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2024-08-21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共10篇)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1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湖北随州“五化”模式强党建

2011-11-5

随州市以服务社区群众为重点,以增强社区居民幸福感为目的,探索推行了以“组织设置网络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社区服务多元化,社区管理一体化,投入保障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五化”工作模式,有力地服务和推动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形式,实现组织设置网络化

市委以党组织在街道社区范围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态延伸、全面覆盖为目标,不断创新社区党组织设置。一是完善党组织架构。在街道层面实行“大工委”制,在社区层面实行“大党委”制,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中推荐人选担任兼职委员,从而形成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各类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门党员中心户”的五级党组织架构。二是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依托居民小区、巷道,按照2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每个网格单独建立党支部。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派驻党建联络员等多种办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新建132个党组织,全市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了100%。同时,建立楼栋党小组9800多个,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小区的每个角落。三是健全党建协调议事机构。进一步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吸纳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党员参会,定期组织研究社区党建工作重大事项,并依托联席会,积极引导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提高素质,实现队伍建设规范化

以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为核心,重点抓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是加强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建设。拓宽民主选任渠道,通过“两票制”、公开选聘等方式,把熟悉社区建设、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党员及时选拔到社区领导岗位上来。坚持每两年将社区 “两委”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一次轮训,并实行定岗位目标、定工作报酬、定考核奖惩的“三定”管理。二是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出台《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对社区工作人员的选任、聘用、管理、培训等予以规范。先后公开招录社区工作人员430人,保证每个社区至少有1名专职党务工作者、4名社区专职工作者、4名治安巡逻人员。三是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对居民党员实行“直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共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协管”,对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实行 “接管”,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管理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四是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每个社区招募志愿者骨干队伍80人以上,组建352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扶贫帮困、创业就业、治安维稳等方面的服务,社区志愿者队伍的身影无处不在。完善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多元化

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构建面向广大居民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街道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公共服务站,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制度,提高服务水平,使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成为党组织、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和公共服务站78个,专职工作人员410余人,为党员群众办理各类代理服务事项1.2万多件次,办结率达99%以上。二是完善物业服务体系。各街道办事处成立物业服务监督委员会,社区成立物业服务协调委员会,全面推行了“自主型、自助型和自管型”的“三自”物业服务模式,实现了物业服务全覆盖,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三是完善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社会互助和落实优惠政策相配套的长效社会救助机制。为3800余户困难户和残疾人办理了生活救助,为6200名老年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坚持开展爱心助学、助残、助困和大重病救助等活动,保证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六类需要就业再就业援助的8200余户家庭建立台账,开发公益性岗位2900多个,安置就业4700多人。健全机制,实现社区管理一体化

不断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实现管理一体化。一是建立“四位一体”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方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 “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有效解决了小区存在的物业管理缺位、业主自治无序、社区自治水平不高等问题,促进了社区各方组织之间、居民和物业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和谐互动。二是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凡涉及居民利益的重大事务,都必须由“两委会”先拿预案,提交全体党员大会通过,再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表决,然后付诸实施,由“两委会”干部按照分工落实,并定期向党员和居民代表大会报告执行情况,年终进行评议定奖惩。三是建立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街道建立综治维稳中心,社区建立综治维稳站,网格建立治安巡逻队,坚持群防群治,积极开展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楼栋”活动,初步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牵头,辖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社会治安及化解矛盾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做到矛盾纠纷联合化解、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及时将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整合资源,实现投入保障制度化

加大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并有效统筹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的资源支撑和保障体系。一是不断加大社区基础建设投入。坚持把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基础设施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公共财政预算,近两年,市、区(市、县)两级财政投入3000多万元改善社区办公环境,使全市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平均面积超过580平方米,并按照有一个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场所、一个“有话就说”接待室、一个物业管理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一个商务中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二十二个一”的标准,大力推进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五务合一”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办公经费和工作报酬。针对城市社区工作经费不足、工作者待遇不高的实际情况,市、区(市、县)出台意见,对社区工作经费投入、社区“两委”成员及社区专职工作者等方面的具体标准、经费来源和扶持政策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市“两委”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报酬超过了2200元,有效调动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与杭州阿伯丁三维数字城市开发公司随州编筹处合作开发了集基本情况、党群、综治、计生、兵役、社保、民政等七个方面为一体的社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

曾都“六进”活动暖民心

曾都区以社区大党委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深入开展文化服务进社区、事项办理进中心、物业管理进小区、治安巡逻进小巷、文明创建进楼栋、志愿服务进万家“六进”活动,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服务。

文化服务进社区。曾都区依托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并配备必要的文体娱乐器材和图书。建立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制度,每个社区选派一名群艺馆工作人员或舞蹈家协会、音乐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进驻,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一社一品”文化品牌建设。全区共组建各类群众性文化团队83个,每年举办“周末大舞台”、“红歌大家唱”、“能工巧匠绝活比赛”和重要节日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

事项办理进中心。整合区、办事处各部门进入社区的工作和人员,在社区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使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劳动保障、民政优抚、计划生育、治安调解、文明创建等优质服务。规范办事流程,普遍实行首问负责、分户包片、委托代办等制度,使居民办理各项事务更加方便快捷。

物业管理进小区。在各办事处成立物业管理监督委员会,在社区成立物业管理协调委员会,对集中连片但未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在社区居委会的主导下,成立业主委员会,招聘物业管理公司管理;对散居住户,由社区居委会牵头,成立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按照非营利性模式,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解决“老、旧、散”小区物业管理缺位的问题。全区共成立物业管理公司67家、物业管理服务中心36个,物业管理实现全覆盖。

