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创新

2024-07-30

社区管理创新(精选12篇)

社区管理创新 篇1

摘要:在我国新医改不断推进的浪潮下, 社区健康管理越来越能满足社区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同时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方向,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提高社区健康水平已经成为了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出发, 对发展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有效策略进行探析, 以期为广大社区医务工作者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与实践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卫生服务,策略

1 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健康管理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是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1]健康管理过程主要包括对个人及群体的健康进行监测、分析、评估, 为其提供健康咨询与指导, 并对危害其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 在社区内将被动的疾病治疗变为主动的疾病预防与管理, 是现代医学服务的一个新模式。

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能够调动个人及群体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创造最大程度的健康效果。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可以预防和控制个人疾病的发展与群体疾病的蔓延, 降低发病率、病死率以及疾病致残率, 可以有效防治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并降低医疗成本, 可以建立有效的个人、家庭及社区健康档案以形成科学、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 为医疗卫生部门制定与实施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加强社区健康管理, 可以全面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对良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社区健康管理的发展与问题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服务范围包括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 “六位”一体, 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医疗条件, 因此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健康管理具有良好的时效性, 既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保健的需求, 同时提高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在我国健康管理还是一个新兴行业, 加之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贫穷与患病人数众多, 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相对落后, 因此发展社区健康管理是一项非常艰巨的战略任务, 既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与前景, 又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社区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医疗卫生费用上涨等诸多问题。

2.1 社区人口老龄化

社区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健康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 老年人群是多种疾病的易发群体, 加之体质上的衰退导致在健康管理过程中对疾病监测与预防能力下降, 以及在日常保健与康复护理上都要投入较大的人力与物力。

2.2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升高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社区人口慢性病发病率增高不仅造成了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 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同时也给社区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2.3 医疗卫生费用上涨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与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大, 多种因素导致医疗卫生费用的增加, 很多社区群众不愿将钱花在疾病预防与日常保健上, 忽视了健康管理的作用, 影响了社区健康管理的建设与发展。

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的策略

3.1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合作

与政府合作主要是为了解决由于现阶段社区健康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人们还不愿意为购买健康管理而付费的实际问题。政府出资进行财政支持, 主要包括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建设费用、居民的部分医疗费用与医保费用, 以及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社区健康管理宣传与教育的费用支出。社区服务中心出力, 对社区居民进行档案数据系统的建立, 对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制定管理方案, 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进行干预, 大力宣传并开展健康管理教育。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政府联手, 共同为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

3.2 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社区健康管理系统是以满足社区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 融医疗、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 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 以此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水平的一种系统。[3]社区健康管理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社区居民的健康信息, 应用信息、网络、数字化技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就医情况等进行整体评估与分析, 减少社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人力与物理投资, 实现办公与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并逐步实现网上在线的健康监测、管理与教育。完善社区健康管理网络化, 可以在社区医务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良好的沟通桥梁, 为社区居民的健康拉起一张保护网。

3.3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教育

疾病的发病要通过一个不断累积与发展的过程,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可以做到将疾病防患于未然, 病患可以熟知疾病的康复与保健知识, 提升社区健康的整体水平。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物遗传因素, 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为与生活方式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因素。[4]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干预, 使得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摒弃不健康的行为。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渠道对多人群以多种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在校园里可以在儿童游戏过程中灌输健康管理知识, 在中小学生的课堂上讲解健康管理的文化课程;在家庭里贴挂健康管理宣传活页;在社区里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俱乐部等。加强社区健康教育, 可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与文化水平, 知病懂病防病, 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4 小结

社区健康管理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 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完善是解决我国医疗矛盾的一大出路, 加强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医疗体系与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改善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实际状况, 实现人人享有医疗服务的权力。虽然要全面实现社区健康管理功能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发展道路任重道远, 但是在我国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开展健康管理服务, 才能真正的将社区健康管理建设成一项惠民利民的服务项目, 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建勋, 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 22 (01) .

[2]邓晨珂, 等.社区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的价值分析[J].卫生软科学, 2012, 26 (09) .

[3]胡玉宁, 等.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综述[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9, 16 (04) .

[4]马远珠, 等.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11, 27 (03) .

社区管理创新 篇2

一要注重机制,强化网格化管理。要根据社区管辖的范围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网络。成立网格化管理小组,每个网格指定具体的工作人员,明确职责、落实到人。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实行上门走访、日常巡查、情况收集、工作例会、定期考评等制度。定期召开网格小组负责人工作例会,通报网格工作的开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居民的实际困难。网格工作人员要切实沉到各个网格中,着眼于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从抓好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事情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好事,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目标,达到“联系无缝隙、管理无盲点、服务无遗漏、安全无隐患、和谐有保障”的要求。

二要注重实效,强化信息化建设。要创新工作思路,将信息技术引入社区管理和服务之中,建设和完善社区信息化管理及服务体系。采集社区人口、保障、就业、民政、教育、计生、党建等基本信息,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统计和汇总分析,使社区工作者从大量繁杂的统计、台帐、报表和资料整理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帮助解决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上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充分发挥社区便民服务宣传作用,为社区居民和企业提供与他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宣传动员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共同建设温馨和谐的家园。

三要注重创新,强化特色品牌建设。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针对社区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新思路、创出新做法,形成社区服务的特色品牌。不断创新社区服务特色品牌项目,深化社区服务,寻求社区建设突破点。深入开展“为老服务”、“救助帮扶”、“文化教育”、“志愿互助”、“环境服务”、“外来人口服务”、“青少年服务”和“廉政文化建设”,挖掘亮点,创出社区的特色品牌。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社区专报、板报,宣传栏、网络等载体,广泛宣传社区工作的新措施、新成效,进一步提高广大居民对社区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构建社区 创新学习 篇3

语文学习“成功在积累,得失在课外”,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个问题讨论的不可能全面而深刻,重要的为学生推荐适量的、与课堂所学的知识相关的读物及活动,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深化感悟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题社区是以某一学科为主题,由一定规模的学习群体组成的网上交流空间。交流方式可以包括BBS、论坛、聊天室、博客等多种形式。各成员在社区中通过讨论、沟通、互动等共同经验过程,来分享和交流观念、知识、经验、信息和策略,创建集体的探究活动,扩展集体的知识和能力。如果能将主题社区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措施

(一)创建语文主题社区,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自2012年以来,我们依托搜狐圈子,积极建设初中语文主题社区(http://yuwenzhutishequ.q.sohu.com)。语文主题社区是学生自己的“地盘”。在这个专属的空间里,学生可以纵情徜徉。品味人间真情,在文学的乐章上谱写爱与美的赞歌;体悟人生真谛,在文学的妙笔下闪耀理性的熠光;历经社会百态,在文学的书卷上嬉笑怒骂;徜徉自然之乐,在文学的天堂里展现钟灵毓秀的奇绝。

(二)充分应用圈子优势,搭建学生发展平台

圈子成员可以发帖表达自我,可以上传图片,导入相册和视频与圈成员分享,可以在圈子中了解更多的信息,交到更多的朋友,它具有开放性、个性化和即时对话等优势。语文主题社区就是充分应用圈子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网络平台上自由的、个性化的表达,并在对话中,交流情感,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三)扎实开展系列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我们开展了名著推介、“我的中国梦”等一系列读书征文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关注社会,拓宽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获得审美享受,培养创造精神。

我们尽情发挥圈子即时回复、群聊的评价优势,从“经典阅读·幸福人生”等角度提供一定的话题,让学生在回复评价时有话可说。多向互动、精妙的评语往往能鼓舞、激起学生的关注、热情,唤醒个性,张扬思想。

(四)联动建设数码社区,书写青春飞扬梦想

我们建立班级语文博客、工作室、飞信群、qq群等,搭建教师、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

将班级开展的各种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方案、过程性资料、图片报道、总结等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记录全班学生的欢笑与泪水,记录成长的每一个足迹,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绩。

(五)语文主题社区学习模式

1、围绕主题,自主预习

以教材中的精读课文为依托,提前一周在语文主题社区公布“任务征集”活动,让各学习小组申领任务。学生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做好准备工作,并发布在网上,老师也发布教学设计,供同学们自学研讨。这样可以保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思考分析。

