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急管理思考论文(精选5篇)
社区应急管理思考论文 篇1
1 引言
基层的应急能力, 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突发事件应对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进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维护公共安全体系, 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 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 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社区是应急管理至关重要的主体, 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是一种防患于未然, 为社会打造安全屏障的基础工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也强调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 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2 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给城市治理带来了众多难题, 社区作为现代城市的基本单位, 是公共管理体系的末梢, 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一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一般要经历预警准备、应急处置和善后修复三个阶段。社区作为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 提升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 对于突发事件的预警、减缓、处置和恢复具有重大的意义。
2.1 提升应急准备的针对性
社区的突发事件除少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 多数是人为制造的灾害, 或者说多半是社区内部的安全隐患未能排除所导致的人为灾害。提升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可以使社区更加科学理性地分析周围环境的不稳定因素, 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 结合实际开展应急培训和演习等来增强社区整体的应急预防预警能力, 社区应急准备工作做得好, 便可以达到很强的实效性, 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
2.2 做到第一应急响应
社区居民是突发事件的第一知情人, 大量的应急救援实践表明, 社区能否积极参与、有效配合, 直接关系到应急管理的效率乃至成败。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政府和专业救援队伍的应急管理和救援行动,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就能使社区居民意识到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都与突发事件能否及时顺利处置息息相关。社区应该是应急管理的前沿阵地, 社区居民理应成为应急管理和救援的第一响应人, 成为自救互救的一支主力军, 在某些关键环节甚至要主导本辖区的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 而不能仅仅作为突发事件的当事人或被救助对象, 更不能在应急第一响应中缺位。突发事件发生后, 在政府组织的救援队伍到达前, 由于社区掌握更加准确的救援信息, 社区可以进行先期处置, 迅速汇集并传递信息, 第一时间组织动员本辖区居民进行自救互救、社会疏导, 控制事态的发展蔓延, 使生命和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
2.3 使恢复计划事半功倍
突发事件发生后, 灾后恢复属于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重建恢复工作千头万绪, 同时政府资金有限, 如果事无巨细都由政府来做, 必然存在既做不了又做不好的问题, 因此恢复工作不能由政府包揽包办[1]。参与恢复计划应属社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 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物资救援和心理疏导, 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突发事件带来的压力与冲击, 加快恢复和重建工作。提升社区灾后自我恢复能力, 政府就可以改变大包大揽的救灾机制, 社区自我恢复力强, 社区在灾害恢复中的作用发挥得好, 就能大大减轻政府的各种压力,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实践探索
涪陵区崇义街道秋月门社区位于涪陵区江南主城滨江路, 在涪陵城西, 总面积0.3km2, 社区办公用房位于黄金海岸小区, 办公及活动场所1200 m2, 居住居民5608户, 总人口16618人。辖15个行政小组, 4条街道, 4个居住小区。共有住宅楼39栋, 商业网点198户。社区面积小、人口多、商业网点集中, 从业人员多样、居住对象复杂是该社区的基本特点。社区坚持重点在预防, 核心在基础设施健全, 关键在平常的原则,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尝试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融入到社区建设之中, 以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促社区建设上档升级, 取得了良好效果。秋月门社区围绕“应急从社区做起, 让灾难远离居民”的工作思路, 立足社区现有的组织机构, 整合辖区资源, 积极探索创新, 提高居民预防、避险、自救、互救、转移安置演练和实际能力, 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全国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重庆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涪陵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社区”、“涪陵区消防工作先进集体”、“涪陵区平安社区”、“重庆市普法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无邪示范社区”、“重庆市环境友好型社区”等20余项荣誉称号。
3.1 确立社区应急管理主体地位
社区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社区班子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在保障有人负责、有钱做事、有章办事、有地干事的前提下, 充实社区应急管理自主权, 释放社区活力, 从而提升社区应急管理的能力。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主任为组长, 社区相关人员、物业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各种渠道, 筹集必要的工作经费用于应急管理工作。专门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 为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 建成了应急物资储备室, 为抢险救援提供了物质保障。明确工作程序与职责, 并根据社区自身特点制定了“十个有”的工作标准, 即有一个应急管理工作计划、有一套健全管理制度、有一个应急物资储备室、有一支应急志愿者队伍和宣传队伍、有一个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室、有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有一个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有一支应急救援小分队、有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规划图、有一套完整的工作台帐。
3.2 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培训
