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稳步推进(精选8篇)
开拓创新, 稳步推进 篇1
开拓创新,稳步推进,为建设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术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
——在中共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第一次党员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姜钟浩 2013年10月26日
全体党员同志们:
我受中共延边大学美术学院党总支部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大家予以审议。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选举产生美术学院第一届党总支部委员会,开拓创新,稳步推进,为建设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术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
四年来的工作回顾
一、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
美术学院成立以来,学院党总支部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充分发挥党
总支委员会的政治核心作用,带领全院师生员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可喜成果。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学院领导班子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一方面坚持学院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等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修养,一方面强化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重大决策过程中的严肃性、民主性、科学性,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学院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开展了“创先争优”、“师德建设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等活动,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致力于师资队伍的思想建设,促进观念的更新,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2、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作用更加明显。美术学院2009年成立后,成立了4个党支部,配齐了支部委员。为了不断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和检查监督力度,建立了党务例会制度,做到上情下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四年来,坚持开展标准化党支部考评,各支部认真总结工作,自查自纠,通过反馈意见,促进整改,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标准化党支部建设的常态化,促进了党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组织发展工作进一步规范化。2009年以来,学院举办了三期分党校积极分子培训班,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年发展壮大,目前已达到264人。组织发展力求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教育,工作中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机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党章规定,严格把好每一道关口,确保质量。四年来共发展81名党员。
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院强化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深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开展党风廉政责任书签约活动,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制。通过开展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找出了廉政风险点,查摆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了职责明确,初步建立廉政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坚持党风廉政建设与具体工作相结合,与廉政文化进校园的宣传活动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2010年、2012年组织全院师生开展以 “倡廉政、促和谐”为主题的延边大学廉政文化进校园美术创作大赛,代表延边大学参加了吉林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美术作品创作大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0年12月荣获延边大学廉政文化进校园优秀组织奖。开展以廉政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既是我校美术艺术教育成果的交流展示,又是对师生进行反腐倡廉教育的平台,从而在全校上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廉洁从政、廉洁从教的良好氛围,促进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全校2010—2012“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党总支。
二、深化改革,办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2009年成立美术学院以来,本着夯实基础、稳步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专业特色发展为支撑,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各项教学改革措施。
1、学院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学院经过专业调整,增设了环境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成功获批艺术设计二级学科,“室内设计”校优课程,“朝鲜族传统民居”多元文化课程。获批省教育厅项目:“延边民俗文化产品研发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获批吉林省财政厅项目:“雕塑实验室建设”,项目经费总额为490万元,通过此项目建设完善了实践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2、四年来,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师资培养工作。加大了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力度,采取进修、国内外交流、选派留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共有12名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培训活动。此外,引进了2名博士和1名硕士,进一步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层次。
3、研究生教育立足区域经济和民族特色,注重培养高端艺术专业人才。学科建设方面,2011年美术学二级学科调整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2年新增艺
术设计二级学科和艺术硕士专业研究生的版画方向。四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学术活动日渐成熟。学院共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155名,授予硕士学位127名。其中,1名学生的论文被评为延边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名学生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4名学生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9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同时,学院共选送3名学生到韩国大学进行交换生的学习,使研究生们进一步拓展的艺术视野。学术活动方面,学院共举办《研究生学术活动月》、《知名学者讲坛》、《专业竞赛》、《廉政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曾邀请12位专家、学者作了《看的艺术——当代影像艺术之我见》、《西方现代壁画与雕塑》、《视觉设计与教学》、《铜版画技术与图式个性》、《“物性”与韩国现代版画》、《场所-名牌设计与广告战略》、《设计的公共性与公共视觉设计》等14场学术讲座。同时举办了《彦涵艺术研究展——彦涵从艺75周年》、《王连敏版画作品展》、《林英吉BOOK ARTS展》、《白金男教授个人展》等4场作品展。
4、国际交流方面,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团体及个人的合作,努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四年来借助地缘、人缘和语言优势,学院先后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艺术院校进行了交流。学院先后举办了“韩国水彩画家郑宇范个人展”、“绘画精神-中韩作品交流展”,“韩国弘益大学校林英吉个人展”,“韩国摄影学会国际摄影展”,与韩国中央大学、韩国弘益大学、韩国西江大学等国外院校的教授及访
问团进行了学术交流并签订了交流协议。频繁的交流活动扩大了学院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突出特色,彰显优势,营造积极的学术科研氛围
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科研工作,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以“立足教学搞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作为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研为导向,依靠科研提高教师素质,依靠科研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多项旨在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加强科研工作的手段和措施;开展了各项科研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科研氛围;制定了鼓励和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出版专著和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四年来,我院教职员科研立项1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8项;出版专著14项;发表省级以上研究论文165篇,其中,核心论文45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发表论文(作品)320篇;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1项,省级奖项50项,其中,金荣哲老师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朴成日、金真一老师作品获得中国之星设计艺术大奖标志类优秀奖,朱昌森老师的作品获得第二届全国藏书票暨小版画作品展最佳小版画,崔俊、朱昌森老师的作品获得金达莱文艺奖。
四、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力度,学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学风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自我管理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通过论坛、讲座、座谈交流、个别辅导、主题教育等形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开展心理普查,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实施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进一步规范学生评先评奖、推优培养、帮困助学、就业服务、纪律管理、转学退学等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程序。加强学风教育,诚信教育,严肃考风考纪。通过宣传栏、规章制度的学习、考前承诺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诚信做人的理念,取得明显成效。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为解决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而辅导员队伍薄弱这一难题,学院研究决定,新聘任的年轻教师,要兼职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既充实了学生工作队伍,又使年轻教师得到锻炼。通过岗前学习、上岗培训、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培养;通过考核、经验交流会逐步提高了学生工作水平。
4、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了贫困生信息库,实现静态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同时广开渠道,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各类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并举的助学体系。
5、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工程。以学生为本、开展就业指导、知名企业家和成功校友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的职业规划教育,不断探索就业指导新模式,促进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学院每年都举办专业技能比赛为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等,有效地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我院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在“全国大学生美术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吉林分赛区”、“创意中国•全国设计艺术大奖赛”、“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巡回展”、“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中、韩、俄三国大学生基础课程作品展”等重大赛事展览中硕果累累,多个作品获得了省级、国家级多个奖项。建院以来,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300余场。学院先后有200余名学生和30余个班级获得各级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先进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
