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媒体融合创新之路(通用7篇)
开拓媒体融合创新之路 篇1
1 媒体融合概述
媒体融合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相关的概念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 (Ithiel·De·Sola·Pool) 曾提出:媒体融合就是不同的媒体通过多种功能实现新闻传媒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有线电视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无线通讯技术使传播内容日趋融合, 造成了传媒行业在传播内容上的同一化趋势。因此, 国际上对媒体融合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媒体融合后如何充分利用传媒渠道的特点进行经营方式的创新上。
我国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 20世纪90年代, 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结合美国新闻学会研究社的管理员安德鲁·纳奇森对媒体融合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媒体融合的概念。她认为, 国内的媒体融合与国际媒体融合有所不同, 国外的媒体融合大多是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通讯技术的融合, 而国内的媒体融合则是更多的偏向于媒体通过不同技术传播的内容的融合。这种融合对传媒产业将产生更大的市场竞争影响, 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带动传统的传媒产业进行结构性变革。社会在不断前进, 媒体融合也逐渐成为平台化的融合。以卫星、光缆等传播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 在不同的传媒渠道间搭建起共通的资源交换桥梁, 实现了新闻信息的交换, 刺激了媒体融合的进一步加速。
2 传统广播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现状
1) 传播渠道日趋狭窄。媒体融合环境下, 广播传媒的发展和传输渠道被逐渐压缩。在听众的接收渠道上, 已经成为了传输渠道的末端。手机、互联网和电视的发展, 让观众逐渐降低了对收音机等广播传播的依赖。根据行业内的观点, 就是“窄播化”趋势逐渐加深。“窄播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媒体融合背景下, 广播的接收渠道逐渐狭窄。当前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随身携带以及日常接触最多的信息接收工具。虽然在这些工具上也可下载并使用广播软件, 接收到广播信息号, 收听广播节目。但是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 人们常常无法按照固定的时间收听广播, 对广播在手机端的普及造成阻碍。而且, 相比于网络新闻, 广播新闻在接收上也存在一定的滞后。另外音频传播在传播速度和私密性上始终难以战胜视讯传播。
第二, 为了增强广播的收听率, 许多地方的广播实行了专业化的广播频率划分。让同类型的节目统一到一个限定幅度的频率区间内, 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这种方式虽然满足了听众选择的便利性需求, 但是也造成了听众的分流, 加剧了节目之间竞争的激烈化程度。
2) 传统广播创新被限制。长期以来, 传统广播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新闻和娱乐方面, 更多的是代表党政机关传播政治观点, 抒发政治精神。因此, 我国的传统广播行业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和属性。所以传统广播在发展和创新中, 一直难以以创新的姿态引领行业的变革和发展。而且, 作为当前不太受社会关注的传媒形式, 广播在管理体制上的限制也相当强烈, 这也导致其节目的创新缺少突破性开放的能力。另外, 传统广播收听率最高的节目属于音乐、综艺、交通和互动类节目, 这些节目在当前媒体融合背景下, 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市场竞争力, 难以与互联网和电视节目的同类节目相竞争。在当前我国的广播管理体制下, 行政区域的管理规定也限制了传统广播寻求跨境创新和传播的渠道。
3) 强大的外部传媒挑战。广播自诞生以来, 就被称之为“不视之媒体”, 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的内容存在“不可逆”和“不可留”的特点。因此, 广播的观众群体只能依靠听力来捕捉新闻信息。与其他媒体的传播方式相比, 广播缺少视讯信息的输入, 从而减少了观众的总体数量。
近年来,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 迅速占据了广阔的新闻传媒市场。通过移动屏幕和丰富多彩的App软件, 将视频、音频融合在一起, 并且增加了储存、发送等分享性功能, 对广播的听众群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此外, 随着微信等手机软件的开发, 让新闻传播的方式逐渐由广播电视发起向民间发起蔓延。而且, 由于手机媒体信息大多来自于民间, 缺少信息的监管, 扩散速度较快, 对广播的及时插播功能也带去了较强的冲击。再有就是当前互联网和电视媒体对娱乐性节目的开发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 创新性和市场营销能力也呈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 对传统广播的创新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外部传媒是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时代所面临的最大的竞争对手。
3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广播的创新战略
1) 精心策划, 创新领航——打造属于传统广播的新品牌。
与其他媒体相比, 传统广播也有着自身的竞争优势, 比如信号稳定且覆盖面积大、收听方式便捷、收听时间固定便于查找、收听群体稳定等。此外, 在某些特殊时间段, 听众群难以通过视频接受信息, 只能借助音频来获取信息。因此, 传统广播在媒体融合渠道依旧保留稳定的收听观众基础。应当从市场开发的角度, 提高听众群体的收听忠诚度, 打造属于自身广播频道的王牌节目, 提高广播的品牌效应。
品牌的营造需要依靠播音员和主持人来掌控, 所以传统广播要因地制宜, 选择合适的区域性主播来把握节奏和节目内容。随机应变, 根据不同的节目取材来选定播音的声音类型和语气, 让节目的声音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以及风格特点。比如在下班时节, 听众在路途中, 播音员需要以舒缓和幽默的语气对听众所关心交通路况信息进行播报, 培养听众收听的习惯。通过主播对节目的掌控, 提高广播节目的综合价值。
2) 强强联合, 兼收并蓄——打造属于传统广播的综合视听平台。
传统广播与其他媒体区别最为明显的地方在于是通过声音来传播新闻内容。因此, 在媒体融合时代, 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 实现多媒体的同步定时化就成为传统广播兼收并蓄的重要尝试。以央视网为例, 利用广播频道实现了对央视某些新闻节目的音频同步播放, 让原本属于电视节目的观众可以通过广播渠道同步收听到电视节目。降低了广播节目的收听限制, 扩大了广播的听众群体。
此外, 对于其他媒体技术, 传统广播也需要进行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比如通过手机建立属于广播频道的App软件, 让听众通过手机及时参与节目的互动。增强广播节目的存在感。也可以借鉴微博、微信等相关媒体的技术特点, 形成“短、小、快、精”的内容播报形式, 及时传播新闻信息和社会热点。另外, 还可以增加广播节目的吸引力。比如通过不定期发送“现金红包”的形式, 让听众在收听节目之余, 获取额外的收益, 增加听众的数量。
3) 结构改革, 开源节流——提升传统广播的盈利能力。
当前我国的传统广播在发展中, 主要依靠广告来提升收入。但是一旦广告收入增加, 势必会提高广告的投放力度和播出时间, 降低听众收听的流畅感, 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所以必须通过必要的结构改革来转变当前传统广播节目的管理和经营问题。对此, 首先, 要解放传统广播的管理体制, 打开捆绑在广播媒体身上的枷锁, 提高经营和管理的自主性。其次, 鼓励经营创新, 增加线上线下的节目经营活动, 通过多种活动增加广播节目的综合收入, 扩展广告的投放平台。实现利用广播节目吸引和培养收听群体, 利用线下活动提高广告的投放效果。实现广播电台和广告投放企业的互利双赢。最后, 就是要进行市场化的管理理念改革, 提高管理中的效率观念和激励制度, 提高广播电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创新动力, 促进传统广播的进一步发展。
4 结束语
媒体融合不仅是传统广播媒体的挑战, 更是传统广播媒体解放束缚、改革创新的重要机遇。媒体的融合不仅是传媒技术的融合, 更是传媒理念的融合。在媒体融合环境下, 传统广播节目应当深入研究传媒市场现状, 认真分析广播传媒的相对优势, 摒弃传统体制下的不足之处, 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为传统广播的涅槃带来新的元素和希望。
摘要:融合的趋势愈发不可逆转, 广播传媒在传统的传媒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正确改革和创新广播传媒, 让其在媒体融合时代获得更多的竞争力, 成为广大广播媒体人深刻思考的内容。文章结合对媒体融合和广播传媒发展现状的分析, 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希望通过文章抛砖引玉, 促进广播传媒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传媒,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芹, 郭青青.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商业融合发展思路探析——以河南交通广播为例[J].理财:经论, 2016 (9) :83-86.
