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共6篇)
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1
在全市医改重点工作推进会暨全市卫生工作
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陈 刚
(2012年3月5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医改工作推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会议,也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医改重点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总结全市医改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效,安排部署今年的工作。刚才,郑军同志通报了全市医改工作进展情况,对2012年工作作了安排布置,东禄同志作了全市卫生工作报告,财政、人社部门的同志作了发言,黎丽副市长对全力抓好卫生工作、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作了指示,讲得很全面、很深刻、很到位,希望同志们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重点就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坚定深化医改的信心和决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改工作,自医改启动实施以来,先后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专题会议做研究和部署。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班子,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定不移地将医改工作向前推进。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大投入,建立机制,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各项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全市医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在逐年下
降,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在持续的增加。这些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进展顺利。医疗保障的财政投入逐年加大,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的覆盖面在不断扩大。2011年,全市参保人数达到了361万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三项医保全部实现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异地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逐步推行。
二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建设逐步筑牢。2011年共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资金1.01亿元,投资建设精神病医院、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农村卫生急救体系等卫生项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三是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成效明显。全市11个县(市、区)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15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基本药物采购价格大幅下降,门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不断降低,就诊人数逐步增加。
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千家万户。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以免费或补助方式向群众提供,艾滋病防治、地中海贫血防治等特色医改项目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强基层”目标夯实了基础。
五是体制机制建设迈出新步伐。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展开,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人事管理 2
和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逐步深化。稳定多元的基层医疗机构长效补偿机制初步形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医改工作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的负责同志对医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足,还存在畏难发愁情绪,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对医改工作局限于一般性的部署,抓落实的力度不够,等“钱”改革思想重。二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金投入压力很大。三是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多、基础差,2011年,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2.40张,低于全区平均2.91张水平。三是医务人员总量不足,基层卫生人员缺乏,2011年,我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2.80人,低于全区3.33人水平。四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进展还不平衡,新的运行机制尚需完善,运行还不稳固,绩效工资制度的激励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五是医改办系统人手少、队伍不稳定,造成协调不够、部门配合不力、信息不畅。
总的来说,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步入深水区,难点问题集中显现,体制性矛盾集中暴露,改革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必须充分认识医改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但也要看到,与改革的起步阶段相比,也存在很多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一是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化,深化医改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二是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推进医改的基本路径已经清晰;三是改革的基础更加扎实,医改经验积累丰富;四是经济发展为医改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更为雄厚的物质支撑。
我们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准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医改是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公平和谐进步的重要内容。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持续前行,才能巩固和发展前一阶段的改革成果,取得更大进展。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五大工程”部署要求,以民生保障提升工程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创新争先的精神、扎实有效的措施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执行力,坚决打好这场硬仗,全力推进医改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二、进一步把握好深化医改的重点
当前,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时期,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起步与展开的衔接时期,做好当前的医改工作,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方向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行动。各级各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工作重点,推动各项工作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以推进全民基本医保为目标,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基本医保关乎国运、利及个人、惠及子孙,它一头连着“需方”,一头连着“供方”,与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药品保障供应体系密切相关,是医改的关键环节。要坚持把建立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构筑社会安全网作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核心内容。在2011年医疗参保(合)率达到 96% 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遗补漏,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医保,努力实现全民医保。要按照国家
和自治区的要求,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 240元。要全面实施门诊统筹,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要逐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研究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和无负担能力患者的医疗保障新机制,提升保大病的能力,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切实巩固医疗保障成果。
(二)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要把巩固完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相关改革成果作为今年医改的重点之一,把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到政府投资建设的村卫生室。要紧紧抓住规范采购这个关键环节,认真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确保基本药物质量可靠、价格合理、供应及时、安全有效,切实减轻群众用药负担。要加大对基层机构综合改革的财政投入,发挥医保支付资金的重要补偿作用,逐步调整服务收费项目,全面实行门诊一般诊疗费制度,确保基层机构正常运转。进一步完善人才到基层服务的政策,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特设岗位试点工作,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构建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两覆盖”,落实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保证村卫生室正常运转,保障村医合理的收入,确保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不破。
(三)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探索公立医院发展的新模式。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制定县级公立医院多渠道补偿政策,建立富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有利于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等措施。统筹规划市级医院、县级医