五、创新群团工作机制,为教职工提供丰富的活动
坚决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学院党组织的重要工作职能。学院工会组织开展教职工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各项活动。积极参加校院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
如全校范围内的教职工田径运动会、“3.8节”女教职工接力赛;学院范围内的游泳活动和乒乓球活动、教职工迎新娱乐活动(包括乒乓球、台球、桥牌、跳棋、麻将比赛)等。学院工会及时看望走访、慰问患病职工、困难户、军属等,使教职工感受到职工之家的温暖。工会在民主管理、服务教育教学、建设和谐校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院成立以来,我院先后荣获延边大学廉政文化进校园优秀组织奖、先进党总支与延边大学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我代表党总支部委员会向全院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质有待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学术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还未建设艺术设计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生工作队伍人员缺乏,学生活动空间有待完善。今后,我们要统一思想,继续抓好专业特点,加强党的各项建设,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新水平,为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今后三年工作目标
今后三年里,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争取把党总支
部变成党委。努力把学院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集体,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在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术学院。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领导干部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制度,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管理素质和能力。全面深入地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健全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使领导班子成为引领全员教职工,推进学院长足发展的坚强核心。
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学院各部门党组织的创新能力,不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实践中抓好理论创新、工作创新和机制创新。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师生员工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不断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感染教育青年学生;把加强青年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中一件重大事情来抓,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
方针,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制。加大反腐倡廉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党员干部与教师谈心制度等多项党建制度。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使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们的专业素质,通过组建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专业培训工作站的形式,针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课外特殊专业培训,从而促使学生党员成为班级中的专业骨干,并能够帮助和引领其他学生得到专业方面的共同进步。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认真学习教育部《高教三十条》,结合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及教学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在人才培养上要树立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着重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有用人才。在专业调整上注重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优化专业设置,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在知识
传授与能力培养上,树立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起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机制,发挥广大师生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上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主动性。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思路。突出优势、强化实践,形成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与学校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学科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着力营造能够引领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上水平的人才高地。要把师德修养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完善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的计划性、组织性,使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得到保证。同时加强教师的专业情感意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切实保障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形成 “甘于奉献、关爱学生、依法从教”的良好风气。
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大力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创作创新活动,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兼备;积极开展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竞赛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
加强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重点培养和引进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采取进修、国内外交流、委托培养、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专业水平、更新观念、进一步适应课改需要。
三、加强学生工作机制的创新,全面提升学生工作水平
加强学院文化建设,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校园。
继续探索学生工作队伍新模式,形成辅导员制、导生制、2+3制的聚合效应。开展“一帮一”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责任心,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以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创新群团工作机制,夯实党组织的群众基础
关心教职工身体健康;改善教职工工作环境;关心教职工生活状况和家庭幸福;创造条件丰富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特别重视女教职工的特殊权益;缓解教职工的工作压力。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校园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全面落实学院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维护学院稳定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师生员工安心工作和学习。
各位领导、同志们,学院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许多机遇,也面
临着许多新的挑战,让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精神,总结过去,规划未来,开拓创新,稳步发展,为建设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术人才培养基地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2013年10月26日
开拓创新, 稳步推进 篇2
(一) 把住人才培养的政治质量。
根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要求, 必须突出抓好政治素质的培养, 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一要强化首位意识。要坚持不懈地抓好胡锦涛倡导的历史使命、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 切实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 切实把好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二要抓好政治理论课教学。认真抓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的党的创新理论的“三进入”工作, 坚持武装头脑与理论创新同步跟进, 不断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的质量, 确保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二) 扭住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领导, 要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营造关心人才、培养人才,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在培养人才方面, 注意把提升学历向提升能力上聚焦, 把宽幅度学习向立足高校特点和岗位要求学习上聚焦;在使用人才方面要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三) 确保高校安全稳定。
安全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在高校政治工作中必须牢固确立这个观念。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坚决驱除社会上的“杂音”和不健康的东西, 确保高校一方“净土”。加强心理疏导工作, 提高干部、学生的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加大隐蔽战线斗争的工作力度, 尤其要警惕网络破坏和“法轮功”等反动组织的破坏。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本方法
(一) 分析结合, 注重工作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化的过程, 就是把上级的指示和要求与我们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就是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推动工作落实。对上级指示任何时候都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但是上级指示与本单位实际, 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级指示着眼于全局,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而具体到各个单位, 由于条件和环境不同, 具体实践起来往往有差异性, 落实到高校差异比较大, 要结合学院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落实。
(二) “两手抓”, 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要坚持当前任务和长远建设两手抓。抓政治工作和政治机关的长远建设, 是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 是为后人“栽树”。要坚持硬件和软件两手抓。硬件是基础、是条件, 软件才是根本、是目的。我们在抓硬件设施的同时, 要提高能力素质、加强品德修养等软件东西。要坚持务实和务虚两手抓。防止和杜绝重形式轻内容、重投入轻效益、重硬件轻软件、重平台轻系统、重过程轻结果等不良现象。要坚持落实工作和自身建设两手抓。
(三) 会协调, 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
协调关乎工作落实, 关乎内部稳定, 关乎一个单位的形象。抓落实三分靠工作, 七分靠协调。政治工作发挥服务保证作用, 大量工作靠协调。在对上协调上, 要加强请示汇报, 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机关的支持;在对下协调上, 要注意调查研究, 征求基层的意见建议, 把握好度, 防止工作过满、要求过高;在内部协调上, 要有大局观念, 多沟通, 多协商, 减少矛盾, 整合力量, 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因此, 在协调的过程中, 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三、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本建设
