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8-05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共8篇)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进贤县文港镇政府

如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当务之急必须破解“无人谋事、无钱办事、无人干事”三大难题;处理好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群众负担与惠及群众关系,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关系;克服新农村建设等同城镇化,克服等靠要资金,克服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三种误区。

一、破解三大难题

1、夯实基层基础,着力解决无人谋事的难题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以前某些群众都说镇村干部是要钱、要粮、要计生的“三要”干部,现在搞农村建设,根本意义就要“整合”经验,统筹方法,最关键的就必须下大力气夯实基层基础。一是注重实践有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村级后批干部。二是按德才标准选人。把一些素质好、威望高、致富本领强的人推选了村支部书记岗位,造就“三培两带”典型。三是创新机制用人。“平原赛马”,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努力打造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镇、村干部队伍。四是健全制度管人。用党性党纪规范干部,用规章制度约束干部,从制度建设入手,解决少数干部公仆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强,精神不够振奋,深入村组不够,工作作风飘浮的问题。

2、拓宽融资渠道,着力解决“无钱办事”的难题

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村面貌的历史性变化,需要大量投入。文港等乡镇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采取“四个一点”的方式,即向上争取财政投入一点,包点单位

支持一点,知名人士赞助一点,群众自愿筹集一点。

3、宣传发动群众,着力解决无人干事的难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深入发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使农民群众增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意识,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为解决“无人干事”的难题,要把由群众基础好、威望高、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和村组干部组成了村理事会,负责全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人抓、有人管。

二、处理三大关系

1、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产业发达、农民富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变化,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全省上下正在广泛兴起的全民创新创业热潮为契机,始终咬定支持农民创新创业,促进农民增收目标,着力实施大产业、大龙头、大市场战略,做大规模,做强龙头,做活市场,做响品牌。

2、群众负担与惠及群众关系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的同时,按照受益群众出一点的原则,或多或少会增加群众的负担,正确处理好这种关系,可以使群众在充分享受文明创建带来的实惠同时,主动参与创建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3、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关系

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蓝图以及管理的依据,必须围绕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的总体要求。为处理好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关系。我认为要做到“三注重”。一是注重规划的全局性。按照“结合实际、尊重民意、突出个

性、注重配套”的思路,以开展示范村控制性规划为基础,全面完成了村镇规划体系的构建。二是注重规划的超前性。在全面调查、反复征求意见、充分认证的基础上,编制行政村现状图,以及2005-2010年建设规划,确保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体现地方特色。三是注重规划的严肃性。要坚持规划一张图、管理一个法、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建立健全农村建房土地会审制,做到无规划不审批、无控规不开发、无详规不建设。

三、克服三种误区

1、克服新农村建设等同与城镇化的误区

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改变这种现象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坚持以“三清三改三造”工程为切入点,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改善人居环境,防止出现新农村建设等同小城镇误区。一是推进“三清”工程。清垃圾,认真排查脏乱差盲区,集中清扫垃圾成堆、老鼠成害的卫生死角,净化农村环境。清淤泥,对门塘、沟渠进行全面清淤,再现村内池塘水能用,田间沟渠水能流的田园美景。清路障,强力拆除进村公路两侧各类违章建筑,清理各类陈旧设施。二是推进“三改”工程。改路方面,积极抓住国家和省市支持乡村建设公路的政策机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基本实现了自然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改水方面,逐步实现清洁卫生用水自动到户,解决好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厕方面,实现人畜粪便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三是推进“三造”工程。在造林上,加大村旁、屋旁、路旁、田旁等四旁的绿化力度。在造型上,要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打造精品特色村庄。在造福上,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村级卫生所,设立群众文化活动室。

2、克服等、靠、要上级资金的误区

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各个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仅依靠上级引导资金远远不够,而必须走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新路子,要广泛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参与,要动员富裕起来的能人捐款,发动群众自愿筹资。

3、克服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误区

村庄建筑是村庄固定音律,是村庄的凝固艺术。我认为在完成新农村发展架构的谋篇布局后,建设就成为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防止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正确处理好建设规模与财力物力关系,处理好新村与旧村改造关系,量力而行,量体裁衣。

