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024-06-12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用8篇)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篇1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七堰社区总体规划容纳800余户,4000-6000人,规划总投资约1.6亿元。社区建设实行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I期(A、B区)规划建房88户,重点安排七堰、新铺、小沟、金鸡四个村75户三无户、倒房户。Ⅱ期规划建房312户,重点安排七堰、新铺、小沟、金鸡四村危房户和受地质灾害威胁户入区建房,现已分为D、E、F三个区域全面开工建设。Ⅲ期规划建房400户,主要靠发挥社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辐射带动作用,吸纳周边群众搬入社区居住。

七堰社区规划建设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以彻底改变山地危居为目标,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陕南移民搬迁实施为契机,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把安置建房、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主导产业、规范服务等同步实施。着力打造建设新社区,让农民集中居住,发展新产业,让农民持续增收,培育新农民,让农民充分就业,配套新设施,让农民享受均等资源,实施新服务,让农民民主管理。为了确保社区建设能够稳步顺利推进,镇党委、政府采取五个方面措施。

1、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七堰社区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自力更生”的建设理念。社区建设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代民作主,让安置群众全程参与建房政策、规划设计和户型选择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完善基 1

层治理机制,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深入做好群众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依靠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村民自治解决社区建设中各种疑难问题。

2、规范程序,统规联建。七堰社区建设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设立自治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统规联建方案,社区建设采取“四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外观风格,统一户型布局,统一建设管理,社区房屋建设采取农户自愿申请,村组审核公示,社区建设管委会审批。建房农户向社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申请入区建房,书面委托建房程序,合理选择房屋户型,按期缴纳建房资金。按照入区建房户的申请、户型、委托和资金汇总情况,社区建设管委会依据总规布局和社区建房程序公开招标确定各项工程承建单位,从而确保了社区建设能够顺利有序进展,确保了社区的风格、质量、进度。

3、项目捆绑,整合资源。七堰社区建设主要内容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基础设施工程、配套服务设施三大类:房屋建筑工程资金筹措结合移民搬迁政策补助、贴息贷款扶持的同时正确引导农户多方自筹,资金仍有不足的政府积极与金融部门协商借贷指标,金融部门深入实地考察,村组干部配合连带担保,农户自行完善借贷手续,落实有息借款弥补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相关部门落实捆绑项目,利用整合结余土地,在政府主导下探索走市场开发之路筹措建设资金;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各职能主管部门项目支持,结合社区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优惠合理的土地政策吸引配套服务部门入区建设服务机构。通过各级各部门捆绑

项目的支撑和扶持,社区建设的规范和管理,配套完善的服务和机构,优惠合理的政策和机制,有效的激发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建设。

4、因地制宜,产业同步。为实现安置农户“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充分考虑农民集中安置后,从农民身份、居住环境、生活习俗、致富增收、服务方式等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我镇在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时,把搬迁集中安置与主导产业建设同步规划实施。社区建设同步规划了农业主导产业,逐步打造出“1234”的产业发展增收模式:一是建设一条绿色景观长廊。依托七堰沟地质灾害治理绿化七堰沟防洪河堤,形成一条绿色观光长廊;二是扶持建立两大龙头大企业。依托地域和资源优势扶持两大龙头企业,即茶叶精加工企业和规范化无公害养猪厂;三是打造三个千亩示范园。在社区周边规划新建优质高产示范茶园3000亩,全力打造1000亩精品示范观光茶园,改造原有低产茶园2000亩,依托七堰自然地域资源新建1000亩核桃园,依托七堰沟灾害治理和水土治理将七堰沟两山栽植1000亩樱桃园;四是培育发展四项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扶持发展设施蔬菜300亩,散养殖示范户300户,农家乐30户,从业人员达300人,技能培训转移就业300人。依托七堰社区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的规模产业、独特的陕南民居、完善的基础设施、优雅的居住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精心筹划建设以“观七堰自然风光,游七堰花园社区,饮七堰富硒绿茶,品七堰农家菜肴,购七堰农副产品”为卖点“七堰一日乡村

游”。

5、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七堰社区规划建设是实施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的样板,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示范点。从科学决策、勘测选址、土地征占、规划设计、开工建设、有序推进、初具规模,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作用和群众积极参与。特别是实施集中安置,土地占用,统规联建,抽号分房都需要群众观念上转变、思想上理解、行动上支持、建设上参与。对此,我们以科学规划选址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绘就宏伟蓝图引导群众看到希望,各级领导重视引导群众增强信心,耐心细致宣传引导群众理解支持,科学制定政策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出台产业政策引导群众自我发展,创新服务方式引导群众民主管理。自社区开工建设以来,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土地被征占农户的理解和支持,入区建房搬迁农户积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稳步有序推进。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篇2

1 统一规划, 细化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电力主体、农民参与”的原则, 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机制, 成立余杭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制定了《余杭区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同时各镇 (乡、街道) 和行政村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 大力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程, 保障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顺利实施。

余杭供电局作为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主体, 依据《余杭区“十一五”中低压配电网规划》、《杭州市中低压配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杭州市农村低压配电网技术改造规范 (试行) 》以及35 kV及以下各类典型设计和标准化设计的要求, 着重在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降低能耗、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上下功夫, 编制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 制定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具体方案。

根据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和现状, 该局计划在2008年8个镇 (乡、街道) 和80个行政村通过新农村电气化考评验收, 获得“新农村电气化县”称号;“十一五”末19个镇 (乡、街道) 、262个行政村均达到新农村电气化考评验收标准, 全面完成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明确总体目标后, 余杭供电局组建并加强了农电管理中心和施工队伍, 对年度目标进行了细化分解, 制定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推进计划表》, 建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周报制度, 将全局80个电气化村建设情况分类进行统计, 及时掌握完成情况、目前进度、存在问题、下周计划等, 确保细化后的目标在能控、可控、在控的状态下逐项完成。