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协作,建立和完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围绕改善病人就医感受和就医环境,创新医院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路子,积累和总结改革经验,积极稳妥扩大改革范围。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消除政策障碍,实行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快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外在推力。
三、加强领导,团结协作,形成推进医改工作的强大合力 医改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政府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督导考核,确保医改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对本地区医改工作负总责,要定期听取汇报,对一些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分管常务工作或医改工作的负责同志要具体负责,分管卫生的负责同志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推进医改上。各级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一线,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研究制定推进改革的政策措施。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把任务明确分解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要加强团结协作。医改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本着对我市发展改革事业和对全市四百万父老乡亲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职责,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相配合,加强沟通,同心协力,共同推进医改各项工作。发改、医改部门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各级医改办的力量,务必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将其实体化;卫生部
门作为改革的主力军,要全力以赴;财政部门要保证补偿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建立起财政补偿的长效机制;人社、机构编制、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各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在人事分配制度、编制管理、价格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
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医改是建立在民心之上的德政工程,必须千方百计保障投入。各县(市、区)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机构,完善筹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医改所需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把加大投入与建立机制结合起来,发挥好投入效益。要认真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助办法。要强化资金监管,防止浪费资金和违法违规使用资金,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真正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四要充分发挥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的作用。医改工作艰巨复杂,各项改革要靠医务人员去实践、去落实,改革的成果也需要医务人员去传递、去体现。在推进医改中,要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撬动扛杆,用足绩效增量工资政策,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要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要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医务人员更受尊重。要切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引导教育广大医务人员秉承职业操守,不断增加业务本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各级卫生部门作为医药卫生行业的主管部门,是医改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争做改革的领头羊,切实做好医改政策的宣传解释和培训引导,深入挖掘医务人员改革的潜力和动力,确保医改各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
五要强化督导考核。要进一步完善医改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起按月通报、按季考核、全年评估的医改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要及时公布医改工作进展,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严格落实问责制,对弄虚作假、违反政策规定等违纪违规行为,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同志们,面对十分繁重的医改任务和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医改任务,为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加快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建设幸福河池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2
市委、市政府对今天的会议非常重视。李志刚市长亲临大会并将作重要讲话。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工作任务,引领全市旅游战线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强力推进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下面,我讲几点具体意见。
一、学习贯彻全国和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于2012年1月12-13日在广州召开。会议传达了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对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大会工作报告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会议分析了2012年旅游业发展总体形势,明确了今年重点抓的九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二是认真落实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培育旅游消费热点。三是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加大入境旅游市场开发力度。四是坚持不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五是大力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六是加大旅游业改革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七是扎实抓好旅游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八是加强跟踪督导,大力推动 41号文件全面贯彻落实。九是转变工作方式,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
全区旅游工作会议于2012年2月16日在南宁召开。自治区副主席高雄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自治区旅游局局长陈建军总结了2011年全区的旅游工作,并对2012年的工作重点作了部署。2011年全区旅游业发展得到国家旅游局和自治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国家旅游局专门发了贺电,祝贺去年自治区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突破10亿美元。自治区党委郭声琨书记、自治区政府马飚主席为此作了重要批示。郭书记指示,全区旅游行业要“在新的一年里抓住机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一条符合广西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做大做强我区旅游产业”,马主席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加快打造旅游目的地,加快旅游强区建设步伐,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到旅游工作中去。桂林旅游对全区旅游贡献很大,入境人数、收入都超过全区总量一半。自治区对我市举办旅游博览会、旅游纪念品展销、旅游标准化建设等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会议明确了今年重点抓的八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入贯彻中央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将旅游工作全面融入到自治区中心工作中;二是树立大融合、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观念,推进旅游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三是千方百计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四是加快构建“两区一带”旅游发展新格局,推进旅游“四区”建设步伐;五是以“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品牌为抓手,继续加大整体旅游形象宣传,深化旅游市场开发;六是坚持不懈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人民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的旅游环境;七是全面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八是大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旅游部门自身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和自治区重大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和全国、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国内外形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旅游兴市”之路,以扩内需、保增长为核心目标,围绕“两改一融合一示范”、全面实施“五大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境外、国内市场两手抓,提服务、优环境、育品牌、建精品、保民生、促和谐,走旅游产业化发展之路,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促进旅游业向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取得新成效。
预期目标:2012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5%。
三、2012年全市旅游工作重点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2012年全市尤其是旅游行业要围绕“加快推进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力争《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得到国家批复。发改、国土、财政、商务、林业、环保、海关等部门要切实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联系,争取相关政策和工作支持。重点做好“一推二抓三融合四建设”四大方面工作,以大融合开发大市场,以大市场打造大产业,以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一推”:全力推进以世界旅游城建设为重点的项目建设。
