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消费维权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共10篇)
关于基层消费维权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
关于基层消费维权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2012-02-23 来源:各界新闻网 编辑:webmaster 浏览:53次 【大 中 小】
核心提示: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内需不断扩大的今天,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为日益严峻的课题,它要求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
本网讯(代绪刚)在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内需不断扩大的今天,消费者权益保护已成为日益严峻的课题,它要求我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不断更新维权理念,提高维权水平,着力提升维权工作效能,调解服务效果,化解消费纠纷,倡导市场主体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建立一支稳定的基层维权队伍、加强基层消费维权机构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工商机关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安排部署加快 “一会两站”规范化建设,基层消费维权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目前,全国共建立“一会两站”48.9万个、12315“五进”消费维权服务站19.4万个,为服务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笔者想就基层消费消费维权站点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基层消费维权分会、站点的现状
1、目前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在每个行政村、社区设立12315联络站和消费者投诉站,实现了“一会两站”全覆盖。区县级消费者协会一般都有专职的工作人员、机构编制、办公场所、经费,能正常开展工作,而其下属的消协分会、消费者申(投)诉举报维权调解站、联络站在硬件建设方面很多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电话等必备办公设施,没有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办公经费,大多挂靠基层工商所、行政村村部、社区服务部,其工作人员大多由工商所干部、村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充任,大多数分会、站都处于瘫痪状态,是空架子,根本不能开展正常的消费维权工作。
2、基层消费维权分会、站点工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维权业务知识和技巧匮乏。这些“非正规军”的分会、站点工作人员很难负责任的对待消费者的申诉、投诉、举报,因为这既不是他们的职责也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即使有部分有社会责任感的工作人员能够对待,而缺乏比较专业的维权知识和技巧,也对他们的维权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旦群众的维权得不到认真的对待这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协会这个维权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3、分会、站点的工作职责、制度很难得到落实。各区县消费者协会很难对分会、站点的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对这些“挂名”的工作人员,各级消费者协会很难对他们进行管理或者指导,因为根本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各级消协组织针对基本消费维权分会、站点的管理制度、文件往往成为一纸空文,根本得不到落实。
二、关于加强基层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基层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建设事关民生、社会和谐稳定,所以必须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设计,把基层消费维权网络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对分会、站点的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
2、落实基层维权网络体系的经费保障,要保障基层分会、站有办公场所、有统一的门牌、标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文书,有电话、电脑等基本的办公设备,有制度牌、人员公示牌、桌牌、工作人员胸卡、投诉登记薄等相关办公物品。保障工作人员有最基本的工作报酬,在消费者投诉比较集中的分会、站落实一些专职的工作人员。
3、严格筛选分会、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加强对他们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在推进维权联络站点硬件建设的同时,要创新工作思路,在站点责任人和工作人员的选择上动脑筋、下功夫,要尽量选择自身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村情、民情、社情,在社区、村组具有一定的威望和公信力的当地“能人”担当消协分会、消费者维权申(投)诉举报站、联络站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各级消费者协会要定期对这些分会、站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维权水平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督查、督办,确保消费者的申(投)诉、举报能够及时能到处理。加强对“一会两站”和12315“五进”消费维权服务站的行政指导,建立工商部门与消费维权服务站点专人对口联系制度,及时宣传消费维权法律法规,定期培训站点工作人员,开展消费维权工作交流研讨和评比考核,切实提高消费纠纷和解率,进一步提升“一会两站”和12315“五进”消费维权服务站的维权效能。
4、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对消费维权分会、站的工作进行规范,使基层消费维权网络按照制度进行规范运行,做到组织机构健全、工作职责清晰、业务流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外形设计统一、硬件设施完备。
关于基层消费维权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2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一、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必不可少,这是基础的一环,也是各项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我市结合实际,围绕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确立了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并明确了服务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各部门的保障责任。同时,还建立了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便我们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具体指标,及时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在整合现有文化设施资源的基础上,各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建文化兴趣小组,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从而让社区居民全面享受了社区文化发展成果。
近几年,我市逐渐增加完善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公共教育阵地,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级民间文艺团队、民间戏班、民间歌队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这些集阅读、体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正在成为老百姓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第一选择”。如此一来,文化在市民生活中触手可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基本上形成了州、县、乡、村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网络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带给群众的是享受精神文化权益的幸福空间。如今,无论在城市的公园广场,还是乡村田野,处处都能看到群众参加各项文化活动的身影。
二、非遗保护传承施重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原生环境。据了解,目前秦皇岛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名录5项、省级名录29项、市级名录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家级传承人4人、省级传承人28人、市级传承人87人。如何让百姓分享这些文化瑰宝、延续其生命力?我们探索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办法。比如不断深化整体性、传承性、抢救性、生产性、立法性、传播性和数字化等保护发展方式;创新管理秦皇岛非遗项目、传承人及示范基地;在旅游景区景点和传统村落发掘优势文化、特色文化;逐步培育成精品文化品牌文化,促使更多地域性文化标志上升为州内外文化品牌;以科学、合理、可持续性的产业化转型为导向,不断推出非遗旅游精品,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使地区的多民族传统文化在多领域、多层面得以充分展现;全面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乐民、育民、安民、惠民、富民的文化民生工程,等等。比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展览,旨在让更多的市民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发展,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三、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群众参与的重要载体。近两年,通过举办“唱出我的梦”歌唱大赛、“放飞我的心”风筝大赛、民间画写生等活动,这些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特色品牌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形成了基层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还有广场舞、秧歌队、健身操各种体育活动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既让群众感受到了社区文化的直观印象,又让群众切实获得了社区文化的实惠。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要着力打造群众听得懂、看得明、喜闻乐见的作品,组织开展好群众性的系列民俗活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印记和风俗特点,因此,要注重发掘本土化的典型、塑造本土化的作品、开展本土化的特色活动,把群众利益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激活群众文化建设一池活水。
四、广泛开展文明镇村创建活动
为创建文明镇村,提高广大农村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相关文化部门加快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实现镇(街)综合文化站100%达到省级站标准,深入实施了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并开展了一系列百姓健康舞、童声合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政府相关部门还加大了文化投入,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力争打造城村镇文化建设品牌。文化凝聚人心,文化构建和谐,文化衍生文明。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一幅文化惠民的精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总而言之,我们要始终坚持市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体育场、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全年免费开放;始终将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摆在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开展文化“三下乡”“四个一”文化惠民活动,坚持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演出到镇到村到一线,让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让更多群众大饱眼福。从政府组织举办的大型文艺演出到接地气的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从源源不断的艺术精品创作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城镇文化事业建设欣欣向荣,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丰硕。我们要全面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求满足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我们要以基层社区综合文化活动阵地为支点,以切实服务社区群众为标准,以公民真正享有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为目的,整合市、区、县公共文化服务优秀资源和社会力量,向社区纵向联动深入。
参考文献
[1]胡守勇.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0(6).
