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9-19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共8篇)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1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执行力;科学发展观

论文摘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课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加强执行力建设,完善、落实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制度;必须以人为本,全面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必须勇于创新,不断开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党团结群众、组织群众、贯彻路线方针政策的“客户端”,而且还是党调查民意、掌握民心、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坚强而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没有广大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发挥,全党的战斗力就是空话。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对基层党组织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目前,广大基层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在依法行政观念、业务能力建设、廉洁自律意识、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距离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注重人的发展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全面提升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基层党支部是党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干部的基层组织,是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效率如何、工作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班子的整体素质。没有一支善管理、能干事的支部班子,没有一支业务能力强、思想境界高的支部班子,没有一支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支部班子,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也是不可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因此,建设好基层党支部的领导班子至关重要,它是党组织充分发挥向心作用、积极为基层服务、推动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首先,要选配优秀的党员干部充实到基层党支部领导岗位,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精神和党支部换届选举的规定,坚持选拔党性强、作风正、思想政策水平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其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从而有效调动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员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推进基层党支部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向心作用。第三,要抓好支部成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党建研究等形式不断提高基层支部成员的理论政策水平,使支部成员真正能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围绕经济工作带好党员队伍、抓好党建工作。最后,要合理设臵基层党支部的规模和数量。要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效率,增强基层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为目的,以有利于基层党支部的工作开展、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单位性质和规模、行业特点、党员数量等实际情况在基层设臵相应数量的党支部,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实效。

二、加强执行力建设,完善、落实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方面,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因此,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是保证党建工作正常运转、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健全“党员组织生活”、“党员民主评议 ”、“党内监督”、“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创先争优”、“党员参加党内活动登记”、“党内考评”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并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不同政治任务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组织制度,探索新的领导方式和方法;还可以按照党中央在党建工作方面的要求,在基层支部中推行党支部建设目标管理、工作责任制等,通过在思想上抓认识、组织上抓落实、措施上抓重点、方法上抓结合、标准上重效果,使基层党组织的目标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对已有的制度加以严格遵守执行,这是管好党员干部的基本途径和必然要求。首先,按照《党章》的要求抓好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十分重要。要重点克服三种现象,即:克服组织生活空对空的现象;克服组织生活会研究其他事务的杂乱现象;克服组织

生活中的“走过场”现象。其次,要严格按照制度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履行党员义务和职责情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情况以及廉洁从政情况实行监督。不仅上级党组织要定期对所属基层党组织进行严格的考核检查,基层党组织也要主动、随时准备好接受党内同志以及党外群众的监督。

三、以人为本,全面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

党员是党的基本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七千多万党员和三百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如果不全面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党内生活将不可能正常开展,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也不可能得到保障,党中央部署的任务、确定的目标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更不用说党组织的健康发展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用党章以及各类党内的各项制度严格规范党员行为,从思想教育、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入手,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一要坚持抓理论教育。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基层党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真正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要将自学、集中学习、脱产学习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将政治理论的学习与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要坚持抓作风建设。要按照胡涛锦同志在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的“六条具体要求”及“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督促基层党员认真履行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党员积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风尚。同时,要结合单位实际和工作实际,对全体党员进行必要的党纪、党风、党性教育,纠正错误倾向,端正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共产党员形象。

三要坚持抓廉政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以往的“反腐倡廉工作”改为现在的“反腐倡廉建设”,并以“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来表述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这意味着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提升了,意味着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对反腐倡廉的认识要提高、境界要升华、行动须落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就必须坚持开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教育党员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持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构筑防腐拒变的思想长城。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坚持用反面典型进行教育,使大家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勇于创新,不断开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思维支配行动。思维的创新来源于观念的更新。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就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拓展思路,密切联系实际,就要纠正“偏离工作抓党建”、“就党建抓党建”等错误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重点、难点和党员干部职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找准突破口,积极探索与创新。基层党组织在开展活动时,既要体现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又要达到生动活泼和充满时代内涵的要求。因此,要在管理上突出科学性、方式上突出多样性、内容上突出实效性,通过创新活动方式、内容和载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接受管理教育的自觉性。要改变长期以来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自我体系、自我封闭、上下不沟通、横向不联系的陈旧方

式,做到积极交流、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在工作手段上,要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运用到基层党组织中来,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超前性、科学性,逐步走出一条具有现代科学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生动活泼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新路子。

总之,基层党组织建设直接关系到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这一伟大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健全组织、提高素质、加强管理等方面扎实抓好这项工作,为充分发挥党组织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2

一、抢险救灾工作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㈠基层党组织的自身优势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组织保障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组织起来, 才能形成合力战胜自然。地震、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这一类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力, 受灾地区的交通、通讯、电力基础设施等通常会遭受严重损毁, 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形成灾难孤岛, 短时间内与外界隔绝。在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的同时, 食品、饮用水、药品等生存必要物资成为稀缺资源。最关键的是正常的社会秩序瞬间被颠覆, 地方行政机构可能已经严重受损或者因为信息中断而失去指挥能力, 亟需一种具有合法性的权威力量把灾害中恐慌不定的人群组织起来, 对稀缺资源进行统一有效的分配, 以共同应对危机, 度过难关。

