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精选8篇)
俞正声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1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
(二○○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同志们:刚才,清泉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对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和深化我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希望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我主要就当前改革中的有关重大政策和原则问题,再强调几点
意见。
一、要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继去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后,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决定在全省范围免征农业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由改革初期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要求正税清费、治乱减负,到全部免征农业税,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提供了契机。免征农业税,标志着我省农村税费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转入了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的新阶段。过去三年,由于我们始终坚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第一位的目标,把农村税费改革作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来抓,使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得到了基层干部的支持,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目标。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免征农业税后,导致农民负担反弹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依然存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突出的是乡镇机构改革问题、乡镇事业单位转制和人员分流问题、站所转制后农村公益性服务模式问题、农村公益事业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的资金保障问题、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的投工投劳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在规范的法制环境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建立土地流转制度问题、乡村债务化解问题、国有农场改革问题,等等。对于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逐一探索解决,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就无法巩固,新的农村公共管理体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公共事业发展模式就难以建立,“三农”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都将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领导农村工作中,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把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问题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与第一个阶段相比,新阶段改革涉及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的重要指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它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把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从明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将进入新的阶段,改革的重点将转向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涉及面很广,从我省的情况看,当前工作的重点是继续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这项重大改革多次进行部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但各地工作进展情况不平衡,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相当复杂,实施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对于这项重大改革,市州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在手上。总的原则是乡镇党政机构改革应抓紧进行,但对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不搞一刀切,不规定统一的时间进度,具体实施进度和操作步骤取决于各级领导思想是否统一、认识是否一致,取决于各地是否有内在动力。如果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而草率从事、仓促上阵,必将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各地今年要继续积极稳妥地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执行乡镇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各项政策。乡镇内部机构设置、党政领导交叉任职、领导职数配备和人员编制确定,省里已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必须严格执行省里的有关政策,不得擅自突破。公务员的竞争上岗,应在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人员中进行,不应违规实行提前退养等政策,精简工作可以和选调优秀干部到村党支部任职相结合。党政机关分流人员的公务员身份应予保留,应关心他们的生活,努力发挥他们的作用,并严格按政策发放生活费。对于公务员自愿要求辞职的,应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方面的具体政策由各县(市、区)研究确定。对公务员不能采取买断分流办法,公务员的社会保障也不能比照企业人员的办法,应随着全国统一的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逐步考虑和实施。
第二,稳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转制和人员分流工作。乡镇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很复杂,人员身份五
花八门,供养渠道各不相同,财政供给范围和形式也很不规范,特别是人员膨胀的问题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乡镇事业单位是兴办农村公益事业、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单一主体,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事业单位改革既是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一方面要坚决推进改革,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公益事业、公共服务健康发展、不
能削弱。考虑到乡镇事业单位改革的复杂性,省委、省政府对事业单位转制和公益服务模式没有作出统一规定,而是结合各地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委托服务制、定岗服务招聘制和县级行政主管部门派出制三种形式。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由市州或县(市、区)决定,一个市州或一个县(市、区)对一种行业采取一种形式。前不久,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地方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但是,无论具体形式如何确定,乡镇事业单位转制和人员分流均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合理区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事业,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事业应由财政保障经费,经营性事业应强化自我发展能力,逐步走向市场。二是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从业人员。从业人员一般不采取公务员的管理方式,应实行合同聘用、动态管理,这样有利于增强责任感,有利于进行绩效考核,也有利于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在竞争上岗中,对骨干技术人员特别是国家大中专学校毕业分配到乡镇工作的技术人员,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三是要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乡镇事业单位人员,首先要认真进行清理,界定身份,凡未经县(市、区)一级办理组织人事录用手续和劳动用工手续而进入事业单位的人员,不能作为财政支持办理的养老保险对象,经过批准的人员才能纳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范围。对符合条件的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省财政将通过适当的形式给予支持。四是要慎重实行解除劳动关系。各县(市、区)对解除劳动关系必须在本人自愿的前提下,量力而行,并严格按照省里的政策规定给予经济补偿。五是要保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经费。事业单位转制后,各级政府用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同时,要普遍推行“以钱养事”的办法,公益性服务由政府购买,实行规范的合同管理。要理顺县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县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事业发展规划,拟订各项服务规范,建立服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与乡镇一起搞好考评工作;乡镇政府与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合同,并负责组织实施具体服务项目。服务费用必须在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签署意见、有关部门按合同进行绩效考评后才能支付。省财政对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乡镇,经有关部门组织考核评估、验收合格后,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项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对改革不到位、验收不合格的乡镇,不予安排支持经费。
三、开展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试点工作
编制管理形同虚设,县乡两级机构膨胀、人员臃肿,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其后果之一,就是迫于机构、人员等方面的支出压力,挪用财政专项资金,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另一方面,人员过多,势必影响经济发展,这是发展环境差、发展速度慢的重要原因。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对县乡机构设置、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和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实行公开化管理,置于社会监督之下,有利于增强人员编制管理的透明度,从而有效控制编制、减编减人,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有利于增强财政资金分配的透明度,防范各种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保证将财政资金用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财政与编制的公开化管理,是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课题,是关系发展的重大课题,是关系政权建设的重大课题。省财政厅、省编办要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并负责抓好试点工作;各市州今年要选择一个县(市)进行试点,为全省全面开展这项工作积累经验。
今年的试点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落实县乡两级编制管理实名制。各部门、各单位必须将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区分开来,并逐一将编制落实到人;在此基础上,所有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以及具有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职能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情况,按现状在网上公开,超编的按超编情况公开,逐步创造条件,消化超编人员。二是实行部分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公开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在网上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主动向社会公开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政策和分配结果,到人头的专项资金,要公示初选享受对象;到项目的财政专项资金,要公开项目立项情况和验收情况。三是要研究制定办法,解决大量增加非领导职务的问题。一些地方为腾出实职多安排或提拔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大量增加非领导职务数量,按一刀切的年龄,将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这样做既起不到减人的作用,也达不到减支的效果,甚至助长了干部使用中的不良风气,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既涉及到众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也涉及到传统思维方式、管理模式和工作习惯的转变,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有的同志存有顾虑,有畏难情绪。但我们必须看到,对于这一关系到政权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问题,绝不能回避,更不能推诿,总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如果一届拖一届,拖到何时休?这是一项事关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做不到位就无法向历史、向群众交待,非做不可,必须下决心推进。
四、认真落实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政策
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妥善解决好土地承包经营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是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合法权益、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政策,也进行了部署。目前这项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思想上存在的主要障碍:一是认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会影响到规模经营;二是认为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操作中,有的地方“大翻兜”调整土地,重新分配或以村为单位大范围调整;有的地方对外出务工人员只明确承包权、不落实到具体地块,确权不确地;有的地方将延包与化债挂钩,个别村预留机动地过多,突破了政策界限。
做好土地二轮延包完善工作,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央精神和省里的有关政策规定,及时纠正操作中的偏差。应该看到,土地规模经营必须建立在明晰的土地承包关系和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之上,否则就没有法律基础,也不可能长期稳定。依法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正是为了形成稳定的规模经营格局。完善二轮延包工作涉及到的局部土地调整,短期内、一定范围内可能会影响到目前的经营格局,但长远上与规模经营并不存在矛盾,而是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的规模经营。各级领导干部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对操作中涉及到的具体矛盾和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不能强制命令,更不能因工作方法简单而激化矛盾。要通过创造性地工作,找到“双赢”的办法。有关部门要尽早研究制定农民承包土地的流转办法,特别是对流转程序要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促进农村土地依法、自愿和有偿流转。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如何实现,是一个需要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要教育、说服基层干部,首先解决好关系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一些地方把完善二轮延包工作与化解村级债务挂钩,实质上涉及到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能否体现及如何体现的问题,当前不应这样操作。农村债务问题情况复杂,各地要按照省里已经明确的政策和办法逐步化解。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各地一定要采取切实措施,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国务院就此提出了“约法三章”:一是各地一律不得对乡镇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二是乡镇政府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三是乡镇政府一律不得为经济活动提供担保。各地务必严格遵循这些禁令,不得违背政策;违者必须严肃处理。
五、切实抓好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
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低、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落后的现实,必须在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温家宝总理也明确要求我省在这方面多作探索,多想办法。考虑到我省的实际情况,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建立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民投工投劳制度。省政府拟订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暂行办法》,规定了农民投工投劳的范围、限额、办法、程序和管理办法。这个办法是个探索,我们相信这个办法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会得到广大基层干部和大多数群众的支持。能否建立起规范、有效的投工投劳制度,取决于各地是否严格遵循省里《办法》确定的范围、限额和程序办事。如果各地不按《办法》规范操作,就必然会破坏掉这个制度。一定要按照限定数量、规范程序、约束内容的要求,把好事办好。对违反政策和程序的,各级都要从严查处。在完善农民投工投劳制度的同时,各级政府要切实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级、各部门要积极配合,逐步整合、归并财政涉农专项资金,推行“打包”使用方式,集中财力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六、重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各地要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和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推进乡村两级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改进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和村级“两委”选拔任用方式,在总结和规范的基础上,在乡村两级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不断扩大党员和群众在干部推荐、考察、选举、罢免等环节中的民主,加强党员和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要健全完善乡镇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进一步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形式,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高度重视即将进行的全省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选举,引导选民真正把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人选进村民委员会。要严肃纪律,依法办事,加强监督,坚决纠正和查处选举中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村民的行为。
(本文发表时略有删节)
俞正声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2
同志们:
今年2月24日, 省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会议听取了去年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情况的汇报, 审议了《2010年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安排意见》, 审定了兰州、金昌、嘉峪关3个试点市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研究部署了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 徐守盛省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刘伟平副书记主持会议, 泽巴足副省长出席了会议。我们这次会议, 就是以现场交流会的形式, 进一步领会和贯彻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精神, 深入交流各试点市、县去年试点工作的情况, 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安排和落实2010年试点的各项工作。省领导小组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 会前, 伟平书记、泽巴省长分别听取了会议的筹备情况, 亲自审定会议方案, 对开好这次会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按照会议的安排, 昨天上午, 大家观摩了武山县新农村建设9个现场, 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 新一轮新农村建设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的领导同志交流了各自去年试点工作的做法、体会和今年的打算, 参加会议的8个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负责同志就支持各试点市县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以及在去年围绕试点所做的工作做了会议发言, 首批试点的肃州区、临洮县等8个县区也向会议提交了书面交流材料, 大家的发言与交流, 重点突出, 思路清晰, 贯彻了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 达到了交流学习、相互借鉴, 参与支持、合力推进, 落实责任、互促共进的目的。
下面, 我就贯彻落实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徐省长、刘伟平副书记的讲话精神, 对全力做好今年试点工作, 努力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讲三点意见。
一、继续保持新一轮试点起步之年好的工作势头, 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
去年是全省新一轮试点工作的起步之年,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 在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帮助支持下, 各试点市县统筹谋划, 探索推进, 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从去年试点工作的督查、总结和这次会议交流看,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传统观念明显转变。各试点市县干部群众把实施试点的压力和重任, 转变为率先探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遇, 转变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动力, 探索创新的热情和进取精神得到极大的激发, 普遍有了机遇感、责任感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对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的认识逐步深化, 信心和决心逐步增强, 积极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探索各具特色新农村建设之路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二是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全力培育提升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成为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总的趋势是, 主导产业鲜明的市县, 重点都放在了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上, 延伸产业链, 发展后续产业, 提高经济效益;主导产业薄弱的市、县, 则是有计划、有步骤的突出重点、优先培育, 加速形成产业规模和发展格局。特别是试点市县农民收入稳步、较快增长, 成为试点健康推进的重要体现, 兰州市和11个试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金昌、嘉峪关两市虽然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数, 但增长量远高于全省平均值, 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据省委新农办对首批省上重点抓的100个试点村收入统计, 试点前的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03元, 高于当时全省平均水平423元, 经过几年试点和巩固提高, 去年平均达到4327元, 高出全省平均数1347元, 增幅高出2.9个百分点, 显现出试点持续促进增收的效果。三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村容村貌显著变化。试点市县普遍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工作, 特别是在水利设施、基本农田、乡村道路、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危旧房改造和卫生厕所改造等方面, 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着力加强, 努力改善, 有力的促进了试点工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通过实施“三清三改”, 开展绿化、美化和村庄整治, 使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四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民生改善全面加强。与去年省上为民办的12件实事相结合, 各试点市、县不仅在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下工夫改善, 还在教育、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深层次的民生问题上努力探索创新, 全方位改善民生, 使群众得实惠, 成为新一轮试点的又一个成效。与此同时, 农村精神文明、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等都得到了明显加强。五是制度建设重点突破,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省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按照省上的要求, 把各类涉农试点向新农村建设试点县集中, 已有以县为单位的财政省级直管试点、“一事一议”财政直补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旅游产业示范试点、农村改水改厕示范等试点工作和牛羊产业大县、旱作农业项目县、中药材产业扶持县、梯田建设重点县等单项重点工作向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给予了倾斜, 其中省财政直管县试点覆盖全部11个试点县。各试点市县发挥新农村试点的综合效应和带动作用, 推动了农村改革, 在全省起到了创新带头的作用。
试点工作在起步之年取得的初步成效, 是试点市、县在省、市、县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 在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具体配合下, 按照“探索路子、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要求, 围绕农民增收的根本任务, 调动群众积极性, 凝聚各方面力量的结果, 也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机制的结果。试点市、县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推动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在看到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试点工作在启动之年也反映出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对农村制度建设创新的研究和推进还不够深入, 抓项目建设和推进制度创新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二是规划编制和资金整合工作进展不一, 资金管理和规范使用有待加强;三是有些试点市县还没有找准符合实际的工作切入点, 方法和措施还有待改进;四是工作开展还不够平衡, 整体效果有待提升, 部分试点县的工作力度不大。这些问题, 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努力克服, 认真改进。
二、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 明确今年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
《2010年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是对徐省长在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及会议精神的具体落实, 是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的年度细化。在提交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前, 省委新农办广泛征求了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意见, 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后, 按照刘书记的意见, 又征求了11个试点县县委书记的意见。对大家的意见省委新农办进行了充分的吸收, 经领导小组负责同志审定, 已经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落实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 就是具体落实省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 是今年试点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要提高认识, 准确领会。《试点工作安排意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为指导, 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按照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的总体要求, 确定了今年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这些目标和任务既与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相衔接, 又突出了今年的工作重点, 既有定性的要求, 又有定量的指标, 所有的要求和指标都与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和去年省委、省政府在金昌召开的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现场会上陆浩书记、徐守盛省长的讲话精神和部署要求相一致。可以说, 《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是今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 大家一定要明确认识, 准确领会, 把基本要求和目标任务贯穿到对今年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去。
二要明确任务, 把握重点。《试点工作安排意见》共提出了试点工作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围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主题,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 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 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 稳步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工作, 《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八项工作重点。城乡一体化试点除兰州、金昌、嘉峪关重点开展外, 11个试点县在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特别是在县城和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城镇也要积极探索, 与新农村建设试点共同推进。二是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新机制, 转变扶贫开发方式。我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 同等对待, 同步推进, 是我省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新一轮11个试点县中有6个县就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省上给这6个县安排的试点专项补助资金, 也是从扶贫资金中统筹的。《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扶贫开发新机制、转变扶贫开发方式的工作重点, 要求试点市县特别是6个扶贫重点县和瓜州县, 要围绕探索基本生活靠最低保障、脱贫致富靠扶贫开发的两项制度相衔接的新机制, 着力转变扶贫开发方式, 促进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三是围绕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 深入推进试点。主要有切实抓好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切实抓好农民增收、切实抓好年度重点建设任务、切实抓好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切实抓好村庄整治、完善社会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七个方面的重点。这七个方面的重点既是试点长期的工作任务, 也是今年的重点任务, 基本上涵盖了试点的全部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单一推进的做法, 以加强试点的整体效果。四是认真做好试点中期检查评估, 深入总结试点工作成效。试点中期检查评估是新一轮试点的创新, 也是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步骤, 更是今年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根据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 对中期检查评估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 提出了明确的组织程序和工作进度。开展中期检查评估既是对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总结, 也是分析问题、查找不足、取长补短、深入推进的重要环节, 各试点市县要对照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和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 提前做好中期检查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 以良好的成绩迎接中期检查评估。五是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着眼于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形成全社会支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从强化服务督导、强化政策扶持和强化督促检查三个方面, 对各级、各部门指导、服务和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重点对召开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组织外出考察学习、省内观摩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三要明确目标, 确保实现。今年是新一轮试点工作的第二年, 到年底试点期限过半。《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本着试点时间和任务双过半的要求, 依据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的目标要求,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 确定了今年的指标, 这些指标既是衡量试点成效的重要标准, 更是关系长远发展、关系民生和群众最为盼望的重要方面, 是要确保实现的。一是确保实现农民增收12%以上的预期目标。把农民增收始终摆在新农村建设首要位置,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关注农村的战略思想, 试点市、县一定要在实施“六大行动”上起带头作用。一年来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 只要路子对, 措施实, 农民增收就会取得明显的成效。从省委新农办对试点市、县去年农民收入分析, 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里, 我想重点强调的是在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稳定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同时, 要着力增加工资性收入。从近几年我省农民收入情况看, 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具有显著的增长潜力。在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中, 兰州市和西和、永靖等7个试点市县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纯收入的35%以上, 充分说明工资性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加快劳务经济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 整合培训资源, 提高就业技能, 形成以培训促增收的良性循环, 这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的具体体现。二是确保完成乡镇、小城镇和行政村建设规划指标。徐省长在第五次领导小组会议上特别强调, “农村乡镇、村庄规划是一项关系农村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 要超前思维, 科学规划。首当其冲的是要把建设规划搞出来”。按照徐省长的要求, 新一轮试点2012年期满前, 要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建设规划。据此, 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3个试点市、11个试点县和其他市 (州) 所在地的区 (市) 以及有条件的县 (区、市) , 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70%的村庄建设规划, 其他县 (市、区) 编制完成乡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和50%的村庄建设规划。在征求意见时, 部分县在反馈意见中都提出此项指标要求过高, 完成任务经费有困难, 建议降低指标。对此, 省委新农办向领导小组进行了汇报, 最终决定, 此项指标不做调整。目前, 有的试点县已完成或今年将完成规划任务, 如瓜州县去年已经完成全部村庄建设规划, 正宁县今年将全部完成, 武山县已经完成了全县344个行政村产业发展规划和158个行政村建设规划, 泾川县完成全县70%的集镇规划和47%的村庄建设规划。提出降低指标的理由主要是规划成本的问题, 为降低规划成本, 可采取多种途径解决。比如, 一是将需完成规划的乡、镇、村集中向一家规划单位招标, 通过数量优势降低规划成本。二是由所在市 (州) 规划单位和省属专业规划机构以帮扶形式适当收取费用完成规划。第三种途径是由县建设局培训相关专业人员参与部分规划工作, 从而降低规划费用。总之, 省建设厅和各市州、县 (区、市) 要积极行动起来, 只有今年的工作往前赶了, 明后两年的压力就会小一些, 对完成全部任务也就有时间保证了。三是努力完成各项重点建设任务。试点市、县在带头完成省上下达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同时, 要努力完成试点确定的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这些方面的目标值在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中是很明确的, 为了便于进度上的把握和考核年度工作情况, 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了明确的年度指标值。对这些指标, 有些试点县认为指标值过高, 完成有难度。对这些意见我们进行了认真研究, 决定根据投资力度适当调低今年指标, 确定为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35%以上, 安全饮水 (清洁窖水) 使用率达到55%以上, 农户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配套洗浴、卫生厕所 (独立室内) 比例达到35%以上。这些指标的确定完全是依据新一轮《试点工作意见》的要求, 如果现在不加紧工作, 试点期满时可能很难完成任务。省委一号文件和省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 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以及各类涉农项目都要向试点市、县倾斜, 这方面的工作请试点市、县尽快主动和省直有关部门联系协调, 同时也请省直有关主管部门大力支持试点市、县率先发展, 起到示范表率作用。四是完成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年度任务。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是新一轮试点的主要任务, 目的就是要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 省上对试点县在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上寄予了很大期望, 按徐省长的话讲就是花钱买机制, 省上明确要求要把相关涉农试点向试点县集中, 目的也是希望充分发挥试点的平台作用, 用足用活试点赋予的政策。前段时间刘书记安排省委农办开展的一系列农业农村工作的调研和试点, 全部都安排在试点县进行, 足以说明省委、省政府对试点县的重视和期望。为便于掌握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的工作成效, 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对此提出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指标, 即试点市、县要结合本地特点, 抓住主要矛盾, 必须在2个~3个单项改革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考核标准就是, 做到理论研究上要有深化, 具体办法上要有创新, 实际工作中要有成效。五是完成其他的量化指标。如在农民和基层干部培训方面, 确定了农村劳动力适用技术和技能培训普及率达到70%以上, 培训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 有组织的输转比例明显提高;80%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70%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要经省、市、县党校轮训的具体指标。在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信息化以及金融服务方面, 提出了40%以上的村有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和日用消费品的连锁服务网点, 试点市、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广播电视、电话全覆盖;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邮政所网点空白乡镇, 试点市、县分别新建2家和1家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等指标。这些内容都是试点工作必不可少的, 指标也是要确保完成的。