(一) 要有一流的工作政绩和完善的制度。
单位创一流, 工作出精品, 才有作为和地位。要坚持工作高标准, 做一等工作, 创一流成绩;要注重细节, 以细求实, 细节决定质量, 细节决定成败。科学的制度能降低“风险”, 减少“成本”, 提高“效益”。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和上级要求, 及时补充完善、健全、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可行管用的制度。
(二) 要有和谐的内部环境。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营造和谐向上、健康发展的良好内部环境。真诚才能和谐, 要提倡以诚相待、表里如一, 绝不阳奉阴违。公平才能做到公开公正, 下级送给上级最好的礼物是履行职责, 上级给下级最好的奖励是公平处事。相容才能和谐。
(三) 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干好工作的基本保证。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牢固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 以高度的自觉性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国家教育事业负责, 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四) 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
政治部门和政工干部做一切工作都要务实, 对那些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 对那些对培养人才没多少实际效果的事, 对那些对高校建设没有用甚至要添乱的事, 对那些单纯为了出名挂号、图虚名招实祸的事情坚决不干。另外, 不要干那些本职责任之外, 管不好又干不了的事情, 要干好政治机关应当干的事情。
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本修养
(一) 要加强道德修养。
讲德能服人, 有德能成事, 守德能和谐。作为从事育人工作的高校政治干部来说, 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做有崇高品德的人。现在, 我们有些干部不注意把精力用在工作上, 而是挖空心思在琢磨领导喜欢什么;有的过于圆滑, 八面玲珑, 表里不一;有的遇到好事往前挤, 碰到棘手问题拖、推、绕, 不负责任;有的凡事只从个人利益出发, 不顾他人和集体利益;有的干什么不像什么样, 甚至搞庸俗的东西等等。这些都与我们政治干部应有的素质要求格格不入, 必须下功夫根治。要提倡尽职负责的职业道德, 倾注全部热情和激情投入到岗位上, 有收获, 有所成。要提倡模范守纪的美德, 坚决执行上级的指示。
(二) 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高校的政治干部是“人师”, 是教学员如何做人的, 要为人师表。要注重加强自身思想修养, 政治上要强, 作风要过硬, 德性要全面, 要德才兼备, 知行并举, 坚持言教与身教结合, 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 以一贯主张作用感召人、凝聚人, 以高尚的风范做好育人的工作。
(三) 要树好形象。
一要率先垂范。当好下级部属的一面旗帜, 要踏实务实, 立足本职岗位,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埋头干事, 扎扎实实地抓好各项政治工作任务的完成。二要精通本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解决“水涨船高”的问题, 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三要情操高尚。严格要求, 不贪不占, 不违反任何规定和纪律。以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规范自己的言行, 缜思慎行, 低调务实, 在教职员工中树立良好形象。
在新的形势下,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进一步理清思路, 掌握方法, 抓住重点, 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 确保以教学为中心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文) ;
万钢:创新型国家建设稳步推进 篇3
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
万钢指出,2014 年,我国全社会R & D 支出达13400亿元,比2010 年提高84.3%,其中企业支出占76% 以上;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稳居世界第2 位,被引次数从第8 位上升至第4 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9 件,比2010年增加2.8 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8577 亿元,比2010 年增长119.5% ;高技术产业主营收入达13 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55.8%。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 年的50.9% 提升到2014 年的54%,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纳米绿色印刷制版、量子通信及组网、高温超导材料、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诱导多功能性干细胞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突出成果。
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水稻分子设计育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免疫调节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农业、环境、健康等领域提供重要科学理论基础。纳米限域催化、等离子激元光学操控、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特高压电磁环境、钢铁材料组织调控等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和颠覆性技术提供科学支撑。重大科研仪器装置和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世界上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FAST)初具雏形;成功建设世界上最深、宇宙线通量最小的地下暗物质实验室,并得到国际最灵敏实验结果。上海光源、正负电子对撞机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有力支撑科学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达401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23 个。
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制度保障和动力。万钢指出,“十二五”以来,科技体制改革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中央部署,围绕科技界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突出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31 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基本形成,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建立,成立特邀咨评委,全面启动专业机构遴选和改建工作,监督评估体系和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同步推进。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完成论证,即将启动;2016 年重点专项完成跨领域综合平衡与评议,各项论证工作稳步推进。对47 项现有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进行整合,涉及现有专项的近50%。
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推进实施,赋予单位对科技成果转让、使用和作价入股的自主权,取消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批和备案要求,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定价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入全部留归单位,处置收入不再上缴国库。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制度,实施全国统一的创新调查制度和科技报告制度,建设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进一步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的科技资源能够为全社会创新所用。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完善遴选和退出机制,更好地发挥院士作用。
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与金融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大众创新创业热潮。今年上半年,新增企业同比增长19%,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30 家企业。万钢介绍,我国的创新创业环境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1、高新园区建设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总数达到10 家,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29 家,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 的11%。全国40% 的高新技术企业、45% 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四分之一的全国发明专利授权产生于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去年新增注册企业超过8 万家,新吸纳大学毕业生超过50万人。
2、企业孵化载体建设
加强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孵化载体建设,健全服务与培训机制,推动开源平台和科研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600 家,在孵企业8 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过175 万人。2014 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453 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30 家,中国创新驿站83 家,区域性技术转移联盟20 个。今年上半年,全国技术交易额3079 亿元,增速11.7%。
3、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有效改善了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通过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帮助3000 家参赛企业与合作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向近1000家企业贷款授信,额度超过185亿元。联合深交所、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和招商银行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在高新区实施“千鹰展翼”计划,专业化、市场化、协同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
“十二五”期间,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合作,有效支撑以全球视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开放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外交日益成为国家双多边整体外交的突出亮点。中美、中欧、中俄、中法创新对话成为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战略沟通的重要机制。科技合作持续列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及中美、中英、中法及中欧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议题,并有力夯实了我国与亚洲、非洲及拉美等周边及发展中国家的务实合作和互利外交关系。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对外科技援助工作不断优化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 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 等国际大科学工程,继续在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中发挥领导作用。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开展国际合作。
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
通过超前部署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国战略高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有力提升了国家竞争力,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神舟十号实现太空对接和天海对话,嫦娥探月“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稳步推进。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开发应用广泛服务于测绘、城建、水利、交通、旅游和应急救灾等领域,高分二号推动中国民用遥感达到亚米级高分辨率,首颗自主研发的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发射成功。第四代核电技术国际领先,CAP1400 压水堆关键试验验证全面完成,高温气冷堆商业化示范电站进展顺利,快中子实验堆成功并网发电。天河二号连续5次位居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在生物医药、工程仿真、智慧城市、新材料等领域广泛应用。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30多种关键制造装备总体水平达到28纳米,封装技术全面升级到中高端。我国主导的TD-LTE 技术成为两大4G 国际标准之一,完整产业链基本形成,4G 用户达到2.7 亿;5G 关键指标参数被国际标准组织采纳。深海钻探及复杂油田采收技术国际领先,4500 米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海马号ROV)海试成功,“海洋石油981”“海洋石油201”等高端装备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为转型提供重要支撑
