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点中改革创新突破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024-09-22

在试点中改革创新突破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共3篇)

在试点中改革创新突破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1

在试点中改革创新突破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马勇

国发(2012)2号文件对贵州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条优惠政策,其中明确了支持六盘水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这是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六盘水市是新兴的工业城市,建市30多年来,工业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虽已具备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基础条件,但城乡统筹发展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城市建设初具规模,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在全市积极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既能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现状,又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要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适合六盘水发展、在全省有领先意义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有新突破。实现六盘水发展新跨越、开创新一轮加速发展的新局面,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既有尚未根本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有许多未被认识或未被充分认识的领域和规律,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贯彻落实好国发(2012)2号文件,最关键的是要着力转变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一是认识问题眼光旧,不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贵州近年来各市州突飞猛进加快发展的态势,存在小进则满思想,思发展谋发展快发展意识不强。二是分析问题的思维旧,不是用科学的思维、战略的思维、发展的思维来剖析问题,存在一成不变的思想,形成习惯思维定势。三是解决问题的理念旧,不善于把党的方针政策、省委的决策部署以及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存在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多。四是决策意识旧,不调查研究、不掌握情况、不听取群众意见,做决策靠拍脑袋,存在不思进取思想,害怕矛盾回避问题等等。这些陈旧观念不同程度地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只有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不合适宜的陈旧观念,才能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上来,统一到深化对市情的认识上来,统一到对发展思路的认识上来,用足用好国家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也只有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不合适宜的陈旧观念,才能彻底破除小进则安、小富即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永不松懈、永不自满、永不停步的赶超意识;破除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意识,大力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破除固步自封、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至上的思想,牢固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着眼长远、顾全大局、互利共赢的全局观念;破除形式主义、言行不

一、飘浮懒散的不良风气,牢固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破除重经济、轻文化,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长远的不良观念,牢固树立统筹协调、科学发展的观念。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向书本、向人民群众、向实践汲取营养,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真正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在全省快速发展中迎头赶上、不被淘汰。

(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有新突破。市第六次党代会确定了我市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全面建设实力六盘水、魅力六盘水、活力六盘水、文明六盘水、幸福六盘水的要求。实现“五个六盘水”建设目标,就是要下大力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市农村自然条件差、发展滞后,贫困面大,扶贫攻坚任务相当繁重。农村没有达到小康全市就不能实现小康。目前,全市的城镇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着力实施好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近几年,我市城镇化率每年都以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在迅速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差距越大潜力也越大。这是我们以城带乡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各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高标准实施城镇规划,高起点、高速度、高水平进行建设。在土地使用、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房”等重大制约城乡一体化方面加快试点,打破隔离城乡协调发展的条条框框。同时,必须大力扶持和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把产业支撑作为拉动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给予一定扶持和倾斜,提高城镇吸纳农民就业的能力。减少农民就是增加农民收入。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发展城乡职业技术教育,特别要重视抓好农民和农民工的非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在本地或外出务工的竞争力和收入水平,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产业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六盘水市是资源型城市,加速转型加快发展要按照“基地化、规模化、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要求,抓住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进一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突出科技引领、循环发展、项目支撑、园区承载、基地带动,变资源为资本,走出一条有利于六盘水产业聚集、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布局合理的新型工业化新路子。项目引进、投资、落地程度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速度。要按照“整体规划、严格管理、滚动发展、务求实效”的原则,大力发展产业园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确保项目落地,在“十二五”关键之年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把做大做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资源型基础产业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前提和优势基础,加快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更好地发挥资源丰富、基础工业较好的优势,建成一大批百千亿级产业集群。要紧紧抓住国家确定六盘水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的机遇,超常规启动试点,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结构为突破口,发展资源精深加工,延伸煤炭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实现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使产业链变粗变长,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工业提质增效,通过工业化链条延伸来加深城乡经济融合,带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水平。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扶持和培育非煤产业,大量引进就业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发展壮大接续产业,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当前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是城乡矛盾,体制机制创新就是加快改革步伐,逐步消除矛盾,有效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平等发展。要抓住政策机遇,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破解体制机制性难题,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发展新路子。一是要把最难的、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改革实质性推进,设计制定适合新时期发展的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二是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切实改变农业、农村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三是要加快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格局。三是要加快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尽快成立或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在全市扎实开展以城带乡试验试点工作,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不断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共同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四是要加快建立以农民投资投劳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机制,继续深入开展“百企帮村”活动,切实调动一切积极力量,进一步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五是要建立覆盖城乡、机遇均等的医疗、社会保险和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新突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步骤。要以市场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六盘水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大,要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部门帮扶的原则,积极兴办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壮大农村市场主体,形成多主体开拓、多渠道销售的大流通格局。一是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对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必须加大对农业特色产业产品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把支农资金集中用好,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在重点方面有新的突破。立足各县区的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重点抓好马铃薯、畜牧、蔬菜、茶叶、油茶、猕猴桃、核桃、中药、烤烟等“九大产业”,建成一批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鼓励和引导企业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企业积极投入,抓紧建设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群体,提高工业与农业的关联度,在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富裕农民中有所作为。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加强各类专业协会的建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四是抓好典型带动。培育一大批有带动能力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专业户,让农民在勤劳致富、增加收入中学有样板,行有标准,提高自身发展的能力。五是引导农业规模发展。积极推行订单农业、土地流转、村企合作等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引入现代营销手段,实行专业化分工,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