四要明确责任, 狠抓落实。确定这一系列年度目标和任务, 并且做到量化考核, 目的就是要靠实、具体、能抓到手, 避免泛泛的讲, 流于形式。为了明确责任, 抓好落实, 省委新农办对《试点工作安排意见》进行了分解, 已经以省领导小组文件印发。分解的任务既落实到试点市、县, 也落实到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委新农办, 无论涉及到谁的任务要求, 都要按照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精神, 明确责任, 相互协作, 狠抓落实。各试点市、县要对照《试点工作安排意见》, 准确领会, 深刻把握, 理清思路, 加强领导, 抓好落实。试点工作能否深入有效推进, 主要领导责任重大, 这次请试点市分管领导和试点县主要领导来参加会议, 目的也在此。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确定的有关年度指标能否完成, 与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支持有直接的关系, 刘书记在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上明确要求,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的职能, 分别制定工作实施方案, 拿出具体落实措施和办法, 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明确工作要求、时限和责任人, 并报省委新农办, 同时要将扶持政策等及时通报给试点市、县, 以便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这次请来参加会议的9个成员单位, 都与完成相关任务紧密联系, 如规划指标的完成, 省建设厅要拿出具体指导、扶持的实施方案, 通村道路硬化省交通厅要拿出具体指导、扶持的实施方案, 安全饮水省水利厅要拿出具体指导、扶持的实施方案, 还有农户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卫生厕所, 省农牧厅和省卫生厅要分别拿出具体指导、扶持的实施方案, 省财政厅、省扶贫办则要配合省委新农办审定项目计划, 尽快下拨试点补助资金, 省委农办要牵头抓好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考核工作。总之, 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试点工作安排意见》的要求, 从指导、扶持、服务试点市、县搞好试点的大局出发, 发挥各自职能作用, 尽最大努力支持试点工作。大家在前面的交流发言中都谈了很好的设想打算和办法措施, 希望进一步完善后按刘书记的要求报省委新农办, 并及时通报给试点市县。按照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的要求, 省委新农办要尽快拿出督促落实的具体措施, 并制定科学的检查考核办法, 完善推动落实的有效举措, 以省委新农办文件下发, 起到指导和督促作用。要分阶段适时组织开展督促检查, 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要在抓好试点的同时, 注意总结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 把试点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广到面上去, 大力推进面上工作, 形成抓点带面的有效工作机制。前段时间, 省委新农办已将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中评出的3个先进县、20个先进村的典型经验视频资料在甘肃新农村网上设专栏播出, 请各地各部门组织学习借鉴。在这里, 希望首批试点的县区和100个村仍然一如既往地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 继续当好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先锋队, 省上会继续关注和支持你们的工作。
三、创新工作方法, 确保今年试点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推进新农村建设既是对“三农”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试点的初期阶段, 创新工作方法, 完善工作机制,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凝聚各方面力量, 既是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保证, 也是确保完成全部试点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
一要找准工作切入点, 找到推进试点的方式方法。各地情况不同, 推进试点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点上从哪里推进, 面上从何切入, 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探索实践。徐省长去年在给3个试点市主要领导致信中要求, “要找准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工作着力点”, 充分说明了找准工作着力点的重要性。武山县近年来立足县情实际, 尊重群众意愿, 把村庄道路硬化作为改善基础条件、改变生活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发展产业的结合点, 大力推进村庄巷道硬化和田间机耕路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活动, 找准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抓手, 完善了思路, 创新了做法, 取得了成效, 深得群众欢迎。还有如泾川、正宁等县,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近期效果明显、长期关系重大的问题入手, 从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三个层面部署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 把推进中心村建设作为试点工作的着力点, 有效推进了试点。在武山县召开这次现场交流会议, 借鉴武山等县找准切入点, 选好突破口的做法, 就是重要的意图之一。希望各试点市县深入探索研究, 通过学习交流, 找准自身工作的切入点, 创新工作方法。
二要合理配置资源, 构筑试点建设的基本框架。推动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问题。我省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公共资源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 有限的资源配置也极不合理, 如果我们不从现在起重视和合理配置资源, 就会继续造成资源浪费, 发挥后发优势就缺乏基础。资源配置要着重体现城乡统筹和相对集中, 应该从县城、小城镇、中心村三个层面做起, 把县城、小城镇、中心村统筹规划, 把人口分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统筹考虑, 带动人口向县城、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和靠拢, 促进资源要素聚集, 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框架。这一点, 各试点市县一定要从发展思路和布局上着重谋划, 奠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
三要突出重点环节, 切实抓好规划编制与资金整合。规划和资金整合是推进试点的两个重要环节。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对规划工作已经做了明确的要求, 各试点市、县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完善好总体规划和各单项规划, 坚持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 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同时, 规划要与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环境治理以及乡村清洁工程等建设项目衔接起来, 统筹考虑。资金整合已经喊了好多年了, 但有些地方成效不大, 原因就是没有和规划衔接起来, 行政因素多, 部门利益多, 没有制度保障, 所以, 执行规划要坚持制度性和法规性, 要把规划和资金整合结合起来, 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建设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推动资金整合, 努力形成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新机制, 切实把整合资金落到实处。在这里, 我想就试点专项补助资金的严格管理和规范使用再强调一下。试点专项补助资金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具体体现, 是在省上财政极不宽裕的情况下, 给试点市、县开展试点工作安排的专项扶持资金, 各市、县一定要专款专用, 规范使用, 发挥效益。但据了解, 有的县存在着资金下拨迟、项目实施滞后, 或不能依照年度项目计划执行, 甚至挪作它用, 这些问题一定要坚决克服和杜绝。各试点市、县一定要按照《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试点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 根据省上批复的《试点工作方案》和年度项目计划, 严格资金管理, 规范资金使用, 确保使用效益。今年上半年, 省委新农办将会同有关单位对试点专项补助资金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发现违纪违规行为, 坚决予以纠正, 凡明知故犯和屡纠不改者, 停止专项资金的安排并追究试点市县领导小组组长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这次会后, 省委新农办要立即组织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等部门对今年的试点项目计划进行审定, 并尽快下拨今年的专项补助资金, 各试点市、县要结合今年《试点工作安排意见》, 尽快修订完善和上报今年的项目计划, 以便早日实施, 早见成效。
四要创新工作机制, 形成推进试点的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建设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突破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性障碍, 通过探索创新, 努力寻求深入推进试点、实现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渠道不乱、分工负责, 整体推进、各记其功”的工作机制, 努力形成省市领导、部门配合、县乡主抓、实施在村、群众参与的建设格局,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同志们, 今年试点工作的重点与目标任务已经明确, 完成年度目标, 任务很重, 困难不少, 最后希望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试点市、县锐意进取, 落实责任, 真抓实干, 共同努力, 圆满完成今年试点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
谢谢大家!
俞正声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3
2009年,是“三农”工作极不平凡的一年。全省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奋力拼搏,共克时艰,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喜人成绩。粮食生产在大灾之年仍獲较好收成,总产达到530亿斤;农村各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50元,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正常年景下,粮食总产量达到550亿斤,力争突破历史最好水平;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2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8%,力争达到10%;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我们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
(一)加快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规划2009年全面启动实施以来,已完成投资46.3亿元,重点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工程效益初步显现。2010年工程建设进入高峰期,计划完成投资80亿元,十大工程29个项目要全面启动建设。
(二)稳定种粮面积,着力提高粮食单位水平2010年全省粮食作物面积要稳定在6850万亩以上,其中高产作物达到5700万亩。要积极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抓好200个万亩高产示范田建设,辐射带动3000万亩,促进良种良法相配套,政、技、物相结合,充分发挥示范田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的作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推广重大农业增产技术,面积要达到6388万亩。扩大全程农机化试点范围,新增面积300万亩,全面完成国家机械深松整地试点任务。建立增施有机肥补贴制度,完成增施有机肥补贴100万亩。
(三)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挖掘耕地资源潜力要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率先把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粮田。2010年,要加快西部土地整理工程,到年底累计开工建设面积达到200万亩。镇赉项目区一期工程片实现通水灌溉,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大安项目区一期工程片基本完成水田开发。松原项目区前郭片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黑土地治理和保护工程,完成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平方公里。
(四)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水平落实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加强转基因育种研究和监管。加大对种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进程。积极引入中储粮总公司,与省内种子科研单位、农业大专院校通过股份合作形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种子企业集团。
二、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一)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政策增收今年中央明确提出“三个扩大”,即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政策受益范围。我省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把中央惠农新政策落到实处。要结合省情实际,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工作程序,坚持公开透明,切实做到各项补贴资金及时下拨,足额到户,充分发挥惠农政策的强大效应。
(二)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挖掘产业增收潜力一是加快畜牧业发展。要围绕实施百亿斤肉工程,扎实推进三年攻坚。继续支持牧业产业园区和小区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落实好中央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和生猪、奶牛、蛋鸡补贴政策。安排资金支持畜禽原种场、扩繁场建设,优化畜禽品种结构,确保农民牧业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打造以棚膜经济和参茸、林蛙、食用菌为重点的新兴战略产业。今年全省要新建棚膜面积7万亩,实现增收20亿元,到2012年达到百万亩发展目标,就地安排200万人转移就业。三是拓展林业增收空间。启动实施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林业百强企业和百强项目培育创建活动。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培育创建100个产值超亿元的林业企业,经济规模占全省林业经济总量的40%以上。
(三)加强经营管理,实现节本减损增收一是加强避灾农业建设。通过推进农业设施化,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现规避自然灾害影响的目的。二是努力实现节本降耗。改变生产投入方式,推动高投入、高消耗向低消耗、高效能方向转变。三是加强经营管理,注重在细节上减损增收。2010年农户安全储粮仓要争取推广10万套以上。
(四)大力推进劳务经济,实现创业增收继续安排资金支持“阳光工程”、“春风工程”,增强农民工就业创业技能。力争三年,新增转移农民100万人。
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深入落实扩权强县政策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和规定,把该放的权力放到县,把更多的财力和发展空间留给县。为培养和增强县(市)自我造血功能,向县(市)下放省共享收入的政策,继续延长执行。
(二)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继续安排专项资金,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支持县(市)工业集中区建设。规模较大的工业集中区,达到省级开发区标准的,经考核认定,可享受省级开发区的有关政策。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继续安排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对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行贷款贴息,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和基地建设。继续在税费、信贷、供水、供电、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参与担保体系建设。
四、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9年,我省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进入攻坚阶段,2010年要全面完成,实现“两权到户”,即把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建立以家庭承包为主,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经营管理体制。
(二)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要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拓展农业政策性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认真落实中央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政策,进一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确权2010年要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今年要按照严格审批、局部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的原则,继续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适当时机启动面上工作。同时,积极稳妥地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和交易市场。促进土地平稳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户口类型。放开农民进城落户限制。要统筹解决好进城落户农民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加快发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動家庭经营向农户联合与合作,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继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计划,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合作社给予补助。各级政府扶持的贷款担保公司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服务范围,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
五、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深入实施 “百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严谨地搞好规划编制,一以贯之地抓好规划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地深入展开。要强化产业支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兴村、旅游富村、商贸活村。要把示范村服务功能建设作为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桥梁,规划好生产、生活、商贸、文化、休闲等功能区,加快相关设施建设。要以改造和清理环境、绿化和美化村屯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建立有效的帮扶和投入机制,省、市、县三级明确1000名领导干部、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实行一对一、一帮三年不变,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合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注重发挥各级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继续开展万名村干部培训,2010年培训2000名,增强基层干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实践能力。
俞正声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4
一、当前我市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基本估价