坚持把桂林世界旅游城作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和广西旅游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区,强力推进桂林世界旅游城这个“一号工程”。要按照“一点三星三区”旅游空间结构,加快桂林世界旅游城各功能区和各项目建设。着力推进万福休闲旅游区、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罗山湖体育休闲产业园、国家森林公园、桂林国际旅游商品批发城改扩建、高新七星区甲天下大剧院、雁山愚自乐园地中海俱乐部、桂林·香港3D国际城动漫产业园、桂林国际足球产业园以及中华桂林航天城、平乐漓江小镇、兴安灵渠、龙胜龙脊、恭城山寨-水寨、象山景区中法合作项目、彭祖坪生态旅游景区、瑶族千家洞古镇、桂林印象兰花谷旅游生态休闲度假区、桂林冠岩旅游泽润大酒店项目等一批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加紧会仙湿地公园前期工作。今后凡是在星级酒店建设、国际酒店品牌引入,其功能区划分、规划、设计等方面市旅游局要介入指导和服务。各(县)区、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实施旅游总体规划,全市要形成狠抓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力支持和推动以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各项旅游工作。
“二抓”:抓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旅游市场开发。
抓旅游体制创新,就是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政府可调控的涉旅资源,统筹市级旅游行政管理职能,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格局。进一步充实旅游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强化旅游规划、旅游产业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监管等宏观调控职能,构建权责对等、合理、高效运转的旅游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成立桂林市旅游行政执法监察支队。旅游部门要提升协调、融合的能力,单打独斗做不成什么事,要主动协调、争取支持、各记其功。积极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漓江游览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漓江游览经营机制,多部门合作联动,全方位提升漓江景区品质。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探索完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旅游景区发展机制。
抓深化旅游市场开发,就是要强化营销、创新业态。
——深化旅游市场开发。要通过自己发力和善于借助外力等方式创新营销手段,提高营销效果,不断巩固和拓展原有市场,大力开发新市场,努力快速扩大高端市场份额。积极争取和支持开辟新航线。加强市场广告宣传和客源地旅游促销力度。加大桂林旅游形象宣传特别是产品宣传。建立旅游客源地桂林旅游营销中心。拓展旅游新市场,促进旅游市场高效益有序增长。要加大财政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旅游营销、重大旅游产业化项目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等。同时,深化旅游标准化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巩固扩大阳朔、兴安乐满地旅游标准化建设成果,推进漓江游览及各景区景点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加快乡村旅游标准化、品质化建设,逐步实现旅游标准化全覆盖,全面推进桂林市旅游标准化建设。
——创新旅游业态。着力打造提升4条旅游发展轴带,培育自然观光、休闲度假、专项主题三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水路、公路、自行车三大水陆游线,形成七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和观光休闲农业示范点。大力发展高尔夫游、自行车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徒步游及攀岩、科学探险等旅游产品,推动旅游高端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着力解决产品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同时,加快旅游产品创新,使游客白天有看的,晚上有玩的,走时有带的。推进以漓江旅游产品多样化为核心的产品创新,加快开发城市休闲度假等深度体验的新产品。实施旅游纪念品品牌化战略,举办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生产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努力完善旅游纪念品设计、生产、销售体系,支持、打造、开发一批新的旅游纪念品。
“三融合”:推进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新城与老城的融合。
——旅游与信息化的融合。市工信委牵头,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积极申报“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加快推进现代旅游电子商务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游客为核心的现代旅游电子商务营销新体系。旅游与金融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力争桂林成为全国首批“旅游刷卡无障碍示范区”城市。全面建设桂林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开启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旅游与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坚持旅游文化互动发展。文化部门要深入挖掘桂林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重点扶持打造《印象·刘三姐》、《山水间》、《夜王城》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演艺旅游产品体系。要以开放的思维思考桂林特色文化,尝试游客参与“百姓大舞台”的新形式,努力把桂林优秀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新亮点。积极推进靖江王府及王陵、甑皮岩、古灵渠、各类博物馆以及秀峰区鲁家村民俗旅游村、高新区创新创意文化旅游园区、雁山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做强做精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桂林世界旅游城独特的文化体系。探索开发体育旅游、休闲养生旅游等特色旅游,推进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开发,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继续精心办好第六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第三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第二届广西园林园艺博览会以及县(区)旅游节庆节事活动。
——新城与老城的融合。打造“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按照“疏解老城、提升品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配套完善市中心区的文化旅游元素和休闲服务设施,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在桂林城打造以象山景区至伏波山景区为轴线,涵盖正阳步行街、王城东巷、西巷、靖江王府等街区、景区的“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同时也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载体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下大力气提升桂林城市中心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辖区政府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休闲区建设工作。把即将于今年五月推出的“梦幻桂林·数码象山”4D夜景灯光秀、大型玄幻杂技歌舞秀《山水间》、正阳文化旅游步行街、滨江民俗演艺休闲街、桂林文化书市及着手创意策划的王城夜游串成一体,打造成为集现代声光电艺术、杂技歌舞艺术、民间民俗历史以及特色咖啡馆、茶馆、书店、酒吧等不同业态的有机聚集,形成桂林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加快打造桂林世界旅游城独特的文化体系,充分考虑新区与老城之间的功能、设施及空间结构上的协调建设与互动发展。
“四建设”:加快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监管体系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旅游法律法规管理标准化工作,营造旅游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旅游企业依法经营的法制环境。完善旅游企业信誉等级评估、重大信息公告及旅游违规、投诉公示制度,依法高效处理每一起投诉,严密监控和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严厉打击强迫消费或者变相强迫消费行为。金融部门要积极推进旅游企业银行征信体系试点工作。培育和打造“诚信桂林”品质旅游形象。
——加强旅游监管体系建设。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原则,促进旅游业监管逐步向旅游市场管理转变。市公安、交通、旅游、物价、文化、工商、卫生、质监等涉旅部门要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提高游客满意度。加快旅游市场监管数字化建设。重点强化漓江游览秩序监管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旅游市场管理和旅游突发事件中的指挥、组织和协调作用。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增加旅游咨询服务站网点建设。完善旅游交通通达系统。改造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及功能,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着力加强旅游安全和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制定完善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巩固旅游试验区成果。
——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从业人员晋级考核与培训机制,建立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桂林旅游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整体提升一线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大力开发旅游紧缺人才。通过举办导游员大赛等方式,培养选拔一批优秀导游员。通过定期举办县区旅游局长、旅游专业人员培训班等方式,统筹和提高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旅游高技能人才队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等五支人才队伍建设。
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3
政务通报
第 二十四 期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三月八日
常务副市长刘强在全市人事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摘要)
(2010年3月4日)
一、服务发展大局,2009年全市人事编制工作成绩显著 过去的一年,我市人事编制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主要成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人事部门全年召开夏季、冬季等多场大型人才招聘会,集中928个机关事业单位空缺职位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考,促进3407名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强化了政府扶持和保障服务,建立8个大学生创业园区,促进了168名高校毕业生创业。