2、合作交流,探究文本

利用语文课,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按自己的选择,交流感受最深的部分。在交流过程中,穿插落实训练点。教师适时组织讨论补充、评议深化、相机诱导。这样的教学安排,给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探究方法和过程提示,使学生能够自由且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丰厚语文素养。

3、拓展阅读,精博结合

以语文主题社区为阵地,围绕主题选编范文佳作,作为阅读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使学生在闲暇的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前面研读课文时运用的学习方法,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语文主题社区让学生学一课带一串,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得,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三.取得的成效

语文主题社区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经典阅读中陶冶情操,浸润心灵,提升人生境界;让学生学会向课外、向生活学习语文,获得更丰富的体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语文主题社区为打造“新教育书香校园”、开展“百日读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班的班级博客被诸城市教研室评为一等奖,工作室被潍坊市电教馆评为一等奖,主题社区被山东省电教馆评为二等奖。丝丝书卷气与忱忱关怀、浓缩千年文化积淀,真正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研究 篇4

1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系列农村发展致富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生活水平, 缩小城乡差距是国家一直思索的话题, 也采取很多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 使农村人也享受到城市人相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资源等等, 此时,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也是一项有效的策略能极大地改善农村生活水平,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区别于以往农村的管理模式, 且又不同于城镇化的管理, 它需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 创新管理方法, 符合国家对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期望。

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管理形态, 新型农村社区面临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管理的主客体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与传统农村独门独院和自给自足生活环境和治理结构相比有根本的区别, 面临着多样化的治理新需求, 亟需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1) 利益诉求多样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范围宽广, 涉及居民的自身利益繁多, 为维护农村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 保障各项事务的顺利开展, 必须规范社区管理措施, 避免各项利益冲突, 特别是在涉及民事民生方面的改革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涉及矛盾冲突的利益诉求。

(2) 民生诉求不可忽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新型农村社区的民生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不可忽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 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 这些失地农民大多转入了第二和第三产业工作, 但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劳动技能, 经常会出现就业困难和“坐吃山空”的现象。农民没有稳定的就业就不可能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的长久稳定与和谐。二是社会保障问题不可忽视。如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的就医和养老等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 不解决这些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三是文化需求不可忽视。农民集中居住以后, 随着身份的转换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农民的文化需求大量增加。只有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 才能使农民各得其所, 精神富足, 才能更快形成社区认同感。

(3) 民主诉求日益增强。哪里有利益, 哪里就有民主的诉求。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民主诉求也较传统行政村更为强烈。社区经济的发展及各项民生事务与新型农村社区利益息息相关, 由于涉及农民的利益问题多, 他们要求参与社区治理的愿望和要求也日趋强烈, 希望作为新型农村社区的主人更多地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 这必然对传统社区管理体制提出新的要求。

正因如此,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重要课题。

2 目前农村社区管理存在的弊端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创新的实施, 在于弥补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 所以, 我们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反省和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明确当前农村社区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规划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1) 农村社区管理意识落后。由于农村社区居民的团体意识落后, 对于社区的管理认识不到位, 缺乏必需的责任意识, 对于居民间的利益冲突缺乏专业的调解能力, 对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缺乏落实到位的能力, 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当前农村社区管理中出现的主要弊端, 这样也没有办法创新农村社区管理。

(2)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在目前的农村社区管理中, 尽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 但是他们都是遵循一贯的规章制度办事, 对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或特殊情况, 缺乏灵活变通和创新的管理能力。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 农村的各项设施和服务制度也在不断地像城镇靠拢, 与原来的农村管理模式截然不同, 因此, 我们必须要吸取城镇的社区管理模式, 结合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 采取科学的农村社区管理制度, 完全当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3) 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体制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巨大差距, 尽管国家在不断的建设新农村,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这一概念, 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 农村社区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相较于城镇肯定是不足的, 比如在社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 彰显出了农村社区服务体现的不健全。

3 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路径选择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水平, 规范切合农村居民切身利益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使农村社区在享受国家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能跟上城镇的发展步伐, 并不断缩短之间的差距,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因此, 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方面, 必须要创新管理理念和方法。

(1) 树立合作治理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理念。

首先, 强化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提高管理能力。在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中, 难免会出现权利与义务责任不对等现象, 社区管理人员过分强化自己的权利意识和个人私利, 而忽略整个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因此, 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必须首先培养管理人员正确的治理理念, 包括强烈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维护整个社区的共同利益。

其次, 要构建合作治理机制。政府、社区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及社区内的个人等各个治理主体之间建立沟通、协调的合作机制, 以信任作为合作基础, 各个治理主体依据自身所具备的资源优势, 互相配合, 沟通协调, 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各尽所能, 以实现合作共赢。

(2) 探索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

每个新型农村社区所涉及的实际情况不同, 因此, 对于农村社区的治理模式自然也不同, 所以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政府作为农村社区治理的唯一主体的做法, 走多元化治理之路。

第一就要加强和创新社区党组织建设, 提高党组织在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整合能力, 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注重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 合理界定党组织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第二要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夯实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经济基础, 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在社区事务中扮演更多的角色。第三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 避免社区居委会只忙于应付“政务”而忽略了本职工作, 实现农民的事, 农民自己说了算。第四, 要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 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只有实现社区党组织、集体经济组织、自治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 才能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的创新与有效运行。

(3) 要构建多样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制, 实现公共服务的分类供给和多元供给。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原来农村建设的主要区别在于社区的公共服务体制更加完善, 与城镇的服务体制更加接近。由于原来的农村的结构模式更加零散, 使得公共服务建设的实施存在的一定的难度, 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 使得农村的各项建设有真正落到实处, 也能充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的分类供给和多元供给。

首先要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模式。探索公共服务政府、社区、社会合作供给模式, 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社区单方提供的不足, 还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 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供给效率。同时, 还能实现公共服务供求中的信息共享机制, 有利于有效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次拓展农村社区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要以服务社区全体居民需求为基点。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应以群众安居乐业为目标, 增强服务功能, 创新服务理念, 由单一的扶贫帮困、排忧解难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转变, 由单一的物质性服务向物质性和精神性服务并举转变, 特别是在法律服务、文化服务、就业服务、医疗服务、教育科技服务等方面加以延伸, 着眼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 凝聚民心, 贏得信任。

参考文献

[1]胡维维, 郑进.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1, (03) .

社区管理社区实践报告 (35) 篇5

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居委会管辖着17个居民小区,居住总户数达4452户,居住人口11299人,而社区工作人员只有5人,如何做好社区服务工作,考验着基层干部。然而,社区干部却有着一套办法,让小区的各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长城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8月,管辖面积1.5平方公里。社区领导干部想出了将志愿服务与社区事务代理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将135个青年志愿者按照兴趣爱好、行业特点划分。先是成立了“红色爱心”服务队,它是由来自社会各界的青年志愿者组成的。这些志愿者们关心空巢老人、残疾人,为他们带去欢声和笑语。“奶奶您别动,我来做。”、“今天就让我给您收拾屋子。”、“您就把我当您的孩子,别见外!”“红色爱心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用亲人般的呵护去温暖每一位孤寡老人。”长城花园社区居委会书记赵耐香说,目前,红色爱心服务队又成立了结队帮扶,帮助社区2名残疾人实现了就业。“红色爱心服务队,就像一支极具感染力的团队。使得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不少社区项目由此应运而生,像“四点半”爱心学校、青少年心理咨询等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是这些志愿者们贡献的力量。”赵耐香说。随之,“绿色环保”服务队、“平安祥和”服务队、“多彩生活”服务队,“创业就业”服务队4支志愿队伍相继应运而生。

志愿者们的付出,社区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志愿者的加入,有力地补充了我们社区居委会工作的不足。”赵耐香说,自从有了志愿者的不断加入,小区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少,通过邻里相传,社区的精气神也提升了一个档次。

长城花园社区成立于2003年8月,占地面积0.96平方公里,辖区有5483户11299人,17个居民小区,62家辖区单位,11家社会组织。社区党总支下设8个党支部,其中社会组织党支部1个,共有党员772人。社区3300平米的阵地全部由长城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无偿提供,社区劳动、医疗、计生、党员活动等“十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开创了自治区社区阵地由社会提供的典范。