[2]陈洪.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4).
[3]李韭薜.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发展方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
[4]沈承晋.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探究[J].群文天地,2012(12).
[5]朱春霞.对群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建议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12).
[6]吴玉萍.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构建[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3).
[7]汪洪敏.共建和谐文化勇走创新之路——浅谈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2005(8).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3-0054-03
自我国实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制度15年来,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主客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基层民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矛盾问题屡屡出现,也引发了不少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对村民选举制度褒贬不一,特别是许多县镇身处基层一线实践的干部更是感触良多。但笔者认为这毕竟是社会的进步,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国家选择在群体素质相对较低、范围最广的社会层面即8亿多农民中率先实行最彻底、最直观的民主,使我国基层民主自治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让世人能直观这一民主政治的实施推行,彰显我国实行民主制度、加快民主建设的决心和信心。既然实行村民自治的决策是正确的,那么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困局,我认为更多的应该从我们自身的工作机制中分析查找原因,然后对症下药,积极予以解决,进而稳步推动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
一、村民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一)由于村民自治制度在设计上一步到位,一些地区实施时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民主制度的实施没有可以复制的模式,其发展往往需要历史的沉淀和积累。由于全国各地社情和干部基础千差万别,因此初期不少地方一时适应不了这种较为彻底的民主实践,尤其是在操作层面上各地良莠不齐,加上实施时试点工作准备不足,代表性不够,试点总结工作和示范推广的力度不够,因而整体推进时就碰到了很多问题。如基层干部群众在思想和法制观念等方面还跟不上民主进程的需要,实施起来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一些干部认为能简则简,往往不按程序,三步当作两步走草草了事,有的群众不当一回事,有的则维权上访闹访,导致选举遗留问题频频出现。
(二)经济落后地区民主进程明显受阻
在许多经济困难的村级组织,集体经济紧张,各级对其人财物等诸多方面投入也不足,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推进的质量。我国各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经历风雨和阵痛之后,多数已步入正轨。而处于经济发展落后阶段的多数农村地区,集体经济是“空壳村”,村民多是留守人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配置严重缺乏,而且所在乡镇的经济也自身难保,给村干部和村委的补贴和经费也是象征性的,一些地区村干部每月300-500元的补助还不够用于协助政府搞计生、殡改、征兵、水利等行政事务的车费、电话费,更谈不上误工补贴,当然也谈不上有多少时间为群众谋发展谋福利。在这种状况下要选出好的村干部确实不易。因此一些地方往往出现村干部没人愿意干,选出来无法用心干好,甚至出现盲干、胡乱干的情况,群众看不到民主自治带来的实惠和幸福感,民主选举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
(三)在实施民主自治过程中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引导、监督不到位,规章形同虚设
尽管有个别民主法治意识强的村民、村干部对有关法律规章能熟悉掌握,但更多的群众不懂如何行使民主权利,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维护自我权益的意识,有的即使当选村干部后也不知如何履职。有的村由于居住点分散,外出选民多,选举过程给人以可乘之机。有的采取流动票箱投票的形式,简单地让人代写选票,代投票,因此容易让一些为获取个人利益而参选的对象进行买票贿选,导致选举严重违法违规。这种情况下当选的村干部多数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凌驾于法规之上;或明目张胆,或隐蔽地损害和侵占集体和群众利益,贱卖集体资源,低价发包山林权和集体土地等等。这种情况有时要到了群众举报上访、矛盾明显暴发时上级才重视,介入处理。
(四)村两委不和谐影响基层民主建设的推进
应该说,多数村的党支部能发挥领导作用,与上级党政保持一致,落实好政策,教育引导当地干群支持村委会行使职权。有不少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支部书记都能顺利当选兼任村委主任,他们尽职尽责,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涌现了不少大公无私,为群众呕心沥血的优秀基层干部。但也有的支书支委定位不准,越权越位的情况常有出现,搞得两委不和甚至对立。
二、对策思考
出现这些情况和问题虽然不具普遍性,但事实上已出现在不少地区,严重影响了民主进程。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完善有关法规的角度来解决好村民自治民主建设中选举管理、监督的问题
《村委会组织法》经历15年、四届的实践,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修订,使该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如规定选民资格的唯一性:有户口常住、有户口没在村居住、没有所在村户口但在该村住一年的人员都可登记为选民,但只能在一地登记。降低了村官罢免的门槛,规定五分之一以上村民或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提出,参加投票二个过半即可罢免村干部。完善了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增加监督机构监事会,村委离任审计,以及两委(党支部和村委会)经费开支合法化等等。所以总体来说该法已相对趋于成熟,但还有不少可以再补充完善的地方,另外各省还应根据实际制订实施办法和操作细则。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根据实际情况,村党支部可以向选举委员会公开提出候选人建议名单。二是村务监督机构—“监事会”的法定设立要慎重论证其利弊,其设置增加了人员经费开支,监事会单独负责理财增加与村委扯皮,导致原以宗族形式运行的村姓氏理事会在村务管理中以合法身份出现。三是要突出村民小组的地位和权责,许多村小组才是经济实体,在有关法律规定上受到淡化弱化,事实上很多村委会没有土地和其他集体资产,只是原来的乡镇派出机构管理区。
(二)增加对村级组织和农村的财政投入
经济落后村的村民自治组织要运转,村干部、村代表总不能长期勒紧裤带为村民服务,所以县级以上财政要增加对村一级的帮扶和投入,要发动各方力量支持村级发展造血型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落实好扶持农民发展生产的政策性资金,增加农村公共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加强对村级组织的指导、引导和有效监督
村民自治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让其自生自灭。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强党对农村及其自治组织的领导,对不同类型的地区要分类指导,特别是要侧重对问题多、矛盾突出的村和经济落后村的帮扶,帮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引导发展经济。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采取容易接受的形式教育群众,通过有线电视宣传村干部、村民守法正面典型和反面案例,让群众干部有触动、有觉悟。要发挥县镇纪委和检察院对村级在日常监督和案件查处的作用,处理好“两委”关系。在干部方面,近年来各地试行“大学生村官”,镇干部到重点村支部兼职,机关干部到村挂职的办法应予推广,扶贫双到、双挂双联、双带双帮等制度也可以继续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
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07-12(1-2).