在危机情况下, 可以组织动员群众抢险自救的合法组织就是基层党组织。众所周知, 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分布广泛, 其成员遍布中国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 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 血肉相连。可以说每一次危机当中, 几乎都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人民群众同舟共济。不同于西方松散、自由的选举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组织化程度最高的政党,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洗礼, 又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因为有严格的纪律和完善的运作机制保障, 所以在危机时刻完全可以为社会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这种组织功能又因为党一直坚持群众路线, 党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而渗透到群众中去, 成为危机时刻安排计划、调度人员物资以团结行动应对危机的核心组织。无论是汶川还是玉树、舟曲, 在受灾地区经过最初的混乱状态之后, 基层党组织总是迅速组建各类“党员突击队”、“党员抢险队”, 担当起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灾的重任, 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也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㈡优秀党员是抢险救灾工作的骨干力量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 广大受灾群众心理上极度恐慌、脆弱, 亟需有可以依靠的、有能力驾驭复杂局面的强者站出来, 不计个人得失, 奋力抢险, 救援伤者, 做群众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之基, 把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 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作为党员最基本的义务。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提高党员的素质能力, 从发展党员开始就要求具备先进性。长期以来, 中国共产党把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党员队伍和高素质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的历次战斗中,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基层党员, 如冲在抗震救灾最前线, 抢救受伤乡亲, 带领乡亲重建家园的四川省安县桑枣镇飞龙村党支部书记夏平;团结带领群众, 迅速搜救被埋人员, 安置受灾村民, 开展生产自救, 成为全村抗震救灾主心骨的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扎西大同村党支部书记智扎才仁;强忍家人遇难的悲痛, 坚持救援其他群众的舟曲县月圆村农民党员杨丁元等等。正是这些优秀的基层党员在危难关头, 证明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证明了党的基层党员强大的战斗力, 他们是最受群众信赖的人, 也是抢险救灾工作的骨干力量。

㈢抢险救灾工作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强调党政分开, 并且越来越重视社会发展。中国的公民社会不断发育成长, 公民组织多元化, 社会互助意识高涨。在最近几次大规模救灾活动中, 公民志愿者, 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一些爱国爱教的宗教团体非常活跃, 赢得广泛赞誉。但在中国, 这类新兴组织还不成熟, 其自身特点也决定了它们只能在一些特定领域发挥作用, 不能也不可能担负起全局的、主导性的责任。只有党和党领导下的政府、军队以及团结在党周围的群众才是应对复杂局面的决定性力量, 只有党才有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度全国的物力、人力进行抢险救灾工作。没有党从宏观到微观的全局性运筹帷幄和全面领导, 以中国问题的复杂性, 任何专业性的社会组织都不可能高效地应对自然灾害, 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提高基层党组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 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党组织, 要服务人民, 不使人民群众受损失, 就必须落实中央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自觉地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纳入到学习实践活动当中。

㈠继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胡总书记在《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以贯之地坚持抓基层、打基础, 形成分布广泛、完善严密、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 把广大党员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 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到党组织周围, 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组织程度, 形成开发自然、改造社会、战胜灾害、建设祖国的强大力量。”其中强调的重点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组织程度, 这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思路。

基层党组织首先要对本地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威胁有清醒的认识, 把应急处置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预防危机做到时刻警惕, 应对灾害做到团结有力。其次要落实领导班子责任,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强调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带头提高自身素质, 改进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 切实提高干部在紧急状态下的判断力、控制力、执行力、动员力, 成为广大党员和群众可以信赖的领导。三是要严格纪律, 基层组织要对所有党员加强纪律教育, 通过教育把普通党员发动起来, 为在特殊时期严格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指示打好基础。四是要积极探索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防灾救灾机制,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形成常态, 保持战斗力。

㈡继续加强基层党员的党性教育, 提高素质, 树立威信要提高基层党组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在防灾救灾工作中, 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无私无畏才能形成模范带头作用。要在基层广泛开展抢险救灾英模事迹的宣传, 把先进性教育落到实处, 把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到基层。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有针对性地提高党员的工作能力。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普通党员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培训和科技下乡等活动, 提高广大党员对自然灾害危害性的认识, 掌握基本的地质、气象、水利等知识, 确保工作一线的党员熟悉认识常见灾害的征兆, 使每个基层党员都能够科学主动地防灾救灾。基层党组织的干部和普通党员必须以负责求实的态度, 深入了解本地群众生活情况, 了解本地避险路线, 选择紧急避难场地, 掌握必要的逃生救生技能, 了解本地紧急救援和防灾救灾物资的相关信息, 掌握本地老人, 残疾人和儿童等需要帮助的人的信息。同时, 要在日常生活中凭借先进性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基层党员平时与群众共同生活, 党员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当地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党员必须时刻注意自身言行, 在生活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以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 树立威信, 让群众主动团结到党组织周围。

㈢坚持党的领导, 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在资源配置方面, 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原则。防灾救灾工作涉及面较广, 基层党组织要花大力气协调群众间的利益关系, 积极、合法、合理地调动社区内的有效资源和各种社会力量, 形成合力,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在精神文明方面, 基层党组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破除迷信, 阻断流言, 消除怨天尤人的消极颓废思想,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到防灾救灾的工作中。发动党员联系群众, 以面对面的方式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使群众提高认识, 科学应对自然灾害。