(一)经济持续增长。今年是第十个五年计划 实施的最后一年,“十五”期间是XX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改革开放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开放促发展,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推到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20xx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比20xx年增加7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00元。预计财政总收入5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计20亿元,其主要特点是:一是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市已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76万亩,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0家,带动农户38万户。20xx年预计可实现增加值91亿元,增长4.5%。二是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综合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577家,20xx年可实现增加值235亿元,增长16.3%,实现利税71.32亿元,增长25.6%,总量双双跃居全省第二。三是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不断提高,市场消费持续活跃。20xx年预计第三产业增加值152亿元,增加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亿元,增长11.69%,从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37%。四是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预计20xx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59000户,增长5%,私营企业8100户,增长18%,实现增加值210亿元,增长13.65%。五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xx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80元,增加680元,增长8%。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全面提高,汽车、旅游等消费品正处于加速上升态势。
(二)金融运行环境全面改善。近年来,我市以建设“诚信XX”为核心,大力改善金融运行环境,努力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20xx年11月,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已达到485.36亿元,比年初增加59.2亿元,增长12.6%,各项贷款余额213.85亿元,比同期下降5.94亿元,加上剥离和核销及表外授信业务,实际信贷总量增加10.53亿元,我市在改善金融环境方面,重点开展了:
第一、注重发挥四个作用,构建“诚信XX”。20xx年以来,我市在全省较早提出了创建A级金融安全区的目标,制定了创建A级金融安全区五年规划,明确了工作总体目标及阶段性目标,确定了“统一规划、分步推进;条块结合、市县联动;先易后难、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成立了XX市A级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领导 小组及其办公室,把抓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性工作,构建了以地方政府为领导 ,银行业监管部门为主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创建A级金融安全区工作机制。
第二、着力抓好三个环节,改善XX金融生态环境。(1)优化金融运行的政策环境。一是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在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了企业信用评估管理中心,对企业信用进行调查、征集、评估、咨询,对守信企业给予扶持,对失信企业给予制裁,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诚信意识。二是出台了《关于降低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和接收处置不良资产费用成本的意见》,规范了相关部门及中介机构行为,大幅降低了金融机构办理抵押贷款和接收、处置不良资产的费用。三是出台了《关于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四川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指导 意见〉的实施意见》,确定了《XX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置换不良资产方案 》,帮助农村信用社置换不良资产4.9亿元,用政府优质资产置换XX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3.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历史包袱的化解和经营状况的改善。(2)突出三个重点,改善金融运行的信用环境。一是以清退公职人员在金融机构的不良债务为切入点,提高公民诚信意识。截至20xx年11月底,全市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清偿率达到87.86%,增强了国家公职人员的诚信意识,提升了公职人员的诚信形象。二是以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务为突破口,提高企业的诚信意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切实规范企业破产改制行为,严禁借改制之机悬逃银行债务。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市县两级政府先后协调金融债务纠纷15件,涉及金融机构债权标的3.15亿元,帮助金融机构挽回损失1.53亿元,切实维护了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三是以创建信用村(镇)、评定信用农户为着力点,净化农村信用环境,使全市农村逐步形成起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的社会氛围,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3)围绕一个核心,净化金融法制环境。严格司法是金融权利的最好保障。近三年来,以加大金融司法维权力度为核心,以开展金融胜诉案件集中执行为手段,推动金融案件的快审、快结和快执行,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得到显著提高,有效地打击了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了金融机构的正当权益。
二、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回顾
根据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和省政府的安排部署,20xx年9月,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全面启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做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不误。截止20xx年11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呈现出存、贷两旺,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1.82亿元,同比增加10.12亿元,增长14.1%,各项贷款余额达到56.01亿元,同比增加5.36亿元,增长10.58%;不良贷款余额由21.76亿元降到13.38亿元,占比降为23.89%,净下降10.0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已达2.85%;所有者权益净值达到3.85亿元,同比增加3.09亿元,其中股本金余额3.26亿元,同比增加2.18亿元;经营效益大幅提升,11月末全市信用社实现经营利润总额4303万元,同比增加1978万元(同期利润2325万元);全市六县(市、区)的农村信用社共获得中央银行专项票据6.98亿元,其主要作法是:
(一)认识到位,扎实推进改革各项工作。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地区性地方金融机构,是农村 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最终目的还是要加强和改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通过深化改革,巩固和加强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我市各级党、政都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市的部署上,树立了“早改早受益、早改早主动”的机遇意识,从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认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责任感,扎实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各项工作。一是六县(市、区)政府都成立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日常工作。二是认真摸清家底,制定改革方案。在农村信用社自查的基础上,组织审计部门全面清查了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状况;核实了政策扶持的基数和20xx年6月底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状况的数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罗江县联社实行“统一法人”,其他5家联社维持“两级法人”,底前全部实现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的改革模式。
(二)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支持信用社改革的氛围。为在全市上下形成关心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氛围,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宣传工作宣传重点》;《XX日报》刊发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问答;市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市级新闻单位进行了6次大型集体采访,在市级报刊刊发文章10余篇,电视、电台新闻报道10余次;在党政网上制作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专栏。据统计,市级和各县(市、区)政府在电视台、报刊、县乡电台播出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360余次,印发宣传资料10余万份,组织开展改革知识竞赛、送文化下乡等活动10余场(次)。
(三)把握改革重点,努力攻坚破难。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围绕改革的总体目标,积极推进三项重点(产权制度、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大胆攻坚破难,即不良贷款处置和不良贷款占比下降,信用社增资扩股。1、分类处置。根据省政府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的要求,我们明确将不良贷款额下降和达到票据发行和兑付条件作为工作重点。为此,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实施意见》,各级政府着重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力清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通过强制清收、落实债权、财政扣收等方式,共收回贷款本金800万元,利息120万元。占本类贷款的31.63%,落实还款计划 和还款来源808万元,占本类拖欠贷款的50%。二是用政府可支配的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资产,据统计,全市各级政府共用优质资产61400万元(其中:土地2507亩,价值49442万元,房产231143M2,价值6350万元,其他资产3496万元)置换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61111万元(其中不良贷款49430万元,其他贷款1242万元)。三是各级政府共注入现金1585.5万元,用于消化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市政府带头解决了市基金会联合会并入旌阳区联社贷款遗留问题1168万元,绵竹市政府注入现金1500万元用于清偿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四是协调落实债权,中江县政府协调落实了悬空三年之久的基金会并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3012万元。2、求真务实。为了使用政府可支配的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资产真正落实达到合规条件,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农村信用社处置抵贷资产有关税费处理的通知》,国税、地税、国土、建设、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配合,使全市的资产置换达到了真实、合规、合法。
3、增资扩股。增资扩股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部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较差,分红率低,股金对公众吸引力差的状况,我市制定了《XX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资扩股指导 意见》,全市各级农村信用社通过深入乡(村)组宣传入股农村信用社对自身、对农村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引导农民朋友和相关企业入股农村信用社。辖内企业和农户共计入股农村信用社2.3亿多元。4、争取央行票据支持。为早日完成央行票据发行申请任务,我市财办、银监和人行在信息、政策上的协调,实行联合办公,集中对专项票据发行申请进行初检,查找问题,查缺补漏,确保质量达标。通过不懈努力,二季度6家信用联社均达到央行专项票据发行申请条件,人民银行总行获准四家联社20xx年9月1日正式签约,广汉市、绵竹市信用联社20xx年12月1日签约。全市申请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发行69827万元,已全部落实。
(四)落实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有效发展。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省政府的扶持政策。全市共落实营业税、所得税税收减免1916万元,其中营业税减免898万元,所得税减免1017万元。二是降低信用社的改革成本。在置换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工作中,各种行政性收费只收了工本费,对中介收费减半收取。三是对农村信用社增加存款,提出了各种支农资金应存入农村信用社。据统计,全市从改革以来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农村信用社新增存款4000余万元。四是支持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目前什邡市民主镇、罗江县大井镇正在试点建立农贷担保基金,拟在总结 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三、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向纵深发展
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同时申请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发行全面获准,这只是我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工作还将继续按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向纵深推进,确保专项票据如期兑付,因此,各级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各项改革工作。
总的目标要求: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增强为三农服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支农投入明显增加;内部管理逐步规范,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逐渐好转;金融监管得到加强,金融风险得到初步控制。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安全、资产优良的现代农村金融企业。
具体的工作目标:全市六县(市、区)农村信用社通过人民银行的专项考核,20xx年底全面实现申请中央银行专项票据兑付工作。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置换的不良信贷资产20xx年内全部处置完毕;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各级政府用优质资产置换的不良资产力争用1-2年时间将已置换的资产处置完毕;农村信用社现结存的不良信贷资产力争在2-3年内下降50%;资本充足率,一级法人保持在4%以上,两级法人保持在2%以上;经营效益逐年上升。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县(市、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认真履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职责,承担农村信用社改革后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做到“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逗硬实施,通过不懈的努力,确保20xx年底,全市农村信用社申请中央专项票据兑付工作全面实现。
(二)突出重点,分类清收不良贷款。一是要严格按照德委办[20xx]86号文件要求,认真清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机关干部职工个人拖欠及担保拖欠形成的不良贷款,并在20xx年6月底前全额还清贷款本息。二是对农村信用社内部职工形成的不良贷款,县联社要专门制定清收办法限期清收,要在20xx年6月底前全额还清贷款本息。三是对个体工商户、农村自然人拖欠或担保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区分情况采取行政、经济、司法等多种手段大力清收,对确因客观影响暂无偿还能力的,要视其困难程度适当给予延长还款期限、优惠利率等照顾。对个别有钱不还的“赖债户”、“钉子户”要坚决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清收,公安、法院要及时介入,密切配合,要坚持“快立、快审、快结”的原则处理农村信用社债权诉讼,切实维护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四是对因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形成的不良贷款,要分清责任,如因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失,要由责任人进行赔偿,因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要追究领导责任,限期清收贷款。对以权谋私、行贿受贿发放不良贷款,要分别不同情况移交监察部门查处或移交司法机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五是对于农村合作基金会业务归并后形成的遗留问题,要按原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规定给予落实。这里,特别提出的是:原合作基金会公职人员因私借公用形成的不良贷款,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并主动承担还款义务,与信用社商讨解决办法,确因财力有限,还款困难的可用优质资产置换等办法进行解决,以减轻公职人员的还款压力。
(三)落实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处置不良资产。一是各级政府要将已过户给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全权交付给农村信用社进行公开处置,不准设置障碍,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置已置换资产。二是按照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免缴农村信用社接收农村合作基金会财产产权过户税费的通知》(银发[]21号)和(德办函[20xx]81号)文件规定,对基金会并入的固定资产和抵贷资产在变卖、过户、处置中发生的有关税费,予以免收。三是要支持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要取消一切限制自然人和法人到农村信用社开户、存款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利用农村信用社网点覆盖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优势,将各类涉及农户的资金尽量由农村信用社管理和发放;积极引导财政预算外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增强财政支农资金和信贷支农资金的合力。四是要加大诚信社会建设力度,在全社会中树立诚信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通过建立多层次的担保体系、规范中介机构服务行为等方式,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拓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五是要支持农村信用社开展好信贷支农“五个一”工程。六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农村信用社信贷拓展上起好桥梁作用,及时通报当地招商引资情况、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状况,积极在优质企业和农村信用社之间牵线搭桥,引导、支持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提高经营效益,解除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拓展上的后顾之忧。七是要认真落实改革期间国家出台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减轻农村信用社经营负担,提高经济效益。八是各级政府要按时向农村信用社兑现注入资金承诺。
(四)完善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各级农村信用社要按照中央银行关于票据兑付考核的要求,围绕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内控管理、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际成效等四个重点认真做好工作,按期达到票据兑付条件。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把农村信用社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要在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努力提高贷款质量。加快抵债资产处置,减少损失。要通过强化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压缩开支,努力提高资产盈利水平,不断提高经营质量。
(五)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突破束缚,贴近我市经济发展实际,在继续做好对“三农”的信贷投入的情况下,努力寻求新的信贷增长点,把信贷资金用活用好,达到既支持XX经济建设,又实现自身效益的双赢格局。在信贷投放上,要紧密结合XX经济特色,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重装基地、中小企业、职教基地等的信贷投入力度。
俞正声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5
(2009年2月11日)
同志们:
新春伊始,召开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作为春节后全省工作的开局行动,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刚刚下发的省委一号文件,对今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罗书记今天亲自主持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汤涛同志将作主题报告。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抓好落实。下面,我重点就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变农村面貌讲几点意见。