“十二五”以来,我国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研发部署,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撑。
1、重大专项取得明显成效,填补了一批重大技术和装备空白,在多个领域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点。
截至2014 年底,民口10 个专项带动地方、企业和社会投入1700 亿元,共申请专利5.3 万项(含国际专利4300 余项),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装置1.4 万个,技术标准8500 多项,直接带动新增产值1.4 万亿元。
2、科技创新重大突破支撑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时速380 公里,达世界领先水平,为我国高铁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重要的技术基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4 年底已生产各类新能源汽车11.95 万辆。特高压输变电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立特高压技术研发体系,实现特高压交流1000千伏特、直流±800 千伏特系列成套装备国产化,特高压交直流设备国产化率均超过90%。白光LED 芯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减小,“十城万盏”37 个试点城市中,LED灯具应用超过1400 万盏,减少碳排放4680 亿吨。
3、农业科技创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1%。实施粮食丰产、渤海粮仓等科技工程,研制出新品种、新产品、新材料224 种(个),在13 个粮食主产省,增产粮食1317.86 万吨,增加效益308.86 亿元;形成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模式36 项,累计取得经济效益734.36 亿元。
4、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积极成效。
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共获新药证书85 件,成功研制出治疗癌症的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重大新药,盐酸埃克替尼累计销售14.8 亿元,改变长期以来对国外同类产品的依赖。乙脑减毒活疫苗进入联合国采购清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三病”相关科技产出迅速提升,“三病两率”下降初显成效。实施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工程,示范应用10 余万台(套、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覆盖服务人口9600 万人,直接受益1161 万人。在污染源识别、污染与健康、雾霾数值预报、污染防治决策等方面强化攻关,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湿地治理等生态修复技术攻关,生态修复技术示范推广达1500 余万亩。
可以预见,“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将发生深刻变化。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新科技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深刻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类交流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亟须依靠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构建我国竞争新优势,开辟经济社会发展新空间。
开拓创新, 稳步推进 篇4
两年来,中心支行认真贯彻“重在建设,重视创建过程,注重创建实效”的方针,坚持从“建设好班子、培养好队伍、履行好职责、树立好形象”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支特色、符合中支实际的路子,确立了“以人为本、从严治行、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的治行理念和“明德、笃学、创新、奉献”的人行精神,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坚持“一个到位”,完善文明单位创建机制
(一)党委重视、领导到位、组织健全是有效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前提保证。新一届党委成立以来,把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摆在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中支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党委职能部门及主要业务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做到领导小组会议常开,文明创建事项常议。提出了“五个不变”的要求:即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方向不变;坚持文明单位建设的统领地位不变;坚持“重在建设,重视创建过程”的方针原则不变;坚持创建过程的量化考评不变;坚持求真务实、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创建作风不变。
(二)不断完善文明单位创建机制。采取领导抓、抓领导的工作方法,建立了“全行规划党委抓,实施方案小组抓,处室创建各自抓”的分级负责领导机制,充分发挥了协调联动作用;采取持久抓、抓持久的工作方式,以全员参与、各有侧重、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为原则,逐步形成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采取层层抓、抓层层的工作机制,机关各部门及县(区)支行,层层分解、细化、量化创建任务,逐项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以有效履行职责为中心,着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狠抓学习,提升素质,努力塑造学习型党委;二是总揽全局,理清思路,努力塑造开拓型党委;三是打造班子,凝聚合力,努力塑造团队型党委;四是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努力塑造务实型党委。在班子成员中深入开展讲原则、讲团结、讲奉献,树旗帜、树形象、树权威的“三讲三树”活动。在履行基层央行职责中,围绕重点难点工作抓创新,围绕常规性工作抓落实,实现了整体工作的不断突破创新和持续协调发展。
二、提高“两种素质”,建设“五型”干部队伍(一)抓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思想素质。坚持“周周有学习、月月有讲座”,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作为政治理论教育重点,2006年组织了《科学发展观》、《“十五”成就与“十一五”规划》、《学习新党章、永葆先进性》和《江泽民文选》等辅导讲座,开阔了大家的思路,打牢了理论功底,增强了大局意识,提高了政策理论水平。2007年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系列讲座,使干部职工通过这个系列讲座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培养“五型干部队伍”发挥积极作用。2008年开展了“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 征文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准确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和要求上来。
(二)抓央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为了提高业务工作水平、防范操作风险,编写了《安全管理操作规程》、《基层中央银行业务操作与管理》两本书,组织业务岗位人员进行了系统学习、培训和考试。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新业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力度,2006年以来,先后举办全省人民银行业务工作培训班107期,参训8200人次,涉及货币信贷、金融稳定、金融服务在内的10多项业务种类,选派209人次参加总、分行的各类培训,较好地适应了新形势下基层中央银行业务工作需要。在机关建立和完善了学术暨业务交流讲座制度,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业务骨干,针对人民银行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题讲座和金融新业务培训,目前已举办讲座23期。此外,兰州中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开展富有特色的劳动竞赛活动,先后举办了国库核算业务竞赛、钞票处理清分与复点技能竞赛、青年职工英语大赛等各类竞赛12次。特别是2006年9月份,举办了甘肃省人民银行系统业务竞赛,各市、州中心支行派出195名选手参加竞赛,比赛内容涉及基层人民银行各个业务领域,为干部职工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构建了凝心聚力的载体,有效促进了干部职工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注重“三个结合”,逐步提升创新能力
1(一)坚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推进理念创新。2006年是党委确定的“创新年”,在制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时,明确提出以增强央行履职能力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方向,增强创新能力,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工作目标,年底组织评选出“兰州票据清分系统建设项目的开发创建”、“全省人民银行保卫监控系统远程三级联网”等 “十大创新”成果,有效促进了中心支行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2007年围绕中支党委提出构建 “先进型机关、创新型机关、服务型机关、规范型机关、和谐型机关”的新要求,在中支机关各职能部门全面开展机关文明处室创建活动,使机关文明处室创建活动的各个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推动兰州中支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扎实、有力、稳健的开展,使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干部职工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金融业务工作在总、分行绩效考核中位居前列,机关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
(二)坚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推进决策创新。调查研究是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坚持围绕经济金融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2006年,我们与金融时报社联合举办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服务”为主题的金融论坛,《金融时报》整版刊登了研讨成果,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网等多家新闻媒体也对研讨活动作了全面报道。2006年以来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调研文章70多篇。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在反映问题、服务决策、指导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向总行、分行和省委、省政府上报信息500多篇,国务院办公厅采用7篇,总行采用26篇,省委、省政府采用52篇,1篇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11篇得到总行、分行领导批示。
(三)坚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与金融服务相结合,推进服务创新。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必须与时俱进,促进业务创新。在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建设中,先后制定了8项制度办法,确定了7类特色业务和基本上线业务,2006年2月20日,小额支付系统成功上线运行,标志着我省现代化支付清算体系核心系统基本建成,成为全国首批推广试点的三个省份之一。大力推广公用事业收费定期借记业务、支票圈存业务,得到苏宁副行长的充分肯定;2007年积极探索生源地助学贷款发放途径,制定了《甘肃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经省政府批转全省执行。5月22日在会宁县举办了“甘肃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启动仪式”,总行项俊波副行长、西安分行刘贵生行长以及地方政府、全省23所高校负责人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长代表等100余人参加了启动仪式;推广了《会计核算事后监督影像处理系统》,实现了网点、核算中心和事后监督中心三方联网,业务差错率逐年下降;创新守卫值班模式,在定西开展了单人非武装值守试点工作,提高了技防设施使用效率。重视封存枪支管理,首先采用的“真空包装法”在全国得到推广。
四、发挥“四个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央行”
(一)发挥央行文化建设的纽带作用。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与央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培育具有中心支行特色的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基层央行文化,使央行文化贯穿于“创建”活动的各环节,促进“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人人肩上有责任,项项工作有文化含量的全员参与建设模式。建立了自1949年至今的行史陈列馆,传承了央行文化精神。每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和一次大型文化娱乐活动,办好职工摄影展和书画展,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成立了乒乓球、读书社等10个兴趣小组,全行90%以上的职工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广大干部职工多元文体需求。
