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4-07-28

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短短的20个字,是一个有机整体,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展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形态。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点认识。

一、牢记历史使命,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推进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政策,为此农民做出了巨大奉献。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关农村的两个尖锐问题无可回避:一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农村的现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将因此遇到阻滞。现在,这两个问题越来越迫切,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国家公共财力越来越雄厚,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有必要而且开始有能力转而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农村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历史上,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农村社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不少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党长期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二、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城市在得到一定发展并具备相应能力后,必须带动和支持农村发展。目前农民的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单纯依靠农村自身发展来改变落后面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在巩固“少取”成果、加大“多予”力度的同时,注重在“放活”上下功夫,全面加大惠农支农力度,努力使农民更加富裕,农业更加发展,农村更快变新。

(一)以发展城郊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高度重视城郊特色农业。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辐射带动效应越来越明显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第一,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只有把城郊发展起来,逐步变成城市,再发展新的城郊,滚动发展,梯次推进,才能不断推进城市化步伐。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才能逐步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变成市民。第二,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农民利用身边的庭院、土地等廉价资源发展面向城市消费的高效产业,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第三,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郊农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城郊经济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2、着力做强农村特色产业。要从实际出发,把优势用好,把政策用足,积极发展特色高效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和城郊农村经济共同协调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观光业。“农家乐”是以迷人的田园风光、舒适的休闲娱乐,满足城市居民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而产生的新的消费模式。它是个体农户自然组合的群体,对外是整体形象,对内是分点经营。发展“农家乐”已成为城郊农村经济的一大亮点、一大趋势。二要突出建设以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高效农业。利用城郊交通优势,重点发展桂花无公害蔬菜,努力在提质上下功夫,在扩面上作文章,形成聚合效应,展现示范功能,发挥带动作用。三要突出抓好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要选择一批经济基础好、带动能力强、产品市(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场前景广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使其尽快上规模、上档次。要通过整合、连锁等有效形式,加强同类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和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要引导各加工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打造精品、做响品牌,抢占市场。四要突出搞活以农贸市场为重点的农副产品流通业。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农业发展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目前我区虽然有中南蔬菜批发大市场等一批专业性市场,但大部分没有形成气候。要积极整合资源、提高品位,以市场带动产业壮大,以产业壮大促进市场发展。

3、认真规范农民合作组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传统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村为宗旨,发展小协会,融入大城市,连接大市场,搞活大流通。

4、切实做好劳动培训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的要求,推进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要创新培训机制。采取政府发放培训券、企业订单培训等办法,提高培训实效。把培训农民和发展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创特色劳动力品牌。要加强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乡镇,开展城乡统筹就业的试点,可以参考沿海地区的先进经验,实行就业政策、失业登记、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和劳动用工管理的城乡“五统一”制度。全面实行无“证卡”就业制度,进一步营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

(二)以村庄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在具体操作中,应注重把握以下三条原则。

1、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我区公共财力仍很有限,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始终做到“三个符合”,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三个符合”,即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的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做表面文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个关系”,即急与缓的关系,既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又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远与近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点与面的关系,鼓励基础好的村落先行一步,建成示范点,以点带面。

2、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因地制宜,从农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又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做到百花齐放,不搞一刀切。村庄改造宜“一村一策”,采取整治空心村、村庄整修、整体拆旧建新、建设农民社区新村和自然生态农庄等不同的模式,引导农民在规划区修建各具特色的住宅,形成不同风格的村落,决不能搞成千村一面。

3、要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一是要切实加强规划管理。牢固树立“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念,规范规划的公示、审批、检查和修改工作程序,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二是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将扶贫、以工代赈、能源、水利等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适当捆绑起来,设立村镇化建设专项资金,把扶助的对象重点放在愿意自立自强的村镇和村民,资金投入主要面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好配套服务。要建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联系财税、国土、审批等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策环节,凡涉及村镇建设工程收费的,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要加强检查督促,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把村镇建设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舆论引导。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加快推介先进典型,营造推进村镇化的浓厚氛围。