二是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有新进展。全市各级人事部门牵头做好了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工作,目前已全面兑现义务教育学校38147名教职工基础性绩效工资,在实施工作中加强政策调研和风险评估,确保了教师队伍稳定和教育事业发展。同时还扎实做好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工作,目前己基本完成全市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审批工作,促进了事业单位用人机制转变。做好了水务体制、园区管理体制等有关改革工作,财政供养人员控制等机构编制监督管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是“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工作有新突破。强化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围绕“510”人才计划和人才“三聚集”工程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促成了全省首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户遂宁,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编制管理优惠政策,为我市卫生、招商、农业等部门和行业引进了72名硕士以上研究生,实施了金家物流园等四大国外智力引进项目和现代畜牧业赴美国培训项目,加快了我市相关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步伐。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惠及群众2500人。
四是人事编制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圆满完成21名军转干部安置任务,实现了党委政府、接收安置单位和军转干部本人“三满 2
意”,成功争取在我市设立军转干部片区培训基地。从维护全市稳定大局出发,抓好了企业军转干部等重点群体的稳控工作。全市组织2.9万人次人事考试,实现了公正安全零事故。
过去的一年,市人事编制部门获评全省军转安置、人事考试等多项省级奖励和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维护稳定等多项市级奖励,受到市委、市政府和省人事厅、省编办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加强领导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事编制系统干部职工艰辛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事编制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向在座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强化人才支撑,人事编制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全市人事编制系统不断解放思想,自我加压,变人事管理为人才服务,人事编制事业进入到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一)服务大局工作作用明显。近年来,人事编制部门自觉把人事编制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和谋划,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等提供人才招聘、引进、培训、管理等全方位的人事人才公共服务,在服务大局中进一步扩大了部门影响,提升了部门形象和地位。
(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开发基金,近3年来引进310名硕士以 上人才,实施十大国外智力引进项目,设立三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建全省首个“乡土人才超市”和首个“新农村建设专家服务团”,5年来共举办人才招聘会313场,累计提供招聘岗位5.5万个,达成就业协议4.6万人次。
(三)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成功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向分类管理、从计划调配向市场配置、从“伯乐相马”向“赛场选马”、从“铁饭碗”向“泥饭碗”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收入分配更趋合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实现“凡进必考”,真正做到了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从2003年以来,加大事业单位综合改革力度,实现了事企分开,对所有事业单位人员实行岗位聘用合同管理,实现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我市事业单位改革经验在全省作经验交流,省内外20多个市、县来我市学习“取经”。
(四)人事编制管理不断规范。坚持搞活与管好并举,实现了人事编制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连续多年只减不增。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登记等,每次改革都直接牵涉数万人的切身利益,人事编制系统的同志们始终做到严格执行政策,严格遵守纪律,精心周密组织,有效防控风险,确保每次改革平稳推进、圆满完成。
三、狠抓工作重点,不断开创全市人事编制工作新局面 全市人事编制系统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 4
意识和服务意识,再添新措施、再创新业绩,在服务大局中不断开创人事编制工作新局面。
(一)切实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人事编制部门要深刻领会温家宝总理关于“保障民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保障就业”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做好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积极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引导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到自己最适合的地方去工作,要重点做好人才招聘、就业见习、创业指导等服务工作。
(二)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根据市委、市政府“510”人才计划,细化落实“四个一”人才工程,要重点抓好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既注重市外人才引进,更注重本地人才培育,形成一支能有效支撑“四个遂宁”建设的人才大军。当前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部分产业和人力资源在向内地转移,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实行招商引资、产业转移与招才引智、就业创业工作的有机结合,大力回引本地和引进外地优秀人才,聚集优势人才智力资源,建设现代产业高地。比如要实现我市电子产业的可持续、更快速、更健康地发展,除了我们的基础设施要配套,政务服务质量要不断提升,还要有大量的熟练工人、技能人才作支撑,只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形成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其它要素相结合才能产生人力资本,没有人力资本作保障,电子产业和其它产业就没有支撑。物流产业发展也是如此,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社会中介等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支 撑。要有一支宏大的人才队伍作保障,我们的产业、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因此人事、教育、劳动等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一大局,按照各自职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不同时段对人才的需求,把人才培养好,同时要结合“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把“十二五”人才规划编制好。
(三)切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根据省上统一部署,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在2010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文化教育、广播影视、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在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发展中的重要调控推动作用。二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过去一年,各级党委、政府和人事、财政、教育等部门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千方百计确保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要继续做好《公务员法》贯彻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机关事业单位活力。
(四)切实做好维护稳定工作。人事编制部门的工作核心就是“利益调整”四个字,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我们既不能搞“大锅饭”那套,又不能使收入差距过大,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兼顾好各方面的正当利益。要突出抓好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及时排查化解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等热点难点工作中出现的信访涉稳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严禁擅自作主、突破政策或出台“土政策”,6
以免扰乱全局。人事考试工作肩负着为国选才的神圣使命,要强化人事考试公正安全,时刻紧崩“零差错”这根弦。
(五)切实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当前人事编制部门面临实施机构改革和自身整合融合的双重任务,越是到敏感重要时期,越是考验我们的干部,要坚持做到队伍不散、思想不乱、工作不断,使我们的工作、我们的队伍永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人事编制工作的领导和重视。人事编制工作涉及部门多、有些协调难度较大,在推进重点难点工作时党委、政府要多过问、多指导,既发挥人事编制部门的牵头作用,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事编制工作政策性纪律性很强,各级党委、政府涉及人事编制方面的重大决策事项,要事先征求人事编制部门的意见,带头依法行政。要加强对人事编制部门,特别是基层干部职工的关心爱护,促使广大干部职工在“两个一心一意”中以为促位。
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4
市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和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会议,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分析我市安全生产形势,明确今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和措施,二是部署全市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签订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刚才,思清同志代表市政府总结了去年安全生产情况,部署了今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并与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签订了工业污染源综合整治目标责任书,市委李书记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今天亲自到会并将作重要指示,希望大家认真贯彻落实,确保目标完成。下面,我着重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着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研究,落实措施,扎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安全生产方面我市连续五年没有发生特大伤亡事故,一般伤亡事故死亡人数连续五年下降,受到了省政府安委会的嘉奖。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围绕沱江水污染综合整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连续三年对沱江、嘉陵江流域190家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全市环境质量逐年改善。