[2]薄芳.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探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0.
[3]齐振.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
(责任编辑:肖训生)
关于基层消费维权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4
基层税务分局处在税收征管的第一线,天天接触纳税人和群众。他们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长期以来,广大基层干部吃苦耐劳,扎实工作,为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在强化税收中心任务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税
收廉政建设的关系。
基层税务分局廉政建设必须首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税收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依法治税这项中心工作来开展,原创:http:///充分发挥税收的各项职能作用,强化服务意识,以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的原则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促进税收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真正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需求,适应改革潮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并正确处理好税收收入指标任务与依法治税的关系。
二:在强化依法规范征管的同时,既要有法制意识,又要有廉政意识。
在日常税收工作中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强化法治意识,加强税收征管。将法治意识灌输到基层每一位税务干部,将依法诚信纳税观念深入宣传到每一位纳税人,认真开展调研分析,加强税源变化监控和税收管理;二是强化规范化建设,提高征管质量。从加强管理基础入手,更新管理方式、法治措施、效率机制、服务意识和责任观念,借助现代信息化和传统的精细化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税收征管新机制,把信息化建设与征管规范化相结合,以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促进税收征管的不断规范化;三是配套制度建设,健全责任制,落实岗位职责,强化服务体系的优化,切实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和内部行政管理。
三:在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创新发展是一个单位和部门永保旺盛斗志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基层税务分局的建设要以创新的精神应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潮流带来许多客观环境新的变化,税务系统基层建设工作不能沉溺于旧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原创:http:///超前地、创造性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基层的各项建设要从工作实际出发,分析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措施,总结实际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工作,以上两个方面必须相互兼顾。
四:搞好廉政建设,主要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强化从严治队的核心作用。基层领导班子应以提高执政能力,促进税收管理为目标,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增强组织团结,优化知识结构,更新管理理念,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其次,加强基层税务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税务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引导税务干部不断改进世界观、人生观,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从事税收工作,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第三,加强基层税务干部业务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要经常组织税务干部广泛开展学习理论、学习业务、学习法律、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活动,鼓励在职干部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加强轮岗交流,提高干部业务技能;第四,加强基层税务干部队伍的规范化管理。严格纪律,综合考核,把干部的个体利益与基层机关利益结合起来,激励干部为基层建设献计献策,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税收执法工作的纯洁。
一是提倡廉洁从税,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宣传。结合政治思想学习,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和形式进行教育;二是健全廉政制度。公开税务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加大违反规定的责任追究力度,约束和规范税收执法权与行政管理权的运用;三是主动接受社会和纳税人的监督,通过聘请廉政义务监督员、开通检举热线、参加行风评议等方式接纳各种渠道的意见,制定整改措施。
对于整个税收事业来说,基层是税收征收管理的基础,落实依法治税战略的前沿,提供纳税服务的直接窗口,是税收事业跳动的脉搏;对于税务干部个体来说,基层又是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摇篮,是向社会展现国税精神风貌的窗口,我们只有进一步加强基层建设特别是廉政建设的步伐,才能保证税收各项工作上层次,上台阶。
关于基层消费维权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5
执行力(Execution),是指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把战略与决策转化为效益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一源自企业管理的理念,近年来被引入了公安机关管理体系,也成为当前公安队伍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结合基层公安政治工作心得,试图从当前公安执行力建设的现状及原因进行粗浅分析,对建立高效、便捷、科学的执行力考核机制进行探讨,管中窥豹以期抛砖引玉。
一、公安基层所队执行力建设现状窥探
公安基层所队,是执行上级战略意图最直接、最基础、最关键的单位。“二十公”以来,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快速推进,队伍执行力建设也随之逐步推开。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公安机关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倍增,基层执行力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逐级弱化现象。上级公安机关的决策和部署,由于各种原因,落实下来,很多安排和要求逐渐变样,特别是到了最基层的所队,执行的措施和效果都不符合上级要求。比如一项主题活动,上级公安机关要求很严格,指导意见也很明确,各级公安机关也做出相应部署和安排,但到了基层,就成了众多主题活动、专项行动中一项普通任务,仅仅从书面上应付,部分基层所队领导不重视甚至敷衍搪塞。
(二)移位现象。执行上级决策、安排不到位现象颇多。主要表现在基层所队领导身上。上级各种安排,到了基层,仅仅点到为止,做做样子,不求深入,不求质量,“量上百分百,质上不及格”,执行力自然不到位。
(三)机制缺失现象。各级公安机关围绕执行力,做出了许多的规定,也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但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多,一方面不够全面,覆盖面有限、深度不足,另一方面比较分散、粗放,不够精细、不够科学,未形成有效机制。公安机关关于纪律的规定,关于绩效考核的规定,哪一项不与执行力有关?但公安实践中,能够把这些制度形成专门机制,用于推进执行力的,还是不多。
二、基层所队执行力不足的原因探析
笔者认为,基层所队执行力不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冗政”导致执行力疲软。最近,从各地的反映上,不难看到很多关于基层民警思想动态的调研文章,都认为各地公安机关各项专项行动、主题活动、集中行动实在太多,让基层不堪重负。本来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任务,到了基层便成了全局有部署,侦查部门有部署、治安部门有部署、政工部门有部署……有的派出所,一个月上报的表格居然有一百多种。如此“冗政”之下,基层虚以应付尚且不及,何来执行力一说?