[2]王丽菲.新媒体时代下广播内容的创新途径[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6) :168-168.
[3]郑旸.传统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探析——以“湖北之声”新媒体融合为例[J].新闻前哨, 2015 (2) :69-71.
开拓媒体融合创新之路 篇2
1 领导班子“重廉”
统一思想是关键。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 该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省集团公司“光谱”文化体系为引领, 在总结多年来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现实意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讨论, 统一了思想, 深化了认识, 公司上下一致认为, 廉政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传播和落地的重要内容, 是对传统党风廉政教育方式的突破和创新, 是构建惩防体系的有力举措。
制度建设是前提。专门成立了由公司经理任组长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廉政文化建设规划》《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考核及责任办法》《警示训诫防线工作实施办法》等13项制度, 认真落实警示提醒、训诫督导、责令纠错3项制度。通过制度建设, 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构建惩防体系的重要载体和重点工作来抓, 并与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整体规划相结合, 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部室班站密切配合、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2 机制创新“保廉”
为了践行陕西地电企业“廉政做人、正大光明、勤奋做事、奉送光明”的精神品格, 该公司领导团结一心, 追高逐远, 制定工作目标, 专题研究部署, 层层落实责任, 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 建立完善“领导机制、责任机制、宣教机制、督导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六大机制, 在企业各个环节坚持公开透明的议事决策程序, 完善了“一把手”末位表态制和班子成员述职述廉制度。随着多项廉政制度的相继出台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 该公司的廉政文化实践活动走出了一条重实践、重预防、重成效、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电网工程各个环节的透明运作和权力监管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战场。针对极易滋生腐败的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材料购置”“招投标”等经营活动, 该公司专门成立了支部书记、纪检组成员和部门负责人以及职工代表参与的外购材料招投标领导小组, 一事一议, 一事一决, 一事一公开, 做到了程序客观健全, 运作公开透明, 管理科学规范, 全方位防范和杜绝了廉政风险。
3 主题教育“思廉”
在廉政文化创建过程中, 该公司始终把党员干部教育作为重点, 坚持不懈地引导其勤读书、读好书, 开展以“读书修德、以德律己”为主题的“五月读书月”活动, 组织“廉政文化宣传月”实践活动, 利用春季培训会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系统内外各种警示教育片, 支部在党课活动中组织开展“廉洁自律, 从我做起”和“我为廉政建设献一策”等主题教育活动, 提高其文化修养, 陶冶其为政情操, 筑牢其拒腐防线。
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四进” (进班子、进基层、进岗位、进家庭) 活动, 每周利用中心组学习活动开展廉政自查, 在每个基层站所设立廉政监察岗, 在财务部、工程公司、班子成员中开展廉政潜在风险点自查活动, 在办公和公共场所张贴廉政格言警句和《创建廉政家庭活动倡议书》, 制定了《领导干部家属廉政自律守则》, 定期召开干部家属座谈会, 组织干部家属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 要求其当好家庭“纪委书记”, 构筑起防腐拒变的家庭防线。
4 文化载体“倡廉”
廉政文化建设要筑牢群众基础, 必须要有广大职工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寓神于形的实践载体, 让大家在轻松的文化娱乐活动中传播廉政文化, 唱响廉洁从业主旋律。为此, 该公司在廉政文化载体建设上不遗余力:利用年初集中培训开设“企业廉政文化大讲堂”, 邀请社会各界宣讲廉政文化;与县纪委监察局建起全县首条“廉政文化一条街”;录制廉政文化建设专题纪录片;在机关办公楼走廊建成廉政文化长廊;举办廉政文化演讲大赛、廉政文化建设征文活动;为机关办公电脑上设置廉政屏保, 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制作廉政桌牌;在“职工书屋”开辟“廉政文化学习角”等。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营造了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 也增强了廉政文化的感染力。
开拓媒体融合创新之路 篇3
1 新媒体的含义与分类
对于新媒体的学术概念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新媒体是目前学术界对新兴媒体的一种比较流行的叫法,新媒体只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没有明确定义的一个概念。新媒体依靠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数字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新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软件媒体、网络媒体、激光媒体和光盘媒体等,我们称光盘媒体和网络媒体为数字媒体,因为这些媒体是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表现的。因此新媒体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和虚拟性等特点。目前新媒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手机新媒体。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手机短信、微信等。
2)网络新媒体。如搜索引擎、网络杂志、网络门户网站、微博、博客等。
3)新型电视媒体。如数字电视、IPTV等。
4)其他新媒体。如隧道媒体、路边媒体等。
2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
我们正处于一个全媒体时代,虽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新媒体是一种新兴的传媒形式,和传统媒体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人才储备,传统媒体中的电视、报纸、杂志等都经过了很多年的运用,人力资源储备较为充足,有数量众多的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他们在新闻的采访、编写、审稿、播出等发挥了重要的力量,但是网络新闻采编人才的综合素质仍然有待提高。
2)管理机制的差异,广电传统媒体发展时间已有几十年,不论是管理结构还是管理机制,都比较清晰成熟,由于新媒体发展时间较短,并且缺少明确的概念和定义,总经理是网站的主导者而不是总编,新媒体更加重视技术,技术人员占据了决策人员的大多数,这个方面与传统媒体存在很大的差别。
3)时效的差异,传统媒体一般都有固定的发布时段和时效性,简单来说就是定量定时,这种时效性让受众对信息的关注也具有时效性也就是在固定的时间段接收信息,但是新媒体的信息一般都是全天不间断更新的,受众要想获得需要的或者感兴趣的信息,需要持续的对媒体进行关注,新媒体的时效性可能导致用户漏掉重要的信息。
4)新闻稿件的差异性,传统媒体的新闻稿件大多字数较多,一般为几百上千字,但是网络新闻多为长度很短的文章,发布和更新速度都很快,传统媒体的稿件显然不适合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稿件,网络媒体的新闻稿件更加直接,受众能够很清楚的找到新闻的重点。
5)新闻采访的差异,传统媒体的新闻采访一般都是自采也就是派记者采访和采集新闻,得到一篇正式的新闻稿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人力和时间,而网络媒体的稿件多为转载,进行少量的编辑,只有一部分稿件时记者采访和原创得来的。
相对于传统媒体,显然新媒体新闻报道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及传统媒体,例如:现在尽人皆知的新浪微博,热门话题中基本没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话题,微博中影响力较大的多为娱乐明星,因此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仍然要高于新媒体。不论何种变革都会导致生活生产模式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变革的影响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落后的产品被淘汰,但是与工业革命不同的是,新媒体出现并不会替代现有的传统媒体,而是共同发展并促进媒体产业更加丰富多彩,媒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多种多样,人们可以选择的范围更大,媒体的规模和媒体产业链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不断扩大,纵观我国的媒体发展历程,不论是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还是流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发展速度都较快,虽然新媒体的出现导致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有所减少,但是媒体行业的规模仍然不断能扩大,传统媒体仍然在发展,只不过是增速放缓了,因此短时间内传统媒体并不会被新媒体替代。
3 广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之路
整合广电传统媒体的资源、技术、人才优势,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所需。但如果没有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生存处境也会变得艰难。勇敢转型,将自己的基因注入到新的媒介形态中,通过对新的媒体形态的开发留住自己的立场、理念和观点,留住自己的历史、技巧和人才,才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之路,
首先,要树立信息服务为主的观念,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接收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定制化、个性化和精确化,广电传统媒体也应改变传统媒体受众范围较广的特点,为不同用户提供更加定制化和个性化的信息,真正和用户打成一片,制作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新闻产品,实现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
其次,是凸显新媒体特性,新媒体的特点是便捷、互动性和参与性,广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并不仅仅是内容的叠加,而是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技术应用、信息内容、人才和信息终端的融合共享,形成一体化的传播体系。融合后的广电媒体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平台,更是观众参与互动的平台,能够满足新用户对信息参与整合长春广播电视资源优势,重在加快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发展和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玉米网网络功能的建设工作、努力满足多种平台、多种终端的需求,抢占新媒体发展的制高点。启动我台网络资源整合工程,要“像打造电视品牌一样打造网络品牌”,大幅提升网络视频传播能力。在互动方面,玉米网尝试将互联网特色与电视特色相结合,着力打造以图文为基础,以视频为核心,以互动为特色的新闻网站。宣传推广让受众认知至关重要。打开分享链接通道,相互融合不仅是相关技术融合更要建立有效商业模式,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保障,营造更大空间,不只是在路上,而是尽快抵达终极目标,发挥作用。
在多终端建设方面,加快建设手机电视,车载电视,加大投入使基数覆盖全市各区,充分利用CMMB移动广播网络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实现电视台在全市大型活动和事件报道中,多终端、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近年来,长春广播电视台与长春民生网在新闻民生访谈类节目同步直播就已经跨出了可喜的一步,双方利用共同资源,技术借势,传播渠道,受众空间,已初现端倪,这种广电传统媒体与已现优势的新兴网络媒体的融合还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4 结束语
综上,在这个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应共同发展,互相推进,优势互补。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经济逐步产生更大的影响,传统媒体趋向多元化,形成更加完善的媒体产业。
摘要:我国的媒体正面临着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融合的阶段,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的含义和具体分类,针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广电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社会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必将逐步融合,吸取双方的优势,实现全面提高和综合发展。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媒体差异比较
参考文献
[1]张洪波.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谁革了谁的命?[J].中国记者,2014(7):64.