我市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局部地区和一些领域形势依然严峻。今年一季度,我市接连发生了1起重大交通伤亡事故,2起非生产性重大事故,1起重大污染事件,1起山体灾害重大事故,造成死亡17人,青白江广汉段被含砷废水污染,造成了严重损失和重大影响。
上述情况说明我市安全事故易发的状况尚未根本好转,环境污染源综合整治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全面分析事故易发原因,深刻吸取教训,扎实抓好今年的工作。
二、理清安全生产工作思路,强化措施,严格管理
我市目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快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因素给安全生产带来巨大压力,客观上处于事故的“易发期”,但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奋斗目标,严格监管,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层层落实责任,在事故“易发期”也可以遏制事故高发、多发、频发的问题。一是认真抓好“六个强化”工作。今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总的思路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强化事故隐患排查和整改,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政府监管职责到位,强化综合治理及联合执法机制建设,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结合实际,围绕“六个强化”,理清自己的安全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抓好措施落实。二是全力以赴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安全生产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遏制重特大事故上,这是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首要目标任务。特别是在重特大隐患排查、整改上不可掉以轻心,要坚持每季度一次隐患大排查、大整改。一些重特大隐患要公告全社会,整改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消除重特大事故隐患,确保省、市政府下达的控制目标任务完成。三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责任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及各行业部门、各企事业单位都要认真研究解决一些安全责任为什么落实不下去的问题,尤其是要把保障安全责任落实的监督机制建立起来。落实安全责任一要靠各级领导自觉,二要靠强有力的监督。今年纪检、监察、安监等部门至少要开展两次以上安全责任落实情况专项督察,对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好的,纪检、监察部门要予以告诫,因责任不落实造成事故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是大力开展“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企业都要重视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这是企业安全的长效机制,也是企业安全治本之策。大力增加企业安全投入,大力应用安全新技术,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安全质量标准,使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力争建设成一批安全质量达标企业。五是大力开展“反‘三违’、查隐患、压事故、保平安”活动。各级政府要大力组织和督促企业深入开展“反‘三违’、查隐患”工作,通过这一措施把企业事故多发态势遏制住。各企业要把“反‘三违’、查隐患”作为日常管理工作制度,长期不懈抓下去。这也是考核企业安全生产是否做到严格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六是坚持综合治理,联合执法,深化各项专项整治。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各部门要加大安全执法监察力度,各企业要发挥安全生产主体作用,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支持安全生产工作,要在全市上下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特别是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通力合作,由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共同建立起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对道路交通、矿山、危险品、建筑施工、消防等事故多发行业和领域,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的非法和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国家法律尊严和政府监管权威。
三、明确工业污染源整治目标,齐抓共管,按期治理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今年,省政府下达了我市18家限期治理企业,市政府下达了12家限期治理企业。以上30家工业企业污染源整治任务各县(市、区)政府必须按期保质完成。此项工作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要牵头负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和全年目标考核的重点。严格按照环保法规和省政府的要求,对没有治污设施的排污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依法关闭。同时,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挂牌限期整治。到今年10月31日未完成省、市挂牌治理的企业,一律停产治理或关闭。
(二)加强协调、齐抓共管。环境污染源整治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各县(市、区)政府要统一部署、统一监管,负总责,各部门要通力配合,齐抓共管。发展改革部门要严把项目关,新上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未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且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开工的规划和建设项目,一律不予立项;经济发展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把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真正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市经委要负责工业企业关闭、停产、治理工作的组织实施;环保部门要配合企业做好整治方案的制定和评审,加强日常监管和监测,确保治理期间不发生新的污染;财政部门要负责治理专项资金的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中行政部门的行政效能和相关工作人员履职守纪情况的监察;市政府督办室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跟踪督查,要经常深入企业检查整治进展情况,及时进行督办和情况反馈。
(三)抓好“三个落实”。第一,任务要落实。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今年30家企业的综合整治,务必要落到实处。县(市、区)政府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根据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下达限期治理通知,分解落实到基层、到企业;环保、经委、督查办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完成限期整治任务;企业是治理污染的主体,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规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污染整治的法律责任,确保完成。第二,措施要落实。重点是措施一定要细化、具体、可操作,而且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环保部门要严格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逐步扭转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和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状况;经济主管部门负责监督检查继续使用应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的企业,并依法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取缔、关闭;安监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防止因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环境污染。第三,监督要落实。按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的要求,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履行监督管理的责任,督促企业完成限期整治任务;要继续开展“回头看、防反弹”专项行动,对已达标的企业,尤其是2003年以来限期整治的企业为重点,发现问题,严肃查处,切实解决“达标反弹,超标排污”问题,要坚决关闭和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一律取缔和关闭死灰复燃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
(四)提供“三个保障”。第一,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按照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政府和部门都要有一位领导分管环保工作,要定期听取汇报、研究部署环保工作,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机构、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法规保障,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保部门对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执法地位,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法,强化监管,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完善地方性环境保护规章,为环境保护提供法规保障。第三,投入保障,从长远看,环境保护是一项费省效宏的投入。目前,我市环境保护投入与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任务还不适应,市政府和县(市、区)政府要逐年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整治和农村污染源的整治力度,确保环保部门工作正常开展。要通过项目融资、BOT等形式,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参与环境保护。企业是治理污染的主体,也是投入的主体,早投入,早见效,确保限期整治任务按期完成。
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5
这次会议十分重要,我讲三点意见。
一、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进一步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
