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4-09-13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选8篇)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同志们: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和大家一起商量我省的档案工作。

这些年来,我省的档案工作很有成绩。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档案部门按照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档案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两种职能,全省档案事业在科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实践证明,我们这支队伍非常不错,班子非常不错。上次陪同XX书记考察省档案局(馆)的时候,看到同志们发扬着一种好的精神,在工作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创新,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创出了新路,尤其在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方面获得了新型实用专利权。应该说,我们的档案工作为推进我省改革开放和跨越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值此新春来临之际,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档案战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诚挚的问候,大家辛苦了!

这次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精神,对前五年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对新一年和“十一五”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希望大家按照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要求,按照省档案局的部署,很好地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档案是全面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变化的历史记录。人类自有文字以来,人们就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使用并保存文字记录。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形成了一种专门工作,这就是档案工作。档案记载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反映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好材料;档案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工具和载体,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档案是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钥匙,是各项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我们要认识和把握社会前进的规律,这些规律到哪里去找呢?除了考察当前的实践以外,还要从历史的传承当中去加以认识,加以深化。历史的东西靠什么呢?就靠我们的档案。社会科学就在这些历史资料和现实的比较研究中来认识规律,发现规律。所以,无论是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是政治文明的建设,我们的档案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一直都很重视档案工作,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对我们的档案工作评价很高。总书记强调:“档案是全党、全国人民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对深化改革、发展经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有促进作用,而且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档案是历史的产物,四川有几千年历史,历史档案极其丰富,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仅省档案馆馆藏就超过百万卷。这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无形资产,在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人把它与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我们有如此丰富的档案资源,加强开发利用,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所以,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的重大意义,认清形势,紧跟时代,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开创档案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积极推进全省档案事业健康发展

去年11月中旬,学忠书记带领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领导到省档案局(馆)调研,学忠书记代表省委、省政府对我们档案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省档案资源很丰富,也很珍贵,档案工作很有成效,全省档案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档案部门,要严格贯彻执行《档案法》,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搞好档案馆舍建设,抓好重点档案抢救,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学忠书记的讲话,对我们做好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其精神,并认真抓好落实。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学忠书记对档案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省委、省政府对奋战在档案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的亲切慰问,迅速传达到基层和干部职工中。把省委、省政府对档案系统的关心、关怀、支持转化为动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扎实的工作,把我省的档案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档案法》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档案事业的领导,把档案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支持档案部门依法履行职能。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要加强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的建设。没有建档案馆或者档案馆已成危房的市县,必须加快把档案馆建设好。二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帮助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档案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三要加快档案现代化建设。这主要指的就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这是档案工作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是同级人民政府的信息公开场所,要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积极应用电子信息等现代技术,把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的服务工作搞好。四要努力推进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设区的市级档案馆,档案工作水平要达到省一级标准,区级档案馆,档案工作水平要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wm338.com网。要加强档案馆库房防火防盗系统和温、湿度监控系统的现代化管理,确保档案的安全。因为历史资料对温度、湿度等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可能毁了这些档案。所以这几年来,省委、省政府下决心对清代档案进行了强制性抢救,还将开始对民国档案的抢救。防火的问题要做到防护措施到位,防护设施完好,防护责任落实,三者缺一不可。一定要按照档案保管的严格要求,确保合理的温湿度,确保防火各项措施的落实。

三、档案工作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保管档案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档案。档案不仅要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更要为当前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就是我们先辈所说的“经世致用”。用经济学的术语说,这才叫做“实现了价值”。关于如何搞好服务,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料,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涉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各种档案,大力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党委、政府制定政策、作出决策提供服务。第二,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拓展档案服务新领域,创新档案服务方式,通过已公开的现行文件,为社会各界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信息,为推进政务公开服务。第三,要继续抓好清代档案的抢救工作,为国家纂修清史服务。第四,要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档案部门在领导班子调整中,每个领导成员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顾全大局,切实搞好团结协作,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志们,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整个“十一五”期间是我们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档案工作者肩负历史重任,大有可为。希望大家本着“对历史负责,替未来着想,为现实服务”的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四川发展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来源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省委、省政府做出振兴全省畜牧业这样一个重要的决策, 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 振兴畜牧业是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 其中农民收入翻番是最为艰巨的任务, 也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2011年以来, 围绕农民收入翻番, 各地都在大胆探索, 包括理论界和政策研究部门在内的各个方面还展开了热烈的研究讨论。省委、省政府集中各方的意见, 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 要实现农民收入翻番, 必须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大以工补农的同时, 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 依靠产业翻番实现农民收入翻番。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一重要决策, 实现产业翻番, 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大做强现代畜牧业。现在看来, 畜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三个最明显的作用。一是见效快, 相对于第二、三产业及种植业项目, 畜牧业比较容易做大, 一两年就可能培育成较大规模的产业;二是带动力强, 畜牧业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能够带动千家万户增收致富;三是效益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畜牧业在较长时间内还处于一个成长期, 山西省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畜牧业具有比较长期稳定的收益。从去年情况看, 山西省畜牧业产值仅有295.7亿元, 占整个农业的比重仅为24.5%,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约6个百分点。畜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仅为11%。加快振兴全省畜牧业, 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占农民收入的比重, 已经成为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紧迫要求。

第二, 振兴畜牧业是尊重农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农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从其一般规律来讲,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 特别是随着人们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 肉蛋奶等畜禽产品在食品消费结构中必然呈增长的态势。反映到农业结构内部, 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比例关系必然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 粮食生产相当部分是将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现在, 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是否发达, 一个关键性的衡量指标就是畜牧业占整个农业的比重。据统计, 现阶段美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多;西欧各国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大都超过1/2, 如德国、英国占60%以上, 法国占70%以上;北欧则以畜牧业为主, 丹麦、瑞典是欧洲肉奶及其制品的供应基地,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和80%;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目前, 世界一半以上的粮食都被用作饲料, 转化成了肉蛋奶类。从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看, 畜牧业从总体上已到了加快发展的阶段, 全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 周边省份河北是33.5%、河南是31.5%、陕西是26.1%。应当讲, 山西省也到了畜牧业加快发展的阶段, 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畜产品需求必将持续增长;其二, 粮食转化为畜牧生产的能力已初步形成, 特别是玉米产量达80多亿kg, 而且品质尚好, 大部分可以转化为畜牧业生产的原料。可以说, 畜牧业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前连种植业, 后接加工业、食品业, 畜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 就是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比较效益提高的过程, 这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趋势和规律。我们必须很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 把振兴畜牧业作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