一、积极进取,推进我省农村面貌三年实现明显变化、五至七年实现大变化
做好任何工作,都必须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与发展目标定位有关。只有确立积极进取的目标,才能破除安于现状的思想意识,激发斗志,不断攀登新的台阶。
第一,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深化省情认识、发挥我省农业优势的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比较优势越来越明显。一是有资源优势。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尤其以水资源和山林资源最为突出。我省雨量充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是发展水稻的优势区域,而目前市场稻谷比较紧俏,产销缺口较大。有了水,还可以带动淡水产品、水生蔬菜、水电和水旅游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优势。我省有1.2亿亩山林,面积大,产值少,比较效益低,对农民人均收入贡献小,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江苏省大力发展平原林业,林产品加工业发达,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把林业产业化做到了极致。近年来,江西省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只要我们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个契机,超常规发展林业,林业就会成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有产品优势。淡水产品、双低油菜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水稻、棉花、蔬菜产量名列前茅,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创造了基础条件。三是有科技优势。我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多,科技人才多,科研成果多,科技优势十分突出,可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品牌创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科技潜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四是有流通优势。我省处于中部腹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不仅市场广阔,而且农产品运输十分便捷,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运输半径相对较短,农产品进入外地市场的运输成本相对低廉。这些优势表明,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对农业优势进行综合提炼,加强资源整合,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集成优势和整体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符合湖北实际的农业发展之路。
第二,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市场化加深、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加速的合力推动下,城乡二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打破,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但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城乡发展失衡状况依然严重,“三农”工作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个最需要”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新阶段“三农”发展状况的清醒认识、科学概括、权威结论,再次警示我们“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再次告诫我们“三农”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再次提醒我们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破解“三农”难题,根本的要靠发展。只有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的各种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推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要求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为湖北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从我省实际来看,既要建设工业强省,又要建设农业强省,这样才能成为经济强省。同时,建设农业强省,将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本身就是“重要战略支点”的内涵要求。去年全省GDP已过万亿元,过千亿元的产业有5个,其中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有1个,即食品工业。发展农业与发展工业并行不悖。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是农业强国。山东、江苏两省不仅工业发展快,而且农业发展快。我们只有加快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加强优势产业基地和板块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才能尽早实现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这一目标。
第四,确立积极进取的奋斗目标,是树立信心、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需要。今年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形势十分严峻,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面对当前严峻挑战,只有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才能牢牢掌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只有坚持不 懈地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才能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只有坚持不懈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才能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挖掘扩大内需的潜力。保增长的基础支撑在农业,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保民生的重点难点在农民。只要农业不出问题,全局就不会出大的问题。国家在扩大内需中,注重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我们要抓住机遇,确立积极进取的目标,推动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为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正是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迫切需要,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100亿斤、达到500亿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发展水平居于中西部前列,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较大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围绕这一战略目标,今年初省委又提出了我省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要求实现农村面貌3年明显变化,5-7年大变化。到2011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元以上(按年均增长7%计算),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民主管理不断健全。到2015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按年均增长7%计算),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初步形成乡村治理新机制。
各地要对照全省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不断深化对市情、县情的再认识,在此基础上搞
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合理确定目标和任务。各地确立的目标要有挑战性,要“跳起来摘桃子”,确保全省农村面貌3年明显变化、5-7年大变化目标的实现。
二、抓住重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
实现我省新农村建设奋斗目标,必须结合湖北实际,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农村改革发展方面,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
(一)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农业的基础。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湖广熟、天下足”,湖北的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从全球视野、全国大局和湖北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在新形势下发展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要明确奋斗目标。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增100亿斤、达到500亿斤以上。这个目标,是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大局出发提出来的,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国家发改委批准我省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计划是30亿斤,但是我们建设100亿斤的目标不能动摇。要有新的思路。发展粮食生产要把改革与发展相结合,着眼于耕地的有效利用,着眼于资源的集成开发,着眼于单产的稳步提高,走综合发展之路。第一,抓冬闲田开发利用。我省现有900万亩冬闲田,采取季节性包租方式,如果拿出500万亩出来种土豆,可以增产粮食40亿斤。第二,抓高产农田建设。全省建设1000万亩高产农田,每亩增产200斤是没有问题的,可以增产20亿斤。第三,抓“双低”改造。把一部分低丘岗地、低效林地改造为高产农田,增加20亿斤粮食是有可能的。第四,抓汉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防洪标准提高,滩涂利用潜力很大,至少可以开发100万亩高产农田,增产10亿斤粮食。第五,抓水稻“单改双”。全省拿出200万亩搞“单改双”,可以增产10亿斤粮食。仅这五项就可实现新增100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调动农民种粮和市县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要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产粮大县财政奖励和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力度,落实粮食产业建设项目扶持政策,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力增强相统一。
(二)以龙头企业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牛鼻子”。湖北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差距就在于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带动力不强。要通过引导大企业注资控股、并购重组、上市融资、品牌整合等途径,选择2—3个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加工产值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当前,沿海地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发展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吸引台资、港资、外资和沿海资本流向湖北、植根湖北,提升湖北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在发展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商贸型龙头企业。中百集团将农产品引入超市,现在已成为促进全省农产品流通的新型主体,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商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要加快培育出一批大型商贸龙头企业,并逐步向沿海地区延伸,扩大我省农产品的销售半径和省外销售规模。要发展标准化生产,打造知名品牌。“俏货也要俏打扮”,“酒香也要大声卖”。品牌是开启农产品市场的“金钥匙”。我省农产品不少,但知名品牌不多,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的提升。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和品牌整合战略,着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宗农产品品牌、绿色有机品牌和加工流通品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是发展加工业的基础。河南省小麦加工业全国第一,其背后的支撑是小麦产量全国第一。要按照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壮大板块基地规模,突破行政区划
和地域界限,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小格局,加快形成一县一品、一区一业的大格局,不断提高板块经济的覆盖面,把特色优势、规模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要像抓宜昌柑橘板块那样提升蔬菜板块、木本油料板块、茶叶板块档次。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等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扶持创建一批农业专业大县和强县。
(三)以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当前,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期,巨大的经济增长空间存在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之中,巨大的社会变革动能存在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之中。必须把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农村城镇化等各个方面工作统筹起来,总体谋划,整体推进。要用统筹理念协调推进城镇化。坚持用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城镇布局和设施配套,促进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互动融合。要用城市理念改造农村,用居民理念转化农民。要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大中城市对农村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好县城,切实加快小城镇建设。中心镇要发挥吸纳农村劳动力和辐射周边乡镇的作用,成为转移农民的“大容器”和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加强具有产业集聚特色的小城镇和重点镇建设,形成功能互补、产业相融、发展共进的城镇体系。当前要加快建设12个旅游名镇和119个重点镇,做到建一个名镇、活一个地区、富一方百姓。依法赋予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吸纳能力较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要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村庄环境整治的水平、层次怎么样,首先取决于规划,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有序。要大力推进“六改五通”等民生工程建设。注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综合效应。不能简单地在原地原貌上抓一些一般的整治,对“空心村”和自然村,可以通过迁村腾地把资源整合起来。
(四)以体制创新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是保持长久发展、形成持续效应的“发动机”。湖北农业的资源优势要变成经济优势,点石成金的是体制机制创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重点要抓好两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巩固、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是省委、省政府在认真分析我省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基层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总体上看,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效显著,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进展比较顺利。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要按照“精简效能,人事相宜,因事定岗”的原则,合理确定各行业农村公益性服务岗位。既要解决人多事少的问题,也要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以及各类种养大户、乡土人才参与农村公益性服务。要规范资金用途,补助资金只能用于服务项目,做到钱随事走,落实到服务项目。要加强对县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考核,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定期对“以钱养事”新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考核。二是打造新型农村合作组织。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组织形式。把农村合作组织作为扶持“三农”的重要载体,加大财政、税收、规费减免、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涉农贴息贷款项目和小额贷款要向合作组织倾斜。发挥能人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干部、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创办农村合作组织。鼓励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盘活资产,规范管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组织。
(五)以制度建设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纵观延绵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土地制度变革史。在推动土地制度建设方面,当前要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开展这项工作,前提是农民有比较稳定的非农收入,关键是搭建交易平台,核心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给农民吃“定心丸”,稳定农民对土地经营收益的预期。要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土地面积的规模经营,而且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集约规模经营;不仅是耕地的规模经营,而且是山林、水面的规模经营;不仅是农业生产过程的规模经营,而且是市场引导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规模经营。要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完善流转合同公证、登记备案等制度,规范流转行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县(市)要建立相应服务平台,乡镇要建立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有效衔接土地流转供求。
三、加强领导,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一)坚持巩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尽管农业在我省GDP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保障功能丝毫没有减弱,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丝毫没有改变。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上来,把工作思路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上来,把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三农”工作的具体要求上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建立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并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农村工作,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项目亲自督办;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帮助解决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好试点示范。市、县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县(市)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要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地方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干部扎根农村、扎根基层,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要切实加强各级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的建设,加强机构设置,配强干部,加强培训,使其更好地履行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导服务、督办检查等职能,为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当好参谋和助手。