2 示范先行, 以点带面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新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 突出配电台区和低压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余杭供电局领导干部带领专业骨干人员到富阳、德清等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 通过对比发现不足, 明确了余杭供电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配电箱改造3种形式 (配电房、落地箱、杆上计量箱) , 并确定仁和花园村、东山村作为新农村电气化标准化改造的样板村。同时, 针对目前低压改造标准不统一、工程上报格式不规范等问题, 制定余杭供电局《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与改造技术实施细则 (试行) 》、《配电箱改造3种形式装置标准 (试行) 》、《0.4 kV架空线路装置标准 (试行) 》, 统一了工程施工标准, 进一步规范工程设计和上报格式, 为全面推广标准化台区打下坚实基础。

余杭供电局在统一、规范相关标准细则并建立示范村和标杆配电台区后, 多次组织召开新农村标准化台区改造现场观摩会, 安排各供电营业所所长、技术员相互学习交流, 从而以重点改造样板村为引导, 因地制宜实施建设改造方案, 不断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和施工工艺。

3 循序渐进, 闭环管理

余杭供电局在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过程中, 把实效放在第一位, 力争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同时加强内部监督指导, 严格执行有关建设标准和工作要求, 防止盲目投资和无序建设, 制定工程管理指导意见, 明确计划管理、设计上报、完工上报、资料上报、资金结算、工程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强化流程的闭环管理。

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后, 余杭供电局职能管理部门还加大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现场检查力度, 对配电台区和低压线路改造现场进行查看并拍照、摄像, 将检查后的影像资料、问题分析和整改意见发送至责任单位, 明确整改反馈时限, 并且将检查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汇总, 作为反面教材组织其他相关单位学习, 避免同类错误重复发生。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统筹城乡发展;意义;发展思路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的中东部地区,为全国百强县(市),经济发展发展水平较好。该市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會上首次对“农村社区”的概念进行明确以来,当地对全市所有的村庄(1200个以上)进行规划,于2008年7月前建成208个农村社区,并全部投入使用,在当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好成效。在2015年山东省开展的“农村新型示范社区”活动中,潍坊市入选的社区数量为10个,其中诸城市就占到3个(辛兴镇辛兴社区、昌城镇昌城社区、相州镇相州社区),在整个潍坊市县中排在首位。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诸城市在2016年2月,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网站并顺利开通使用,这在我国属首例,网站将全市的所有农村社区及相应的村级网站均建立起链接,标志着当地农村社区服务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现结合诸城市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对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探讨。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

1.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久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不仅对当前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还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因此当前我国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统一格局,成为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一跨越,首先要抓是对农民有重要影响的民生问题,包括对农村环境进行改善、对农村基础设备加大建设力度、促使农民收入有所增加等。对党中央指出的打破城乡发展不均衡状态、促使一体化发展格局的新要求予以落实,以使目前制约我国农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得以根本解决,而最适合的路径即为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区。因此,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成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的必然发展趋势。

2.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及生活水平的重要平台

目前,基层农村环境呈现乱、脏、差的状态,治理难度很大。我国农村发展虽有统筹规划但是不合理,如农户建房随意选择地址,造成房屋分布散、乱,一些较偏远农村道路还是土路,凸凹不平,遇到下雨,到处都是泥水,对农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自我国实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后,按照就近原则,将一定范围内的自然村合并为一个农村社区,进行统一规划,以建设成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功能、良好的生态环境等特点的新型农村社区,使农民可以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生活环境及各种服务。新型社区建立后,各个村一些设施可以统一集中到社区中,且结合各个社区的实际,再进行必要的完善,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对农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进行改善的重要平台。

3.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重要依托

由于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城市和农村没有实现均衡发展,全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平均水平远远达不到城市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我国长期在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上不充足且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二是涉及到农村发展方面的资金较为分散,很难统一投放,无法形成合力,发挥出更大的效果等;我国每年均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用于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供应系统、环境卫生、危房改造、文化建设等方面,但是大多数农村规模小,且分布较为零散,无法进行统一规划;三是我国农村广泛分布零散、规模小的现状,使建设成本及施工难度大大增加,不利于教育、医疗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针对我国农村实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达到一致水平的重要依托。

二、发展思路

1.积极鼓励各方力量参与到建设当中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建设实际情况,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力量参与,仅靠政府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农民、社会上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一是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分担机制,收费项目的定价不仅要考虑投资方的利益,也要综合当地农民的消费水平。二是在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良好政策环境下,整合有关涉农的一些资金,综合利用;三是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金融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尽量将贷款的门槛降低,将繁琐的手续简单化。

2.结合农村实际进行科学规划

我国新型农村社区要获得较好的发展效果,其前提条件即为提前做好规划,坚持规划先行,以有效保障建设的有序实施。在进行规划时,要结合当地实际,以科学性、合理性为主,以防出现建了再拆、拆了再建的恶性循环,造成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规划中坚持的原则包括3个方面,即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及人口等实际,突出当地特色,形成完整体系。

3.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否能够真正地按照规划进行,最为关键的一点即为有健全的考评机制发挥监督、评估效果。在对社区领导进行考核过程中要将社区建设的成果纳入到综合考核的指标中,以提高各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视程度,而不是仅仅是应付检查而应付了事。结合每年上级下达的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细化具体的工作并将责任落实到位建立追责制,以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真正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EB/OL].[2012-10-02].http://theory.people.com.cn/ n/2012/1002/c49154-19165561.html.

[2]郑会霞.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管理工程师,2013(5):5-9.

