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精选10篇)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篇1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凉城县岱海镇落实四个长效机制,创新社区管理服务记实 今年以来,我们岱海镇认真贯彻落实“四个长效机制”,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按照“四化一加强”社区管理服务的新要求,通过创新机制,不断探索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在提高党员素质上做文章,在为居民群众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和谐社区创建又取得了新成效。
一是创新学习方式,构建建学习型社区
一是加强学习,提高干部素质。我们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居委会干部的学习,坚持每周一、周五为集中学习时间,学习的内容主要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政策、法规;在集中学习的同时倡导党员干部自主学习,引导党员干部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工作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利用业余时间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认真搞好自学,并要求每个居委会干部每周至少读1万字以上的文章,写30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提高居委会干部素质。二是打造学习型社区,在抓好干部学习的同时,我们在各社区开设了阅报栏和图书阅览室,为广大居民学习提供方便。对于离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采取了送学上门,指派专人定期送报纸、送刊物。为了丰富居委会群众的学习内容,各居委会订阅了20多份报纸和刊物。为了加强对居民教育,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活动,举办了健康教育辅导知识
5期,妇女保健知识5期,丰富了居民们的文化生活。三是结合“廉政文化进社区”活动,在解放二居委会制作了廉政图版、廉政警示牌,并建立了《居民廉政公约》,在岱哈广场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廉政文化汇演”,提高了广大居民的廉政意识。
二、大胆实践,探索社区管理新模式
积极探索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居民自治组织为依托,以“网络化”管理为单位的多元一体化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今年以来,组建党员志愿者队伍、团员志愿者队伍、居民志愿者队伍等多支服务队,采取“网络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大社区的服务水平。结合公益型岗位竞聘,通过公开报名,参加笔试面试,业务培训后实行分批上岗, 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30多名。同时加大公益性岗位人员的管理力度,制定了请消假制度、签到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并实行划片包干、定任务、定职责, 主要承担社区内楼院卫生、治安巡逻,流动人口管理社区民意调查,收集矛盾纠纷信息等工作。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管理,全面提升社区管理工作水平。
三、创新机制,推进社区基层民主新发展
一是成立了社区邻里协会。根据居民邻里之间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自主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开展经常性活动。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积极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娱自乐”活动,为居民搭建一个相识、相知、交流的平台,密切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形成团结向上、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和谐社区促进会。促进了社区工作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吸收更多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各单位的自身优势,结合居民需要,开展主题服务活动,形成共建共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共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是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全镇共评出“五好家庭”102户,“十星级文明户”1000多户。为了促进社区的参政议政意识,对社区事务进行民主议事、民主评议、民主协商等活动,让居民享有充分参政议事的权利。积极围绕“与邻参政、与邻相助、与邻为乐”开展主题创建活动,弘扬传统美德,争做文明市民。
四、多措并举,拓展社区服务新领域
为了加大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我们结合社区实际:一是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成立社区爱心救助协会,发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格局。今年年初,举行了“牵手兄弟姐妹,情系困难群众”爱心救助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共募集善款、救济款及实物折合款共计12 万余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241户,救助贫困大学生120多人,同时在爱心救助协会,设立热线救助电话,接受社会的监督。
二是开展“关爱进社区”服务活动,积极构筑社区服务新载体,在宣德社区建立了“爱心超市”,为辖区单位和社会各界热心救助人士与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家庭提供一个互帮互助的平台。社区建立了医疗卫生、法律服务、家政服务等服务网点60多处,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和低保工作站,为360户居民办了城市低保,使76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三是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服务的新路子。以进一步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整合资源,依托社区文化中心、邻里中心、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等资源,建立了多位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
四是繁荣社区文化,以“爱生活、爱社区、爱家园”为主题开展活动,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社会文化活动平台,建立了老年文艺队20多支,定期深入居民区进行演出做到了“层层有队伍,月月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同时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事业,开展全面健身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五、创新思路,打造社区党建工作新品牌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建设和谐社区为主线,创新社区党建的活动载体,全面实施“12345”工程,即团结一个核心,建立两支队伍,开展三个服务,抓好四情
必访,做到五个带头,全力打造"党员奉献在社区"党建工作品牌.
