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社区治理创新

2024-05-24

安全社区治理创新(共8篇)

安全社区治理创新 篇1

社区创新治理项目

第一站

秦淮区双塘街道弓箭坊社区“议治共融”项目周年会议,会议展示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成效,各界人士对项目进行了深入讨论。“议治共融”项目是双塘街道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罗伯特议事规则”指导社区居民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开展社区居民自治试点的工作,俗称“萝卜进社区”。

(一)了解自己

自2014年5月13日项目启动以来,弓箭坊社区和居民自治项目组全体成员,利用近40天时间,完成了社区内200份问卷和100份访谈的调研,共有300位弓箭坊社区居民参与了前期调研工作,共收集整理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建议80多条。

(二)有事大家一起议

弓箭坊社区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对居民自治项目进行了全面宣传动员活动,累计发放《双塘人家》社区报3500份,悬挂宣传横幅25条,6月中旬至7月下旬,在居民议事代表的选举工作中,弓箭坊社区和项目组全体人员在全社区范围内完成了两轮入户宣传动员工作,前后累计入户3116户,入户率达到82%。有119位居民自愿报名参选弓箭坊社区首届居民议事代表。居民大家一起议~一起决定社区的发展。

(三)议事规则让交流变得科学民主

为尽快让居民议事代表了解居民自治项目要求,明确工作职责,弓箭坊社区于8月3日和9月2日召开了居民议事代表大会,对选举产生的居民议事代表和社区积极分子进行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培训。培训邀请了罗伯特议事规则专家袁天鹏老师前来授课。罗伯特议事规则是一个实用型的工具,多位居民与议事专家袁天鹏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还表示了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后跃跃欲试的心情。罗伯特议事规则将会在弓箭坊社区居民议事代表大会上发挥实效,期待居民议事代表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实现居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

(四)启动公益,关爱社区

社区主办了居民自治项目工作的首届义集活动。这是双塘街道引入萝卜规则,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后开展的首次活动,居民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了预期。200多名社区居民将家中闲置物品拿来,摆出将近80个摊位进行义卖。义卖结束后,居民所得收入购买成米、面、油、洗化用品等生活必需品自愿捐赠到社区义仓,用于资助社区弱势群体。义集”激发出了社区内生的活力,搭建了公众能参与的公益平台,让社区里充满互帮互助的温暖。

第二站

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飞,大家都爱称她“飞哥”。她带来关于社会组织成长和社区居民参与共融等议题的分享。爱有戏自2009年注册成立以来,通过义集、义仓、义坊合作社,来尝试促进社区融合、构建社区邻里互助体系。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如“一个观众的剧场”、“百姓故事会”,“社区艺术节”等,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区文化、凝聚社区精神,也使爱有戏具有了“以文化活动推进社区参与、培育社区本土文化”的独特工作手法和实际运作能力。

飞哥首先谈到了发起成立爱有戏至今,成为一个拥有130多名正式员工的社会组织的一些心得:公益草根组织,项目就是我们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是重中之重,然而提升的关键是人,需要重视和聚焦人才。培育机构学术文化,提供员工晋升发展机制,创新机构发展模式,要求专业人员来自多个领域能博采众家之长是飞哥引以为傲的发展秘诀。

在讲到社区融合时,飞哥认为,要弄明白社区居民自治的目标在哪?最优状况是什么?现在爱有戏定位于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改善社区组织体系,培训社区领袖等几个维度。社区生态系统的重建,就如同自然生态的重修一样,有时这种社会系统的重构更加困难。要始终坚持,社区建设5年为一小步,10年才一大步,不是短期能看到突出成效的。有台湾机构在社区扎根近十年,进行社区共融服务。所以,发掘工作的意义感并不断保持热情成为社区社会工作的动力源泉,正因为坚持才能看见长效,我们也应该向那些孜孜不倦的社区工作者们致敬!~ 第三站

仁恒翠竹园社区,社区居民来自24国,3000户居民温馨如一家。这里共有居民约3036户,8000余人,却来自全球24个国家。在业主互助会发起人阿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翠竹园社区中心的各项陈设:社区公益超市、各类健身活动场地、图书吧、书画社、茶室、创意设计室、青少年涂鸦活动天台等等,让人眼花缭乱,社区的生活竟然还可以这么丰富和好玩儿!

最让阿甘自豪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优厚的硬件设施,翠竹园的居民自治互助模式才是整合提升社区资源,提升竹园幸福生活的重要推手。现在翠竹社区居委、业主委员会、仁恒物业、社区互助中心四方联动,形成四方会谈平台,四方针对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定期召开会议。

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国家,有几千户,为拧成一股绳,他们成立注册了南京最大的社区公益NGO组织“翠竹园社区互助会”,下辖43个社区俱乐部。让上至退休老人,下到学龄前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和乐趣呢。

从2010年创办至今翠竹园互助会累计举办各类公益活动100余次,累计参加18500人次,成立:网球、羽毛球壁球、golf、足球、篮球、乒乓球、少儿体育、太极、舞蹈、瑜伽、跑步、读书、童书、少儿英语、无敌少儿团、成人英语、心灵成长、快乐成长、亲子、摄影旅游、自驾游、创业及人生规划、非诚勿扰、家政、美食、绘画、老人等30多个俱乐部。

互助会提供的帮助就是一个平台,一个信息互通的平台,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有效挖掘和激发社区居民的需求,倡导健康生活,招募各俱乐部核心成员,给予全方位的扶持,在此平台下衍生若干个俱乐部。

(一)实施策略

业主、互助会、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五位一体,互为依托。互助会形成社区活动标准化流程;业主自发组织活动和俱乐部;物业支持提供软硬件支持;开发商通过采购方式支持互助会的建设;居委会从政府层面与互助会打造社区和谐氛围;业委会从程序上解决互助会的后顾之忧.(二)财务制度

在相对固定的格式框架内,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披露互助会会运营管理的核心信息及监管要点。事前备案,事后汇报,公开透明,专业高效。从收入来源和支出项目中,公众一目了然、一清二楚地知晓互助会的财务状况。我们承诺所有针对互助会的捐助我们不从中抽取一分钱的管理费,所有人力费用均从经营费用中列支。

(三)公益制度商业化运作

借鉴企业ISO管理体系,把公益组织规范化运,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运营,形成有造血功能又具有可复制性的公益组织。公益不是免费是我们一直想传递给每个受众的信号,希望通过有效的经营创造更多的财富回馈公益事业。

(四)立体化信息传播

社区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群,单一的媒体手段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传播的要求。互助会发现在网络BBS和QQ群的受众还比较狭窄,于是推出了社区刊物—BambooLifestyle竹园幸福生活

(五)积分制度

借鉴国外时间银行的手段形成互助会积分制度,每次帮助别人将会得到相应的积分,而被别人帮助将要付出相应的积分,完善积分体系,激励互助精神。(下图为青少年活动涂鸦天台)