来源:进贤县文港镇政府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2

(1) 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已初步建成,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地结合, 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市民化进程。一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芜湖县自2007年以来, 已打造了鲁村、永和等30个新农村社区居民点, 2010年又启动了以土地整理、整村推进为抓手, 以保障农民群众利益为核心, 以科学规划、调整村庄布局为重点的29个新型农村社区点建设。计划建设5 000余套安置房, 到2011年底即可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南陵县也以规划为引导, 做到新农村建设居民点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加快整合城乡资源, 推进城乡发展空间的融合, 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点建设。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有效结合。芜湖县湾址镇津元新城农村社区点位于原三元集镇区内, 小区一期工程已有466户农民入住, 并有相应的幼儿园、卫生室、文体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二期工程计划2011年11月交付使用。计划3~5年内建成一座占地0.8 km2, 人口1万人, 周边5个村3 000多农户全部进入小区居住, 建设设施齐全的津元新城。南陵县大浦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750户农民已入住, 小区内自来水、天然气、通讯网设备齐全;医院、幼儿园、学校、农贸市场、社区服务场所以及街道等城镇化设施均已建成, 连同周围高科技农业中心、高科技农业示范及观光区、观光农业及旅游度假区, 已构成一座新型现代农业及旅游休闲的新城镇。三是推进了农民市民化进程, 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大浦新农村试验区总规划16 km2, 涉及3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6 000余人。大浦试验区按集中连片、农民自愿、先拆后建、权属清晰的原则, 实施了以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产权置换社区住房“双置换”办法, 并按照自愿原则, 安排部分安置户转为城镇户口, 按规定享受城镇低保, 达到年龄标准的人员 (男55周岁、女50周岁) 每人每月享受220元的最低生活补贴。同时, 由劳务服务站安排他们到农业示范区内打工。在大浦农民社区服务中心, 还设置了农民“诉怨港”, 对居民生产、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和事有不同的看法, 由村负责人接待和处理, 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正逐步向农村延伸, 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坚实的平台,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近年来, 芜湖、南陵两县都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道路和林网建设, 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十一五”期间, 南陵县新增农村公路里程达652 km, 大部分村通上了公交班车。户用沼气、改水改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加快实施。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 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芜湖县加大中心集镇、中心村的城镇功能建设, 完善道路、中心村的城镇功能建设, 完善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了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县城到各乡镇10~15 min的快速交通已经形成。全面推行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清洁工程, 有力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在着力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方面, 两县都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 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实施每个社区 (居民点) 有一个卫生所;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乡、村文化站、所和社区居民文化室和体育场所建设, 提升文明乡村水平。

(3)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带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以来, 芜湖县大力推进“三化建设”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 、“四个新型”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社会建设、新型农村建设) 和“六个一体化” (城乡规划管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 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连续9年位居全省“十强县”行列。该县突出园区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规划先行, 积极推进城镇化, 与此同时,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8∶40.234.0调整到2010年的14.1∶65.1∶20.8,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 农民年人均收入由2005年3 900多元提升到2010年8 239元, 翻了一番。南陵县是国家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该县在抓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 也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60∶14, 与此同时, 农民年人均收入也达到了7 861元,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 600多元, 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推进了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农村社会治安良好, 提升了县级投资环境。芜湖县先后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南陵县连续4届入选“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

2 芜湖、南陵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芜湖、南陵两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规划和措施, 但就当前情况看, 仍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新农村建设仍在“点”上示范, 尚未连线成片, 点和面上反差较大。芜湖市是“百村整治、十村示范”, 芜湖县是“一镇十村示范、二十村整治”, 南陵县是“三镇二十村示范、三十村整治”。笔者所见到的新农村建设, 仍是试点, 尚不能以点连线, 以线成面。在多数农村面上, 农民居住村落仍存在散、乱、小, 环境差、卫生条件落后的现象。二是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仍是政府主导, 由政府抓规划, 抓土地整治、整村推进, 小村并大村等项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民的参与度不高, 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仍缺乏积极性。三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缺少产业支撑。近年来, 芜湖、南陵两县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较快, 但“一村一品”的产业支撑不明显。南陵县是全国重点产粮大县, 但由于粮食产业生产成本较高, 抗风险能力弱, 产业链不长, 农民靠粮食不能致富增收。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和存在的不足, 芜湖、南陵两县都提出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措施。芜湖县先后出台《芜湖县新农村建设若干政策意见》《芜湖市新农村建设安置房建设若干意见》等多项政策。南陵县提出了今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六个创新”和“六个方面的加强”。与此同时, 两县都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投入严重不足。尽管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 但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农民自筹资金又不容易操作, 绝大部分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笔者所调查的丫山的一个自然村, “三清四改”, 村容整洁, 通水通路, 就要花100多万元。而南陵县近几年来累计下拨的示范工程专项资金还不到2 000万元, 与全县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大投入相比, 实在是杯水车薪。二是村干部抓新农村建设动力和压力不足。目前, 村干部的主要精力仍在抓不生 (计划生育) 不乱 (社会治安) 上, 抓新农村建设缺乏动力和压力。村干部也缺少带领农民致富的手段和本领。村干部的收入报酬也比较低, 缺少抓工作的激励机制。三是抓新农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 需要统一协调, 按各部门的职能, 上下对接、务实服务, 帮助解决新农村的实际问题。比如, 村容整洁, 就涉及到住建、环保、农业、卫生等各个部门。此外, 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也需要进一步整合, 给县里一点自主权。另外, 目前项目资金投标程序多、时间长、手续繁, 镇村一个项目要来回跑多少次, 影响工作效率。

3 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通过对芜湖、南陵两县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调查, 总结分析两县的主要经验、做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也引发了笔者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的思考。

思考之一:如何从总体上分析、判断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处于什么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已开展6年, 在总体推进上是否仍要搞“千村百镇示范试点”?如何把点上的经验在面上推广?下一步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推进思路是什么?步骤和重点如何安排等, 均需要认真地作出总体上的统筹考虑。

思考之二:对于安徽这样的产粮农业大省, 在农民收入不高,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农民外出打工形成农村“空心化”的情况和条件下, 如何选择新农村建设的类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走出有安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思考之三:在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 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 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关系?