[3]邵光平,王昶,丁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1.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篇4

(2012年7月)

各位领导:

按照《关于开展乡镇重点工作督查的通知》(县委办发„2012‟72号)要求,现就我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发展新经济、打造新集镇,建设新农村”为主题,以创建“美丽和谐乡村”为抓手,坚持长远规划、科学布局,典型培育、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有效推动,强化支撑、统筹发展;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坚持“一带、两区、三基地”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通过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措施上加强,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徽文化产业聚集区、住宅小区建设等,并以点带面、示范引导,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为全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镇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以上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新建清洁化茶厂正式投产,茶叶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与上海糖业烟酒集团签订了关于推进茶叶“共享资源、共建市场、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山时雨”茶叶品牌进一步打响。2011-1-

年新增有机茶种植250余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二是以徽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辅以上庄、余川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量种植油茶,发展油茶基地1000余亩,兴办茶油加工企业,形成了油茶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依托旺川田畈,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目前荷兰豆、白菊花种植、小黄牛养殖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蔬菜、家禽、水产品养殖基地达2000余亩,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乡有品牌,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富民目标,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25元。三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举办蚕桑养植、茶叶种植、木雕雕刻、电脑技能操作等各类新型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65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7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宅上路620米路面硬化,李家至中屯1300余米公路路基工程;余川村至上庄村河滨路硬化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全镇共新修和硬化镇村道路共8条计17余公里。深入实施安全饮用水、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完成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4个村卫生室建设,旺川、宅坦社区挂牌成立。建成近80幢徽派建筑风格的杨林安臵区,引导商业网点在商贸街区集中布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二是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投资40余万元,加强环卫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垃圾焚烧炉站改建,户集、村运、镇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深入实施,实现镇区垃圾日产日清。以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极力推进上庄景区沿线徽派立面改造,新建了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三星级宾馆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上庄景区内涵。三是积极创建绿色小城镇。镇区主要街道及景点绿化基本

完成,种植草坪300余平方米,各种树木600余棵;启动编制上庄镇生态保护规划,谋划建设桃花林等生态建设项目,启动常溪河治理工程,保护青山绿水的良好生态,加快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三)坚持彰显文化特色,打造新农村建设靓点

一是积极培育文化旅游特色村。按照典型示范、点面结合的思路,遴选宅坦、上庄、棋盘村等文化深厚的古村落,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文化旅游特色村建设。宅坦村建筑面积1800平米的桂枝文化园基本建成,村史陈列馆和农耕文化展示馆扩容改造,占地面积100多亩森林公园一期及徽派牌坊项目完成建设,宅坦村荣膺中国特色村。整合项目资金80余万元,新建了上庄村适之广场、开文广场;投资200余万元,完成杨林水口、仿古休闲旅游步道、亲水平台、安苗广场主体工程建设;胡开文纪念馆改造升级,胡适故居重新布展,上庄村荣获市“美丽和谐乡村”。棋盘村实现“三线”(电力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下埋,古民居、巷道(石板路)、水圳整修工程基本完成,聚落文化古村落品质进一步提升。余川村新建人文馆,提升了村民文化品味。二是加快建设徽文化产业园区。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老胡开文墨厂等5家较大规模制墨企业为代表的徽墨制作产业;以振兴徽雕、建兴仿古家俱、兄弟砖雕、旭龙山庄四宝文化公司为主的三雕产业;以金汇、宏达、黄山等企业为主的布绒玩具产业;以亚华、荣福、黄山工艺、春蕾等绢花企业为主的绢花制作产业。抓住机遇,启动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的徽文化产业园建设,迅速完成园区“三通一平”工程,招引9户企业入驻生产,2011年上庄镇徽文化产业园荣获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度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1.4亿元,上交

税收535万元。三是大力传承发展民俗文化。以举办大型节庆为依托,深入挖掘和发展传民俗文化节目,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成功举办了五届“安苗节”,组织开展了纪念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通过一系列节庆活动的开展,“安苗祭祀”、“腾云骈花”、“跳五猖”“汪公看稻”、“火马”等一大批传统文化节目得到挖掘和传承。新建农民休闲广场5处,举办农民健身运动会、农民健身舞比赛,不断丰富、充实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部分农村干部思想解放不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要求,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不明显,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强,“等、靠、要”思想还依然存在;二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各类涉农资金难以整合,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公益事业建设启动乏力,各项新农村建设工程所需资金由政府财政补助和农民自筹解决,乡镇政府财力紧张加之农户自筹资金困难,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工程建设工期;三是强镇富民的项目较少,引领产业调整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这些都要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加以认真解决。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及打算

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一带、两区、三基地”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紧紧围绕“调结构、强特色、抓项目、夯基础、惠民生、促和谐”的工作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和谐共享为目标,突出我镇文化旅游特色,着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农业产

业化、土地集约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一是采取租赁、转让、承包、建立土地银行、入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旺川田畈蔬菜基地建设;二是以徽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辅以上庄、余川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量种植油茶,兴办茶油加工企业,形成油茶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三是以上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不断扩大茶叶基地建设,进一步打响“金山时雨”茶叶品牌。发展有机茶种植,带动农户共同致富。

(二)以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建设为重点,加快我镇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加大投入建设好棋盘村—旺川—宅坦—上庄村的旅游观光带,以故适故居为龙头,将沿线旅游资源串点成线,并集中布局一批新型旅游发展项目,打造一条精品旅游观光线路。

(三)以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我镇的徽文化产业步伐。一是健全和完善徽文化产业园区总体规划,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形象和承载能力。围绕做大做强徽文化产业,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篇5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省委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两个率先”总体要求,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工作,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服务完善、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高起点规划建设,市乡村三级联动,积极探索,强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和谐发展。3月19日、2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市级领导成员、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现场调度、观摩交流、检查评判,收到很好的成效。今年确定的64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占全市规划总数的36%。

(一)高点定位,创新实践。在深入调研、充分吸收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境界、提高标准,研究确立了“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为总抓手,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以改革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为着力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导思想,以及抓住“规划编制”这个关键,打 造“服务管理和发展致富”两个平台,“坚持以民为本、服务农民,坚持超前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城乡互动,统筹发展”三项原则,做好“与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与旧村改造建设,与产业发展”四个结合,实施“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经济强村带动型、行政村整合型、村企发展联合型、城中村改造融合型”六种模式,实现“与教育资源布局,与卫生服务设施布局,与集贸市场设置,与农资超市、便民服务超市设置,与农村产业布局,与文化娱乐设施布局,与社区警务室设置,与加工小区、养殖小区、仓储小区布局”八个统一的总体思路。各级高度重视、积极推进,普遍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具体指导。