(三)以改善基础环境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从实践看,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卫生、就业等保障措施滞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采取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办法,调动各个方面力量加大投入,实施加强农村基础环境的“八大工程”,构建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的“八大网络”。即实施“命脉工程”,加强水网建设;实施“畅通工程”,加强路网建设;实施“动力工程”,加强电网建设;实施“生态工程”,加强林网建设; 实施“信息工程”,加强信息网建设;实施“基础工程”,加强教育网建设;实施“健康工程”,加强卫生网建设。争取通过5至10年的努力,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户户用上清洁水,村村通上水泥路,看的是“数字电视”,联络有“手机网络”,出门有公交,就近有医疗,治病有保障,养老有依靠,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三、强化领导,夯实基层基础

加强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领导将“三农”问题放在什么位置,决定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力度。各级领导要善于把握关键,加强基层民主。在实践中,要把乡村基层好班子创建活动与推进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抓好乡村干部业务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一)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大力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按照“建强一个领导班子、发展一批党员、培育一批农村经济亮点、引进一个项目或一笔资金、确保一方稳定”的工作思路,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战斗堡垒。

(二)全面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一个指导员就是一面旗,农村工作指导员要承担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职责,争取扶持资金,调处矛盾纠纷。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五大原则:

(1)一村一员。农村工作指导员要按照“一村一员”原则派驻,基本实现全区每个行政村有一名指导员。人口在300人以下的村可以实行“一员两村”或多村派驻,确保派驻工作能全面覆盖所有农村。

(2)按需选派。选派指导员要从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派那些熟悉农村情况、政治素质好、思路开阔、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干部。力求把各个村的特点与干部个人的特长结合起来统盘考虑,做到“因村派人,因人定村”。

(3)分类指导。要在摸排的基础上进行分类,采取“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带一般”的方法进行。重点是帮扶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环境整治村和信访集中村。对干部的激励也要根据农村条件的好坏和工作的难易程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4)统一管理。指导员实行统一派驻,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区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实行脱岗专职驻村,镇(街道)派驻的农村工作指导员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驻村职责的关系,确保主要精力投入到驻村工作中去。

(5)注重实效。派驻干部要确保素质,尤其是区级机关事业单位下派的干部,既要保证数量,更要确保质量。选派下去的干部要千方百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务求取得实效,真正体现农民愿望,维护农民利益,推进农村发展。

(三)切实推进基层服务硬件建设。今年重点抓好15个左右的村部阵地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将全区43个村的村部全部建设成为式样规范、功能完备的“农民服务中心”,使每个行政村都做到有阵地、有设施、有服务、有活动。同时,今年每个乡镇和带村的街道都至少要创建一个“全面建设小康村”示范点,确保新农村建设开好局。

四、加强民主管理,塑造新型农民

塑造新时期的新农民,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十一五”规划中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培育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以村民自治为主导,塑造新气象。要通过外部支持和内源发展的结合,以市场化、民主化为导向建设新型的乡村社区。通过社区重建,构造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满足村民的社会化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提供相应的载体相支持,开发村民自治有效运行的资源。

1、组织资源。村民自治的主体是村民。按共同居住、相互联系、有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标准建设乡村社区,进行社区重建。这一社区组织既借助于自然村、生产队等传统组织资源,又不限于传统的、天然的、血缘的、行政的组织限制,主要取决于相互的自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合作。通过这种自愿合作基础上的社区组织,满足村民的各种社会化服务需求。如湖北省秭归县的农村按“地域接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社区。社区成立理事会,根据村民的需求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如民事调解、举办科技培训活动、提供经济信息等,这一社区组织是完全意义的群众自治组织,不承担行政功能。

2、财政资源。村民自治要开展自治活动,必须有相宜的财政资源。农村税制改革后的村民自治的财政资源应该是多元化的。首先是财政的转移支付,以项目的方式支持新村建设。其次是社区自我集资。再次是大户的捐资。通过各种方式鼓励那些先富人群捐资是当今乡村建设的重要财源。

3、文化资源。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化重建,形成传统与现代有机相通的文化价值和规范,使人们能够获得相应的意义、乐趣和安定感。如通过培育各种自治文化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实现乡规民约的创造性转换,形成现代“乡约”;开发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建立文化活动中心,以文化活动凝聚人心。

(二)以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为抓手,塑造新形象。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要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三)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塑造新风貌。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2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 黑、吉、蒙三省 (区) 交界处, 南与吉林省镇赉县为邻, 北与齐齐哈尔市毗邻, 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接壤, 东与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隔江相望, 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全县幅员面积3 996平方公里, 人口32万, 辖8镇2乡、83个行政村, 齐泰高速、111国道贯穿南北, 平齐铁路穿境而过, 距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110公里, 是三省 (区) 经济和交通节点城市。