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提高基层党组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关键

总结各地抢险救灾的工作经验, 从中可以发现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状态下, 如何理顺法理型权威与魅力型权威之间的关系。依照马克思·韦伯关于权威的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三种类型划分, 结合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紧急状态, 法理型权威的形式化、官僚化的缺点在抢险救灾工作中显露出来, 给魅力型权威有效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具有群众基础的党的干部和普通党员在危急时刻发挥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 以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感召力领导群众积极投身救灾工作, 正是这种魅力型权威的微观表现。但魅力型权威毕竟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 不利于现代化的大规模综合救灾和中长期灾后恢复建设。这种具有个人魅力的领导还有走向专断、利己的危险, 可能会妨碍甚至破坏救灾工作, 损害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在救灾工作中, 也确实存在一些干部过分追求个人政绩, 忽视群众利益。如何合理解决这类问题, 显然是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在严格组织纪律的同时, 如何激励普通党员充分发挥积极性, 更好地为抢险救灾做贡献。长期以来, 党组织对党员有严格的入党要求和持续不断的党性教育, 保证了党员在各行各业、各个群体中都能够保持先进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确保了党组织的团结和坚强有力, 确保了党组织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没有民主, 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充分调动基层党员的积极性, 也是全面完成救灾工作的重要因素。必须承认, 在信息流通不畅或者必须要求当即决策的情况下, 过度依赖上级指示, 难免会出现远程指挥失误或延误最佳处置时机等不利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 在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下, 培养基层普通党员领导群众的能力, 使之在特殊时刻敢于打破科层制的局限, 敢于决策、敢于行动, 抓住宝贵的时机完成救灾任务。三是在服从党的纪律的同时, 如何保障基层党员作为公民享有的合法权利。党员作为合法公民, 依法享有普通公民应有的合法权利, 而基层党员在防灾救灾过程中, 往往因为服从党的纪律而牺牲个人利益, 甚至把自身安危置之度外。所以, 必须探索公平合理的精神和物质激励补偿机制, 解除参与抢险救灾工作的党员的后顾之忧, 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投身到防灾救灾工作中。上级党组织也需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 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党员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照顾和尊重基层党员的感情和情绪, 特别注意减轻受灾户党员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

要合理解决上述问题,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是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这种形式的基层民主建设对于加强防灾救灾工作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 通过基层党组织内部合理竞争, 可以促进形成基层党员之间既团结又争优的活泼局面, 培养干部、党员的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其次, 通过群众公开推荐促进了基层党员与群众的多向沟通, 激发基层党员对人民群众的责任心。第三, 通过上级领导和民主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使那些服从党的领导、有真才肯实干的干部担当重任, 使其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工作的核心位置。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党建资源;互帮互助机制;教育管理机制

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期,基层党建工作条块分割和资源配置失衡现象,其中农村和非公党建资源相对匮乏,党建资源还没实现充分互补。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探索基层党组织建立的新模式,夯实党建基础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立模式,冲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局限和行政壁垒。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创新探索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新模式,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建立“联合型”党组织,整合配置党建资源。按照地域相连、行业相近的原则,整合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治安维稳、医疗卫生等资源,建立“村村联合”、“村企联合”、“部门村庄联合”或“村、企、部门多方联合”等形式的联合党组织,实现资源共享、以强带弱,使先进党组织找到发挥更大作用的平台,帮助经济相对薄弱、管理相对落后的党组织实现较快发展,也促使自身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

二是建立“社区型”党组织,适应城镇化进程需求。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变成城中村。城中村具有传统农村和现代城市的叠加特点,不管是村民的生活方式,还是村庄的人居环境,都处于乡村与都市之间的一种边缘化形态。只有顺应城中村的改造步伐和产业发展现状,着力推进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适时将城中村党组织调整升格为村组型社区党总支(党委)。在此基础上,围绕产业、市场、综合服务、流动党员等方面特点,分别设置工业、服务业、村落社区、流动党员等若干专业支部,实现党组织的有效管理。

三是建立“产业型”党组织,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打响特色品牌,打造优势产业,推动强村富民,是村集体的发展之道。要依托一些经济效益好、致富快、有潜力的产业,选准敢于创新、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党员“双带”致富能人,突破地域限制,在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和优势产业项目设立产业型党组织,把从事同一产业的党员编为一个党支部,把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延伸到经济产业链中,使产业党组织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产业经济发展的坚强堡垒。