社区建立了图书馆、网络书屋和科普体验室, 让居民有学习应急方面的知识和体验科技的奥秘, 开辟了固定的宣传专栏, 落实了必要的宣传阵地。社区充分利用书写宣传标语、宣传栏、活动展板, QQ群、LED宣传屏、发放宣传资料、应急安全知识小册子、设宣传站等搞好宣传活动。特别在全国防灾减灾日 (5月12日) 、唐山地震纪念日 (7月28日) 时段做好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举办了专题培训课6期, 以会代训12次。社区还多次邀请区消防支队和科委的同志来给居民讲消防和防灾减灾知识。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系列讲座, 对社区幼儿园进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教育, 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 达到宣传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作用。
3.3 构建多元参与的社区应急管理体系
社区整合辖区资源, 积极探索创新, 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区运作、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成立了社区、社区警务室、医疗、物业、超市五联动机制。制定了社区、家庭应急救援预案、志愿者个人应急救援预案, 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实现预案的规范化管理, 完善邻里救援的社区支持框架体系, 建立健全15个网格管理、社区居委会联络卡。将姐妹超市设立为应急避难物资储备库, 平时作为经营场所, 遇有突发事件, 可直接调用日常生活必备品。将社区康华门诊部设置为应急医疗救护点。制定了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实施方案, 设立了滨江大道为应急避险场地, 共有5000m2, 能有效解决该社区居民应急避险。
3.4 切实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坚持社区“应急救援人人有责、学好知识人人受益”理念, 以“社区人”的安全需求为出发点, 组织了由社区党员、居民、保安、医务人员组成的群众性应急救援120人的志愿者队伍, 每年对志愿者队伍培训2次。社区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活动, 提高志愿者的应急救援能力, 分别在黄金海岸、晶蓝江岸小区、三色幼儿园、社区办公场所组织应急演练4次。社区不断完善灾情上报系统, 提升信息管理能力。成立了由社区工作人员、小区负责人、网格管理员组成的24h轮流值班的应急管理速报员队伍, 发现安全隐患和可疑问题立即上报办事处和区政府应急办公室。社区还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 以不断适应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4 进一步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
当前社区应急管理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底, 所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极其有限, 存在缺乏正确理念指导, 社区应急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社区居民应急意识不强, 自救互救能力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
4.1 培育良好的社区应急文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各级政府要把社区作为基层应急工作的重中之重, 加强社区应急管理, 推进社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提高社区的应急管理能力。首先需要强化培养公民的危机意识, 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与演练, 使社区居民掌握一定的危机应对技能, 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应对灾害的水平。其次要引导和指导社区居民家庭认真做好家庭应急准备工作, 编制家庭应急计划、定期进行家庭安全隐患排查。最后, 社区除建立专业的应急志愿者队伍外还要整合社区已有资源成立涵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各方面的应急管理专家库。
4.2 畅通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应急管理渠道
治理视角下的主体多元理论认为社区应急管理应重新定位包括政府在内的各主体的角色, 要充分运用各主体在危机治理中的资源优势, 构建一个协作互补的治理网络。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 管好“路灯”和“红绿灯”, 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在面对危机己无法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及时有效处理灾害和开展有效救助行动时, 需要同一些社会组织进行合作, 充分发挥各类专业社会组织的作用, 补充专业应急力量的不足。在应急管理实践中,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应急计划或者签订互助协议等形式, 明确双方的权力和责任, 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 进而克服单一政府主导的社区应急管理模式存在的专业性不足、效率低下等诸多弊端, 达到增强社区的预警能力、缓解社区应急资源短缺、缩短灾后恢复期的目的。
4.3 构建与智慧社区相融合的应急管理新模式
当前各地正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研究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建构和完善智慧型应急管理新模式, 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智慧型应急管理新模式就是基于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社区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2]。将智慧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是国际趋势, 实现了应急管理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的创新, 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认真做好智慧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顶层设计和各类已有信息资源的整合。着力建设社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和软硬件环境, 通过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实现社区应急管理的一体化和互动化。最终实现人防和技防有机结合的社区智慧应急管理, 克服以人工为基础的传统应急管理的弊端, 为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处置恢复提供有力的机制保障。
4.4 完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
提升社区应急管理能力的前提, 是要对社区现有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现阶段对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 还存在在能力考察指标中可量化的“硬”指标少, 评价指标不具有操作性, 动态评价较少等问题[3]。要探索建立一种将应急管理定量分析和模糊综合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通过组建专家团队, 设计征询表, 专家征询和信息反馈、确定指标集等步骤建立评价指标集, 并计算指标权重, 从而对事件发展趋势和应急工作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估和判断, 再以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促进社区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菲菲, 庞素琳.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J].管理评论, 2015 (2) .