泰来县全县有耕地269万亩, 是中国绿豆之乡、中国花生“四粒红”之乡。全境处于嫩江中下游, 嫩江境域内里程140公里, 盛产“三花五罗”等鱼类。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含油面积135平方公里, 石油地质储量4 372万吨, 含气面积118平方公里, 天然气地质储量67亿立方米, 还有充足的矿泉水、工程砂等资源。

泰来县历史悠久, 文化遗存丰厚, 有“千年古城、千年酒坊”之称的辽金时期塔子城古城遗址;有“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地方”马占山江桥抗战遗址;有“中国九八抗洪纪念地”大兴抗洪遗址, 洪生新村保留的地窨子是1998年抗洪时期江泽民总书记、朱基总理慰问灾民、视察灾情的纪念地;城区内有“人文湿地、幸福家园”之称的泰湖国家湿地公园。由于受自然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 “九五”期间, 泰来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之一, 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同时被列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二、主要创建措施

我县紧紧围绕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工作程序、工作要求及评定标准, 结合实际, 认真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6月底, 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成为齐齐哈尔地区首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其主要做法是:

(一) 高度重视抓创建。我县自接受创建任务以来,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迅速召开政府常务会议, 对创建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 制定了创建方案, 明确了创建目标和任务, 并适时组织召开全县创建工作启动暨培训会议, 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 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为副组长的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与各乡镇签订了档案工作目标责任状, 进一步明确创建任务和责任, 对各乡镇、部门进行了专门培训。在创建过程中,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县档案局和各乡镇指导和检查创建工作, 并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及时解决创建中遇到的问题, 确保了创建目标的按期实现。

(二) 典型示范抓创建。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过程中, 我县确定了“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 以江桥镇试点, 抽调9名公益岗大学生, 在县档案局业务骨干的带领下, 深入江桥镇各村、站、所、学校、卫生院等, 采取分组包片、驻点帮扶的办法, 从硬件建设、人员管理、制度健全和档案规范化管理等方面打造示范样板, 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工作方式,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形成了全县一个模式、一个标准, 先试点、后全面推进的创建格局。

(三) 丰富馆藏抓创建。按照相关要求确定涉农档案接收范围, 克服时间紧、人员少等现实状况, 及时将具有查考价值的县水务局水利普查档案、计生局二胎审批档案、畜牧水产局草原管理档案、经管站农村经济统计报表档案、扶贫办项目档案等资料整理接收进馆, 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 同时, 通过及时更新和维护县档案信息网站, 积极为各界群众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 充分发挥创建工作现实效益。

(四) 密切配合抓创建。县档案局与各乡镇、各涉农部门加强协作, 密切配合, 在各专项工作开展前, 共同研究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档案的归属流向, 对文件材料的归档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重点从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整理规范及安全保管等方面进行创建, 并严格检查验收。先后指导农业局、民政局、林业局等档案规范化管理, 按照《泰来县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 县档案局与发改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纪检委等协调联动, 实现了重点项目工程档案验收制度化、规范化。

(五) 强化镇村抓创建。按照要求, 指导各乡镇及所属行政村重新修订了乡镇机关及所属单位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把乡镇所属站、所、办、行政村纳入监督指导范围, 把重要的涉农专项工作形成的文件材料列为重点, 进行收集、整理、管理、利用, 全县10个乡镇、83个行政村做到了档案应建则建、应归尽归, 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加强综合档案室建设, 各乡镇、各社区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 挤出资金购置档案柜260套, 档案盒2万多个, 成立综合档案室, 配备干湿温度计、灭火器、防虫药、禁止吸烟指示牌等, 达到库房“十防”要求。同时, 组织编写组织沿革和大事记, 实行村级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为维护村集体和村民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十分丰富,涵义十分深刻,任务十分艰巨。

意义重大 内涵深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要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农业和农村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采取综合措施,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支农政策落到实处。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支农具体政策措施。把中央确定的支农政策落到实处,就要着手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重点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体制、农村金融和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激发农村活力。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关键之举,必须全力以赴。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既要讲求科学谋长远,又要广大农民得实惠,抓好试点示范,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要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特别要防止那种好大喜功、形式主义的做法,坚决反对搞那些劳民伤财、干部务虚名而群众遭实祸的“政绩”工程,要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上起步,在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中实现良好开局。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目前中国农业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民收入近年来持续增长缓慢,已经成为“三农”困境的关键问题。