[2]何慧媛.盘点传统媒体的四类新媒体项目[J].中国记者,2015(8):77.
[3]李珮.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生态影响初探[J].中国出版,2015(3):31.
[4]马海霞.电视与新媒体的“竞合”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1):90-92.
开拓媒体融合创新之路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作业布置,优化设计,创新
作业的布置与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本环节, 是反馈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应用与技能锻炼, 从而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习的内容, 并掌握相关的技能,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 教师也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从而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作业布置的优化设计, 敢于创新、敢于尝试, 以学生为主体, 从而切实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一、作业布置的难度和数量应适当
教师在进行作业布置的时候一定要精选作业内容, 注意布置的难度和数量要适当, 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压力并为学生保留一定的自我学习空间。再加上初中物理学科的特殊性, 教师切记不可过于看重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 应考核学生是否真正地掌握了相关概念并将其有效实践。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选用一些基本题型和经典题型,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让学生能举一反三, 避免同一类型题目的反复练习解答。作业布置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状况、生活范围进行合理的安排, 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而又不能轻易得出答案, 教师要掌握好这个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布置的作业进行研究, 从而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具有针对性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学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关注和充分的发展。那么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环节, 教师就要体现其层次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以将初中物理作业分成三个类别的内容, 第一组, 一些基础习题, 适合中下层学生完成;第二组, 一些提高型习题, 适合中上层学生, 基础中带有一些灵活的思考, 让学生有探究空间;第三组, 一些思维意识强、逻辑性强, 综合性较强的发展型习题, 适合学习拔尖的学生去研究。这样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这种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设计既符合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核心理念, 又可以有效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反馈, 学生完成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作业, 还可以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
三、作业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形式可多样
数学不好的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时大都会觉得吃力, 很多学生渐渐地不喜欢物理课程, 产生了一定的厌学心理, 作业的完成情况也越来越糟。因此, 教师要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物理学科的喜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爱好入手。比如, 初高中的学生都很喜欢湖南卫视的节目, 在很多课余时间都会关注, 教师就可以将所学知识与播出的内容进行联系, 如在模仿节目《百变大咖秀》里, 为什么模仿者听起来和真人演唱的一样, 从物理的角度是什么原因, 这样就能很自然地联系到音调、音色、响度和频率等内容。然后, 教师可再布置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一些物理概念的应用, 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 并乐于完成作业。当然, 作业设计也要力求多样性。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 对一成不变的事物没有兴趣, 所以教师可以多进行形式上的改变, 可以布置小实验和PPT制作之类的, 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业。
四、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多联系生活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初中物理的教学策略, 那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要关注初中物理教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和贴近, 关注社会生产中物理知识的运用,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 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因此, 作业设计也要体现实践性, 多与生活进行联系。比如, 在学习了“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后,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观察家周围建筑物的防雷情况。又如, 学习了“电阻”之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查资料或是去五金商店了解各种导线的材料、横截面积及其通过的电流值。再如,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 在观察路径中加入什么可以让光路更加清晰, 便于观察。将作业布置的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五、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创新性, 要巧设问题
教师要打开物理作业的创新之路, 就要考虑到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一份较好的成绩单,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探究意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将一些相近、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用带有发展性的眼光去设计作业问题。问题的设置要巧妙, 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 并给学生留有自主思考的空间,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独立意识, 最后, 教师再点拨。
总之, 教师要全面优化初中物理作业设计, 开拓物理作业的创新之路, 完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 严格控制作业的难度和数量, 要注重作业的完成对教学的反馈思考, 使“教”与“学”有效地融合。作业布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带着探索的精神去学习。因此, 作业设计要加强层次性、针对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龙方祝.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业设计[J].成功:教育, 2010 (6) .
[2]万从银.初中物理有效作业的设计[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 (1) .
浅析都市报的媒体融合之路 篇5
20世纪末,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立体转型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以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1995年1月1日之创刊为起始标志, 都市报异军突起, 短短三五年间, 各个城市都有了自己的都市报。都市报顺势而发, 引领中国, 迅速成长为中国传媒重要的生力军, 20年来, 都市报在强势发展中不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持续实现对自我的扬弃与突破, 已经成为一个自我发展, 自我创新的媒体品牌, 作为中国媒体的传奇, 开启了都市报主导的报业格局新时代。
二、中国都市报正面临第三次大转型
截至目前, 全国地市级以上的都市报已有300多家。回顾中国都市报20年来的发展之路, 都市报经历了三次大转型、大跨越、大提升:即主流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全媒体转型。目前, 都市报正经历着全媒体转型, 这次转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都市报的未来。
第一次:主流化转型。都市报整体报道格调从社会化、生活化、娱乐化向精品化、高级化、主流化转变, 报道内容从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向文化新闻、政经新闻转变。以四川市场的主流都市报《成都商报》为例, 2000年以前, 该报以独家具有轰动效应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迅速占领了市场, 成为成都地区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2000年以后, 《成都商报》提出了打造百年老店、创建主流大报的新思路。逐渐加强了文化新闻、政经新闻在报纸中的占比, 到目前为止, 《成都商报》的时政新闻已经成为该报的一个重要新闻版块, 每逢成都市“两会”、四川省“两会”乃至全国“两会”, 该报都成立专门的报道组, 大版面大篇幅全方位报道, 其重视程度丝毫不逊于各级党报。而在文化新闻领域, 《成都商报》创立了新形式的副刊《大周末》, 各种文化艺术文学类的报道成为《大周末》的拳头产品, 紧紧抓住了高端读者群。
第二次:数字化转型。与中国都市报的创办同步, 1994年我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 互联网技术促使传媒业发生了深刻革命。都市报纷纷加强新闻网站的投入和建设, 加速推进报纸数字化。几乎全国的都市报都在2000年前后成立了自己的网站, 将自己每天的内容上传到报纸的专属网站上, 实现了纸质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只不过, 这一时期的数字化转型, 还停留在比较简单的内容电子化阶段, 没有在更深层次、更多元化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