(二)发挥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创建文明单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需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紧密配合,全体干部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发挥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从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和金融业务工作三个重点内容上看,体现了三个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从管理的角度看,文明单位建设囊括了履行央行职责的全面工作,抓文明单位建设,就是全面履行中央银行职责。为此,我们注重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创建机构,发挥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增强全员参与创建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意识,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建、共同提高的氛围。紧紧依靠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组织开展了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提升活动,广泛开展职工之家、青年文明号、巾帼建功、文明家庭、模范职工之家、“献爱心、送温暖”等创建活动,中心支行工会2006-2007被总行、分行和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称号。
(三)发挥内部管理制度的保障作用。把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与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粘合”在一起,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行”的治行理念,坚持“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办事”的工作原则,建立和完善“关心人,激励人,约束人”的管理机制,保障“创建”活动在规范的 制度下顺利开展。近年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各项工作需要,在不断完善各项业务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行员行为规范制度、奖励激励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增强干部职工依规办事的自觉性。2006年10月份,制定实施了机关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科学评价机关各部门和员工个人履职情况,实现工作绩效与个人收入挂钩,建立了正向激励机制,保证党委意图和各项决策正确、及时地贯彻执行。
开拓创新, 稳步推进 篇5
高桥镇地处慈利县南部山区,共有21个村(居)委会,194个组,1.3万人。自开展新农合工作以来,我镇党委、政府坚持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理念,从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规范新农合就医管理入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农合带来的好处,从而变“被动征缴”到“主动投保”,全镇新农合工作逐年得到稳步提高。2008年、2009年、2010年的参合率分别达到90.15%、94.45%、95.21%,一直排在全县31个乡镇的前列,2011年参合率预计也能达到95%以上。2009年更是获得全县新农合工作先进单位的殊荣。之所以我们能取得这些成绩,其主要是采取了以下的做法:
一、规范新农合就医管理,凸显比较优势
我们发现,很多老百姓不愿意参加新农合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担心赔付手续复杂,赔付时间太长;二是担心存在药价虚高、小病大医的现象。从而,我们坚信,要从根本上提高新农合的工作质量,就必须规范新农合的就医管理,凸显新农合的比较优势,引导老百姓自觉参保。一是规范赔付资金管理。我们一方面在许可范围内尽量简化赔付手续,另一方面做到在入院后及时指导病人家属准备相关资料,确保在病人出院当天及时全额领取赔付资金。二是规范用药收费管理。加强医德教育,制定用药收费管理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一视同仁对待参保和非参保人员,坚决杜绝违规开药、胡乱收费的现象。三是严格落实督察制度。由镇纪委、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督察小组每季度对卫生院进行一次专项检查,违规人员根据情况分别给予党纪、政纪或经济处罚。
二、狠抓卫生院服务质量,激发参保热情
我们发现,导致新农合参保热情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和医务人员个人素质不高,很多人宁愿多花钱也要去到市县的大医院就医。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改善医疗条件,两年来,共投资近30万元整修了住院楼,购置医疗设备,提高了卫生院的硬件水平。二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两年内引进大专以上医护人员3名,增强了队伍力量。同时,每年外派人员到上级医院进行业务培训,两年来共有10多人接受培训,提高了业务能力。另外,每月进行一次院内专题经验交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三、扎实开展宣传和发动,确保政策到位
老百姓素质参差不齐,有很多人对于新农合政策理解比较片面,所以宣传发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分类广泛宣传,确保政策深入人心:一是针对村组干部采取会议宣传。我们每年都召开大小会议20多场,让村组干部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理解、吃透新农合政策。二是针对普通百姓采取标语、横幅、宣传单等形式宣传。我们每年书写标语20多条,悬挂横幅10多条,分发宣传单5000多份。另外,我们还给每个村民小组培训1名政策宣讲员,进村入户宣讲政策,基本做到全镇人人了解,人人知晓。三是针对特殊人群采取典型案例宣传。对于个别不愿意参合的群众,联村干部和村组干部上门,用身边参合赔付受益的人做例子,让他们充分了解新农合的好处及作用,引导他们自愿缴费参合。
四、严格落实责任分解制度,保证工作效果
开拓创新, 稳步推进 篇6
资料八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党的委员会,进一步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我乡在探索中奋进,在继承中发扬的五年;今后的五年是我们全面贯彻“十一五”规划,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工作任务,进一步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更加坚定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全乡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在,我代表中共×××委员会向大会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过去五年工作的简要回顾过去五年,是我乡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社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要素紧缺,资源制约造成的各种压力,面对非典疫情、台风灾害、地质隐患带来的严峻考验,我们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快速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一、克难攻坚,农村经济建设持续增长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全乡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效益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一个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二个专业合作社,三个农产品基地群,四个农业拳头产品”的金字塔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巩固;注重×××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山区农产品品质档次和市场知名度,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加快旅游业发展,倡导“走红色路、听革命事、尝农家菜、忆乡间趣”,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实施“绿色生态游”,“观泽基纪念馆,品张庄农家菜,游山益崪山水景”旅游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年增长20,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20元。二、强化基础,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的方针,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入发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狠抓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山区人民多年期盼的山老区联线隧道工程顺利完成,以“康庄工程”为重点的通村道路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康庄工程累计总投资1800万余元,建设道路总里程38.5余km,惠及8个村1万多人口,彻底改变了我乡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日益完善,新建移动通讯基站4个,“小灵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有效改善了我乡通讯条件;同时,以“五改”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村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有序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仰后、张庄二村先后被省政府评为“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今年,上岙、茅坪、泉路三村还申报了温州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全乡共有13个村列入了乐清市环境整治计划,以旧村改造、环境整治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千亩方江屿围塘田改造工程按期完成。五年来,全乡共投入各类水利经费120万余元。开拓创新, 稳步推进 篇7
1. 历史回顾
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 科技咨询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在江苏悄然兴起, 进入90年代以后, 发展势头更加迅猛。原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明确指出:这一态势对充分挖掘江苏巨大的智力资源优势, 促进生产力要素的有效结合, 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抓住机遇, 因势利导, 发展科技咨询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并提出要用新的机制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决定创建既具行业管理职能, 又能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全省咨询行业协会。在咨询界的大力支持下, 1993年9月, 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经江苏省民政厅批准登记成立。
1993年9月14日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成立大会召开, 引起了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徐机玲同志的关注, 他以极大的热情对科技咨询产业的发展态势、问题和前景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 写出了3篇调查报告, 刊登在1994年1月21日第7期新华社《内部参考》上。1994年2月14日新华社《每日电讯》、1994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和1994年2月23日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也都对科技咨询产业在江苏的崛起作了系统报导。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在阅读新华社《内部参考》刊登的三篇调查报告后作了重要批示:“徐机玲同志的这几篇报导, 观察得很深刻, 分析也较全面, 可为我们推动软科学/咨询产业提供极好的参考。看来, 当前的问题是采取政策措施, 推动咨询市场的发育, 支持一批咨询机构在市场上获得发展能力。要开展国际合作, 学习成功公司的经验。江苏的‘咨询产业协会’如果效果好, 应予推广。总之, 软科学必须在建立市场机制上下功夫, 一般论述重要性的时代似已过去”。
根据宋健同志的批示精神, 国家科技部于1994年1月底开始酝酿在全国开展科技咨询产业试点工作, 并派员参加了1994年2月2日召开的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常务理事会会议, 会上提出希望在江苏开展科技咨询产业试点工作。当年4月, 在无锡市召开了全国试点工作分析讨论会。
对于试点工作, 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十分重视, 1994年5月省政府正式函请国家科技部在江苏开展试点工作, 并报送了试点工作初步方案。1994年6月, 国家科委批准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三市一省开展全国发展科技咨询产业的试点工作。在1995年2月21日召开的江苏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省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科技咨询产业”“发展国际咨询服务业”和“全面展开科技咨询产业试点工作”。紧接着, 在2月28日又召开了全省发展科技咨询产业试点工作会议, 传达贯彻国家科委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试点工作的部署。在会上, 省政府和省科委领导同志对试点工作作了进一步动员和安排。1995年8月, 省政府正式颁发了《江苏省科技咨询产业试点工作方案》, 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试点工作内容、任务和措施提出了具体要求。自此, 江苏发展科技咨询产业试点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展开。
