或称“第三部门”是指介于国家、企业之间的中间领域,它独立于国家,享有对于国家的自主性,是由众多旨在保护和促进自身利益和价值的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的组织或机构。治理强调国家、市场和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社区公共卫生供给中的良好合作,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离不开国家,也离不开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可以发挥它独特的优势——在不同层面以各种灵活的方式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各种多样化的需求,以弥补政府效率和能力的不足。

3.2 加大政府财政的投入,多方筹措资金,扶持农村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

农村社区医疗机构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加强网底建设与管理是确保农村社区各项卫生工作和社区人群健康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一是要优化农村社区医疗机构的布局。应当在考虑社区内人口数量、服务范围和业务量等因素的基础上,以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为目标来设置社区医疗机构。二是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室建设。可以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改造村卫生室,购买一些基本的医疗设备和设施。不仅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等公立医疗机构的支持,也应加强对农村社区内个体诊所等私人医疗机构的支持。三是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原则上应当规定,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和药房各自独立,而且房屋建筑面积要达到一定标准。对高压消毒锅、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诊断床和紫外线消毒设施等必要的设备条件应当提出明确要求。村医须有从业资格,且必须遵循统一的农村社区卫生室工作制度和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操作规范。四是要安排必要的卫生经费,加强对农村社区医生的培训,落实编制和待遇,保持卫生人员队伍的稳定。所有卫生人员须经考试考核聘用上岗,人员变动必须经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对于从事卫生保健工作的人员要根据其工作量确定补助经费,同时解决他们的继续教育问题,采取送出去(进修)与请进来(指导)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人才队伍。

3.3 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力实现按健康需求进行保障,只能实施对医疗费用的部分保障,但必须有“健康保障”的理念,不能背离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目标——保障国民健康,并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来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应建立在公共卫生服务充分提供的基础之上。公共卫生服务的充分提供能有效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减轻医疗保障制度的资金负担,有效地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其次,要通过非保险机制重点保障基本医疗。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满足全体国民的所有医疗需求,政府的责任是通过各种方式的筹资,确保国民能普遍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由于中国农村社区居民收入还普遍比较低,有相当比例的人口没有参保能力。因此政府直接补贴患者或医疗服务机构等非保险模式,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保障手段,并且可以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再次,要使大病风险逐步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以基本医疗为农村医疗保障的重点,推行预防为主和采用低成本、高效益医疗技术的方针,有可能保证人人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但却不可能完全防止由大病带来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商业医疗保险具有分散大病风险的功能,但显然,在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全面推行商业医疗保险的条件还不成熟,但这应该是基本方向。近年,一些地方的商业保险机构曾尝试参与合作医疗的管理,但由于政策限制(商业机构管理的合作医疗政府不予以资金补助)而难以为继。目前定位于大病统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果能够实现由向商业保险机构管理的转型,同时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医疗保障机制,倒是一条比较现实的制度转型路径。最后,要制定大病医疗救助制度。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农村贫困人口无力通过参加保险抵御大病风险。因此,政府有责任建立最后一道防线,直接设立政府医疗救济基金,建立医疗救助制度来扶助农村社区贫困人群,作为一项必要的补充保障方式。但必须强调的是,医疗救助制度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补充制度,必须建立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础之上,不然就会陷入社会救助的贫困陷阱。

参考文献

[1]李忠阳,傅华.健康城市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9.

[2]转引自韩俊,罗丹.中国农村卫生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1.

[3]王五一,杨林生.农村环境与农民健康:“三农”问题的重要症结[N].科学时报,2006-7-25.

[4]石秀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5-206.

创建健康社区方案 篇5

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倡导健康优先、健康教育先行理念,制订并落实有利于健康的相关政策,建设促进健康的支持性环境,探索建立健康促进县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

二、实施时间范围和步骤

实施时间为 20__年 1 月_20__ 年7 月;

实施步骤:

(一)、筹备阶段(20__ 年 12月_20__ 年 2 月)。

建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职责人员,搞好宣传动员。

(二)实施阶段(20__ 年 2 月_20__ 年 12 月)。

落实创建各项工作,突出社区特色。

(三)自查整改阶段(20__ 年 1 月_20__ 年 6月)。

按照《健康促进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要求,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措施和办法予以整改。

(四)验收阶段(20__年7月)做好验收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合格达标。

三、工作内容

(一)组织管理

1、签订建设健康促进社区承诺书。

2、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

3、制定促进社区健康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

4、专人负责建设社区相关工作。

(二)健康环境

1、创造无烟环境,辖区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设无烟标识。

2、社区内自然环境整洁。垃圾日产日清。

3、人文环境齐备,有固定健身场所、文化场所,对弱势群体有健康帮扶措施。

(三)健康活动

1、每年组织4次以上健康讲座。

2、每年举办2次以上以健康为主题的集体活动。

3、开展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4、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扩大知晓率,对创建工作知晓率达70%以上。

四、达到目的:

1.全社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在原基础上提高 20%;

2.全社区成人吸烟率下降 3%;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 32%;

4.成人肥胖率控制在 12%以内;

5.社区居民对健康促进工作知晓率达到 70%。

健康体重,健康血压 篇6

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以此同时,超重、肥胖人数分别达到2.4亿和7000万。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其引发的脑卒中(中风)、心脏病等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第一病因。血压与体重、健康是有必然联系的。