[2]齐恩乐, 文晓灵.智慧型街道 (社区) 应急管理模式创新:以北京市两个街道的创新实践为例[J].新视野, 2015 (5) .
[3]孔晓娟, 高婷.社区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设计及应用研究[J].管理观察, 2014, 9 (19) .
社区应急管理思考论文 篇2
一、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应急管理责任
将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宣传教育、群众思想工作以及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组织开展预防工作演练,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要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基层组织和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应急知识宣传力度,完善应急培训体系
创新应急管理宣教形式。利用广播、横幅、宣传栏等广泛宣传,加大应急管理知识宣教力度。提高公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各行政村要充分利用活动室、文化广场以及宣传栏等场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推进应急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把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不仅要加强镇应急方案实施人员的应急能力培训,同时也要针对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开展员工应急培训,使员工岗前能够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在生产过程中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工作实效
按照简便易行、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的原则,针对应急处置中的职责分工、核心任务、处置程序、响应时间和善后工作等环节,对已编制完成的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同时编制预案简本,实现预案的全覆盖。要针对本辖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节约高效的应急预案演练。
四、健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规范应急队伍建设
对应急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金管理管理机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灾难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应急资金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资金。突发事件有三个相关联的特点,即时间紧迫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时间紧迫性主要指决策和采取措施的时间短,所需资金要及时到位;严峻性主要是事件的危害涉及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等;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地点上、规模上、性质上难以预料甚至可能出乎意料。应急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关系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陆续爆发了一系列重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如美国的“9·11”事件、印度洋地震海啸、“非典”疫情,以及近几年发生在我国发生的地震、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性天气,以及西南部的旱灾洪涝等等。这些重大突发事件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可预见的冲击和破坏,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从我国来看,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政府部门承担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其职能就明确了应当把维护国家经济的发展,维持公共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经济危害和人员伤亡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政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的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做好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救援,以及恢复重建工作。财政部门作为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宏观调控的部门,承担着配置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应当从财力和政策上给予应急管理的支持。主要原因就在于应急管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急管理所需资源是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区域,应急管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应当由政府来主导提供以弥补市场缺陷。应急管理关系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涉及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政部门应当通过完善制度,调整支出结构,整合资源的方式,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财政应急支持体系,保障应急工作所需的资金,力求使灾害损害最小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资金的管理就是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加强应急工作机制等方面有所加强,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应急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应急资金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
一、我国应急资金管理的现状
1、没有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的对应急事件的负担范围
财政部于2004年制定了《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它是财政部门应急管理的“基本法”,规定了应急管理中财政部门的具体职责,规范了财政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具体程序。具体包括:第一,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程度,确定了采取不同的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以及快速拨付资金等方式进行支持。第二,确立了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属于中央政府事权的,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属于地方政府事权的,经费由地方财政负担。第三,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及时拨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专款专用,禁止挪用截留。这样的规定在宏观层面是完全可行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难免对应急事件的负担范围界定不清或者是难以明确界定。例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就没有看到地方行政机构或者省级行政机构承担多大的资金负担,绝大部分的资金都是由中央拨付,形成了“地方绑架中央”的局面。非典时期财政共拨付了约150亿元,而汶川地震中央所拨付的资金高达349.94亿元,几乎耗尽了当年全部的中央预备费。