治安巡逻进小巷。每个社区组建4-6人的专业治安巡逻队,配备治安巡逻车和必要的安防器材,坚持24小时巡逻制,并与公安机关信息联动、处置互动,在城区构建了“公安控面、巡逻队控线、保安队控点”的立体防控网络。

文明创建进楼栋。全面开展文明楼栋创建活动,把“十星级文明社区”创建延伸到楼栋,引导居民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每年组织一次区级特色文明楼栋评选,培育了“书画楼栋”、“美德楼栋”、“科普楼栋”、“环保楼栋”等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文明楼栋;每两年进行一轮“文明庭院”、“文明楼栋”、“好邻里”、“好婆媳”、“十星老人”等评比活动,把楼栋打造成广大居民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阵地和学校。

志愿服务进万家。组织志愿者服务队通过上街、上门、挂牌、电话联系、设点和开展“志愿者服务周”活动,把服务范围覆盖到社区每个角落。坚持把流动服务和阵地服务相结合、特色服务和公益事业相结合,在社区设立购物配送、家政服务、法律援助、科普教育、环卫环保、爱心救助等各种服务站点430多个,以小组为单元开展活动,实现服务内容个性化、专业化、品牌化。广水

加强党建促和谐

广水市认真落实“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构建城市区域化党建格局”的要求,以开展党建工作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大社区建设工作力度,完善功能布局、拓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程序,初步形成了组织健全、体系完备、社会和谐的社区党建工作新局面。

建好组织,构筑坚强堡垒。摸清党员底数。针对大批流动党员、下岗党员、离退休党员涌入社区的现状,实施“党员安家”工程,采取上门走访、电话联系、书信沟通等形式对社区居民党员进行普查登记。健全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组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初步形成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建立干部保障制度。对社区干部实行聘用制,理顺劳动关系,建立合理的工资福利及增资制度,统一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社区干部的后顾之忧。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社区党组织书记职责、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两票制”民主评议制度等各类制度,使社区党建工作日趋规范化、科学化。

开展活动,发挥党员作用。以创先争优活动和党员政治生日谈话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党员政治生日谈话活动,掌握党员思想动态,了解党员困难;以社区党员“先锋工程”活动为载体,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在职党员勇挑重担、积极工作,离退休党员发挥余热、多做贡献,个体经商党员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下岗失业党员立志创业,下岗不失志;以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载体,设置社会治安调解岗、公共设施维护岗、文明新风督导岗等岗位,组织无职党员成立治保会、调解会、党员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队等,积极开展民事纠纷调解、维修抢险、卫生清洁、治安防范、医疗保健等一体化服务,维护社区稳定,帮助社区弱势群众解决困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全市有50多支志愿者队伍和文娱活动团体,给群众提供了多种服务和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区。着力推进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除了对失业职工和无业人员自谋职业尽可能地提供就业信息和资金援助外,还通过为辖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再就业。健全和完善社区综治网络。坚持每月对社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发现矛盾纠纷,都由专班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力争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尽心尽力为居民谋福利。除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社区保障以外,有条件的社区还对老弱病残的居民进行生活补助。通过依托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保障站、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家政服务公司等各种形式,为社区单位、下岗失业人员以及社会特殊群体提供周到服务,赢得了辖区群众的拥护。社区点击 飞来土社区:

网格管理奏谐音

曾都区飞来土社区按照“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服务进网格”的要求,依托居民小区、巷道、庭院,结合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按照300-500户设置一个网格,将社区管辖地域划分成7个网格状的管理单元,建立了“办事处(管委会)-社区-管理小区-楼栋”四级纵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网格管理实行“一格三员”制,即每个网格安排一位管理员、每个楼栋推选一名协管员、城区办事处或包片干部担任指导员。网格工作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保证居民反映的各类问题都能迅速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员来处理,让网格的工作更有效率。

网格化管理构建了社区管理的 “经纬网”,社区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飞来土社区实现了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可以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群众诉求,从而努力做到把服务带到群众身边、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草店子社区:

筑牢综治安全网

曾都区草店子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人员成分复杂,过去一直是治安事件发生较频繁的地方。针对实际情况,2002年草店子社区在全市率先组建了社区治安巡逻队,配备了专用的治安巡逻车,坚持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加强了夜间巡逻,有效地维护了草店子辖区内的治安秩序。

草店子社区还在辖区内开展了“十户联防,门栋关照”活动,社区居民自发的组织起义务治安巡逻,做到群防群治。辖区单位企业,除每年签订治安工作责任制外,还配备了灭火器,安装了防盗门、电子监控探头等,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社区治安得到了明显好转。草店子社区被湖北省综治委授予“安全文明社区”,连续6年被评为随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马家榨社区:

志愿服务暖人心

曾都区马家榨社区10个志愿者服务分队400余人常年为社区居民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服务,服务对象涵盖社区青少年、老人、家庭和残障人士,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由社区爱好文艺或有文艺特长的退休人员组成的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组建了社区腰鼓队、舞狮队和彩船队三个民间文艺团队,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服务活动,并开展文明礼仪宣讲活动;由老党员、退休人员组成的保洁家政志愿服务队,主要开展以居家保洁帮助、托老托幼帮扶、家庭厨艺帮办、家庭看护关照、社区物业代办等为内容的家政服务;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内共设置38个安保巡防点,每天定人定岗采取设卡和步巡相结合方式巡逻;由退休医生、社区卫生室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保健志愿服务队,经常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讲座、医务咨询及义诊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免费为孤寡老人、弱势群体、困难户开展发放药品等服务活动。

北湖社区:构建“服务型”党组织

广水市广水街道办事处北湖社区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关键,全力构建“服务性”党组织,形成邻里和睦、环境优美、安定祥和的和谐社区。