二、建立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实现党建资源共享

我国基层党建工作发展不均衡,要合理配置党建资源,可以从城中村与远郊村、社区与农村、机关与农村等三个领域,积极探索实践。

一是建立城中村与远郊村党组织互帮互助制度。城中村依托区位优势,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擁有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优势,但又面临着如何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问题;远郊村的经济相对薄弱,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做大经济总量的任务相对艰巨,其优势在于有比较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它们之间建立互帮互助关系,在村级班子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使结对共建村在发展思路、工作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是建立社区与农村党组织互帮互助制度。随着城市形态对农村影响的深入,社区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互补性也逐步凸显。建立互助关系,农村党组织就可以学习社区党组织在共驻共建、便民服务、文化资源、规范化建设和志愿者队伍等方面的经验,树立“农村社区化管理”理念,使社区成为农村伸向城市的“触角”。社区党组织可以学习农村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经验,树立“经营社区”的理念,从而形成城市和农村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是建立机关与农村党组织互帮互助制度。建立长效的互助关系,就是要在巩固成果、完善制度上下功夫。机关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在经营理念、规范管理、资金支持、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物资扶持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帮助,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建立机关和农村定期联谊制度,促使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农村党员艰苦创业、勤劳朴实的优秀品质,农村党员学习机关党员干部顾全大局、争先创优的优秀品质,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员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关键是要从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入手,总结经验,创新载体,切实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深化完善党员规范制度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为重点,加强党员日常管理,增强党员党性观念、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增强党员自我约束、接受管理的自觉性。在制度落实上,组织部门应不定期到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坚持组织生活制度落实情况;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加大对党员的监督管理力度,为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制度保证;实行党建目标责任制,通过细化党员教育管理各项任务,明确措施责任,试试定期检查考核、通报表彰。

二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实践证明:激励出活力,关怀出动力,帮扶提高凝聚力。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条主线,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温暖指数与关爱范围、“输血式”帮扶与“造血式”帮扶“三个协调统一”的基本原则,从激励、关怀、帮扶三个方面着力,对先进典型、模范标兵实行激励,对创业党员、老党员实行关怀,对困难党员实行帮扶,激发党员的创造性和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亲和力。

三是探索建立有序开放的党员发展与退出机制。建立开放的党员发展与退出机制,确保“进口”严格、“出口”畅通,是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在部分村、社区已很难找到青年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因此,不能完全以地域、部门和行业组织的户籍、供给关系为发展党员的单位,要本着“哪里有合适对象就在哪里发展”的原则,将辖区、单位中有知识、有能力、有影响的人员均纳入党员发展对象,注重在进城务工人员、单位临时聘用人员等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4

胡琦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是农村社会组织的细胞,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要靠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来落实、来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

什么是好的领导班子?好的领导班子应具备多种条件,但关键是要看在实际工作中它能否真正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真正为群众谋福利,切实让群众得实惠。根据我县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重点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二是充分发挥上级党组织的协调、指导功能。

首先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应通过党员群众和农民群众的民主选举来产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领导班子的人民性和合法性。因为我们要的是一个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谋福利的领导班子,而群众最能将最合适的人选选拔到领导班子中来。因此,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展基层民主,进一步完善村“两推一选”制和公推直选制,一定要做到让群众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让政治上进步、思想上先进、致富有方的能人进入村班子。同时,上级党组织要根据各乡镇基层党建重点工作、主要任务、难点矛盾等实际情况,适时地选派县乡两级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以充分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实践证明,仅仅靠扩大基层民主还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上级党组织的协调指导功能,坚持两条腿走路,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

二、要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只负有领导和指导的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要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的不懈奋斗去实现,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只是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农民,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凝聚起群众的力量,让群众为着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因此,如果群众有了某种的需要,而我们基层党组织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满足他们的这一需要,从而引起了群众的失望和不满,那么责任就在党组织自身;反之,如果群众没有某种需要,而我们硬是要强制性地给予群众这种需要,从而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反对,那么,同样责任在党组织。这就是说,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始终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工作,而决不能一厢情愿地胡作为,也不能事不关己地不作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农民群众的“需要”和“不需要”我们要加以分析,有时群众需要某种东西,但这种东西不一定真正于群众有益,或者说也许只对个别群众有益而对大多数群众无益,或者说也许对群众眼前有益而于长远无益,那么,这就需要党组织对群众开展教育和引导工作,使其由需要变为不需要。同样,有时群众不需要某种东西,但这种东西对大多数群众和群众的长远利益是有益的,也许要损坏个别群众或者群众眼前的利益,那么,同样需要党组织对群众进行认真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并给予相应的补偿等,从而使其由不需要转为需要。由此可见,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群众需要的原则,1这是根本,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灵活掌握和应用这个原则。总之,我们必须始终将工作立足于对大多数农民群众和群众的长远利益有益这一点上,只要坚持了这一条,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能充分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巨大热情,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作为广大农民群众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决定权不在于自己,而正在于其工作的对象即广大的农民群众,不能深刻地领悟和把握这一点,就不能有效地领导农民,开展工作。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特别应该注意这一点。

三、要以人为本,善于协调利益、化解矛盾

矛盾就是不和谐、不稳定,其根子在利益不公。化解矛盾的关键在协调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离不开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一个思想理论,而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一个切实的实践和行动。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把每一个个人、每一部分农民群众的利益都要顾及到,都要放在心头,决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必须懂得,每一个人,每一部分群众都是重要的,都是值得重视和尊重的。对于农民群众,不论男女、老少、东西、南北、汉族、少数民族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决不能以牺牲一部分群众的利益为代价去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尤其要注意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我们允许不平衡发展,但决不允许这种不平衡一直发展下去。

应当看到我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和关键的角色。可以说,没有基层的和谐,就没有全局整体的和谐,没有基层的稳定,就没有全局整体的稳定。