第三, 振兴畜牧业是发挥山西省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山西畜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比较优势。概括起来讲, 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具有毗邻京津高端市场的区位优势。京津地区是中国的三大经济区之一, 我省是京津地区的近邻, 特别是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距离京津不到400 km、大约3~4个小时的车程, 物流运距较短, 区位优势突出。而且京津地区是国内畜牧产品的高端市场, 产品价位高、需求量大。在现阶段, 肉类产品除猪肉价格上下波动外, 其余畜禽产品价格仍处在上升趋势。据了解, 仅北京每年就需要调入42.4×104 t猪肉, 50.3×104 t牛奶等畜产品, 市场空间非常大。二是具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我省还有许多不适宜种粮的丘陵地带、盐碱地, 非常适宜发展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而且牛羊等草食畜, 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 只有运用牧场、草场相结合的饲喂方式, 才能生产出品质优良、味道鲜美的肉品。这是其他粮食主产省不具备的一个优势。三是具有饲草饲料优势。山西省是全国13个牧区半牧区省份之一, 草地面积大约有400×104 hm2, 和耕地面积相当, 牧草资源相当丰富。除了羊、还有牛, 特别是奶牛, 是需要牧草的。山西省大部分地区还处于世界三大玉米生产黄金带上, 玉米种植面积大, 品质好, 蛋白、淀粉、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高, 正常年景产量在80×108~90×108 kg。把这些玉米加工成饲料, 还可以实现玉米就地转化增值, 解决销路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此外, 还有黑豆、豌豆等杂粮产量大、品质好, 这些优质饲草饲料都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有利条件。四是具有阶段后发优势。后发优势这一条非常重要。畜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多数以家庭分散或小规模养殖为主, 许多统一防疫措施、标准化生产模式、质量保证措施等无法推行, 生产成本较高, 规模效益低, 也带来了缺乏品牌、食品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目前, 山西省畜牧业的发展总体上还处于传统阶段、初级阶段, 比如作为全国13个奶牛重点省, 2011年我们奶牛的规模化养殖率是57%, 而河北是95%、河南是87%, 天津市已达到100%。振兴畜牧业, 我们可以越过初级发展阶段, 高起点、高标准起步, 直接进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阶段, 这样, 落后就变成了优势。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 虽然我们发展滞后了一些, 但我们却避免了牧区土壤、大气污染, 比如土壤中农药、化肥、地膜等有害物残留少, 污染程度低, 为发展绿色环保畜牧业创造了条件。五是基本突破了水资源瓶颈制约。过去我们发展畜牧业受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制约, 现在引黄北干工程的通水、大水网的建设以及各地水利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 已经基本突破了水资源瓶颈制约, 畜牧业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

振兴畜牧业, 大幅度提高畜牧业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强化畜牧业对农民收入翻番的支撑作用, 必须制定一个好的规划, 谋划一批好的项目, 制定一些好的政策。在这三个方面, 省里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初步提出了一个发展规划和产业指导意见。各地要在工作推进过程中, 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 大胆实践, 大胆创造。这里我就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认识和把握的几个问题谈一些意见。

一、关于产业布局问题。

在一个区域布局一个产业, 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发展环境等因素。经过多年的发展, 全省畜牧业已基本形成以猪鸡牛羊为主体的产业格局。目前主要问题是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 形不成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规模效益。现在, 随着一批大企业的进入, 必将对全省畜牧业产业布局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大企业的进入和区域比较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全省畜牧业产业布局做一个比较科学的规划。总的讲, 就是进一步加快雁门关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 担当起产业翻番的主要任务。初步考虑, 第一, 在雁门关地区, 要加快建设以牛羊为重点的生态畜牧经济区。经过十年的发展, 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引进了像中粮、正大、小肥羊、雨润、顺鑫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下一步的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上一批主要面向京津地区规模较大、品牌高端的产业化项目。同时要发挥这一地区土地资源广阔、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 规划建设一批成规模的大草场和大牧场, 通过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方式, 既解决林牧矛盾, 又解决牛羊的品质问题。这样, 通过大公司和大农场的发展, 尽快把雁门关地区建成京津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第二, 要重点依托新希望、正大、大象等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 尽快形成鸡的产业化布局。全省鸡的出栏量目前只有1亿多只, 通过大象和新希望近一年的合作, 已在孝义、闻喜、武乡、沁水、壶关等地布局了一批鸡产业项目, 鸡出栏量有望在三年内突破4亿只, 再加上粟海、潞宝等鸡产业项目, 全省鸡产业有望翻两番以上。这几大项目即可基本形成全省的鸡产业总体布局, 各企业一定要很好地抓好这些项目。第三, 要重点依托鑫四海、雨润等龙头企业, 尽快形成猪的产业化布局。现在猪的养殖规模普遍过小, 随着鑫四海、雨润等一批龙头企业项目的上马建设, 有望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这种局面。通过以上三个方面, 全省就会基本形成猪鸡牛羊四大重点产业布局。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强调产业布局, 不是机械地、片面地、形而上学地要求一个地方必须发展什么, 不能发展什么, 而是一种方向性的指导。最终的产业布局是在发展中形成的, 而不是纸上规划出来的。有的地方发展猪鸡牛羊以外的特种养殖有优势, 就可以大力发展特种养殖;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内的天镇、阳高畜饲草相结合发展养猪有基础和优势, 就可以大力发展养猪;太行山地区受土地和生态的限制, 发展肉羊可能不适应, 可以大力发展绒山羊。各地情况千差万变, 资源禀赋各具特业”、“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和总体规划, 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

二、关于市场主体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发展的历史,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 在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的形势下, 畜牧业发展主要以家庭养殖为主;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 公司化养殖开始起步发展, “公司+农户”成为一种重要的养殖生产方式。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小规模的养殖在生产过程中品种选择、质量监控、疫病防治、规模效益等方面的缺陷和弊端开始暴露出来, 全国很多地方开始进入养殖生产方式的第三阶段, 即公司化生产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大量农民由过去的直接生产者转为主要为公司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产业工人。从我省目前情况看, 畜牧业散养比例还相当高, 多数地方还是公司加农户的粗放发展阶段, 难以支撑现代产业发展。因此, 当下强调的就是公司化运作, 不主张以家庭散养为主, 要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 推行以大企业、大集团运作为主、辅之以家庭牧场的养殖发展模式, 逐步改变以农户家庭小规模散养为主的传统初级发展方式, 超越粗放式的小农经济, 加快步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公司化发展阶段。鸡猪牛三个畜种已经具备公司化生产的条件, 今后支持鸡猪牛的发展, 主要是支持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羊目前还处于粗放分散饲养向集约圈养转变的阶段, 公司化运作的条件还不很成熟, 要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尽可能地扩大养殖规模, 逐步向公司化养殖生产过度。

三、关于延伸产业链条问题。

畜牧业上联种植业, 下联加工业, 涉及医药、食品、毛纺、包装、物流等行业, 产业链延伸空间很大, 产业带动性很强。振兴畜牧业, 既要做前端, 也要做后端, 积极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和产品, 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从山西省目前情况看, 主要是产业链的延伸不够, 还停留在卖原料、卖初加工产品阶段, 产品深度开发不够。即使有一些好的产品, 也没有形成大的市场占有率。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我们引导企业积极发展精加工、深加工, 打造高端化、品牌化的产品, 特别是引进的一些知名企业和省内转产企业, 从一开始就要鼓励支持他们做高端品牌产品, 要敢于向现有的龙头企业挑战, 向名牌企业挑战, 敢于争一席之地。从山西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出发, 我们正在积极谋划集中打造山西杂粮和雁门关生态畜牧两个高端农业品牌。我们已制定了杂粮产业振兴规划, 前不久, 召开了全省杂粮产业振兴大会, 做了安排部署。关于雁门关生态畜牧品牌的初步考虑是, 发挥区位优势, 按照全国先进、循环生态、畜饲蔬结合的理念, 在同朔地区抓紧布局一批高标准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项目, 首先把同朔地区建设成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已多次和京津有关方面沟通协调, 并策划了一批畜牧业基地建设和加工流通项目, 准备近期主要面向京津地区招商引资。