该社区党总支与社区居委会干部交叉任职,分工负责,将社区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每名干部身上。同时,根据居民分布,将社区划为7片,实行社区班子成员包片负责制,并依托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开展社区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共兴共荣活动,整合辖区单位资源,积极服务社区居民。强化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责任,将居民小组、小区、单位、楼栋划分为“党员责任区”,明确党员责任人,亮明党员身份,接受群众监督,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目前,该社区已建立了5个社区服务室,7个社区服务站,10多个社区服务网点,形成了网络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2

省通信管理局一行在局长王钢带领下, 听取了四川电信光网智慧社区建设的整体情况介绍, 并深入水井坊街道办点将台55号院、交子社区物业中心、水井坊社区老年关爱中心实地参观学习, 详细了解水井坊街道办光网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地图系统、社区服务、养老助残等方面内容, 与辖区居民现场交流了使用感受。

据水井坊街道办事处主任王闯介绍, 光网智慧社区信息化平台包括了3D地理信息、智能监控和民生互动网站等, 可实现电子化政务服务、信息汇集、数据查询、院落管理和民生服务, 其中民生和公共服务网是方便居民的重要平台, 网站整合了与民生相关职能部门的各类信息资源, 居民上网就能进行医院挂号预约、远程教育、政策法律在线咨询活动, 还可以为居民提供餐饮、家政服务预约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服务。同时, 水井坊街办辖区1万多户居民的身份信息已经录入系统, 居民身份证变“一卡通”, 去社区的长者空间、义学堂等只要一刷身份证就可以享受服务。今后, 银行、公交、水电气等系统也将与社区网连接起来后, 实现储蓄、坐车、缴费等功能的一卡通。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3

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如何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系统谋划社会治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社会管理新课题。

2011年8月22日,由《信息化建设》杂志社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和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协办的2011年《信息化建设》杂志编委会会议暨电子政务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论坛在呼和浩特召开。130多名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办公厅和地方信息化主管单位的负责同志,也是杂志社的新老编委们,共聚一堂,就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问题——电子政务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探讨;并为《信息化建设》杂志如何更好地打造成为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交流平台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电子政务处处长、信息化建设杂志社副社长章晓杭从“需求十分迫切”、“技术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直面一系列挑战”三个方面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形势作了简明扼要而又深刻精辟的分析,并指出在此形势下突出推进的重点工作:一是要加强围绕政府部门职能履行能力提高,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尤其是地市和县,要从现在平均电子政务对智能业务覆盖力的20%-30%逐步提升到50%-60%;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全国电子政务应用的整体发展,探索解决条块行业和地方之间的应用矛盾。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保障民生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要把加强县级政府政务服务的推进作为保障民生的主要内容。四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电子政务应用发展。要在人口管理、社区管理、食品管理、劳动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的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各级政府服务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研讨会上,代表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北京、上海、青岛、广州、济南、浙江、内蒙古、江西等地方典型代表和信息化应用企业典型代表与大家分享了建设经验和应用感悟。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信息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会议紧紧围绕电子政务助力改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的主题,思路开阔,内容丰富。既有系统阐述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也有运用电子政务全面提高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的综合实践;既有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中的电子政务创新运用,还有关系加强执政能力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最新成效。虽然侧重各有不同,但都始终贯穿以信息化发展为主线,以方式方法创新为途径,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重要理念。这些探索实践的结晶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对理清今后的发展思路,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有着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研讨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议题准、效率高,是一次基于信息化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集思广益和碰撞智慧,是一次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会议。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4

(一)加强为民服务体系建设 培育社区社会民间组织

努力创新社区社会化管理

——龙泉社区创新社会化管理基本经验

龙泉社区位于美丽的巴江河两岸,环境优美的双龙公园独居其中,人群聚集。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设一个党总支,四个党支部,有99个党员,12个居民小组,12550人,72个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全县唯一的纯居民社区。近年来,社区坚持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居务公开”为原则,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优化党组织设置,培育民间组织,创新社会管理,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共建和谐社区创造了良好的氛围。社区先后荣获昆明市党建“五好社区”、“文明社区”、“平安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充分再就业社区”、“低保先进社区”、“敬老先进社区”;县级“绿色社区”、“无毒社区”等光荣称号。

一、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深化党员责任区制度,加强为民服务站建设,积极构建为民服务体系

龙泉社区党总支以社区换届为契机,不断探索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模式,并在深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建立健全党员责任区制度,积极构建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居民党建平台,将党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极大地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扩大了社区党组织的影响力。

一是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党组织服务党员平台,服务党员聚力量。以第三届社区组织换届为契机,根据党员行业特点,建立离退休、个体行业、下岗再就业、流动党员四个党支部,实行分类管理。离退休人员党支部,鼓励离退休党员为社区发挥余热,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个体经商(创业)人员党支部,把支部建在行业产业上,有效地解决了社区党员从事行业不同,沟通困难、信息不畅、难以集中活动等问题,使党组织活动进一步正常化,党员联系更加密切,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党员在不同行业中的致富带动、示范作用;下岗失业人员党支部,参加免费的就业、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活动,把党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送到下岗失业人员手中,推进再就业援助活动,使他们走上自谋职业之路,对困难党员实行“帮扶管”;流动党员党支部,对外出党员实行跟踪双项

公共服务。2010年,在鹿阜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社区筹资2万多元完成了为民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由社区书记魏丕林兼任站长,社区副书记、副主任为副镇长,设立计生、社会保障等7个窗口,统一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承诺、办事流程、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法律依据、办理时限和收费依据及标准、投诉渠道,初步实现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一条鞭管理”。从标准化建设完成起半年,社区为民服务站已受理各类服务诉求1000多件,办结率98%,群众满意率100%。