(二)超负荷压力弱化执行力力度。基层压力大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在超负荷的压力下,基层疲于奔命、应接不暇,要把每一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非常困难。在当前警力配臵的现实情况下,没有科学的用警机制,粗放型的警力使用模式难免让执行力大打折扣。
(三)过于强调主观因素是执行力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执行力建设上,很多观点认为是因为个体主观意识造成的。但笔者认为,执行力培养的环境应该是在完善的制度之中,而并非过多强调基层领导和民警个人。如果有科学的机制,庸者自下,能者自上,有标准,有监督,有问效,执行力自然就到位了。
三、武侯分局在基层所队执行力建设上的探索
今年以来,武侯分局立足队伍实际,紧抓主要环节,推出了比较科学的执行力考核新机制,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和完善,证明分局执行力考核新机制对促进队伍正规化建设,提高战斗力是有效的,有生命力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制定科学标准,提高执行力考核的精度
分局结合实际,从三方面入手,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一是“定岗、定责”。结合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队伍正规化建设,编撰了《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分局岗位职责汇编》,对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进行规范,细化、明确了政工、办公、国保、刑侦、治安、派出所等各内设机构的工作职责、领导职责以及民警职责,确定考核范围。二是将全年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岗、到人,把每个部门、领导和民警的工作成效、工作进度、工作态度纳入执行力考核范畴,实行“百分制”,不设上下限,重点考核部门和中层领导干部。三是整合、优化各种专项行动和主题活动。各种阶段性的、内容相似的工作任务、专项行动,由各职能部门报送分局执行力考核办公室审核,能合并则合并,能整合则整合,能压缩则压缩,最后由考核办统一下达、归口考核,避免
多头下达、多头考核、多头标准,造成考核混乱,加重部门以及民警负担。
(二)、严格流程控制,强化执行力考核的力度
在考核的具体实施上,分局采用了梯次考核制度、“红黄牌”制度、“周评月评”等制度,确保执行力考核落到实处。分局执行力考核办公室直接对党委负责,考核部门和中层干部工作的执行力度,原则上民警的执行力考核由各部门负责,形成考核梯次结构,防止执行力逐级弱化。对发案率超出常量、工作作风虚浮等执行不力的,进行“黄牌警告”,两次“黄牌警告”或者不履行职责、拒绝执行命令、工作推诿拖沓情节严重的,予以“红牌”处理。今年以来累计对2个部门、10名中层领导进行了“黄牌警告”。同时,每周对各单位的队伍建设、打击处理、治安防控等各方面工作进度进行考核,每月对周考核情况进行统计,得出部门和中层干部执行力得分以及排名,在分局公安信息网上予以公示。
(三),抓好结果运用,强化执行力考核的深度
对于考核结果,分局严格逗硬,实行“三个挂钩”。一是与评先选优挂钩。分局规定,连续受到两次“黄牌警告”、一次“红牌警告”以及连续三个月在全局执行力考核排名后三位的将取消该部门及其领导参与评先选优的资格,对于完成任务速度快、质量好的,执行力考核分数高的,作为先进典型表彰、推荐。二是与职级待遇挂钩。分局规定,凡是执行不力的部门领导及民警,取消或者暂缓选升职级的资格;对于执行任务、命令到位、成绩显著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优先选升职级。三是与职位挂钩。受到“红牌”处理的领导,采取诫勉谈话、责令述职、停职、免职、调整等措施,对执行力差的民警,实行离岗培训。对执行到位、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纳入分局后备人才库考察、培养、提拔使用。今年6月,分局根据执行力半年考核情况,结合第五轮科级干部竞聘,对中层职位进行了调整,选拔了16名执行命令坚决有力,综合素质高的同志充实干部队伍,对2名民警采取了分离培训措施,逗硬了执行力考核。
关于基层政权的几点思考 篇6
一、正确认识基层政权弱化问题
基层政权重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位臵上,是连结国家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它所具备的基层性质和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近些年来,农村基层政权的弱化现象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财政保障能力弱化,许多乡镇的财政运转非常困难,甚至有的乡镇依靠举债运转;社会整合与控制力弱化,由于基层政权威信在不断降低,因而农村的很多矛盾都无法化解;社会动员能力弱化,政府的号召力在不断降低;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弱化,由于财政困难,基层政权在提供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方面能力较差。
基层政权的弱化问题有正常的原因,也有非正常的原因,对此要作科学分析,不要一听到基层政权的弱化就害怕就批判。基层政权建设要解决三个基本的问题,一是发展方向问题,二是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三是自身的服务能力问题。方向问题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是基层政权组织的定位问题,就是各方面要体现出来的民主化问题。民主民主,人民做主,这一点需要用体制来保障。搞基层选举,给老百姓以自由,不断给老百姓松绑,这是历史潮流,这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我们
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而且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一点要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从计划体制下的强控制到市场体制下的少控制弱控制,这是一个大趋势,要正确对待,当然基层政权的弱化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关节点”,基层政权过度弱化,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政府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就会丧失对基层政府官员的控制和约束力,中央的政策方针跟本就无法落实到基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发生的严重打砸抢烧突发事件(简称“6.28”事件),就凸显了基层政权过度弱化所带来的问题。我们要找准基层政权弱化的政策和制度性根源,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方向问题决定着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在正确的改革方向指引下,要用体制来保障基层干部的执政为民问题,而不是为难百姓,有的甚至欺压百姓。发展方向问题和与服务对象的关系问题解决好了,接下来就是基层政权组织自身的服务能力问题,有心无力也是办不好办不成事的,因此我们党提出了要提高执政能力执政水平这个大问题。应当说这三个问题我们都想到了,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都没有落实好,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政策上制度上体制上找原因,不能一出问题就是百姓的素质问题,是所谓个别人的别有用心,这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只能成为一些人逃避责任的托辞。
二、基层政权弱化的原因分析
基层政权弱化既有政策性原因又有制度性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税等税费制度的改革、财税体制的改
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等等,都会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控制力。此外,社会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基层政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大大弱化了基层政权。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有充分的自主权,种植什么、种植多少等等都充分自主,只需按照国家的规定缴纳相应的税费就可以。农民与国家之家的经济利益关系远不如“人民公社”时期紧密,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大大下降,却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此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农业税等税费制度改革的影响。现代社会,国家和公民的关系通过法制得到新的确认和稳定。税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原有基层政权的能力。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走入历史。全面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从改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与此同时,它也进一步弱化了基层政权。税费改革前,有人形象的把基层政权的职能比喻为“要钱要粮要命”(抓计划生育)。税费改革后,基层政权的职能只剩下“要命(抓计划生育)”了,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民,就基本上可以不与基层政权发生直接联系了。因此,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大大减弱。在税费改革之前,乡镇政权还能靠多向老百姓收点费(当然很大一部分是不合理的)来保持收支平
衡,税费制度改革后,基层政权再也不能任意收取老百姓的钱了,这导致许多乡镇陷入财政困境。传统体制下基层政权的控制力与征收的税费之间成正比。农民需要上缴的税费越多,对政府的依赖性就越强,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就越强;农民需要上缴的税费越少,对政府的依赖性就越弱,基层政权的控制力就越弱。