第三次:全媒体转型。随着数字化发展的深入, 都市报纷纷推出电子报、网站、手机报、新闻客户端等, 进军视听媒体、户外媒体、电子商务, 向全媒体转型升级, 迈入“全域、全时、全媒体”传播的新时代, 融合发展正在成为都市报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新的发展使命。2011年1月,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中心成立, 集团整合报纸、网络、手机三大传播平台, 一改过去单向、单一的平面报道形式, 全力打造一个全时段、宽受众、立体化信息传播的“媒立方”。2011年10月31日,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发布“全媒体战略行动计划”, 表示将投入20亿元人民币, 用5年时间推进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全媒体转型, 同时启动中国首个“传媒梦工场”。此外, 国内一些报业集团如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烟台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纷纷尝试全媒体转型。
三、媒体融合是媒体与用户的融合过程
“全媒体化”是整个传媒市场的走向, 但不一定可以转化为每一个媒体的发展方向, 如果一定要用这个词, 那全媒体战略更多意味着在全媒体化市场中的重新定位。媒体产品的扩张与转型, 需要以对产品价值的深度挖掘为基础, 转型不是简单地将内容贴上产品的新标签。
(一) 全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 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全媒体概念所包含的不仅是一种媒介形态、传播手段或运营模式, 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观念。全媒体传播的特征包括:
(1) 集大成性。全媒体传播将传播技术、内容、传播形式和手段、营销方式等进行全方位整合, 从而形成一个不同的媒介载体形式、内容形式, 以及技术平台互相融合的技术、内容、渠道、营销等的集成体。
(2) 全面实现信息感知。全媒体通过对信息的全方位展示, 不但可以将信息的各个方面全面地呈现出来, 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信息有可能实现最全面的感受和认知。
(3) 实现信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全面整合, 即按照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决定信息内容的生产和传播。
(4) 实现对受众市场的细分。选择适合不同受众的媒体形式和渠道, 满足个性化需求, 实现最佳效果。
从总体上看, 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 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而我们所称的“全媒体时代”, 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及传播的多渠道化、个性化。媒体融合某种意义上也是分化的过程。在媒体融合环境下, 传统媒体的“自产自销”模式也许会逐渐演变为内容的初级生产+内容的加工+内容的营销的三环节模式, 各个环节由不同性质的产业来承担。现在来看媒介融合, 就是传统媒体被改造、被新媒体化的过程。
(二) 媒体融合应把用户作为生产要素
用户的关系需求与社交行为是融合的黏合剂,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 用户成为积极的生产力量, 成为媒体的一个有机要素。把用户作为生产要素看待, 就需要为UGC (用户生产内容) 向PGC (专家生产内容) 的转化提供相应的机制。
有专家曾提出三种媒体形态:内容媒体、社交媒体、服务媒体。移动时代, 新媒体=内容媒体+关系媒体+服务媒体。以《华西都市报》的“i战略”为例, 这个计划就是将内容、社交、服务三方打通连接, 试图从更大媒体的概念来搭建完整的媒体链条。
作为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 华西传媒集群在2014年底发布了新一轮的融合发展战略——“i战略”。“i”, 意含互联网, 也代表着“我”的主动作为, 以及系统的重构和创新。由7个“i”组成的该战略包括:
资讯 (i-Media) ——目前三大核心产品包括“华西都市报两微一端”、“掌上四川两微一端”、“百度新闻华西频道”。社交 (i-Link) ——“成都范儿”、“爱哟”和“广场舞”是向垂直领域深入拓展的三款社交产品, 针对不同用户解决具体需求。电子商务 (i-EB) ——华西传媒集群电子商务自身平台, 主要依托8小时购物网发展整合、运营、销售的综合性平台, 从“超市”转为“商城”, 目前正在开发“8小时移动商城”, 并打造线下社区实体店。互联网金融 (I-Finance) ——互联网金融是个高增长的市场, 这一市场急需规范化, 也需要国资背景的平台强势进入。精准投放广告系统 (i-delivery) ——“identity-delivery”的简称, 以大数据技术作支撑, 用云计算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 绘出可识别可定义的用户画像, 再根据传播和商业需要, 进行定向精准推送, 通过互动反馈, 实现按效果付费。开放合作 (i-cooperation) ——蕴涵互联网思维的开放合作, 希望发挥区域媒体的优势资源, 解决大型互联网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由多个载体来承接“开放合作”。引爆指数级的增长 (induced Exponential growth) ——i战略提出, 未来在广告、新闻、营销和活动领域会更多采用互联网思维设计, 实现立体化的传播和服务, 利用“i战略”引爆指数级的增长, 与合作伙伴共建指数级增长生态圈。
四、都市报全媒体融合应该注意的问题
新媒体已经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语境, 造就了信息开放的新局面, 造就了全时空传播的新局面, 一人一媒体、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成为可能。都市报如何与新媒体融合?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息采集、传播的全民化
在都市报与全媒体的融合过程中, 全媒体的“全”字应该被格外重视。全媒体之全, 不仅仅在于众多媒介融合共生, 还在于信息采集、传播的全民化。美国《华盛顿邮报》CEO凯瑟琳·韦莫斯 (Katharine Weymouth) 提出, 其实“媒体行业并没有经历大爆炸式的变革, 而是把原来早报上的内容拿来并生动化了。如果你已习惯每天出版一张报纸的模式, 那么, 现在就要投入全天候的新闻运作。实质上, 现在记者确实要全天候工作。
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 海量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传播。媒体更多的工作是筛选有传播价值、为受众所关心的内容进行有效送达, 让受众分享。专业的媒体报道队伍已经不足以应对无时无处不在的信息流。那么, 怎么才能做到不疏漏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呢?全媒体时代的另一特征就是受众角色的改变, 新媒体技术已经让受众从纯粹被动接受转变为“接受”与“发布”双重角色。
韦莫斯说, 配有手机和社交账户的“平民记者”们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敌人, 反之, 他们是现场的信息来源, 因为他们更早地出现在现场。只要运用得当, 他们的照片和言语会丰富新闻, 也会加深读者对正在展开的故事的理解。
在《华盛顿邮报》公司里, 无论是印刷版还是在线版, 要靠每一位员工通过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来快速地连接各地的受众, 并把内容推向更高级别。利用现有市场获取事实和准确的新闻及分析, 然后将产品做得更好, 从而创造一个更广阔的跨平台的社交网络, 并与各地的读者建立起联系。韦莫斯认为, 新闻工作应该做的是让大众获得足够的信息并参与其中。
(二) 把粉丝转化为用户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认为, 和党报相比, 都市报融合转型的困难在于缺乏政策红利、年轻读者群体流失等。都市报融合转型, 传统的“内容为王”的观念需要改变。衡量是否具有价值不再局限于新闻或资讯。而是要立足当下, 从全局出发, 重塑媒体的价值观, 包括观念、策略和体制三个层面的变革, 综合重塑其价值。
在都市报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 移动客户端的粉丝和本地读者都是重头戏。都市报微博微信拥有大量粉丝, 是产品的潜在用户。如何才能将粉丝转化为用户?以报纸而言, 可以通过报纸来转移用户、细分管理;而微博则是很好的推广渠道, 可以把粉丝转化为用户;微信则可以积累用户, 并且给予精准识别, 把握需求;网站作为一个系统平台, 则可以把数据打通, 重建本地用户数据库。
用户来了, 该如何提供产品?全国影响已经不重要, 扎根本地才有价值, 都市报的定位应该变成服务本地, 应该从推动城市治理和满足生活需求两大块出发, 主推资讯+服务, 同时服务本地。例如, 都市报可以和交通局合作, 推出易出行APP, 可以和医院合作, 提高挂号服务, 依此类推, 从用户需求和媒体优势出发, 提炼更多产品。
(三) 多元化基础上的复合化
全媒体平台的大融合包括产品平台、服务平台和营销平台。就产品平台而言, 要细分读者需求、提供资讯服务, 如报道题材, 要减少社会故事的比重, 而主攻城市治理;在形态上, 注重四化, 即杂志化、视觉化、数据化、和融合化, 利用不同的媒介平台采写刊发新闻, 从中重新找到用户习惯和规律, 找到新的传播周期。
全媒体传播运作并不是媒体多占据几种媒介、多几个传播方法, 简单的多元传播只是延伸了我们的传播手段。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传播是在多元化的基础上的复合化。
以英国BBC的传播运作模式为例。BBC新近成立了一个新闻产品集中生产的部门, 采取的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产品的生产模式。这个名为“News Room” (新闻中心) 的机构, 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中的新闻部分进行物理合并, 合署办公, 所有采编人员聚合在一起。“News Room”实行记者统一管理, 全媒体运作, 统一称作“BBC记者”, 接到采访任务之后, 就是为BBC所有媒体供稿, 而不再只拘泥于一种媒体。实际上, BBC就是把以前独立的电视、广播和网络新闻运营平台整合成一个世界最先进的跨平台多媒体新闻中心, 打造了一种超越传统广播的模式, 转变成根据用户需求提供视听节目和视听信息服务为主的新型传播媒体。
国内都市报与新媒体的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 如英国BBC一样“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中的新闻部分进行物理合并”, 一套人马、一个平台生产出多样态的传播产品, 这套人马是全媒体编辑、记者, 这个平台是全媒体发播, 而不是目前国内传统主流媒体现行的多套人马兵分多路抢占“地盘”。
摘要: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来临, 传统报纸行业步入了全媒体时代。信息朝着多元化、迅猛化的方向发展,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观看模式, 冲击着人们建立起来的观看报纸的行为习惯。中国的都市报经历了三次大转型, 如今, 都市报正努力与网络握手、与全媒体拥抱, 一条报网融合的变革之路势在必行。都市报的媒体融合就是媒体与用户的融合过程, 让用户成为积极的生产力量, 成为媒体的一个有机要素。在媒体融合过程中, 如何实现信息采集与传播的全民化、如何把粉丝转化为用户、如何实现多元化基础上的复合化则是应该被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都市报,媒体融合
参考文献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 2009 (6) .