安全社区治理创新 篇2

1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表达

1.1 社区治理的行政化色彩浓厚

多年以来, 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 目的是实现政府基层治理的需要。由于“强政府、弱社会”的制度运行惯性, 社区基层治理的模式受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模式的影响, “行政”色彩浓厚。基层治理的权力来源主要来自于上级的行政需要, 社区组织设置行政化、经济来源行政化、工作方式行政化、工作考核行政化。按照法律规定, 居委会是代表居民利益的自治组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居委会常常扮演的是“政府代言人”的角色, 没有明确的分工。承担了大量上级街道政府布置的行政工作, 社区管理因此而处于“多头、乱头、无头”状态。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多由上级安排, 居民选举流于形式。居委会的角色错位, 本应是居民利益的维护者, 在实际的运行中演变成政府的行政事务的“代理人”, 处于“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的境地, 作为自治组织大量的行政事务使居委会无暇顾及居民利益的实际需求。

1.2 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角色关系困境

在社区治理结构中, 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其他组织等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三大主体间却存在着角色混乱、分工不明、权责利相互交叉的问题, 给社区治理带来了不应有的麻烦。居委会集社区服务、行政管理于一身, 实际上无暇顾及社区居民的真正利益诉求。随着住房的商品化, 物业公司进驻社区。作为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物业公司的职能是为业主提供有关社区治安、房屋保养、公共设施维修、小区保洁等相关的服务。物业公司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其与业主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主体间的交易关系。但是,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在实际运行中缺乏监管, 作为服务提供方的物业公司却因权力的非对称性而有机会且有能力凌驾于业主之上, 以致侵犯业主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 使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经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没有明确的权责利关系, 致使角色定位混乱, 导致三主体间矛盾重重、互不信任, 进而导致了社区治理的矛盾突出。居委会的行政化及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力量薄弱, 社区治理的大多数工作是以物业公司为主。而物业公司的经济属性决定了盈利是其主要目的, 对居民的服务也很难满足居民的真正利益诉求, 相反却激发了诸多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社区三大主体之间没有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代表业主权益的业主委员会力量弱小, 无法与物业公司抗衡, 也并不能真正维护业主的权益。最终导致在社区治理体系中, 行政化的居委会终日疲于迎接上级行政部门的各种检查, 不受监督与制约的物业公司则只顾经济利益, 不顾业主的权益诉求。

1.3 居民参与意识薄弱

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位, 社区应该是表达居民利益与反映居民归属感的基本单元, 也是政府基层治理与基层社会整合的基本单位, 是城市生活的“共同体”与基层整合的“共同体”。这些都是建立在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对社区高度认同之上的。因此, 社区参与是有效社区治理的微观基础。居民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 通过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发挥监督作用, 使基层社区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但是在社区生活的现实中, 受多年计划经济惯性的制约, 居民普遍缺乏与现代治理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意识与责任意识, 居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动力不足。对社区缺乏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很多居民对社区参与的形式流于“被动式”参与, 很多居民认为, 社区事务“参与”与“不参与”一个样, 不能发挥主人翁作用, 在社区事务中没有发言权与决策权。居民社区参与仅仅停留在参与一些举办文体性活动, 参与的居民大多是妇女或老人。在社区治理中缺乏真正的公共决策参与, 对物业公司、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的监督作用非常有限, 最能代表社区的居民在社区治理体系中一直处于“失语”、“无语”的状态。

2 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探析

2.1 理顺社区治理三大主体的权责关系

根据社会治理的现代需求, 政府、社会、经济组织等对社区治理都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要创新社区治理体制, 完善对社区的有效治理, 必须理顺政府、市场、居民三大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面对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变迁, 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创新必须解决计划经济时期全能政府的弊端, 政府改变对基层社会“管、控”的观念, 对社区治理实行宏观的指导与调控, 真正放权于社区的居民。在社区治理中, 必须明确物业公司、居委会、社区自治组织等各自的权责关系、对三者的角色进行详细划分与确定。要明确居委会的角色, 作为社区治理的主导者, 应强化居委会对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监督作用。加强对物业公司的监管, 尤其对于关切居民利益的物业收费、服务等问题给予法律、法规的监管, 维护居民的利益与权利诉求, 对业主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要给予适当扶持, 发挥居民的主体性作用。

2.2 加强对物业公司运作的监管

由于物业管理在我国出现的历史并不长, 作为经济组织, 必须加强对物业公司运作的监管。从目前物业公司运作的实际情况看, 很多物业公司收支没有公开, 居民缴纳的物业费并没有用在小区的硬件维护、日常保洁上。物业公司以盈利为导向, 一些运作机制不完善, 对社区的责任感缺失。例如在某些城市社区, 一些高层住宅的物业费普遍比较高, 但是居民缴纳物业费以后, 很多物业服务并不到位, 如小区保洁应付了事, 治安条件比较差等, 这些问题即使向物业反映, 也并不能得到物业公司的及时解决。这直接影响了居民对物业公司的满意度, 在现实条件下, 社区居民对物业公司很无奈, 物业公司相对于居民来讲处于霸主地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强化政府、居民等对物业公司运作的监管, 在市场化的运作中, 强化对物业公司收费、服务、运作等一系列程序的公开化、法治化, 强化居民的监督作用, 在法律的框架下, 维护居民的权益。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城市社区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 社区的治理状况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当前城市社会中, 社区治理的行政化色彩浓厚, 城市社区治理多元主体之间关系不清、角色不明, 物业公司运作缺乏有效监管。创新社区治理体制, 必须理顺政府、市场、居民三大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 厘清各自的角色定位。居委会要处理好自治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强化对物业公司市场化运作的监管, 给予业主委员会应有的法律地位, 行使业主委员会的自治功能, 发挥业主委员会维护居民权益的基本职责, 同时对居委会的管理结构进行改革, 提高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与社区凝聚力。在居民利益诉求与价值诉求多元化的今天, 必须从维护居民权益出发, 真正发挥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作用, 理顺社区治理架构, 使社区治理成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位与维护基层秩序的基础, 满足基层秩序整合的需要,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引, 孙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及对策:兼论“两委一站”模式[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70.

[2]覃安基.我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城市问题, 2012 (5) :78.

安全社区治理创新 篇3

社区是城市社会的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是党和政府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政府行政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的衔接点和结合部。依据居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的职能可以概括为民主自治、公共服务、民间调解、治安维护、政府协助和民意表达六大方面。社区居委会所具有的这六大职能是社区功能的集中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五“民”:

一是“民治”。社区具有民主自治的地位,是社会自我管理的最基本单元。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健全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社区居委会的法人地位,建立与社区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自治财务制度,设立独立的银行帐户,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委会对小区物业组织的监督制约制度,有效地维护居民利益。

二是“民权”。社区具有民主自治的权力,社区居民有权管理本社区公共事务。这就需要进一步划分政府与社区的职责,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实现社区权力的回归。主要包括以下十项权利:民主选举权、社务决策权、社区管理权、财务自主权、依法协管权、拒绝摊派权、监督权、协调权、知情权和质询权。

三是“民主”。社区应有相应的民主自治组织,有能够把“民治”、“民权”落到实处的具体程序、形式和机制。这就需要进一步建立社区自治的运作机制,按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要求,制定《社区自治章程》,规范社区选举办法,严格选举程序,扩大对社区居民代表、居委会成员、党委委员进行海推直选的试点范围,对包括下沉到社区的职能部门、街道的社区工作者实行民选、民聘、民用。

四是“民意”。社区应有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对政府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这就需要建立居民代表会议评议考核街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制度,社区根据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对各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监督,考核评议的结果要作为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考评工作人员以及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参与社区事务的机制,在做出决策之前召开各种形式的听证会、座谈会、征求意见会。