近年来,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创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到了宁夏的前列。社区率先在宁夏全区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率先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率先建立了居家老人与社区“一键通联网健民呼叫系统”,形成了具有长城花园社区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服务网络”,开创了宁夏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典范。目前,社区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为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

30多个。老人有服务需求,只需轻轻按动一下呼叫器上红键或绿键按钮即可,24小时值班的信息中心收到信号后,电脑自动显示用户基本情况,值班人员立即做出救助或服务处理。今年来,社区以建设社会组织开放式党员服务中心为主线,率先在宁夏实现了与辖区社会组织的“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结对共建、党员教育和党建资源”的“五个开放”。开放组织设置。按照社会组织组建、按社区组建、联合组建等形式多样的组建方式组建党组织,建立了定期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互相观摩制度,共同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开放组织生活。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经常联过组织生活,全面开展组织生活联过、各项工作联议、群众意见联办,互讲党课、互评党员、共驻共建活动,全面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力。开放结对共建。在社会组织中积极推行支部书记一联五,普通党员一加一的“党员联系群众”模式,社会组织党员与社区群众结成对子,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确保社会组织党组织健康发展。开放党员教育。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打破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的支部界限,组织开展与社会组织党组织联合建立“开放式”课堂,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开放党建资源。打破社会组织“院墙内”体内循环模式,在社区组织成立了社会组织党员活动中心,优化事整合社区党建资源,使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软件资源、信息资源与社会组织实现全方位共建共享,构建社区社区与社会组织大党建格局,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吸引力。

社区3300平米的阵地全部由长城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无偿提供,社区劳动、医疗、计生、党员活动等“十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开创了自治区社区阵地由社会提供的典范。近年来,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创新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到了宁夏的前列。社区率先在宁夏全区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率先组织开展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率先建立了居家老人与社区“一键通联网健民呼叫系统”,形成了具有长城花园社区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服务网络”,开创了宁夏全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典范。目前,社区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为老人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项目30多个。老人有服务需求,只需轻轻按动一下呼叫器上红键或绿键按钮即可,24小时值班的信息中心收到信号后,电脑自动显示用户基本情况,值班人员立即做出救助或服务处理。

社区以建设社会组织开放式党员服务中心为主线,率先在宁夏实现了与辖区社会组织的“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结对共建、党员教育和党建资源”的“五个开放”。开放组织设置。

按照社会组织组建、按社区组建、联合组建等形式多样的组建方式组建党组织,建立了定期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互相观摩制度,共同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点。开放组织生活。社区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经常联过组织生活,全面开展组织生活联过、各项工作联议、群众意见联办,互讲党课、互评党员、共驻共建活动,全面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力。开放结对共建。在社会组织中积极推行支部书记一联五,普通党员一加一的“党员联系群众”模式,社会组织党员与社区群众结成对子,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确保社会组织党组织健康发展。开放党员教育。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打破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的支部界限,组织开展与社会组织党组织联合建立“开放式”课堂,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开放党建资源。打破社会组织“院墙内”体内循环模式,在社区组织成立了社会组织党员活动中心,优化事整合社区党建资源,使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软件资源、信息资源与社会组织实现全方位共建共享,构建社区社区与社会组织大党建格局,增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的吸引力。[1]

古丽阿然木

20120012

基层社区护理管理探讨 篇6

资 料

我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中段南麓,全县辖2区、4镇、8乡、5个国有牧场、1个良种场、1个平原林场。境内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个团场,和静县也是新疆重要的矿产资源大县,有开采价值的矿区117个,规模较大的矿产地17处。全县现有总人口18.6万人(少数民族7.7万人),蒙古族约3万人,是巴音格勒蒙古族主要聚集区。农业人口11.95万人。建立了32个社区居委会,成立了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县城4个社区服务站,各乡镇团场9个社区服务站,矿区4个社区服务站。近几年对我县18余万人口进行健康调查,发现社区的主要慢性病为脑、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结石病、包虫病、肝炎病等多发,社区43.6%的居民自己承担门诊医疗费用,愿意接受社区护理57.8%。社区服务中心现有职工68人,其中聘用16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19人,初级44人,护理人员32人。服务中心与和静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制度,门诊患者免各项治疗费,主要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为主,为辖区居民提供较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本卫生服务。

社区护理的特點

护士的区别:我国目前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护士称为社区护士,在其他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护理的护士,如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治所、慢性病防治院工作的护士称为公共卫生护士。但无论是公共卫生护士和社区护士都与临床护士有很大的区别和不同。

服务对象:社区护理对象是健康人群,部分高危人群和少部分患者,是个体与群体的结合,相对较固定。服务范围:除个人、家庭外,还包括各种群体,如社区内的幼儿园的儿童、学生、工人等。护理时间:对护理对象的照顾是长期的,服务是全程的、连续的。护理的目标:鼓励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管理,可针对社区、人群、家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主动地开展护理工作。服务方式:社区护士走进社区,迈进家庭,将服务送进患者家里。

工作中心:社区护理和公共卫生护理都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社区护理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加强社区护理管理是提升护理质量的关键:社区护理管理是基层医院护理部的重要工作职能,重视社区护理管理,规范社区护理管理,将为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及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证和基础。我县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质控工作在我县医院护理部的监督管理下执行,成立了专门的监督组,制定量化表格和考核标准,每个月在经管部门监督下进行核算;制定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和同事监督卡,了解服务质量;将质控结果与科室效益、个人奖金结合起来,目前我院社区护士工作积极性高,各岗位人员均能认真负责,充分发挥了个人价值。

监督、指导社区护理服务功能到位:我院成立了专门的监督管理组织,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奖惩分明。每周组织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社区主任、护士长、财务科等进行督导,每个月进行1次全面盘点、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专业技术操作和理论考试,并结合服务对象满意度,综合评价护士,对于工作优秀的护士给予物质奖励;实行末位淘汰制,对服务质量差的护士给予一定处罚,必要时将其返还原科室。

注重抓好康复和健康教育工作:争取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投入,为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供经济保障。

转变观念:社区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才能使社区护理达到最佳效果。因此从社区护理的特点来进行人员教育。

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社区护士培训是社区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一方面,一名合格的社区护士可能同时负责内、外、妇、儿等几个专业的护理工作,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要加强对社区护士进行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现代电子技术及有关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就必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继续教育。

加大对社区护理的宣传力度

社区护理人员可在给患者治疗护理的同时,要耐心仔细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经济的康复途径,使广大居民从心理接受和欢迎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设立定点定时的免费医疗咨询站,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小知识,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让群众充分了解社区护理机构的性质与功能,从而自愿接受卫生服务站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

讨论

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社区护士工作范围广,要求综合素质高,常需对个人或家庭进行访问和护理工作,除了要应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等学科知识去护理患者外,还需运用流行病学的知识去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近几年的社区护理活动实践分析探讨后,认为应加强规范化管理,扩大社区护士角色及技能,强化护理的安全管理,做好适合社区需要的护理培训。结果显示,规范化的社区护理管理为社区的健康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提高社区护士的综合能力及社区护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高红.社区护理管理面对的困境及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6,6(9):2426.

2 黄素芳,方鹏骞.我国社区护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学杂志,2007,22(17):7577.