[2]苏林森.媒介融合推动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12-12.
[3]刘浩三.全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机遇[J].中国广播, 2012 (3) .
开拓媒体融合创新之路 篇6
以上讲话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传媒的发展的一次科学总结。这些年我们都亲身感受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以及新闻移动客户端发展迅猛,吸引了众多网民和用户,而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举两个例子,搜狐新闻客户端作为中国第一新闻客户端,用户数已经过亿;新浪微博上的偶像明星陈坤的粉丝数已经超过7200万。而中国目前排名前十名的报纸日发行量是1740万份左右,通过数字比较,我们就能看出新媒体的发展迅猛势头了。同样新兴媒体的经济效益也是让传统媒体望而兴叹,参考以下两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分别来自2012年的美国和中国, 在2012年的头六个月,谷歌一家创造的广告收入为109亿美元, 比全美所有纸媒加起来的105亿美元还多;2012年度中国的上海互联网媒体广告营业收入达到18.3亿元,首次超越报纸媒体广告收入的17.8亿元。第二组数据是2013传统媒体的龙头和互联网的龙头比较,根据行业内专家推算,2013年百度的广告收入已经超过央视。
也许这些数据还只是新媒体这座不断增长的冰山的一角。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发展迅猛,也让我们的党中央充分意识到发展新兴媒体的重要性,也让传统媒体感受到了转型和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一些传统媒体早已开始了发展新媒体业务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作为媒体网站技术建设和运维人员,我们也在一直思考,新兴媒体强在哪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如何融合,经过一些调研和实践,笔者提出一些思考建议。
传媒发展的七个必要要素
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同志对媒体发展趋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提出了“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资本为要、受众为主、人才为本”传媒发展的七个必要要素,笔者认为新兴媒体正是在这七方面走在前面、抓住先机,所以才大放光彩。
“技术为先,网络为霸”: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技术对于新兴媒体的代表互联网企业来说是看家之宝,生存之根。百度的搜索引擎、腾讯的即时通信平台、新浪的微博平台、阿里的电子商务平台等都离不开各自的技术坚守、发展和创新,IT世界里的生态环境很残酷,更新很快, 曾经的NOKIA和黑莓等达到千亿美金级的公司们现在都已经被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打得落花流水,销声匿迹;同样,如果现在的这些互联网巨头们没有技术创新,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被取而代之,企业要居安思危,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的马化腾就说到“腾讯如果没有微信,可能是一场灾难”。互联网时代的传媒行业也是如此,为了吸引受众人群、提升用户体验度,必须积极主动去适应传播网络的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拓展出一条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要在技术的支撑引领下,推出便捷的信息服务,这样才能在媒体激战中胜出。
内容为王: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国的网站总量近350万个,由于网络版权管理及监管存在漏洞,网络转载和抄袭非常普遍,网站内容同质化严重,此外,各种社交平台的出现,自媒体时代到来,草根网民生产出的海量和即时内容也为传统的通讯社和纸媒等提出了内容挑战,如何在如此庞大的网站和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吸引网民,依靠的就是丰富和独有的内容,以及信息的时效性、权威性和深入性等,发挥传统媒体的综合能力强的优势。目前我社对各种重大事件活动都及时推出集成服务报道来展示, 这一报道形式是对传统网站专题的立体化,更深入的一层是对整个内容生成加工的集成再造,如同一个饭店的招牌菜、特色菜吸引食客们纷纷前往。内容的丰富集成展示,这是内容为王的具体体现。新兴媒体在内容方面相对于传统媒体是没有优势的,但其通过技术优势和信息的再加工和包装以及草根路线弥补了此劣势,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
终端为重:移动互联网时代, 智能手机等终端已经普及,在整个传媒产业链中,成为了载体的新代表,纸媒已经逐渐尘封。一个典型的例子,发行长达79年的美国著名杂志《新闻周刊》在2012年12月31日发行最后一期印刷版本,之后以“全球新闻周刊”的新名字,采用网络数字化期刊方式发布,完成了终端由传统的纸张到数字化终端的升级。传统的终端强者电视也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2001年用户使用电视屏幕比例接近90%,网络视频用户很少。而到了2012年,电视屏幕使用占比下降到40%,网络视频用户占比上升为60%,其中一半是移动视频用户。互联网时代,群雄逐鹿,终端形式多样,媒体对网民的争夺,就是对网民手中的终端的争夺。新华社早已开始实施阵地前移、终端前移战略,在传统的通讯社职能之外,开始在新闻网站、屏媒、社交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发力,直接面对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尤其是目前与各地合作开始的党政客户端建设,通过为各地网民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为各地政府与网民之间搭起来了沟通互动的网络渠道,走出了以终端为重,差异化竞争的一条探索之路。
资本为要:资本向来都是追逐利益的,正是看到了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前景,传统媒体以及投资商业公司等都在向新媒体产业持续投入资本。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保障,促使了新媒体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资本的推动,新媒体不会有今天。目前各大新媒体机构和企业都已或在积极寻求上市,引入资本,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资股已经达到39家,早期的新浪、搜狐和网易等都已通过在海外上市,引入投资持续发展自己,新媒体的代表之一新浪微博尽管姗姗来迟,但也于今年的5月7日在美国上市,而近期阿里巴巴已递交赴美上市招股书,也欲从资本市场获得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于中央媒体, 2012年1月份,人民网在上交所上市,标志着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引入市场资本促发展的改革大幕也已拉开。
受众为主:受众是媒体传播信息的接收者。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份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而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到了5亿。如此庞大的网民也是吸引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发展和迁移的最根本原因。访问量和用户数量依然是评估网站和媒体的两大 关键数据,如何在350万个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成功吸引和黏住网民, 那就是内容和使用的受众细分。比如,微博微信这类媒体适合中青年网民,广播、电视报纸适合中老年网民,在线音乐适合青少年网民,屏媒适合户外出行人群等。针对一类人群甚至还可以再细分,比如在应用商店里查询地图类移动应用,搜索结果显示有城市地图的、有公交的、有地铁的、还有积水路段的,这些都是针对出行人受众细分,发力于一点,以点带面,逐步拓展。此外有些传媒也从信息的传播渠道和场合上抓住受众, 比如着眼于每天出行的巨大人群,华视传媒打造了覆盖国内近100%地铁和76%车载移动电视终端的数字移动电视网络,受众人群达到了4亿;此外为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向海外受众,新华社在全世界最繁忙的纽约时代广场上租用的展示大屏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才为本:新媒体是建立在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和应用的新型传播平台,属于智力密集型领域,对技术、采编和营销等人员要求较高,尤其是技术人员,要求在开展某一项新媒体业务之前,引进和消化新技术,构建新媒体应用平台,而且要能随着互联网的陈出新以及新媒体业务的及时调整,快速做好技术支撑。采编和营销人员也是如此,除了各自的专业技能之外,还要具备对新媒体业务发展的敏锐观察力,可以为不同的媒体平台、不同受众提供适合的内容和个性化的服务。此外新媒体产品的生命力来自用户体验度,只有专业的设计、不断的创新才能确保新媒体业务真发展而非赶时尚。目前由于互联网企业给出的优厚待遇,网罗了很多新媒体人才,同时新媒体业务的不断创新和蓬勃发展又锻炼和促进了人才的成长,这一点相对于传统媒体具有较大优势。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几个环节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媒体行业的发展进化的必然阶段之一, 是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之路。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及新兴传媒公司已经远远走在前面,而我们的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如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央视等传统媒体巨头几年前也开始了新媒体业务的拓展,投入小部队去探索互联网这一新阵地, 目前已逐渐熟悉,也探索出了一些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到了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谁走得快,方向走得对,谁就能抢得先机、多占领市场,抓住收益。同时传媒发展形势也比预期要严峻多,传统媒体大部队必须要开动起来,否则只能原地等死了。