一是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的“四个长效机制”,建立教育培训,管理服务,关怀群众的新机制,不断巩固先进性教育的成果。
二是积极开展“牵手党旗下,情系千万家,创和谐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在社区党建中积极开展“八带头,八争做”,活动,在社区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氛围,积极开展“社区党建特色服务队”行动,数百名党员出色队伍常年活跃在社区,为居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创新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根据退休党员、在职党员、下岗失业党员、流动党员、“两新”党员等五类党员的实际,按不同的年龄、身体状况和专业特长实行分类管理,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
四是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特别注重从文化程度高、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社区服务的转复员军人、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今年“七一”,社区共有19人转为正式党员,17人转成预备党员,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2人,为党组织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篇2
一、目前西山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
西山区总面积79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七个街道办事处,三个镇。户籍人口46.2万人,农业人口10.4万人。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641家,公立医疗机构137家,占21.37%,民营医疗机构504家,占78.63%。有卫生技术人员8217人,床位数7473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11.9人,每千人拥有病床10.8张,2007年区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专项拨款6525万元。
二、创新机制,狠抓落实,确保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制度建设
今年,西山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结合本区实际情况于2008年3月,印发了《昆明市西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的通知》;同时还完善准入制度,强化机构、人员、设备、技术的准入管理;健全目标责任制考核,完善行政问责制、干部交流制、领导班子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等制度。首先从制度保证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服务品种,大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要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结合本地情况,创新服务品种。例如西山区就是在总结全区30年来特别是近两年的改革创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找准本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切入点,开展了有效的创新服务。
在农村,为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西山区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办公助”的原则,推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2008年8月,全区近14万农民加入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3%,年人均集资标准130元。凡持优惠卡的参合农民到西山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平均每住院人次优惠伙食费约110元,出入院专车免费接送。
在城市,西山区合理调整卫生资源,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医疗保险制度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有机结合,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创新,开创医疗保险工作新局面。
三、培训人才,健全队伍,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篇3
科学发展观;企业;社区管理;胜利油田
【作者简介】李涛(1963—)男,博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南社区管理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油田企业社区管理创新的目的所在
近年来,随着胜利油田的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企业社区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质量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所承担的物业服务、医疗卫生、学前教育、老年保障等社会化职能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社区要在管理创新上有突破,必须要牢牢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谋划、科学决策、科学组织,不断提升社区管理科学化水平。
A.推进油田企业社区管理创新,就是要提高社会效益、增长经济效益
油田社区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产物,始终肩负着为油田生产和职工群众生活提供服务的任务。为把社区板块建成油田勘探开发大本营,社区必须要抓好管理服务工作,满足职工群众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和需求,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企业社区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加强自身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挖掘经营潜力,发挥创效潜能,勤俭办好社区,尽可能的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实现自负盈亏。
B.推进油田企业社区管理创新,就是要落实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职工群众,发展依靠职工群众,发展的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把社区的事情办好,让广大职工群众共享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立足企业社区自身实际,就是要积极改善职工群众工作学习、生活、文化环境,积极推进以小区维修改造、居民住宅建设和区域共建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大力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并形成制度,让职工群众受益。
C.推进油田企业社区管理创新,就是要确保和谐发展、推动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确保社区和谐、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和谐、持续发展,就是牢固树立“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妥善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社区和居民、社区和油田主营单位以及地方政府部门、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培养形成“人人遵章守纪、事事讲求精细、时时注重创新、处处体现和谐”的共同行为规范,精心培育执行文化、精细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努力形成团结向上、和谐融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实现改革与发展同步,保持社区大局的稳定。
2.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油田企业社区管理创新的主要症结
社区管理是油田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胜利油田这样一个有40多万职工家属的国有大型企业,社区管理的任务相当艰巨而繁重。在总结经验、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A.在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方面还有差距和不足
从发展环境看,油田社区系统的老小区多,基础设施普遍老化,由于地域跨度大,小区住户分散,增加了管理难度,群众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非常强烈;服务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需进一步拓展和扩大,社区发展的软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从经营形势看,建立稳定的社区管理服务收费和实现收支平衡、收略大于支的机制,要求企业社区必须以提升服务水平为保障,经营社区的能力需要整体提高。
B.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方面还有差距和不足
主要是社区依法管理、依法服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社区系统内部区域和行业之间发展的不太平衡,区域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深化改革所产生的遗留问题,特别是承接的离退休人员的管理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各群体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整合。
C.在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方面还有差距和不足
总体上讲,广大群众对社区整体管理和各系统服务是满意认可的。但因专业化的明确分工和社区的只能所在,在个别领域、个别环节,还存在协调不畅通、管理不尽责、服务不到位、沟通不及时、处理不快速的问题,并影响了社区服务的整体服务形象。从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看,有个别单位和少数的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够强,不能很好地处理大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关系,不能从全局的高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D.在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方面还有差距和不足