2. 协会的主要工作
十多年来, 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在省科技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 按照“试点方案”的要求, 政府部门指导、行业协会运作, 加强行业管理, 规范市场行为, 培育骨干企业, 提高队伍素质, 形成了咨询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1) 理顺关系, 加强合作, 推动试点工作全面开展。
科技咨询行业涉及面宽, 科技咨询企业隶属关系繁多, 区域跨度也很大, 必须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为此, 注意加强与省各有关部门、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单位的协调与合作十分重要。例如与省工商局、统计局联合开展全省咨询业统计工作;在培育骨干咨询企业方面与省工商局联合开展咨询企业、咨询研究机构的信誉分级评审;在实施行业管理的具体工作中, 联合教育、发改、外经、金融、财政、审计、科协等部门共同参与。工作能否全面深入开展, 关键还取决于各级科技部门的组织、谋划和促进。为此, 省科技主管部门要求各省辖市科技局应将试点工作和培育咨询市场作为发展科技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列入地方科技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并与当地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协会与与各市、县科技管理部门紧密合作, 推动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 一个上下联动, 多方集成, 形成合力的推动咨询产业发展的局面在江苏初步形成, 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 制定行业发展规划,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通过协调, 江苏已将咨询服务业纳入全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十五计划纲要”, 协会积极参与起草了有关咨询服务业的内容。此外, 还积极参与编制江苏省第三产业“九五”“十五”发展规划, 主持起草了全省第三产业“九五”发展规划中“信息咨询服务业”的章节内容, 负责编制“十五”发展规划中作为重点行业规划的《江苏省“十五”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 明确将国家科委提出的“大力扶持、积极引导, 按市场机制运作, 向国际规范靠拢”的原则作为发展咨询业的指导原则, 规定了咨询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主要目标和措施。
(3) 建立统计调查制度, 掌握市场运行动态。
咨询业的统计分析工作是一项关系咨询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省科技主管部门十分重视, 并将咨询业统计纳入全省科技统计的范畴, 委托协会具体组织实施。协会积极与省工商局、省统计局的关部门协调, 探索建立规范化的咨询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自1995年以来, 已连续16年坚持开展咨询业统计, 并在协会“章程”中明确规定了会员年报制度。经过多年努力, 逐步完善统计调查内容, 建立了统计工作程序, 设计了统计数据处理软件, 建立了咨询业统计数据库,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咨询业统计队伍, 为及时掌握行业动态, 反馈行业信息, 为各级政府部门发展咨询业的正确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
(4) 加强行业管理的基础性研究, 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协会积极组织有条件的咨询企业和咨询研究机构申报、承担省级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开展有关加强咨询行业管理的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工作, 先后完成了十多项研究课题, 取得一批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如“江苏省咨询业现状分析”和“江苏省涉外咨询企业的现状调查”, 为建立咨询企业动态数据库和推进咨询行业管理打下了基础;每年进行的“江苏省咨询业统计分析研究”, 使协会及时掌握咨询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存在问题, 提出对策, 为引导咨询业发展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江苏咨询热点领域预测研究”和“江苏省咨询业效益分析”为制订行业发展规划, 有效组织市场开拓, 提供了相应的工作基础;“咨询企业信誉分析评审指标体系研究”“咨询企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为全省咨询行业信誉分析评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咨询企业绩效考核等行业自律制度作好前期准备, 为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奠定扎实的基础。
(5) 加强诚信建设, 完善行业自律管理制度。
为加强咨询行业管理工作, 协会积极进行探索并会同有关部门陆续制发了《协会章程》《咨询行业规范》《咨询服务议价通则》《咨询企业 (机构) 信誉分析评审管理办法》和《评审规则》《注册咨询专家资格认证及管理办法》《关于在软科学研究计划中增辟科技咨询项目的实施细则》《咨询业统计制度》《咨询业务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咨询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等。这些制度和行规、行约是咨询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 也是对咨询业发展进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管理打下了基础。协会还注重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开展对这些制度、行规、行约执行情况的检查, 不断完善咨询企业信息发布和查询制度, 推动企业信誉监督管理社会化。
(6) 扶植骨干咨询企业, 树立咨询业的社会形象。
根据省政府颁发的试点方案要求, 为完善全省信誉咨询企业的评审工作, 从1996年开始, 省科技主管部门联合省工商局在全省咨询行业开展信誉分析评审工作, 由协会具体组织实施。为了保证评审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 使之顺利开展, 协会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报请省科技主管部门与省工商局联合颁发了《江苏省咨询企业 (机构) 信誉分析评审管理办法》。二是由省科技咨询协会制订了《评审规则》和评价的具体方法, 进一步完善了咨询企业信誉考核指标体系, 确定了定量考核标准, 建立了严格的申报与评审程序。为使评审工作对咨询企业产生较强的引导和自律作用, 协会将“职业道德”“履约程度与管理水平”“客户满意度”“资源配置水平”“咨询产出的社会效益”“市场开拓能力”“发展趋势”等作为评审考核信誉度的主要内容。三是委托审计部门对咨询企业申报业绩的真实性进行现场核实。四是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申报单位有否不良记录审查把关并实行一票否决。五是对取得信誉等级的咨询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规定每两年要复审一次, 根据复审结果, 重新确定原信誉等级的保留、升降或撤销。这项工作得到了广大咨询企业的拥护与支持, 踊跃申报, 至今已开展7次评审, 共评出A级以上江苏省信誉咨询企业 (机构) 274家, 其中AAA级206家, AA级54家, A级14家。评审结果向社会公布, 并通过协会主办的江苏咨询信息网站将全省AAA级信誉咨询企业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业绩在互联网上发布, 向国内外客户推荐, 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从总体来看, 获得各信誉等级资格的单位综合素质较好, 有一定的经营规模, 服务水平和质量较高、业绩较为显著, 市场开拓能力较强, 成为江苏咨询业的骨干力量。
(7) 培育咨询专家队伍, 探索咨询人才管理方式。
为加速培育和稳定一支高素质的咨询专家队伍, 探索咨询业专门人才的管理方式, 推动咨询业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根据省政府颁发的试点工作方案要求, 经省科技主管部门批准, 协会开展了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资格认证工作, 负责组织实施和注册登记。为规范开展认证工作, 省科技主管部门出台了《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资格认证及管理办法》, 协会制定了严格的工作程序、申报资格审查标准以及考评指标和标准, 同样采取每两年复审考核一次的动态管理方式。自1997年以来, 至今已开展6次认证, 通过单位推荐, 资格审查, 经业务考核和综合评审, 全省共有1281名咨询从业人员获得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资格。为了扩大社会影响, 协会除向社会公布外, 还在协会网站向国内外客户推荐。实践结果表明:注册咨询专家作为部分资深的咨询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和职业身份, 获得社会的尊重与信任。
(8) 大力推进咨询服务品牌建设。
一是通过信誉评审申报条件的提高和修订评审标准, 引导咨询企业创新服务产品, 创建服务品牌, 出现了一批发展较快, 实力较强, 影响力较大的咨询企业和品牌。同时, 协会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向社会推荐、宣传, 使他们获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 并在省内外咨询市场的各个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申报“江苏省重点科技服务机构”。在省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的“江苏省重点科技服务机构”推荐确认工作中, 协会从会员单位中选择不同咨询专业类型、综合实力较强、经营规模较大的咨询企业共分2批14家推荐申报, 从公布的入选名单看, 有26家会员单位首批入选, 占了将近一半 (全省共58家) 。三是组织申报江苏名牌。为增强江苏企业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2008年组织开展了江苏名牌申报工作。江苏名牌包括农业名牌、制造业名牌和服务业名牌三大类, 计划全省发展名牌300个, 其中服务业50个。根据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 协会会员单位参加服务业“科学技术服务”行业申报。协会反复研究, 多方协调, 推荐了14家会员单位通过省科技厅申报。
(9) 推动咨询企业服务能力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开拓新的咨询服务平台。围绕江苏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的发展计划, 引导会员单位为加快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好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同时, 也作为会员开拓市场、扩大咨询服务面的重要举措。协会主动与省科技厅高新处联手, 推动部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参加咨询行业信誉评审, 并成为协会资格会员, 促进各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与协会骨干咨询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形成协会内部新的机制, 共同构建新的互动咨询服务平台。二是拓展咨询业务领域。协会通过组织会员参加各种专题培训, 引导会员单位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提高服务能力。例如:清洁发展机制 (CDM) 是根据联合国《京都议定书》建立的一种创新性的国际合作机制, 也是咨询服务新的专业领域。协会积极组织相关的咨询企业参加CDM能力建设项目培训, 了解国际规则。目前, 一些会员单位已经开展了为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二氧化碳减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业务。三是扩大合作与交流, 组织参与全国和地区的交流活动。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在国家科技部指导下先后连续举办了3次“中国咨询业发展论坛”, 是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全国咨询界峰会。协会在全省范围内先后组织会员共有100多人次参加了3次“论坛”, 并提交6篇较高质量和水平的论文在专题研讨时交流。2004年, 还与上海、浙江的同行一起共同组织了“长江三角洲咨询论坛”, 组织会员单位共92名代表参会, 提交7篇论文在大会上交流。通过这些活动, 使江苏咨询界及时了解国内外的发展动态趋势和经验, 开阔眼界, 拓展思路, 加强协作, 推动自身工作的发展。
(10) 开展创建现代咨询服务产业园区的软科学研究。
在中央决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以及南京市全面推进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的背景下, 协会紧紧抓住这一发展的机遇, 及时提出了建设南京咨询业产业园的设想建议, 得到了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并列入市的软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内外咨询业发展态势、经验及借鉴研究;南京咨询产业园区建设的基本定位、总体目标、主要功能及发展模式的研究;南京咨询产业园的规划框架与建设方案研究;产业园集聚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产业园区位选择及招商方案研究;产业园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研究。通过为政府提交研究成果, 促成南京咨询产业园的建设。