刚刚结束的“十五”,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劳动保障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和谐XX为目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好成绩。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基金征缴连创佳绩,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基础管理不断加强;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更加有效的维护,劳动关系总体协调稳定;金保工程建设、社区平台建设、劳动保障系统能力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十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9.08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共4.04万人实现再就业;累计筹集“两保”资金24.48亿元,向上争取资金6.7亿元,全市共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5.77亿元,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1亿元,代缴社会保险费1.18亿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始终保持100%,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十五”期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共计122.23万人次,5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到11.45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还多。尤其在2005年,劳动保障系统上下一心、艰苦奋斗,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划上了圆满句号。这些成绩和进展,实实在在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和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市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级党委政府,劳动保障、财政、发改、经委、税务、工商、工会等有关部门,以及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回顾我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劳动保障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配套措施,为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创造了条件,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无论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就是要有一套积极的就业政策和一个完善而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作支撑。实行“两个确保”,促进就业再就业,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说到底,都是为改革的发展、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条件。这些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重大成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得以顺利进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统筹城乡发展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社会稳定局面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劳动保障工作功不可没。面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新的起点,从新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要充分认识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基本目标之一是“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只有实现了更充分、更稳定的就业,作为社会主体的广大劳动者才能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创造而获得不断增长的收入,逐渐过上小康富足的生活;只有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除劳动者遭遇劳动风险的后顾之忧,并使他们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充分调动他们投身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这些意义上讲,劳动保障工作承担着重大的时代责任,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都要认清自己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努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要充分认识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基本特征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特点,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着手,特别是从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当前乃至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我市将面临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这种矛盾不仅表现为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矛盾,同时也表现为劳动力素质与就业需求不相适应、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同时出现、城市失业问题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双重压力同时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纷繁复杂,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坚持打持久战的思想。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在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就业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水平,切实把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承受范围之内。
社会保障是劳动者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如果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人民群众缺乏安全感,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社会也将难以稳定。当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严重不平衡,部分人群社会保障严重缺失。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推进,随之带来的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等特定人群参加社会保障的愿望将更加强烈。加之今后我市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失业增加、两极分化等问题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将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劳动关系是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一。如果劳动关系紧张、侵权事件不断、劳资矛盾激化,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当前我市劳动关系在总体保持和谐稳定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有些矛盾甚至还比较突出。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忽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改制程序不规范,没有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职工安置、工资及社会保险的处理政策,存在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一些非公有制企业长期不给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随意解除劳动关系,随意超时加班,克扣和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安全事故频发,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比较严重。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不断变化,劳动关系更趋多样化、复杂化,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矛盾会更加突出,协调劳动关系的难度更大。对此,我们要花更大的力气去协调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当前,收入分配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各地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要充分认识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劳动保障工作的对象是广大劳动者,每一项政策都涉及千千万万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结构重大调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到暂时影响,由此引发一些社会矛盾。劳动保障部门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不断完善政策,改进工作,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特别是要高度关注“4050”人员、失地无业农民等就业弱势群体的突出困难,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抓住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不断推进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市面临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协调劳动关系的难度进一步增大等突出问题和困难,因此我要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一是党和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高度重视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问题,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准。我市从实际出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把扎实做好扩大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作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劳动保障工作在党和政府全局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为未来五年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我市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将保持又快又好的增长势头,加之近年来我们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我们的优势正日益凸显,特别是我市已呈现出风正人和事业兴的局面,“十一五”必将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增长周期,综合实力将明显增强。所有这些,都将为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坚实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