(二)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高起点规划,把社区规划与市域经济发展战略、村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市专项规划相衔接,与乡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以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相配套;同时本着“整合资源、城乡一体,适度超前、功能优化”原则,结合各乡镇实际,以“小城镇吸附型、中心村辐射型”等六种模式为基准,充分利用经济发展集聚地、闲置房产资源、乡镇工作片区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农村社区,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79个,达到了以点带面、以强扶弱、全 面均衡发展的目的。

(三)多元投入,强力推动。研究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农村社区建设扶持办法(暂行)》、《2010年农村社区建设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特别是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给予资金、土地、建设、技术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先行拨付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完成建设任务、年终验收合格的农村社区,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再拨付补助资金100万元;各乡镇街道也出台相应的配套奖励政策,给予改建、扩建、新建社区一定的资金奖励扶持。同时建立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机制,搭建融资平台,广泛吸纳社会投资,保证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各级加强调度,实行领导包靠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管,重要环节亲自把关,主要问题亲自处理;分管领导靠上抓落实,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了面上工作的顺利推进;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牵头部门靠上指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宣传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

(四)示范带动,统筹推进。立足全市实际,本着“开工 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确定了15个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先期示范点,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书,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全市各级按照一个试点社区、一位牵头领导、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工作机制的“四个一”办法,精心组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严格规划设计、严格建筑资质、严格质量监理,形成“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成功一批”的局面,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初具规模。同时立足今年,谋划明年,通过典型示范、样板引路、整体推进,力争经过两年努力,将全市79个社区全部建成“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服务集约”的新型农村社区。

(五)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加快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好“八室、四站、两栏、两超市、一广场”为内容的服务中心建设,以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承载功能吸引居民向中心村和社区集中。在搞好教育、医疗卫生、社区警务、文化体育、社会保障、计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各社区的实际和群众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生产生活市场化服务和志愿服务“三大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便民利民服务村民,确保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在社区服务中心实现集中办理,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六)健全组织,党建先行。在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中介组织、经济合作组织和社区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与社区建设通盘考虑、同步推进,并辐射到社区内的企业、农村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中,初步构建了以镇(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农村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农村社区党员为主体、其他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村社区党建新格局。一方面科学定位工作职责,明确社区党组织在镇(街道)党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指导协调社区范围内的党建工作,不干涉社区内各村和驻区单位的行政事务;另一方面积极配强党务干部队伍,普遍选配年富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到社区抓党建工作,培育一批有技能、能干事、公道正派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头人。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纷纷以这次会议为动力,进一步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再鼓干劲、再加措施,起新一轮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热潮。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积极引导,大胆实践,在总结自身做法、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统筹城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宣传农村社区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来抓,作为一项刚性任务来抓。二是 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根据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科学设置社区服务内容,确保合理、实用;市直有关部门实行工作重心下移,切实把群众需要的服务延伸到社区,资源倾余到社区。各乡镇街道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务中心两个层面的考核,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农村文明程度。三是切实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大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一批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壮大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动员农村党员、团员、教师、退休职工、退伍军人及民间“能人”组成社区志愿者队伍;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社区服务队伍。四是建立健全社区运行长效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和运转费用纳入县、乡两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加大社区经费自筹力度,鼓励社区面向社区内的单位和企业筹集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类资源参与社区服务网点和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探索社区服务社会化的路子,采取无偿为主,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养老、托幼、物业管理、家政、就业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使农村社区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各级机构、部门和社会团体支持农村社区建设,努力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制定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实施 细则,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好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监督、检查、考核和奖惩制度,抓好对农村社区日常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力有序有效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构,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民政部门牵头、各个部门合作、村级组织实施、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经常性研究的重点议题,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班子新型农村社区联系点,定期到点上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建立健全督查工作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督促检查,推进社区建设。

(二)通过党组织的融合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有条件的社区把以村为单位的村支部整合过渡成为以社区为单位的党组织,并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组建起其它社区管理服务机构。管理区党总支更名为社区党总支,增设黑石社区党总支,沙埠、夏庄村党支部设为社区 党支部。同时,对社区管理服务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探索实行财政供养,工资列入财政预算,按月发放。

(三)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土地政策。对于已完成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社区,全面停止你村庄内宅基地审批,由社区和镇政府共同向土地部门提出申请,经县国土部门同意并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镇新农村建设办协调各社区积极与国土部门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规划,批准后可以按社区总面积的20%安排社区建设启动 用地,用于社区居民楼和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通过原宅 基地的腾空、复垦等途径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绝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上搞规划、建设。

2、税费政策。对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内的社区居民 楼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办负有监管、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责,积极协调县内各类建设规费(包括各类行政事业性和基金类收费))给予减免。

3、财政政策。新农村建设办积极协调县财政新建社区启动资金,用于扶持新建社区建设,重点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扶持范围和额度由社区提出申请,镇府审核,报县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考察、审核、确定。

4、奖励政策。镇新农村建设办积极争取县财政的奖励资 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先进社区给予现金奖励。

5、其它政策。教育、卫生、交通、电力、水务、广电、文体、通信、建设等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试点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分别制定各自的优惠扶持政策。

(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参与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体制,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的同时,发动社区居民以自愿捐款、投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形式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干部培训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发挥好农村干部和社区党员的带头作用,积极开展社区义务服务。加大新型农村社区政策研究力度,分析借鉴先进地区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解决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山东省梁山县统一思想,细化责任,强化措施,形成合力,坚决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攻坚战。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该县成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示范攻坚行动指挥部,从县委农工委、县民政局、县建设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抽调人员组建挥部办公室,并在第一时间召开专 门会议,安排部署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攻坚任务。后应工作需要,指挥部合并了梁山县农村住房建设及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新指挥部。指挥部进行集中办公,建立会议制度,每周五召开总指挥和办公室全体成员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指挥部成员联席会议、乡镇推进机构负责人碰头会议。指挥部增设了督导检查组,建立了指挥部领导包保责任制度和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各项工作上图上墙,挂图、持图一线督导作战,每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

