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

2024-08-19

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精选11篇)

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 篇1

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 从当今世界潮流、中国发展趋势和山西的实际情况出发, 制订和实施的重大战略方针, 是把山西建成新型能源和工业化、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大省, 中部地区经济强省, 文化强省, 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彻底改变山西经济社会落后状况的根本出路, 是山西人民走出贫困、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希望所在。

一、以人为本是转型、跨越发展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 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务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是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也是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实现民本思想的重要途径, 民本思想指导着转型、跨越发展, 是转型、跨越发展的方向。脱离了民本思想的转型、跨越发展是盲目的、无目的的发展, 只有积极转型、奋力跨越发展, 才能最终使民本思想得到落实, 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多年来, 山西在改革开放中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发展, 民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总的来看, 目前, 全省最大的问题还是发展不快, 发展不足, 与全国各省市相比, 差距越来越大, 许多重要指标, 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2009年, 全省GDP在全国排第21位, 尤其是“十一五”期间, 在中部和周边省份均排末位。城市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 分别排第22位和第23位, 数量和增速在中部地区均排末位;固定投资增速在“十一五”前四年落后于中部和周边省份, 增速年年排末位。基于此种状况, 对全省来说, 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实在是迫在眉睫, 至关重要。必须快速转型、励志跨越, 尽快走出山西多年徘徊不前的老路, 迈上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新路, 给山西带来希望, 给人民带来福址。

在强化民本思想, 大力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 要从方方面面, 扎扎实实地解决比较迫切、特别重要的民生问题, 提高山西民众的幸福指数。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在2010年7月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民生为本是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实现山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要着力改善民生,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要不断增加公共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搞好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 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切实解决老百姓子女“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 切实解决老百姓“买不起房”、“住不上房”的问题;全面加强扶贫工作, 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特困户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 使广大贫困人群尽快脱贫致富,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近年来, 由于管理失控, 滥采滥伐等原因, 使山西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坏, 空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相当严重, 给山西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幸福指数, 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没有一切。因此, 强化民本思想, 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就要特别注重环境的整治, 着力建设绿色山西、净化山西、气化山西、健康山西。

人是离不开生存环境的。从破坏环境的发展转型为保障环境的发展, 就是从理念上、实践上最重要的转型, 也是真正的坚持民本思想的转型。实现这一转型, 要加强河流的治理, 加强自然生态区的建设, 加强矿山生态的修复, 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 严格治理企业排污, 深入开展环保模范城镇建设, 给人民群众创建一个舒适、卫生、美好的生活环境。

二、人民群众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动力

如果说政府是制订和实施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主体, 那么人民就是落实和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积极发动群众, 依靠群众, 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才能真正搞好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以人为本, 转型、跨越发展是复杂的宏大工程, 仅有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是不够的, 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努力才能完成。省委书记袁纯清指出, 要以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为重点, 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这“四化”是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 是跨越发展的主要依托。涉及的是全省广大的农村和城镇, 其主体是广大的工人、农民和大量的基层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要真正转好型, 大步跨越地发展, 是离不开广大工人和农民群众的, 是离不开广大农村和企业的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 特别是他们中的优秀人才、高端人才。袁纯清书记就十分重视人才, 多次提到人才的问题。如要围绕煤炭的清洁开采、煤炭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循环、新型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生态环保引进高端人才, 要引进文化旅游产业高端人才, 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业服务层次;要大力引进高端人才,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努力使山西在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创造、创新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

三、广大干部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

强化民本思想, 大力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是山西经济、社会领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大变革, 需要极其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组织领导保障。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 是制订和实施这一大变革的谋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搞好搞不好这场大变革, 关键在领导, 领导的关键是素质、是思维、是作风。正如省委书记袁纯清高度概括和要求的那样, 实现发展转型, 关键是干部要转型;干部转型, 首先是思想要转型。总的要求是素质提升, 作风转变, 能力加强, 管理从严。尤其是领导干部, 要有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敢闯的勇气、学习的自觉和高尚操守。

提升素质, 是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前提。素质, 是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综合能力、品质的体现, 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提升素质, 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名利观、权力观, 当学习型、知识型、实干型的领导干部。思想观念, 是领导干部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的指导。思想敏锐、观念新颖超前, 就能更好地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广大干部要从煤炭依懒中、政府依懒中、内陆经济思想定势中、计划经济模式中解脱出来, 转变观念, 扩大视野, 具备世界的眼光, 战略的思维, 站得高, 看得远, 能力超群, 决胜千里;提升素质, 取决于学习, 要善于学习, 勤奋学习, 终身学习, 增强知识素养。学习者智、学习者强、学习者胜。当今是知识时代、也是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时代。知识快速更新, 信息日新 (下转第204页) (上接第202页) 月异。知识不足要学习, 本领不强要学习。要学习政治理论,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要学习经济、学习科技以及互联网、循环经济和低炭经济等新知识。通过学习更新观念, 改变思维, 提高政治思想境界;提升素质, 转变观念, 从干部操守的角度讲, 还要从旧观众念中解脱出来, 树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观念。古人云:“贪如火, 不遏则自焚;欲如水, 不遏则自溺。”领导干部一定要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以转型、跨越发展为己任, 真正做到勤政为民, 公道为政, 廉洁为官, 不贪不腐。

转变作风, 是强化民本思想, 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证。作风是领导干部政治品质、思想观念的外在体现, 关系事业的兴衰成败。适应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需要,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大力转变作风, 树立联系群众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扎实苦干的作风, 坚强有力, 奋发有为, 不松懈、不折腾、不观望, 勤思勤为不懈怠, 立学立行争朝夕。要突出一个“实”字, 实心实意谋发展, 扎扎实实干事业, 不做表面文章, 不搞形式主义, 不说官话、空话、废话。要直面艰苦, 忍耐清苦, 乐于吃苦。大力发扬我们山西引为自豪的太行精神、右玉精神、纪兰精神、双良精神, 积极向上, 励精图治, 竭尽全力推进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摘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指导思想, 要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民本思想这个核心,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要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动力作用, 把干部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山西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袁纯清.以转型发展为主线, 为实现山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努力奋斗.2010