四、关于招商引资问题。

山西农业要做大做强, 必须走出去, 引进来。不仅要引进省外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 也要引进省内转型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这既是山西农业的一个特点和优势, 也是山西农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从2011年以来, 我们在招商引资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1年农博会, 招商引资项目达到159个, 招商引资达到398.6亿元。出台了农业产业化产业支撑项目指导意见和项目指南, 成功举办了政银企项目洽谈会, 首批获得金融界对龙头企业近300亿元的信贷支持。还和北京有关方面就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项目进行了有效对接。最近, 正在组织银团对省外来晋企业、省内转型企业、省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授信活动, 六月份将在北京组织农产品展销周和招商引资活动, 八月份还将在首届世界晋商大会上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通过这些活动, 不仅调动了省内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 更重要的是引进了新希望、正大、中农、中粮、首农等一大批知名企业来我省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这批知名企业的进入,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带动我省畜牧业的发展。下一步, 我们抓农业生产, 特别是抓以公司化运作为主要形式的畜牧业生产, 要继续把主要精力放在跑市场、引要素上, 下更大的力气招商引资。各地要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弘扬晋商诚信为本精神, 努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环境和氛围。要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比如在土地、环评、工商、税务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加快有关手续的办理速度;要根据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等, 谋划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来招商引资。要瞄准大企业、大集团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省内转产企业进行招商。

五、关于支持政策和措施问题。

我们已初步拿出了振兴畜牧业的意见、方案及有关配套政策措施, 并印发这次会议供大家讨论。政府的支持和工作抓手主要体现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等方面。最近, 省里召开了几次协调会, 帮助大象、紫团、鑫四海、怡园、裕源、裕吉、潞宝等一批企业协调解决了土地、贷款、供水、供电、环评等一系列问题。下一步,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特别是解决企业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省里对各地特别是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将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已经统筹农业、扶贫、农发、水利、林业、发改等各方面的资金, 并将在财政超收部分中安排一定比例, 按照省市1:1配套的办法, 给予企业贷款贴息支持。再一个就是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 项目就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就是发展, 没有大项目, 就没有大企业, 支撑不起大产业, 因此, 一定要谋划大项目, 上马大项目, 引进大项目, 支持大项目, 取得大突破, 实现大发展。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一、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

破解“三农”问题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关键是要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从吉林实际出发,协调推进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走具有吉林特色的“三化”统筹之路。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以做大做强县城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化;以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要以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为主要工作抓手,强化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工作落实。

二、要突出抓好“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

做好2010年全省“三农”工作,既要统筹兼顾,更要突出重点,要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县域财力增强、农村和谐稳定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确保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加,确保农村好形势巩固住发展好。

三、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在国家投入方面,强调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提高,确保“三个优先”,即财政收入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补贴方面,强调增加资金、完善办法,明确“三个扩大”,即扩大良种补贴品种,扩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扩大补贴政策受益范围。在金融支持方面,强调增加农村信贷投放、改进金融服务,出台“三个措施”,即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要求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强调抓住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突出“三个重点”,即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把主产区作为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强调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凸显“三个亮点”,即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在推动城镇化方面,强调推进制度创新、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实现“三个突破”,即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受当地居民同等权益,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土地和财税等政策。另外,还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开拓农村市场、加强生态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四、要扎扎实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必须从当前工作抓起。一要认真抓好粮食收储工作。要正确判断粮食市场走势,适时提供粮食市场价格信息,引导农民把手中的余粮卖上好价钱。同时,各类粮食收储企业和农民群众要做好安全储粮工作,坚决消灭安全隐患,防止火灾发生,防止霉变。有关县(市)一定要解决好“地趴粮”问题,减少损失浪费。二要抓好备耕工作。今年是春节前立春,春脖子短,节后各类农活催手,备耕任务相当繁重。从现在起,各地各部门要立足高标准高质量搞备耕,立足抢前抓早搞备耕,立足抗灾减灾搞备耕,早动手,早准备,早筹集各类物资。尤其要搞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生产资金准备,为搞好春耕生产,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基础。三要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四要组织好冬春农业生产。五要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各级干部要深入到受灾地区、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中去,加大救灾救济工作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好吃、穿、住以及过冬保暖等实际问题,努力丰富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要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确保他们及时足额拿到工资。六要认真做好农村稳定工作。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付 志 方(2010年1月19日)

同志们:

刚才,会议表彰了河北省“双十佳”先进会计工作者;增力同志就做好财政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守印同志全面总结了2009年全省财政工作,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工作。我完全赞成,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面对严峻形势,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扩内需、保增长,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发挥调控作用,运用多种财政杠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努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深化财政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全省全部财政收入和地方收入分别迈上2000亿元和1000亿元台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一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尽职尽责,攻坚克难,为实现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陈全国省长已在致信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财政战线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财税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胡总书记要求,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管理绩效。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财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调节作用,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着力实施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财政政策措施,加大“三农”投入,加大推动自主创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度,加强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强调以下几点:

一、抓好增收节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总体来看,今年的经济发展环境好于去年,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将逐步巩固,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很多,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今年财政工作压力仍然很大。财政收入增长面临多重制约,政策性支出大幅增加,收支矛盾比去年更加尖锐,财政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对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各项应对工作,努力保证收支平衡。

要确保完成收入任务。保持一定的收入增长,是缓解收支矛盾、保障政府职能正常履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全省全部收入计划增长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4%,既是积极的,也是客观的。各市、县两级安排收入预算,也要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认真分析当地经济形势,充分考虑各种增减收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增长目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组织收入工作,密切关注收入进度,加强调度分析,及时研究解决财政收支中的问题。各级财税和其他执收部门要通力合作,坚持依法治税管税,确保应收尽收,但不能搞虚收、搞空转。

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由于新增财力有限,而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数额巨大,加大了支出预算安排的难度。为此,今年省级安排支出预算,打破各类口各部门原有“基数”,实行了比较彻底的零基预算,坚持量财办事、集中财力保重点,优先保障民生支出和国家重大政策的落实。这既是困难情况下保证预算平衡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益的长远之策。对此,省直各部门从大局出发,给予了充分理解和支持。2010年省级预算已经省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批准,全省预算也一并获得通过。各部门要配合财政部门认真抓好预算执行,加快支出进度,规范财政管理,共同把财政工作做好。各市、县政府安排支出预算,也要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区分轻重缓急,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今后,各级都要把零基预算作为安排预算的一项基本原则,长期坚持下去。

要坚决控制一般性支出。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 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今年省级预算公用经费定额统一压缩了10%,对专项经费进行大幅度压减,并按中央要求将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维持在2009年压缩后的规模。各市、县在安排公用经费时,也要照此办理。同时,要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

二、强化财政调节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结构调整。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长期任务,又是当前紧迫工作,事关发展大局。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结合起来,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基础上。

支持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今年中央将继续安排政府公共投资,达到两年新增中央投资1.18万亿元的目标。各级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政策,抓紧谋划和筛选一批中央投资重点内的项目,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要严把资金投向,重点保障项目续建和收尾,保证政策期内完成项目建设。各地要千方百计筹措项目配套资金,发展性资金安排必须优先考虑在建项目。今年财政部将继续代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债券,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优先保障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各地要严格债券资金管理,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分配使用好债券资金。

