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

2024-06-24

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

开拓创新 积极探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20110110) 篇1

用城市化理念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共XX镇委 XX镇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来自谷城县XX镇,非常感谢中编办领导对基层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就城镇化发展进行专题调研,这将使我们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发展更加健康。下面我结合XX镇的发展和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法与思考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XX镇地处谷城西北部,版图面积275平方公里,下辖8个社区37个村,总人口11.3万,其中镇区人口6.7万人,城镇化率达60%。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全省经济强镇、鄂西北最佳宜居小城市为目标,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城市化为纽带,深入实施工业强镇、科技兴镇、开放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循环经济、回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镇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61.3%;工业用电量达到2.5亿千瓦,同比增长36.4%;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5个亿,其中工业总产值95亿元,同比增长65.22%,实现销售收入90.25亿元,实现增加值33.25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85个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97亿元,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多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增长12.5%。在“十一五”,XX镇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四年翻两番、生产总值三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翻两番的好成绩。XX镇已成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一个经济重镇,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县半壁江山,综合实力列全省乡镇前列。目前,XX已成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国发展乡镇企业东西部合作示范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村镇、楚天明星乡镇等。

一、推进新型镇化的主要作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中心镇、中心村建设为节点,以确保城乡居民公平参与就业创业、公平享受公共服务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建设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确立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一体发展格局,形成“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

1、工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2010年,XX一、二、三产业比重为7:70:23,二、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中工业化程度走在全国同等城镇前列,是谷城 “两区一走廊”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极,也是谷城汽车配件等主要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托区,经济实力已超过西部地区某些县级水平。本土经济是XX最大的特色,已初步形成了以铅酸蓄电池和精密铸造为主的汽车配件产业板块、以高档面料纺织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板块,以钢构炉衬材料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板块、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副食加工产业板块。目前,全镇各类市场主体6000 多家,工业企业20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0家,产值过亿元的5家, 拥有自营出口权的7家,高新技术7家,台资和外商企业5家,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知名商标6个,自主知识产权12个。骆驼蓄电池公司产销量处于全国同行业第一;石纺公司是全省纺织行业效益50强;金洋公司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无污染再生铅生产基地;恒立公司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精密铸造企业。骆蓄、金洋两家公司正筹备上市,目前,已建成了骆蓄金洋再生资源产业园、杨溪湾现代工业园、平川返乡创业园、民营经济孵化园、大峪桥物流工业园,一个现代化区域性工业城雏形已经基本形成。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为打造新型工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先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商贸服务业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新活力。XX地处鄂西北地区与江汉平原结合处,位于道教圣地武当山东,车城十堰和名城襄樊之间,扼鄂、豫、川、陕之咽喉,自古就是商家必争之地。西汉以来,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至今仍是保康、竹山、丹江、房县等地物资集散地和货物中转站,鄂西北地区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加之镇内溪、北二河穿绕其境,素有“小汉口”之称。近几年来,新建的襄渝铁路复线、汉十高速和即将动工的谷竹高速、316国道和202省道穿境而过。因此,XX的发展不象沿海一些经济发达镇,他们主要依托是周围城市圈的带动,而XX地处中西部经济欠发展地区,主要依托是商道文化的底蕴和工业经济的积淀,形成了“开放、包容、文明、创新”的XX精神,涌现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家、锻造了如“XX大曲”、“骆驼蓄 电池”等一批国际国内驰名商标和产品,发挥出了“尊商、重商、引商”的传统优势,从而聚集了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奠定了镇域经济——新型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这种以新型城镇为主要载体的“一肩挑两头”的发展模式,再与新兴的交通网络结合起来,就爆发出强有力的承载、拉动、辐射力。商贸、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和产业不仅实现了本镇的城乡对接、城乡全覆盖,而且还能够触及保、房、竹等周边县,影响周围乡镇,成就了“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吸纳农民、辐射农村”的XX城乡一体特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臵身其中,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大道上豪华城乡巴士、各类高级轿车穿行如梭,各类大型超市、高档商场、银行机构点缀其中,两旁大楼鳞次栉比、红绿灯交替闪烁。因此,很多外地人“知XX而不知谷城”。