[2].李旺明.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纲领性文献.2010

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 篇2

人口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一个牵动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口发展问题。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国务委员华建敏多次主持会议,专题研究人口发展战略问题。为切实做好哈尔滨市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哈尔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市人口学会共同组成了课题组,并撰写出版了《哈尔滨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总结哈尔滨市人口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哈尔滨市人口发展规律,为市委、市政府研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人口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哈尔滨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一书集结了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哈尔滨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总报告,以及哈尔滨市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哈尔滨市人口结构研究、哈尔滨市人口分布研究、哈尔滨市人口素质研究、哈尔滨市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哈尔滨市未来十五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趋势研究等六个子课题报告。研究认为哈市常住人口规模仍将持续增长,在2010年、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将分别达到1 030万人、1 124万人、1 186万人、1 241万人和1 270万人;户籍人口出生数呈起伏波动态势,将在2008-2018年、2039-2048年出现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攀升,2005年哈市老年人口系数已超过7%,总负担系数也将在2010年之后快速上升,2035年将超过50%,2050年将达到60%。研究中针对哈市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适龄人口就业、出生人口性别比、预报人口出生高峰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全书的研究工作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出发,研究人口发展战略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中国的人口计生工作指明了科学发展方向。中国的人口计生工作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出生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中国人口问题并没有终结,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目前及未来几十年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加,人口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劳动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人口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中国的人口问题何去何从,正是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着历史的重要决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总结过去,关注眼前,预知未来,未雨绸缪。人口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发展战略是政府制定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之一。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遵循人口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判断未来一定时期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社会变动趋势,揭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相关变量的互动关系及变化规律,提出符合国情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口发展目标、模式和政策措施。

第二,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指导性强,有利决策。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指导社会实践。本书通过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总结新中国以来哈尔滨市人口发展的基本历程,探求哈市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判断未来一定时期人口发展变动趋势。通过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科学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政策,为保障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研究者如何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提出适时适当的人口政策,保障实现中长期人口目标。通过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制定人口工作目标,保证人口规划在具体实践中顺利实施。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作模式,奖励制度、优惠制度、优先制度、帮扶制度、保障制度等。对于哈尔滨市人口发展的政策、计划、规划等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实用性很强。对于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城市规划等各方面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可供参考借鉴的具体思路。

第三,问题导向明显,切中要害。该书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切中要害。一项好的研究往往是从发现一个好的问题开始。明白了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然后在这个问题的导向下寻求解决方案。哈尔滨市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跳出传统的战略研究框架,紧紧抓住哈尔滨市人口发展与计划生育工作中的核心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从哈尔滨市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素质、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出发,研究哈尔滨市的人口发展战略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行文,逻辑层次清晰,层层递进,做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 篇3

关键词:职业;和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27-0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途径。职业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突出人在职业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既是职业学校和谐发展的中心,也是职业学校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职教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着功利化、片面化倾向,不少人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把职业教育的功能也仅仅理解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而忽略了教育对象本身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忽略了职教的本质仍然是“树人”。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职校学生大都存在自信心弱、自尊心强、渴望得到认可等特点,职校学校要牢牢把握“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掌握技能为核心、以教会做人为主线、以养成职业素质为重点,充分激发他们的愿望、潜能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品格、知识、技能、特长的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需要。在培养学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特别要注重道德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既能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

二、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和谐发展

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讲,主要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教师为本,首先要做到尊重教师。既要尊重教师独立的人格、教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要尊重教师的发展需求、职业生涯规划,更要尊重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尊重教师自主确定自己在专业发展上的目标,自主决定以何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还要承认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尊重教师在差异中发展。其次要全心全意为教师谋发展。为教师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和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为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学术交流、专业培训、研讨活动提供条件和平台,立足校本,内外结合,全方位、多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三,在管理上要坚持正向激励原则。坚持多平台、多角度、多层次的促进教师发展,立足于“向前看”,促进教师未来发展的科学教师评价体系,实施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同事评价和社会评价有机结合的教师评价方法。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结合激励的对外竞争性、激励的对内公平性、学校自身的承载能力三个因素,针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方式,充分考虑物质与精神、长期与短期、团队与个人、正向与负向的各种激励方式,并形成具有特色的组合。

三、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

因材施教,培育好个体的人。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育人观。例如,根据“根雕”原理,调整教育观,教师要立足学生个体实际,因材施教,以所有学生的良性变动的幅度来衡量教育的能力;根据“过河”原理,调整主体观,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发展观,充分挖掘每个个体的潜力;根据“图钉”原理,调整发展观,在教育中应注意扬长避短;;根据“饮茶”原理,调整教育观,发展健康个性;根据“青蛙跳坑”原理,调整动力观,要想办法鼓励学生学习;根据“钉孔”原理,调整师生观,要调整教育方式,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根据“木碗”原理,调整过程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身教从严;根据“分苹果”原理,调整教育的价值观,提倡劳动,重视劳动果实的价值;根据“破窗”原理,规范校风,及时矫正学生个体或群体存在的不良问题。

四、以人为本,建立人性化的管理运行体制

建章立制,要通盘设计,并抓住关键。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大问题,是保证学校有序运行的先决条件。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体制、机制和制度,能合理划分学校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责任归属,实现学校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领导水平和执行能力。岗位管理要做好“六定”: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定工作岗位职责、定考核评价标准。管理体系要落实“五制”,即落实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与之相应的,要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监督、评价、晋升等实体管理制度和程序管理制度。学校规章制度的推行,必须十分注意人性化与制度化相结合,表率示范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管理者必须以法律般的严肃,以仁人、博爱之心去执行规章制度,这样才会使一所学校健康地向前发展,最终达到和谐校园的目的。

五、以人为本,因校制宜,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

因地制宜,打造有品味的显性校园文化。按照“追求高品味、着眼有效性、彰显教育性”的原则,搞好校园的净化、绿化和美化,在校园内设置有育人功能的景观,使校园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娱乐的理想育人场所。主要内容包括优化校园外部环境,巧妙设计景点,花草树木布置错落有致、疏密结合,在学校显眼位置设立橱窗、校训,室外悬挂名人名言、温馨提示等,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规范室内环境布置,张贴班风、中小(职校)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和名人名言,鼓励各班级设计班级文化特色。

以人为本推进卫生职业教育发展 篇4

近年来,秦皇岛市卫生学校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积极贯彻“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指导思想,创特色,抓内涵,促和谐,求发展,实行多轮驱动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加大办学投入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文明、廉洁、和谐”校园,不断改善办学环境,提升办学品味,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笔者现将我校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1 我校卫生职业教育现状