体重与健康——福祸相依

体重与健康关系密切,肥胖是许多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那么,如何判断体重是否正常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体重指数(BMI)作为健康体重及肥胖分型的标准,它可通过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到(如某人体重80千克,身高1.70米,其体重指数为80÷1.72≈27.7)。而由于中外人群体质不同,具体参考值也略有差别,本文主要针对国人的BMI标准进行介绍。

当BMI<18.5,即为体重过低;BMI在18.5~23.9,为正常平均水平;BMI≥24,为超重;BMI在24~26.9,为肥胖前期,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BMI在27~29.9,为Ⅰ度肥胖,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中度增加;BMI≥30,为Ⅱ度肥胖,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严重增加(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BMI≥40时,为Ⅱ度肥胖,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非常严重地增加)。

健康不仅受脂肪含量的影响,还与脂肪贮存的部位有密切关系。在身体中间部分贮存过多的脂肪会增加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而单纯体重指数不能反映局部体内脂肪的分布,因此,判断肥胖还需要结合腰围,在我国,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则为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是指患者体内脂肪沉积,并以心脏、腹部为中心而开始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约是全身匀称性肥胖者的2~3倍。腰围测量能更好预示健康风险。

肥胖可导致几十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心脏病、脑卒中、脂肪肝、骨关节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和社交障碍)等,可以说,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最大杀手。

血压与健康——唇亡齿寒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能危及每个人的健康,被公认为“无声杀手”。

权威机构指出,成人血压<120/80mmHg(毫米汞柱)为理想血压;血压120~130/80~85mmHg为正常血压;130~139/85~89mmHg为高血压前期;高于140/90mmHg即为高血压。据统计,心脑血管病是国人的首要死因,而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特别是导致心肌梗死和脑中风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危害主要是对心、脑、肾、血管等器官的损害,可导致心肌梗死、心脏肥大、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眼底出血和脑中风,轻则影响工作及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致残、致死。为了防微杜渐,一旦确诊高血压,就应该接受正规长期的降压治疗,尽快使血压达标。不同的高血压患者有不同的治疗目标,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应<140/90mmHg;老年患者收缩压<150mmHg;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患者的血压<130/80mmHg,合并大量蛋白尿时血压应<125/75mmHg。保持健康血压,有利于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体重与血压——荣辱与共

显然,体重和血压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要保持健康体重和健康血压,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1)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一般成人每日吃蔬菜500克,水果100~200克;

(2) 适量吃主食,杂粮粗细合理搭配;

(3) 用植物油(素油),每日不超过25克;

(4) 不吃肥肉及动物内脏,每日吃瘦肉不超过100克;

(5) 适当多吃豆制品、鱼类、奶类等动植物蛋白质食物,少吃油炸食品,每周进食鸡蛋黄不超过5个;

(6) 控制食盐摄入量,每日不超过6克;适量增加含钾高的食物(如西柚、西芹、黑木耳等),不吃或少吃咸菜、腌制品等含盐多的食品。

适量运动

(1) 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适合的体力运动;

(2) 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

(3) 多做有氧运动,如步行、快走、慢跑、游泳、气功、太极拳等;

(4) 运动强度以自身能承受为准,参考心率=170-年龄。

戒烟限酒

吸烟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烟草中的尼古丁能刺激心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吸烟者易患支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肺癌等,应彻底戒烟;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但如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应避免。因此,如要饮酒,应少量,每日不超过50克白酒,不超过100克葡萄酒;孕妇和青少年则不宜饮酒。

定期测量

(1) 正常成人每2年至少测1次血压;

(2) 血压正常髙值者每6个月测1次血压;

(3) 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一般每周1次;

(4) 一般成人每6个月测量体重1次;

(5) 肥胖或减重者每个月测量体重2次。

健康社区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本社区的126例中老年人群, 时间:2010年6月~2012年10月。男74例, 女52例;年龄在44~69岁, 平均为 (52.5±1.5) 岁。文化程度:初级及以下40例、高中及中专60例、大专及以上26例;职业:农民42例、工人44例、干部40例。生活方式:独居69例、与家人同居5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63例。比较两组人群的职业和文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等资料, 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社区老年人群实施常规性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宣传和教育基础上实施社区健康促进模式, 如下。

为了促进和保障社区健康促进模式的快速、和谐、友好发展, 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工作规范来保障其的健康的发展。比如建立相关的健康教育岗位职责和操作流程以及考核方案等。同时还需要明确责任人的工作职责等[3]。

为了促进中老年人群的健康, 要不断地发展和壮大社区健康教育队伍。要努力地培养一些全科医生人才队伍, 让社区的相关健康人员具备动员和倡导以及教育等技能。要形成多方位性的网络健康教育宣传平台, 同时还体现出政府负责和部门配合以及全社区动员以及群众参与等特点, 此外, 要根据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和探讨符合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促进模式。对于一些条件允许的社区, 还可以尝试创建健康教育服务网络和短信信息平台, 进而能够更好地为中老年人群传输相关慢性疾病知识。

要对社区健康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 比如要建立相关的健康教育场地和配套相关的健康娱乐设施。此外, 还可以建立并完善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档案, 定时对中老年人群进行健康体检和调查。

不断地扩大志愿者的队伍, 要积极地倡导和组织一些对中老年人群事业有兴趣和爱好的人群, 主要是从事医学和社会学等各领域的个人或者集体参与进来, 进而更好地为中老年人群服务。