根据上述思考和安徽省农村社会的经济现状, 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要认真总结各地经验, 推广典型, 促进新农村建设点、线、面结合。近几年来, 安徽省各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摸索出不少好办法、新经验, 要认真总结上升。比如, 合肥市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 以城镇化带动农村, 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芜湖县成立新农村建设指挥部, 以县国土局、农委为主体, 从县委办、纪委、规划、水务、建委、供电等部门调专人组成办公室, 专门负责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做法;天长市坚持工业、强农并举, 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等都需要认真的总结。要树立不同类型的典型经验, 以使能在全省不同类型和地区推广。如习近平副主席视察的阜阳颍州西湖白行村发展集体经济, 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太和县马集乡港集毛发专业村建设港集新村的典型;宁国市南山街道万福村建设美丽和谐万福的典型等。建议在召开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时, 要认真总结梳理典型经验, 提出便于推广、便于操作的做法。有的要上升到省委、省政府文件的高度, 进行推广。

(2) 要认真分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对“十二五”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划和安排, 要组织专门力量, 对全省新农村建设开展一次专项调查, 认真分析形势, 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新农村提出切合实际的不同目标和要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既不能停留在试点阶段, 也不能操之过急。宣城市在“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基础上, 以点连线, 以线成片, 稳步向纵深推进的做法就很好, 建议在组织全省专题新农村调查的基础上, 召开一次全省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形成有安徽特色的新农村工作主题、新农村建设理念、原则、目标和工作机制。如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域抓提升, 着眼全省建试点, 面向全国做示范”的新农村定位;“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目标;坚持“尊重自然美、注重个性美、侧重现代美、构建整体美”和坚持“建设、保护、管理、经营”建设原则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 要认真研究解决当前影响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要借鉴浙江省湖州市经验, 建立“财政引导、多元筹措、市场运作”投入机制。该市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筹集财政预算内用于“三农”资金154亿元, 涉农贷款691亿元, 财政投入年均递增29%, 金融贷款农业人均达6万多元。江西省新农村建设资金, 采取省、市、县3级共建, “连接统筹”、“衔接统筹”和“七个一点”办法, 也值得我省学习。二是新农村建设主体问题。新农村建设要广泛发动农民、紧紧依靠农民, 要通过新农村建设的共建共享, 调动农民主体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在着力动员农民方面下功夫, 提高农民素质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要在着力组织农民方面下功夫, 成立农民理事会和管理组织;要在着力服务农民方面下功夫, 把新农村建设政策宣传到、送到各家各户, 让农民拥护党的政策。三是新农村建设如何建立干部的激励机制问题。要教育干部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发展农业有激情, 献身新农村建设有激情;要建立村干部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利益, 有的报酬可高于县乡干部;德才兼备的可优先录用为公务员。四是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 加大对已建示范点的考核力度的问题。目前, 安徽省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力量亟待加强, 有些市、县仅1~2个工作人员, 经费无保障, 有的是临时抽人办工的, 影响抓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建议省政府统筹安排, 充实新农办的力量, 健全新农村建设的管理体制, 把它作为推进“三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常设机构。与此同时, 要加大对现有试点村的考核, 调整充实“示范”单位, 对成效显著的试点要给予奖励, 对今后新农村建设资金也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3

1 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生产要发展,包括农业生产和工副业生产,发展才是硬道理;生活要富裕,包括农民的衣食住行,满足物质文明需求;乡风要文明,包括行为上、思想上的文明,精神文明程度要高;村容要整洁,指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特点,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管理要民主,包括生产、生活、政治、经济上的民主,政治文明要同时具备。新农村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和谐;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农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新转变。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涵盖了“三农”工作的所有内容,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章节,是农村工作的一条主线,是推进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纲,牵涉到农村衣食住行婚嫁丧娶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

2 找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应当由多种力量推动。知识分子、市场精英、民间组织、商业银行、各级政府都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前四者是新农村建设的小分队,后者才是新农村建设的王牌军。小分队有理论有资金,但综合资源缺乏;王牌军有思路有资源,但行政执行路径依赖难以摆脱。无论是小分队还是王牌军,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外部力量,而广大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小分队的作用是推波助澜,王牌军的作用是激励引导。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取决于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更取决于能否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同时保证农民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和权利。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一定要让农民参与具体的政策制定和实施。在媒体宣传上,也不要局限于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等农村外部群体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张,要搜集来自于广大农民的心声和建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理论上是农民,在实践上也是农民。