秦皇岛市卫生学校于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0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华北煤炭医学院秦皇岛分院,2005年被市商务局批准为河北省秦皇岛市国际护理人才培训基地。我校是一所集普通中专、“3+2”高职、普通大专、成人教育为一体的医学院校。全校共有教职工226人,专业教师194人,其中硕士33人、博士2人、博士后1人,中高级以上职称147人,市政府认定的学科带头人和市职业教育骨干教师18人。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4 354人(专科A类2 100名,中专2 254名),成教本、专科学生800余人,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200人。学校着眼市场需求,开设护理学(含涉外护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临床医学、医疗美容技术等15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85%,其中护理、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等专业就业率达100%。2008年增设涉外护理专业,现已有近40名学生赴新西兰、英国等国家工作和带薪实习。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近3年,每年招生人数保持在1 200~1 400,为同类学校中生均面积最小、招生最多的学校。

建校20多年来,我校已为社会培养了2万余名中、初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和实用型劳动者,部分已成为各级医疗单位的业务骨干。我校多次荣获“河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秦皇岛市文明单位”“秦皇岛市文明标兵单位”“秦皇岛市德育先进集体”“秦皇岛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先进集体”“市治安防范先进单位”等称号。

2 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校还存在诸多制约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方面。

(1)学校占地面积小,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我校97%的面积为建校初期政府划拨土地,占地面积小造成校园建筑布局不合理,办公及学习、生活空间拥挤等一系列问题。

(2)中专、专科混合教学,制约职业教育发展。2001年起,我校与华北煤炭医学院联合招生办学,专科生与中专生在同一校舍学习。由于二者层次、起点及管理模式不同,混合教学给管理带来新问题。

(3)办学层次低,限制职业教育师资水平提高。中专教师最高职称定为高级讲师(副高职称),致使部分教师被评为副高职称后不再积极进取,科研创新和学习积极性降低;部分教师期望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而中职学校无法为其提供发展机会,造成人才流失。

(4)学校资金短缺,基建工作举步维艰。由于政府资金投入少,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偏低及医学专业实验的特殊性(医学实验品不可重复使用),致使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无法进行学校基础建设,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3 改革策略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时期,学校领导以发展为第一要义,立足校情,解放思想,审时度势,进一步树立了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劳动者的办学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进卫生职业教育科学、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的根本保证。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牢固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理念,把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需要,维护和保障教师切身利益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应做到以下3点。

(1)紧抓引进、培养、提高3个环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优化师资结构;充分利用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临床见习机会,提高其业务能力,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调动教师科研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教科研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平;通过集体备课、相互交流、培训进修等方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尽快提高其教学水平,为学校发展储备后续力量。

(2)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构建纵向管理与横向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网状管理体系;开展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评教等多层面教学评价活动;进一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为此,我校经常开展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师德师风报告会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真正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三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使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能力大幅提高。

经过上述实践,我校初步建成了一支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师德高尚、专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3.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育人是学校工作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也是学校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践行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我校目前处于全日制专科、高职、中专3类学制混合办学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依据不同层次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探索专科、高职、中专并存条件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分类管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我校制订了不同培养计划:注重加强专科生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加强中专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注重职业技能培养。

(2)必须把维护学生根本利益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学校工作必须贯彻“一切为了学生”这一原则,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此,学校应转变学生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教书育人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抓住关键,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审美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寓教于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实现自身价值;成立学生“文明礼仪督察队”,让学生直接参与校园管理,加强学生自我约束。总之,教师应引领、培育学生,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行为习惯的高素质劳动者。

3.3 开展特色办学,促进学校发展

社会发展需要全方位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能够突破单一办学模式,形成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办学格局,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改革力度,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劳动者”的办学宗旨,强化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在课堂教学、技能操作、“多证”培训为一体的系统培养模式中,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立足校情,我校制订了《2008—2012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科学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构建了新型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生岗前培训;开办营养师、育婴师等各种技能短训班。

(2)拓外延,多轮驱动,走多元化办学之路。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我校在做强全日制教育、不断提升办学层次的基础上,逐步拓宽办学渠道,走多轮驱动的多元化办学之路。(1)校校联合。学校自1993年起相继与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成教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华北煤炭医学院及北京房山、唐山、丰润、秦皇岛等地卫校及中专学校合作开办各类医学专业不同层次进修班,提升了学校影响力。(2)校企联合。我校与北京海军总医院、武警总医院、海南农垦总局医院、秦皇岛众瑞制药厂、康泰医疗器械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为学校育人和企业用人搭建快捷、互惠的桥梁,弥补了我校无附属医院和实训基地的不足。(3)开辟国外就业市场。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外派护理人员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开辟国外就业市场。

(3)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文明、廉洁、和谐校园。我校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作”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率先垂范”理念,开展“文明校园、廉洁校园、和谐校园”主题实践活动,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学校实行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通过开展廉政建设进校园等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和教职工思想建设;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科室、文明班级活动,不断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增强学校凝聚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炼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和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学生价值追求的校训,重视校园网、宣传栏、走廊文化等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为学校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自力更生,自主发展。我校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积极争取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多方筹措资金,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环境,实现了学校的稳步发展。

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 篇5

推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黄梅县教育局

地方教育部门是连接国家政策和教育一线的重要桥梁,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实施,对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赋予了更多的管理职责,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下面,谈谈对加强县域教育管理、促进县域教育公平的肤浅认识和具体做法,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落实《纲要》精神,遵循规律办教育

《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就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创新教育发展方式,培养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充分张扬、潜力充分挖掘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

第一,从教育的社会属性看,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公平和效率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两大要素。公平关乎社会稳定和谐,效率关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公平和效率(质量)必须兼顾,一个也不能少。“纲要”把“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作为20字方针中的两条,体现的正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县域教育改革发展,还必须立足县情,遵循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既不脱离实际、盲目冒进,又要推进改革、主动跟进;使教育和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基于此,教育承担着推动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神圣使