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直接、运用灵活、定点调控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研究完善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继续保证法定增长,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支持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完善支持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用好省级产业发展资金,整合统筹相关财力,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支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落实好引导消费的财税政策。健全家电下乡政策,扩大补贴对象范围,增加补贴品种;完善汽车摩托车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提高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和新农村流通网络工程,推动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繁荣和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抓好中央和省出台的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的落实,减轻企业和消费者负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要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公共财政职能,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一是要保证重大民生改革支出的需要。今年将有多项涉及民生的改革任务需要重点推进,包括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等。这些改革措施,既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实施,积极推进落实。省级预算安排优先满足了相关支出需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资金监管,跟踪问效,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各市、县也要按要求优先落实相关资金,确保改革顺利实施。二是要加大对社保和就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社保动态保障机制,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适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确保各项保障标准继续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实好就业扶持政策,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三是要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步伐,缓解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教育支出达到法定增长要求,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落实高校和职业学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科学理财水平。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动力和保障。要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加快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财政体制。

第一,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是调节财政资源配置、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将按照兼顾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新增省财政直管县28个,直管范围扩大到92个县。省财政厅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和各设区市尽快将这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各设区市要继续支持直管县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统筹规划,加强业务指导。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已经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今年要进一步规范体制模式,缩小分税制体制实施范围。抓好省以下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将试点范围扩大到所有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间财力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体制。

第二,推进财政管理创新。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扩大三年滚动预算试点范围,覆盖省级所有发展性支出。各部门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认真做好三年滚动预算编制工作。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省级各部门对所有发展性支出、专项公用经费全部实行年终绩效报告和评价,研究试行绩效问责制。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配合“小金库”治理,推行彻底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完善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机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按规定全部缴入国库。

第三,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各级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把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检查重点。对政府公共投资,要实施全程监督,防止资金的滥用浪费,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落实到位。要强化问责制,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依法严肃处理。全面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和省级财政财会资产信息监督系统,加强财政资金日常监管。继续推进财政派驻监察,拓展试点范围,提高监督效果。要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

近两年,各地搭建融资平台,筹集建设资金,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债务规模需要合理控制,如果过度举债、不规范举债,势必形成债务风险。对此,中央非常重视,已经责成有关部门研究措施、加强管理。各地要处理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当务之急是摸清举债情况,分析债务风险程度。进一步规范政府融资平台,严禁违规提供担保。健全完善债务统计核算体系,建立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2008年1月25日)

同志们: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推进陕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省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省质量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对前一阶段我省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显著好转,出口食品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然而,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一个时期,由于国际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境外一些媒体不顾事实、以偏概全、蓄意炒作,以质量为借口对中国产品实行打击,导致中国每年受影响的贸易额超过500亿美元,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同时,我国一些产品确实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少 数不法分子唯利是图,制假售假,严重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针对我国产品质量面临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去年7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4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组织开展专项整治、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保障食品安全,作为一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维护中国产品信誉和国家形象、促进陕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特殊战役,广泛发动各方力量,采取得力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而卓有成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我省集中开展的为期四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呈现出5个显著特点:

第一,组织落实,行动迅速。全国性的专项整治行动开始后,我省雷厉风行,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机构,率先召开了质量工作会议,率先制订整治方案进行专门部署。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设立机构,层层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专项整治期间,省政府共组织召开了2次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和2次现场会,8次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会议,3次专项整治成果新闻发布会,3次省、市、县三级联动集中执法行动,有力地推动了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任务明确,重点突出。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多方征求意见,我们有针对性地确定了14个重点整治区域和13类重点整治产品,围绕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等12个100%的目标任务,在全省统一方案的指导下,分别由省级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八个方面的专项整治行动,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系统、各单位,着力解决生产基地、加工企业等进行规模生产和经营的单位违禁使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以及无证生产加工问题;着力解决小作坊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以及小餐馆餐饮消费卫生条件差的问题;着力解决生产、销售、餐饮环节进货把关不严和溯源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第三,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按照“突出基层、突出一线、突出企业”的原则,由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开展督促检查工作。省、市、县政府的主管领导同志作为各级整治领导小组组长,认真负责,靠前指挥,亲临一线,组织指导开展整治检查。省级质监、农业、工商、药监、商务、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对专项整治督查工作亲自进行安排,亲自带队检查,亲自狠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和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据统计,专项整治期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25万余人次,检查各类生产销售企业和单位10万余家,查处各类假冒伪劣产(商)品货值6000余万元,立案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000余起。关闭取缔严重不合格小作坊330多家,端 掉生产经销黑窝点119个,并对1800余家基本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企业进行帮扶整改。

第四,舆论造势,氛围强烈。专项整治期间,我省各地重视和加大宣传力度,始终保持了专项整治行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一是全省11个市(区)均举行了由市政府、人大和政协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企业代表参加的专项整治行动启动仪式,经过媒体报导后形成全面整治的舆论氛围;二是全省各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共编发专报、简报800余期,起到了掌握动态、推广典型、指导工作的积极作用;三是组织开展各类宣传、咨询活动3500余次,印发各类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宣传材料400多万份,张贴各类宣传条幅标语60余万条,制作各种展板2800余块;四是新闻媒体广泛参与。全省各大媒体纷纷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共播发重要信息1240余条,使专项整治行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五,部门联动,配合紧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和诸多环节,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协作。省质监局作为全省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并要求各级质监部门“勤联络,多协调,勇担当,常督促”,切实履行好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在8个方面的专项整治中,质监、农业、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商务、检验检疫等牵头部门围绕整治方案确定的目标和重点,分工协作,积极联络,精诚合作,密切配 合,相互联动,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形成了强大的监管合力,监管有效性得以进一步提升。

通过4个多月的集中整治,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国务院部署的12个100%整治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省21个大中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管范围;1986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部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4204家食品小作坊全部签订了承诺书;3116个县城以上食品市场、超市全部建立了进货索证索票制度,52142个乡镇、街道、社区食品经营店全部建立了购销台账;38388家县城以上餐饮经营单位全部建立了原料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和台帐制度;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初见成效,全省农村药品监管网络覆盖面达到100%,全面实现了药品连锁配送进县到乡,96.4%的行政村实现了药品配送供应进村,通过供应网络配送药品份额占农村用药总量的82.8%;县城以上城市全面实现生猪定点屠宰,全省共有444家定点屠宰企业,全部签订了肉品质量承诺书,县城以上所有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全部来自定点屠宰企业;422家十类重点消费品全部建立质量档案;1569批出口食品运输包装全面加贴检验检疫标识,662个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全部进行了清查,非法进口货物全部实施退运或销毁。

第二,质量意识普遍增强,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专项整治行动的深入开展,质量宣传教育的大力推进,给社会 各界搭建了多个了解、熟悉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平台,各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得到加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明显提升,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注质量的良好氛围初步形成。特别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通过专项整治显著增强了产品质量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促进了我省产品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去年年底专项整治工作验收时,我省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的10类重点消费品的整体抽查合格率达到92%,分别比整治前提高了7—10个百分点。在农业部去年底组织的全国37个大中城市蔬菜质量监测评比中,西安市的综合抽查合格率为100%,位居全国第一。