(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业是母亲产业,没有农业过去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工业。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今年起,省级安排的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积极推进以县为主,以项目为载体的涉农资金整合,加强投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要加大金融投入。要加强与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项目。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要发展小额信贷,积极培育新的信用模式、新的金融产
品和新的服务方式,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三要进一步组织动员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注意引导社会团体开展扶贫济困、社会捐赠活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注重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开发,并在规划、项目、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四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组织动员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对自己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村内道路、生活设施等,进行投工投劳投资建设。
(三)加大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改革开放创新,是发展的强大动力。30年来农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改革,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然要靠改革。近几年,各地在改革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创造了很多很好的经验。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变化,关键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聚集资源、强势推动、创新体制机制。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越是在压力大、困难多的情况下,越是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要下重手、下狠心改革破除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农村体制机制。各地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在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方面取得新进展。
(四)创新农村工作方法。一要抓特色。不能一般化的思考,一般化的工作。一般化的工作得到就是一般化的结果。湖北的农业农村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出奇才能制胜。罗书记过去在武汉市工作,抓光谷,现在已经成为武汉市工作的一个亮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的一张名片。去年又亲自策划推动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已开始显现。二要寻找工作抓手。做任何工作,都要有抓手,有实实在在、符合实际的实施计划。有了抓手,就能形成平台,聚集资源,发挥优势,增强实力,提供示范。工业的抓手在发展企业、园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新形势下农业的抓手在哪里,主要是项目,包括板块、基地、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品牌。如发展畜牧业,抓手在规模化的养殖项目。如果我们搞20个百万头的生猪大县,搞30个50万头的县,生猪的规模化养殖就超过3500万头。三要抓试点示范。以点带面、典型示范既是工作方法,也是思想方法。要敢于试、敢于闯,在困难的条件下试出先机,在艰难困苦中闯出生路。只有试出好的路子,创造出好的经验,才能为面上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四要抓落实。2008年,我们开展执行力建设工作,目的是提高落实的能力,通过抓执行力建设,全省上下对提高执行力有了新的认识,执行、落实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没有彻底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决定把2009年作为贯彻落实年,全省抓落实,上下抓落实,减少落实的中间环节,降低落实成本,全面提高落实能力、落实速度、落实效果。
俞正声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6
这次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是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批示和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回顾一年来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安排部署~年试点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二○○四年试点工作回顾
~年,我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一年来,我们在上级政府及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积极采取可行措施,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377,505人,占实有农业人口的81%,共筹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1355.5万元,其中农民缴费377.5万元,中央财政补助499万元,盛市和县三级政府补助479万元。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主任由县长担任,副主任由县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广电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了8名专职工作人员。各乡镇也都成立了对口的工作机构,具体工作由各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承担。县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和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了以县政府牵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具体负责,卫生、财政、民政等多部门协调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个环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深入调查研究,有的放矢地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制定一套科学高效的合作医疗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我们开展了基础调查,深入研究《基线调查分析报告》和全县调查统计数据,对基金筹集、分配和使用、补偿比例、报销范围和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和反复测算,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扶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根据我县农村实际,确定农民人均合作医疗基金30元分为四个部分,其中:门诊医疗基金5元,住院医疗基金20元,健康体检基金2元,风险储备基金3元。在制定政策的同时,还抓紧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医疗组织管理机构、筹资机制、补偿模式、支付方式、基金运转程序、基金核算体系、医疗服务等规定。今年11月30日,县政府常务会又对《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出台了《扶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的若干意见》。
(三)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我们针对农民的各种心态,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宣传发动、教育引导上,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的节目网进行专题报道和滚动播放,利用农民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宣传画、标语、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地社会宣传。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和党员包农户的宣传工作机制,把政策讲解到户,宣传资料发放到户,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一年来,共播出新闻专题6期,宣传知识问答200余条,下发宣传单近30万张。
(四)确定报销办法,科学制定基金运行机制
我们采取设立个人帐户与大病统筹相结合,低门槛起付的办法,在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统一的农民住院医药费报销兑付点,补偿报销程序简捷、便民,做到了在哪看病,在哪报销,当天门诊(出院),当天报销。截止目前,共报销医药费380多万元,受益农民91843人,具体补助情况如下:一是门诊补助。乡镇级医院报销86406人,报销金额130万元。县级医院报销2212人,报销金额近3万元。二是住院补助。乡镇级医院报销960人,报销金额20万元;县级医院报销1860人,报销金额130万元;县级以上医院报销405人,报销金额94万元。三是大额补助。报销3000元以上的142人,报销金额78万元。四是贫困家庭医疗补助。五保户和特困户报销人数32人,报销金额14万元。另外,我们还对16万农民进行了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工作。
(五)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基金运行监管
我们从社会上聘请了有威望的群众、各级干部代表、医护人员代表以及参保农民代表等56人担任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每月在县电视台公布合作医疗资金收支和受益补助情况,及时接受社会监督。每月25日由定点医疗机构提出报销申请,由县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审核汇总,报县财政局社保科复核,由财政局开具申请支付凭证,提交代理银行办理资金结算业务,直接将资金划入定点医疗机构的银行帐户。切实做到管帐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帐,资金封闭运行。
一年多来,我们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干部和群众的认识有待提高。部分基层干部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对政策学习的不够、理解的不透、把握的不准。部分基层干部对试点工作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热情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放,缺乏创新。部分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持观望的态度,心存疑虑,担心政府不兑现承诺,担心自己不受益,怕吃亏的思想普遍存在,互助共济的意识淡漠,直接影响了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是合作医疗政策宣传不到位,广大农民群众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认识不够,嫌麻烦、怕吃亏,担心春办秋黄。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和平时报销医药费的情况看,不少农民对合作医疗互助共济性质、报销比例、用药范围、转诊手续、报销地点等尚不太清楚,还有一部分农民仍持观望怀疑态度。
&nbs
p;三是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需要。近年来,通过农村卫生“三项建设”,虽有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房屋破旧、设备简陋、人才短缺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现有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就医、转诊的需求。我县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素质还不高,与参合农民所需要的医疗服务还有差距。
二、二○○五年工作安排
按照xx和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总体思路是:进一步打好基础,不断积累经验,切实稳步推进。主要工作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扎实做好农民缴费工作,不断改善医疗服务,强化基金监管,提高农民受益水平,确保明年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和动员农民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搞好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参合是做好试点工作的前提和基矗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宣传,才能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大意义;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才能真正做通广大农民的思想工作,农民才会逐渐接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民缴费的关键时期,我们把12月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月,各地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认真组织,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把握~宣传的导向性,突出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讲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参合农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有关政策制度,并以典型事例或通过参加合作医疗受益农民的现身说法,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解疑释惑,解开农民思想上的疙瘩。我们强调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但绝对不等于放任自流。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宣传、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参合,巩固参合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不断扩大试点的覆盖面。要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准确把握政策,加深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因对有关政策理解不透甚至出现偏差,而导致工作偏离要求,给试点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二)扎实做好农民缴费工作,努力提高试点覆盖面
农民个人参合资金收缴是试点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难度较大、需要投入力量较多的工作。在今年的缴费工作中,各乡镇都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虽然个别地方出现过一些问题,但都做了及时纠正和整改。对于基层干部工作,我们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有今年工作的基础,加上今年全县农业喜获丰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缴费工作有利条件很多,关键看我们的工作能否到位。县政府要求明年的缴费工作要在1月10日前全部完成,各地要立即着手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结合开展宣传月活动,扎实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要发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作用,加强对缴费工作的调度和督导,鼓励互助参合。在缴费过程中,要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规范农民个人缴费的收缴方式,做到资金安全、手续健全、责任清楚。对于符合条件的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和贫困家庭,要切实做好由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参合。对于今年受灾较重的灾民,也可考虑纳入救助范围,确保经济困难的农民能够参加上新型合作医疗。在农民自愿参加并签约的前提下,由乡(镇)政府组织,集中安排时间、地点,实行上门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一次性收缴。集体经济较好的村、屯,可用村集体经济收益为农民集体支付参合资金,但必须经当地村民代表委员会讨论同意,并报乡镇政府同意备案。鼓励乡村党员干部、以及相对富裕的农民、乡村教师等帮扶贫困农民家庭缴费,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不视违规垫付行为。提倡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学生实行“双保”,如果不愿意参合,也不能影响其家庭其他成员以户为单位参合。长期外出打工一年以上的农民家庭,除其本人以外仍然要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合。
(三)不断完善试点方案,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我们在认真总结过去一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按着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为主,兼顾扩大受益的原则综合考虑,在保证基金适度结余的基础上,对补助的起付线,补偿比例和补助范围等进行了适度调整,还完善了补偿方案,调整了补偿办法,目的就是积极调动广大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这里我在具体说一下明年的方案。
1、设立家庭医疗帐户,每人每年5元。家庭医疗帐户的本金归家庭成员共有,费用包干、超支不补,结存转家庭医疗帐户下年使用。门诊就医在乡镇级卫生院,门诊医疗费(含药品费)按国家规定收费标准报销20%,在县级医疗单位门诊就医费用报销10%,门诊患者每人每年医疗费补偿限额不超过5元。
2、住院报销补助办法。今年,我们取消了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就诊报销补助的起付线,封顶线为10000元,乡级卫生院住院报销补助比例为30-65%,县级医院住院报销补助比例为30-60%;市级以上医院住院报销补助比例为20-60%,500元为报销起付线,医药费封顶线为15000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可在县内获得定点资格的任意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住院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的对象必须是在定点医疗机构内住院治疗的患病农民,费用一律先自己支付,出院结算后即可在定点医院报销处按比例报销。转诊、转院实行分级逐级转诊制度,先市内后市外,先省内后省外。市内不得转住非综合性定点医院和非公办医院,市外不得转中外合资医院、非公办医院以及各类社会办的专家门诊和诊所。欲转诊去外地就诊住院治疗的患病农民,必须到县人民医院根据病情需要办理转诊、转院手续,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批准后,方可转诊,医药费由本人支付。出院后凭转诊单、医疗费收据、病志本及一日清单、复式处方、身份证明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审核后,按比例报销。参加年内多次住院治疗的患者,医药费累计计算。农民因急病抢救或在外地(含出差、探亲、节假日、打工)不能到县内定点医院住院的,由病人家属凭急诊、住院证明到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视为转院治疗。
(四)加强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全县首批确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35个。为了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作,让农民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我们所有的定点医院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县合管办与定点医院签订服务协议书。各定点医院要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按照《药品目录》、《检查项目》用药和检查。将本单位的服务价格完全向农民公开,设立医药费补助情况公示牌,接受群众监督,实行首诊医院和首诊医师负责制,建立逐级转诊制。全县医务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医疗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严禁滥用大型物理检查、治疗及重复检查。各医疗机构都要加大投入,完善医疗设施,拓宽服务范围,改善就医环境,吸引患者看病就医,乡镇卫生院要改变过去坐堂看病的方式,组织医疗小分队,深入农村,深入农民中间开展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年,准备在试点基础上,将各村级卫生所也纳入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五)积极探索,不断建立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配套的政策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要不断完善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结合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参合农民大病医疗费用的补助水平。同时,根据基金结余的情况,探索建立准备金制度和大病补充救助办法,进一步减轻患大病参合农民的医药费负担。要积极探索单病种医疗限价、定额付费的补偿模式和管理机制,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支出。要探索大病商业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的路子,解决参合农民因患大病造成医药费负担过重而致贫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整合资源,加强农村医药购销网络化建设,逐步推行农村卫生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配送制度,降低药品价格,保证农民用药安全。