尽管近两年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减轻农民负担、刺激粮食生产等方面效果明显,但总的说来,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

因此,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05年11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农业生产方面,今后国家将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组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等重点工程,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同时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必须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

“转变”战略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要加快转型,农村富余劳动力要加快转移。

“拓展”战略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产品市场,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

“提升”战略要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能力,提升农业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农业政策支持保护水平。

为确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今年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迈出有力的一步,农业部近日已规划了今年要重点推进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构建、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等“十大行动”。

深化农村改革 新农村建设动力支撑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马晓河认为,第一次调整是指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给农民,分权是其核心。2003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减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如何才能具备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关键的前提是把深化农村改革和深化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结合,尤其是着力于中央和省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和县级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一个更为公平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全国将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这对广大农民是一条重大利好消息,但也随之带来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村改革并不会因“皇粮国税”的取消而结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改革所涉及的还不仅如此。今后的改革重点还包括,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让更多农民享有更多公共服务

河南省建设厅日前向省内外建筑设计单位和个人公开征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优秀设计方案”,中奖的设计方案将作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新住宅的样板进行推广。这个农业大省最近还决定“十一五”期间对农村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成为今后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2005年11月28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研究2006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时明确提出,国务院各部门要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调整工作思路,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目标虽已明确,但任务并不轻松。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中学生是城市中学生的4倍,而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认为,尽管我国财政正在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财政投入已经涉及到了农村公共产品的各个领域,但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4

资料八

开拓创新 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五年的工

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党的委员会,进一步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开展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五年是我乡在探索中奋进,在继承中发扬的五年;今后的五年是我们全面贯彻“十一五”规划,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工作任务,进一步团结带领全乡党员、干部群众,更加坚定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全乡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在,我代表中共×××委员会向大会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宝贵意见。

过去五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五年,是我乡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社会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要素紧缺,资源制约造成的各种压力,面对非典疫情、台风灾害、地质隐患带来的严峻考验,我们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得到健康有序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快速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一、克难攻坚,农村经济建设持续增长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立足×××实际,大力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全乡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效益农业有了较快发展,“一个农副产品有限公司,二个专业合作社,三个农产品基地群,四个农业拳头产品”的金字塔型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巩固;注重×××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山区农产品品质档次和市场知名度,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加快旅游业发展,倡导“走红色路、听革命事、尝农家菜、忆乡间趣”,以红色旅游为突破口,带动实施“绿色生态游”,“观泽基纪念馆,品张庄农家菜,游山益崪山水景”旅游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2.1亿元,年增长20,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第三产业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20元。

二、强化基础,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经济,基础先行”的方针,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入发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狠抓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山区人民多年期盼的山老区联线隧道工程顺利完成,以“康庄工程”为重点的通村道路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康庄工程累计总投资1800万余元,建设道路总里程38.5余km,惠及8个村1万多人口,彻底改变了我乡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电力、通讯等公共设施日益完善,新建移动通讯基站4个,“小灵通”覆盖面也日益扩大,有效改善了我乡通讯条件;同时,以“五改”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村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有序进行,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仰后、张庄二村先后被省政府评为“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今年,上岙、茅坪、泉路三村还申报了温州市级“村庄整治合格村”,全乡共有13个村列入了乐清市环境整治计划,以旧村改造、环境整治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千亩方江屿围塘田改造工程按期完成。五年来,全乡共投入各类水利经费120万余元。

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5

荔浦县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关键。村级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否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农民的福祉,影响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现实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关键。为此,我们深入到全县13个乡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做法与初步成效

荔浦县辖13乡(镇),144个行政村(含社区),有农村基层党组织279个,农民党员8077名。2006年以来,县委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县确定新农村建设试点村30个,涉及1496户5988人。总体看来,新农村建设目前进展顺利,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展,乡风文明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把加快生产发展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目前,在各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荔浦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实施优势产业带构建工程,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化经营。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除马蹄、水果、荔浦芋、生猪、食用菌等五大传统产业稳步发展外,还形成了药材、花卉、速生林、优质谷、商品蔬菜等五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全县已建立了荔浦芋、马蹄、食用菌、水果、蔬菜等示范基地79个、18000多亩,巩固和发展了荔浦芋、马蹄等10大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围绕荔浦芋、马蹄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引导建立和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开创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新格局。目前,荔浦县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达18家,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120多家,入社入会的农村党员达4000多人,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致富。