第三,一些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得以解决。一是通过总结推广龙头带动、专业合作、股份经营、园区集中等4种模式,有效解决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发展壮大和规范管理的问题,使量大面广、问题诸多的食品小作坊纳入集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二是通过狠抓质量安全溯源、质量协管、经营许可、区域限售、出口登记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有效解决了监管盲点、空白点和责任缺位的问题,使区域监管责任制和质量追究制得到进一步落实;三是通过严格实施食品经营者厂场、场地挂钩协议准入制度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有效解决质量安全源头把关的问题;四是通过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投入以及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我省 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初步解决了基层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技术把关能力不强的问题;五是通过电子监管网、投诉举报查处系统运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查询、诉求及处理更加便捷,促进了民生改善和消费权益维护。

去年12月26日至28日,国务院检查验收组来陕检查,对我省的专项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今年1月初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李长江局长及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李传卿多次对陕西提出表扬,对陕西“继续保留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机构不撤、人员不散、任务不减”和“推广4种模式,实现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集约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用2-3年时间,全面提高全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等”的做法大加赞赏,并号召全国向陕西学习。

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这场特殊的战役中,全省上下不畏艰辛,无私奉献,体现出了顾大局、能吃苦、有创意、打得赢的良好风范。我们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质监部门作为专项整治行动的牵头部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组织协调工作,保证了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专项整治期间付出了智慧和努力、付出了艰辛与汗水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及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二、从讲政治和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质量工作的重要 性,进一步增强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但是,我们在质量方面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立足以质取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好字优先”、“好中求快”、“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切实加强检验检疫,切实加强标准化工作。这既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质量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

(一)做好质量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就没有安全”,抓质量就是抓效益,就是抓安全,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好就是讲质量,好就是讲效益,更加凸显了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性。要提高发展质量,必须同时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人民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保障质量安全和提升质量竞争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质量工作有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纳入 政府的中心工作,同部署,同安排。

(二)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实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质量安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质量工作做不好,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把工作做细做扎实,确保质量安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从事关社会和谐的高度,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用得称心、住得安心、生活得舒心。

(三)增强质量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是应对质量安全问题国际化、政治化倾向的客观要求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和第三大进口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口加以限制,这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新特点。再加上一些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更趋复杂,出现了国际化、政治化的新趋势,少数国家把质量问题当“杀手锏”,把经贸问题政治化。对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来讲,这是一个新挑战,而且这 个挑战将是长期的。我省的外贸呈逐年增长态势,发展势头强劲,我们要密切关注和应对这种国际动向。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提高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密切关注对外经贸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做到趋利避害,妥善应对。

(四)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是解决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陕西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五小”行业居多,“五小”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普遍偏低。全省6000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企业小作坊就有4000多家,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差别很大。特别是一些不法分子唯利是图,制假售假,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健康安全。我们的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给问题产品和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通过这些年的整顿和规范,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在广大农村、城乡结合部和一些区域仍然存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隐患。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努力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把关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我省质量总体水平。

综上所述,质量问题不仅是管理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要自觉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加强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工作上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三、巩固成果,乘势而上,全面提升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我省质量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深入地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以实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全过程监管为目标、以符合和高于质量安全标准为核心要求、以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为手段,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一)全力巩固专项整治成果,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专项整治只是阶段性的工作,但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打持久战,做到“长治久安”。

首先,要巩固好12个100%成果。一是着力抓好专项整治经验的推广工作。农业部门要继续严格执行入市验证、无证抽检、信息公示、安全承诺及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等5项制度和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监督抽查、安全信用、责任追究等5项措施;质监部门要全面抓好小作坊监管4种整合模式的推广,力争年底前实现60%的小作坊进入4种监管模式;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小餐馆、小食杂店等分级量化管理工作,使其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的 新路子;工商部门要对县城以上集贸市场、超市全面推行“飞行检测”制度,对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主要有害指标,实现全部检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继续巩固农村“两网”建设成果,并逐步向城市社区推广,积极探索农村“两网”建设与“新农合”制度建设的结合点;商务部门要继续坚持向定点屠宰厂派驻监督员,严把活畜进厂关、同步检疫检验关和肉品出厂复查关;检验检疫部门要继续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模式,加强出口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强化原料基地的农残普查和病虫害及疫病疫情的监测工作。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要把专项整治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用制度或规章固定下来。继续坚持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制,市场准入制,质量安全承诺制,小作坊区域限售制,以及以食品添加剂备案、进销货台帐、进货索证索票为主要内容的溯源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红黑榜”、缺陷食品召回、企业“邀谈”、预警风险评估等新的制度。三是继续开展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按照“反复抓,抓反复”的要求,确保12个100%成果的巩固。从今年1季度开始,要在全省范围内分阶段开展玩具、服装、汽车配件、絮用纤维制品、家具、五金饰品、涂料、油漆、装饰材料、洗涤用品等10类产品的集中整治,重点解决建材中放射性、家具中甲醛、油漆中铅含量、服装中偶氮染料等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放在治理行业潜规则问题,打击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过期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生产和销 售不合格食品包装容器等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第二,要完善产品和食品质量全过程监管链条,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要按照全过程监管的要求,监督企业严把产品设计审查关、原材料进货关、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产品出厂检验关、产品售后服务关,构建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及消费的产品和食品环环相扣的监管体系。积极借鉴出口食品和农产品从生产基地管理到出口检验的全过程监管经验,建立重点出口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借鉴特种设备从设计到报废的全过程监管经验,把监管职责范围内的所有企业、所有产品、所有环节都纳入质量安全监管范围。一是实行企业全备案、产品全登记、检验全记录,通过完善全过程监管制度,实现对所有企业、所有产品的质量监管。二是严格准入制度。坚持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确保监管关口前移,严格发证管理。三是加强产品抽查。进一步加大关系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和节能的产品抽查,加大抽查频次,严格抽查后处理,完善抽查结果科学分析评价体系,提高监督抽查工作的有效性。加强对玩具、家具、装饰材料、油漆等产品及进口非法定检验商品的抽查力度,坚决防止有问题的产品出厂和进口。四是全面建立质量巡查制度。重点是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巡查记录、检验记录、产品流向记录等,巡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臵。五是组织开展“两个创建”活动,即创建优质产品和食品生产基地,创建优质食品安全示范乡镇和园区,带动各地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第三,要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从2008年开始,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正式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与安全生产等其他考核指标一起进行综合考评,并实行一票否决。年终时,对领导高度重视、目标任务完成好、工作成效显著的要加以表彰奖励;对领导不够重视、没有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工作成效不明显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对辖区内发生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要严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促进陕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虽然我省名牌建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7年新增中国名牌产品居西北第一,但全省有产品少品牌、有品牌没规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一手抓巩固提高、一手抓创新发展,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加强对企业的引导、规范和服务,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第一,要以培育品牌为重点,大力推进质量振兴。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扶持名牌产品,发展和壮大名牌产品的市场地位,提高国际竞争力,是当前增强我省综合实力,确保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抓住品牌培育、品牌营销、品牌整合和品牌保护等关键环节,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名牌产品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在制造业、能源化工业、服务业、农业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力争多出中国名牌、实现中国世界名牌零的突破。在品牌培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省上确定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主体作用,树立企业的大品牌观念,着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效益,以打造名牌产品为核心,促进产业链的优化和生产要素的集合,真正培育出经得起市场检验、得到社会认可、有规模效应的品牌。今年,要使我省中国名牌产品数量突破30个,并力争申报一个世界名牌产品。