四是建立社区为民服务队,开展“四个百家“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广泛的服务。社区党总支以党员为骨干,建立社区为民服务队,结合社区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实际,组织为了服务队开展“四个百家”活动,即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活动,由党员干部带头了解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家庭及收入等情况,做到对社区居民生活底数清、情况明,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把解决居民就业问题作为“解百家难”的主要途径,以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为平台,加大再就业人员培训力度,做好失业人员调查、走访、管理和帮扶工作,关爱下岗失业人员;解决社区失业人员就业199人,办理失业保险198人,就业比例达99.49%;创办城路综合服务部,协助办理物业公司、帮助53名人员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就

入社会,不在把自己封闭在家中,使他们感觉到社区这个“家”的温暖,积极参与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来。形成了驻社区各单位之间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社区品位不断提升。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5

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组织更是重要的基层群众组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社区的社会管理地位将更加重要,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因此,我们要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在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政府各部门不得将应用由自身承担的行政性工作摊派给社区组织,对于那些由社区组织承担起来有优势的行政性工作可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委托给社区组织承担。

二、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了解居民需求、提供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妥善解决社区居委会开展有关服务所必需的房屋、设施和经费,积极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各项便民服务,使社区居委会的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加强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社区居委会服务居民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梳理、整合各类呼叫热线,建立统一的社区服务呼叫网络。

三、加强社区人员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居委会成员和各类公益岗位人员及聘用人员的生活补贴、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问题。经常开展对社区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人员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鼓励社区人员考取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提-1-

高社区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

四、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活动,制定各类社区服务工作标准并监督执行。严格财务和审计制度,严禁将救助、福利、公益款物挪作他用。认真解决在社区服务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查处违法违纪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保证社区服务健康发展。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6

——对全国百强县邹平县基层建设的调查

前言:

2013年2月20日——2月22日,我与江南大学医药学院大二的XX同学共同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调查活动。我们以“关于邹平县城市和乡村基层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为主题,先后前往邹平县黛溪街道办事处、邹平县长山镇以及邹平县城乡建设局等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采访活动。

活动内容:

1、时间安排:根据主题,我们确定了“先城镇,再乡村,后统筹”的调查方案。2月20日,前往邹平县黛溪街道办事处;2月21日,调查邹平县长山镇农村基层建设情况;2月22日,前往邹平县城乡建设局了解全县的城乡建设情况。在此调查的基础上,在亲身体验和资料搜集的辅助下得出结论。

2、具体实施:

2月20日上午,我们来到了邹平县黛溪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在询问了我们的来由后,引导我们来到了党委办公室。李主任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从惠民举措、政务服务、文化建设和社会治安等几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其社区建设的情况。之后,我们参观了黛溪街道办事处。在大楼的入口处,我们看到了一个机器,上面可以查看一些社区的最新的信息和公告,这对政务的公开起到了一定作用。此外,社区的篮球场上打得火热,可见,居民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较高。

2月21日下午,我们来到了长山镇,通过走访前栗村、增圣村、范公村和东尉村等几个村庄,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可喜的现象。长山镇正在进行旧村改造,就是将原有的村落改造成社区模式。已建成的社区,如光明社区,基础设施完善,并且建有为民服务中心,在这里,居民可以享受医疗服务和生活咨询等。此外,还有多种文化娱乐的设施和场所。建有“一场一栏三室”,即健身广场、宣传栏、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书画室。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当地村民,他们都说,近年来,长山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越来越舒适方便。的确,长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迈出了很大一步。

2月22日上午,我们来到邹平县城乡建设局了解情况。负责人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全县城乡建设的情况,并给予我们一些资料来帮助我们的研究。

成果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得出了以下总结:

近年来,邹平县坚持科学发展,紧紧围绕“学赶全国前十强,争当全国排头兵”的奋斗目标,抓住机遇,不断创新,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功能和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荣誉称号。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建设,并将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邹平县被国家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并经省政府批准成为全省两个撤镇设街道办事处试点县之一。

在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了“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企业社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作为邹平县社区建设的模范,长山镇东尉村坚持共同富裕、城乡统筹的理念,大力实施“以企带村”的战略,逐步走出了一条“工业兴村、共同富裕”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认识与思考:

经过几年的努力,邹平县的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建成的几大社区也基本上实现了“四化一新”,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功能齐全化,社区服务完善化,社区氛围和谐化,探索出一条适应环境的新型发展道路。

在我看来,此项举措的实施不仅具有重大的意义,更是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社区在经济上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提供支持,过节每家每户都会有福利;在政务方面,居民通过定期召开的居民代表大会发表意见和建议,并通过“居务公开栏”了解劳动保障、计划生育、财务等情况,对居委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在医疗卫生方面,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医生的医术和医德都有所提高,而且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更为居民带来实惠,报销比率可以达到一半以上,甚至是百分之八十。这都是我们的亲身体验。

可以说,城乡社区建设是邹平县未来乡镇发展的方向,也为邹平的明天勾勒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它对于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之所以认为,社区建设是未来乡镇发展的方向,是因为社区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土地的节约,为第二、三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乡镇风貌,转变群众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来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天,城乡社区建设的发展必将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也必将有力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问题与建议:

城乡社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注意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各镇办之间存在经济基础差异,导致社区发展不均衡;

二、社区工作者队伍薄弱,素质不高,多数职工未经过专门培训,难以达到工作专业化的要求;

三、社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许多政府的职能没有真正下放社区。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今后社区建设,我有以下愚见:

一、提高社区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依托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和县委党校等基地,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专业培训,提高他们为民服务的能力,以适应全县社区建设形势的发展;

二、因地制宜,根据各镇办情况的差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社区建设模式;