财税体制改革的影响。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目的在于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力分配关系,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明确各级政府的责、权、钱。这次改革使中央和省级政府吸取财税的功能不断强化,比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农村基层的财力却不断被削弱,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乡镇一级不设立单独财政,需要县乡财政供养的人口却很多。连吃饭都成了问题,更“无钱办事”了。这种财税体制是基层政权制度弱化的重要原因。
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党和国家鼓励群众自治。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近些年来,我国农村村委会的成员普遍实行了直选,有的县乡甚至实行了直接选举,农民更加民主自由了。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居委会也实行了直接选举。选举是公民自治的重
要方式和手段,而公民自治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水平的重要标志。选举制度,尤其是直接选举,使得广大群众在政治上由过去的被动变成了主动,农民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在这个意义上,基层政权控制力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之间成反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越高,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就越低,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就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程度越低,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就越高,基层政权对农民的控制力就强。
社会流动的影响。社会流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是社会成员发展自我潜力、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但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基层政权组织都难以管理他们,基层政权组织原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地方甚至一度处于消极、被动局面,基层的工作严重受阻,群众与基层政权组织的关系僵化冷淡。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对党中央的政策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与选择,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活动就积极参与,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活动就少参与或不参与,政府也无法强行要求他们参与这些公益劳动。因此,现在农村许多公益事业(如修水渠、修筑村道等)说得多,做得少。
三、强化基层政权的主要措施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权建设的稳定。因此,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加强基层政权建设,防止基层政权弱化非常重要。
一是要方向坚定,思路清晰。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这是方向是目标,要坚定不移。发展基层民主的途径有很多,各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一样,但思路一定要清晰明了,程序一定要科学合理,细节一定要周到严密,这些做到了,不但可以保证有良好的结果,而且可以有效避免黑恶势力、家族宗族势力对基层政权组织的不良影响。一个得民心的、有效率的、强有力的基层政权的改革发展思路,需要上层来定夺,需要中层来细化,需要底层来落实,需要广大民众的真正参与,大家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就会越来越接近我们所希望的目标。
二是要改革机构,提高效率。要缩减乡镇规模,乡镇政府不能是县级政府的“缩小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构庞大,使得本来财政就困难的基层政权“僧多粥少”。近些年来,许多地方都在实施乡镇合并,精简机构,把计划经济遗留的一些部门如农机站、农技站等从乡镇政权编制中裁减出去,把它们投向市场。这些部门的市场化,一方面可以服务社会,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乡镇一级的负担。但要注意的是,在乡镇合并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固,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农村乃至全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与此同时,严格核定
各部门的人员编制,裁减冗员,减少财政支出;协调好党委、政府、人大之间的关系,形成整体意志和行动,使乡镇政权由原先的刻板的毫无生气的“大政府”转变为目标准确、机构精干、运转协调的“小政府”。运转协调、高效的基层政权是加强控制力的有效组织保障。
三是要转变职能,增强服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确要求。2008年2月23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把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此,基层政权组织要正确定位,转变职能。今后,基层政权的主要职能应当是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卫生脱贫等公共服务。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增强基层政权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关于基层消费维权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基层党校,干部培训,教师,教辅材料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们的党员干部培训事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为党员干部素质、能力的提升做出很大的贡献。快速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干部教育培训相关的支撑教师备课的教辅材料体系建设也应与时俱进, 快速发展。
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基层党校干部培训教辅材料体系建设, 进而推动工作的大发展, 也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本文试就基层党校教师教辅材料的体系建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党校干部培训课堂特点对干部培训教辅材料体系建设提出迫切要
(一) 、党校干部培训课堂特点
1、党校特殊性质。
中国共产党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 是党委的重要部门, 是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 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样, 各级党校就要研究党的精神政策, 为党委政府的政策决策工作任务, 向各自培训对象传达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声音, 是各级党委政府联系党员干部群众的桥梁纽带。
2、学员的特殊性。
党校的学员不是一般的群众, 是领导、干部、党员, 相比较群众而言, 他们的整体素质较高, 知识水平高, 社会阅历丰富实践经验多, 外出参加高层次学习受教育的机会多, 实际工作的磨砺多, 这样, 无形之中就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由于学员来自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作单位, 各自的兴趣、职业、特长不一样, 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需求又是多样化差异化的。如何满足不同需求的学员, 让他们学有所获, 对授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3、授课内容的更新性。
党和国家因不同时期工作重点不同的需要, 党中央的工作部署、政策、精神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处于不断更新发展之中。各级党委政府也会因中央政策的发展和本地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而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和任务, 这样, 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的党校教师的授课内容也要随之变化随之更新。
4、宣讲的时效性。
中央、各级党委政府开大会, 新理论新精神新政策一经出台, 要求很短时间内及时向党员干部宣讲解读, 这样, 准备的时间一般很短。
(二) 、对党校教辅材料体系提出新要求
1、快速。
教辅材料为教师授课服务, 为干部培训服务, 能不能发挥教辅材料的作用, 要求其编撰、出版、发行都要讲究一个快字。这样, 教师才能更好地早学习早研究, 吃透、把握准上级精神和要求。