第二,要以实施标准化战略为重点,大力加强企业基础建设。一是积极引导工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鼓励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全面提高我省主要工业产品和出口产品的标准水平;二是着力抓好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安全、饰品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三是加快引导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多参与国家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推动陕西企业占领标准制高点,掌握话语权,增强竞争力。第三,要以保障安全为目标,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质监部门要统一规划和协调好全省质量、计量、特种设备等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和开展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今年内,全面完成一、二、三类县级食品检测实验室建设,完成四类县食品快速检测装备的配备,切实解决县一级食品安全方面检不了、检不全、检不准、检得慢的问题;二是要从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日常消费品和出口产品着手,按照“政府推动支持、质监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实现资源共享”的原则,全面加强我省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络的建设;三是继续加大与各类新闻媒体的沟通与协作,建立长效的有影响力的质量宣传形式,保持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持续关注;同时要强化日常宣传和质量知识的普及教育,推动全社会不断形成关注质量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加强领导,夯实基础,不断增强质量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一是要继续保留各级政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机构。各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要继续发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作用,统筹协调各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各级质监部门要继续履行好政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组织协调,推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各有关部门要继续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共同做好我省质量安全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切实创造有利条件解决质量安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一些需要政府协调的重大问题上坚决予以支持。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及资金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质量监管部门技术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对具备国家级资质的质检中心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重点质量问题攻关和质量改进等工作,要给予大力支持,确保质量标准建设、计量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和质量监督抽查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建立和完善质量奖励制度,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和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扶持。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和监管队伍建设。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基础在基层,落实靠基层,质监部门从2005年开始,用了2年时间全面解决了系统内县一级单位的基础建设问题,我认为非常好。各级政府和质量监管部门要把基层建设作为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象省质监局那样,认真研究解决基层建设的重大问题。同时,各级质监部门要 “严”字当头,狠抓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狠抓党风廉政建设,狠抓行风建设,特别是要下功夫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技术队伍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打硬仗的质量监管队伍。同志们,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新形势、新任务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大家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此,我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上的讲话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8年09月25日来源:

(2006年5月12日)

同志们:

在全省科技大会即将召开之际,省政府召开全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部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产业规范管理和改革发展工作。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省政府向工作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战线的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

省政府对今天的会议十分重视。会前,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积极发展和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实施意见》。为了把会议开好,不仅把高校、科研院所的负责同志请来参加会议,还请省直有关部门、武汉市政府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有关负责同志来参加会议。主要考虑是要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优势,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湖北服务。

刚才,省教育厅路钢厅长回顾了我省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历程,部署了全省高校科技产业规范管理工作,省科技厅和武汉市负责同志讲了很好的意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武汉分院介绍了发展科技产业、规范高校科技产业管理的经验,下面,我就积极发展我省高校科技产业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2 O多年里,我省高校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协调发展道路,艰苦创业,不断进取,使我省高校科技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尤其是“十五”期间,我省高校科技产业在全国的位次逐步前移,效益不断提高,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经济效益快速增长。高校科技产业总收入由2000年的6.99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43.11亿元,增长了6.17倍,利润总额由2000年的1.01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3亿元,实现了翻番。

二是培育了一批优秀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武大、华中科大、中国地大、武汉理工大、华中农大等高校科技企业开发的电力环保、光通讯产品、高速新型船舶、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产品、动物疫苗等一批高技术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

三是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2004年,全省高校创办科技企业数名列全国第8,销售收入居第6,实现利润居第5,仅次于北京、辽宁、上海、江苏。在全国1 2所科技企业销售收入过1 O亿元的高校中,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分别居于第8和第11位;在全国6所科技企业实现利润过亿元的高校中,武汉大学榜上有名。

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学、研结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了高校学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从整体上提升了高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我省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出了贡献。

回顾过去,我省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够,科技产业规模、实力水平不适应我省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缺少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科技企业,缺少具有影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产品;管理体制不顺,尚未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创办和管理企业,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学校背负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同时,在事业管理体制下,高校企业难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也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高校科技产业面临新的形势,面临规范管理、加快发展的繁重任务。为了切实做好科技产业工作,各政府部门、各单位都务必要统一思想,站在新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充分认识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实现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的现实需要。突破性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五年的战略重点之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举措。近几年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稳步提升。2005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96.1亿元、增加值533.9亿元,分别较2 0 0 4年增长24.2%和2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2%,正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十分重视,提出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科教兴鄂”的突破口。湖北部属高水平大学、行业背景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有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和发明专利,能够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高校科技产业依托学校的学科、人才、信息优势,技术创新能力强,有相当部分高校、科技企业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不仅要看到高校科技产业在全省发展战略中的现实作用,更要充分认识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巨大优势和潜力,把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作为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任务来抓。

其次,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必然要求。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和引领力量。湖北是科教大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较多,实力较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部分学科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目前全省高校拥有科技人员近5万人,两院院士占全省的6 5%,拥有国家实验室、国防重点实验室和相当数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以及部委重点实验室。建设创新型湖北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真正把湖北的优势力量调动起来,把优势资源利用好。坚持科技自主创新,实现由科教资源大省向创新型省份的跨越,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现实生产力。

第三,发展科技产业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省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体制改革、结构优化、办学规模等都跨上了新台阶。当前,我省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形势下谋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把重点放在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方面。要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重要鲍.是必须始终不逾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社会获得回报来加快发展自己。积极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事业,是推动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从近年情况看,政府大幅增加高等教育投入有一定困难。因此,大力发展好高校科技产业,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撑,也是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产业也是高校综合实力的积累和体现,高校科技产业在提供人才培养实习、实验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稳定科研队伍,改善科研条件,提升科研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一流大学,必须走育人为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建设一流大学,应当产出一流的科技成果并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二、积极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的规范管理

发展必须规范,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规范管理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规避高校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去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周济部长亲自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对高校科技产业的规范管理、加快发展作了全面的部署安排。各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和本次会议的要求,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围绕建立新型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高校产业活动和投资行为、促进高校科技产业更快更好发展的目标任务,抓紧做好规范管理的各项工作。

按教育部要求,全省高校要抓紧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建立新型的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办企业的体制,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规范的新型高校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年年底以前,各高校要对所投资企业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要设立学校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监督与管理,尽快依法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重新确立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责任主体。

高校除对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进行投资外,不得再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对外进行投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代表学校持有对科技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权,高校以投入到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财产承担有限责任。

(二)尽快在高校企业中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高校科技企业要尽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依法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纳税、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要限时完成高校全资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要通过对高校全资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引进新股东,特别是引进社会股东,改变高校企业产权单一的状况,在高校企业中普遍建立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高校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大力提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水平