三、发挥好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深入基层,向上级领导建言献策,促进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城乡社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对于此次调查活动,我认为我们还有不足之处。因为时间和条件有限,我们走访的单位较少,而且在短时间内了解的情况可能不够深入,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代表全县城乡基层建设情况。若能扩大调查范围,并深入调查,必然能得出更为公正合理的结论。

江南大学商学院经管1101班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7

关键词:平安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纠纷解决机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河北省在社会的生产、生活, 政治、经济方方面面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 在城乡的全面均衡发展中, 更是出现了很多令人欣喜的变化。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 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城市和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 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隐含着许多不稳定因素。这不仅会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还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障碍。对此, 河北省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是推进河北全省可持续发展, 构建平安河北,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多年以来, 河北省各个地市、各个部门对此均高度重视, 从河北的实际出发, 立足于全省现状,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 把社会的综合治理工作, 尤其是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工作, 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时刻不敢松懈。由此, 河北省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2009年综合治理工作获得了中央综治委的充分肯定。廊坊市、秦皇岛市、承德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香河县、阳原县、乐亭县、定兴县、肃宁县、冀州市、沙河市、大名县等几个县市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面对成绩, 我们的平安建设、综合治理工作却不能松懈。经过调研, 我们了解到河北省省委及各级地市政府针对河北省的现实状况制定了2010年建设平安河北、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并已在实际的平安建设, 综合治理工作中进行了全面的落实。

一、正确认识河北省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的特点

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是全国性的工作, 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整体稳定和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 因而也是各个省、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工作之一。要做好此项工作, 必须认清本省份的现状, 才能有的放矢, 确保目标的完成。河北省地处京畿之地,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决定了其在综合治理工作上必然的特殊地位。具体表现为:

1.综合治理工作在特定阶段表现为大事牵动型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 决定了河北在安保和综合治理中必须要全方位打造环京安全屏障。如2009年河北省各级各部门围绕“平安国庆”目标, 坚持大事牵动战略, 圆满完成了国庆的安保工作。打造环京的护城河也就成为了河北省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治理工作。

2.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的常态化

大事牵动只是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特定的时候河北省必须要完成的综合治理工作, 而作为一个正在全方位发展中的大省来讲, 确保本身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则是一个一时一刻都不可忘却的工作。因此, 认真抓好日常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是我们的常态、长期的目标。

二、推进平安河北建设中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及对策

在圆满完成2009年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上, 2010年以及今后全省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全省政法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继续以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 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努力创新社会服务和管理, 有效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 不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 大力提升综治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 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责任制, 全面推进“平安河北”建设, 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实现河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 我们必须对该任务进行深刻理解, 并制定有效实现策略, 以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 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 增强基层综合治理组织的

力量, 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机构建设, 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

社会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庞大又烦琐, 最终都需要由基层的组织机构去落实。这些基层的组织机构包括乡镇村及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除此以外, 还应当把各个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包括进去。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 (综治委[2003]20号) 精神,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狠抓乡镇 (街道) 综治委 (办) 建设, 完善相关的组织结构。

综治委主任由党 (工) 委书记担任, 综治办主任由党 (工) 委副书记兼任, 并设专职副主任, 根据工作发展需要, 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在党委、政府领导下, 依托乡镇 (街道) “三位一体”调解中心, 由乡镇 (街道) 综治委 (办) 牵头, 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各类资源和力量, 建立乡镇 (街道) 综治工作中心, 在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职能的同时, 逐步发展成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领导中心、社会治安防控指挥中心、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2. 完善并强化基层综合治理相关组织建设。

以党建推动村、社区治保会、调委会、治安巡防队建设, 推广建立综合治理工作站, 并配备专管人员。加强人民调解员协会建设, 积极发展壮大调解员队伍。建立符合基层社会管理需要的社会管理人员队伍, 全面加强社会服务管理组织创新。

3. 强化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综治组织建设, 推动综治组织向新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延伸。

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部门, 比如学校、医院等社会公共单位加快建设综合治理的相关机构更为迫切。这样, 才能有效地避免和预防严重危害社会的事件发生。

(二) 以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为重点, 确保绝大多数

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积极探索新的纠纷解决机制,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经济生活的转型中还存在不少矛盾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涉及征地、拆迁, 补偿等方面的问题;二是涉及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问题;三是刑事案件发案率仍高位徘徊, 侵犯财产犯罪比较突出, 恶性案件频发;四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仍呈现上升趋势等等。这就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 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 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 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 进一步拓展矛盾纠纷排查手段和渠道, 就成为了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首先, 确立并落实逐级经常排查机制。实行市、县、乡、村 (街道) 逐级排查, 实现日、周、月的排查汇总分析, 加大矛盾纠纷突出的地区、部门和行业等专项排查化解的力度, 促进全社会积极主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

其次, 完善深化调解的工作方式。调解的方式在我们的实践中被广泛的应用, 是一种有效的解决纠纷的方法。因此, 要发挥人民调解的简便、有效、非对抗的特性;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的指导、协调, 各级行政部门积极发挥行政调解的主体作用;健全调解机构, 推动行政调解工作合法、规范、有序开展;加强对容易引发行政争议领域的排查, 把行政纠纷化解在本部门、本单位;进一步深化司法调解, 探索建立把调解工作引入司法执法全过程, 坚持能调不判、多调少判, 建立全面提升执法质量的工作机制。

最后, 加强各个部门在排查、化解矛盾问题过程中的联动, 规范各种工作方式。

河北省实行的“三位一体”调解衔接配合机制, 积极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优势, 实现了三种调解手段的互补互动。充分发挥县、乡两级调解中心作用, 逐步健全从排查、预防、受理、调解到整治、督办、通报、问责一整套长效工作机制。