命。

第二,从教育自身看,教育的发展,是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遵循学生、教师、学校发展规律。一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纲要”把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把“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基本思路,遵循的就是学生发展规律。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等特点,教育是“文火慢炖”的过程,是慢的艺术,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是遵循教师发展规律。“纲要”明确提出: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教师有个性和特质的不同,不同教师在成长道路上有不均衡性,但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是基础,结合实践勇于创新是途径,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保障。教育管理者必须做好思想引领、平台搭建等工作,遵循规律、因人而异,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遵循学校发展规律。“纲要”就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提出了“六个自主”,某种程度上也是尊重学校个性差异,促进学校个性特色发展。每所学校区域特点、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文化积淀等是有差异的,学校实质上是一个持续发展的“文化链”,要求教育管理者认识学校资源状况、文化传统,把握学校发展的基本

脉络,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在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体中,学生发展是核心、是根本,教师、学校的发展是条件、是保障。基于此,教育承担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大责任。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使教育既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又为社会进步、民族振兴提供人才保证。

二、探索教育本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育既承载着满足个体发展需要的重大责任,又承载着传承创新人类文明的崇高使命。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体发展是基础、是根本,没有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没有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办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摆在首要地位。

受狭隘的政绩观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我们还不能从“片追”的误区中走出来,还不能按教育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办事,不能引领社会大众的教育观念;部分教育管理者媚俗的价值取向、庸俗的办学追求,影响了学生发展,阻碍了教育发展。

当前,教育有三种状况令人忧虑。一是学校发展状况。教育“马太效应”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优质学校成为“面子工程”,资源配臵不断优化;薄弱学校每况愈下,投入不足,师资短缺、老化、断层现象愈演愈烈。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公平,导致“择校”“大班额”等问题高温不退。

二是师生的生存状态。教师苦教,教育教学工作成为重复的劳动,成为谋生的手段,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学生苦学,学习成为知识的累积,成为升学、就业的敲门砖,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倾向。

三是课堂教学状况。教育教学停留在的认知(世界是什么样)层面,学生缺少实践、探究的平台,不善于思考(世界为什么是这样),不善于创新(怎么样让世界更美好)。

叶澜教授说:最能打动我的两个字是“生命”,最让我感到力量的词是“实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是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尊重个体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把学生终身持续发展作为办学的终极价值追求;这也是教育的本源。二是要重构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为每个学生创设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平台;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让课堂更有张力和活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长能力行为记忆远比概念记忆来得深刻。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短板”,我觉得,当前中小学必须把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三是要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总之,公平和质量是县域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必须贯彻“纲要”精神,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三、推进管理创新,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贯彻“纲要”精神,创新管理,完善机制,科学布局,改造薄弱,提高质量,扎实推进教育公平,区域内教育有序均衡发展,逐步步入良性轨道,使更多学生公平地享

受到了优质教育。

今年11月,黄冈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市长刘雪荣到会讲话,给予很高评价,他认为,我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认识高”“ 理念新”“行动快”“措施硬”。《湖北教育》也推出“聚焦黄梅教育”系列报道。回顾我们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做法,我有六点体会。

第一,创新理念是先导。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从观念上找到症结。任何教育改革创新,都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与理念创新结伴相生。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理念是先导;增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理念是先导;深化教育改革,理念是先导。我们把观念更新、理念提升摆在教育发展的先导地位,并贯穿教育教学管理始终,引领广大教育工作者追求高远目标,践行现代教育理念。

一是价值引领,办学目标求远。2009年,我们提出“创办理想的黄梅教育”的办学目标,从教育的人本属性(让每一位学生终身持续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终身幸福生存、让每一个家庭享受成功喜悦)、社会属性(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奠基)两个维度诠释了“理想教育”的内涵,着力解决“办什么样的教育”问题,明晰了办学追求和目标;2010年,提出了“真教育”的理念,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讲规律、立公心、说真话、办实事,真心、真情、真诚服务学生发展,着力解决“怎么样办好教育”问题,明晰了办学思路和方法。实现理想的黄梅教育,把教育办真,已成为我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自觉行为。

二是思想引领,办学行为求实。教育是真艺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矫饰。我们丰富载体、搭建平台,切实提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念。通过校长研修、学习型组织创建、校本培训等方式,在思想上引领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方法。去年秋季以来,举办了两期中小学校长上海高级研修班,培训校长及后备干部133人次;开办了图书管理员和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班,培训148人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600余人次。各中小学也开展了“周末大课堂”“青蓝工程”“校长论坛”等系列培训活动,使教师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境界,焕发了激情,规范了从教行为。

第二,转变作风是基础。再好的思想,没有落实到工作中也只是空想。我们把转变干部作风摆在基础地位,着力提高干部服务能力和决策水平,树立教育干部良好形象。

一是加强教育干部作风建设。出台《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暂行规定》,建立“四项制度”:月集中学习制度、“两公示一抽查”制度、深入教学制度、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推出“六条禁令”:下乡吃工作餐,严禁超标准接待;严禁与基层学校领导、教师一起抹牌赌博;严禁收受有碍公务的礼品、礼金、各种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到基层单位推销物品;严禁到基层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发票;严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及亲属和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出台《教育干部作风建设暂行规定》,突出创建学习型班子,校长上课、深入课堂,阳光政务,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提出明确要求,并加强管理监督。

二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制订“五干”考核方案,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教育干部进行考核。突出考核的过程性,变年终考核为终年考核,是考核的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并与教育干部的绩效工资、评优、任用挂钩。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了干部行政效能、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教育系统形成了风清气正、勤政务实、崇洁尚廉的良好局面。

第三,布局调整是前提。适度超前、科学规范的学校布局,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前提。我县农村中小学数量多、规模小、师资弱,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办学效益不高。我们遵循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统筹规划,科学推进,已经基本完成布局调整规划和实施工作。

一是完成了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过去,我县城区重小学“大班额”问题普遍存在,最大班额超过100人。去年秋季以来,我们推进“四项举措”,合理调整布局,科学配臵资源,有序分流学生,完成了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增资扩容”:县政府投资2800万元兴建县三小(48个班),投资300多万元,扩建竹林小学(增加12个班),使城区小学由98个班增加到160个班,为解决“大班额“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合理布局”:打破体制性格局,对县、镇、村教育资源统筹整合,采用“转、撤、并”等方式,优化城区中小学布局。将黄梅镇竹林小学(四小)、沙岭小学(五小)、八角亭中学划归县管,县直小学由2所增至5所;撤并城乡小学等五所小学。一小、实小、三小、四