目标明确,规划优先。按市下达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目标任务,梁山县结合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将建设内容按时间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并与风景委、开发区和各乡(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该县把规划当作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力求规划科学规范,本着“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方针,认真做好了规划上的结合,即规划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及计划、土地增减挂钩置换规划紧密结合,同时与该县的重点工程南部片区开发改造建设工程、山北片区开发建设工程、西部片区开发建设工程、景区规划建设、移民开发、压煤搬迁村、滩区搬迁村建设统筹考虑、统一安排、搞好衔接、合力推进。目前,四项规划已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基本完成。

加大投入,强化监督。该县拟定有关文件和规定,要求所有农村建设项目都要符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所有 涉农建设资金都要集中向新型农村社区投放,所有涉农项目都要集中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实施,统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资源,统一使用,集中投放,对不符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项目和投入,发改部门不立项、环保部门不环评、国土部门不供地、建设规划部门不发证、财政部门不配套、呈报文件不转报,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合投入机制和统筹运行机制,举全县之力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督导检查组依据本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阶段工作进度、工作效率情况、争取政策、资金情况、媒体宣传情况、信访稳定等进行督查、综合评定。

突出重点,梯次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合村并点为重点;合村并点建社区的,以梁山镇、拳铺镇为重点,其它乡镇结合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依托优势、突出特色,选择确定合村并点一步建成型、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社区服务引导集聚型示范点,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其中,梁山镇凤凰城社区、风景区后集社区为合村并点一步建成型第三类,拳铺镇拳铺社区、风景区张坊社区为合村并点分步实施型。在确保每年全县建成10个市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同时,建设14个左右县级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力争通过3至5年时间,在全县建成1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

沟通协调,齐抓共管。针对示范点建设任务,该县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齐抓共管、指挥部统筹协调,坚决打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攻坚战。

截至目前,在全县确定的10个市级示范点和14个县级示范点中,拳铺镇信楼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文体广场已开工建设,广场水泥路面硬化正在进行中;方庙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规划,进入基础砌筑阶段;拳铺、徐集、蔡林社区服务中心正在按市里要求进行规划设计的修改工作。梁山镇凤凰城社区已完成规划,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图纸正按市里要求进行修正;红旗社区,一期4万平米住宅区已完成建设,部分住户已入住,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姜庄社区住宅楼已完成5000平方米,第二栋住宅楼已准备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已完成选址。风景区后集社区已完成规划,并已完成拆迁,住宅楼已开工建设;风景区张坊社区住宅楼4万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建设,另有2.5万平方米正在施工,社区服务中心服务场所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文体广场设计面积4000平方米,现均完成设计并开始进行施工。在市级示范点建设全面展开的同时,县级示范点建设亦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按照全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部署和要求,辉县市初步规划将全市533个行政村整合为130个~150个新型社区,力争通过10年~15年时间,完善和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一体化,逐步实现居住环境、就业结构、消费方式、公共服务城市化。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力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取得了 初步成效。

一、我市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现状

去年以来,我市规划启动34个重点新型农村住宅社区,涉及127个行政村,6万户,23万口人,原村庄住宅占地4.5万亩,规划建设占地2.74万亩,预计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76万亩。目前34个社区已全部完成规划编制,26个已启动建设。今年以来,完成投资1.76亿元,其中市、乡(镇)财政投入196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拆迁10万平方米,新修社区道路96公里,已入住1100户。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村庄合并型、整体搬迁型、旧村完善型、产业带动型等5种建设模式,涌现出了张村乡裴寨社区、孟庄镇涧头社区、城关办事处锦绣花园社区、百泉镇楼根社区等一批典型和亮点。

二、主要推进措施

我们着力在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制定政策、督查考核上下功夫:一是高标准规划。本着适度超前,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高标准搞好规划编制。由市规划局牵头联系具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建设规划。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市财政列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社区建设。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补助50%;对社区规划每公顷补助1万元;对拆旧房到社区建新房的农户奖励2000元。各乡村也都安排了一定资金。三是整合资源。市直单位申报、实施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社区试点安排,捆绑使用。其中“村村通”工程已向社区安排项目资金220万元。四是开展“联包帮 建”。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管理、指导、督查、考核。同时我市确定调派队员的市直单位作为联包社区的帮建单位,建立了周汇报制度,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五是实行绩效考核。将社区建设列入“联包帮建”单位和相关乡镇工作目标,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以奖代补。六是制定优惠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了14条优惠政策,对社区建设奖补资金、税收优惠、信贷扶持、土地调剂、项目倾斜、建房补贴、社保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七是加强领导。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每10天召开一次例会,每半月进行一次督查,对社区进展情况实行台帐式管理。同时实行了四大班子领导联包社区责任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规划执行、资金整合、配套政策不到位: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宣传发动不够,干部群众中存在种种误解和不全面理解现象;部分干部思想不够解放,主动性、创造性意识不强,有畏难情绪;部门协调、配合不够,致使推进工作中出现诸多困难,影响工作进展。二是规划执法问题。部分社区规划层次偏低、前瞻性不强;总体规划与重点规划衔接不够;规划执法不够到位。三是资源整合问题。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模式不多,产业布局的整合力度不大;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致使电力、交通、农业、教育、文化、卫生、通讯等政策资源整合不到位。四是建设资金问题。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筹措 方式不活,投入严重不足;金融部门信贷支持存在手续繁杂,门槛过高,吸纳闲散资金力度不够。五是配套政策问题。一些现行政策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要求,必须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框架下制定、完善相应配套政策。

四、对策与建议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篇6

毛超峰作重要讲话 徐光部署工作(2011年11月23日周口日报A1版)