(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有新突破。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我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各级都很重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农村自然条件差,过去投入较少,历史欠帐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城镇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特别是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等群众企盼解决的问题,仍须加大力度,抓紧拟制项目实施。一要突出道路建设。把道路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突破口,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规划农村公路网络,大力推进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工程建设,着力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尽快实现全市乡、村通油和自然村寨主干道路面硬化的目标。二要突出水利建设。把水利建设放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的突出位置,实施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烟水配套、“三小”水利、水土保持、节水灌溉等工程,完善供水、防洪和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搞好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保护利用。三要加快农村电网建设。不断改善供电设施和环境,有效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重视耕地质量,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工程、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提高农产品生产率。五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突出抓好以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天保工程、珠防工程等为主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确保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七)城乡基层组织建设要有新突破。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工作,关键是要夯实城乡基层组织基础。在城市,积极探索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求,大胆改革管理体制,借鉴一些城市好的做法,结合实际加快改革步伐,逐步撤销街道办事处,把原来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管理调整为“市-区-社区”三级服务。街道办撤销之后,街道原有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级职能部门,而社会管理、服务事务等职能则全部下放到社区。整合后的新社区设有社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对居民的事项实行“一厅式”审批和“一站式”集中办理,居民在社区就可直接办理社保、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事务,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小城镇社区建设也要从基础抓起,建立健全配套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农村,建设好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村级组织作一件大事抓好抓实,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积极做好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工作,按照“五个好”的要求,选好配强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真正帮助解决有人办事、照章办事、有钱办事、为民办事的问题。增加投入、整合培训资金和资源,加大对村级组织干部的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密切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带领群众搞好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作用,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在试点中改革创新突破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2

——财政推动城乡统筹经验

船山区财政局 2008年11月26日

2007年10月,市委、市政府确定船山区为市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要求通过3—5年的试点探索,形成具有全市普遍意义的统筹城乡推进模式。为此,船山区结合本地实际,在总体发展思路中,作出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船山主题,按照以人为本、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方针,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主攻,以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强力实施“3311”工程建设,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形成发展领先、城乡一体、成果共享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并且在工作中全面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举措。我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区财政局积极增添措施,大力筹措资金,在全力推动试点工作不断纵深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有益的做法和经验。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搞好宣传,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组织和思想保障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上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市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按照“归口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建立由区委、区府分管领导负总责,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乡镇和街道协作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各乡镇、区直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制定方案,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深入宣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目的、意义,增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群对搞好城乡统筹试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激活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在动力;在全区营造敢闯敢试、奋力推进统筹城乡试点的舆论环境和政策环境,形成上下联动、干群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科学规划,为统筹城乡提供长远规划