2、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党校教学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 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既要有中央的理论政策, 讲清讲透, 又要与各地具体实践结合, 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呼声, 这样, 为党校教师服务的教辅材料也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3、有针对性。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干部对学习有不同的要求, 教辅材料也要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 才能对受训干部有教育有启发, 对教师对干部培训有用。
4、及时更新。
党校教师的教辅材料也要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 放映前进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 不落后于时代发展。
5、弘扬主旋律。
要与中央精神政策、地方党委政府高度一致, 弘扬主旋律, 同时, 也可以提供一些不同看法、不同意见供理论研究工作者争论探讨, 有利于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
二、基层党校教辅材料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基层党校教辅材料使用的现状
对于全国整个党校系统来说, 教师的教辅材料还没有单独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重视起来。很多基层党校的教师在准备讲课材料时, 缺乏权威的正规的备课材料, 有的从报纸网络上看, 有的直接用受训学员所用的教材, 有的在市场书店自行购买等。基层党校教师授课准备材料主要靠分散的个人独立力量完成, 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少, 不利于党校整体优势力量的发挥。
(二) 、基层党校教辅材料存在的问题
1、在党校系统, 还没有针对基层党校教师授课用的专门教辅材料。
各个党校教师自己授课, 自己编撰讲稿, 浪费大量精力与心血, 但仅限于自己独享。有些优秀讲稿也得不到推广, 有些讲稿存在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提高。
2、教师教辅材料的编撰、逐级下发, 发行过程很慢。
往往开过会后很长时间, 教材、读物还没有编写完成或因中间环节过多, 还没到基层党校教师手中, 而各单位、电台、一些行业就开始邀请宣讲。很多老师, 特别是基层党校教师对中央精神还没有吃透, 急需得到专家学者的指导, 可因为手中没有教辅抓头, 影响教育培训效果, 有时“雨后送雨衣”。这样, 不利于党校培训事业, 不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3、党校优势资源合力发挥不充分。
全国党校是一家, 中央党校、各干部学院及各省委党校拥有大量的优秀师资, 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理论研究深度与高度上有基层教师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目前来看, 各个党校“上下”联系少, “左右”无沟通, 各基层党校、各基层党校教师在教学备课、理论研究上孤军奋战, 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少, 不利于发挥党校整体优势。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造成各基层党校发展也不一样。各基层党校对教师教辅材料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同以及各种具体原因, 各基层党校占有的报刊杂志、各种学习研究资料情况不同, 特别是一些基层党校, 占有的刊物杂志少, 并且真正适合可用的又更少。但反观中央党校、干部学院及各省委党校拥有的资料杂志、学习刊物相对较多, 且拥有各自的电子图书馆, 但使用一般局限于其内部工作人员, 使用率不足,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校整体优势的发挥。
4、对于一些出版社编辑的理论读物, 存在着重视高级官员、专家学者的理论解读, 基层的声音、要求反映的少, 即“重上不重下”。
大部分理论学习读物, 主要以县处级以上干部为对象, 以科级副科级干部为对象的比较少。另外, 就理论读物的使用情况、读物还存在哪些不足及建议等反馈情况少。
5、关于党校干部培训教辅材料, 在党校系统内并没有专门的发行渠道, 往往依靠市场渠道, 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培训班次, 依靠宣传部、组织部等其他渠道。
不同渠道间缺乏沟通, 造成有时教材重复, 有时遗漏, 或者说根本不在其考虑之中。像年前出版发行的全国干部培训科学发展案例教材, 对于提高教师的学习, 加强和改进干部的学习,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非常有用。但是, 他的发行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 作为培训领导干部的主阵地主渠道的党校的教师, 并不在发行对象之列。
三、关于基层党校教辅材料体系建设的几点设想与建议
(一) 、全局设计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工作, 而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就应该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 我们干部教育培训部门、我们党校系统, 应该对基层党校教辅材料体系建设重视起来, 进行全局设计。应该同重视干部培训一样, 同重视干部培训教材一样, 重视党校教师特别是基层党校教师的教辅材料体系建设。
(二) 、反应快速
干部培训主管部门、中央党校及各省委党校, 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要结合党中央的精神、重大政策、理论,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挑选近期发生的重大典型事件, 及时编写、及时印刷发行、供教师及时学习。
(三) 、资源共享
中央各省市县委党校、干部学院应树立全国干部培训一盘棋的观念, 努力实现干部培训教学资源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干部培训各院校图书馆内的图书、杂志、学习刊物应对所有党校教师进行开放, 可以凭全省乃至全国统一印制的党校教师工作证进行查阅。各电子图书馆, 更可以先行一步, 建立全国干部培训院校电子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建设, 使全国干部培训教师在学习上处于同一平台, 提高共享网络的使用效率, 进而提高教师的学习授课水平, 最终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等综合素质。
(四) 、上下联动
中央党校、干部学院和省级党校的专家学者教授对中央的精神、政策理解的深, 把握的准, 吃得透;基层党校的教师在接触实践、了解实践方面要多一些。这样, 如果编撰干部培训教辅材料时, 上下联动, 让市县级党校的教师也有机会参与其中, 既向上级党校专家教授学习, 增强理论能力, 又能把基层的需要、声音传达上去, 能较好体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上级政策和基层实际的统一。从另一个层面上说, 在教学实践中, 基层党校教师可以及时把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意见、情况进行反馈, 可以听取学员需求和对教材的意见, 使之跟得上变化的形势及实践的发展。
(五) 、渠道通畅
关于基层消费维权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思考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财务集中核算的重要意义
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级财政部门加大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规模的扩大,进而对其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机构不完善、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与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以及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现状,需要采取规范化的措施,转变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财务集中核算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途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财务集中核算,能够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进而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深化其综合改革成效,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效发展。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规范、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首先,缺乏对医疗设备使用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措施,导致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不科学合理,未有效及时的登记入账固定资产及投入使用情况,没有按照规定建立必要的定期财产盘点制度,同时也没有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与权限,造成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的流失。再者,收支管理存在问题,例如收费时没有医药发票的开出、入账依据只是收入日报表等,造成收支管理效率偏低。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没有详细制定各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很多支出的经费采用的是实报实销的形式,即单位负责人只要在开销上面签字,会计人员就对其报销,难以真正发挥财务监督与控制作用。