2、预备费设置比例偏低,缺乏单独的管理
我国应急财政资金来源有:预备费、转移支付、缩减预算支出、捐赠资金及国际援助等。预备费是按照预算规模按比例提取的一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年初难以预料、年度预算执行中需要安排的支出事项,它是主要的应急资金的来源。按照《预算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开支与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2008年中央预算本级支出60786亿元,以此计算,中央总预备费的法定提取额应在607.86—18235.8亿元之间。而当年中央预算总预备费仅为990亿元,只占中央本级支出的1.63%,这显然是按照突发性支出发生概率较小的这种估计来设置的。据统计,1999—2008年我国财政预备费占预算支出不足2%,虽然预备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远远小于预算支出幅度。当遇到单一突发事件时预备费还可以应对,而突发事件较多的年度预备费将无法满足应急的需要。这表明我国政府对预备费的规定还缺乏风险意识,对公共风险及其对财政可能带来的影响没有足够重视。预备费未成为财政的“稳定器”,仅仅是一笔机动财力而已。而预备费与年度预算的一部分,并没有对其实行单独管理,按目前预算管理的要求,通常情况下预备费是不结转到下一年的,如果当年没有发生突发性支出,就在当年花掉,没有滚动积累下去,一旦下年度真正发生了数额较大的突发性支出,当年安排的预备费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无力承担,最后还得靠调整预算来解决问题,这必然削弱了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而限制了预备费在解决突发事件方面的作用。
3、应对突发事件的对应急资金的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
应对公共危机的财政救济机制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治理、事后恢复三个部分。目前,在我同政府预算中,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性财政支出,主要分布在各部门预算支出的具体科目中,由各职能部门按照承担的职责分配使用资金。从政策的效果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资金重复投入的问题,而且由于职能部门多、资金量比较分散,不能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效果。现阶段财政救济的投入困境并不仅仅是量的问题,而且是结构性的质的问题。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财政应急支出大幅度增加,各级政府倍感财政支出压力就是实例。
4、对应急管理资金监管不严,存在一定范围内的违规使用、挪用资金现象
财政部门在资金拨付以后,往往放松了对资金的管理,特别是对于那些紧急下达的救灾资金,由于缺少专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加之使用资金的各个层次的领导和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难免在执行中违规使用资金。有关部门也对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管,导致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应急资金的执行效率。
二、加强和改进应急资金管理的措施
我国已进入公共风险高发时期,各类自然灾害、公共事件频发,虽然近几年我国都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并为化解危机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临时性的行政命令来解决的。从长远来看,应该建立和加强应急资金的长效管理体制。
1、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建立分担机制
参照国际通行的事权划分原则,合理划分地方财政部门和中央财政部门的事权,以法律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处理应及时间的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同时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地方财政主要负责对本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和协调工作的经费支出;中央财政主要负责跨区域、危害性大的应急管理事件的协调等方面的支出。
2、适当提高预备费设置比例,优化和调整财政应急资金結构
笔者建议将预备费设置比例提高到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2%~4%,并且对预备费实行基金式管理。即每年安排的预备费,在当年安排的各项支出后出现的余额,原则上不再用于一般性预算支出,相应进入预备费基金,允许跨年度支出。这样每年编制,滚动留存,既保证了应急资金支出的连续性,又可以在各年度之间的衔接起来,资金总量也就累积起来了,可以真正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作为应急经费的有益补充,可采取发行国债,争取国际捐助,积极探索和WHO、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吸收多边贷款、赠款,加强国内应急体系建设和补充应急资金。另外,可以考虑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防范基金。基金来源要坚持多元化,除了政府财政性资金以外,要引导社会各界捐助。
3、健全监督、跟踪问效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部门在财政监督和管理工作中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现象,而且在财政支出过程中又存在监管缺位的现象,财政资金大多是一拨了之,由各个部门和有关单位安排使用,缺乏对拨付的财政性资金进行有效的跟踪问效。根据财政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要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工作经费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财政资金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日常监督和再监督机制,确保财政应急管理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同时,按照项目支出绩效考评的有关要求,建立应急管理资金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合理设置应急管理资金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组织实施绩效考评工作,切实提高应急管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对重大事件的资金使用要加强审计监督。另外,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应急管理资金的分配使用以及财政预决算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应急资金的管理使用处于“阳光之下”。
【参考文献】
[1] 崔军、孟九峰:我国应急财政管理相关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3).
[2] 冯俏彬: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财政研究,2009,6(1).
[3] 苏明、刘彦博:我国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4).
[4] 麻若鹏、金春林、宋耀军、田文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DB/OL].首席医学网,2010-08-01.
[5] 黄样兴:加强应急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J].江西政报,2008(19).
[6] 甘路:我国财政应急资金的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13).
[7] 姜红梅: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2009(2).
[8] 张毅博:地方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机制探析[J].监督实务,2008(4).
[9] 朱大兴:论公共财政管理机制的创新[J].财政研究,2008(8).