在社区中要设立社区健康生活指导站以及健康咨询服务点, 社区健康咨询服务点主要是满足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 而健康咨询则是针对性居民进行卫生教育等知识进行解释, 同时对其进行就医指导等。此外, 还可以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放置一些宣传资料, 以方便就诊人群进行阅读。并在门诊电子屏幕上滚动性低播放不同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可以为中老年人群开具一些健康处方, 以方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并指导养生和预防以及治疗疾病。采用入户调查等方式, 对中老年人群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同时还可以采用电话随访等进行指导。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人群的慢性疾病发生率和生存质量以及对疾病知识的预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慢性疾病的概念和种类、慢性疾病的预防和预后、慢性疾病的治疗等。每个问题设置3个选项, 分别为知晓、部分知晓、不知道, 其所对应的分数为2、1、0分。知晓:总分≥15分部分知晓:10~15分;不知道:<10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知晓率和疾病发生率采用[例 (%)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知晓40例, 占63.5%;部分知晓22例, 占34.9%;不知道1例, 占1.6%;知晓率为98.4%;患病情况:高血压1例、心脏病2例、糖尿病1例;发病率为6.3%。对照组:知晓31例, 占49.2%;部分知晓20例, 占31.7%;不知道12例, 占19.1%;知晓率为80.9%;患病情况:高血压2例、心脏病1例、糖尿病3例、脑卒中1例、肺气肿1例;发病率为12.7%。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发生慢性疾病的几率等进行比较,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为促进中老人群的健康, 可以为中老年人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主要是在社区建立一些公共的健康教育活动中心等, 但是需要家庭成员的积极配合。根据中老人群的自身特点来对其进行访谈等干预。通过讲解一些成果的案例, 引导中老年人群改变一些危害健康的行为[4]。此外, 通过宣传和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增强其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 提高其的自我保健意识。制定出相关的健康计划, 让中老年人群享受成功的喜悦。制定一些简单易懂的健康知识宣传手册, 同时组织人群中老年人群观察录像等, 同时指导其使用网络来获取相关健康知识。经过此次的研究发现, 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发生慢性疾病的几率等进行比较,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社区中老年人群实施社区健康促进模式, 能够提高其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进而有效地提高其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减少其发生各种慢性疾病几率。

参考文献

[1]曹兰萍.社区妇女健康保键的需求调查及对策研究.当代医学, 2011, 11 (2) :155-157.

[2]吴雯, 赵燕萍, 刘军.社区健康促进俱乐部在糖尿病管理中的效果评价.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2) :276-277.

[3]高珊.护理健康教育在社区产妇产后保健中的意义.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0) :338-339.

当代健康社区的疾病预防理论初探 篇8

“城市空间”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受到持续关注的传统问题。在《圣经》的《利未记》中就有关于什么样的住宅建筑容易导致疾病的相关记载。当代城市居民每天有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居住和工作的社区空间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这种影响既可以是正面的促进健康,也可以是负面的导致疾病。事实上,社区空间的不良和不当设计,是导致多种大城市流行病的元凶。

从疾病预防的角度筛查现有的流行病与城市社区的关系,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疾病都与居民生活的城市空间相关。本文将由城市空间直接或者间接导致的疾病统称为“空间相关疾病”。对照“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ICD-10)”,可将当代的空间疾病分为三类,一是过敏、哮喘、中毒等呼系统疾病。二是抑郁、焦躁等心理疾病。三是肥胖症、高血压、心血管病等代谢相关慢性疾病。

导致这些疾病的城市社区空间,可以按其致病机制的分为三类。一是日常行为致病机制,主要指空间影响和改变生活方式导致疾病。二是社会心理致病机制,主要指空间产生或引发心理刺激导致疾病。三是空间环境致病机制,主要指空间产生和传播致病病原导致疾病。这三种空间致病机制,对应了相应的空间相关疾病。摸清三类致病机制,逐个确定和整治改良社区规划设计中的致病因素,是未来健康社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2、社区产生致病病原

“社区产生致病病原”的理论出现较早,也较为容易理解和普遍接受。这一致病机制的核心概念是城市社区空间的环境直接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产生或者传播致病病原,影响空气、水、食物等室外环境和室内空气、湿度等室内环境,进而导致使用者的相关疾病。这一致病机制的影响是比较直接的,社区环境因素既可能造成传染性疾病也能催生慢性病。主要的可能疾病包括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疾病,例如过敏、哮喘、流感、呼吸系统中毒等等。建筑和社区空间可以产生各种过敏源(Allergen)”或“传染源(Sources of Infection)”,也可能直接充当致病原,如病态建筑综合症等。从整个城市的角度看,城市规划会影响城市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导致雾霾等区域性问题。在社区的尺度上,产生致病病原主要包括三种途径:

一是通风设计导致呼吸疾病传播。建筑室内通风与通过空气传播的传染病,尤其是呼吸系统传染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风天井的建筑设计、社区的微环境和室内通风系统的不良设计会加剧响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传播。例如,李玉国教授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CFD)和多区模型的方法模拟了香港淘大花园居住区SARS的传播规律,很好的解释了“SARS通过通风天井传播”的发病及其扩散机制。二是社区景观配置不当,引起过敏病症。景观和植物常常被认为是有益于人群健康的,但景观设计中树种的不当配置会导致相关疾病。任何种类的植物过量种植时都会引起过敏和哮喘,美国学者托马斯·利奥·奥格伦提出了奥格伦植物过敏指数(OPALS)”用以评估所有园艺或景观植物的潜在过敏可能性。根据奥格伦的分类,“一种植物的OPALS值最低为1,一般分布在1-5之间,最大可达到10,植物过敏主要由花粉传播引起”。三是建筑本身设计不良导致SBS。病态建筑综合症(Sick Building syndrome)简称SBS.1982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最早影响的主要是多层办公和居住建筑。SBS的症状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了恶心、呕吐、过敏和眼耳鼻喉不适以及心理不适等等。澳大利亚学者贾尼斯·扬茨提出了SBS与建筑室内环境相关的证据,包括“SBS症状是与患者在某一特定建筑中生活工作的时间正相关:当患者离开这一特定建筑时SBS症状消失:SBS症状季节性复发:处在该建筑中的其它人发生相同的SBS症状等等”。SBS不仅与住宅建筑的拖工和材料相关,还包含了建筑设计本身给人带来的不适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疾病。