3 确立新农村建设的形式

在新农村建设路径的具体选择上,很多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和城市化同步进行,解决“三农”问题,重点是通过城市化建设,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城镇居民比例。但在新农村建设的秩序和发展重点上,专家学者也未能达成一致,是优先发展经济,还是优先发展文化;是优先考虑村容政治,还是优先考虑生活水平等,工作中心和重点要尽早确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逐步走向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版,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考虑必须有先有后。事实上,在新农村战略实践的一年多来,各地新农村建设活动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规划、建房、修路,美化、亮化、绿化,试验效果非常明显,但总体上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从而新农村建设难以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

4 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

无论是发展生产还是村容整治,无论是公共设施还是个人住房,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鉴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综合国力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国家投入多,但范围广,“财政支农几千亿,农民受益毛毛雨”,因此,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应是多方面的,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投资主体也应当是农民。

5 确定新农村建设的时效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早就提出的重大课题,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期间全党工作的主要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意志。虽然我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离国家和省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为把这项事关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抓实抓好,早日实现构建和谐___的奋斗目标,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应明确工作机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市的共同责任,是“十一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工作量大,很多地方需要协调。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早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出台《___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便于开展工作。

二、应以新的思维来谋划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新生事物,上个世纪党中央就提出过,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再次提出,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市上下只有统一思想认识,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一环是要了解这项工作的本质,也就是新农村新在何处?不解决和统一这个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的工作就存在盲目性,就很难做到惠及百姓。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危机正在逼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认为,新农村主要不是新在经济如何发达,住房多么高档,设施怎样齐全,而是新在人们有新思想、新认识和新行动,即思想上,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应有生存的危机感,都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上,农村所有生产生活措施的采取,都要体现节约、生态和环保这一主题;所有社会活动的开展,都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不深刻领会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就会偏离方向。

三、应坚持几条原则

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个坚持”和“五要”。一是坚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规划先行,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盲目建设;二是坚持按照农民的意愿,要根据农民家庭的经济和物质基础,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行划一,不能搞举债建设;三是坚持按照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既要借鉴已有的模式,又要不断创建新模式;四是坚持按照当地的现实经济基础,要注重实效,不搞政绩工程,从解决农民最关注的生活实际问题入手。五是按照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要分类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经济发达地区要提高标准,我市已经形成的十种基本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我市目前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来看,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主推“七

化七有”模式,“七化”是:生产专业化,生活富裕化,社会城市化,环境生态化,村貌特色化,农民市民化,管理民主化。“七有”是:每个农民家庭有稳定的增收渠道;有一个温暖的住房;有自来水;燃气灶;有水冲厕所;有太阳能热水器;由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同时要树立创新意思,在建设风格上要各具特色,既要体现现代风格,又要体现民族风格;既要保持北方风格,又要融入南方风格;既要体现本国风格,又要体现异国风情;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有观赏性,增强时代感,打造出一批微型田园城市,具有富庶文明进步的象征。

四、应找准工作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至关重要。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20字原则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同时又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要以解决农民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为主、06年要抓出实效的具体要求。我们经仔细研究觉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两项属于物质文明范畴,短期内难见显效;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两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需要有较长的工作过程,建设新农村最直观、农民受益最大的一项是村容整洁。因此,初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应从抓村容整洁入手,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四清”“四改”。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为切入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注重实效的选择。通过改善环境来影响农民的思想和生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五、应采取先进村、贫困村一起抓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5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三栋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惠城区三栋镇位于惠州市区南郊8公里处,是市区通往大亚湾的南大门,也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邓演达先生的故乡。全镇总面积67.8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2万多人,其中农村人口占1/8,农村党员450名。2006年,三栋镇农业总产值实现2.3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813元。当前,三栋镇在市数码园落户的带动下,经过多年努力,镇政府开发建设占地5.2平方公里的惠城区三栋数码工业园,目前开发建设的2平方公里已初具规模,并已引进了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普利司通钢丝帘丝项目在内的45宗项目入园 建设。同时,镇政府高度重视抓住机遇发展村级经济,充分利用征地款为鹿颈、木沥、莲塘等村筹建了村民股份厂房,另外在圩镇的陶前、上洞等村也办起了第一、第二、第三工业小区,使全镇1/2的村庄有了自己的工业小区,解决了被征地后农民的生活出路。三栋镇正由传统农业镇逐步向卫星工业镇过渡,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三栋镇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了良好开局,但也必须看到,仍有50%的村没有工业,他们仍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建设。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一定提高,但离小康水平相差甚远。市数码园的开发建设,惠南大道二期工程和惠莞高速公路建设的启动,虽然给三栋镇带来了发展良机,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困难:

1、大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较薄弱,经济运作困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投入得不到保障。

2、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仍比较落后,愚味、落后的封建思想仍存在一定影响,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有的农民知识结构陈旧,虽然“勤劳”却不能“致富”,甚至“等、靠、要”,好逸恶劳的价值观在一定群体中开始流行起来。

3、基层干部素质丞待提高,部分群众素质还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有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较低,在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等情况下漫天要价,缺乏应有的大局观念;有的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在公共场合的言 行举止严重背离文明的要求。