如何融合是关键。我们可以从信息产品加工厂这一工业模型来设计, 从信息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和管理等模式来探讨融合之路。
1、信息产品内容要受欢迎
不管传媒行业如何发展,内容为王依然是生存法则之一。很多传统媒体以为把传统的新闻产品简单包装和形式多样化后在新媒体媒介上传播 就是新媒体化了,但这只是媒介的新媒体化,核心内容不改变,依然是老酒装新瓶,换汤不换药。由于我们的很多中央传统媒体由于长期处于衣食无忧、竞争不强的生长环境中,生产出来的信息产品都是以我为主而不是以用户为主,内容不接地气,考核不接市场,导致竞争力弱。我们从网民角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大众都喜欢看搜狐、新浪、网易的新闻,喜欢看微博和朋友圈,主要是这些信息贴近大众,朴实生动,老百姓爱看。我们的传统媒体在进化为新媒体的进程中, 必然也要进化内容讲述方式,就好比过去的“八股文”进化为流行的“白话文”,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讲述;此外实效性是信息产品的另一重要卖点,时效大于形式,如果信息产品没有实效性,也就成了老旧商品,失去传播价值。传统媒体在一些重要新闻报道上要精简流程,及时发布,提升信息产品价值。
2、信息产品加工要新媒体化
新兴媒体的信息产品相对于传统媒体在产品形态和传播网络上是创新和多样的,所以融合首要解决的是信息产品的生产线要能够生产出新媒体产品。在初期,传统媒体常常是成立新媒体部门,通过半人工化半自动化方式对传统产品进行改造成新媒体产品,对外推出,比如手机报、数字版杂志、手机快讯、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布、移动客户端等,生产方式往往是作坊式,虽然能够快速推出,抢占一定市场,但同质化严重,产品分散没有合力,包装新而产品不新等,导致新媒体产品往往是无法规模化,无法做大做强。另外由于之前都是探索性,同时新媒体经济效益也不明显, 传统媒体只是试探性的投入,导致新媒体发展停留在一个建设和与传统媒体互动阶段。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大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方向已经明确,从媒介产品看,已经不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了, 只要是受欢迎有市场的产品就是融合后的好产品,去迎合市场、适应市场甚至引导市场。传统的信息产品生产线必须在技术、内容组织和加工等进行新媒体化。在技术方面,融合后的信息产品加工平台是模块化、轻量化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生产线,最大化自动生成适应各种媒介的信息产品原型,适配各种媒介,编辑加工人员只需要简单操作就可以成品出线,推向受众;面对市场需求、新技术应用, 快速模块化改进,迅速推出新形态信息产品;面对市场反馈,快速调整产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创新,寻求差异。在媒体人员方面,编辑要一专多能,专内容,多形式,熟悉各种媒介形态和受众喜好,提升“媒体兼容性”。
总之,融合后一条信息产品可以快速加工和适配成适应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手机、社交媒体、移动客户端、屏媒等多种媒体产 品。
3、信息产品营销要互联网化
信息产品营销互联网化具体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全媒体化、品牌化等。
数字化是信息媒体融合的基础, 网络化是互联网时代营销的基础。传统媒体的营销渠道过去一直着力于广播、电视和报刊等,营销模式以发行、供稿、广告和商业活动宣传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的很多日常娱乐和消费活动都迁移到互联网上, 各媒体的营销渠道也就自然扩展到网络,首先是都建设了自己的媒体网站,构建信息发供网络平台,此时的营销还是单向,信息只是发没有推, 且与用户互动性不强;社交平台发展起来以后,平台用户迅猛增长,吸引各大媒体纷纷建立了自己官方账号, 与网民积极互动,将信息直接推到用户端,粉丝数成为了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移动互联网普及后,全国的8.2亿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让媒体们又争先恐后推出手机应用客户端, 抢占移动用户数,并实现信息推送到移动用户端。此外随着网络支付的技术成熟及安全性提升,信息产品的电子商务化也将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健全信息产品网络营销的闭环。
网络拉近了媒体与用户的距离, 为媒体营销提供了便捷,如何能做得更好,还需要做到精准化、全媒体化、品牌化等。互联网时代信息消费特点是碎片化,需要媒体在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时要在内容和受众上精准化,什么样的群体适合推什么样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有的放矢,降低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成功率,现在发展起来的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为营销的精准化提供了参考依据;接下来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全媒体化是拓展市场,立体式营销,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性和粘度的发展阶段,用户认可了,品牌效应也就形成了,提升了媒体的商业价值,为媒体带来了效益。
4、管理机制的商业化
媒体融合,机制先行。在某种意义上,新媒体的“新”代表了适应市场发展,商业化运作的新管理机制。如果要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真正融合,必须要去除传统媒体管理流程复杂、应变迟缓等弊端,而是媒体要商业和市场化,真正按商业规律去应对快速多变的市场,决策和流程要快速灵活善变,按照互联网的思维和规则去做事业;引入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员工的潜能,走真正市场化的道路。媒体竞争是残酷的,很多没有及时变革,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媒体已经或将要消亡,也许管理机制的转变会带来了阵痛和风险,但也许会避免了消亡。至少从目前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一条优势互补,风险相对较小,快速转型和融合之路。
开拓媒体融合创新之路 篇7
现在, 互联网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 使得广播电视的生态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 新媒体普及之迅速、渗透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极大的冲击了广播电视媒体的现有生存状态。从媒体发展格局、舆论生态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等多个视角来看, 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已经到了一个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面对这种严峻形势, 推动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刻不容缓。党中央也一再强调要把“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这一主题作为近年媒体工作的重点。
更重要的是, 最新的数字技术发展正在向智能化方向演变,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万物互联、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引发的技术浪潮, 正在影响大众的生活方式, 描述出信息化社会的美好愿景, 数字化与日常生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广电媒介不但是资讯的产生和传播源头, 也是新生活形态的发动、提供和组织方, 并形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重点之一。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 使用智能化方式来引导广电媒体的趋势越加显著;面对智慧化的新浪潮, 开展广播电视媒体智能化融合发展的专题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 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 显示出强大的传播力、动员力和影响力, 已成为媒体中的制高点。用户听广播看电视的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来自华尔街日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的统计发现:各年龄段人群观看传统电视节目的时间在日趋下降。从2010 年到2015 年, 18 岁至24 岁的人群, 观看时间减少了32% ;25 岁至34 岁的人群, 观看时间减少了23% ;35 岁至49 岁的人群, 观看时间减少了10%。可以看出, 越是年轻的人群, 观看电视的时间减少得越多;也就是说, 传统的电视节目与服务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小。来自Business Insider的调查还表明:从1997 年到2015 年, 互联网服务的价格下降了33%, 而有线和卫星广播电视的价格却上升了75%, 按照经济学最简单的供需价格模型来分析, 互联网的使用人群会日益增多, 而广播电视服务的使用人群必然下降。从市场研究机构IHS的数据来看:到2015 年第二季度, 无论是有线电视、卫星电视、IPTV还是付费电视的总体订阅用户, 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如图1 所示。这说明人们的工作、休闲和娱乐时间和兴趣, 已经从观看广播电视转向了更为多元、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现在, 广电媒体面临四个流失。