(三) 努力创新、深化社会服务和管理, 以净化社会环境, 提高服务品质, 减少和预防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

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并且能够从源头上杜绝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 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而实现效果与效率的并举。针对目前我省实际的状况,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切实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水平。

1. 从源头入手, 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建设, 整合基层力量和资源, 不断完善综治工作中心建设。

2. 做好社会服务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 提高他们的执业能力和素质。

3. 加强对特定人群的服务和管理,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首先, 针对目前流动人口比较多, 范围比较广的现状, 重点加强对这类社会群体的服务和管理。对农民工应当以服务为本, 管理为重。切实做到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子女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服务措施。其次, 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扶工作, 使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再次, 针对青少年犯罪不断攀升的现实, 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加强对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 净化网络、净化校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管理工作, 加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

4. 加强相关机关部门的工作力度, 规范工作执法程序, 实现各机关部门的资源整合和工作上的联动。

首先, 公安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中坚力量, 在建设平安河北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必须大力加强公安机关的“三项建设”, 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 加强和改进交通、消防安全管理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及安全生产监管,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物品及枪支弹药加大管理管理力度,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危害人民群众的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再次, 积极推动驻冀部队、驻省内中央直属单位参加基层平安创建, 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平安边界、平安营区、平安市场、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 不断提高基层平安创建覆盖率。

(四) 有效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的治安问题, 因时、因地、因事制宜, 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1. 城郊结合部、公共复杂场所、农村地区历来是矛盾纠纷, 甚至是犯罪的高发区。

因此, 加强对以上部位的管理, 就成为了平安建设, 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任务。为此, 我们必须把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融入到基层社会建设中, 努力形成排查、打击、整治、管理一体化、经常性工作机制。例如, 石家庄市就针对此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机制的意见》, 提出五项措施:建立排查整治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网格化排查工作体系、适时组织开展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发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建立经常性督导检查制度等长效工作机制。

2. 黑社会组织犯罪, 其他严重暴力犯罪、财产犯罪, “黄、

赌、毒”, 群体性治安事件, 城市道路交通秩序的综合整治是我们在综合治理中必须要解决的几项重点、突出的治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序。因此, 必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 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及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开展“扫黄打非”、禁毒、禁赌、禁娼等专项行动, 以净化社会环境。再次, 加强对城市道路交通的科学管理发展, 保证道路交通的顺畅、安全, 减少杜绝严重交通事故的发生。

(五) 进一步加强、改进群防群治工作, 坚持走群众路线

就综合治理的工作路线来说, 要坚持党的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充分依靠群众, 相信群众, 发动群众的群众路线。正如《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所指出的:“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必须发动和依靠群众。”为此,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抓好落实工作:

1. 要坚持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 避免脱离群众, 各自为政。

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实质上就是一场人民战争, 只有发动好群众, 才能取得胜利。

2. 紧紧依靠基层组织, 探索群防群治的新途径。

各个街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它治保调解组织, 是综合治理工作中发动和组织群众关心、参加平安工作的中坚力量。缺少了他们的组织, 广大的人民群众将很难自发参与综合治理, 也就难以实现群防群治的任务。从途径上看, 继续发展保安、治安巡防队、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综治协管员、社会治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志愿者协会、行业协会建设。特别要注意加强商务楼、社团、私营企业等治安薄弱单位群防群治组织建设, 不断拓展群防群治工作领域。

3. 优化群防群治队伍, 加快建立培训和选拔机制,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促进群防群治的规范化。

提高参与群防群治人员的防范素质和能力, 才能在综合治理中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 有必要建立群防群治队伍教育培训机制, 使这样的培训制度化规、范化。从培训的内容看, 增强成员的法律意识、调解能力和治安防范技能, 提高专业化水平则是必须的。因此, 可以与相关的管理机构和教育机构建立长期的联系, 聘请专业人士给予专业的培训。

4. 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到群防群治当中来。

(六) 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信息化管理水平, 全面完成科技防范目标, 实现防范手段的科技化、网络化、智能化

面对日益复杂的综合治理工作, 以往的简单方式和手段不再能够满足防控的需要。加大科技防范的投入力度和范围, 将能够让综合治理工作有个全方位的提升,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是全面落实《河北省社会治安科技防范五年规划 (2005—2010年) 》的最后一年,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全省城镇建设“三年大变样”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切实抓好技防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公共技防设施的建设, 确保任务完成。

首先, 多主体、多渠道拓宽并加大资金投入, 结合社会资源的整合, 弥补资金缺口。技防设施的建设是目前综合整治中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任务, 从已经取得的经验来看, 科技防范做得好的地区和部门在综合治理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 将城镇主要道路及出入口、公共复杂场所、学校、医院、居民聚居地的科技防范设施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所需资金列入财政专项预算是很有必要的。但各级政府的投入只能是解决资金来源的一种方式。我们也可以发动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在进行本部门、本单位的综合治理工作中自筹资金, 按照“谁受益, 谁投资”的原则, 积极推进科技防范资金的社会化运作。

其次, 扩大科技防范的覆盖面, 努力对广大农村、城镇结合部、小街小巷、老旧小区推广普及各种形式的技防措施。不断提高技防设施的覆盖面, 努力排除科技防范的死角。

最后, 加强平安互助网络建设, 在重要地区和部门争取实现综合治理的网络化管理和实时监控, 如即将开通的全省政法网就可以成为这样的工作平台。网络化管理将会实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网络化监控将会实现从事后的查处向实时监管的转变。

(七) 必须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 进一步推动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落实