五是“民生”。社区有整合全社区资源的功能,为居民提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和特困群体服务。运用民主自治机制,促进驻区单位的内部设施向社会和居民开放;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提升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加大社区投入,建立社区工作者队伍,搞好社区治安、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文化建设,使广大居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

社区功能的实现需要一个科学的社区治理结构。朝阳区围绕社区建设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进社区为重点,以强化社区自我管理能力为核心,大力扶持和培育社会服务组织,着力构建党组织政治优势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深入到位、社区自治功能不断完善,并能够对政府工作实施有效监督的社区治理新模式,不少街道、社区纷纷加大了社区建设力度,在推动社区自治、政府管理职能下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创建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二、社区新型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机制

(一)建立社区新型治理结构的主要思路

以“政府到位、社区归位、市场入位”为核心,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整合资源、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的原则,合理界定政府、社区党委及居委会、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积极培植联系紧密、分工明确、功能耦合的社区党建体系、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自治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以党建为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服务为纽带,以社会参与为主体,建立起政府管理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分工合作、互为补充、有机结合,既保证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到社区,又不断推进社区自治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有机结合,建立融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整体推进社区建设各方面工作。

(二)强化社区党委核心作用,构建新型的社区党建体系

党建体系由社区党委、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分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组成。社区党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通过社区党委书记兼任社区事务代办站主任、居委会副主任、议事委员会副主任的机制,领导、组织、协调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社区社会管理与服务组织,保证社区党委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建立社区党委会议制度,居委会主任兼任社区党委副书记,吸收居委会、议事委员会、业主委员会以及基层支部书记、行政管理进社区单位等党员代表为社区党委委员,构建社区大党委工作格局。建立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分会,完善社区党建工作网络。以社区党委为切入点,加强与驻区单位的组织协调,整合社区党组织资源,构建区域性党建工作网络体系,紧紧围绕社区民主自治,不断拓宽工作领域,强化党建功能。

(三)强化居委会自治功能,构建新型的社区自治体系

自治体系包括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居委会、议事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代表全体社区成员行使社区自治权,社区成员代表由居民代表和单位代表组成。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对社区工作负有综合管理、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其成员由社区代表大会通过选举产生,接受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社区议事委员会是社区决策的参谋和监督机构,由居民协商推荐产生。议事委员会委员由驻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驻区单位代表、专业工作者等组成。业主委员会是社区的议事和监督机构,由房屋所有权人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既代表居民行使对社区工作的议事职能,又代表业主行使对物业公司的监督职能。

(四)组建社区事务代办站,构建新型的社区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由社区党委主要成员、街道机关联系社区的干部和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下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及居委会主要成员组建社区事务代办站,由街道办事处在社区为其提供办公用房,是社区层面贯彻落实政府各个部门行政管理任务、分流居委会行政职能的机构。在一定意义上说,代办站就是政府下伸到社区的“腿”。

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社区党委的领导下,代办站依法履行社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成政府交办的行政性事务,通过整合社区党建体系、社区自治体系和社区中介服务组织来为群众提供服务,协调管理社区公共事务;通过代办居民事务,变管理为服务,全面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通过代办居民事务,了解民情,实现党和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沟通、协调、互动,在支持和保护社区民主自治的同时,加强党对社区的领导,有效推动政府管理重心下移。

(五)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构建新型的社区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社区建设的需要和现有条件,我们要重点培育四类中介组织:一是街道或街道以上层面的中介组织延伸到社区的分支机构,如职业介绍所、职业技术服务中心、劳务市场、社会保障事务所、房屋交易市场、律师事务所、调查统计所、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民事调解中心、社区计划生育宣传中心、社区文体中心、环卫所、绿化站、物业管理公司等;二是社区活动类中介组织,如养花协会、钓鱼协会、摄影协会、读书会、秧歌队等;三是社区权益类中介组织,如业主委员会、老年人协会、妇女协会、残疾人协会、外来务工者协会等;四是社区服务类中介组织,如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互助组等。政府通过项目管理、政府采购、委托代管、招标投标等方式,使社区中介组织承担起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性、技术性事务,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承接载体。

三、社区治理结构中的五大关系

在社区治理结构中,政府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与社会自治体系的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我们强调重心下沉,就是要让政府真正负起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责任。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为社区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公共环境。社区自治组织切实围绕居民服务开展工作,实现政社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真正实现政府到位、社区归位、市场入位。

(一)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的关系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惯性作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关系。理顺街道与社区的关系,不仅要明确它们之间在管理地位和隶属关系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划分街道与社区的职责,切实把社区自治组织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主要是三种关系:一是街道党工委与社区党委的关系。社区党委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对社区党建、社区建设和社区事务的领导、统筹和协调,是上下级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党内组织关系。二是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社区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实行社区民主自治,是指导与被指导、服务与监督的行政协调关系。三是街道六大体系与社区事务代办站的关系。代办站接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并完成其交办的任务,与街道六大体系同属办事机构,在行政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业务上是相互指导、相互配合、相互服务的关系。

(二)社区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但这种领导作用的发挥不是靠组织或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行政领导,而是通过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党的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加强为居民服务;通过引导居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支持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来保证社区民主自治的正确方向,实现有效的政治领导。

(三)社区自治组织与社区事务代办站的关系

社区事务代办站是为社区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机构,与社区自治组织是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的关系。理顺社区事务代办站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要按照政社分开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划分政府与社区的职责,剥离社区承担的行政管理工作。社区事务代办站自身应当做好的行政工作,要直接把工作做到位;凡需要社区配合和协助的工作,要在社区党委的统一协调下明确责任主体,有的还应向社区支付一定费用;凡属于社区民主自治范围内的事务,代办站一般不予插手。与此同时,社区居委会也要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围绕社区工作大局和群众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协助代办站做好有关工作。

(四)中介服务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事务代办站的关系

首先,中介服务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与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事务代办站之间是相互合作与支持的市场关系。社区自治组织和代办站通过委托代管、招标发包等方式,将便民利民服务以及社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一些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业务交给中介组织,比如引入物业管理公司对老旧小区实施物业管理,引入停车管理公司对小区停车进行专业管理等。社区自治组织作为居民利益的代表,负有根据有关政策法规对社区中介服务组织进行监督和指导的责任。其次,作为驻区单位,中介服务组织有与社区居民及其他组织共同建设家园的义务,与社区自治组织是“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关系,具有互相协助的义务,社区自治组织和代办站对中介组织具有监督和指导考核的权力。

(五)社区自治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

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大会)是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民进行社区民主自治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授权,对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决议、决定和社区自治事务,行使议事、协商、监督和有限决策权力的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自治事务的执行机构。社区内部建立的各种协会组织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导下开展自治活动。

安全社区治理创新 篇4

宅吉社区申报贵阳市“社会治理创新奖”材料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来,宅吉社区就以高度地政治敏锐性,结合自身基层特点着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和推进,至贵阳市“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公益项目上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一步提升,并成功沿着与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高度契合地轨迹,开启了“小社区、大社会”社会治理模式。一、一个系统工程的提出,奠定起创新基础。