(11) 创建全省企业管理咨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全省企业管理咨询科技公共服务中心 (简称“中心”) 是经江苏省科技厅批准, 南京蓝鲸咨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联合共建, 并于2009年7月正式启动的科技服务平台, 旨在推动江苏管理咨询业的迅速发展。创建“中心”主要工作内容:建立企业管理咨询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管理咨询公司的咨询技术共享平台、公益服务机构服务集成共享平台、终端企业客户服务平台以及管理咨询师服务平台4个子平台, 扩大江苏管理咨询标准化试点范围。通过这一科技服务平台能集中资源, 使全省管理咨询公司共享人才培训、管理工具、咨询技术、办公设施, 与公益服务机构共享市场信息、客户资源、办公条件, 为企业提供研发机构建设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等管理咨询服务。目前, “中心”组建了由20多位高级咨询专家和教授组成的专家委员会, 已组建完成100人的专业咨询服务团队。
(12) 不断改进管理, 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一是认真贯彻“政社分开”方针, 调整协会领导成员, 建立以咨询企业家和专家为主的领导班子。目前协会单位会员总数已达274家, 其中咨询企业占78%, 事业性质单位占22%;有私营咨询企业38家, 外资或中外合资咨询企业6家。二是适应政府机构改革的新形势, 探索建立起新的多元化的管理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各市咨询协会或设立办事处等方式, 目前已在镇江、常州、泰州、常熟等市成立了相应的协会, 成为省协会的组成成员并实施对市内省协会会员的联系;在单位会员较多但尚未成立市级协会的无锡、苏州、南通、徐州、连云港5市设立办事处, 作为省协会派出机构, 在各市主管部门指导下开展省协会委托的有关会员管理工作。对其他市则由省协会与各市主管部门协商, 明确了协会与各市工作联系的单位。三是加强“江苏咨询信息”网站建设, 投资更新网站设备, 实施网站改版, 着手构建信息畅通的协会网络服务平台。通过网站发布咨询行业的有关信息及协会工作动态, 促进协会与会员之间、会员单位之间、协会及会员单位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3. 主要成效
十多年来, 通过加强行业自律, 引导市场开拓, 规范市场行为, 提高队伍素质等措施, 使江苏咨询业的发展达到了一定规模, 咨询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咨询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显著提高。
(1) 经营业绩迅速增长 (见表1) 。
(2) 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见表2) 。
(3) 结构发生可喜变化 (见表3) 。
(4) 骨干队伍初步形成。
协会一方面引导、组织创办一批咨询热点专业领域的咨询企业, 扶植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咨询机构, 另一方面通过在全省咨询行业开展信誉分级评审, 培育骨干咨询企业。以2000年度全省咨询业统计数据为例:全省共统计951家咨询单位的经营状况, 其中包括232家协会会员单位, 会员单位数占全省统计的咨询单位数的26%, 但咨询业务人员占统计总人数68%, 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咨询业务人员占相应总数的65.1%;年度完成咨询项目数占总数的65.3%;年咨询收入占总量的76%。由此可见, 协会会员单位已成为咨询业发展的骨干力量。至2009年末, 这支骨干力量拥有职工总数为35 268人, 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从业人员18 067人;造就了一批富有开拓精神和组织管理才能的咨询企业家和1281名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 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78人, 占总数的21.7%, 副高级职称的812人, 占总数的63.4%;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322人, 占总数的25.1%。综上所述, 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 全省咨询业的骨干队伍已初步形成。
(5) 业务水平逐步提升。
“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咨询项目创新奖”是2004年7月9日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的科学技术奖之一。2005年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启动了首次“中国科技咨询协会咨询项目创新奖”评奖活动, 在全国奖励10项, 全国各省、市协会共组织30多个咨询项目申报参评。经审查、评议, 江苏最后确定报送6个项目成果参加评选:由南京蓝鲸咨询有限公司为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完成的“中国东南沿海中板 (卷) 产品需求的市场调查研究”项目;江苏兴达证券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为江苏润扬大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润扬长江大公路大桥建设管理与创新研究”项目;江苏金宁达不动产评估咨询有限公司为江苏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完成的“江苏土地市场信息网建设咨询项目”;南京敏捷企业管理研究所为熊猫电子集团完成的“熊猫电子集团信息化咨询”项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无锡市惠山区完成的“无锡阳山水蜜桃产业风光带建设项目”;江苏兴达证券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为江苏省交通厅完成的“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研究”项目。经评审委员会两轮评选, 最终江苏申报的6个项目全部上榜, 为江苏咨询界赢得了声誉。
(6) 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咨询业作为知识型服务的新兴行业, 虽不直接生产物质商品, 但它通过产出智力劳动成果, 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 江苏会员单位完成的所有咨询项目, 有990 44项咨询项目为委托方节省投资或减少损失总额达437.78亿元, 而委托方为此支付咨询费28.24亿元, 咨询投入回报率1∶15.5;有16 108项咨询项目为企业降低成本, 当年增加收益净值总额为217.74亿元, 而委托方为此支付的咨询费10.28亿元, 咨询投入回报率为1∶21.18, 而且此类项目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将影响若干年。由此可见, 咨询业的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4. 今后努力方向
十多年来, 江苏咨询业得到长足发展, 前景十分广阔。但是,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 咨询业的总量和规模还较小, 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 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还需不断提高, 在经营理念和方式、市场规范程度、咨询队伍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品牌等方面, 与国内外同行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 江苏咨询业的发展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 应当继续发扬创新精神, 不断开拓进取, 将江苏现代咨询业的发展和行业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此, 今后重点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以维护咨询行业形象为宗旨, 继续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要继续坚持将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和诚信建设放在工作首位。
——以提高咨询服务能力为宗旨, 加快培育企业的骨干咨询队伍和服务品牌。品牌是咨询企业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服务风格的集中体现, 也是企业实力的象征。要引导咨询企业尽快地将自己的品牌意识转变为战略行动, 创建一批咨询服务名牌。
——整合资源、打造联合团队, 拓展咨询服务新领域。一是加快咨询服务平台建设, 为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服务。二是推动会员单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开拓农村咨询市场。三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发展低碳经济做好咨询服务。
——增强国际化观念, 加快与国际接轨, 不断开拓涉外咨询市场。
——在做好全省企业管理咨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服务功能, 为咨询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做好协会自身建设, 特别要在自律、服务、协调、规范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增强社会公信力。
摘要:文章回顾了江苏省科技咨询协会成立、成长的经历, 总结分析了十多年来咨询协会的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效, 提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在新形势下, 要继续发扬创新精神, 把江苏现代咨询业的发展和行业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开拓创新, 稳步推进 篇8
张自英(中共广西南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为人才创新搭建舞台,让智慧源泉充分涌流
2011年,南宁市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大力营造重才、聚才、用才、育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用政策引才。颁布出台了《南宁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南宁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以及《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南宁市特聘专家制度暂行办法》、《南宁市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暂行办法》等7个人才工作配套政策文件,为大力营造重才、聚才、用才、育才、爱才的良好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载体聚才。以重点产业为引领聚人才,如由国家“863”信息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等20多名国际顶尖软件研发人才联袂开展课题攻关,吸引了600多位软件研发人才落户南宁软件园;以科研项目为纽带聚人才,先后与中外500强企业、著名科研院所等20多家人才強势单位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强与知名高校合作交流聚人才,先后与北京大学等3家知名高校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与浙江大学等8家知名高校建立了市校合作共建长效机制。
搭舞台用才。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科技攻关上的助推作用,如横县的“茉莉花专家大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的带领下,推动了茶叶种植、病虫防治、花茶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发挥国外专家在重点产业的智力助推作用,全年重点完成引智项目实施12项,引进国(境)外专家28人;发挥引智示范基地的推广创新作用,如横县科技情报所建立了700余亩茉莉花白绢病防治示范基地,培训了技术骨干和乡土人才700多人次。
抓素质育才。重视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教育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人才交流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南宁英才”培养工程,加强对党政人才培养力度,发展与东盟人才的交流活动。
以环境留才。强化城市综合建设,增强人才归属感;大力开展表彰奖励,激发人才荣誉感;完善优质高效服务,提升人才幸福感。
崔宏(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创新监管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内部管理
柳州市创新监管模式,建立基金监管长效机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工作迈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有力促进了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服务模式,严把入口关。一是实行“五险”一票征缴。依托“金保工程”,建立全市社保统一数据库和运行管理平台,构建了延伸至市辖各县、乡镇社区、定点医疗服务机构、银行等部门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网络,实现了对外统一征缴、统一支付、统一稽核、统一基金管理,对内分账核算的社保基金管理新模式。二是统一规范征缴流程。重新制定一票征缴的规范流程,业务申报向“柜员制”、“网上申报”方式转变,在全市统一标准执行。设立专门机构为用工千人以上的150余家大型企业开通“绿色通道”。三是延伸服务窗口到银行网点。与7家银行签订代收协议,230多个网点覆盖市区。
完善规章制度,严把运行关。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严格执行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双审规定和待遇支付手续,严格执行财务总监联签制度;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对基金的“收、管、发、补”四个关键环节分别制定了内控实施细则和业务经办流程,建立业务经办初审、复核的岗位制约机制、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等28项内部控制制度;严格市级统筹管理机制,建立基金统一核算管理制度,基金全部纳入市级基金专户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严把支付关。建立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机制,发放养老保险联名卡,收集全市领取待遇人员的基本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实行医保费用预算制度,建立付费谈判机制,结算中心定额预算每年定点医疗机构统筹资金,下达统筹支出控制指标,采取“按月预付、年终结算”费用结算方式;在原有“约定项目”付费方式的基础上,以临床路径为基础,以前三年的消费数据为依据,建立单病种谈判机制,新增了骨病、骨伤治疗、精神疾病等近30种单病种付费项目。
采取联动方式,严把监督关。实行“五险并审”,统一稽核;稽核、监察形成合力,加大清欠力度;加大检查力度,保持监管的高压态势;强化廉政教育,增强各级各类人员“高压线”意识。