11月22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市委书记毛超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创新机制,破解难题,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好,走好新型城镇化引领这条路,使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市长徐光部署工作。市委副书记吕彩霞主持会议。市政协主席穆仁先,市委常委、项城市委书记王宇燕,市委常委、鹿邑县委书记陈志伟,副市长、扶沟县委书记田永红出席会议。

毛超峰指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首先要把作风搞好。要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的要求,把风气搞正、工作落实这两件事做好。一个地方风气不正、风气不好,经济社会就很难搞上去。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果我们风气不正,干工作不当回事,就很难搞好。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其不同于新农村建设、新村建设,内容非常丰富。从一定意义上讲,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一场革命。具体到新型农村社区来讲,其就是农民群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一场变革,同时也是各级领导干部领导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各级各部门要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新的载体,跳出农村来认识农村。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是事关河南尤其是事关周口这样的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个历史性进步。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毛超峰强调,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了要注意规划、土地、资金问题外,还要注意两件事:第一,机制问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一定要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贯彻始终,在新的机制上下工夫。一是新型社区建成之后的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机制。二是过去的村民自治要演变为居民自治。要不断适应相对集中的像城市一样的社区管理方式的变化。三是要在融资、把资源变为资本这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把土地这篇文章做足,以此解决建设资金的问题。同时,要解决好新型农村社区的房产证问题,让百姓住得踏实。第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自始至终要坚持的一个原则是:要始终维护农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不能为了建设社区而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农民的利益丢掉。各级党委、政府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农民群众的利益和权益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维护。毛超峰最后强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各县市区委书记要亲自抓,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振奋精神,克难攻坚,争取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好,走好新型城镇化引领这条路,使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毛超峰还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规划不到位、规划不执行等问题提出具体要求。

徐光指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意义重大,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充分认识新型农村社区在新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基石作用,正确认识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徐光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见成效,必须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市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局良好,并初步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工作思路。具体表现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初步探索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四种模式。

在深刻剖析了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后,徐光强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艰巨,必须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各级政府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放在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及旧村改造等紧密结合,与基本农田保护、产业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有机衔接,合理布点,同步规划,一步到位,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二是培育产业,强化支撑。要从实际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发展农村工业、现代农业、商业、打工经济结合起来,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大作产业文章,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快建设,保障质量。各级政府要加快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提供服务,满足需求。必须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不断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

徐光指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瓶颈制约因素较多,必须注重运作,重点突破。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统筹谋划,围绕难点解决问题,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和协调推进机制,着力解决好土地怎么调的问题、资金哪里来的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后怎样管的问题以及农民如何向新社区、企业如何向产业园区“聚集”的问题。

徐光强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强化协调联动,强化典型培育,强化宣传引导,强化督察考核,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切实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篇7

1.1 滑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 区域面积1814km2, 耕地13万km2, 辖12乡10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 1019个行政村, 总人口133万, 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被确定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3万t, 连续20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蝉联全国唯一粮食生产先进“九连冠”, 素有“豫北粮仓”之称。县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 省批规划面积24.2km2, 目前建成区面积13km2, 代管37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万人, 从业人员7.2万人。污水处理厂、综合服务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职教中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敬老院以及现代化住宅小区等一应俱全, 完善的配套服务, 初步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集一转”目标, 被评为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

1.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滑县现阶段虽在农业上尤其是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综合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传统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对财政贡献率比较低, 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不够大, 特别是农民增收比较缓慢, 还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尚未从根本上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城乡差别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单户分散经营, 农机具重复投资, 利用率低, 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模式单一,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耕作粗放, 土地整体产出效益偏低。近年来, 农村面貌虽然有所改观, 但还比较落后。村庄规划不到位, 多数住房还比较简陋, 住户分散零乱、一户多宅、空心村等问题比较突出, 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 农民就医、就学、购物难度较大;农民绝大多数对土地依赖性大, 但单靠种地收入甚微。

如何尽快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滑县产业集聚区根据中央和省、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 紧紧结合当地实际, 围绕加快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目标, 通过整合土地、整合村庄, 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 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难题。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科学规划高起点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 强化适度超前意识,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 追求实用性与审美的协调统一。在广泛征求民意、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房屋建设用地、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根据农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 对锦和新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 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序合并的原则, 计划用两年的时间, 采取先建设后搬迁的方法, 陆续完成对33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

2.2 广泛宣传求共识

采取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民讨论、算账对比、示范带动等方法,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对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从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入手, 消除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思想, 带头并动员亲属子女提前搬迁, 引导群众自愿搬迁。通过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改变了传统的恋家守旧观念, 认识到将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益处, 主动提前拆除自己现住的房屋, 积极支持村庄整合, 全部申请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

2.3 民主决策聚民心

集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村庄合并安置办公室, 从逐村调查、登记造册、住房规划设计到制订奖励办法等, 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协商, 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 多方征求意见, 反复论证, 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 确保村庄整合工作顺利有序实施, 组织人员对33个行政村逐村调查摸底。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根据上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结合集聚区实际, 制订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 (以下简称《奖励办法》) , 并邀请县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领导和县建设、规划、土地、房管、新农办等有关部门对《奖励办法》进行系统论证, 确保其注重民生上更具可操作性;同时, 通过召开村支部书记会、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 从村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 对房屋拆迁、奖励办法、安置与建设、入住办法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奖励办法》经过多次修改完善, 最终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并得以通过实施。

2.4 政策鼓励促进度

切实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响应农村社区建设, 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先后有69%的农户申请入住多层、高层楼房, 有31%的农户申请入住连排独院。对主动拆迁的农户, 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可享受区内优惠政策。住房安置坚持“一户一宅”的分配原则, 新批未建的宅基地, 按多层住宅安排;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且不够分户条件的安排一处住宅, 多余宅院评估后现金支付给农户;对应安置宅院, 而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的农户, 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先行拆除的农户, 给予3元/m2的拆迁过渡费, 过渡期为6个月。为了让被拆迁户在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 为他们购买了4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