4、规划建设中仍存在薄弱环节,乱占乱建现象在个别村较为严重,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进程。

5、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及完善。

6、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党员队伍老化、文化素质不高,经济能人所占比例低,部分党员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缺乏开拓进取精神。

以上这些问题和困难已成为三栋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绊脚石,只有扫清这些障碍,才能确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畅通无阻。

(一)三栋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举措

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精神和决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解决“一保五难”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要突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以农村工业化为突破口,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一是以惠南大道和惠莞高速公路建设为契机,盘活征而未用土地,建设三栋新农村。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工业产业带的战略构思,用足用活国土管理政策,积极争取市、区政府的支持,扫除各种障碍,制定1.2万亩存量建设用地的整体盘整方案,大刀阔斧地做好惠南大道两边的土地盘整工作。认真处理好土地盘整中遇到的各种遗留问题,要做到盘整一块,建设一块,上项目一批。利用土地资源优势,吸引一大批资金向惠南大道两边积聚,以市、区数码工业园区为“龙头”,带动两翼齐飞,让惠南大道形成一条新型的工业和文化商贸走廊,建设三栋新农村。二是积极发展民营经济。要在积极支持华鑫、金源峰、泰富等民营企业的同时,完善陶前、上洞、木沥、鹿颈等工业小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优化服务,改进作风,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发达地区和中心镇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加大民营企业发展力度,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各项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加大项目的建设和推进力度,确保新签项目顺利动工建设,如期建成投产。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扶持种养专业户做大做强,打造若干个农业项目品牌。三栋镇的养鸡业基础较好,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养鸡能手。要大力引导、扶持养鸡专业户发展,把养鸡业作为三栋镇发展效益农业的强势项目。园艺花卉在三栋镇发展潜力巨大,无公害绿色 食品市场前景看好,这两方面要大力加以推广。抓好以上这些重点项目的发展,在资金、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扶持专业户做大做强。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发展农业中介服务组织,转变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理念,使之融入市场。要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转变农村村组经营思想,多建厂房,多臵实业,有意识、有步骤地引导农村经济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搞好农民培训工作,大力开展送政策、送知识、送技术等活动,用新技能武装农民,重点对种养大户、能手和村组干部培训种养技术和管理知识,实现“家家有小能人,户户有明白人,村组有带头人”的目标,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及时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上,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

要坚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形象,实现有新房、有新村、有新貌。一是以村镇规划为龙头,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主要是解决好农村“一保五难”,三栋镇的重点是村道改道和饮水问题。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用2-3年的时间解决好10个村的村 道硬底化问题,到2010年基本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利用上级有关政策,利用发展机遇,利用村民住宅用地,按照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包容性的要求,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力争在田心、上洞、陶前等村规划建设一批新村,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庄。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营造新的村容村貌。大力支持扶助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陶前、上洞工业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规划完善工作,在有条件的田心等村筹建新工业小区。做好镇中心区环境的绿化美化工作。增大对农村交通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需求的能源、道路、通风、供水、排水、环保、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体系。三是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服务功能。调整教育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进一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电力供应、电信服务等配套设施,提升农村服务功能。四是加大宣传,积极开展村企共建新农村工作,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当中。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要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起农村坚实牢固的执政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一是创建一个好班子。着眼于新农村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教育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按照党支部“五个好”的目标要求,重视培养和选拨优秀年轻干部,要把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年富力强的同志选出来、使用好。搞好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发展优秀农村青年入党工作,各村每年至少培养2-3名党员。二是积极推行“四民工作法”,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以推行“四民工作法”为契机,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切实实行“农村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推广《村民小组议事规则》,建立和完善村务开公、村民议事、民主管理等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管理,推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6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问题日益突出。对此,中央和地方各级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主要内容。2003年,省、市相继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的决定。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又明确提出,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又专题研究了台州生态市建设,首次提出生态优市,明确了生态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如何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当前各县(市、区)需要认真研究并抓好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仙居实际,就如何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以贯彻市委三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为契机,着力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县建设是遵循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动“两个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仙居作为重要的自然生态区,生态建设具有特殊重要性。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科学内涵,牢固树立生态立县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县建设的良好工作态势和整体工作合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县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以构建循环经济为重要途径,着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型经济是生态县建设的核心。要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重要途径,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进生态型经济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努力构建“企业生产清洁化、园区产业生态化、区域经济循环化”的生态型经济体系。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建设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目标,深入实施《仙居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以杨梅、笋竹、茶叶等为主的林特产业链、以优质米为主的粮食产业链、以高山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链、以仙