四、要以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全面科学发展为目标

我们的一切工作其最终目标都是为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科学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一个人什么都会干,什么都能做,什么都懂,成为一个所谓的“万能人”,而是说一个人有什么天赋、潜力、特长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和发挥,而不是被压制、埋没和扼杀。也就是说,人的全面科学发展就是让人有什么本事就干什么样的事情,有多大能耐就做多大的工作。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广大的农民群众都能够得到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舞台,都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各种社会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各种创造活力得到自由迸发,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各种农村人才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从而为我县(转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5

农村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和载体,担负着教育青年、团结青年,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团的任务落实到团员青年的重要职责,是联系农村青年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的新事物新情况不断出现,使共青团的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面临的情况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要实现其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工作、服务青年的成长成才需求的工作任务,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刻不容缓。

本人自去年担任镇团委书记以来,深入了解了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现状,对基层团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就当前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展开了一些思考,并为此做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其中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借此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党组织对团的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指导,应建立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把基层团组织的建设系统的纳入党建的总体格局。

现如今,省、市各级团委就如何加强基层团建出台了很多政策性文件,在绝大多数乡镇许多具体的内容都没能很好在乡(镇)、村二级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部分基层党组织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 1

性,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精力投入不足,关心力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强,个别地方甚至放松了对团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本着“能维持、能交代、不指望、无任务”的态度来对待基层团的工作。甚至认为团的工作是一种附带“产业”,是务虚的、可有可无。甚或在报刊征订动员时都只提倡党报党刊,而忽略团报团刊。因此作为乡(镇)团委书记要主动向党委汇报每个月的工作情况和下个月的工作打算,由党委指出不足,提出要求。争取由基层党委出面,努力解决乡(镇)、村级团组织“缺钱办事”问题,积极争取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增强团组织的自传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团员意识淡漠,应加强乡镇团委建设,夯实共青团组织基础。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部分团员青年出现政治淡化倾向,注意力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投入到了经济活动中,认为还是赚钱比较重要,忽视了自己的身份,疏远了团的组织,团员的意识逐渐淡化。同时,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导致团员的发展工作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除了参军、升学或招工才会想起团组织外,平时主动要求入团的青年很少,许多青年实际上又多在学校发展,导致有的村一年也发展不了一两个团员,甚至几年都发展不了一个,造成农村团员数量逐年减少。针对目前的这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镇团委为提高团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夯实共青团组织。不断创新工作手段,提高组织化程度;要鼓励农村青年创业,引导进城务工有为青年返乡创业,回报家乡,鼓励有一定创业基础、创业热情高、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年开展结对互助活动,为农村青年创业和做大做强提供服务和帮

助。但是,也面临很多的尴尬境地,比如农村税费改革后,给基层团组织工作经费的筹集带来了很大困难,再加上团员流动性日益增强,团费收缴率下降,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工作、活动经费难以保障。

三、基层团干部队伍问题多,应强化基层团干部的培训、教育,促进团的工作可持续发展。

自接任团委书记伊始,我就发现很多的乡镇团委书记跟我一样均是兼职,几乎就没有专职的。而且作为中青年干部我们都是身兼数职,以至我们除了党的中心工作外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团委工作。团委工作只能抽空去“走马观花”了。更谈不上去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我也发现绝大部分的村团干部年龄偏大,思想观念陈旧,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新办法解决。甚至有的村根本没有团委书记和团支部书记,“名存实亡”或者“名实俱亡”,团的工作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更谈不上相应的报酬和补贴,并且多数村团支部书记感到政治上无前途,经济上无报酬,认为团干职务没什么吸引力,团干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当前镇团委的现状,我以团委换届为契机,取得了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更换并选举出了新的村团委书记,把一批年纪轻、素质高、懂经济、事业心强、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拔到团的岗位上来。并进一步跟主管领导申请解决各村团支书的待遇问题。同时,我也希望能有机会多渠道、多途径强化对村团干部的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抓好对那些素质、能力不适应要求或新上岗的团委书记、副书记的培训,增强他们带领农村青年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促进团的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团的工作机制,应实施团组织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6

黄梦其

一、必须深刻认识当前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一)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维护城乡居民文化权益的需要

城乡居民文化权益是指城乡居民获得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权利,是城乡居民的基本权益之一,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切实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增强城乡居民的精神力量,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需求。

(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发展城乡文化产业经济的需要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已经到了非常广泛的程度。有人讲:“今天的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的背后渗透着文化。”他们认为:“十九世纪靠军事改变世界,二十世纪靠经济改变世界,二十一世纪靠文化改变世界。” 毋庸讳言,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主角,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才能促进城乡文化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并使之成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三)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加快城乡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筑实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是基础。文化是支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GDP的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质和量日益增长,社会转型时期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不可避免。发展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有利于释放文化的社会功能,不仅能够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能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社会稳定,从而为加快城乡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必须准确把握目前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不可否认,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城乡居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就整体而言,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构筑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基层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难仍很突出。总的来讲,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缺、旧、远”且利用率不高;基层城乡居民文化活动“无、少、难”且吸引力不足。具体的讲,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宣传教育引导苍白无力。在城乡基层尤其是在贫困边远山区,宣传媒体网络不健全,宣传方式手段十分陈旧落后,再加上目前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工作仍停留在订规划、下文件、开会议的低层次上,特别是基层城乡居民文化水平的低下以及宣传教育、科技普及的不深入、不系统、不全面、不广泛,以致不少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政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文明程度偏低、理想信念丧失、精神极度空虚,他们不信科学信迷信、不信马列信鬼神,对错误的思想和落后的行为缺乏辨别力和抵制力。