按照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区从北京、重庆、成都等地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在结合船山区实际,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编制了《船山区城乡统筹全域规划》、《船山区产业集群规划》、《船山区全域旅游规划》、《船山区“一镇三村”新农村规划》和《船山区统筹城乡的实施意见》等规划文本,我区据此初步拟定了船山区统筹城乡发展项目推进实施方案。这些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进一步充实了 “3311”工程发展思路的内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围绕培育“1+3”产业(现代物流业和生物食品、机电电子、化工建材)为重点,主抓中国西部国际工业物流港、观音湖旅游风景区和金龙工业港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新桥机电工业集中区、永兴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区“五大平台”;现代农业围绕农业产业化、农居社区化、农民人才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化驱动”为方向,主抓唐桂万亩高效农业示范片、龙老无公害农业示范片、交通干线美丽乡村示范片,着力打造“中国白芷之乡、成渝(唐家)蔬菜基地、盆中花卉苗木基地”三大品牌;新型城镇主抓永兴、新桥、南强和市级领导联系村“三镇四十村”;乡村旅游主抓观音湖整体开发,打造“4A”风景区,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为城乡统筹试点工作探路。

(三)整合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资金统筹力度,区政府于200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实施意见》,2008年,船山区被省财政厅列入“全省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区政府决定把财政支持农业开发、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与其他部门确定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结合起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板块基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区财政按照建立 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加对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为全区城乡统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搭建资金整合平台。创立联席会议、项目包抓、重点工作月讲评等制度及整合议事规则,形成“领导包抓、部门帮扶、财政部门管资金、监察审计部门管监督、项目主管部门管实施,乡镇配合,各负其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格局,积极搭建财政支农资金工作平台、区域平台和产业平台。

二是实施项目资金捆绑。在科学编制项目规划的基础上,依据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方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政府统筹、目标管理、突出重点、综合配套、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维持现有各类支农项目资金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政府支农资金中的扶贫、以工代赈、国债、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技农机推广、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生猪大基地和标准化建设,村村通工程等方面由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以及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农业和农村支出的资金全部纳入整合范围,实施项目资金实质性捆绑,使资金流动有序。

三是激活民间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利用补助、奖励等办法,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贴息等方式,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积极吸引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三农”。

四是严格实行以奖代补。大力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实际进度进行奖补。制定奖补政策,对奖补的对象、条件、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实行资金拨付与发放 “直通车”式管理。

(四)加强资金监管,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集中投入,不留缺口;公开透明,加强监管”的原则,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强化对整合金的管理。推行“四统一”管理模式:一是统一存款帐户,支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支付中心设立支农资金整合专户,对整合的中省市区资金下达后,及时将纳入财政支农整合方案的项目资金划入支农资金整合专户,实行专户存储;二是统一会计核算,整合的资金实行区级报帐制;三是统一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专户管理;四是统一核算报账,各项目建设单位将相关项目建设报帐资料,经监理单位和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会审,报区政府分管领导或指挥长审鉴后,才能支付资金;五是会同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加大对各项财政资金的跟踪检查力度,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切实增强资金申报审批透明度,坚持专项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坚持对违纪违规使用专项资金行为进行及时整改,严肃处理。对因疏于管理造成项目投资失 败或严重损失的相关责任人要追究其相应责任。

(五)强化项目管理,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优质项目服务

在《船山区城乡统筹全域规划》的指引下,严格做好项目监管,抓好招投标工作,将项目做成精品工程。一是建立健全项目申报审核制。相关部门在向上申报项目时,原则上是县的总体规划下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项目,申报统一申报,统一审核;二是建立健全项目公示制。对公示的组织、范围、内容、形式和公示反馈情况的处理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广泛接受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三是建立健全项目招标制。具体明确招投标的原则、方式、程序、法律责任等,保证整合资金项目工程招标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守信”;四是建立健全项目监理制。项目指挥部下设工程组、技术组、财务组,负责项目的具体监督管理,同时发动项目区群众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五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严格项目申报、实施、监督、绩效的全过程管理,对挤占、挪用、截留专项资金,申报虚假项目套取财政专项资金,工程以旧抵新或使用假票据报账骗取财政专项资金,工程质量发生重大问题,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随意改变专项资金用途等,将严格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六是建立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凡全部或部分使用农业专项资金建设的投资项目,安排专项经费10万元以上的必须通过投资评审。财政投资评审坚持项目预算先评审后招标,资金拨付先评审后拨款,工 程决算先评审后批复,各部门上报的项目预算和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先评审后编制。