(二)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级党组织把解决农民最普通、最平常的生产生活等基本问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职责。2008年,荔浦县积极争取到位项目资金3500万元,进行了14 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滨江南岸防洪堤建设;实施人饮工程9处;解困人口2.3万人;完成1451座沼气池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投入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2260万元,4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88个自然村屯道路硬化和471个自然村屯规划编制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在全市综合评分中名列第一。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神圣使命。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程度的和谐与成效。各级党组织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村屯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地农业科技培训,2008年共培训党员和农民8.65万人(次),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荔浦县还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引导农村群众发展劳务经济。利用县乡党校培训体系、以县农机校、县农广校、县就业服务中心作为培训基地,有效整合部门资源,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荔浦县坚持“培训一个岗位,掌握一门技术,发展一项产业,形成一个基地,致富一方群众”的培训方向,采用集中培训、科技下乡、农家课堂等多种形式,把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逐步将群众培训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方面,主要实行定点和定单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扎实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劳务经济。

(四)坚持把整治村容村貌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责任。荔浦县以树立新村典范为突破口,依靠广大农民的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整治村容村貌,扎实推进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好的社会效应。各个试点村不管生产发展上,还是在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各方面都给周边村庄的群众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激发了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面貌的逐步改变,特别是一些进展快、效果好的示范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脏、乱、差”现象有了较大改观,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正在逐步形成。荔浦县修仁镇板纳屯党支部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新农村方面,是一个比较成功和典型的范例。板纳屯的农民因水果种植富裕,2006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6700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近1倍。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大家在村民小组长韩佑贵等骨干的组织带领下,纷纷拆旧房建新房,板纳的新农村建设掀起了热潮。板纳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充分体现团结互助、奋发向上的精神。全体村民统一种果、统一摘果、统一拆除旧房屋、统一挖地基、统一拉石头、统一划线定位、统一施工、统一修路,进而成为全县最先进、最典型的试点村,并成为区级的建设试点。

(五)坚持把推进民主政治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途径。一是在村级党组织中全面实行“公推直选”,选拔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通过实行“公推直选”,一大批“加快发展有本领,解决问题有手段,化解矛盾有办法”的人才进入了村级领导班子,为农村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实行“四步”议事制度。即群众“问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有效地转变了村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减少了干群矛盾,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三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了村级党组织“强基工程”,2008年共培训村党组织书记、主任220多人,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骨干6000多人。四是成立县、乡、村、屯四级服务群众工作网络,充分整合部门、站所和村级的各种资源,实施“阳光行政”工程,推行“一厅(站)式”或“长廊式”集中办公,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和企业办证。此外,我县还开展了县、乡、村三级党员民主评议活动、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视察制度,新农村试点村还建立了新村建设理事会等。

二、基层党组织队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农村党组织和干部队伍整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一是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思想观念落后。二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未能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推进农业产业化服务和新农村建设上来。三是一些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较差,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新发展。四是一些干部群众依赖心理严重。“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意识不强,只停留在“要我干”的被动层面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我要干”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三、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上、组织上和制度上的坚强保证。

(一)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基层组织。随着近年来农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党员向新兴经济组织和城镇流动很大,给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应当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地在产业链、行业链、流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环节上建立党的组织,按照“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的要求,采取“独立、联合、挂靠、选派、统建”等方式,积极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努力构建以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真正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使党组织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二)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从创新“城乡互动、村企互助、部门互通、人才互流”的机制入手,搭建城乡党建“四位一体”的合作平台,打破农村和城镇“二元体制”,积极探索建立集约利用、成果共享的城乡党建资源整合体系,形成上下互动、横向贯通、区域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切实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激励农村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努力形成公平、公正的新机制、新途径。