主要受历史遗留问题和社区经济条件的制约,特别是随着油田改革步伐加快和职工群众维权意识的提高,职工住房、子女就业、协解人员再就业等一些历史遗留积淀问题、深层次矛盾集中凸显,加上企业社区特殊群体数量庞大、人员复杂、思想多元,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引导,妥善化解,切实肩负起维护和谐的重任。同时,企业社区也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争取政策支持,逐步把企业社区建设纳入当地城市建设范围。
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油田企业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举措
油田企业社区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油田企业社区管理创新必须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保障有力、文明和谐、安居乐业的“胜利大本营”,为实现“百年创新,百年胜利”的宏伟蓝图提供坚实保障。
A.要继续转变观念,不断丰富企业社区管理创新的战略内涵
按照“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深入学习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切实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理解和把握,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眼于局党委对油田社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进一步丰富管理创新的战略内涵,正确处理好发展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把追求好与立足快很好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发展重点和制约瓶颈的关系,把统筹推进工作与抓住关键环节很好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管理切入点与服务落脚点的关系,把依靠职工和为了群众很好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能力要求与作风建设的关系,把适应社区发展走势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引导干部群众更加牢固树立发展意识、赶超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加快发展的思想不动摇,保持推动工作的力度不减弱,实现区域发展、系统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全面进步。
B.要大力推行精细管理,努力夯实企业社区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篇4
一、政策配套措施比较完备,社区民主自治的工作基础较好。
我区社区建设的起步较早,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特点是民政对象为服务重点,政府制定并实施了《白下区社区服务三年规划》;九十年代,我区以争创社区服务的发展为主线,社区服务得到拓展和深化,我区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社区服务示范区、社区建设实验区。进入本世纪,特别是近几年,社区建设被区党代会列为全区工作的要点,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加大了硬件投入,区社区服务中心等区级标志工程相继建成,各街道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区政府于2000年初召开了社区建设大会,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居委会建设的意见》,明确居委会不再重现与社区服务无关的经济活动,居委会职能得到规范,居民主任的工资待遇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按照“六有、六统一”的标准,在硬件上打造“精品居委会”,调整了居委会的规模,进行社区组织体制改革试点,尝试新的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理清台帐,为社区居委会减负。这些举措在实际工作中尽管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至少说明政府对社区民主自治在社区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是充分的,也确定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进入到目前这样一个崭新的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大工作力度,社区自治功能得到强化。在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各社区就社区党建、社区居民选举、民主决策、社务公开、社区服务承诺、社区评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等建立了各项制度,为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打下基础。在抓队伍方面,民政局对全区360多名社区工作者进行了职能培训,注重提高他们的素质。在2000年游府西街社区直选社区居委会组成人员获得圆满成功后,2003年又在全区采取以户代表直选方式产生第二届社区居委会。由直接方式产生的社区居委会,不仅架构了新社区组织体系,直选过程的本身也是对居民以及社区工作者的一次直观的民主自治的教育。我区的做法得到了省、市以及国家民政部的高度评价,其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抓社区服务方面,我区始终把社区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龙头来抓,在打造“爱心驿站”、“特殊家庭子女教育辅导站”、“残疾人就业培训中心”等老品牌的基础上,最近又创出了“康爱百姓服务站”、“爱心求助门铃”和“社区110”等一大批贴近居民生活新的品牌和亮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的内容。
三、注重工作创新,不断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向纵深发展。这几年,区政府和民政局注意了抓工作重点和工作创新,年年上台阶,在探索社区民主自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除游府西街直选社区组成人员取得成功,在国内产生很大影响外,在淮海路地区成立行政事务受理中心,撤销淮海路街道办事处行政职能的改革举措,其方向也是正确的,试验和示范作用将对以后的社区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政府与南师大联合研制的《社区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引领了建设规范化社区的方向。2003年,区政府又承担国家民政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城市社区地方治理”的调研课题,经过努力,“社区选举指导纲要”、“城市基层体制改革试点”、“扩大社区参与”三个项目圆满完成。成功举办“全国社区居委会直选培训班”,开展社区直选现场观摩,其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另外,区民政局在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促进社区成员自我服务方面也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总之,我区的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运行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成绩是显著的,但我们同时也感到,由于体制不顺、改革法规滞后、资金渠道不畅和人们普遍社区意识不强等诸多因素,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往往是对民主形式尝试和探索较多,但自治的成分很少,社区自治的整体水平与建设政治文明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在这一方面,民政局的汇报中着重提到了社区居委会担负过重、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和工作不落实三个方面,我们通过调研认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确实存在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为此,我们有这样几点建议:
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篇5
我市在198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就超过总人口的10%,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到2009年,全市老年人口已达14.8万,占总人口的18.3%。预计到2015年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全市老年人口将达20万,约占总人口的25%。目前我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床位数,还不到老年人口的2%,98%以上的老年人口仍以传统的居家养老为主。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已成为社会中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老年人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充分关注和关爱老年人群体,开展好各类养老服务工作,让他们得以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明成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XX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下面,我就如何推进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一发言。
一、我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现状