党的十八大之后,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发展,宅吉社区党委通过深入研判,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以作用发挥良好的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为骨干,通过一系列理念的不断转变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全面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首重平安,从扶持弱势群体、解决突出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逐一找准切入点实施突破,全面打造“宅居平安、吉祥家园”系统工程。以此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建设,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安定有序。

与此同时,为有力推进这一系统工程的打造,社区党委积 极探索并整理出了一条特色工作思路,即:别人还没有进行的尝试,要大胆探索;别人已有的成功经验,要发扬光大;别人做得好的工作,要结合实际做出特色;别人有特色的工作,要敢于创新。自此,“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这一立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宅吉精神正式确立,强有力地助推了系统工程的打造从构想阶段进入实施阶段。

二、社区大党委制的实施,凝聚起区域合力。宅吉社区的“大党委”由社区党委成员、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和从对群众影响力较大的党员中聘请来的兼职委员组成。针对党委委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这一特点,社区党委在建强“大党委”方面,尤为重视其凝聚力的提升。

为切实增强“大党委”凝聚力,社区积极着力于建立、落实“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和聘请、考核、激励、退出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大党委”联席会议,专题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社会治理形势、制定社会治理方案、统筹推动各项工作。通过会议的经常性召开,进一步紧密了委员间联系;通过会议对社区重大事项进行通报、组织探讨、共同决策,确保了委员们的知情权、参议权和决策权;通过会议对上级党组织文件精神的集中传达、学习,以促进思想认识统一的方式确保“大党委”的合力。进而为“大党委”作用的广泛、良好发挥,特别是实现社区区域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三、社会力量介入的引导,打开了多元局面。按照“社会治理”的要求,社区党委积极致力于对社会力量介入的有序、规范引导,依托社区一线服务平台优势、驻地大学校园志愿者储备优势和社会爱心企业物力优势,以公益服务为切入点,面向社会公众努力形成了更为广泛参与、积极互动的院落活动开展格局。自此,各类公益社团、法律社团、媒体单位、爱心企业等社会资源在社区的引导下纷纷涌入,为社区开展公益宣传、帮扶慰问、法律援助、健康义诊等各项活动无偿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社区也由此成为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公益活动开展、公共服务,进而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线平台。

这种激发、引导举措,促使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良好释放,社会资源共享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变“社区管理”为“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成为了可能。

四、打造幸福院落的突破,开启了治理模式。2013年4月,就在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之际,宅吉社区党委迎来了贵阳市委、市政府“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公益事业项目的上马,社区党委立即依托公益项目,立足实际,强宣传、广发动,自治、整治双管齐下,努力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以“良好地实现了老旧小区管理组织、体制机制、生活环境的三个到位”为目标,将打造白腊井“幸福院落”提上议事日程。在白蜡井“幸福院落”的打造、建设过程中,宅吉积极以“三聚”+“三问”的创新工作法初步探索出一条以老旧院落综合整治为突破、以院落充分自治为核心、以集成服务为抓手,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初步实现了政府归位、社会满意的多重效果,良好地实现了“四提升”。

一是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白腊井“幸福院落”的打造告一段落后,社区各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满意率大幅提升。

二是群众参与度得到提升。通过整治,院落居民实现了从漠不关心到理解支持、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在各项群娱活动中,群众参与度达85%以上。

三是群众安全感得到提升。在院落整治中,通过“社警合一”等综合创新手段的采用,使深化平安创建得到了强有力的推进,实现了“零发案院落”的建设目标。

四是院落和谐度得到提升。整治后的老旧院落自治组织作用充分发挥,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居民素质逐步提升,全面杜绝了越级上访、信访积案、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谐成为主旋律。五、一套实践经验的总结,确保了复制推广。

作为典型的住宅型老旧社区,不仅止“白蜡井”院落面临着老旧城区整体规划不科学、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管理不到位,治安形势差、卫生状况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社区的其他居民群众。因此,社区党委在成功打造白蜡井 “幸福院落”后,开始积极着眼于可复制、可推广对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归纳为“三聚”+“三问”。

一聚民愿,争取支持。

白腊井“幸福院落”院落打造伊始,社区就建立起专项调查工作组,对院落内居民挨家挨户展开了历时2个月的摸底宣传动员,历时近4个月,以先后组建起17个工作组、派出干部2013人次;平均每户走访2次以上的入户频率;召开各类座谈会13场次征求意见、广泛发动,展示改造蓝图打动人心,从而使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对院落升级改造给予了积极支持。

二聚民智,广纳良策。

在激发了居民群众对院落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后,社区党委一方面派出专门工作组实地勘察基础设施缺失地点、类型及影响群众生活的程度及范围,另一方面,考虑到居民需求层次性复杂、多样性突出,再次以入户工作组、坝坝会等方式就居民群众对院落升级改造的期许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结合两方面的情况形成《打造白蜡井“幸福院落”实施方案(初稿)》,并再次提交院落居民群众审议,经过二次系统调整,《打造白蜡井“幸福院落”实施方案》才正式定稿。一张获得上级有关部门充分肯定且满载居民群众智慧与期望的美好蓝图才自此绘成。

三聚民心,达民所愿。

白腊井“幸福院落”整体改造提升工程队进场后,院落群众热情高涨,为这个已经有着30多年的历史老旧院落就要按照自己意愿焕然一新而高兴。不少居民热情地为施工队伍送去 凉茶、赠送瓜果,以犒劳这些为了建设他们的家园而洒下辛勤汗水的施工队员们。随着院落内柏油路面、文娱小广场、停车场、下水管网、绿化带、路灯等基础设施全部立足于效能最佳方案进行规划并投入施工,群众的意愿得到了全面实现。院落居民群众们纷纷感慨,这次升级改造,质量高、效果好,规划布局合情合理,大大超出了大家的预期,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个已有30余年的老旧居民住宅区。是真正让大家满意的改造工程,院落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交汇与融合。

一问民需,以群众需求为工作目标。

为进一步掌握群众的需求,社区以“幸福结”为题,就生活中如何才能找到幸福结点展开了多次大讨论,以促使社区开展的群众服务与管理更加有的放矢。通过“幸福结”专题讨论,社区党委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治安、民生、环境、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地实现了“五位一体”的工作目标。

一是平安到位,建设零发案率院落。采取“网警合一”+“群防群治”+“物管进驻”的联动、互补、常态方式,和设立“院落治安形势研判室”适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治安举措,努力实现院落零发案;设立“院落消防应急站”夯实防火救灾力量,实现应急救灾统筹,确保“幸福院落”有一个平安、宁静的环境。

二是服务到位,侧重社区服务。在加大开展常规性服务的同时,侧重于以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人士为救助资源,通过“电子商务进社区、打造就业新渠道”等模式开展就业、创业帮扶,着力推进民生救助及创业、就业,为“幸福院落”的实现筑牢物质基础。

三是管理到位,合力环境保护。对院落实现物业常态化管理,通过设立12319公共服务平台联络站,设臵分类垃圾箱,维护好绿化带,确保公共照明设备充足,杜绝乱涂乱画、乱搭乱建等不文明行文,从而为“幸福院落”披上美丽外衣。

四是创新到位,打造党建特色阵地。两院落内党员数量的优势为开展各类特色党建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以此开设“白草苑”廉政课堂,搭建“腊梅苑”实践阵地,营造“井曲苑”和谐文化,为两“幸福院落”的建设缔造带头骨干力量。