第一, 受众流失, 电视人口正在下降。近5 年来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长不断下降, 2015 年上半年观众每天收看电视时长156 分钟即一个小时35 分钟, 相比2011 年上半年的168分钟下降了12 分钟。同一时间, 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25.6 小时, 每天约3.66 小时, 是电视观众每天看电视时间的两倍。另外, 有线电视用户在减少, 截至2015 年6 月30 日, 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数2.3 亿户, 比去年年底减少了515 万户。
第二, 近几年我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增势明显放缓。使用广播电视服务的用户流失, 必然就会带来运营收入的下降。2012 年以前, 中国广播电视广告的增幅多年都保持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 2010 年达到高位20.23%, 2013 年开始, 增幅降为一位数。2013 年和2014 年我国网络广告市场连续保持同比40% 以上的增长, 2014 年达到1540 亿元, 而同期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分别只有9%、6% 的增长。现在, 在绝对值上网络广告已超过广播电视广告。而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2015 年1 月至8 月, 我国广播的收入下降了1.2%, 电视的收入下降了4.3%。相比而言, 截止目前为止, 我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6.68 亿,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完全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移动视频和移动广告的未来增长潜力空前巨大。
第三, 人才流失。2014 年以来, 广电历史上出现最大规模的人才出走潮, 这种出走呈现出全方位、高层级特点。
第四, 话语权流失。这是以上3 个变化的直接结果, 广电媒体作为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在削弱,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未来的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应对这些现状?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都是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为什么广播电视的用户会流失?用户流失率这么高, 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防止用户的继续流失呢?用户还有没有可能再回来?如何挽回流失用户呢?可以说, 让广播电视媒体走智能化融合才是一条必由之路, 才能黏住现有用户并找回流失用户。从纵向来说, 深入研究“智慧广电”, 如智慧城市、信息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管理等新兴技术, 可以从实现手段的保障方面, 满足扩展广播电视媒体服务能力的需求。从横向来说, 统筹规划“广电+”, 从电子商务、医疗、教育、游戏、交通、家庭信息中心等多个相关行业入手, 才能有效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从功能上深度绑定用户, 如图2 所示。
2 智能化融合的研究内容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来使用, 必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因此, 我们不妨把目光转移到互联网身上, 通过比较研究, 找出其值得借鉴之处, 来改善、改革广播电视媒体, 达到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 需要研究如下四个问题:
1. 平台智能化融合研究
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连接”——连接了人、连接了物、连接了全世界, 从而消除了时空的限制。“在线”、“上网”成为了互联网实现服务的首要特征, 也是广播电视媒体需要首先改变的地方。
也就是说, 智能化融合要先搞清楚如何从广播电视的专用网络向完全联通IT平台进行转变;在内容方面, 如何从以往的单纯制作转化为全流程平台, 实现内容整理、聚合、运营、管理的一体化。
2. 生产智能化融合研究
互联网的第二个特征是善于形成有机生态链。用一句流行的话来形容当下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就是:“互联网公司怎么赚钱呢?羊毛出在狗身上, 猪来出钱”。这句话非常形象的把互联网、用户和商家之间关系联系在了一起。
那么, 智能化程度足够高的广电媒体, 从怎样从传统的“采编播”改造流程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值得考虑。
3. 传播智能化融合研究
互联网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用户需求至上”。面对用户的任何需求, 高效的互联网公司都会想尽各种方法, 调动各类资源来满足。这与广电传统的事业与产业并重的思路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 智能化融合也需要把握, 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改变“只重传播不重交互, 只重发送不重反馈”的现象, 做到以用户为根本, 充分使用大数据、场景分析等先进信息研究方法和手段, 如何在用户记录和内容管理的基础上, 做到“按需定制”的传播方式, 提供用户需要的内容、满足个性化需求。
4. 融合发展服务及运营模式研究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 智能化融合的研究还需要通过调研相关广电媒体机构, 了解它们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面的运营现状, 分析广电媒体智能化融合的具体需求, 总结如何通过业务流程上的重大变化, 充分发挥智能化融合媒体手段的各自特点和优势, 全媒体策划协同生产和发布, 实现多来源汇聚、多样化生产、多渠道分发的智能化融合媒体内容融合生产与服务模式, 最大化节目传播影响力, 探索未来内容服务模式的演进方向, 探索“全媒体汇聚、共平台生产、多平台发布”的一体化媒体智能化服务运营模式, 如图3 所示。
3 智慧广电
所谓智慧广电, 就是以智能化的新型广播电视网为特征, 融合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手段, 推进数字技术与人民日常生活的深度耦合, 达到信息可管可控和相关服务的安全化、智能化, 让社会的整体信息化程度达到更高水平, 最终和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达成一致[1]。
建设智慧广电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程建设过程。其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内容建设、信息互动、生活资讯等三大部分构成, 这三大板块业务还支持多屏联动、实现了互联互通。
互联网是从云、网、端三个方面来实现先进的生产过程。“云”指的是通过云计算来提升传播能力、完成构建商业模式, 在数据加工的基础上, 实现低成本运营。“网”指的是网络实现“泛在”, 提升网络的应用能力, 加大其附加值。“端”则指的是终端, 包括个人电脑、移动手持装置、可穿戴设备以及传感装置等。这些终端既可以提供服务, 也能够收集各类数据。互联网的商业逻辑主要体现为能够使用高维度的能力来调整低维度的能力, 重新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和生态链, 从而达到改善整个社会生产的目的。
广播电视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信息传播, 而实现传播智能化的重点就在于运用大数据来智能匹配各类信息。智慧广电的工程, 必须要在“云、网、端”等环节下功夫。一是建设云端平台服务, 从大量的资讯中进行筛选、分类、加工和精编;二是建设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 通过挖掘大数据, 从而精确掌握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智能化匹配用户需求与服务, 低成本且便捷的给与商业支持。智慧广电需要在核心资源的基础上, 构架“一云多屏”的模式、传输资讯的平台, 利用新媒体, 把观众和受众变为用户, 重塑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 从“中央式作坊”往终端转发内容。
“中央式作坊”是一整套新型的内容产生平台, 它不单单是技术性的工具, 还负责生产内容。该平台包括内容创作、内容推广、内容定制等分工, 具备筹划、编辑、发行、创作等多种职能。创作就是使用技术工具对内容进行可视化创作;编辑就是把用户和记者上传和收集到的内容, 进行剪辑, 制作出能够在多种途径传播的产品;发行即推广, 一是把内容推送给机构内部的各个终端, 二是为机构外部的媒介提供服务;筹划就是联络, 通过呼叫系统, 把编辑需求和记者报题、传达目的与接收反馈进行无缝对接, 避免重复或无效劳动。