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条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导致其财务人员的晋升途径有限,主要是职务晋升、职称晋升两种方式。其中,职称晋升需要经过国家的统一考试,由于受到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再加上相关要求较为严格,考试内容难度较大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并没有对职称晋升抱有很大希望。但是比如卫生技术人员等其他工作人员的职称晋升只要达到相应的年限就可以参加非全国性的统考获得晋升,这就容易导致财务人员产生较大的工作情绪,对自身的工作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不端正,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缺乏综合素质较高的财务人员。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尤其是部分乡镇卫生单位内的此种情况尤为突出。究其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大多不是专业的财会人员,部分是其他职能部门的兼任人员,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在财务岗位上不能发挥“在其位,谋其政”的作用。再加上新会计制度的推行,导致其无法高效地完成财务管理工作。另外,在职的财务人员没有接受新时期的财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导致其工作能力不能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三、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新型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首先,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权限。根据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基层医疗单位的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将各项财务收支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提高财务收支的科学合理性。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然是会计法律责任主体,应依法进行各项经费的管理,还包括资产、债权、债务和年度收支盈余、亏损等各项内容的管理。其次,对于重点经费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提高重大经济事项的管理水平。基层医疗单位的基本建设、医用设备及相关设施的配置金额,应在县卫计局研究同意后组织实施,并且由县卫计局监管其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第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制定详细的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实行票据统管制度,提高收支行为的规范性与透明度。
(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并不断完善,才能实现赏罚分明,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建立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的同时要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与意识,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并注重优化编制体制、拓展人员渠道以及推动人才培养等。在改善编制方面,理应科学配备财务人员。根据眼下财务业务范畴持续加大,财务部人员过少的现实情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适当提升财务人员编制人员数目,合理放松评职称的编制限制,调动财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完善财务管理监督机制,坚持原则、依法理财,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整性。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为了进一步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首先,单位领导要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并划拨相应的资金,采取措施支持、鼓励财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学习。其次,严格监管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提高培训效果。同时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人员参加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或者聘请专业的财务讲师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还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不高,在新医改全面要求下,财务部门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并招纳或培养高素质的财务人员,积极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玲.新会计制度下如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229-229.
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9
基层机构编制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刘涛
来源:《机构与行政》2013年第01期
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以来,机构编制部门改变了原来的设置模式,不再与人事局合署,进行单独设置,成为了党委序列部门。作为党和国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为经济社会建设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目前情况看,机构编制工作在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发挥了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一、机构编制管理的内涵
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对机关、事业单位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管理,是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具有不同于一般行政管理的特点:一是集中程度高。机构设置、人员数额等编制资源是有限的,国家机关为了合理分配和利用编制资源,达到精简高效的目的,必须对其进行集中管理。二是综合性强。由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机构编制管理对象涉及到组织、人事、劳动等多个部门,必须要做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具有全局意识。三是应用性强。机构编制管理直接涉及到机构职能、规模的明确或调整以及人员数额、领导职数的确定等工作,具有很强实用性,必须从实际出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当前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编制管理程序需进一步规范。政府机构改革实施前,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与人事局合署办公,往往工作中以人为主,先人后编,以人增编,以人设岗,以事增设机构,超配领导干部,同时机构编制没有现行的具体法律法规依据,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手段,对于编制部门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这导致编制部门独立运行后,传统工作模式仍根深蒂固,出现了“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定位不准。包括自身定位和单位定位,对编制工作职能不了解;二是流程不顺。组织人事部门在编办独立后没有及时改变工作流程,与编办协调不一致;三是宣传不到位。编办自身宣传政策、设置工作程序方面不细致。这些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加强。
(二)机构改革成果需不断加固。机构编制部门作为行政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主体,在历次机构改革中,都对机构和人员编制进行了彻底精简,达到了“瘦身”的效果,但是回顾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我们能够发现一条规律,那就是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这样的循环怪圈。察其原因,一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理论和新事物不断涌现,基层地方政府的管理和服务事项也越来越丰富和细化,导致部门管理边缘化,加上上级业务部门要求下级部门设立相应机构,从而造成了基层机构只增不减的现象。二是领导干部随着年龄的增大,改任非领导职务,占用单位编制,工作中不再承担重要工作,这就需要增加新的人员来满足工作的需要,就造成了超编进人或增编进人的现象;三是机构编制工作缺少一个更为有效、刚性的监督管理方式,部门单位往往在人员编制配备方面处于被动管理,在人员和领导职数配备中“被分配”、“被安排”,人为因素比较多,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才能对领导干部超配、人员超编、私自设立机构的现象清除。