没有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首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 充分认识做好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牢固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因此, 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该把平安建设、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 把它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其次, 要充分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的作用, 强化和落实包括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单位和法人责任制及一票否决权制等在内的多重责任制。落实责任制, 必须严格兑现奖惩, 该表彰奖励的表彰奖励, 该追究责任的严格追究责任。要进一步完善签订责任状、检查考评、兑现奖惩三个环节相配套的责任制考评措施, 使社会综合治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认真总结平安建设和社会综合治理的工作经验, 查漏补缺

(一) 总结经验, 查找不足

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省的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基层组织力量还较为薄弱, 工作多处于被动状态。

基层综治工作人员素质能力还不是很高, 思想保守僵化, 业务技能不强, 难以适应新形势任务的要求。大多数基层综治工作制度都不太健全, 机制不太规范, 导致以创建为载体的严打整治、治安防范、纠纷排查、信访稳控、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在基层落实不到位;辖区内的机关单位配合也不是很到位, 未完全形成联动协调机制, 综治工作经常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脱节。

2. 部分基层工作经费难以保障。

由于基层综合治理工作经费不能落实到位, 综治工作基本上靠基层政府财政艰难支撑。

3. 专业防范队伍力量严重不足。

在综合治理的重点地区和部门, 比如居民小区、学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保安人员和门卫, 而实际状况是这方面的人员数量配备不足, 而且素质较低。

4. 技防设施未做到全覆盖, 已覆盖的欠缺维护和管理, 从而导致部分技防设施形同虚设。

5. 个别单位重视不够, 责任不明确, 齐抓共管意识不强。

部门之间, 乡镇之间缺乏协作意识, 不能形成合力, 因而影响了平安建设工作的整体成效。

(二) 完善相关制度、措施, 推广先进的工作经验

综上所述, 我们的工作富有成效, 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掉以轻心, 为此, 我们要下功夫做好查漏补缺, 深入认识平安建设的重要性, 把相关策略落到实处。

1. 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为平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加强乡镇 (街道) 综治委、综治办建设, 形成“有组织、有人员、能干事”的良好局面。

2. 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多渠道解决资金的缺口。

3. 健全专业防范队伍的建设, 加强重点单位、重点部门的专业防范人员的配备。

4. 进一步推进技防设施建设, 尤其是强化对技防设施的维护和监管。

5. 做好先进经验的推广工作。

廊坊、秦皇岛、承德等地市在综合治理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他们的经验有必要在全省加以推广。

6. 认真做好试点工作, 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8

一、 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尚的师德”是造就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各项素质的核心,体现了教师的思想境界、精神力量、职业道德,因此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师德师风建设的成败。只有一支思想工作政治素质高、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培养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科学理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不断结合变化发展的新形势及教育事业面临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系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从教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注入人本精神

注入人本精神的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的是关怀和帮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亲情化管理理念,尽学校所能提高

教师生活福利待遇。在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如评优、晋级等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宽松的环境,在困难时、在逆境中给他们以鼓励和安慰,在取得成绩和某方面成功时,给予大力赞许和表扬,努力积极创造一种团结、和谐、民主、进取、有为的工作氛围,让每个教师都感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把加强师德修养变成自觉行为。

三、 注入人本精神的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更是精神的播种者,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焕发的是学生昂扬奋发的意识,“情绪是可以传染的”,教师不能把自己私人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甚至把课堂当作发泄怨气的场所;加强自身修养还要养成“慎独”和“创造”的品质,“慎独”就是独处时自己要谨慎,要守得住自己,不要以教谋私,在工作中要勤勉于学问,勤奋于教学,勤恳于教育,积极创造,教师只有创造才能从工作中获得对于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与对于从业者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教育有了创造就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有了创造就是点石成金,工作上有了创造就会永葆教学生命的青春。时时有创造欲的教师一定是未来的大师。

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要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同时,要建立长效性的监督激励机制,以进一步规范加强师德建设。要建立师德师风评议与投诉制度,让广大教师接受同行、学生和社会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以及时畅通的信息传输与反馈机制,取信于社会。对于优秀教师在师德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鲜活经验,先进做法,要积极挖掘和整理,并用这些有血肉的生动事例来感染、鼓舞和带动更多的教师。◆(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四中学)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9

魏礼群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加强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第一次把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概括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基本目标任务。这是对近年来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果的新升华,对于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现代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任务和重点工作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可以说,这“四个加快”就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各有侧重。社会管理体制侧重于明确各类社会主体作用,保持社会关系协调、富有活力、有序运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侧重于满足公众基本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侧重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社会管理机制侧重于社会全过程重要环节的调节、治理。这些方面构成了新型社会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支柱。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体制作出新概括,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升为“社会管理体制”,并把“法治保障”纳入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了社会管理体制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科学布局。概括地说,党委领导是核心,应发挥各级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负责是关键,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确部门责任,健全职责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创新公共政策体系;社会协同是依托,应发挥各类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社会单位的协助配合作用,特别是支持和促进社会组织体系发展,健全基层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推动社会管理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公众参与是基础,应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法治保障是基石,应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把社会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政府主导,就是明确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应建立中央统一领导、地方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中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的体制,着力创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就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象覆盖全体人民,着力编织覆盖全社会、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使人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可持续,就是立足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着眼长远、循序渐进。

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八大充分肯定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指明了方向。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关系,尊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运行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此,一是实行政社分开,即行政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利分开。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要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二是实行权责明确,通过法律明确规定社会组织的权利和责任,权、责、利相统一、相对等。三是实行依法自治,以法律为自治准绳。应根据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培育和规范发展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尤其是公益类、服务类、慈善类社会组织,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城乡社区组织,给社会组织以更充分的信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是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源头治理是治本之策。应将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树立民生为先、服务为先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动态管理是化解之策。应建立健全诉求表达、矛盾调解、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平稳有序运行。应急处置是保全之策。应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围绕提高预知、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主动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式和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及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坚持正确方向。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社会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等方面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辙。我们要以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社会治理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要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的影响,确保社会体制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坚持问题意识和制度导向。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过程。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面临许多与别的时代、别的国家不同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管理体制问题、社会建设中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些就是时代的呼声。必须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同时,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加强制度建设。