二、工作成效

通过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07年成功实施唐家三坝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08年以桂花土地整理项目为契机,坚持建设与发展并重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整合项目,加大投入,推动了项目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项目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了唐桂万亩高效农业示范片建设和发展的整体突破。

桂花立体高效农业示范区包括桂花镇漆家桥、肖家桥等7个行政村,区域内总人口1.1万人,总耕地面积1.4万亩。示范区建设坚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重点,按照“四个领先”(基础建设领先、产业发展领先、产业品牌领先、发展机制领先)的工作目标,整合各类财政资金3200万元,(其中:土地整理项目1483万元,农发资金25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150万元,新村扶贫项目50万元,丘区大基地建设项目100万元,安全饮水60万元,村村通工程150万元,标准化生猪建设资金100万元,农村沼气工程、小型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资金等),引进社会资金投入9680万元。着力探索适合船山的丘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一)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一是土地标准化。共整理土地1.1万亩,实施坡改梯5410亩、田块归并2370亩; 新增耕地1200亩。耕地质量得以明显提高。二是道路网格化。建设环形村道水泥路2条、18公里,入社达户道路23公里,耕作便道8公里,初步构建了外连高速公路、内通村入社达户至田间的道路交通网络;三是灌溉自流化。整治电力提灌站6处、10台套、720千瓦;整治渠系20公里;整治、新建小微型水利工程120处,新增蓄水能力10万方。项目区旱片死角全部消除,水利工程控灌率达到100%,自流灌溉能力达到80%以上。三是核心区域精细化。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园区道路四通八达,并依托系统的灌溉网络,实现了1200亩区域自流灌溉的全覆盖;回春堂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入园道路、耕作便道充分完善,并以两个控制性蓄水池为载体,配以提灌泵站,密布管网到地块,500亩区域灌溉问题全部通过喷灌或滴灌方式解决。

(二)产业聚集效应明显。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得到同步发展。以特色种植和规模养殖业为重点,已引进齐全、回春堂、泰乐、蓉硕等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种植、养殖企业或业主7个,集中租赁土地4350亩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以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和回春堂中药材科技示范园为主体的产业核心区域。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计划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综合性农业示范园区,总面积达1200亩。围绕农业+旅游+文化的“1+2”模式和果-畜-沼-鱼的循环模式,建设观光果园500亩、野生养殖区150亩、生猪良种扩繁场1个、标准化养殖小区3处,25000平方 米、大型沼气池1个、生态鱼塘260亩;回春堂现代中药材科技产业园占地500亩、投资1000万元,是全市首个以中药材研发和标准化种植示范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园;蓉硕科技以刚架大棚建设为载体,实行全程温控方式从事50亩珍稀食用菌种植。

(三)机制探索取得突破。一是产业发展机制的探索。按照产业发展优先,基础设施建设服从、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原则,率先作好了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招引业主的基础上,根据业主产业发展需求展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继续坚持业主建产业、带产业的发展路子,切实加大了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齐全原生态农业博览园、回春堂中药材科技产业园、蓉硕科技等为重点,着力推进了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发展路子的探索。二是土地流转机制的探索。建立了桂花镇土地流转中心,并顺应示范区内业主产业开发需求,建立了村级土地流转合作社4个,完善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围绕业主产业开发用地、专业大户承包经营用地、撂荒土地转租代耕、举家迁移户土地承包权补偿等环节,在充分尊重村情、社情、民情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不同的流转管理办法。示范区以租赁形式为主的土地流转工作扎实推进,仅规模流转就达到4350亩,占总面积11000亩的40%。三是城乡统筹机制的探索。选择桂花镇漆家桥村5、6社作为全区城乡统筹试点之一。从宅基地整理入手,立足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居 住质量的提高,协议拆迁农房101户,新建具有明显地方特色、一流设施配套完善的前庭后院型生态民居94户,15300平方米;从保障农民就业入手,在实行劳动力开放式免费培训,积极搞好输出转移的基础上,齐全公司养殖小区也以无偿提供场地、猪种、饲料、兽药、防疫、技术,并按出栏后增重1公斤支付劳务费0.5-1元的方式为农民创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从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入手,安身工程、“五保”、低保、新农合、大病救助等全面落实;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得到了全面落实。