小、五小五所小学承担城区常住人口子女入学任务,同时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实验中学和八角亭中学共同承担城区及黄梅镇学生的招生任务。

“均衡师资”:全面摸底师资底数,核定城区小学教师编制,加大了城区中小学教师交流力度,确保城区中小学师资力量基本均衡。今年,城区中小学教师交流比例达到40%,实现了“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交流融合,放大能量”的目标。

“划片招生”:严格执行“四控”(控制招生计划、班额、入学年龄、招生区域)政策,划定区域,合理分流学生。到今年9月1日,城区所有初中、小学实现了标准班(初中54人左右,小学50人以下)教学,彻底破解了“大班额”“择校”教育难题,实现了学生“就近入学,应入尽入”的目标。

二是制定了科学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生源状况、学校服务范围和服务半径,按照“乡镇所在地办初中,老管理区所在地办完全小学”的思路,形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到2012年秋季,全县初中学校将由2009年的33所调整至24所(含民办3所),完全小学由192所(教学点69个)调整至90所左右(保留初小50所、教学点70个左右)。

第四,改造薄弱是关键。我县中小学存在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薄弱、中小学功能室建设薄弱两大薄弱环节。我们按照“重点突出、优先建设”的思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强薄弱项目(教学用房和功能室)建设,努力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办好每一所学

校。

一是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加强中小学建设规划,编制中小学建设项目库,把长效机制、校安工程资金优先向薄弱学校投放,优先向综合楼等教学用房建设投放;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布局调整走”的思路,加快中小学改扩建工程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学校硬件均衡。近两年,全县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

二是加快功能室标准化建设步伐。建设规范的功能室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去年秋季,全县所有初中完成了实验室、微机室、阅览室等功能室建设。今年,全县投入1100万元,在61所小学建成158个标准化功能室;在中国红十字扶贫开发中心公益书库支持下,全县装备了98所学校1800万码洋、100万册图书,到2012年,各中小学将全面建成数量充足、功能齐全的达标功能室。

第五,优化师资是保证。师资配臵不均,是阻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的思路,做好“理、清、评、分、补、调”六字文章,致力破解师资配臵难题,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师资保障。

加大教师管理力度。对教师招聘、流动、进修、请假、定编等提出具体要求,今年全面清理了在编不在岗的教师。截至目前,全县297名离岗教职工,除已办理病假手续的重大病号16人外,已有172人返岗上课,53人办理辞职手续,56人正在办理辞退手续。

加大聘任教师清退力度。全县清理代课教师683人,义教阶段所

有学校(包括公办幼儿园)今年不再使用临时代课教师。

加大教师素质提升力度。通过“考、评”,引导教师加强学习,改善教师精神生活,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加大初中教师分流力度。依规定编,合理分流超编的初中教师,主要分流对象是45岁以下的语数外教师,今年分流300多人,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小学师资不足、年龄老化的问题。

加大教师补充力度。今年公开招聘教师200名(其中体音美、科学教师60名),全部补充到农村小学;近五年,已补充小学(幼儿园)教师460名,促进了农村教师年龄、学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加大学科结构调整力度。新招聘教师向体音美和科学教师倾斜,并合理调配各校教师学科结构,保证农村中小学体、音、美等学科教学的需要。

第六,规范办学是目标。规范办学行为,是保护学生发展权益,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去年秋季以来,我们出台系列举措,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推进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

一是规范办班,保护学生发展权利。发布“两条禁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重点班,禁止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校内外办班补课或参与中介机构补课。对违规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予以重罚。

二是规范课时,提供学生发展时间。坚持“三统两保一整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统一执行五天工作制,统一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执行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实验教学、体、音、美、劳技、信息技术教学时间,保证所有学生每天户外锻炼一小时;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学

校组织学生节假日补课,大力查处违规“补课”行为。

三是规范课程,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要求所有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重点规范体育、实验教学。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全面开齐各种实践课程,切实规范实验教学。

四是规范教辅资料,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所有学校不得擅自定购教辅资料,每个学生只能有“三个一”:一本教材、一本课堂作业、语数学科补充一本课外作业(由联合湖北少儿出版社为学生“量身定做”的课外作业)。使学生作业“吃得饱”,做得完,根治了资料满天飞的现象。

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 篇6

一、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让广大教师人尽其才

这里所讲的“才”,专指教师教书育人时所具备的专业常识。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授业、传道、解惑也。现在姑且不论现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但就专业知识来说,不能“授业、传道、解惑”不能为师。我们知道,每位教师从高等院校所学的知识是书面的、片面的、肤浅的,甚至有许多知识的获取、积累,毕业后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因为,每个教师在选择学习专业时经常会面临着多种兴趣只能选择一种的矛盾,因此,校长在安排教师工作岗位时不能绝对以教师毕业的专业来判定其知识和教书育人的水准。特别是一些原来中师毕业,后来经过自学考试、函授得到专科文凭的教师。我们的做法应是让教师自我选择所教的学科,只要是专长的,即使不是本专业的也无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结果挫败了曹军就是明例。另外,还必须坚决摒弃本科生一定优于专科生;专科生一定优于师范生;师范生一定优于高中生的陈腐观念。事实证明,有很多代课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了许多科班出身教师可望不可及的成绩。校长应该不要太注重教师的文凭而注重教师的教学实力,让更多的教师能学以致用。清代诗人龚自珍诗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何做到“不拘一格”是促发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大动力。校长要着眼于实效,抓住机遇,经过长期的观察、考核,掌握每个教师的真正水准,大胆、灵活、充分使用教师才识,安排其从事最适合的工作岗位,以尽其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能否学会学习,应该作为教师是否是人才的衡量标准之一。

二、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动力是让广大教师人尽其力

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过粗或过细都会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作为一名校长,其管理的水平不是体现在制定、完善了几个规范制度,解决了几个棘手问题,完成了几个艰巨任务上,而是如何调动教师的最大工作热情,人尽其力,人尽其职。“领”是为了“导”,“管”是为了“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放权、放手,使教师养成“领导在或不在校都一样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如果单单以此来评论教师的优劣,我们学校不泛有许多堪称“好的教师”。这种教师有横溢的才华,也有教学生“发现真理”的经验。但是,他们不一定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经验。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教师热衷于“出工不出力”,热衷于“做天和尚敲天钟”的应付式教学。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职业的本身,还有更多的是学校领导的作风和管理机制方面问题。作为校长,要深入调查研究,努力找到问题的根源,想方设法为教师“人尽其力”创造条件。如果每位教师气都顺了,心都齐了,力都使了,集体的力量就会得到充分的展示,爱岗敬业的氛围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到那时,别说是教风形成良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就是学校的管理目的也达到了。