(二)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些年来,各地虽然相继实施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三送下乡”(即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工程,但因基层城乡居民生产经营方式和居住分散的现状,也很难普及,再加上器材不足、设备不全、藏书不多、管理不善,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至于图书馆、文化馆、电影公司、文娱休闲广场也只在县城有。目前在桃江乡镇虽然大都建有综合文化站,但却建非所用抑或挪作它用。至于行政村(社区)一级的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更是显得“苍白”无力,抑或有名无实。

(三)公共文化机构步履维艰。目前在城乡基层的绝大多数公共文化机构,像乡镇的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站点,以及为数不少的民间文艺(团)队,甚至包括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电影公司,等等,由于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利用效率不高、运行状态不佳,抑或难以正常运转,以致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供给不足。

(四)群众文化生活仍很匮乏。近些年来,尽管基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观,然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有今不如昔的感觉,看电视、打扑克、玩麻将、扯冉谈、拉家常,仍然是他们茶余饭后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仍是不少贫困边远偏僻山区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基层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仅有的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引导、娱乐的功能得不到相应的有效发挥,对群众没有吸引力,导致不良文化趁虚而入。不少地方打牌赌博成风,封建迷信活动十分猖狂。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地方还出现了“黄赌毒邪”和地下“六合彩”、“白板刹”等现象。

(五)文化产业发展单一缓慢。在县乡一级,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产业发展显得十分薄弱。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在城乡基层绝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抑或有也是刚刚起步,而且势单力薄,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必须高度关注目前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滞后的主要原因

当前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与社会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具体原因有五点值得关注:

(一)部分领导重视不够。长期以来,部分地方党委、政府尤其是少数乡镇领导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他们总认为“发展经济是硬道理、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搞经济是挣钱、办文化是花钱”。因而,在这些乡镇,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很少有人认真地去抓文化建设的事。有的乡镇“文化专干”不仅很难专干文化的事,有时还成了“专门打杂”之人。在这些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包括宣传委员对宣传文化工作,很少过问、很少研究、很少指导、很少参与,明显的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被动应付检查的多,深入实际调查的少;象征性地开展文化活动敷衍完成上面任务的多,创造性地组织进行文化建设或开展文化活动的少;规划部署多,督查落实少。

(二)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之后,在乡镇设置的文体卫广播站属于人、财、物、事“四权”下放的站所,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进行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同时,乡镇文化站没有任何审批权和执法权,对本乡镇辖区内的文化组织、文化市场和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设施等无权监管,以致在农村基层形成了“县里鞭长莫及、乡镇无能为力”的文化建设尴尬局面。

(三)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目前发展文化事业仍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因财力有限,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绝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都只能用来发文化工作人员人头经费,根本没有余力去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备添置维护以及民间民族文化保护或者开展大型文化活动。至于乡镇一级财政基本上拿不出专门的文化经费。很显然,投入不足,成了基层文化建设中最大的“软肋”。这种状况由来已久,如不采取有力措施,短期内恐怕很难有根本改观。

(四)群众参与热情不高。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的环境,随着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渐渐缺失;另一方面,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广大农民的欣赏水平随之得到相应提高,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嗜好和欣赏习惯。加之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方式的日益普及,为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一来,社会参与基层文化建设的程度日渐下降,群众自主参与的热情自然不高、兴趣自然不浓,最终使得农村基层文化建设队伍出现了流失乃至“断层”。

(五)文化人才队伍不优。乡镇文化站站长或文化专干,历来是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长期以来,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扎根基层、服务群众,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但毋庸讳言,由于多种原因,当前这支队伍还存在不少问题,与目前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需求很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名无实,专干不专——“文化专干不从文”。据笔者了解,咱们如今的乡镇文化站站长或文化专干,基本上“不专职、不从文”,都是身兼几职或数职。这样一来,致使乡镇文化工作很难落实。更有甚者,对公益性的文化事业缺乏应有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时常把主要精力、主要工作放在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上,注重创收和经济效益,而对满足基层农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的文化事业重视关心、支持参与不够。二是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文化专干不能文”。文化是年轻人的事业,需要热情、需要激情,需要朝气、需要锐气,而目前在桃江的不少乡镇文化站站长或文化专干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招工招干进来的,年龄日趋老化。三是待遇不好,人心不稳——“文化专干不愿文”。据笔者了解,目前桃江县乡镇文化站站长或文化专干普遍工资待遇不高,有的甚至连基本工资连都未拿足,至于其他奖金福利待遇更是无从谈起,致使我们大部分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长期在为生活而奔波,从而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四是培训乏力,素质不高——“文化专干不会文”。一方面,门槛不高,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后天又缺乏系统专业培训。因此,在桃江现有的文化队伍当中,不乏有能写会画、能拉会弹的文化能人,但也不排除有不少滥竽充数之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民间队伍,扶持不够——“散兵游勇不易文”。近年来,在桃江民间文艺人才队伍不断扩大,他们凭着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父老乡亲提供文化需求的干劲与能力,充分利用农闲或婚丧喜庆节日在乡村进行巡回文艺演出,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的欢迎与好评。但由于自办文化起步难,基础薄,再加上演出规模小,盈利少,很难发展壮大。