2.5 村地整合上规模

产业集聚区所辖的33个村进行拆建合并, 对农民按户承包、分散耕作的土地通过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为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力度, 由政府主导成立新鑫田园开发公司, 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对区内1700km2土地全部流转, 实行规模经营, 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植入农业旅游业, 适当发展生态养殖业, 与集聚区的农产品加工园相互衔接,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粮食改革试验区、花木产业带、养殖区四个部分。核心区由生产观光区、生态休闲区、管理服务区组成, 规划面积167km2;粮食改革试验区规划面积960km2;花木产业带规划面积480km2;养殖区规划面积60km2。该示范园区预计总投资5.8亿元, 国家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资金已到位4亿元, 园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 预计两年内可全部建成。

2.6 多元筹资破瓶颈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钱从哪里来成为最大难题。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 多方整合筹集资金。

2.6.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决定》, 赋予产业集聚区独立行使县级管理权限, 财政独立, 封闭运行, 对区内形成的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全部用于集聚区建设。同时, 县财政还努力调整支出结构, 全力筹集资金支持锦和新城建设。截至目前, 县、区财政共直接投入资金6.9亿元。

2.6.2 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建设、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整合, 共筹措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

2.6.3 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主动与银信部门沟通协调, 积极申报项目贷款, 到位银行贷款4.07亿元。

2.6.4 统筹使用电力、通信、广电、天然气等国有企业资金1.5亿元。

2.6.5 吸纳社会投资2.57亿元。

2.6.6 农民自筹住宅建设资金4.26亿元。

2.6.7 其他渠道筹资5.85亿元。

2.7 增加收入为根本

2.7.1 保障群众土地收益不减少。

新鑫田园开发公司对流转的土地以每公顷每年8250kg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租金,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不减少。

2.7.2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7.2.1鼓励农民到区内企业就业。依托裳华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专业技能培训, 安排在区内企业上班, 实现就近就业。对在区内企业就业的社区农民, 前6个月除企业发放工资外, 集聚区为每人每月再补助200元。

2.7.2.2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运输业、建筑业等措施, 进一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7.2.3充分利用商业一条街和增设公益岗位, 积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2.7.2.4组织外出务工, 实现农民增收。

2.7.2.5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承包经营或就业。支持农民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经营高效农业;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就业。

2.7.3 增加社会保障项目。

集聚区为全体社区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 还为区内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再发放200元的养老补贴。为全体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每年为区内老人免费体检一次。投资16600万元, 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 保障了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2011年起对在县内职高、普高就读的社区农民子女, 每人每年资助500~1000元, 对新入校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50000元, 对考入高校的困难家庭子女, 优先就高享受“金秋助学金”。

2.8 管理创新是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面临由分散居住的农村到集中居住的社区管理模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规模管理, 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在对社区党务政务管理上采取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 设立1个社区党总支, 以小区为单位分设6个党支部, 党支部下设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和行业协会党小组等;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 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凡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建立了党支部联提, 党工委、党总支联审, 党总支、支委、居委联席会联议, 党员代表、农民代表联定的“四联共议”决策程序和办法。同时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红白理事会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 通过村民自治实行日常管理。在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管理上。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设立民政救助、信访稳定、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综治民调等便民服务窗口;对供水、供电、安保、保洁、绿化和公共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市场化管理服务。集聚区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实现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 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格局。

3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1 土地资源有效集约

村庄整合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由原来的占地633km2减少到262km2, 节约土地372km2, 既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空间, 又有效控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 实现了用地集约、居住集聚、效益集显。

3.2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整合后, 通过土地流转, 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 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彻底解放出来, 由过去的单一种地收入转变为从事多行业、多渠道的增收, 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合前2009年的4910元提高到2011年的11000元。

3.3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锦和新城完备的城市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让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富足的收入让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愉悦。

3.4 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原有的村庄建制和居住格局, 因土地、宅基纠纷和宗族派系引发的矛盾基本消除, 构建了新的邻里关系。管委会专门成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办公室, 社区文明意识和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5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农民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 推动了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加快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土地的集约、劳动力的解放, 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加快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4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尽管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给予大力支持, 但缺口仍然较大, 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无法满足城镇化提升需要;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在政策上、价格上不同步, 集体土地出转受限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 农村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进入市场拍卖, 农民利益受损, 减缓了城镇化进程;集体土地不能交易、抵押、融资, 土地要素没有激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拉动农村社区建设乏力;建议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加用地指标, 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 明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有效制止乱占土地违法行为。

4.2 建设资金匮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 尤其是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规模较大, 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自身财力严重不足, 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微不足道;信贷政策所限, 对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支持较少。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 协调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村社区倾斜, 调整信贷政策, 放宽对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投资规模。

4.3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集聚区目前享受副县级规格, 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乏力, 尤其是与市里有关职能部门在上报项目审批上不对口、不衔接, 影响办事效率。机关管理人员编制数额较少, 引进高端管理人员难度较大。建议上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规格, 提高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能力和办事效率。同时增加机关管理人员编制, 协调推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4.4 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在管理上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取, 目前对一期工程结束后迁入的部分村民所采取的一些管理办法, 也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二期工程建成33个村全部迁入后管理面临诸多难题, 管理模式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集聚区将对农村社区管理继续探索, 认真总结经验。建议上级政府研究出台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并及时莅临指导, 以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科学管理水平。

摘要:农村的发展出路何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更合理, 怎么管更科学, 城乡一体化如何加快实现, 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进一步提高, 这些一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关注寻求破解的“三农”课题。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命名的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共整合33个行政村12747户, 总投资33.04亿元, 规划建筑面积209.7万m2, 可容纳5.4万人居住。流转土地1700km2, 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社区内规划建设了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配套设施。在两年多的建设实践中他们克难攻坚, 大胆创新,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初步经验。

新建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篇8

热点综述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中央连续发出4个一号文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农民的负担减轻了,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7年,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都切实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更多的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润泽农桑,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民生问题开始逐步破解。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方向迈进;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实现城乡教育公平转变;以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平等就业制度方向发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007年,农民过得更加顺心舒心,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民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为部署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2007年12月22日至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突出了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等重点。