3、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近年来,XX投资近2亿元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以XX二桥为主轴,扩展XX新区建设,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以北河两岸为纽带,加大设施投入,提升小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以农民工回乡安臵小区、农民(居民)新居小区、商品房居住小区、企业老总高档居住小区等四个小区建设,居民进小区,居住更舒畅,城镇功能分区鲜明合理。同时,有序推进“扩城”、“建城”、“美城”活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形象日益改善。目前,城镇建设增强新型城镇的承载力,城镇化率已达60%左右,预计2—3年内可达70%以上。

4、XX新型城镇的吸纳能力推动城乡“一元化”发展。统筹城乡 发展是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切入点和突破点。我们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破解“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的洗脚进城的难题,把农民变成市民。两年来,围绕农民“洗脚进城”、“安居乐业”成功地探索解决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鼓励农民进城创业、臵业,“进城”无障碍,探索解决了农民进得来的问题。第二个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安居”有保障,探索解决了农民住得下的问题。第三个是社会保险全覆盖,“乐业”无忧顾,探索解决了农民留得住的问题。另一方面,用城市的理念统筹新农村建设,探索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新路子,把农村变成城市。中心城镇小城市化一个重要指标是城市化率,而农村城市化重点不在于城市化率,而在于与小城市化一样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配套服务、文化品位等共同特征。因些,农村一旦拥有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一个低成本、低消耗、高效益的生态小城市、宜居小城市、和谐小城市。在XX吸纳的人中,大都具有“离土不离乡”不出镇就就业的特点,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少有人口流动良性发展的范例,已初步达到了城乡“一元结构”理想境界。XX城乡人口规模11万多人,其中镇区人口8万多人,远景镇区人口容量可达10万人。从分布看,近郊村2.5万人,8个社区4.5万人,流动人口1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3.7万人;从从事的行业看:全镇从事建筑安装、商贸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达1.3万,其中镇区内工业企业就业的产业工人1.12万人,镇区内近5000家各类商贸服务店铺就业人员1.2万人,在镇内打短工6100人;从对农民工吸纳就业的性质来 看:除国家实施的各类农民工培训工程外,在XX有一个与镇内企业实施定向培训的职校,年培训农民工4500人次,结业后都可到镇内工业企业就业;从农民工流动情况上看,大约有70%集中在小城镇,因此,我镇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外出打工的少、镇内就业的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少、从事制造业、服务业的多;从返乡创业情况看:2010年全镇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数达1984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80家,吸纳安臵农村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全镇80%的农民“忙时为农、闲时为工”基本实现了不出镇可创业就业的“零失业”的局面,在这种双向流动的人力资源模式下,劳力互动效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年从二、三产业经济中获利6亿多元,每年直接投入农业产业开发资金过亿元,花卉、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已构成XX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让更多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进镇、务工经商,让更多的城镇居民能就业,这是“本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的障碍

在XX经济快速发展,镇区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传统体制机制掣肘越来越突出。我认为“十二五”是XX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的转折点。为此,要用城市化的理念,从体制机制上求突破,以推动XX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是乡镇体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城市就是城和市的聚合体,是各类经济发展要素聚集的平台和载体,市场发育功能相对健全。在现实情况下,越是功能完备的城市,对各类经济发展要素的 吸纳功能也越强。而城镇的功能就相对弱化。当前,XX在做大做强本土企业的同时,也遇到一个尴尬的现象,就是企业做大一个走一个。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然这既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但又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企业最终流向哪里去了?流向了大中城市,流向了经济要素发达的地区。试想,如果XX已经建成了一个小城市,各类经济要素就会不断聚集,企业外迁、资金外流、人才外走的现象就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只有创新体制机制,才能为XX跨越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是行政职能缺失导致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严重滞后。近几年,XX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管理相对滞后形成强烈反差。城镇建设管理滞后主要原因是:没有职能不能管,无法可依不敢管。中国现行的是五级政府“皇权至县”的管理体制,管理权限一般只至县级。目前,乡镇在小城镇的管理中主要是以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以无执法主体、无执法资格、无执法行为的“三无”违法执法为补充,致使小城镇管理处于“形有政府,实无政府”的尴尬局面。应当说,农村税费改革,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快速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采取 “一刀切”的办法,把许多复杂问题都先 “休克”,导致农民建房管理、经营城市、公用地出让、管理机构以及人员归属都被悬挂起来,许多应该开展的工作无法开展。