3 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

社区管理创新 篇7

一、新时期加强社区建设的意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的, 他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所以, 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 是连接公民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 是微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在所指的城市社区组织是指城市中以社区居委会为单元的基层社区组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城市街道社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与新矛盾, 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建立基层组织, 努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为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组织保证。

社区作为基层政权组织的载体, 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 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 是党和政府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的基础阵地。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建设和谐社区是我们党长期的不断前进的战略任务, 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 又要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我们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城市和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工作的大局出发, 集中精力和资源, 努力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效, 把社区建设成人人讲信用、人人有事做、家家安居乐业、生活环境优美、百姓从内心感到幸福的“诚信、创业、平安、美丽、快乐”的和谐社区。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 是指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强化社区功能, 解决社区问题,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 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 也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由此可见, 切实加强城市社区建设, 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扩大基层民主, 维护社会稳定, 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不但可以推动城市的改革与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要求。首先, 市场经济使社会的流动性加剧, 社会成员的“单位”、“组织”属性逐渐减弱, 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还有大量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其次, 企业深化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企业退休职工的管理、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 都将分离到社会, 必须有一个载体来承接。第三, 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 除一部分可以通过中介组织承担外, 大部分也要由一个新的载体来承接。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城市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 而这种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社区管理。

2.加强社区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随着经济、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体制的改革, 城市居民同所居住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 在社区服务、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 群众的要求会越来越多。但是, 目前城市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还远不能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要求。因此, 必须在拓展社区服务的基础上, 推动社区建设。

3.加强社区建设是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迫切要求。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社区建设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由民政部门牵头探索和推进, 是国务院确定的职能任务。因此, 各级民政部门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增强推进社区建设的主动性。要充分认识到推进社区建设, 是社区服务巩固、提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改革的突破口和新抓手, 是城市民政工作新的着重点。因此, 只有加强社区建设, 才能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 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 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

二、国外社区建设及发展模式

1. 国外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第一, 国外社区建设的内涵。国外专家对此有以下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社区建设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社区拟定本身的需要和目标, 寻找所需要资源, 并采取行动去满足这些需要和实现目标。二是认为社区建设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合理配置资源, 协助居民解决问题, 培养居民的参与、自决及合作的素质, 从而满足社区需要。三是认为社区建设是通过组织居民, 采取集体行动, 控制及影响社区的一切程序、计划、决定及有关政策。虽然观点不同, 但却一致认同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居民自治、互助的能力, 鼓励社区居民解决社区内问题, 促进居民广泛参与, 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这是社区建设的主旨。

第二, 国外社区建设的功能定位。一是社区服务和生活支持。服务和支持的对象主要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学龄前儿童、无家可归者、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移民、难民、失业人员等。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区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非营利机构和私人机构等。二是社区文化和体育设施。开展社区文化和体育活动是国外社区建设的普遍功能, 主要是利用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咖啡屋等社区场地和社区内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娱乐、健身等活动。三是社区治安和警务。社区治安是全社区成员协同所具有的功能。社区警务是职业性功能, 其功能发挥具有专业性, 即预防和打击犯罪以及向处于危难中的人提供快速援助。

2. 国外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

虽然不同国家的社区发展各具特色, 但社区建设的参与主体却大致相同, 主要是政府、社区自治组织、社区非营利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 但社区建设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关系各具形态, 表现出自治型、政府主导型和合作型三种模式。

第一, 自治型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美国为代表。自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协调社区利益主体之间关系, 并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社区内的具体事务则完全实行自主自治, 依靠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社区服务则由分布全国的140万个非营利组织具体承担, 政府根据服务成本和效果予以不同幅度的资助。

第二, 政府导向型的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新加坡为代表。新加坡政府国家住宅发展局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主要职能包括: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造;对社区领袖和社区委员会的领导人进行培训;发起社区活动, 倡导特定的社会价值观;对社区建设和活动予以财政支持。

第三, 合作型社区组织运行机制以日本和北欧国家为代表。日本社区运行机制的特点是政府与社区相结合。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规划、指导和经费支持。日本的市政府设立社会部全面负责社区工作, 基层区政府设立地域中心具体执行社区事务。北欧国家强调政府和社区的结合, 政府建立高效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 社区组织一般是行业性和专业性的, 以维护其成员的权益为主要职责。市政和社区的结合, 形成了社区安定和谐的有序结构。

三、国外社区建设和发展经验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启示

1.政府高度重视和组织引导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发达国家早期的社区发展带有较强的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在应对社会问题和社会挑战中作用的日益突出, 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发展。尽管政府将大量具体事务交给非营利组织和社区承担, 并鼓励企业参与, 但政府在规划指导、法律环境、项目组织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澳大利亚政府从1983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地方政府社区发展”、“家庭和社区护理”、“农村社区”等一系列项目。2000年由联邦家庭与社区发展部组织实施“强化家庭和社区战略”, 项目前四年投入2.2亿澳元, 其中包括对儿童的照料, 让儿童和青年人积极参加社区活动, 实现社区现有资源的增值, 培养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而德国、加拿大等国家政府也通过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 支持社区发展。在此之后,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并注意社区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新区开发规划的衔接。近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社区发展, 有关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动社区建设, 但是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职责定位还不够清晰, 扶持社区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资金投入不足。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从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高度, 增强政府对社区建设意义的认识, 在规划发展、制度建设、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和完善监督等方面真正承担起政府引导和扶持的责任。

2.多渠道资金投入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资助、基金会和私人的捐款及收取的服务费用, 如加拿大的社区建设资金, 政府拨款占60%、捐助占11%、服务收费占29%。政府的资金支持, 一部分采取常规性拨款, 由非营利组织按政府的法规和与政府签订的合同, 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此外政府还提供各种专项资助, 安排一些特定的项目, 交给有关组织实施竞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投入, 由社区管理实施。目前, 我国政府用于社区建设的投资有限, 经费拨款也主要用于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开支, 社会捐助不多, 社区民间组织更难得到政府的资助, 主要靠收费维持, 这使我国社区大多徘徊在低水平运行上, 或以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面向少数福利人群为主, 或以高收费项目服务为主, 难以提供广大群众需要的大量无偿或低偿服务。解决社区发展资金不足是加快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 应研究多渠道筹资的政策措施, 一方面,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通过建设示范项目或以补助、贴息等形式撬动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 调动各方面力量, 研究有利于社区建设投融资的具体措施, 引导社会力量以资金、土地、房产等多种形式投资建设,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捐赠赞助。

3.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发达国家社区的发展经验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 社区建设必须依托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正如英国政府的一份白皮书所指出的, “社区中心是正常环境下正常社区生活的一项基本福利设施”, 它通常具有相对完善的设施条件, 集社会福利、成人教育、职业培训、老年保健、儿童看护、娱乐休闲、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身, 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各种服务。同时, 英国的社区中心又与政府机构、志愿组织和慈善机构一同构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 通过为这些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设施, 支持和协调更加广泛的社区服务。目前, 我国有5亿多人口固定居住在城镇社区, 还有1.4亿左右的流动人口在社区生活, 特别是4 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 600万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职工、2 200万城市贫困人口、1 400万失业人员更与社区密切相关, 社区服务需求量大, 涉及基层组织建设、扶残济困、社会保障、居民调解、便民利民服务等多方面, 内容十分广泛。为适应社区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必须努力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把社区服务业作为城市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等。同时, 动员社会力量, 共同推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

4.非营利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社区及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社区建设项目与计划的主要承担者, 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社区及非营利组织贴近群众, 机制灵活, 社会参与广泛, 政府通过购买社区服务和投资增强非营利组织服务能力等形式, 支持其提供更广泛和多样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居民, 尤其是社区的弱势居民, 如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以及其他居民, 社区服务以福利服务为主、以非营利为目的。最为关键的是社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是一种互济互惠的奉献关系。社区服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 通过社区服务达到社会稳定。我国多数社区主要依靠社区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 提供服务, 不但行政化倾向突出, 而且负担过重, 难以满足群众需求。我国非营利 (民间) 组织的发展刚刚起步, 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和特点, 广泛地开展社区服务。同时, 增强居民参与意识和互济互惠的奉献精神, 促进社会融合。

参考文献

[1].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叶辛.上海文化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社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 篇8

什么是“社会管理”?狭义的观点认为,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职能, 与政治管理、经济管理相对, 指的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中排除掉政治统治事务和经济管理事务的那部分事务的管理与治理, 其所涉及的范围一般也就是社会政策所作用的领域。广义的观点认为, 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事业和社会观念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本文所指的概念是广义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 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方法进行完善, 从而构建新的社会管理机制, 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 又是活动的过程, 其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 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实现为民服务的宗旨。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不是毫无根据, 是在中国明显增多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一个社会的社会问题出现不是由某几种现象所导致的, 它的出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不同步的一种客观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管理社会的方法过时了、落后了,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几十年来我们用惯了的、会用的、曾经很管用的一些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专题班上说:“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 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这些阶段性特征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结构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传统中国社会只有“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 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 他们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但是近几年的中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逐步建立, 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与此同时, 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 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 新的社会阶层内部, 由于利益不同发生各种冲突与矛盾, 这种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如拆迁问题、劳资问题等, 都与阶级利益有关。