五是弘扬到位,构筑精神文明高地。以建设院落道德爱心展示长廊和电影墙、定期开展院落文化主题活动、评选“最美院落人”等方式,在院落内树立精神文明标杆;以挖掘、打造“古井文化”和开设市民小课堂,搭建塑造文化的活动和载体,进而筑起精神文明高地,为正能量的传播、推广积累最有利的势能。

二问民计,以群众智慧为工作依托。

在结合群众需求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后,社区开始着手依托群众推进工作的开展,以便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和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帮助居民群众依凭自身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因此,社区党委大胆打破常规,选择了不派驻干部进院落,把社会治理主动权最大限度赋予民众,依照法定程序成立业主委员会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以引导、依靠居民自治的方式推进百腊井“幸 福院落”的长效维护和管理。如今,百腊井“幸福院落”的长效维护管理职责全部交由从居民群众中产生的7名业委会委员、8名值班人员、2名保洁员共同自主安排,且所有经费均由物管费、停车费等市场化创收所得予以解决。

三问民效,以群众评价为工作标准。

为动态检验白蜡井“幸福院落”建设成效,社区党委建立起以献爱心“连心桥”、畅纽带“连心树”、强互动“连心线”为主构架的“三连”平台,全面畅通与群众的关联渠道。

连心桥——主要侧重于各类文娱、扶贫济困活动的开展,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从群众参与活动的情况变化掌握社区在群众中的凝聚力,从群众遇到的困难情况来查找社区工作还存在的不足。

连心树——鼓励居民群众以匿名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意见、建议和心愿、诉求,使社区党委能够收集到居民群众当面不便说、不愿说的心里话,并充分展示社区党委尊重每一位居民群众话语权的积极态度。

连心线——以公开的各类热线电话、微博、电子邮箱为居民群众畅通与职能部门的联系渠道,使居民群众能以尽量直接的方式获得职能部门的服务,协助职能部门以较为便捷的方式接触群众,从而发挥好社区在职能部门与居民群众之间的纽带作用。

自“三连”平台建立以来,开展各类活动21场次、收集意见建议43篇/条、协调处理各类群众与职能部门相关事务 68件,社区的凝聚力、工作开展、群众满意度、作用发挥等情况反映变得更加真实、更加一目了然。

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被很快得到了运用并得到了现实佐证,在成功打造白蜡井“幸福院落”后不久,庆丰路、贵信花园、开磷花园等一个个“幸福院落”相继诞生,正以“以力铸点、以点连线、扩线成面”的方式分步骤、纵深、整体推进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六、创新社会治理的尝试,前进中没有止境。

当前,社区党委正以建强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密切党群干群联系为切入点,以有效增强居民群众归属感和凝聚力为目标,进一步夯实和扩大社会治理创新成果。

抓作风,动真格。在全市首设曝光台,通过曝光加大对不正之风的查处力度,以动真格取信于民;

元宵节,举办灯谜游艺会。宅吉社区男女老少数百人共同以看表演、猜灯谜、品元宵的方式迎接传统文化的回归;

除冰扫雪,便民暖民。《贵阳日报》记者在2月18日那场降雪中对宅吉党员干部的行动颇为赞许,誉为“小行动背后的大实干”;

三八节,“三八”妇女节维权周宣传活动。从着眼妇女权益助推家庭和睦,进一步夯实社区和谐的基石;

清明节,网上祭祀。引导社区群众在传统与文明间,选择一种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活习惯; 种“连心树”,近党群心。《贵阳日报》等公共媒体不止一次予以肯定,盛赞宅吉为“连心树”精心浇水施肥,让其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让其挂满老百姓的心里话,正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题中之义;

端午节,包粽比赛。以传统佳节为契机,再次开启街坊邻里间的和谐之门;

党的生日,“七一”演讲赛。党群同台共话党的伟大、生活的幸福……

与此同时,为了能给群众切实打造出一个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社区党委一方面积极开展“网警合一”治安工作,新增高清摄像头46个、超B级锁芯67个、平安E家300个、门禁系统27套、电子防盗门35扇、治安岗亭及值班室19个,一方面积极联合贵州商专、贵州财经大学等驻地单位向各院落派驻党员及志愿者开展巡逻、职守达697人次,在“两严一降”行动中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用辛勤的汗水进一步加固了护民、安民保险。

经常性通过开展各类传递正能量的公益活动、文娱活动的开展,从精神层面的引导、塑造、充实入手,催生、夯实和谐幸福元素。如:征集专业爱好体育人才、亲子运动会等。

积极拓展助创业、就业和关爱、救助渠道,为和谐幸福奠定物质基础,推进党群融合取得明显成效。如:宅吉技能就业培训通过公共媒体向全社会展开,社会爱心募集通过公共媒体共同推进。特别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社区“好媳妇”杨俊平、宅吉“宝”电工老赵等一个个生活中鲜活的正能量被社区党委有意识地放出,使他们以整合零星个体为整体优势的方式,形成了助推新风尚的强大力量。

宅吉社区各项工作及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不仅为社区争得了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市级“新型社区、温馨家园”等荣誉,还引起了《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贵阳日报》、《贵阳晚报》等主流媒体及《云岩周刊》、《贵中云岩》等云岩区核心媒体、中国文明网等新兴媒体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以经常性报道、整版报道、头版报道和专题报道等形式,向全社会积极展示宅吉社区动态,一篇题为《凝心聚力打造“幸福院落”——云岩区宅吉社区积极探索“小社区、大社会”治理模式》的文章在《党建视野》的刊载,突破了云岩区近年来没有基层党建经验推广文章在该刊物单篇报道的局面,市委、市政府社会治理现场观摩会在宅吉的召开,则使“宅吉社区”成为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排头兵和样板区。

宅吉社区党委

安全社区治理创新 篇5

一、提前把脉问诊,树准实验靶向。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紧扣区域实际、紧贴居民需求。在申报实验区之前,我们对区情实际进行了深入调研,找准了我区社区发展和社区治理的特点,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瓶颈障碍和面临的主要挑战。经过把脉问诊,围绕社区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自治功能弱化、居民参与程度不高、社区社会组织能力不强等问题,确立了通过社区公共事务“民议民决民办”,探索建立“党建引领、民主协商、项目运作、协同共治”的社区治理机制的实验主题,明确了转变治理理念、完善治理功能、创新服务模式三大实验目标。旨在通过实验区建设,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广大社区从“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由“社区管治”到“社区善治”的转变。

二、坚持凝聚共识,实现群策群建。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能光靠民政部门跳“独杆舞”、唱“独角戏”,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为此,我们坚持用民政部和省民政厅的指示要求统一思想,用实验目标凝聚共识,坚持把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作为区委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工作,融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与民生保障等中心工作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保障。×年×月,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的实施意见》,对街道重点任务和区机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并纳入绩效考核,纳入部门和街道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各部门、各街道坚持守土有责,自觉按照职责分工,常议常抓、主动作为,全区上下形成了勠力同心、集智克难、群策群建的强大合力和工作格局。