三是融资渠道单一导致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投入乏力。城镇的发展需要投资,特别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但“钱”从哪里来?主要还是依靠财政投入。而农村税费改革 后,乡镇财力比较单薄,有时捉襟见肘,单靠自身财力增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在一些乡镇该办的事无钱办。值得高兴的是,在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方面,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给了我们一些政策和思路,要我们思想更加解放地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意见》还明确地提出了“恢复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开征污水处理费。城市维护建设税、基础设施配套费、污水处理费全部用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在特色镇建设指标上,“由国土部门单列优先安排解决,其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重点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此,我们要按照《意见》要求,强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XX镇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保持了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使XX成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88个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镇,襄樊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个示范区”之一的唯一一个乡镇级示范区试点,但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日益显出与之不相适应。在适应城镇化发展,改革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从中央有关部委到省、市、县都给了我们基层很好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有关领导、专家对我们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这个发展特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今年初还进行了现场调研。《经济日报》、《湖北日报》等中央和省市传媒机构在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对我们XX 工业带动型城镇化之路的“XX模式”进行了专题和深度报道。但在总结之时总有新的困惑和矛盾仍没有全局突破:一是区域内的主体意识仍是半农民意识。小城镇和小城市虽一字之差,但人的思维、观念、意识却有天壤之别;二是管理权可以下放,但管理的主体不以下移。我国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是五级政府、三级财政、二级立法、一级执法的行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权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下移,但主体在上,形成责任与权力的分离。三是经济可以无限发展,社会管理却只能有限跟进,小城镇、小城市一字只差,职责、责任却有极大的差异,卫生院、学校、城市规划、公共产品服务提供,公共服务设臵都是不同。四是改革和完善体制和机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看得更远一些,不能上层建筑刚适应经济的发展又要改革和完善。在2010年,浙江、温洲等地设立镇级市,从而从体制上突破了现有镇级行政架构,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和制约,使我们这些经济发展镇看到新型城镇化的另一条路径。因此,参加今天这个座谈会,既表明了各级党委、政府对XX多年来改革与发展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又体现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XX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就XX而言,更是推进跨越发展十分难得的重大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推进改革。XX作为全国、省市改革试点,希望先行先试。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上,我们用城市化的理念,坚持撤镇建市与政改扩权并举,努力探索一条具有XX特色的新路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城镇城市化发展积累经验,也希望各位领导能够帮助呼吁同时也给予坚强的支持。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上,将通过改革创新,初步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机构精干、服务高效、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构建与XX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域,努力把XX建设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市。预计到“十二五”末,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XX市建成区常驻人口达到10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258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突破100家,财政总收入达到3.5亿元,把XX打造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新型工业的示范区、城乡一体小城市建设的试验区。

四、用城市化的理念,撤镇建市扩权,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认为,以中编办等六部委决定,在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实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标志,预示着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已拉开序幕。借这次会议东风,我们将抓住机遇,争取主动。因此,XX撤镇建市扩权工作,必须早启动,快行动,宜早不宜迟,宜急不宜缓,宜紧不宜松,以撤镇建市扩权为主线,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XX大发展、快发展。