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籍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它是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省、镇江市老龄办“关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的通知”要求,我市自2009年开始,在全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试点。目前,已完成了3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 心建设工作。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纳入试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大都是依托社区原有资源,配备了相应的基本设施,仅仅是搭起了一个框架,真正的为老服务项目大多没有开展起来。主要存在问题是:
1、思想认识不足。由于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影响,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必要的社会舆论,政府、社区和群众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优待扶持政策不到位,社区干部对这项工作存在着被动应付思想,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初始的和无序状态。
2、资金投入缺乏。一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社区的老年福利设施仍然依靠政府、集体包办,没有专门的服务场地,社区居家养老软硬设施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基本没有。二是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开展服务的经费来源渠道少,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光靠社区微薄的经费远远不能启动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3、工作机制不全。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依靠社区和一些志愿者参与,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志愿者队伍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社区组织的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仍然承载着政府大量行政指令事务,没有从传统的行政事务转为服务工作。
4、服务项目单一。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服务项目单一,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专业人才奇缺,涉老部门也 2 缺少对这类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居家养老需求。
二、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建议
我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经破题,今后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和完善,取得经验后,逐步全面推开。政府要把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广大群众尤其是老年人要转变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序推进。
1、充分认识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搭建提供日常服务的平台,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养老服务的主要模式。其必要性体现在:一是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单靠政府提供机构包办供养是难以做到的,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化解这一矛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恰好可以破解这一难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把一部分家庭养老的内容,从家庭转移到社会,由社会和社区的养老服务来完成,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优势,是老年人社会服务领域的新拓展,也是我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三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加强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开发 社区养老服务岗位,将会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渠道,推动我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四是深受老年人欢迎的一种养老基本形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符合多数老年人经济来源不足,养老保障标准不高的“未富先老”的社会特点,又符合广大老年人热心“家庭和社区”安度晚年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是广大老年人容易接受并普遍 欢迎的。
2、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市政府和民政部门在制定《XX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要把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重要的内容,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做到社区全覆盖。市政府应研究出台《关于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确定服务对象、条件、方式和补助标准,设置服务内容,落实相关经费,强化工作措施和要求。我市在“十二五”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养老服务的目标和内容,在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小区新建、改造中,都要规划、落实养老服务用房。
3、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一是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行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要最终形成以财政投入为主、公益性组织投入为辅、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资金支撑体系。建议政府逐步建立居家养老整体预算制度,并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规划,使居家养老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并逐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财政的刚性投入保证老年人可以享受到统一基础水平的居家养老服务。二是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政府要 将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通过提供支持性和优惠性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按照不同类型,对“三无”老人、优抚对象和有特殊贡献的老人基本上要实行由政府买单服务,对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困难老人,要采取以政府财政补贴服务费用,对更多身体健康、有经济支付能力的老人要实行优惠低偿的市场化服务。
4、有效整合社区资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服务。要充分利用养老机构已有的网络、管理和人员、设施优势,开展对社区老年人的日间照顾和上门服务。对学校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食堂可以充分利用,为邻近社区提供助餐服务,各单位的运动场所和阅览室都可以为老年人开放,企业闲置的厂房等资源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场所。由于居家养老服务本身的低偿服务和公益服务的性质,决定了居家养老工作必然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对志愿者队伍要制定档案管理,协调志愿者的闲暇时间,保证在各个时间段都有志愿者提供服务。给予志愿者有效的工作证明,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到这个工作中来。
5、完善信息网络。一是建立社区老年人信息档案。社区要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摸底,建立“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等信息库,把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项目等相关资料输入电脑,一户一档,经常联系,定期走访,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建立 居家养老机构信息档案。对于各类营利及非营利的养老服务机构建立信息档案,可以公开的内容都在网络上公开。三是建立居家养老志愿者信息档案。建立居家养老志愿者信息档案可以便于合理配置志愿者资源,根据志愿者的情况来安排服务对象,使其服务更有针对性。四是建立居家养老资源综合信息系统。对于各类可供利用的资源,包括正在使用的各类设施,以及有可能使用的各种资源,建立起一个综合资源信息系统,以便于统一调度,合理配置。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篇6
——关于城管执法进社区的思考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辖区理念”的管理模式逐渐深入人心,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着力点。作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城管执法的范围除了城市道路外,社区的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公用事业也是城管执法的范围。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要积极转变理念,加强与群众的沟通,接受群众的监督,提高群众对城管的参与度、认知度,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一、城管执法进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组织,主要工作是通过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是通过行政执法活动使城市各项社会活动能够处于健康、有序、合理的状态之中,以确保社会的公共利益不被损害。因此,城管执法与社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离不开社区,只有立足社区才能了解城市管理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行政执法的职能;另一方面,城市管理执法工作可以帮助社区更好地完成辖区内的城市管理工作。