3、社区引起心理刺激

“社区引起心理刺激”的相关研究出现晚于上文所讲的环境致病论,萌芽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九十年代达到顶峰。这一致病机制的核心理论是社区和建筑空间直接或者间接扮演“心理刺激源(Mental Stresor)”,居民造成不良心理暗示和心理刺激,并进一步引起不适和病症。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对居住者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正面和负面的两种影响,城既可以通过帮助康复来促进人的健康,也可能通过不良刺激导致人的心理不适和疾病。此外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不仅涉及到抑郁、焦虑等等心理方面的疾病,也可能间接通过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其他的不良习惯和疾病。

社区引起心理刺激的论点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芝加哥第一张“精神病理地图”引发了心理学界和地理学的结合。这一研究从宏观分布上证明了城市的某些社区确实更容易导致居住者的心理疾病。六十年代科学家约翰·卡尔霍恩著名的实验间接证明了空间“拥挤”对于使用者心理的影响。八十年代,这一领域迎来了重要的发现。1984年,学者乌尔里希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文章《病房窗外的景色可能影响术后康复》。该研究证明窗外有自然树木景色的病患比窗外只有砖墙的病患康复更彻底和迅速,进而出了自然景象影响患者心理、促进康复的结论。这成为了后来循证设计(EBD)和康复景观的起源。1995年英国建筑学学者戴维斯·哈尔彭在《心理健康与城市建筑空间:不只是砖和泥浆》一书中研究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可能影响使用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哈尔彭提出环境刺激(environmental stressors)”的概念,将环境刺激分为传统环境刺激和社会环境刺激。传统环境刺激包括冷热季节、空气质量及噪声刺激等;社会环境刺激包括过度拥挤、犯罪恐惧等,并给出东湖住区的改造案例。城市社区空间中的直接心理刺激源包括空间本身的采光、潮湿、噪声等物理因素和色彩、尺度、拥挤等设计因素。间接心理刺激源包括社区空间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刺激源,例如自然的接触、对犯罪的恐惧、社区的等级标签、不良的空间符号和空间归属感弱等等。

4、社区改变生活方式

“社区改变生活方式”是社区引起居民患病的三个主要致病机制中出现最晚的,主要理论和实践在近十年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城市社区空间中的用地规划混合度低、步行指数低下、出行方式受限、饮食分布不佳、缺乏活动空间、建筑运动系统设计不佳等等“空间功能”问题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和日常行为轨迹。久而久之,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社区中的人群逐渐养成“久坐不站”、“汽车依赖”、“室内娱乐”、“高热饮食”等等不良“生活方式”进而导致一系列的慢性疾病。“社区改变生活方式”所涉及到的健康问题大多由“缺乏日常锻炼”和“饮食热量过高”两个主要因素造成,涉及的慢性病主要包括肥胖症和其他一系列由于肥胖而引起的其他重症,如心血管病和二型糖尿病等。此外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导致“抑郁症”等一些心理疾病。“社区改变生活方式”在建筑学中的研究和实践远远滞后于公共卫生领域。近十年来,关于城市社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关系才逐渐成为关注热点。

在社区规划方面,摊大饼是的无序扩张和职住分离导致了“肥胖城市(Fat City)”的种种弊端。而与之相对的“健美城市(Fit City)”思潮正在兴起,纽约市从2006年起召开健康健美城市(Fit City)会议,研究城市规划设计对居民肥胖症的影响和可能举措。“提高用地功能混合度”、“提升城市步行指数”、“建设推广慢行系统”和“优化城市饮食分布”是健美城市的主要研究和实践方向。在建筑设计方面,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核心理念是便捷和效率,然而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的大量出现使得电梯和自动扶梯代替楼梯成为居民日常的垂直交通方式。建筑学者乔瓦娜·博拉希和米尔科·扎蒂尼在《去医学化的建筑》中提到了肥胖楼(Fat Building)和健美楼(Fit Builcling)。“增加楼梯的日常使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和“设计专有活动空间”是“健美楼”的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活跃设计(Active Design)”这一新的健康社区设计思潮。活跃设计的内涵是通过社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手段,提升居民日常锻炼的可能性。美国纽约市率先成立了“活跃设计中心(Center for active Design)”,为推行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各种提升日常锻炼可能性,预防肥胖症等疾病的发生而努力。基于日常行为理论的“活跃设计”理论有望成为继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之后的又一看待和解决城市问题的视角。

5、启示:迈向健康社区

当代中国大城市中,城市社区空间导致的上述三类相关疾病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中有些是已成威胁的、极度紧迫的,需要尽快拿出方案并且实施治理;有些是已见端倪的,根据相关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将会逐年上升并在城市范围内爆发的,需要引起管理部门、学术研究机构和建筑师规划师的重视。从“雾霾”的爆发案例来看,许多已经在西方已经有过“前车之鉴”的城市空间导致疾病问题值得中国大城市为之警觉。