角度分析

1、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公平、正义。新《义务教育法》保障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取消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都体现了在社会发展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表明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我国政府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尽快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流动人口子女居住地的人民政府为他们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等,都表明国家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3、反映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取消农业税和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表明“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中央实施的一系列惠农政策,都体现了党对广大农民的关心,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发展环保农业,防治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等,都体现我国坚持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

6、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使农村管理更加民主,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7、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各级政府也都切实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更多的公共财政的阳光雨露润泽农桑。这表明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8、体现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使农村乡风更加文明,我国政府注重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

典型题例

(2007年宜昌市中考试题第24题)宜昌市某中学学生李明等几位同学利用“五一”长假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走进农村,关注民生”的社会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收集到了以下重要信息。

信息一:拍摄了一组宜昌“农村新景”图片

信息二:在走访宜昌市某农村小学校长时,该校长说起一年来的喜事兴奋不已:“现在学生上学不发愁了!一座三层的教学楼建起来了,孩子们开始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而且,本校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贫困家庭学生还得到了免费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回到学校后,他们在活动课上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请你参加以下话题的探讨:

(1)信息一说明了什么?

(2)结合信息二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分析:该题紧扣社会热点,选材有图有文,形式新颖,设问角度巧妙、灵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看清、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综合所学的知识,多视角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1)说明我国关注民生,重视社会公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①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免除学杂费,有利于保证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权利。②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免除学杂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若答出“构建和谐社会”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或“教育公平”等内容酌情加分)。

备考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07年,国家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一重大举措()

①说明了共同富裕需要鼓励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②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③更好地保障了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权利④体现了党和政府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据报道,11岁女孩陈彦宏的建议“各地政府要保证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被写进了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纲要。这说明了陈彦宏()

A、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

B、享有法律赋予的政治特权

C、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D、依法行使了向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检举的权利

3、山东东营市在2005年9月免除全市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杂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的基础上,2007年又把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继续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作为重点工作

来抓。该市的做法()

①是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的重大举措②是深人贯彻国家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重要体现③保障了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④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一规定表明,在公民权利问题上必须坚持()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B、要求有法可依

C、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

D、依法治国原则

5、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国家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形式,试点工作已开展四年了。目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有两万余人。该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给农民带来30亿元纯利。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①我国正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我国走科教兴国之路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农业部大力推广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主要解决蔬菜、水果、茶叶、畜禽、水产品等农药残留超标和产地环境污染问题。农业部大力推广绿色食品()

①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②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农业增加经济效益④有利于保护公平竞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06年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表根据上表,回答7~8题。

7、表中数据表明()

A、农村实现了共同富裕

B、国家重视农民生活的改善

C、发展农业生产已不再重要

D、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

8、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加,有利于()

①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②提高农民文化素质③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9、目前,中央在城市中清理各种歧视农民工的法律和法规,维护进城民工的合法权益。这主要体现了()

A、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B、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C、公民在法律面前—律平等的原则

D、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0、200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6亿元补助资金用于农民工培训,将安排示范性培训I任务350万人。安排农民工培训有利于()

①保障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②保证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③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④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②④

11、近年来,浙江海盐县依托省内最大的境外就业服装培训基地,有组织地培训输出了2000多名农民到美国、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就业,人均年净收入5万多元。并且“海归农民”中的多数人成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回国后大多踏上了再次创业之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走出去”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对外开放③国外市场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④劳务输出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根本措施

A、①B、①④C、②③D、①②③

5年来,福建南平市林业局科技特派员詹夷生奔走于闽北的山川绿野间,用科技的金钥匙,帮助山区农民开启一扇扇致富之门。她也由此走进了农民的心坎。据此回答12~13题。

12、材料说明()

A、有了科技特派员,农民就会富起来

B、科技是农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C、有了科技,农民就可以不勤劳了

D、全国农村都在期待科技特派员

13、要实现全国农民要求共同富裕的愿望,必须()

①让所有的人同时同等地富裕②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③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④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分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截至2007年6月底,31个省、区、市实施了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对象2067、7万人:2429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7 2亿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据此回答14~15题。

1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15、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

B、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C、它将使弱势群体进一步得到社会的关心

D、它不利于奖勤罚懒,与社会公平相违背

16、2007年9月19日,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揭晓,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林秀贞荣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对她获此殊荣的正确认识是()

①她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②她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③她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④她履行了中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简答题

17、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围绕“家乡新农村建设”课题,通过调查和走访,搜集到某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组数据:

(1)根据上表指出该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2)请你围绕该村存在的问题,就其中的两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三、实践与探究题

18、九年级学生李珂看了最近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列报道,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也有许多不解之处,为了解开他的疑问,爸爸决定带他去农村奶奶家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这次考察,让李珂目睹了“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景象。

第一幕:汽车刚出城市,李珂就看到公路两旁新竖起几块标语牌,上面写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新一好”“三清三改”等。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啥样子呢?他浮想联翩。

(1)请你联系课本知识,说说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第二幕:村口一块墙壁上写着“新农村建设五字经”。他不由地读出了声:建设新农村,人欢山水笑。培育新农民,知识最重要。生产大发展,生活质量高。治理脏乱差,陋习全除掉。移风又移俗,破除迷信好。“五好”加“一好”,样样不能少。……

(2)“这五字经还体现了课本上的知识呢!”刚读完,李珂就自言自语起来。请你也说说看,“五字经”体现了课本上哪些知识?第三幕:走进村庄,映入李珂眼帘的是一幢幢整齐规划的楼房、宽阔的道路平坦如砥、新型的路灯竖立两旁、房前房后地面清爽、老人娱乐场热闹非凡、乡村图书馆跟城里没什么两样……是什么给农村注入了如此活力呢?李珂开始刨根问底了。

上一篇:从城市经营战略看城投公司的发展方向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