(三)政府职能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在机构改革“三定”工作中,部门职能的制定是发挥政府效能、提高政府效率基础和前提,在政府改革中居于首要地位。一是职能是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的基础。界定职能是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的基本前提,前者决定后两者,因此,在“三定”规定中首先是界定职能,根据职能确定机构的设置形式,根据职能的性质、范围、责权轻重、任务量的大小确定人员编制的数量及各类人员的结构比例。二是职能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前提。职能是机构编制的“灵魂”和中心内容,前者决定和主导后者,而机构编制只是职能的载体,是职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职能的实现条件,是职能的派生物。如果职能配置不合理,必然导致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的混乱,在运转过程中出现职责不清、工作重复、业务交叉等问题。三是职能是界定部门工作范围的依据。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之后,都对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进行了新的明确,重新规范各部门工作职责,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却往往出现政府部门职能运行中的缺位、越位、挑位的现象。一是一些单位没有能力履行国家赋予的管理职能,却没能及时提报相关情况,听之任之,造成了公共服务缺失的“缺位”现象;二是一些单位超越自身职能范围,行使下级行政机关或其他部门管理职能,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情,致使部门与下属单位之间出现职能交叉、政事不分的“越位”现象;三是职能管理在“三定”方案中确定后,一些部门对于容易的或有利的职能坚决积极的执行,但是一些困难的却避之唯恐不及的“挑位”。
三、解决当前问题的三项措施
对于上述问题,要在加大机构编制工作宣传、强化机构编制意识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三点。
(一)要加快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进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编制就是龙头,编制就是法律”。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至今还没有一部正式的机构编制法律法规,机构编制的确定缺乏法规性和科学性依据。因此,从国家到地方尽快制定有关机构编制法律法规成为当务之急。要用法律形式把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管理对象、内容和范围,设立机构的审批程序,机构编制的法定总额,执行机构编制机关的权限和行为准则,执行监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责任等规定下来。这样,才能保证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性,才能保证机构编制部门能够依法行政,使机构编制得到有效控制。
(二)要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树立机构编制的权威性。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是主管机构编制、行政管理体制、机构改革的职能部门。因此在机构编制管理中,要不断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定位,不断树立机构编制的权威性。首先要坚持编制事项的“三个一”制度,即凡涉及机构编制事宜,由编委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承办,编委或编办一家行文。那些未经编制部门审核,由部门代党委、政府起草的文件和领导讲话不应涉及机构编制事宜,部门下发文件和召开会议擅自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应一律视作无效。上级
业务部门不应以项目、资金、评比、检查达标等手段干预下级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不应对下级的机构编制作出规定,不应要求上下机构完全对应。其次要切实提高职能管理水平。在根据职能变化调整机构编制事项时,必须注重职能依据的客观、真实、准确性,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深入开展调研,充分听取职能调整部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充分搜集、审核职能变化所涉及到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据,做到机构编制调整有理有据;三是做好机构编制调整后的追踪评估工作,督查调整后的机构编制能否正真适应部门职能职责需要。再次,要切实加强实名制管理。所谓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就是将由编制部门核定到机构的编制按规定的类别、特定的程序定编到人,把抽象的编制具体化,使自然人的进编有章有法,让在编人员的身份认定有凭有据。目前我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管理的意见》,建立了“编制使用核准通知单”和“实名制管理登记表”等制度,结合固有的人员编制台账,完善所有入编、销编的登记,形成了台账、名册、软件相配套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全程管理、动态管理和综合管理的全新管理模式,使机构编制部门能够全面掌握机构、编制以及实有人员信息,以实名抓管理,以实名促监督,从制度上堵塞各种管理漏洞,有效解决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吃空饷”、混编混岗等各种问题。
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0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各级地税部门的领导班子是地税工作的组织者、指挥者、决策者、管理者,是地税部门的“火车头”,是核心,是标杆。一个“团结、务实、开拓、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才能真正得到干部职工的支持、拥护和信赖,才能在团队中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呢?笔者就怎样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抓好学习,提高班子整体管理水平。班子的整体素质高低决定着全局工作的好坏。在工作中,班子成员必须自觉围绕全局中心工作,按照班子整体素质需求,结合分管工作,从提高班子集体领导能力出发,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不断优化班子知识结构。同时,注重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做到在书本中学习、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用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形成人人能干事、个个是强将的战斗力强的领导集体。
二、搞好沟通,发挥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班子团结是班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本要求。实践告诉我们,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思想交流,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谅解,工作上往往配合得比较默契,不容易产生误解和矛盾,即使有了矛盾也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化解。在班子成员当中,由于各自的出身不同、经历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所受环境影响也不同,难免会在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处理上、对某些人的认识和看法上都会有所不同,这本来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不注意引导和把握,不注意协调和沟通,就很容易造成班子成员间的误会甚至引起矛盾,影响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干部任用、绩效考核、财务管理等重大事项决策上,充分听取不同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树立起班子廉洁、公正的形象,以此赢得干部群众的支持、信赖。
【关于基层消费维权机构建设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10-23
关于提高基层案件质量的几点思考07-03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体会09-01
关于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09-27
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 军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12-19
关于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08-28
关于教务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07-24
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08-23
关于机关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工商)10-10
浅谈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