坚持继承和创新有机统一。我国社会治理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应高度重视继承我国传统社会治理文明优秀成果,包括重视道德教化和家庭的作用;也应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推动社会建设中形成的鲜明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以及群众工作优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体制的基本内核和可靠支柱。同时,必须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勇于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社会建设现状,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创新、实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努力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在各方面体制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与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相协调、相配合,在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创新中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应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改革。把握好各方面体制改革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规律,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全面协调地加以推进。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篇10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这种复杂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注重改进思想方法,提高领导艺术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问题之一,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理论、论述也常见报纸、杂志和电视节目中,经过近期的学习、思考,结合自己所从事的街道工作实际,对此问题有了一些个人的看法。

社会管理是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康、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是以维系社会秩序为核心,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认同、秉持社会公正、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风险,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基础运行条件和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党的十六大以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天津市委、市政府,河东区委、区政府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作出了明确要求。

一、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特别强调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2012年3月,民政部李立国部长在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上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发挥民政的基础作用,成为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促进者;2012年5月张高丽书记在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上强调,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体制机制。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加强基层建设非常重要,党的方针政策再多、再好,还要靠基层去落实;社会管理要创新,就必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精力更多地放在基层,夯实基层基础,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基层组织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执行单位,直接面对居民,因此基层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落脚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希望也在基层。

二、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随着利益格局调整、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基层社会管理领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要解决好、处理好这些新问题,用老办法显然已经行不通,必须进行创新。

天津市第十次党代会强调,必须紧紧抓住中央对天津定位的难得机遇,既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思考》,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根本方法、主要手段、实现条件和实现目标。

三、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管理现状,顺应群众的要求和期盼,找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作为街道,我认为社会管理的重心应放在社区居委会。

(一)以创新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按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们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社会管理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直接管理与辖区九万余人(常住人口)紧密相关的民政、低保、社会治安、人口与计划生育、劳动就业、司法援助、社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基层社会管理有效与否,直接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民生的管理原则,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将为民服务作为基层管理创新的核心,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强化社区管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中,强化基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做到职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可以说,强化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功能,是做实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基础。

三是健全管理体系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撑。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但不能也不能全部包揽基层社会管理事务,必须充分调动其他社区组织和群众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又充分调动鼓励和支持包括社区党组织、居民代表大会、驻区企业、社区志愿者在内的社会组织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通过构建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可以使基层社会管理效率大为提高。

四是加强监督管理是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在赋予基层组织更大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基层社区工作的监督,避免权力集中后诱发各种问题。完善制度,规范程序,透明管理,扩大群众参与和评议,合理制定基层组织考核办法,按照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基层组织工作实效,避免基层组织脱离群众,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权力调控社会行为的短期行为,使基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够更好地做到优质高效。

(二)以社区建设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其基础作用。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事关民生,事关和谐。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安,则天下安。社会管理要做到有序、有效,必须重心下移。社区居委会是城市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大多数居民生活的基本依托,是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平台。创新社会管理必须抓住这个基础平台,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群众自治能力,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形成基层社会管理的合力。这是城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社区建设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抓社区就是抓基层、打基础、固根本。作为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应该统一班子成员思想,提高认识,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社区,夯实社区组织,壮大社区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体制建设。

二是创新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力量,是社区服务的骨干。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应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今年的居委会换届选举中,我们根据要求,提高了社区工作者进入的门槛,面向社会选聘了30余名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充实了居委会队伍,并安排1名街干部到社区担任大主任,优化了居委会主任队伍。同时,依法选举贯穿于选举的全过程各环节,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监督力度,保证了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的全面落实。针对居委会换届选举后选聘新主任较多的现实情况,我们及时组织社区主任进行业务培训,要求社区党组织书记要当好队伍的“领头雁”、社情的“活字典”、居民的“小棉袄”、和谐的“稳压器”、党建的“桥头堡”。根据各社区实际,调整办公用房,并及时解决工资、保险等后顾之忧。同时,制定了《管理规定》等制度,对稳定社区居委会队伍起到了有力地促进作用。三是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完备的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增强居民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载体。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要求,落实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并加以合理运用,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能,满足辖区居民群众的休闲生活需求。

四是充分发扬民主,大力提升社区自治能力。提高社区自治水平,应当建立便捷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健全群众自治机制,开展居民会议、民主听证等形式的自治活动,增加工作透明度,鼓励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广泛参与,切实保障社区居民对社区重要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大主任、劳动保障工作站站长“三位一体、选聘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三)以社会组织为平台,充分发挥其协同作用。当前社会发展中,社会成员个性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社会矛盾复杂化的特点日益凸显,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共生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有效解决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组织引领、协调整合、示范带动和排忧解难功能,充分发挥其反映利益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扩大公众参与、提供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社会组织是联结各个社会单元的桥梁纽带,是社会成员自我组织的基本方式。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和作用发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社会管理,实质上是政府依托社会组织与社会互动共进的过程,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组织化程度的过程。因此,要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扩大服务面。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社会各界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基础层面的良性社会治理。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制度建设,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比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认真落实在社会组织中设立党组织制度。二是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将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管理格局。应着重培育和发展公益服务类、社会事务类、文化体育类、慈善救济类、社区维权类社会组织。三是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服务理念、愿意投身社工事业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同时,也要切实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提高其公信力。

上一篇:童年心得感悟下一篇:中学生荷塘月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