三、几点体会

(一)加强部门协调与勾通,强化项目和资金统筹集中安排,才能行成产业与特色。各区县在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根据资金总量都有详细的规划,建设目标和建设时间表,各职能部门将按区上统一规划,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希望在项目的申报和审批中,上级主管部门,特别是省级主管部门应深入县(区)实际调研,充分尊重和考虑县(区)工作实际与全省、市的安排同步,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

(二)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分配力度,集中财政资金办大事。目前财政支农资金额小,项目多,来自于上级的各个领域,用途不一,性质专一,分散使用,很易被截留挪用,同 时,由于资金量小,项目不容易完成,容易形成一个项目多年给钱,多年建设,而且效果不明显,为此建议省、市支农资金在分配时,应根据各县(区)产业特色和农业定位,按农业产值或耕地面积来分配资金,打破条块分割资金的现状。

(三)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会议精神,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农村人多、地广,而且条件十分艰苦,需要建设项目和资金总量较大,要改变农村现状态,要让农民安居乐业,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投入力度,改变农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发展任务巨大,投入资金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广大群众是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必经调动广大群众的投资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政府出台一些激励补贴政策,发动群众自己行动,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对报资金额较大,涉及面广,受益群众多的项目,农民想办而无法办的事情,由政府经筹,集中资金,重点打造。

(五)改变补贴方式,增加农业投入。近年来,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有些涉农补贴面积和标准难以掌握和划分,并且涉及人员多、总量大,实际分到人头资金 总量小,工作量大,而基层工作人员少,造成许多数据是按统计数据,难以按实际情况补贴到位。建议省、市将各类涉及农民的补助资金,除粮食直补,生猪补贴,直发农户外。其它涉及良种补贴资金。加强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由主管部门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发放农户,节余资金政府统筹安排,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群众“等、靠、要”的思想。

在试点中改革创新突破 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3

鄂办发〔2009〕33号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举措,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支持鄂州市做好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意见。

一、把握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统筹理念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动融合,用城市理念改造农村,用居民理念转化农民,以推进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城乡公共服务,增强城乡发展活力,大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不断缩小城乡差别,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循序渐进。从武汉城市圈建设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对接武汉,整合资源。坚持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坚持市场运作,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立足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的有机结合。

——坚持城乡联动,双向推进。按照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要求,一方面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实现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宗旨,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1年,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置的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到2011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1%,人均GDP达到32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00元左右。

——到2016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和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城区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农村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7%,人均GDP达到56000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0元左右,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目标。

二、明确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统筹城乡空间布局

按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要求,谋划城乡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三座新城(葛华科技新城、红莲湖旅游新城、花湖工贸新城)为依托、十个特色中心镇为节点、其他建制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乡空间格局。主城区以突出沿江的产业、物流、生态空间布局为重心,形成“一体两翼、四大片区”的主城区空间格局,实施“重心南移、东西拓展”战略,加快完善城市景观和配套市政设施,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加强城南新区功能性公共服务项目布局和建设,形成主城区的综合功能新区;加快城西新区(鄂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启动城东新区(鄂城新区)建设,形成大城市框架,提升核心辐射功能。三座新城以对接武汉、黄石为重点,发挥地域优势,壮大新城实力,形成产业集聚的优势区域,增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中心镇建设,以推进十个特色镇为重点,建成一批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特色突出、各具优势、设施良好、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体;村庄改造,以科学规划村落分布为重点,引导农村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建设一批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管理有序、乡风文明的农村新型社区。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打造武汉城市圈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壮大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鄂州“百湖之市”的水资源优势和地处“武汉城市圈”腹地的区位优势,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结合于一体,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着力推进优势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支持鄂钢、鄂州电厂、世纪新峰、顾地、鄂重、多佳等一批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带动支柱产业整体提升素质。发展新兴产业,促进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船舶工业等产业加速发展。构建工业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非金属加工、纺织服装集群,销售收入过30亿元的模具材料集群,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电子信息、石化、建材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能源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冶金产业集群。