因此,完善当代健康社区的疾病预防理论,搭建“社区空间设计-致病机制-疾病预防”三者之间的关系框架,探索相关的健康社区整治设计策略,为政府、设计师和居民提供建议,是改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空间相关的流行病肆虐现状的紧迫现实议题。通过社区规划和建筑设计手段整治和改良城市空间,解决疾病预防问题,是提高城市空间品质,营造“健康社区”的核心基础工作。建筑师与公共卫生学家应当通力合作,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摘要:本文从疾病预防的角度审视当代城市社区空间,以“城市空间”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为线索,归纳出三类由社区空间的不良设计导致的“空间相关疾病”,并提出空间设计导致这些疾病的三种空间致病因素。初步阐述了城市社区空间导致人类患病的研究框架,为营造健康社区,提升当代中国城市的空间品质提供新思路。

健康社区 篇9

关键词:联合干预,亚健康,干预效果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理论观点也随之更新和进步。在“生物-心理-社会”这一新医学理论模式的指导下,亚健康状态的相关问题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1]。 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群亚健康状态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2,3,4,5,6,7],亚健康状态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人员的生活质量同时对于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而研究和调查资料发现,社会、心理及生物等多方面因素可导致人体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整体失衡[2]。 在这样的状态下,可导致身体相关功能处于较低水平的中老年人群出现亚健康状态。 针对亚健康状态采用相关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方法,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身体的各项功能,同时能够调整人体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并进一步平衡各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社区中老年亚健康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相关医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社区中老年人亚健康状态的有效干预措施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采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干预措施和方法,通过相关病例的验证和比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所涉及的对象均为广州市同和社区在2010年12月亚健康状态流行调查过程中被确定为亚健康状态的人群。 全部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亚健康诊断标准。 入选本次研究的病例对象共计88例,采用随机表数字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为44例,其一般资料如下:1性别分布:男43例, 女45例;2年龄情况:年龄60~77岁,平均(59.88± 7.44)岁;3体重情况:平均体重(77.99±6.44)kg。

1.2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医院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在医院层面,由专业的医生和健康专家采用集中宣教的方式,对研究对象实施保健宣导和健康教育讲座,针对研究对象的个体健康问题给予专业的答疑解惑, 并制订系统化的 “亚健康干预手册” 对研究对象个体日常的注意事项和干预要点进行指导[3,4]。

1.2.2社区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在社区层面积极利用社区医院的设施和资源对研究对象实施普查、筛检和定期的健康检查。 针对体检结果存在健康问题或是理化指标正常但身体确有不适感觉的亚健康人群和理化指标处于临界状态的人群,对其可能的不良后果提出警告,给与相关建议。

1.2.3家庭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由本研究组成员针对研究对象个体差异情况制订个体化和集体的保健计划及其干预措施。 并在研究对象的个体努力及其家属的帮助配合下, 完成各项保健计划及其干预措。 针对经常出现症状的研究对象,给予其针对性的健康调养指导,并采用定期家访的方式对家庭层面干预措施和方法的开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研究对象个体及其家属的疑虑进行及时答疑。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医院层面+社区层面+家庭层面的综合干预措施和方法。 而对照组患者仅给予上述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单一干预措施和方法。

1.3观察指标

两组研究对象的综合疗效, 其临床判断标准如下:1痊愈:患者症状或者体征消失,临床证候积分降低超过90%;2显效:患者症状或者体征消失大幅改善,临床证候积分降低超过70%,低于90%;3有效患者症状或者体征消失有所改善,临床证候积分降低超过30%,低于70%;4无效:患者症状或者体征无改善或加重,临床证候积分降低低于30%或升高;总有效率=(痊愈病例数+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亚健康症状积分,采用亚健康状态评定量表[4]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亚健康症状积分水平越高说明患者的健康等情况越糟。

亚健康症状积分判定标准采用亚健康状态评定量表[4]中所确定的标准进行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 3.1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2。

2.2两组干预前后的亚健康症状积分比较结果

实施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症状积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的亚健康症状积分水平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见表3。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5,6],亚健康患者在社会交往、心理以及躯体等方面均会产生各种不适症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既往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显示,目前针对亚健康的干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观点,针对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体系和措施并不完善。 导致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针对亚健康相关理论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中西医相关理论和实践均为发现亚健康的最佳治疗方式。

本研究在积极探索实践的基础上, 以 “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理论模式为指导,按照“治未病”的思想从多个措施提出了医院、社区、家庭的联合干预措施方案。 按照“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理论模式分析患者身体上的疾病或虚弱将会促使其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力感与挫败感, 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丧失信心、情绪抑郁等精神类疾病;心理上的挫败感以及身体上的疾病与虚弱,均会降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逐渐失去朋友、单位同事以及家庭成员的支持,促使社交关系变得紧张,社交障碍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并引起身体上的疾病[7,8,9,10,11,12,13,14]。

按照上述理论逻辑,本研究提出了应重视调节患者的情绪。 通过亚健康状态过程中医院层面的干预措施,开展知识讲座和自我保健意识等会议,提高民众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保健意识,加强诊断知识。 但是,仅给予患者单纯的医院层面干预措施后,研究发现,患者症状并未有明显改善。 他们需要进一步地咨询专业医师,实施定期健康检查、身体筛查或普查,并结合亚健康状态评估量表,对患者的健康状态加以判断,再根据个人情况,制定最佳治疗或保健方案,这也就是所提出的“社区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 而对于 “家庭层面的干预措施和方法”而言,主要是在医院和社区层面的基础上,对专业的、系统的治疗方案进行有效的落实和实施,从患者个体的社交能力、饮食、运动以及心理上进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促使其身体、心理快速康复。