三、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是让广大教师人尽其心

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 篇7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从教育的范畴来说, 教育的灵魂是育人, 这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方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解决教学问题和做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明确地将以人为本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但部分体育工作者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似乎过于简单, 工作中欠缺实践, 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偏向于根据课程目标制订课的目标, 而忽视学生的体育基础状况。某种意义上说, 引领学科教学的基石是以人为本, 因为目标的制订只有建立在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制订教学计划, 包括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等都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学生最为崇敬、敬佩、信任和亲近, 他们最喜欢上的是体育课, 最爱的是体育运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 同时, 在有可能的情况下, 还应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 如:游戏、篮球对抗等, 在练习中正确指导他们, 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的身心可以得到调整, 师生的感情得以交流, 师生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此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特别是对体育认识不足的学生, 要合理、平等对待, 耐心细致地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 培养兴趣, 激发学习的动力, 使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协调师生关系, 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更大的提高。

三、重视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 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 不喜欢听从老师、家长等的安排, 因此教学中, 应给学生留出一定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时间, 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 自由组合、自由组织、自我锻炼。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体育知识的能力。在学生自学、自练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小组, 让学生互相观察、互相帮助、互相纠正, 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看图, 会根据运动技术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 学生在模仿练习中提高自学、自练能力。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去, 把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促进体育课实效性的提高。

四、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课堂教学评价是操作性的活动,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现在这两种评价方法由于各自的优势正走向兼容。评价应具有发展性, 强调的是教学进程评价, 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 更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促进全体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主动发展。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因而自评与互评的结果差别很大, 所以, 我们最好不要把自评与互评成绩直接记入教师评定中。可以将教师的评价作为最终的评价成绩, 将自评与互评成绩列入学生成长记录与学生成绩单上。另外, 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平时的记录, 有选择地采用, 有效地防止学生的评价成绩出现偏差。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8

一、总结前车之鉴, 农村文化建设要顺应民心

虽然笔者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不足10年, 但常常听经过多次农村文化建设“潮流”的老同事说起, 如:上世纪60年代的村村组织“大队俱乐部”, 70年代的村村推广“小靳庄经验”, 村村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90年代的村村建立“小康文化室”“青年之家”等。这些“潮流”都是政治任务式的行政作为, 每次都以轰轰烈烈开始, 冷冷清清告终。没给农民带来多少欢乐和愉快, 倒是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我们井陉县历史上是个地瘠民贫的山区县, 却蕴藏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井陉拉花”“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晋剧”“赵庄岭皇纲”“龟驮碑”“牛斗虎”等。这些艺术形式千百年来能在战乱频仍、灾荒不断的恶劣环境中生存沿传下来, 是个什么道理呢?我们现在身处太平盛世国富民强的社会环境里, 为什么不能给后辈子孙创造更多的文化财富呢?笔者认为, 前者是劳动人民对某种艺术形式出自内心的喜爱, 才不遗余力的传承、发展乃至弘扬它 (现在全国闻名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井陉拉花”“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晋剧”“赵庄岭皇纲”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 。后者则是劳动人民并不喜爱而是通过行政手段硬行安排的政治任务, 一旦事过境迁, 无人问津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一个道理, 劳动人民对他喜爱的东西, 再穷再苦也不会放弃, 而对自己不喜爱的东西, 奉送白给也不愿意接受。每个社会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思维, 每个人群都有自己的艺术偏爱, 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喜好绝不会是一个模式, 即使在一个村里生活的村民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今天, 我们搞新农村文化建设, 各级政府一定要顺应民心, 不能再搞统一标准的行政命令, 更不能搞以创造政绩为目的的“一刀齐”政策。应该借鉴传统文化的发展经验,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 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 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财富。

二、因地制宜, 发展多种文化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 劳动人民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基础、意识修养等不同条件, 形成了自己的嗜好、偏爱, 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风俗。就我们井陉县而言, 就有“三里不同风, 五里不同俗”的情况。在文化习俗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至今流传着“核桃园的晋剧团, 洛阳的社火班, 东南正拉花代代传”的俗语。还有很多大村有不同形式的几个文艺表演队伍, 村里不给一分钱, 每年都积极活跃在民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群众喜爱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也可以说是民心所向。一旦有悖于他们的意愿, 只能是事与愿违。

笔者认为, 我们的各级政府要大力提倡发展各村各寨不同形式的特色文化。其路有三:一是发掘发展本村原有的文化形式;二是学习外地有特色且本村人喜欢的文化形式;三是靠本村能人志士创造新的文化形式。这样, 群众就有了既能展现自我又与他村有别的文化兴趣, 因此而达到长期沿传艺术形式自愿巩固文化队伍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文化形式不单指表演艺术形式, 而是包括图书、书法、美术、摄影、各种讲座等在内的所有文化传播形式。当然, 每个村可同时拥有若干种形式, 只要是群众自发自愿的, 我们的政府就要给予帮助支持。最终目的是把农村的文化生活搞得丰富多彩, 真正把中央精神落实到实处, 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

三、因势利导, 促进新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党中央历来的文艺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就提出“因地制宜、小型多样、讲求实效、量力而行”的工作方针。党中央关怀农村文化建设, 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绝不是一张考试各级领导政绩的答卷, 互相照抄, 及格了之。现在我们国家正值国泰民安构建和谐社会之际, 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大好时机, 我们的各级领导要脚踏实地的抓好这项造福千秋万代的工作。在工作中首先是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着力发展各地特色文化, 其次是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放手发展特色文化, 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与时代不合拍的东西, 如迷信、赌博、色情等不健康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 需要我们去管理, 对那些有害无益的东西, 坚决阻止取缔, 对那些害益相兼的东西, 要去槽存精给予肯定支持。如我们井陉“赵庄岭皇纲”, 原来是专门为“火神爷庙会”组织的形式, 后将“拜神”“参驾”的部分删除, 现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形式。引导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细致工作, 尤其是现代型娱乐方式更为复杂, 网吧、电子游戏、歌舞厅等, 既不可取缔又难以把握。但是, 只要我们下功夫引导, 尽心尽责的去管理, 就会使这些形式健康地发展起来。