四、必须认真研究当前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

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鉴于此,笔者建议正确面对桃江目前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综合考虑桃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就如何切实加强和创新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这个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并逐步加以落实和解决。

(一)必须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为城乡基层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应在高度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之上,把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使之真正做到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像对待行政干部一样对待文化干部。

(二)必须理顺管理体制,系统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文化主管部门主管、其它职能部门配合、当地群众积极参与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管理体系。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社会的主力作用,力求在全县范围内尽快形成以县图书馆、文化馆、电影公司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纽带,以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以民间文艺(团)队为补充的上下联动、左右联系的纵横交错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从而不断加快桃江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巩固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基础设施,是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依托。针对目前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财政对文化投入、扶持的力度,不断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资源共享水平,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加强政策调控,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从而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必须创新活动方法,不断激发基层群众参与热情。文化,既具有时代性、多面性的特征,又蕴涵个性化、本土化的特点。因此,作为宣传文艺工作者,在城乡基层组织进行文化建设或者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十分注意从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培育内生机制,注重突出地方特色,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切实增强城乡居民的认同度和参与的积极性,进而真正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基层文化阵地。

(五)必须优化文化队伍,全面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水平。加强

加强基层农机推广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7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传统的农业耕作阶段, 村民对农机的认识和了解不足, 且科学素养普遍不高, 而基层政府对于农机推广政策的投入力度不大, 导致基层农机的推广政策难以得到落实。

1.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中国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于村落分布范围广、数量大, 建设难度高和建设周期长等原因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基层的新农机推广要完整地落实到产前、产中、产后三个时期, 同时将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 然而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基础设施脚步还远远落后于农机所需的工作条件, 缺乏现代化的农机运作环境, 这是农机推广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1]。

1.2 农机基层推广队伍投入不足

正是由于村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高, 我国的基层技术推广人员才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将新技术用村民容易理解的方式传授于村民, 并让村民乐于使用现代化的技术来提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都是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建设的难题。然而, 由于技术和环境建设的投入和重视度都不高, 基层推广队伍中的科技人才不断流失, 最终导致农机的基层推广队伍整体科学素养水平不断下滑, 基层农机的推广队伍越来越少。

1.3 基层农机推广的政策体系不完善

新农村的建设, 由于种种历史和技术上的问题存在较多的困难, 自从建设新农村, 贯彻“三农”政策被提出以来, 我国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体系也在不断扩充, 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村落发展情况多样化, 基层的政策体系不完善使农机的推广缺乏实质性的政策支持, 难以实现资金和技术的有序又充分的投入, 这也是基层农机推广难最根本的原因[2]。由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着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 加上农民对土地的传统观念, 家家户户都在经营农作物, 不能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展。

1.4 机农具“无立足安身”之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与农业现代化大发展息息相关的农业机械却露天的无序停放, 很不协调且损失严重。

2 解决基层农机推广难的具体措施

虽然农村整体水平建设的难度较高, 建设所需的周期较长, 但是这都不能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绊脚石, 依靠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 利用长时间的技术、资金投入, 我国的农村整体基础设施必将不断健全, 必将为我国的农机推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1 增加基层农机推广的方式方法

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 我国的农机推广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和精力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村民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接纳新技术, 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的便利, 农机企业和当地的农业科研机构都应当积极投身于基层农机推广任务中, 并勇于做农机使用的领头羊, 如此一来, 农机的研发和使用就可以在每村每户形成一个良性的网络, 也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每个村落多样化的情况, 使新技术的使用落到实处。

另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蔓延, 我国的新农村管理已经基本上拥有了信息管理网络,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都基本上有了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体系。基层农机的推广方式不应仅仅局限在口头宣讲和发行文字小册子, 还应当仅仅跟随互联网时代的步伐, 利用便捷的互联网将农机对农产品从产到销的整个过程都统筹起来, 并用动画视频进行更直观形象的宣传[3]。

2.2 加强基层农机推广的队伍建设

由于我国农村的数量多、村民整体科学素养不高, 基层农机推广队伍不论是质还是量都亟待提高, 然而由于政府的重视度不够, 基层的农机推广队伍人才流失严重, 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在原地踏步。为了改善这一局面, 当地政府应当提高对基层农机队伍建设的重视度, 增加资金投入, 壮大基层农机推广队伍的数量, 依据自身实际情况, 进行有目的的专业培训, 使每一位农机推广人员都能了解农机使用地, 使用者的实际情况, 并依此制定更加合适的农机推广策略, 同时也能提高基层农机推广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 为农机的因地制宜地进一步研发提供扎实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保障。

2.3 健全基层的农机推广政策体系

政策支持是基层农机推广建设的根本保障, 完善的基层农机推广机制可以为基层农机的推广提供一个适应我国国情, 可以长期施行的大方向, 同时也对每个村落因地制宜的小方针的制定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基层农机推广的政策制度也为政府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提供了可以依靠的制度依据, 提高了农机推广者研发和推广的制度信心和资金保障, 对基层的农机推广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