同时,随着社会保障、医疗体制、住房制度等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人们的许多生活行为发生在社区内,其中也包括许多违反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例如:小区乱停车、车库改店面、油烟噪声扰民、一套改多套、改变住宅设计用途、破墙开店等。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小区的市容和交通秩序,破坏群众的居住环境,扰乱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不少的事故隐患。因此,城管执法工作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将执法的重心下移,立足社区,确立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
二、其他城市实行城管执法进社区的情况
目前,已有许多城市的城管执法部门开始认识到社区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重要性。他们结合各自城市的特点,改进原有的执法体系,把社区工作作为城管执法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主要的做法有以下三种:
(一)加强与社区联系,推行“社区城管”公示制 这种作法的共同特点是:通过与社区开展共建活动,广泛听取业主意见,了解社区居民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要求和期望,探索“城管服务社区建设”的新路子。
这种作法的主要代表有江苏省通州市城管执法大队,他们通过推行“五个一”工程(即在社区设立一个社区公示牌、一套法律法规宣传材料、一本社区基本情况台帐、一个意见监督箱、一本举报违法行为登记蒲),以方便社区单位和群众及时与城管执法部门取得联系,从源头上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提高群众参与城管执法的热情,形成城管自治网络 这种作法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对话机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办实事,使城管执法工作得到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提高群众参与城管执法工作的意识,形成城管自治网络,最终达到改善执法环境的目的。
这做种作法的主要代表有:宁波市海曙区城管局,他们在各社区推广建立城管理事会,以此为平台,以居民为主体,以共同参与为重点,以各种活动为突破口,以环境整治为工作主线,形成城管工作合力,与社区群众一起共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另一个代表是山东省腾州市城管执法部门,他们联合街道选拔聘任了54名责任心强、基层经验丰富的居委会干部兼任社区管理协管员,进驻辖区内的社区、居委会。执法局派出城管执法联络员,指导协管员开展工作,形成城管执法行政处罚和社区管理资源互补的管理体系。
(三)加强数字化城管建设,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最早由北京东城区创建,这一模式借助了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以1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城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实现市、区、专业处置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这种管理模式把管理城市的众多部门整合为监督和管理两个轴心;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城市管理中,建起了覆盖全时段全区域的城市管理体系。数字化平台还向市民公布城市管理的情况,实现了市面上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市民与政府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目前,建设部已将这种模式在一些城市推广,南京、上海、深圳、宁波等城市已根据各自特点,开展数字化城管平台建设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我市城管执法进社区的情况
我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从2004年重新整合后,实行的是“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系,市、区两级行政执法部门根据城市发展的特点,都在不断探索适应厦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新思路、新方法。今年以来,市执法局创办了“城管执法直通车”的形式,通过送法到社区、服务进社区,搭建与居民面对面对话的平台,解决困扰居民的实际问题,宣传各项法律法规。思明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也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结合思明区位于厦门中心城区位置,老城区社区情况复杂,新城市社区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在执法工作中以社区为单位,树立“辖区管理”的理念,通过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协调合作,积极探索一条与市民建立广泛联系的新举措。如:通过对新建小区的提前取证和对业主装修行为的提前告知,有效地遏制了新建小区内可能发生的违反城市管理行为;向存在占道行为的商家发出通知书,明确指明所违反的法律条款、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以宣传、教育和整治并举的形式,占道经营现象明显减少。
虽然我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在“城管执法进社区”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些作法只是对城管执法进社区的初步探索,社区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还要学习其他城市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要结合我市的特点,改进现有的管理方式,形成城管行政执法进社区的长效管理机制。
四、积极探索我市城管执法进社区的做法
(一)加强宣传,转变社区居民意识,为城管执法进社区打好思想基础
群众意识的转变是做好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的基础,这些意识包括卫生意识、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宣传栏、违法行为曝光台、文艺晚会、城管执法知识竞答、知识讲座、分发宣传资料等宣传手段发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还可以通过编印简报形式的刊物,向相关单位及时反映城管执法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各社区、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城市管理意识,改善城市管理行政部门在群众中的印象,树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形象,让社区中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关心社区建设的群众不断增多。
(二)建立制度,改进社区城管方法,保障城管执法进社区工作的开展
1、建立责任联系制。由执法中队在每个社区确定专门的执法队员作为社会联系责任人,与社区建立日常联系制度。在社区设置统一制作的“城管执法联系服务指南”标牌,注明执法中队全称、工作职责、联系人姓名、照片、联系电话,建立工作联系本并向居民发放含有上述内容的联系卡。
2、建立定期巡查制。要求社区联系人定时到责任社区巡查,做好巡查记录,处理并反馈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征求意见和建议。
3、建立工作台帐。要求各执法中队建立统一的工作台帐,记录社区的基本情况、联系责任人和工作动态。工作台帐中记录的内容要与社区的人员、建筑情况等的变化是同步更改的。因为如果台帐的内容滞后,就不能正确地反映社区当时当地的情况,相关执法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4、定期检查考评。由区局定期对中队的执法进社区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向社区居民进行通报。征求社区意见,发放问卷表等。年终一并进行考核,对联系责任不到位的、社区反映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对工作完成情况突出的给予表扬。
5、建立定期通报制。社区联络人要定期对社区的管理和执法情况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要向社区居民进行通报,接受居民的监督。
6、成立社区城管自治队伍。建立由社区工作者、物业管理人员、业主委员会、社区保安、党员、老年人、青少年等人员组成的城管志愿者队伍,加强社区环境的自我管理,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指正,减少社区内破坏环境的现象;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遏制违法现象的出现和蔓延。
(三)疏堵结合,开展人性化执法,确实做到城管执法为民服务 社区中的弱势群体为了生存需要或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往往选择以身试法,违反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而他们的行为又或多或少给周围的群众生活带来影响,对于这个群体,执法部门应该采取疏堵结合的手段,与工商、卫生、环境、街道、社区居委会共同协商,探索一条即能规范社区管理,为生活在里面的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又能为弱势群体人员解决生活困难的方法。例如: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老城区开放部分背街小巷摊区,允许部分人在这里开展经营活动,社区对这些地块进行统一规划定位,统一经营时间,统一垃圾收运的统一管理。管理要求这些经营者必须合法经营,经营范围须是方便居民基本生活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如果经营的摊点有假冒伪劣商品和不卫生食品,工商和卫生部门将予以取缔。除此以外,执法部门要积极开展文明执法,对违法行为要以劝导和教育为主,逐步树立执法相对人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自觉守法,树立起城管行政执法队伍执法为民的形象。
(四)加强培训,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增强执法水平和能力