(三)强化主心骨,培养主力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一是强化主心骨,选

好村支部书记。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在选人用人上,应当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宽渠道,采取“选、派”的办法,为新农村建设选配好带头人。选,即通过“两推两考一选”,真正把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遵纪守法、公道正派、管理民主、群众拥护、具有奉献精神的党员选拔到村支部书记位置上来。派,即从县直和乡镇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或后进村任职。同时建立工作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村级干部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加强任内目标考核,切实形成能上能下的村干部管理机制,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培养主力军,壮大党员队伍。只有党员队伍壮大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了组织者和带头人。当前,发展新党员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主动地从回乡知青、致富能人、复员军人、外出务工人员中进行重点培养,把那些有文化、有本事、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着力改变农村党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化知识水平较高、致富能力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党员,要及时选拔配备到村级班子,切实解决农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重点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能人、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后备库管理,通过给任务、压担子等途径,把“好人”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三是实行科技兴村,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要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现代化科技改造农业,用工业成果反哺农业,采取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市场运作的办法,积极动员党员多渠道领办、创办一批农业产业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村组集体经济实体,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财源主体,增强村组集体经济实力,提高村级组织统筹发展的能力,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建设新农村重在扎实推进 篇6

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我们的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即使城市化建设顺利,到2020年时,仍将有5亿左右人口生活在农村。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统筹城乡”放在“五个统筹”之首,突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地位。此后,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论断,提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最后,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从这一思路形成的过程来看,高层决策者的目标明确,决心很大,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方针不可动摇。

怎样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贯彻下去?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如何扎扎实实的落实是关键。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四:其一,新农村建设不完全是市场行为,需要政府领导、政府支持。在道路、水利、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在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方面,各地政府需要直接加大投入。与此同时,不能盲目投资;该动用市场的力量就由市场去解决;该由政府主导的就由政府主导。两者都不可偏废。钱从哪儿来,花到哪去,怎么花才能产生“催化”效益,凡此种种都需要政府去考虑和运作。其二,新农村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涉及方方面面,与农业、土地、水利、交通、文化、卫生、财政、税收等各个部门有密切的关系。所有有关部门能否协调一致,步调统一,打破条条块块的界限,唱好“同一首歌”,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这当然是个不小的考验。其三,新农村建设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各地各级政府部门能否在发挥领导作用的同时,明确领导就是服务,服务好才能领导好的观念呢?这同样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其四,新农村建设是基层农村组织今后若干年的首要任务。一个乡镇能否建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村寨能否涌现出一伙高明的带头人,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7

1 抓好优势产业建设, 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

推进现代养殖业发展, 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出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我区有着丰富畜牧业发展资源, 为发展草食牧业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 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 要因地制宜, 突出重点, 加快我区草食牧业发展, 真正把我区建设成为优质肉牛、山羊生产基地。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刺激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 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比重, 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同时, 对养殖大户采取贷款贴息的办法进行扶持, 增加对养殖业的投入。二是要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优势产业发展。要在抓规模养殖场、规模养殖大户上下功夫。抓好规模养殖场 (户) 的技术培训和服务, 抓紧制定和完善畜禽生产技术规范和标准, 组织和指导规模养殖场 (户) 进行科学养殖, 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饲养管理、防病治病, 树立典型, 以点带面, 加快科学养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2 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 壮大我区畜牧经济

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 实行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并结合新农村建设, 一村一乡因地制宜, 合理规划生猪养殖小区和家禽 (养殖小区。按照“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建设标准化的畜禽圈舍, 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愿意加入该组织的农户, 必须在养殖小区饲养畜禽, 尽快改变现行农村人畜混居, 畜禽散养, 畜禽混养的饲养方式。有利于加快对养殖小区排放的粪便实行无害化、沼气化处理;有条件的村社可按照“畜 (禽) -沼-菜”或“畜 (禽) -沼-果”等生态养殖小区的模式建设, 以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动物卫生环境,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 抓好动物防控体系建设, 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要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首要任务来抓, 实现畜牧兽医工作重心的转移。一是要落实动物防疫专项经费,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动物防疫机构建设。加大对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力度, 动物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建立完善全市、县、乡、村四级疫情信息网络;加大对市、县级检疫设备的更新与改造, 提高检疫水平。二要坚持依法制疫, 落实好各项防治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 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动物防疫管理体制, 全面提高控制动物疫病的能力。重点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 力争高发季节不发生疫情。要强化检疫和防疫监督, 切实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工作, 稳定控制和快速扑灭动物疫病, 确保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要加强兽药和饲料监管。要认真贯彻执行《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加强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 扩大抽检覆盖率。