(二) “社会人”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随着传统意义上的单位不断改制、解体, 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变成为“社会人”。过去工人在工厂、农民在生产队、干部在机关, 对他们的管理就是简单的“单位管理”。但是,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社会人”就像没有进入麻袋的土豆, 在社会建设滞后, 基层社会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 仅仅靠传统的“单位管理”是不现实的, 也是低效率的。从社会学意义上讲, “社会人”同时又是“陌生人”。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 熟人社会犯罪率较低, 一旦进入一个陌生人社会, 以往的道德约束、法律约束往往不起作用。因此, “社会人”、“陌生人”对社会治安的防控与管理提出挑战。

(三) 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造成的“人口流动”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大流动和大转移, 目前我国有超过2亿的流动人口在中国的东西部之间, 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1]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农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 到城镇务工经商, 传统农耕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趋于解体, 离开农村和失去土地的农民虽然成为建设城市的工人, 但是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制约, 农民及其后代不能享受同城镇居民一样的经济成果, 相应的社会福利保障、公平正义诉求, 以及由此引发的引发的社会治理问题等一系列次生的问题产生了, 对“社会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四) 互联网信息化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信息流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用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来应对虚拟社会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是行不通的。截止到2010年6月,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 一个人足不出户并不意味着孤立无为, 闭门也能造车, 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之快, 往往是“网下刚冒烟, 网上已燃烧”, [2]想靠传统的捂着、盖着、私了的管理方式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虚拟社会虽然不同于现实社会, 但是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虚拟社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常常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因此, 要重视对虚拟社会的管理, 加快社会管理方法的创新步伐。

(五) 公民意识提高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加快, 在解决老百姓温饱的同时, 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正日益增强, 表达利益诉求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公民维护自身权利的行动渐渐趋向自觉和主动, 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批判力度也变得越来越大, 这都表现为公民意识的提高, 这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然而公民虽然开口“说话”了, 但是这种“说话”的方式有时却欠妥, 一些群体性事件所导致的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付出的社会成本、社会代价太大。

(六) 社会价值真空对“社会管理”提出挑战。

社会经济发展可以突变, 但是社会价值观的培育却不能一蹴而就。中国用30余年走过了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程, 我们在高兴的同时, 却忽视了社会价值观的缺失, 我们将传统的价值观抛弃, 然而却没有很快形成适应新形势的价值观, 这时, 价值观就形成了真空, 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价值就很难产生一致的行动, 一切行为都将自以为是, 都将无可预期, 都将肆无忌惮。人民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 信任危机将导致人民什么都不再相信、不敢相信, 后果是不敢想象的。

我们如何在新的形势下, 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 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是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长期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的学者俞可平表示:“社会管理内容丰富, 包括社会公正、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社会诚信、利益协调、社会服务等。”其中, 社会治安稳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社会的公共安全主要靠警察。警务创新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而社区警务作为一种积极的警务模式, 也是现代警务发展的趋势及主流所在, 其新的理念、原则、方法无不对我国的公安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

二、社区警务的概念及其渊源

上世纪在西方各国兴起的社区警务策略是一种维护社会治安的新思维、新观念, 体现了西方各国行政改革和新公共管理运动中所蕴含的“治理”观念。所谓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警务则指“以预防和控制犯罪为核心目标的一切专业化的和社会化的治安事务”。有了社区工作以后, 对公安来说就有了社区警务的概念。在我国特有的大背景下, 社区警务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公安机关以社区为依托, 立足社区, 依靠社区, 服务社区, 把警察的专门工作同公众参与支持、警方的行政管理同社区自我治理、警方的警务防范同公民自我防范相结合, 警方的行政执法资源同社区组织和社区范围内其他企事业组织的社会资源相结合, 形成有效合作机制的警务模式。由于这种警务模式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对实现警务工作由治标型向治本型、被动型向主动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实现“发案少, 秩序好, 社会稳定, 群众满意”的目标是大有裨益的 (2) 。

社区警务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829年的“皮尔原则”, 即英国在伦敦创建世界第一支现代警察队伍时提出的。“警察就是公众, 而公众就是警察”的“寓警于民”的警务原则。20世纪70年代, 英国学者约翰·安德逊提出了“社区警务树”理论, 即警察机关为树木, 社区为土壤, 警察必须扎根社区才能取得社会稳定的果实, 奠定了现代社区警务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 美国警察管理部门普遍实行“社区警务计划”, 取得全国犯罪率下降的显著成效。在随后以社区警务为核心内容的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中, 各现代化国家在实践中发展和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 如英国的“无增长改善”理论, 美国的“破窗”理论、“邻里守望”理论、“零暴力、零容忍”理论, 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日本“交番”理论, 新加坡“邻里警岗”理论, 等等, 使社区警务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3) 。

三、以社会管理新理念推进社区警务创新

中国的社区警务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 中国的社区警务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论述, 是推进社区警务的指导依据。这就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 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社区警务必须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紧密结合, 纳入其中, 才能焕发无穷的生命力, 避免仅限于公安机关的单打独斗的现象。 (4) 因此, 社区警务要紧紧围绕十七大所倡导的新格局, 做好社区警务工作, 推进社区警务的不断创新。

(一) 党委领导。

“党委领导”是说社区警务必须由党委统一领导, 这是由社区警务工作的特点和党在我国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 社区警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全社区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做好这项工作, 单单靠公安机关是力所不及的。党是领导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 只有通过党委的领导, 才能把社区各方面的力量统一起来, 才能把广大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 共同维护社区治安, 做好社区工作, 实现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

1. 社区党委首先要做好组织协调, 协调各单位各部门的力量, 各执其事、各负其责, 并由党组织负责督促、检查、总结和推广成功模式。其次,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责任, 从思想的高度重视它, 调动广大党员民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民警的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先进典型和示范, 引领和辐射作用, 营造崇尚先进的浓厚氛围, 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战斗力[3]。

2. 在社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由公安局内部党组织首先成立社区警务工作领导小组, 认真研究出台工作方案, 根据社区治安、户籍等工作所具有的特点, 形成真正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和可操作性方法, 以点带面, 因地制宜, 稳步有序地推进工作的进行。其次, 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 通过社区居民了解社区民警的方法, 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 将工作情况与民警的福利、评先评优、晋职晋升和提拔任用挂钩。

(二) 政府负责。

社会管理创新倡导的新格局是在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的前提下进行的, 也就是说社区警务是在社区政府, 公安机关的组织, 引导和感召下进行的。虽然, 近几年我国一直在运用和学习新公共管理新理念, 政府逐步从一些行业中退出, 还权于市场, 还权于社会, 但社区警务包含了社会治安这一纯公共物品, 因此, 其必须在政府和公安机关有力的引导下逐步推进, 为社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安定和谐的环境。

公安机关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 警察是人民看得见的政府, 所以公安机关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好社区警务的必要前提。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公安机关做好自身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1. 理念现行。

正确的行为必然是正确意识的外在体现, 因此, 做好社区警务必须在提高全体公安民警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首先, 人民警察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决定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公安机关和民警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每个民警不能以“管人者”自居, 不能把人民群众赋予的特殊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工具, 每位民警都必须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 。其次, 在社区治安问题上, 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合作式治安”不仅意味着把社会组织, 公民的力量吸收到维护社会治安的活动中来, 而且意味着改变我们警方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不是说没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宗旨, 而是说由于受我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束缚, [4]官民之间总是有一道无形的界限, 警察与他们所服务的对象之间由于缺乏经常性的联系, 会使群众有一种“被围心态”, 而多中心治理的合作关系必须是“包容性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执行副院长毛寿龙说:“现今, 民意沟通渠道并不是非常畅通, 我当过系主任, 学生与我谈话时往往用的是策略性语言。民众与当地公安局长交流时也是如此。”

2. 加强规范化管理。

社会管理和刑事司法是公安机关的两大基本职能, 必须在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上下工夫, 培养一批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 有责任心的社区民警, 规范执法, 依法行政, 坚决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 有效预防, 遏制和减少犯罪, 着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 加强信息化。