从本研究的比较数据上分析,实施联合干预的患者其临床整体效果更佳, 患者的症状改善也更加明显。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和启示,与单一的干预措施相比,采用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干预措施和方法可有效改善社区中老年人亚健康状态,是实践过程中理想的选择方式。

鉴于本研究所涉及人群的规模和范围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针对医院、社区、家庭联合干预措施和方式的有效性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验证,从而证实其临床实际效果[15]。

健康社区 篇10

1 社区环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 生活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因此, 居住在城市的人们, 不但要求生活水平有“量”的提高, 还要有“质”的提高, 但是, 纵观我国各大城市, 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 社区环境卫生差

社区中生活垃圾乱堆乱放, 动物粪便随地排放, 小摊废弃物堆积;“白色污染”和“垃圾围城现象”十分突出;小广告随处张贴, 传单满天飞, 纸张浪费严重;未做到垃圾分类, 一些化学污染品渗入地下水, 污染水质, 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生活及工业污水乱排乱倒现象严重, 污染内河水质, 使原本清澈见底的河道变成了臭水沟。锅炉燃烧等民用燃煤直接向大气排放烟尘、油烟、二氧化硫;机动车排放氮氧化物;建筑工地产生扬尘, 且无除尘装置;垃圾腐烂、污水等产气等。

1.2 社区环境布局不合理

许多社区内缺少停车位或没有明确标示停车的标志, 这就给社区内小汽车停放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社区内道路的设计不合理也给社区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城市绿化面积不足、布局不够合理、结构不够科学, 绿化面积小、质量差, 社区内花木修剪维护工作不到位;社区内还普遍存在私拉电线问题及偷电现象也较严重。噪音污染, 街道旁小贩叫卖声、来往汽车鸣笛声、娱乐音响声、工业噪音等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作息。

1.3 社区环境法制不完善

我国对于环境保护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 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强烈, 导致居民随地吐痰, 生活垃圾乱扔。我国对于社区小商小贩也没有相应的法律约束, 社区内随处可听到商贩的叫卖声, 垃圾遍地都是。

1.4 社区周围交通实施不理想

居住在郊区大型社区的老人、儿童, 平时出去商场、学校等地, 由于公共交通的供给不足往往会成为交通弱势群体, 因此对社区周边交通的关注成为社区交通的重要方面。

1.5 社区卫生服务对社区环境关注不够

社区卫生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社区护士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 服务态度欠佳, 社区护士人数较少, 社区医疗设备缺少, 导致社区居民没有得到及时的全方位的健康指导, 对社区中的一些不到位的安全设施也听之任之, 如池塘周围没有围栏和警告牌。

2 采取的措施

2.1 明确社区环境危害, 采取相应对策

由于社区环境污染会造成以下危害社区居民的某些慢性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可以造成多个脏器的损害;蓄积性强的污染物引起的持续性蓄积危害, 如铅、汞、二恶英等。社区护士应定期为社区居民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 对慢性疾病可以进行详细的调查, 确定是否与环境有关, 以防止其他的社区居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2 加强社区环境保护意识, 实施多元化措施

社区环境保护要发动居民监督管理社区环境问题, 及时掌握社区环境状况, 积极改善社区道路拥挤状况, 对现有的污水管网进行优化与升级, 使其发挥作用;拆除破旧建筑、临时搭盖违章建筑、禽畜舍以及露天厕所等;购置垃圾收集车辆, 配备环卫工人, 增加垃圾回收装置, 如垃圾桶、垃圾屋、垃圾围等的品种与数量。通过组织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 发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使居民了解当前社区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自己能为环保做什么, 形成“保护环境光荣, 破坏环境可耻”的舆论氛围。

2.3 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法制建设的认识

对于环境保护我们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环保执法适应我国环保工作实际, 务必加强执法程序和监督机制建设。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切实理顺执法程序, 对社会危害性较重的环境违法行为应着重处罚;建立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保证行政执法合法高效;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取缔一些不符合规划功能, 利用杂务间、车库等建设的饮食店, 并对沿街超标排放的饮食店限期整治。

2.4 合理规划社区布局, 提高绿化质量在社区合理地建立固定停车点, 取消集贸市场, 建立集中商贸区

加强社区绿化, 将森林引入社区, 将公园引向街头, 在街道、小区空旷处以及房屋庭院等处种植花草, 尽量选用适合北方生长的四季长绿树种, 以乔木为主、灌木花卉相结合, 做到经济性、实用性、观赏性与实效性高度平衡。在小河、池塘等处设置护栏或警示牌, 以防社区居民不慎掉入, 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5 规划社区交通, 提供社区居民交通便利

根据社区居民的出行情况和公共交通的需要情况在社区周围设置合理的公交站, 引进出行时需要量较大的公交车, 需要社区地理位置与城市公交线路的相互协调, 方便社区居民出行。

2.6 提高社区护理质量, 宣传环境保护

社区护士还可以展开相应的健康讲座、分发健康小册子来宣传环境对我们人体的重要性, 提高人们的环境安全的意识, 以促进环境与健康的协调, 减少某些疾病的患病率

平时应密切观察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 多做一些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 保护居民免受环境中有害物质的侵袭, 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禁止公共场所吸烟、检查饮水和食品卫生、限制社区居室装潢环境污染, 等等。在进行卫生管理工作时, 要坚持“以人为本”, 对待社区居民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 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以利更好的开展社区卫生工作。

摘要: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安全意识, 减少不必要的损害的发生, 本文分析了社区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积极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社区环境,安全隐患,健康,措施

参考文献

[1]赵玉玲.社区预防与保健[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09, 16 (4) :77~80.