4 大力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 打造品牌畜牧业

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 创建独立品牌, 统一销售, 改变现行农户单打独头, 以户为销售单位, 没有品牌优势, 没有市场竞争力, 销售价格稳定性差, 甚至互相杀价, 大家都很难赚钱。只有通过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销售, 提高农户的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稳定销售价格, 才能稳定增加农户收入, 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5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提高规模养殖业竞争力

良种体系建设是发展畜牧业的根本, 是规模养殖业的基础工作。要围绕畜禽品种结构调整, 在保护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基础上, 大力引进推广“名、优、新、特”畜禽品种。一是加强种畜禽场建设。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兴办一定规模的畜禽良种场, 加快畜禽良种生产的产业化建设步伐;坚持培育与引种相结合的方针, 不断提高良种制种供种能力, 提高种畜质量。二是加快畜禽更新换代步伐。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产性能好的优质母畜, 淘汰劣质母畜, 以基础母畜的增加和规模养殖的扩张实现畜禽总量的膨胀。三是完善县、乡两级品种改良站点设施配套, 加快良种推广普及速度, 不断完善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 不断的提高规模养殖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6 抓好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着力提高产业发展后劲

加强养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养殖业“百乡千村万户科技入户工程”, 积极推广六大增产增收效益明显的养殖实用技术: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种草养畜技术、牛羊冷配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畜禽无公害全程健康养殖技术、名特优鱼类网箱养殖技术。重点在养殖小区和示范基地培训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严格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规范生态环境控制, 把养殖小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畜禽养殖基地。在面上对规模养殖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培育一大批养殖科技致富带头人, 不断提高我市养殖科技水平。

7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准

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8

一、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构筑钱江上游生态屏障

我市地处钱塘江源头地区,是浙江省的重点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生态优势是我市的特色。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沙固沙等功能,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效能。大力植树造林,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的重要手段,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通过加强生态公益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为钱塘江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建设300万亩生态公益林。坚持封、造、补、抚、管相结合,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比例在75%以上,林分质量在0.6以上。建成树种多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同时,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钱塘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两侧山体和生态公益林重要区域,以生态经济型树种开发种植为主建设绿色通道1200公里。加强县乡道村道的绿化,因地制宜,推行生态经济树种,建设一批特色景观长廊,总建设面积10万亩。为更好地保护我市的饮用水资源,在乌溪江库区建设水源涵养林1.2万亩。

稳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131个自然保护小区的保护与建设。采用封、禁等管护措施,依法严格保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市域内湿地资源的保护,规划建设2个湿地公园,面积3555亩。开展林木种质资源和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的调查保护工作,建立完善林木种质资源和古树名木档案,依法开展保护。

二、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创建农村绿色美好家园

统筹城乡绿化,改善人居环境,创建农村绿色美好家园,是林业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职责所在和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按照市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万顷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建设的意见,林业部门着重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全力推进绿化示范村建设。结合市政府“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大力创建省、市级绿化示范村。以平原、丘陵村为建设重点,以村庄内绿化为主,以村庄周边片林保护为辅,并结合特色经济林、庭院经济建设,开展村庄、庭院绿化美化。

启动实施森林生态示范村建设工程。以山区、半山区村为建设重点,以现有村庄周围森林的改造保护为主,以村道绿化、沿河植树、房前屋后等见缝插绿为补充,重视林木种质资源和古树名木的保护,新建集生态、环境、经济于一体的森林生态示范村100个。

统筹城乡绿化,营造城乡居民秀美家园。在农村规划实施高标准平原绿化、万顷城乡绿化一体化工程,用五年时间,采取点、线、面结合,生态林与经济林结合,绿化与美化结合,城乡联动等方式,推进农村平原绿化工作。 加大城市及郊区的绿化建设力度。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和植物园(含野生动物园),在城郊结合部、环城和衢江两岸规划建设环城景观林带,直接大幅度提高人均绿地面积,增强城市“绿肺”功能。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庭院建设的创建活动,形成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和社会各界植绿、播绿、护绿的氛围,从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在郊区规划建设森林公园和自然风景旅游区,建设生态建设道德教育基地、乡土树种保护基地和义务植树基地等。

三、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全面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围绕“优化林业产业布局,建立高效生态林业产业体系,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林业对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贡献率”的总体目标,加快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重点抓好竹林低改增效、森林食品基地、生态休闲旅游、特色景观苗木基地、林特产品加工等五大建设工程。全市规划建设兴林富民示范村100个,示范户1000户,示范基地10000亩,高效生态林业基地100万亩。