运用现代网络信息, 为社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首先, 改变传统的手写脑记的方法, 把脑海中的孤立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和综合研判。其次, 加强社区图像监控系统的建设, 为民警实施网上巡逻, 以获取固定违法犯罪线索, 更有成效地控制街面与社区治安。最后, 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 让民警明白采集什么信息, 哪些是有效信息;怎么采集信息, 学会带着警情、民情、民意, 运用前瞻性眼光去采集信息;学会如何有效运用采集的信息, 善于比对、善于研判, 从一些看似平常的信息中去研判警情, 把工作做在前面, 尤其要把预警工作、防范工作做在前面, 切实为公安实战服务。

4. 健全社区警种联动机制。

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解决警种合力问题。所谓警种合力, 主要包括治安防范合力、警情处置合力、警种互相监督合力等。警务在社区, 公安工作的根基在基层, 各类警务活动都要落脚到社区。社区警务工作不仅仅是社区民警的事, 巡逻、治安、刑侦民警人人有责, 承担着确保社区一方平安的共同责任。

5. 提升调动民力资源能力。

调动民力资源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公安工作实质上属于社会管理工作, 做好公安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支持。民警要学会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 充分调动相关社区管理资源和力量为我所用, 切实避免公安机关孤军奋战的现象。每个民警应该像磁场一样, 将各种可依靠力量吸引在周围, 这样开展公安工作就有了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6)

(三) 社会协同。

长期以来, 各级政府包揽了太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 不仅效果事与愿违, 而且导致社区自治功能严重萎缩, 而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 大部分社区公共事务都采取社区自治方式来处理。因此, 无论是从党的十七大要求还是从发达国家的成功先例看, 在党的政治领导和行政推动、扶持下, 在警社合作中, 大力培育社区自治功能都是社区警务的一大发展趋势。再从组织结构看, 警力有限, 民力无穷, 社区警务开展得如何, 并不是以增加多少警力为考量依据, 而是以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讲, 实施社区警务亦须最大限度体现警力的无增长改善,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 善于向社会要警力, 推进警务工作社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 社会组织将成为社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与支柱, 因此要高度重视社区自治能力的培育。

社会组织包含了国家机关以外的众多领域, 有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学术组织、宗教团体、行业协会等。公安机关要把从传统的管理理念向合作、服务甚至是学习的理念转变, 从而加强与各种社会组织的合作。现在的关键问题是, 警方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与不同的社会组织合作。社会组织与警方的合作是双赢的, 但是可以肯定地说, 与不同性质的组织的合作方式也是大有差别的, 只用一种模式是不明智的, 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要是合法成立的组织, 警方都要尊重其自主地位, 与其进行平等对话与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中找到积极合作的共同点。警社合作有很多种形式, 在防控合作方面, 比如与金融系统的合作, 保证金融的安全, 因为金融系统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 警方要保证银行周边的安全, 保证银行押款的安全。我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 发现许多地方的警方都与银行开始合作, 有的地方称为警民共同体,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再比如警方还可以加强与方兴未艾的保安服务公司的联系, 以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 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支持和推动社会保安行业的健康发展, 使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防控违法的斗争中来。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方面, 警社联系的方式也有很多, 如警方与心理学会联系可以解决违法青少年的心理疾病问题, 警方积极支持心理学会在社区内建立心理咨询点;警方与法学学会进行联系可以共同探讨法律和社会问题, 彼此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警方在和电信网络部门联系可以解决信息技术上的问题, 彼此提供技术上和安全上的支持;在与慈善福利组织的联系中, 警方可以联系解决社区内贫困家庭的问题, 防止并减少由于贫困所导致的社会治安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的合作不仅可以扩宽警察的思路, 而且可以增强警察在社区的影响力, 改变近几年警察的负面影响, 为社区警务的开展提供不可估量的精神和物质保障。[5]

(四) 公众参与。

“天地交, 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 而后能成和同之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国家长治久安, 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钢铁般的团结。公众参与同社会协同有相同之处, 都是警方向社会借力。但是公众参与所倡导的警民合作更加注重警方与居民个体的联系、沟通、服务、学习。

社区警务要求社区民警深入社区, 依靠社区力量开展警务工作, 因而社区居民的参与是实施社区警务的必要条件, 而能让公众积极参与社区警务的前提条件则是和谐的警民关系。构建新型警民关系需要公安机关很下工夫, 改变传统的“老爷”心态, 树立“服务”理念;提高业务能力, 改变居民心中对警察的负面看法;警务公开化, 使民警工作得到有效的监督, 取信于民;善于做群众工作, 多与群众沟通, 这样群众对公安工作才会有更多的支持、理解, 拉近警民间的距离;借助媒体, 宣传警察的正面形象, 等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居民走近警察, 提高公众参与社区警务的积极性。[6]

警民合作是一种双向沟通, 也是双赢的体现。首先, 警方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的积极性, 利用网上警务室, 将最近流行的诈骗等治安问题公布于众, 并用留言的方式增强老百姓的反馈, 使警方及时了解社区治安动态, 以公众的需求作为社区警务的导向。其次, 警方要坚持求计于民、问计于民, 向群众请教, 这就是不仅要做到“群众有困难找民警”, 而且要做到“民警有困难找群众”。这两方面是双向的, 最后达到双赢。

四、结语

社区警务是传统警务的创新, 它强调有力的党委领导, 得力的行政指导, 但是我认为它更强调社区自身的自治, 警民的充分合作。就像《南风窗》里“中国‘新赶考’”一问所说的:一个社会的社会奋斗目标能为全体社会成员认同, 社会价值观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信守, 社会发展成果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 社会现实状态能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这样的社会还会有人去破坏吗?这样的社会还需要在社会管理方面大动干戈吗?”我想借用这段话来解释社区警务的创新, 那就是:“当社区的居民都承认警方社区治安的效果, 享受并接受社区的治安状况, 并知道个结果有我的一份力的时候, 警民关系还会很尴尬吗社区治安还能不好吗社区警务新也就新在这里

参考文献

[1]华乃强.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的几个重要问题[J].公安机关, 2011.5:6-9.

[2]辛鸣.社会管理创新:中国“新赶考”[N].南风窗, 2011.8:33-37.

[3]佚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识:“党委领导, 全党动手”的原则[WP].中华人民共和国宜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2011.http://www.ycciq.gov.cn/zxgzzd_show.asp?id=2749.

[4]丁开杰.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迈向“多中心治理”[J].政治理论, 2009.4:21-24.

[5]佚名.浅谈警民合作机制[WP].百度文库, 2011.http://wenku.baidu.com/view/0f8c225d3b3567ec102d8acd.html.

社区管理创新 篇9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以街道为主导, 居委会为协同, 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 允许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功德与情感等手段, 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 发展社区事业,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 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现阶段, 我国城市社区基本形成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管理体制基本框架, 在市一级建立社区管理的领导机构, 在区一级建立社区管理的指导机构, 在街道一级健全社区协调组织机构, 在居委会层次上成立社区委员会。我国城市社区是在政治改革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建设, 各级地方政府按照中央要求将原本属于省级部门的权力逐步下放到基层, 发挥基层政府就近管理的优势, 方便企业和百姓办事, 在此背景下, 社区自治组织应运而生, 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 按照“社区自治”原则设立, 实行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困境

(一) 政府行政化困境

社区自治组织有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和其他群众性团体, 但这些在政府推动下形成的自治组织, 仍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尤其居民委员会承接的事务大部分还是由街道办事处下派的, 大多事务仍是行政性事务, 而非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 社区经费来源仍由街道办控制, 人员结构及分工也都与上级街道办有紧密对应关系, 无疑摆脱不了行政化职位划分的轨道, 在人事选拔上, 虽然法律规定居委会主任、委员应由社区居民或居民代表选举产生, 但实际上往往是由街道办事处或上级政府部门直接确定人选, 只是在换届大会上进行形式的选举而已, 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考核也不像理论中所讲由居民进行监督, 而是街道办及区级行政部门掌管。区级行政部门的“指导”往往在实践过程中变成了“指挥”。“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社区管理框架, 注定牵制社区的自治。

(二) 居民无组织化困境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城市化进程加快, 城市人口剧增, 在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户籍制度影响下, 城市出现较以前更多的临时居住人群, 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 属于人户分离, 即虽然户口在农村, 但人在城市居住, 而这些农民工没有专门的管理单位, 自然成为了社区自治组织的管理对象, 与此同时,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65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 下岗后, 在社区居住, 衣食住行各方面需求都希望得到社区的帮助, 而这些诸如老年人、残疾人、未就业人群等都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 他们处于相对自由状态, 无组织, 无规矩束缚, 很难形成规范、完善的组织框架, 难于对其进行集中管理, 这种松散的状态无疑使社区管理陷入困境。