三、勇于大胆探索,善于有破有立。推动社区治理创新,首要的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为此,近年来我们持续推动社区减负增效,着力为社区治理创新提供制度空间。按照省、市要求,采取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方式,实现“政社互动”工作全覆盖。认真厘清政府权责边界,理顺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台《社区依法履职事项市、区两级指导“清单”》和《社区协助市、区两级部门工作事项“清单”》,并严格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切实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减轻社区负担,促进社区回归自治本位。积极探索“全科社工、全能服务”模式,为社区治理创新最大限度释放人力、激发活力,让更多的社区工作者、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走访居民、服务居民。

四、确定工作抓手,提升创新质效。干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没有抓手,就好比门没有把手。没有把手,力气再大也很难拉开一扇关着的门。在实验区建设伊始,我们坚持把居民多样化需求,打造成一个个服务项目,通过建立系统完备的制度机制和工作流程,再将这些项目通过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和居民自治项目化专项经费保障,一一落到实处。为确保项目规范推进和有效落地,我们建立完善了需求征集、民主决策、多元参与、监督评估、资源保障等5项机制和需求征集、需求筛选、编制方案、评议项目、项目实施、项目评估、总结反馈、自治管理等8个工作流程,形成了相对固化的理论成果和工作机制。在项目化运作过程中,始终坚持“三评”、“三议”、“三协同”,在评议需求、评审项目、评价绩效中发挥居民主体作用,在服务提议、事务商议、政务参议中赋予社会组织权利,在申报立项协同审核、实施过程协同督导、考核验收协同评估中发挥社区平台作用。实验区建设的三年中,我们共形成并完成居民自治项目××××个,开展各类服务××××余次,受益居民约××万人次。通过居民自治项目化工作,社区居民参与程度、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和社区协商民主建设等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了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四者”的角色定位,实现了“四者”职能、职责的转型、转变,有力推动了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安全社区治理创新 篇6

一、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在把握大势中抓好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落实

新的时代赋予了社区治理与服务新的内涵、新的要求。我们要善于从政治高度厘清判明形势,从大局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唯有把握大势,才能掌握工作主动权,才能抢抓机遇、成就大事。

首先,要准确把握中央指示要求,切实提升政治站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社区治理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深刻阐明社区治理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城乡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和中央的系列指示要求,构筑了新时代社区治理的主体框架,为做好新时代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总书记和中央的指示要求上来,深刻把握新时代社区治理的理论基础、政治保障、政策措施和部署要求,切实提升加强新时代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政治站位和行动自觉。

其次,要准确把握本地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铭记职责使命。社区治理与服务说到底,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为社会稳定大局和本地区中心工作服务。要准确理解、坚决贯彻本地区党委政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决策部署,充分认清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要地位,找准角色定位、明确职责使命、创新务实而为,切实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中心任务的圆满完成、重点工作的有序推进发挥基础性、根本性作用。

再次,要准确把握居民群众服务需求,不断强化价值导向。服务是最好的社区治理。离开服务谈治理,治理就只能空中楼阁。我们要始终把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作为社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追求,把居民实际需求作为社区治理工作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到哪里,我们就行动到哪里,将工作落实到哪里。像习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说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那样。居民群众哪方面有需求、有期待,社区治理工作就要在哪方面付出努力、使出真招、见到实效。

二、要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在以点带面中抓好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落实

社区治理与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涉及面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弹好钢琴、精于解剖麻雀、学会牵住牛鼻子。通过抓住重点、带动全盘、赢得全局。

一是要在加强能力建设上做实功。要提高社区居民议事协商能力,制定出台加强社区协商民主建设相关文件,推动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尊重多数人意愿又保护少数人合法权益的社区协商机制。要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功能互补、全面覆盖的社区服务体系。要提高社区依法办事能力,健全完善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社区活动,在社区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要提高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楼道文化、广场文化建设。要提高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健全完善利益表达、纠纷调处和心理疏导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安全稳定隐患。要提高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切实用好社区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推行“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强化“一门式”服务模式的社区应用。

二是要在创新重点工作上求突破。要稳步推进街道职能转变,引导街道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来。要加快推进社区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全科社工、全能服务”模式。要不断丰富“政社互动”工作内涵,将“政社互动”着力向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和基层协商共治延伸,扩大“政社互动”在物业管理、外来人口服务和社区环境治理等重点民生领域的运用。要全力促进“三社联动”提质加速,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要全面实施网格化精细管理,按照规模大小适度、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居民自治原则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要求,以居民小区、机关事业单位、工商企业集聚地等为基本单元合理划分网格,并切实把党的建设和具体工作落实到网格,更加精细管好社区环境,更加精准服务居民群众。

三是要在补齐发展短板上见真章。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新建、改造、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多种形式,切实提升社区硬件水平。要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应当由基层政府履行的法定职责不得转嫁或下压给社区,依法需要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助的事项,由区党委常委会会议或政府常务会议统一研究、确认下达,坚决防止社区减负事项反弹。要切实规范社区物业管理,认真落实《××省物业管理条例》,完善物业服务管理具体标准,推进社区物业服务企业规范化建设。要不断完善居家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建立以社会力量为主体、专业团队为支撑、家庭照护为补充的老年居家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失能、失智和高龄独居老年人的家庭照护支持政策,加快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和日间照料中心护理站建设,实现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无缝对接,推动医养融合深度发展。要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环境,深入实施直管公房解危修缮工程和城市治理与服务“十项行动”,持续推进道路、桥梁、绿化等维护改造,补足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三、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主动作为中抓好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落实

毛主席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敢于担当的勇气、甘于奉献的觉悟。如果缺乏这种精神,干事创业就只能驰于空想、鹜于虚声。就只能空喊口号、一事无成。

第一、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担当。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就是我们在做各位的使命担当。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广大民政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都要有一种主人翁姿态,把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责主业,常谋勤耕、主动作为。同时,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能光靠民政部门跳“独杆舞”、唱“独角戏”,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按照重点任务分工,着眼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把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纳入本单位工作规划和职责范畴,常思常议、常抓不懈,切实形成全区上下勠力同心、集智克难、群策群力的强大合力和工作格局。

第二、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加强社区治理与服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摒弃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发扬“钉钉子”精神,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一锤一锤往下敲,一步一动朝前迈,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往深里研、往实里推、往细里做。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迎接挑战的信心,既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也不能被一时的困难所吓阻。要始终怀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恒久绵长的激情和不畏艰难的闯劲,坚定不移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实现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安全社区治理创新 篇7

兵团实施城镇化战略不仅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 更是兵团作为履行屯垦戍边特殊组织形式的政治需要。兵团建设城市的政治意义是通过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实现戍边功能的稳定化。

1. 兵团城市及城市社区的概况

目前, 兵团共有7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分别为石河子市、五家渠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北屯市、铁门关市和双河市。除石河子市外, 其他的6个城市都是2004年后建立的新城市。这些城市都设立了街道社区, 健全了市、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模式。

2. 维护新疆政治稳定的需要

兵团承担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使命。随着兵团城市和社区的迅速发展, 社区将为居民提供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 吸纳更多人口聚集, 辐射带动周边民族地区, 共同维持社会的繁荣稳定。

3. 促进兵团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自1954年兵团成立以来, 兵团的布局主要是为了适应战略与稳定的需要, 团场成散点式分布在地理位置重要但发展条件较差的沙漠边缘和边境地带, 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及其艰苦。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兵团城镇化进程, 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展壮大兵团、更好地发挥兵团作用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在兵团, 一座城镇就是一个现代文明的聚集地, 一个维稳戍边的堡垒。城市成为兵团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主体, 城市社区建设能够让广大居民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二、兵团社区治理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兵团城市社区成为承载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