扶持工作是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 没有政府认可和支持的群众文化是无根之草, 无源之水。每个社会团体都愿意得到政府的承认和帮助, 群众自办文化何尝不是如此。在当前, 全国农村都在建设文明生态村, 激发了农民热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大街小巷出现了自发扭秧歌、唱歌曲、唱戏曲、玩乐器等的大好局面。各级领导一定不能等闲视之, 要因势利导给予扶持, 使这些健康向上的形式发展壮大。当然, 各地的经济基础和客观条件不同, 扶持的力度和方法也不一样, 但绝不能无动于衷。所谓扶持, 不单指给多少钱, 给多少物, 而是按当地条件采取具体措施。如有经济条件的村落可按群众的喜好建设不同形式的活动场所 (舞台、排练厅、游艺室等) 。条件差的可给请老师辅导或购置表演用品等物。条件再差的给秧歌队在街头安个电灯总行吧?你就是给点口头肯定或表扬也是一种扶持。总之, 我们的扶持工作就是做好群众文化的后勤工作。只要长期坚持下去, 各村的文化阵地就不会丢失, 就会产生很强的生命力。

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 篇9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村人力资源的普遍提高,如果将农村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加以合理配置,就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在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挑战的情况下,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对于推动中国的农村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征及问题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具有如下特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规模庞大,劳动力年龄构成低;农村人力资源中劳动力严重过剩。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降低趋势,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因此人口绝对数量仍在增长。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及贫困地区)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其中,接受过科技教育人员的比例更低,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1]。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与知识经济、信息社会背景下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资源和环境状况不相适应。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原因,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不容乐观,仍然会长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与城镇化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匹配;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与人力开发成本需求不匹配;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方法与发展的需求不匹配;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重大差距,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结构是一种“小托大式”结构,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发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为农村的发展创造条件。根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提高开发的力度,主要涉及到:一是人口,通过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达到;二是资源,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2 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2.1 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引导,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大量人力资源

农村各级行政部门应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应从政策、信息和资金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加以扶持,认识到农村教育应从以升学为目的转移到为农村服务和发展上来,引导农民实行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促进教育经济协调发展。

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使用过程中种植业劳动力投入过多,按农业部门的估计,我国农村每一劳动力可耕种0.6 hm2土地,我国现有可耕地0.933亿hm2,大约容纳1.6亿种植业劳动力,而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约60%从事种植业,即2.4亿劳动力从事种植业,还剩余8 000万人,加上其它行业的剩余劳动力,约有1亿劳动力资源剩余,而城市利用劳动力已趋饱和,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立足于农村。一方面,可培植一批符合农村需要的产业;另一方面,可直接进行一些实用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农民培训、带动乡镇农民致富。同时拓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渠道,让农村学生利用农闲时间,根据生产需要,学习自学考试课程,提高素质并取得文凭,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能顺利有效的转移到其它产业中发挥作用。

2.2 加速农村社保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保障水平

中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广大农民尚无法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延伸到农村,覆盖广大农民。农民仍然是依赖于土地保障和传统的子女养老,这对于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种巨大的障碍。国家必须加强规划,在收入再分配方面向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倾斜,花更多的钱帮助农村将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起来。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社会保险制度。我们可以根据我国国情和农村的实际加强规划,分步实施,并使其逐步纳入国家社保体系,使农村人力资源的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得到有效提高。在养老保险方面,可以先实现较低水平的保障,争取用15~20 a时间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医疗保险方面,目前首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险,然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再实行普通医疗保险,也争取用15~20 a的时间,分阶段纳入全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再逐步建立其他社会保险制度,如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最终使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全国所有的人口。

2.3 加强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基础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使人口转变为潜在人力资源;而职业教育的作用则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基本技能,使具有基本素质的潜在人力资源变为掌握各种劳动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资源。搞好农村职业教育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一般劳动技能培训,实现生产力转移。要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纯文化知识教育与应试教育模式,要围绕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与一般劳动技能的培训,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其竞争能力和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能力。

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应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村劳动力逐步由劳动型向智能型转变,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此外,还应重视抓好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以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应进一步完善职教体系,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适应和服务“三农”的能力。

三是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2]。现代农村成人教育,应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转变办学方向,立足于农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以培养新型实用人才为抓手,一方面坚持以把实用技术的培训作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点,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实际生产技能;另一方面形成有助于农民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学习环境,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开放学校资源,充分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为农民接受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

2.4 发挥高校的服务功能,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主要任务

作为教育的龙头,高等学校应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先导性作用[3]。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积极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人才,对农村各级职业技术教育进行指导和提供帮助;积极开展农业科学研究,以科技进步引领新农村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主动拓展为农村服务的渠道和方法,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多种教育与培训途径,科学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努力改善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总体质量,不断推动我国的农村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2.5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效益农业转变的时期,只有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手里有更多自主钱的时候,农民才有条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只有农村经济增强后,才能留住和吸引大量优秀人力资本在农村工作和发展。按照农业发展和变动的规律发展农村经济,一是适当集中资源,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小城镇发展。小村合大村,大村集中为小城镇,人口向小城镇集中,通路电水,投资建设学校、医疗、邮电等基础设施相对成本下降,服务效率提高,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增加。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在于培育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龙头企业以其技术和组织优势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创造出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对提高农民的经营方式、就业观念、生活保障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4]。

2.6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据有关专家测算,集中在城镇发展,一个企业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入10%,节约土地15%,降低治理污染费5%。所以,城镇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推进农村城镇化应以县城为骨干,选择部分条件较好的建制镇统一规划,加以培植,使乡镇企业与生活、娱乐、服务等行业同步发展。我国现有6万个小城镇,它们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依托这些小城镇吸引资金、技术和人口,努力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必然能有效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使农村劳动力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快农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允许一部分在城市有固定职业和住房、有技术、有资金的农民变为城市居民,也可以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

2.7 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促进国际劳务输出

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占全球劳动力资源的20%,而劳务仅占全球劳务输出总量的3%,国际劳动输出的规模与我口比例极不相称。据有关人士分析,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依然强劲,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则为扩大劳务输出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国际劳务市场,政府应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务输出法律、法规;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口的教育、管理与培训;简化审批手续;利用住外使馆、商务机构以及政府高层互访、谈多种方式全力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在国际市场就业。

2.8 建设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保障人力资源的有序

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面的努力和配合。要统筹兼顾、整体安排,把人力资源开发项工作协调起来。要建立全国一体的有效的多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政府要建立一个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盲目开发。把各种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信息以及和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加工分类,再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传播到农民中去,指导各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地方政府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设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构。联合有关部门,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政府强大的力量,针对本地区的实际需求,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类型、方式、内容等进行统一规划,按需要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协调和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建设好。

参考文献

[1]黄秋香,朱倩.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M].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1):124-126.