高校科技企业要充分发挥智力资源集中、从业人员素质较高的优势,致力于保持行业内技术领先的优势,大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立足于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高校科技企业要坚持守法经营,本着“资产管住、经营放开、促进发展、加大回报的原则,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企业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努力提高企业运营质量。在全面清理、核定企业资产,界定企业法人财产、明确企业投资主体的基础上,落实企业的责权利。以资产委托经营的方式,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放手让企业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运营。以企业资产增值为目标,研究制定激励企业行为的政策措施,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和管理,以保证学校资产的增值和投资回报。采取科学和符合经济规律的办法,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加强对企业资产的监管力度。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促使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四)严格管理高校科技产业活动和投资行为

高校对科技企业的投资应以各种知识产权和非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为主。高校校园内的土地使用权、事业拨款、基本建设费、专项拨款、科研代管经费、学生学费以及维持事业正常运转、保证完成事业任务的房屋、设施、设备等各项资产,不得作为科技企业的投入资本。

高校所属的学院、系、研究所、各部处、教研室等内设机构,一律不允许直接对外开展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其已创办的公司和所有经营性资产,应统一划归高校资产公司管理,由高校资产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关停、重组、兼并或者出售、破产等进行调整和改制。

高等学校的校名,属于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除了高校资产公司和大学科技园以外,均不得冠以校名。对现有冠用校名的高校企业,要逐步依法进行冠名整顿。各高校还要严格管理使用学校标志性建筑等作为企业或产品的商标。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工作力度,实现我省高校科技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未来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时期。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建设创新型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全面提升湖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主要杠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要从建设创新型湖北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切实按照规范管理的新机制要求,大力促进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发展,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高新技术品牌产品,为湖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动员全省高校、科研院所突破性发展高校科技产业

全省高校、科研院所要正确分析把握形势,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科技产业的规范管理和改革发展问题,切实加强对科技产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将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确保规范管理工作达到预定目标,促进科技产业健康发展。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协调发展,把高校科技产业作为我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作为高校转化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要在规范管理,转换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突破。

——要把自主创新放在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首位,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方向,以转化科技成果和实现产业化为目的,以本校优势与特色学科为依托,以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发挥学科综合的优势,加大知识创新力度,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争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科技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鼓励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开展联合攻关,按规范管理的新机制要求,实现科技资源的联合、开放与共享。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等要向科技企业开放。

——要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也是一流大学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科技企业重要的孵化基地。各高校要将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高校科技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大科技园区的建设力度,将科技园区办成科技研发平台、孵化平台、创业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总之,中央在鄂高校、大院大所要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集中、原创能力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强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主动面向湖北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省属院校,特别是有行业背景的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逐步将学校的科技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湖北的重要基础和生力军;高职高专院校要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努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育发展中小型科技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服务,力争在某些领域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占领一席之地,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协调服务,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突破性发展环境氛围

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教和人才资源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从这些年湖北发展的情况看,我们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仍很不够,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观念问题,政策环境问题。动员高校、科研院所力量服务湖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潜力巨大。各级政府、省直各部门要从建设创新型湖北的高度,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上来,加强统筹协调服务,采取具体政策措施,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的发展。

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教育、国资、财政、人事、劳动保障、工商、税务、科技等省直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和配合,及时研究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为科技产业的突破性发展排忧解难,做到既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又优质、便捷地提供服务,为我省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是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好务,创造宽松的环境;二是要加强调研,及时研究制约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度障碍,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三是要为高校、科研院所排忧解难,主动帮助科技企业用足、用好中央和省里出台的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湖北科教力量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希望武汉市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在突破性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发挥龙头示范和主体作用。

东湖高新区要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和技术支撑,深入推进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志的高新区“二次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发展环境和服务环境,着力打造“中国光谷”品牌,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新区。

(三)制定鼓励政策,加大落实力度,创造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突破性发展的政策条件

近年来,省政府已先后出台了大力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等政策文件,这次会前,省政府转发了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行文的关于规范管理、积极发展我省高校科技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省委、省政府还将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决定》就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大力发展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系列的配套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里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为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高校、科研院所的同志也要研究政策,把相关的政策用好、用足。

一是要认真落实高校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校科技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认定条件的,经相关认定部门认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财税优惠政策。高等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新办的独立核算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所得税。

二是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高校科技企业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技术基础好、市场前景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

三是要建立高校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高校在政府的引导下与社会企业或地区联合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支持高校科技成果的中试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要建立高校科技产业的投融资机制。高校科技企业要长大,科技成果要产业化,必须依靠金融、资本市场,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改善对高校科技产业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

五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高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并在人员和经费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

六是要认真落实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有关规定,努力激发科技产业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鼓励科研人员和教职工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任用好高校资产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和重要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切实做好规范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高校党委、行政要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科技产业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建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高校产业规范管理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工作专班。6月底以前,各高校要将贯彻教育部和省政府会议精神,规范管理和加快发展学校科技产业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的计划安排报省教育厅,确保今年年底以前完成规范管理任务。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7

本次活动聚集了全国机械装备及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和企业代表, 将重点围绕科技创新, 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探讨, 这对于提高我国特别是山东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在这里我谨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对本次会议和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 向路甬祥副委员长、各位代表、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山东无私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路甬祥副委员长做了非常重要的讲话, 路副委员长的讲话站在时代发展的新高点, 围绕国家发展的战略大局, 准确把握和分析了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 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就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发展高端制造产业以及普惠性和个性化产品的制造与服务提升, 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意见, 指导性、针对性很强, 非常符合时代的实际, 对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后我们将组织有关部门传达学习好路副委员长的讲话精神, 并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

我借这个机会把山东省的情况向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做一个简单的汇报。

一、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和机械制造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山东省委省政府不断开拓进取、奋力拼搏,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3800亿元, 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2200亿元, 增长12.3%。今年1-5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 进出口总额增长42.9%,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3亿元, 增长24.7%, 。机械制造业是山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产业, 截止2009年年底, 山东省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944家, 总资产达到7618亿元, 从业人员164万, 2009年全省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405亿元, 比上年增长25.04%;完成工业总产值14212亿元, 增长21.8%;实现销售收入13481亿元, 增长22.68%;地税1332亿元, 增长30.52%。

山东机械工业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门类齐全, 优势产业突出。山东机械工业涵盖了机械行业所属的全部11个分行业, 既有一批具有国内同行业排头兵位置的优势骨干企业, 又有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在11个分行业中, 农业机械居全国第一位, 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居全国第二位, 电工电气居全国第三位, 其中重型汽车、轻型卡车、大型锻压设备、推土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低速货车、三轮汽车等11种重要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首位。

2、基础管理扎实, 技改投入较大。截止2009年年底, 全省机械行业有116家企业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认定为管理规范化企业, 46家企业被认定为管理进步示范企业, 有6家企业被认定为现代化管理企业, 3家企业获全国机械工业质量奖。全省机械工业企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7个, 山东名牌产品449个, 中国驰名商标15个, 山东省著名商标326个。

3、十一五以来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约1500亿元, 其中2009年完成2012亿元, 同比增长28.5%, 占全省工业企业的比重为30.09%, 预计到“十一五”末, 全省完成技改投资8500亿元。

4、产业积聚及集成效益逐步显现。从2005年起我省启动了建设山东省装备业制造基地的活动, 至今已经先后命名了诸城市商用车及零部件、龙口市汽车零部件、滕州市中小机床等13个山东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

二、山东省机械装备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装备制造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产品结构缺重少专, 缺少大型重型的成套设备和为轻工、纺织、化工、建材、医疗等行业服务的专业设备。组织结构缺大少巨, 缺少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专、精、特的小巨人式中小企业。