居鸡为主的畜牧产业链、以永安溪鱼为主的淡水渔业产业链等五大产业链,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有效扩大和提高优势农产品的产能,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各种模式的示范园区。以绿色农产品作为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推进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与各类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加快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引导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县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要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要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导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尽快形成“一城四园”的工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发展污染小、能耗小、效益高的生态环保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坚决禁止引进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积极推进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循环型的生态工业,形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环保的新型工业化格局。三要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要以建设长三角地区旅游休闲胜地为目标,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加快以神仙居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建设,结合仙居杨梅发展优势,大力开发生态休闲、观光体验、“农家乐”等生态旅游,并以此促进和带动服务、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第三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为抓手,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支撑。环境污染问题是生态县建设的薄弱环节。必须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一要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要加强水、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促进各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力度,不断提高生态公益林的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严格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区的自然资源保护。加强永安溪生态环境保护,严格采砂管理,抓好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自然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产业开发、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通过小流域治理、河道疏浚清理等手段,提高河道水体质量,全面改善水环境。二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提高区域环境质量。要深入实施“811”环境整治行动,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加强监察、督查和巡查,努力遏制环境污染。坚持整治和控制相结合、整治和关停严重污染企业相结合、整治和提升产业产品结构相结合的原则,落实污染防治工作措施,不断深化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抓好医药化工、工艺品、固废拆解、进口洋垃圾焚烧冶炼、“三废银”回收冶炼、非法炼油等行业的整治,突出抓好市级重点监管区——仙居城南化工区的污染整治工作,确保在今年10月底前通过市级“摘帽”验收。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硬任务,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机关单位等公共领域、商业民用等领域的节能工作,落实全县COD和SO2减排总量削减计划,重点抓好医化企业的减排工作,加快热电厂等企业的燃煤脱硫除尘装置改造,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重视跨区域环保协作,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跨区域转移,防止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发生。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三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以村庄整理、旧村改造、下山脱贫、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加强河道水环境整治,开展水土流失和青山白化治理,强化矿山生态恢复,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全面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优化养殖业布局,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加大畜禽污染整治力度,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四、以加快环境设施建设为基础,着力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前提条件。要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年内建成投入运行,加大排污管网建设力度。建立城镇、乡村垃圾分级处理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垃圾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模式,重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尽快动工建设垃圾处理工程。按照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的要求,确保在今后五年内40%以上的行政村运用各种适宜技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重视城区供水管道改造及部分城区、城郊和集镇的自来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废水在线监控和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环保治理设施,提高污染处理能力。

五、以生态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增强公众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文化是生态县建设的灵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文化,能促进人们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资源节约型消费观,培育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构建生态文化体系。一要树立和形成尊重自然、善待生命、节约资源的道德风尚。大力开展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生态文化建设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确立“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简朴和谐的生态文化。二要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不断扩展生态文化的内涵。深入挖掘,整理和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切实做好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的整治、保护与恢复工作,以生态文化、生态理念融入地方的文化节日和传统节日,大力发展生态文化节日。三要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营造环境友好型文化氛围。绿色创建活动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等系列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消费、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观念,不断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形成环境友好型消费方式,营造人人崇尚的文化氛围。

六、以建立健全机制为保障,着力推动生态县建设扎实开展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7

渭南市地处关中平原东部, 辖一区、两市、八县和渭南高新区, 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554万, 其中农业人口389万, 农业劳动力251万, 人均土地2亩左右, 是陕西省第二人口大市。2009年辖110个镇, 73个乡, 13个街道办事处, 196个乡镇办, 180个社区居委会, 3221个村委会, 17882个村民小组。由此可见, 渭南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决定着渭南整体环境的质量, 渭南农村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渭南整体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渭南着眼解决农村脏、乱、差和影响群众身心健康问题, 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狠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和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工程, 初步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

(一) 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

1. 渭南市完成渭河综合治理城区段

北岸堤防主体工程和大荔、潼关农防段及南山支流堤防加高培厚工程, 逐步实现被动防汛向水资源综合利用转变。如2011年渭南市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97公里, 建设农村公路文明示范路1957公里。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96处, 解决了54.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发展节水灌溉15.7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355.3平方公里。实施土地整治项目605个, 新增耕地1.5万亩。

2. 渭南市各县区也积极行动, 如合阳

县人民政府批准印发了《合阳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规划》 (2011~2014年) , 成为渭南市首部县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规划落实全县11个镇284个村庄, 包括“清洁水源工程”, “清洁家园工程”, “清洁田园工程”, “清洁能源工程”四大重点工程, 总投资51406万元。规划的实施在目前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 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为广大农村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二) 生态农业发展快速

渭南是农业大市, 是全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生产基地, 素有“陕西粮仓”之称。粮食、油料、水果、大家畜及禽蛋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约占全省总量的五分之一。渭南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73个, 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 涉农企业291家, 形成了以粮棉油、果蔬、奶畜、林木为主体的特色产业链。现代生态农业稳步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富平现代农业产业园、华县钟张蔬菜示范园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81.5万亩, 建成面积达到42.7万亩。上半年新增面积27.9万亩, 园区产值可达28亿元, 超出去年同期12亿元。