[2]孙文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职业与成人教育发展的策略[J].成人教育,2007(3):22-24.

[3]谢丹阳,宋华明.基于发展农村高等教育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61-64.

以人为本推进农村发展 篇10

我国农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经济, 政府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出台了很多农村补贴措施, 推行“两个减负, 三个补贴”政策, 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贴;这些新的农村补贴形式直观的从农村财务管理中体现, 体现党对农民的惠农政策, 做好农村财务管理, 是否如实列支财务费用、项目经费, 直接影响政府大政方针在农村的落实, 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

2 农村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资产管理方面

(1) 在农村, 有的村物资管理手续不全, 导致大量集体资产流失。有的财产早已卖掉或报废, 但帐上不作处理。不少村有帐无物, 帐物不符。一些村干部擅自出借资金, 大量借款。有的村集体房屋、设施被个别村民无偿占用, 村干部或袖手旁观或有心无力。 (2) 多头开户, 导致存款短缺。 (3) 挥霍公款现象严重。

2.2 财务管理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 (1) 财务帐目棍乱不清。 (2) 财务制度形同虚设。一是以支代收。二是帐款不分管。 (3) 会计档案管理不善。

2.3 财务公开力度不够, 透明度不高。

有的村虽然将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公开, 事实上只是走走过场。实质性内容却公开不细, 甚至不公开。

3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3.1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并稳定其队伍。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 完善农村财会人员选拔、任用管理办法, 稳定财会人员队伍:实行“一推二考三聘用”制度。即各村在全体村民中民主推荐3名~5名35岁以下、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工作责任心和一定会计业务知识的村民, 参加乡 (镇) 统一组织的考试和考核, 对各村参考人员取最高分为该村会计人选, 由乡 (镇) 财政经管部门统一聘用。同时采取上岗培训、在岗培训、专题培训、学历教育等各种长短结合的形式, 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要建立农村会计任用审批制度, 对于合格的财会人员不得随意更换, 凡农村会计的任用、调换都要经过乡镇、街道或上级部门批准, 以稳定农村财会队伍, 保持农村会计工作的连续性。

3.2 重视和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

加大对农村财会人员的会计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农村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及能力。地方的会计管理部门, 要重视对农村会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首先要对农村财会人员的执业资格经常进行检查, 严格资格证准人制度。其次, 要加大对农村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 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 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 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

3.3 完善制度、奖优罚劣。

建立“乡 (镇) 管会计”的管理办法, 实行人员人档, 工资量化, 统一管理。建立农村会计岗位责任制, 实行业绩考核和民主评议相结合, 完善考核办法, 对于坚持原则, 照章办事的会计人员要维护其合法权益, 给予奖励。对于不坚持财务制度, 违背财经纪律, 不适合在会计岗位上工作的人员要坚决清除出会计队伍, 纯洁会计队伍, 促进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要落实农村会计人员应当享有的各项待遇, 把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

3.4 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必须按农业部、财政部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的统一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科目, 健全相关的总分类账、明细账、现金日记账、存款日记账等基本会计账目。严格执行 (村合作经济财务制度) 和国家关于货币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并从各村的实际出发,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约束机制, 确保村集体财产的安全、完整。

3.5 加强会计资料管理。

村级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村级业务的重要证据, 是村级财会的信息载体, 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 逐月逐年装订成册, 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 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 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 完善手续, 明确责任, 避免资料的丢失。

3.6 进一步提高农村财务电算化水平, 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财务电算化的投入, 加强对农村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尽快制定出台相应的“村财代理”和村财务电算化配套方案, 从而加快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步伐, 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现代化。

3.7 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

针对一些乡村存在的帐目不公开、财务不民主、村干部任意挥霍公款、假公济私等问题, 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 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

要定期开展财务审计。一是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 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 对村级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 努力做到“民主评议, 逐月定审, 季度复审”,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制度。由社会专业机构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 配合政府财税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 从而形成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严格按农业部、监察部发布的 (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 的要求搞好村级财务公开, 加大村级财务收支的透明度, 使村级财务真正接受群众的监督, 实现民主管理。每季或每半年, 在住户集中, 位置显眼, 群众易看到的地方采取多样的公开形式, 将经过审计和民主理财小组评议了的财务收支计划、收支明细、债权债务、财产物资等群众关注的财务事项如实公布。公布后, 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对村民反映出来的问题, 要在村民民主评议的基础上, 该纠正的纠正, 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3.8 加强乡镇监管, 做到服务于民。

农村财务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 关键在乡镇的认识态度上。因此, 各级必须把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纳入抓经济发展, 保社会稳定的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抓紧抓好。乡镇要进一步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农经员队伍建设, 选配好村级主要干部, 对于在执行财务制度上屡教不改, 违法乱纪的干部坚决调整与查处, 切实把村级班子建设好。

3.9 加大执法力度, 做到依法治村。

推进综合改革 加快农村发展 篇11

本刊这期推出英德市的专题,报道了该市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个侧面。而作为清远市的一个试点,英德市深入开展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三个中心下移”以及土地资源、涉农资金、涉农服务平台“三个整合”工作,建立了村党总支、村小组党支部、村民理事会、镇级综合服务平台、行政村(片区)综合服务站。超过八成的村民小组经表决同意开展土地整合和涉农资金整合,完成整合并投入运营的村级涉农服务平台过半。农村综合改革,使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村民自治水平体现出来了,全市村民上访基本为零,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农民真正得到了好处。该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当前,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的时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改革涉及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更加艰巨,要达到省委、省政府提出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仍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做好整体谋划,找准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综合改革决策的科学化。同时,必须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措施和任务指标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才能得到更快发展。

上一篇:信号自动切换下一篇:自主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