2、关键基础件和大型铸造件制造生产力相对落后。

市场急需的大型铸锻件、高端轴承、液压件、密封件、传动件等需要大量进口, 成为制约山东省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山东省机械工业总体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5%, 部分重点企业也只达到3%, 只有极少数企业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企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团队缺乏, 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相对较少。

4、中小企业工艺装备水平普遍偏低。

经过近几年大力的技术改造投入, 一些大型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大型检测仪器设备等购置了不少国外的先进产品,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依然偏低, 先进生产设备利用比较少, 产品质量还不能完全保证, 检测手段还比较落后。

三、山东省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下一步发展思路

当前, 山东省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 既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的有力因素, 同时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严峻挑战,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去年两次视察山东时对山东提出的总要求, 在刚刚闭幕的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 省委省政府确定把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 作为山东省现阶段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 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问题的意见, 要求全省上下着眼于产业优化升级, 坚持走高端化的发展路子, 发挥高端产业先导性强、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带动作用, 着力实施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 新科技引领产业壮大的四大工程。

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会议决定, 从今年起, 山东省启动实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计划, 三年内省级财政筹集20亿元, 带动其他投入600亿元, 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 培养一批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 培育一批创新型的骨干企业, 为重点产业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争取到2012年, 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制造、船舶制造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一万亿元。同时, 每年筹集10亿元左右设立首席新兴产业发展基金, 通过贴息、补贴和奖励的方式撬动金融资本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尽快形成规模, 见到实效。

为了实现调结构、转方式, 山东省在引进人才、引进创新团队、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扶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方面还出台了其它有利于企业的政策。在装备制造业方面, 去年我们出台了《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山东省机械装备工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规划》, 根据规划, 到2011年, 山东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要达到3500亿元, 年均增长15%, 实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要达到15000亿元, 平均增长20%, 重点培育并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 打造内燃机、大型数控锻压设备、大马力推土机、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大型发电机组、核电设备、高压超高压电缆、超高压循环化锅炉及时速3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等十大自主品牌, 建设潍坊内燃机、潍坊农业装备、济南数控机床、济南发电设备、青岛纺织机械、青岛物流机械、高唐农业装备、济宁工程机械、滕州中小机床和日照农业装备等十个基地。每年实施一批重大专项, 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 组织好山东省15台套重大装备的产业化, 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山东省重点产业振兴的需要。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努力开创云南教育现代化的新局面。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稳步推进云南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了教育事业“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是教育水平有较大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人口覆盖率实现100%;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普通高中进一步向特色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建设职教园区和集团化发展为重点,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平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941.33万人,其中高等教育在学人数69.95万人,毛入学率22.68%;高中阶段教育在学人数133.45万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68%;义务教育阶段在学人数629.34万人,学前教育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44.26%。

三是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开工280.32万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50.88万平方米;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等院校达到66所,呈贡9所高校的新建校舍总竣工面积360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1.1万人。

四是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85%、98.84%、96.71%,高等院校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45.29%,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新的提升。

五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力度不断加大,民办学校在校生大幅增加,其中民办高校在校生占高校在校生人数近四分之一。校长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分配改革较好推进。改革初中教育評价制度,逐步建立了全省统一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高等教育为重点的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与8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来滇留学生数突破2万人。

六是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密切结合教育改革发展实际,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向5所民办高校下派党委书记兼督导专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执行学校的重大决策、完成学校的重要工作,以及师德师风、教风学风、服务作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较好发挥。

全省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为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提高认识、把握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教育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之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区域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国际看,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全球正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人才培养与储备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教育和科技发展,以人才和科技全力抢占后危机时代的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我国正进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改善民生、发展教育等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全国各地都在深入实施国家和地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着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从云南看,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虽然“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尚未得到很好满足;二是虽然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但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民办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三是虽然办学条件总体改善,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四是虽然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但内在动力和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还要看到,我省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党和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民生为重、教育优先的观念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二是国家对我省教育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十二五”规划、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中,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措施、设立教育发展项目、安排教育资金都进一步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我省被国务院列为为数不多的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获得11个专项改革试点项目。三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学难问题的基本解决,人民群众通过接受优质教育改变生活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各族人民的教育权益,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开拓创新、深化改革,努力提高我省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我省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屆二次全委会精神,立足于实现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紧扣教育发展不够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现实省情,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坚持教育资源总量合理增长与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并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努力开创云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努力扩大教育资源总量。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必须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着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办园质量,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二要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和督导机制,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要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资源总量,提高职业教育内涵,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办学机制和灵活的办学模式,搭建城乡一体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多元化、专业化、科学化建设,支持各中专学校和县区职教中心加快发展,高标准建设好一批职教基地,打造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四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深入实施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引导高校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要扶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教育发展,全面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民办教育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像重视公办教育那样重视民办教育,对民办教育实行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办学、平等待遇。

第二,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缩小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公平的起跑线,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教育投入,实施好中小学各项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二要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满足留守儿童就学需要。三要建立完善体现规则公平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四要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学前教育阶段,要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给予资助;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标准,扩大补助面;在普通高中阶段,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要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有关费用,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在高等教育阶段,要建立和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及生源地贷款办法,并逐步提高奖(助)学金标准和覆盖面。

第三,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大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的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二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思维、去陶冶情操、去创新创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同时,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培养名师名家,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所有改革项目,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支持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捐资办教育,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生机活力迸发的办学体制机制。三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符合各类学校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和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第五,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必须把教育作为基本的民生工程置于重要地位,努力满足人人享有良好受教育机会的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一要抓好校车安全整治工作。各级政府及教育、公安、安监等部门要开展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往返学校车辆的安全检查,加大对校车和集中接送学生的其他客运车辆行驶路线,特别是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依法从严查处车辆超员载客、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疲劳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坚决取缔货车、拖拉机和非法运营客车接送学生。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典型交通事故案例教育学生不乘坐“黑校车”,学校和家长不租用“黑校车”。中小学幼儿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幼儿和低年级学生校车教师跟车值班制度,坚决杜绝将学生遗忘在车内事故的发生。二要稳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以集中办学为方向,将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与城镇化建设结合、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特别是D级危房的改造结合、与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结合、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结合、与国门学校建设结合,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三要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各级各类学校收费、代收费许可和公示制度,清理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坚持和完善校务公开制度,逐步杜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继续推进“阳光招生”,使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四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严格执行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取消违背教育规律、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中小学学科竞赛活动,规范中小学招生中的加分政策,有效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五要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改善贫困学生营养水平。

第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加快我省教育对外开放步伐。立足于服务桥头堡建设这个大局,发挥我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坚持开放办学、包容吸纳,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一要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引进和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拔尖创新人才。二要加大开办孔子学院、华文学校,互派留学生,加强周边国家小语种教学等国际合作与交流,逐步把云南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及周边国家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三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建立面向外国青年学生的文化交流机制。

第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就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落实宏观管理的各项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负总责,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各级党委、政府及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情况、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问题,扎扎实实为加快发展云南现代教育事业办实事、办好事。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密结合新形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以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为抓手,以迎接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为主题,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干事业、干成事业、干好事业;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服务学生健康成长”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上一篇:家装纠纷起诉书下一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