2.4 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双向扶持力度

妥善安置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使大农机能够全面发挥出高效低耗、节本增效双赢的社会效果。

2.5 建立农机大 (场) 院

在新农村建设中, 把农机场院纳入规划, 协调发展。一方面美化了环境, 另一方面也避免机农具雨淋、日晒、失盗的损失发生。

3 结语

基层农机的推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政策和技术的滞后给基层农机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使现代化的技术难以深入实际, 推广政策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还造成了不合当地实际情况和政策的农机的闲置和浪费, 这一情况不仅使村民和技术人员的使用和推广热情变淡, 更使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来。基层农机推广不仅仅要依靠政府的单方面组织推广, 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应当坚定信心, 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使村民能够更好更快地接受新技术的洗礼。同时村民也应当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积极配合农机推广政策, 主动学习新技术, 为自己的农业生产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 加速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摘要:我国农村基层的整体素质较低和农机推广机制落后的现状, 基层的农机推广的趋势与科教兴国的发展方向不能与时俱进, 甚至出现了南辕北辙的情况。针对基层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阐述了促进农机推广建设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机,推广,科教兴国,机制

参考文献

[1]张传宁.基层农机推广发展现状与创新推广工作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 2010, (2) :46-47.

[2]王冰.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361-362.

浅谈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学习 农村基层党组织 教育体系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宣传者、执行者和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建立学习型农村社会,必须建立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此来领导农村学习,组织农村学习,推动农村学习。如何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这是我们亟待研究和探索的一大新课题。

一.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奋斗目标和过程。

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奋斗目标要明确:首先,农村基层党员要带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勤奋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先进分子。其次,各级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要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再次,各级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做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带领党员和农民认真学习科学技术,积极参与村队重大问题的决策,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政治核心。

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攀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对个体行为的规范,也是对集体行为的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带头学习。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求农村基层党员成为学习型党员,更要求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学习型的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学习的典范。

2.联系实际。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坚持联系实际,抓住全局性大事中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探讨,形成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3.互动学习。建立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求农村基层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注重自学、坚持自学,还要求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互相启发,互相激励。

4.反思学习。在农村基层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之后或一个重大活动结束之后,都要认真地反思一下,对成功的地方可以总结经验,对失误的地方可以吸取教训,并从中发现和确认新问题。

二.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措施:

1.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状态,并善于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农村发展的效益成果。要坚决破除“要我学习”的旧观念,牢固树立“我要学习”的新理念;要坚决破除“少小求学,老大图闲”的旧观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新理念;要坚决破除学习没有用的偏见,牢固树立“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新理念。各级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决克服基层干部“无空学习”、“无须学习”的思想,“说起来重要,安排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做法,切实把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同发展经济、计划生育、维护稳定一样,作为硬任务来完成。

2.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教育体系。这是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内容。进行教育和培训是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有效途径。终身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3.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保证。同时,利用各种载体和阵地,营造建立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浓厚学习氛围,使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常盛不衰,取得预期的效果。

广大农村党员要成为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努力掌握科学理论,提高致富技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夯实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就必须从增强学习吸引力人手,增强工作吸引力;从提高学习效果人手,提高领导水平;从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人手,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建立农村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必须与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相一致,与完成党在新时期的中心任务相一致,把推动中国农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和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取向。要解决如何把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落实到提高农村党员素质的全过程。总结一些先进基层组织的经验。

三.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亟待加强的几项工作

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注重抓好以下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特别是县乡党委要把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党组织,纳入议事日程,列进考核范畴。要加强对建设学习型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指导,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定规划、建立制度、安排活动,要选拔一批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的党员担任乡村党组织负责人,使之成为农村党员学习的领路人、农村经济建设的带织的思考头人、农村文化发展的倡导人。

2.建立教育阵地。组织农村党员学习,要把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结合起来。集中学习必须坚持以村党支部为主体,以教育阵地为依托。一些经济相对困难的村,可以选择房于比较宽敞的党员衣户作为党员集中学习和开展活动的场所。一些条件较好的村,要积极利用农村党员电化教育设备,大力发展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利用党员教育资源。

3.完善工作机制。要完善運行机制,建立健全组织学习、检查学习、考核学习、评价学习的制度措施,把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党员履行责任和义务的重要指标;要完善动力机制,积极开展学习竞赛活动,在党员中兴起比学习、比致富的热潮;要完善引导机制,大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使广大党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使每个党员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学习状态,真正形成一种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风气。

4.改进学习方法。要改变过去那种“拿张报纸念一念,打着瞌睡听一听”的枯燥无味的形式主义做法,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如乡村夜话、种养示范、科技讲座等,使学习具有吸引力。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党员、群众的需求,有目的地学,有针对性地学,着重于解疑释惑,着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既要把握学习的原则性,又要把握学习的灵活性;既要考虑党员实际需要,又要考虑党员接受能力;既要注重理论层面的学习,又要注重操作层面的学习;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根据中央的部署,结合自身特点,从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探索创新。使学习活动更加喜闻乐见,更加生动活泼,更加易于接受。

上一篇:某装饰公司宣传片文案梗概下一篇:对巡察反馈意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