拥有良好综合素质与较强服务水平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是做好社区执法工作的基础。因此,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强执法队伍的培训,首先要提高执法人员的政策水平,熟悉各项法规并能结合社区的实际加以运用;其次要加强执法人员的服务意识,真正理解管理就是服务的内涵和实现意义;最后要求执法人员掌握工作方法与技巧,在不违反法规、原则的前提下,懂得灵活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五)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大社区管理力度,形成政府与居民的良性互动
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是城市发展趋势。成熟的数字城市技术运用与管理体制、管理技术创新相结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从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实现城市管理革命性的变革。
首先,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能够有效整合了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他们建立新模式后平均每年可节约资金4400万元左右,所获得的效益是有目共瞩的。其次,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原有的政府便民热线和网站的基础上,为社区居委会实施城市管理搭建了平台,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通道,即可以减轻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又减少了信访量。第三,数字化城市管理也为群众提供了监督政府工作的平台,求得群众的共识,提高了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认同感。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篇7
1 武进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现状
(一) 经费保障, 确保社区教育持续开展
社区教育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的公益事业, 经费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近年来, 武进区政府划拨了社区教育专项经费, 保证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武进区政府以专项经费的形式支持武进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的基本运作, 先后拨给学校72万元专项社区教育经费。武进区教育局和财政局又联合发文《2014年武进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规定以财政拨款 (按常住人口每人3元的标准) 和专项拨款等形式保证社区教育经费的落实, 并在年底对各项工作进行考核。经费到位使武进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也为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建章立制, 大力推进社区教育教科研及资源建设工作
为有效开展武进社区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武进区社会教育指导中心"的功能, 更好地履行学校作为西湖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功能, 以更好地打造名师, 服务地方, 服务社会, 为武进区终身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先后出台了《武进学院关于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指导意见》, 《关于申报2014年度武进学院校级课题 (社区教育研究方向) 的通知》等文件, 从制度层面规范了社区教育工作, 得到了学校教师的热烈响应, 现已组建了32个社区教育课程团队, 有效地丰富了社区教育课程和讲座资源。学校组织了首届社区教育微课程评比, 为参加常州市社区教育微课程评比做积极准备。
(三) 扎实推进, 社区教育成效显著
学校稳步推进社区教育工作, 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与上书房党支部合作的中老年养生《回春功》和《成语与修身立业》获得常州市社区教育特色项目称号。
为推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学校每年都联合西湖街道各个社区, 到社区开设"绿色生活之健康饮水"和"室内污染监测与防治"等多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讲座, 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2 武进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的思考
(一) 积极探索, 不断总结, 创新社区教育办学思路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社区教育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研究,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不断探索社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结合地方特色, 用理论来指导社区教育实践工作。社区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搞搞活动的层面上, 而且要注重内涵建设, 要大力建设地方草根读本, 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制度体系。
(二) 发挥优势, 搭台唱戏, 形成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各个层面的社区教育组织, 要紧紧围绕"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这一目标, 通过具体的措施来实现。可以通过"领导体系、运行体系"两个体系, 依靠"专职社工、专家讲师团、志愿者"三支队伍, 加强"标准化社区学校、规范化社区学习中心、镇 (街道) 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资源共享"四项建设, 开展"学历能力双提升教育、就业创业技能培训、青少年校外德育教育、居民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学习型组织创建"五类教育培训与活动, 形成"本土化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特色培训彰显社区教育服务功能"以及"开发本土教材满足多种需求"等社区教育特色。
(三) 主动服务, 理顺关系, 打造社区教育共同体
社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涉及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作为从事社区教育的武进开放大学, 只有主动服务, 凝聚各方优势, 理顺关系, 方能推动社区教育创新发展, 才能将"党政统筹领导, 教育部门主管, 开放大学实施, 有关部门配合, 社会积极支持, 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到实处。
3 社区教育的困惑
(1) 社区教育认识欠缺
对于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是受传统农村、农业观念的影响, 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领导层面, 二是农村社区成员层面。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 其发展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然而, 现实情况是, 在领导层面上, 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都很重视, 偏重于社区的经济和政治功能, 社区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肤浅, 受制于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封闭观念, 不能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教育整合功能。在社区成员层面, 不少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认识不高, 功利性强, 对自我学习的要求不强烈, 学习自觉性不够, 存在着从业时无意学习、失业时无心学习、享受时不愿学习的现象。双重因素导致社区教育的功能得不到全面发挥。
(2) 社区教育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
社区教育具有全员性的特点, 是针对本社区所有成员进行的教育, 属于公共和公益的事业。它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和工作人员等基本要素, 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政府拨一点、社会集一点、自身挣一点"的多渠道筹措社区教育经费是一条主要渠道, 其中政府财政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拨款, 是解决社区教育经费的一条重要渠道。人均3元的社区教育事业专项经费是否到位, 这不仅是经济上的体现, 更是政府在思想上、政治上对社区教育重视和支持的体现, 这对于面广量大、层次又多的社区教育来说, 有点捉襟见肘, 给社区教育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3) 师资队伍力量不强
教师队伍的优劣是影响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 社区教育培训规模扩大、内容增多, 而师资队伍老龄化、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社区工作的瓶颈。
教师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同, 社区教育的对象具有复杂性, 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 教育的活动具有多样性。社区教育的这些特性对教师的要求和挑战更高, 因此, 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将是提高社区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进程中, 师资队伍建设,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要求政策法规的约束, 要求建立相应的机制和措施, 要求整合相关的教育资源, 要求地方开大和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 武进开放大学只有在师资队伍建设中"重"抓师德教育, "实"抓教师培训, "严"抓队伍管理, 才能培育起一支思想作风、业务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才能推进武进社区教育的内涵建设, 更好的为武进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城市服务。
参考文献
[1]霍巧红.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3 (9) .