社区应急管理思考论文 篇4
自2006年卫生部“一法、两规”正式颁布以来, 新业务应用层出不穷, 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虽为血站管理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但同时也埋下了巨大的风险, 一旦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发生突发事件, 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采供血工作的瘫痪, 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 后果非常严重。
因此, 为了维护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维护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 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就成为了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市血液中心应急管理情况为例, 提出了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建议。
1 大连市血液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现状
大连市血液中心是大连市采供血唯一合法的机构, 近年来, 中心引进了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且覆盖全市各县市区献血屋、采血车、供血点及医院的血站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贯穿采供血每一环节, 大连市采供血管理基本形成网络信息化管理。
大连市血液中心为保证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安全稳定, 从技术、人员、流程、安全以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入手, 强化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1) 不断加强血液中心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实行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每日监督管理等制度。
2) 规范和强化血液中心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和保障工作的能力。
3) 根据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总体要求, 成立大连市血液中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工作。
4) 结合血液中心实际情况, 建立和健全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建立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 并编制了《大连市血液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
2 对加强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建议
为加强我国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 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仅供大家参考。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血站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加大事关全局的基础设施投入, 如机房供电、网络监控、病毒防范、系统容灾等。设计开发血站应急管理信息系统, 用于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提醒、信息处理分析、应急状态单机信息录入等,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 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
2.2 提高应急演练的深度和层次
血站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演练, 检验工作人员对应急处置的实际操作技能。逐步从书面应急预案学习到实战演练过渡, 从数据级到应用级、业务级过渡, 从单一流程向全业务流程过渡。通过实战演练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及时修订预案;查找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漏洞, 确保信息系统关键控制点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定期评估各业务科室应急保障工作能力, 提高工作人员应急处置的响应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
2.3 建立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应急管理工作
通过对信息系统数据的整合、处理、判断和分析, 掌握风险情况, 预测突发事件的概率和趋势, 做好应急准备;通过对软、硬件的风险评估, 确定哪些风险可控, 哪些不可控, 对重点对象的潜在风险进行深度挖掘分析, 修订应急预案措施,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2.4 加强应急管理培训, 提高人员的应急能力
针对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预案进行培训, 最好编制应急预案细则 (即各岗位应急操作手册) ;普及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处理知识, 提高血站员工应急管理知识水平。
3 结语
随着全国各采供血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普及,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受重视, 对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对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望全国各采供血机构能逐步提高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应急管理水平, 以保障全国各地医疗用血的需要和安全。
摘要:目前, 利用血站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采供血业务管理逐渐普及, 血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倍受关注, 本文介绍了大连市血液中心的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现状, 并提出了加强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应急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血站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活动方案 篇5
我们组织街道和社区干部认真学习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法律和规定,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要求街道、社区人人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把提高居民应急意识,普及应急知识作为应急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
我街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载体,加强安全生产宣传,组织专人通过各种形式对有关的应急预案、应急基本知识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应预案体系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依法管理,正面引导,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基本知识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技能,提高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识和责任,提高公众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努力确保鼓楼街域内平安、稳定、祥和。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防、应急保障能力
研究制定基层应急预案,要求应急预案体系覆盖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置的全部流程,力求科学完备,充分认识制定好应急预案是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维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制定《__街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街成立8个专项应急指挥小组,发挥相应的应急指挥、信息传输、辅助决策等功能。按照区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根据变化及时修订本街应急预案。
做好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应急信息报告工作。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20分钟以内电话形式,1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区政府值班室报告。要求做到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准确、完整、清晰。按规定设立值班室,电脑、电话、传真机办公设备,制定并悬挂带班领导职责、值班员职责、值班纪律等制度规定,相关应急预案、通讯联络齐全。以此加强应急值守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社区居委会也制定应急管理预案成立了应急小组,制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健全信息报告、处置程序,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社区配有应急工具。街道、社区不断提高应急预防、保障的能力。
三、进一步深化应急宣教培训
加强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推动开展应急救护志愿者服务进社区项目,我街成立__街社区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9支,共计100人。组织176人参加了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并落实应急办要求开展应急宣教活动。社区居委会也积极组织社工人员针对小区管理中遇到的突发问题,开展基层应急预案演练,从中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安全隐患和各种不稳定因素
认真做好信访人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对发现的矛盾和苗头及时汇报,做到边排查、边解决,杜绝问题扩大化。及时掌控重点人员的动态苗头,全面落实稳控措施,使各类重点人员和治安危险分子不漏管、不失控,严防重点人员聚集上访、滋事闹事等事件发生。
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重点单位安全大检查,强化消防、安全检查整治,严防重大灾害事故发生。20__年5月份对全街安全员进行专业培训。6月份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组织社区开展了围绕“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与辖区内派出所加强工作联系和沟通,积极做好治安防范工作,圆满完成各项维稳工作。
通过网格化管理,搞好社区管理工作,积极做好各种不安全隐患的排查化解工作,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__区社区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逐一落实工作任务。九个个社区划分63个网格,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任网格长,作为网格内全部事务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网格内由一名专职社工担任网格员,每一名网格员都有具体责任区,各负其责,管好网格内的“人”“事”“物”,网格长督促、协调及时解危及突发事件的处理。
【社区应急管理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社区节日应急预案09-06
社区防汛抢险应急预案10-19
社区冰雪天气应急预案06-26
社区汛期安全的应急预案10-06
张浦社区应急救援演练计划07-10
社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方案08-28
社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08-03
社区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08-22
杏林社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10-04
社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