三、社区自治组织陷入管理困境的原因

(一) 国家对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在对于社区自治工作上还没有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单从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滞后性上就可明显显现, 在岗从事社区自治工作的人员包括近几年通过考试招聘的大学生社区专职工作者, 几乎没有专门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 社会上组织的此类培训也不多, 致使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业务知识及技能, 而且各方对社区的科学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社区工作的宣传度和公开度都不高, 对社区工作的职业性认定未取得共识, 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社区自治组织的存在,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居民对社区的不认可以及不参与。

(二) 自治主体的被动地位

社区自治, 本质是居民自治, 居民或居民代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实现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 社区自治组织扮演推动社区发展的主人翁角色, 从理论讲, 我国转变政府职能, 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社分开, 改变政府组织“包打天下”“大包大揽”的局面, 从繁琐的社区事务中解脱出来, 权力下放, 理论向实际操作的转变过程中, 却并非如此, 社区自治组织单从处理的日常工作内容讲, 绝大部分还是政府临时下派的行政性任务, 实际上也就是扮演政府“腿”的角色, 丧失社区管理的主体地位, 各项工作的开展依然是在政府的框架内推动, 从而忽视社会力量的参与。这种被动的境地, 让社区自治组织无法自由发挥力量, 疲于政务而无暇顾及社区发展的规划, 被剥夺更多为居民办实事的时间、精力甚至其他更多。

(三) 居民自主参与动机薄弱

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是社区管理的本质要求, 社区自治的本意就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自治意味着社区居民根据其内在需求自己选择适合的生活方式, 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 但在实际中, 城市居民们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缺乏足够的热情, 缺乏对社区的归属感, 大多居民仍然存在依赖性的心理, 认为“我有事情了找社区就可以”, 把自己的事情解决了就好, 变参与社区管理为依赖社区管理。很多居民无暇参与社区管理, 参与人群多集中在下岗失业的妇女和离退休人员, 而很少有中青年在岗人员愿意参与到社区自治管理中, 因为他们迫于社会的压力, 忙于挣钱养家, 利益是才参与的最大动力, 而社区成员与社区没有明确的利益关系, 导致居民的不参与或者很少参与。参与意识的薄弱严重阻碍社区自治的步伐。

四、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困境的解决途径

(一) 政府加大对社区管理的重视力度

各级党组织、政府应加强对社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政府变行政干预为集中力量制定社区发展的宏观战略和法规制度, 比如以政府制度规划城市社区战略, 加大资金帮助, 重视社区自治组织力量的培养、加强社区政治建和文化建设等, 让广大社区自治组织承接社区管理事务, 担当起社区主人的角色, 引导社区组织有序健康运作, 公正合法的保证社区成员的利益, 才能使社区居民形成自治意识, 培养自治能力, 实现社区自治的终极目标。尤其目前我国社区建设处于逐步推进的阶段, 政府更应站在社会整体发展的全局来定位社区发展, 把重视社区发展提上新高度。

(二) 明确划分管理权限

在合理的社区管理中, 应该是政府和居民双向进社区, 发挥各自的管理职能, 政府管理与居民群众直接相关的政务, 居民自治组织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两者相互协作, 各司其职, 而不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 做一样的工作或者重复性的工作, 政府重点抓社会管理, 工作中采取协调服务的方法, 把社区的考核权力下放给居民。社区自治组织进一步增强自身的自治能力, 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 自治组织解决好关乎居民自身的问题, 自己服务好自己。

(三) 健全社区自治管理法律法规

目前, 我国社区管理的法制配套还不完善, 政府的政策还没有变成相应的法规, 对居民、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的约束力受到限制, 另外, 对支持社区工作缺乏法定措施。法律具有强制性, 经法律规范的事务即会有章可循, 目前社区自治组织所具有的“行政化”趋向与“自治性”特征的矛盾,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导致的, 社区发展的法制化, 是社区组织体系正常运作的基础, 也是实现自治管理过程稳定有序的保证, 逐步制定和推行涉及社区发展方面的法律条例和制度, 把社区整体系统纳入法制化轨道。从法律上确保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其职责, 按章运作, 变行政约束为法律规范。

本文对城市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中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相信通过努力, 会突破一些困境, 但其突破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政府重视到政府真正放权于社区, 到社区居民自治意识的觉醒, 到社区管理法律制度健全, 都需一步步解决一步步实现, 要经历一番复杂的改革过程。本文只是对困境展开了有限分析, 仍需将许多方面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

[2]魏娜.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 (1)

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篇10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区警务,完善路径

一、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警务战略实施以来, 得到了各级党委, 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 公安机关在稳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 对社区警务的本质认识不深

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 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是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 把警察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时候打击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 通过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 是警务工作由被动型、打击型、管理型向主动型、防范型、服务型转变。但一些单位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 如片面认为把责任区改为社区, 户籍民警改为社区民警之后就是社区警务, 流于形式化;把“社区警务”简单理解为“社区范围内的警务”等, 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 社区警务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美国警界泰斗和麦认为:“若是警察没有民众合作的话, 即使用一半的人充当警察, 也不能保证治安的良好”。社区警务建设的目的是使警务工作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 发挥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管理。然而传统的某些因素造成某些社区民警崇尚权力、妄自尊大, 没有树立服务理念, 未能与社区群众打成一片, 从而陷于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三) 社区警务工作机制不健全

如警务工作仍然是被动的“反应型”, 即发生案件或接报案后, 民警才采取相应的行动, 这种被动式的警务对于控制犯罪来说, 只能是捉襟见肘, 疲于应付, 形成恶性循环;社会防控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对巡逻缺乏检查考核, 工作起来是上面推一推, 下面动一动;社区民警职务过多, 负担过重, 导致工作无条理化等。

二、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区警务建设的关键是社会协同。社会协同要求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相配合;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来审视, 社区警务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 坚持以人为本, 服务为先的原则

社区警务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 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把人民满意作为社区警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社区警务工作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 坚持多方参与, 共同治理原则

社会管理创新在社区警务建设中, 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 并在发挥好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互律作用, 形成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三) 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原则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 犯罪总量仍高位徘徊。做好社区警务的关键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 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把社会管理关口前移, 及时发现矛盾问题, 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 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特别要将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互相衔接、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三、推进社区警务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健全协同参与社区警务机制

1.致力于社区警务群众化

“警力有限, 民力无穷”。社会管理创新明确要求推动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公安机关应适应社区改革的新形势, 培育社区自治功能, 大力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 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工作。具体而言, 要在“区—镇—村—户”四级联动新模式下, 遵循便于互相联系的原则, 实施以“十户联防”小组为主要形式的防控新举措, 每10户为1个联防小组, 将防范任务落实到楼、院、户, 形成看门望户, 看楼护院, 邻里守望的联防联动新格局。同时, 要大力推进“阳光警务”, 既要发挥社区警务的执法效能, 震慑违法犯罪人员, 又要教育群众, 提高社区公众守法和护法的信念。对于社区公众普遍关心的执法活动, 可尝试举行社区行政听证会, 鼓励民众参加, 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使执法变成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活动, 确保执法的社会效果。

2.致力于社区警务社会化

社区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自治自管组织。公安机关作为其中的责任主体之一, 要健全与社区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机制, 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社会前端管理缺失问题, 防止警方孤军作战。如以社区民警为核心, 驻村保安为纽带, 治保干部、村级巡逻队等为依托, 物业保安等为必要补充,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安全资源网络;由社区居委会召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治安积极分子召开社区治安防范联勤会议, 通过发放治安预警提示、治安防范宣传资料、举办防范知识讲座等方式, 通报治安形势和刑事发案规律特点, 提醒企事业单位做好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等。