——着力发展服务业,打造全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重点支持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业、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一都两湖”,打造三国吴都文化游、梁子湖休闲度假游、红莲湖运动健身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业。加快房地产业发展步伐。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打造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优化能源结构,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减排工作机制,实行环境准入制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点支持鄂钢钢渣深加工等10家循环型企业以及球团厂、鸿泰钢铁等10家企业建成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以申报“青-阳-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为契机,加快鄂州经济开发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三)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乡交通网络建设。积极构建对接武汉城市圈周边城市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通达区、乡(镇)、村的区域交通“1小时经济圈”。到2010年,市境重要出口路和通达开发区(新城)的公路达到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标准,通达中心镇的公路基本达到二级公路标准,通村公路基本达到三级或四级公路标准,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交通现代化和城乡公交一体化。

——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城镇供电、给排水、供气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进公用设施向农村延伸,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梁子湖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洋澜湖、花马湖、三山湖水网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快农村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推进荒山荒滩、农村公路绿化,完成长江岸线的全面绿化,加快创建现代园林生态城市。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

(四)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城乡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权利,促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不断提高农民“参合率”,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加快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丰富服务城乡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和综合信息,使广播电视网络真正成为城乡居民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的综合信息平台,成为“三网融合”和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加快建设三国吴都博物馆、综合体育馆、图书馆、鄂州体育艺术职业学校、文化中心、体育产业培训中心等城市文体设施。尽快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推动农民健身工程向社区和自然村延伸。扶持重点艺术院团发展和文艺精品生产,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加快推进户籍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险筹资机制;加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建立适应劳动力在城际间、城乡间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绿色通道。按照统一经办机构、统一服务流程、统一网络平台的要求,稳步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落实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平安计划”。落实失业人员保险待遇。完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制度,全面启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帮助农村特困家庭改造危房、新建住房,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善城乡一体的“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大力加强福利院建设。继续开展市、区机关事业单位与乡镇之间的人才交流工作,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和“乡土人才”工程。加强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加强村(社区)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三年内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探索建立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并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六)统筹城乡市场体系

重点建设贯通城乡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大做强鄂州蟠龙大市场,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形成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以二级批发市场为辐射点,以集贸市场、连锁超市、零售经营门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城乡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物流配送、便民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进零售业城乡连锁化。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协会,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七)统筹城乡基层党建

适应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工作机制、工作方式创新,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着力构建起分布广泛、完善严密、坚强有力的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体系,配置科学、双向互动的城乡干部和人才工作体系,以城带乡、互帮互助的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体系,有机衔接、强化服务的城乡党员动态管理体系,集约利用、成果共享的城乡党建资源整合体系,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城乡基层党建责任体系。通过推进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相互融合、协调推进,党建工作效益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切实增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功能作用明显发挥;城乡党员干部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充分体现。

三、创新城乡统筹工作的体制机制

(一)创新统筹城乡管理体制。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城乡一体的大部门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使政府对城市和农村的管理统一起来。支持具备条件的乡撤乡并镇,推进具备条件的城郊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城郊村改设社区居委会。

(二)创新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推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引导科技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转移。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三)创新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将各项资金统筹整合、相互配套,突出重点、打捆使用,形成涉农资金合力。鼓励农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将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纳入全省试点范围。引导社会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管理。支持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扩大“三农”贷款。

(四)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合理安排和调控城乡用地布局,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大力开展国土整理和低丘岗地开发。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出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方式进行流转。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探索实施农民宅基地和住房有偿退出办法,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认真实施农民新社区建设规划,采取统一规划、统建或农民自建的方式,完善各项配套设施。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

(五)创新劳动就业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打造功能完善、平等竞争、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政策支持。通过实施财政补助、小额贷款等政策,支持农民兴办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健全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劳务合作机制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

(六)创新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发挥先行先试优势,积极开展各项改革试点:城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交通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教育文化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用地开发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改革试点、城乡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对改革试验实行项目化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和纠错机制,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引导改革试验积极稳妥推进。