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我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将更加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事业自我创新与发展的动力将不断得到增强。
四是劳动保障制度改革的成功探索与实践,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从全面完成“两个确保”的历史性任务,到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以及推动建立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启动金保工程,建立社区工作平台,规范社会保险经办,加强监察机构和仲裁队伍建设,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等一系列成功实践,为“十一五”时期我市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关键看我们是否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否具有善于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并能把挑战变为机遇的信心和能力。希望劳动保障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正确认识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大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里制定的方针政策,切实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加快发展,不断开创劳动保障工作新局面。
三、坚持科学发展,创新管理服务,着力提高劳动保障工作水平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XX为目标,认真贯彻中央、省上和市上的部署,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劳动保障工作落实。为实现“十一五”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目标开好头、起好步。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创造更加有利的工作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建设和谐XX的高度,切实加强对劳动保障工作的领导,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要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狠抓领导责任落实,建立督促检查制度,把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社保基金监管等作为政务督办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劳动保障部门的基础能力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解决劳动保障部门在机构队伍建设、工作条件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加大劳动保障工作经费投入,加强劳动保障信访接待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加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各级劳动保障、财政、发改、经委、税务、工商、工会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防止推诱扯皮。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关心、帮助和解决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创造条件。
二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好今年及“十一五”时期劳动保障工作,树立新的理念非常重要。劳动保障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解决我们长期面对的就业难题。实现更充分、更稳定的就业;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包括就业弱势群体在内的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要有效预防劳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妥善解决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矛盾,实现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几个关系。坚持既注重提高就业的总量水平,又重视提高就业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实现劳动保障各项工作的协调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当前劳动保障领域的突出问题,重视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注重培养和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劳动保障意识和自我协调能力,重视发挥政府在劳动保障工作的主导作用,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加快劳动保障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是保持劳动保障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要牢牢把握转型阶段劳动保障工作特点,认真总结已有的实践经验,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将基层的成功经验转化为进一步指导工作实践的理论创新,将行之有效的临时应急之举转化为长效工作机制,将实践证明为正确的政策措施转化为法律法规。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工作,要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在重点抓好国务院36、38号文件贯彻落实的同时,全面协调推进各项劳动保障工作。一要大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36号文件为重点,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定和落实再就业配套政策措施,继续把下岗职工再就业摆在重要位置,重视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强职业培训,改进就业服务,实施就业调控,不断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质量与水平;二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38号文件为契机,进一步做好五大险种的扩面征缴和保发放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强化基金监管,改进管理服务,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向制度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管理更加高效的新阶段迈进;三要进一步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认真做好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试点工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劳动保障部门、经委、工会、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抓紧组织实施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的组织创建工作,年底要力争省政府授牌。
同志们,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和谐XX,振奋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大力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XX发展新跨越作出新的贡献。
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6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去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我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远期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确定了把我市建设成为“华东地区新兴的旅游城市和四省边际旅游集散中心”的新目标,并要求力争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13%以上,实现由新兴旅游城市向旅游经济强市迈进。出台了旅游发展政策,提出并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组织了一系列重大宣传推介活动,如成功举办华东旅游交易会和杭州休博会XX城市日等规格高、规模大、影响广的旅游促销推介活动,特别是华东旅交会,今年我市和中国旅游协会、省旅游局共同举办,进一步提升了华东旅交会的办会水平档次,扩大了影响力和效果。可以说,这些大动作的实施,昭示了市委、市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也为包括全市导游在内的广大旅游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和舞台。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这几年我市旅游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预计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将突破640万人次,同比增长20.8% ;旅游总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23.6%。
导游是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也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对外交流的友好使者。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游工作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近,国家旅游局专门就导游工作召开了全国导游大会,吴仪副总理出席并作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导游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今后导游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并将就导游队伍建设专门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特别是导游文花枝先进典型的树立,在全社会掀起了学习“花枝精神”的热潮。这些对树立导游社会形象、提高导游工作地位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对导游也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切实加强导游工作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就导游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论,概括起来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纽带作用。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服务的核心和纽带。导游人员在旅游服务各环节之间中对沟通上下、联结内外、协调左右关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导游人员是一个地方和城市的宣传者和具体执行者,他代表旅行社、代表景区景点执行并完成旅游计划,同时,游客的意见、要求、建议乃至投诉,其它旅游服务部门在接待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建议和要求,一般也通过导游人员向旅行社转递,直至上达旅游管理部门。其次,是“连接内外”的作用。