(二) 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和形式

1.创新实有人口管理制度

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是社区警务的基础和重心。要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对流入人员实行居住证制度, 实现以证管人;对出租房屋实行登记许可证制度, 实现以房管人;按照从事职业, 实行谁用人、谁负责用人管理责任制, 实现以业管人。强化社区、业主责任, 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真正做到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同时, 指导基层组织建立重点人员信息档案, 落实教育、监督责任, 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早地融入社会, 从源头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 坚持把实有人口与实有房屋信息的采集录入作为一项常规的基础工作来抓, 及时将变动的实有人口信息录入警务综合平台, 确保录入及时准确。

2.深化“网上警务室”建设

依托互联网建设“网上警务室”, 开设警务公开、法制宣传、安全防范、警情通报、便民服务等栏目, 突破传统社区警务模式受到时空限制的约束, 将社区警务管理延伸至虚拟社会。在“网上警务室”建设中, 建议综合运用“微博”、“人人”“QQ”等新媒体手段, 丰富警民沟通的形式, 并探索以优秀社区民警姓名命名警务室, 在内容上进一步凸显个性化, 真正把网上警务室建成夯实公安机关基础工作的网上基石、维护辖区稳定的网上阵地、联系服务群众的网上平台。

(三) 完善社区警务相关保障机制

社区警务建设不仅涉及到基层公安机关, 更涉及到整个公安机关的运行体制。要确保社区警务建设取得实效, 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1.加强各警种之间的合作

健全责任区警种联动机制, 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解决警种合力问题。公安工作的根基在基层, 警务工作基础在社区, 各式各样的警务活动都要依靠社区有序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不仅强调社区民警尽心尽责, 治安、刑侦、巡逻民警也要全面参与, 共同承担起辖区群众的安全重任。并按照整体配合、协同作战的原则, 以派出所为轴心, 以情况信息为纽带, 加强各警种之间的横向协同配合, 建立完善情报信息采集、处理、反馈机制, 做到衔接紧密、互为促进、协同处置。

2.完善社区警务的基础保障

首先要通过优化警力配置增加社区警务的警力投入。在当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 解决社区民警的人力资源问题有两个渠道——机关警力下沉和社区民警协作联勤。总体上应进一步落实警力下沉、警力向一线倾斜的政策, 同时深化警种合作和社区民警联勤, 缓解社区警力不足问题。其次要改进社区民警工作机制, 通过压缩会议、减少非警务活动等方式, 减轻社区民警“压力”, 同时优化社区民警作息时间, 确保其有更多时间在社区, 真正落实各项社区警务工作任务。第三要建立科学的社区民警激励约束机制。以民警对警务社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 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社区的差异性, 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和奖惩机制;并在选拔制度中规定从优秀社区民警中提拔基层所队长, 同时适当提高社区民警的各类津贴、补助标准, 改善社区民警的职级待遇和生活待遇。

参考文献

[1]熊一新, 王太元.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3.

[2]张兆瑞, 张建明.社区警务[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

[3]贾征, 刘化杰.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社区管理创新 篇11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功能;社区组织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强调“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这说明社区在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满足居民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中越来越处于“前沿”地位。

黑龙江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已经达到2181万,现有社区2918个。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新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露,如何以社区这个最贴近百姓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为突破口,创新社区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重大问题。

一、黑龙江省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的社区治理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从“单位制”到“街区制”再到“社区制”的演变历程。长期的“单位制”和“街区制”,使得黑龙江省的社区治理積存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职能定位模糊

1.政府职能“越位”

主要表现在:①地方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实际上包揽了大部分社区的职能,尤其是街道办事处,已经类似于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综合性“基层政府”。②政府对社区的责任应该是指导与服务,但是,现实中,政府对社区沿袭了行政组织中上级对下级的领导与命令方式,与社区之间形成了不正常的“行政化”隶属关系。③地方政府交给街道办事处的各项行政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任务,导致街道办事处自身难以负重,于是将工作任务分解下移到社区,把社区这一最基层的自治力量纳入到科层制体系中。

2.政府职能“缺位”

主要表现在:①在社区自治组织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有些公共产品的提供应主要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但实际情况公共服务项目投入不足,形式主义严重。②政府对社区自治组织习惯于以直接包办代替培育和监管,没有为这些组织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导致这些组织生存困难。③政府对社区居委会的监管缺失。目前,国家层面仅有《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二)社区治理“行政化”色彩浓郁

1.社区功能行政化

本来由政府直接承担的行政性事务交给社区承担,造成了社区功能的行政化,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社区居委会承担着沉重的行政负担。

2.社区工作方式行政化

地方政府把对居委会的指导责任变成领导责任,没进行政策“指导”,而是对社区实行直接领导,造成了社区工作方式行政化。

(三)社会组织参与度低

1.社会组织参与能力不足

黑龙江省社会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志愿性募捐和组织自筹,总体支出规模小,经费支出保障能力相对较弱,切实用于社区服务活动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缺少固定的人才流通渠道,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社会组织所涉及的社区服务领域和项目较少,难以满足社区公众的各类需求。

2.社会组织缺乏公民认同

受传统行政观念影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识存在偏颇。社区居民习惯于接受政府和单位管理下的“单位人”身份,对社会组织的参与管理缺乏相对的信任和认同。同时,社会转型过程形成的价值观念冲击社会组织,社会公益观念出现模糊倾向,致使社会组织陷入缺乏公民认同和自身发展困难的双重困境,导致缺少相应渠道参与社区治理。

(四)双重身份带来矛盾

在社区作为独立的单一管理主体情况下,社区居委会需要完成政府的行政功能和居民的自治功能,这使社区居委会同时承担起“政府的腿”和“居民的头”的角色冲突,其所代表的居民利益与政府所代表的整体公共利益必然发生矛盾与冲突。这种角度冲突与矛盾冲突造成了社区工作效率低下。

二、黑龙江省城市社区治理问题成因探究

(一)科学、合理的社区治理机制尚未形成

1.街道办事处“夺权”

根据有关法规赋予街道办事处“政府派出机构”的性质,仍然使街道办事处涉足社区公共管理的许多领域,过分剥夺了社区公共管理主体的管理权,导致“社区治理失灵”。

2.社区居委会“没钱”

城市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党组织工作经费、社区工作者工作补贴等运作资金完全来自于各级政府财政拨款。这种财政上的支持与约束,限制了社区工作的自主性,社区为维持正常工作必须理性地配合上级政府的行政工作。

3.组织机构名义上“民选”

在地方政府实际控制居委会的情形下,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仍然较弱,单纯依靠民主选举等制度安排产生的居委会的组织权力缺乏必要的权威性,转而依附于政府这一权力载体以增强自身所谓的合法性。

(二)公民社区自治意识依然薄弱

我国的社区制是经历过长期的单位制、街居制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其缺乏真正的自治性。社区制改革情形下,街道办事处仍发挥其原有的职能,政府继续以行政方式对社区进行管理。这种现实情况,使得公民对社区自治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感,应该作为社区治理主体的公民反到成为了被动的管理客体。

(三)社区社会资本明显不足

社区管理创新 篇12

中国标准化协会为了促进社区工作者服务质量的提升, 积极推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新模式, 采取“引入质量管理理念, 科学管理社区组织”的方法, 2013年选定北京市丰台区社区社会组织“东高地街道万源西里社区”为试点单位, 率先制定并实施符合社区工作的《质量管理手册》, 力求的将现代化、科学性的质量管理工作模式引入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协会针对服务人群制定相关培训教材与培训内容, 其中包括:国家标准“GB/T15624.1-2003 (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 ”系列标准讲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培训、对万源西里社区实际工作及《质量管理手册》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同时, 协会结合万源西里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属性, 编制和修订社区符合质量管理理念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相关制度或规定, 聘请国内知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 将编写或修订的符合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模式的相关制度纳入万源西里社区工作《质量管理手册》等体系文件中推广应用, 并通过专业数据公司对万源西里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进行居民满意度调查, 持续改进完善, 确保活动的实施效果。

活动实施一年以来, 中国标准化协会通过引入质量管理理念, 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创新服务管理模式, 提升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意识, 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的热情;规范了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流程, 实现社会治理全民参与, 提高了社区居民满意度;推进了社区管理规范化建设, 逐步构建社区服务标准体系。通过该项活动, 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的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流程、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资源调配, 为社会组织自我培育、自我完善、自我规范化、良性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推广模式。

上一篇:无盘网络下一篇:变频器典型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