(六)完善机制,强化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要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要建立完善对定点医院的监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定期抽查医疗质量和医药费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过度医疗”,控制医药费不合理增长,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避免浪费合作医疗基金。定点医疗机构要提高目录内药品的储备率,保证临床诊疗需要,严格控制目录外用药和基本检查项目目录,对在医疗活动中为参加农民提供虚假处方、虚假医疗费用收据等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要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七)加强领导,为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提供保证
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把辽宁的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 进一步坚定这样的决心, 辽宁一定要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辽宁教育一定要走在全国前列。
在今天的会上,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大家要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全面落实。
这次会议上, 印发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希望全省上下都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下面, 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 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快速发展, 教育公平取得明显成效。
(一) 基础教育取得了新进步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完善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建成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940所, 改造960所城区薄弱学校,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农村寄宿学生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大力推进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改扩建农村高中111所, 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规模,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 位于全国第六位, 改革高中招生办法, 实现省重点和示范高中指标到校85%以上。十五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年, 高出全国平均年限1.7年。
(二) 职业教育实现了新跨越
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建设国家级中高职实训基地104个、省级中高职实训基地221个, 完成7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和7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建设, 建成51所农村标准化职业教育中心, 推动9大类22个专业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度提升。优化中职学校布局, 由917所调整到492所, 扩大了校均规模。职业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了百万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造就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 起到了骨干带头作用。
(三) 高等教育迈上了新台阶
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基本完成了办学基础条件建设和规模发展任务, 全省拥有107所普通高校, 其中本科院校达到63所, 数量位列全国第四位,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7%,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五年为国家和省输送高级专门人才105万。狠抓了一、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 省属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有国家级科技平台24个, 一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高校高端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四) 教育对外开放有了新进展
高校与1000多个国外一流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学术交流和访学进修活动。先后组织30期, 累计达450名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到世界名校培训、做访问学者。目前, 来我省留学人员达到1.3万人次, 遍及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 学历留学生达到5200多人, 来华留学规模按省位列全国第四位。
(五) 教育民生工程有了新成效
不断落实教育惠民政策, 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了完善的大中小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政策体系, 实行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政策, 建立高中助学金制度, 对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高校设立了普通高校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 实行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和生活费临时补贴, 5年累计190万人次的学生受益。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 平均就业率达到90.7%, 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 使4.7万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 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1040个。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高校招生考试, 近五年累计录取118.2万人。
教育的大发展,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奠定了改善民生的坚实基础, 增强了全省的综合竞争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 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 得益于国家教育部等国家部委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得益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 得益于全省教育战线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在这里,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向全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努力实现教育工作的新突破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 王珉书记和陈小娅副部长都提出了要求, 省委、省政府的实施意见和规划纲要也写得十分明确。这里, 我只强调几个重点。
(一) 推动学前教育规模化发展
学前教育关系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系每个家庭的未来希望。
近些年, 我们在学前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幼儿园布局不合理, 数量偏少, 规模偏小, 水平参差不齐, 政府管理和调控难度较大, 入园贵、入园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改变这一现状, 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而要实现规模化, 就要推进连锁发展。只有连锁发展, 才能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才能提高标准, 统一标准;才能吸引社会投资, 增加数量;才能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提供帮助。
实现学前教育连锁发展有三条出路:一是鼓励支持有能力的优质幼儿园, 通过资产收购、参资入股等多种方式, 兼并整合弱势幼儿园。二是鼓励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有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的单位和企业投资幼儿园建设, 并实现网络化。三是鼓励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开发幼儿园地产, 形成幼儿教育地产品牌。我们期盼由以上三条途径, 破解我们的难题, 走出一条新路。
幼儿教育的连锁发展, 不仅在城市可以做, 在农村照样可以做。各地区一定要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务求突破, 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
(二)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政府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几年来, 我们的各级领导在义务教育中是尽了力的, 成效也是明显的。但确实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 就在于深化改革, 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必须做到在市区范围内, 在县范围内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首先是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统一配置。校长和教师作为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不应该也不是学校所有, 而是应在县、区的范围内, 由主管部门统一调配校长, 统一调配教师, 统一平衡师资力量。只有校长和教师配置均衡了, 义务教育才能均衡发展。
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其次是要求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环境条件等硬件的统一配置。必须统一标准, 统一达标。既不能高, 也不能低, 如果要提高的话, 必须同时提高上去, 否则又会形成新的差距, 这就不可能均衡发展, 就不可能解决择校问题。
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 还有一件事必须提及。这就是近年来, 我省一些县探索将初中集中到县城来办, 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 学生和家长是欢迎的, 不仅提高了质量, 拉动了城镇化, 更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我们积极支持这种探索。有人担心原来建在乡镇的初中如何处置问题, 其实, 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 完全可以用来办好小学和学前教育, 也可以办其他教育。
(三) 实现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
高中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社会更关注的部分。希望受到更好的高中教育是人心所向。高中教育要讲求特色, 要讲求竞争。
要达到这些目的, 就必须允许高中在市域范围内实行跨县区的统一招生。
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 有利于维护学生自由选择就读学校的权利, 有利于保障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更加公平均等, 有利于提高高中的竞争力, 有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
我们要站在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公平的高度, 站在维护教育改革发展大局的高度, 做好高中在市域范围内跨县区统一招生工作, 激发高中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优质高中通过联合办学、合并等多种途径和方式,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四) 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职业教育, 对于辽宁经济发展, 对于辽宁就业, 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是辽宁的强项, 我们不仅要培养本省所需人才, 还要向省外输送人才。
现在, 我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提高水平, 提高集约化程度。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更积极、更大胆地吸引社会资本,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 实现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 到辽宁投资兴办职业教育学校;
我们提倡、鼓励国内外企业和辽宁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校合资办学、合作办学。
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内外企业对办职业教育学校都有积极性, 既然有积极性, 就应该让他们去办。
大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 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 更能和市场接轨, 更能符合企业需求, 更有利于学生就业, 也更能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 在职业教育中, 我们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开手脚。衡量标准就是企业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增加, 单纯由政府办职业教育学校的比重不断下降。
(五)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高等教育决定着辽宁教育的水平, 决定着辽宁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现在, 辽宁已经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和辽宁全面振兴同步, 必须走在辽宁全面振兴的前列。
大学的发展, 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这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 是大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到2015年, 省属本科高校要办好50个左右的国内一流学科, 再建设2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学科, 支持全省高校建设200个左右优势特色学科。
大学的发展, 其次要抓好学科带头人。办学校首要是办学科, 办学科首要是学科带头人。就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 全省高校要新增院士5人左右, 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左右, 新增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左右。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个朝气蓬勃的、富有进取精神的学科带头人团队。
大学的发展, 再次要抓好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建设。到2015年, 由省、部、企共建15个左右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实现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创新科技项目的新突破, 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民族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都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 认真负责地办出水平, 办出特色。
三、对今后工作几点要求
加快发展教育, 我们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委、市政府、省直各部门、全体教育工作者, 都要用战略眼光和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教育, 切实肩负起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是要制定规划, 明确任务目标。各地要依据国家和省的《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结合实际, 选准改革突破口和工作重点, 抓紧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实施意见, 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有力的保障措施, 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水平。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建立财政性教育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的机制。到2012年, 全省地方教育支出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要达到国家核定的要求。新增的教育资金, 一定要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 把钱花在刀刃上。
增加投入是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但并不是教育工作的全部。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深化改革, 以改革提高质量, 以改革增强活力, 以改革破解难题。推动教育发展, 还必须扩大开放, 充分挖掘和利用国内外一切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办好辽宁教育。
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助学体系。这就是要建立起对城乡生活困难家庭的子女, 从学前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等教育, 从公办学校到民办学校, 全面覆盖的扶困资助政策体系。不仅要管学费, 还要管生活费。我们必须坚决做到, 生活困难家庭的孩子, 绝不因贫困而失学, 绝不因贫困而失去尊严。
四是要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 严格加强教师管理, 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素质。鼓励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制定并实施校长任职资格标准, 推行校长职级制。要完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 建立大学校长目标责任制和实绩评价考核制度。
俞正声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 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办公室工作、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传达学习全省党委、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精神,围绕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决策部署,总结交流办公室工作和教育宣传工作经验,部署当年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办公室和教育宣传工作。
过去的一年,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条主线,谋发展、推改革、促公平,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十二五”教育规划胜利收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凝聚着办公室同志和教育宣传工作同志的心血和汗水,离不开大家公而忘私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大家恪尽职守的忘我奉献。大家功不可没。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党组对大家的工作是肯定的。一年来,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以习近平总书记“5·8”重要讲话为指导,以“五个坚持”为统领,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大势,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中枢、桥梁和参谋助手作用,在参谋辅政、统筹协调、督导检查、保障运转、应急处突、优化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实效,调研、文稿、信息、督查、文件、会议、事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较好地适应了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服务保障。一年来,全省教育宣传工作围绕委厅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主流媒体在教育宣传中的主力军、主阵地作用,主动适应教育宣传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主动迎接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主动回应人民群众教育关切,对教育舆情分析研判处置的意识、能力不断增强,云南教育网网站、《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学生新报》等刊物的教育宣传影响力不断提升,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此,受周荣厅长和其他委厅领导的委托,我谨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和教育宣传工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和衷心感谢!