李安平(中共广西桂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桂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坚持“四个围绕”,大力推进促进就业工作
2011年,桂林市紧紧围绕“助企业、稳岗位、促就业”的主题,大力推进促进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围绕就业主线,认真落实就业政策。以政策落实为重点,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工作,2011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4843个,扶持灵活就业人员近5000人就业;以创建创业型城市建设为目标,突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2011年启动全民创业工程,并在全市组织首届“创业明星”评选活动;以小额担保贷款为抓手,唱响政策促就业主题歌,2011年底全市小额担保贷款已通过银行审核9702户。
围绕人才服务主阵地,拓展人才服务新思路。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强化人才服务的主阵地作用,先后组织了首届“招聘会进校园”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厅长校园行活动”,面向大学生开展了15期创业培训;以大型活动为载体,主动促进人才的优化配置,2011年成功组织两届大型人才交流大会暨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66场人才集市、10场专场招聘会、2次网络招聘会;以特色人才服务为突破,逐步探索人才服务的专业化道路,举办了“首届中高级人才预约式洽谈会”,近百名人才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围绕公共就业服务主渠道,主动实施便民服务。以专项活动为支撑,促进各类人群充分就业;以市场建设为目标,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一体化”就业服务平台;以网络建设为重点,不断拓展公共就业服务新渠道。
围绕职业能力建设,突出提高职业技能帮扶就业。以政策培训为重点,不断提升职业能力;以提升在岗职工技能培训为着力点,到企业抓贯彻落实;以劳动预备制培训为亮点,有效提高新生代劳动力就业能力;以技校管理整合为契机,加快技工院校发展;以干部培训为抓手,抓好继续教育工作;以技能鉴定为基础,促进技能就业。
苏云(中共广西钦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钦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全面推进实体化建设,着力构建调解新机制,努力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2011年,钦州市强力推进全市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努力构建基层调解新机制,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实现新跨越。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实现全覆盖。至2011年12月中旬,钦州市本级和县区均设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
新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制日益健全。选择部分企业在该市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推动企业开展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基层调解组织大调解工作;积极组织示范单位调解员参加培训,提高调解业务能力;制定《钦州市企业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和工作细则》及相关调解文书,进一步规范调解组织各项工作。
nlc202309010649
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发展。抓人员培训、抓政务公开、抓制度规范、抓办案质量,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规范办案程序,强化“阳光仲裁”和便民措施,落实办案规则,实现了“快立、快调、快审、快结”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在案前、案中做好争议双方的调解工作,2011年通过调解结案占结案数的65.17%。
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不断完善。注重加强与法院、工会、司法、企业家联合会等部门的沟通配合,合力搭建化解争议纠纷的指导平台;不断健全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统一裁判标准,形成了“仲裁途径”、“诉讼途径”相补充、相衔接、相配合的争议纠纷解决渠道和科学、系统、完整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黄实(贺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创新发展思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2011年,贺州市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以人才创业工程项目为载体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依托自治区统筹推进重点项目——贺州市桂粤湘人才创业工程,通过市场化运作形式,招商引资开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项目建成后不仅大大改善贺州市人力资源服务基础条件,提升贺州市就业、社保工作服务平台,同时,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吸纳4000人以上就业,为促进就业、维护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进一步规划完善贺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目前已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完善了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系统,建立信息采集制度,已安装2台室外全彩LED大屏幕显示屏,在各县区(管理区)和重点乡镇建立网络信息采集点10个。
坚持民生为本,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服务。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场活动,组织518个用人单位参加招聘,提供3.85万个就业岗位;整合人才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平台服务功能,优化招聘大厅的服务设施,不间断地依托红豆网及时滚动发布各类就业信息,并坚持每月10日、25日定期在市人力资源市场举办两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双向共赢的服务平台;利用各类媒介进行就业政策和信息宣传,发放宣传资料9.1万份、横幅广告126条、手机信息30万条。
拓宽成才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充分调动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加快技能人才发展;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2011年共引进电子、矿产、水电、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才78人,本科以上紧缺专业人才45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通过四项基层服务项目安排182人就业;公益性岗位安排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130人。
杨江锋(来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着眼大局,锐意创新,稳步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来宾市通过创新形式、典型示范等渠道,切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序开展。
拓宽招聘方式,在丰富考试形式上下功夫。除了“双向选择”、“公开考试”、“直接考核”等招聘方式外,还结合实际,尝试了“定向招聘”和“遴选”等招聘方式。通过“定向招聘”,解决了“代课教师”、“村官”等特殊群体的遗留问题;通过“遴选”,有效促进了不同经费来源单位之间特定岗位人才的合理流动。另外,针对特殊行业采取特殊的考试办法。如适当降低歌舞剧团招聘演员工作中文化成绩所占的比重,重点考察应考者的专业基础和表演技能。在面试工作中,也根据岗位不同有所侧重。
加强示范引导,在加强以点带面上做文章。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聘用工作中,首先在市群众艺术馆、市农机推广站、市技工学校、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和兴宾区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等5个单位推行试点。通过试点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宽思路,规范行为,有效带动全市事改工作的全面开展。
深化考評方式,在保证工作落实上有作为。一方面,把事改工作纳入各单位、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年终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工作保质保量开展。另一方面,切实做好督查工作。市县各级事改领导小组成员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全面督查,及时解决事改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加强制度创新,在健全事改工作机制上求实效。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以简报形式督促各单位、各部门全力实施事改工作。深化工作联审、会审制度,把事改工作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其他事务挂钩,要求各事业单位在办理人事调动、职称评审、工资晋升、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等手续时,均须提供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建立完善事改政策体系,科学推进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岗位设置等单项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市事改工作。
陆帮长(崇左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实施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打造兴边富民培训就业品牌
2009年上半年,崇左市委、市政府举行了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启动仪式,拉开了崇左市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的序幕。2009-2011年,崇左市边境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共有39001人参加,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8001人,取得其他证书6134人,实现转移就业29191人。
开展全面调查摸底,做到“六个清”。即家庭底数清、技能文化状况清、培训需求清、就业创业意向清、企业需求情况清、援助措施清。
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实施“五个一”工程。一是开辟一个以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为重点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栏。在崇左电视台和《左江日报》开辟“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专栏”,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边境地区培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边境劳动力权益维护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召开一次服务工业园区企业座谈会,为边境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企业用工提供服务。三是开展一次大篷车宣传活动,将有关优惠政策送到边境乡镇、企业、社区、村屯。四是制作一个边境就业与创业专题。在崇左电视台制作就业与创业专题,进一步树立和扩大龙州电焊工、凭祥越南语培训、大新装卸工等边境就业创业劳务品牌。五是组成一支文艺宣传队,将边境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制作成群众喜闻乐见、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山歌、小品等,进行宣传演出。
创新培训就业援助方式,做到“四结合”。一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边境各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相结合。2011年,共开展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656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5420人;实施贫困地区“雨露计划”,开展指天椒栽培技术、剑麻种植技术以及珍珠鸭特种养殖“农家课堂”培训2580人。二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失地农民培训相结合。如凭祥市已举办12期边境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参训2530人。三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富民兴边战略相结合。如大新县堪圩乡依托明仕田园景区,与名仕旅游公司建立了“站点+公司+农户”模式,目前该公司已聘用名仕村受训农民420名。四是边境劳动力培训就业工程与项目建设相结合。各边境县(市)紧紧围绕“三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依托项目建设抓边境劳动力培训。
【开拓创新, 稳步推进】推荐阅读:
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07-05
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积极推进成人高校招生事业的健康发展06-30
开拓创新 稳健发展06-12
团结奋进,开拓创新07-21
强化责任 开拓创新08-08
开拓创新,谋求发展09-22
开拓创新能力描述09-23
勤奋学习开拓创新09-25
突出重点 开拓创新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