人口的复杂性给社区治理工作带来了压力。改革开放以来, 兵团人口有所增加。兵团城市总人口从2004年的79.16万增至2012年的80.43万人。人口的增加无疑给城市社区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 交通通讯条件的明显改善, 兵团的流动人口变迁日益频繁, 由此产生会引发很多影响安全稳定的问题。

居民的社会归属发生变化给社区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兵团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大批离退休职工和自谋职业人员涌入社区成为城市居民, 其活动与生活都直接与社区发生联系, 几乎完全脱离了原工作单位, 他们的社会归属由此发生变化。如何动员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如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公共服务需求, 如何引导居民自治已成为兵团城市社区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居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给社区治理工作带来挑战。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 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广大居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 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维护自身权益的要求日益强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增多、渠道扩大、程度加深。兵团城市社区已经不适合再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行政命令式社会管理方法了。

2. 社区在兵团城市治理中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按照法律规定,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大量精力却是放在处理上级行政部门交给的各项任务, 在组织居民开展活动、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等方面不够, 居委会成为政府的腿脚, 自治的功能大大弱化。

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工作条件不相适应。目前兵团城市社区承接了退休人员管理、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环境管理、外来人员管理等多项事务。但是社区的工作条件却相对滞后, 由于兵团城市大都属于新兴城市,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有些社区办公环境和条件较差, 没有足够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学习和活动场所。

社区干部队伍素质与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兵团城市社区起点低、起步晚。很多社区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专业知识缺乏, 在工作中能力素质不适应的情况较明显。

三、兵团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创新的思路和建议

1. 探索完善符合兵团城市实际的社区管理体制

由于石河子设市较早, 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 即“双重领导”、“师市合一”———石河子市实行自治区和兵团双重领导, 第八师与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的领导体制, 师市党政部门合署办公 (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由此形成兵团城市社区“两级领导、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 即在师、市两级领导的基础上形成市、民政局、街道办事处三级管理体制, 构建市、民政局、街道、社区四级网络。

2. 构建“四位一体”的社区治理结构

兵团城市社区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 加强社区自治与组织建设, 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社区社会组织“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机构, 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街道、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和前沿, 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领导核心, 要高度重视社区党组织建设。大胆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 配齐配强党组织负责人, 充分发挥党组织及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保证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引导社区居民自治的作用。社区居民自治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引导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通过大力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 不断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 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 丰富居民参与的形式和内容。使居民真正懂得建设美好社区、创造幸福生活, 要靠居民自己。三是政府负责是前提。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一是不能越位, 凡是社会能够自主解决的, 市场能够调节的, 社会组织能够解决的事项,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政府不再过多作行政干预。政府不能缺位。该由政府管的, 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不能推给市场、社会, 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社区工作站是政府服务职能在社区的延伸, 承担政府下移到社区的有关管理服务职能, 要做好面向社区居民的行政性服务、福利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四是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 尤其是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和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建立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新型组织动员体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 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组织运用市场化机制开展为社区居民的服务。

3. 拓展社区服务是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的内容

社区服务是利用社区资源, 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潜力, 将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转变为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有效形式。目前, 兵团大部分的城市社区已经初步建成了三级服务体系:一是由街道和社区成立的基层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成立了社区工作站, 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 初步形成了街道、社区提供的基层社区服务网络。要充分利用这一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 增加社区服务居民的功能。二是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 社区居委会发挥的自治服务体系。要完善社区居民的自治功能, 健全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和相关的制度。引导、协调、鼓励各类企业支持社区公益性、服务性项目。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无偿、微偿和有偿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居民文化、健身、养老等自我服务组织。这是健全和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关节点, 也是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立足点。三是发动居民力量, 组织和提供志愿服务。充分挖掘和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组织和成立多支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提供面向广大居民的各项便民、利民服务, 面向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 并将这种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兵团是中央治国安邦战略的一颗重要棋子。兵团城市是促进兵团发展, 增强兵团的凝聚力, 实现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的载体。社区是兵团屯垦戍边事业的社会基础, 探索社区治理体制的创新, 推进社区治理, 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既是兵团发展的自身需要, 也是确保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随着兵团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兵团传统的社会管理格局被打破, 社区成为社会治理的新主体。加强兵团城市社区建设, 创新社区治理体制,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兵团存在的政治依据, 对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兵团,城市,社区治理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在推进社区治理中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J].求是, 2014 (1) .

[2]马西恒.社区治理创新[M].上海:学林出版社, 2011.

安全社区治理创新 篇8

摘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的缩影,社区要想成为具有地域性的利益共同体和最有活力的城市细胞,必须在治理创新上狠下功夫。在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领域,一种更加重视民生的,多元治理主体的网格化治理模式已经在很多地方得以推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度思考。本文着重研究如何从实践中找到网格化与政府治理的契合点,从而充分发挥出网格化治理模式的优势。

关键词:社区建设 社区治理 网格化 创新模式

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重大转型之际,社会结构也在逐渐发生着变革,公民的思想和观念更是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他们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参与政治生活的意愿和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也更加强烈。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管理创新应运而生,城市基层政权的社会职能发挥和城市社区的治理都是社会管理的关键环节,改革传统的基层政权组织和社区的结构模式,建立一套网格化的社会管理模式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治理理论

当今社会,治理理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依据,它不同于一般的管理,是政府管理的有效补充。具体到社区治理上来说,它可以针对产生的新问题,与社会各方合作,通过协调各方关系,最终解决问题。社区治理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它可以调动社会各界多方力量参与管理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绩效;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扫除因为制度设计的不完善而产生的管理盲区。城市社区治理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将地方政府、社会自治组织、社区物业公司、社区内部企业、社区居民等不同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各方通过持续互动的过程,使社区治理产生高效、积极的效果。

(二)现实需要

现代社会,社区是分布其中的一个个细胞组织,中央倡导的和谐社会归根结底来说就是这些细胞的和谐。近年来,随着对社区治理的不断推进,社区治理逐步朝着社会化、规范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进,在此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这就对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形式上有所创新,更应该在实质的创新上寻找突破口。不应该将社区治理仅仅看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又一种创新形式,而应该是多方参与配合的、自发的有序管理状态,这是构建和谐城市社区的现实需要。

二、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社会管理创新涉及到各级政府和社会事务的诸多方面,对城市基层政权和社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城市基层政权组织和社区是联系群众的最前沿,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所有环节中,城市基层政权组织和社区最贴近普通群众,其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最能涉及到普通群众的切身利益。另外,城市基层政权组织和社区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政府环节。城市基层政权组织,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街道办事处和非政权组织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面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显现出来的弊端,结合新的社会治理的理念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网格化模式将日益取代“各自为政”的传统基层治理模式,逐渐成为一套适应新时期,具有新特征的新型基层社会管理模式。

所谓网格化,最初主要是用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后来逐渐被引用被并加以改造成为一种政府管理领域的新模式和新方法。而城市网格化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基于数字化信息管理方法,将城市基层政权所属区域以网格为单位加以划分,使得各网格之间能有效的进行信息的交流,资源的共享,以实现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的扁平化和公共服务的精准化,专业化。住建部在全国27个地区推广城市网格化管理,很多地区都在从当地实际出发,结合成功经验,已经开展或正在着手进行城市网格化的试点改革。城市网格化管理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改变了城市基层政权的组织结构模式