刚才,杨红琼主任传达了全省党委、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精神,陈兴华社长宣读了教育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决定。昆明市教育局、永平县教育局、澜沧县教育局、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6家单位办公室同志围绕业务工作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很有启发,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借鉴。下午,我们还邀请到省教育厅原厅长杨崇龙同志、省政府办公厅督查一处处长陶致东同志进行办公室业务工作和教育宣传工作业务培训,机会很难得,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一并抓好落实。
下面,我就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和教育宣传工作分别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
办公室处在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的枢纽位置,是各级机关的中枢。习近平总书记在1990年3月撰写的文章《秘书工作的风范——与地县办公室干部谈心》中曾言简意赅地说:“办公室,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机构的关键部门。办公室工作如何,对党委乃至一个地方全面的工作影响很大。”“办公室工作做好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就有了可靠保证。”在座的大多是办公室主任,还有许多同志在办公室岗位上一干就是10多年,对办公室的职责、定位、工作重点都很熟悉,对办公室在本单位、本部门中的重要作用更是深有体会,办公室的每一项工作都是本单位、本部门的大事,都会对推动工作落实产生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重视办公室工作,2014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到中办调研,召开座谈会并发表了“5·8”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对做好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和办公室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从大的方面看,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国家、省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对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总体布局;从全省教育系统来看,当前正处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时期,改革任务多、涉及面广,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压力大。这是总的形势,我们教育系统办公室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总的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紧紧围绕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好全省党委、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精神,切实推进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要摸清家底,在调查研究上有突破。调查研究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有人说,调研是办公室主任的“营养源”。办公室主任只有不断吸收调研的营养,才能使自己头脑中的“材料库”逐渐丰富起来,才能变得耳聪目明、脑清手顺。我们办公室每年都要写很多报告、总结以及各式各样的材料,写好这些材料的基础是家底清、情况明,关键就在于是否深入调研、真实调研,掌握了真实情况。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要把调研作为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准确把握影响全局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领导关注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安排专门的经费和时段,每年组织力量对本区域内的教育总体情况、分类型教育发展情况以及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一轮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调研;各校办公室则要对本校师生思想情况、教学情况、校园安全情况等进行摸底分析并与其他同类高校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摸清家底现状、找准问题根由、提出对策良方,每年要形成几份高质量、高时效、高水平的调研报告,让更多的调研成果进入领导视野,转化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要写好材料,在以文辅政上有提升。写材料是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形象工作、基础工作,是办公室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的重要载体,是办公室的“脸面”,这项工作抓不好其他工作抓得再好都徒劳无益,办公室工作也很难得到领导的认可。做好文稿起草工作,是办公室出谋划策、以文辅政的主渠道,也是办公室能力和水平的直接体现。办公室工作不论是决策参谋、信息调研,还是督促检查、综合协调、后勤保障,都要倚重文字这个工具,其中文件、领导讲话等文稿是机关、学校实施决策和指导工作的重要载体,一直充当着办公室的主要“产品”,事实上已成为衡量办公室工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随着教育交流的增多与交流层次的提升,以及各级教育领导班子配备进一步专业化、知识化和年轻化,要求材料的内容更新颖、范围更广泛、实效更鲜快、情况更明晰,对材料的内涵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写好材料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升以文辅政的水平非常迫切,办公室工作面临新的考验。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要加强调查研究,抓好文稿起草服务队伍的建设,要把写好材料作为首要任务切实给予保障、部署和安排,要在吃透上级精神、领会领导意图、掌握基层工作的基础上,用新思维、新观点、新理论来阐明领导意图、反映工作情况,做到立意高、文风实、语言精,多出有分量、有反响的精品之作。文稿起草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办公室的领导要多关心文稿起草人员的学习、生活、成长进步,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要加强协调,在保障运转上有优化。一个单位,就像一台大机器,机器要运转,处在中枢位置的办公室很关键。今年,全省政府系统办公(厅)室的工作主题为:服务质量效率提升年,目标是形成“内外顺畅、上下联动、运转协调、各方一致、优质高效”的工作合力,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效率。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弹好钢琴”,进一步强化“一盘棋”意识,建立健全内部各部门、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每一个工作环节、每一项工作任务不掉链子、不断档,不拖沓、不延误,形成左右协调、上下一致、快捷高效的良好格局。要让日常工作顺起来,统筹做好公文运转、会议管理、信息报送、保密等工作。要让重点工作统起来,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越来越强的背景下,许多工作需要各部门合力攻坚、联合施策,对重点工作的统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办公室要牵头抓总,着力形成统筹有力、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确保重点工作高质量完成。要让应急反应快起来,事实证明,部分地方和学校办公室在紧急情况快速反应机制上还不完善,反应迟缓、协调配合差。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加强应急值守,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并迅速上报有关情况,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和谐。
四要补齐短板,在能力提升上有进步。何金平秘书长在全省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上分析了办公室工作中还存在的“三大短板”,分别是能力的短板、机制的短板和责任心的短板。这些问题在我们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存在。如“在善学、善思、善谋、善用上离领导、离基层、离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公文旅行时间过长,运转效率还不够高”“制度设计还存在盲点、错位、缺位”“在办文办会办事过程中,‘差错漏误迟等现象时有发生,责任心不到位”等等问题,可能就发生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坚持抓学习,结合“两学一做”,原原本本学习研读习近平总书记“5·8”讲话精神,要奉为经典、熟记于心、经常对照,把握核心要义、领会思想精髓,在学习中提升本领、在学习中促进人格修养升华。要抓机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政务流程,将“流程化”的理念贯穿于所有岗位、各个环节,做到工作规则制度化、工作流程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机关运行成本。要抓作风建设,坚持以优良的作风带行风促政风,把握政治关、法律关、政策关、程序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动真格,用心用情用力工作,力争工作零失误、细节零缺陷、服务零缝隙。
五要强化督查,在狠抓落实上有韧劲。今年年初,在全省政府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期间,套开了省政府督查室成立以来第一次全省政府督查工作会议,刚才杨红琼主任传达了有关会议精神,全省教育系统办公室要认真领会,高度重视,下大力气做好教育系统的督查工作。今年还是搭建教育改革主体框架的关键之年,对教育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政策措施落实的督查任务重、要求高,要树立“人人都是督查员、个个都是落实者”的全员督查理念,引导教育系统办公室干部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形成统筹协调抓督查、齐心协力促落实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加强省、州(市)、县(市、区)以及学校办公室联动督查机制,整合力量,构建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横向配合、纵向联动的常态化“大督查”格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对教育重要决策部署分解立项、统筹督办,对定下的督办事项要雷厉风行、务必见效,对发现的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切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落实,推动省委、省政府和委厅决策部署“落”下去,让狠抓落实效果“实”起来。要牢牢盯住省领导对重点问题的批示要求、在调研时做出的指示、交办的事项以及委厅重要会议做出的决策、重要文件提出的要求以及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把握决策部署的核心、抓住事关全局的轴心、瞄准贯彻执行的靶心、找准狠抓落实的中心,分清轻重缓急、主次先后,做到有的放矢、综合平衡、循序渐进,全力推进关键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点工作、重大事项、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二、关于教育宣传工作
近年来,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最大民生问题之一备受社会关注。就我省而言,“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的矛盾仍然突出。客观解读教育政策措施,理性分析教育需求,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凝聚人心,营造良好氛围仍然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保障。新媒体的兴起,使得舆论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速度快捷化,如何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如何开展好教育宣传,宣传什么、怎么宣传?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宣传工作者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理性对待,快速反应。当前我省教育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三五”规划勾画了云南教育发展的战略蓝图,要把战略构想变成美好现实,把各项规划变成实际行动,需要教育宣传工作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一)要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在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复杂形势和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教育宣传工作要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工作方式,将工作精力和工作重心转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走向等方面上来。要敢于直面热点、难点、焦点,要善于回应社会和网民关切,尤其是对于教育或校园突发事件,要充分认识负面信息传播的危害性和不可控性,快速反应,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抢占舆论制高点,全力以赴做到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回应关切、第一时间阐释政策,力求把利益格局讲明白,把相关背景讲清楚,把现实困难讲透彻,最大限度避免将突发事件演化成媒体事件。各地各校要从稳定教育发展大局的高度予以审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社会关注面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诸如教育公平公正、阳光招生、师德师风、校园突发事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育收费、择校等等,解释清楚,回应及时到位。
(二)要通过树典型、出精品不断扩大云南教育的影响力
树典型,出精品,是教育宣传工作的着力点。要着力宣传教育一线和各个工作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塑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有影响的教书育人楷模,使他们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学校,关键在于挖掘和提升,树典型既是新闻媒体的工作责任,也是各地各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树典型,出精品,是一项需要智慧、需要投入、需要创新的艰巨工作,需要我们建立教育新闻资源共享机制,上下联动,合作共赢。各地各校要具有新闻敏感意识,具备策划意识、高端意识和联动意识,经常筹划与组织采访活动,经常与主流媒体保持沟通联系,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媒体进行合作,借水行舟,借势发力,共同做出精品,创出品牌。去年,省内主要媒体及云南教育网、《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和《学生新报》主动发挥教育宣传主阵地、主渠道的功能和作用,围绕重点工作,开辟专栏专版,推出系列报道,宣传效果显著。如,《云南教育》编辑了各地州教育改革发展的专刊(栏),深入报道了地方教育改革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对各地起到了典型引领、经验借鉴的作用。去年,教育媒体记者深入基层,报道了许多长期扎根贫困山区、边疆民族地区,为云南教育发展默默奉献的教师,用优秀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了典型引领、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鼓舞干劲的作用。今年,这样的宣传报道方式要继续发扬,再树先进典型,再出宣传精品。
(三)要始终重视教育宣传干部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从目前形势看,教育宣传必须有一支专职队伍来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进一步健全省教育宣传机构,云南省教育宣传中心负责统筹、协调与指导全省教育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各地各校都要组建相应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地本校的宣传工作。其次,要配备和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同志充实到新闻宣传和通讯员队伍中来,建立健全各地各校通联站,加快形成与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保障。此外,还要把媒体素养提升作为教育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必修课”。客观讲,我们现在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部分干部同志“面对媒体不知该怎么说”,有的干部还患有“媒体恐惧症”,这说明我们的媒体素养还是很欠缺的。各地各校要加强教育宣传工作相关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与媒体协调沟通的能力,使他们敢于、乐于、善于与媒体打交道,想用能用善用媒体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要着力培养教育宣传干部队伍的危机公关意识,学习和掌握与媒体沟通的技巧,提高教育和校园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能力,妥善处理和化解教育舆论危机事件,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四)要进一步发挥优秀教育报刊主阵地作用
在媒体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大力加强教育舆论阵地建设。教育厅网站、教育报刊社以及各地各校所属的各类教育媒体,都应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凝心聚力,共谋大局。目前,由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两刊一报”在教育宣传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不断加强,已形成品种齐全、覆盖各级教育的格局。《云南教育》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公益性原则,面向全省教育系统,着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委厅有关政策部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获取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的重要途径。《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办刊坚持服务教育科研、服务基层教学的指导思想,着力研究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时反映教改成果,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学生新报》是中国教育学会指导的一份质量优良、颇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少儿读物。自创办以来,一直以“向全省各族少年儿童提供丰富营养的精神产品”为己任,为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
各地各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好《云南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刊物的宣传发行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学生新报》的推荐和使用工作,切实把订阅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扩大“两刊一报”的覆盖面;要集中力量抓一批发行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学校,及时总结宣传,着力解决“两刊一报”在宣传订阅工作中存在的空白点。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各地各校要加强对教育报刊宣传工作的管理,防止放任自流,坚决制止质量低劣或内容不健康的报刊进入校园。要充分利用我省教育“两刊一报”这一宣传阵地,积极组稿、投稿,努力扩大优秀教育报刊的覆盖率,增强优秀教育报刊引导舆论、交流信息、树立新风、培养新人、维护稳定的功能。
【俞正声在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推荐阅读:
王珉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07
在全省地税系统税收票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21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13
在全省新增沼气项目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5-30
于晓明在全省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10
市在全省老干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7-18
在全省医改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