(三) 农村环保宣传力度大, 效果明显

2012年以来, 渭南市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 增强农民在生产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 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推广发展生态农业, 多方位、多角度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切实解决农村污染问题, 严厉打击违法排污企业, 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减少灌溉和养殖用水造成环境污染, 积极宣传和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加大秸秆禁烧力度, 进一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比如澄城县, 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机械化示范县项目重点抓好安里、义井千亩示范区, 落实面积1047.4亩。制定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试验方案》, 分别在安里西峰村、义井村布局了小麦不同型号播种机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对比试验田。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 玉米、小麦增产7~12%, 增产效果显著。减少环境污染,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温, 改善理化性状,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增肥地力, 提高地温, 有利于稳产高产。使秸秆利用机械化示范区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

(四)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

建立农村环保目标责任制, 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 积极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及生态环境, 深化生态村创建活动, 切实解决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率先在城市部分乡镇设立环保机构, 配备兼职环保人员, 初步探索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组织完成了蒲城县孙镇、富平县庄里镇、韩城市龙门镇、华县瓜坡镇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重点项目建设, 利用中央专项资金300万元完成了合阳县农村垃圾收集整县推进示范工程, 为全市开展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探索路子。目前, 全市各县依据农村“清洁工程”整治规划, 狠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防治等工作, 并投资1407.5万元, 完成了13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当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已经不仅在城市发展, 工业污染已经侵入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城市的扩张也导致大量的污染转移到了农村, 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给农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1.工业污染对农村生态破环严重

一是城市污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农村扩散, 例如将固体垃圾拉到农村堆放或填埋、有毒气体或烟尘飘落到农村、城市排出的污水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农村等。二是有污染的企业进驻农村。比如:渭南华县龙岭村, 村北面有几家大型化肥厂, 长期以来, 化肥厂的烟尘顺着西北风, 越不过秦岭就沉降在龙岭村所处的山头上。2001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林景星教授曾带领研究团队, 通过对龙岭村的土壤、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取样检测后发现, 村里的土壤、蔬菜等都受到铅、砷等剧毒元素的污染。三是破坏性利用耕地。比如矿山的开采及其矿渣就不仅污染周边农村环境, 而且占用大量耕地, 污染耕地, 破坏生态系统。

2.新农村建设中规划简单, 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

有人说:“中国农村普遍缺乏的不是新房, 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样, 渭南市的好多农村普遍缺乏的也不是新房, 而是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没有集中收集和处理, 所到之处能见到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泄洪道里、村庄内外的池塘里、村庄居民点的边缘地带;好多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内没能实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活分开, 尤其是好多农村核心居住区内有家庭养殖户。大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3.对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不足

近年来虽然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不断加大, 但渭南市在支持农村环境治理, 一是在对农村的基础设施上还需加大力度, 比较政府对城市提供的环境公共服务, 农村无论覆盖面还是公平性都存在巨大反差。此外, 多年来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在制度层面上对农村污染及其监管重视不够。目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 乡镇基本没有环保机构, 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和能力, 农村环保的政策、法律、标准体系不健全。二是对生态农业发展、建设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政预算, 目前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标准仍然不高, 发展后劲不足。

三、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近几年, 对农村环境的治理通过“以奖促治”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通过农村生态建设示范, 推进农村污染的治理。但是“以奖促治”还不尽完善, 还需研究制定一些配套政策,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注重广大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1.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

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编制完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生态体系规划。充分体现安全性、生活便捷性、环境舒适性、经济性、生态持续性。确保规划中绿化指标的实施。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突出抓好渭北采煤沉陷区、矿山采空区和秦岭北麓采石、蒲城富平白灰生产治理。开展生态镇、村创建, 全面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经验, 促进城乡环境根本改善。二是完善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机构, 明确相关职能, 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保障。重视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 尤其要重视对农药、化肥等生产厂家生产标准和有关环保法规的制定, 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2.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 基础和根本在基地建设。具体到农业生态建设, 关键是要跳出简单的环境治理思路, 以着眼全局的高度来思考, 以科学系统的机制抓落实, 围绕着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探索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多措并举, 大力统筹“三个推进”。一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场地与农民居住场所紧密相连, 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统筹安排,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二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推进。通过循环的方式, 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 把废弃物变为农民所需的肥料、燃料和饲料, 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的去向问题, 大大减少农业生产的外部投入, 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发展。三是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协同推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节约型技术使用, 建立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 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 减少外部投入品使用量,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清洁生产。

3.注重广大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弘扬低碳消费理念,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群众的参与是农村生态建设成功的关键, 在西方国家创建生态乡镇的10项内容中, 第一项就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 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 使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普遍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 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农村环境教育, 要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人群的特点, 因地制宜, 实施不同的教育。比如采用一些农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素材, 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 编写适合农村的环境教育教材, 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建立农村环保公众参与机制, 激励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2013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R].http://www.weinan.gov.cn/gk/gzbg/zfgzbg/fzfgzbg/249177_2.htm