导游人员既代表接待方的旅行社的利益,又肩负着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责任。第三,是“协调左右”的作用。旅行社与饭店、游览点、交通部门、商店、娱乐场所等企业之间的第一联络员是导游员,他在各旅游企业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导游人员处在各项旅游服务协调的中心位置,所负责任重大。二是标志作用。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把一个地区的建设发展风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把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深厚的文化内涵,特别是把每个景点(区)最美、最有特色的地方扎根于游客心中,带领游客完成安全愉快而有震撼心灵的旅游过程,导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游客心中,导游就是一个景点、一个景区、一个地区的形象代表,就是旅游形象大使,高素质导游以广博的知识、精湛的导游技巧、热情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感受。为了强调导游员作用的重要,国际旅游界将导游员称之为“旅游业的灵魂”、“民间外交大使”。导游员就是一个地区旅游行业向旅游者发出的一张金名片。因此,游客旅游活动的成败更多取决于导游的工作水平,取决于导游的服务质量。导游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整个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而且关系着一个地区旅游业乃至整个城市的声誉。三是信息反馈作用。在消费过程中,游客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等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反映。而导游人员在向游客提供导游服务过程中,由于处在接待游客的第一线,同游客交往和接触的时间最长,对游客的意见和需求最了解。导游人员可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根据自己的接待实践,综合游客的意见,向旅行社、旅游部门提供最真实、最有价值的建议。四是宣传扩散作用。优质的导游服务能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和旅行社乃至整个地区的旅游形象起到积极的扩散或传播作用,反之亦然。可以说,旅游产品的各种质量都与导游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因为旅游资源的特色需要导游人员讲解,“景色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导游服务质量高,游客就会感到满意,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弥补旅游产品的缺陷,这样游客就会以其亲身体验向亲朋好友进行义务宣传,进而扩大旅游产品的销路。如果导游服务质量不高,则会导致游客抱怨和不满,也间接影响到周围的人,从而障碍旅游产品的销路,并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旅游形象。
实践证明,旅游企业的壮大,离不开导游的辛勤劳动,旅游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导游的大力宣传,旅游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导游的积极参与。切实加强我市导游队伍建设是形势所迫、发展所需,也是事关我市旅游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
尽管这几年,我市在导游工作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导游工作仍然存在着“三个不适应”:一是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状况与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我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导游队伍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执业导游数量从1998年18人发展到现在的550多人,年均增长53.34%。全市拥有导游资格证的人数600多人,其中执业导游550多人。但与此同时,导游队伍呈现年轻化、平均学历偏低、经验不足的状况。现有导游中,30岁以下导游占了87%,大专及以下学历导游占了91%,这其中高中、中专学历导游占了63%。在实际工作中,我也比较留意导游工作,我感觉总体上我市导游素质在呈上升趋势,但也有很多导游从知识水平、导游技巧、服务能力上还“导”不到游客的心里,有的导游对所讲的景点一知半解,讲解时常常三言两语、或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十分普遍,很多导游只起到向导的作用,“游而不导”现象十分突出,优秀的导游凤毛麟角。二是导游队伍结构与旅游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除了通过竞赛等形式取得中级证书的为数极少的4人外,其余均为初级导游。在今年省旅游局组织的中级导游认证考试中,我市仅有10人参加。这种单一结构的导游队伍很难适应现阶段游客对导游知识和阅历的较高要求,不利于旅游服务质量的整体提高。三是导游管理体制和机制与导游队伍发展现状不相适应。一方面,兼职导游比例越来越高。目前,我市兼职导游比例已接近80%。旅行社作为基层导游管理机构的职责远没有得到发挥。导游业务年检与旅行社日常导游管理工作脱节,导致一部分导游长期处在导游管理的盲区。另一方面,导游人员的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特别是劳动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部分导游人员甚至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固定薪酬、没有劳动保险。
二、要进一步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导游队伍建设
下一步,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再下功夫。
(一)要着力提升导游素质,不断优化导游队伍结构。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把导游素质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导游队伍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优秀的导游,首先必须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各级旅游部门和旅行社要引导导游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升导游队伍的整体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导游人员的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服务意识,弘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游客服务的风尚。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导游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导游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导游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在岗培训是不断提高导游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旅行社作为导游培养和培训的主体,应该切实承担起责任和义务,要舍得在导游培训上花钱。各级旅游部门要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抓好对景区导游、文博科教场馆导游员的业务培训。要把对导游人员的培训与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年审和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并积极探索课堂培训以外的其他培训方式,注重培训质量和效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大专院校联合办班,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培养导游的路子。三是要不断优化导游队伍结构,适应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需要。面对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和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要有计划地调整和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建立以初、中级导游为主体,全国导游和景区导游相区分又相衔接的分级分类、类级结合、多层次多元化的导游队伍,促进导游队伍向高学历、高职称方向发展。
(二)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建立健全导游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重点可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推动建立公平透明的导游薪酬制度。积极推进旅行社和导游利益分配机制的改革,建立以基本工资加带团补贴为主体、佣金分成为补充的导游人员薪酬办法。我赞成导游工作也要引入竞争机制,把导游的收入、地位作用与业绩等相挂钩。二是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导游执业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包括导游人员业务技能、职业贡献、从业资历等综合因素的职业晋升和分配激励机制。三是要逐步建立基本的导游执业保障制度,确保其基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努力改善导游的执业环境和工作条件。
(三)着力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导游服务管理体系。一是要大力推进导游执业规章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包括导游执业技术标准、企业合同、行业公约等规章制度。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推进导游执业的相关政策,导游行业自律组织、旅游企业也要积极探索有关规制的建设。二是要加快完善导游服务管理体系。要根据导游不断社会化的特点,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导游自律的管理工作格局。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建立导游协会、导游之家等行业自律组织。三是要完善导游网络化管理服务系统。要健全导游人员的执业资质审核、IC卡管理、年审考核等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导游网络管理服务系统,建立健全以导游员从业资质、执业情况、信誉档案等为重要内容的导游执业动态管理服务系统。四是要发挥旅行社和导游服务机构的基础性作用。旅行社和导游服务机构应该是导游人员的“家”,应该对加强导游队伍建设、促进导游规范化管理,负有重要职责。要进一步明确旅行社和导游服务机构的职责,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导游队伍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旅行社和导游服务机构要主动承担起对导游合法权益保障和导游服务质量监管的双重责任,要把导游队伍建设与企业自身发展结合起来,全面加强对导游人员的培养使用、管理教育、服务保障,推动建立旅行社和导游服务机构与导游人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陈刚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医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常务副市长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6-03
常务副市长在2010年全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上的讲话10-21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9-13
常务副县长在全县统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25
李再勇市长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交办建议提案工作的讲话07-08
常务副县长全县财税工作总结表彰会议讲话08-13
常务副市长述职述廉06-06
在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上的讲话提纲08-29
常务副乡长工作职责10-05