四、加大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政策支持

(一)扶持产业发展壮大。支持培育钢铁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石化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金刚石刀具产业集群等五大产业集群。支持鄂州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材料、港口物流和船舶工业等新兴产业,对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企业,在省级财政安排的产业发展资金、产业集群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中给予支持。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在省级安排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改贴息资金中给予倾斜。充分发挥鄂州在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和武汉新港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将港口布局与产业布局、物流园区和新城区建设通盘考虑,把鄂州三江港区打造成为武汉新港长江南岸的核心港区。积极向国家申报“青-阳-鄂”国家级循环经济高技术开发区示范区,支持鄂州加速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支持鄂州发展水产、畜牧、蔬菜、林果四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狠抓种植业板块、水产片带、养殖小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确保农产品稳定均衡供应,确保质量安全。重点抓好优质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水产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一体化。探索涉农资金、项目整合体制机制,基础建设项目管理运行机制模式,支农资金补贴使用模式机制,不断壮大农业产业集群。支持武昌鱼集团、嘉禾粮油、凤凰薯业、梁子岛食品等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涵闸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将长港、新港、薛家沟港、高河桥港和花马湖港小流域治理纳入国家建设规划,完成磨刀矶节制闸整险加固工程。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好高产农田建设和低丘岗地改造。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武汉左岭至鄂州花湖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干线一级公路和县乡二级公路建设;争取3年完成县乡等级公路建设,实现乡乡通等级沥青(水泥)路。完成从主城区到各区政府所在地及通往全市各旅游景点的公交化改造;启动主城区通达偏远乡镇的公交化改造。努力打造“网络城镇、通村达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公路交通环境。加强统筹协调,按照国家“一城一网”政策,省、市相关部门和武钢、鄂钢等相关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将鄂钢有线网络与鄂州市网络联为一体。加强村庄整治,选择100个村纳入全省村庄整治试点。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加大对鄂州市教育事业支持力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将鄂州市纳入国家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期)覆盖范围,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在鄂州市探索建立集教学生活设施、实习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技术服务市场、就业服务市场于一体的职教园区,着力加强鄂州市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加大对鄂州职业大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协调一所在汉部属高校对口支持鄂州职业大学,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支持鄂州加快建设三国吴都博物馆、综合体育馆、图书馆、鄂州体育艺术职业学校、文化中心、体育产业培训中心等城市文体设施,尽快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全面优化和完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实施有线电视通村入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逐步达到房屋、设备、人员、管理和环境五配套,提高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和对旧住宅区环境整治支持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和救助体系建设,在鄂州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五)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建立科技与企业投资结合的机制,加大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力度。推进葛店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发展葛华科技新城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重型数控装备、模具产业、金刚石等产业的支持。以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切入点,重点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及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的开发应用与示范。深入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集聚人才、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

(六)推进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把蟠龙农产品物流中心升级改造建设项目纳入全省现代物流重大项目库,加快建设一批鲜活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鼓励支持中商、武商、中百集团等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建设分店、农家店,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标准化农家店向行政村延伸,提高连锁经营覆盖率。鼓励金融机构在鄂州发展业务,积极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在鄂州市积极稳妥开展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试点工作。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积极支持就业、再就业和回归创业,对返乡创业农民工给予政策支持。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生物质气化工程和固化碳化成型燃料厂建设,探索大中型沼气商业供气的经营运行模式;控制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推进乡村清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加强生态修复及保护,将鄂州市“百里长港水生态城乡一体化示范带”列入武汉城市圈示范项目。加强水网改造,对洋澜湖、花马湖、三山湖进行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启动梁子湖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梁子湖湿地保护。推广应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建设“四节一环保”示范工程(项目),支持建设绿色建筑、低能耗建筑示范推广项目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在防护林、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工程安排上向鄂州倾斜。

五、强化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指导协调。省委、省政府建立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统一协调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定期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解决重大政策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有关情况。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省直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工作指导和统筹协调,抓紧研究制定并认真落实支持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各部门要各尽其责,加大力度,形成整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健全试点工作推进机制。鄂州市要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推进力度,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通过建立示范区,先行先试,推动试点工作尽快取得进展。要抓紧制定并组织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建立健全改革创新的程序性规范及推进机制。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对重大改革试验实行项目化管理,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引导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上一篇:优秀书记员事迹材料下一篇:年最新年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