首先,城市的社会管理网格化将促进政府的扁平化管理,在城市网格化局面全面推行以后,城市街道一级的政府将被逐渐撤除,直辖市所辖区,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所辖区将直接联系城市社区和居民委员会,各个社区和居民委员会原街道的所属部门和人员将全部分摊到城市网格之中,实现“人在网中待,事在网中办”。其次,社会管理的网格化将有利于实现基层政务的一体化推进。每一个网格中的网格管理员,同时肩负起网格内的所有社会工作,例如民政等,这些政务部门与网格中的居民之间就通过这些网格管理员从中联系,这些网格管理员即成为了一个微型的“政务处理中心”。

(二)实现由管制向服务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以更为科学的手段,更为合理的方式转变社会管理职能,更好的保障民生。与此相适应,我国也在积极地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地向服务型政府发展,而社会管理创新所追求的是我国社会管理体系的现代化重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性转变。城市基层的网格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次城市基层政权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基层政府将其对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各项政务的服务通过网格管理员推入到第一线,将被动地对城市居民进行管制性的控制转变为主动地为网格成员开展服务性的管理。

(三)推动了多主体的共同治理,推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管理创新的另一个现代化举措就是由单一的政府管理转为多元社会主体的共同治理。在城市网格中,基层党组织,政府部门,居民自治组织包括居民自身都是网格中的一个环节,是网格化管理的平等参与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网格中的一切社会事务。这种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模式,也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能力的转变提供的有力支持,将传统的党对具体事务的领导转变为一种宏观上的指导,党的组织也不是凌驾于网格之上的,而是存在于网格之中,和网格中的其他主体一起以平等的社会身份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这种转变,更有利于体现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更便于最基层居民的诉求表达,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传统的干群之间的矛盾,更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的秩序。

三、百步亭社区创新治理模式的具体做法

百步亭社区是武汉市内最大的安居示范工程,也是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唯一社区。百步亭社区治理模式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诞生的创新产物,该社区治理创新模式既满足了政府对企业合理放权和政治稳定的需要,又满足了居民要求基层社区民主自治的合理愿望。百步亭模式为研究新时期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主要做法如下:

(一)创新党建工作,发挥社区党委领导作用

百步亭社区党委对社区党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始终将其作为核心工作来抓。为了使社区党建走出一条富有成效的路径,社区党委从实际出发,创新性地将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从全面领导社区治理的体制保证型,积极向开放式领导,放权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并对其进行指导和协调的功能作用型转变。为此,社区党委建立了区域化的党组织网络,将支部建在居委会,党小组建在楼栋。这样一个通过整合后的区域性网状组织体系有利于党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党中央精神的高效准确传达,确保了社区党委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百步亭社区治理创新模式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真正搞清楚了社区党委到底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层层渗透进基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在领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中灵活自如地转换。

(二)创新管理体制,发挥管委会统领作用

百步亭社区在管理体制上做了大胆尝试,强化和丰富了各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责。“社区管理委员会”由社区内各组织机构成员和业主代表构成,通过上级江岸区政府的授权,代为履行服务型政府的管理职能。“物业管理公司”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一方面,物业公司员工工作在社区,对社区居民情况非常了解;另一方面,物业公司专业性较强,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社区居民的生活矛盾通过物业帮助,直接化解在萌芽状态,既减轻了管委会的工作压力,又促进了社区物业与业主的关系,还发展繁荣了服务型产业。

(三)创新开发建设理念,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百步亭集团全权负责百步亭社区的各项管理工作,这就打破了社区治理一直以来以行政化管理为主的局面,而转向以创新型市场化经营为主。百步亭社区治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吸收了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社会治理中来,运用市场的力量来配置社会资源,和传统的行政化管理相比,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减少了政府的行政开支。百步亭模式的经验说明,在城市社区治理上,政府可以调动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通过企业的经济实力更加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达到建设城市、治理社区、服务人民的目的。这样可以解决诸如规划难制定、审批难落实、资金难到位、公共设施难完善等现实困难,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企业通过参与社区治理,不仅自身得到了丰厚的利润,还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反过来促使企业承担更多服务居民、回报社会的义务。

(四)创新“志愿者”概念,发挥居民协同治理作用

百步亭社区创新“志愿者”概念,将社区党委、社区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居委会、自治组织等部门的全部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全部定义为志愿者,这样就出现了社区内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自治组织和社区居民是提供志愿服务的主力军,承担了大量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的职能,却不在社区拿工资,大大节约了政府的人力成本。通过“志愿者”概念的创新,百步亭社区发挥由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协同治理作用。在志愿服务的需求上,由于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掌握着不同的工作技能,可以满足居民个性化的需求。在志愿者的激励上,社区对优秀志愿者采取了诸如免费体检、免费旅游等一系列激励措施,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在志愿者的培训上,定期组织各种讲座,不断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

四、完善我国城市网格化治理的深度思考

现代社会科技日益发达,信息瞬息万变,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基层政府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来看,也同样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较高的要求。例如,网格化所要求的数据信息的处理越来越细化,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将网格化和数字化相结合,打造出一套高质量的数字化城市网格管理模式,因此,网格化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挑战就在于需要发达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另外,除了技术因素外,网格化也同样面临着来自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例如,流动人口管理的压力,又如,我国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如何将网格化管理与社会保障制度相挂钩也是值得商榷的课题。

(一)城市的网格化管理要始终坚持民生的价值导向

当下社会,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管理最为焦点的问题,推进城市的网格化管理必须坚持民生的价值导向。首先,城市的网格化管理是城市基层政权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而基层政府又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第一阵线,所涉及到的公共服务都是关系到城市居民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例如,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安全、美化等方面的要求,又如,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等如何在所居住城市获得相应的保障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琐碎,但是否处理得当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进而体现出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和党的执政能力。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因此,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作为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型举措,就必然要坚持民生的价值导向,将维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问题作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方向性问题。

(二)城市的网格化管理要加快配套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实施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配套的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程度。首先,与城市管理网格化相配套的软件条件包括制度,组织,资金,人事等的配备。城市网格化如果一旦在全国全面推广,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行政体制的格局,城市的政权组织将实现全面的扁平化管理,基层组织的人权、事权、财权将面临重新分配,因此,如何建立健全城市网格化相适应的制度保障,如何构建城市网格化的组织体系,如何处理好原有的人权、事权和财权的重构等都是城市网格化过程中值得重视的软件条件。其次,与城市网格化管理相配套的硬件条件主要是指相应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城市的网格化是一种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上的新型管理模式,其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就在于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网格化面临的众多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地管理,并能为上下之间信息的互通提供更为有利和便捷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J].江海学刊,2011(5)

[2]王名,杨丽.北京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2)

[3]陈东冬.从民生视角看社会管理创新的困境和有效途径[J].商业时代,2015(30)

[4]王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结构、效应及构建路径[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8)

[5]汪文革.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自治与服务创新——以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6)

〔本文系武汉商学院2015年度立项校级科学研究项目“城市社区视域下的网格化治理创新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2015KY006)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老舍的《茶馆》读后感下一篇:情书,初恋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