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一是大力发展竹林经济,加大毛竹发展和改造力度,做大做强我市竹产业。以推广竹林低产改造技术、定向培育技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为主要措施,实施竹林低改增效面积100万亩。二是加强培育以油茶、茶叶、干鲜果等为重点的森林食品基地100万亩。三是引导发展工业原料林、花卉苗木、食用竹、茹茸林、药用林等新兴产业。组织实施短轮伐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项目,扩大现有主栽品种杨树、国外松基地面积,引种推广耐寒桉树、毛红椿、赤夹木等新品种,建成短轮伐原料林20万亩。以浙西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依托,新建设珍贵乡土树种驯化和引进珍稀树种示范基地3个,茹茸林基地达到5万亩,药用林基地达到3万亩,花卉苗木基地达到14万亩。

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提高林业增产增效能力。竹木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最大最好的产业,已经被市委、市政府列入“410”产业发展规划和“345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建设竹木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林产加工业发展,重点建设笋竹加工、竹炭加工、人造板制造、家具制造、铅笔制造、山茶油加工、名茶加工等七大特色加工基地。通过一系列扶持措施,力争培育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25家以上,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实现林业产值100亿的目标。

加快森林休闲旅游、林产品物流业的发展。以改善森林景观、提高文化品位为核心,积极发展森林旅游业。加快实施森林公园建设项目,以完善钱江源、紫微山、仙霞山、三衢山、大竹海等森林公园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加大旅游景点的建设改造,提升森林公园的文化底蕴,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景区知名度,创建旅游品牌。积极发展林产品物流业,打造华东竹木加工交易集散中心,以人造板、竹胶板、水煮笋、细木工板、家具、竹炭、活性炭、竹木装饰材料及工艺品等加工产品为重点,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竹木经营交易市场,培育在全国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名牌林产品。

四、强化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确保林区稳定生态安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建设和谐的新农村。结合林业实际,从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入手,实施森林资源保护工程,构建和谐林区,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

落实“严管林”的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实行“采造挂钩”,全面推行林木采伐公示制;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偷盗林木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木材凭证运输制度,规范木材运输检查行为。切实巩固、保护好绿化造林和生态建设的成果,确保我市森林资源稳定增长。

依法加强林地的保护和管理,严厉打击乱占滥用林地的违法违规行为,组织编制林地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实行林地用途管理;大力支持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和工业经济发展。积极调处山林纠纷,化解矛盾,建设平安林区。

切实抓好森林防火。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火意识和参与防火的自觉性、积极性;要完善森林火灾管理长效机制,继续实施森林火灾综合治理,加强专职护林员队伍和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提高快速扑救森林火灾的能力;建设市、县两级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工程,五年内森林防火预警监控覆盖面力争达到85%以上;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建成1000公里生物防火带,提高森林自身的抗灾能力。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建设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监测预警、检疫防范、防治减灾的能力。建立和完善全市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中心及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库,严防死守,坚决防止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森林病虫害的侵入,保护好森林资源。

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培育,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猎捕、采集、收购、运输、加工经营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乱捕滥猎、乱采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加强对国家、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

五、深化林业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山区经济发展动力

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山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增强动力和后劲,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山区发展。

进一步稳定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我市已于2004年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山林承包责任制的延包完善工作,山林承包期一律延长50年,并且换发了新的《林权证》,稳定了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使山林承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护,使广大林农吃下“长效定心丸”。

积极推进林业生产要素流转制度改革。依法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立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交易、林权登记、变更、建档等管理制度,建立多渠道的林业经营投融资体制,建立高效、便捷的流转服务体制,促进和保障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依法、规范、有序流转,盘活森林资产,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倡导全社会办林业,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经济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投资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分类经营,拓宽林业的投资渠道,公益林业由公共财政投入,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逐步建立县级生态公益林基金补偿制度,发动和接受全社会捐资捐物;商品林业要完善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个人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机制;制定林业建设优惠扶持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林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鼓励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城市居民、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和各类组织参与林业投资开发。

积极推行林业股份制、租赁制、合作制等经营形式,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跨部门、跨所有制形式的优化组合和企业的兼并联合,做大做强林业企业。

上一篇:以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为话题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问答题参考答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