智慧广电云服务体系不仅是一个业务体系, 而且是一个综合化的管理体系, 同时还是一个open的社会服务体系。在此体系中, 可以双向传播信息, 用户既是内容传播者, 又是内容生产者, 可以最大限度的让用户得到参与感, 进行品牌分享传播。UGC (用户生成内容) 与PGC ( 专业生产内容) 进行对接;大数据可以让广告用户实现精准投放, 同时监测广告投放的实时效果, 全样本分析还能产生新业态。如图4 所示。
建设智慧广电, 还要求是向拓展业务的类型与范围, 与人民的日常文化生活接轨。其中, 打造电子政务网, 建立生活服务平台, 是两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例如, 在智能管理方面, 就可以发挥广电网络电子监控和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作用。一是利用广电网络组建城市管理监控平台, 对环境卫生、能源环保、车辆交通、重点场所等实行监管, 运用网络技术建立电子监察系统, 进行全面跟踪和监督, 做到全城监控、全方位管理;二是利用广电提供的有线和无线网络, 搭建智能化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 进行网上办事和电子政务的智能化管理, 建立“一站式”服务系统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协同处理系统。
4 广电+
用“广电+”来概括广电的全面转型升级, 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 这个“+”, 代表着升级现有广播电视业务, 也就是要构建广播电视业务的“升级版”。比如, 从模拟到数字, 从单向到双向、互动, 从标清到高清、超高清, 此外还有3D电视、3D电影等。二是, 这个“+”, 也有增加的含义, 就是对广播电视业务进行扩展, 添加广电行业以外的功能与业务。包括:增加游戏、电子商务、数字政府、医疗、教育等。三是, 这个“+”, 就是加入网络因素, 也就是占领主要战场——Internet。连接到Internet后, 尽力实现广播电视内容、功能、技术、业态的全面升级, 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的竞争力、传播力、影响力。
那么, “广电+”要求广播电视媒体如何发展与转变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节目要变产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核心是知识产权IP的品牌建设与运营。一方面, 广电媒体要通过购买自制合作等多种途径, 聚合、储存大量优质IP原创内容, 并不断开发其长尾效应, 打造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自生品牌, 并在不同平台上, 对IP进行多次曝光、增值, 即面向不同介质改编和授权, 如衍生出电影、综艺、手游等。另一方面, 广电媒体要对原创IP内容进行独立的市场化运营, 要引入互联网思维将其变成产品, 围绕内容产品, 设立产品经理及产品线。
第二, 渠道变平台, 找到吸引用户的业务模式。从传播方式上看, 广播电视是通过地面卫星、有线等单行线将节目传递给用户, 而新兴媒体则致力于为用户制造一种活动空间, 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5A级服务。目前, 部分广电媒体开始吸纳互联网思维, 搭建平台。如山东广播电视台的手机电视台APP, 聚合了广播电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综合业务, 总访问量3 亿。
第三, 由业态转变为生态, 进行生态式布局, 建设家园式产业圈。以腾讯为例, 腾讯通过视频与新闻信息、社交平台、游戏、娱乐等其他业务的联运互动, 实现整体盈利, 2014 年总收入789 亿元, 盈利300 多亿, 增幅59%。除引进、买进各种电视剧、电影, 还生产网络自制剧等——这块业务为什么没有盈利, 还要不断投钱?因为要为用户营造更好的使用环境, 吸引他们留在这个平台上。这对广电媒体很有启发。
第四, 观众变用户, 生成用户价值。囊获来自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用户, 黏住用户, 扩充平台功能。按照互联网思维, 一个电视观众一旦成为互联网思维下的用户, 这个平台的运营者就可以以节目为中心来整合用户的生活、商务、娱乐等各类需求, 一再提升用户的价值。例如, 湖北广播电视台已基于电视节目运营, 拓展出一批“广电+”产品, 如广电+ 农业、广电+ 汽车、广电+ 中小企业服务、广电+ 美食、广电+ 婚恋, 广电+ 美食等, 通过广播节目的延伸, 拓展线下服务, 如图5 所示。
“广电+”有多种的实现形式, 同时也有一些新的业态在不断产生。大体而言,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2]:广电+社交、广电+ 智能终端、广电+ 电商、广电+ 实体经济、广电+ 聚合、广电+ 互联网。
5 未来的趋势与对策
广播电视媒体的未来发展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 着力创新内容产品、创新业务模式, 努力推出更多有效益有影响力的融合型产品业务和服务。
在“智慧广电”与“广电+”的时代, 广播电视媒体的技术发展也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1. 封闭式传统专业音视频设备进行节目制播的阶段;
2. 半封闭式专业音视频设备结合传统IT技术的节目制播阶段;
3.通过IT技术打造的数字化网络化节目制播阶段;
4.由IT技术和云技术结合的半开放式节目制播阶段。
与此同时, 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形态发展也将存在四种类型[3], 如图6 所示。
1. 渠道独播模式
代表了企业产权的单边治理模式, 如湖南卫视的节目网络上只在芒果TV播出, 是渠道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拥有所有权而产生的控制权利。
2. 资源垄断模式
是基于企业优势的单边权利治理机制。央视春晚、国外大型体育赛事、国外的盛典等, 由于渠道本身的品牌、网络、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对渠道另一方形成压力, 容易存在价格溢价的情况。
3. 节目同播模式
这种是卫视与网站之间临时性的关系, 以制作方节目售卖为出发点, 比如灿星的《中国好声音》在浙江卫视与腾讯同步播出, 台网两个渠道在平等权利的原则下, 用契约来定义运作规则、交易关系和交易条件。
4. 战略联盟模式
是一种平等权利的双边规范机制。成员在平等权利的原则下, 共同参与双边合作。央视与湖南的电视剧联盟, 京东与爱奇艺, 阿里巴巴与优酷的资本联盟, 也有相同的意义。
在“互联网+ 媒体”发展创新的诸多任务中, 一个重要的课题方向就是解决广播电视媒体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渠道失灵”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升级换代内容产品。
众所周知, 传统的内容产品构成包括两部分——“形式”和“内容”两部分, 即通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有效互动, 形成信息产品, 供用户使用。但是今天在互联网时代, 内容产品的构成模式必须随着社会传播领域的“新常态”的到来, 转型升级为四个部分, 就是再加上“场景”和“关系”两部分。在网络时代,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后, 信息已经大量过剩, 也不缺乏有价值的信息, 但缺乏的是能够吸引人的信息。
那么如何提升内容产品的魅力, 强化其被用户选择的概率呢?研究表明, 构成内容吸引力的有效方法是:在内容本身及其表现形态要素方面, 加入关系 (Social) 要素和场景 (Scene) 要素。所谓关系要素就是要使内容产品建立起一整套内容、形式与用户心理上的一种可感知的关系关联规则, 使人们感受到一个信息、一个主题、一个概念、一个政策、一个事件与他们之间的紧密关系, 使每一条内容产品所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信息, 在这一信息之上还有一种温度, 有一种生命的脉动, 有一种生活的质感。在这个关系规则再造之下的内容产品, 哪怕很普通的内容质料, 也会在关系要素所构造的魅力之下化腐朽为神奇。
其次, 我们再来看看“场景”这个要素。“场景”是对于用户使用传播时的一种基于时空环境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既对于人们接触、选择和使用内容产品加予一定的“屏蔽”和限定, 也为某种与“场景”需求相吻合的信息提供了长驱直入的可能性。譬如, 最近微信开发了一个新的功能叫做“摇一摇看电视”, 就体现了上述所谓的场景的主动设置。它的基本原理是针对看电视是人们的一种普遍需要, 便通过摇一摇看电视的功能的技术实现, 形成人们了解更多电视节目的资讯、预约看电视以及在看电视过程中与网上微友吐槽互动等等基本服务的一系列功能。微信正是采用这种以基本服务聚揽人气, 形成规模和人为设置的场景平台, 以便于嵌入更多的功能和更多的要素。
6 结论
广播电视媒体智能化融合发展就是要让广电媒体朝更加丰富的媒体形态方向演进发展, 朝着适配更多的传输网络和更多的接收显示终端方向演进发展, 朝着更多的呈现方式、交互手段和操控体验演进发展。支撑广电融合媒体生产方式、服务方式、传输方式和监管方式的智能化以及开发、融合、协同的可持续创新;加快向全媒体智能云服务平台转型升级, 并实现终端的标准化、智能化。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广播电视服务面临的形势与问题。然后指出, 针对广电媒体受众、收入、人才、话语权等流失的现状, 必须走智能化融合的发展道路。随后, 本文在详细阐述了智能化融合的具体研究问题后, 进而从纵向考察“智慧广电”, 扩展广播电视媒体服务能力;以及横向统筹规划“广电+”, 从功能上深度绑定用户等两个视角, 延展了智能化融合的意义与内涵。最后, 本文提出从内容产品构成模式上加入关系要素和场景要素, 为广播电视媒体的未来业务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媒体融合,智慧广电,广电+
参考文献
[1]张君昌, 熊英.试论智慧广电的功能建设与协同发展.声屏世界, 2015 (6) :5-8.
[2]吕岩梅, 董潇潇.“互联网+”“广电+”和广电媒体未来转型发展.声屏世界, 2015 (8)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