[2]陈乃林.社区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邓伟志.中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
[4]马金东.终身教育体系下社区教育时间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篇8
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林业厅(局)负责人、124个城市市长参加了此次论坛,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森林论坛、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的官员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和代表共同就城市森林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通过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成都宣言,以推动城市森林建设。
宣言提出,要积极推进区域特色的城市森林建设。要从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用科技、人才、法规相关措施,在政府、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积极推进区域特色的城市森林建设。
宣言倡导,必须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森林,确立城市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中的主体地位,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地位,在构建和谐城市中的基础地位。
宣言呼吁,应当从和谐城乡的要求出发,促进城区、郊区和乡村绿化的协调发展;应当从尊重民众需求出发,增进人民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惠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建设节约型、开放式的城市森林。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理念的提升和传播,弘扬森林生态文化,让人们更加了解城市森林、建设城市森林、爱护城市森林,提高全社会的森林和生态意识;加强国内外城市之间、各部门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相互促进。
2004年至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已连续举办四届,先后有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包头、许昌、临安共7个城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从“城市森林生态”、“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绿色·城市·文化”到本届论坛“科学发展·和谐城乡”的主题,4年来,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已经逐步办成了国际城市森林建设领域中的高层论坛。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成都宣言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是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宗旨和目标,也是我们出席成都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所有代表的共同心声。
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以“科学发展·和谐城乡”为主题,国际组织官员介绍了国际城市森林发展趋势,国内外城市森林专家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国内外城市市长交流了经验做法。
我们认识到城市森林建设事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森林建设在中国已有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各级党委政府把城市森林建设列为重要工作,林业等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以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广大专家学者深入探索研究城市森林建设理论,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森林建设已经成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为此,我们郑重宣示:
一、必须站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的高度,用战略眼光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森林,确立城市森林在改善城市生态中的主体地位,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地位,在构建和谐城市中的基础地位。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传播城市森林理念的有效形式,城市森林建设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科学模式和重要目标。
二、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树木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森林应当是一个自然的森林生态群落;古树名木是城市有生命的历史文物和文化符号;林水相依、自然湿地的恢复和建设有助于维持城市形成生物多样性。
三、应当从和谐城乡的要求出发,促进城区、郊区和乡村绿化的协调发展;应当从尊重民众需求出发,增进人民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惠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建设节约型、开放式的城市森林。
四、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理念的提升和传播,弘扬森林生态文化,让人们更加了解城市森林、建设城市森林、爱护城市森林,提高全社会的森林和生态意识;加强国内外城市之间、各部门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相互促进。
我们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实际,从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用科技、人才、法规相关措施,在政府、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积极推进区域特色的城市森林建设,为加快中国城市森林建设步伐,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中国城市生态体系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全体代表通过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篇9
丁颖
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常常会发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面临各种矛盾、难题,其中亟待解决的一点就是如何解决艰巨繁重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的矛盾关系。它迫切需要文明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发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资源,创新机制,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中发挥整体联动作用,才能有效破解难题,才能有利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水平。
一、我区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有哪些可用资源
目前,按照各种资源的特点和来源来讲,大致可以利用的资源分四种,第一种是行政资源;第二种是群团资源;第三种是媒体资源;第四种社会资源。这四中资源,各有优势,在实现利用的方式上也各有不同。
(一)行政资源。这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来讲这是一种最传统常见、容易获取的一种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来自于党委、政府机关所给予的资源,包括人员、经费、政策、支持等各项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文明办在行政资源中还占有一定优势,即所有委办局,街道等党委机关和行政部门都属于文明委的成员单位,所以他们的各种行政业务职能和优势资源也较容易转化为我们的优势资源。
(二)、群团资源。主要指工、青、妇、残等人民团体,包括各种协会组织,像科协、慈善协会、志愿者协会等各种社团组织也包含期中。这些群团资源也是一种的巨大资源,群团组织各具优势,各个群团组织所开展的工作内容有各自特点,但单个群
1团组织力量薄弱,需要整合,也能够整合。因为彼此有共通性,如维权、培训、帮扶,尤其是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劳动技能竞赛等,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服务内容大体一致的明显特征,提供了群团组织合作共事的有利条件。
(三)、媒体资源。媒体资源指在宣传大系统下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通讯社等媒体单位资源,利用其为精神文明工作提供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项目的推广、典型的选树、文明的传播。文明办的优势在于依托宣传大系统,更加容易与媒体对接,过去我们在与市级、区级媒体都有很多合作,有效地发挥了媒体资源优势,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会资源。社会资源就很丰富,除以上三类外的所有资源都可以划归社会资源,像慈善资源、企业、个人的各类资源。这些正是我们以往很少涉猎的资源,却恰恰能够有广阔的开发空间,探索合理的利用合作方式,对于弥补行政资源等以上三项资源不足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也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缓解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足、人员紧张等问题。
二、在精神文明建设整合资源发挥合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资源整合利用是精神文明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必然选择。因为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大文明,它却是贯穿历史,涉及各个行业角落,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文明办必须调整发展思路,把工作放到全局中去思考、去把握,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只有这样,文明办才能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联系更广泛的群众,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才能代表更多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诉
求,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和谐相处。