[2]鲍建勇.建构人性化的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探讨[J].理论探讨, 2010, 9:279~281.

健康的《祝您健康》 篇11

喜欢《祝您健康》。因为,您总是常怀健康之心引我走进养生世界,伴随着生活保健去开阔视野,不断触摸人生快乐的血脉。抑或是透过健康丝语,去认真倾听健康咏叹的旋律,从而感知健康生活哲理的寓意。品着那些沁人心脾的养生之道,读着那些通俗易懂的保健知识,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丝震颤。因为在我们庸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忽视了的细节和习惯,《祝您健康》却无处不在地关注、提醒、引导和关爱着热衷健康生活的人们。您,总是不遗余力地彰显着一个永恒的主旨——一切为了健康,健康就是一切。

热爱《祝您健康》,是追寻,是缘分,更是感恩。

往事回思如细雨。《祝您健康》乃是我精神的需要,健康的需要,更是灵魂的需要。是您的精神营养将我喂养,让我心灵更舒展,精神更健康,您劳苦功高。记得是十几年前某期封底的节水广告语一拼音有误。出于关注,我冒昧地寄出信函指出。未料想,贵刊很快给我客气地回了信。翻阅编辑礼貌的文和字,就像是在翻阅生命深处的一种温暖。这是其他健康类杂志所不能承受之重。还有一次,是在8年前,我的左面颊部有一囊肿,由于惧怕术后后遗症的问题,便忐忑地向该刊去了咨询函。出于对热心读者的爱护,编辑部很快给了我诊疗方案和建议。殷殷的话语是对读者眷眷的关爱和拳拳的呵护。

因为热爱,所以追寻。可以值得称颂和信赖的益友良师般的人文杂志——《祝您健康》,第一眼看见的该是感动。您,不再是只从内容传导给我精神愉悦和书香享受那么纯粹的美。相反,是您让彼此心灵更贴近人性深处,更符合某种人生需求。其实,当下的我不需要多么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我肯定无法忍受苍白单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生理上健康,需要心灵上的健康和精神上的健康。

《祝您健康》从来都是我的定心丸、安魂剂,是我人生的维生素。若是没有您的真诚相伴,我可能会萎靡不振,疲软无力,甚至瘫痪不起,积重难返。

真的,很是感谢《祝您健康》,是您使我单薄的生命丰满起来。

健康社区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次资料来源于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社区居民卫生调查的数据, 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 在随机抽取的8个居委会中, 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1 2 5户, 最后共抽取1 0 0 0个居民户, 总抽样比例为4.0 7% (1 0 0 0/2 4 5 8 6) ;对抽中的样本家庭中实际居住的全部成员进行调查。其中女性1 3 7 4人, 5 0岁以下已婚妇女4 4 9人, 完成已婚育龄妇女有效问卷4 0 6份。

1.2 调查内容

包括家庭成员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家庭一般状况;疾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状况;卫生知识与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知晓、利用与满意度;其中已婚育龄妇女的专项调查内容包括生育情况, 妇科疾病与2月内生殖道感染症状等内容。本文主要针对育龄妇女的健康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1.3 统计分析

居民卫生调查资料双录入数据核对无误后, 使用S P S S fo r w in d o w s 1 1.5统计分析软件, 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描述, 分类变量应用构成比或率;数值变量资料应用均数和标准差或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4 0 6名育龄妇女, 年龄2 2~5 0岁, 年龄平均年龄 (4 0.8 4±6.9 0) 岁。其中已 (再) 婚3 9 5人 (9 7.3%) , 离婚和丧偶1 1人 (2.7%)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 3 0人 (3 2.0%) , 高中和中专2 1 3人 (5 2.5%) , 大专及以上6 3人 (1 5.5%) ;职业分布;工人所占比重最高9 0人, 占2 2.2%, 其余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公司职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服务以及离退休人员等。

2.2 慢性病患病情况

有4 1人被调查时患有慢性病, 现患率为1 0.1%, 其中有9人同时患有2种慢性病。慢病患病率3 5~岁以上组4.3% (3/7 0) , 4 0~岁以上组8.0% (9/1 1 2) , 4 5~5 0岁1 9.7% (2 9/1 4 7) , 随年龄增加而慢性病患病率升高 (χ2回归=2 2.4 5 0, P<0.0 1) 。排在前1 0位的慢性病有高血压 (1 0人, 2 4.6 3‰) , 冠心病 (7人, 1 7.2 4‰) 糖尿病 (6人, 1 4.7 8‰) , 颈椎间盘疾患 (5人, 1 2.3 2‰) , 其次有关节炎、慢性肾炎、胆结石, 哮喘, 脑栓塞, 心肌梗死等, 共占全部慢性病病例的7 5.5%。

2.3 2周患病情况

“2周患病”的概念是建立在居民自我报告的基础上, 特指在入户调查前1 4 d内被调查人自觉身体不适, 如果慢性病在前2周内发作或治疗也计入2周患病。调查中5 0岁以下育龄女性2周患病人数为4 4人 (1 2.3%) , 有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χ2回归=1 1.2 4 5, P<0.0 1, 见表1) 。2周患病主要病种有感冒, 高血压, 糖尿病, 冠心病, 胃炎或消化不良, 胆结石等, 占全部2周患病病例的7 2.7% (3 2/4 4) 。