一是撤镇建市扩权将助推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以城市化的理念,由城镇变到小城市,将对经济要素聚集、配臵作用发生很大变化,意义不可低估。一方面,建设小城市将促进经济要素合理流动。从历史上看,上海在宋末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到现在的内陆第一大城市,成为中国大陆的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深圳从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身边典型看,2003年12月,省委、省政府批准 建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赋予武当山特区县级政府行政职能。武当山撤镇建特区之初,与XX经济实力基本相当。当前,武当山经济规模总量、社会管理水平已远远超过XX。事实证明:体制机制是推进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顺畅的管理体制、一个灵活的运行机制,可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XX撤镇建市后,社会功能、公共服务、基础建设、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会以城市的标准去配臵、去建设,区域发展能力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能进一步提升对经济要素的吸纳能力,形成资金、人才、技术洼地,成为一片投资热土。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吸纳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 会有倍增效应。并能够渗透、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周边地区文化事业进步、社会事业繁荣。体制的改变和社会职能的完善,还将进一步降低和减少社会成本,有效地彰显XX区域中心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撤镇建市将促进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转变,聚集人气,提振发展信心。城市就是一个磁场和一个品牌,就能带来附加效应、光环效应、马太效应和激励效应。撤镇建市,必将进一步提升XX发展的人气、财气,提振信心及斗志,为XX跨越发展营造良好氛围。XX建设小城市,还能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向城市生产方式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向市民生活方式转化,城乡居民生活理念向城市发展理念提升,更能推进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文明普及,城市经济增强,集聚能力上升,不断促进城乡发展逐步协调、人的素质逐步提高、人与自然逐步融合。

二是正确认识XX撤镇建市的出发点。XX撤镇建市不是追求将原 建制镇的行政级别升格,而是以现代小城市的标准来规划、建设、管理镇。目前,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已是副县级机构。因此,除必要的增减机构和编制外,这次改革不会导致突击提高行政级别、突击提拔干部、突击增设机构、突击增加行政编制等问题。我们已初步确定XX撤镇建市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撤镇建市为载体,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工业化推动XX城市建设,以城市化统筹城乡一体化,通过体制创新、权力下放、政策扶持,扩大XX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体制,增强XX统筹协调、自主决策、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力推动XX实现新跨越。

三是XX撤镇建市的主要原则和内容。按照“小政府、大服务”原则,坚持放管结合、权责一致,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运行机制,确保办事层级减少、办事效率提高,充分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设立“一办五局一中心”。机构及职能拟调整如下:(1)设立“一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其职能按税费配套改革时期省委确定的职能不变。撤消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办两个办公机构,其职能分别并入新组建的五个分局中。(2)新建“五个分局”,即在已设立国税、地税、工商等三个分局的基础上,新建公安分局、财政分局、发展和改革分局、综合执法分局、社会事务管理局。(3)组建“一个中心”,即:XX行政服务中心,与县行政服务中心同等的各类审批服务效力。XX行政服务中心作为“五局”日常办事机构,是一个办事服务平台,不作为新设机构。综合算帐:撤消了两个办公室、新增了五个分局,实际上只增设了三个机构。在三个机构中,又把原农村配套改革时成立的城建服务中心、财政所、民政所、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福利院等职能相近的中心、站、所,按有利经济发展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归并,机构数量实际上只有减没有增,经济管理的职能只有强化没有减弱,体现出了“小政府大服务”、“下发经济管理权限”的原则。(4)鼓励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在XX设立分支机构,为XX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融资平台。同时,扩大行政管理权限。XX撤镇建市后,与XX星火技术密集区、XX经济开发区,实行“市区合一、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并适当增加领导职位。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充分放权,赋予XX县级政府管理职能。凡是可以下放到强镇管理、审批的经济社会事务,都下放到XX管理、审批。县直部门对派驻机构充分授权,采取分局审批、县局备案等方式,扩大派驻机构独立管理审批权。建设小城市,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主要体现在用地支持、项目支持、财力支持等方面。

最后真诚地邀请各位领导到XX指导工作,谢谢大家。

上一篇:年度学校禁毒工作下一篇: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