(二)资源整合利用是精神文明建设适应新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精神文明工作内容线长面广,任务艰巨繁重。具体到工作来讲,它包含很多工作项目和内容。今年从市文明办推动的各项工作就分六大重点工程,30个项目,一百多个子项目。如何围绕这六大工程和众多的项目和子项目开展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摆在我们精神文明工作者眼前的一个课题。其二,文明办工作单个力量薄弱,需要整合。现在区文明办在编人数3人,组织开展工作常常感觉人手不足,特别是筹备组织有规模的行动则显得非常吃力。从经费看,除办公经费外,有开展活动的经费也并不充足,往往靠临时申请财政补贴。若单打独斗,则受制于人员和经费局限而不利于放手搞活。因此,整合资源也是解决现实矛盾的需要。
(三)、资源整合利用是精神文明建设适应新要求的客观需要。各类资源各具优势,但是多年来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工作格局,已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高效配置的规律,精神文明工作要发展、要创新,必须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单干走向联合,主动跳出就“精神文明”论“精神文明”的工作模式,努力推动精神文明工作由各自“唱戏”、搞“独家经营”向“多方协作”、“集团作战”转变,齐心谋事,联手做事,从封闭系统向多极、开放的社会系统转变,主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主动承担政府事务,积极解决群众所关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只有这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才能实现共赢和绩效最优化的目标,文明办才能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找到自已的位置。
三、如何发挥资源合力,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一)、用好行政资源。发挥、用好文明委的领导资源,凝聚群团组织、各委办局力量始终发挥围绕党的工作重心服务的功
能。坚持向文明委、区委、区政府汇报工作制度,让文明委、区委、区政府掌握整合后的文明办工作动向,特别是新思路、新举措能够及时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工作指点,把主要力量用到文明委、区委、区政府抓的大事上,真正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立文明委的联席会议制度,利用文明委的工作平台,吸纳其他资源共同出席,通报工作情况,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实际工作反映出整合后文明办工作与区委、区政府相关工作的互动关系,接受区委、区政府的指导和建议,得到帮助和支持。建立各种专项活动联席会议制度,比如建立“六进乡村”、“建文明树新风”等联席会制度,坚持不同工作对象的服务都统筹纳入到这个制度中来,避免相同内容重复开会,避免同类事务各设机构,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用好群团资源。一是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合作共事的交流平台。建立工、青、妇、科协、残联等群团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各自活动、人员、优势资源信息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经验,从共同或相近的工作中找到合作点,促成联合项目。使联席会议制度已成为群团组织整合资源的摇篮和孵化器。二是整合体制资源,建立覆盖全区的三级联合体系。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协调推进,建立共同活动阵地和联合活动载体,发挥人力、财力、硬件设施整合优势。三是整合社会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各种宣讲、教育培训,对农民工、新市民、妇女、青年开展各类联合的技能、道德、创业培训,联合开展劳动、技能、安全、优质、诚信竞赛,有效加强现有教育资源整合,包括场地、经费、教师的整合,可以建立共同的培训基地。四是整合用好志愿者队伍资源。打响“职工志愿抢险突击队”、“青年志愿者”、“服务留守儿童”、“志愿者科普宣传员”、“服务残疾人志愿者”、“关爱空巢老人”
品牌,适时推进演练、合练和联合服务行动,扩大帮扶能力,增强帮扶效果。
(三)、用好媒体资源。首先,利用好现有各种媒体平台。目前天津市很多平面媒体和电台、电视台开辟了有关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专栏。像天津日报的津门好人榜、今晚报的身边文明365、每日新报《平凡的力量》、城市快报的《文明督导队〃城市啄木鸟》、渤海早报的《凡人善举在津城》,北方网的爱心接力棒,给我们的精神文明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工作的机会,如何与这些媒体有效对接,将我区精神文明的亮点推出,也是我们工作该发力的方向之一。其次,学习开发建立媒体资源平台。我们要学习熟悉媒体的运作方式,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有效实现与媒体对接。首先可以依托区级宣传媒体,像今日东丽、东丽在线、东丽电台、东丽有线,按照三贴近的原则,以群众喜文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开发合作一些新的专栏或项目,比如像在本区报纸《身边好人》栏目的开发合作,可以在寓教于乐中,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双方的共同促进和发展。
(四)、用好社会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现在市文明办各项工作主要采取了的项目化运作方式,而运用市场化手段是项目社会化带动精神文明工作的前提,精神文明工作要实现大发展,必须要坚持“需求+可能”原则,运用市场化手段,找准市场与精神文明工作的结合点,选准群众有需求,社会有需求,市场有需求、影响面广,多数人认可、能得到推广并能产生良好的效益的项目。要着力围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找准定位,把握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众多的活动以项目的形式推出。一是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开发项目。加强与区委、区政府沟通,积极围绕区委、区政府发展大
局策划和开发项目。二是结合文明办主体工作开发项目。像“文明创建”、“志愿服务”、“道德模范评选”、“我们的节日”活动等是文明办的主体工作。三是结合基层群众需求开发项目,广泛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应群众之所需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化提高群民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四是顺应形势发展拓宽项目领域。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弱势群体像空巢老人、贫困儿童、进城务工人员等设计实施新的活动项目,是精神文明工作持续发展的动力。
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创新 篇10
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党组织的执政活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加快农村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以建立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为保证,不断探索和实践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真正把组织保证和组织服务工作做到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地方去,做到群众欢迎的地方去。一是要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村级工作机制。鼓励村“两委”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党委要充分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刨造性;要着力于放权村“两委”,努力解决对村级“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问题,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强化村“两委”的职能;要着力于减负村“两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为村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要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高度重视,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议事规则,实行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用制度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尽量避免和减少失误。同时,建立群众对决策实施监督的机制,广泛开展“民主日”活动,让群众依法行使自治权利;三是要建立村“两委”分工负责制、“两委”例会、民主评议“两委”干部等制度,明确村党支部对村委会实行政治领导、工作指导、思想引导的职能,做到坚持领导不包办、把握方向不旁观、保障自治不违法、支持工作不拆台,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行使职权,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形成“两委”协调一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四是要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推进考核管理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健全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同时,落实领导干部包村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积极创建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切实通过抓示范、树典型,辐射带动整体党建水平的提高,并积极探索,形成长效机制。依托“新农村”典型示范工程,以农民住宅小区或中心村为依托,以产业为纽带,以构建服务农民平台为重点,以发挥党员特长为保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试点,把“个体”农民变为“群体”农民,进而成为“实体”农民。要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实用实际行动彰显党员本色。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推荐阅读: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08-21
大力推进(村)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08-03
社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10-24
艳山红社区创新工作机制提高为民服务水平05-22
社区创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方案06-26
社区管理创新07-30
关于周家桥街道“智慧社区”建设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应用的调研报告10-17
社区党建的管理与创新07-28
康乐社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09-30
推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