2.4 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情况

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情况调查包括怀孕、活产、流产等情况。被调查育龄女性怀孕次数为1次的人数为2 2 5人, 占5 5.4%;2次的1 0 5人, 占2 5.9%, 3次的4 2人, 占1 0.3%, 4次及以上的1 3人占2.9%, 其中活产儿3 8 0人。有过自然流产史的2 3人, 占5.7%;而有过人工流产史的人数达到1 4 5人 (3 5.8%) , 其中有4 7人 (1 1.6%) 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流产史。

2.5 常见妇科疾病和生殖道感染情况

被调查已婚育龄妇女常见妇科疾病有阴道炎1 5人 (3.7%) , 宫颈炎8人 (2.0%) , 附件炎8人 (2.0%) , 子宫肌瘤2 8人 (6.9%) , 卵巢肿瘤6人 (1.5%) , 其他情况8人 (1.9%) , 累计每百名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患妇科常见病的人次数为1 5.5人次。调查前近2月内有生殖道感染症状, 白带增多9人 (2.2%) , 外阴瘙痒4人 (1.0%) , 下腹痛4人 (1.0%) , 其他感染症状3 4人 (8.4%) 。累计每百名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近2月内具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的人次数为1 2.6人次。

2.6 月经和绝经情况

被调查女性月经规律的3 4 5人, 占8 5.0%, 不规律的6 1人 (1 5.0%) , 其中一年以上无月经的2 6人 (6.4%) , 这2 6名女性年龄4 3~5 0岁, 其中有失眠症状的1 4人 (5 3.8%) , 烦躁1 4人 (5 3.8%) , 抑郁症状8人 (3 0.8%) , 心悸1 0人 (3 8.5%) , 关节疼痛1 0人 (3 8.5%) , 其他更年期症状8人。有7人 (2 6.9%) 具有4种及以上的上述症状, 7人 (2 6.9%) 有2~3种上述症状。

3 讨论

妇女的健康问题特别是生殖健康问题, 涉及到妇女的基本权益, 对人口整体身体素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妇女保健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居民卫生调查全面了解社区育龄妇女健康及相关问题, 对于确定优先解决的社区育龄女性主要健康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 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健康促进和卫生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育龄女性的健康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本次调查显示有过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人数达到3 5.8%, 其中1 1.6%有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流产史。人工流产对于女性身体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对术后月经, 排卵恢复及以后妊娠有较大影响, 严重者可造成继发不孕。因此, 要开展正确的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避孕知识, 以尽量减少人流术[2,3]。

妇女疾病和生殖道感染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很多群体中极为常见, 如不早期发现和治疗, 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每百名受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患妇科常见病的人次数为1 5.5人次, 近2月内具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的人次数为1 2.6人次, 低于妇女普查的报道结果[4~6]。为此, 要利用多种形式, 有针对性地从生理解剖、生殖生理、生活方式、卫生保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宣传教育, 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育龄妇女的妇女病的普查率, 提高其生殖健康自我保护意识。

本次接受调查的5 0岁以下女性, 其中1年以上无月经的2 6人, 最小年龄4 3岁, 且更年期症状比较普遍, 因此, 采用社区健康促进和临床对症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 提高围绝经期女性对于更年期症状的认识, 指导正确就医, 有利于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 促进女性健康[7]。

生殖健康问题是5 0岁以下育龄妇女群体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但还要重视这个群体的其它卫生问题, 如4 5~5 0岁育龄女性的慢性病患病率约2 0%, 就病种而言高血压、糖尿病依然是慢性病管理的重点。在2周患病情况中, 除高血压等慢性病外, 感冒、消化不良等为2周患病的主要病种。

妇女保健工作是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8],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妇女保健工作的主要阵地, 可以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妇女保健, 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手段和医疗手段, 低成本、高效益、广覆盖, 使妇女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进一步促进妇女健康, 促进妇女保健工作发展。

摘要:目的 分析社区50岁以下已婚育龄女性主要健康问题, 为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健康促进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以家庭为调查基本单位, 调查疾病与行为危险因素状况及生育情况、妇科疾病等健康问题。结果 慢性病现患率为1 0.1%, 2周患病率为1 1.1%, 累计每百名调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患妇科常见病的人次数为15.5人次, 近2月内具有生殖道感染症状的人次数为1 2.6人次。有过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人数达到35.8%。结论 应重视育龄妇女的健康问题, 提供避孕药物和计划生育技术的服务和加强相关健康教育。

关键词:健康问题,育龄妇女,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滕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 抓好妇幼健康教育[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1) :3 2-3 3.

[2]蒋雪英, 张爱菊, 陈利辉.郴州市1927名妇女健康普查结果分析[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7, 5 (1) :4-6.

[3]蒋文钧, 白秋云.妇女病普查3002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4) :4 59-4 6 0.

[4]徐妙仪, 金丽华, 刘欣.深圳市荔新福社区已婚妇女生殖系统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 2006, 13 (4) :67-69.

[5]黄晓慧.开展社区保健预防妇女生殖道感染[J].中国热带医学, 2 006, 6 (1) :197-199.

[6]闫学明, 于海莲, 李越, 等.西城区401例在职女职工生殖健康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4, 19 (8) :107-108.

[7]邱瑞娟.城市更年期妇女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 2 004, 19 (6) :2 8-3 0.

上一篇:粤语歌曲下一篇:选考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