[2]陕西渭南市首部县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规划发布实施[EB].http://www.zhb.gov.cn/zhxx/gzdt/201104/t20110424_209624.htm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8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抓实抓好。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里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常设机构新农村办公室,配齐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得力人员,专门负责新农村建设日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直接抓,相关部门单位分工负责、合力抓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强化考察学习,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市主要领导带领乡镇党委书记、试点村村书记、部分群众代表,先后到江苏华西村、山东寿光县、黑龙江省甘南兴十四村、苏州连云港、长三角和本省的兄弟市县参观学习。先后选派167名农村支部书记参加省、市委举办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公主岭市自主举办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5期,培训农村支部书记404人次。先后邀请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等专家学者讲课4次。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试点村拓宽视野,学有榜样,开拓了眼界,增强了市乡干部特别是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召开专题会议,加强推动工作部署。市里每年都专门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等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下发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市委常委会及时作出决定,把加快新农村建设等“八区一建”工作,作为近几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发展战略,从而促使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在近几年内实现了快发展。

2.夯实基础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2007年以来,公主岭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139亿元,同比增长16%,农村人均收入达到6842元,同比15%。重点抓了六大工程、六大产业的发展。一是深入实施增产十亿斤粮能力建设工程,发展粮食产业。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0.5亿斤,突破历史新高,和省内的榆树市并列全国第一。二是深入实施千万头猪富民工程,打造牧业大产业。重点抓了以牧业小区为主的畜牧业发展。2010年,全市生猪发展量达到653.6万头,同比增长19%,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594个。三是深入实施十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2010年,新建棚室4150亩,新建温室大棚2800栋。全市温室大棚蔬菜发展到2.5万亩、2.1万栋,50栋以上的标准棚膜蔬菜产业园区15个。四是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4家,年加工粮食170万吨,加工生猪95万头,加工禽类1000万只。五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升优质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发展绿色食品企业7家,绿色食品基地11个,绿色食品产品21个,国家级名牌2个,吉林省名牌15个,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10个。六是深入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拓宽增收致富产业。全市农村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已达28万人,输出人员年均收入达万元以上。农业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突出农村环境整治,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公主岭市把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下发《公主岭市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由25名市级领导牵头,组织83个市直部门和61家企业对全市61个示范村进行帮扶。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25个职能部门落实了工作责任。集中开展春夏秋三阶段环境整治战役,深入开展“四清、四改、两建、两化”。即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建设自然屯街路排水沟、建设村屯垃圾处理场和搞好村屯绿化、美化。2011年上半年,共出动车辆9832台次,组织动员人力49670人前后历时近一个月,共清柴草垛20089个,清粪堆24983个,清路边沟186863延长米,清庭院6602户,农村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为巩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成果,各示范村都建立了卫生管理队伍,健全了长效管理规章制度。每个村都配备专兼职保洁员,实现了对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管理。同时,公主岭市还把精神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电视、报纸、網络等新闻媒体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并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一推双带”、“十星级文明户”、“我是村里文明人”、“文明礼貌孝子孙”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以及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改变村屯乱摆、乱放、乱建、乱泼、乱倒等现象,为广大农民群众营造了一个和谐优雅、文明向上的生产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全市新农村建设省、地、县、乡四级试点村和推进村累计达167个,整个推进村覆盖面达41%,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投入资金达2亿多元。示范村道路100%实现了屯屯通,省级试点单位朝阳坡镇八家子村、双龙镇兴林村、环岭街道火炬村、范家屯镇金城村等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城市功能,呈现出了一派新农村的景象,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好的典型引领作用。

4.转变模式抓创新,让新农村建设充满持久活力

为加速新农村建设,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公主岭市制定下发了《公主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晋档升级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把全市的行政村划分为模范村、标准村、基础村等三个等级来管理。制定了“一好十化”新农村建设目标,“一好”,就是建设一个好的村班子。好的标准就是要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能够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十化”,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达到基础设施现代化、农田布局基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产品标准化、农民组织合作化、农村信息网络化、农村环境优美化、村民管理民主化、村民教育法制化。达到相应标准的,由村级申报,市里验收,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晋级村补贴和奖励,促进基础村和标准村进档升级,加速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此外,还探索了宅基地换楼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新农村建设模式。目前,南崴子镇、黑林子镇和农民已经达成协议,通过土地集约经营,农民实行整体迁出,统一搬入新区。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帮扶机制。市里确定25名市领导、83个市直部门和25家龙头企业常年帮扶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帮扶的任务和工作责任。几年来,帮扶部门共帮扶现金和实物共计4600多万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2011年4月份,在朝阳坡八家子村和驻岭部队某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军民共建活动,此次活动对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市里每年都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奖励。同时,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贷款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几年来,为新农村建设贷款上亿元。

三是建立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严格按照省里批复的计划、建设标准和规定程序进行。做到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独立核算,财务账目规范健全,真实有效。

四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市里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农村工作量化考评目标管理责任制,由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严格进行考评,同时对各责任部门和相关企业帮扶情况进行考核。市大督查考评办公室也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大督查考评的范围,严格督查考评,并下发通报,好的表扬,差的限期整改。

上一篇:实习报告大学下一篇:有关冬至的祝福语和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